首页范文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十篇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十篇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01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1

1.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1.1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集体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投入资金总量虽然很小,但是相对绩效却很高。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除少数地区外,农业集体化时期的集体资产也分配到户,以农户为主的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单位,虽然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却缺乏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保护和维护意识,致使原有的基础设施超期服役,有的甚至破坏严重,而新的基础设施鲜有投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国家财政投资少。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都由财政投资建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却大都由农民自己投资。虽然以前对农村也有投资,比如农业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更多集中在大江大河治理方面,而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2.1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

2.2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参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所以,各级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和维护也要安配相应的配套资金。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或根本没有有效维护和管理,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很快报废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各项公共事务各项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4.1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水量不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饮用水安全,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

4.2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力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的问题,实现同网同价。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逐步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

4.3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继续实施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扩大农村生活保障覆盖面,努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4.4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发挥正常功用。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2

一、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1、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

2、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

3、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4、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

5、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三、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五、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3

  目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引起了农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对农业劳动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社会主义道德进步。社会主义道德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科技要素参与生产过程,使得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环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并由此影响着农业劳动者的道德生活和伦理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这反映在劳动者的心理、思想上,会使作为农村社会主体的农业劳动者产生一系列新的道德诉求。如求知:农民对农业科技等知识的需求愿望越来越强烈,对学习新的农业技术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求公:农民群众要求依法处理各种经济矛盾和社会问题,按民主程序,公开、公平办事,平等劳动、公平交换;求安:农村群众特别希望在经济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精神趋向有明确的归宿。  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加上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滞后,特别是农村文化相对落后,农民素质偏低,必然会产生一些道德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村社会组织化程度降低,个人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性,群众心理易受无政府主义和自由化倾向的干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深化。因此,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为强化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农村的道德建设离不开现实的经济发展。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应当是农村道德建设努力支持的中心任务。为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强信息、政策、资金服务,拓宽劳动者的视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大力加强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农业信息网站,组建专门信息服务机构,分级开通农业专家决策咨询信息系统,形成纵向辐射、横向贯通的农村信息网络,用信息把农业劳动者与市场连接起来。二是要催生龙头企业,培育企业文化,带动农村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重点催生和培育粮食、畜禽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利益共同体,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农业的市场风险。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带动农村的道德建设。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为农村道德建设注入新的道德因素。加强科技投入和创新,强化科技服务。  二、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健全道德导向机制  ******同志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也要坚持以德治国,以德辅政,促进社会发展。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不断完善内容,改进形式,增强农村道德教育的效果。坚持与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不断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寻找新的载体,探索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增强道德教育的社会效果。同时要强化道德评价与道德舆论,提高道德调节功效。培育和宣扬典型人物的优良品德,利用道德典型的示范带动,确立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观,掌握正确的道德标准,引导农村群众明辨善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道德调节的社会功效。要发挥道德的社会赏罚作用,明确道德的社会指向,引导人们拒恶从善。  三、开展综合教育,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  大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农村政策教育,坚持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和教育农村群众。要经常向农民讲授国际、国内形势等方面的时事政治知识,广泛开展国情教育。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深入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根据农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把提高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纳入道德规范体系,在农村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促进农村群众思想全面进步,培养新一代农业劳动者。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必须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从基础抓起,加强科学文化传播阵地建设。

  四、充分发挥家庭作用,增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活力  家庭不仅担负着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功能,还担负建设家庭文化、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任务。家庭要对年轻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方向,为他们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在农村,要根据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克服封闭观念,倡扬勤劳致富的美德,大力提倡学文化,学知识,学科技。在家庭道德的建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弘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集体、爱劳动的优秀道德传统,反对和抵制错误的思想影响,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  五、重视村落文化建设,强化农村道德建设的基础  加强农村道德建设,强化对农民道德的引导,必须重视村落文化建设。村落文化是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农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处世原则,营造着农村新型的文化环境。要特别重视研究村落文化的运作方式,充分发挥村落文化的积极影响,建立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村落文化模式,即:在目标上,要与实现农村现代化、造就“四有”新农民的根本目标相一致。在内容上,一要体现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身与心的和谐,从而创造一个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二要把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要求融汇于村规民约中。三要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倡导优良的文化习俗。在形式上,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的运作方式和功能,大胆创新。  文明村建设活动是建设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应当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重抓思想教育,治旧变新;抓文化科学,治愚变智;抓环境卫生,治脏变净;抓社会秩序,治乱变安;抓生产发展;治穷变富,逐步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业劳动者,把农村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4

关键词: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意义;形式;程序;建议

一、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高度关注集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与集体经济收益的分享,迫使人们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不改变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社区集体经济财产折股量化到人,并参照股份制的组织治理结构成立股份合作组织,统一经营,民主管理,按股分红。这种典型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形式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它有利于聚集生产要素,明确产权关系,增强劳动者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区各项公共事业发展,推动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的主要形式

(一)企业型股份合作制

企业型股份合作制最初是由过去的乡村集体企业改造而来,后来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也开始向股份合作制转化,逐渐演变成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参股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一般是将集体资源性资产作价量化入股,村民以现金入股,吸收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

(二)社区型股份合作制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是指一定社区范围内的农民,以土地为纽带联系起来,按合作社原则,采取股份制、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新型集体经济产权形式。集体净资产划分为集体股、按人口量化的基本股、按工龄量化的贡献股。这种形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并能加强对生产经营的监管,是比较典型的股份合作制。

(三)土地股份合作制

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在按人口确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农户依据所持有土地股权参与集体土地经营收益的分红。这是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股份合作制形式,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城乡结合地区还是偏远农村,都可采用这种形式。土地股份合作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集体福利目标和土地利用效率目标的统一,比较好地协调解决了农村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一度成为许多人积极推崇的一种制度安排。

(四)股份制

股份制是股份合作制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在进行集体资产股权量化的基础上,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建公司。股份制的特点是不留集体股,即把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统一折成股份,全部配发给个人,股权可以自由转让;由村民会议民主决定股权设置、股权分配、股权重组和公益性费用提取的方案。

三、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的程序

股份合作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就是要让改制区域集体成员达成共识。具体来说,也就是要让集体成员充分理解股份合作制建设的必要性、程序和效果。当然,相关政府部门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也是股份合作制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农村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股份合作制形式,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其建设程序都是有规可循的。根据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股份合作制建设的经验,一般可以参照以下程序。

(一)可行性研究

首先,村委会要通过外部考察或学习相关资料,加深对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认识。其次,利用会议和宣传资料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并通过走访调查、会议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村民对于股份合作制建设的观点和意见。最后在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股份合作制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上级组织或相关部门审核批准。

(二)建立组织机构

得到上级组织或相关部门的批准后,需要成立股份合作制工作小组,负责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具体操作。小组成员一般有村集体党委和村委主要成员、政府主管部门人员、外聘专家和村民代表,需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责权利。

(三)拟定相关制度

根据国家法规、政策,就资产确认、人员确认、入股资格等拟订相关制度,同时,拟订好股份合作制建设工作计划。拟订的制度与工作计划,需要征得上级相关部门和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大会的同意,并予以公布。

(四)资产核定

根据已经确认和公布的相关制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摸清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各类资产家底。在清产核资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透明性,加强监督性,必要时可以请外部独立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核定。

(五)人员核定

根据已经确认和公布的相关制度,由股份合作制工作小组对可享受股份的人员进行登记和确认,设立人员档案,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这是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最敏感、最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操作。

(六)设置权股

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集体股、人口股和贡献股。集体股的比例根据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和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股权收益主要用于村日常的行政、社会事业开支;人口股量化到村民,它应该占到相当大的一个比例,村民根据有关政策与制度享受股份收益;贡献股是为那些为村集体经济做出贡献的村民而设计的,需根据其贡献大小进行科学的量化。

(七)股权量化

根据村有资产总量的构成情况、村集体经营性净资产的形成过程、村级公共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确定个人股中人口股和贡献股的比例。人口股的量化,一般是依照实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建设时户籍在村的实际人口平均分配系数;贡献股根据村民在村的劳动年限和具体贡献(这需要由村委会讨论确认,并经村民大会通过)情况,按照分期、分级定档的办法,合理确定每个人在贡献股中的分配系数。人口股、贡献股可依法继承,不得退股及转出。

(八)拟订《股份合作制章程》

《股份合作制章程》是股份合作制建设的核心文件,是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得以有序运行的保障,由股份合作制工作小组拟订。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资产、股东(村民)与股权、股份管理、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及附则等。

(九)成立股份合作组织运营机构

在资产量化到人后,确定组织名称,选举产生股东代表,召开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成立大会,讨论通过《股份合作制章程》,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并由董事会组建经营管理班子,到此,股份合作制得以完整建立。

四、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的建议

(一)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不宜盲目推广

目前,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在沿海发达城市的郊区和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为这些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土地价值也因城市发展而飙升,农民十分关注集体资产流失和土地收益的分配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模糊的集体产权,以维护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利益。然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土地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价值,集体经济也十分薄弱,农民对明确集体产权的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实施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需要考虑地域差异和具体的实施环境。根据改革成功地区的经验,实施股份合作制建设的村集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村集体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集体净资产;具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村级领导班子凝聚力强,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大多数群众有改革的要求和愿望。

(二)取消集体股,促进股权个体化

股份合作制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农村以“办公开支、各项公益性事业开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名设置集体股。实际上,办公费用的开支可以列入日常管理费用,发展集体经济,开展各项公益性事业的开支可以通过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益金以及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提取一定比例的任意公积金来解决。由此可见,产权模糊的集体股没有必要设置。所以要逐步减少集体股,可以将一部分集体股量化为募集股,另一部分结合企业改革,实行管理者持股。

(三)破除区域封闭,拓宽发展空间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还停留在村级组织内部,因而资金、人才、技术、管理都受到很大的局限性,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小、产业结构升级慢。所以,需要破除区域封闭,允许并鼓励股权合法流转。首先,允许个人股在经济组织内部继承和转让;其次,允许经济组织甚至村级组织以外的资金、技术或其他生产要素进入并股份化。当然,在拓宽发展空间过程中,要防止因治理不善或寻租而导致集体资产的流失。

(四)完善政策措施,创造宽松环境

当前,村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建设中还存在着起点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要深入推进这项改革,必须认真梳理制约因素,制定扶持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一是要制定法律法规,对村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独立法律地位予以确认,促进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依法发展。二是要制定扶持政策。要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股份合作制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其规模化发展。三是上级组织和村委会要为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具体来说,要及时、有效地提供投资指导,尽可能投资那些风险小、收益稳定的行业和领域;收集市场需要信息,利用政府组织资源,帮助股份合作组织开拓市场,做大做强;为其提供经营管理的参考意见。四是要从制度上明确村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管理班子与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关系。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管理班子是以组织的经济建设为已任,他们是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应该不受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干扰,能够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股份合作制章程》独立地开展工作。村委会领导班子是以村集体行政管理为已任,其任命是民主选举和上级确认的结果,应该专注于村务治理,为村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服务并实施科学的监督和指导,而不能出现村委领导班子取代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中领导班子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简新华,曾一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建设途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2、刘炜.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股份制改革及其优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解安.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2(2).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5

财务核算不健全,审批手续不完备,财务交待不清,财务支出随意,财务监督不力等问题,成为农村干群矛盾的焦点。“人人是会计,个个是出纳,收钱不入帐,大家都在花”,和“人人收钱,人人管钱,人人管票,人人用钱”的现象比较普遍。

某县纪委的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举报158件,其中举报村级干部的71件,占44.5%,反映村级财务及相关问题的32件,约占20%;2006年第一季度,全县共受理件57,反映村级干部经济问题的16件,占36.4%,且有上升的态势。

据了解,目前,村级财务问题可谓“形式多样”。一是对上级下拨款项,包括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专项款物的侵吞。二是对土地征用费的中饱私囊。随着招商引资业务的拓展和建设新城区力度的加大,建房、绿化、修路等基础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长,由此而产生的巨额土地征用补偿费便容易成为“村官”们腐败的目标。三是税款过程中的侵吞等腐败,包括有关部门委托村委会直接向村民征收的摩托车养路费、车辆使用税等国家税费。四是对计划生育罚款的擅自挪用等等。如群众举报反映某一村支书利用职权长期拖欠集体资金5000余元,重复领取房屋拆迁补偿费8000余元,采取虚列支出手段套取扶贫资金1.3万元,占为己有。这种村干部,贪污、侵占集体资金问题已日渐令群众侧目。

奢侈浪费,大吃大喝,变相旅游,挥霍公款。在一个并不富裕的乡村,五名村干部居然违规报销手机费7000余元,公款开支旅游费用4920元。其余诸如救灾款发放、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专项资金使用不当等等,都成为引发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而所有这些问题,又似乎都可以归结在村级财务管理不透明、财务管理混乱上。

针对村级财务方面的问题,各地纪委都进行了认真调查处理。从已开展的工作情况来看,群众比较满意。但这只是解决了“点”上的问题,“面”上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笔者根据多年基层工作经验,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切实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教育农村党员干部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依法依纪办事,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办一切事情都要精打细算,讲求实效,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实行村务公开,提高财务管理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狠抓村级财务管理,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要全面清理村级财务,建章立制,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要对村级财务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要积极探索村级财务管理新办法,大力推行会计委派制,实行村帐乡(镇)管,加大控管力度。要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切实加大村级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乡(镇)纪委与会计管理中心将该项工作作为源头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审计、追踪审计,对村级主要干部进行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的管理和监督,发挥作用,落实到位。

三、加大办案力度,严肃查处村干部经济违纪违法案件。纪检监察部门会同检察机关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履行职责,加大办案力度,将查处村干部经济违纪违法行为作为反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稳、准、狠”地予以打击。应当深入农村第一线,加大举报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引导群众举报,拓宽案件线索来源。对受理的举报线索,要及时认真地开展初查,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对违纪违法人员从严处理,决不心慈手软,真正起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始终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有力保证。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6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引导农民更好地走向致富之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发展。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举措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将农村经济引入正轨,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一股新农村建设热潮也随之拉开。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就目前来看,相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性,片面的将目光放在如何提高农村经济上,忽略了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外,我国农村经济有着许多优势,如地方特色资源,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盲目的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恶劣,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农村经济发展行为,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就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相关部门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得片面性,一味的搞经济建设,认为扩大农村建设规模,让农民有新房子住就是推行新农村建设,忽略了“三农”问题,以至于农村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

3.2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

就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来看,从业生产依然是粗放型的经济生产方式,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对市场动态的把握不够,大多是以零散的种养为主,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同时,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缺少项目资金扶持,许多优势的产业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许多农民依然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农民收入渠道较少。

3.3生态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农村一些优势产业、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如农家乐。然而在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重视,使得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出,严重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就目前来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日常管理不到位,使得基础设施难以发挥正常的作用。例如,道路,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农村道路破坏较严重,经久不修,由于道路不顺畅,制约了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发展。

4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新举措

4.1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认识,要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要坚决落实和贯彻党的政策,尤其是党对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要将农村政策全面落实下去,并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管,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从而为农民谋福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4.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相关部门就必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大宣传,将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宣传出去,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机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的升级,从而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外,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优惠政策,一方面要鼓励外资进入到农村进行投资,从而活跃农村经济;另一方面要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进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

4.3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势必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此,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向乡镇企业、外来企业、农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政府必须乡镇企业的监管,要成立专业的小组,对农村经济发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环境效益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4.4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相关部门要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要严格按照依法治国的方针来督促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土地承包法》等行政规章与法律法规,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要建立执法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从而使各部门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全面的了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避免问题的遗留。

4.5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管理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只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基础设施日常管理与维护,农村经济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网络等,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道路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要定期对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加强日常管理,避免人为的破坏,从而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另外,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做好农村防涝防旱工作,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6加大农村资源的开发

在我国农村,有着许多特色资源,许多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这些资源都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故此,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农村的特点,合理开发农村的特色产业、特色资源。同时要加大宣传,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将农村特色产业、资源进行对外宣传,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进行投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7加强农民的教育

在新农村建设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重视农民的教育,培养一直有管理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一方面政府必须强化农民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加强各方面技能的培训,可在农村中举办成年班,对农村进行专业文化知识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5结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农村经济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对于农村的稳定与改革有着重大作用。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立足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日常管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不断挖掘农村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詹保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J].吉林农业,2012(04).

[2]冯立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

[3]寸永洪.探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J].现代经济信息,2015(13).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7

1广东农村经济发展概述

1.1广东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尽管广东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农民收入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全省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救灾复产,想方设法减少农民损失,并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与此同时,广东省经济保持稳中趋快态势,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农村投资提速,农民收入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如图1。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6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79.8元,突破5000元大关,比上年增加389.3元,增长8.3%,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4%,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2]。然而,2006年广东农村经济的发展仍受到很多的矛盾和问题的制约。自然灾害、疫情和食品安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使农业生产遭受了比较大的损失。2006年广东部分地区连续遭受了台风、暴雨、山洪等特大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据8月份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农村住户及人口受灾,导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减少和生产支出增加。据推算,连续几次的强台风和特大洪涝灾害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减少90元。从近年来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猪高热病以及瘦肉精事件、含孔雀石绿的多宝鱼、有毒桂花鱼、含甲醛的九肚鱼等事件,使居民对食品的安全问题十分担忧,同时也影响了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尤其在事情发生及过后的一段时期,农产品的价格都非常低迷,严重影响了相关种养户的出售收入。

1.2广东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意义

加快村经济发展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会影响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前我省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扩大的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繁荣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开拓农村市场,拉动社会需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全省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广东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2.1珠江三角洲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近几年珠江三角洲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外部优势的淡化,政策优势日益淡化。②内部机制不完善。③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指导。④产业结构不合理。

2.2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粤东和粤西地区虽然这几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县城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外资与内资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资金已开始向这些地区流动,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但在总体上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乡村还缺乏许多必要的条件。所以,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除了部分较富裕的地区以外,许多乡村在村集体经济、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方面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已达到3000元以上,但主要是靠外出打工、做小生意获得收入。北部地区是我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区位优势较差,经济发展起步慢,近几年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在城市经济发展仍然要占用大量资源的情况下,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发展二、三产业受到东西两翼的激烈竞争,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发展举步艰难。农村人口的转移受到制约,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而农村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许多地区农村居民年均收入仅有2000元以下,而且耕作方式原始,生产效率低下,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村容村貌脏乱差,有的甚至不如七、八十年代。

2.3区域、县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区域、县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区域上看,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接近45000元,两翼和山区五市分别为9000元、6000元左右,珠江三角洲人均GDp相当于两翼的5倍和山区的7倍。从县域来看,我省64个县(市)经济实力总体上还比较弱,面积和人口虽然占全省的近8成和6成,但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3成和0.7成。从城乡来看,如图2,可以看出,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动较大,逐年呈较明显的递增趋势,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动则较缓慢;且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逐年拉大,而且这种差距还会继续扩大。至2006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76:1(以农民纯收入为1)扩大为3.16:1。且目前全省还有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人口近400万人,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农村。

3广东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3.1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得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充分调动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的积极性。①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②加快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③切实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④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3.2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根据广东农村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的特征,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符合本地实际。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要体现更高的层次。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把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当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衔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专业镇和专业市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探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欠发达地区针对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的城镇和乡村规划滞后,乱建设房、乱开发问题,新村建设的切入点可选择大力发展县城经济,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农村能力,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农村劳动力战略性转移。

3.3优化产业结构,探讨加快发展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广东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广东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广东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如下:①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②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③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④设立政策性的贷款担保基金和农产品再保险基金。

3.4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根据广东农村目前的情况,要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具体的措施是:①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②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③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④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⑤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3.5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5.1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十一五”期末,全省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力争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校舍及生活设施改造,消除中小学危房校舍。其次,加强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再次,要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繁荣,加快构建农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最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广东省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3.5.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①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是完善防汛、防旱、防风和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②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加快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增强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及污染水的饮水安全问题。③加强基本农田的管理、维护和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效益。

3.6创新教育、培训体制,造就新型农民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村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有:①巩固提高广东农村基础。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③全面普及成人教育。④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⑤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3.7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治理机制

①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②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③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④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8

区委组织部组织的这期由强村培育对象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参加的培训班,我认为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素质,推动强村工程建设的实施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海港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在一起学习交流。大家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工作很辛苦,为海港区乃至全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在区委及区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海港区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党支部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村政建设、两室建设、村容村貌、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心庄村党支部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东港镇党委、东港镇黄南村党支部被省委评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今年海港镇党委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心庄村党支部、海阳三村党支部被市委命名为农村红旗党支部。应该说,海港区的农村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市是靠前的,这与在座的各位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辛勤劳动、扎实工作、无私奉献分不开的。在此,我也代表市委组织部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按照这次培训班的安排,就实施强村工程的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强村工程”提出的背景及实施强村工程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被列为首批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初的1984年,秦皇岛市的经济实力还相当薄弱,到1994年提前6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到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实现财政收入3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334元,比上年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2742元,比上年增长3.2%。但是,与城市区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没有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在省内和国内拿得出、叫得响的强村。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之所以发达一方面是城市区经济规模较大,结构较合理,运行质量较高;另一方面是所辖的县也都比较富、比较强。这样,城市区的强大辐射力和所辖县较强的竞争力,就构成了整个城市区域的综合实力。城市发达的基础是县区,县区发达的基础是乡镇和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依靠集体经济发展,多业并举,成为全国闻名的富村,被誉为“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总资产有上百亿元,集体经济非常发达,比我们北方很多县的经济实力还要强,并且达到了共同富裕,全村人均年收入6-7万元,村民的住房条件、福利待遇、生活环境十分优越。华西村不仅物质文明非常强,精神文明也非常强,精神文明建设采取公司化运行,组建了精神文明建设总公司,统揽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南方的江苏、浙江一带经济发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强县、强镇、强村。唐山市丰润区的沙流河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3亿元,集体固定资产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全村建起商居楼380栋,别墅楼100栋,小康新居100套,公寓住宅楼2栋,容纳3000人的多功能高标准文体馆1座。目前,我市也有一部分好村,如北戴河的刘庄村,海港区的中心庄村、海阳三村、倪庄村、后马坊村,山海关的大街村,等等,应该说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农村不仅整体发展水平滞后,实力差距很大,且乡镇和村的建设水平也有很大差距。我市的一些好村,集体资产多的在几千万元,几百万元,与华西村的上百亿元、唐山市沙流河村的几亿元还不能相比。应该说,我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有诸多优势,比如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港口优势、旅游优势等等。如何借助这些优势,发展自己,变这些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农村发展步伐,提高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赶上和超过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是摆在我们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摆在我们广大农村干部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基于此,市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现实性和可能性的情况下,提出了在全市农村实施强村工程的思路,决定从今年开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选树和打造100个具有时展特色、代表农村发展水平、农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双强”、农民、集体“双富”、综合实力较强的强村典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强村典型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全市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加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施“强村工程”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是现阶段适应我市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早日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对于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施“强村工程”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同志和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整个党和国家工作最坚实的基础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基础的基础,重中之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牢不牢,关键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堡垒强不强,关键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得好不好。华西村发展这么好,关键在党组织非常强,村党委书记非常强,非常有号召力。实施“强村工程”,就是要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把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其次,实施“强村工程”是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总体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市委和各县区委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取得了扎实成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是按照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不容乐观,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如有的农村党支部班子软弱涣散,发挥不了应有作用;有的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工作形不成合力;有的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缺乏“有钱办事”的起码能力;有的农村干部党员能力素质偏低,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强村工程”,目的就是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着眼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层次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通过强村工程的实施和强村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三,实施“强村工程”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成效的主要尺度,就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市委九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决定》,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因此,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强村工程”提出了十条标准,内容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几年的努力,真正达到了这个标准,农村的面貌就会大为改观,农民的生活质量就能切实得到改善。“强村工程”是富民工程,是民心工程,是一项实实在在、老百姓摸得着看得见的、切切实实能让群众得到实惠的工程,真正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施“强村工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全市率先建成一批强村典型,对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开展“强村工程”建设,是市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我市农村实际,研究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的重大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广大农村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强村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工作,开拓进取,认真落实好“强村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这项活动扎实推进、收到实效。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强村工程建设的十条标准及其内在联系

市委《关于在全市农村实施“强村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创建“强村”的十条标准。这个创建标准,是根据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结合农村党支部“五个好”目标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充分考虑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县区委组织部的同志、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以及市直有关部门等各方面意见,几易其稿,最后经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的。这个标准包含了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两室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共十个方面。应该说,这个标准是比较全面、具体,而且是切实可行的,体现了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在推进强村工程中,必须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其内在要求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第一条:村“两委”班子团结坚强有力,党员群众拥护。村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方面发挥较好作用。村“两委”班子团结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其它村级配套组织健全,在党支部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能从本村实际出发,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奉献精神,懂经营、善管理,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较强。村党支部书记要具有中专(高中)以上学历,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技术,有一定的致富能力,有一个带头致富的示范项目。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两委”班子的评议满意率在80%以上。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把基本素质好、有致富能力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

这条标准包含了4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村党支部建设的要求。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实施强村工程,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班子,特别是要求村党支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具有领导村级组织和团结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水平,这既是农村“五个好”党支部建设的首要要求,也是实现强村目标的关键所在。二是对村两委班子建设的要求。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村级的主要组织,两委的关系如何,能不能形成工作合力至关重要。要实现强村的各项工作目标,必须加强两委团结,特别是需要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能够团结一致,合作共事,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否则村务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强村建设的各项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三是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自身素质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群众的带头人、领头雁,必须自身素质过硬,不仅要具备党性强、作风正、有奉献精神这些基本条件,还要具有思想解放、有创新意识、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强等方面的素质。这就要求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要加强学习,掌握技能,提高本领,在带头致富的同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和信赖。四是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当前,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现在,农村考学、当兵、进城打工的年青人越来越多,村里有文化、有一定素质的年青人越来越少,这样就造成了农村人才匮乏的局面。实施强村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人才是不行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强调,加强农村班子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切实选好接班人,特别是把那些基本素质较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培养成党员,通过长时间的不断教育引导和实践锻炼,逐步把他们培养成村干部,从而使村级组织后继有人,保持生机和活力。

第二条: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较高,致富能力较强。党员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突出,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60岁以下的党员多数有致富门路,成为致富能手。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党员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趋向合理,新发展党员一般要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致富能力。这一条主要是针对农村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农村干部党员是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的骨干力量,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责。建设强村,必须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干部党员队伍。这里重点强调了对党员队伍建设的要求,提出党员要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当中发挥好模范作用,成为致富能手。提出这样的要求,既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强村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第三条:“两室”建设规范,作用发挥较好。支部有办公室,党员有活动室,办公场所环境良好,办公设施完备,有电教设备和微机。学习活动记录规范,各种文书档案完备整齐。“”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坚持较好,能够正常开展党的活动。这一条主要是强调了两室阵地建设。一是硬件建设。农村两室是一个重要的阵地,是党支部议事和党员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也是强村的一个重要体现。创建强村,必须有一个高标准的两室,还要有必要的电教设备和微机;二是软件建设。各种文书档案要齐全,特别是支委会、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形成的决议,都要有个记录,有据可查。三是制度建设。利用两室,定期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发挥好“两室”的作用。

第四条:“一制三化”运行机制落实到位。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健全,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作用发挥较好,农民参政议政程度较高。村务公开程序规范,内容全面。这一条主要是规定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现在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建立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体系,落实村民的四项民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村民自治的内在要求。

第五条: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灵活多样,有稳固的经济来源和发展后劲。人均集体收入180元以上,村集体积累(资金、房屋、设备)80万元以上(或村内企业总产值1000万元以上,年上缴税金50万元以上)。建设强村,村集体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是强村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同时,为群众办实事,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兴办公益事业,都需要有集体经济实力。如果村集体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办什么事情都要靠向群众集资或摊派,即使村民很富裕,这样的村也谈不上是强村,党支部也不会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建设强村,必须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第六条:农村产业特色明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个体私营经济发达,形成产业特色,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化和专业化,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主导产业产值占各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有产业优势,形成产业特色,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这样生产出的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才能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相反,没有产业特色优势,就没有市场优势,就不会形成经济优势,也就不可能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

第七条:农民生活富裕。农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不断改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农民家庭财产10万元以上的占80%,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这一条主要是体现农民在年均收入、家庭财产及居住条件等基本的物质方面的生活水平。我们开展强村工程建设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第八条:社会事业发展较快。计划生育工作达标。教育工作达到“普九”要求,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率达80%以上。文化生活丰富,有线电视安装率达80%,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图书室藏书3000册以上。有医疗卫生室和相应设备,至少有1名有从业资格的医生。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五保户实现供养,60岁以上孤寡老人每年有一定补贴。这条标准主要是反映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一个强村,应该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九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突出。坚持利用板报、广播等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村风好,民风正,村民自觉履行各项义务。该村是市级以上文明村、宣传文化示范村,80%以上农户是文明户。村容村貌状况良好,村落整齐有序,村内主要干道路面硬化,四旁及街道两侧实现绿化。无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无生活陋习,街道干净,庭院整洁。实行改水改厕,村民用水卫生安全、有保障;村内厕所卫生清洁。建设强村,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经济强而精神文明落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村。同时,建设强村,必须有良好的村容村貌,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村民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形象。

第十条: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普法教育深入持久,村民法制观念较强,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全村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无县级以上集体上访,无各种组织及“”习练者。这一条主要是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一个村治安混乱,社会不稳定,风气不正,没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势必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各项农村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要建设强村,必须要努力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外部环境。

以上创建强村的十条标准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它既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又坚持了抓好党建不放松的思想;既体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又体现了农村政治与经济的统一。这十个方面,彼此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哪一条达不到标准,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强村。因此,我们在推进强村工程过程中,必须要正确把握,深刻理解,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协调发展。

三、实施强村工程的主要措施及有关要求

“强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工作任务艰巨。实施“强村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需要各级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但是,建设强村的主体是村一级,最根本、最关键的还要靠村级组织自身的内在动力,发挥村级组织自身的作用。那么,作为村一级,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应该发挥哪些作用,如何推进强村工程,我想应该着重做到“四个加强”、“两个坚持”。

第一、加强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实施强村工程,首要的是有一个强班子。如果支部班子软弱无力,发挥不了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强村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一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当前要组织班子成员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通过学习,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增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小康建设上来。二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支部肩负着团结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必须要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同时,要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集思广益,发扬民主,提高村务决策水平,避免决策失误。三要加强作风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学会运用民主的、法制的、示范的方法开展工作,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四要加强廉政建设。班子成员要廉洁奉公,不贪不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树立良好形象。总之,村党支部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村委会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好自身的作用,与村党支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完成好农村的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二、加强农村干部党员队伍建设。农村干部党员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各项事业的成败。实施“强村工程”,必须要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时展要求、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农村干部党员队伍。村党支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学习党的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农村实用技术、农业产业化等知识,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发展意识,全面提高干部、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双带”能力。要鼓励和支持农村干部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和正规化学历教育,着力培养一些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断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要按照“把有致富能力的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有致富能力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致富能力强的村干部培养成支部书记”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发展党员工作,为“强村工程”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我市来讲,一些村干部年龄、素质老化,而后备力量不足,选村干部没有合适人选。这是个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作为我们村级组织来讲,要及早发现和培养接班人,这是我们村党支部书记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镇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党员纳入视野,作为村两委班子的后备人选,重点加以培养,搞好传帮带,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彻底改变后继乏人的被动局面。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在严格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把培养的重点放到35岁以下和高中、中专学历以上的农村青年上,以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解决农村党员结构老化现象,增强党的基层队伍的整体活力。

第三、加强村党支部书记人格化建设。所谓农村党支部书记人格化建设,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支躬身实践“三个代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农村支部书记队伍,通过他们的人格感召作用教育人、团结人、鼓舞人,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人格力量,凝聚群众、团结群众、带领群众,从而树立起自身的威信。那么,作为农村党支部书记,如何才能成为具有人格魅力的优秀党支部书记呢?在去年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全市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誉峰同志作了题为《怎样当好新时期农村党支部书记》的重要讲话,讲的非常好。他指出,作为农村党支部书记,应当具备这样四个方面。一是人品要好,体现在为人厚道、处事公道、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通情达理;二是党性要强,即政治坚定、一身正气、奉献精神、廉洁清正;三是观念要新,有市场观念、创新观念、开放观念、科技观念、人才观念、法律观念;四是水平要高,即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工作水平、领导水平。如果大家做到了以上四点,我想就是具有人格化的优秀党支部书记。今天参加培训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应该说素质都是很高的,但是大家还要对照马部长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魅力。

第四、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往往带有长期性、根本性。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是重要保证。建设强村,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严密、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靠制度来约束村干部的行为,靠制度来规范村务的各项工作,使村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一制三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务运作体系建设,推行以寓“选、育、管相结合,绩、奖、惩相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加强制度建设,关键是要认真执行,长期坚持下去。再好的制度,不去抓落实,等于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要带头遵守和落实好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农村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9

曲靖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全市576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5%,第一产业结构比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多角度探索破解“三农”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不适应”: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方法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加快农村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与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市委、政府在总结多年“三农”工作实践、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去年3月开始,在全市农村开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三村”:小康村、文明村、和谐村;“四化”:坝区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住房新型化和社会和谐化,山区是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和团结互助和谐化。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我们将结合曲靖的实际,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按照产业强村、科教兴村、和谐稳村、民主管村、群众建村的思路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产业强村”就是把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摆到重要位置,通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特色优质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科教兴村”就是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劳动就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和谐稳村”就是健全保障制度、实施依法治村、化解各种矛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让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民主管村”就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让广大农民群众实现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群众建村”就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群众的无穷力量,建设美好家园。根据这一思路,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促进“三农”问题得到全面有效破解、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使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坝区达5000元以上,物质文化生活明显丰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明和谐程度有新的提高。

二、把“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惠民工程,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步推进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将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建设发展规划工作,把“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统筹安排,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地科学编制“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规划。二是切实把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摆在首位,认真抓好培育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优质产业,大力培育引进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各类加工企业。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抓好以300万亩基本烟(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认真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技术。四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危房改造、高中扩建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县、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五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党员干部长期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顺利推进并取得新成效。

三、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要讲方法重实效。一是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农民群众是建设的主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不搞强迫命令、大包大揽和增加农民负担,坚决反对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支持和参与“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二是注重实效。从人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制约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培育入手,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入手,量力而行,逐步推进,注重实效。要始终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做到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三是稳步推进。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先易后难、整村推进”的原则,明确各项建设任务,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确保“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四是分类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在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百花齐放;在方式方法上,区分阶段发展和不同地域情况,分步实施,循序推进,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在建设过程中,将继承传统和改造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保留传统精华,提高质量品位,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改与留、保与升的“双车道”中不断推进。重点要做到: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评活动相结合,强化“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培植引进各类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认真总结推广发展集体经济“百村试点”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与培育新型农民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科技致富、市场竞争和自主发展能力,培养造就一批有觉悟、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篇10

建设新农村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村特别是农民财富的重要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上不去,基础不牢固,再壮美的蓝图也无法实现;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动力支持。农村的落后首先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因此,建设新农村,应当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从实际情况来看,县域经济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县域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县域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有重要依托和牢固支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扎实地向前推进,但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的交通、通讯、生活等设施落后,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较为突出;三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收难度较大,不少地方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还存在困难。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质量较高的地方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这些问题就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贫困县,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辐射带动能力低下,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增强县域的财力、物力,促进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