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中药的发展十篇现代中药的发展十篇

现代中药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44

现代中药的发展篇1

【关键词】中药制剂;中药制药现代化;中药药剂学;发展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成果,也是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史上,中医中药为人们的健康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而多年来,由于中药对某些疾病所起到的特殊的治疗或缓解作用,使得中药愈来愈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医药专家的关注。尽管我国有着很丰富的道地药材,但是由于我国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制约,使得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医药市场上,抓住机遇,稳中求进,既能大力发展我国中药事业,又能提升我国中药制剂的研发水平,成为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1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发展概述

“中药现代化”这个概念是1996年正式提出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产业之一。中药现代化是指凭借传统中药的优势,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按照国际普遍认同的质量标准对中药进行研发、生产和使用,以满足现代化的医药需求。中药现代化包括中药基础研究的现代化和中药制药的现代化[1]。这次主要探究的是中药制药的现代化,而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基础是中药生产的现代化,核心是中药制剂的现代化。我国虽然有着很多道地药材,但是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我国药材目前存在着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较大、资源量减少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发展也不能忽视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发展,中药制剂与化学药制剂的单方药不同,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所用原料的成分极为复杂,君臣佐使共同作用,其中存在很多无用成分以及药物辅料淀粉等。这也使得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不明确,增加了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难度。我国中药制剂中较为普遍的是中成药,并且其应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易被人们接受,尽管如此,我国中药制剂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生产工艺有待改进,中成药质量标准不够明确,中药剂型种类有待扩充等。为此,增强我国中药研发生产中药物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我国中药制剂水平的落后情况,并且只有综合实现中药辅料、中药生产技术、中药质量标准、中药剂型的同时现代化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实现中药制药现代化。

2国外中药现代化发展概述

2.1德国中药发展概述德国生物药手册中有40%左右的药物都是由植物原料制成的,且73%的德国人使用过或者正在使用植物药物。大多数德国人在解决感冒、滋补和心血管疾病时会采用植物药物,而这种用药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德国植物药的发展,德国很多现代药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2]。另外,德国在植物药的生产方面也位列世界前列,是全世界众多国家中上市植物药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众多进口的“洋中药”种类中,1/3以上都是来自德国,并且在我国中药市场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2.2美国中药发展概述早些年,由于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药品的化学成分必须是成分明确的,申请入境的复方制剂要阐述清楚每种化学成分的药理药效学作用,并解释清楚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毒理学作用。而中药制剂大多成分复杂,并且很难清楚明了的解释清楚其作用机理。为此,中药及其制剂在美国的发展较为缓慢。从2004年开始,随着《植物药研制指导原则》的,美国逐渐允许具有多种化学成分的中药也可以作为药物,但是必须保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美国对于植物药的研发大多是由化学家进行,主要是从植物药中分离各种成分,找寻新的化合物结构以作进一步研究[3]。而美国生产的植物药品种大多是单方药,一般以胶囊或片剂为主要剂型。

2.3日本中药发展概述汉方是我国传统医药在日本的本土化结果,并随着日本药学发展已经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截至目前,日本已经拥有900余种汉方药,其份额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80%。虽然日本汉方药与我国中药的起源相同,但是日本汉方药更注重对药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为了提升对汉方药质量的高效控制,汉方药制剂以颗粒剂和浸出物制剂为主[4]。另外,由于汉方制剂大多数有明确的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数据等,所以在美国等国家的上市畅通无阻。这些原因都使得日本的汉方药成为我国中药的强大竞争对手。

3中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药品的消费理念也会逐渐改善,从对治疗疾病的需求型逐渐过渡到预防疾病的保健型。在世界药品市场上,化学药、生物药和植物药三方鼎立,药物种类处于多元发展的状态,但是由于化学药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使用天然药物或者绿色药物来治疗疾病或者预防保健[5],这无疑给天然产物中草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另外,从2009年我国实施新医改以来,我国医药市场逐步扩充,并且政府对中医药职业的扶持力度也在逐渐加大,中西医并重发展将成为未来医药发展的主题。在如此良好的环境下,更应该大力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促进我国中药体制改革,逐步提升我国中药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淘汰那些已经陈旧腐化的中医药管理制度,健全中药质量控制标准,以促进我国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4小结

中药作为我国医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实现中药制药的现代化将会更加促进我国中药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增强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能力。只有继承与创新并举,把传统中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相结合,才能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陶世.把握时代脉搏,促进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学科发展--黄耀洲教授谈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学科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5):260-263.

[2]朱广东.浅析制药新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8):51.

[3]王莹.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中国民间疗法,2013(10):52.

[4]洪岩.加强制药新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的结合研究.科技致富向导,2013(35):278.

现代中药的发展篇2

【关键词】中药;发展;现代化

当人类告别20世纪,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中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中药全面推向世界?这是我们广为关注的问题。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点,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这实际上已经指出了中药的发展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但祖国的中医药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我们如何保持和发展中药的传统特色与优势,如何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中药发展中的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祈抛砖引玉。

1.我国中药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

中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数千年来,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一样,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中药剂型给药途径单一,中药生产整体水平不高。

传统中药剂型以汤、膏、丹、丸、散为主,其制作粗放、见效慢、难以下咽且不便携带,在国际市场上不受欢迎。加上有些胃肠功能差的病人对口服中药存在着“生物利用度”问题,急性病、危重病人不能用中药快速给药救治,导致了病人越来越多地选择了西药。因此,加快中药剂型改革已迫在眉睫。近年来,中药剂型改革有了长足进步,出现了微胶囊、滴丸、气雾剂、水针、粉针等剂型,亦逐渐开发了中药控释、缓释、靶向给药、透皮给药等新剂型,但与西药相比,中药剂型改革仍任重而道远。而中药产业自80年代后发展迅速,但生产设备和工艺仍然十分落后,虽然已摆脱了手工切制、敞口煎煮、明火直取等原始的生产方式,但水煮醇沉的方法仍然十分普遍。因此,改变中药生产目前落后的粉碎、提取、分离、精制等技术,逐步采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喷雾和冷冻干燥等先进技术,才能生产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的中药产品,才能在制药业中争得一席之地。

1.2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新药开发能力差。

与国外大型企业相比,我国制药业在这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国外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占到当年销售额的15-20%左右,如辉瑞公司2006年研发投入83.4亿美元。有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整个医药工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始终在总销售额的0.5%左右徘徊,以这样的投入开发专利新药几乎无从谈起。我国自建国以来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两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与大型跨国制药公司每年都有两三个专利新药投向市场相比,差距显而易见,如果我们不再加大研发的力度,中国制药业将走入困境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由于一个西药在研发上开支之大(数亿美元),周期之长(15~20年),国内药企是难以承受的,我们可以考虑独辟蹊径,从一些疗效显著的中药材、中成药中分离出一种或数种单一分子的有效成分作为新药来开发,从而逐渐走向自主研发的道路。

1.3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

中药质量标准问题一直是制约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必须与国际接轨,尽快制定中药的行业标准,否则不要说打入国际市场,就连国内市场也危在旦夕。比如说中药材品质是保证中药质量最根本的因素,但长期以来,我国中药材品种退化、质量下降,而且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中药材还出现了重金属含量高,农药残存量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的质量、疗效,也影响了中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因此,制定出相关的质量标准,提高我国中药的信誉和档次,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如酝酿已久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药用植物及其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在全国正式实施,对推进中药与世界的交流,保障中药质量,提高中药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对中药事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中药是我国制药业的优势和未来希望,是新世纪的经济增长点。上个世纪,西药对中药的冲击是巨大的,本世纪中药还能走多远,出路在哪里,如何走出困境是我们药学人员经常谈论的话题,事实证明,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们正确而明智的选择。随着全球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中药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个机遇,让中药真正进入国际市场,除了要解决前述所说的不足之外,本人认为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努力:

2.1发展中药保健品前景广阔。

由于化学药物存在的毒副作用已被广为认知,人类社会兴起了“回归大自然”的潮流,天然植物药在全球日益受到关注。最新资料显示,欧洲共同体的天然植物药发展速度已超过了化学药品,而亚洲医药强国日本、韩国也非常重视中草药、天然植物药的研制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药虽说是我们的优势,但由于国外对我国中药审批严且程序复杂,时至今日,我国尚没有一个中药正式作为药品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应加大中药保健品的投入和开发,以中药保健品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针对专门人群的以单味药材制成的单一功能的保健品,由于国外消费者对其信任度高,前景十分看好。

2.2利用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开发新医药。

21世纪对中药影响最大的是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的运用,它们将给中药现代化带来一次技术革命。我国在基因技术方面与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并且具有丰富的基因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基因芯片寻找中药作用的机理和加强中药的有效成分的筛选,同时,基因芯片还可用于保护濒危的中医药资源以及建立中药质量标准,进行真伪鉴定。因此,集中人力、财力,高起点进入基因制药领域,开发相关地基因药物,应该说是国内制药企业的一个突破口。而纳米技术由于将物质超微粒化,可以使中药在人体内的传输更方便,从而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使其疗效得到更好地发挥。针对这一点,未来我们可以考虑把中药材料形成纳米结构,从而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纳米中药。

2.3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

现代中药的发展篇3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必要性;实施途径

中药现代化指的是集传统中药的优势、特色于一身后,与现代科学技术互相结合,进而能够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复杂性、艰巨性过程。其主要将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研究出具有高科技、现代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现代中草药产品,进而促进中药朝现代化方向发展。

1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分析

所谓中药现代化,指的是在对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进行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理论以及手段进行充分、合理运用,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作为主要指导思想,生产、研究、开发以及管理出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特点的现代中药产品,具有高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促进我国的中药产业朝大企业、大品种以及大市场的方向发展,最终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较强大的现代产业,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中药的占有份额。中药现代化产品主要具有三效、三小以及三便的特点,其中,三效指的是速效、高效以及长效;三小指的是毒性小、剂量小以及不良反应小;三便指的是方便携带、方便储藏以及方便服用。

2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朝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能够快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药的现代化进行开发、研究,能够促进我国中药材资源和中医药历史文献资源逐渐朝现实生产力转变,逐渐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另外,其能够对医药产品和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出口创汇力,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搞活,促进我国民族医药工业健康发展;此外,使中药材的种植越来越规模化和规范化,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并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保障中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通过构建国际制定的传统药物标准规范体系,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将中药作为治疗药物的身份进入到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中,不仅能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凝聚力,而且还能够提升我国传统医药大国地位;最后,通过研究中医药,能够实现跨领域联合攻关,促进多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增强整体创新力,促进现代科学的又好又快发展。

3中药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中药资源种类繁多,药材质量不稳定

由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繁多等因素影响,给中药产品的生产水平产生一定制约。如过度开发宝贵中药材,导致其资源逐渐濒临枯竭;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粗放型管理方式,进而出现单产量低、质量水平低的情况;珍贵和优质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引种以及栽培缺乏统一协调、组织;珍惜濒危药材代用品研究水平较低,道地药材的开发研究不够充分;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到位以及存在严重农药残留污染等问题。

3.2中药生产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规范不统一

由于中药饮片生产厂家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条件比较简陋,技术工艺水平低,导致药材重要成分流失,进而降低饮片质量。另外,同类产品和单个产品存在严重重复情况,进而降低质量,影响疗效和畅销,进而影响品种规模的形成。在中成药制剂中,传统剂型依然占据较大比例,新剂型开发应用存在问题。此外,中成药质量标准不够完善,进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导致其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能有效解决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现象。

4中药现代化的实施途径

4.1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生产力

我国加入wYo后,中医药学面临着新机遇和众多挑战。因此,要对加入wto后给中药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正确分析,抓住良好机遇,勇敢迎接挑战。加入wto,不仅能够引进更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且还能够促进我国中药产业朝工程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中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后,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生存力,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全面实现Gmp生产,将以往中药生产运用的传统分离、粉碎、提取以及精制技术逐渐使用国际上成熟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膜分离与浓缩技术、树脂吸附技术、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以及喷雾、冷冻干燥技术等代替。

4.2将科技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能够促进中药新产品开发研制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并定性、定量检测原有产品,进一步解决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的问题,所开发出的中药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以及方便实用的中药;另外,通过运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现代化专利技术改造以往的生产设备,最终实现检测自动化、生产程控化、包装机械化以及输送管道化。此外,促进中药产业朝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主要包括原药的种植、采摘、养殖、加工、生产、仓储、临床以及营销等方面,实现其规范化、全面化的控制,显著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

5结语

总之,对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实施途径,旨在能够提高中药现代化发展速度,提高中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现代中药的发展篇4

中医药现代化的缘起

边宝林认为:首先必须弄清楚中医药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在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法上也有一个随时间发展的过程,1997年,刚开始提出的是“中药现代化”,现在强调的是“中医药现代化”。具体内容是指基于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将传统中药的特色优势与最新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密切结合,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中药现代化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药表征现代化,主要是指包装精美、口服剂量小、携带方便。另一方面是中药内涵现代化,包括内容有:体现中医药配伍理论、有效成分明确、制剂工艺先进。

中国中医药必须实现现代化是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疾病谱和医学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他说,现代医学不光重视治疗,而且更看重保健、预防、康复,而中药更具预防和保健的作用。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回归自然、重视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近年来,大量的现代化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癌症、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复杂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有独到优势。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显示,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等方面能够治疗机会性感染,调节免疫功能,减毒增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中医药成本相对较低,适用性广。

二是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不断扩大。据统计,2000年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约900亿美元,其中天然药物占270亿美元,占30%,我国仅占这个市场份额的2.3%。三是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逐步接受。四是从天然药物中研究提取新药已成为一种重要途径。边宝林说,19世纪末606合成成功,开拓了化学合成新药的道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磺胺药和青霉素的问世,使世界合成药物进入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合成筛选新药命中率下降,开发新药的成本加大,现每个新药的开发约3~5亿元,开发周期约10年。且合成药物毒副作用突出。有人认为从400种植物药中筛选活性成分并开发,就有可能得到一个较理想的药物。面对现代医药的一些窘境,天然药物在全世界被重新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

另外,随着中药国际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西方国家对中药制药也日益重视起来。如当前德国和法国大规模利用银杏叶进行粗加工,在世界银杏叶粗提取物(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年销售额已达3亿美元。而国际上以中草药为主的传统药物,其年销售额已超过150亿美元,并仍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中国要想在这个硕大的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就不能不通过中药的现代化。但边宝林也认为,中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药材生产的现代化。没有好的药材,中药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中医药现代化的科技支撑

中药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有17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我国在“九五”和“十五”计划中,都把中药的现代化列为重点。无论是“九五攻关计划”,还是“九五攀登计划”;无论是“1035工程”,还是“973计划”,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国家计委等部门都给予大力支持,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十五”时期,发展“现代中药”、“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等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又被国家列为重大科技专项。《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这些都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边宝林介绍,经过多年无数次的讨论,中医药现代化的整体思路基本确定: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任务包括:“继承、发展、创新和国际化”4项主要工作。

中医药科技发展新趋势

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边宝林说,中医药科技发展呈现出向现代化中药转变、标准规范研究成为热点、多学科综合研究理论越来越深的三大新趋势。

传统中药正在向现代中药转变

伴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的各个环节。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技术越来越先进,也在逐渐应用于中药新药开发;现代制剂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剂型的改进,中药制剂已由过去的丸散膏丹向控释、缓释、靶向等现代制剂发展;各种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药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正越来越紧密,传统中药正在向现代中药转变。

中药的标准、规范研究成为热点

中药标准对于保证中药产品安全稳定、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重金属含量控制、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规范化、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传统中成药品种质量标准的提升等工作已成为当前中药研究的热点。

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医药理论越来越深入

中药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等基础理论问题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的难点和关键。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引入中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如:应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最新成果,积极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方剂配伍规律以及证候理论、药性理论等研究,探索其现代科学内涵。

基因技术、信息技术成为热点

要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边宝林研究员兴奋地说,“必须追踪国际最新研究动向,把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就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才能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基因技术、信息技术,都将成为21世纪中医药研究的热点。”

基因技术与中药新药创制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基因技术在新药研制方面将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开始使用基因芯片对中药进行鉴别。研究者找出某种中药品种的特定基因或Dna序列,作为探针固定于玻片上,制成基因芯片,此种芯片就可以用于多种中药样本的鉴别。比如中药贝母有许多种类,有些外观非常类似,但医疗属性与市场价值相差甚远,其中以川贝质量最佳。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根据图像的不同反应,就可以迅速鉴别不同物种。不同中药样本的特异基因序列,可理解为广义的中药指纹图谱。在不远的将来,有望用生物芯片技术对不同质量、产自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季节的中药样本进行鉴别。

信息技术很可能是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

21世纪也是信息时代,把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将使这一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相信,这个工作很可能是中医药的一个突破口。

传统中医药的信息量浩如烟海,中药方剂就有10万个以上,每个方剂又有几种以上的药物。加上中国可以应用的中草药有11000多种,能变化出多少种组合方式!任何其他医药领域都没有中医药那么多的信息资源。这样海量的数据,哪个天才的脑袋可以整理?信息技术必将在中药的信息高速公路化、人工智能化以及知识大众化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现代中药的发展篇5

辽宁省本溪市作为国内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结构性矛盾愈显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本溪市凭借当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良好的中药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将现代中药产业确定为本溪接续产业,举全市之力加以培育和发展。由此,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在本溪经济开发区诞生了辽宁(本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

本溪中药产业自“七五”时期以来一直在全省处于主导地位。2005年全市医药行业共完成产值19亿元,全市通过Gmp和QSp认证的医药企业已达14家,拥有中成药生产品种300余个,占全省的60%,独家生产品种50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43个,占全省50%,居全省第一。野生中药材1100多种,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61.6万亩。山城本溪凭借着中药材资源丰富、中成药品多、研发能力强、产业规模大、产业体系完整,具有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成为辽宁省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的基地。

辽宁(本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坐落在本溪经济开发区内,占地面积14.6平方公里。它是本溪市委、市政府为了加速培育和发展本溪市的中药产业,进一步整合全省中药现有的研发优势和产业优势,树立我省的现代中药产业形象,推进了现代中药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带动本溪乃至全省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聚合辽宁、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中药产业聚集区。

现代中药的发展篇6

中药现代化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后续支柱产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政府和企业制定、实施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贵州省“十二五”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政策的需求。1建立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必要性“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贵州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快速发展,新药研究开发效果显著,制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201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3.333万hm2,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80.61亿元。2005—2010年,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9.5%,中药现代化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中药现代化产业已成为支撑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已纳入贵州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范畴。为全面了解和掌握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增强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竞争实力,为规范数据上报,客观、真实、动态地反映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态势,课题组在贵州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省统计局的指导下,联合贵州省农委、省林业厅、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研究制定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2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的依据和目标及原则2.1制定依据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主要以《贵州省文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试行)》《贵州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实施方案》《基本单位统计制度》《吉林省运行监控体系构建方案》,贵州省农林牧渔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贵州省统计局)、林业统计报表制度(国家林业局)、医药工业统计报表(工业和信息化部)、药品流通统计报表制度(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统计报表制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统计报表(科技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统计系统培训手册(贵州省、贵州省统计局)、交通运输科技统计报表制度(交通部、国家统计局)等统计制度和手册为依据。2.2总体目标围绕《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2006—2020年)》《贵州省“十一五”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意见》《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和《贵州省“十二五”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以确保“十二五”时期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目标,以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现代中药制药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为目的,结合了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2.3基本原则能够反映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原则:必须坚持系统性、科学性、特殊性原则;必须坚持联系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必须坚持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分工负责原则。政府统计机构负责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价值量指标统计的组织实施,部门统计单位负责相关行业实物量指标的统计[1]。3中药现代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统计范围中药现代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规范和标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中药产业化主要包括:一是通过中药生产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艺、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二是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研究,了解不良反应,阐明作用机理,建立和优化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药-中药;中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制剂),进一步夯实临床基础。三是加强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技术装备,实现工艺再优化、质量再提高、剂型系列化。四是在中药开发、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要全面制定和实施Gap、GCp、Gep、GUp、GLp、Gmp和GSp等各种标准和规程。基于以上分析,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实物单位复杂,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统计工作,其统计的概念、指标内涵及外延不同于常规统计中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分类。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参考目前国家的划分标准,我们将中药现代化及相关产业分为4个门类和26个小类,包括:中药材的种植、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生物和生化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医疗诊断和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的制造、医疗和外科及兽医用器械制造、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假肢及人工器官和植(介)入器械制造、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西药批发、中药材及中成药批发、医疗用品及器材批发、药品零售、医疗用品及器械零售、科学研究、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其他科技服务等。统计范围包括贵州省范围内涉及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林业、中药产品及以中药为主要原料非药用途产品,包括保健品、化妆品等研发、生产加工、中药商业及流通、药品监督管理、中药科技等6个方面。4调查方法及行业界定采用全面调查、全数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4.1全面调查单位#p#分页标题#e#医药制造业:包括化学药品原药制造(2710)、化学药品制剂制造(2720)、中药饮片加工(2730)、中成药制造(2740)、兽用药品制造(2750)、生物和生化药品制造(2760)、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2770)。专用设备制造业:包括制药专用设备制造(3644)。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包括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3681)、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3682)、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制造(3683)、医疗和外科及兽医用器械制造(3684)、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3685)、假肢和人工器官及植(介)入器械制造(3686)、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368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研究与试验发展: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7540)。专业技术服务业:技术检测(7650)。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技术推广服务(7710)、科技中介服务(7720)、其他科技服务(7790)4.2全数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单位中药材种植业:包括中药农业和中药林业领域的中药材种植(0140)。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业:包括西药批发(6351)、中药材及中成药批发(6352)、医疗用品及器材批发(6353)。医疗用品及器械零售业:药品零售(6551)、医疗用品及器械零售(6552)。这3个行业大类单位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确定划分标准,将调查对象划分为限额以上与限额以下两部分,限额以上单位采用全数调查,限额以下单位采用抽样调查。个体经营户分别以中药农业和中药林业领域的中药材种植、药品零售、医疗用品及器械零售等4个行业为子总体进行抽样调查。5统计报表和主要内容5.1统计报表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表分为基层表和综合表。基层表适用于中药种植业、中药林业、中药药品(以中药为主要原料非药用途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和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填报。综合表适用于以中药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为对象填报,它是其他综合汇总表在基层表的基础上汇总形成的综合统计表。5.2主要内容部门中药产业综合发展情况、中药药品销售情况、中药产业基层单位名录情况、资产情况、生产经营及财务情况、人员情况等。6调查时间及报送方式6.1调查时间实行年报制度,报告期为第二年的2月—3月。各县(区)报市时间为2月28日,地州市汇总报省时间为3月10日。调查单位实行网上直报,报送时间由各地自定。各县(区)综合表以传输方式上报。6.2部门统计(1)中药现代化产业法人单位基本情况统计。(2)中药农业统计包括3张表[2],分别为基层表2张:中药农业企业财务状况,中药农业生产情况;综合表1张:中药农业基本情况。此部分由省农委主管部门按照行业统计原则,组织其所属单位填报基层表,由填报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省农委主管部门收集审核后报送省中药办。(3)中药林业统计包括2张表,分别为基层表:林产中药材生产情况,综合表:林产中药材生产情况。此部分由省林业厅主管部门按照行业统计原则,组织其所属单位填报基层表,由填报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省林业厅主管部门收集审核后报送省中药办。(4)中药工业统计包括4张表[3],分别为基层表3张:制药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总值,制药工业企业财务状况,制药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出口量、生产能力;综合表1张:制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此部分由省经信委按照行业统计原则,组织其所属单位填报基层表,由填报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省经信委收集审核后报送省中药办。(5)中药商业和流通业统计包括6张表[4],分别为基层表3张:典型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典型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购进、销售、库存情况,典型药品连锁零售企业经营情况;综合表3张:典型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典型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购进、销售、库存情况,典型药品连锁零售企业经营情况。本部分由省商务厅按照行业统计原则,组织其所属单位填报基层表,由填报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省商务厅收集审核后报送省中药办。(6)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包括6张表[5],分别为基层表3张: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基本情况,中药材种植基地(Gap)和制药企业(Gmp)认证情况,中药企业GSp认证情况;综合表3张: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基本情况,中药材种植基地(Gap)和制药企业(Gmp)认证情况,中药企业GSp认证情况。此部分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行业统计原则,组织其所属单位填报基层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集审核后报送省中药办。(7)中药科技统计包括10张表[6],分别为基层表7张:中药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中药企业科技项目情况,中药领域事业单位科研活动及相关情况表,中药领域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课题)情况,中药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平台建设情况,中药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平台项目情况,中药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平台科技成果情况;综合表3张:科技项目(课题)情况,科技成果情况,中药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平台情况。本部分由省科技厅按照行业统计原则,组织其所属单位填报基层表,由填报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省科技厅收集审核后报送省中药办。7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制定流程课题组通过国内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在省统计局的指导下,结合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现状,在不断完善现有医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药统计涉及的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6个领域主管部门的反馈意见,研究制定了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课题组建立了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部门联动协调机制,通过与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经信委、贵州省农委、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商务厅等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合作开展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形成了一种既分工协作,又能拓宽统计口径,逐渐填补中药现代化产业总额、总成本、增加值等历史数据空白的统计机制。#p#分页标题#e#8结语本文制定的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是以国家相关报表制度和贵州省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为依托,通过对相关行业进行确定,对个别细分行业扩大到全面调查范围。统计体系构建秉着宜简不宜繁的原则,报表制度的设计体现了既能全面发展中药现代化产业,又能满足产业增加值核算的需要。通过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实施,结合重点企业、重点领域基础资料,对有关数据进行测算和分析,不断修改和完善报表,并及时搜集整理全国有关中药现代化产业的统计信息,为各级部门和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做好统计工作。

现代中药的发展篇7

【关键词】中药产业;高等教育;技术科学;知识体系结构

中药产业作为中国医药卫生保健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传统中医药一贯是中国政府的重大国策。中共十七大报告和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积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中药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到中药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药产业现代化在提高产品质量和规模化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推动的效果并不明显,表现为在出口贸易过程中过多依赖初级产品,以耗竭中药自然资源为代价。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双向接轨的问题,探索中医药知识体系结构和中药产业技术科学构建问题意义深远。

1古代和近现代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状况

中医药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到鸦片战争之后的西学东渐,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1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教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障,中医药教育被我国历代中医药教育家所重视,并提出适合当时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思想。从封建社会早期中医学校教育兴起时始,历时两干余年兴衰起落,学校教育和师承授受教育的两种中医药教育形式为继承发扬中医学术起到了巨大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医学“至道在微,变化无穷”,要求学医者“去故就新,乃得真人”,非常重视医学人才对医疗技术的掌握。《灵枢•病传》谈到“诸方者,不可能尽行诸术,非一人之所尽行也”,是最早的医药学专科人才的培养思想。孙思邈认为完备的知识结构使学医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将有利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即所谓“医者意也”。金元医学家朱丹溪和罗知悌十分注重对古典医籍基础理论的学习,告诫“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和难经”。明末清初医学家徐大椿指出,医学知识包括医术和医道两部分,医术是实用技术,医道是基础知识。自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向中国迅速传播并影响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兴起,新技术的应用,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因而要求中医药人才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结构。

1.2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沿革

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化层次的需要决定的,这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的培养,可分为中医药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三类。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创立时期、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

1956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中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从依靠师徒传授的中医药教育正式纳入了国家正规高等教育的轨道。1959年,国家卫生部制定了中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思想觉悟的、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具有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高级中医师。到1966年,全国共建立了21所中医学院。文化革命时期,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一度停止了教学,直至1972年才重新恢复招生。1977年以来,中医药教育恢复了招生考试。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显示:到2008年初我国已经建立47所独立的高等医药,72所中等中医药学校,形成了以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以及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人才应当具有坚实而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2我国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分析

我国中医药教育直接影响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古代中医药没有出现明显的医药分业,中医药教育更多是针对中医临床实践所设置的,中医临床服务和中药产业两者的知识结构应有所不同。

2.1古代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

我国古代中医药教育主要依靠师徒传授,由于无系列教材和稳定的课程内容,学生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承学识和经验的局限。综合古代各主要学派的师承教育的课程内容,大体上是以经典医籍、文、史、哲有关知识和专科科目为主的,这也为后世形成中医药学主要分科和最后确定为官府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打下了基础。

自周朝起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隋唐的太医署分医学及药学,据《唐六典》记载,分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伤科)和咒禁科;医科分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角法等;课程规定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内经》和《甲乙经》等基础课,然后再分学科学习;课程结构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本形成了课程结构的雏型。宋太医局的医学教育初分方脉、针、疡三科;宋神宗以后设九科专业学习,而且规定必修课为:《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补注本草》和《干金要方》,令医学生轮流为各营将士治病,并按其治疗结果分上、中、下三等,予以奖励。由上可见,古代中医药教育对医学实践极为重视,并使课程结构渐趋完善,是构建现代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

2.2近现代国家对中医药教育的专业设置

近现代中医药教育主要是课程设置中加入了西医学教学。鸦片战争后,西医传入使得中西医得到广泛交流,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派,一些中医药教育家把西医的许多内容纳入了教学过程。1929年7月,中医界在上海召开会议,规定中医学校教育的课程有:生理、病理、国文、诊断、医经、医学通论、针灸、推拿、外文、卫生及西医课程共29门。特别是1931年后,成立了国医馆,拟定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课程,为中医药课程结构的形成做了必要推备。

建国后中医药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1956年至1966年根据中央政府的指示精神,虽设置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专业,但此时期的课程建设和课程结构所选用的教材没有脱离历史上中医药教育课程。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扩大了中医药专业范围,设立了骨伤、护理、中药资源、中医基础理论等十几个专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后,各校的专业调整与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增设了新专业,中医药教育新专业出现了一个高潮。高宝忠和杨天仁[1](1999)提到21世纪中医药人才应当具有全面、合理、优化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系统和能力结构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中药产业现代化积极推进,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认识逐渐深入,探索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

将中医药行业分为中医服务业和中药产业,并参照钱学森院士体系的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分析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对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1中药产业知识体系概述

借鉴钱学森院士提出的“三个层次一座桥梁”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1,相应提出中药科技发展的学科体系结构:中医药基础理论层次,中药技术科学层次和中药技术创新层次,通过“阴阳学说”和“整体论”等辨证思维与哲学层次相连接。(图1)

基于传统哲学思维和民族文化的中医药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医学诊疗体系。但是目前国内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遵循中药产业知识体系框架,割裂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药产业的内在联系。中医药基础理论是朴素的系统论思想,在中药管理科学中属于基础科学层次,中药产业发展理论的属于技术科学层次,中药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创新)属于工程技术层次。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运用创建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综合集成,对中药产业发展进行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将为中药产业发展和中药国际化带来新的思维和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图1中药产业发展的知识体系结构

冯显威和贺达仁[2](2002)论述了医学科技的体系结构;现代医学科技的体系包括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应用医学和人文社会医学(医学人文学)。贺达仁[3](2005)将医学知识的发展分为原始医药时代、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技术医学时代。田中识章(日本)[4]将汉方医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由汉方思想和汉方哲学形成汉方医学体系的主干,“即使到现在仍然通过辨证论治对下部产生很强的影响”。因而,将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纳入到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之中,将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3.2中药产业技术科学的构建

国内学术界和行业内习惯于将中医服务业和中药行业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统称为中医药行业,即“医药合业”,这源于过去中国技术科学层次缺失的原因。钱学森院士[5](1988)指出“中医理论是祖国几千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非常珍贵”,“但中医理论现在还放不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去”;“它是有用的知识,这种不是科学但是有用知识的宝贝还很多,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不断把前科学变成科学”。中医药是中医服务业和中药产业两个行业的结合体,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医药学借助现论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并涌现出众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假如将中药产业从中医药学中分离出来,创建以中药产业为主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结构,中医药学就容易进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不同特点”。2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中药学逐步分化为临床中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成药等各分支学科。(表1)

表1医药产业中的医学与药学交叉学科

化学制药业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

医药学的思维基础还原论的思想整体观的思想

基础科学层次分子生物学中医药基础理论、

技术科学层次药理学、制剂学、制药工艺等中药炮制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医学与药学学科的纽带药理学方剂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中药炮制、中药栽培、中药制剂、中成药学/方剂学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也是医学和药学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6】。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药理学作为临床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使得临床药学成为了临床与药学(医药)联系的纽带。相比较而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衔接中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也是联系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使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得以成为有机的整体。另外,方剂学上挂基础,下联临床,也是中医药学的“桥梁”学科(图2)。基于医学治疗手段的选择,药理学和中药学(方剂学)分别为西医学和中医药学的纽带学科。中药产业是以服务中医临床为目标的工程技术,构建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和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以中药学/方剂学和中药药理学为技术科学层次,并吸收现代医学知识,以指导中药工程技术,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图2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提取物所依据的技术科学理论

4结束语

过去中国国内习惯于将中医服务业和中药行业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源于过去中国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不明晰和技术科学层次缺失。遵循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医药分开”的指导思想,参照国际上通用的医药分业制度,借鉴国外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构建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建立与完善中国中药产业的“技术科学”层次。将中药产业技术科学构建问题纳入到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为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医药市场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宝忠,杨天仁.面向21世纪中医药教育思想探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201-202.

[2]冯显威,贺达仁.医学科学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1版:220~221.

[3]贺达仁.医学科技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72~76.

[4]张明澄.中国汉方医学体系[m].东京:耀文社,1973年版.

[5]钱学森.论人体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注:

三个层次一座桥梁: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三个层次,和用系统论的“桥梁”连接到哲学层次。

现代中药的发展篇8

1 目的及意义

   建设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目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只是对某一章节所涉及的医史、中药标本等有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系统认识。而博物馆的建设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其次,可以加大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博物馆从大学走进社会,将会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使我国的中医药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而中医药也将拓宽它的领地。再次,可以扩大中医药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前全国的中医药大学中,拥有专业性博物馆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中医药大学抓住时机搞博物馆建设,不仅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 总体规划

   初步构想总建筑面积3000~5000m2。包括:陈列厅、藏品库、业务办公用房、后勤管理及机房变电室等附属用房。陈列厅分为中国医学史、中药、校史三部分,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约800~1200m2,中药展厅面积700~1200m2,校史陈列厅面积约500~1000m2。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按主题陈列分类,分为:中医药古文物、中医文献古籍、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中医药古代用具、医学科教、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对外交流、历代名人与中医药等几个展区,每类按时展沿革布展。中药展厅要以其宏大规模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区、中药材标本室等。校史陈列厅通过陈列校史图片、实物,简要反映和介绍中医药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分为:学校概述、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发展现状等几个部分。通过参观,让观众了解学校的严谨学风,瞻仰历届校长、学校名人的塑像,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陈列厅采用环形布局,首尾相接,使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对门厅的装饰、布置、色调等安排处理要做到既不繁琐,也不过于单调;陈列厅净高以4.5~5.5m为宜,按人的最佳视线角度,最佳引导作用的活动路线,以及对展品和谐适用、舒适宜人的环境去组织安排;整体装饰应以简洁、大方、朴素为宜,色彩宜淡雅调和,光线宜柔和明朗,材料要吸音、保温,墙面、地面、吊顶应平坦。

   陈列厅和藏品库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建设。其他附属用房要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统筹安排,以形成博物馆健全协调的整体。

3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具体事项

3.1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

3.1.1 中医药古文物展区

①远古时期文物。在这个展厅中,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对中医药学的细心研究和发明创造。展品:如骨针、骨制按摩棒等标本文物及针灸、热敷、火罐用法的说明图片。②古代文物。中医药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两晋经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本草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无机药物的应用,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先锋。展品:如医用药签、小药瓶等文物实物。③近代文物。1840年后,夹杂着殖民色彩的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展品:民国时期药品保证书、药品广告招贴、中药盒等。

3.1.2 中医文献古籍展区 

中医文献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的指导。这些医药文学著作把一些凌乱无章的病症归结到一起,使得人们在治病救人方面从束手无策到有据可查,从不知道这种病症到知晓并能医治这种病症。这些中医古籍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前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中医的精髓和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展品:中医药学古籍,尤其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书籍等。原本、影印本或拓本。

3.1.3 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展区 

①画像。搜集历代名医画像原本、影印本或拓本,按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排列。②造像。一方面可以搜集历代名医造像真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复制品,使观众有一个感性上的了解。展品:历代名医及医事活动雕塑。

3.1.4 中医药古代用具展区

①行医器具展区。展品:医章、听诊器、手术用的工具等。②药用器具展区。展品:药碾、盛药储药器具药杵等。③卫生器具展区。展品:耳勺、卫生拍等个人使用的卫生器具。④养生器具展区。展品:养生图腾、药枕等。

3.1.5 医学科教展区 

①古代医学教育。使用图片、复制医用造像等展示医学教育的发展。展品:穴位图、标注穴位的铜人等。②现在代中医学教育。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展品:人体图、人体造像等。

3.1.6 少数民族医学展区 

少数民族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留了祖先们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疗法。展品:少数民族用来治病的医疗用具和中药材,例如藏医、藏药等。

3.1.7 中医对外交流展区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先辈们不断的交流将医学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才会有今天发达的医学,交流的经验是发明是否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办法。展品: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奖杯、奖牌、邮票、信件、纪念品等。

3.1.8 历代名人与中医药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的缘分,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这些名人们更多地信赖中医中药的治疗,信赖中医中药的悠久的文明历史,信赖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的威信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品:名人的照片、题词、画像等。

3.2 中药展厅

3.2.1 中药综合展区 

本区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展品: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大学

1 目的及意义

   建设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目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只是对某一章节所涉及的医史、中药标本等有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系统认识。而博物馆的建设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其次,可以加大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博物馆从大学走进社会,将会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使我国的中医药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而中医药也将拓宽它的领地。再次,可以扩大中医药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前全国的中医药大学中,拥有专业性博物馆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中医药大学抓住时机搞博物馆建设,不仅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 总体规划

   初步构想总建筑面积3000~5000m2。包括:陈列厅、藏品库、业务办公用房、后勤管理及机房变电室等附属用房。陈列厅分为中国医学史、中药、校史三部分,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约800~1200m2,中药展厅面积700~1200m2,校史陈列厅面积约500~1000m2。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按主题陈列分类,分为:中医药古文物、中医文献古籍、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中医药古代用具、医学科教、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对外交流、历代名人与中医药等几个展区,每类按时展沿革布展。中药展厅要以其宏大规模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区、中药材标本室等。校史陈列厅通过陈列校史图片、实物,简要反映和介绍中医药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分为:学校概述、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发展现状等几个部分。通过参观,让观众了解学校的严谨学风,瞻仰历届校长、学校名人的塑像,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陈列厅采用环形布局,首尾相接,使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对门厅的装饰、布置、色调等安排处理要做到既不繁琐,也不过于单调;陈列厅净高以4.5~5.5m为宜,按人的最佳视线角度,最佳引导作用的活动路线,以及对展品和谐适用、舒适宜人的环境去组织安排;整体装饰应以简洁、大方、朴素为宜,色彩宜淡雅调和,光线宜柔和明朗,材料要吸音、保温,墙面、地面、吊顶应平坦。

   陈列厅和藏品库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建设。其他附属用房要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统筹安排,以形成博物馆健全协调的整体。

3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具体事项

3.1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

3.1.1 中医药古文物展区

①远古时期文物。在这个展厅中,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对中医药学的细心研究和发明创造。展品:如骨针、骨制按摩棒等标本文物及针灸、热敷、火罐用法的说明图片。②古代文物。中医药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两晋经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本草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无机药物的应用,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先锋。展品:如医用药签、小药瓶等文物实物。③近代文物。1840年后,夹杂着殖民色彩的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展品:民国时期药品保证书、药品广告招贴、中药盒等。

3.1.2 中医文献古籍展区 

中医文献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的指导。这些医药文学著作把一些凌乱无章的病症归结到一起,使得人们在治病救人方面从束手无策到有据可查,从不知道这种病症到知晓并能医治这种病症。这些中医古籍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前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中医的精髓和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展品:中医药学古籍,尤其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书籍等。原本、影印本或拓本。

3.1.3 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展区 

①画像。搜集历代名医画像原本、影印本或拓本,按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排列。②造像。一方面可以搜集历代名医造像真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复制品,使观众有一个感性上的了解。展品:历代名医及医事活动雕塑。

3.1.4 中医药古代用具展区

①行医器具展区。展品:医章、听诊器、手术用的工具等。②药用器具展区。展品:药碾、盛药储药器具药杵等。③卫生器具展区。展品:耳勺、卫生拍等个人使用的卫生器具。④养生器具展区。展品:养生图腾、药枕等。

3.1.5 医学科教展区 

①古代医学教育。使用图片、复制医用造像等展示医学教育的发展。展品:穴位图、标注穴位的铜人等。②现在代中医学教育。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展品:人体图、人体造像等。

3.1.6 少数民族医学展区 

少数民族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留了祖先们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疗法。展品:少数民族用来治病的医疗用具和中药材,例如藏医、藏药等。

3.1.7 中医对外交流展区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先辈们不断的交流将医学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才会有今天发达的医学,交流的经验是发明是否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办法。展品: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奖杯、奖牌、邮票、信件、纪念品等。

3.1.8 历代名人与中医药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的缘分,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这些名人们更多地信赖中医中药的治疗,信赖中医中药的悠久的文明历史,信赖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的威信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品:名人的照片、题词、画像等。

3.2 中药展厅

3.2.1 中药综合展区 

本区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展品: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

3.2.2 中药材标本室 

本室主要介绍中药形态、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展品:植物蜡叶标本、中药材标本、各类中药饮片、中成药、药用动物剥制与液体浸制中药鲜活标本立柱长廊及药用植物彩色照片、专题介绍的彩色电脑喷绘展板等。

3.3 校史陈列厅

3.3.1 学校概述 

做学校总体概述的展板,解读学校的校训,让观众对学校有一个初步认识。

3.3.2 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按历史沿革,选重点时期,加以文字介绍,说明学校具体发展历程。展品:照片、所获荣誉、学校历届校长及名人的照片、塑像等。

3.3.3 发展现状 

体现学校目前发展的最新成果,使观众对学校的未来有所展望。展品:照片、图片、大事记、所获荣誉等,随时更新。

4 博物馆管理

   博物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中所建的博物馆在管理方面又与一般公益性博物馆有所不同。初步拟设管理模式如下:①馆长。主要负责博物馆管理的总体工作,及时和学校领导沟通、汇报工作。②保卫。主要负责博物馆安全工作。③总务。主要负责博物馆日常具体管理工作,及时传达上级领导指示精神,督促实施工作。④保管。主要负责文物标本的征集、鉴定、研究,以及藏品的管理、科学保护等工作。⑤陈列。主要负责陈列展览的研究、设计、制作、布置等工作。⑥群工。主要负责接待、组织观众、陈列讲解及其他形式的教学实验、社会教育、宣传活动。⑦信息。主要负责博物馆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影像图片资料等工作。

5 博物馆的技术信息化

5.1 多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展示能有效地将中医药典籍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转变为用户交互体验,很好地增强了中医药博物馆科普教育,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多媒体的应用范畴:展示引导、名医简介、药物互动竞猜、针灸沿革、中草药鉴别等多个展示点的互动演示。例如针灸智能人、按摩点穴智能人、舌诊多面体展示、脉象仪、辨证论治触摸屏、中药标本趣味习作展示等。

5.2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在中医院大学网站下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网页,实现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与观众及相关研究人员及时互动、沟通、交流。

6 中医药博物馆的未来展望

现代中药的发展篇9

2、政企联动,努力打造中药产业链。一是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业。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科技、药监等部门参与,企业、基地和有关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gap实施小组,负责协调基地gap的实施工作,积极主动地与国家有关部门一起抓标准化建设,争取国家将××市道地药材种植列入部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二是大力发展中成药工业。中成药工业是中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做大做强樟树天齐堂等中药饮片厂的同时,积极扶持其他中药材种植业、中药饮片工业的发展,为中成药工业提供优质价廉的生产用原料,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中成药工业提供发展的动力。三是大力发展中药提取物工业。目前,我省尚无一家获证的中药提取物的专业生产企业,市内企业要积极研发有市场潜力的中药提取物新品种,建立和完善中药提取物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逐步向产业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药包材工业。

据调查,我市中药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铝箔、复合膜、药用pvc等药包材80%需从外地购入,药包材市场潜力巨大。政府要积极引进药包材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我市药包材工业,建立药包材基地,鼓励企业投资药包材工业,抢占药包材市场。五是加快医药商业网络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药品流通方式和现代管理模式。药品流通企业要采取“联大靠强”的策略,通过重组、兼并、联合,建设象广东康力药品(樟树)物流中心这样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快樟树中药材市场的改革与建设,探索中药材市场新的运营机制。六是加快中药产业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关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本市的国内外中药市场经营、科技文献、资源、政策法规等数据库,与国内外医药市场和企业联网,形成辐射国内外的中国××中药产业信息中心,为全市中药材种植业、加工业、中成药工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及开拓中药市场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加强与国内、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推介××中药品牌。

3、承传优势,全力打响“药都”品牌。“十一五”规划我们坚持“发扬优势、特色发展”这个医药产业发展的方针。有优势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能占领市场。一要抓住国家对中药饮片市场进行整顿及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有利时机,以“樟帮”中药饮片加工技术为依托,把传统的“樟帮”加工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市药材资源,面向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加快发展我市中药饮片工业。二要深挖“樟帮”饮片炮制传统技术精髓。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樟帮”饮片炮制技术,从中提炼出精华的可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自主产权产品品牌。三要组织技术人员研发新工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与科研院所联手研发加工中药饮片新工艺的力度。为市内外中成药生产企业提供优质保量的中药饮片,扩大饮片加工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创立××的“樟帮”饮片品牌,逐渐使我市成为全国性的现代饮片加工基地。四要打响“樟交会”品牌。举全市之力,精心做好一年一次在樟树召开“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以药交会为主要载体,按照“规模更大、人气更旺、招商更多、效果更好”的目标要求,使樟树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医药流通市场。

现代中药的发展篇10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具有民族特色,系统的理论,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建立现代中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使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和诊疗水平更加科学化,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1.中医现代化的现状

1.1现代中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以前,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仅有很少数的私立中医学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有高等本专门科中医院校40余所,全国有12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设置了中医药学院,系或专业,大批名中医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任教,建设了一批中医药精品课程,教育模式向多元化,规模化高等教育模式转变,从单一教育层次向多种教育层次转变,从单纯的医疗人才培养向中医药与理,工,文,管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转变。

1.2中医药逐步被世界接受

目前,我国与超过60个国家签订了有关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医,针灸的兴起,西方教育界对中医高级格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重视起来,许多国家开始和国内高等中医院校合作办学,自1992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创了西方正规大学第一个中医专业本科教育,澳大利亚又先后有4所公立大学开设了中医学教育。1996年英国的middesexUniversity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了全英,乃至全欧洲第一个中医学士课程,现在英国已经有11所正规大学在其卫生学院开设了中医,针灸本科或硕士课程,占全英开设卫生学院大学的22%。[2]

1.3中医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技术,代表传统中医诊断技术水平,历经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医学临床诊疗技术日益成熟并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近50年来,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中医行业和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进一步重视了中医药诊疗疾病的新技术探索,在广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已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技术成果,中医在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现代难治性疾病、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发展前景。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优秀的中医人才

当前我国中医缺少的是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的优秀中医理论人才,也缺少具有良好的中医理论素养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医学教育来看

,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中医院校,同时中医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脉象、病证都只有在临床中去体会,其治疗也只有在病人病情及变化中去进行,离开了临床、离开了病人很难体会中医的精髓。

2.2不相信中医,盲目崇拜西医

不相信中医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对中医自身传统的冷漠,导致中医学术界目前的现状,中医的发展本身是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完善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框架之内的,这种发展可以是无限的,如果任意想突破这个框架,必然导致违背客观规律。

3.中医现代化今后的发展

3.1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现代化要求中医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渊博的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基本功。还要对药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现代技术等都要有所了解。要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也要讲透,即西医重基础,中医重临床。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从而掌握要领,药到病除。

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

3.2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及多学科研究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必须在遵循中医学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深刻理解中医中药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完善中医理论,走出单纯用西医模式的理论研究方法或标准来解释中医的误区。[3]

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学的创新研究和学术发展研究等,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与发展。把握和利用好中西医相互融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优势互补这一世界性发展趋势。

同时近年来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中医学也成为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不忽视的力量。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要从其诊疗原理出发,保持和发扬其优势和特色,满足现代人类社会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要达到这个需求,就要赋予传统技术的现代性,必须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如: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生物技术等,因此,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将是中医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向[4]。

结束语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渐进过程,需要中医界花很大的精力和相当长的时间对祖国医学进行系统挖掘和完整的继承,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吸取中西医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及防治疾病之长,优势互补,相互融合,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贡献。[1]张立平,从国际化发展趋势探讨中医现代化2007.3

[2]韩亚男,澳大利亚和中国中医药教育比较,中国中医药,2005,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