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十篇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十篇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0:15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篇1

奥运会营销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特许赞助商计划、电视广播权、特许授权和门票收入,其中,知识产权的授权使用是现代奥运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四个方面都包含了将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特许个别或部分企业有偿使用,特许权的核心是与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相关的诸多权利的集合,实际上也是广泛意义上的特许经营在奥运会营销中的应用。因此,奥运会营销中首先需要特许人——国际奥委会和举办国奥委会确立一整套完整的、可以依法保护的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体系,这是奥运会营销中的重中之重。

国际奥委会对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核心——奥林匹克标志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在有关国家(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登记、注册;按规定由有权机构使用或授权使用;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未经许可均不得使用;保护合法使用者通过奥林匹克标志获取商业收益,杜绝违规使用;对违规使用者追究法律责任,包括索取赔偿。当奥林匹克知识产权日渐显现出巨大市场价值后,国际奥委会对其保护也更加重视,对其成员尤其是奥运会主办城市所在国家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内涵的界定进行了充分扩展。

为了充分履行对国际奥委会的承诺,在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之后,北京奥组委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所涉及的奥运会知识产权从核心层、紧密层、扩展层三个层次,确定了奥运会知识产权体系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实施了全方位的登记、注册,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这种完整、细致而具体的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尽可能广泛地覆盖了对奥林匹克品牌的各种演绎,为奥运会营销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侵权行为的认定提供了依据,也提高了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对其他特许经营体系的知识产权保护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建立多层次的奥林匹克知识产权转让体系

虽然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转让由来已久①,但真正成规模、成体系地得到充分应用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经过百年发展,奥运会虽然已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独特品牌,但由于“蒙特利尔陷阱”②使奥运会的非商业化原则失败,加上1950年莫斯科奥运会受政治抵制,亏损巨大,以致于不太有国家愿意申办奥运会。为使奥运会走出困境,国际奥委会开始考虑奥运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并通过不同层次的特许授权,细化、分解奥运知识产权的使用。1983年国际奥委会首次对赞助商分类管理,设立官方赞助商、官方供应商和特许授权商三个不同层次,给不同层次的企业参与奥运会赞助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使赞助收入大幅增长。1984年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充分应用特许经营运作奥运会,第一次将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特许使用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为获得最大营销效益,洛杉矶奥组委使用招标投标制出售电视版权特许,经过美国四家电视公司竞争后,由aBC出价22500万成交。这项电视版权的出售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其次,洛杉矶奥组委对特许权进行分类,第一次将奥运会的商业赞助分为赞助商、供货商、营销许可证三大类,每一类都授予相应范围的特许权,以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的方式,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为奥运会筹措资金。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举办奥运会,洛杉矶奥组委本着“谁获利多谁出资,而多投资可获得更多利益”的商业原则,将目光瞄准在财力雄厚的超级跨国公司,将奥运商业伙伴计划中的赞助商数量减少30多个,以“每个行业里只留最大的一家赞助公司为奥运会指定产品”为基准,提高了特许费标准,以400万美金为底价,迅速的与一些世界顶尖级的公司达成了协议,并以全球性排他原则的特许授权保证受许人广泛使用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确保奥运top赞助商获得高额回报。

对于以提供实物和服务为奥运会提供赞助的企业,尤伯罗斯以排他性的供应商和非排他性的供应商相区别,这类企业也不同程度地享有使用奥林匹克知识产权进行市场营销的权利。同时尤伯罗斯还充分利用了美国人喜欢热闹的特点,将参加火炬传递的权利也作为特许权——制定了“1公里青年遗产计划”,每个愿意持奥运火炬跑1000米的美国人支付1000美元的特许费③就可以参加火炬传递活动,第一次将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特许对象由企业法人延伸到自然人,既创新了奥运会营销许权的使用形式,也突出了奥运会的广泛参与性。

通过对奥运特许权淋漓尽致的发挥,尤伯罗斯和他的团队不仅为洛杉矶奥运会的顺利召开筹集到了足够的经费,而且在没有任何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创造了2.25亿美元的盈利,开创了奥运会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商业运作,改变了以往奥运会“赔本赚吆喝”的历史,也为国际奥委会全面利用特许经营进行奥运会营销,利用奥运无形资产所带来的巨大价值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实践经验。

从1984年以后,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特许使用建立起了日趋完整的体系。该体系由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无形商品(电视转播权、在线转播权等)与有形商品(吉祥物、徽章等)的开发销售共同组成了庞大的奥运特许产品群,涉及到包括传媒、广告、金融业、航空运输、制造业、餐饮、零售商业、物流配送等在内的众多行业;多层次的特许权划分既满足了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参与奥运的商业目的,也满足了全球不同人群对奥运赛事的关注和由此带来的消费需求。有些项目虽然没有冠以特许经营的字样,但就其实质和运行的方式来看,也属于特许经营——即通过对特许权的转让和使用,为特许权的所有人和受许者创造价值并服务于社会。而电视转播权、在线转播权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特许权形式以及各届奥运会深入人心的吉祥物、会歌等,在为奥运会营销开辟新市场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特许经营内涵的认识:即从对有形商品的商标、商号的认识,深化为对包括无形商品的商标、商号在内的知识产权体系的认识。这使得人们对特许经营的认识回归其本质——特许经营是对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特许权的营销,特许经营是无形资产的输出,特许人必须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作为经营资源。这对于中国特许经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

奥运会营销的实质是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许可他人使用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如会徽、标记等进行商业使用并获取收益的行为。因此,奥运会营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通过法律制止对以奥运标志等为代表的奥运知识产权的非法滥用,才能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经过合法授权、按合同缴纳特许费用的企业获得良好的收益。

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依据,一是《奥林匹克》,二是《奥运会主办城市合同》。在这二个文件中,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具体范畴和保护要求均有专门和详细的规定。例如,将与奥林匹克、奥运会、奥运等专有名称和使用这些专有名称的社会活动、出版物等归为国际奥委会的“署名资产”;将奥运会申办机构使用的标志和其他创作成果最终收归国际奥委会所有;对奥运会主办城市名称+年份的文字使用、其他足以使人认为与奥运会直接相关的标识和口号等,要求比照商标进行注册保护;对本届奥运会有关奥林匹克标志、徽记、“奥林匹克”、“奥林匹克运动会”名称、奥运会口号和吉祥物等提出保护条件。

在保护时限上,国际奥委会要求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中的部分内容(包括可能属于著作权、专利权的内容)进行永久保护,而且不必通过登记和注册④;要求奥运会组办国和政府必须承诺“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颁布保护国际奥委会权益的法规”。由此可见,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事实上已成为举办国应承担的国际义务⑤。对奥运会组办国而言,对奥运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上就是保护了奥运会组办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信用。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运作模式,还得益于美国1978年颁布的《奥林匹克与业余体育法案》(简称“业余体育法”)和1980年初期法院判例对奥林匹克标志保护的支持,给予了洛杉矶奥运会在商业化运作方面的法律保障。该法赋予美国奥委会管理所有奥林匹克相关事务(包括专用语、标识、奖牌、服装和奥林匹克影片)的独家权利,即有权对一切与奥林匹克主题相关的商业提议进行审查;明确规定美国奥委会拥有对美国奥委会、国际奥委会、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泛美体育组织的商标、商用名称、徽记、徽章或标识、用语等一切相关主题的专有权利(在美国奥委会辖区内),未经美国奥委会同意,任何人不得出于交易、促进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及宣传戏剧表演、体育表演和比赛等目的使用上述标识或名称,否则将依据1946年的《联邦商标法》纠正,履行适当的民事行为。美国奥委会还注册了自己的商用标识(即USa和五环,而美国奥委会官方徽记是带有国旗条纹及五环的盾的图案)和专用语,根据各项法律、法规(如商标法、运动员参与奥林匹克商业机会的规定等)规范各组织与个体的行为,这些法律保护体系,为洛杉矶奥运会营销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澳大利亚是第一个为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立法的国家,相继出台了《奥林匹克五环及标记保护法案》(1987),《悉尼2000年奥运会名称和标记保护法案》(1996)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悉尼奥运会组委会还成立了立法机构来保护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产权和奥运会营销伙伴的契约权,出台了一些相关细则和公共关系、教育计划,负责解决与品牌保护相关的法律和其他问题,并面向消费者、媒体及商务社区开设了相关的提高全民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在北京申奥期间,我国政府明确做出了遵守《奥林匹克》和《主办城市合同》的承诺。为兑现承诺,我国就奥林匹克标志保护进行专门立法。这些专门法规和已有的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规包括地方性法规全方位保护的架构,并形成了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并存的二元保护体制,即标志的权利保护既可以直接适用《条例》,也可以适用《商标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北京奥组委还采取五项主要措施防范侵权行为:扩大宣传领域,教育人们杜绝制假贩假、知假买假;保持与工商、海关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锁证、查证制度;将奥组委备案的企业名单给各大媒体的广告审查员,防范侵权行为的发生;大力开发正牌产品,并采取密不透风的备案制度等等。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一些企业和个人利用网络域名等领域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用权,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负面影响,也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域名使用的国际性,必须通过国际性司法和仲裁机构解决争端。1999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与国际域名管理组织(iCann)共同推出了强制性域名争议解决机制,该仲裁机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仲裁的公正性、管辖的强制性、仲裁的快捷性、执行的高效性等明显优势。对于等恶意注册域名,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先后于2000年、2001年向wipo提起国际域名仲裁,wipo的仲裁员于2000年7月13日认定被诉人构成恶意域名抢注,并裁决将和域名强制转让到投诉人,维护了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的利益。

奥运会营销中法律关系的核心是特许经营权即特许权,它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识产权,即知识产权的使用许可权。特许权的持有人——国际奥委会和各国家奥委会,不因特许的法律事实而影响其对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受许企业获得的是使用权,是由奥林匹克标志、会歌、图形等构成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各个要素在特许权中的有机结合,是与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相关的诸多权利的集合。因此,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特许权的运用,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必须随社会文化发展和经济、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在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市场化运作中,立法保护是前提条件,司法保护是中心环节,行政保护是关键,国际间合作保护是重要环节。各种相关法规相互补充、完善,从备案、许可使用、查处侵权、引导社会各界正确使用奥林匹克标志等多方面加强了对奥运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奥运会特许权所包含的内容尽可能得到全面、充分和连续的法律保护,减少直至杜绝企业利用奥运知识产权实施不正当竞争或不正当获利,从而保障受许人的利益。

在我国特许经营的发展过程中,商标、商号被侵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特许企业本身对知识产权保护缺乏认识,对保护措施和方法的研究既不深入也不细致;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散见在多部法律法规中,不便执法机关和司法部门协调和参照,甚至很难判定是否适用以及适用哪些法律条款。国际奥委会及我国关于奥运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具体保护措施和案例,为特许经营企业如何实施知识产权保护,防止和惩罚仿冒、滥用、盗用等侵权行为,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法律依据、判例和方法,对推动我国特许经营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希腊雅典奥运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就已通过发行纪念邮票,获得知识产权收入;希腊富商阿维罗夫认为奥运会的复活有助于提升希腊在海外的形象也给予了很多资助,柯达公司也从这届开始赞助奥运会。

②197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第二十一届奥运会,由于耗费巨额财政资金,仍亏损10亿美元,成为加拿大经济的“陷阱”。

③以后的历届奥运会多把火炬传递权利作为对top赞助商权利的扩展。

④参见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bocog/ipr/.

⑤在申办2008奥运会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王众孚在签署的保证书中,使用了“中国政府还将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专门为2008年奥运会以及奥林匹克标志等制定有关法规”的表述,朱镕基总理代表中国政府也对此做出了全面保证。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篇2

论文关键词:第16届亚运会;市场开发;侵权形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前言

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此次亚运会是亚奥理事会历史上首次将全部市场开发权让渡给主办城市,为了、角保亚运会各级赞助商等相关权利人权益不受侵害,同时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亚运会,对于加强广州亚运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势在必行。因此,广州市根据《亚洲奥林匹克章程和规则》和《第16届亚运会主办城市合同》对亚运会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参考《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和《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的立法经验,于2009年1月11日颁布了《广州市亚洲运动会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之后又于201年1月1日施行了《广东省亚运标志保护办法》。本文依据《广州市亚洲运动会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下称《规定》)和《广东省亚运标志保护办法》的内容,通过侵权的实例案件,全面系统地阐述第16届亚运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完善并加大亚运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力度,确保成功举办亚运会,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第16届亚运会市场开发成就

1.1电视转播权

2009年5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与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在广州正式签约,成为广州2010年亚运会中国大陆地区持权转播商。目前,国内外不少电视机构表示希望参与广州亚运会的电视信号制作,众多电视机构表示愿意购买广州亚运会的电视转播权。预计电视转播权的收入将接近总收益的10%左右。随着3g通信、cmmb手机电视产业的兴起,第16届亚运会的媒体报道,将由传统的电视报道演变扩张为“多媒体形态”的报道。

1.2赞助权

在赞助计划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广州亚运会的赞助金额和赞助企业数量已经全面超越历届亚运会。广州亚组委已签约40家赞助商,其中高级合作伙伴7家,合作伙伴5家,赞助商5家,独家供应商11家,供应商12家。赞助总额超过4亿美元,已远超历届。其中仅广州汽车集团的单个赞助合同金额6亿元人民币就已超过多哈亚运会。

1.3特许商品及经营权

亚运会特许商品生产经营权是推广亚运理念,提升亚运品牌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对于激发亚运热情,筹集资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亚组委先后公开征集并评审出了广州亚运会三批特许生产商家,其中包括贵金属类、徽章类、玩具类、箱包类、服装类、文具等10类。超过80家亚运特许专卖店已经正式开业运营。

1.4门票

本届亚运会将有超过200万张门票面向全球公众公开销售。开闭幕式最高票价为6800元,最低票价为1600元。亚运会门票销售将分三个阶段展开,2010年1月至3月为第一阶段,核心销售政策为“先行付款、公开认购、抽签确认”;2010年7月至8月为第二阶段,核心销售政策为“实时预售、先到先得”;2010年10月至亚运会结束为第三阶段,为实时销售阶段,采取“先到先得”的销售政策。销售渠道将包括官方票务网站、门票代售网点和赛时阶段的场馆售票亭。

2第16届亚运会知识产权的内容

2.1第16届亚运会知识产权的概念界定

产权界定是指依法划分财产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等权利的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财务范围及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规定》中对亚运会知识产权下的定义:它是指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所享有的与亚运会有关的商标、特殊标志、专利、商业秘密、作品和其他创作成果等专有权利。

2.2第16届亚运会知识产权的分类

2.1.1永久属于亚奥理事会专有的产权。主要包亚奥理事会名称、亚奥理事会会徽、亚奥理事会会旗、亚奥理事会会歌、亚奥理事会格言。

2.1.2亚运会组织委员会申办、筹建以及举办亚运会过程中形成的产权。主要包括:第16届亚运会申办机构名称、第1届亚运会申办标识、第16届亚运会纪念品等

2.!.3广州亚组委的产权,包括广州亚组委名称、广州亚组委徽记、广州亚组委域名和其他标志。此外还包括广州亚组委自行或者委托他人举办的艺术表演、拍摄的影视宣传片、策划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创意方案、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和刨作的其他形式作品、宣传品等。

2.l.4组织和个人通过合法渠道取得与亚运会密切相关的产权。包括亚运会电视转播权节目;授权使用亚运会知识产权的商品;与亚运会密切相关的作品、专利产品和专利技术等。

2.3第16届亚运会知识产权的特点

第16届亚运会知识产权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具有知识产权的共性,但也有其个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2.3.1主诹的特足性根据《亚洲奥林匹克章程和规则》和《第16届亚运会主办城市合同》的权力划分,亚奥理事会享有与亚奥理事会有关的知识产权;广州亚组委享有与16届亚运会有关的知识产权,并在第16届亚运会结束后按照亚奥理事会的要求将其享有权利移交给亚奥理事会。经亚奥理事会或者广州亚组委会授权的被许可人在授权范围内享有相关亚运会知识产权。而著作权人、专利权人和商标权人可以是任何人。

2.3.2客涔的特定性亚运会知识产权的客体包括亚奥理事会的名称、会徽、会旗、会歌、格言,以及第16届亚运会的名称、会徽、吉祥物、口号、会歌、会旗等与亚运会有关的事项。而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的客体则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2.3.3第l6届亚运会知识产权是自动产生的,不是国家赋予权利主体的权利,不需要永行政矶构确从但它相比著作权和专利权更具有绝对性,任何人未经许可都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另外,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都有保护期的限制,保护期满后仍希望享有专用权必须续权,而亚运会的知识产权不需要续权,保护其知识产权是亚洲各国必须履行的一项国际义务。

3第16届亚运会知识产权的侵权形式和救济方式

随着广州亚运会的临近,各种侵犯亚运会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日益增多,严重损害了亚奥理事会和广州亚组委的合法权益。亚组委办公室法律事务处处长黎丽红透露:截止到2010年相关部门已查处近60件针对亚运会特殊标志或特许产品的侵权案例,主要包括宣传广告中使用亚运会徽、亚组委标识,生产销售仿冒亚运吉祥物毛绒公仔、手机吊坠等涉嫌侵权的行为。

3.1没有得到权利主体的授权直接的侵权行为

此类形式的侵权行为在所查处的案例中居多,其侵权行为所采用的手段及方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

3.1.1没有得到权利主体的授权,在生产、经营、宣传及其他活动中使用与广州亚运会标志相同或相近的商标、特殊标志作品和其他创作成果;在产品、包装、广告或其他宣传材料上标注涉及广州亚运会的专利标记或专利号。例如,有企业擅自在报刊上打出“亚运铺王”的广告;还有企业在普洱茶包装纸上标注“中国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广州2010”的字样,借助亚运的名义提高茶叶的销售量。

3.1.2没有得到权利主体的授权,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商户等名称中或在地名、建筑物、场所等名称中使用与广州亚运会标志相同或相近的商标、特殊标志作品和其他创作成果。例如,房地产商未经许可在其推销楼盘直接使用“亚运金牌铺王”等名称。

3.1.3没有得到权利主体的授权,伪造擅自制造与广州亚运会标志相同或相近的商标标识、特殊标志或销售伪造、擅自制造与广州亚运会标志相同或相近的商标标识、特殊标志。涉及此类形式的侵权案例比较多,而且对亚运会知识产权的保护制造了相当大的障碍。

3.1.4为侵犯广州亚运会知识产权行为提供场所、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进出口或超过自用合理数量携带、邮寄进出境侵犯广州亚运会知识产权的货物、物品。

3.2没有得到权利主体的授权,间接的侵权行为

此类侵权行为又称为隐性营销、“边球一‘搭便车”等,主要具备以下四条件:侵权主体是没有支付亚运会赞助的非赞助商;行为方式从形式上看是法的,并借用亚运会的影响力;行为效上使公众误以为该营销者是亚组委的助商;行为目的是直接或间接取得商利益。其表现形式包括非合作伙伴企业方设法与亚运会建立虚假或未经授权的系;非合作伙伴企业违反各种保护亚运形象和标记使用的法律;非合作伙伴企故意或非故意地干扰亚运会合作伙伴的法市场开发活动。

3.3超出权利主体授权的范围进行市场运作的侵权行为

亚运会赞助商为亚组委提供资金,他们也从中获得相应的商业利润。这些商利润主要来自于对亚运会标志及声誉的场化运作。由于对亚运会标志及声誉运作程度不同,其获得的利润也不同。所以运会的赞助商也被分为了高级合作伙伴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独家/非独家)不同的四个层级。不同层级的赞助商所拥有的权利也不同,但一些低层级的赞助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越级或超过地域范围使用亚运会的知识产权从而造成了侵权行为。

3。4非法使用域名的侵权行为

域名侵权是指出于从他人商标、名称或商业标志中牟利的恶意,注册域名、卖域名的行为。域名侵权已经严重阻碍日益兴旺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亚运会也未躲过域名侵权的行为。有人开设注册域名为/law/">法律为其提供了多种救济途径,既可以援引私法,又可以通过公法,还可以通过自力途径来救济。亚运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救济包括自力救济和法律救济。自力救济手段的主要是侵权者和受害者针对冲突,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来解决;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侵权争端。法律救济手段主要有民事救济、行政救济和刑事救济。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行政救济包括行政处理和行政处罚。亚运会知识产权侵权被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后,由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处理。

4第16届亚运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4.1关于《规定》的法律效力层次较低的问题

第16届亚运会以广州市为主办城市还有东莞、佛山和汕尾三个协办城市。《规定》作为广州市的政府规章,其效力位阶比较低,仅限于广州市行政区域内。但是,对第16届亚运会标志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绝不会仅仅发生在广州,对于发生在其他地域的侵权案件,该规定显然力度不够。

4.2第16届亚运会标志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不完善

虽然亚奥理事会是全面管理亚洲奥林匹克运动的唯一组织,但是亚奥理事会的相关标志并不属于《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第16届亚运会乃至我国其他大型体育赛事相关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基本上不能沿用《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另外体育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也必然会涉及专利保护。

为此,200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门出台了《涉及奥林匹克标志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审查规定》,此规定从专利审查环节把关,杜绝了涉嫌侵犯奥林匹克标志的专利的产生。虽然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亚运标志保护办法》,国家知识产权局也无法采取类似奥林匹克标志的保护方式,加强对亚运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

4.3关于“域名”保护问题

“域名”保护比较复杂,对于域名争议由域名注册管理机构指定的域名争议解决机构或者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处理,广州市行政管理部门无权处理。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域名、网络等新型亚运会侵权行为不断涌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规定》禁止在域名或其网页中侵犯亚运会知识产权。但也只是其域名或其网页中使用了与亚运会知识产权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特殊标志、作品和其他创作成果违反了《商标法》《著作权法》《特殊标志管理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规定,广州市的行政管理部门才有权进行处理。

4.4第16届亚运会知识产权的网络保护问题

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加之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日益壮大,互联网上与体育相关的内容越来越多。除了相对传统的图文新闻报道和评论等内容,通过互联网对亚运会进行转播这一新形式的体育内容在各体育相关网站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加大,互联网在亚运会的转播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原因,互联网环境下转播亚运会的版权保护问题也比较突出。

5第16届亚运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对策

5.1向北京奥组委学习,充分认识法律保护的重要性

第16届亚运会同奥运会一样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以后,社会各界对亚运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各种侵犯亚运会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日益渐多,亚运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向北京奥组委学习,加强亚运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提高公众对亚运会知识产权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5.2完善第16届亚运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规定》及《广东省亚运标志保护办法》的制定并施行,向社会公众明确表明了亚运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范围、措施等内容,提高了社会公众对亚运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意识。但是对于域名和网络的保护还没有任何立法,对于互联网中出现的纠纷则无法可依。因此,建议广东省行政机关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亚运会域名及网络保护条例》。

5.3加强多部门、多地区协同执法的合作机制

为了提高执法效率,必须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专利行政管理和版权行政管理各部门之问的协调机制、联动机制,并通过首办责任制及时处理同时涉及两个以上部门主管的案件。保证快速有效地打击发生在广州市的各种侵犯亚运会知识产权的行为。建立广州市亚运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佛山、汕尾、东莞四城市共同签订《亚运会举办城市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协议》。广、佛等四城市已经建立亚运会举办城市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工作机制,今后应该做到在四城市中,任一举办城市可接受来自其他城市举报人的举报和请求,提出并实施组织相关城市开展联合查处,或在办案过程中给予支持和配合,协同办案,优势互补。

5.4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

建立亚运会知识产权处理纠纷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双轨”保护机制。当行政手段无法保护亚运会知识产权时,为了达到预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司法手段来解决。亚组委律师顾问团负责及时对亚组委重大决策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护亚运会知识产权主体及赞助商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篇3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法制互补关系互动关系互融关系

在我国,知识产权战略是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并列的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自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得到大力推进和深入实施,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将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法制相混淆、等同或分离的误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厘清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法制之间的关系,对更好地发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法制的互补关系

知识产权法制强调对知识产权的确权保护,而知识产权战略强调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全面发展;由确权保护到全面发展,彼此构成了平面与立体的互补关系。

1、知识产权法制强调知识产权的确权保护

知识产权法制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各类法律制度的总和。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所依法享有的支配创造性智力成果、工商业标记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1]知识产权权利人对知识产权享有支配的权利,知识产权属于一种对世权、支配权。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的划界实际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确权,确定将哪些客体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之中。知识产权法制通过有效地调整因确认知识产权归属、知识产权内容公开、授予知识产权权利人独占、许可或转让等权利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法通过确认智力成果权,明确了智力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激发智力劳动创造者的创造热情,促进科技进步,使知识产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2、知识产权战略强调知识产权的全面发展

知识产权战略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主体为充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获得增创竞争优势并扼制竞争对手,掌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综合手段,谋求实现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具有深层次、全局性、竞争性、对抗性的方略和举措。知识产权战略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彻底改变了以往法制对知识产权单一保护的状况;知识产权战略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注重全面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综合能力;知识产权战略针对所面临的形势及其竞争目标,引领创新主体以全面筹划和掌控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综合手段来参与竞争,从而赢得战略发展的主动权。相对于知识产权法制而言,知识产权战略实质上是对如何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法制的总体谋划,它突出了知识产权全面发展的战略运筹。

3、法制与战略构成了平面与立体的互补关系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到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实现了从单纯强调“保护”到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面协调和科学发展的新跨越。知识产权法制侧重于对实现知识产权确权的切实保护,而知识产权战略侧重于对实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战略目标的总体推进,为知识产权法制保护的有效实施指明了方向,弥补了知识产权法制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再创造方面的不足。因此,知识产权法制确权保护是实施并实现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和支撑,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产权法制的航标,发挥着引领知识产权法制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系统推进,拓展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方向。知识产权战略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方位的运筹,涵盖了知识产权从创造到其运用价值实现的全过程,构成了知识产权立体式发展的体系,是对处于平面(基础)层面的单一法制保护的有效拓展延伸。知识产权法制与战略构成的平面与立体的互补关系,对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法制的互动关系

知识产权法制强调对知识产权的维权保护,而知识产权战略强调对知识产权攻防竞争的战略谋划;维权保护是手段,攻防竞争是目标,彼此构成了保护与竞争的互动关系。

1、知识产权法制强调知识产权的维权保护

知识产权法制在强调对知识产权确权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知识产权的维权保护。所谓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是指依照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是将法律与制度结合起来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一种手段。知识产权执法是对知识产权维权保护的有效手段,而知识产权的执法权限和执法手段需要知识产权法律赋予。法制对知识产权的维权保护是加速知识产权运用的基础和支撑,如只有有效阻止和打击商标侵权、专利侵权、著作权侵权和假冒伪劣知识产权产品的行为,才能规范市场秩序和鼓励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的社会经济价值,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产权的再创造和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法制强调的维权保护正是激励知识产权由创造走向运用的保障,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使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地位得以巩固、使知识产权的运用价值得以实现,从而激励人们致力于创新、创造,支撑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知识产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2、知识产权战略强调知识产权的攻防竞争

知识产权攻防竞争是指权利主体以知识产权竞争为核心目标,进行全局性竞争谋划,以对抗竞争对手并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知识产权维权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是以知识产权防御策略和进攻策略为核心切入点的知识产权维权,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发挥知识产权财富资源的作用。如在国际经贸中通过主动运筹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垄断与反垄断、知识产权对市场的控制与反控制、知识产权对贸易的限制与反限制等一系列策略和举措,把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知识产权提升到引领和驾驭现代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充分体现出知识产权的独特优势和市场价值,进而成为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市场制高点的核心竞争力。为达到有效维护知识产权并赢得竞争优势的目的,知识产权攻防竞争通常是一种交叉结合、协同推进的策略。权利主体通过知识产权进攻策略拓展自身合法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对竞争对手加以制约或设置壁垒,实现以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或自主标准长期占领市场,实现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的目的;同时,通过知识产权防御策略建立坚固的防线,防御竞争对手采用知识产权进攻或反进攻手段所形成的限制。

3、法制与战略构成了保护与竞争的互动关系

知识产权法制是通过维权保护手段来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有利于激励创造,促进知识产权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但毕竟单一的维权保护手段还不足以对知识产权运用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如果知识产权权利人还仅仅停留在满足于静态的维权保护手段,则无法取得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而知识产权战略则是在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手段的基础上,前瞻性地运筹知识产权攻防竞争的策略来加速对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并赢得竞争优势,发挥知识产权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作用。实践表明,知识产权运用是自主创新的落脚点、知识产权创造的主要目的和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途径,如果不能对知识产权有效运用,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产权法制是维权保护的基础,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产权维权保护的拓展延伸,更是深层次的维权保护手段。因此,建立一个知识产权法制保护与知识产权战略运筹协同推进的互动体系,将是知识产权维权保护实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略之策。

三、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法制的互融关系

知识产权法制强调对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而知识产权战略强调对知识产权的系统运筹;规范管理是系统运筹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彼此构成了互融关系。

1、知识产权法制强调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

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是指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法制的规定,对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司法等制度的全面实施和健全完善,所开展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是知识产权确权和维权的有效保证。知识产权法制强调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其侧重点是在制度层面上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把握,为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满足知识产权确权和维权对法律的需求。笔者认为,知识产权规范管理不仅是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法制的显著标志,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的知识产权宝贵财富的最大的发崛和集聚,对发展知识经济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知识产权战略强调知识产权的系统运筹

知识产权的系统运筹是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部署,在知识产权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所开展的以知识产权攻防策略为主导的一系列活动。当今,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和运作,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知识产权战略以激励创造为基础、有效运用为目的,依法对知识产权进行系统运筹。知识产权的系统运筹遵循市场规律,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建立有序、规范的知识产权竞争机制,使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现知识产权效能的最大化,进而提高知识产权经营者的市场竞争力。

3、法制与战略构成了管理与运筹的互融关系

从知识产权法制到知识产权战略的拓展,使得知识产权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从而实现对知识产权资源由规范管理向系统运筹的提升,这是知识产权效能得以最大发挥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转变和提升的过程中,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是知识产权系统运筹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只有对知识产权进行规范管理,才能为知识产权系统运筹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规范管理制度,才能为知识产权系统运筹提供强大的竞争力。知识产权系统运筹需要掌握国际市场动态和遵循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才能以更深层次的策略来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因此,知识产权规范管理与其系统运筹形成了相互融合、协同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紧密关系。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篇4

行政保护是保护知识权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纵观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统一界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是包括“知识产权行政授权、行政确权、行政处理(包括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仲裁等)、行政查处(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救济、行政处分、行政法制监督、行政服务,等等”的全面保护。或认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是行政机关对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依据权利人申请或其他法定方式,履行职责,授予或确认权利人特有权利,管理知识产权使用、变更、撤销等事项,纠正侵权违法行为,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维护知识产权秩序的活动。这两者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基本可以涵盖我国目前关于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具有代表性的主流观点。

知识权利行政保护,广义上来说,是指相关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在遵循法定程序和运用法定行政手段的前提下,依法处理各种知识权利纠纷、维护知识权利秩序和提高知识权利社会保护意识,从而有利于知识权利制度扬长避短的一种保护方式。首先,保护主体是国家各级涉及到知识权利的行政管理机关以及被这些行政管理机关授予相关执法权的其它社会组织;其次,执法的依据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相关法律,国务院制定的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规章;第三,针对的对象是各种侵害知识权利的行为,且这种行为没有达到刑事犯罪标准;最后,保护的主体须是运用行政手段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且运用行政手段处理知识权利侵权案件是最重要的内容。

二、行政法对知识权利的保护措施

知识权利的行政保护措施直接体现着知识权利的行政管理机关权力的大小、范围,也体现着国家在特定时期对知识权利保护的注重点,以及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社会实践中的需要而改变和发展的趋势。狭义上,知识权利的行政保护措施主要有:知识权利申请的受理,审查,知识权利的行政授权,知识权利行政确认、知识权利纠纷的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裁决等行政法制监督及行政管理服务。广义层面的知识权利行政保护则主要是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制定的各层次的知识权利保护战略以及法律方针政策层面的知识权利行政保护措施等内容。我国知识权利应该获得全面、有效的保护,以应对和解决社会生活中不断增长的权利需求。知识权利的有效运行,也离不开行政机关的介入。

三、行政保护知识权利的必要性

l.知识权利行政法保护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知识权利法治环境,是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发展使竞争的焦点由过去对物质资源的争夺,转向对知识权利的争夺和保护。涉及知识权利的产品的产值在世界各国尤其使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权利的竞争。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篇5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技术创新专利策略知识产权保护

引言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保护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并不断完善。如今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越来越多。十七世纪上半叶产生了近代专利制度;一百年后产生了“专利说明书”制度;又过了一百多年后,从法院在处理侵权纠纷时的需要开始,才产生了“权利要求书”制度。在二十一世纪,知识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到处充满了知识产权,在商业竞争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重要作用。在目前的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用有的知识产权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条件,是企业利润增值的主要方式。因此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必须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才能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核心的竞争力。

一、知识产权及其保护

所谓的知识产权就是指人类对自己创造的治理成果享有的专属权利。知识产权具体包括:版权及相关权利、商标、产地标志、工业产品外观设计、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新物种、未公开信息等。

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法依据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该协议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重要成果,于1995年生效。它规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一般性民事程序、行政程序、救济制度、临时措施、边境措施和刑事程序等方面的内容。知识产权争端适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经争端解决机构授权,被侵权的成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采取报复措施,如交叉报复、跨部门报复、中止关税优惠待遇等。

为了更深层次的激发知识产权享有者的创新潜能,所以必须加强对知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防止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执法措施或程序变成合法贸易的障碍,降低它们对国际贸易的扭曲作用。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有利于提高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扩大涉及知识产权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信息时代,创新的成本高、难度大,而侵权者可以通过抄袭别人的成果轻而易举地获取暴利。例如,开发一种新软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智力资源,而该软件的批量复制是快捷、低成本和简单的操作。知识产权所有人的产品由于包含创新成本,与侵权者的产品相比处于明显的价格劣势,只占有较小的市场份额。结果,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投入利润较少,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少于创新成本,这种形势最终会损害创新的积极性。因此,采取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它使智力成果供应方减少了对侵权行为的担忧,从而推动企业和个人积极创造先进智力成果,并愿意向国内外其他企业和个人转让先进智力成果、出售含有先进智力成果的产品。

二、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

知识产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劳动成果,从而享有的专属权利,是一种隐性的财产权利。就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发展情况而言,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相对较晚,所以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缺陷。我国自1979年刑法开始保护商标专用权、中外合资企业法开始承认知识产权是财产权以来.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国家不断的立法与修法。尤其是加入wto前为符合国际条约要求对现行法律法规作了很大修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短短的20年里走完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路程。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比较系统、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在发展专利、保护专利市场方面所做的工作极富成效。

三、企业改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对于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和知识产权的水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成了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标志。

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没有办法得到充分的释放,这不仅涉及中国的形象,也对我国的文化的发展,甚至是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的众多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完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既是要想办法突破国际贸易的壁垒,也是维护我国国际经济利益的有效手段,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扩大对外贸易,激发民族创造力。从国民建设而言,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四、企业对策

企业应当从微观方面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工作,防止侵权行为与被侵权事件的发生。

1企业要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现代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已并非厂房和设备,而是研究开发成果以及知名的商标、商誉等知识财产。它们是企业获得高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制订企业知识产权策略,监督制度的实施,保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落到实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须与企业产业特点及公司规模相协调,如大型企业宜采取集权式管理模式、中型企业宜采用网络式管理模式、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采取点面结合的模式。

2加强员工的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增强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公司内部开设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课程,对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和掌握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树立产权意识,懂得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篇6

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营造良好知识产权环境为基础,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为重点,以促进知识产权的商品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充分显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十二五”时期目标:

1、专利。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培育10家知识产权制度较为完善、战略明晰、拥有一定数量核心技术,并能够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专利优势企业。

2、商标。一是注册商标总量持续增长,全市申请注册商标总量力争达到400件。二是省著名商标力争达到20件以上。三是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申请注册实现零突破,打造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品牌1—2个。

3、版权。建立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执法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侵权盗版行为明显减少,作品版权登记数量持续大幅增加。图书、音像、影视文化及冰雪体育等方面版权事业更加有序发展。

4、商业秘密。通过培训、成立行业保密促进会、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等方式,促进全市企业商业秘密自我保护能力显著提高,企业商业秘密得到较好保护,遏制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发生,企业培训率达90%以上,案件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为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5、植物新品种。争取大豆、水稻、玉米等8—10个种植作物新品种和2—3个林木新品种得到认证,申请知识产权。

三、主要措施

(一)制定和完善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政策环境

1、建立知识产权统计制度。将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商标注册量、地理标志注册量、中国驰名商标认定量、省著名商标认定量、市知名商标认定量、著作权登记量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纳入各主管部门统计范畴,定期进行统计,反映各地和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2、建立知识产权考核制度。将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管理和应用情况作为评价企业、院校、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将取得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核科技人员业绩的重要指标。

3、把取得和实施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创新计划立项目标和验收指标。将知识产权取得和运用作为科技奖评审的重要指标,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情况作为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园区考核的重要内容。

4、加大职务发明奖励力度,提高发明人或设计人受益比例。专利权所有单位转让专利权,可提取不低于20%专利权转让税后收益,奖励发明人或设计人。企事业单位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实施后,每年可从税后收益中分别提取不低于5%和1%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报酬,或参照上述比例,给予发明人或设计人一次性报酬。

5、加大对非职务发明支持力度。企事业单位职工取得的非职务发明专利权,可作为职务聘任、职称评定和职级晋升条件。对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发明人或设计人,在参加各类展览交易活动、参与专利评奖、申请国内外专利资助资金、获得维权援助等方面与职务发明者享有同等权利。

6、放宽注册资本限制。科技人员创业,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作价金额最高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和科技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比例不受限制。

7、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对争创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的进行扶持。

(二)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效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

1、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和条件建设,配备必要人员、经费和装备,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

2、建立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加大执法保护力度,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版、假冒专利、假冒商标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加大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案件打击力度,集中力量查处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侵权案件。

3、加强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监控体系建设,制止侵权货物进出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外贸秩序。

4、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逐步建立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保护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5、按照《市知名商号认定办法》开展知名商号认定工作,建立老字号名录体系,加强老字号文化和技艺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注重老字号原址原貌保护,支持老字号企业体制、技术和经营管理创新,鼓励老字号参加国内外有关营销和会展活动,扩大老字号品牌宣传和影响。

6、加强对市知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按照《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开展全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工作,切实维护市知名商标的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

7、加大对引进国外优良树种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认定工作,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行为,保护植物新品种。

8、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将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侵犯知识产权记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9、把知识产权文化纳入诚信教育、普法教育等全民思想文化宣传活动中,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

10、加大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热线、12315消费者维权热线宣传力度,加强维权援助工作,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知识产权纠纷。

(三)加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1、加快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加强协作、整合资源,逐步建立以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为主要功能,既相对独立又资源共享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原则,逐步建立面向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知识产权信息库。提升各管理部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帮助市场主体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及时预警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以专利、商标和版权信息为主的知识产权信息查询检索服务窗口,引导企事业单位在研发、出口、诉讼和技术引进等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深层次利用。鼓励专业机构、行业组织提供分门别类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2、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要素市场。大力培育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构建知识产权交易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流通,实现知识产权有效转移。积极组织知识产权项目参加“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交易会”等知识产权交易会、博览会。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与金融市场衔接,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海内外风险投资等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产业化。指导企业在合资合作、兼并收购和资产重组中,加强对专利技术、商业秘密、核心版权、具有较高公众认知度商标等无形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

3、通过引进中介服务机构和培育本土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交流合作,提高知识产权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企业与中介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四)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和教育,发展壮大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1、充分利用国家、省知识产权培训平台资源,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知识产权培训。在全市各级行政学院开设知识产权培训课程或专题讲座,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知识产权观念、战略动向、法律制度等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知识产权意识、提高驾驭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开展大、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培训纳入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支持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提供知识产权培训服务。

2、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坚持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知识普及与专门培训相结合,加快培养懂专业、懂外语、懂法律、熟悉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和法律兼备的知识产权实务操作人才,以及从事知识产权申请、专利检索、纠纷处理、合同谈判的中介服务人才。针对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性、国际性及学科交叉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有国外知识产权机构、跨国公司及中介事务所工作经历的专门人才。实施以企业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计划。采取自主培养与合作培养、系统培养与分类培养、长期培养与短期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优,能够满足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篇7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农机产业;现状;措施

农机产业是我国传统而又成熟的技术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开发模式、竞争体系、战略架构和服务机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增强,知识产权新竞争模式在整体的经济竞争模式中逐渐占据较大份额,同时世界范围的知识产权竞争在农机行业也初现端倪。但与世界经济强国相比,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保护水平、保护手段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探讨我国农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应对策,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我国农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近几年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府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通过20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农机生产公司运用专利战略不断占领和控制我国同类行业市场,使得我国农机企业专利战略的滞后性日渐显露。目前国内的农机企业似乎没有受到涉外知识产权利器突袭的重创,但国内企业间专利纠纷及侵权官司却屡见不鲜。针对现实情况,我国各级政府专利管理机构采取各种措施,旨在促进农机企业专利战略实施主体从战略高度有效地运用专利权、专利信息,积极适应专利制度等法律制度保护下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使我国的农机企业在专利战略研究、运用和管理方面有一个大的发展。

农机企业管理者专利意识不断提高。当新产品、新技术即将问世,及时申请专利已经成为这些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我国实行专利制度己经25年了,全国专利申请量己达600万件。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截至2006年8月,北汽福田(含福田重工)的专利授权量已达209项,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专利申请量己达110余项,专利授权量已达99项,还有江苏常发,山东时风等国内知名农机企业也都把专利申请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之一。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尚有许多农机企业为零专利。在农机产品的专利中,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极少,绝大部分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2、我国农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机产业的知识产权制度走过了一些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路。但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a.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与执法水平有待改善。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符合国际规则、比较适合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并且颁布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依然没有形成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尤其在农业机械领域,在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依然存在保护盲区或者相冲突的地方,很难保障农业机械科技人员的应有权益,无法激励农业机械技术持续创新和实现农业机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也不能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

b.企业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仍缺乏足够的重视。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它是创造智力劳动取得的成果,不仅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还包括不正当竞争权、文化遗产等智慧成果权。这些权利都应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但是,目前我国依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意识薄弱,容易使自己陷人知识产权的尴尬局面之中。多数国内企业还没有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工作机制,对国际规则了解得还不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和经验不足,结果使自己的先进技术被他人低价收购并申请专利,辛苦创造和积累的无形资产付诸流水。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企业已经将13万项发明“奉献”给了外国企业。

3、加强我国农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a.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完善修订知识产权专门法律及相关规定。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保护农机科研成果。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三大支柱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及农业专家应充分利用这些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

b.扩大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农机科技管理部门应注意跟踪和研究农机技术知识产权保

护及其相关制度,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交流合作,提高农机技术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c.加快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法制建设。建议加快制定全国性的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法律,对农机生产的投资方法、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和农用燃料、电力价格补贴等要用法律加以规范。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篇8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145-04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其激烈程度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上,而技术创新的竞争又集中体现在知识产权上(杨武,2006)。“即使是最好的技术,在没有实现商业化前都不可能获得其所需要的满意的利润(chesbrough,2007)。”实现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的有效途径,集中体现在对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上,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对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提出

开放式创新理论是2003年由哈佛商学院教授亨利・切萨布鲁夫提出,他认为,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应该同时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力量研制新产品,实现市场化。如图-1所示。

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从研发到最后新产品投入市场都是在企业内部完成。通过运用企业自身的战略性资产、技术和资金实力,雇佣大量最具创造性的人才为企业工作,投放大量先进的设备进行生产,企业内部独立研发,并通过自己的营销渠道进入市场,获得销售利润。这种传统的创新资源的流出是以产品和服务的输出来实现的,我们把这种运营方式称为知识产权产业化运营。

但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更加注重资源在企业内外部的流动,此时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Chesbrough和Crowther根据资源在企业中的流动方向将开放式创新分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当企业从外部吸收资源,通过整合和吸取的方式获得外部资源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如通过获得技术许可、购买,与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等称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当企业通过出售、授权等经济手段,或是通过免费释放自己的专利等非经济手段,把企业的资源输出而使企业获得收益或者增加产业整体竞争力,这些都属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产权运营的策略选择。

总之,不论是内向型开发式创新还是外向型开放式创新,都强调企业应该重视知识产权运营,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并把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尽快转化为最大和最佳的商业利润。

二、开放式创新下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的理论支撑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并不是孤立的,是建立在企业资本运营的基础上,并且与企业的产权理论、竞争理论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对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提供理论依据

资本总公式告诉我们,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起决定作用,因为只有生产过程产生剩余价值,但是资本的运动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因为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出售不出去就不能实现剩余价值。

知识产权是当代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本,在其运营过程中的资本循环与普通的资本循环的区别在于:这里的商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品,而是含有高科技含量的知识密集型商品。商品中的知识产权表现形式可能是专利、品牌、独特设计、软件代码等。要使这些高科技含量的知识密集型商品的价值在市场运营中实现价值,并且获得高额利润,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商品化阶段)就尤为重要。因为在此阶段上,价值实现的难度比一般商品的价值实现的难度大得多。这个价值实现过程,除了要求企业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的顺利、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外,更需要企业建立切实可靠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因此,知识产权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融合资本运作,商业市场运营与法律保护体系为一体。资本运作是知识产权运营的坚实基石,商业市场规律是它的运营平台,而法律法规则是它必不可少的保护伞。

(二)科斯定理与知识产权运营

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阐述了他的思想,他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只要产权明晰,不论产权如何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活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这是对产权明晰的意义的重要理论阐述,为国家和地区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石;另一方面,科斯定理的成立存在许多假设条件,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解释现实问题。运用科斯定理我们可以认为,只要知识产权界定明晰,则知识这种资源就能得到最优配置。但是稍微分析可知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主要在于知识产权自身具有不同于一般产权的独特性。

1 无体性。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并且可以被许多民事主体同时使用或反复多次使用。知识产权的无体性还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产权的弱化和象征性。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组织间的相互利益和相互承诺之上,企业试图通过产权上的某种妥协、分享或出让等策略,构建稳定有利的发展环境(周雪光,2005)。

2 专有性。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性的民事权利,即独占性和排他性,这意味着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对自己所创造的智力成果享有的独占的权利来获得一定收益。

3 时效性。知识产权的财产权只在有效期内受法律保护。这一特点表明,法定有效期一过,这一智力成果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人类所共同使用。这样做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扩大人类知识的传播,藏知于民,促进人类福利的增长;(2)避免知识的重复生产,节约社会成本,从而达到激励知识生产与促进知识扩散的均衡;(3)减少知识产权盗版,降低知识产权黑市管理的成本。

4 地域性。根据一国法律取得的知识产权仅在一国有效,在其他国家原则上没有效力,但参加了国际性知识产权公约或签订了双边互惠协定的国家除外。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C.K.prahalad与GaryHamel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提出,与物质资本不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会在使用和共享中慢慢消失,而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C.K.prahalad,GaryHame,1990)。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隐形性。即知识产权是智力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绝大部分是以大脑为载体,在没有取得明显成果之前,有价值的创意都隐秘在他们的头脑里。

2 显形性。当隐秘性的成果在头脑中成熟以后,会以软件、图纸、文件

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公开的方式,与企业内部的同行分享知识成果。在这种时刻,为了保护劳动成果,企业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将他们的专利技术、软件源代码、图纸等智力密集型商品保护起来,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个人利益和创造价值的积极性,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流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流动;二是随着员工的流动或是其他方式流出企业内部。它们往往以工艺流程、管理程序、数据库等形式出现并且会随着企业的运营而继续发展,不断完善。

4 产权性。个人知识产权的利益属于个人,企业知识产权的利益属于企业,两者都受法律保护。当个人在受企业聘用并且签订了商业保密合同期间获得的发明、专利以及其他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权利,属于职务发明,其产权属于企业,并且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市场性。知识产权的价值最后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但是知识产权的市场大部分在高科技企业,且知识产权市场还很不完善,因此,在价值实现上的难度比一般商品要大,如果长期在市场上找不到客户,则企业的研发投入得不到回报,严重危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 损耗的特殊性。主要在于知识老化带来的精神损耗。只有通过智力更新与新技术扩散才能降低这种磨损。同时,新技术扩散性也会导致精神损耗,为了防止核心技术被对手窃取或模仿而导致超额利润下降,企业应该通过专利等形式,保证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技术成果不遭受损失。

只有把握好以上的六个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的关键,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开放式创新和知识产权运营的协作机制

开放式创新为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提供了运营环境,知识产权运营顺应了开放式创新的发展要求。在开放式创新下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运营是相互渗透的。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为知识产权运营提供坚实的平台。知识产权运营离不开市场需求的牵引,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知识产权组合,采取适当的知识产权运营策略。图一2展示了开放式创新与知识产权运营的协作机制。

(一)开放式创新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与封闭式创新相比,开放式创新下知识产权保护内涵发生了变化。(1)侧重点不同。封闭式创新下,知识产权保护侧重维护企业的垄断地位;开放式创新下,知识产权保护侧重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商业价值。(2)突出的获利点不同。封闭式创新下知识产权保护强调通过知识的蓄积来获利,而开放式创新下,保护的同时强调知识分享,合作共赢。(3)反映的企业间的关系不同。封闭式创新下知识产权保护强调企业之间的边界是严格而分明的,而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流进企业和流出企业。

(二)开放式创新下知识产权运营和知识产权保护是相互渗透的

1 开放式创新下,知识产权保护体现了企业开放的态度。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统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系统,是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同时让创新者能够通过自己使用或者允许他人有偿使用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来补偿发明成本,获取超额利润,反过来也推动了创新技术本身的商业化过程。

2 开放式创新下,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是企业品牌营销的重要手段。企业之间知识产权的纠纷已经不是简单的胜负之分,因此,从长远来讲,知识产权保护更体现了开放的态度。例如,2011年1月24日华为在控告摩托罗拉非法向诺基亚西门子网络转移华为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中胜诉,华为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法不仅使自己的权利受到保护,最直接的结果是,大大提高了华为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3 开放式创新下,知识产权的开放是有一定的界限。企业需要做到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运营的平衡。iBm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5年1月,iBm建立了一个全行业“专利共享”(patentCommons)的平台,免费开放的专利就有14项,主要是为了扩大网络沟通与交流,而有关大型主机计算、数据库软件以及其它完整的产品方面的专利却不曾涉及(余翔、詹爱岚,2006)。由此看出,企业必须做好关系到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专利的开放是建立在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基础之上,也是建立在企业实力和社会功德力的基础之上。

(三)开放式创新下知识产权运营的主要环节

1 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来说,很多企业家对知识产权的概念比较清楚,经过多年的教育和法律知识普及,很多企业家拥有专利之后,会很快采取法律手段进行保护,因为这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对它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对知识产权仅仅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对它的管理和运营,才能使它最大限度为企业增加价值,成为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之一。

2 确定知识产权的组合方式。每个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企业在对这些知识产权进行法律保护,如注册专利、商标、品牌等等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将它们进行合理的组合。这个组合包括几个方面:(1)这些专利、品牌、商标、商业秘密和计算机软件源代码之间进行组合,以便发挥更大的效用;(2)这些知识产权与企业的其他资源进行组合,例如把它们与客户销售网络、价格表、商业惯例、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等等相组合,形成一揽子知识含量高的商品,然后再将组合后的商品作为一个整体推向市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它们创造利润的潜力。当然,在做组合之前,首先要列出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清单,包括专利清单、品牌清单、商业秘密清单和源代码清单等等,在摸清家底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组合。

3 设计知识产权管理系统(ipmS)。为了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组合更加具有科学性,企业还必须建立一个ipmS系统(intellectualpropertymanagementSystem)。这个系统有如下的要求:(1)总体目标要明确,要描述出企业最终建立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2)每个阶段目标要清晰,要将每个阶段基本的功能性要素以及决策过程囊括进去,同时还要包括支持它们的工作流程和数据库;(3)建立系统的工作程序要清晰,可以先从最初阶段的系统设计开始,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总层次上扩展,直到最后基本完善;(4)在运营中不断修改和完善ipmS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再将原来的系统模板进行升级,以确保整个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4 设计组合数据库。在建立ipmS体系中,设计组合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专利为例,有效的专利管理,要求我们不仅有每项专利的书面文件,而且还要有每项专利的有用信息的计算机文件,或者称为数据库文件。这些数据库文件对企业各种决策都起重要作用,例如,通常企业是把专利作为法律文件管理,但是如果企业高层决定把专利作为商业资产管理,或者是将专利作为战略性商业决策时,都必须首先认

真研究数据库文件。设计最佳的组合数据库对这些重大决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设计对竞争对手的评估方案。商业领域的竞争无所不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必须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在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运营时,必须深入了解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了解竞争者的企业在当前的地位和能力,以及自己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通常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设计对竞争对手的评估方案”。这个方案设计得好,充分反映了竞争对手的实力和本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就能使自己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6 制定有特色的专利政策。不同的企业会制定不同的专利政策,即使是同一个企业,由于各种产品的成熟程度不一样也会制定不同的专利政策。企业往往在进行商业谈判前,要对自己手中掌握的专利进行分类处理,例如,对有的产品或者生产流程,企业要对它的实用性、新颖性申请专利,而有些产品或者流程,因为在未来的竞争中有潜力,企业要为它的未来的商业潜在竞争力而申请专利。总之,不论是在现实经营中正在发挥作用的专利,还是在未来商业运营中才发挥作用的专利,企业都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专利政策,以便最大限度保护、管理和运营自己的专利,并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此外,不申请专利也是企业一种专利政策。有的专利产生后,如果企业经过认真研究自己的商业战略,认真做好申请专利的成本预算,经过比较分析,尤其是对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暂时不申请专利对企业经营更加有利的话,企业也可以采取不申请专利的政策。

7 规范生产专利产品的流程。企业一旦确认对某些产品申请专利后,这些产品的生产就应该按照严格的生产流程进行生产、管理和经营。这种规范的生产流程对专利产品生产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这些生产流程是企业高级工程师和创新人员智慧的结晶,针对不同产品产生的不同的生产流程因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些规范的生产流程又是专利产品质量的保证,它将构成对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经营的重要环节。

8 建立评估无形资产的制度。要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和经营,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和评估流程。这个评估制度和评估流程是以“智力资本运营商业模式”为基础,从“价值创造”一“价值提取”一“价值实现”三个方面出发,认真评估企业的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市场部门、财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等在企业智力资本运营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他们对企业无形资产增值的贡献。

9 培养对未来潜在商业价值的分析能力。一个企业不仅要重视现有产品创造价值的作用,同时更要重视对未来有商业竞争力的产品的培养以及对这些产品未来商业潜力的分析。众所周知,不同产品的成长期是不一样的,它们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期也不尽相同。因此,建立产品的数据库,规范产品的生产流程,对产品未来增值做正确的评估,都能有效提高企业对产品未来商业价值的正确分析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将大大提高企业整体经营和管理水平,也成为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经营的重要环节。

10 培养建立战略联盟的能力。企业在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管理和经营的过程中,培养其建立战略联盟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个战略联盟可能是企业现有的合作伙伴,也可能是企业现在的竞争者,通过结盟达到1+1。俗话说,商场上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这个“朋友”和“敌人”的“转化剂”就是商业利益。因此,当企业准备把自己的专利技术、创新产品进行商业化运作时,应该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通过许可证贸易手段,或者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等手段,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参考文献]

[1]李浩,企业创新中的知识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0

[2]王雎,开放式创新下的占有制度:基于知识产权的探讨[J]科研管理,2010,(1):153-159

[3]杨武,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理论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312-314

[4]余翔,詹爱岚,基于专利开放iBm专利战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82-84

[5]周雪光,“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5,(2):1-31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篇9

——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任务清单落实情况

2019年初,全县机构改革整合了原分属工商部门主管的商标、质监部门主管的地标产品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科技部门主管的专利,知识产权管理除了软著版权仍归属宣传出版部门主管、新植物品种归属农业部门主管外,初步实现了职能“大统一”。

2019年1月—2020年8月,全县商标申请量3255件,有效注册量1839件,地理标志申请量3件。全县有效注册商标总量3104件,其中地理标志商标15件、驰名商标8件、著名商标18件、知名商标40件。

2019年1月—2020年8月,全县专利申请量594件,专利授权692件。全县有效专利授权2343件(发明类305件、外观设计类392件、实用新型类164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71件。

截止2020年8月,全县共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件,其中:地理标志商标15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3件、农产品地理标志7件。

现将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知识产权培育。为加强我县知识产权培育、创造工作,服务重点技术领域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确权和维权,我局开展重点企业走访活动,积极引导商标注册和专利申报。建立新一轮名标培育孵化库,将湖北XX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注册的“XXXX”、湖北XX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的“XXX”、湖北XX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的“XXX”3件商标纳入中国驰名商标培育孵化库;将XXX药材种植协会“XXXX”、XXXXX协会“XXX”纳入地标培育孵化库。

二、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活动。今年4月,为深入贯彻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指示,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加强我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县系统克服疫情影响,开展了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围绕“知识产权保护与培育”主题广泛宣传,共发放各类知识产权读本及手册1000多本,典型案例刊物400多本,利用LeD屏幕宣传208块,重点走访企业53家。

三、申报落实相关奖励政策。根据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统一部署,2019年我局依据《XX市专利奖励管理办法》(X知发[2017]23号)组织申报2019年宜昌市专利奖励,湖北XXX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XX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XXXXX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XX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XXXX农机制造有限公司、XXXX酒厂有限公司、湖北XX软瓷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的8件专利申报获得2019年度XX市发明专利授权奖励工作。组织湖北XX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申报获得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0190-2013)贯标认证奖励。2020年为激励创新,奖励我县在技术(设计)创新、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利权人和发明人(设计人),我局组织申报第一届湖北专利奖项目,XX农机、XX软瓷、XX鲟龙鱼申报获得第一届湖北专利奖项目。XXXX协会分别申报获得2019、2020年湖北省“三大工程”(地理标志类)支持项目奖励。湖北XX建设有限公司申报获得2019年宜昌市专利产业化资金奖励。

四、大力组织重点企业参加各种培训学习。2019年6月至今,我局共组织“专利基础知识讲座”、“专利导航相关知识培训”、“专利基础知识及其挖掘方法”、“知识产权万里行”、“企业管理和知识产权高管培训”、“《XX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办法》培训”、“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培训”、“企业专利扫零及企业专利人培训”等11场次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参加培训企业124家次,培训企业知识产权高管204人次。

五、推荐申报重点商标保护名录。按照省、市局工作部署要求,为加强较高知名度品牌保护,促进品牌强省建设,将我县符合条件的8件驰名、5件地理标志商标报省纳入湖北省第一批重点商标保护名录,主要涉及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产品商标,增强了我县特色农业品牌保护力度。

六、指导实施知识产权“三大工程”。重点指导长XXXX协会、XXX推广服务中心、XXXX植物研究所向省知识产权局申报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指导湖北XX建设有限公司申报XX市专利产业化资金支持项目。

七、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一是部署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的商标大保护相关工作,组织基层监管所执法人员以集镇超市、食品批发市场及乡村小商店为重点对象进行现场检查,严厉打击未注册涉食品类商标违反《商标法》禁用条款、侵权假冒等行为,共检查食品生产及经营主体共589户,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次数7次,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线索举报8件,掌握发现一批违法线索,查办商标侵权案件10起。二是开展地理标志使用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摸底掌握我县15件地理标志商标及其产品、3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基本情况,健全地理标志商标及产品管理台账,着力防范侵犯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行为。三是组织开展“双打”无害化销毁工作。根据市“双打”办工作要求,组织协调成员单位报送无害化销毁工作的佐证材料。四是开展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及百日行动,通过与知名企业联手打假,截止今年11月底,共查处侵权假冒案件32件,案值25.85万元,罚款32.8万元,其中商标侵权类10件,罚款5.8万元。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受体制改革等因素影响,在县内开展知识产权申报、保护等培训不足;全县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的氛围不浓、政策支持不足;当前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力量不足、素质跟不上要求。

后期工作的基本思路: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推动落实支持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的发明专利授权等相关配套政策,清理与现行产权保护不符的规范性文件。2、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人员实务培训,引进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支持建设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平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3、指导运用知识产权。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建设,推动企业开展专利导航、专利评议、专利预警、专利运营等工作的专利信息利用培训,支持企业加强专利、商标海外布局。4、加大知识产权专项检查力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假冒快速查处机制,开展对侵犯商业秘密、专利商标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违法行为集中整治,着力推进执法巡查督导工作常态化。

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篇10

1知识产权的内涵及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关系

(1)阐明知识产权的内涵。知识产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知识产权,即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客体,比如专利技术、作品等。二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本身,即对来自智力活动所享有的知识财产的权利,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两部分。报告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法权,是人们依法对其创造的科学技术、智力成果所拥有一定期限内的专有权。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知识产权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财产权;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知识产权是一种独占权,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手段。而知识产权战略则是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以及知识产权情报信息等,通过法律、经济、技术、经营和贸易等手段,有效的进行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等活动,为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2)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要素,并运用耦合理论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内在关系。报告认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并不是简单地的存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而是存在一种耦合互动的关系。二者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形成一种合力和协同效应,共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分析

(1)从司法保护的视角分析了广东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的趋势和特征。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旺盛,在全国收案总数的比重由原来的五分之一迅速增加到四分之一,近两年年均增长率维持在60%以上。②对核心技术和知名商标的争夺日趋激烈,不少知名企业之间开始围绕那些已进入实施转化环节、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展开诉讼。③诉讼争议权利界定的平衡具有挑战性,诉讼中争议权利的边界模糊性特点突出,利益平衡的司法原则适用、对司法政策的正确掌握在案件定性中尤为重要。④网络商业模式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势更为严峻,互联网已成为知识产权纠纷高发区。(2)分析了广东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活动现状。当前,知识产权工作得到重视。调研发现,90%以上的受访企业拥有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路径以自主研发为主、外部获取为辅;对拥有的知识产权以自行产业化为主,64%的受访企业专利的转化率达到了30%以上;有75%的受访企业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86%的企业完善了企业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93%的受访企业参加或举办过有关专利方面的培训工作,79%的企业以设立专项奖金为主鼓励员工技术创新和申请专利。但是广东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总体上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①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偏低,投入不足,成果质量不高。调查中有57%的企业每年的投入是在50万以下,14%的企业投入50~100万,100万以上的仅为21%。②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高,成果效益不强。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保护经费投入、竞争对手模仿等原因不愿意维护,致使专利存活期较短,极少企业通过专利许可、转让、质押、产业化等手段获得更多收益。③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足,涉外维权意识薄弱。调查发现,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下的企业中,有50%因为维权成本太高和取证太难发生了被他人侵权而未采取措施的情况,有59%的企业未建立涉外知识产权跟踪、预警与监控机制。④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欠缺,专利化水平低。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和配备专业的人员。⑤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滞后,综合职能不强。(3)剖析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背后的原因。从企业外部原因分析,法规政策环境不完善,知识产权司法工作效率不高,社会尚未形成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外因。从企业内部原因分析,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导致集权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只顾短期利益,忽视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长远规划,企业缺乏海外专利运作战略规划,面对海外诉讼只能选择放弃或巨额赔偿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健康发展。

3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以美日欧为代表,详细介绍和比较了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发展历程、最新政策、主要经验和做法,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对知识产权政策制定、宏观研究、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模式、管理体系等提出了相关借鉴启示。具体包括:从政府层面,要加强知识产权宏观战略研究,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企业层面,要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体系,逐步重视专利的质量问题,不同技术创新模式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模仿创新模式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是引进当前先进的、有较大价值空间的技术,要准确把握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脉搏;合作创新模式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是知识产权创造的经费投入、成果归属、利益分配、违约的责任以及后续成果的分享等问题;自主创新模式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是强化知识产权的开发,形成技术壁垒而不只是用法律保护,才能取得竞争优势。

4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发展对策

在深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的现状及问题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分别从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战略选择以及政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通过制定内部知识产权培训计划,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起知识产权工作例会制度、成果登记制度、知识产权申请审查制度、技术合同签订制度、技术信息定期录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技术权益传承制度以及技术保密制度等。改善企业知识产权组织结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配备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隶属于企业研发部或法律部门的组织结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知识产权管理需求的变化,逐步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直属于企业最高管理层。通过从企业外部引进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和从企业内部培养等方式,培养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加强对知识产权专业数据库、知识产权检索分析平台等的利用,积极构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2)构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聚类分析模型,构建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型,并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价值,提出了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选择方案。第一类企业:小部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价值高的专利,可选择进攻型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强有力的技术研发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开拓和占领市场。第二类企业:大部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虽然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但缺乏核心专利和技术,专利质量不高,可以选择绕过障碍专利战略、申请对手取消专利、将技术公开等战略避开不利因素,阻止竞争对手的进攻,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优势,获得高价值的专利,从而向第一类企业发展。第三类企业:部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但拥有较高价值的专利技术,可以选择专利网战略、专利与产品结合战略等充分发挥专利的价值,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专利交叉许可战略获得相关企业专利使用权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向第一类企业发展。第四类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弱,其专利价值也不高,这类企业应当通过技术公开或充分利用失效专利等防御型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结合运用,不断向第二类和第三类企业发展。(3)强化政府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共享知识产权数据库。规范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拓展知识产权培训深度,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力度,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水平。(4)提升知识产权事业单位工作机制和服务水平。以广东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为例,提出了知识产权事业单位如何围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问题来完善业务工作机制的建议,加强知识产权维权宣传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培训质量,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

5三个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