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庭教育现代化十篇家庭教育现代化十篇

家庭教育现代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4:16

家庭教育现代化篇1

   没有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现代化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的变迁,涉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我认为首先是要有大的观念上转变,这是政府行为,政府的领导要认识,这是前提。近来,国内有学者王雅坤与我们合作,共同对家庭教育现代化主要内容这一选题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应该包含以下主要内容:家庭教育现代化应包括家庭教育观念现代化、家庭教育内容现代化、家庭教育方法现代化、家庭教育手段现代化、家庭教育环境民主化等方面,其中家庭教育民主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需要广大家长在不断改善自身素质过程中,在社会大环境不断改善条件下逐步完成。

   第一,提倡新理念,实现家庭教育观念现代化。家庭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为什么生儿育女,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就是“养儿防老”或“光宗耀祖”,就是“望子成龙”“考状元做官”。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些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劳动教育,只知道给孩子增加营养和开发智力,别的不过问或很少过问。而现代家庭教育提倡的新理念最核心的应该是:为民族未来生儿育女,为国家的富强教育子女,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给孩子谋生的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和谐、健全的发展,成为“幸福的人”,成为愿意并且有能力为谋求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的人。这种人智力健全,有毅力,不怕艰难困苦,奋发有为,既能适应紧张而复杂的现代生活,又能创造美好的现代社会。提倡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还包括:要学会向孩子学习、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教育要先从改造母亲开始、父亲的人格魅力在于责任心、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解决孩子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等等。

   第二,学习新知识,实现家庭教育内容现代化。相当一部分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陈旧,这是造成家庭不良育人环境的主要根源。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新知识,不断接受现代家庭教育新信息,这是做一名合格家长的基本要求。试想一个教育孩子知识和方法都落伍的家长怎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孩子?!大量失败的家庭教育事例都说明:仅仅是由于家长平时不注重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必然面对孩子没有智慧,没有科学的方法。因此,只有我们不断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家庭教育的内容才有可能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孩子成长的基本需要,才能实现家庭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第三,讲求新科学,实现家庭教育方法现代化。面对孩子出现问题,作为家长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家长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效果。大到孩子走上了不归之路,小到孩子心理产生逆反心理,绝大部分都是源自于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和指导孩子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孩子永远是无辜的。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应该铭记这一点。家庭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亲子交流与沟通的方法是科学的、家庭教育语言是科学的、家庭教育的行为是科学的等等。总之,家长在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有智慧的,是尊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规律的,是站在孩子角度上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现代化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功能;演变

一、家庭教育功能的含义

“家庭教育功能是家庭教育的客观结果,即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有价值和实际结果”\+①“即它通过作用于家庭成员(更多地表现为在家庭生活过程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家庭成员(个体)和家庭组织(次级社会组织)具有某种状态(改变或维持),进而延展为对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影响,使社会现实具有某种状态(改变或维持)。\+②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一定的社会目的,父母或年长者向年幼者传授文化知识,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进行家庭教育,而子女对父母的影响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是双向的,相互的,并非单向的,直线式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方面,家庭教育个体功能主要是指在社会客观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家庭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发展,是个体积极主动发展的过程。家庭教育社会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家庭教育发挥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二、中国家庭教育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为了同自然界进行抗争,为了个体生存及种族的延续,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而这时的婚姻制度是原始群婚制度。“由群婚制所形成的家庭经济公社和氏族公社,是适应共产制的经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基层组织。没有个体经济出现,自然没有个体家庭的产生。也可以说,原始社会,家庭即社会,社会即家庭。”\+③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大家庭中,教育既是每个人应获得的权利,又是每个人应履行的义务。一切年长者有权利而且也有义务向年幼者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技术,并进行勇敢、团结友爱和社会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可见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大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育”,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本文中谈到的家庭是指“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初级社会群体”。\+④而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的婚姻是在原始群婚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并未形成一定的婚姻关系,因此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并没有产生家庭,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也就没有产生。而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父权父系制取代母系制,人类社会开始从母系大家庭中分化出来,形成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家庭教育也随之产生。

家庭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家庭教育也因此打上各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烙印,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家庭教育作为家庭的最基本功能,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其功能是不一样的。

三、中国家庭教育功能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家庭教育功能也在不断地演变着,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主要是分析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这三个阶段的家庭教育功能。

(一)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教育功能

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从奴隶社会至清朝末年封建社会结束这一段时间的教育。

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不发达,家庭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为奴隶主统治服务的,家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奴隶主贵族家庭中,尤其是在帝王家庭中,传授子女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生产生活、体育训练的基本常识,文字教育、数学教育等,如“六艺”教育。奴隶主贵族的家庭教育是为奴隶主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服务的。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女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接受的完全是家庭教育,由家长传授一些生产、生活知识。而由于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受奴隶主奴役,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因此家庭教育也就无法正常进行。

封建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封建时期的个体家庭始终包容在宗族或家族体系中,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宗族或家族的成员,都在君权或父权的教导和监督下,从事家庭教育活动。在封建社会中家庭教育关系着个人命运,家庭命运,家族的命运,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因此家庭教育不仅是个体家庭和家族巩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整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

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对儿童进行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主要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封建统治者的家庭教育培养的是“政治人”,为以后的社会政治生活做准备,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平民百姓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子女的知识教育,其主要目的则是光耀门楣,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将读经与做官联系在了一起。“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个人命运同与家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家中长辈都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希望通过教育,孩子考取功名,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以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另外,平民百姓也非常注重子女的谋生教育,通过传授一些劳动技能让子女获得谋生的本领,同时也会让考取功名失败的人求得谋生之路。

在古代社会,家庭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是通过向子女传授劳动技能,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劳动力,并为他们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以便统治者巩固其统治。家庭教育的政治功能是通过封建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对人的身心的影响来发挥的,因而当时的家庭教育也起着传递文化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但是,家庭教育的实质内容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统治思想和古典学科的灌输,家庭教育的文化功能只偏重已有知识的保存传递;个体发展绝对服从致治的需要,束缚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失去了个体存在的独立性,被家庭教育的政治功能完全掩盖。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家庭教育是政治统治的附庸,家庭教育是完全为政治服务的,统治阶级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统治,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

(二)中国近代社会家庭教育功能

中国近代社会家庭家庭教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段时间的教育。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开明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在高层统治者和思想家中,如曾国潘教导儿子学习洋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张之洞送儿子出国留学,进新式学堂习军事等。因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局限于封建统治集团和部分思想家,加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这一时期,虽然家庭教育形式和家庭教育内容有所变化,但是家庭教育的功能没有摆脱传统的家庭教育功能,依旧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注重家庭女子教育,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重视幼儿教育等主张,对近代家庭教育方法和理论做出重要贡献,促使家庭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家庭教育中开始介绍经世致用的科技文化知识,传统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受到冲击和动摇。在这一时期,清末政府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均对教育进行改革,尽管改革目的不一致,但是学校教育相对有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家庭教育的功能。然而由于学校教育仍没有大力普及,因此家庭教育仍然占主要地位,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后,尤其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各种新的教育思想传入中国,我国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运动。如陶行知、晏阳初等人,在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发起平民教育运动,后来发展为乡村教育动。在实用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民国政府和一些先进的教育家,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促使学校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孩子们通过学校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和某些劳动技能。这一时期,家庭教育不再是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主要途径,家庭教育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削弱。但是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等理念的影响下,人们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父母不仅重视孩子们的个体社会性发展,同时也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的个体功能,同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着很大的进步。虽然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功能同传统的家庭教育功能有着很大的区别,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上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家庭教育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和动摇,家庭教育的功能向学校转移。

(三)中国现代社会家庭教育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得到重视,我国加强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学校教育体制越来越现代化,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和人性化,学校教育在我国现代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学校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现代社会中,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儿童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虽然学校教育承担着较多的职能,取代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但是家庭教育对儿童个体的发展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对儿童进行常识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道德的教化和熏陶促进儿童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同时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本应是相辅相成,是互补的,并非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辅助。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系统在指挥棒的指导下,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得到加强,家庭教育的依附性增强。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关注于孩子的升学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错位,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家长帮助子女复习功课,检查作业等学校教育活动,这就势必减少父母与子女亲子活动,减少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父母成为孩子的陪读者,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不均衡的,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虽然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家庭教育功能有所弱化,但是家庭教育功能始终是无法被取代的。而且随着教育的发展,一些新的教育观念开始对人们产生影响。教育终身化使得家长意识到学习并不是某一阶段的事情,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终身化的开端,而是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的,是终身的。人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会不断地增强,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促使家

庭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在家庭教育的个体功能方面,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杨宝忠著:《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第220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

②杨宝忠著:《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第227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

③邓佐君主编:《家庭教育学》,第13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④陈桂生著:《教育原理》,第27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邓佐君主编.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日)筑波大学教育学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黄楠森,夏甄陶,陈志尚.人学词典[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5]杨宝忠著.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陈鹤琴著.家庭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7]黄书光.试论陈鹤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7(4).

[8]高宇.论教育功能的历史演变前沿理论[J].前沿理论,2008,8.

[9]陈媛.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及其现代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

[10]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8.

家庭教育现代化篇3

论文摘要: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至上,重视个体自我教育和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则逐弱化,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个体人格的缺失。因此,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成为必然。以《弟子规》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在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居于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有着无可取代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有其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因此,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完成其现代化转化,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对构建现代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的中国家庭指在中国封建宗法制和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家庭。古代中国,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至上,视家庭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重视个体自我教育。《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既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因此,如何“齐家”便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

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www.133229.com“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因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养育关系,儿童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庭群体感的认同和对家长养育之恩的孝敬情感。这种天然的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也是家庭教育获得细雨润物效应的基本因素。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存在,通过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家庭成员的人格,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遵从社会意愿,成为社会的同质因子。但现有家庭教育的实然状况限制其应有职能的有效发挥,甚至出现负效和职能错位现象。表现在:1、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一方面沿袭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等价值观念,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一方面又受现代社会主文化、各种亚文化甚至有意无意受某些反文化影响,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注意到家庭成员的多方面发展,但又忽视家庭成员人格主导方面—道德品质的培养,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致使家庭成员人格畸形发展。2、在家庭教育职能方面,忽视大众传媒在家庭中的有效利用,使其传递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社会还缺乏一套强有力的道德规范体系,使家庭教育中道德观念的培养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牢固基础的德育职能的发挥;现存人才选拔制度引发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偏颇,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错位,弱化了家庭教育应有的职能,增加了家庭成员利用消极的亚文化甚至反文化中的价值观塑造自我、设计自我的可能性,使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异质因子。

由此可以看出,现存家庭教育模式无论价值观念层面、教育职能层面还是具体的教育手段、方法层面都存在着不少局限性。转轨期的社会孕育着新型的家庭,需要全新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实践角度看,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构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也是对现有家庭教育反思的结果。同传统家庭教育相比,现存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逐渐被弱化,逐渐被智育和其他一些功利性较强的教育职能所代替,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个体人格的缺失。现代家庭教育应强化其德育职能,尤其是摆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位置。古人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就是要从小注意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培养,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使品德的不断提高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统一起来。笔者仅以当前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最被国学教育者看好的古代蒙学教材《弟子规》为例,进一步剖析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在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弟子规》从宋朝开始推行,流传在中国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曾经盛行一时,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时,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童蒙养成的教育思想,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进行深人研究,使之为今天的青少年教育实践服务。

(一)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家庭启蒙教育

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必须抓家庭教育,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虽重视但不得其法,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儿童的第一学校是家庭,儿童在这里接受做人和做事的最初教育,打下一生立身成才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亲切的,随时随地的,启蒙重于知识,模拟重于传授,而父母是无法选择的首任教师。在对待父母和长辈的关系方面,《弟子规》特别强调儿童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养成听话、孝顺的习惯。儿童在幼年时期,尚未在经验和思维方面形成个人的主见,道德观念也不具备,需要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人的最初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所以强调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强调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特别是要强调家长根据社会生活准则,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并注意其表现,随时对之作出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等是非善恶标准。

(二)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事之中。在自身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弟了规》认为,应使儿童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珍惜时间。学生时期是人生之基础,“少不学,老何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晨必盟,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乱顿,致污秽”。3、正确的衣食标准。教育孩子从小应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主张“衣贵洁,不责华;对饮食,勿拣择”。4、良好的步履情态。“步从容,立端正”。5,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以上规范要求青少年抓住今日时光,讲究个人生活卫生。而现实中的青少年,衣帽不整者有之,奇装异服,生日宴请,攀比奢华,追求奢侈生活方式者有之。这也说明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事先做人,学智先学人,育才先育德,德才兼备,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三)诚信克己、慎言向善,重视人际交往的道德修养教育

《弟子规》认为,道德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重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需求,并最终形成为一种制约一个人行动方式的习惯化的行为。在儿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导儿童在诚实守信、见贤思齐、对人仁慈等方面进行道德行为习惯修养。1、诚实处好与他人关系。人别人房室应声音响亮地打招呼,“将人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借物须及时归还,“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2、言而有信,说话文明。“凡出言,信为先;市井气,切戒之”。3、语言谨慎,言必有据。说话吐字,要重而舒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4、正确认识和对待过错。明确“错,,和“恶”的根本界限,“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这对改正当前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大有裨益。

(四)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情感追求教育

《弟子规》中反复阐释的“人则孝”、“出则佛”、“泛爱众”等规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情感追求。其中“人则孝”是感恩教育,“出则梯”是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

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根本与起点。因而,古代众多童蒙教育中都强调孝的内容,提倡“百行孝为先”,认为这是行为处事的基本和道德实践的起点。让孩子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恩,决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过多关爱,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考虑家里的困难。很多大学生虽然知道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而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产生的主动寻求回报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性高贵之所在。因此,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尊重教育是满足别人被尊重的心理需要的教育,这种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个体才能获得被别人尊重的情感满足。尊重他人,是一种爱心的付出,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培养他们尊重别人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弟子规》“出则佛”条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如何尊重人的教育。

家庭教育现代化篇4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一、当今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教育和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形式上强调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事业,但实质上往往将教育归之于学校和社会。在我国,绝大部分人认为家庭教育主要着力在基础教育阶,而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被重视。实际情况是,虽然大学生从法律意义上讲已是成年人,可是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引导和教育。现在大学生存在很多问题,信仰不坚定,盲目攀比拜金,道德水准下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奢侈浪费等等状况,不能不说,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家长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作为大学生的家长,一方面认为子女在高中阶段已十分辛苦,现已考上大学,没必要继续严格要求孩子,放弃继续家庭教育。另一方面部分家长也认为子女上了大学就算成人了,加上子女又远离家庭寄宿学校,认为是否继续施以家庭教育无关紧要。所以很多家长把注意力放在物质方面,而对子女在学校期间的情况不太关心。

2.部分家庭存在着现实的家庭教育障碍

除了因家长的认识导致对大学生家庭教育出现误区外,对于部分家庭,在现实中还存在家庭教育的障碍:

(1)有的家长知识水平不高,难以对大学生进行。

(2)有的家长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

(3)有的家庭本身存在问题,如父母婚姻出现危机,有的分居甚至离婚;有些大学生的父母是吸毒人员或者是违法犯罪分子等。

(4)有的家长由于教育方法不当而导致子女产生抵触情绪。

(二)学校因素

1.学校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校合作的意识淡薄。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实行封闭式办学、封闭式管理,很少与家庭社会联系。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校合作的意识还是很淡薄。

2.学校在家校联系工作中明显存在人手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采用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与学生家庭联系的主要也是政治辅导员。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对于与家庭联系管理育人的事情,管理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1.从社会角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教育

现代社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社会变迁快速化、知识更新爆炸化的发展态势,这对人才质量规格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培养人才只靠学校不够,还必须有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学校可能在专业发展,学习能力拓展等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更大优势,而家庭教育可以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不同的教育可以发挥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2.从学校角度:教师资源的有限需要家长参与

由于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总规模和学校平均规模得到很大提高。一方面在校生数量增加迅猛,另一方面,主要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数量却显不足。某些“问题大学生”会选择家长作为求助或倾诉对象,这自然给大学生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3.从学生自身看:身心现状需要家庭教育

当前很多大学生是计划生育政策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有着新时代的特点。同时,他们生活独立性不强,纪律观念淡薄,不愿意吃苦,劳动精神匮乏,这种性格和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是心理年龄还偏小,到了大学阶段不适应独立的生活,和家人的联系仍然很紧密,需要家庭教育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4.家庭方面:家庭新变化有利于开展家庭教育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家庭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属于家庭一份子的大学生带来很大影响。现在,家庭生活水平在提高,闲暇时间在增多,家长有更多的精力教育孩子,且其文化程度有提高;现代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家长的时间资源没有被其他孩子分担,所以他们更有条件享受到来自父母的教育。

四、增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

1.学生在大学阶段还离不开家庭的帮助。大学教育是一种宽松的开放式教育,老师不可能经常关心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且子女往往对家长有很强依赖性,还离不开家庭的帮助,家庭的这种特有的功能是学校所不能代替的。

2.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两种教育必须承担各自独有的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相互配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家庭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利用各种条件,做好大学生家庭教育

1.家长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注意教学方法,为做好家庭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家长要树立良好的人格魅力,使子女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

2.利用各种沟通途径,积极对子女进行教育

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争取家庭教育的主动,适时进行家庭教育。

(三)学校要以人为本,创造家校交流平台,促进大学生家庭教育不断发展

1.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领导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加大学生管理力度。要加强学生管理队,并增加配套设施和资金,为更好地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创造条件。

2.要主动增加与家庭的互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目前家庭教育还是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的状态,学校要增加与家庭的互动,负责管理、指导、协调家校合作教育的相关事宜。

家庭教育现代化篇5

儒家的伦理思想不仅在中国千年的封建家庭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我们的当代家庭。当代的家庭教育,不但要紧跟时代脚步,实现现代化教育,同时亦需要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传统文化之糟粕。

1成熟的儒家伦理思想给予后世家庭教育以积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有一套成熟完备的伦理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在人脑中根深蒂固,不随时代而变迁,也不随朝代而更迭,而是通过教育绵延至今。儒家伦理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准则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其对天人合一的推崇,及对人道为本的人文精神的重视,不仅影响着古代家庭教育,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家庭教育。

1.1知孝明悌的家族观

知孝明悌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孝”指尊敬父母,回报父母;“悌”指友爱兄长,包括朋友情谊。儒家伦理文化认为知孝明悌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条,而是培养人性和谐的“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做人、处世的根本。孝悌观念历经千年,早已植根于中国千万个家庭之中。父母是孩子身边的榜样,绝大多数父母不仅尊敬孝顺上一辈,而且会积极运用儒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观点教育下一辈。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无论是对当代社会还是对下一代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

1.2和睦相处的处世观

中国传统文化对内讲究“家和万事兴”,对外讲究“以和为贵”,即使做生意也追求“和气生财”。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而且包括与外部世界的和平共处。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培养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互相友爱的性格。相比今日的中国家庭教育,在很多处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辈、祖父辈的过分关爱使得孩子极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类孩子在家不知尊敬长辈,在外为己是中心,不懂得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儒家和睦处世的伦理观在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中亦有其用武之地。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是物质欲望、生理欲望等各种欲望充斥其中的社会,喧闹繁华的世界背后,需要的是真、善、美,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本我的真诚和谐的联系。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除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等意识,和睦处世思想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没有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日后成为冷血无情的人。

1.3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

诚信是儒学伦理文化较为重要的观点之一,同时也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曾子杀猪教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一方面,教育孩子诚实不说谎话。另一方面,曾子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当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含甚广,诚信教育不可缺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诚实守信不仅影响着他们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而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心态。诚实守信的孩子持着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他们待人诚信,同时也愿意相信别人会在自己有困难时伸手援助他们。谎话连篇的孩子在生活中总是怀着一种不安全感,他们易妒忌、猜疑,不信任他人。由此可见,诚信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我们应该对孩子们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榜样的作用。在很多示范性事物中,身教远远胜于言教。

1.4修身养性的精神意趣

这里所提到的修身养性主要是指礼仪教育。我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重视礼仪教育,不仅是传统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传承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中起到了纽带联接的作用。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以礼教人,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规范父母的言辞行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礼乐修身的同时,自身的行为标准也在提高。

2积极影响背后的消极因素

2.1唯古是从,缺少创新精神

很多中国家庭就“中国文化”这一问题,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免会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话虽没错,不免让孩子心生一种高傲自大之情,误认为中国文化都是好的,造成一种唯古是从、盲目崇古,因循守旧的心理。这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而且会阻碍创新意识的培养。

2.2中庸思想,竞争意识薄弱

中庸思想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在的人伦思想,即人的内在精神;二是,外在的行为方法,即适度、适时,合乎人们的行事准则。但现在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中庸的深层含义,只是停留在表层含义,例如泛泛的理解为“折中、调和”,如此的理解尽管其本身没有错,但我们的部分家长若本身学艺不精,在教育后代时,势必会造成偏差。导致下一代错误地将中庸理解为平庸、不偏不倚,维持一个中等位置。这种有偏差的思想继而又会影响到孩子竞争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其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发展。

2.3愚忠愚孝,专制氛围浓厚

我们的自然生存环境造就了父权制为主的农耕文化,从而产生“重尊卑、知贵贱”的等级观念,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等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注重尊老爱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人与年轻人的不平等,并且在家庭中或许会催生出严肃、专制的氛围,让孩子自小就无法感受民主氛围,一味地愚忠愚孝。

二、儒家伦理文化给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儒家伦理文化成为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统一体。我们的家庭教育面对传统儒家思想时,通常有两种较为极端的看法:一是,全面否定,盲目从外;二是,全面肯定,高傲自大。这种消极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平常家庭中有所表现,而且在很多国人心里也存在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避而不谈,应该摆平心态,逐步克服。当代家庭在运用儒家伦理文化时,应做到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应认识到儒家伦理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家庭得以维系、社会得以维稳的轴线。但其诞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服务于无尚王权,其自身必然存在着不符合当代社会弘扬的精神文化思想。所以,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做到客观辩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时,不能只停留在言传,更要重视身教,努力做好榜样作用。我们的家长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儒家伦理文化的合理部分,以及行动上深刻践行其理念指导,达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我们的家庭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三、总结

家庭教育现代化篇6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家庭教育

两汉有大量的家训问世,其中,帝王家训成果丰硕,如魏主曹操的《诸儿令》、《戒子侄》、《遗令》,蜀主刘备的《遗诏敕后主》,清代康熙的口录,雍正注译编辑的《庭训格言》和《圣谕广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典型代表,至今仍广为流传。《手赦太子》是刘邦临终前告诫儿子刘盈一定要刻苦学习,担当起治国安邦的重任的体己话,正是开国皇帝刘邦的良好家教,为汉朝的强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谈的《遗训》在教子治学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一座历史丰碑,正是受到父亲的鞭笞、激励及其敬业精神的感染,司马迁出色地完成了续写《史记》的伟大工程,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孔明的《诫子书》和《诫外生书》是我国古代家训的杰作,诸葛孔明的家训文笔流畅,对后世影响极大,比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当存高远”等优美词句则是出于此。

“竹林七贤”的主要代表人物嵇康特别注重良好品质的培养,在其《家诫》中告诉子女立身、行事、做人、治学之道,这是中国家训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独立成篇的家庭教育专著,共七卷20篇,内容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书中主要运用历史及当时事例教导子孙立身治家、人际交往、修身养性、出仕为官、为文从艺等方面的道理。南宋陈振孙评价其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直斋书录解题》)。其中,有至今传诵的名言,如“潜移默化”(原为“潜移暗化“)即出自《慕贤第七》:“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还有“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把中国古代家训推向高峰,是一部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成熟。

(二)唐明清的家庭教育

在唐代,帝王家训占有重要的位置,唐太宗李世民的《诫吴王恪书》、《戒皇属》、《帝范》堪称帝王家训的典范。唐太宗在《戒皇属》中说:“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自号柏庐),他根据自己毕生研究,以儒家“修身”、“齐家”的核心思想为宗旨,广采儒家的为人处世经验、方法编撰而成《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线、以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为内容的家教名篇,讲述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意在劝导人们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该书自问世以来就广为流传,在清代及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的课本之一,并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其中的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尊敬师长,勤俭节约,邻里和睦等,在现代社会仍有重大意义。然而,其中也不乏封建腐朽思想,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迷信报应,“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自得守旧“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等受当时历史局限性影响的思想,我们则应该理性对待。在清代较有名的帝王家训是《庭训格言》和《圣谕广训》。康熙鉴于“风俗日敝,人心不古”的形势,要“尚德缓刑,化民成俗”,继续加强教化,康熙九年向全国颁布“上谕十六条”。雍正对“上谕十六条”极为重视,对其逐条解释而写成《圣谕广训》,于雍正二年颁行天下,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纲领。

二、近现代的家庭教育

(一)清朝末期的家庭教育

近代中国的家庭教育虽然仍保留了较多的封建社会烙印,但是相对来说加入了不少开放性的元素,比如注重女子教育,提高女子素质,“女学原不仅保育幼儿一事,而此一事为尤要;(假)使全国女子无学,则母教必不能善。”这相对于封建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在近代是比较有名的,直至今天仍有较大的影响力,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同步,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曾氏家族治家一向严格且有章法,内容丰富,包括教导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其主要思想有:“1、坚持祖传的治家之法,即‘八字,三不信’,即考、宝、早、扫、书、蔬、鱼、猪,2、坚持自己的教子之法是‘八本’、‘三致样’;3、教子弟读书做学问。4、勤劳俭朴,不要懒惰奢华。5、要求子弟谦恭谨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张之洞、张百熙等人的努力下,在全国推行“癸卯学制”,并通过《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这是中国家庭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家庭教育法制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家庭教育

1919年,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时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开端。现代家庭教育继承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优点,更融合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可谓中西合璧。这个时期,不少学者试图建立家庭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如原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原则、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鲁迅先生在他的《二十四孝图》《上海的儿童》《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等作品中,也对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精辟的论述。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对家庭教育深有研究,“活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1925年出版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一书中,该书对家庭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等进行了论述。此外,他还著有《儿童心理之研究》,担任《幼稚教育》、《活教育》、《儿童教育》等刊物的主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贡献巨大。

三、结语

家庭教育现代化篇7

关键词:家训教化特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

一、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民济持续稳定增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家庭负担系数相应降低,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当代青少年的生存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质量,他们所享受的教育年限和水平较之先辈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如同双刃剑,在满足了人们物质欲望的同时,带来了一些令人遗憾的问题,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有如下几点:

1、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膨胀

在我国整个社会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曾经历过物质匮乏与饥饿的父母们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许多父母补偿心理严重,总希望通过孩子将自己年少时没有享受到的东西补偿回来。

因此,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不少父母不惜自己节衣缩食,给孩子设计“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漂亮、玩的讲高档、用的讲排场”的“理想生活方式”,而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使孩子的精神世界极度贫乏。

许多孩子养成了骄横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特别是“421”结构的家庭,“小皇帝”现象更加严重,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职能,教会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能。但是,近年来家庭教育的职能发生了“异化”,其主要表现就是“家庭教育学校化”。学校要做什么,家长就做什么;学校没有要求的,家长就不做。家庭教育始终围绕着学校的分数指挥棒转,学校也把本应承担的智育职能部分地推给了家庭。

在一定程度上,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进一步“加码”,把课堂延伸到家庭,额外布置作业、聘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参加特长班和提高班等,使孩子坠入学海的“地狱”。

3、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造成孩子言行不一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年时代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伴随人的一生。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的做法很有道理。

然而现实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许多家长用来规范孩子行为的“杀手锏”就是喊“狼来了”。久而久之,孩子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社会行为规范是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异己力量。他们的道德行为不是出于自觉自愿,而是迫不得已。换言之,社会的道德规范并没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因此,“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不足为奇了。

二、传统家训教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迪和借鉴

鉴于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传统的家训教化

中汲取一些对当代家庭教育有借鉴意义的东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内容上,在注重智力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道德教育,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一个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传统的家庭教育以道德教育为根本。但是,目前大多数家庭教育只限于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缺乏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父母过多注意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给予充分的满足,却不注意充实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致使一些孩子精神生活极其贫乏,心理问题异常突出,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家训教化中很重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

比如以勤俭为本,节约为美;注重教育子女立志高远,励志勉学;要孝敬父母,和睦相处;诚实守信等等。勤俭节约不仅是一个人的美德,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我们要注重教育子女勤俭节约。确立崇高的志向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人们才会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才会有为实现目标的不懈努力和孜孜追求。孝敬父母一直以来就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子女孝敬父母与其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也是值得我们当代家庭教育重视的内容之一。

2.在教育方法上,在注重言传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身教,给青少年营造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

父母的人格修养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作用。有些父母文化素质低,道德修养欠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有限,对伦理道德理解简单;有些自私自利,凡事以自己为先;有的不学无术,沉湎于不健康的活动,使孩子置身于一个不健康的道德环境;有的父母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将身上的坏习惯,坏脾气、坏行为言传身教给孩子。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难免有问题出现。注重言传和身教的结合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卓有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代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言传和身教的结合,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在教育载体上,应该注重蒙养教材的编写,寓家庭教育于知识教育和日常生活中。

家庭教育现代化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失效原因;陕北家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05-02

一、家庭教育现状分析研究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于2012年1月发表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一文中指出,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家长错误的家教观念;家庭教育不到位、错缺现象越演越烈;家庭闲暇时间教育缺乏关注;家庭教育过度依赖于学校以及其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陈鑫源认为:我国家庭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父母溺爱过度,保护欲强;“三多”普遍:管得多,干涉多,惩罚多;性教育在中国家庭中几近空白。《略论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李东风,项羿)认为我国家庭教育观念复杂多样;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缺乏统一性;家庭的教育者整体素质不高。

综合来看,大多数学者的角度取自于家长本身教育理念的错误及当下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从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视角出发来看,该地区家庭教育的现状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与孩子的情感基础淡薄,缺乏有效交流。

2.家庭教育的内容由以往的礼仪与单纯的德育教育转变为带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方式。

3.代替家庭教育的专门性教育机构出现,家长们争相送孩子学习,但这样的替代机构是否真的可以代替父母的亲子教育?答案不言而喻。

4.家长普遍存在教育观念的陈旧、固执、缺乏耐心等问题。

5.学生成了家长的“主人”,学生的意志成了家长努力的方向。这类型家庭的家庭教育功能可以说完全处于失效的状态。

三、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失效的原因探析

《北京青年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家庭中有近6000万对父母说自己是失败的父母,他们十分烦心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且对怎样教育好子女困惑不已,大多数家长认为急需学习科学的知识来教育子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三育结合。特别指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还要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并且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另外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家庭教育对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分析》一文中魏秀梅分析到:当代初中生家庭教育失效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存在过高的教育期待;以及时代变化导致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不当。

基于此,笔者在分析陕北当下家庭教育问题时,发现有如下原因值得重视:

1.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孩子接受的信息复杂多样,家长在为孩子甄别、选择、应用这些信息时与孩子产生了各种矛盾,增加了家长家庭教育的内容。

2.随着陕北地区近几年来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形成的青少年对物质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性教育。学生之间和家长之间有攀比心理,家长想让孩子在别人面前样样都好,对孩子的保护欲强,“帮”孩子解决他遇到的一切难题,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思想,毫无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3.家庭教育专业机构的出现让更多的家长放手家庭教育,而寄希望于这些所谓的专业教育机构,忽视了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维系。殊不知,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这样的做法不仅会使情感纽带消失,更会引起孩子的叛逆情绪。

4.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改革,倡导减负,而社会却丝毫未因此而降低对于人才的要求,反而更加苛刻,因而家长开始在孩子业余时间加满各种补习、培训科目,使得家庭教育内容变质。

5.传统的家长权威观念影响甚深,加之陕北人本身粗放豪爽的性格,使得一些人对孩子的教育不注重细节。陕北爷们儿的大男子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一言堂式的教育理念比比皆是。这不仅加剧了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更会给孩子的未来家庭教育埋下祸根。

6.家长甩手教育给学校在中国已属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陕北地区些许家长不光如此甩手,更是与学生一起责备学校教育,可想而知,这样的做法使得学校在学生心中的威严威信减弱,最终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起失效的情况出现。

四、对策浅析

《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一文中指出: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呼吁其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应该从学教师的专门培训那里接受应有的教育和培训。针对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轻德型”和“娇宠放纵型”的教育方式,教给家长育人的新理念和方法,科学的教育知识,还可帮助制定家教计划,这不仅解决了其在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纠正了家庭教育中的偏差,还提高了家庭教育的实效。在《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文中贺幸平指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应注意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达到合力教育的效果;为了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动力,进而使家庭教育的地位得以提高,政府应加大家庭教育的投入和宣传力度,可提高与社会教育相等的地位;另外我们还要加强教育学术的研究工作,研究家教理论及其方法,做出细致观察与科学实验,以能推陈出新,家喻户晓;最后,以政府的行为来营造家庭环境,通过创办示范性的婴儿教养中心、家长培训学校等来营造。

纵观诸多家庭教育对策研究,大多提到:家校紧密联合,建立家长学校。笔者认为家校联合固然好,利于统一对孩子的教育,但这在现实社会中至少在目前陕北的社会中是鲜有成效的。

一则陕北地区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加之较大的社会生存压力,家长无暇或无力配合学校的“标准家长”。

二来,新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要求教师全面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技术,学习并研究新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潜心钻研,认真付诸实践。加之各教师每学期应完成的必须任务:听课笔记、业务笔记、教师成长手册等等科目,更加重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否做到细致入微地观察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家庭教育状况?

针对这一对策在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陕北地区的家庭教育应多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们的家庭教育在无法做到知识培育的情况下,应力争做到家庭德育。家庭教育始终应以“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家庭教育失效困境的解决多是从社会家长两方面的因素入手,殊不知:事物的发展主要是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贺胥黎说:现代人更多的是灵魂的饥饿。针对中国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我认为它的改善应首先从家庭教育着手。

2.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应该助力于家庭教育。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随地实施素质教育,课堂减负不减质,让学生的课外补习负担没有可乘之机;让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教师必备的熟练技能,以达到对学生教育的智育德育兼顾。

3.家庭教育不可由专业机构替代,那么可以考虑建立专门机构来进行家长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期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素质,更新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进而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教育好了孩子,也提升了家长的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现代化篇9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是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为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指导人生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前途与家庭的幸福,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的兴旺发达。

1.贫困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农村教育得到了发展,但贫困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非常有限的土地难以留住这么多的农村劳动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进城经商打工。大多数父母外出,其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较多的弊端。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二是在教育观念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严重落后,表现出严重重男轻女、重智轻德、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三是教育方法上更是单调落后,普遍存在多要求少表率、多物质奖励少精神投入、多包办代替少实践等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有文化素质方面的因素。

1.1贫困农村经济落后。(1)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因农村经济落后,大部分家庭条件差受经济状况影响,大部分农村家长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抛下子女离开农村到城里去经商打工,这就导致了许多家长将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学校和教师。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农村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农民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

1.2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分数往往代表一切。据调查显示,62%的农村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教育孩子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作为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2.解决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贫困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现就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做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建立学校、家庭互相沟通的制度,做到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共同育人。家庭教育要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掌握孩子参与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2.2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素质。家长学校是学校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更新、改革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证家长学校正常活动;有集中讲授、组织座谈、经验交流等的活动形式;这些都是一所合格的家长学校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2.3落实家访工作。家访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能够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和个性特点,能够与家长进一步在培养目标、教育方法上达成共识,也能够改变教师陈腐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因此,学校工作中把家访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于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2.4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垂范意识和责任感。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庭教育现代化篇10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价值观;

作者简介:翟博,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编审(北京100082);

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所系、血脉所在、精神所依,是链接个人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家教是长辈融化爱之中的教诲,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国度里,家庭、家教和家风是我们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根脉;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是中华民族血脉永续的源泉、生生不息的精神营养;是最能滋养美好品质,构筑中国梦,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家教、家风的德治效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家庭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石,是民族文化道德传承的基础,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家庭建设包括家庭、家教、家风等丰富内容,家庭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和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最终实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目标。

教育始于家庭,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始于家庭。家对每个人来说都充满着美好、温暖和向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体会,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家庭的生活功能和作用看,家庭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地方,是一个人生存、成长、发展的基础;从家庭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看,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联通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是一个人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基础;从家庭的教育功能和作用看,家庭是人的思想成熟、精神成长、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的品德、道德教化的第一课。因此,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加强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的文明进步从家庭开启,家风是家庭文化的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精神文化追求的融合,其核心是家庭价值观,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儒学教化的国度里,无论是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还是作为整体的国家,都把仁德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和准则,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追求和道德境界中最理想的人格,且以“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准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重个人心理品质和人格价值的修养。提倡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抚贫怜弱。而仁德传承的重要途径就是重视家庭建设,中心环节就是注重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家庭成为传播社会传统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目中,家国是永远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我们的祖先早在造字的时候,就寄托了中华民族家国一致的和谐理想、家国同辉的大同情怀,奠定了家国关系的社会目标。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在其稳固发展中与西方国家以宗教维系社会发展不同,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非常重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基点作用。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只有每一个家庭和谐美满,整个国家才能安定团结,社会才会繁荣富强。

2014年2月24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永续蔓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柱和根本源泉。中华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理想信念,熔铸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引领、融通、聚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引导力和精神原动力,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主线是人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以及渗透到我们骨髓里、血液里、细胞中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理想、信念和情怀,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普遍价值的认同,这种价值认同,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加深,凝结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因此,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在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中,由中华文化滋润的中华家庭文化和家庭教育文化,深深地扎根和烙印在家庭和每个人的灵魂之中,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延绵的历史记忆和成长基因。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化、培育、熏陶,而这些最初都是从家庭这一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家庭教育启蒙的。“子不教,父之过。”因此,家庭不仅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也是我国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历史、现实、未来,都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家庭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德治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2月17日,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讲到,“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总书记的此次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地指明了家庭建设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特殊重要性,为我们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

二、家庭教育是“三观教育”①的重要基础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家庭建设的基础,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无论对个人、集体,还是整个社会,家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教、家风是构成“德治”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人品德形成、道德养成、价值观的培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是塑造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作了高度评价,报告指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上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1]家庭教育是关系孩子未来发展进步的奠基性事业,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和幸福人生的奠基具有独特作用,在孩子“三观”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其精髓是把“培养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作为第一要务,将立德置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首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时下社会各种压力也影响到家庭教育之中。一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脱离;二是家庭教育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日益严重;三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轻能力;四是两极分化,城市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过度教育,过分溺爱,而农村家庭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缺失、爱的缺失。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素以重视家教闻名于世的优秀家教文化,正像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样,在各种思想思潮的冲击下、在这个多元多样多变时代的洪流中,面临断流的危险。试看今天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教育缺失,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蔓延。如果再不惊醒,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凝聚形成的文化血脉、道德根基,将会出现断流、断裂。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能更加深刻领会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之所在。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庭教育闻名世界。我国不仅有着数千年来延续、积淀而成的重视家教的优秀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家教资源。在浩瀚而又绚烂多彩的古代文化丛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家训和蒙学教材。中国历代保留下来的著名传世家训、经典蒙学教材,都是家庭教育的精神瑰宝,也是重视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教育作用的重要体现;既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历代家长智慧结晶和教子方法的心血荟萃。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首任教师和品德塑造的引路人。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教育后代,重视言教,更重身教。为了让儿女立足家庭,胸怀祖国,早日成才,做父母的很早就在家庭中对孩子开始了教育,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凝结、积淀着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文明精华。诸如:以立德为本,注重光明高尚的道德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提倡刻苦的学习精神;以读书做人为要,注重文品和人品的一致;培养清廉宽厚、尊老爱幼的待人态度,训练勤勉俭朴的持家作风,等等。诸如教子不得过于溺爱、偏爱、纵容骄惰;不得要求过严,而要一视同仁;不得重才轻德,而要重视德才兼备;不得言而无信,而要以身作则等。这些人生的哲理、处世的德行,不仅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合理地汲取我国古代文化中丰富的家教经验,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对于培养一代优秀人才,塑造出伟岸的人格;对于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基础,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在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形成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三、新时代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青少年是国与家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关系着其成长的方向,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因此,我们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也要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并渗透到青少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家庭教育之中,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心”无声。

价值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独特的精神追求和统一的意志行动,是全社会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认同。中国社会目前出现的一切社会问题和现象,无不打上价值观的烙印,根源无不与此相关。纵观时下我国的社会道德风尚,之所以出现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精神迷茫,诚信缺失,腐败严重的社会问题,尽管有各种原因,但中国千百年形成的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赖以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教化的家庭建设基础的断裂,家庭教育的缺位、错位、不到位,是不能不说的问题。试想,家长没有道德底线,如何教育孩子守住道德底线?家长贪污腐化堕落,如何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做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贪官被查处后,痛哭流涕地悔恨害了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在一定意义上讲,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双向互动、彼此受益、共同成长。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于此。由此,我们更能深刻理解,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长久的深远影响。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站、出发地,家风是家庭的软实力、营养剂。家风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建设,家风连成社风,社风融成国风。有良好的家风,才能有良好的社风乃至国风。道德规范是支撑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力量。重视从自我修养做起、从家庭家风开启,建立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是中华民族的做人、治家、兴国的优良传统。正如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这种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感召力、影响力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应当树立怎样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养成良好家风,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家庭教育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核心和内容为统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教育文化,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新时代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中华儿女的心灵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倡导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个人理想、家庭愿景和国家目标的有机统一,个人风度、家风风范和社会风气的有机统一。

二是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铸就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首位,而立德的内容主要是忠孝,在家能孝,于国则忠。要求子女尊敬长辈,尽反哺之情,报养育之恩;要求为官尽力,从政清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实现道德的高度自觉。

三是树立博大的仁爱之心。仁爱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基本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的基石。

四是树立勤勉的乐学思想。树立远大志向,勤奋读书学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耕读传家是中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代代人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宗族祠堂教育、社会教育、国家正规学校教育等,接受仁爱、友善、孝慈、正直、良心、诚信、廉洁、勤学等精神信念教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索精神,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五是树立勇敢的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处事态度和担当,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四、价值观建设是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当前,如何加强和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如何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如何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发展,如何加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相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些都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因此,吸取中华传统优秀家教文化精华,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高度重视家庭价值观建设,把价值观建设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价值的制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制高点以及理论和实践宗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家庭建设的有机组织部分,纳入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和人的发展目标的总要求。家庭教育价值观建设,一要把立德树人做为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首要责任和第一要务。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做人教育,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在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把培育孩子的道德人格放在第一位。二要尽快把孩子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孩子全面发展。三要尊重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为每个孩子提高合适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支撑起教育的大厦,肩负和担当起教育的使命,缺一不可。但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把家庭教育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因此,必须赋予家庭教育应有的本义和作用,回归家庭教育的本真,把家庭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科学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三,加强家风建设,把家风建设纳入社会建设中来。家风是家庭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的体现。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不仅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也直接关系着社会风气的教化和形成。在当今社会开放、价值多元,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要培育良好的家风,一是必须体现新时代特点,坚持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全家共同认同的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二是必须把教育孩子做人,把道德教育作为家风建设的基础;三是家长必须首先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行动教育孩子;四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涵养好家风,把搞好家庭建设作为加强和形成良好党风建设和社会风气建设的“检验场”,努力形成淳正家风与优秀作风的良性互动。

第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把家长学校建设纳入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来。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教育,而是道德教育。教育好孩子必须首先教育好家长。家长教育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加强家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建设,把家长学校建设纳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对教师、家长、社区人员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方式的培养培训,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全国涌现出了诸如山东省潍坊市等一批地方开办家长学校的典型案例,深受家长喜爱,就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