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十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十篇

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4:30

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篇1

为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智慧养老,根据2020年省市民生工程《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实施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党的四中全会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化基本养老服务保障,着力补齐城市居家养老和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大力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和医养结合深入发展,创新发展智慧养老,加快建设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工作目标

(一)完成城乡三级中心建设。

到2020年底,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到100%。同步在乡镇辖区内,建设2-3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已建成的城乡三级中心要实现正常运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二)老年人补贴制度建立健全。

高龄津贴和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全面建立,其中,高龄津贴惠及所有80周岁以上老年人,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覆盖面不低

于50%。

(三)促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

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应补尽补。

(四)智慧养老创新发展。

2020年底前,全市建设不少于1家市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或遴选打造不少于1个市级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项目。

三、实施内容

(一)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设

1、建设目标:建设市级养老综合信息平台,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拓展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我市智慧养老服务服务水平。

2、补助范围和补助标准:市民政部门牵头或委托第三方对智能化养老信息系统和为老服务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运行市区居家养老呼叫系统和信息平台的社会组织给予以奖代补。各区政府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免费安装固定呼叫器,并给予居家养老呼叫信息费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20元,所需资金由所在区承担。

(二)城乡“三级中心”建设补贴

1、建设标准。城乡三级中心建设标准按照《XX省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规范(试行)》执行。

2、项目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落实招投标制、工程监

管制和合同管理制等相关要求。

3、实施步骤。县级民政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排定项目实施年度和建设规划,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并督促项目实施单位严格遵守和履行工程建设相关要求和程序。

4、补助标准。对新建符合条件的县级养老指导中心、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经验收合格后,市级给予每个15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

(二)城乡“三级中心”运营补贴

补助范围。符合《XX省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规范(试行)》的县级养老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

补助方式及标准。按照设施规模、服务人数、服务内容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日常运营补贴;各级政府依托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向社会组织、企业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给予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补助标准由县(市)级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其中市级给予每个1万元的运营补助,并向社会公布补助标准。

实施程序。三级中心的运营机构向县(市)级民政部门提交申请,县(市)级民政部门审核后商财政部门确定后实施。

(三)健全老年人补贴制度

补助范围。对80周岁以上老年人给予高龄津贴;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范围的老年人给予养老服务补贴,经评估确定为中、重度的失能经济困难老年人,分档提高补贴标准,用于护理支出。

补助方式及标准。

1、继续实行高龄津贴制度:对具有本区户籍的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80-89岁每人每年600元、90-99岁每人每年1200元、100岁以上每人每年3600元,资金由县(市)、区承担,实行打卡发放,按月发放到个人。

2、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具有本区户籍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6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100元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其中80周岁以上的分散供养的城镇“三无”老人、城镇低保且空巢老人每月发放300元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有条件的县(市)、区可适当扩面和提标。依托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发放电子养老服务券,充分利用智能化养老信息系统的为老服务项目,方便老年人就近购买养老服务。

未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电子券100、300元补贴的60周岁以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低保老人、分散供养的特困供养对象,鼓励各县(市)、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标准不低于30元/人/月,有条件的县(市)、

区可适当提标。原享受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补贴资金,由所在县(市)、区承担。新扩面的补贴资金,按现行财政体制承担。

3、实施经济困难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经评定为中、重度失能的低保、分散供养的特困供养老人,每月分别发放100元、200元的护理补贴,用于护理支出。补贴资金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分担。

实施程序。高龄津贴由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报区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报区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原则上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提供。

(四)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运营公办养老机构补助

补助范围。由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含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及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改制后成立的法人机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并依法在民政部门进行备案登记的各类养老机构。

补助方式及补助标准。

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养老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一次性建设补助不包括公办养老机构、公

建民营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改制后成立的法人机构、老年医疗机构、老年住宅、老年社区等)、日常运营补贴、贷款贴息补助、代养城乡“三无”对象、城乡低收入老人养老服务的政府购买服务补助,按照《XX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X政〔20XX〕X号)规定标准执行。

2、推进医养结合

补助范围。医疗机构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养老机构,享受其他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相关扶持政策。既符合《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建标144-2010)》,又符合《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版)》、《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2017版,试行)》,且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护理院、安宁疗护中心,可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依法在民政部门备案登记后,享受社会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

补助方式。一次性建设补贴、日常运营补贴、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参照社会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对社会办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书》的,给予一定补助。

实施步骤。各地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经费申报、审批、拨付、使用、管理和监督办法,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按照办法进行申领。

(五)实施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及困难、高龄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制度

1、继续实施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积极鼓励养老机构参保,实现辖区内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全覆盖。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保费标准为40元/床/年。其中,对于公办养老机构,省级给予每床20元的保费补贴,剩余部分由县(市)、区民政局统一支付。

2、继续实施困难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制度:落实《关于实施“银龄安康行动”的通知》(X老龄办〔20XX〕X号),进一步推进“银龄安康”行动,为全区60周岁及以上低保、五保和困难重点优抚对象的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投保标准为40元/年/人,保费市、区按1:1承担,各县(市)自行承担。各镇街要加强宣传,鼓励、支持社会老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

3、为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具有本区户籍的8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保费按现行财政体制承担。已通过“银龄安康行动”参保的80周岁以上困难老年人不再重复参保。

(六)推进养老智慧化建设

补助范围。对通过验收的市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市级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项目及符合《XX省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规范》要求的养老服务三级中心给予补贴。

补助方式及标准。对创建达到市级示范标准的智慧养老机构和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项目,给予一次性奖补。对创建达标的社会力量运营的智慧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其一次性建设补贴和日常运营补贴标准可适当提高,具体标准由市、县(市)根据《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发展智慧养老若干政策的通知》(X政办〔20XX〕X号)有关精神确定。

实施步骤。市级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市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市级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项目创建标准,根据各县(市)、区创建情况经评估后下达补贴资金到县(市)、区级。对社会力量运营的智慧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补助资金由各地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经费申报、审批、拨付、使用、管理和监督办法,符合条件的智慧养老服务三级中心按照办法进行申领。

四、资金筹措

(一)资金来源。

各级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的资金;各级福利公益金安排的资金,市、县(市)级福利公益金每年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不得低于当年本级留存公益金的55%;社会捐助资金;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

(二)资金管理。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养老服务补贴、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的统筹衔接。社会办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经费中的一次性建设补助、贷款贴息补助仅用于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三级中心房屋

建设、设备、设施添置更新费用等。运营补贴仅限于设备添置、人员工资、人员培训、综合责任保险费用等。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各级民政局、财政局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市民政局负责编制规划、制定标准、项目实施督导;市财政局负责安排落实市级财政资金,督促市、县(市)级财政部门落实补助资金。

(二)部门协作,严格检查。

各级民政、财政等部门应加强协调,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级建立由民政、财政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研究和解决问题,部署阶段性工作重点和任务,制定详细工作计划。

(三)规范管理,严格监督。

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本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智慧化建设实施方案和经费申报、审批、拨付、使用、管理和监督办法。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自觉接受各级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

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运行方案

为切实发挥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作用,逐步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制定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运行方案如下:

一、主体责任

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由建设城乡三级中心的县(市)级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主体作为运行责任主体,各级民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市场监管、卫生健康、消防等部门按照职责承担监管责任。

二、运行措施

(一)明确运营主体。

鼓励各地将具有服务提供功能的城乡三级中心按照规定程序通过公建民营、委托经营等形式交由社会力量运营。培育专业运营主体,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鼓励以县(市)、区或街道(乡镇)为单位,将辖区内社区(村)养老服务中心(站)打包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管理。

(二)明确功能定位。

按照《XX省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指导规范(试行)》要求,明确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村级养老服务站功能定位。各地结合实际,制定

本地区三级中心建设布局规划和功能设置具体标准。

(三)加强人员配备。

政府运营的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人员配备要达到《XX省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指导规范(试行)》要求;社会力量运营的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要按照要求和实际服务需要完善人员配备。

三、管养措施及经费来源

(一)各地要落实三级中心法人负责制,完善法人登记。

(二)政府运营的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逐个制定运营方案,委托给社会力量运营的中心或站点,民政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

(三)各级政府直接运营的中心或站点,各级财政应将中心或站点的人员工资、办公经费、设施维护纳入预算给予统筹安排,社会力量运营的中心或站点应按照规定给予相应补贴,补贴标准和程序由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确定。

四、监管措施

(一)各级要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各地要制定绩效考核办法,严格对各中心、站点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与奖补政策挂钩。

(二

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辽宁省居家养老;物业企业;服务方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28

1物业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及可行性

辽宁在1996年先于国家四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显示,2014年末,全省户籍总人口为4274.5万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837.3万人,占总人口19.6%;其中65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40.4万人,占总人口的12.6%。辽宁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5%,比全国老年人口高出4.1个百分点。随着我省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养老、保健、精神文化需求日益突出,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供需矛盾依然突出。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2014年《辽宁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物业企业兴办或运营养老服务项目。

物业管理企业服务于每个小区,对于居住环境和人员更熟悉,对小区设备有一定的管理和使用权,并有安全、清洁、维护等专业服务团队,为养老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如果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然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业企业作为小区的管家,离居家老人生活最近,并且有自己的服务队伍,居家养老服务优势明显。物业企业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1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随着辽宁省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养老资源的匮乏也凸显出来。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物业公司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为构建新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各种养老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2降低养老成本,减少社会养老压力

物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可以降低社会养老费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养老的压力,弥补社会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由于物业服务公司在物业小区开展工作,有许多服务的方便条件,物业企业通过员工培训和适当增加养老服务人员来提供养老服务,可降低养老成本。

1.3物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体现其社会价值

养老服务是全社会的一个共同问题,不仅是由政府或一些养老机构可以完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物业作为一个服务业,致力于为老年人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养老事业做出贡献,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努力,充分体现社会价值。

1.4改善物业企业和业主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物业公司参与养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或他们的子女不在身边,不能经常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问题。让家庭的老人与距离最近的物业的贴心照顾,可以随时为老年人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将让业主慢慢改变传统的物业意见,将让业主逐渐接受物业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管家。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养老服务可以改善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促进物业工作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物业服务质量,从而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2方案设计思路

依据前期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养老服务开展中的难点问题并尝试解决,并借鉴国内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经验,设计物业企业居家养老服务方案,方案实施的主体为物业服务企业,方案的服务对象为物业服务小区内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方案覆盖面广,服务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

3方案实施主体

方案实施主体为物业服务企业,由物业企业组建专门的养老服务部门。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也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关系,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物业服务企业会结合现有管理体系的内容,并根据其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及所提供服务的定位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把物业相关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衔接。

物业服务企业居家养老组织机构的配置取决于对服务对象的定位:服务于某些特殊群体,如空巢老人群体,这类群体在各小区中人数比例较少,仅需要选派“为人和善、耐心细致,具有很强爱心的”物业管理员专门负责其居家养老服务即可;若将服务群体扩大到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这就需要在物业服务企业组织框架内组建一个专门的部门,即养老服务部,并选派和培训服务人员,负责老年业主的入户巡访、照料、活动组织、服务监督等工作,保障老年住户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等需求。专门从事养老服务部门建立初期,需全面掌握服务区域内老年人的情况,专职人员的配备需多一些。后期随着老年人基本资料完善及与各部门在提供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交叉融合,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可将养老服务和部分物业服务部门进行岗位整合,部分职责转移到楼管员、维修员、保安员、会所经营等岗位人员上,即专职和兼职的养老服务人员相结合。人员配备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陪护人员、医疗护理人员等,根据服务需求动态调整。

4养老服务对象及服务方式

物业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从初期的服务部分特殊群体逐步推广到物业区域内有服务需求的全体老年业主。在养老服务的开展中首要任务是掌握老年群体的基本状况,包括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家庭状况、生活需求等,对服务对象的基本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并进行分级分类。按照各层级的养老群体不同,制定不同的服务标准,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重点培育与老年人养老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项目。对于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主要采取社区养老中心和物业服务相结合方式提供养老服务;对于失独老人,物业派专人提供陪伴服务;对于高龄老人,主要由物业服务人员提供上门养老服务,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由社区和物业共同提供上门服务,并与专业机构联合,采用医养结合的方式提供生活服务、精神慰藉及医疗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形式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既请老人走出家门到老年服务机构中享受自己所需要的多种服务,也派专业服务人员走进家庭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提供多种服务,同时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提供方便条件和贴心服务。

虽然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应该是有偿的,但养老服务从本质上应该属于公共服务或者说福利范畴。因此,对于不同服务内容或不同服务群体应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在确保服务质量和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服务收费。服务包括无偿、低偿和有偿区别对待。如对于低收入、高龄、失能老人一般由政府补贴和企业降低服务收费标准来确保老人享受养老服务,如对于精神层次服务需求可由物业服务人员无偿提供。

5养老服务内容

物业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物业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定期探访服务。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物业服务公司可以定期上门拜访老人家,与老人聊天,下棋或进行老人喜欢而探访者又能办到的活动。定期访问,通常每周两次或三次,每次半天,根据老人的要求,增加或减少。为了做好探访工作,物业服务企业通过调查,力争派出与老人嗜好“投缘”、“合拍”的探访者,使相聚愉快,探访者需要有一定的服务质量和“技巧”。

(2)生活服务。主要包括室内清洁、洗衣服、做饭,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购买蔬菜和食品等材料。通常是由老人打电话给服务企业,为企业送去的。由于网上购物已经逐步达到了普遍规范的水平,服务公司可以派人帮助老年人代收发邮件。

(3)日常维修服务。物业企业派维修人员或请维修公司及社会服务机构,帮助有需求的老人定期检查维修非公共区域内的房屋、设备、设施等,或按照老人的电话预约上门服务。

(4)餐饮服务。可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联合经营老年食堂,为老人提供物美价廉,方便可口的餐食,还可为老人提供电话订餐并按时配送到家的服务,减轻老人的厨房劳动。

(5)电话确认健康服务。对孤身老人提供每日电话确认其健康状况的服务。由物业服务人员承担,收取少量服务费或免费服务。频率可以保持每天一次,以免影响老人休息。

(6)医疗服务。物业企业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联系。老人家里安装专门的医疗报警按钮,与物业企业、就近医疗机构相联系。对年老多病的老人实行定期上门探视服务,对于行动不便又不需住院的老人积极协调医疗机构在家中治疗。服务人员密切关注老人健康问题并协助解决医疗服务需求。

(7)外出陪伴服务。力争一年内安排几次外出活动。不需要很长的时间,通常是几个小时。外出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包括购物、购物、到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等地的参观或游玩等。由老人向物业服务企业打电话确定,物业服务人员为老人外出安排交通工具,并派人进行全程陪伴服务。

(8)建立老人休闲俱乐部。物业服务企业可利用会所的闲置时间及与社会机构合作,向老年人优惠开放活动场所,设置专门为老人服务的项目。定期安排老年人休闲娱乐活动,开办老年大学,丰富老年人生活。

(9)开展老年人咨询服务。对老人了解不多但有所需求问题,例如疾病、生活极其关系,开展老年人咨询服务,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安度晚年。聘请各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对老年人进行知识讲授和技能培训,开展涉及法律、科学养生、医疗保健、人际沟通、家庭教育等专题讲座和咨询指导。

物业企业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又适应多数业主“花钱买服务”的各类养老需求,有利于形成社会资源对养老服务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6方案实施步骤和过程

物业居家养老服务方案的实施先在物业服务区域内的1-2个园区试运行,服务内容可以从基本的生活服务开始,服务部分老年人,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总结经验不足,完善后进一步推广。

方案实施过程如下:

组建养老服务部门――制定养老服务规范――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培训养老服务人员――养老服务试开展――养老服务监督检查和评价――养老服务方案改进――养老服务全面开展。

本服务方案只是从理论上对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设计,还有待于实际应用,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1014)[Z].

[2]辽宁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4)[Z].

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篇3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在社区广泛建立老年会所,积极搭建社区“一站式”为老服务平台,面向社区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日间服务,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任务目标

年,区、街道、社区三级普遍建立老年会所,城市社区的老年会所要达到基本覆盖,近郊社区达到半数以上覆盖,形成功能配套、多样化为老服务的发展新格局,构建起社区居家养老“十分钟”服务圈。具体任务是:区里建立2700平方米的老年会所;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建立1个功能完备的重点老年会所,面积在800-1600平方米,达到国家一至三类标准。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在本辖区社区建设老年会所任务分别是:街道10个、街道13个、南关街道10个、街道9个、街道3个、街道2个、经济开发区1个、综合项目区2个、生态经济发展区1个。

三、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

(一)建设标准

1、建筑面积指标。老年会所建设规模以社区居住人口数量为主要依据,兼顾服务半径确定。原则上社区人口规模在30000~50000人的社区,老年会所建筑面积要达到1600平方米左右;15000~30000人的社区,老年会所建筑面积要达到1085平方米左右;10000~15000人的社区,老年会所建筑面积要达到750平方米左右。

2、服务用房。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及辅助用房。生活服务用房可包括休息室、沐浴间(含理发室)和餐厅(含配餐间),休息室以每间容纳4~6人为宜。保健康复用房可包括医疗保健室、康复训练室和心理疏导室。娱乐用房可包括阅览室(含书画室)、网络室和多功能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可供日托老年人聚会聊天,也可满足社区开展娱乐、讲座、培训等集体活动的需要。

3、设备配备。配备基础设备和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安防等相关设备以及必要的交通接送工具。生活服务设施可配置洗澡专用椅凳、轮椅、呼叫器;保健康复设施可配置按摩(床)椅、衡杠、肋木、扶梯、手指训练器、股四头肌训练器、训练垫、血压计、听诊器;娱乐设施可配置电视机、投影仪、播放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安防设施包括监控设备等。

(二)管理规范

社区老年会所建成投入使用后,要做到四有:

1、有统一规范的名称和标识。即统一挂“区××街道××社区老年会所”的牌匾,并统一标识,统一规范服务用语,服务人员统一着装、持证上岗。

2、有工作队伍。包括:①专兼职助老服务队伍,人员可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助老服务员组成,纳入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予以支持;②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学生和低龄健康老年人组成志愿服务队;③专业服务队伍,由社区中具备家政、水电维修、医疗等专业特长的人员组成。

3、有规章制度。制定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主要包括服务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内容或服务项目、业务技能标准、相关待遇、监督约束规定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等,并做到上墙或印制成便民手册,方便社区老年人知晓。

4、有台帐档案。建立工作台帐、老年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服务活动相册等。

四、服务内容、对象和方式

(一)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服务。具备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能力。服务项目包括日间托老、购物、配餐、送餐、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和保洁、代购物品、陪护、洗衣、打扫卫生、洗浴、理发、家电维修等一般家政服务。

2、医疗保健服务。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条件,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主要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临终关怀、保健咨询、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

3、文化娱乐服务。具备社区老年大学,具备游戏、书报阅览等活动场所,具备体育健身设施和组织健身团队等。服务内容包括组织引导老年人参加学习培训,举办书法绘画、生活小常识、厨艺、保健知识讲座,引导老年人参与各类文体健身活动。

4、精神慰藉服务。具备老年人谈心交流的场所,主要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交流、谈心沟通、心理咨询、聊天、信息咨询、法律维权以及志愿者服务等。

(二)服务对象

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分别提供无偿、低偿、有偿服务。

1、无偿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年满90周岁高龄老年人、“三无”老人、6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且在本市城区无子女照顾的低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失智失能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服务对象。

2、低偿服务对象。主要包括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指子女不在本市城区居住生活的老年人),未享受民政各种救助的80周岁至90周岁“空巢”老人,有一定经济来源但生活仍很困难的老年人。

3、有偿服务对象。有经济能力,需要日托、送餐或上门照料等服务的老年人,以自费的形式购买服务。

(三)服务方式

1、定点定时服务。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在老年会所提供日间照料、临时托管、临时日托、临时护理等定点服务,面向社区老年人提供学习、午餐、休息、休闲、健身、游艺、维权、咨询、阅读等服务项目。

2、信息化居家服务。要建立社区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将其住所、年龄、爱好、生活习惯、身体状况、亲属联系方式和服务人员、服务商相关信息录入其中,为老年人配备“一键通”,采取社区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电子健康档案、社区呼叫系统等多种形式,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居家购物、居家生活照料等上门服务。

3、关爱问安服务。在老年会所建立相应的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助老服务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作用,通过定期打电话、走访、探视等形式,开展关爱孤寡、空巢、失能老人问安活动。

4、志愿服务。通过社区党员干部和学生认亲养老、低龄健康老年人结对助老、邻里互助帮老、志愿者结对助老等,以“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形式,为高龄、“空巢”、病残老人提供经常性为老志愿服务。

5、服务商有偿服务。吸纳社区有关单位成为社区老年会所服务商,提供共性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共性化服务主要就是根据双方协议,由老年会所定人、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套餐式服务,可包括每周清洗一次衣服,每月清洗一次床单被罩、理一次发、陪护老人洗一次澡、搞一次游艺活动,每年提供两次健康体检、组织两次一日游、观看两场电影等。个性化服务主要是顺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在餐饮、卫生、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五、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4月)。由区委群工办、区民政局、区老龄办等部门牵头研究制定建立社区老年会所的工作方案。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结合实际,制定开展工作推进计划,上报建设老年会所的社区,提出在社区层面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其他各项措施要求。

(二)项目实施(5月-9月)。由区委群工办、区民政局、区老龄办负责社区老年会所设施项目建设申请的受理,组织现场勘查和建设项目的选址,纳入全区社区老年会所建设工作计划。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要指导社区,立足改扩建,着力整合利用现有老年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场所等社区服务资源,并通过租赁、购买、合办、置换或转变用途,将闲置的医院、学校、企业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或依托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兴办等方式设立老年会所;不具备改扩建条件的社区要选择适当地点新建老年会所。一个社区可以区别功能,在不同地点设置多个不同功能的服务场所。有条件的社区要突出设施功能建设的综合性和功能配套,通过新建、改扩建的途径,加快完善社区老年会所设施,努力做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运转顺畅、服务优质。力争7月1日前完成一半以上建设任务,到9月份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养老服务设施更新改造和社区信息化建设要同步进行。今后新建的住宅小区要统筹规划,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三)检查验收(10月)。区里组织区委群工办、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老龄办等有关部门,对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社区老年会所的场地建设、硬件设施、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工作成效等进行全面评估和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里将社区老年会所建设纳入社区工作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加强检查督促和评估工作。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要对本辖区社区老年会所设施建设规模、布局等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承担主要建设任务,并明确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做好设施项目启动建设的跟踪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确保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实施,全面如期完成。各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要在5-8月每月上报一次老年会所建设进展情况,9-10月每半月上报一次老年会所建设进展情况。

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关注社会养老事业、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实现和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为目的,逐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相适应,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积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降低政府养老成本,减轻子女养老负担,逐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我县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虚拟养老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制度,深化社区服务,使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得到全面保障。一是老年人自愿申请加入的原则;二是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三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四是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多样性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六是公益性岗位与加盟企业提供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三、服务对象和分类

虚拟养老院服务对象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老年人。按a、B、C三个层次为老年人提供分类服务。a类: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重度残疾老人,低收入家庭老人,困难“空巢”、“失能”老人。B类: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省市县离退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获得县级以上模范和光荣称号老人,重点优抚对象,正高级以上职称老专家等。C类:自身有养老能力且有参加虚拟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

四、服务内容

虚拟养老院服务内容和项目,应当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老有所养

主要通过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服务,家政便民,精神慰藉,法律咨询、援助等为主,实现老年人的居家生活服务。

(二)老有所医

主要通过对老年人开展医疗服务,陪护照料,大病救助,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保健讲座等为主,实现老年人的居家医疗服务。

(三)老有所为

主要通过对老年人建立人才信息库资源,以开展“银龄行动”为载体,发挥一技之长,参与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实践活动。

(四)老有所教

主要通过对老年人开展各类法律法规知识普及教育,不断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提高老年人权益的自我维护能力。开展传授有关文化知识,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开展面向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艺术、护理、健身等专业知识兴趣教育,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五)老有所学

主要通过开办各级老年大学和举办各种老年知识讲座等活动,使老年人不断学习掌握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实现老年人“以学促为”和“学为结合”的目的,更加体现老年人的人生价值。

(六)老有所乐

主要通过对老年人开展的文化、体育服务等活动,培养老年人健康文明的兴趣爱好,充实生活,陶冶情操,丰富人生。

五、服务程序

(一)申请、审核、审批

1.社区初审。由本人或家属向所在社区提出申请,填写《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申请表》或《个人有偿服务对象申请表》,社区在收到申请人申请材料后,在2个工作日内进行入户调查并公示,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含公示时间),对经初审合格的,报乡镇审核。

2.乡镇审核。乡镇对申请人情况进行复审,采取入户调查或抽查的方式进行,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签署审核意见,报县民政局审批。

3.县民政局审批。县民政局收到乡镇审核材料后,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准。对符合无偿、低偿服务的申请人,发给服务券;对不符合的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并答复。

(二)无偿、低偿、有偿服务

1.无偿服务: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低收入家庭老人,困难“空巢”、“失能”老人,重度残疾老人等,按标准给予一定服务补贴。

2.低偿服务: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省市县离退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获得县级以上模范和光荣称号老人,重点优抚对象,正高级以上职称老专家等,按一定标准给予服务补贴。

3.有偿服务:有经济收入,需要提供服务的老人,按市场服务价格给予20%优惠。

4.志愿者服务:乡镇、社区应当积极开展志愿者为老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建立低龄老人义工服务制度,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县虚拟养老院,内设接待服务中心、呼叫指挥中心、加盟企业管理中心,招聘、培训虚拟养老院服务人员。城关镇成立工作指导小组,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全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由县民政局负责具体指导和考核评估,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落实服务职责。城关镇指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的具体指导和检查督促,社区协助配合虚拟养老院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

2.制定工作方案。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县虚拟养老院、镇工作指导小组要与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研究、制订工作具体方案,拟定具体工作计划,制定相关职责和措施。

3.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认真开展调查工作,摸清辖区内老年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动态,特别是要掌握各种特殊对象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建立起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档案、志愿者登记表(服务人员)及上门服务记录等台账确定服务对象。同时在对需要服务老年人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联系电话、子女联系方式作详细登记,制成小册子,便于及时联系,并推出爱心联系卡。

(二)实施阶段

1.配好服务站管理人员,组建服务人员队伍,研究确定各类重点对象的具体服务项目。

2.征集加盟企业,考察确定加盟企业。协调各种为老服务政策的落实,确定服务企业,做好服务人员备案管理,确定服务项目标准价格。

3.招募志愿者和义工,成立志愿者队伍和义工队伍。

4.分类服务。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情况和经济条件,提供相应不同的服务。组织“4050”“零就业”等公益性岗位人员和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居家老人提供“定人、定点、定时”探视服务,签订居家服务协议,制定相关制度。

(三)总结阶段

各单位对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的基本做法和工作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在结合实际工作实践的前提下,对照工作要求,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完善。接受市委、市政府验收。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虚拟养老院建设是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是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关乡镇、相关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靠实责任,明确目标,确保虚拟养老院建设任务按期完成。为此,县上成立虚拟养老院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虚拟养老院建设、组织、协调、指导等相关工作。

县虚拟养老院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副组长兼任。

有关乡镇、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由主管领导牵头负责。

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陕政办发〔2019〕36号)精神,加快推进新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一)加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建设,在新城层面建设一院(社区嵌入式综合福利中心),在社区建设一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居民小区建设一站(养老服务站点),形成立体复合型养老服务网络。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旧小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标的,要通过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补足。到2022年基本实现新建居住区及老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90%以上覆盖,到2023年力争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永久保留村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鼓励各村新建或利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集体设施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并高标准配套设施设备。探索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到2023年每个新城至少建成1个,负责向有服务需求且无精神病和法定传染疾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高龄及其他生活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并对辖区内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等进行工作指导。因地制宜、多点布局“邻里型、家庭式”小型养老服务站点,扩充农村养老服务的末梢供给,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接受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持续推动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配置,纳入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管控,严禁利用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加快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2021年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全部投入运营,且社会化运营率达到100%。新区兜底型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各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进行保障。大力引导优质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新区中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健康养生养老为特色的康养综合体等高端项目规划、招商和建设,扶持以健康养生养老为主的特色街区建设,到2023年至少在沣东新城建成1处养老服务康养综合体项目(红光路老年公寓)。(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统筹协调医疗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专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卫生室、门诊部。到2022年,新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80%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五)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结合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支持各新城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广智能产品应用,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点餐式”的照料、医疗、家政、送餐、旅游、体育、文化、物流、监护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鼓励智慧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独居、空巢、高龄、失能老人家庭安装呼叫器,着重为农村困难老人提供紧急救助、临时帮扶等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智能产品进家庭,增强老年家庭的风险防控能力。(责任单位: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二、加强制度支撑

(一)健全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

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目录清单,逐步将困难老人探视巡访、家庭照护床位、上门助浴、助洁、老年人能力评估、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技术培训、上门指导与喘息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老年协会运转等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对象、内容、标准与提供主体,保障新区老人享受标准化优质养老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代缴政策。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与低保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防贫减贫功能,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三)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在保险经办、保障水平、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衔接。优化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适时推行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作用,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拓展长期照护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放宽行业准入门槛

支持养老服务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管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并向属地民政部门报备;对申请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优先登记。(责任单位:新区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二)完善扶持政策

由新区人社民政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全面清理养老服务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制定出台新区《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在资金、土地、税费、融资、物业费、水电气暖等方面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税务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深化医养结合融合发展

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机构医生到养老机构定期坐诊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务室或配备专职医生与护士,并实行备案管理。搭建医养联盟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医疗服务。整合社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建立老年人体检、查询、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巡诊的社区(村)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到2022年,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强化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开展老年病综合治疗和健康指导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实施养老服务综合监管

制定养老服务责任清单,在养老服务领域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联合奖惩机制,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常态化开展老年人产品和服务消费领域侵权行为专项整治,并形成长效机制。(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发展改革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四、提升服务质量

(一)促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常态化督导养老机构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全面落实。建立专项奖励,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开展标准化创建和星级创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在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输出服务技术和品牌等形式,发展跨区域综合性养老服务集团。(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各新城)

(二)探索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加强对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的扶持,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强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老年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等级作为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依据。(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

将就医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司法服务、行业服务、公租房与危房改造等项目纳入老年人优待范围。持续实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区范围内“老年人优待证”网上办理,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尤其是慈善组织面向老年人提供各类关爱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四)健全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并实施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养老机构等级评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估、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机制,及时公开评估评价结果,并作为日常监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五)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提供养老服务,鼓励促进社会慈善爱心与养老志愿服务资源参与新区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品牌纳入西咸新区服务业品牌建设规划,到2025年培育打造至少10个具有全国或全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项目。(责任单位: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人社民政局、招商局,各新城)

(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领域创业就业,建设新区养老护理员管理系统,在新区层面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与岗位补贴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住房、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引进新区养老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到新区就业创业。到2023年,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不同类型老年人比例以及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全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新区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人才培训基地,在各新城探索建立实训基地,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新区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规划,加快培养老年教育、医学、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扩大养老人才培训范围,将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人员、慈善养老人士、养老服务志愿者、农村互助幸福院工作人员、老年协会骨干分子等纳入培训范围,全面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到2023年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组织部、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将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实施。新区人社民政局要牵头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分管委领导召集,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养老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期落实。各新城要把养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二)加强信息公开

各新城都要公开辖区内养老服务通用政策、业务办理、行业管理、服务资源、标准规范等基本数据信息,并逐步增加养老服务设施评估结果、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等事项。新区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监测分析与发展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三)强化资金扶持

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机构养老;选址模式;评价;分析

anon曾经说过:“即使对建筑物的室内设计细节考虑的再多,也补偿不了在最初的场地选择中产生的失误。”老年人由于其特殊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在对其居住、使用的建筑在进行场地的选择过程中,要慎重考虑各项因素。目前,我国对于机构养老建筑的选址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

一.城市中心区模式

城市中心区模式是指养老设施位于城市经济繁荣、文化活动较为丰富、活力性较强的地带。多为建设年代较早的机构养老设施选择的模式。此种模式有优点也有缺点。

(1)优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聚居于城市,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居留于城市。”城市中心区的机构养老设施周围的交通发达、便捷,老人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到达市区内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超市、公园、健身场所等地。如遇突况,可以就近送医;老人居住设施周围的城市功能混合,可以带来地块的活力,养老设施也相对开放,可以更好的融入周围的环境,使老人避免出现单一功能带来孤独感和缺乏趣味感;利于社会各界开展的敬老、爱老活动;由于设施在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比较大,周围的居住区可成为该养老设施的潜在住户,方便当地居民的就近养老。

例如,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新奥尔良市的兰姆贝斯大宅坐落在城市的商业中心地带,这里一度处于衰落的境地。此后,利用这个地段和建筑,建筑师将其改造为老年居住单位和零售商店组成的混合地段,成为该市的第一个持续性生活辅助设施,并对周围的居民产生吸引力。

(2)缺点:

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价格昂贵,设施建设成本将会提高。一方面给入住老人带来费用上的负担,将中低收入有入住需求的老人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开发单位在开发上多会选择高密度的模式,老年人居住的设施外部环境相对减少,不利于老人与大自然的接触,一些需要场地的运动场地如门球场、网球场等无法充分展开,老人的室外交往和逗留的场所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停车场车位不足健身器械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养老设施的规模和服务质量。经调研发现,市中心区开放的一些养老院为弃用旧建筑的改造,好处是可以带来旧建筑的更新利用并且降低设施的建设成本。但是原本并非居住建筑的旧建筑在设施上就更加难以达到适老化的要求,更为严峻的现实是改造后的设施仍未达到老年居住设施的设计规范要求。

(3)针对缺点的应对方案

针对费用较高这个问题,要依靠政府对老年人入住养老设施提供政策上的支援,也要依赖于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力度的进一步深化。目前,国家对五保户实行让其免费入住敬老院的政策,但是这种做法带来的多是老人被安排入住养老,丧失了自由选择入住养老院的权利。所以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发展方向应该既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同时又给予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使以充分的自由选择权。

针对高密度的开发模式这一问题并非意味着机构养老设施不适合高密度的这一场地开发类型,相反,紧凑式的场地开发对于城市来说是成熟和有效的开发模式。高密度的开发使得建筑室外场地的利用率减小。因此,要注重建筑内部的活动空间的设计,加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设计的联系性,利用屋顶花园、露台、阳台等形式创造出多种室外空间的可能性。使老人的活动空间从高密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要加强室内空间的设计的层次性,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提供不同层级的交往空间、活动空间,提升老人的归属感。

针对城市中旧建筑改造这一问题,首先,要统筹利用社会的闲置资源,并不是所有的旧建筑都适合改做养老院。改造之前的建筑(群)对养老设施要有一定的适用性。如北京某央企把自己闲置多年的职工宿舍和生产车间改造成了一个养老院,废弃的汽车修理车库现在变成了可以接待150人活动的多功能厅。以前的工厂女工宿舍也被改建翻修成了医疗保健中心。养老院的餐厅,是由工厂以前的食堂改造的,做饭的工作人员也全部都是工厂以前食堂的大师傅。在老龄化加快的同时,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幼儿园、小学入学率也在降低,汕头市调查发现许多闲置的小学校舍未被利用,民革在2012年“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提请由市政府统筹将闲置校舍改造成养老院”的提案。提案得到市民政局支持,表示接下来的工作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将闲置的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卫生所、商店、厂房、办公楼等改建为养老服务机构,以缓解城区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的压力,消除城区养老服务盲点。在已经建成的实例中,2011年9月建成的广州市珠海区松鹤养老院就是成功的案例,这是一家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养老院,占地44亩,提供800个床位,保留了原厂区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树,充分利用原厂区的环境,形成了容积率低、绿化率高的花园式的养老院。其次,改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生活环境的无障碍设计。

二.城市郊区——自然风景区模式

城市郊区远离城市中心的嘈杂喧闹,具有相对市区中心较好的生态环境,多位于自然风景区附近。加之市区的养老机构已处于高度饱和状态,可供开发利用的空间有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养老设选址于此。同样,此种模式的优缺点兼备。

(1)优点:

201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老年旅游服务工作。积极开发符合老年需求、适合老年人年龄特点的旅游产品。在此背景下,许多新型以休闲养生为主题的养老院应运而生,利用天然的景观河城市郊区相对宽松的用地,可建设大型高档的养老院、老年公寓。场地开发模式灵活,既可以选择低层高密度的开发模式又可以选择高层低密度的开发模式。老年人的服务配套设施用地充足,可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室外活动空间、健身空间、交往空间。设施周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建设规模,因此地块比较接近城市快速路、城市干道、城市环路等,交通时间上虽然耗费较市区长,但也比较通达,易于到达城市中心和其他地方。郊区养老院最直观的优势是空气质量好,自然环境好,物价水平相对较低,瓜果蔬菜新鲜。例如上海众仁老年乐园、嘉定康福敬养院等郊区养老机构,无论从环境还是从软件设施方面都走在全市的领先水平。

(2)缺点:

一些先天上的缺点是郊区的机构养老设施无法改变的,如区位的优势上没有城市中心的养老设施明显,医疗条件没有市区优越,再加上“多数民办养老院位于郊区,公办养老院位于市区”的观念影响,人们不愿意到郊区的公办养老院养老,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中心城区养老床位已是“一床难求”,而郊区养老院入住率平均只在六成左右的现象。另外,老人也担心由于交通的不便利给子女探望老人带来一定的麻烦。其他周边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如老人要去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商场等要利用公共交通到达市区,浪费时间和精力。

(3)针对缺点的应对方案:

针对区位上的先天劣势,要靠后天的补足。一方面可以利用增值服务来补足,如:上海浦东泥城镇春雷养老院院长何春雷就制定了许多优惠服务,老人每月享受一次免费理发服务;每月特设“探亲日”,有专车停在人民广场,将家属集体接过来探望老人;老人要入住,100公里以内都可以提供上门候接。另一方面,要提高管理水平,位于上海青浦健乐颐养园特地委托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进行管理。创办者看中的不光是张瑞芳的名人效应,更重要的原因是,张瑞芳有过自己创办养老院的成功经验。张瑞芳创办的爱晚亭从2004年开始已经赢利,它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现出成效。

针对医疗问题,首先,机构在选址时,尽可能地靠近医疗设施,最好是医保定点医院,一旦老人发生意外,可以就近入院接受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医院要有能力在最快的时间内提供转院的各项服务。其次,机构可委托医院做定时定点上门服务,为老年人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再次,机构可根据规模的大小,考虑设置机构内的小型医院。如位于正定县和石家庄市区中间滹沱河风景区周边的石家庄市老年公寓,在其一层就设置一个1000㎡的小型医院。由附近医院派驻,设内科、外科、急诊科等主要科室。

针对交通问题,首先,在选址时,机构应选择接近城市干道或城市主要道路的地方,即使不能满足时间上的迅捷但是一定要满足路途上通达的要求。如北京郊区的延庆厚德养老院,以度假养生、休闲养老为主题的养老院。交通便捷,距北京城区1小时车程,919公交车每天早晨从德胜门发车去往延庆旧县城,再转乘875路到旧县政府即到。其次,养老机构本身也可以做出努力,如上海郊区一些养老院计划在市区开出班车,一方面作自我宣传,另一方面也想邀请市区老人亲自到郊区养老院实地感受。

三.高新开发区模式

高新区模式是为了提升区域养老水平,促进高新区的建设和全面快速发展而选择的一种选址模式。城市副中心、新城区的建设都可以采取这种模式。

(1)优点:

它加大了新区功能的混合程度,有利于开发区的良性发展。每个城市的高新开发区都是城市发展战略中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政府的扶持和社会资源的投入会带来高新区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各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有较高的标准。在这里建设养老机构也会在硬件上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建设用地比较宽敞,储备用地比较充足。利于机构养老建筑大规模的集中开发。以苏州高新区狮山敬老院为例,它是高新区为推动和完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而投资兴建的一项惠民实事工程,主要为狮山街道“五保户”及其他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该项目占地面积28亩,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设计床位300个。利用高新区的真山真水风貌,设计渗透苏州传统宅院模式,打造成一个园林式的养老机构。

(2)缺点:

新区的首要矛盾是基础配套设施的矛盾。资源的暂时短缺给老年人带来生活的不便。完全崭新的环境可能会带来老年人心理上的不适应。其他方面如距主城区距离较远的缺点也在“城市郊区——自然风景区模式”一节中已经体现。

(3)针对缺点的应对方案:

首先,要统筹规划,分期开发建设。先合理地划分功能区域,规划便捷、通达、合理的交通路网,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再进行养老机构的开发建设。等周围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气氛,再让老人入住。再次,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带动整个区域的服务水平。仍以狮山敬老院为例,它融合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残疾人服务中心,管理模式上采用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合作的方式操作,硬件由狮山街道负责实施,建成后委托苏大附二院管理,附二院将提供3500万元的医疗设备。敬老院不仅能提供一般的养老服务,更可为老人提供治疗、疗养、康复、护理等深度服务;中西医结合医院将为高新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四.机构养老设施选址模式选择建议

综合的机构养老设施的选址不论采取以上哪一种选址模式都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环境、交通、配套设施。除此之外的考虑因素包括定位、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开发强度等因素。

第一是定位,定位决定选择的位置,如果是定位健康型老人服务,位置可以选择在郊区或者市区,也可以选择高新区。环境好、交通方便、安全卫生、餐饮合理营养、娱乐活动丰富、健身活动室、绿化设施、医疗室、康复室等都应具备。如果是定位不能自理老人就是护理院形式,专收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护理院选址建议选择在市区,离家近,家人方便探望,护理院最好能注册成为医保定点单位。护理院也可以选择在郊区,但是自己要有一定水平的医疗服务。

第二是开发方式,如果是新建新型老年社区,建议选择郊区或者是高新区模式,低价相对较低,而且可以建设多种老年设施,从更多样的角度提供适应老年人生活的场地。在城市中心区适合采取改造提升的方式,将周边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成本,同时也激活城市某些衰败地块的活力。

第三是开发规模,市区模式受土地和城市空间限制,往往开发规模不大,而郊区模式和高新区模式可以选择较大规模的开发,否则其他配套设施也跟不上去。

第四是开发强度,目前我国养老问题严峻,多数城市养老床位严重缺少。所以增加开发容积率是势在必行的。城市中心模式由于占地面积小,要选择高密度的开发强度;郊区模式可以选择低层高密度和高层低密度两种开发强度;高新区今后面临高强度的开发,选择强度上与城市中心区类似,以高密度为主。

第五是交通,城市中心区交通网络比较发达,选址尽量避免拥堵地段。郊区模式应选址于与城市主干道、城市快速路或城市环路相近的地方。高新区也要选择连接主城区的主要道路近的地方,同时要考虑也要方便到达高新区的医疗设施。

第六是环境,城市中心区的养老机构尽量选择离城市公园、街心花园、休闲广场等休闲地带较近的地方;城市郊区可选择著名旅游风景区附近,可组织老年人旅游,呼吸新鲜空气。高新区的选址也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若自然景观不理想,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突出环境规划和设计。

第七是配套设施,城市中心区的配套设施相对齐全。郊区的配套设施建议同步建设,消除老年人被孤立的感觉。高新区的基础配套建议先行开发。

参考文献:

[1]王江平.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政府责任;公共服务建设;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12-0092-02

1政府责任

关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政府应该承担较大责任。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履行好职责。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不是一国的问题,全世界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案对社会起着不同的作用。我国应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作出更好的决策,以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1.1建立健全的法规

法规建设明显滞后,征缴工作无法可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缺少法律依据,山东省执行的仍是省政府[1994]33号文件,目前,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办法仍未出台,对已经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地区如何继续完善和规范,也未作出相应规定,使得我们地方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和把握。

要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社会化、制度化,实现其强制性,当前社会保险费征缴难、管理不统一、使用不规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的强制和约束力。因此要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将社会保障的目的、原则、方针、权利、义务等加以明确。这样,改革的阻力就会大大减小,改革的果实也会为人们所享有。

1.2要尽快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看,特别是从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出发,应当尽快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使之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建立一个适用于所有劳动者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尽快制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对养老保险的具体项目、标准、对象、收缴、发放等用制度进行规范,保证改革的正常运转。既要照顾到各地实际,又要统一养老保险政策。建议有一个过渡时期,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有关政策,同时,又要有一个截止期限,使各地政策统一到国家的政策上来。

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改变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①要严格确定基本养老金的统筹项目,不能把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定得过高;②要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单位附加养老保险和个人补充养老保险;③要逐步改变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把目前的根据工作年限、档案工资的计发办法逐步改为根据个人账户积累额计发养老金;④适当调整养老金标准,在调整时应考虑统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减少基金缺口。

2公共服务建设

公共服务建设就是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社会福利建设,如医疗保险,退休保险,下岗保险,残疾人生活保险等。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后进行的社会宏观调控。旨在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矛盾,让人老有所依,对贫困人群有最低生活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建设,虽然不是具体的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主要措施,但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是一件长远的利国利民的大事,要把它作为重点来抓。

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有利于缓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矛盾,能够使国家公职人员享受到更多的福利,而不仅仅是养老保险,如医疗保险、下岗保险、工伤保险,使人们感受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取得的积极成果用在民生上。改善民生,才是真正的福利,才能团结人们到一起来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这样,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有百利而无一害。相反,更能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成功。

3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是指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我们要做一些制度上的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制度设计不过是对改革的细化,把改革措施尽量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以适应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心理需求。同时,制度设计说明改革者在这件事情上是在用尽量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来进行这场改革。

3.1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实现改革方案的公平性

作为社会安全稳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公平性是第一位的,它本身就是为了平衡社会收入和财富差距而建立起来的,将拥有政府公权优势地位的群体纳入改革方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减少改革方案的阻力。

事业单位运营市场化,同时政府加强对公益事业的监管。如果既要体现养老政策的公平一致性,又要保证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性质,那么政府的“掌舵”职能和事业单位市场化运作的“划桨”职能相对分离就非常必要了,政府掌舵能力建设对防范和控制公共风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具体措施有:①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确保制定出的公共政策与政府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相一致;②突出监管价格,确保价格管制的透明性与公用事业定价的科学性,既要让经营者赚钱,又不能让价格过高,否则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3.2建立职业年金保险

职业年金也叫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公职人员补充养老保险。比如保险市场上绝大多数商业养老产品,都是限期缴费的年金保险,即投保人按期缴付保险费到特定年限时开始领取养老金。如果年金受领者在领取年龄前死亡,保险公司或者退还所缴保险费和现金价值中较高者,或者按照规定的保额给付保险金。我们认为,在此次改革中,职业年金保险的替代率要达到20%以上,这样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金的有效转换,增强人才的流动性,促进人才与社会的发展。

3.3要加强对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

①要依托于社区,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把大部分管理服务工作通过社区来实现。②要加大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力度,通过银行、邮局、社区把养老金直接发放到离退休人员手中。③要采取有效的防范冒领养老金行为的措施,及时对离退休人员生存状况进行调查。

加强对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能够减轻养老保险的压力。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能够弥补养老保险存在的不足,通过社会化管理对欺瞒假冒情况进行打压,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能够顺利实施。

4结语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实施,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旨在能够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现,这样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人民的团结,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也能更好地实施党的十七大的政策,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延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12).

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篇8

实施方案(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对加强民政工作和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国办《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17〕11号)、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晋民发〔2014〕44号)、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晋民发〔2021〕23号)和市民政局《阳泉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实施方案(试行)》(阳民发〔2021〕44号)文件的要求,为加强基层社工人才队伍及社工站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落实党和政府爱民惠民政策、落细民政基层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区实际,现就2021年城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社工站)项目实施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为总目标,围绕强化基层民政工作人力、专业双支撑,强化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社工站为依托,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力量,打造专业社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新时代我区民政事业发展蹚出一条新路。

二、总体目标

   2021年底实现全区社工站全覆盖乡镇(街道)。到2023年重点支持建成一批示范性社工站,培育扶持一批扎根基层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带动实施一批民政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探索形成我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特色品牌,建成拥有相当规模且适应城区社会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基层民政服务阵地,基本建成政社协同、职责分明、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群众满意的民政服务管理新格局。

三、建设方式

(一)购买主体。购买主体为城区人民政府,区民政局牵头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义井镇和各街道办事处作为项目落地方协同区民政局开展相关工作。

(二)承接主体。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的主体主要是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或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划入公益二类或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法人,依法在市场监督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

承接主体应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备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设施、人员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

(三)运行管理。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设立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和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区民政局监督、检查、督导、指导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统筹协调指导全区社工站服务项目,加强对各项目的督导、开展绩效评估、人员培训,总结宣传交流我区社工站项目经验和其他由区民政局委托的服务项目。

(四)购买经费。购买社工站项目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区级既有的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或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指困难群众保障资金,额度不超过当年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总量的2%)等预算中统筹安排,不足部分再从社会救助专项资金和财政补充预算中统筹安排。同时保障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工作经费。

(五)经费预算。经初步测算,首年社工站运营费用109.5万元,其中:每年社工站运营经费85.5万元,区指导中心运营经费需18万元,区指导中心办公设备和各社工站标识标牌约6万元(此项仅一年,由区民政局采购)。

以后每年103.5万元的经费来源:其中55万元从当年社会救助专项资金中划拨(今后可根据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救助工作任务变化酌情增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资金的投入),48.5万由区财政和上级民政奖励支持。

(六)购买方式。政府购买基层社会救助服务项目并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购买实施主体区民政局按照有关规定,根据我区市场发育程度、服务供给特点等因素,在区财政局的指导下,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方式确定承接主体。

(七)建设数量。设立区社会工作指导服务中心(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1个,根据镇(街道)区域划分,设立义井镇、各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各1个。中心和站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可以分别由多个社工机构承接,也可以由1个社工机构承接。

(八)资金支付。购买实施主体和承接主体签订服务合同(协议),项目资金分两次进行支付。首次按中标(成交)金额的75%支付,剩余中标(成交)金额的25%,在合同(协议)履行12个月后经评估合格后进行支付。

四、职责分工

(一)购买实施主体职责

区民政局作为购买实施主体,具体负责社工站服务项目的组织实施,协调乡镇(街道)为社工站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和活动场地,制定上报年度实施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确定社工站服务内容和服务承接主体,依法依规与承接主体签订政府购买合同(协议),连同工作人员配备情况一并报市级民政部门备案;对承接主体在人员选配、资金使用、站点管理、专业服务、履约情况、薪酬发放等方面实施监管,并对年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每季度向市民政局提交社工站项目实施情况报告;统一制作社工站标识标牌。

(二)承接主体职责

承接主体应在区级民政局的指导和监督下制定工作人员招聘方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招聘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开基本情况、专业资质、年度财务报告、社会服务项目经验等相关信息;按照合同(协议)内容设立社工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制度建设、培养社工人才、开展专业服务、加强内部督导,依法依规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按月向区民政局报告项目实施和服务开展情况,并接受民政、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项目落地方职责

义井镇人民政府和各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工站项目的落地方,须为社工站配备必需的办公场地和设施设备,包括办公用房、电脑、打印机、桌椅、档案柜等,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可以为社工提供必要的餐宿等后勤支持。有条件的根据服务需求设立个案咨询室、小组活动室等活动场所,明确专人支持指导社工站项目实施,进行日常出勤考核、运行情况监管和反馈,在年末和区民政局共同对社工站进行绩效评价。乡镇(街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重点服务对象和重点服务内容,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乡镇、街道未经区民政局批准,不得自行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事项;严禁将不属于乡镇(街道)民政职能范围,以及应当由乡镇(街道)政府工作人员直接提供的保密事项、行政行为、管理及服务事项委托给社工站;不得因社工站的建立而减少原民政队伍力量,不得抽调驻站社工从事其他工作,驻站社工不得承担民政以外事务。

五、服务内容

聚焦困难群体,面向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的民政服务对象开展服务,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临时救助对象、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按照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联合编制的《山西省民政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中涉及的其他民政服务对象,未经省级民政、财政部门批准,基层不得自行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事项。为避免驻站社工行政化问题出现,应当由政府直接履行的事项不得纳入社工站项目服务购买范围。

(一)社会救助领域。协助社会救助部门开展对象识别、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评估、建档访视、需求分析等事务,并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

(二)养老服务领域。对特困老年人(含机构供养和分散供养)、留守老年人、经济困难的高龄和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等老年群体开展健康服务、能力评估、精神慰藉、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老年教育、权益保障等服务。统筹链接社会组织和服务性企业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点,上门为日间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为老服务,打造“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

(三)儿童福利领域。围绕家庭探访、入户核查、监护评估、精准帮扶、政策宣传、业务培训、热线运行、督导检查等环节,协助民政部门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抚慰、关系调整、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服务。为有需求的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心理辅导、精神慰藉等专业服务。

(四)社区治理领域。探索“五社联动”(即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慈善资源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发展壮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链接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推动多方参与社区治理,按照居民需求合理设计、承接和实施服务项目。在统筹社区照顾、扩大社区参与、促进社区融合、推动社区发展、参与社区矫正、参与社区戒毒与康复和其他服务方面发挥作用。协助社区在居民健康教育、社区群众文化、社区环境改善、社区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五)社会事务领域。开展婚姻和殡葬政策法规、移风易俗等宣传倡导,婚姻、殡葬需求咨询服务。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返乡和易走失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教育矫治等服务。

(六)探索其他领域服务。除民政领域外,社工站可拓展承接禁毒、司法矫正、青少年事务等其他领域社会工作服务,丰富社工站服务内容。

六、社工站标准

(一)硬件设置。社工站应具备能够满足工作必需的办公场地和设施设备。办公场地应按照便于服务的原则,根据实际灵活采取乡镇(街道)独立办公、分区域集中办公等方式设置,并配备桌椅、电脑、打印机、档案柜等设施设备。社工站开展个案咨询、小组活动等所需的场所应按照“一室多用”的原则,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儿童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志愿服务站(所)等场所和设施灵活设置。

(二)制度建设。社工站要有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内部责任分工;有规范的运行流程和标准,建立健全服务场所使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人员管理、志愿者管理、服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文书档案管理等规范化制度;有服务承诺、服务对象满意度反馈等机制。

(三)人员配备。原则上指导中心按不少于4名工作人员、每个社工站按照不少于2名工作人员进行配备,社区多、居民多、地域大的乡镇(街道)可适当增加工作人员,明确工作人员为承接主体聘用的工作人员,与承接主体签订劳动合同,并由承接主体为其发放薪酬并办理“五险一金”。工作人员原则上要求年龄4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专业、心理学专业优先,具有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心理咨询、民政领域相关从业经验人员优先,同等条件下本地户籍人员优先,所有工作人员从上岗之日起3年内必须全部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水平证书并完成登记。

(四)统一标识。采用户外挂牌和室内挂牌两种形式,在显著位置挂设“社会工作服务站”标牌,标牌格式:“中国社会工作标识+××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中国社会工作标识按照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国社会工作”标志启用工作的通知》(民办发〔2019〕3号)要求严格执行。

七、主要任务

在“十四五”期间,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成形、三年完善”的步骤,建成拥有相当规模且适应城区社会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基层民政服务阵地,孵化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

(一)建设基层民政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建在镇街,服务村社”的原则,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基层民政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先行建设区级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统筹协调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社工站要按照资源整合、“一室多用”的原则,优先使用当地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为老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等服务设施。

(二)实施民政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一是困难群众信息核查服务项目。协助乡镇(街道)核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含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农村留守妇女以及空巢、留守、失能、重残等,建立工作台账,为困难群众精准帮扶提供基础信息。二是困难群众服务需求评估服务项目。通过进村入户、走访交友,增进感情交流,建立信任关系,调查核实服务对象情况,评估生活状况、身体状况等困难程度,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制定服务计划。三是困难群众精准救助服务项目。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与技能,开展民生政策宣传,协助落实国家民生保障政策,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统筹提供情绪疏导、心理抚慰、精神关爱、关系调适、能力建设、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方面专业服务,配合支持乡镇(街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有关工作。四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服务项目。推动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慈善资源联动,引导村(居)民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培育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激活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推动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高社区居民自治水平,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培养基层民政服务力量。要加强本地民政服务能力培育,以构建社会工作专业能力为核心,重点培养基层民政干部、乡镇(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民政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儿童主任、民生协理员等民政部门服务力量,动员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开展短期社会工作业务培训、优秀案例分享交流,提升基层民政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快孵化培育城区社工机构,引导协助其他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向社工机构转型。社工站要积极培育发展本地志愿服务力量,加快培养一些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熟悉掌握社会工作服务知识的志愿者骨干,着力培养一些富于社会责任感、熟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精准化、专业化发展。

(四)打造社会工作服务先进典型。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要按照及时总结经验,发掘亮点,宣传先进典型,扩大社会影响,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按照民政部统一部署,要积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组织社会工作服务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宣传。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示范创建和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宣传工作成效将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社工站绩效评估内容。

八、进度安排

(一)制定实施方案。(5月底前)区民政局要根据《山西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实施方案(试行)》和《阳泉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实施方案(试行)》要求,结合城区实际,落实社工站项目资金,制定城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实施方案和2021年度社工站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并于2021年5月底前报市民政局备案。

(二)组织政府采购。区民政局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公开服务项目信息,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要求、购买方式、承接主体条件等事项,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依法依规履行政府采购相关流程,确定承接主体。

(三)签订合同(协议)。区民政局应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30日内,与中标(成交)的承接主体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协议)。服务合同(协议)应明确服务期限、服务内容、服务目标、服务标准、服务价格、工作人员配备和资质要求、资金结算方式、各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明确因政策调整等不可抗力因素,可变更或解除协议。

(四)试点工作全面启动。(6月底前)2021年6月,在省、市民政部门指导下全面启动社会工作服务站试点项目购买服务工作,协调落实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场地,力争一个月内完成购买服务、签订服务协议,同时要将协议副本在签订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市民政局备案。

(五)开展驻站服务。社工站服务项目承接主体在服务合同(协议)签订后1个月内,按照社工站标准相关要求完成站点设置、工作人员配备等基础工作;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开展需求调研,制定服务计划,提供专业服务,做好资料归档、动态推送、进度简报、经验总结等工作,并按时向区民政局提交月度工作简报、中期工作报告和末期工作报告。

(六)组织监管评估。购买实施主体应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全程跟踪社工站服务项目实施进展和服务开展情况,重点围绕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对象满意度反馈、工作人员管理、人才培养、财务管理等内容开展监管,发现偏离合同(协议)目标的要及时予以纠正。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分别按照本方案相关要求对社工站项目实施情况及服务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情况报上级民政部门。

九、工作要求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研究部署,尽快落实办公设施设备、工作人员、项目资金等,不断增强民政服务对象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在创新民政服务模式上蹚出一条新路。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给予社工站大力支持,助力社工站健康有序发展。

(二)严格资金使用。区民政局要严格按照各类资金的使用管理规定明确资金使用方向,确定社工站各类服务项目的范围和内容,杜绝超范围服务引发的资金使用风险,要监督承接主体依法依规使用各类资金。承接主体在民政部门以外承接其他购买主体的服务时,应当单独进行财务核算,实施专项经费管理,不得与民政购买资金混用,更不得挤占、挪用民政购买资金。

(三)加强业务培训。区民政局和承接主体定期负责组织社工站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一是开展岗前培训。社工须全部接受岗前培训,熟悉岗位职责要求,了解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二是开展专业培训。聘请社会工作专家,对社工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推动社工掌握实务操作技能。三是开展政策培训。针对社工日常服务需求,开展社会救助、儿童福利、养老服务、妇女关爱服务、残疾人服务等政策培训,全面提升社工政策认识水平和政策落实能力。四是开展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推动驻站社工3年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四)深入增强宣传引导。承接主体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宣传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对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和作用,宣传普及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为站点建设和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篇9

*县是一个贫困农业人口大县,现辖3镇16乡,306个行政村,4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1万人。行政区划调整前全县共有敬老院18所,五保老人1600多名,其中: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26名,占五保老人总数的7.8%。我县的农村敬老院全部建于90年代初,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在建设规模、设施配套、安居环境上,都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需要。为改变我县农村敬老院管理混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我县结合实施“星光计划”,加强对敬老院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多方筹资,建管并举”的原则,充分利用撤乡并镇后的闲置资源,对部分乡(镇)农村敬老院进行撤并调整,合并为现在的6所。扎实地推进“敬老院改造工程”的建设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版权所有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敬老院建设

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落后现状直接影响到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质量,保障和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把实施“敬老院改造工程”,作为全县“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列入县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敬老院改造领导小组,民政局成立了业务办公室,实行局长全面抓,分管局长具体抓,业务人员盯着抓,各乡(镇)成立由乡(镇)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五保服务网络,为开展五保供养和“敬老院改造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统筹规划,全面提升敬老院档次和规模

根据自治区民政厅的统一要求,我县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各乡(镇)全面调查敬老院的现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类实施、统筹规划,制定了总体建设方案,分三年时间,完成全县6所敬老院的新建、扩建和改建任务。今年已完成2所(新建1所、改扩建1所),新增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床位100张,投入资金约100万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首次突破14%;计划利用2-3年时间完成剩余4所敬老院改扩建工程,新增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床位200张,投入资金约200万元,争取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25%以上。

在规划建设中,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工作思路,严格“三个标准”和“一个目标”:即在建设档次上,立足上区一、二级院的等级;在建设规模上,要求可容纳本乡(镇)25%以上的五保户集中供养;在功能配套上,着眼形成多功能、综合型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确保敬老院建设水平10年不落后的目标要求。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要求新建敬老院的规划及设计方案,都要经过政府审定后,方可进行建设,从而保证了发展规划不变、建设标准不降。版权所有

三、典型引路,整体推进敬老院规范化管理版权所有

为推动工程项目的实施,县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兴隆镇和偏城乡中心敬老院,作为全县“敬老院改造工程”项目建设的试点。通过典型引路、点面结合的做法,加快全县“敬老院改造工程”的建设步伐。兴隆镇敬老院严格按区一级敬老院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在兴隆镇单家集工业园区征地10亩,新建房屋40间800平方米,配备了活动室、医疗室、餐厅和卫生间等辅助设施,院内实行花园式修建,达到了绿化美化环境的效果,现已投入使用。同时,还制订了一套敬老院管理制度,规范了敬老院的管理。偏城乡敬老院是利用撤乡并镇后,利用原乡政府驻地的闲置资源进行改扩建而成,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现有成套居住房50间,活动室、餐厅一并齐全,我县已于2004年底将五保老人搬迁新居。兴隆镇、偏城乡“敬老院改造工程”项目的建设,为全面促进全县敬老院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目前,我县“敬老院改造工程”建设正朝着既定的计划和目标迈进,可望能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四、多方筹资,确保敬老院改建工程顺利实施

实施“敬老院改造工程”,资金是重点,工程质量是关键。为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我县在积极争取当地财政增加投入的同时,采取多渠道筹措的方式,落实敬老院建设资金。主要采取“四个一点”的做法:一是在县级财政和福利资金统筹安排一点;二是争取区级财政和福利资金配套一点;三是乡镇自筹并发动社会捐助一点;四是争取上级民政部门支持一点。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2004年全县筹积资金50多万元,从而保障了“敬老院改造工程”建设方案按计划实施。

为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加强督查力度,要求各乡(镇)落实责任,加强监管。一是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既要按时交付使用,更要保证建设质量;二是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制,乡(镇)的主要负责人为工程的第一责任人,民政局主要负责人为工程的直接责任人,同时与建设部门共同承担工程的指导和监管责任;三是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做到专款专用。财政和审计部门加大对敬老院的建设资金的监督和审查力度,确保敬老院建设资金落实到位。

五、建管齐抓,全面提高敬老院服务质量

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推进我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主要内容

1、各级领导重视。县、乡(镇)、村(居)委会各级领导重视五保供养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或方案,县级年中有检查汇报,年未有考评。

2、落实预算资金。县级落实五保供养经费、敬老院工作经费、工作人员工资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到位,实现应保尽保;敬老院、村级“五保之家”建设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3、严格资金管理。设管理专户,专款专用,无贪污、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

4、健全规章制度。县、乡(镇)制定五保供养工作管理制度;敬老院、村级“五保之家”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和服务管理制度;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乡(镇)敬老院签订供养服务协议。

5、规范档案管理。县、乡(镇)有五保供养备案表、审批表;敬老院、村级“五保之家”有入住人员花名册;各种材料做归档工作。

6、规范操作程序。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完成五保供养对象供养标准的制定;新审批的五保对象供养待遇要在9月底前兑现到人,落实到户;申请、审核、审批规范。

7、切实加强监督。五保供养待遇、申请审批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供养标准进行政务、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8、管理服务优良。县对乡镇民政助理、敬老院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乡(镇)敬老院、村级“五保之家”管理有序、服务优良。

9、确保机构利用率。乡(镇)敬老院、村级“五保之家”建设工作做得好,全县集中供养率达到25%以上;乡(镇)敬老院、村级“五保之家”床位利用率达90%以上。

三、实施步骤

1、2012年3月至4月,各乡(镇)、村(居)委会做好本乡(镇)、村(居)委会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摸底和年初计划或方案。组织召开创建“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动员会议。

2、2012年5月,各乡(镇)做好农村五保供养经费及敬老院财务自查自纠工作,确保五保供养经费专款专用,无贪污、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敬老院和五保之家改扩建设任务的乡镇和村委会做好选址和协调工作,按施工合同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督,6-9月份,争取工程竣工验收。5-8月,组织县中医院有关医生和专家、护士组成义诊队到各乡(镇)敬老院进行巡回义诊,并发放日常疾病药品。

3、2012年6月,县级组织人员将对乡(镇)、村(居)委会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进行年中检查。各乡(镇)敬老院查漏补缺,确保在院老人有花名册,完善敬老院内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医务制度、敬老院院长职责、工作人工作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项规章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实行院务、财务公开,并在院内予以张榜公布。

4、2012年8月,各乡(镇)敬老院普查在院五保对象档案资料,确保每个五保对象有供养服务协议、五保供养备案表、审批表、入院老人体检记录等详细资料。

5、2012年9月,各乡(镇)可聘请有关业内人士组织在院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学习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有关五保工作法律法规及省市县有关文件政策,安全防范教育,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及健康知识教育,并及时将学习情况做好相关记录。

6、2012年10月,组织“九•九”老年节对各敬老院进行慰问,联合县老干局、文化局、县夜郎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举办“情韵侗乡九•九重阳”老年节文艺晚会,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7、2012年10月-11月,准备迎接年末检查考评。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乡(镇)两级分别成立创建“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工作领导小组。县级由分管副县长潘世新任组长,政府办副主任、民政局局长、财政局副局长为副组长,县民政局副局长、纪检组长、县城乡社会救助中心主任、主任科员,县中心敬老院院长为成员,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杨天郑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民政干部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以此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2、落实资金到位。县民政局就五保供养工作经费问题专题向县政府常务会汇报,争取相关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和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