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互联网市场策划十篇互联网市场策划十篇

互联网市场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4:48

互联网市场策划篇1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图书选题策划;数据挖掘

【作者简介】:姜军,男,中译出版社社长,副编审,硕士,主要从事编辑学、出版学、融合发展、跨媒体发展研究。

【责编介绍】:思涵,女,今传媒杂志社社长助理,主要从事传媒理论和实践研究。

选题策划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图书出版工作的重要源泉及核心,这是因为优秀的选题策划可以深入读者的内心,探寻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发挥媒介效应,拓展市场开发路径,对图书知识领域做出全面性的前瞻预测和判断。在“互联网+”概念提出以后,基于数字科学互联网技术的图书选题策划环境与出版环境也发生了巨变。因此,出版社也应该积极调整图书选题策划战略,多多利用“互联网+”配合传统出版技术与选题策划技术来实现全新的企业发展策略,为全媒体时代下的图书选题策划创造新思路、新模式,同时也极力发挥选题策划的立体化、全方位规模,为市场建立图书知识品牌,为选题策划工作增值增效。

一、“互联网+”思维与图书选题策划

1.“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内涵

本文所谈到的“互联网+”思维是基于图书选题策划的互联网科学技术运用,即“互联网+图书选题策划”。图书选题策划是一项贯穿于出版社图书制作始终的内容,随着当代社会对文化知识的需求量变大,图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出版社也面临着必须革新,创造新业态的局面。因此在图书从组稿、编辑、设计、宣传到销售等一系列流程中融入“互联网+”思维,不但能够提升图书选题策划的效率与创造性,也能提升出版社自身与市场、与它社的沟通能力,进而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来第一时间调整图书选题策划蓝图,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这也是“互联网+”思维在图书选题策划过程中的价值内涵所在。

2.图书的选题策划

图书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前期的重要工作,它是为了达到图书制作的特定目标而制定的相关计划方案。出版社将图书选题策划视为是一项特殊的系统工程,这就是因为它的选题策划过程会贯穿整个图书出版的始终,对出版社全员的业务能力都是一种深度考量。具体来说,图书的选题策划应该被归纳为5个步骤。

步骤1:收集信息。图书选题策划是系统工程,更是创意工作,所以大量的创意信息是不可或缺的。收集信息时,应主要注意所收集信息的用途以及对有价值信息的捕捉。前者所考察的是图书编辑的能力,而后者则强调对图书市场的了解程度。

步e2:立题。立题,即为图书确立中心思想,并在掌握大量的信息基础上,建立工作实际目标,确立图书选题。立题需要注意三方面:第一,要以出版社的特色来进行定位,争取打造特色品牌并试图闯开市场;第二,在策划大众读物时,应该开放视野,挖掘大众阅读兴趣,找准切入点;第三,一定要把握时代脉搏。

步骤3:市场调查。图书市场调查是选题策划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它担负着选题的确定与出版社的投资问题。当选题与投资落实以后,就要开始进入选题工作。选题的根本在于多多调查图书市场、社会各个层面,了解市场中一切与所策划选题图书相关的知识业务领域。同时要了解同行的动态,确立自身竞争优势,打好图书未来销售策略的前期基础。

步骤4:市场定位及生产。当图书选题确定并做好市场调查后就要实施市场定位工作,该工作的重点在于确认市场调查结果,并确定图书的开本、用材以及整体设计风格,然后再根据市场状况为图书设定页码、定价,并根据不同的目标读者来定位市场前期销售计划。

在生产制作层面,则意味着项目投资的正式开始。在这一环节中,出版社要控制的是生产费用以及印刷质量,希望在印刷前将一切质量问题完全解决。

步骤5:营销策划。营销策划也是选题策划的最终环节,它的基本实施步骤有两点。其一,在图书出版前的营销策划,这段时间内要为图书的出版积极造势,以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其二,在图书出版后的营销策划则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工作,首先就是要做好线上线下渠道的图书发行工作,确保没有任何侵权行为发生,并保证图书在最快时间内在最广范围内上架铺货销售;其次就是面向目标读者,引发他们购买行为的图书发行后宣传活动及营销活动,确保图书持续保持稳定的销量。

二、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的图书选题策划

1.数据的提取

以国内某图书购物网站为例,它的每一个图书商品页面都涵盖了图书的相关信息框、图书文本属性,可以利用网页信息抽取技术来对网页中的数据进行数据信息挖掘,并最终放入到图书的原信息资源库中,它可以作为随后图书选题策划的元数据来使用。

基于“互联网+”环境,选择网页抓取技术,从图书中抓取图书实体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构建相应的资源库。因此,该图书购物网站的图书元数据提取模拟过程如下:

首先,先提取图书的iSBn号,并为图书信息附加如“按销量排名”“猜你喜欢”等URL标识参数,拼接成为该网站图书的高级搜索URL。

第二,模拟Http请求,在html中抽取相关的商品链接,并最终获取该网站图书商品的真实html链接与商品iD。

第三,根据上一步骤而得到html地址,并通过http请求来获得图书商品的具体页面信息,此时利用网页抓取技术抓取图书中的详细数据,可将其作为出版社图书信息的资源库资料。

第四,再根据第二步来获取图书商品的iD,并根据互联网中的图书信息拼接它的图书评价页面URL,抽取用户的评价详情,作为选题策划的市场动态信息数据备用。

2.选题策划的数据挖掘

选题策划的数据挖掘基于两点完成,浅度挖掘和深度挖掘。以某书《投资是一场旅行》为例,以下为它的选题策划数据浅度挖掘与深度挖掘分析。

首先,浅度挖掘会根据所收集的《投资是一场旅行》的元数据与市场数据来进行对比性的市场数据统计分析,并浅度挖掘其内在比较有利的选题策划信息。例如可以在网站直观看到的读者评价、销量等。根据这些信息来为图书选题策划奠定信息资源基础。

其次是深度挖掘。深度挖掘相对复杂,它根据图书的选题策划信息,利用到了贝叶斯算法,并基于大量数据来得出分析结果。贝叶斯算法的整个流程要划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准备阶段,网站系统会根据图书选题策划基本数据来生成相对应的训练数据,也同时为第二部分分类规则提供相应数据参考;第二部分的主要任务则为建模,系统会自动根据客户需求来生成相关的训练数据,并计算其中各个类别的计算数据。在每个被计算的图书信息属性中,都要为图书选题策划信息划分属性类别,并在信息发生的前提下验证信息出现概率,进而建立贝叶斯模型;最后一部分则为分类阶段,系统会自动根据第二部分所建立的贝叶斯模型,对图书选题策划中的样本计算设计概率,进而获得较大的信息分了概率,并推测出图书选题策划样本的属性归类,最后获得选题策划信息。

3.互联网+数据挖掘的图书选题策划设计

(1)需求分析

出版社一定要根据图书市场的发展走势、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反馈以及媒体的评价、图书应力状况来获取舆情信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各个环节与互联网融为一体,提升数据量,加快数据传输速度,并获取利于选题策划的相关信息。另外,为了满足互联网用户的现实需求,应该在系统设计中满足选题策划需求,基于数据挖掘来将图书的选题策划工作划分为四大模块:图书元数据与市场信息提取模块、图书市场信息管理模块、图书市场信息存δ?橐约笆据挖掘模块。采用Jsoup软件进行数据提取分析,并利用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来存储和管理大量的图书信息,为以后的选题策划奠定资源基础。基于“互联网+”的数据挖掘图书选题策划图书设计模块整体操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2)相关功能设计

这里要利用到Jsoup软件工具对图书选题策划数据进行有效提取与分析,同时基于Hadoop生态系统技术来为图书市场挖掘有效信息,以供选题策划使用。它所涉及的相关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图书的元数据与市场信息提取。该功能基于互联网Http模拟技术完成,可以直接获取图书商品的信息页面,并通过超文本文件分析与处理来去除无用信息,获取相应图书中所存在的市场信息、用户行为信息以及元信息数据等等。对它们的提取有利于出版社的信息数据库建立。

第二,数据挖掘模块。如上文提到,它被分为深度与浅度挖掘两种。对于海量的数据选择而言,它有利于对出版社图书选题策划的信息功能分类,并深入选题策划内容。

最后是信息反馈,通过分析选题策划结果所涉及的图书制作交互日志来进一步获取数据挖掘方案,帮助出版社明确图书选题策划决策。

三、总结

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社应该妥善合理地选择相关选题策划技术,并围绕“互联网+”这一理念来丰富自己的技术理念与技术实操效果,充分发挥某些技术交流平台的作用来完善图书选题策划市场。正如文中所提到的信息采集与数据挖掘技术,将图书选题策划的运用科学化、人性化、丰富化。

参考文献:

[1]余人,段雨.“互联网+”时代图书选题创意从哪里来[J].出版广角,2015(14).

互联网市场策划篇2

首先,传统企业必须学会线上与线下的营销整合。过去,可能很多企业提到整合营销,一定是想到针对线下的整合营销,显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认知是存在偏差的。线上线下资源的综合运用越来越受到企业和营销策划人的重视。关于oto营销整合,包括几个方面的整合:一是线下平台与线上平台的整合;二是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整合;三是线下传播渠道与线上传播渠道的整合;四是线下销售价格体系与线上价格体系的整合;五是线下销售服务体系与线上销售服务体系的整合。这五大整合的实现,将使传统企业从传统营销模式中走向现代营销模式当中,有效拓展新营销领域,接触并吸引新消费人群。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要做所有事情,因此,企业要学会制定oto模式下的营销策划方案,从而促使线上线下营销趋于一体化。

第二,洞察市场需求变化,通过网络营销策划补强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市场营销的目标都是高效地满足消费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场需求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消费者市场的需求变化更为明显,很多消费者开始习惯足不出户购买商品,很多消费者开始注重全方位的消费体验,很多消费者习惯于从互联网获取信息,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更让消费者本身成为意见领袖,等等。那么针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企业就要学会深刻洞察市场需求发生的变化,用最快速和有效的营销行动来回应这种变化,这时候,更多发挥作用的便是网络营销策划。事实上,很多尚未涉足互联网营销的企业并不是其面对的市场未发生变化,而是企业没有洞察到这种变化,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温水煮青蛙”,这会让企业逐渐退化成为落后守旧的公司,当然,也等于放弃了互联网所创造的巨大市场机会。

第三,品牌的互联网适应性。在线下营销中,企业创建的品牌资产如果直接拿到互联网上进行运营,大多情况下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这就好似把马戏团搬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不会成功。那么,是不是企业就要放弃品牌重新打造针对互联网营销的品牌了呢,这显然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企业要针对互联网营销制定品牌创建计划,让品牌更加适合互联网的营销环境。在这一点上,品牌的互联网化就要让品牌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个性化、易沟通、良好体验、时尚性、互动性、网络文化内涵。当然,品牌的互联网适应性不仅仅是品牌的一些基本特征,还要考虑品牌互联网渠道的适应性、品牌互联网的营销传播适应性、品牌互联网的消费体验适应性、品牌互联网的文化适应性等。

第四,线上线下定位的互补性。互联网营销策划最重要的就是市场定位,面对不同的细分人群需要做不同的营销推广活动。然而,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营销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进行线下与线上定位的协调,否则极易导致消费者的流失。比如某高端家纺产品品牌线下定位高端、线上低价倾销,结果导致线下顾客大量流失,尽管线上线下的产品品质和产品组合存在不同,但仍然导致了企业内部的线上与线下的竞争,这种内部竞争的直接结果是高端产品的滞销。这里我们特别提出一个概念“oto企业内部竞争”,是指由于线上线下市场营销的定位不同、产品组合不同而导致的企业所经营的商品之间的互相竞争,这种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高端商品和最低端商品的受到伤害最大,影响企业的产品组合的健康发展。

第五,服务是传统企业做好网络营销之核心。在当前市场不管是网络市场还是实体市场,服务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现在不仅仅是产品品质要第一,服务也要第一,对于这两者笔者认为服务有时强于品质,因为在现在的科学技术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都不会差得离谱,而在同一款产品、不同品牌的选择中,如其中一家的服务做得较好,价格又相差无几,此时消费者当然会选择好的服务品质。

互联网市场策划篇3

“十三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其中,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这是在讲话中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大目标任务,要求在“十三五”时期取得明显突破。

GfK预测,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增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不断推进,未来中国消费品市场在三线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无限,尤其知名度较高的大众品牌化妆品在三线四线城市的购买耐受力将大幅提升,预计到2020年中国化妆品全年总值可达2900亿元。

产业消费升级成价格上涨动力

“十三五规划”指出,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

中国化妆品市场近十年一直处在产品加速升级的状态,并明显朝向高端、天然、细分的方向发展。GfK预测,在高端产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者购买力升级等多种因素影响下,2020年我国化妆品产品均价预计同比2015年增长10%~15%。产品也更加细化,不同渠道,不同城市等级都会出现更加细分的受消费者热衷的品牌和产品。

互联网+化妆品加快市场线上线下的融合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成为此次“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GfK认为,中国化妆品基于互联网+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基于互联网的“千禧一代”已经成为网络购物的主力军,迎合新型消费模式,注重线下体验和线上购买渠道的全方位发展已经成为化妆品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开放发展消费品行业共住地球村

“十三五规划”为中国制造产品加速国际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发展服务贸易。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

GfK认为,基于贸易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本土化妆品不断上升的地位,本土化妆品在未来有望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而随着对外进口的政策不断完善,中国也将拥有更多的进口化妆品品牌。

新人口政策催热母婴类和老年人两类细分市场

人口政策的调整备受关注。“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互联网市场策划篇4

一.确定客户群体需求

做网络策划,广告公司首先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客户产品的特性,针对客户的需求制定针对性强的策划方案,倘若对客户的需求、产品特性根本就不熟悉的话,是根本就不能做出好的策划方案的。

二.锁定市场受众、消费群体

产品做网络市场策划,必须要明确谁是我们产品的消费者,谁会对我们的产品产生兴趣?当我们明确的锁定消费群体,才能做到策划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避免无效投入和浪费。

三.网络策划的具体运作

在锁定消费群体之后,就要制定详细的策划计划,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丝丝入扣、环环相连,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比如产生的效果或者因此带来的副作用,策划案的优劣,都要让我们的客户清晰的知道。

四.网络营销的费用预算

在制定网络营销策划案的同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策划案的预算费用,根据市场的合理价格进行,比如说某项活动需要多少费用,可以达到什么效果,等等,必须做到让客户的钱花的清清楚楚,并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

五.网络营销的效果评估

衡量网络营销是否成功,最大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以及扩大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并促使消费人群产生消费的冲动。我们联合互动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评估体系,比如说客户满意度调查、客流量调查,全部采用先进的测算工具。

互联网市场策划篇5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问题;对策;发展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普遍开始关注和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度假、休闲等旅游需求急剧增加,国内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深入发展,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兴旺时期,近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各地的旅游开发也蔚为壮观,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极力吸引游客,形成了激烈的旅游市场营销竞争,面临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旅游业正在发展为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国旅游市场在21世纪将进一步扩大,其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旅游的大环境逐渐优化,这些都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入境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将会继续扩大,亚洲是中国的最大客源市场,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去,东南亚、日本的经济复苏,亚洲客源肯定有较大的发展;欧美远程客源国来华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在中国国际旅游市场上,来自欧美的游客只是一个全球的平均水平,欧美来华旅游的潜力显然很大。出境旅游市场:中国对出境旅游的政策是“适度发展”,但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自2000年因私出境的人数首次超过了因公出境人数。随着一批高收入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中国的出境旅游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出境的目的地也将由目前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及近邻国家扩展到欧美发达国家。国内旅游市场: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2.35,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的市场正处于转型阶段,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中国旅游业同样在承受着经济转型的洗礼,于是在旅游市场营销方面必然经历一个由市场初级阶段向市场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虽然整个旅游行业的营销意识普遍不强,营销能力不高,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旅游营销意识,有些地方因为政府行为因素造成体制问题、资金问题、利益问题大于营销问题等现象的存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的运作经验也随着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进入了中国,这些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将被有识之士通过与中国特色的有效“对接”,合理运用到我国的市场实践当中,从而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又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中国的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消费需求总量迅速增大。据统计2001年我国国内旅游者为7.8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3522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数将达到19.82亿人次,大致相当于每个国民一年出游1.5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0436.6亿元,相当于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7%左右,仅国内旅游的贡献就足以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2、国民的非工作时间更长,旅游休闲的机会更多。我国的“十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规定:在“十五”期间将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3-4周,这就意味着国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130-140天,闲暇时间的增多势必为国民创造更多的出游机会。20年后,工薪阶层一年出游2——3次将成为寻常之事。 

3、国民出游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出境旅游将成为国民的重要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将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随着消费出境旅游将从目前的边境、港澳、毗邻国家等近距离的出境旅游逐渐向中远程的洲际旅游转变,由目前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4、旅游消费渐趋理性化、个性化。“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追求舒适静谧”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出游方式也将从目前“随团出游”逐渐转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的“自助旅游”。 

跨入新世纪,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进入一个财智新时代。传统旅游时代对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新经济时代的现代旅游业,营销、知识、智力、管理、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市场竞争的胜负。因而旅游业也被形象地称为“点子”产业、“注意力”产业和“创新”产业,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有效推广和旅游产业高效率的运营都离不开市场营销。显然,旅游市场营销,在未来的旅游事业发展进程当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市场营销的涵义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的主体很广,包括所有旅游企业及宏观管理的旅游局。如: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以及旅游交通部门等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无疑会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导向由计划转向市场,但就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而言,在营销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削价竞争问题。许多旅行社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抛开套汇问题,这一报价远低于成本。从表面上看,通过套汇赚取差额后,旅行社仍然有利可图。且不论其做法是否违法,如果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只会影响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另外,外团降价还会影响国内旅游收入。例,近几年来,由于东南亚团队价格偏低,致使该区潜在游客减少,旅游业收入相应减少,旅游业发展缓慢。 

(二)旅游市场营销存在忽视售后服务问题,导致游客流失。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产品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它不仅要求要给予旅游者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给予旅游者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把游客视作“上帝”并为之服务,

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绝大部分旅游企业没有一个较好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许多旅游企业认为这根本没有必要。 

(三)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问题。有的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以贿赂手段拉拢顾客,诋毁其他旅游企业的声誉,有的甚至冒用其他旅游企业的品牌等等。这种做法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损坏了旅游企业形象,破坏了国家的法制,是旅游市场供需双方都受到不必要的损害。许多旅游企业除酒店行业外,大都采用的是承包经营的运作方式,特别是旅行社经营。许多经营者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法制化经营。经果造成因旅游合同未能履行而发生大量纠纷和旅游投诉。加强法制观念,用法律规范旅游市场营销中的行为,是我国旅游企业应注意的问题之一。从长远来看,依法办事是保护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双方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最终只会使双方受损,并且会破坏旅游企业的对外形象,严重阻碍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系统性不强,没有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去。缺乏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营销策略。没有高科技的旅游营销支持,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运用过程中,手工劳动较多,缺乏对高科技、新技能的运用。以旅行社日常业务为例,大都停留在对电话、传真的使用上,基本没有旅行社运用互联网辅助日常业务工作,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营运模式显然是不能跟上时展需要的。 

(五)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问题。中国的很多旅游企业追求的是短期的销售目标,而不是长期的营销目标。没有几个部门或旅游企业在年初即拥有自己完整的《年度营销计划书》,更别说近、中、长期旅游营销规划了。他们不熟悉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价格策略、旅游销售渠道策略、旅游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不太根据消费者需求心理去选择适合的推广对策、促销载体。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营销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深度挖掘,更不用谈什么旅游市场营销计划控制、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旅游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即便是对于推动作用较大的节事活动与公关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执行方面,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节事活动或公关活动将带来巨大的眼前效益和未来的间接效益,然而,更多地方却并不深谙市场运作的妙处,或者抄袭照搬别人的模式,或者在自己管辖的地盘里“鼓吹”一番,将举办该类活动的真正意义颠倒过来,结果劳民伤财,却达不到促销的真实目的。 

(六)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忽视旅游形象问题。旅游形象问题已成为各地一个较为头痛的普遍现象。而营销的主要诉求又是要将充分反映实际特色的旅游形象提炼出来,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传播予目标受众。但近几年国内在大力推销自身的形象特色时,由于没有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文脉与地脉,不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以致于促销经费花了不少,游客量却上不来,旅游淡、旺季差异性极大,形象宣传口号雷同等等现象比比皆是,更不用说打造旅游品牌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二)要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旅游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应包括:对游客售后服务满意程度的跟踪调查,获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和意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建立一个完备的资料库,以便今后在进行旅游市场营销及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另外,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建立口碑效应,为今后旅游服务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同时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在各级导游证考试当中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考核,鞭策导游人员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在旅游公司经营活动中,旅游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定期深入旅游市场,常抓不懈。聘请监督员,微服探察,适时进行监管,对有问题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四)要注重发展、应用科技手段,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互联网等引入旅游经营当中,使各个公司网络连接,作到信息通畅、快捷、方便,促进旅游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要有长期规划和发展眼光。注意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本公司的中、长期规划。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开掘新渠道,增加旅游公司的收益。 

(六)要视形象为生命,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公司和旅游服务项目、景点、产品;多组织展览、旅游形象大使巡游、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摄影比赛、模特表演等,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加认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导游和其他旅游公司成员要在工作当中注意仪表、举止、言谈等,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恪守承诺,搞好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使旅游市场淡季不淡,增加旅游收入。 

五、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一)中国旅游业的市场营销问题需要全面整合。需要用一个系统性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困惑,需要一根链条将各个环节有效链接起来,从而形成整体优势。这就需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念(timC)在旅游营销领域中的全面应用。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兹等人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被认为是市场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大发展,被誉为“带领企业跨越21世纪的营销教战守策”。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传播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的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效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各个品牌的了解,来自他们接触到的各类信息的综合(包括媒体广告、价格、包装、售点布置、促销活动、售后服务等),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在于使企业所有的营销活动在市场上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一对一”传播,形成一个总体、综合的印象和情感认同。这种消费者建立相对稳定,统一的印象过程,就是塑造品牌,即建立品牌影响力和提高品牌忠诚度的过程。因此,将这一超前的全新理念与中国旅游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研究一套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中国旅游业的市场营销问题,必将成为我们的旅游组织与企业制胜市场的法宝。将来政府与企业都需要整合营销,旅游业常常被称为政府主导的产业。政府不仅要主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投资与建设,还应该主导市场。这同样需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念。目前,很多地方旅游主管部门,习惯于进行促销,而很少考虑进行系统的营销整合,也没有进行中长期的营销规划。我们认为,这是较初级的市场化运作。从长期、持续、有效的原则来看,政府应该主导市场的整合营销。运用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政府可以编制3-5年的旅游营销规划,以此指导省、市、县

区域旅游营销体系的建设,并实现营销定位的长期性与分阶段实施。运用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政府也可以制定年度营销计划,以次取代现有的促销计划,使计划具有更系统的整合效果,达到更高的营销效率。企业进行旅游营销,则更需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无论旅行社、景区景点或宾馆饭店,整合营销传播都是最现代的营销武器。通过科学的市场定位和形象定位,充分运用产品改进和渠道调控的技术,整合所有传播渠道,可以实现企业高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是说,在营销工作中利用了互联网,我们就称作在进行互联网营销。互联网营销起源于90年代末期,欧美的一些企业率先利用全球网络(互联网)为平台展开营销活动。九十年代末兴起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营销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构成“21世纪营销领域的创新焦点”。 

2002年的网络营销领域并没有发生什么惊人的事件,但正是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网络营销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网络营销基础环境进一步发展,上网用户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调查,截止到2002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已达到4580万人,年底有望突破6000万人,互联网用户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有利于网络营销的发展。 互联网营销的优势实质在于它的信息流的优势:高速即时,互动,全球性全天候,私人性。互联网通过将货币流和部分物流(比如软件)转化成信息流,将互联网营销的优势扩大,并通过信息优势提高传统商品的流通效率和降低其流通成本。互联网营销在信息流方面的优势是传统营销所难以替代的。 

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企业可以廉价的成本寻得最好的供应商和最低的供货价格,以价格最低的原料制造产品,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互联网还能有效节约顾客成本:网络商城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张,里面可以陈列无限多的商品,消费者在网上可以很低的成本搜寻产品信息,并订货;网上销售,顾客只是下订单,商品的送交由卖方或物流公司承担,节约了顾客的精力和体力、时间成本。现代市场营销的焦点是顾客,为顾客节约成本就是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三)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但现实中,企业在实施互联网营销时应该根据企业当时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比较互联网营销实施的投入成本和收益,以决定是否采用互联网营销,多大程度上采用互联网营销,如何将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互联网营销还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付款方式、邮件浏览率低等问题,所以说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现在进入到营销主导时代的中国旅游业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迅速朝健康有序的轨道高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使中国的旅游市场融入世界旅游市场竞争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更要积极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把现代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旅游事业,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已经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致胜市场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将这个先进的理念与中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同时要加强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结合,促使中国的旅游市场渴望尽快走向成熟,为我国实现2020年旅游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慧,王谊,苟小东:《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旅游市场营销新策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 

2、游云飞:《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策略》,《福建林业科技》,2001年3月; 

3、毛勇:《北方经贸三峡重庆库区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经济纵横》,2001年12月; 

4、徐栖玲,陈宏巨:《旅游开发与建设——中国老年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浅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2卷第4期; 

5、刘锋:《旅游温冷区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经济地理》,2001年5月; 

互联网市场策划篇6

首先,调整了与电信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继续贯彻落实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妥善处理了两固网公司与其它企业的互联协议继承、光缆引接和南北进入等问题,保障拆分重组工作的顺利进行;协调电信与网通的业务划分方案,促进两大集团公司尽早实现业务双向进入和固定通信领域的市场竞争。

其次,针对电信业务市场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出台了新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修订了《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颁布了《电信网编号计划》;针对电信市场中出现的诸如“游子归家”、、“一号通”、转售和基础电信业务等新技术、新业务、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相应对策引导、解决;对推进骨干电信企业的全业务经营、稳妥推进发展、新一代互联网发展及技术业务试验等课题进行大量跟踪研究工作,为我国电信业长远发展做好积极准备。制定了《电信新设备进网试验管理暂行办法》,并初步建立起新技术、新产品进网管理的调研机制。版权所有!

今年还重点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电信市场经济秩序活动,无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在实际效果上都取得一定进展。互联互通工作取得突破进展。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互联互通监管的“硬措施”,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完成了司法解释;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号文件精神,颁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若干规定》,切实加大了对人为破坏公用电信设施、中断网间通信的恶性事件的惩治力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密切合作,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长期增量成本法对固定本地电话网、移动电话网进行了成本核算工作,并根据测算结果起草了网间通话费结算标准、用户资费标准的调整方案,为理顺互联各方经济利益关系奠定了基础;颁布了《互联互通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和《通信质量测试方法》,统一建设了“电信网间结算及互联互通监测系统”,为电信监管部门加强网间通信质量管理,有效防范人为原因造成的网间通信不畅,减少结算争议,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此同时加大协调整治力度,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半年对三起严重阻碍互联互通、破坏市场秩序的违规事件进行了公开通报,月份又召开了全国电信网间互联管理电视电话会议,月份对近期发生的几十起破坏通信设施和阻碍互联互通事件进行了通报,提出了处理意见,这些措施对树立企业依法经营的意识、促进电信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保证互联工作的顺利进行,还针对网间互联争议日益尖锐和复杂的情况,制定了《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论证工作若干规定》,对启用专家论证程序进行了规范;力促电信、移动、网通、联通四大运营企业拟定了本公司的“互联规程”,以推动企业加快互联进程,保障互联程序、协议的高效和透明;为促进固定网与移动网短消息互联,对点对点短消息业务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在几个省进行了互联试验。

……

回顾匆匆走过的岁月,,留下了让人难忘的一笔———电信行业释放出改革带来的活力,政府监管基本走上正轨,各地监管实践也已找到感觉,困惑和迷茫逐渐散去,剩下的就是“信心”———满怀信心坚定地走下去!

××年已成过去,明年电信市场监管工作如何开展?近日部电信管理局拿出了新的一年的工作思路,我们今天刊登在此,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也借此表达我们对电信监管事业的良好祝愿。

认清责任转变职能

进一步认清电信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中肩负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电信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为电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电信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电信监管工作定位在为电信业发展创造公平、有效、有序的竞争环境,推动电信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上来。积极研究和探讨电信业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所应当发挥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鼓励由电信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接入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应用开发商等环节组成的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和细分,形成产业互动、良性发展。

提高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职能。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关注技术演进提供政策支持

积极跟踪研究通信技术演进趋势和业务市场发展动向,做好电信业务发展政策的前瞻性、及时性研究,为电信业深化改革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加强对涉及未来电信网络演进和方向性的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策略的研究和规划。根据市场、改革和技术发展进程,对发展、下一代网络发展和深化电信体制改革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政策性和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研究,为和全业务经营实施做好准备;发挥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在我国电信业务市场发展不同阶段的宏观指导作用,在分析总结近几年我国电信业务分类目录调整与电信业发展不同阶段适应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适合下一阶段电信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形势要求的电信业务分类及管理方式的预研工作,保障在业务发展管理政策上不断适应市场发展和监管方向的要求。

做好新技术、新业务商用试验的引导、组织和总结工作,为下一步健康发展和有效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继续跟踪研究等域名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商用化、实用化进展,及时开展相关工作;根据数字集群通信业务商用试验的情况和国内数字集群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未来基础电信业务主体架构总体设想,以保证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研究提出在全国范围该业务发展的意见;通过统一组织开展的国内多方通信服务等三项增值电信业务试验,认真总结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进一步应当采取的措施,完善增值业务市场的发展环境。

针对技术和业务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本着发展和规范并重的原则及时加以解决。在新业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电信新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本着“以市场为主导,以监管促发展、保证市场竞争有序”的原则,解决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带来的管理新问题,及时研究建立相关规则,对有不正当竞争倾向的行为,加强引导和规范;在具体处理企业新技术和新业务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时,注意保护好、引导好、发展好企业创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针对公用电话市场出现的无序竞争的新情况,研究多运营商环境下公用电话的管理方式、方法和发展目标,保证公用电话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和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地区公用电话的平衡协调发展;针对多运营商情况下号码查询不便等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号码查询、电话号簿规范服务的有效途径,以提高电信企业整体服务形象和服务水平;针对基础运营商在对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升级、演进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新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做好发展初期的规范和引导工作。

丰富监管手段促进有效监管

为适应电信技术和市场发展以及监管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要求,创新监管思维,完善监管规制,丰富监管手段和模式,保证电信业务市场监管有效、规范有序。

根据电信业务市场的规律和特点及市场管理的现实需要,不断完善监管规制。建立和完善涉及市场准入、市场秩序及市场退出的规章和政策,出台《电信业务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年检管理办法》,在健全市场准入机制的同时制定市场退出机制和市场信誉机制,明确和细化电信业务市场规则,更好地适应入世的要求。

依据新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和入世承诺表及内地与香港、澳门服务贸易开放承诺,认真履行职责、组织落实好内外资进入电信业务市场的准入和有关问题的协调处理工作,促进电信业务市场的繁荣与健康发展。其中,重点研究解决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电信企业和境内电信企业在境外上市所涉及到的业务经营许可及授权等有关问题,并开展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网上申请、受理和查询工作。

开展电信业务市场的重点监管与整治工作。对影响较大的国际电信业务市场、卫星通信市场及信息服务市场进行专项监管,针对各自市场特点,创新监管手段,出台有关政策,实施综合治理。如对国际电信业务市场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出台《国际电信业务市场管理办法》,从加强监管、有效打击、重视防范等多方面齐抓共管;对卫星通信业务市场,抓好《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对信息服务业务市场抓好业务规范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信息安全的审查机制、责任的落实机制和有害信息追究机制等,总体上使重点监管的市场秩序有根本性的好转。

及时协调处理电信业务市场发展中所遇到的有关问题,规范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的授权及行为等,及时制止或纠正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电信企业的超范围经营和市场中的无证经营问题;积极为电信业务经营者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为电信企业在境外上市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电信业务市场指导信息,促进电信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年检工作对市场主体和市场状况的综合透视作用,通过经营许可证的年检系统全面地了解各类电信业务市场和经营者发展状况,并加强对电信业务市场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工作;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做好市场的引导、规范及服务,使电信业务市场步入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的轨道。

研究许可政策完善规章制度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调整进网审批程序,清理电信设备目录,推出新版本进网许可证,提高进网审批效率,进一步缩短进网审批时间,以适应促进通信市场发展、服务制造企业的需求。

在对电信设备市场全面整顿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电信设备证后监督体系及制度,完善以各省通信管理局为主,相关地方部门参加的市场监督检查机制,每季度进行一次电信设备质量监督抽查,促进证后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制,协调好测试机构、认证机构、设备制造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不正当竞争。加强实验室管理,在已实行的“四统一”基础上对进网测试报告严格把关。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年审和扩项授权,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室比对工作,推进实验室对行业技术走向的跟踪研究,促进实验室自身发展。

完成与各进网检测实验室、各省通信管理局市场管理部门的联网工作,完成电信设备进网管理信息系统的三期工程建设,以便于政策贯彻、电信市场执法、信息交流。健全电子政务系统,进一步完善设备抽样、检测、网上审批等工作流程。

根据我国在的承诺,履行我国实施电信终端设备相互认可第一阶段的承诺,积极推进与经济体之间电信终端设备检测报告的相互认可工作。

强化各种手段规范互联互通

进一步提高对互联互通的认识,继续将互联互通作为当前监管工作的重点。

要从建立一个公平、有效、有序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的角度,处理好互联互通与电信领域深化改革的关系;从提高各自的网络价值,使竞争双方实现双赢的角度,处理好互联互通与企业利益的关系;从提高全行业服务水平的角度,处理好互联互通与用户权益的关系。引导企业加强对干部、员工的思想教育,营造诚实守信、依法竞争的经营氛围;及时化解企业间的矛盾,依据部号令和《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论证工作若干规定》,及时解决政策层面的互联争议,建立健全第三方机构进行争议判定的机制,解决互联互通质量和网间结算等技术层面的争议,保证协调过程更加公开、民主,裁决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强化监测,及时分析,建立和完善网间通信质量预警机制。充分利用“网间结算和互联互通监测系统”并督促各运营企业按照《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测试方法》对网间通信质量进行测试,对上报的数据要及时进行分析,并依据《公用电信网间互联互通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障碍”、“严重障碍”、“事故”、“重大事故”的定义对其进行定性和分类,及时互联互通质量“疫情”通报;通过对网间质量的分析,及时出台相应的调控措施;要继续充实网间通信指标体系、完善测试方法,管理好、使用好“网间结算和互联互通监测系统”,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互联互通管理协作机制,提高互联互通综合治理水平。通过将互联互通质量通报制度与加强互联互通监管、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与树立行业新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相结合,与企业内部奖惩制度相结合等方式,建立互联互通管理的协作机制。对擅自中断或阻碍电信网间通信的事件,要及时判定责任方,并依据《电信条例》、《关于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若干规定》等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即将颁布的“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及阻碍电信网间互联互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处理。版权所有!

发挥经济因素对互联互通的促进作用。督促企业按照《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结算及中继费用分摊办法》的要求,按时实施网间结算,以提高全行业的诚信意识,保障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和健康发展;在社科院已完成的电话网互联和零售业务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参考成本核算结果,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步骤地对网间业务的结算关系和标准进行调整,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保证网间结算调整方案的出台,以处理好网间互联的经济利益问题,促进网间互联。

大力加强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根据互联互通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依据相关法规和世贸规则,在互联互通的业务开放、互联程序和协议、收费项目和价格、技术体制和标准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使互联互通工作程序透明、收费规范、工作高效、保障有力。

落实“村通工程”推进普遍服务

今年要尽快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通信普遍服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添砖加瓦。

充分调动和发挥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积极主动性,全面启动村通工程。计划年初先期组织企业进行村通工程试点,探索经验、完善方案,条件成熟后,村通工程全面铺开。

形成合力,打造村通工程良好环境。加强横向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和当地政府在资金、政策、税收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条件,并积极促成当地政府和电信企业签订有关合作协议,为“村通工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利用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广做宣传,营造气氛,借社会媒体作用对企业形成“激励”机制,共同树立电信行业“替国家分忧,为社会解难”的形象,赢得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加强村通工程的目标考核和实效查验,成立村通工程联合工作组,出台并完善“村通工程”各项管理政策和考核办法,指导和协调各通信管理局和各企业之间的村通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村通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督促各企业保证所建成的村通项目的正常运营和通信畅通,确保“村通工程”目标的实现。

进一步研究探讨对“村通工程”的扶持政策和技术手段策略,鼓励科研机构和设备厂家开发研制适合于农村通信的经济实用设备。同时继续大力推进普遍服务成本补偿机制的建立进程,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电信普遍服务问题。

完善互联网管理发挥网络效益

进一步认清互联网在网络结构、业务应用、经济特性等方面与传统电信网的联系和区别,将互联网放在整个信息产业链中,放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环境下以及全球竞争的大格局中谋划发展。

鼓励多种宽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增强宽带网络应用的对策,充分发挥宽带网络效益;研究分析互联网市场上不同业务的商业运营模型和产业价值链,促进我国互联网市场尽快形成优势互补、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模式,逐步研究解决制约我国信息高速公路作用发挥的关键环节。

加大协调力度,尽快开通在我国设立的域名根服务器的镜像服务器;抓紧与互联网国际有关组织联系,从国外引进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镜像服务器和解析服务器;建立国家顶级域名服务节点和容灾备份系统,进一步完善域名系统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优化我国互联网互联结构,完善互联网交换中心运营模式,进一步发挥我国互联网交换中心的作用;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推进我国互联网亚太交换中心的建设,切实提高我国互联网络性能。

加强境外域名境内注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境内域名注册服务质量,建立域名保护、变更、注销管理机制,维护国家和域名用户利益;稳妥推进个人域名开放;鼓励和支持中文域名的推广和应用;加强互联网新兴具有公共通信资源特性的寻址标志的应用以及配套管理政策的研究,推动互联网信息查询服务的发展,提高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便捷有效性。建立地址境外申请授权管理和日常使用备案管理制度,设法保障我国互联网发展对地址资源的需求;抓紧研究地址资源的管理政策,争取地址资源管理的主动权;积极开展网络向网络演进的策略研究,确保我国互联网络的平滑过渡。加强与、等国际互联网有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的管理工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适应宽带业务的迅速发展,推动互联网骨干网的互联。制定科学、合理的互联网骨干网互联的架构,出台互联网交换中心新的结算办法,采用互联网交换中心和网间直联等方式解决互联网的互联问题,建立互联网骨干网的网间互联互通质量监测和报告制度,以适应我国宽带业务的迅猛增长,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创造条件。

搞好服务监管服务百姓生活

狠抓电信服务监管框架和制度体系的贯彻落实工作,对电信服务质量进行多方位监督管理,维护用户合法权益。

大力宣贯《电信服务标准》及其配套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监督抽查;推行以用户满意度评价为核心的新型质量评估管理模式,在全行业建立分层次的满意度测评体系,量化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公正透明地向社会通告服务质量,运用技术手段对全网通信质量进行测试和检查,同时对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恶性事件坚决查处,通过引导、规范和监督,保证电信服务和网络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继续将服务质量监督与树立行业新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互动的良好局面。在部行风建设指导小组的领导下,继续做好电信服务“评优帮差”等工作;针对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电信服务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所有新建电信网络均须提供收费项目的详细收费清单查询,对于原有的不具备详单查询的市话网络,在电信、网通部分地区市话清单试点的基础上,适时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要求企业总部对各地在用的与用户间的服务协议强化规范和治理,坚决纠正不规范的和侵犯用户权益的服务协议条款。

互联网市场策划篇7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践深圳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5)03-0089-04

[作者简介]汪云兴(1984―),江西婺源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阮萌(1967―),广西藤县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强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4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88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5%,5年年均增长约20%,约为同期GDp比重增速的2倍。实践证明,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对于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

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符合一般产业的共性规律,也具备新兴产业的个性特征,更拥有其自身的特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动态性、全局性、长远性、风险性等特征会影响着其规划问题,对于规划方法选择、发展重点遴选、发展目标制定、配套政策支持等有着特殊要求。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就需要国家或地区从战略层面给予全局考虑,而不仅仅只考虑产业发展规划问题;动态性就需要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考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支持手段的动态调整等;长远性和风险性就需要政府在规划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近期“显绩”,而也应当注重远期发展的“潜绩”,同时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要加强转变职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让企业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等。

“十二五”以来,我国各地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仅就规划本身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发展方向上,存在区域趋同、重复布局、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由于没有长期的发展思路和统筹安排,各地投资盲目、产能严重过剩,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2011三年间中国光伏企业数量增长近5倍。在发展目标上,存在需求导向、区域攀比等问题,一些地方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时,一方面结合了当地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计划,另一方面还考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以及与有关地区的总量比较,以此来综合制定发展目标。在政策制定方面,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特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在税收、人才、土地、等方面实施了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发展。但从企业调研所反映的政策需求来看,大部分企业更多的是需要政府给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政策体系,避免政策有失公平,防止政策碎片化。

二、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践

(一)以市场发展需求来明确规划主要内容

深圳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判断法、数学模型法等各种方法,逐步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规划范式和思路。从规划理念来看,由于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各类产业经济活动的最终承载主体,产业发展水平实质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合体现,因此深圳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始终将调研企业、分析企业、培育企业、发展企业等贯彻规划全过程,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从规划内容和架构来看,深圳编制出台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文化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基本包含发展基础与形势、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五方面内容。此外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表现形式丰富,使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重大工程和政策需求等内容更加突出和清晰。

(二)以市场发展方向为重点明确发展导向

深圳在编制相关专业规划过程中,深入开展企业调研,从企业所在行业情况和优势特色,全面了解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和优势,以此来选择具体的产业及其细分行业。一是始终坚持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选择了具有比较优势和深圳特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在相关产业细分领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选择了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并符合深圳发展方向的细分领域,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在产业界定方面,更加侧重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产业发展重点的论证,更加注重产业发展重点的开放性,并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进行适时调整。

以互联网产业规划为例,深圳依据咨询报告、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专家意见,结合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部分细分行业进行归类合并和调整。提出重点发展互联网基础服务业和互联网应用服务业。其中,互联网基础服务包括接入服务、域名注册服务(DnS)、设备托管服务(iDC)和网络加速服务(CDn)等;互联应用服务包括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网络内容、网络通讯、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其他新兴互联网应用服务。以新材料产业为例,根据国家有关分类体系,深入分析各省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结合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实际,充分征求业内专家、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等意见,提出了支撑领域、优势领域、新兴领域三大重点领域。

(三)以整合企业计划为核心制定发展目标

深圳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既考虑了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又考虑了产业特色目标;既制定了近期目标,又提出了远期定位;既运用自身产业基础加以推算,又结合了发展环境加以佐证,尽可能客观制定发展目标。从近几年深圳实施情况来看,各项规划目标总体进展良好,个别指标还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以互联网产业规划为例,深圳主要对典型企业、龙头企业、知名企业、行业协会进行调查,并对有关协会、企业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得出产业基础数据。关于产业增速及目标的测算,主要是根据重点企业抽样调查测算数据,并参照全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发展速度的预测,以及有关专家、企业和协会的预测,提出了深圳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和目标。以生物产业为例,深圳结合生物领域发展情况,在创新药物、生物医疗设备等细分领域提出了具体目标,并提出在生物医疗、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方面,成为以生物医疗设备为突出特色、世界重要的生物医疗产业集聚区;世界领先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中心、中国领先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和药品制剂出口基地;中国领先的转基因农作物、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南中国海地区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中国领先的水处理、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等特色目标。

(四)以弥补市场不足为导向制定配套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专项资金、自主创新、人才政策、融资政策、重大项目、税收政策、土地政策、政府采购、营造环境等方方面面内容。深圳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为核心;二是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根据深圳相关细分行业比较优势,围绕产业培育和发展制订有关政策措施;三是从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着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研究制订政策;四是注重与现有政策衔接,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系统性;五是从需求侧出发,加快推进相关应用示范,着力培育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近年来,通过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和规划建议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无论是发展方向及重点,还是发展目标及政策等都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同时以“负面清单”思路厘清政府不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以此达到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平衡。在总结深圳“亲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编制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规划提出四点建议:注重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注重远近结合,灵活确定目标;弱化政府扶持,完整政策体系;强化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环境。

(一)注重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国家应加强统筹部署,树立“亲市场”规划理念,结合新形势,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制定“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强对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引导和宏观指导,明确不同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开放创新,结合国家规划,从各地实际情况,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行业,制定出台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在规划和政策实施过程中,注重研究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针对产业新变化,适时调整发展重点和政策内容,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注重远近结合,灵活确定目标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必须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要结合空间时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发展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经济长远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情况,制定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定位。在制定具体定量目标时,建议将预测周期定为2~3年,尽可能使发展目标与实际情况接近;在制定远期发展定位时,建议将预测周期定为5年;在确定宏观战略时,一般可将预测周期定为10~20年。此外,在针对不同细分行业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时,可根据不同细分产业的本质和特征,制定能够反映产业特色的发展目标。

(三)弱化政府扶持,完整政策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于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阶段,总体上要区别对待,弱化直接财政扶持。加强“需求侧”政策创新,注重“供给侧”政策配套,形成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对于市场主体先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等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行为,给予适当财政资金扶持。对于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人才保障、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等,建议政府尽可能采取非财政资金补助方式,更多地通过创造市场需求、给予配套便利等间接引导型政策给予支持。与此同时,建议各地要因地制宜,从全局系统角度出发,制定涵盖财税、金融、人才、土地、创新、市场、示范、改革等全方位系统支持政策,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给予分类扶持。

(四)强化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环境

有学者认为,产业政策的强化必然导致竞争政策的弱化,这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产业政策的效率会越来越低,负面影响将会随之增大,政府直接扶持政策的内在缺陷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会逐步显露,这就要求政府扶持产业发展的重点要转向竞争性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首先要强化市场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政府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再次要优化政府政策执行方式,建立公平透明的财政资金扶持管理办法,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改变社会上所谓的“分项目、分资金”传统方式。最后要加强规划政策执行的监管和绩效评估,鼓励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Z].2010-10-10.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2012-7-9.

[3]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Z].2009-9-16.

[4]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Z].2009-12-28.

[5]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Z].2011-12-29.

[6]李若馨,陈静.目标增速倍超GDp各地新兴产业投资“抢跑”[n].中国证券报,2011-2-15.

[7]骆祖春,范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7:35-38.

[8]赵西君,吴殿廷,何燕,宋金平.基于集群理论的产业规划模式探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1,16(3):59-64.

互联网市场策划篇8

3月中旬市场突破了七年高位3478点,成为进入牛市的象征性指标,也就在这周内两市新增股票开户数突破历史最高记录,市场对“改革牛”和“转型牛”的认同度不断提升,庞大的场外资金源源不断加速入场,一股牛市大浪潮正席卷而来。

四月市场宽幅震荡可能性加大

我们深信这轮超级牛市的持续时间很可能会超出以往,但从短期看市场的过热特征较为显著,预料4月份市场将展开宽幅震荡,沪指运行将在3400-4000点区间。

证券法修改及注册制推出进程加快或将影响市场上涨节奏,我们建议在上行趋势中保持一份清醒,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短期波动,牛市中快速回调将带来逢低介入的好时机。

新周期启动提升了市场风险偏好

三月两会闭幕,证券市场打破多年来两会结束行情见顶的历史经验,新一届政府锐意改革和加速经济转型的意志和决心使市场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正是这种对未来新周期启动的信心提升了市场的风险偏好。

3月指数创出7年新高,市场信心极大增强。沪指相继突破3300、3400、3500、3600、3700点等整数关口,沪指单边上涨12%的同时,成功突破被喻为牛熊分界点的3478点,激活市场投资信心意义重大。

近期新开户数加速,两市成交量连续一周超过万亿元水平,证监会披露口径个人投资者入市占成交金额的九成,从目前市场种种运行特征看,资金和政策驱动的行情特征明显。创业板综合指数在继1、2月上涨30%后,3月单月升幅超过20%,创业板单日成交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从两会释放的最新施政纲要看今年政府将在调结构和稳增长取得平衡,货币政策转向全面宽松,财政政策加力增效,房地产调控态度转向支持呵护,尤其是在地方债务置换,支持互联网+,工业制造业升级,极力推进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创业企业的金融服务实体定位。房地产黄金十年已逐步远去,股权市场正逐渐成为未来十年居民资产配置的首选,周小川行长称不赞成“资金进入股市就不是支持实体经济”的说法与过去对“脱实向虚”的担忧已发生微妙转变。

“互联网+”开启变革的时代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互联网+”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从总理选择互联网金融企业“微众银行”作为今年首次调研,早已可见政策导向的端倪,“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

互联网市场策划篇9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岗位;人才培养

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旺盛的势头。从2015年全国各大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来看,市场营销专业多年来一枝独秀,几乎是所有企业大量需求的岗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长期发展壮大的需要,同时也因这类岗位流动性较高、年终奖比例较高,造成了大量营销人员在节后选择新的发展,企业也需要不断招收新的人员来填补空缺。但人才市场大量招聘的营销人才,普遍存在招聘门槛都相对不高、专业、学历等并不是最主要条件的现象,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求职者的综合素质、沟通能力方面。这类人才在营销岗位中属于销售岗位的居多,在市场营销岗位群中属于基层的岗位。在高校培养的营销人才中,基础销售岗位是学生毕业后必须经过的基层锻炼,却不是最主要的发展目标,因此高校培养的营销人才应区别于人才市场的基层人才,培养具有高素质、能力全面的营销人才。

我们本次调研的时间是2016年1月-3月,研究对象来源于各大企业在招聘服务机构公布的招聘信息。对市场营销类招聘信息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后,按照营销岗位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将企业提供的市场营销岗位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市场调查类。这类岗位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销售数据的分析和整理,顾客销售行为分析,商品数据分析以及未来市场预测等。工作岗位包括:市场调查专员、数据运营、战略运营、消费分析等。

第二类:销售岗位类。这一类岗位直接和顾客进行交流,为顾客提供直接服务,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产品的销售和销售各环节的服务为主,同时为公司内部提供销售数据的归纳和分析。这一类的工作岗位包括:销售代表、销售主管、销售经理、销售总监;销售助理;客户代表(售前、售后)、客户主管、客户经理;渠道销售;商务代表等。

第三类:市场岗位类。这类工作岗位主要从事公司产品宣传和品牌推广,间接影响顾客。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制定企业市场宣传策略和计划,为品牌建设制定推广和宣传策略,宣传策划文案的写作,各类市场促销活动方案制定和执行,间接销售产品和营销顾客。工作岗位包括:市场推广、品牌专员-品牌运营主管-品牌经理、产品专员-产品运营主管-产品经理、市场文案、活动策划与执行、企划专员-企业经理、促销-促销管理等。

第四类:媒体岗位类。主要是企业品牌和产品宣传,进行媒体合作以及媒体选择。工作内容包括媒体的分析和选择,广告制作和,广告后宣传效果分析和调整,制定公关计划和活动执行,为销售产品提供更好的影响力。工作岗位包括:广告制作、广告创意、公关、媒体代表等。

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在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对能够开展互联网运营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营销成为企业必须具备的竞争力。截至2015年12月,全国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根据itU《iCt核心指标》,互联网营销是指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营销推广活动,包括企业自己或者通过/广告公司投放的广告或制作的推广,包括付费推广和免费推广)活动的企业比例为33.8%。与其他渠道相比,互联网仍然是最受企业欢迎的推广渠道。在开展过互联网营销的企业中,35.5%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了营销推广,其中有21.9%的企业使用过付费推广。随着用户行为全面向移动终端转移,移动营销将成为企业推广的重要渠道。因此,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受到了企业的热捧。

在对传统的岗位分析后,我们也对该类岗位进行了分析:

这类工作岗位主要是以互联网和各类移动终端作为营销工具和平台,为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开展宣传和推广,并和顾客进行直接沟通。工作岗位包括:互联网产品专员(助理)-互联网产品经理,电子商务经理/主管、电子商务专员/助理、网络运营管理、网络运营专员/助理、网站编辑、app产品和运营等。

传统的四类工作岗位和最新的互联网营销岗位,在不同的企业当中部门设置不同,岗位名称也大相径庭,但是大多数企业设置岗位的思路都是市场营销理论的核心思想。在各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时也大多参考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应用本科的职业院校,在制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和方案执行时,更多应该参考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企业对每个岗位的任职资格的要求,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方向。我们经过对企业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上述5类岗位基本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具体内容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企业营销类岗位中市场类和销售类、媒体类更加偏向营销专业毕业学生;市场调查类中的数据分析和运营岗位偏向数学专业;互联网运营岗位更偏向中文专业的学生。因此高校在学生培养时,培养方案应关注企业偏好,注重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任职资格。以互联网运营岗位为例,企业需要的运营人才应该具备:敏锐的市场应变能力,熟悉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运营特点,丰富的互联网知识。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营销课程中难以实现。目前传统的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体现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课程,因此企业在寻找适合人才时不得不从其他专业中进行人才选拔。

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存在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定期对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营销人才就业岗位,了解企业需求,对学生而言,可以更好的进行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高校培养方案也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北京市对各个院校实施项目资金支持,本次研究得到2015年北京市民办促进项目(北京吉利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大学生科研实践项目)的支持。该项目为学校教师研究企业提供了便利,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支持,在本次项目中北京吉利学院2014级本科班的学生们也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工作,在研究中也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互联网市场策划篇10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产业体系物联网产业链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国家出于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考虑做出的明智举措。“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尤其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领域,如今人们即将经历另一个世界信息产业的浪潮,那就是物联网产业。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autoiD中心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在由国际电信联盟的一份年度报告中把“物联网”正式称为“theinternetofthings”,并进一步将其发展远景定位于一种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

一、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2009年“传感中心”成立以来,总理就曾多次强调要着力发展物联网并建议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来抓。在我国,“物联网”绝不是一个完全的新生事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发展物联网某些关键性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同发优势。如于1999年在中科院启动的传感网研究,现分别在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和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等方面拥有了多项专利,研发水平已居于世界前列。作为物联网主要技术的RFiD目前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成为扩张最明显的产业环节之一,其市场规模见图1。

研究报告显示,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物联网,其在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而2010年中国物联网博览会上的《2009—2010中国物联网年度发展报告》早就指出: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2015年将超过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此外,建立在全国各主要大中型城市的各种产业园、示范工程及物联网工业园区也如雨后春笋。

作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以来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的主角,物联网毫无疑问将给中国带来一次大有作为的战略性机遇,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也存在着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有利因素。

二、培育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优势的重要性分析

1、物联网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我国物联网产业起步良好,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是当今世界上能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化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其潜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产业集群蓬勃发展。首先,数量上快速增长。国内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二、三线城市纷纷投身物联网产业。其次,规划上有条不紊。一方面,便于物联网形成产业式发展,中国传感信息中心形成了涵盖生产、研究及生活配套在内的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在完成建设传感网产业示范基地的前提下,无锡市规划于2012年和201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000亿元和2500亿元。再次,产业联盟应运而生。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河南、杭州在内的数十个省市已成立了物联网产业联盟。2010年5月,由中科院、大唐电信、无锡新区创投集团等联合设立的首个“物联网产业基金”也全部交由市场化运作。

(2)产业链趋于完整。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包括感知和控制器件提供商、感知层末端设备提供商、网络提供商、软件与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提供商等六大环节。一方面,我国不仅在物联网感知和控制器件环节中实现了多项关键性突破研究,例如低频和高频RFiD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在应用上也渐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与竞争力。另一方面,拥有各自独特核心业务的各产业园区正促使产业链逐渐完整化。物联网创业企业集中度最高的上海嘉定区不仅在市场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软件开发方面拥有创新性公司,在主打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传感视频监控软件开发方面也吸引了相关外企,而且在晶体材料和新型智能安保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制造企业也纷至沓来。此外,国内网络运营服务及互联网发展迅速。国内三大运营商正努力寻找与物联网产业相结合的契机,不断开创创新性业务、积极探索应用性产品。

2、培育我国物联网产业潜在优势的重要性

(1)战略管理学家porter认为,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发展的表现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之一。物联网本质上要求多样化产业间互通互联,因此培育我国物联网产业化体系的潜在优势有助于提升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水平及世界竞争力。

(2)培育物联网产业的潜在优势符合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趋势。培育产业潜在优势的过程能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应用市场和领域的快速发展,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为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注入长期驱动力,改变我国处在国际贸易产业链低端的现实状况,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3)培育潜在优势有助于消除阻碍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各主体间通过频繁往来和信息交流实现的智慧和思想碰撞能促成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各类标准体系的建立;产业集群不仅是优秀企业的集聚地,且其智囊团作用的发挥必将在培育物联网专业人才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之间实现形成良性循环。

三、我国构建物联网产业链存在的制约性因素

1、产业规划较粗放,缺乏统筹意识

发展经济需要智慧,物联网给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带来了契机。物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升温离不开政府给予的大力倡导与积极推动,但是在规划物联网产业战略的进程中,各级政府还存在着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

2、产业应用规模不足,应用层次及产业化能力偏低

在确立物联网发展十大重点应用领域以前,汽车行业与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为感知层及传感层两大领域中的主要应用,其层次较低,也比较传统。新技术生产力转化成本高,而生产规模又有限,因此十大重点应用领域中多项应用领域的拓展面临着难以与生产环节顺利对接、产业化能力与应用需求相互冲突的难题。

3、产业链环节部分欠缺,有待持续完善

处于物联网中下游的系统集成商(如中兴、华为)和三大网络运营商的发展水平现已接近了世界领先水平,感知层中若干种关键技术的研发也得到了高度认可,生产和市场规模都在逐年攀升。但其他环节如产业应用环节上的相对欠缺依然是物联网产业链完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障碍。

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几点政策性建议

1、增强政府规划物联网产业战略的统筹性意识

提高政府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科学性认识,增强对物联网产业规划部署的统筹性、整体性与一致性。一方面提高政府主体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培养与提拔具有专业管理才能及具备战略规划与实施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协调各级职能管理机构或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做到执行力的集聚、执行方向的统一,避免南辕北辙。

2、提供多样化的扶持政策

一方面在财政政策上,为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和创新风险资金,解除企业对投资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的资金瓶颈;对能成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物联网相关企业给予一定资金以示激励;利用政府各种税收、行政或经济的杠杆手段加大资金在物联网产业方面的倾向,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中游的生产企业给予必要的增值税返还等。另一方面在金融政策上,将企业的银行贷款项目转移至国家在银行实施的各项政策性扶持范围之内;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缓解物联网产业具体发展中可能遇到的资金瓶颈。

3、制定相关的物联网产业政策

首先,制定物联网产业内部的结构政策。政府根据相应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选择和确定符合各地区资源、资金和技术力量等条件的主导性物联网产业环节,并同时协调物联网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平衡发展。一方面,在明确各自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比较优势基础上,明确自身发展物联网所具有潜在优势的具体部门;另一方面,合理协调物联网产业内部结构的平衡。重视物联网上游技术研发环节上不断接近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帮助其实现生产力的有效转化;鼓励产业中游企业投资于物联网技术转化生产力的活动,逐渐实现物联网应用产品的高端性、高品质与高档次;在应用层面上,积极拓展物联网在重要民用民生领域的应用,使市场需求成为生产与研发的主动力。

其次,制定必要的产业组织政策。设立物联网相关的技术研究小组、物联网产业发展促进小组、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小组,通过与专家、企业各方的商讨或研究来预测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走势,为合理有效分配市场要素、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再次,构建共同进化的融合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物联网企业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的试点应用,推动“三网融合”的试点示范;搭建并持续维护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大众化信息网络连接平台,使其走进百姓,服务民生。

4、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进程

出台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税收及税收优惠、产业规制及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此外还应健全物联网技术及相关系统的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制定规则及市场诚信机制等。

五、总结

全球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很好,国内在发展物联网中已具备了产业化体系构建相关优势,但阻碍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障碍仍不可忽视。物联网的有序发展离不开各主体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本文仅从政府的角度尝试如何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值得考虑的另一个视角是:物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推动与努力。此外,当市场需求成为主导时,我国物联网的繁荣就指日可待了。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0YJ09)和江西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编号:2007259)。)

【参考文献】

[1]侯赟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

[2]李晓: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0(6).

[3]物联网要技术更要市场[n].人民日报,2011-11-14.

[4]房夏:中国物联网的现状及其发展因素分析[J].电子技术应用,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