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战略管理内涵十篇企业战略管理内涵十篇

企业战略管理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5:20

企业战略管理内涵篇1

关键词:企业;战略财务管理;财务战略;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行企业管理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企业诸多管理的顺利高效开展。为此,这就需要结合现行企业管理的发展需求与特点,在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之上,将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有效的融合起来,构建新型的战略财务管理,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产生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为保障企业经济水平的可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涵义

战略财务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管理为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开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隶属于企业职能管理,企业战略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企业战略财务管理是以企业战略管理为指导思想,通过综合战略的高度、收集、加工以及企业各方面的经济信息,实现对企业资金等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进而,协助企业高层管理者做出有效的决策。总结来说,企业战略管理是现代财务管理的一次创新与完善。

二、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相比,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并且,还具有独特的四点特征,即综合性、长期性、动态性以及外向性。

首先是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特征。综合性又称之为整体性或者全局性,其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财务战略与其他企业职能战略相结合,共同构成企业的整体战略,通过实现企业各职能部门协调一致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保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现阶段,我国各企业正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之中,再加上,现行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理财环境的复杂多变,因此,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只有切实综合性进行管理,才能够保障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以指导、协调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各项活动顺利有序开展。

其次是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长期性特征。长期性是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核心特征,该特征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基础之上,以战略管理为导向,通过不断强化企业财务决策者的战略意识,力求制定出长期财务战略的规划和预测,确保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不断推进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强大与发展。

再次是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动态性特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发生着不断发展与壮大,再加上,经济体制环境的多变性,因此,导致传统的财务管理战略不能够满足现行企业的需求。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将能够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发生着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即当企业环境发生较大变动时,企业财务战略随之做出有效调整;当企业环境发生较小变动时,企业财务战略对行为起着指导性作用。

最后是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外向性特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予我国现行诸多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经营目标三者的平衡关系逐渐被打破,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将企业与外部环境有效的融为一体,并不断加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并且,根据企业的需求与特点,及时调整企业财务战略结构,切实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企业各项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共同创造资本收益,进而,达到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效用最大化和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一般情况下,现行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目标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战略财务管理应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战略财务管理应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以及战略财务管理应实现企业社会效益最大化。

首先是战略财务管理应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人力资源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源使用的高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充分的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为此,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这就需要我国现行企业树立起人才资源效益观,采用合理的设计管理报酬契约来有效监督和激励相关人员,切实保障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

其次是战略财务管理应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现行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划分为两部分,即财务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资本结构决策以及营运资金决策最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强大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确保企业盈利能力可持续进行,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技术核心竞争力,正确的研发决策和技术更新决策决定着技术核心竞争力,技术核心竞争力对于不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综合以上两种核心竞争力共同决定着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最后是战略财务管理应实现企业社会效益最大化。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社会效益在企业中产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社会效应对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应切实兼顾社会效益,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营造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内容研究

1.营运资金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内涵篇2

关键词:企业形象战略机制构成效能模式

abstract:Corporateimagestrategyplaysadrivingrolewhenthecorporationoperatesinmarketeconomytogetitsgoal.onlymanagersofcorporationsrealizeCorporationimagemechanismaccurately,cantheydecideandpracticeitproperly.thearticlediscussindetailonsystemcomposition,generationpatternandpotencyefficiencywhichmayleadcorporationtoestablishfittedcorporateimagestrategyandbuildupitsowncorporateimage,accordinglypromotecorporation’sbusinessoperation.it’sthegreatestvalueofcorporateimagestrategy.

Keywords:CiStrategymechanismContentCompositionpotencyefficiency

众所周知,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成为丰厚的无形资产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较少之有形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综合回报。现代企业的经营者普遍都将塑造企业形象、有效运用企业形象的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而调查发现,在热情无所谓不高、投入无所谓不大的形象热潮背后,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并把握企业形象运作的内在规律而仅仅停留于口头上的重视,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显然,企业经营者和形象设计师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企业形象机制,正确理解形象战略的应有价值。

何谓企业的形象战略?简言之就是企业为塑造企业形象并发挥企业形象效能而制定的方法和策略,其核心是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通过运作企业形象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明确设定企业需要塑造什么形象并解决如何塑造的问题;其二,制定周密的计划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发挥企业形象的效能。

机制最早源于希腊文,其本意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也可以理解为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引申到企业形象机制研究,它包含企业形象的特点,其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和企业形象的效能模式三大组成部分,通常是立于企业经营的角度,从理论上阐述什么是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包含哪些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内在联系、企业形象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对企业形象机制探索研究所得出的方法论正好适用于指导企业制定形象战略的具体实践。

一、企业形象及其特点

1.企业形象的定义

过往研究对企业形象的概念描述偏重于理论上的全面与严谨,给人以十分复杂和繁琐的感觉,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实践证明,坚持视觉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化是正确塑造和运作企业形象的必然要求。但这并不影响归纳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表述:企业形象就是企业名号和企业标志,及与之相关的所有企业内涵。

在现实企业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商业中心铺天盖地的灯箱霓虹、高速公路两旁绵延不尽的t型广告牌、电视荧屏不断重复的标版画面与声音都已证明,企业形象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标志与名号,通过不断重复的表象传播有计划地赋予标志与名号各种内涵供社会公众记忆与联想,所以企业形象的实质是企业各种内涵的总和。对公众而言,企业形象就是当提及具体企业名号或看到标志时所产生的相关所思所想。

从认知角度来看,企业自身和公众对企业形象的认识显然会有所不同,这是企业形象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特点所决定的必然结果。

2.企业形象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特点

首先,任何企业都有其自身形象,推行形象战略之首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形象规范统一,最大限度地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企业,即客观存在的企业形象需要公众的主观认同;其次,经营管理者主观上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公众总体上的客观评价必然存在偏差,如何有效的缩小双方在认知上的差异而达成最大限度共识,是企业实施形象战略的重要任务,即企业主观构筑的形象必须要通过社会评价的客观认可,否则企业形象的效能就无从谈起。

因此,企业形象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特点可以归纳为:客观存在的企业形象体现了经营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公众对企业形象的主观印象最终汇聚成社会整体的客观评价。这种企业形象的认知二重性决定了形象战略在企业总体战略构成中具有明显的边缘学科特性,必须综合考量经营管理、视觉设计与信息传播等诸多因素,经过系统化、规范化的长效运作才能够实现企业形象战略的最优价值,这已为众多正反两方面的企业实例所反复印证。

3.专业设计机构的作用

本质上,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营销是其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形象仅是上述企业内涵的外在表现,事实证明,华丽的形象设计挽救不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但可以帮助强者更好、更快的发展扩张。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社会公众对企业形象的认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如何快速引导公众形成如企业所愿的良好印象仅仅依靠企业本质的简单自然表述显然是不够的。专业设计机构的作用就是运用视觉设计、信息传播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经营管理者完成企业形象设计,使之适应现代资讯传播的特点,既能反映企业对形象塑造的主观意愿,又便于被社会公众认同。所以,塑造现代企业形象的主体是企业自身,专业设计机构是企业实施形象战略所倚重的外部资源,双方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企业形象工程。

二、企业形象的内容构成及特点

过往的企业识别系统理论cis作为企业形象战略最重要的方法论,虽然也在书面上强调理念系统mi和行为系统bi的重要性,而在实践中基本上却是围绕以企业标志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vi展开工作。诚然,简单地从定义推论企业形象的内容构成,标志和名号是企业形象的基石和主体,必须要制定周密的方案与规范来保证其运用展示的系统性、统一性和延续性,这早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相当多的案例实践却是到此为止,企业形象徒有其表而忽略了更长效的内涵赋予。

之所以需要从机制的角度来综合审视企业形象,在于一个小小的标志图形或者称谓所能承载的企业内涵几乎是无限的:横向可以涵盖企业经营发展的各方面,纵向可以延伸至企业的全部历史与未来。企业拥有什么内涵、如何有序展开企业内涵表达是研讨和实施企业形象战略不可或缺的中心工作,其重要意义远非完成若干华丽的手册所能比拟。因此,可以将具有典型的系统特性的企业形象构成归纳为:

企业形象是由标志系统、应用规范系统和内涵衍生系统三大子系统相互关联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企业形象Ci=标志系统LS+应用规范系统aS+内涵衍生系统iS

1.标志系统:LogoSystem缩略为LS.:指企业标志和企业名号,及其图形和文字原本所具有的意义,是企业形象展示的最主要与核心的内容。

标志系统是由专业设计机构依据企业管理层所确立的企业经营本质特征和发展战略构想,运用视觉传达、识别设计与信息传播的专业技能而得到设计确立,最终成为企业形象的基石与主体。

标志系统部分的形成需要企业管理层与专业设计机构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互动,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其作业时间通常需要1-2个月时间。

2.应用规范系统:applicationSystem缩略为aS.:指标志系统在多种多样的企业经营传播环境中应该遵循的应用规则,是企业形象展开公共传播的规范与维持系统性、一致性的保障。

应用规范系统主要由设计机构依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运转策略或营销实际情况前瞻性地预设并制定多种设计方案和管理规范,用来确保企业标志和名号在各种传播展示条件下都能够保持其统一性和系统性。

应用规范系统的形成需要设计机构更多地与企业经营管理政策的执行团队展开沟通互动,保证所有设计预案与规范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其作业时间视企业规模大小和应用项目多少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

3.内涵衍生系统:intensionSystem缩略为iS.:即企业期待注入标志和名号中所有涵义的总和,也可以说是企业底蕴的总和。

企业内涵衍生系统的内容应该囊括企业经营发展的全部内在意义,相当于旧有cis理论中理念系统mi和行为系统bi两大部分所体现的内容。可以更具体地理解为技术内涵、产品内涵、实力内涵、管理内涵……等等。

企业内涵无论其实质内容的归纳、表述还是赋予都需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分阶段、有序地展开,贯穿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始终,是需要企业与专业设计机构在多种多样的经营传播活动中共同完成的系统工作,是长期的作业过程,贯穿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全过程,任何希望一蹴而就的短期企图都是不可取的。

从企业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能来看,企业内涵可以借助特点鲜明的标志系统LS载体,凭籍系统、规范、完善的应用系统aS全方位地顺序展示与传播,不断赋予并丰富企业形象以新的活力与内涵,从而实现企业运用形象战略促进经营发展的终极目标。

标志系统LS、应用规范系统aS和内涵衍生系统iS之间的关系是:LS是aS的基础并决定其典型表现特征,aS反过来保证LS的一致性与规范性;同时,aS可以丰富并优化iS的视觉表现效果;iS通过aS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赋予LS更多的涵义;aS是iS直观展示的平台,iS是企业与设计机构共同协作注入LS的内涵实质。

三、企业形象的效能模式

企业形象战略从属于经营战略,树立形象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形象的影响力来促进企业实现具体经营目标。企业形象的影响力简称为形象力,简单地讲,企业形象的效能模式就是指企业获得形象力、并使之发挥作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最大化的方式。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青岛海尔从最初冰箱制造事业中塑造了Haier品牌,成功地将技术、品质、设计和服务的优质产业制造内涵转化成社会消费群体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并将这种印象从单纯的冰箱产品扩展赋予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海尔企业的Haier形象,进而依托Haier形象进入电视、空调、洗衣机、日用小家电、it等领域并快速获得高端市场地位,从偏居山东的地方性企业超越众多历史悠久的竞争对手成为全球白色家电产业的领导性企业集团,从青岛海尔到中国海尔、再从中国海尔到突破地域限定铸就着眼于全球发展的海尔品牌和集团形象,并继续向更广阔领域扩展的实例生动地诠释了企业形象的效能模式,也雄辩地印证了卓越形象支撑企业跨越式发展战略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必须看到,完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企业拥有超越同侪的本质核心竞争力,也需要企业借助设计与传播领域的专业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形象规划、展示与公共传播范畴的专业优势,持之以恒共同维系并不断扩展企业形象塑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实现企业形象影响力的最大化,获得最佳效能。

以此类推,对普通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形象的效能体现在能够将企业积累的总体形象优势赋予每一项具体的产品开发或其他经营活动,在市场与社会感知中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经营态势,有效提高运营效率,降低市场开发成本。

四、结语

科学制定并实施形象战略是企业发挥形象效能的基础,其前提是把握企业形象机制,充分发掘企业内在特质并不断赋予企业形象以新的涵义,使表面上作用于视觉范畴的企业形象真正转化为驱动和优化社会认知的形象力;同时,正确认识企业与设计机构在形象工程中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充分融合二者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优势,塑造有生命力的企业形象,通过制定并实施形象战略确保企业形象运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使之能够为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发挥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管理内涵篇3

[关键词]采购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物料管理供应管理

采购作为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现在采购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它已渗透到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对采购进行有效的管理会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做出巨大贡献。因此,企业必须重视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最早在西方国家被提出,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我国对采购管理的研究虽然发展的比较晚,但已有大量的学者作出了相关研究。然而,我国企业中的采购管理没有跟上研究的步伐,有许多企业的采购管理还停留在传统水平上。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对采购管理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进行述评,以期对我国企业采购管理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一、采购管理发展历程

从全球范围来看,对采购管理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采购管理的职能也发生了演变。总的来看,采购管理的职能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文书阶段、交易阶段、战略阶段。在文书阶段,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之前,大多数企业主要把采购职能当作一种文书活动。这一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采购管理,采购职能完全出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被动的去完成企业已决策好地与采购相关的文书性工作。此后,采购管理进入交易阶段,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从1940年~1990年50年的时间。在这一阶段内,采购职能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很多企业意识到采购对于高层管理的作用,把首席采购官等关键采购人员提升到最高管理层,也开始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采购职能。但这一阶段的采购主要关注的还是采购自身的交易,并没有把采购战略融入到企业战略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研究采购管理,采购职能从以交易为基础的战术职能发展到以流程为导向的战略职能,采购战略开始融入到企业战略中来。

二、采购及采购管理内涵评析

在采购管理职能变迁的过程中,采购和采购管理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目前对采购和采购管理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学者们通常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下面分别对采购及采购管理的内涵进行评析。

1.采购内涵评析

对于采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看,有些学者将其简单定义为“以购买的方式,由买方支付对等的代价,向卖方获取物品的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这种定义方式有些笼统,并没有将企业采购与普通的购买区分开来;还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以最能满足企业要求的形式为企业的经营、生存和主要及辅助业务活动提供从外部引入产品、服务、技术和信息的活动(Vanweele,2000年)。这种定义站在企业的角度,将企业采购与普通购买区别开来,指出了企业采购的目的与范围。从广义来看,学者将采购定义为企业中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过程,这些活动包括购买、储存、运输、接收、进场检验及废料处理等。这种广义的定义与某些文献中对采购管理的定义相类似。

2.采购管理内涵评析

对于采购管理,不同的学者也是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定义。基于传统采购管理的一个定义是“5R”管理,即企业为了达到生产或销售计划,从合适的供应商那里,在确保合适的品质下,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合适数量的商品所采取的管理活动。这种定义将采购管理的主要目标定位在维持经营活动和降低成本上,没有体现出从战略的高度来关注采购管理。

有的学者从采购管理的其他目标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将目标定位在消费者需求上,给出这样的定义:在全球和动态环境中,通过产品、服务以及供应网络的革新,来创造、积累、捕捉和满足终端消费者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从而制定和执行合理的战略。这样一种经营管理过程,即是采购管理(Harland,1999);或将目标定位在供应商管理上,这样来定义采购管理:采购管理,即优化采购基础,选择协调供应商,提升供应商绩效,挖掘供应商潜力(Gillingham,2003)。

此外,有的定义是从运作流程的层面给出:采购管理是计划下达、采购单集成、采购单执行、到货接收、检验入库、采购发票的收集到采购结算等采购活动的全过程。对采购过程中,物流运动的各环节状态,进行严密跟踪、监管,实现对企业采购活动执行过程的科学管理。这种定义罗列出采购管理涉及的一系列活动,比较适用于传统的采购管理,体现不出采购战略与企业战略的融合。

为了从战略的高度来理解采购管理,可以这样来定义:采购管理是计划、执行、评价和控制采购战略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行采购决策,指导所有的采购活动,利用企业能力范围内存在的机会,从而实现公司的长期目标。相比较而言,这个定义更能体现采购战略与企业战略的融合。

三、采购管理相关概念辨析

在采购管理相关文献中,出现了一系列与采购管理相关的概念,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物料管理、供应管理。为了清晰地认识各种概念而不产生混淆,下面将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供应链是指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从原材料采购直至最后由销售网络将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通过物资的移动和信息流的反馈形成一个系统。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从而发挥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协同效应,实现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和价值增值的目的。

物流管理是在指某一系统中,为达成某一目标而对人员、物资及相关要素的移动过程进行计划、执行和管理的过程。其中,系统是制造功能、运输功能、送货功能和服务功能等组合而成的集合体。目标是指满足顾客需求。物流管理是能够优化企业的产品、原材料、信息及其他各种资源的移动方式,是实施高效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企业的物流活动通常包括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采购物流和回收物流,采购物流是企业物流的重要起点,是企业物流管理的主要环节。

物料管理把物料流动看成一个系统,计划、组织、激励与控制与采购物料有关的所有活动。它的主要业务包括:预测物料需求、寻找货源并获得物料、把物料引入企业、按流动资产控制物料状态。物料管理的目标是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来解决物料问题,它通过协调不同物料的性能表现、提供交流网络和控制物料流动来实现这一目的。物料管理与采购管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供应管理是采购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以后,采购管理从以交易为基础的战术职能发展到以流程为导向的战略职能,人们不再认为采购仅仅与供应上有直接关系或仅仅是购买。一些企业随之把职能名称从采购管理改为供应管理。供应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采购、使用和运输各种资源为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提品或服务。

四、简评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的发展,采购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企业战略决策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到采购,采购管理发展到战略层面,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操作的层面。此外,采购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新技术,电子商务在采购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在这些新趋势下,采购管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原有的采购及采购管理的概念已不能完全适用于新趋势。新趋势下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例如,采购管理发展到战略层面,需要更好的理解采购管理的职能边界,需要考虑与多少供应商保持战略合作关系等;电子商务与采购管理结合后,会给采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采购中如何更好的使用电子商务等。这些都是采购管理新趋势下,新的内涵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准确的理解采购及采购管理的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采购管理。而且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的采购管理发展阶段也不同,有的企业中的采购管理更侧重于操作层面,而有的企业更侧重于战略层面,因此可以选用不同的概念为指导。

参考文献:

[1]利恩德斯费伦,张杰张群译:采购与供应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张建良:浅谈采购管理的新理念.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02:119~120

企业战略管理内涵篇4

关键词:财务战略;财务管理;战略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自产生至今,随着环境的要求,不断向着完善与全面的方向转变,己经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核心。而另一方面,战略管理由于其全局性、前瞻性和长远性等优势明显,在理论界和实践中都备受关注,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运用。但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真正内涵,其目标、本质、重点是什么,一直存在分歧。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

1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前,理论界对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研究一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研究假设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是否可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抑或两者在本质上根本不相关之类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进而也使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受到局限而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战略管理思想的先进性,它已逐步向营销、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等企业的各个职能领域延伸和渗透。因而也就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按照战略管理进行适应性变革的要求。

进入90年代后,学者在财务战略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对财务战略和财务战略管理内涵的解释产生了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财务战略就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为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的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还有观点认为,财务战略是对企业总体的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目前理论界对究竟什么是

“财务战略”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对财务战略管理也缺乏系统的研究。

笔者认为,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界定,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战略首先应具备一般战略的优势和特性,即应该是站在战略高度上看财务,着眼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它的目标应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通过全面的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找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制订资源分配和一系列行动的方案,以使企业不仅能够应付不断变化的环境,还能对其产生影响,并能够赢得一个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持续的竞争优势。

(2)财务战略必然是围绕资金的运作展开,涉及到融资、投资、股利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即通过对资金从流入、运作到流出制订和实施战略,从而实现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3)财务战略管理特别强调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财务战略管理就其本质上是企业与变化着的背景或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背景不同,财务战略管理的观念、理论、方法、范式及其应用都将随之改变。

因此,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如何认识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如何认识企业内部理财能力,如何确定目标

和如何实现目标。财务战略管理不是空谈,它必须解决企业现在和未来在理财方面应当怎样做的问题。

2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追求长期盈利能力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直接相关的,其目标应该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相协调一致。

目标是战略制定的首要和关键的问题,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到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市场增加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等,各位学者众说不一,这一直都是理论界争论和关注的焦点。

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p.斯隆指出:“一个企业的战略性目标是赚取投资收益。如果在较长的时期内企业不能创造满意的收益,它将无法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得以生存是一切收益的根本基础。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能否维持生存取决于其赚取的收入能否补偿其付出的全部成本。如果企业要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增长和发展,就必须使其赚取的收益在补偿其成本时候能够有所剩余,一方面满足利润分配的要求,另一方面补充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事实上这也就是企业存在的本质意义,即要获得长期的盈利能力,为企业所有者及其相关利益群体谋求长期的收益。学者们提出的诸多企业战略的目标从根本上讲都是围绕着追求长期盈利能力这一中心而提出的具体目标要求,而且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战略目标也应该是长期协调一致的,因而无论具体战略目标如何制定,追求长期盈利能力都应该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不变的总的目标方向。3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建立竞争优势

所谓的竞争优势是指当多个企业处在同一个市场中时,面对类似的顾客群,其中一个企业能够赢得更高的利润率,或者能够赢得潜在更高的利润率时,这个企业就拥有了某种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应当满足三点要求,即首先必须具有独特性,其次必须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再次就是必须能够最有效的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战略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者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针对一些重大经营问题制定的行动规划。而战略管理就是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并管理、监督计划的实施,还要检验结果的动态过程。如上所述,企业战略的目标方向就是要追求长期的盈利能力,而从竞争优势理论可以看出,只有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够持续获得比同行业更高的利润率,也就是说具有竞争优势就获得了长期的盈利能力,竞争优势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基础和根本。所以,企业战略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创造和变革以创造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是协调一致的,这说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也就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而且是管理、策划企业的资金全面围绕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这一中心来运营,完全为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服务。

4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重点——分析战略环境因子

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其中,战略分析就是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第一步,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在现在和未来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对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那些关键性因素形成一个概观,它是属于预测分析的范畴,是企业进行战略选择的基础,更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其分析的全面与否、深入透彻与否,预测的准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着企业战略的选择与制定,即影响着企业经营决策的方向。因此,进行财务战略管理的首要重点必然应该是企业的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内涵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战略管理

一、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1.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战略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强调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强调统筹兼顾。这几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最为简练的概括,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内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方面的企业战略管理指的是运用战略的思想来管理整个企业。狭义方面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指的是强调管理方法上,对整个企业战略的进行分析、选择和实施这三个阶段所进行的管理,能够准确确立企业的前景,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进行切实分析,然后确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并且确保目标能够正确加以落实,将目标得以完成的动态过程。在这里谈到了“战略”一词,顺便来解读一下。从企业的角度看战略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中,不断得总结历史经验,根据调查的现状和对未来的预测的总的基础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作出的全局性的方案。

2.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从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国家或者是组织能够实现经济社会之间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企业战略管理是为了企业能够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对企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来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实施。从这里看出两者之间是具有一定的同一性的,都是为了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能够指导各种组织实现其不断发展,而企业战略管理,则是企业进行实际操作面,换句话说,就是科学发展观能够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的战略管理一般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企业的战略分析,企业的战略选择和企业的战略实施。下面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之下,来对企业的战略管理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战略分析

企业的战略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环境(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资源与战略管理、文化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第一,企业的环境。企业的环境包括了两个方面,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强调的是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进行内部环境分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其竞争对手的现状,并且要善于和竞争对手展开很好的比较,这样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才能更具有针对性与客观性。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要从外部总的大环境、企业产品所在的走势如何和市场的占有率如何,重点要放在机遇与挑战上。科学发展观重点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在进行内部环境的分析过程中,要始终将人,也就是企业的员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只有员工各个方面的待遇提高了,这样更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企业的外部环境要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等都要考虑进去。在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时候要注意贯彻全面分析的原则,分析消费者、供货商、企业、分销商和竞争对手等等的关系,在对这些进行分析的时候,要重点强调哪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第二,来看企业的资源与战略管理。企业的资源与战略管理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企业的采购资源战略、财务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信息资源战略,这四个方面要放在一起,运用全面的观点来进行分析。企业的采购资源战略,就是企业花最低的钱从外面获得所需要的物资;企业的财务资源战略,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整个的运转过程中,需要使用资金来购买企业所需设备,发放员工的工资和企业的日常运作的开销等;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指的是企业要能够尽可能的笼络大批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作用;企业信息资源战略,指的是企业能够对来自客户和已经掌握的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实行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与战略管理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综合起来看待。

第三,文化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所在,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企业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创新。企业文化的制定,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要能够体现企业的内涵,让企业员工在进入企业时,就能够感受到企业内部的一种动力,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不断发展,要注意来自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既要照顾到企业员工的利益,还要有充足的资金流来保障企业的周转,另外,还有经营商、消费者、承包商等等之间的经济利益的期望值。当然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还有注意其社会效益。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战略选择

企业战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鉴别多种战略方案、对战略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战略方案。企业战略的选择是为了能够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加以实现,企业根据战略分析的结果,从企业的现实条件出发,与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之间的差距加以对比,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必要的策略。

第一,鉴别多种战略方案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的原则,对各种战略方案实行鉴别,战略方案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了,在选择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比如企业的长远发展定位,企业最近几年的经济效益,企业产品销售情况,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在未来的生产规模等都要进行充分的考虑,考虑清楚了以后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至少三个战略方案,在对战略方案进行鉴定后,要对战略进行评估。

第二,对战略方案进行评估

制定出风险方面的评估标准,对企业制定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估,在评估的时候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入手。(1)企业现在正在运行的战略与新战略之间的衔接程度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看,新旧战略之间能够进行有机结合。(2)企业现在储备的人才进行总的评估,然后根据新战略,是否还需要储备新的人才,什么类型的人才。(3)对确定的战略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并能对效果进行评估。

第三,选择战略

根据标准在对几个方案进行最终遴选,选择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最优秀的方案,在对方案进行制定的时候还要注意考虑制定一个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战略方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战略方案是为了企业能够规避有效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失误,进行及时更正的备选战略。企业战略方案的制定既要做到简明,还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战略实施。

战略的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计划和资源配置,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战略变革。战略的实施阶段也要认真执行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的原则。

第一,计划和资源配置

在进入战略的实施阶段要注意计划和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企业的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个总的规划,将企业看作是一个整体来进行把握,整体的功能要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来考虑企业的各个要素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匹配程度,它制约甚至能够指导企业战略管理的一切活动。在对企业的内部与外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注重强调的是整体的最优,不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或者是子公司达到了最优的配置。也就是说企业在进入了战略实施阶段的时候要注意“统筹兼顾”,既要处理好企业的局部计划与资源配置,还要考虑到整个的企业计划与资源配置的有效情况。

第二,组织结构设计

企业战略的组织结构设计要注意其各个组织结构之间的有效联系,根据统筹兼顾的原则,将企业战略的组织结构设计为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系统。企业的战略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系统,需要放到国家的一个大环境中来加以考虑。企业战略需要有国家宏观经济这样的大的系统,还需要有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等的内部系统,企业本身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一同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一个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系统的运动是需要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在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进行研究的时候,要注意从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出发,考虑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考虑到系统之间所处的上下关系和左右关系。

第三,管理战略变革

在战略评估阶段时,谈到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这就是说企业的战略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要善于统筹兼顾,把握好动态平衡,确保管理战略变革能够实现。在企业的整个战略系统中,要能够将资源与战略进行科学合理的原则,各个业务之间能够保证有效实施,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最大的回报。战略管理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抓住重点与关键因素的时候,要注意在战略执行过程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作为非主要因素,虽然不能够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运行造成一定的损害,但是能够使企业战略的执行带来一定的影响。战略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非主要因素,只是整个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要能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筛选,能处理好这些非主要因素给企业战略管理所带来的影响,能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确保企业战略管理变革中不会出现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

4.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战略评价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而企业战略的最终实现也是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企业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善于发现企业战略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不断去创新和进步,对于这一过程,需要根据决策理论与战略理论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卖弄也要注意吸取战略执行过程中出现经验教训,只有两者之间实行有机结合,才能做出较为科学的评价。

总的来说,用科学发展观是符合企业战略管理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作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三个主要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分析阶段、战略选择阶段和战略实施阶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是能够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王莹:从科学发展角度看企业战略管理[J].经济论坛,2008年第18期

[2]刁金海: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战略管理[J].企业研究,2009年第6期

企业战略管理内涵篇6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内涵问题对策

“绩效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早期,随着企业的大量实践,绩效管理已成为被广泛认同的科学方法。事实表明:绩效管理是市场竞争条件下催生的产物,是造就强大企业的必由之路。本文仅就绩效管理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策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企业绩效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

绩效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它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果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及目标。可以说,绩效管理是一系列以员工为中心的干预活动,其目的在于用更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替代传统的单一的绩效考核,从制定绩效计划到对绩效进行考核和辅导,整个绩效管理系统更加强调基于绩效目标的员工行为管理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绩效管理是企业进行有效人力资源管理诸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有效激发员工的潜能和聪明才智,最终实现员工的未来发展与提升组织绩效的一致性。从总体上看,绩效管理系统由四个基本过程构成,即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

2.特征

绩效管理的基本个特征是:第一,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绩效管理在宣扬企业战略方面的意义,注重部门与员工的绩效与企业战略的结合;第二,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兼顾结果目标和行为目标,注重企业与员工的持续沟通;第三,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企业的未来,注重对“绩效链”的业务流程进行事中、事前控制;第四,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协作配合,支持理解注重对部门、团队间横向合作的支持与鼓励。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管理是通过企业与员工建立共同的愿景,将企业战略分解到部门与员工,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制定员工的绩效计划,并在执行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有效的沟通、评价与修订,最终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

二、目前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脱离战略目标。

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我国企业的绩效管理往往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制定指标,由人力资源部门及直接主管对员工进行打分、评价、排序,从而最终确定员工的绩效等级。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绩效管理的目的与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完全脱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考核而考核,忽略对员工工作能力的改进、工作潜能的开发,忽略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使绩效管理黯然失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团队与个人绩效管理脱节。

现代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需要员工集思广益、各尽所能,因此,如何有效地考核团队以及个人绩效就成为困扰我国企业的一个难题。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团队绩效与员工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导致出现平均主义、分配不公等现象,引起员工的强烈不满,绩效管理无法达成预期目的。

3.忽视沟通。

由于企业内部对绩效管理工作认识的不足,各级员工的绩效计划往往由直接领导个人单独确定,并不与员工沟通,导致上级与下级对实现工作目标的要求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另外,员工在实施绩效计划的过程中,直接领导对过程的监控较少,员工只凭自己的理解进行工作。绩效考核结束时,缺少绩效反馈的环节,员工不明白自身工作的意义及在企业中的价值,不知道今后的绩效如何改进,与下一个绩效周期的工作开展缺少连贯性,绩效信息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员工工作积极性无法全面调动,员工与企业绩效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策略

1.建立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导向的体系。

绩效管理是战略管理实施的有效工具,而战略管理是绩效管理的导向,因此,绩效管理必须建立在战略管理的平台上,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要分解企业战略,并最终锁定在每一岗位及任职者,做到岗位绩效目标明确,任职者具备胜任目标、任务的基本能力;二要提取、设置绩效管理的关键指标,绩效指标应细化,应分出评价层次,抓住关键绩效指标。绩效考核一定要从企业整个运营的角度去考虑评价一位员工或某个部门的作用。

2.充分利用双向沟通、激励的管理手段。

绩效管理的实质在于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来达到真正提高绩效、实现企业目标、促进员工发展的目的。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充分的沟通与反馈是十分重要的。

在现代绩效管理中,沟通激励渗透在绩效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绩效计划阶段是绩效管理的开始,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双向沟通可以使员工真正了解到管理者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达成对工作任务的一致认识。绩效实施阶段是绩效管理的主体阶段,这一阶段应注意两点:一是管理者与员工的持续性沟通不仅能够保证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使得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大大提高,关键岗位的人员流失率大幅度下降;二是为员工的工作提供及时的指导,使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资助和解决。

3.制定量化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

企业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建立有效地绩效考核体系,但最重要的是让被考核者觉得考核制度可以接受。企业应该根据工作的性质将成员分为不同的小组,由领导部门对不同的小组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评分,高层管理者对组长充分放权,让更了解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组长承担更多的绩效考核责任。

4.加强对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内涵篇7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内涵问题对策

“绩效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早期,随着企业的大量实践,绩效管理已成为被广泛认同的科学方法。事实表明:绩效管理是市场竞争条件下催生的产物,是造就强大企业的必由之路。本文仅就绩效管理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策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企业绩效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

绩效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它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果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及目标。可以说,绩效管理是一系列以员工为中心的干预活动,其目的在于用更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替代传统的单一的绩效考核,从制定绩效计划到对绩效进行考核和辅导,整个绩效管理系统更加强调基于绩效目标的员工行为管理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绩效管理是企业进行有效人力资源管理诸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有效激发员工的潜能和聪明才智,最终实现员工的未来发展与提升组织绩效的一致性。从总体上看,绩效管理系统由四个基本过程构成,即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

2.特征

绩效管理的基本个特征是:第一,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绩效管理在宣扬企业战略方面的意义,注重部门与员工的绩效与企业战略的结合;第二,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兼顾结果目标和行为目标,注重企业与员工的持续沟通;第三,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企业的未来,注重对“绩效链”的业务流程进行事中、事前控制;第四,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协作配合,支持理解注重对部门、团队间横向合作的支持与鼓励。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管理是通过企业与员工建立共同的愿景,将企业战略分解到部门与员工,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制定员工的绩效计划,并在执行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有效的沟通、评价与修订,最终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

二、目前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脱离战略目标。

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我国企业的绩效管理往往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制定指标,由人力资源部门及直接主管对员工进行打分、评价、排序,从而最终确定员工的绩效等级。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绩效管理的目的与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完全脱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考核而考核,忽略对员工工作能力的改进、工作潜能的开发,忽略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使绩效管理黯然失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团队与个人绩效管理脱节。

现代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需要员工集思广益、各尽所能,因此,如何有效地考核团队以及个人绩效就成为困扰我国企业的一个难题。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团队绩效与员工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导致出现平均主义、分配不公等现象,引起员工的强烈不满,绩效管理无法达成预期目的。

3.忽视沟通。

由于企业内部对绩效管理工作认识的不足,各级员工的绩效计划往往由直接领导个人单独确定,并不与员工沟通,导致上级与下级对实现工作目标的要求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另外,员工在实施绩效计划的过程中,直接领导对过程的监控较少,员工只凭自己的理解进行工作。绩效考核结束时,缺少绩效反馈的环节,员工不明白自身工作的意义及在企业中的价值,不知道今后的绩效如何改进,与下一个绩效周期的工作开展缺少连贯性,绩效信息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员工工作积极性无法全面调动,员工与企业绩效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策略

1.建立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导向的体系。

绩效管理是战略管理实施的有效工具,而战略管理是绩效管理的导向,因此,绩效管理必须建立在战略管理的平台上,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要分解企业战略,并最终锁定在每一岗位及任职者,做到岗位绩效目标明确,任职者具备胜任目标、任务的基本能力;二要提取、设置绩效管理的关键指标,绩效指标应细化,应分出评价层次,抓住关键绩效指标。绩效考核一定要从企业整个运营的角度去考虑评价一位员工或某个部门的作用。

2.充分利用双向沟通、激励的管理手段。

绩效管理的实质在于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来达到真正提高绩效、实现企业目标、促进员工发展的目的。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充分的沟通与反馈是十分重要的。

在现代绩效管理中,沟通激励渗透在绩效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绩效计划阶段是绩效管理的开始,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双向沟通可以使员工真正了解到管理者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达成对工作任务的一致认识。绩效实施阶段是绩效管理的主体阶段,这一阶段应注意两点:一是管理者与员工的持续性沟通不仅能够保证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使得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大大提高,关键岗位的人员流失率大幅度下降;二是为员工的工作提供及时的指导,使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资助和解决。

3.制定量化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

企业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建立有效地绩效考核体系,但最重要的是让被考核者觉得考核制度可以接受。企业应该根据工作的性质将成员分为不同的小组,由领导部门对不同的小组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评分,高层管理者对组长充分放权,让更了解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组长承担更多的绩效考核责任。

4.加强对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内涵篇8

【关键词】企业税务管理;企业税务风险;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4-0002-08

市场经济越发展,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越重要。随着2003年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及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逐渐引起大中型企业高管层的重视。要搞好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厘清企业税务管理、企业税务风险、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等内涵并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进行构建和设计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内涵及内容

明确并理解企业税务管理的内涵及内容是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企业构建和设计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

(一)企业税务管理内涵

对企业税务管理内涵的界定,国内近几年来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观点:

1.不同观点评析

(1)杨抚生、李树林(2002)认为,企业税务管理是以遵守国家税法及各项税收法规、政策为前提,充分运用纳税人的合法权利和税法对纳税人的优惠政策,以降低税收成本、实现税收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经营管理活动。

(2)任寿根、周瑶(2006)认为,企业税务管理是由税务决策、计划、实施等一系列环节组成,使企业税收成本最小化的管理活动。

(3)张武平(2007)认为,企业税务管理是指企业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为了尽可能地节约税款,同时追求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事先策划和安排企业生产、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以获得企业最大的税后利益。

(4)王家贵(2007)认为,企业税务管理是指企业对其涉税业务和纳税事务所实施的一系列全过程管理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分析和研究、筹划和计划、监控和处理、协调和沟通、预测和报告等。

(5)何慧玲(2008)认为,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纳税人)为了实现最大税后收益,在能够获得一定税前收益时,利用合法途径实现税收成本最小化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

(6)贺新华(2011)认为,税务管理是指企业在遵守国家税法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预测、协调、组织等活动,实现对企业税费支出的控制,从而获得最大的税后效益。简单地说,就是以合法的形式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7)杨东(2012)认为,税务管理是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在控制税务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纳税成本的最小化,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经营目标,对企业的涉税业务和纳税事务进行分析、筹划、监控、预测、实施等全过程的管理行为的总和。

通过对以上不同观点的分析,可以总结以下两点:

第一,第(1)(2)(3)(5)种观点目标过于微观,把目标界定为“税收成本最小化”,而且税务管理过程过于模糊,即使有税务管理过程也过于微观。

第二,第(4)(6)(7)种观点虽然强调了税务管理目标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以及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但只限于“企业的涉税业务和纳税事务”,没有从企业的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全方位去考虑。

2.税务管理的内涵

综上所述,定义税务管理,不仅要考虑税务管理的目标以及各个环节,还要考虑到税务管理的不同层次。所以,税务管理是以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为前提,利用有用的涉税信息,持续地提高税收成本效益和降低税收成本的行为,该行为包括税务策划、税务控制、税务效益度量和税务业绩评价四个环节,而且涉及企业的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层次。该定义明确了企业税务管理的战略层次目标是满足企业总体经营目标,运营控制层次目标是持续地提高税务成本效益,日常管理层次目标是持续地降低税务成本,信息管理层次目标是及时提供税务管理信息。企业税务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与税务管理系统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企业税务管理主要内容的界定

1.不同观点评析

对企业税务管理主要内容的界定,国内近几年来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观点:

(1)张武平(2007)认为,企业税务管理水平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放任自流的被动纳税;中级阶段是税务会计师、税务律师专业管理;高级阶段是企业全面税务管理。

(2)何慧玲(2008)认为,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报税、配合税务部门检查、税收筹划、制定企业税收政策和程序、税务风险评估及管理和提供其他税项支持六个方面。

(3)于淼(2010)认为,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涉税活动管理和企业纳税实务管理两部分。通过进一步的分解,可以罗列为税务信息管理、税务计划管理、涉税业务的税务管理、纳税实务管理、税务行政管理五方面。

(4)贺新华(2011)认为,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税务申报管理、国家财税法规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税额统计与分析、涉税合同审批、涉税问题分析、专题税务策划、涉税决策支持、税务沟通与协调、企业内部的税法宣传和税务培训、涉税管理流程再造、税务咨询管理等方面。

(5)杨东(2012)认为,企业实施税务管理的运作流程主要由配置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收集税务管理相关信息、制定和实施税务管理具体方案、方案的反馈和重评四个部分构成。

通过对以上不同观点的分析,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内容太琐碎,缺乏一定的高度;第二,内容不够全面,缺乏战略层面的内容;第三,太注重涉税的具体事项;第四,只讲到某一环节的具体程序。总之,只限于“企业的涉税业务和纳税事务”,没有从企业的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多层次以及税务策划、税务控制、税务效益度量和税务业绩评价多环节去考虑税务管理的内容。

2.税务管理的内容

对税务管理内容的界定,要在把握好税务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不仅要考虑税务管理的层次性,而且要考虑到税务管理的过程性。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内容,本文认为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税务战略管理层面即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战略决策过程中的税务策划、税务控制、税务效益度量和税务业绩评价;税务运营控制层面即供应、生产和销售经营战术策划过程中的税务策划、税务控制、税务效益度量和税务业绩评价;税务日常管理层面即税企关系、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管理过程中的税务策划、税务控制、税务效益度量和税务业绩评价;税务信息管理层面即涉税信息收集、加工和输出过程中的税务信息策划、税务信息控制、税务效益度量和税务业绩评价四个方面。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

二、企业税务风险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税务管理是以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为前提,利用有用的涉税信息,持续地提高税收成本效益和降低税收成本的行为,该行为包括税务策划、税务控制、税务效益度量和税务业绩评价四个环节,而且涉及企业的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层次。企业要进行税务管理,就必然有税务风险的存在;而税务风险的存在,就导致了税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内涵

1.不同观点评析

对企业税务风险内涵的界定,国内近几年来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观点:

(1)刘蓉(2005)认为,税务风险是指税务责任的一种不确定性。

(2)王震寰(2006)认为,税务风险是由于纳税人违反税收法规而需要补税、罚款甚至接受刑事处罚的一种可能性。

(3)蔡昌(2007)认为,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没有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多缴或少缴税,导致未来利益受到损失的可能性。

(4)苏丽洁(2009)认为,因涉税行为引发的企业税务风险包括多缴税和少缴税两方面。具体说来,其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未缴或少缴税款)违反了税收法规的规定,导致其面临补税、罚款、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其二是对税法理解不准确,未能合理地利用相关税收政策而导致多缴税款,致使企业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

(5)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在201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税务风险包含了两种可能性:其一是纳税人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循税收法规,从而导致遭受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的可能性;其二是因为纳税人未能正确理解税法规定,未能充分理解和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导致多缴税款的可能性。

(6)罗威(2012)认为,企业税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种,它代表着一种不确定性或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税务机关对企业的处罚导致了企业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企业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的可能性。

通过对以上不同观点的分析,可以总结以下三点:

第一,税务风险是税务管理中的不确定性;第二,税务风险是税务管理中未来可能的损失,没有考虑到未来可能的收益;第三,第(6)种观点虽然强调了“企业经营活动中”,但没有从税务管理的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全过程去考虑企业税务风险。

2.企业税务风险的内涵

综上所述,税务风险就是不确定性,二者没有什么区别;不确定性是税务管理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只要税务管理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税务风险就存在。但是企业税务管理者认识能力有限,对税务管理过程中的事项不确定性认识程度肯定与其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把税务管理过程中事项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程度叫做客观税务风险,税务管理者主观认识税务管理过程中事项的不确定性程度叫做主观税务风险。至于税务风险的内涵,本文认为,税务风险是指税务管理者在税务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全过程中,由于涉税事项的不确定性,给企业未来带来可能利益和可能损失。至于一项税务风险事件会给企业带来税务收益还是税务损失,就看税务管理者怎样去认识和管理税务风险事件。如果主观税务风险和客观税务风险基本一致,而且能够正确地处理好税务风险事件,就能为企业增加税务收益或者减少不必要的税务损失和税务风险管理费用;反之,就会为企业减少税务收益或者增加不必要的税务损失和税务风险管理费用。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1.不同观点评析

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内涵的界定,国内近几年来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观点:

(1)刘蓉(2005)认为,税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或其他税务主体对税务责任不确定性的管理。

(2)张剀、邹国金(2009)认为,税务风险管理的各个要素及流程作为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一部分都具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

(3)盛立中(2009)认为,从税收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链条上大部分涉税事项都存在潜在的问题。

(4)许鲁才、张晓(2009)认为,税务风险管理是以不影响正常经营目标为前提,为了尽量避免或减少因税务问题而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等税收负担,而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过程。

(5)罗威(2012)认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以避免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为目标,以自身经营情况和税务风险的特征为切入点,建立的一系列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本文结合以上不同观点,可以总结以下三点:

第一,税务风险管理是对税务管理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管理;第二,税务风险管理是对税务管理中未来可能产生损失的控制,没有考虑到税务管理中未来可能收益的管理;第三,第(3)种观点虽然强调了“企业经营的各个链条”,第(5)种观点中虽然强调了“建立的一系列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但没有从税务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全过程去考虑税务风险管理。

2.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综合以上对税务管理和税务风险内涵的综述,本文认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指税务管理者在税务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事件的识别、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以最小的税务风险管理支出获得最大的税务风险收益或者使税务风险损失最小化的过程。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素及内容

1.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素

结合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和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本文认为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

(1)内部环境,总体上是指企业管理者确立的税务风险的理念和税务风险容量,具体是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者的个人品性以及经营活动所处的涉税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者看待和控制税务风险的基础。

(2)目标设定,是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确保税务风险管理者采取科学的手段和程序来设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同时保证所选定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支持并衔接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还要与企业的税务风险容量相适应。

(3)事项识别,是指从影响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内部或外部原因中识别潜在的涉税事项,它包括了代表风险损失的事项、代表风险收益的事项和二者可能兼有的事项,风险收益被反馈到企业战略或目标制定的过程之中。

(4)风险评估,是指对企业已经识别的税务风险进行分析,以便确定税务风险管理的管理依据。税务风险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战略目标,所以,既要对固有税务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进行评估,也要对剩余税务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进行评估。

(5)风险应对,是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者在识别和评价可能的税务风险之后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税务风险管理者选择包括回避、承担、降低和分担风险等一系列措施使企业把将要面临的税务风险与税务风险容量相匹配。

(6)控制活动,是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者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税收控制政策与程序,以确保所选择的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得以有效实施。

(7)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各个层级都需要借助信息来识别、评估和应对税务风险,包括信息在税务风险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信息管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流动。

(8)监控,是指企业为了能够动态地反映税务风险管理状况,并使之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必须使整个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处于监控之下,必要时及时进行修正。监控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个别评价或综合评价。

2.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根据前文对企业税务管理内涵及其内容、税务风险管理内涵和税务风险管理要素的分析,本文对企业税务风险战略管理、税务风险运营控制、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和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界定如下:

(1)税务风险战略管理是指税务管理者在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战略决策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事件的识别、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未来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税务风险收益或者使税务风险损失最小化的过程。

(2)税务风险运营控制是指税务管理者在供应、生产和销售经营战术策划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事件的识别、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未来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税务风险收益或者使税务风险损失最小化的过程。

(3)税务风险日常管理是指税务管理者在税企关系、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管理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事件的识别、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未来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税务风险收益或者使税务风险损失最小化的过程。

(4)税务风险信息管理是指税务管理者在涉税信息收集、加工和输出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事件的识别、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未来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税务风险收益或者使税务风险损失最小化的过程。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设计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者对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管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子系统。要搞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设计的整体框架

1.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

以企业税务管理流程为主线,参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目的在于让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者(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深度参与企业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事件的识别、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以最小的税务管理支出获得最大的税务风险收益或者使税务风险损失最小化。

2.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包括税务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层面的风险管理,而每一个层面的税务风险管理又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要素,所以,本文设计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框架如图3所示。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子系统设计

要使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得以有效地运行,科学地设计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子系统是必要的。

1.企业税务风险战略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以企业税务战略管理流程为主线,参照企业风险战略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目的在于让企业税务战略管理决策者(企业战略决策委员会)深度参与企业投资、融资和收益分配战略管理,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投资、融资和收益分配战略税务风险事件的识别、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以最小的税务管理支出获得最大的税务风险收益或者使税务风险损失最小化。结合前文对企业税务风险、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涵、要素和主要内容的界定以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本文设计的企业税务风险战略管理子系统框架如图4所示。

2.企业税务风险运营控制子系统的设计

以企业税务运营控制流程为主线,参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目的在于让企业税务运营控制决策者(企业供、产、销决策部门)深度参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战术策划,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供应、生产和销售运营控制税务风险事件的识别、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以最小的税务管理支出获得最大的税务风险收益或者使税务风险损失最小化。结合前文对企业税务风险、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涵、要素和主要内容的界定以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本文设计的企业税务风险运营控制子系统框架如图5所示。

3.企业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以企业税务日常管理流程为主线,参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目的在于让企业税务日常管理决策者(企业财务和审计部门)深度参与企业税企关系、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日常管理,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企业税企关系、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日常管理税务风险事件的识别、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以最小的税务管理支出获得最大的税务风险收益或者使税务风险损失最小化。结合前文对企业税务风险、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涵、要素和主要内容的界定以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本文设计的企业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框架如图6所示。

4.企业税务风险信息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以企业税务信息管理流程为主线,参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目的在于让企业税务信息管理决策者(企业财务和信息管理部门)深度参与企业涉税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管理,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企业涉税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管理税务风险事件的识别、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以最小的税务管理支出获得最大的税务风险收益或者使税务风险损失最小化。结合前文对企业税务风险、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涵、要素和主要内容的界定以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本文设计的企业税务风险信息管理子系统框架如图7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税务风险产生于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之中,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想有效地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只有以企业税务管理流程为主线,参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以构建“让企业税务管理者深度参与企业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事件的识别、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以最小的税务管理支出获得最大的税务风险收益或者使税务风险损失最小化”为目标,才能构建一个能融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杨抚生,李树林.税务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任寿根,周瑶.公司税务管理与筹划[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张武平.企业税务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7.

[4]何慧玲.公司税务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5]贺新华.房地产企业税务管理的思路与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6]杨东.我国房地产企业税务管理探索[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

[7]于淼.油田企业税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实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0.

[8]蔡昌.税务风险防范、化解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9]苏丽洁.论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09(23).

[10]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2010(3).

[11]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

[12]刘蓉.公司战略管理与税收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3]王震寰.不可忽视的税务风险[n].中国税务报,2006-08-07.

[14]张剀,邹国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解析[J].税收征纳,2009(6).

[15]盛立中.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与管控[J].上海国资,2009(6).

企业战略管理内涵篇9

关键词:联盟绩效评价;契约式战略联盟;股权式战略联盟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企业战略联盟成为共赢的有效竞争模式。但是,据有关数据统计,现代企业战略联盟的失败率在24%~67%之间。在研究这些联盟案例后发现,企业战略联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联盟绩效太低。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评价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对指导企业的联盟活动,提高联盟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股权与非股权角度出发,对股权式战略联盟和契约式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其中存在的研究问题进行了述评,希望能为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二、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内涵

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研究始于企业绩效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联盟绩效。有学者(如Harrigan,1986;Fielunan&Levinthal,1991;parkhe,1991)认为联盟关系的时间长短代表着联盟的绩效,也有学者(如Das&teng,2003;严建援等,2003)认为战略联盟绩效是联盟企业完成企业战略目标的程度。借鉴企业绩效=实际结果+行为过程的定义,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包括预期目标绩效和管理活动绩效(arino,2003;吴焕香,2006;段琳珊,2007)。

由此可见,现有研究对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内涵的认识仍不统一。综上分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定义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的内涵。第一,企业战略联盟绩效是指战略联盟给企业带来的业绩,有些业绩(如财务收益)发生在联盟期间,有些业绩(如员工素质提高)则有可能发生在联盟解体后,因此,其绩效关注的不应该是联盟时间的长短而是联盟给企业带来的变化。第二,企业在联盟中实现预期目标的同时,往往还会获得一些非预期收益(如企业新的发展机遇和业务机会等);有时,即使预期目标没有实现,在非预期目标方面的收益却非常明显。因此,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还应该包含非目标收益。本文认为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就是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所取得的预期目标绩效和非预期目标绩效的统一体。其中预期目标绩效指企业在组建联盟前意图通过联盟实现的联盟目标,是联盟前追求的绩效;非预期目标指企业在组建联盟后额外获得的收益,是联盟后获得的一种附加价值。

三、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

本文从评价理论、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三方面归纳企业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

1.评价理论

关于企业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是:联盟目标实现理论、联盟解体理论和综合绩效评价理论(见表1)。

综上分析,在三种绩效评价理论中,综合绩效评价理论能全面地反映战略联盟的绩效。第一,联盟目标实现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仅仅通过目标实现程度来衡量战略联盟绩效,而忽略了联盟给企业带来的非预期目标绩效。第二,联盟解体理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战略联盟的绩效,因为它并不能概括实践中高绩效的战略联盟通常也会在联盟目标实现或联盟期满而终止的情况。第三,综合绩效评价理论把联盟绩效分为预期目标绩效和非预期目标绩效的思想,既能评价联盟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又能评价预期目标之外的收益,因此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联盟的整体绩效。

2.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解决的是对谁进行评价的问题。本文从评价层面和评价内容两方面归纳企业战略联盟的评价对象。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层面包括个体绩效层面和整体绩效层面。从股权与非股权角度出发,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分为股权式战略联盟和契约式战略联盟。契约式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层面只能是个体层面,即评价各联盟企业在组成联盟后的获益情况。股权式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层面既可以是个体层面又可以是整体层面。其中个体层面是评价联盟企业各自的绩效,而整体层面是评价联盟体的绩效。在确定评价层面后,评价内容往往因为研究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契约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对象。由于联盟的目的会影响联盟的绩效表现(曾庆洪等,2009),现有研究在评价契约式战略联盟的个体绩效时往往根据联盟目的选择评价内容。归纳现有研究,契约式战略联盟的联盟目的主要有知识、企业协同和创新。

为了获取知识而结盟的企业,现有研究关注知识在联盟间的转移绩效和在联盟中的运行绩效。张喜征等(2009)认为知识转移绩效包括知识转移效果和知识转移投入产出两个方面。任慧(2011)研究发现:在评价知识联盟的运行绩效时,要额外注意共有知识和私有知识的创造、合作延续性以及合作主体技术地位变迁等方面的绩效。

为了获取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益,现有研究关注供应链联盟的绩效。有学者评价供应链的综合绩效,构建基于BSC的评价指标体系(黄海标,2008)。也有学者重点研究供应链联盟的风险管理绩效,认为它包括经营业绩、顾客市场定位、组织管理效率、联盟持续发展的能力、联盟伙伴关系、联盟外部风险管理等五个方面(刘国平,2010)

为了创新而结盟的企业,现有研究关注联盟的长期绩效。联盟式物流服务创新更多地表现为供应商、客户等主体广泛参与的模式,其绩效可从创新直接产出、新服务产品收益、联盟合作效应、创新人才培养等维度评价(张德海,2010)。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分为过程绩效和产出绩效,其中过程绩效包括创新投入、研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三个方面,产出绩效包括创新技术效益和创新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向刚,2012)。

(2)股权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对象。股权式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价层面既可以是个体绩效也可以是整体绩效,但是这两个评价层面的评价内容有所不同。从衡量联盟目标是否实现出发,个体绩效应反映出个体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整体绩效应反映各联盟成员共同关注的问题和联盟的共同目标(石书玲,2011)。关于股权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的现有研究重点关注国际合资企业的绩效评价,这些研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评价联盟的整体绩效,第二类评价联盟的个体绩效和整体绩效。

联盟整体绩效评价是评价国际合资企业的整体绩效。有研究关注国际合资企业的知识转移绩效。合资双方对合资企业的知识贡献内容是不同的。大多数情况下,外方母公司贡献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本地母公司贡献在本地市场经营的经验、技巧、关系、习惯、政策优惠等。曹竹(2008)认为,合资制造企业知识转移绩效评价需要从知识贡献方所贡献的知识内容、知识需求方(即为合资企业)的知识学习效果、知识编码、人际沟通和知识情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也有研究关注国际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绩效。双方母国的文化背景差异会显著影响国际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郝燕蓓(2007)认为,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主要经过文化冲突、适应与融合三个阶段,而文化的适应与利用评价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阶段,因此其评价结果能够反映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绩效。

评价个体绩效和整体绩效的现有研究参差不齐。其中,有一类研究主要基于联盟企业目标和联盟体目标一致性视角,强调可以从相同的维度对个体绩效和整体绩效进行评价,只是这些维度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詹也(2012)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双层制联盟组合绩效指标体系,其中单个联盟绩效指标体系的重点是反映企业个体的财务状况、对合作的满意度、内部管理、企业间的沟通;联盟组合绩效指标体系的重点是反映出企业管理所有联盟的财务整体状况、合作关系的稳健性和目标的实现、联盟管理的总体效率和效果以及能力提升。另一类研究主要基于联盟企业目标和联盟体目标差异性视角,强调应该根据各自目标的独特性设定不同的评价维度,并且每一个评价维度反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曹兴(2010)研究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绩效,认为其个体绩效体现在技术能力、获利能力和社会资本三方面,其整体绩效主要体现在技术合作效果和网络关系效果两方面。马雪君(2012)针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影响因素,从联盟成员的学习效果、经济收益效果、社会关系效果、管理协调效果四方面评价联盟个体绩效,从技术创新成果、内外网络关系效果两方面评价联盟整体绩效。石书玲(2011)认为:知识联盟的个体绩效从显性利益(联盟企业的财务收益)实现程度和隐性利益(学习对方知识并且创新知识的能力)实现程度两方面进行评价;知识联盟的整体绩效从显性利益实现程度(联盟体的财务收益)、隐性利益实现程度(联盟体的竞争能力)、联盟稳定性(联盟关系)和联盟成长性四方面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战略联盟形式无论是契约式还是股权式,评价层面无论是个体绩效还是整体绩效,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价内容始终围绕着联盟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些研究过于关注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即预期目标绩效),却未能评价企业在联盟中所取得的非预期目标绩效。基于企业战略联盟绩效是预期目标绩效和非预期目标绩效的统一体分析,在评价企业战略联盟绩效时,应该同时评价联盟预期目标和非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3.评价指标

对联盟绩效的度量一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Saxton,1997;Gulati,1998;Das&teng,2003)。绩效评价指标经历一个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度发展的演进历程。单一维度指标往往使用财务指标或某一非财务指标来评价战略联盟的绩效;但随着战略联盟目标的多元化发展,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随之向多维度发展。

(1)契约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契约式战略联盟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为:联盟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见表2)

(2)股权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与契约式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价指标相比,股权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较为复杂,主要原因在于股权式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层面包括个体绩效和整体绩效。归纳现有研究,股权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为:评价层面评价视角联盟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见表3)。

四、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有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评价企业的联盟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深化。

1.界定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的内涵

现有研究从不同视角把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的内涵界定为目标绩效、联盟关系绩效或联盟管理绩效。由此可见,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的内涵尚未统一。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应该是反映企业通过结盟所获得的收益,包括目标收益和额外收益。因此,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联盟企业目标绩效与非目标绩效的综合绩效,构建更加明确、具体且操作性强的战略联盟绩效概念,为相关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2.丰富综合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

现有研究多应用联盟目标实现理论评价企业战略联盟的绩效,衡量联盟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而没有考虑联盟的非目标绩效。未来研究可以应用综合绩效评价理论,综合评价企业战略联盟的目标绩效和非目标绩效。

3.深化契约式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价体系

现有研究多从联盟目的(知识、企业协同和创新等)着手研究契约式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价对象,并根据评价对象设定评价指标。随着战略联盟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的联盟目的正在向多元化发展。未来研究应构建能够衡量多元化联盟目标绩效的评价体系,以企业战略联盟的不断发展提供指导。

4.分别构建股权式战略联盟的个体绩效评价体系和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合资企业的整体绩效或同时评价股权式战略联盟的个体绩效和整体绩效,缺乏关于评价母公司在组建股权式联盟后所获得的绩效(即股权式联盟的个体绩效)的研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强化股权式战略联盟中个体绩效和整体绩效的差异,分别构建股权式战略联盟的个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arino,a.measuresofstrategicallianceperformance:ananalysisofconstructvalidity[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03,34,(1):66-79.

[2]Das.t.K,tengB.partneranalysisandallianceperformance[J],ScandinavianJournalofmanagement,2003,(19).:110-116

[3]张喜征,芦冬青.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演化模型及仿真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7):367-369.

[4]任慧.知识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7):101-106.

[5]黄海标,李军.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战略联盟绩效评价[J].商业研究,2008,(5):135-138.

[6]刘国平.基于BSC的新创高科技企业供应链联盟风险管理绩效评价[J].供应链管理,2010,(11):106-108.

[7]张德海.联盟式物流服务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12):37-38.

[8]向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27-30.

[9]曹竹.合资制造企业知识转移绩效评价及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0]郝燕蓓.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经济论坛,2007,(11):88-91.

[11]詹也.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联盟组合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2,(3):37-39.

[12]曹兴.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绩效评价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9):12-17.

[13]马雪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C].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8):62-66.

企业战略管理内涵篇10

成本管理是一座金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战略管理已经被提高到日益重要的地位。战略成本管理完善了现代成本管理的体系,为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相比传统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会计人员提供企业本身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持续变化的目的。它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成本管理系统。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对战略成本管理内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将成本管理会计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分析和利用,帮助企业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从而达到有效地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目的。

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需要,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是与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相匹配的。当企业管理伴随竞争环境的变化进入战略管理新阶段,传统的成本管理也应该向战略成本管理转变,将成本管理置于战略管理的广阔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战略管理服务。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通过对企业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可以说,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优势。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和战略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长期性

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作为管理基础,它立足于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是为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实施的。所以,战略成本管理超过了一个会计期间的界限,分析了较长时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争取到较长时期的竞争优势,并随着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改变而改变。

2.外延性

战略成本管理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还必须考虑售后服务环节,把企业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察,通过正确分析和判断企业所处的环境,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管理战略。

3.全局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方式。它需要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价值链分析,不仅注重产品生产阶段,同时也关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其他阶段;同时,它也将供应商、顾客方面的成本纳入管理视野,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力、才尽其用。

4.动态性

战略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重视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变化。由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其成本管理必然有差异,需要根据内外环境变化作出战略调整,那么成本管理工作必然也要作出相应改变,即保持了动态变化特征。

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和方法

(一)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

1.有助于突破传统成本管理理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只是一味重视降低成本费用的数额,忽略了和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结合。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要求管理者要将成本管理工作服务于企业经营的整体,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为经营者服务。

2.有助于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战略成本管理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决策,它从战略实施的开始就将成本控制纳入到战略规划之中,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始终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3.有助于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战略成本管理十分注重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重视掌握竞争对手(包括成本信息)的一切信息,从而使企业可以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采取有力措施以尽量减少不利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努力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

1.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逻辑起点。企业的利润则是整条价值链列示的总价值与企业由于从事各项价值活动所投入的总成本的差额。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对企业经营由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基本活动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辅助活动等等分析,了解企业内部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洞察全局,来评判企业现行战略成本的竞争状况,以决定企业是否在某一行业的某一段价值链中进行经营活动,以及确定从事经营活动时战略成本管理的方向。

2.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是指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在战略管理中,首先应分析企业的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然后再确定其应采取的战略。企业产品或服务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时,其所采用的成本管理方式也不同。波特就企业的竞争提出了三种基本战略,已成为竞争战略的经典理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

3.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比重比较大,可塑性也大,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考虑成本管理,可以控制企业日常经营中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战略成本管理所强调的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组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优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分析以上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影响;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要求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野来强化企业的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性、产品外观和联系等方面的作业程序安排,为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效率保证。

三、现代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途径

近年来,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管理模式。但是,目前我国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企业还比较少。我国企业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正确认识战略成本管理观念

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全体员工都要认识到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这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前提。企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对企业的全体人员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培训战略成本管理理念,让他们理解接受多动因理论观念、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等新的观念,真正意识到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积极参与实施,从而使战略成本管理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的组织结构,以获得信息技术和组织保证

信息技术一方面使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运用得更充分、更有效,如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使价值链分析法的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突破地域、人员和信息的限制而得到充分挖掘和运用;另一方面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对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另外,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趋势,注重沟通和合作,并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基础来进行学习型组织设计,组建动态的项目团队,以使涉及到各部门和人员的战略成本管理得以协调、有效地进行。

(三)完善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