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宏观环境状况十篇宏观环境状况十篇

宏观环境状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5:30

宏观环境状况篇1

一、企业财务困境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讲,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的加总,财务状况恶化将会对宏观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另外,企业财务困境也会损害企业生产能力,影响银行信贷政策等,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冲击(Lownandmorgan,2006)。有几篇文献研究了财务变量,特别是公司制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如何影响经济周期的。特别是,Lownandmorgan(2006)提供了证据,证明通过企业破产测算的财务脆弱性的指标同信用标准一起对银行贷款和GDp的增长有解释力。关于作用机理,公司财务结构对宏观经济宏波动有重要影响(Fazzari等,1988;Carpenter等,1994;GilchristandHimmelberg,1995)。当企业正经历财务困境,他们通常会以跳水价处理资产,因此资产价值和资本净值就会减少(pulvino,1998);在伴随出现的投资需求崩溃的情况下,企业承担着不能获得信贷的风险(Bernank和Gertler,1995)。当陷入困境的公司维持财务流通带来的高额直接成本抵消了更高债务水平带来的税收减免,企业资产负债表变弱,因此对公司价值有负面效应。一方面,在清算的压力下债务必须偿还,可行项目也可能会因为恶化的问题被清理(Hart和moore,1998);另一方面,企业有着大量债务,权益价值相比下可以忽略——债权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尽量榨干企业,因此使得企业清算可能性更大这两种机制导致公司减少投资计划并缩减生产规模,因而导致经济衰退并大大地削弱了经济增长(Vlieghe,2001)。此外,财务困境的出现,使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从而加速了公司清算(Stiglitz和weiss,1981),使金融系统不稳定。通过慢慢侵蚀银行资本,高的清算率会使银行系统变弱并引发金融困境。另外,企业破产可能通过失去生产力来影响经济周期,更可能通过信用配给产生影响,因为信贷供应冲击常常被作为经济周期的指示器(BernankeandGertler,1989,andLownandmorgan,2006)。

二、企业财务困境和宏观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考察企业财务困境和宏观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方面研究成果也有几篇。Jacobson等(2005)提出一个模型,将观察到的破产率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一起放在向量自回归模型中作内生变量,同时他们也建立了一个“micro-macro”模型,最终发现财务困境率,是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联系的一种途径。财务困境率是金融状况一个很有效的指示器,而金融状况对实体经济是有显著影响的。同时加入了宏观经济变量的财务困境预警模型,能够高效地预测财务困境的发生。KoopmanandLucas(2005)用一个多元未被观察部分模型揭露了长期中GDp和企业破产率之间的循环作用关系。最后,SommarandShahnazarian(2009)用一个结构性信用风险模型来计算上市公司经验上的期望违约率,并且用矢量误差修正模型证明了期望破产率和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关系。相较后面两篇文章,Catherine等(2011)则强调微观数据的使用,并且考虑了更多的公司而不仅仅是接触到金融市场的公司,将破产率作为一个完全内生的变量,在持续对经济周期冲击的基础上提供了企业财务困境和宏观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证据。

三、总结和展望

宏观环境状况篇2

调查结果汇总分析表明,2013年二季度我市工业企业宏观经济环境、总体经营状况保持平稳。预计三季度宏观经济环境、总体经营状况继续向好;市场有所回升。调查显示,产品订货不足、流动资金紧张仍将困扰企业发展。

一、宏观经济环境

在接受调查的145家企业中,82%的企业预计2013年三季度宏观经济环境好或一般,有18%的企业预计三季度的宏观经济环境较差,比上季度实际值高1个百分点。根据调查数据测算,2013年三季度预计我市宏观经济环境景气指数为0.17,较上季度实际值提高0.1,由微弱景气区间提高到相对景气区间。

二、企业运行分析

1、总体经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83%的企业预计2013年三季度总体经营状况好或一般,有17%的企业预计三季度总体经营情况较差,比上季度实际值高6个百分点。预计三季度企业总体经营状况景气指数为0.22,较上季度实际值提高0.06,由相对景气区间提高到较为景气区间。

2、产品生产订货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产品生产状况景气度为0.10,比上季度实际值下降0.07,但仍处于微弱景气区间。国内产品订货景气度为0.21,比上季度实际值提高0.16,从微弱景气区间提高到较为景气区间。出口产品订货为-0.10,比上季度实际值下降0.25,从相对景气区间下降到微弱不景气区间。设备利用率景气度为0.40比上季度提高0.08,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3、能源、原材料供应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能源原材料供给景气度为0.26,比上季提高0.02,仍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能源供给景气度为0.23,比上季度提高0.08,处于较为景气区间。原材料供给景气度为0.29,比上季度略微下降0.01,仍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能源购进价格景气度为-0.06,比上季度降低0.08,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原材料购进价格景气度为

-0.04,比上季度提高0.16,从相对不景气区间提高到微弱景气区间。从本季度调查数据来看能源供给、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都比较平稳,但能源和原材料购进价格价格依旧偏高。

4、资金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流动资金状况景气度为-0.28,比上季下降0.34,从微弱景气区间下降到较不景气区间。短期贷款景气度为-0.09,比上一季度提高0.29,但仍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产品资金占用景气度为0.10,比上季度提高0.09,从微弱景气提高到相对景气区间。调查结果说明,预计三季度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贷款难的问题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5、产品销售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产品销售量增长景气度0.19,比上季度提高0.1,从微弱景气区间提高到相对景气区间。产品销售价格景气度为0.04,比上季度提高0.06,从微弱不景气提高到微弱景气区间。从调查数据来看三季度产品销售市场仍然保持良好的态势,但产品销售价格提升缓慢。

6、企业盈利状况

调查显示,有32%的企业认为盈利状况好,有43%的企业认为一般,24%的企业认为盈利状况差。整体盈利状况较为稳定,景气度为0.30,仍处在较为景气区间。职工收入也相对较高,预计,三季度职工收入景气度为0.41,保持在非常景气区间。

三、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和未来投资

宏观环境状况篇3

abstract:eco-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animportantpar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ecologicalenvironmentmonitoringisthedevelopmenttrendofenvironmentalmonitoring.thisarticlefocusesontheconceptofeco-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ecologicalmonitoring,andgivesabriefoverviewofcurrentdevelopmentstatusofChina'secologicalmonitoring.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监测技术

Keywords:ecologicalmonitoring;ecologicalmonitoring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X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09-01

0引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问题,而且还包括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资源问题,因此,环境监测也从一般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以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只对大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进行测定,强调“局部剖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环境监测着眼于“整体综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规的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在我国才刚起步,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1生态监测

生态系统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通过生态系统各部分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来评价环境质量。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生态监测可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宏观生态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微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2生态监测技术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生态监测技术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以3S技术作支持,并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装置。3S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3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我国对荒漠生态监测的研究开展最早,做的工作也最多,新疆环保科研所早在1984年就接受了“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工作。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和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已经实施,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目前,我国生态监测工作的特点是注重生态过程的研究,生态监测覆盖范围较小,属微观监测范畴。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宏观生态监测有了一定的进步,3S技术成为近几年来生态监测工作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并显示出其快速准确的明显优点,是宏观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六五”期间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调查,“七五”期间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黄土高原遥感调查均包括生态监测内容。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利用气象卫星五个波段影象数据,完成了全区土地荒漠现状的评价工作。利用GiS系统预测预报模型对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等重点侵蚀区域进行土地退化预报、景观生态退化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测。近年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牧场产量、农作物产量、资源调查、水土保持状况和灾害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宏观生态监测积累了经验。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宏观环境状况篇4

3.德宏州中等职业学校,云南潞西6784000)

摘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集边境、民族、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对德宏州来说,既是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全面认识德宏州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劣势,迎接挑战。文中分析了德宏州生态环境的优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环境利用和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路径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的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毗邻泰国,国境线长503.8公里,约占整个中缅边界线的1/4。主要有傣、景颇、阿昌、傈僳、德昂5种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地区洪涝、干旱及泥石流灾害频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目标,对德宏来说,必须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德宏州生态环境的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德宏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透明度好,是全国的光照高质区之一,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之间,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干冷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霜期短、霜日少的特点,为多种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和越冬条件。[1]德宏州是绿色生态的海洋,群山郁郁葱葱,凤尾竹掩映着竹楼,田间地头稻浪翻金、瓜果飘香,无数种珍稀动植物在这个天然的生态园里繁衍生息,是云南省重要的生态发展区。

2.原生态环境保护比较完好的地区之一。德宏州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较完整,气候比较适宜多样性生物生长,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状况总体较好。[2]特别是通过开展以“孔雀之乡美丽德宏”为主题的“七彩云南德宏保护行动”,推动了全州环境保护工作走上和谐发展之路。在生态保护行动中,积极探索和尝试“水发电-电促工-工带农-农补林-林生水”的水电开发新路子。[3]344

党的十七大以来,州委、州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州、科教兴州、产业富州、开放强州、和谐稳州”五大发展战略,确立了全州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方向,突出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思路,体现了全州各行各业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标志着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进入了全州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4]426

二、德宏州生态环境利用和保护存在的问题

德宏州生态环境具有优势,同时又有劣势,生态指标较为薄弱,既没有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型经济的基础条件,也难以承载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人本主义、轻生态伦理的现象[5],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虽然德宏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他们的环保意识依然淡薄。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生态意识薄弱,这是德宏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一大制约因素。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整体教育程度的限制,包括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环境意识不强,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和污染潜在危害的认知往往很模糊。这些旧观念难以适应德宏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我们知道,如果没有生态文明意识,就会盲目地进行开发,不可能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德宏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生态环境保持相对完好,但生态环境脆弱,一但被破坏,要想恢复至原来水平非常困难,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由于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收益。

2.经济发展落后。由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发展滞后的制约,德宏至今还是全国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对矿产资源与水电水利资源来带动,资源与环境保护现在还依然制约着全州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还不相协调。事实证明,贫困和生态脆弱往往互为因果关系,导致贫困――生态压力大――生态破坏――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贫困这种恶性循环[6]376-379。

3.缺乏生态产业。德宏经济发展落后和生态状况恶化都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方式落后和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的。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难以承载大量的人口,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德宏缺乏高效的生态农业,高效化、生态化的畜牧业和生态工业,而且生态产业开发规模化、集团化没有形成。

4.生态文明建设层次较低。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力度,环境保护观念不断加强,深入人心,从根本上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彻底遏制了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但德宏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与层次还很低,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单纯保护,还没有转变到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结合起来的综合建设与保护道路上来。如德宏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还有高能耗产业,绿色产业缺乏,绿色经济发展缓慢;还存在低产值、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刀耕火种、砍伐森林等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仍然存在。

5.生态环境保护存在制度性缺失。一方面,我国制定了许多关于各种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生态产业开发、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如国家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举措,但实际中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制度还不健全。

三、德宏州生态环境利用和保护的对策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在德宏州要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增强各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拓宽参与途径,激发他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意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州委、州政府应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倾向和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少数民族同胞实现从被动的“要我做”向主动的“我要做”转变,同时更多地关注公共利益、间接利益和长远利益。

2.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原生态环境旅游城市。保护五种世居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富有特色的“孔雀文化”、“美丽德宏,康体天堂”、“葫芦丝文化”、“原生态目瑙纵歌”、“东方珠宝城”等民族文化品牌,保持德宏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影响力、吸引力。把德宏建设成为民族文化产品制作、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提升德宏――孔雀之乡”、“民族神话之乡”、“民族歌舞之乡”、“民族文化之乡”、“葫芦丝文化之乡”、“东方珠宝之乡”和“动植物王国之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原生态环境旅游城市。

3.用足、用活中央、省和州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法规。党中央、国务院从生态状况十分严峻的现实出发,积极调整政策导向,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各省(市)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我们要用足、用活这些政策法规措施。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与机制,将保护生态环境的绩效纳入干部考核任用指标中。此外,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少数民族地区各级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4.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德宏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少数民族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的前提下,依托主导产业搞建设。二是规划要具有刚性,抓住落后产业相对集中的重点行业,探索建立落后产业退出机制。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保护环境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利益,防止不顾主客观条件和少数民族群众意愿建设生态文明,充分调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少数民族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四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大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5.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引导生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摒弃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德宏州需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责任意识。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努力走出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地区、部门实际出发,加强生态产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项事业涵盖立法、决策、治理以及教育、科技、道德等各个层面,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世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产业建设与发展经济之间并不矛盾,发展经济并不一定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代价,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意味着经济就会停滞不前,只要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两者都能兼顾。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充分发挥德宏生物资源优势,加快德宏经济结构大调整步伐,建设绿色经济强州,实现德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方元.德宏州基本情况介绍[eB/oL].孔雀之乡网,2009

-05-21.

[2]蓝玉芝.2009年德宏环保世纪行活动启动[eB/oL].http:

//省略/2008page/yn/dh/html/2009-09/11

/content_906250.htm.

[3]赵金.与共和国同行――德宏60年[m].德宏:德宏民族

出版社,2009.

[4]田大余.德宏改革开放30年(下册)[m].德宏:德宏民族

出版社,2008.

宏观环境状况篇5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特征;宏观环境

一、研究背景

对于盈余管理的解释,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给出的定义为: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它是企业通过对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有目的地去干预或影响财务报告,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或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各因素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盈余管理的解释也存在着分歧。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公司特征

公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及其变动,而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描述性分析。公司特征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绩效状况。一般的观点认为公司的经营绩效是与公司的盈余管理密切相关的,如多耶(2007)的研究就认为绩效状况较差的公司更加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他们通常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增加公司的收益或提高较低的盈余质量。然而,弗朗西斯(1996)的研究并没有发现绩效状况与盈余管理之间有关联,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持续糟糕的绩效状况很可能会减少操纵盈余的动机。

2.成长性。用来衡量公司成长性的指标是非常多的,所以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亦是错综复杂的,李(2006)的研究没有发现成长性与重述金额之间存在关系,也就是说不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但是,彭曼和张(2002)用销售增长和净运营资产指标来衡量成长性时,得出的结论是高成长性与低收益的持续性之间的关系。

3.公司规模。公司规模的大小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早期的研究表明公司的规模与盈余之间呈负相关,瓦茨和兹盟(1986)的研究就认为这种负相关是由于规模大的公司可以通过下降收益的会计选择来应对更严厉的政治管制或审查。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公司规模与盈余质量呈正相关。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关系实际上是揭示了公司的特征与会计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作为盈余管理以及盈余质量的衡量指标,会计选择包括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必须对公司特征的基本差异加以控制,而这种控制又是在推断机会主义之前做出的。此外,计量口径的不一致仍旧会导致同一影响因素的不同侧重点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所得出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有些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也是值得商榷的。

(二)监管与控制

一般认为对财务报告系统进行监管的内部控制机制限制了管理者操纵盈余的机会或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内部控制机制在盈余质量的指标上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多耶(2007)的研究认为内部控制程序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相反的关系,瓦佛(2005)也得出类似的观点。此外,管理报酬特征与盈余管理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从各个不同侧面加以分析,希勒(1993)以及基德瑞(1999)等人是将分红计划和管理报酬作为会计选择决定因素加以研究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并不包括预测股票报酬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盈余质量后果的研究。考虑到股票期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投资风险的变化,因而这种省略又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收益的持续性。此外,上述研究仍然没有解决一直存在的争论问题,即最优合同究竟是对公司有利还是人有利,或是对双方都有利。而且股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合理的推断盈余管理,并将其视为有效的会计选择从而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同样没有得到妥善合理的回答。

(三)审计人员

通常,可以将审计时间、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审计任期以及审计规模作为衡量审计人员努力程度与效率的直接经验衡量指标,而这些指标又是与应计利润相关联的。利农(2008)的审计时间研究以及司里南(2003)的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研究都认为与应计利润呈负相关关系。陈(2008)的研究发现审计任期与异常应计项目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有些学者将这种复杂的关系解释为潜在的独立性问题可能使审计人员缺乏努力或效率所导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审计规模还是审计收费的解释都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之上。尽管一般的观点认为审计收费和审计任期与审计人员的能力或识别能力呈正相关,但是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审计人员会对盈余质量存在影响。此外,缺乏审计人员对影响盈余质量作用上的证据,考虑到许多相关的变量是审计人员无法控制和影响的而只能由他们进行评价,如审计人员只能去识别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以及所选择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缺乏进一步的验证。

三、宏观环境作为影响因素的可行性分析

从以上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影响因素是微观方面的,都是从公司的角度去解释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盈余管理。但是,宏观环境因素(如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发展周期等)是否同样会对盈余管理存在某种程度的影响,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宏观因素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一般很难将其加以具体化,但是对它的研究是值得探讨的。作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予以解释。

首先,宏观环境环境因素是不可替代变量。几乎现有的盈余管理文献都没有将宏观环境因素考虑进去,这可能表明确实是由于在研究和分析过程中难以着手,所以将其省略。但是,任何理论的研究都离不开宏观环境变量这样的大背景,企业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永远都是笼罩在整个宏观环境因素之下。

其次,宏观环境因素直接作用于微观因素。任何微观因素都是宏观环境因素的表现,公司的目标以及管理人员的动机和策略都是对宏观环境变量的反应。货币政策的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除了自身的动机之外,公司和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实际上都是为应对整个宏观环境变量而采取的措施。

四、小结

考虑到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存在性,有必要树立看待盈余管理的正确理念,并对其加以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影响因素加以全面深入的分析,有助于规范企业和管理者的行为,从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Lee,C.,Li,L.,Yue,H.,2006.performance,growthandearningsmanagement.ReviewofaccountingStudies11,305-334.

宏观环境状况篇6

1.1样本选取

为了排除上市企业ipo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因素的影响,笔者从上市时间距离研究点超过4年的上市企业中选取样本。将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St企业作为财务状况危机企业,非St企业作为财务状况正常企业,从沪深两市中选取2007—2011年因财务状况异常而首次被St的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共89家;按1∶1比例从沪深两市中随机选取同时期同行业的89家正常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配对企业。这178个样本中,把2007—2009这3年共116个样本作为建模样本,用来构建预测模型,2010和2011年共62个样本则作为预测样本,用来检验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2变量选取

由于宏观经济涉及面广且复杂,全面综合考虑所有因素既不经济也不可行,因此笔者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变量选取情况采用文献回顾法初步选取了以下11个相对数据的宏观经济变量:GDp增长率g1、Cpi变化率g2、ppi变化率g3、工业增加值同比g4、m2同比增长率g5、m1同比增长率g6、利率的变化率g7、利率g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g9、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g10和失业率g11。为便于选取,笔者以2004—2011的32个季度11个宏观经济变量数据为基础进行宏观变量的筛选。财务变量的选取需要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初步选取了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风险水平、现金流量能力和营运能力的24个财务变量,具体如下:①盈利能力:账面市值比x1、资产报酬率x2、销售净利率x3、营业利润率x4、净资产收益率x5、总资产净利率x6、留存收益资产比率x7和每股收益x8;②现金流量能力:固定资产比率x9、债务保障率x10、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x11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x14;③风险水平:财务杠杆系数x12和经营杠杆系数x13;④偿债能力:流动比率x15、速动比率x16、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x17和资产负债率x18;⑤营运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x19、流动资产周转率x20、存货周转率x21和总资产周转率x22;⑥发展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x23和总资产增产率x24。笔者采用第t-2年的财务数据来预测企业第t年的财务状况。首先对变量进行单变量组间均值相等检验和F值检验,剔除对St企业和非St企业分类不明显的变量。对于St企业和非St企业来说,所处宏观经济环境都一样,因此只需对财务变量进行均值检验和F值检验。其次,对选取的11个宏观经济变量和通过均值检验的13个变量分别进行因子分析,以克服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并选取影响较大的代表性因子,具体如下:(1)进行球形度的Kmo与Bartlet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变量和财务变量的Kmo值分别为0.582和0.785,均大于0.5,且球形Bartlett检验显著性水平均为0,小于0.05,说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及财务变量之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2)从方差贡献率角度考虑这些因子的影响,因子旋转后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变量因子分析的前3个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104%,大于80%,可以选取这3个因子代替原始宏观经济变量,且不会造成大量的信息损失;财务变量因子分析的前4个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280%,大于80%,可以选取这4个因子代替原始财务变量,且不会造成大量的信息损失。(3)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其中,Gi为宏观因子i,Fj为财务因子j。表4中的数值为具体因子载荷值(这里只保留了大于0.5的载荷),分析这些数值可知,宏观因子G1主要反映了通货膨胀情况,宏观因子G2主要反映了国家货币供应情况,宏观因子G3主要反映了国家工业发展情况,这3个因子涵盖了所有11个宏观变量,因此用这3个因子代表宏观经济变量是合理的;财务因子F1和财务因子F3主要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因子F2主要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因子F4主要反映企业的风险水平,这4个因子涵盖了所有13个原始财务变量,因此用这4个因子代表企业财务变量是合理的。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以上数据处理均通过SpSS18.0完成。

2实证分析

2.1建立模型

分别用判别分析、Logistic回归和Bp神经网络3种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并用各个模型对样本进行预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判别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所属类别进行判别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判别分析的过程是根据已知测量的分类(0,1)和表明观测量特征的指标变量,推导出判别函数,根据判别函数对观测量所属类别进行判别,对比原始样本的分类和按判别函数所判的分类,计算出预测准确度和错分率。Logistic回归模型是对二分类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使用最普遍的多元统计方法。它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求得相应变量取某个值的概率。如果得出的概率大于设定的分割点,则判定该企业将陷入财务危机。Logistic回归对于变量的分布没有具体要求,适用范围更广。Bp神经网络是目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神经网络。Bp网络能学习和存储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Bp神经网络模型拓扑结构包括输入层、中间层(也称隐层)和输出层。输入信号先向前传播到隐节点,经过变换函数之后,把隐节点的输出信息传播到输出节点,经过处理后再给出输出结果。节点的变换函数通常选取Sigmoid型函数。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是所有企业共同所处的环境,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可能存在一定的超前或滞后的反应,因此在研究宏观经济变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时,应考虑使用宏观经济变量的期限,以确保预测模型最优。该项研究采用限制相对自由的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计算通过SpSS18.0统计软件中的Logistic工具完成。经过Logistic回归,可分别得到基于t-3年、t-2年和t-1年的宏观经济Logistic回归模型4~模型6,模型中的变量如表5所示。从上述3个模型中各变量显著性水平来看,模型4中各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均优于另外两个模型,即加入t-3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对预警模型的优化效果最明显,这说明我国企业对宏观经济势的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预警模型中加入t-3年即超前于财务数据一期的宏观经济数据是最合适的。以下分别用判别、Logistic回归和神经网络3种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每种方法都建立只含财务变量模型和加入超前财务数据一期的宏观经济变量两种模型。建立前者模型时,把第二部分得到的F1、F2、F3、F4这4个财务变量因子作为输入变量;建立后者模型时,把第二部分得到的F1、F2、F3、F4这4个财务变量因子和超前财务变量一期的G1、G2、G3这3个宏观经济变量因子共同作为输入变量。通过SpSS18.0可分别得到基于财务变量判别模型式(1)和基于宏观经济变量判别模型式(2),以及基于财务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式(3)和基于宏观经济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式(4)。运用Bp神经网络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时,输入层节点数为变量的个数,隐含层经过反复测试,最终确定为30个节点,输出层节点数为1,即企业的财务状况,输出0表示财务状况正常,输出1表示陷入财务困境。Bp神经网络研究计算通过matlab7.1软件完成。训练函数选用trainlm,设置最大学习次数为1000次,目标误差为0.05,学习速率为0.08。

2.2预测结果及分析

用以上3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对预测样本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表6所示,其中1代表St企业,0代表非St企业。通过表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宏观经济预警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高于基于财务变量预警模型的预测准确度。但基于宏观经济预警模型对预测样本的预测准确度与基于财务变量预警模型对预测样本的预测准确度一样,均低于对建模样本的预测准确度,这说明在预警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能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但预测本身的滞后性仍无法避免。(2)基于宏观经济预警模型的预测稳定性高于基于财务变量预警模型的预测稳定性。从表6可以看出,基于财务变量预警模型对预测样本和对建模样本的预测准确度变化率均有所降低。这说明在预警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预测准确度下降幅度有所减小,模型较稳定。(3)基于宏观经济预警模型更全面地反映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从模型自身来看,在不考虑宏观经济因素的情况下,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最大的首先是盈利能力,其次是企业自身风险水平和偿债能力;而在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后,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最大的除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外,不容忽视的外部影响因素是代表整个国家工业发展情况的G3因子,且与企业发生财务风险概率的大小呈负相关。(4)从分类预测结果来看,在判别和Logistic回归预警方法下对建模样本预测准确度与预测样本预测准确度进行比较,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前后模型的第一类错误率都是增大的,第二类错误率都是减小的。但神经网络方法下两类错误率都是减小的,这与神经网络自身方法的特点有关。神经网络对实际系统的拟合精度只取决于网络自身结构特性及网络学习参数的确定,而与实际系统的维数无关。(5)在这3种预警方法中,神经网络预测结果最优,判别预测结果最差。从表6可以看出,无论在预警模型中是否加入宏观经济变量,无论是建模样本还是预测样本,模型预测准确度依次为Bp神经网络优于Logistic回归,Logistic回归优于判别模型。这说明在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时,应该优先考虑Bp神经网络方法,为以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方法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3结论

宏观环境状况篇7

一、2011年宏观经济的具体表现

(一)物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

在过去的2011年中,中国的物质类经济复苏的步伐开始变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2010年GDp发展变慢的影响;第二,由于外界环境和中国内部政策两方面影响,造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减少了。同时国家内部市场的需求并没有起到抵消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作用,因此,两者相互比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不上减少的速度,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了疲软期。

(二)投资的风险开始增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物质类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同时出现了价格变化加剧、资源搭配不当、风险增加的局面。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出现了失误,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的状况、部分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行为,以及民间私人集资行为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暗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特点

在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和经济扭曲程度加深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情况发生结构性的调整,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情况。这一切的事实都在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所具有的惯性也在不断地进行强化。这样的后果,将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也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将主要着眼于民生问题和种种社会问题。

二、201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以及展望

(一)风险不断增加的国际环境以及复苏中遇到的困难

在2012年的开春,传来了一系列的消息。欧洲债务危机开始爆发、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变慢、阿拉伯之春、华尔街散步……这些世界性的政治和经济骚乱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从2007年以来的这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些事实说明,美国的所谓的次贷危机并没有真正离我们远去,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的,是充满曲折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远远比我们原来想象的更加复杂。世界性经济的结构根源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变化充满了周期性和种种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2012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为我们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找到了一个立足点。

(二)房地产经济市场的深层次调整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历经国家两年的大力调控之后,将在2012年迎来更大的更深度的调整。调整的方面将包括交易额、交易价格以及投资力度等多个方面。而且,房地产的投资,消费等资金链,将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幅度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从目前所得到的房地产数据进行分析,虽然房地产在销售,储存,资金链,以及资产等指标上都出现了不断恶化的情况,但是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处于僵持阶段。相信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不断调整,2012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投资减少,价格下降,交易额度减少等状况。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对政府的政策是高度依赖的,并且在实际上,人们对房地产潜在的需求仍旧非常大,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发生崩溃性下降的情况,价格的变化幅度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三)前低后扬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参数

2012年,推测中国GDp的发展速度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情况,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影响将导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出现短暂的变化。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稳定,以及中央政府政策的转变等诸多原因,将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显著反弹的局面。从资源供应的角度来看,农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速度和规模将会不断地加快,国家在支农项目上投入将会不断加大,因此供应资源将会显著地得到提升。

三、对宏观经济的总结与预测

2012年初期,宏观经济将继续延续2011年回落的态势,并且导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大幅度转向。宏观经济将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彻底反弹的情况,从而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成功避免第二次衰退的情况。估计2012年的GDp增长速度为8.5%左右,并且将呈现出不断变慢放缓的态势。因此,政府2012年的工作重点应当从控制通货膨胀转变到稳定增长上来。并且中国在2012年经济政策的核心,应当包含防范金融变化过大和资源分配不合理带来的风险。

宏观环境状况篇8

提起财务报表分析,多数财务人员首先会想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一大堆比率的计算。没错,比率计算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种工具。但是,比率的背后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看起来很高但仍经营正常而有些资产负债率看起来很低的企业反而濒临破产?为什么在不同的会计准则环境下同一企业的报表收益会相距遥远等等。显然,这些问题是比率无法回答的,需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来诊断企业的战略、具体运营活动是否成功,最终预测企业未来的价值。

一、财务报表是什么

财务报表到底是什么,它到底蕴涵着什么信息?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之前,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以有效地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首先来看有关法规对财务报表的定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对财务报表进行了定义:“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定义也是以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为:“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基本准则还对主要财务报表进行了定义,“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

从以上有关法规对财务报表(或者更广泛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来看,财务报表实质上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的格式化反映,它提供的是企业某一特定时点或期间的经营信息。这些定式的信息是依赖于会计准则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产生的,而且主要反映过去。

大家知道,分析财务报表主要是立足企业过去的信息预测未来,由此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单纯从这些定式的信息本身看,它没有经济意义。或者说,如果脱离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特有经营工作实际,单纯看财务报表信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必须跳出财务报表本身去看待它所反映的信息。

那么,在财务报表分析中该如何看待财务报表呢?笔者认为,财务报表是将企业内外部资源在企业既定战略及既定运营模式下的配置成果依据会计准则确认、计量、报告后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影响财务报表的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企业战略、会计准则和管理者的动机等。

为什么这样理解财务报表呢?首先来看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企业所拥有或者可以支配的可以用货币单位计量的资源,右边是这些货币化资源的来源。可以理解为这些资源是企业执行总体战略及开展内部运营活动后的结果,这些结果由会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进行确认、计量后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如,企业的融资方案,最终反映在企业的负债与权益金额上;企业采取的营运资金政策(如应付供应商货款等),最终反映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构成上。同样,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数字,也是企业执行总体战略及开展内部运营活动后的结果。从这一理解出发,就很容易明白,财务报表本身存在很多局限,如无法用货币(数量化)形式反映的资源将不可能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虽然这些无法量化的资源同样是企业执行总体战略及开展内部运营活动后的结果。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除了要看表内信息外,还应看表外披露的其他信息。

这样理解财务报表后,可以将企业的战略及实际开展的具体运营活动状况与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找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打开了切入点。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

前面已经讲到,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将财务报表理解为企业内外部资源在企业既定战略及既定运营模式下的配置成果依据会计准则确认、计量、报告后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因此,财务报表是企业总体战略、内部运营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它最终反映了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

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有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的使用者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投资者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债权人(含供应商、借款人等)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评价、判断企业目前以及未来的偿债能力、潜在的信用风险。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合规、是否有违法行为以及企业的社会效用等。

社会公众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了解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发展情况,为公众个人发生与企业相关的行为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管理层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评价企业的战略执行情况与运营情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改善目前及未来的管理行为。

尽管财务报表不同的使用主体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不一样,但是企业本身可以看成是由利益相关者按照契约构成的主体。企业相关者利益的最优化程度构成了企业的价值目标。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价值,那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可以统一为评价企业价值,盈利分析、风险分析等最终评价的是企业价值。这一评价是基于未来的。

为了评价企业价值,财务报表分析的核心任务就是透过数字,寻找数字背后企业价值的真正驱动因素,分析这些动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判断这些动因未来的发展,最终预测企业未来的价值。

如分析企业的负债水平是高还是低,首先应分析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同时分析企业的总体战略与其运营活动,判断他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再去衡量这一负债水平的合理与否。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未来的趋势,预测企业未来的负债水平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同样,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应分析企业所处的特定经济、行业环境,分析企业的总体战略与运营活动,判断逻辑联系,再去预测未来。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

为了寻找财务报表数字背后企业价值的真正驱动因素,第一步,必须理清以数字形式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源是如何取得的、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第二步,理解这些数字化资源配置结果的战略动因。第三步,分析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必要时调整重构财务报表。第四步,分析这些数字背后所反映的企业具体经营行为。第五步,通过盈利能力和风险的综合分析评价,预测企业价值。上述过程构成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

(一)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分析:企业资源取得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先取得相应的资源,必要的资源是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企业如何取得资源、能够取得什么样的资源,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这些资源与财务报表的关系是:能够用货币形式计量的资源构成财务报表。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首先必须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包括企业所处社会环境下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特征、市场特征、经济政策和金融资本市场特征等。比如,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股权融资金额,背后所隐藏的往往是宏观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影响。

行业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行业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状况。行业发展状况对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影响尤其重大。比如,若企业所处的行业是新兴行业,在财务报表中往往会反映出较高的业绩增长水平。

在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中,一般可以采用竞争五力分析模型、价值链分析模型以及运用经济特征框架分析(从需求、供给、生产、市场营销、融资等方面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

通过分析,至少应该得出以下结论: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特征是什么样的?它为企业提供了什么资源以及它对企业取得资源的限制?行业平均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是什么样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企业的影响如何?企业应对相关环境限制的对策是否可行等等。

(二)企业战略分析:企业内外部资源配置结果的决定因素

战略是企业实现价值目标的资源配置路径选择,企业的战略决定了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配置结果。因此,在对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分析后,必须重点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

企业战略分析的基本框架为: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即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是采取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还是兼备低成本与差异化的集中战略;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一体化程度,即企业提品或服务的主要价值创造环节全部是由自身完成的还是有部分环节是外包的;地区分散化程度,即企业的业务范围区域,是否走国际化战略等;行业分散化程度,即企业是否实行多元化战略,如果采取多元化战略,是相关多元化还是无关多元化。

通过企业战略分析,可以理清企业价值的真正来源,将这些来源与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可以基本判断财务报表反映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样,通过分析企业未来可能采取的战略,可以基本预计企业未来的价值。

企业战略分析至少应解答以下问题:企业的战略是什么?具体到财务战略是什么?战略与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否基本吻合?如不吻合其原因是什么?企业未来的战略是什么?它对企业的价值有什么影响等等。

(三)会计准则分析:企业资源及其配置结果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准则依据

企业可以货币化计量的资源及企业资源配置结果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是由会计准则决定的。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必须分析企业所采用的会计准则,并理解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对会计准则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采用不同会计准则的企业提供相同的比较基础。因此,分析会计准则,可以按照会计要素进行,即分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确认、计量、报告标准差异并进行调整。

由于会计准则与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必须理清标准与实际运营状况的差异。进行分析时,一般要对财务报表的构成要素进行调整,必要时重新编制财务报表。如为了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进行配称分析,可以将资产负债表组合为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等,将利润表组合为经营性利润等,从而分析不同资产对企业收益产生的贡献。

会计准则分析至少要能够解答以下问题: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时,不同企业、企业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会计准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差异在哪里?会计准则变化的影响是什么?为了分析企业的盈利性与风险应对财务报表进行哪些调整等等。

在对会计准则进行分析时,必须关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会计准则允许会计人员采取大量的职业判断,如折旧年限、减值准备计提等。因此,分析准则的同时必须分析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否合理。

(四)企业具体运营行为:企业既定战略下资源运营成果的决定因素

完成前面阐述的分析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进入了微观的具体运营行为分析阶段。这一分析过程中,必须详细分析企业各类资产情况、负债情况、权益情况、持续经营活动盈利能力情况、非持续盈利能力情况等。

大量的比率计算应当在会计准则影响调整后进行。而计算出来比率后,必须分析其背后的具体运营活动,运营活动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具体来源。

这一分析过程主要应回答以下问题: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的比率、因素是什么?通过行业横向比较、企业历史数据纵向比较,这些比率、因素合理吗?企业具体运营活动对这些比率、因素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具体运营活动可以改善吗?

(五)盈利性和风险的综合分析、预测:评估企业价值

完成前面的分析后,就可以综合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企业战略对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企业具体运营行为对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评价企业目前的盈利能力和风险。而最为关键的是要判断上述因素的未来趋势,从而预测企业的价值。

这一分析过程是一个综合过程,它至少要回答以下问题: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程度如何?在未来,这些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如何?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经济利润模型等,预测企业的价值是多少?

以上五个阶段的分析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同时,还存在反复的过程。比如,在分析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后,应再次分析企业战略与财务报表的关系。

宏观环境状况篇9

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面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不论企业进行何种经济活动,它都是紧紧围绕财务管理工作而展开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财务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它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部门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因为它的管理系统就是企业心脏,输出和回收的资金及信息就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在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降低财务风险的方式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以此来大力发展企业的经营水平,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的竞争力。财务管理同其他部门的管理不同,它不仅涉及到的点和面较为广泛,而且它还具有综合性和制约性高的特点。企业管理者要想全面优化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就需要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浅析财务管理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一)财务管理制约并保障着企业的管理目标,督促企业更好的服务于宏观经济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它是以自身的投入量与产出量做对比,力求以最小的投入量来获取最大利益的一种经济组织。这种性质的经济组织在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总目标只能是生存、发展和获利。对企业自身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对其本身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部门中,而且它能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为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筹集所需要的全项资金,如果一个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入不敷出,那么这个企业就无法在其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获取利益,使企业不能继续生存或者得不到发展,因此,如何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以最小的投入使得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目标。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运用它独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直观的、准确的、及时的、综合性的查看企业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和经营过程中的情况,也就是独特的反映职能。企业的运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在通过对优化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信息的综合性顺应宏观经济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方面对财务管理信息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建设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日趋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信息的服务对象范围也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在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其综合性高的特点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全面广泛的财务信息;企业管理者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来获取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债权人通过财务管理提供的财务信息来快速的判断所投资风险的大小,保障投资人的切身利益;通过及时有效的为国家财政和税务政府部门提供财务信息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还能保证税收工作正常稳定的进行;针对已经上市的公司,股民需要通过企业的财务决策报表来判断企业在股市的盈率以及每股所能获取的利益等一系列作用。从上述的财务管理信息服务对象来看,目前,在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中,财务信息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它能综合客观而且高效的反映一个企业的运营和最终状况,并将这种信息更广泛的传递给其他需要的对象,因此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

(三)企业财务管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的经营风险实际上就是财务风险,因此,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提,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实现中央提出的宏观调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企业可以从财政这个方面入手来降低成本,比如通过满足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企业的纳税,比如运用借贷和负债合理性来降低企业资金的运营成本等,从而增加企业自身的运营利润。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财务管理,不论企业实施怎样的市场战略,它做的每一项决定所得到的结果最终都会反映到财务成果上来,所以,企业应当重视财务管理,要始终坚持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努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国家运用宏观调控的职能来保护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应当根据宏观经济数据及发展趋势来改变进一步的发展战略,采用稳健的投资策略,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为下一个经济周期的到来储备能量。

(四)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在运用其职能调控市场经济的时候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营状况进行科学缜密的分析判断,以此来进一步掌握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使得各个企业能够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以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尽最大努力保证企业的收益和国家财政的稳定。市场经济受企业运营状况的影响,因而,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在企业管理乃至市场经济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不可动摇,财务管理信息能够直观准确的反映一个企业真实的运营状况,对企业和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通过统计、研究、掌握企业整体的信息,从而通过其判断整个经济形势,使必要的宏观调控有充分的现实依据,同时决定如何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帮助企业更好更均衡的发展。

(五)宏观经济下对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影响

1、对市场环境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必然会对出产的产品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这就意味着在将来会有大批量的新产品涌入市场中,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一系列的变革都将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当适当的引导企业调整市场战略,在保证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又能保证我国的市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应当了解并掌握宏观经济的有效信息,比如说宏观经济的趋势和它的发展规律等,这些对于企业进行扩张投资、下定市场决策、管理企业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这方面的很多决策都依赖于财务管理的延伸信息。

2、社会环境科教文卫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现代人对于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人的个性假设转变为“文化人”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原本的“经纪人”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了。这种转变不仅会提高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的需求,刺激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财务管理的信息也会反映出这些环境的变化和需求,因此同样起作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宏观环境状况篇10

关键词:外交决策;决策模式;微观—宏观关联模式

在国际政治中,国家间的互动具有明确的对外政策目的。国家能否实现自己的目的取决于能否制定并实施适当的对外政策。研究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就要分析它的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分析它的国际环境与国家实力,并了解它的决策过程。通常,人们对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做总体评估,总是要在分析各要素的基础上最后再进行综合的观察与判断。这种方法与哲学层面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认识论是有相关性的。把国际关系的整体划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研究的深入和系统。

国关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关心用于国家外交政策研究的适当的分析层次和分析单位。例如肯尼思·沃尔兹在其著作《人、国家和战争》中明确区分了三个不同的层次: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从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两大类:单层次分析和多层次分析。主张单层次分析的理论把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输入归于一种因素。为了进一步讨论外交政策制定过程,我们首先需要定义两个重要概念——输入和输出。根据卡尔·多伊奇的观点,输出是指“某一特定物体在环境中所产生的任何变化”,而输入是指“以任何方式改变这一物体的任何外部事件”。戴维·伊斯顿也强调“需求是一个体系的输入”。这就是说,外交决策受到来自各种方向和来源的要求的影响。(见表一)

社会环境决定模式认为,由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政治制度、国家的特性、意识形态等因素构成的社会环境是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模式相信,在分析一国外交政策时,重要的是确定决策者活动范围的经济和社会条件。要把握政策的性质,决定性的条件是国家背景——“一国的外交政策,包括其决策模式,均取决于该国的内部环境以及这个环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①。例如,运用地理条件、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殖民主义)、人口因素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来分析国家的外交政策。

国际体系决定模式,肯尼思·沃尔兹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生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和首要动机。因此,国家行为必须遵循“自助”的原则。大国不能将自己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盟友身上,而必须发展自己的“内部平衡”(internalBalancing)。沃尔兹也指出了国际结构和国家行为的自由度之间的关系:国家的行为会随着它的力量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这两种宏观层次上的理论模式认识到了社会环境与国际体系结构制约着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但是忽视了国际体系结构与国家间行为的互动作用,也低估了国家对其所采取的外交政策的主动性。实际上,“在国际体系的演变过程中,各国的决策过程所扮演的是第一位的角色,……国际关系重大决策的制定方式,对国际体系整体演变过程的冲击,比人们开始时想到的要直接得多。国际关系中的各种决策汇合在一起,最终渐渐改变了国际体系的面貌和运作”②。

理性选择模式(rationalchoicemodel),它以人类的理性为理论前提,借用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认为政策是“基于理性计算的选择”,而决策也就是政府依据明确的对外政策目标,对所面临的多种方案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中选择出一种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收益的对外政策方案的过程。在外交决策问题上,该理论模式认为:争夺权力是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各国都最大限度地增强其国家实力。不管决策的性质如何,其目的都是增加一国的权力或是防止对其权力及威望的损害。决策者使用各种奖惩手段,以便用最佳的方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组织官僚政治模式以官僚机构为分析的轴线,其理论基础是:国家权力为不同的政府机构所分割,国家只是相互联系着的机构的集合体,政治领袖居其顶端。在极端的情况下,外交政策可以说是政府内的部门和个人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权力分散在各政府机构手中,是组织(部门)的利益而非国家利益决定并指导着外交政策的制定。外交政策是相互竞争的政府部门追求各自的目标、利益的结果。

在现实的对外决策中,决策单位往往是具有高度内聚力的小集团。欧文·詹尼斯在其著名的“小集团思维”研究中发现,重要决策由一组人来制定时,决策质量可能会明显降低。“‘小集团思维’最终限制了对各种行动方案的客观批评,压制了自由争论,影响了决策者们对情报的准确掌握和对问题的正确定性。”③

心理认知模式(psychologicalcognitivemodel)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了决策者的认知过程和精神状态上,认为,“人类进行复杂计算和推理的能力受到基本认知结构的生理性限制。人类诊断问题、进行归纳推理,最终做出选择的过程不仅受到所处环境中的各种客体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制约,而且受制于主体的认知过程和精神状态。在决策方面,生理学和心理学制约着逻辑学”④。

心理认知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由于无法直接观察到决策者的心理过程,因此只能依靠他们的讲话和著作,而决策者的话语在数量和可信度方面都是非常有限的。资料的稀缺是这种理论模式的先天不足。从分析角度来讲,心理认知模式由于过分关注个人及其思维过程对决策的影响,使得他们很难更全面地思考影响决策的其他因素。

国家对外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对外政策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决策模式的运用也因国际环境、国内舆论、社会环境、政治体制、领导人性格和问题的性质等而相应地变化。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理论模式的区别,“将导致我们无法进行概括或是归纳出分析框架。因此,应当在决策过程分析中寻求恰当的平衡”。为了达到这种平衡,“应当以一种多方位的视角,以决策者、政府组织、社会整体和国际环境为中心来理解决策现象”⑤。

因此,在外交决策的研究中需要把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结合起来。在我们进行理论框架的建构前,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一般来说,对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理解存在相对性。在一个层次上是宏观的东西,在另一个层次上则是微观的。在理解不同层次变量的演变过程时,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但是,为了保证概念的清晰和前后一致,我们在应用这些术语进行具体外交政策分析时,仍然需要更明确的定义。在一般的社会科学意义上,微观层次被定义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现实”,宏观层次则是指“社会现实或社会领域”⑥。在本文的研究中,微观层次指决策者(决策者个人及决策团体),而宏观分析则集中于国际(与制度和结构相关)和国内(社会方面和政治体制)因素。(见表二)

外交决策中的国际体系层次

肯尼思·沃尔兹认为,“在国际政治理论中,结构是根据物质因素来定义的,即无政府状态、该领域的秩序原则以及国家间实力的分配状况”⑦。沃尔兹重视安全和生存的重要性,认为生存是国家行为的首要动机。需要指出的是,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更加重视互动过程的作用。例如,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walt)认为,“制衡的对象应该是威胁最大的国家,而不是实力最强的国家。实力只是威胁的一个标准,还应该加上地理距离、攻击能力和攻击意图”⑧。外交决策中的国家层次

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坚持国家中心论,研究的是国家外交政策的动机、内容和结果,分析外交政策的着眼点是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平衡(balanceofpower)和大国的外交及文化传统。但是,无论是国际的体系因素还是国内的社会政治因素,都不可能对国家的外交政策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需要经过代表国家采取行动的决策者的认知、分析、选择等过程才能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

外交决策中的决策者层次

马克斯·韦伯重视领袖在决策中的作用,同时也认为,“在现代国家中真正的掌权者无疑是官僚机构,因为权力既不是通过议会中的演说,也不是经由君主的公告来行使的,而是通过行政部门的运转才得以行使的”⑨。赫尔斯曼(Helmsman)利用艾利森的官僚组织模式分析外交政策的制订:“政策是由有着不同动机、观点和利益的部门共同制订的,其形成是一个说服、妥协和建立共识的过程”⑩。不同组织和不同官员要同时照顾个人利益、组织利益和国家利益。他们习惯于寻找各种理由把国家利益与组织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联系起来,并力求使自己的观点占上风。因此,外交决策常常是各个相互竞争的官僚组织乃至个人利益之间妥协的产物⑾。

1956年,斯普劳特夫妇发表了探讨外交决策者心理过程的论文《国际政治背景下人—环境关系的假设》,对决策者所认识的环境和现实环境进行了区分,将决策环境分为行为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决策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条件和事件的实际情况(行为环境),而是决策者如何想象它们(心理环境)。”⑿区分这两种决策环境的意义在于,在外交决策实践中许多决策者是在他们的心理环境而非行为环境中形成认识和做出判断的。由于国际关系涉及国家安全等重大利益,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着语言和文化障碍,因此外交决策中更容易出现两个环境不一致的情况。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分析了决策者、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层次的理论与实践。应当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个外交决策理论的知识谱系主要由此三个层次建构而成。所以,我们建立一种综合的视角,把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即微观——宏观关联模式,这样理论的解释力可能更有效。

这里应当说明,微观——宏观关联模式中相互作用的渠道、机制是随情况而变化的,它们可能随时间、空间和特殊问题的变量而异。因此,该模式并不打算构筑一个“宏大的”理论,这样的理论也许永远只是一个梦想。确切地讲,“任何理论都有其边界和限度,理论的力度不是由它能够解释越来越多的事实来判定的,而是在它设定的范围内,由它对特定事实的解释程度决定的”⒀。微观——宏观关联方法只是建构出一个分析框架,以此作为研究外交政策问题的起点。

注释:

①夏尔—菲利普·大卫:《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李旦、王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②《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第14页。

③《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第21页。

④JaniceGrossSteinandRaymondtanter,RationalDecisionmaking,ohioStateUniversitypress,Columbus,1980,p.7,转引自王鸣鸣:《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外交决策理论》《2003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2页

⑤《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第6页。

⑥赵全胜:《解读中国的外交政策》,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60页。

⑦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6页

⑧Stephenm.walt.theoriginsofalliances[m].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7.

⑨maxweber,economyandSociety:anoutcomeofinterpretativeanalogy,editedbyGuentherRothandClauswittich,Vol.2.Berkel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8,p.1393。转引自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597页

⑩⑾allison,Grahamt.,essenceofDecision.Boston,Little,Brown,1971,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