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决策的含义十篇管理决策的含义十篇

管理决策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6:33

管理决策的含义篇1

1.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的概念目前还是比较抽象,在学术上仍然没有一个可以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按照研究机构的说法,就是大数据就是综合运用新的管理模式,从而影响决策、流程的大量而有效的信息资产。也就是说,大数据并不仅仅包含大量的信息,还要有专业的模式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被企业管理者所运用。

1.2大数据的特点

第一,海量化。顾名思义,就是大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且这个量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有时用tB做计量单位,有时用pB做计量单位。第二,多样化。大数据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样的,而不是仅仅针对一种或者一个方面的信息做分析。第三,高速性。大数据信息的变化是多样的,数据的产生和变化可能是瞬间的,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及时准确的把握这些信息,才能更好的运用。

2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分析

2.1对管理决策环境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也非常快,大数据的内容升级也非常快速,在数据存储方面呈现上升趋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企业的管理决策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需要对市场中出现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还要对运用更加先进的软件来分析数据的有效性,这些都是保证数据能够被企业应用。大数据信息收集的方式,数据处理的模式以及评估内容等都会对管理决策的判定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大数据中运用先进的方法,对于企业的各项要素具有较大的影响。另外,由于现在很多企业开始尝试采用大数据的分析方式,然而毕竟我国在大数据方面的实践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运用它来分析企业管理决策会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对管理决策数据的影响

在大数据的形势下,企业管理决策的内容和分析软件也都丰富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称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关键点,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成为企业关心的重要内容。如果企业不注重对数据的存储和保密,那么数据流失和泄露便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最大的风险。一来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对数据管理的方式要优化,因为数据的结构和种类是不同的,这样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需要对大数据的管理方式进行选取和优化,从而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另外,数据的处理方式要遵循处理的原则和基本的处理方式,要注重抓住数据的本质内容,从而发挥数据的重要作用。数据与数据之间不能割裂开来,他们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运用适当的方式将他们进行转化,从而发掘深层次的信息。二来是数据分析要根据知识管理的要求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保留数据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这也是影响管理决策的重要原因。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需要对数据包含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处理,才能获得完善的信息体系。以上的分析表明数据和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企业在运用这些理论时,需要结合它们各自的优势,促进和谐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3对管理决策参与者的影响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分析师在数据的储存与处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数据分析师需要运用数据以及相关的统计方法进行整合,通过更有效的方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对决策者传达更有效的信息。但是,目前企业还缺乏对应的人才,所以在此方面资源比较缺乏。大数据下进行的管理决策仍然需要决策者来做最后的判定,大数据的运用改变了决策的方式,之前决策者仅仅凭经验就做出决策,现在不仅需要靠管理者的经验,同时也需要依靠准确的数据分析,因此也让他们的职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数据需要管理者保持对数据的敏感性,除了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清楚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2.4对管理决策组织的影响

大数据导致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决策中来,导致决策内容和权限的重新分配,这种配置不仅有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还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各个部门的协作性。企业管理决策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就是集中与分散决策的问题,一个是决策权的分配问题,只有协调解决好才能实现大数据的价值。

3结语

管理决策的含义篇2

【摘要】Byreviewingtheevolutionofthefirmtheory,thisarticlefocusesontheknowledge-basedtheoryofthefirmthathasemergedinrecentyears.theoryviewsthefirmasanagencythatintegratesitsemployee’sspecialknowledge.Fromabrand-newperspective,itexplainstheissuesincludingtheexistenceandtheboundaryofthefirm,thecoordinationinthefirm,andtherelationbetweenthestructure,decision-makingpowerandtheknowledge.

【关键词】企业/企业理论/知识整合/知识

enterprise/firm/theoryofthefirm/knowledgeintegration/evolution

【正文】

澳洲莫纳什大学的杨小凯教授1994年发表了“企业理论的新”的论文[1],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自科斯1937年的经典到90年代初这段时期内企业理论的发展,并着重探讨了“剩余权”的理论含义及其对改革的意义。毫无疑问,杨小凯的这篇论文对企业理论是一个很全面的概括,并指出了其前沿所在,这对于了解企业理论的新进展的确很有帮助。但是,近些年来,企业理论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基于知识的企业观点,逐步形成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这是一种建立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走出理论体系相似的企业理论。因此,现在看来,虽然不能说杨小凯所归纳的企业理论新发展已经过时,但是对其进行补充是必要和有益的。

一、企业理论的演进过程

企业理论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它的可追溯到古诺1838年的论文。一百多年来,企业理论的演进过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即新古典企业理论和企业理论。下面就是对这两大阶段的简要回顾。

1.新古典企业理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了经济,它的假设是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假设下,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2]。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单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决策。

新古典企业理论实际上不是真正的企业理论。因为它没有回答有关企业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企业内部是如何运行的,企业是选择生产还是从外部市场购买,它仅仅是利用局部均衡分析预测企业在输入市场的购买决策和输出市场的供应决策。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静态优化理论,它隐含地假定人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产权界定清晰、零交易成本、人具有完全理性等。这些隐含假定决定了新古典企业理论存在一些缺陷[3],它无法解释企业内部组织及企业范围的整体布局;无法解释企业中的一般契约关系;也无法解释企业绩效与国家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总之,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理论假设前提阻碍了企业理论的发展。

2.现代企业理论

一般认为,科斯(RonaldCoase)在1937年发表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标志着现代企业理论的诞生。在该文中,科斯利用交易成本的概念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出现”这一被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忽视的简单问题。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办法,二者具有互替性,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它能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所以交易成本的差别是企业出现的真正原因。但是,企业不能完全代替市场,也不能无限扩大,企业的边界是由企业内部行政管理费用与市场费用相比较来决定的。遗憾的是,从3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几十年内人们对科斯的这种新观点“引而不用”,企业理论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80年代以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分支,一是威廉姆森(olivere,willianlson)借鉴有限理性的假定,假定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提出了资产专用性概念,证明事前的合约是不完全的。二是张五常、杨小凯加以发展的间接定价理论,张五常在1983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企业并不是用非市场方式代替市场方式,而是用劳动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因为中间产品直接定价和直接交易会产生极高的交易成本,而劳动市场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企业的出现就在于用交易成本低的要素市场代替交易成本较高的中间产品市场,中间产品通过企业获取的收益相当于对其进行间接定价[2]。

以阿尔钦(amnenalchian)和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为代表的产权理论主要是分析企业内部的激励结构问题[4],它是科斯在产权、交易费用和外部性等方面成果的发展。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实质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在团队生产中,一个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会他人的效率,因而一个监管生产的人成为必要。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提出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剩余索取权”的概念。

现代企业理论除了上述核心内容,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企业契约理论和委托——理论等。

二、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

近年来,现代企业理论随着知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的日益提高,逐步出现了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得益于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知识库的重要命题[4],也就是说,出现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它来自技术管理、创新与信息经济、基于资源的理论和组织等最新研究成果。在理论层面上,潘罗斯(e·penrose)、阿罗(K·arrow)、哈耶克(F·a·Hayek)及其他学者的知识中心论,由于演进经济学家尼尔森(R·nelson)与温特(S·winter),以及认识论学家波兰伊(m·polanyi)等人的贡献而得到极大的丰富[5]。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与新古典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根本不同的解释[6]。

·企业为什么存在;

·企业的边界是如何决定的;

·企业中协调的本质是什么;

·企业的组织结构意义,即层级和决策权分配的意义是什么。

1.企业为什么存在

德姆塞茨(1991)认为,企业的存在代表一种对知识经济学基本非对称的反应,知识获取比使用需要更强的专业化,因此,生产需对处理许多具有不同类型知识的个体专家进行协调。但市场不可能确保这种协调作用,因为市场无法面对:(1)稳含知识的不可流动性;(2)潜在购买者占用显性知识的风险。这样,企业作为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机构而存在,因为这种机构能够创造使多个个体整合其特有知识的条件。

这种把企业的作用看作是整合知识的机构的观点与科斯-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企业理论是很不相同的,交易成本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存在是因为它们能够避免同市场交易相关的成本;而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则关心与特殊交易类型(包括知识)相关的成本。然而,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强调企业是管理团队生产的组织,而非交易的机构。Ghoshal与moran(1996)认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核心优势不是简单地避免交易成本,而是以与市场很不相同的逻辑控制某种特定经济活动的独特优势[7]。

2.企业的边界

如果企业的存在是为了整合大量个体所拥有的特殊知识(因为这样的整合不能通过市场来有效地进行)。那么,由什么决定企业的边界呢。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根据知识利用的相对效率来分析企业的垂直和水平边界。

德姆塞茨在1991年解释了企业在垂直边界[7],如果市场能有效地转换产品而转移知识缺乏效率,如果在生产阶段B需要使用阶段a所利用的知识,则生产阶段a和B的垂直连接将被整合在同一个企业中。另一方面,如果阶段a和输出不需要使用阶段a所利用的知识就可在阶段B来进行处理,则阶段a和阶段B能有效地通过由市场界而相联系的独立企业来进行。

企业之间的水平边界出现在产品与知识群体的空隙中。许多知识并非要求产品的特殊性,而是要求范围经济。因此,有效的知识利用要求多产品企业和企业的知识领域与其产品领域相一致。一般来说,完美的一致性是不存在的,因为企业的知识领域并没有完全被其提供的产品所利用,反过来,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也不可能全部从企业中获得。这样,为了实现知识的充分利用,经济中便出现了反映产业特征的产品——知识包(bundle)[6],其中小包表示个体企业,不同的产品——知识包决定了企业的水平边界。

3.企业中的协调

企业中的协调是企业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对企业中的协调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的基本任务就是协调多个专家的努力。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强调,实现有效的协调是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在协调理论的研究上,劳伦斯和罗斯齐(LawrenceandLorsch,1967)把协调看成是组织内部目标冲突的解决[8]。

传统组织理论对于协调的研究着重于作为基础结构的层级,因为复杂活动的组织集中于权力关系,合作的实现是通过幕僚程序的垂直影响。基于知识企业理论已有的研究结果认为,如果大部分与生产有关的知识是隐含的,那么知识在组织成员间的转移将是极其困难的。如果生产要求整合许多个别的专家知识,那么效率的关键是在组织成员通过交叉学习使知识转移最小化的条件下实现有效的整合。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有希望作出较大贡献的就是对企业中协调的分析。

4.组织结构

上述把企业作为知识整合的机构的观点,对企业内部结构有重要意义,一是层级的作用;二是决策权的分配。

(1)层级的作用

组织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组织所包含的许多个体中实现有意义的、协调的行动。这个问题有二重性,一是纯协调问题;二是合作问题。即使协调的技术问题可以解决,分歧的个体目标应如何解决呢。层级就是作为有效地解决个体分歧目标的机制而出现的。层级对于协调一个包含多个特殊单元的复杂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机制。

基于知识的企业观点认为,如果高层次决策依赖于低层不流动的知识,那么层级就会降低高层决策的质量。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生产(包括生产决策)需要许多类型知识,如果这些知识存在于许多个人之中,并且整合机制仅包含相当少量的个体,那么,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是可行的。最近几年流行的基于团队的结构,实际上是对缺乏效率层级的一种改善,基于团队的组织的实质是通过直接接触个体专家能够最有效地实现协调。如果专家协调者(管理者)不能利用必需的专家知识,他们就无法有效地协调。

(2)企业中决策权分配的意义

企业中决策权分配的意义与层级在知识整合中的作用有关。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者拥有决策权,作为所有者的代表,董事会把决策权授予高层管理人员,然后管理者依次向下授权给各层级。基于知识的企业观点对决策权分配作出了新的解释。

第一,关于决策权与所有权的关系。如果企业的主要生产资源是知识,而且知识存在于个体雇员之中,那么雇员拥有大量的企业资源,企业同雇员签订合约是为了使用那些知识资源。然而,雇佣契约不像实物资产,它无法明确规定企业对雇员知识资产的所有权关系,如果决策权由所有关系授予,且如果企业资源由股东和雇员共同拥有,那么管理的决策权由股东或董事会向下授予,由雇员向上授予。

第二,关于决策与知识的关系。决策的质量决定于其所依据的相关知识。如果与某一特殊决策相关的知识能集中于组织的某一点上,那么集中决策是可行的,但转移与积累知识的能力由于知识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显性知识是可转移的,但不一定要集中于某一点上。特殊知识(包括无法以统计形式积累和分析的隐含知识与显性知识)是转移成本很高的知识。因此,即使决策所要求的知识是集中的,根据隐含性经验知识所作的决策可能是分散的。

三、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竞争的必由之路

通过对企业演进过程的回顾,我们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在一些关键方面与新古典企业理论及企业理论的重要区别。概括起来,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主要是作为整合知识的机构而存在,它能把存在于个体中的特有知识整合成产品与服务,并降低知识交易的成本;知识利用的相对效率决定了企业的垂直与水平边界;协调是企业内部目标冲突的解决,企业的首要任务是为知识整合建立起必要的协调;层级对于协调一个具有多个特殊单元的复杂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机制;有知识的雇员拥有大量的企业资源,决策权由雇员自下而上授予,决策的质量取决于作出决策所需的相关知识,知识的属性决定了决策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

显然,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对新古典和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它必将引起企业管理的一场革命,企业管理将进入适应知识要求的,以拥有知识资本的人才作为管理核心的“知识管理”新时代。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是企业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增强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组织创新就是要建立能有效整合知识的企业组织,这是一种把与企业有关的人和企业内部的人用联结起来的型组织,该结构能最充分地利用知识并再生知识,使企业具有活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建立一种智力基础设施,使知识能够彼此联系并发生作用。所以,管理创新的目标就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求的管理体系,以知识为纽带,将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生产过程、市场开发乃至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起来,形成一种能够创造、使用、保持、更新以及转让知识(智力)的全新的管理模式,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高效地运作。未来的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有形的物质资源进行创新的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求得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从理念上突破新古典主义的禁锢,把企业看作是整合知识的机构,从而为企业的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知识企业理论所包含的一系列新观点及其引发的企业管理革命,对我国的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指导和启迪意义。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普遍需要一种有效的管理新思维和新,从这个角度看,只有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知识管理是我国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管理革新的必然选择。

【】

[1]杨小凯.企业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1994,(7).

[2]符正平.西方企业理论研究中的三大研究纲领[J].经济研究学术动态,1998,(3).

[3][丹麦]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蒂安·克努森编,李东红译,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alchian.a.a.andH.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andeconomicorganization[C].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2,62:777-795.

[5]SpenderJ.C.andR.m.Grant.Knowledgeandthefirm:overview[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winterSpecialissue):5-9.

[6]Grant,R.m..towardaknowledgebasedtheoryofthe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winterSpecialissue):109-122.

管理决策的含义篇3

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及软件的普遍应用,使得企业的管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纸化的办公条件正在开展,这就给企业管理决策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需要对企业管理决策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有效提高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管理;决策

云计算技术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种程序有时替代了人工的操作,人类进入了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网络新时代。大数据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远远超过典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内容,在储存及分析方面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如何将这些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有效的改变企业的管理决策环境,从而对企业的发展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1大数据的内涵

1.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的概念目前还是比较抽象,在学术上仍然没有一个可以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按照研究机构的说法,就是大数据就是综合运用新的管理模式,从而影响决策、流程的大量而有效的信息资产。也就是说,大数据并不仅仅包含大量的信息,还要有专业的模式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被企业管理者所运用。

1.2大数据的特点

第一,海量化。顾名思义,就是大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且这个量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有时用tB做计量单位,有时用pB做计量单位。

第二,多样化。大数据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样的,而不是仅仅针对一种或者一个方面的信息做分析。

第三,高速性。大数据信息的变化是多样的,数据的产生和变化可能是瞬间的,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及时准确的把握这些信息,才能更好的运用。

2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分析

2.1对管理决策环境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也非常快,大数据的内容升级也非常快速,在数据存储方面呈现上升趋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企业的管理决策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需要对市场中出现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还要对运用更加先进的软件来分析数据的有效性,这些都是保证数据能够被企业应用。大数据信息收集的方式,数据处理的模式以及评估内容等都会对管理决策的判定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大数据中运用先进的方法,对于企业的各项要素具有较大的影响。

另外,由于现在很多企业开始尝试采用大数据的分析方式,然而毕竟我国在大数据方面的实践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运用它来分析企业管理决策会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对管理决策数据的影响

在大数据的形势下,企业管理决策的内容和分析软件也都丰富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称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关键点,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成为企业关心的重要内容。如果企业不注重对数据的存储和保密,那么数据流失和泄露便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最大的风险。

一来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对数据管理的方式要优化,因为数据的结构和种类是不同的,这样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需要对大数据的管理方式进行选取和优化,从而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另外,数据的处理方式要遵循处理的原则和基本的处理方式,要注重抓住数据的本质内容,从而发挥数据的重要作用。数据与数据之间不能割裂开来,他们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运用适当的方式将他们进行转化,从而发掘深层次的信息。二来是数据分析要根据知识管理的要求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保留数据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这也是影响管理决策的重要原因。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需要对数据包含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处理,才能获得完善的信息体系。

以上的分析表明数据和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企业在运用这些理论时,需要结合它们各自的优势,促进和谐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3对管理决策参与者的影响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分析师在数据的储存与处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数据分析师需要运用数据以及相关的统计方法进行整合,通过更有效的方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对决策者传达更有效的信息。但是,目前企业还缺乏对应的人才,所以在此方面资源比较缺乏。

大数据下进行的管理决策仍然需要决策者来做最后的判定,大数据的运用改变了决策的方式,之前决策者仅仅凭经验就做出决策,现在不仅需要靠管理者的经验,同时也需要依靠准确的数据分析,因此也让他们的职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数据需要管理者保持对数据的敏感性,除了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清楚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2.4对管理决策组织的影响

大数据导致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决策中来,导致决策内容和权限的重新分配,这种配置不仅有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还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各个部门的协作性。企业管理决策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就是集中与分散决策的问题,一个是决策权的分配问题,只有协调解决好才能实现大数据的价值。

总之,大数据的应用对企业管理决策来说,不仅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还是一门技术手段,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创造了新的模式。因此,充分发挥数据的有效作用,让大量的数据信息被管理决策者所运用是企业未来努力的方向,也会极大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张新帅,吕德宏,孙丽华.资本充足率对银行技术效率的Dea分析[J].财会月刊,2012(5).

[2]张建设.大数据:战略论的终结与社会化决策的兴起[J].企业管理,2012(10):92-94

管理决策的含义篇4

【关键词】生产计划出租定价最优解对偶性质

一、对偶问题的现实来源

生产计划问题是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中较为普遍的问题,也是管理运筹学中的核心问题,近年来的教改论文中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教学效果的较多[1-5],但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并不够充分,特别是针对生产计划和设备出租定价问题的就更为少见,因此,本文基于一个具体的生产例子讨论生产计划及其对偶问题,比如某工厂生产两种产品甲和乙,生产中需四种设备按a、B、C、D顺序加工,生产单位甲产品所耗a、B、C、D四种设备的台时分别为2、1、4、0;生产单位乙产品所耗四种设备台时为2、2、0、4;四种设备共有12、8、16、12个台时可利用,单位甲、乙产品的市场价格为2和3元。此种情形下,充分利用设备机时,工厂应生产甲和乙型产品各多少件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该问题属于典型的线性规划规划问题,根据建模的基本准则,设甲、乙型产品各生产x1和x2件,则数学模型为:

反过来问:若厂长决定不生产甲和乙型产品,决定出租设备台时,那么4种机器的机时如何定价才是最佳决策?

在市场竞争的时代,厂长的最佳决策显然应符合两条:

第一,不吃亏原则。即机时定价所赚利润不能低于加工甲、乙型产品所获利润。由此原则,便构成了新规划的不等式约束条件。

第二,竞争性原则。即在上述不吃亏原则下,尽量降低机时总收费,以便争取更多用户。

设a、B、C、D设备的机时价分别为y1、y2、y3和y4,则新的线性规划数学模型为:

以上问题就属于生产计划这一决策问题的对偶问题,

二、对偶问题涉及的重要性质

三、对偶性质之间的融会贯通

经过深入调研,找到以下两个制造企业生产相关数据:

问题i某工厂生产两种产品甲和乙,生产中需三种设备按a、B、C顺序加工,生产单位甲产品所耗a、B、C、D三种设备的台时分别为1、0、3;生产单位乙产品所耗三种设备台时为0、2、4;三种设备共有8、12、36个台时可利用,单位甲、乙产品的市场价格为3和5元。

问题ii某工厂生产两种产品甲和乙,生产中需三种设备按a、B、C顺序加工,生产单位甲产品所耗a、B、C、D三种设备的台时分别为0、6、1;生产单位乙产品所耗三种设备台时为5、2、1;三种设备共有15、24、5个台时可利用,单位甲、乙产品的市场价格为2和1元。

(一)基于问题i的建模与求解

(1)生产计划决策

设两种产品生产数量分别为x1和x2件,基于利润最大化的数学模型为:

(2)出租设备定价决策

设三种设备单位台时出租价格分别为y1、y2和y3元,基于出租收益最小化的数学模型为:

(3)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基本解

验证性质4互补松弛性ii:同样地,容易验证某可行解是最优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验证性质5对偶定理:容易发现原问题和对偶问题同时具有最优解,且最优值相等。

(二)基于问题ii的建模与求解

(1)生产计划决策

设两种产品生产数量分别为x1和x2件,基于利润最大化的数学模型标准化后为:

(2)出租设备定价决策

设三种设备单位台时出租价格分别为y1、y2和y3元,基于出租收益最小化的数学模型标准化后为:

四、对偶性质蕴含的经济含义与管理启示

(一)经济含义与管理启示―原问题与对偶问题所涉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互补松弛性,原问题第i个约束条件的松弛变量对应了对偶问题中第i个变量,而松弛变量的经济含义是第i种资源剩余能力或者数量,对这种资源的估计正好是对偶问题中第i个变量的值,所以其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原问题有m个约束条件,对偶问题中就有m个对应的初始变量。

同样地,对偶问题里第j个约束条件的剩余变量对应了原问题中第j个变量xj,而其剩余变量ym+j的经济含义是:生产一件产品j所耗资源用来出租所获价值总和与其市场价格的差值,也即生产一件产品j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与其市场价格的差值,所以其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原问题有n个初始变量,对偶问题中就有n个对应的约束条件,表示在出租设备时,对资源定价需要遵守一个原则:出租设备所得收益应比生产更划算。

(二)经济含义与管理启示―互补松弛性

根据(1)中分析的对应关系,在最优解条件下,如果原问题中第i个约束条件的松弛变量的值非零,即该种资源对于企业来讲不属于稀缺资源,在优化过程中没有发挥更多的价值,此时,增加其数量相当于增加库存,对利润值提升不会有任何贡献,因此,对其估价,其值应为零;反过来,对偶问题中第i个变量为零,意味着第i种资源的增加无法带来更多利润,说明其还有剩余,第k个约束条件的松弛变量的值非零,因此有n+i>0?圳i=0,(i=1,2,...,m)。

(三)经济含义与管理启示―检验系数

对偶问题里第j个约束条件的剩余变量ym+j对应了原问题中第j个变量xj,而生产一件产品j所耗资源的边际价值总和与其市场价格的差值正好等于原问题单纯形表中变量xj的检验系数σj的负值,当产品j的市场价格大于边际价值总和时,σj>0,意味着生产产品j有利可图,应安排生产该种产品,即有xj>0,否则生产其他种类产品,即有xj=0。

(四)经济含义与管理启示―兼容性

原问题第i个约束条件的松弛变量对应了对偶问题中第i个变量,而松弛变量的经济含义是第i种资源剩余能力或者数量,在表2中,变量x3的检验系数σ3=0,意味着第一种资源剩余数量的增加无法带来利润的增加,因此对该种资源的估价为零,即y1=0;变量x4的检验系数σ4=-1/4,意味着第二种资源剩余数量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缩小,会带来利润的减少,而该种资源剩余数量的减少,即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带来利润的增加,因此对该种资源估价结果为y2=1/4;同样地,变量x5的检验系数σ5=-1/2,意味着y3=1/4。

对偶问题里第j个约束条件的剩余变量ym+j对应了原问题中第j个变量xj,而其剩余变量ym+j的经济含义是生产一件产品ii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与其市场价格的差值,在表3中,y4的检验系数为σ4=7/2,意味着y4增加一个单位带来出租资源总收益增加7/2,将导致资源出租的竞争地位下降,生产可能性增加;若y4减少一个单位带来出租资源总收益降低7/2,将导致资源出租的竞争地位上升,生产可能性下降,因此对生产计划的调整应是:x1=7/2;同样地,可以得到x2=3/2。此外,当由零增加到1,即增加一个单位时,带来出租资源总收益增加15/2,平均来讲,共有15/2的剩余资源可供出租,因此有x3=15/2。

五、结论

本文基于管理实践前后选取了三个例子,通过建模与求解结果的对比分析,反复验证各条对偶性质,比如互补松弛性和兼容性,而非采用纯粹的数学推导证明性质的正确性。在最优单纯形表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检验系数的数学含义分析了互补松弛性和兼容性的经济含义和管理启示。整个分析有利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不再因为纯粹的数学推导和证明而感到难度很大进而产生厌倦心理,而会因为其与管理实践的紧密联系而感到趣味性,增强其学习动力和信心,为管理运筹学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和方法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旭.管理运筹学的课程定位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3):75-76.

[2]苏勇.管理运筹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07(2):60-65.

[3]markLemenestrel,LukVanwassenhove.ethicsoutside,within,orbeyondoRmodel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4,153(2):477-484.

[4]RichardJ.ormerod,wernerUlrich.operationalresearchand?ethics:aliteraturereview[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3,228(2):291-307.

[5]韩伯棠.管理运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

管理决策的含义篇5

[关键词]成本效率利润效率相对效率

一、引言

成本效率首先是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在普遍的经济管理文献中,成本效率的含义是一种模糊的投入产出比例关系。或者说只要有投入产出的关系,很容易联系到成本效率,但没有能够很明确的定义。自1987年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等创立Dea模型即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已成为评价具有同类型投入和产出的若干个生产或非生产部门(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通过对各相对效率的比较分析,来明确成本效率的含义,并对成本效率的计算定义加以分析阐述。

二、成本效率、利润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基于单目标线性规划,在所定义的生产可能集内,或固定投入而将产出尽量扩大;或固定产出而将投入尽量缩小,其产出的最大扩大比率的倒数或投入的最小缩小比率被定义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而前者称为产出Dea,即利润效率;后者称为投入Dea,即成本效率。以下主要借鉴了Berger和mester、maudos和pastor的研究成果

1.成本效率(Costefficiency,简称Ce)

成本效率是用来衡量在市场环境相同、产出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决策单元的真实成本接近处于有效边界或最佳运营单元成本的程度。假设一个决策单元的真实成本为C,处于有效成本边界单元的最小成本为C,则这一决策单元的成本效率为Ce=C/C。这意味着在产出相同情况下,决策单元节省的成本为(1-Ce)×100%。我们不难看出,Ce的取值范围为(0,1]。

2.标准利润效率(Standardprofitefficiency,简称Spe)

标准利润效率衡量的是在投人和产出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一个决策单元实现的实际利润接近它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利润的程度。其中实现的最大利润由标准利润边界决定。标准利润边界假定产出和投人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决策单元在定价方面不存在任何力量,因此只能接受既定的价格。假设一个决策单元实现的真实利润为∏,在标准利润边界上实现的最大利润为∏,则标准利润效率为记Spe=∏/∏。这意味着在投人和产出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决策单元可以增加的利润为(1-Spe)×100%。与成本效率不同的是,标准利润效率可能为负值,因为可以损失100%以上的潜在利润,尽管这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很小。

三、成本效率研究

国外关于成本前沿的研究,在模型设定上主要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来获得随机前沿的成本函数,如evans和Heckman,Charnes等对美国at&t分离时的成本研究。估计的领域主要涉及电信、能源、航空、高速公路和银行业等部门。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利用随机前沿的生产模型(而非成本模型)。如Yanruiwu对我国省市层面1981年~199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生产率分解研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姚洋、姚洋和章奇、涂正革和肖耿运用对数形式的时变(time-varying)生产函数对我国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和效率分析等,在宏观层面上,运用生产函数分解我国工业全要素。这几年运用前沿技术在微观层面对我国企业公司成本效率估计也有相应的研究,如赵永亮采取我国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两个年度(2001和2004)的横截面数据,对Dea分析下随机前沿的成本函数进行估计,主要分析的企业绩效包括成本效率(Ce)、技术效率(te)、配置效率(ae)和规模经济(SCe);涂正革根据于国家统计局大中型工业企业1995~2002年的年度统计数据,8年共177086个观察样本,进行Dea分析得到随机前沿成本的估计,得到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在对成本变化分析时在借鉴malmqusit指数理论思想,把成本增长率分解为对成本增长贡献可以直接累加的五大因素: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变化的效应、技术变化的效应、要素价格效应和生产规模效应,并且把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效应表示成本降低率。

四、总结

成本效率作为一个概念的应用,在经济管理文献中广泛出现,但对其有定义的数量较少。如涂正革认为成本效率也称为经济效率或总效率,是与生产业绩密切.关联的指标。成本效率不仅考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也考虑投入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匡海波港口企业成本效率是指港口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佳产出的能力,是对港口企业实现成本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有效程度的度量。所以,成本效率概念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加以理解:首先,成本效率是一个投入产出相对效率的概念,这几乎是所有应用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另一个重要的含义,是相对利润效率而言的,成本效率是指产出一定企业单位以最小成本进行生产的效率。因此以上匡海波的成本效率定义有所混淆。

参考文献:

[1]赵永亮: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效率研究.《南方经济》,2007年第8期

管理决策的含义篇6

一、伦理型领导的概念界定

enderle(1987)最早提出伦理型领导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一种思维方式,旨在明确描述管理决策中的伦理问题,并对决策过程所参照的伦理原则加以规范。

Heifetz(1994)通过对许多著名领导人的观察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从领导者与下属互动这一定义出发,指出了伦理型领导就是帮助下属在飞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应对变化,处理价值冲突,激励下属勇于面对棘手问题,为下属提供一个充满信任的环境。

trevino等人(2000,2003)对不同行业的经理人员进行结构化访谈指出,伦理型领导包含以下两方面含义:一是合乎伦理的个人,即具备诚信等个体特征,并执行合乎伦理的决策;二是合乎伦理的管理者,即采取影响组织道德观与行为的策略。

northouse经过研究认为(northouse,2001),伦理型领导就是具备以下特征和行为的领导:伦理型领导者是诚实、正直、公正的;伦理型领导者愿意倾听下属的意见,肯定下属的信念和价值观;伦理型领导者为他人服务,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有利于他人的方式行事。

Kanungo(2001)指出,伦理型领导者存在关心他人的动机,他们的行动无一例外地由“为了他人的利益”理念指引。伦理型领导的最大动机是利他,而不是利己。

aikman(2003)对医疗卫生组织的领导者和员工进行访谈发现,这些领导者均强调伦理价值观是伦理型领导的基本元素,这些伦理价值观具体包含尊重、公平、诚实;并且,员工与领导者定义伦理领导的方式基本相同,特别强调价值作为伦理型领导的一部分,这些价值观包括公正、诚实、可信赖。

meda(2005)通过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访谈,将伦理型领导定义为:榜样领导,道德行为的模范角色,在商业事务中激励下属作出道德反应。

Brown等(2005)基于社会学习视角,对伦理型领导的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界定,认为伦理型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个体行为和人际互动,向下属表明什么是规范的、恰当的行为,并通过双向沟通、强制等方式,促使他们遵照执行。

以上这些定义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样的领导者是伦理的领导者,即伦理型领导者具备的特质和行为。伦理型领导者正直诚实、体恤关爱社会,他们作出公平、有原则的决策,设置明确的道德标准,并采取奖惩措施以确保这些标准得以执行等。二是领导者与下属的互动,即伦理领导者对组织的影响过程。伦理型领导者在管理实践中,注重与下属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影响下属个人道德不断成长,促进伦理组织文化和氛围的形成。

二、伦理型领导的内容结构

为了加深对伦理型领导的理解,许多学者对伦理型领导的内容结构进行了探讨。

trevino等(2003)对来自美国多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20位高管及20位伦理专员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均认为伦理型领导应当包含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伦理行动、设置伦理标准、拓展伦理意识、执行伦理决策五方面内容。

Khuntia和Suar(2004)以印度东部两家私营和两家公有制企业的340位中层管理者为被试,通过回答一份包含22道题项的测量问卷,对各自直接上级的伦理表现做出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授权、动机与性格是伦理型领导的两个主要内涵维度。

Brown(2005)以mBa学员为样本进行调查,编制伦理型领导量表,采用因素分析法,最终得到10个条目的单因子结构,具体的条目如:倾听员工的心声,惩罚违背伦理标准的员工,以伦理的方式引导自己的个人生活,心里装有员工的最大利益,作出公平的决策,诚信,和员工讨论企业伦理的价值,按照伦理的要求为员工树立榜样,不仅用结果而且要衡量取得成功的方式来阐释成功,决策要遵循伦理原则。

Resick等(2006)基于GLoBe项目所涉及的62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跨文化样本(931个组织的17000位中层管理者),对不同文化下伦理型领导的内涵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诚信、利他主义、集体动机以及激励是构成伦理型领导概念的4个维度,且这4个维度具有较好的跨文化适用性。

martin等(2009)同样利用GLoBe项目的研究数据,对455位美国和398位德国中层管理者的伦理型领导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再次验证了Resick等(2006)提出的伦理型领导四维构念。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伦理型领导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一是伦理领导者的特质:伦理领导者以人为本,诚信;二是伦理领导者具有利他意识,积极倾听员工的心声;三是伦理领导者以集体为目标,通过一定的措施引导、鼓励和支持员工的伦理行为,形成伦理的组织氛围,比如设置伦理标准、执行伦理决策、按照伦理道德的要求来树立榜样,和员工讨论企业伦理价值、告诉员工道德的做事方式、惩罚违背伦理道德标准的员工等。

三、伦理型领导的作用机制

为了更好地将伦理型领导应用于实践,现有的一系列研究着重探究了伦理型领导的产出机制及其作用效果。

管理决策的含义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完善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从字面上看是由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造价管理三个属性不同的关键词所组成,实际上是有其具体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并能解决其特殊矛盾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建筑工程(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为手段,以效益为目标,技术、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一门交叉的新兴的边缘学科[1]。

一、工程造价的概念

工程造价是指进行一个工程项目的建造所需要花费的全部费用,即从工程项目确定建设意向直至建成、竣工验收为止的整个建设期间所支出的总费用,这是保证工程项目建造正常进行的必要资金,是建设项目投资中的最主要的部分。工程造价主要由工程费用和工程其他费用组成。工程造价的直意就是工程的建造价格。工程泛指一切建设工程,它的范围和内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工程造价有如下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显然,这一含义是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来定义的。投资者选定一个投资项目,为了获得预期的效益,就要通过项目评估进行决策,然后进行设计招标、工程招标,直至竣工验收等一系列投资管理活动。在投资活动中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形成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所有这些开支就构成了工程造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造价就是工程投资费用,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就是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种含义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的总价格。显然,工程造价的第二种含义是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前提的。它以工程这种特定的商品形式作为交易对象,通过招标投标或其他交易方式,在进行多次预估的基础上,最终由市场形成的价格[2]。

通常,人们将工程造价的第二种含义认定为工程承发包价格。应该肯定,承发包价格是工程造价中一种重要的,也是最典型的价格形式。它是在建筑市场通过招标投标,由需求主体——投资者和供给主体——承包商共同认可的价格。鉴于建筑安装工程价格在项目固定资产中占有50%~60%的份额,又是工程建设中最活跃的部分;鉴于建筑企业是建设工程的实施者并占有重要的市场主体地位,所以,工程承发包价格被界定为工程造价的第二种含义,很有现实意义。但是如上所述,这样界定对工程造价含义的理解较狭窄。

所谓工程造价的两种含义,是以不同角度把握同一事物的本质。对建设工程的投资者来说,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造价就是项目投资,是“购买”项目要付出的价格;同时也是投资者在作为市场供给主体时“出售”项目时定价的基础。对于承包商,供应商和规划、设计等机构来说,工程造价是他们作为市场供给主体出售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的总和,或是特指范围的工程造价,如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二、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现状

其一,两者的性质不同。工程投资管理属于微观投资管理的范畴,而工程价格管理则属于价格管理的范畴。其二,管理的目的不同。工程投资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投资效益,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使实际投资额不超过投资限额,而工程价格管理的目的在于要求工程价格要反映价值与供求关系,以保证合同双方合理合法的经济利益。其三,涉及到的范围不同。工程投资管理贯穿于从项目决策、工程设计、施工过程及竣工验收的全过程[3]。由于投资主体不同,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涉及到的单位也不同,而工程价格不论投资主体是谁,资金来源渠道如何,主要涉及到工程承发包双方之间的关系。

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着工程投资管理与工程价格管理之分,二者有着密切联系,也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场合针对具体情况,或侧重其一,或全面考虑。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因而在其实物形态上表现为千姿百态、千差万别。它们有不同的平面布局、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立面造型、不同的装饰装修、不同的体量容积、不同的建筑面积,所采用的技术工艺以及材料设备也不尽相同。即使是相同功能的工程项目,其技术水平、建筑等级与建筑标准也有差别。工程项目的技术要素指标还得适应所在地的环境气候、地质、地震、水文等自然条件,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再加上不同地区构成投资费用的各种价值要素的差异,致使建设项目不能像对工业产品那样按品种、规格、质量成批地订价,只能是单件计价。也就是说一般不能由国家或企业规定统一的造价,只能就各个项目(建设项目或工程项目)通过特殊的程序(编制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结算价及最后确定竣工决算价等)计算工程造价。

三、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完善与有效控制策略

它是指在优化建设方案、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把建筑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核定的限额以内,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也就是说,要用投资估算价控制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初步设计概算造价;用概算造价控制技术设计和修正概算造价;用概算造价或修正概算造价控制施工图设计和预算造价。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途径及措施很多,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①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忽视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前期的造价控制,而往往把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注重审核施工图预算、建筑安装建筑工程结算造价。而只算细账而不算大账,尽管也有效果,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

②主动控制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果。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控制理解为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较,以及当实际值偏离目标值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确定下一步的对策。这种立足于调查——分析——决策基础之上的偏离——纠偏——再偏离再纠偏的控制方法,只能发现偏离,而不能预防可能发生的偏离,因而只能说是一种被动的“事后”控制。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有效的控制应立足于“事先”或“事中”主动地采取决策措施,即进行主动控制。也就是说,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不仅要反映投资决策,反映设计、发包和施工,被动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更要能动地影响投资决策,影响设计、发包和施工,主动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

③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最有效的手段。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应从组织、技术、经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组织措施主要包括明确项目组织结构和造价控制者及其任务,明确管理职能分工;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重视设计多方案评价选择,严格审查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从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可包括动态地比较造价的计划值和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投资的有力奖励措施等。

结论

综上所述,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和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工程造价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之中。这是对我国建筑行业的所有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吴丽华.论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的关键点[J].城市建筑,2013,06:180.

管理决策的含义篇8

一、实物期权的概念及其思想

期权(options)是指一种选择权,它赋予其持有者权利而不是义务,持有者支付一定的成本(期权费)就能获得这一权利,使投资者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期)按预定的条件(如价格等)实施某种行为(如买卖特定的资产)。期权也称或有决策,即可以在看到事物将如何发展之后再制定决策的机会。如果情况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做出一种决策;反之,则做出另一种决策。也就是说,期权的损益是非线性的,它将随着人们的决策变化而变化。

实物期权(realoptions)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以期权的概念来定义的实物资产投资的现实选择权,它反映企业进行长期资本投资决策时拥有的、能根据在决策时尚不确定的因素改变投资行为的一种权利。实物期权具有期权的特征,即投资不可逆性,时间上的延迟和选择性以及投资后的各种变动弹性,反映了实际生活中投资决策的特点。与金融期权相对,实物期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非独占性。金融期权具有所有权的独占性,而实物期权除了专利权等之外,都不具有独占性。实物期权可能被多个竞争者共同拥有,因而可以共享,这就使其价值的不确定性不仅受一般参数的影响,而且与其竞争对手可能选择的策略相关(2)非交易性。期权的交易性有两层含义,标的资产的交易性和期权本身的交易性。对于金融期权来说无论是其标的资产还是期权本身都存在着一个比较有效的交易市场。实物期权则不然,不仅其标的资产——投资项目几乎不存在交易市场,实物期权本身也不大可能进行市场交易。(3)先占性。由于可共享性或竞争性的存在,首先执行实物期权往往可以获得先发制人的效应,既取得了战略的主动性,又实现了实物期权的价值最大化。(4)复合性。在大多数场合下,企业所拥有的各种实物期权之间存在着先后关联性,这种相关性不仅表现在同一个项目内部各子项目之间的前后相关(即项目内部的复合性),而且表现在多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互关联(即项目之间的复合性)。

二、实物期权的类型

与项目的投资决策相对应,实物期权的主要类型有:

(1)扩张期权。是指企业通过预先投资作为先决条件或一系列相互关联项目的联结,获得未来扩张的机会,而拥有在未来一段时间进行某项经济活动的权利。这一类期权一般隐含在某些拥有战略性意义的投资项目中,例如电脑产品开发、医药研制、生物工程等,其价值并不限于它自己产生的现金流入,有时更在于可增加企业未来的发展机会。这种投资机会本身具有的价值就是扩张期权的价值。

(2)规模变更期权。包括扩张、收缩和暂时中止期权,主要指在项目已经开始运作后,如果市场情况比期望的要好,决策者可以进一步扩大投资或加速对资源的利用;如果市场情况比期望的要糟,决策者也可以通过缩减生产规模的办法来减少损失,甚至在极端条件下暂时停止生产或对资源的利用。这种能够变更规模的投资项目与规模固定的投资项目相比具有扩大收益,减少亏损的潜力,规模变更期权就体现在这种潜力的价值。

(3)延迟期权。延迟期权是指决策者可以选择对本身企业最有利的时机执行某一投资方案的权利。当未来市场环境变得难以预测或者项目的现金流波动性很大的时候,等待是有价值的,延迟期权的价值就蕴含在这种等待的价值之中。对于具有延迟期权的投资项目,不必急于做出决策,因为较早地进行一项投资,意味着放弃了等待的权利,延迟期权的价值也就消失了。

(4)转换期权。转换期权是指项目投资者对项目投入要素或产出品进行转换的能力,该期权的获得既取决于生产技术和过程的选择,也依赖于许多非技术的因素。当未来市场需求或产品价格改变时,企业可利用相同的生产要素,选择生产对企业最有利的产品,也可以投入不同的要素来维持生产特定的产品,即决策者可根据未来市场需求变化,来决定最有利的投入与产出,也就是决策者拥有转换期权。

(5)放弃期权。放弃期权是指当市场环境变得不够理想时停止进一步投资的权利。若市场情况持续恶化或企业生产出现其他原因导致当前投资计划出现巨额亏损,则决策者可以根据未来投资计划的现金流量大小与放弃目前投资计划的价值来考虑是否要结束此投资计划。在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R&D)、自然资源的勘探(e&D)等具有较长建设期的资本密集型投资或风险投资中放弃期权尤为重要。

(6)清算期权。是指在市场环境变差时将与该项目相关的资产在市场出售,提前结束项目的权利。清算期权相当于美式看跌期权,项目本身的现值为市场价值,项目资产的出售价为执行价,当项目所能够创造的价值低于出售的价格时,选择执行清算期权是有利的。显然,通用的设备资产比专用的设备资产有更大的变现价值,对于风险较大的资本密集型投资项目,在决策时应考虑清算期权的价值。

以上讨论的基本期权相对独立,它们可以组合形成多种不同的期权,即所谓的复合期权。例如平台期权是企业在前期投资基础上为企业开展后续业务创造的一个基础平台,它给予企业在前期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始新的业务的机会。交互式期权,是由多个实物期权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价值并不是单个期权的累积。实物期权的分类也将随着实物期权的发展而发展。

三、投资决策中运用实物期权的基本原则

1、识别并定义实物期权

实物期权的识别并非易事,有些实物期权并非管理者有意所为,而是内外部的客观因素所造就,需要决策者仔细加以识别。实物期权总是伴随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环境不确定性越高,持续的时间越长,灵活性期权的价值就越大。这就要求决策者运用实物期权的思想对企业多阶段决策的基本结构中所蕴含的实物期权进行分析,认真识别,合理筹划,并主动地开发其中所蕴含的实物期权。

2、分析不确定性的来源和性质

实物期权相对金融期权来说,总是具有多个不确定性来源,既包括非市场风险,也包括市场风险。一般来说,企业对来自外部的不确定因素难以有所作为,而对来自内部的不确定因素则能有所控制。如果企业对产生不确定性的因素能够有所作为,则更适合以路径依赖而不是实物期权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需要辨别不确定性的来源,并明确其性质。

3、确认实物期权的种类

投资项目所面对的各种风险因素,对投资的成败有着不同的影响。它们可能只影响成本或收益,也可能同时影响成本和收益。辨认风险因素的影响机制,有助于识别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有利于确认需要构造何种灵活性期权以控制投资风险。实物期权的构造应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为原则,并与决策结构的筹划相结合。

4、关注环境及组织的动态

实物期权理论为控制投资风险提供了系统的思维方法。关注环境及组织的变化情况,是成功地运用实物期权方法的必要内容,主要应服务于两个目的(1)监视实物期权的执行条件,选择适当的执行时机。(2)注意组织成员的行为变化,避免因不负责任而导致投资的放弃。期权的创立可能削弱对项目实施人员的激励,并为不负责任地选择弃置期权开辟了通道,避免这种行为的不良后果对投资的成功至关重要。

四、实物期权在投资决策分析中的作用

实物期权的核心思想与企业的投资决策密切相关,实物期权能够帮助管理者计划和管理战略投资。应用期权思想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为企业制定灵活的发展战略。面对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可以帮助企业避免不利条件下带来的损失,把握有利条件下带来的收益,并能够控制自己的投资风险。

1、项目评估与决策

在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以净现值法(npV法)为核心的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缩小,局限于那些不确定性非常小的“现金奶牛(CashCow)”业务(这种业务没有进一步的投资,每年稳定地提供相同的或逐渐下降的现金流),忽略了企业管理的柔性价值。而实物期权法着眼于描述实际投资中的真实情况,从动态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它给出的适合期权价值的净现值判别标准(传统的npV+期权价值)与实际情形更为吻合。

2、企业投资战略规划

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其所面临的投资机会是一系列实物期权的组合,它们分别出现在项目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营运的整个寿命期内部不同阶段。根据企业环境或组织的变化,利用期权思想与方法对这些期权进行识别和利用,把对未来情形的预想和投资战略联系起来,并将投资战略和战略的实施步骤联系起来,可使企业的投资战略有效而科学。

3、最优投资规模的确定

利用期权定价方法还可以确定企业的最优投资规模。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在确定企业最优投资规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企业未来调整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和成本。期权定价理论可以分析评价企业的投资扩展期权与缩减期权等期权,进而研究确定企业的现期最佳规模。在这方面,学者们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应用动态规划方法给出了企业最优投资规模求解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管理决策的含义篇9

人是创造大数据的主体。我国企业身居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创造大数据的速度正在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我国至今有5.64亿网民、4.2亿手机用户。他们的各类活动通过互联网或通讯手段不断地输送给企业海量的数据。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企业应尽快地将已有的企业管理决策模式改变为“数据驱动的决策管理”。

人们熟知的企业决策管理是指企业在特定条件下,从决策目标的确定、信息收集、建立多个决策方案、寻找优化方案、执行方案及反馈控制等6个环节的活动管理。这个定义中“信息收集”与大数据密切相关。对于如何达到高水平的企业决策管理境界,管理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比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弗兰克・耶茨(FrankYates)认为成功的企业决策需要有10个关键的步骤:需求(need)、模式(mode)、投入(investment)、选择(options)、可能性(possibility)、判定(judgment)、价值(value)、交换(tradeoffs)、接受度(acceptability)、执行(implementation)。根据上述的企业决策管理定义,耶茨的理念大致地分化为“需求”属于“决策目标的确定”的范畴;“投入”与企业特定条件,诸如物资资源和成本有关;“可能性”、“接受度”和“价值”与“反馈控制”和企业特定条件,诸如投资者和市场反应有关;“交换”和“判定”则是“寻找优化方案”;“执行”与“执行方案”是一致的。如此分析看来,耶茨的模型忽略了现代企业最重要的基础――大数据!它引起了企业决策根本性的改变。

如何提倡大数据背景下的新的企业决策管理模式呢?笔者认为,答案之一是将已知的企业决策管理修正为“数据驱动的企业决策管理”(Data-DrivenenterpriseDecisionmanagement)。要建立这样一个新的企业决策管理方法,首先要对大数据有一定的了解。

大数据展示了4个“V”的特征:即体量大(volume)、状态多(variety)、生成快(velocity)和含有高价值(value)。其中前3个“V”都给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带来了高难度。如何快捷地将大数据从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诸如音像、图片、文字等)状态转化为类似结构化的多维数据表格以便计算机能高效地处理和清洗,是每个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至今还没有能统一处理大数据前3个“V”的标准技术。大数据的第4个“V”(value)表示大数据在其低密度的价值中含有巨大的看不见的高价值。寻找大数据的高价值必须像从金矿中淘金一样要进行数据挖掘。

其实,过去十几年的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就可以用于企业决策的重新制定。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1999年欧盟起草的称为“跨行业数据挖掘过程标准”(cross-industrystandardprocessfordatamining,CRiSp-Dm)。这个标准已普遍被许多数据分析软件公司采用,例如SpSS,nCR等运用于其高级数据挖掘工具的开发中。我们可以将CRiSp-Dm的6个阶段(见图1)运用于企业决策管理的6个环节中,从而建立数据驱动的企业决策管理模式(如图2)。

管理决策的含义篇10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 融资假说 政策含义

企业为什么会发行可转换债券,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可转换债券作为合适的融资工具。随着现代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说,这些理论模型的政策含义为企业财务者所关注,也是学界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基础。

一、西方学者关于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的主要理论假说[2]

(一)风险转移(或资产替换)假说(therisk-shiftinghypothesisortheassetsubstitutionhypothesis)

基于公司股东与债权人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Jensenandmeckling(1976);Green(1984)在委托理论框架下提出了风险转移模型。当一个公司存在风险负债务时,最大化公司股东价值和最大化公司价值将会导致公司不同的投资政策,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一种潜在冲突来源于公司采用的投资政策的风险水平。公司通过发行普通债券得到资金后,将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比当初融资时宣布的项目具有更高风险的项目,以期得到更高的回报,而债券投资者将承受与当初约定的回报不相称的风险。而在可转换债券契约下,企业投资更高风险项目时,如果项目成功,债券投资者可通过转股来分享公司更多的收益;如果项目失败,公司股东要承受和债券投资者一样的损失。通过可转债融资就减少了公司投资政策的风险偏好,减轻了公司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

(二)风险估计假说(theestimationriskhypothesis)

BrennanandKrau(BK,1987)和BrennanandSchwartz(BS,1998)建立了一个引入投资者对发行人资产风险估值存在困难的模型。当公司寻求外部融资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外部投资者和内部投资者对公司风险看法不一致,直接发行股票将损害公司原有股东的利益,而普通债券的票息对企业风险的敏感性很强,这时公司通过普通证券工具融资将面临很大融资成本[3]。而发行可转换债券(由于可转债对风险的不敏感性[4])则可降低外部融资成本。essig(1992)对风险估计成本以及可转换债券影响这种成本的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将可以大降低这种估值成本。

(三)“后门权益融资”假说(thebackdoorequityfinancinghypothesis)

在mayers-majluf(1984)模型的基础上,Stein(1992)提出了“后门权益融资”假说。该假说认为,当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成本[5]而导致公司现时股权融资的成本很高时,可转债融资可以作为一种延时获得股权融资的方式。Stein证明,相对于质量好和质量差的公司,中等质量的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获得了一个合理的定价,且不会面临任何可能的财务困境,因为它总是可通过较早地执行回购而强迫外部投资者转股,即通过延迟的方式实现了股权融资[6]。

(四)连续(或阶段)融资假说(thesequential-financinghypothesis)

连续融资假说是由mayers(1998)提出,是目前用来解释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的热门假说之一。所谓连续融资,是指企业的投资项目分为几个阶段,而且不同阶段间有依存关系,每个阶段的融资需要在上一个阶段结束后才能决定是否决定,投资者也要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决定是否为企业继续提供资金。mayers在模型中讨论公司的融资决策主要考虑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发行成本;二是过度投资问题。mayers通过比较普通债券、普通股票和可转债三种融资方案,得出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可以解决阶段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高发行成本和委托引起的过度投资问题[7]。

(五)管理者堑壕假说(theentrenchmentmodel)

从公司内部管理者的堑壕观点来解释公司的融资决策(Zweibel1996,novaesandZingales1995,novaes2000)是公司融资选择理论的热点之一,与此前基于公司外部股东和债券人利益的融资选择理论不同,这种理论认为,公司管理者的融资选择是基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的利益体现在对公司的控制和不断地投资的新项目(不管项目的盈利如何),公司的融资决策取决于管理者的这种利益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如果公司不存敌意收购的威胁,则管理者没有发行债券的动力,因为发行债券有可能导致公司破产进而导致管理者被更换。相反,如果公司存在敌意收购的可能,按照传统的融资决策理论,公司应该发行普通债券,使管理者作出不实施价值减少项目的承诺,降低公司破产的概率。这个置信承诺增加了公司事前的价值,从而使管理者能够有效消除潜在的敌意收购。但是,这样的决策由于债券的增加依然使公司存在破产的可能性,只是这种可能性由于实施了价值增加的项目而变小,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依然得不到保证。nobuyukiisagawa(2000,2002)在Zweibel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堑壕假说。由于可转换债券具有转股行为不确定和灵活性的突出特征,通过使用设计良好的可赎回可转换债券,管理者可以在实施价值增加项目的同时,有效消除来自敌意收购和破产的威胁[8]。

二、各理论假说的主要政策含义

前述关于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的理论假说隐含着具体的可实证的政策含义,总体上,这些理论假说及其政策含义得到了实证的支持。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些政策含义做了进一步分析,并归纳总结成如下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理论假说在解释可转债融资选择行为时,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可转债融资主要适合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公司。一般地,当公司在外部融资决策中同时面临较高的成本和逆向选择成本时,可转债融资比普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更具有优势,可转债融资特别适合于拥有较多投资机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公司。

表1:西方若干可转债融资假说的政策含义

理论假说主要政策含义(适合发行可转债的公司)

风险转移假说①具有高财务杠杆和高财务困境可能性的公司;

②在公司资产结构中以投资期权形式存在的资产占有更高比例的公司[9];

③规模小或年轻而拥有较好成长性的公司。

风险估计假说①被市场认为是高风险或风险难以估计的公司;

②进行巨额资本投资但拥有较少实物资产的公司;

③以投资期权形式持有其大部分资产的公司;

④规模小或年轻而拥有较好成长性的公司;

⑤那些具有较低资产负债率的公司[10]。

后门权益融资假说①较高研发投资的公司;

②具有较高无形资产比例的公司;

③规模小或年轻而拥有较好成长性的公司;

④产品独特或销售耐用商品的公司(需要提供售后服务);

⑤高财务杠杆而收入又不稳定。

阶段融资假说①具有较多的投资机会、高成长性和需要巨额外部融资的公司,且当各阶段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②专业化经营的公司[11]。

管理者堑壕假说①规模大,且具有较好的现金流的公司;

②存在敌意收购的公司;

③管理者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

三、国内外实证方法及其评价

关于可转债融资动因的实证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1)对发行公司管理者的发行动机进行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2)研究发行公司所具有的财务特征;(3)研究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宣告效应;(4)研究可转换债券回购的市场反应。最早期的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但现在已较少采用。

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主要采取,既研究发行公司(融资需求方)所具有的预期财务特征,同时又研究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的投资者(融资供给方)反应,即宣告股价效应,两方面互为印证[12]。这一类方法主要以证券选择的三分模型为基础,以不同国家可转债市场上的发行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一个广泛而平均的财务特征分析和发行公告的股价效应事件研究,比较标的公司在选择可转换债券和普通债券、普通股票三种融资方式上所具有的不同财务特征和表现出的不同宣告股价效应,以此解释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因。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首先对各理论假说的政策含义选取相应的财务特征变量和控制变量,借助离散选择概率模型(probit模型、logit模型等)对标的公司的财务特征变量与可转债选择之间的概率关系进行回归,并对三种融资方式的财务特征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然后,利用事件研究法和截面回归分析(逐步回归),进一步考察不同融资方式的宣告股价效应及其解释因子。国内的相关研究[13]对这一方法多有借鉴,但是受国内普通债券市场发展落后的影响,很难采用标准的证券选择三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一般是采用可转债与增发股票之间比较的二分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的局限性比较明显。另外,国内的研究对财务特征的分析和宣告股价效应的分析往往是单独进行,两方面研究互为印证的成果还比较少。

另外,近来国外研究表明,公司发行可转债后的长期绩效和股价表现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14]。这个事实表明,前述关于可转债融资动因的理论假说并没有得到公司长期经营表现的支持,依赖于考察发行公司的财务特征和短期宣告效应所得到的结论目前还难有说服力。一个较合理的解释是不同的公司广泛存在差异化的可转债融资动因,可转债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它可以被灵活地设计以适应不同发行人的融资要求,广泛而平均的公司财务特征及股价效应的研究难以提供满意的结论。为此,近期国外研究注重从证券设计的角度去考察可转债的选择行为[15]。因此,从证券条款设计的角度去研究国内可转债融资选择行为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Brennan,m.,&Kraus,a.:efficientfinancingunderasymmetricinformation.JournalofFinance,1987,21:35-54.

[2]Brennan,m.,Schwartz,e.,:thecaseforconvertibles.JournalofappliedCorporateFinance,1988,1:55?64.

[3]Brigham,e.,:ananalysisofconvertibledebentures:theoryandsomeempiricalevidence.JournalofFinance,1966,21:35?54.

[4]Dann,L.,mikkelson,w.,:Convertibledebtissuance,capitalstructurechangeandfinancing-relatedinformation.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4,13:157?186.

[5]Davidmayers,:whyfirmsissueconvertiblebonds:thematchingoffinancialandrealinvestmentoption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8,47:83?102.

[6]essig,S.:Convertiblesecuritiesandcapitalstructuredeterminants.phDDissertation.GraduateSchoolofBusiness,UniversityofChicago,1991.

[7]Green,R.,:investmentincentives,debtandwarrant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4,13:115?136.

[8]Jensen,m.,meckling,w.,: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4:305?360.

[9]Lee,i.,Loughran,t.,:performancefollowingconvertibledebtissuance.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1998,4:185?207.

[10]Lewis,C.,Rogalski,R.,andSeward,J.:industryConditions,GrowthopportunitiesandmarketReactionstoConvertibleDebtFinancingDecisions.workingpaper,VanderbiltUniv.andDartmouthCollege,1997a

[11]Lewis,C.,Rogalski,R.,Seward,J.,:agencyproblems,informationasymmetriesandconvertibledebtsecuritydesign.Journal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1998,7:32?59.

[12]Lewis,C.,Rogalski,R.,Seward,J.,:thelong-runperformanceoffirmsthatissueconvertibledebt:anempiricalanalysisofoperatingcharacteristicsandanalystforecasts.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01,.7:447?474

[13]mikkelson,w.H.,:Convertiblecallsandsecurityreturn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1,9:237?264.

[14]myers,S.,majluf,n.,:Corporatefinancingandinvestmentdecisionswhenfirmshaveinformationthatinvestorsdonothav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4,13:187?222..

[15]nobuyukiisagawa:Convertibledebt:aneffectivefinancialinstrumenttocontrolmanagerialopportunism,ReviewofFinancialeconomics,2000,9:15-26.

[16]nobuyukiisagawa:.Callableconvertibledebtundermanagerialentrenchment.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02,8:255-270.

[17]Shao-ChiChang,Sheng-SyanChen,YichenLiu:whyfirmsuseconvertibles:afurthertestofthesequential-financinghypothesis,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4,28:1163-1183.

[18]Stein,J.,:Convertiblebondsasbackdoorequityfinancing.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2,32:3?21.

[19]timop.KorKeamaKi,williamt.moore,:ConvertibleBondDesignandCapitalinvestment:theRoleofCallprovisions.theJournalofFinance,2004,1:391-405.

[20]何佳.有控制权利益的企业融资工具选择-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5,(4)

[21]刘成彦.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公告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4).

[22]刘娥平.发行可转换债券与增发股票公司的财务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3刘娥平.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7)

[24]刘舒娜,陈收,徐颖文.可转换债券发行动因及股价效应研究[J].系统工程,2006,(1).

[25]唐康德,夏新平,余明桂.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选择的实证分析[J].管理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