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安全的定义十篇科技安全的定义十篇

科技安全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6:46

科技安全的定义篇1

【关键词】信息安全;秘密;国家秘密;保密;保密科技

1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在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人类活动转向现代化、使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此外,在涉及国家秘密的各行业领域,给国家秘密的保护也带来很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既需要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来保护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更需要运用保密科技来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

由于对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认知上、理念上的混淆和偏差,往往使得人们将“信息安全”与“保密”混为一谈,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使用,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网络、现代信息化办公设备的使用成为失泄密事件的高发区域,很多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几乎均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直接相关,因此许多人认为“保密”就是“信息安全”,做好了“信息安全”就可做好“保密工作”。(2)在“信息安全”概念的“安全属性”(比如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抵赖性等)中,已经含有“保密性”,因此,搞好“信息安全”,自然而然就可解决“保密”的问题。(3)试图完全用“信息安全”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产品来解决“保密”问题。

实际上,“信息安全”与“保密”并不完全是一码事,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同源异流、同根异叶、相互依存、紧密缠绕、既有重叠又有分叉的复杂关系。理清这种关系,更新一些认知理念,对信息安全技术、保密科技的发展,对信息安全产业空间的拓展,尤其是对保护国家秘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抛砖引玉,从多种维度、多个层面梳理“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关系,以期引起人们思维在该方向的延伸,为拓展信息安全产业空间、促进保密科技自觉发展提供认知上的借鉴。

2基本概念辨析

2.1“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2.1.1基本定义

对于信息安全,学界、业界曾提出多种定义,欧共体、bs7799cia学说、国家标准gb/t9387.2—1995(idtiso7498-2—1989)《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第二部分:安全体系结构》等均曾对其作出定义。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在安全保障活动中能抵御风险、确保安全属性的能力;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信息内容的安全属性,或者说是所处的一种状态;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多维多构件、多种行为的综合体。视角各异,各有侧重。

狭义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内容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主要研究加密和认证等信息内容保护算法以及相关的防护技术。狭义信息安全还可包括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安全。

广义的信息安全通常指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以及信息在采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应用等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以及相关意识形态的内容安全。

2.1.2内涵及属性

信息安全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两个层面。每个层面的安全可用若干安全属性来表述。信息系统的安全属性包括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等。信息内容的安全属性包括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等。

上述“信息安全”专指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安全保护活动的总和。

2.2“秘密”基本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秘密”,是指个人或集团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加以隐蔽、保护、限制,只限一定范围人员知悉而不让外界知悉的事项的总称。“秘密”具有三大特点(或者说构成秘密的基本要素):一是利益相关性;二是隐蔽性;三是时空限定性。

人类任何社会活动中的所有事项均有可能成为“秘密”。所以“秘密”内涵极其广泛,“秘密”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比如国家秘密、军事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

2.3“国家秘密”基本概念

国家秘密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的法定定义: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秘密”,理所当然具备一般意义上“秘密”的三大特点。构成国家秘密的三大要素(实质要素、程序要素、时空要素)中,“实质要素”和“时空要素”与一般意义上的“秘密”基本相同。但除此之外,国家秘密还具有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秘密”的六大独有特性:(1)利益相关特殊重要性;(2)涵盖范围宽泛性;(3)失泄漏途径、方式的多样性和刺探主体的强力性;(4)确立程序法定性;(5)保密工作方式的体系化和严密性;(6)保护要求、保护方法的严格性和强制性。

特点(1)、(2)、(3)决定了特点(4)、(5)、(6),从而决定了为保护国家秘密必须建立庞大健全的工作体系,必须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管理规章和科学技术为支撑基础,必须严格依法行事、强制行事,不能随心而为、随意而为。

2.4“保密”基本概念

广义的“保密”,简而言之就是指对秘密的保护,使“秘密”存在时间周期内始终处于“隐秘”和不为外人所知状态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为了不陷入“泛密论”的研究沼地,本文所说“保密”,仅限于“国家秘密”的保护问题,专指国家秘密的保护及相关活动的总和。法定意义上的“保密”,是一种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应严格区别于通常所说的保护商业秘密、保守个人隐私的行为。“国家秘密”和“保密”的概念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明确的政治属性(即具有很强的国家利益相关性和国家保密体制相关性),在保护要求、保护方法上有着明确的严格性和强制性。以“保守国家秘密”为目的的“保密”,与信息安全属性中的“保密性”所指保密,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等同而视。所以,信息安全不能完全解决“保密”的问题;保护国家秘密,需要专门的保密科技。

2.5“保密科技”基本概念

“保密科技”是指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科学与技术的总称,是用于保护国家秘密所需的基本理论、学术体系、原理、方法、技术、产品以及相关的所有活动及其内容的总和。既可以理解为一门专门学问、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研究、应用的过程。鉴于国家秘密的宽泛性、特殊性,保护国家秘密必然是一种十分复杂、艰难的活动,必须用保密科技做支撑。当然,保密科技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可应用于其它类型秘密的保护。

保密科技的核心任务是深入研究保密基本理论、建立先进保密理念、研究先进保密技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为构建我国特色的现代保密工作体系、为保护国家秘密提供先进、科学、适用的体系化保密科技理论、理念、技术及相关产品,将国家和军队保密相关要求以及单位保密管理规章的要求(包括分级控制要求、知悉范围控制要求等)落到实处,即采用技术手段确保国家秘密能够依法产生、使用、保护和管理,不被泄露、不被窃取、不被扩大知悉范围。

3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上述基本概念的定义及其内在含义的辨析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3.1信息安全技术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同源异流关系

在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领域,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采用的底层技术基础是完全相同的,均基于二进制“0”、“1”的数字化逻辑处理技术,其底层技术原理和技术途径、实现方式和方法基本相同;但在被保护对象、防护对象、防护理念、防护目的目标要求、应用层功能架构、安全保密机理等诸多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差异。

从基本概念中安全属性的角度考量,信息安全五大属性中的“保密性”,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秘密”的保护而言的,可涵盖和适合“秘密”三大特点的保护,属于等级保护的范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鉴于“国家秘密”的特殊性,信息安全中的“保密性”不能完全涵盖和适合“国家秘密”另外6大特点的保护活动,只能作为“保密”的基线和必要条件,而不能作为“保密”的充分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要求安全的,不一定是要求保密的;而要求的保密的,则首先必须是安全的”。“保密”包含“安全”,且较“安全”要求更为严格苛刻。

保密科技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领域——信息保密技术(比如电子密级标识技术、涉密属性区分技术、分级控制技术等),是从信息安全技术中分化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分支,由于其特殊重要性和产业市场的特殊性,将成为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3.2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适用领域关系

3.2.1适用范围之间的分化交错、重叠覆盖关系

保密科技与信息安全的适用范围(作用域)既有重叠交织,更有差异和分叉。两者之间这种纠结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信息安全技术的适用范围,从行业领域来讲,适用于所有行业/业务领域(即不管是否涉及国家秘密,所有行业均适用),具有普适性;从应用领域(或技术领域)来讲,主要集中在直接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领域,并且同时适用于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不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从行业/业务领域来讲,保密科技主要适用于涉密行业/业务领域(即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国防军工、军队以及其它相关的行业/业务领域),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行业领域,普适性稍弱于信息安全。

从应用/技术领域来讲,保密科技既适用于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应用/技术领域的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也适用于不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应用/技术领域的安全与保密。其适用范围较信息安全技术更宽。

在直接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领域,保密科技同时适用于涉密行业领域的涉密信息系统和非密信息系统;在这块应用/技术领域,与信息安全完全重叠和交织,但还存在特殊之处。保密科技涉及的涉密信息系统,属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重要信息系统”中的专门一种特殊、专门类型的信息系统,实行分级保护;保密科技涉及的非密信息系统,虽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范围,但较非密行业/业务领域的非密信息系统,其防护和管控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当然,保密科技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信息保密技术,是从信息安全技术中派生、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技术分支;与信息安全技术相比,虽然其底层技术支撑基础相同,但在很多层面有着很大不同的丰富内涵。

从图1所示两者关系来看,在涉密行业/业务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应用/技术领域,保密科技已经完全涵盖信息安全技术的所有内涵,并且具有更丰富、更特殊、更严格的内容。所以,完全可以将信息安全技术纳入保密科技范畴。

3.2.2业务内涵之间的分叉独立关系

在涉密领域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应用领域,保密科技既要采用信息安全技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更需要采用信息保密技术解决信息保密问题,包括保密管理、保密检查、分级控制、知悉范围控制等等。

在涉密领域中不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应用领域,保密科技需要解决保密管理、防窃听、防窃视、防窃照、防窃录、防窃取、防窃收、防窃复制、各类涉密载体的防护与管控以及维修与销毁、涉密场所、涉密活动、涉密人员的防护与管控及保密检测与管理等问题。在这一块,基本与信息安全技术不直接相关。保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创造性地集成运用保密科学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体安防技术、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声光磁电纸质载体处理技术以及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诸多知识。可见,保密科技的内涵实际上涵盖了一个非常庞杂的科学技术群。

3.3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差异关系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在业务管理、工作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系统保护等级的划分方式;(2)系统定级方法;(3)适用的管理法规标准;(4)系统保护要求;(5)支撑作用;(6)涉及的技术领域;(7)主管机关。

4保密科技发展方向趋势

在中央、国家、军队对保密工作极端重视的强大力量推动下,保密科技蓬勃发展,保密管理人员认识、水平、能力不断提升,对保密科技产品的要求,正从在形式上合规、解决浅层次问题转变到实质上符合要求、解决深层次问题,向综合性、体系化、全程化、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现行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是必然趋势。

4.1保密科技相关技术点位发展趋势

在“新技术背景下”和

信息化条件下”,与窃密方进行“高技术对抗,高智商较量”,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就是保密科技;运用先进保密科技装备消除失泄密隐患、堵塞失泄密漏洞,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提升保密能力,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必不可少;研究和把握保密科技发展趋势,对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意义。

现代保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技术点位的安全防护与保密管控。所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保密科技的发展趋势更需要准确把握。今后若干年,保密科技领域的热点发展方向将体现在几个方面:(1)保密学基本理论、保密科技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发展;(2)电子密级标识技术群、涉密与非密设备区分技术的研究;(3)“保密管理现代化、安全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4)综合性、集成化、一体化保密监管控制技术及其产品研发;(5)分级控制技术和知悉范围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6)解决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的保密技术与产品研发;(7)相关技术与产品的评价方法研究;(8)深层次、体系化解决方案;(9)新技术在保密领域的应用研究;(10)保密科技产业的发展。

4.2保密科技市场对研发团队的特殊要求——三大门栏条件

当前国内外信息安全保密领域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涉及保密管理、技术、法律、法规、标准、用户以及保密工作中的一系列实际困难和问题,涉及人员多,涉及面广,涉及环节和场景多,泄密隐患多样而隐蔽,问题复杂,政策性强,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极大。要想提出完善的保密科技解决方案,设计、开发出能真正实现全程精准管控、确保安全保密的产品,研发团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需求分析门栏:在安全保密管理第一线长期工作,全面深入了解保密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且具备保密科学家思维特质和创新性体系化设计能力,思维严密,逻辑严谨,善于全面严谨的风险分析和需求分析,不但考虑现实需求,更要充分挖掘与其相关的潜在需求、周边需求以及关联需求,精于分析整理,能归纳提炼出安全保密防护和管控的普适性需求。

(2)技术设计遵标门栏:对国家、军队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单位的安全保密管理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非常熟悉且能融会贯通其精神实质,充分运用现代保密科技基本理论和保密原理,能研究和设计出在精神实质层面符合保密科学原理和保密标准的保密技术和产品。

(3)技术研发门栏: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相关技术、产品和市场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对相关技术非常熟悉,善于技术创新和体系化产品设计,能在风险分析、需求分析、技术体系和保密机理设计、产品形态及其应用方式设计、技术途径及其实现方式等环节真正做到“全面排查泄密隐患,着力研究根治之道”,在产品研发中完整准确实现设计思想。

5结束语

泄密与反窃密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家、军队对保密工作的日益加强,将有力促进保密科技领域相关研究和技术与产品的繁荣发展。国家需要应对保密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国家保密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是保密科技市场发展的原动力。保密科技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通常不为公众所熟知。与信息安全市场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保守国家秘密”特殊安全保密需求的强力牵引,必将引领和产生“保密”所需特殊的防护理念、安全保密机理、技术路线、实现方式、产品形态和应用模式。所以保密科技领域必然有着巨大的拓展创新空间、技术研发空间,保密科技的发展,必将为信息安全拓展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和产业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

汤放鸣(1958-),男,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大学,学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保密专委会委员,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中物院分中心总师,中物院信息化专家委委员,中物院信息安全技术中心总师,信息安全保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主持/参加it工程项目、研究课题近50项,公开20多篇,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4次,获得/申报中国专利6项。

科技安全的定义篇2

关键词:高科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威胁措施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015-01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得高科技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广播电视播放中结合高科技技术,使得广播电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广播电视作为我国公民的精神食粮,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道的传播途径,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市场的不断改革,广播电视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进入数字化电视以来,广播电视从单一的播放模式转移到数字化自动播放模式,这给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带来新的挑战。使得高科技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产生威胁,为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做好相对应的措施是广播电视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范防。

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传播着党和政府的声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涌入,广播电视作为多媒体的领头羊,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信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媒介。广播电视播出如果出现不安全状况,必将产生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也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因此,保证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广播电视作为直接面向大众的关键媒体,一旦在播出时出现安全事故,必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确保电视节目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媒体的重中之重。

二、高科技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威胁

我国广播电视对高科技的运用与融合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是在高科技的背景下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还是存在一定威胁性,现存在的威胁有以下几点。

1.高科技技术发展不平衡威胁着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模块又分为技术队伍模块、安全管理模块、资金保障模块。每个广播电视在安全模块的关注点都是不同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还由于很多省、市、县的电视广播安全模块技术没有形成安全的联合制动,所以使高科技技术发展水平不均衡,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存在了一定的技术性威胁[1]。

2.高科技技术投入不均衡威胁着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由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中有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存在,很多广播电视台,只注重了对设备的投入,而忽略了专业人才、软件的开发和升级的投入,投入相对较少,如果将其投入到安全播出相关的流程管理、系统开发等业务时,会出现没有必要的状况出现。技术的投入不均使广播电视媒体没有较强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2]。

3.高科技技术的不健全体系威胁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高科技技术的不健全体系,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播出的安全监控系统、安全指挥调度系统、备份系统等等,不健全的科技技术体系进而影响了电视的安全播出,这些问题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埋下隐患。

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应对措施

1.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系统技术

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广播电视朝着数字化电视与网络化电视的方向发展着,但是这样的发展也成为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新的隐患。为避免其隐患的发生,应提高广播电视播出技术,从广播电视的播出、传输、管理等都应向着网络互动、协同智能等的方向发展,并提供跨网络、跨终端的平台与服务,广播电视的各个部门都要对现代科技技术进行融合,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系统更加的全面可靠,将广播电视安全播调控在可控范围之内。

2.提高广播电视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时数据信息庞大,电视安全播出技术中涉及到的监测数据、音视频信号等模式的数据都已经逐步向着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着,因此,可以借用大数据智能技术来整合资源及共享资源,扩大大数据智能信息的开发,开发大数据智能信息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有利信息,这样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并建立预防性问题解决方案的[3]。安全的大数据智能分析也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发展方向之一。

3.提高广播电视应急指挥调度技术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相关技术虽然比较的完善,但也备不住突发事故的发生,所以提高广播电视应急指挥调度技术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发展技术和重要工作。应急指挥调度体系是将安全播出系统进行监管,提高智能化、集成化的发展优势,对多种指挥调度手段有效利用,共同协调,利用多信息资源共享、大数据的智能监测、多媒体自身预警等共同完成,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时一旦出现突发事故就能及时的发现并有效的解决[4]。

4.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建立统一的监测管理

对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应该从多层次方向发展,通过各层级的联动、技术共享、监测管理等手段,建立完善的跨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建立数字化预案体系,智能化全程监管,共同促进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播播电视安全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多媒体。提高安全播出技术,科学合理的解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所出现的问题;提高安全播出保障技术,科学有效的利用高科技技术来解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问题;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意识,做好电视安全播出的防预工作。更好为人们服务,为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群.探讨电视安全播出防范关键点[J].科技传播,2016,20:61-62.

[2]宁海萍.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J].新媒体研究,2016,20:27-28.

科技安全的定义篇3

一、和谐社会、和谐大学的含义及特征

1、和谐社会的含义及特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和谐”一词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发展。它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和谐社会。

2005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大特征既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静态描述,又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动态指导。这六大特征中民主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诚信友爱和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客观外在表现。

2、和谐大学的特征及构建路径。构建和谐大学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高等学校是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构建和谐大学是建设和谐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学校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和谐大学”的含义是指大学系统中的内外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状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和谐大学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和谐大学应是依法治校,民主决策的大学;第二,和谐大学应是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大学;第三,和谐大学应是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大学;第四,和谐大学应是人际和谐,团结奋进的大学;第五,和谐大学应是安定有序、环境优雅的大学。

如何构建和谐大学既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问题。从学校全局的角度来看,要构建和谐大学,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发展求和谐。加快学校事业发展是构建和谐大学的主题,必须一切着眼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心,用发展的成果振奋人心;二是以改革促和谐。改革是构建和谐大学的动力,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学校发展才有不竭动力;三是以公平谋和谐。公平是和谐的前提,构建和谐大学要以公开、公平、公正、公信为基本特点,也是诚信友爱的前提和基础;四是以稳定保和谐。“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稳定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是构建和谐大学的保障;五是以人为本创造和谐。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大学的关键,大学的主题是师生,大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安定有序、安全稳定的校园设想

“和谐”是指以人为核心的多种要素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理论前提。“和谐社会”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人的本质联系的总和,是人的总体性和社会总体性的统一。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构建安定有序、安全稳定的校园创建工作体系。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

1、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安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进步的重要前提,是保障社会文明进步、经济、科技发展的首要条件。“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打造平安校园,构建一个安定有序、秩序井然、融洽祥和、职工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大学的重要举措。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始终牢记,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什么事也干不成。”高校没有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大学就无从谈起,学校事业就难以健康发展。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和谐大学这一战略任务,按照构建和谐大学的总体要求,抓住打造平安校园这个关键,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安全稳定工作有效性。

2、突出两个服务。维护学校稳定,保障校园安全,其最终目的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平安校园,始终牢记两个服务,把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和学校建设发展的利益放在首位,大力营造全力以赴抓教学,一心一意搞建设,同舟共济干事业,群策群力图发展的良好氛围。只有不断提升安全稳定工作的有效性,才能赢得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调动一切群策群力创建和谐校园。

3、抓住三大环节。

(1)科学预案创平安。高校是一个政治敏锐、人口密集、高科技人才集中的特殊社会群体。常常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重要目标。一旦发生恶性事件,社会影响巨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必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提升安全保卫工作的主动性。

(2)队伍建设保平安。坚持以人为本,抓好队伍建设。没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安全保卫工作队伍,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也不能形成战斗力。要不断提高保卫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加强技术装备,提高保卫队伍的反应速度和处警能力。

(3)科技保障建平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打造平安校园也应向科技要效益,向科技要平安。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安全保卫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建立集监控、报警、消防、调度为一体的监控报警系统。以监控中心为核心,连结分布在校园各处的监控、报警、求助设备,构成一张庞大严密的安全防范网络。技防可以大大提升安全防范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效益。

4、建立四大机制。

(1)安全预防机制。有防则安,疏于防范,安全事故则生,这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实践表明,排查安全隐患是落实预防为主的有效途径。学期始末,集体重大活动,公共聚集人员密集场所及学生公寓、食堂、重点实验室、消防设施和重点部位等,要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学校安全。

(2)安全管理整治机制。安全管理与整治是打造平安校园的重要手段。对校内治安安全与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综合整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安全隐患要登记建档,限期整改,建立安全整改责任制。

(3)安全监督指导机制。严格的监督指导机制是打造平安校园的重要环节。建立多种形式的安全监督机制:如经常开展校内安全检查,建立安全事故通报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等。对职能部门、院系、直属附属单位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责任制,签订年度责任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安全保卫主管部门的督促指导作用。

(4)安全教育及激励机制。安全教育强平安。开设法制安全教育课、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及竞赛、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演练等。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在师生中进行安全教育。此外,对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措施落实、未发生安全突发性事件,成绩显著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安全工作不力,疏于防范以至突发安全事件影响较大的单位,实行黄牌警告、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

5、达到五项工作目标。

(1)营造四大环境:即稳定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制环境和安定有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2)确保四个低水平:即治安案件发生率在全省高校中处于低水平,刑事案件发生率在全省高校中处于低水平,火灾、交通事故在全省高校中处于低水平,重大群体性事件在全省高校中处于低水平。

(3)力争四个不发生:即不发生重特大刑事治安案件,不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食物中毒和交通事故,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法轮功邪教组织非法聚集事件。

(4)做到四个保障:即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教学科研秩序稳定,保障学校安全稳定大局,保障学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5)达到五个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即法制安全教育普及率位居全省高校首列,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位居全省高校首列,预防违法犯罪工作位居全省高校首列,学校安全稳定局面位居全省高校首列,师生校园安全满意率位居全省高校首列。实现“秩序好、发案少、学校安全、师生满意”的工作目标。

科技安全的定义篇4

一、《科学技术进步法》调整范围过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早已覆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法律关系主体不仅应有公民,而且应有机构和组织,甚至应有国家;不仅应有企业和科研单位,而且应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仅应有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而且应有政府财政、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

首先,各级政府应纳入《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调整范围。《宪法》和《组织法》赋予了各级政府经济和科技管理的职责。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朱熔基总理庄严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体,担负着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任务。同时,国家行政组织虽然是行政主体的主要承担者,但这一特点并不妨碍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行政相对人,因此《科学技术进步法》应明确各级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科学技术进步法》在有关科技投入和科技奖励的条款中没有提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其次,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纳入《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调整范围。科技工作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兴工、科技兴农、科技兴贸、科技强军、科技兴社会发展……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发挥科技进步的动力作用,这就需要在《科学技术进步法》中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科技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科技工作离不开资金、人才和环境等方面的必要条件,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国税、地税的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的人才开发及政策兑现程度,工商、技术监督、电力、电信、城建等部门的服务环境……都对科技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在《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规范其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第三,《科学技术进步法》应把国有企业纳入调整范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技法律必须从国情出发: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人,有权要求其资产不流失且为增强综合国力作贡献,有权要求其在世界科技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因此,负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科技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负有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等)责任的国有企业更需要明确其在科技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并规定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科学技术进步法》没有把国有企业单列似乎不妥。

第四,高新技术企业和享受各种计划的企事业单位应纳入《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调整范围。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享受税收优惠、科技计划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履行其职责,目前没有任何法律约束不行。如果在《科学技术进步法》中规范其行为,就可以用法律手段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政府各种无偿资金(包括贷款贴息)投入的受益者——享受各种计划的企事业单位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从而保证政府的科技投入发挥应有的效用。也许有人认为,这些问题通过签订科技行政合同的办法可以解决。孰不知,科技行政合同靠法律保障才能履行,下面将专门述及。

二、《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调整方法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法律的调整方法是指实施法律制裁的方法和确定法律关系主体不同地位、权利义务的方法,包括确定权利义务的方式、方法,权利和义务的确定性程度和权利主体的自主性程度,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和性质,法律事实的选择,保障权利的手段和途径等。以此来衡量科技法律的调整方法,我们认为有以下问题值得商榷。

一是没有明确各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表现在权利方面,没有明确国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企业在科技进步方面的地位和性质。在义务方面,没有确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企业(指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的义务,亦没有确定其履行科技投入义务的方式方法——包括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对国家在科技经费投入的义务确定上也不明确,仅有相对数要求,无基数和绝对数要求,以至成为一个没法衡量的义务规范。

二是《科学技术进步法》在法律后果的设定上不全面。任何一种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都应该有其相应的违法后果的规定。否则,法律规则就是不完整的,是模糊不清的,最终将使人们无所适从。《科学技术进步法》中虽然有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在科技人才方面的应为行为模式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违法后果的规定;虽然有国家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应为行为模式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违法后果的规定;虽然有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关于科技信息方面的应为模式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违法后果的规定。

三是《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法律制裁手段单一。我们不妨举个例子:《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五十七条规定:“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截留国家财政用于科技进步的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截留的经费,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试想,某级地方政府或者政府财政部门违反此规定,谁来处理?如何处理?迄今为止,全国还没有发生一起上级政府纠正下级政府、上级财政部门纠正下级财政部门不落实科技三项费的案例,而全国科技三项费不到位的县(市)为数不少。这说明《科学技术进步法》由于法律制裁手段单一而不具有操作性。

¨科技进步对于国家、机构和组织、公民(自然人)来说,其利益是有差别的。因为科技进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竞争力和国防安全等全局的长远性的根本利益,涉及到人才、资金、创新环境等棘手问题。在中国现有的干部体制下,不少地方政府官员更关心地方利益和眼前利益;在中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企业法人代表和企业利益、国家利益存在着不一致性,从而导致在科技进步方面行动的不一致性。因此,推进科技进步只靠教育、激励和指导是不够的,还要靠国家强制力才能保证实施;又由于科技法律关系主体不履行义务的许多行为不属于刑法、民法调节,所以《科学技术进步法》应明确违法的行政责任,制定行政制裁的办法。

《科学技术进步法》之所以需要行政制裁手段来保证实施,还在于科技行政合同管理离不开行政制裁手段。对于享受各级政府各种科技计划的企业事业组织,采取科技行政合同的办法是现代行政管理中重要的方式;而要保证合同的履行,必须赋予科技行政机关监督权和制裁权。

科技安全的定义篇5

【关键词】国防;教育;人才;意义

随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国防教育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是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高层次人才,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后备力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进行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理念,延续大学生在和平环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保持居安思危的思想头脑,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真正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

一、高校国防教育发展,为适应世界发展总趋势而培养国防后备人才

高校国防教育对于实现人才的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一,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开展国防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开展国防教育能达到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统一;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强化爱国意识,有利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赋予高等教育的光荣任务。

学校的职责是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国防思想和国防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各门课程中。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同时大力抓好学生军训和军校工作,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国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军地两用的“四有”新人。

二、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是对未来高科技战争所需高素质科技人才的保证

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新的战略思想和战争手段,战略方法层出不穷。军事高科技是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高水平和尖端技术,而国防教育下的大学生人才都能满足军事的需要,对武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高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安全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首先应用于军事,这己成为一种普遍的历史规律;是当代先进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当代高科技主要为了军事高科技,当代高科技主要用于军事高科技。高等院校中毕业生,具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很好的智力水平,通过国防教育他们必将成为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骨干。因此,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逐步转移到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生身上。同时,他们也是我军军官队伍的重要来源。这对于提高我军的总体科技水平,增强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大有好处。

三、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是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和爱国精神维护国家安全保证

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多级化趋势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单级与多级的矛盾无处不在。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大大的加剧了世界的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以高科技为标志,以信息化军事建设为显著特征的国际军事竞争愈演愈烈,全球化军事战略调整深入进行,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严重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领土、民族和宗教矛盾激化。由此而导致的局部战争、武装冲突不断起伏,恐怖主义危害加剧。未来战争是高度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角逐,也即是高科技和掌握高科技人的战争。因此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此时,我们需要大批既有报国之志又有专业技能的国防后备人才。我国始终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其中大学生是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高层次人才,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后备力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进行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理念,延续大学生在和平环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保持居安思危的思想头脑,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真正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

四、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提高在校大学生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高校国防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队伍中开展国防教育,不但可以激励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观念,促进德、智、体全面的发展,这对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成才立事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军事训练,磨练了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了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体魄,精神面貌与未经军训的学生相比有较大改观,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高校一般都采取了新生入学就接受军训,部队严格的管理方法和令行禁止的作风为学校以后的管理和学习等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对于整顿校风、学风,整顿校园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高校国防教育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高校国防教育在思怒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国防教育归根到底是关于维护国家、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教育。高校国防教育通过直接培育以爱国主义为主导、以国家防卫为中心的国防意识,使大学生做到自觉维护民族利益,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外来侵略的目的。这些事关国家生死和民族存亡兴衰的大事,最容易在青年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十分强烈的爱国热情。

其次,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纪律观念。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同时它也要求每个集体成员应具有纪律观念。大学生作为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各类事件时,只有具备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具备了纪律的意识与观念,才能正确解决好利益与道德、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关系。而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就能特别强调团队合作性与严格纪律性。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精神和纪律观念的感悟,使他们全面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贯彻纪律观念的内涵。

最后,国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是学生确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增强国防观念的同时,思想政治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为他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卢晨泉.国防教育[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8.

[2]宋时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科技安全的定义篇6

一、对管理的初浅认识1.管理的内涵。管理,是一个专门性名词。从字面上析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管好理顺”。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人类不论展开什么活动,进行何种工作,都要管之有理、顺章顺法。由此可见,管理就是一项有序的工作。管理是一门科学,即称管理科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知识性和较高的技术含量。管理有传统经验型和科学技术型二种。传统经验型管理,主要通过人的实践经验来开展工作,而科学技术型管理则较多地借助于先进的科学理论、技术、方法或手段来实施,诸如多媒体宽带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将管理科学提升到更新更高的高度之上了:,在社会、生产、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中,通常是把传统经验型和科学技术型两者相结合进行管理的。这样做,可以发挥各自的专长,会获取更佳的效果,可操作性强,又充分体现了科学性。管理的涉及面极广,大到国家、省、市、地区各级政府管理,小至街道、乡镇、社区行政管理。管理的门类繁多,有工业管理、农业管理、科学技术管理、国防军事管理等等。管理的专业性很强,有企业管理、商业管理、金融管理、教育管理、文艺体育管理等等。在各专业性管理中.又会派生出许多分支管理,分工非常细腻。例如企业管理中就有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工程投资管理、财务管理、施工管理、环保管理、消防管理、职业卫生管理等等。以上这些众多、繁复的管理,形成了管理的“工作链”,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工程,每门管理、每类管理、每种管理,都在总的国家机器统一指令下,环环相扣、节节相连,在“管好理顺”的原则指导下,使自然界中的各项社会活动和各种生产活动,按预定的计划目标达到有序、高效和长期运转的目的。这就是通过管理这一科学手段所要取得的最终效果,也是关于管理的普遍遵守的颇扑不破的共同规律。世界是这样,中国是这样,工业企业(包括石油化工企业在内)也是这样。管理需要思想理论作指导,还要有正确的方向和思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管理工作的思想理论指导就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国管理工作的方向和思路就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失去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管理工作就会失去思想政治基础;脱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管理工作将会偏离方向甚至迷失目标。管理的对象包括了人一机一环境整个自然界大系统。要搞好管理工作,需要靠人来实现,这就要有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要维持管理机构的运营和管理人员的生计,就要有资金、物资的支持(当然也不能忽视精神的力量)。管理还需要有具体的思路、目标、方法、制度来拓展和落实。因此,真正做好管理工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不简单,充满着丰富的内涵和学问,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和提高。2.提高管理质量的途径。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个宝贵的经验,这就是提高管理质量的最佳途径是实行pDCa闭环管理。何谓pDCa闭环管理?这是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即指工作要先有计划、部署(p);然后对工作计划、部署进行实施或对事情进行处理、处t(D);第三对实施后的工作计划、部署或处理、处置后的事情予以检查、考评(或考核),观察其效果(C);鼓后对工作结果开展分析总结或评比(a)。如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不断循环,向着高级方向一步一步地循序前进,将必然会提高管理的质量。3.实行精细管理是管理工作应追求的方向。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在2田1年以推进精细管理为主题的“管理年”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2002年又以“挑战先进,精细管理”为主题,继续巩固“管理年”的成果,不乏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精细管理须做到工作上精益求精,管理上细致有序,以追求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达到信息杨通。这比起一般性管理而言高了一个层次,是一。因此,管理工作向精细管理方向发展无疑是一种创举,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不容忽视。4.开展长效管理是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俗话说,贵在持久。管理也不例外,需要实行长效管理,才能使工作做到承上启下,持续不断。所谓“长效”,可把“长”和“效”二字分拆开来加以理解。“长”指长时间、长时期、长周期,经久不息。“效”指效率、效应、效果。管理必须具有长效性而不能短视,唯有如此才能体现质t,产生效果,点得成果。二、对安全,理的一般认识1.安全管理的目的愈义。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所有的管理科学特征。以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为例,它包含了许多具体的管理内容,例如安全责任管理、事故管理、安全教育管理、安全检修管理、现场安全作业管理、设备安全管理、事故隐患治理管理、消防安全管理、杭屁减灾管理、安全生产保证基金管理,以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最近大力推行的HSe(安全、健康、环境)一体化管理等等,不下数十种,形成一个完整的石化安全管理体系,寻求的最终目的就是“安全无事故”这五个字。伸展开来,安全管理的具体而深远的目的愈义,可用以下一段话来表述: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指导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的准绳,其中的“一个代表”,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与安全管理工作直接关联。这是因为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通过人一机一系统环境的相互协调、配合、制约,要达到二大目标:一是确保石化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防止事故发生,保护劳动者健康卫生和人身安全及减轻劳动者劳动强度;二是确保石化生产安全、稳定、持续,保护机器设备不受损毁,生产环境不受污染破坏,最终为石油化工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安全卫生和清洁的环境条件,从中可充分透视出国家和企业的政治、经济利益,并且直接与企业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联,亦即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避免和防止发生事故及重复性事故,尤其是遏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一直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重要内容。归结一句话,安全管理的目的意义就是达到安全无事故,事故趋于零等于零,别无他求。#p#分页标题#e#2.关于安全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一个企业为了顺利地开展生产工作,需要认真组织生产经营管理,以维护正常有序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管理包括有工艺、技术、生产调度、设备、计划财务、劳资人事、质量、企业管理、供销、工程投资、施工、安全、环境保护、消防、职业卫生等各专业部门的分工管理。由此而及,生产经营管理实质上就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上述各专业的分工管理、协调及配合之总和。生产经营管理与各专业管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依存关系,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安全管理而言,它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源于生产经营管理又寓于生产经营管理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安全不是孤立于生产经营过程之外单独存在的,而是渗透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没有安全便没有生产经营,没有生产经营则安全问题也不复存在,安全管理当然也荡然无存了。我们必须正确确立这个观点.才能真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3.关于安全管理的多边性和广义性。安全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具有综合性特点,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是指安全的专职管理,含监察检查和监督管理双重任务,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前面已论述过的,即确保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安全无事故,以及为劳动者创造安全卫生、舒适方便的良好劳动安全卫生和清洁的环境条件。这需要按生产经营的要求设置一定的管理机构、配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技术管理人员,投人必要的安全基金,去进行专门的管理。广义,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朝高级方向发展中,安全管理已转向深层次管理的模式,它不单纯完全是安全专职管理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到企业各专业职能部门共同都要管、都应管的事情了。这好比一根“安全链”,把各行各类都联锁在安全这条“链”上。1)要普于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的方法,来解决安全从传统经脸型管理为主过波到科学技术管理为主,从事后预防为主转移到事前预测为主,从对生产对象的定性技术分析为主到系统定性定量技术分析相结合的转轨变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求。2)应充分认识安全生产责任制依然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因为这是落实各级安全责任的法规依据,也是长期生产经营活动实践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传家法宝之一,今天不会过时,明天和将来也不会过时,而只会发展或完善。要说安全贵任制有变化,那就是专业部门和岗位更换上的“物理性”归并或简化,不存在功能上和本质上的“化学性”变更。我们切不能摒弃这个原则。三、抓好安全管理从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粉手摘好安全管理的方法有许多,例如抓安全责任和安全管理侧度落实,抓关健要害部位安全监控,抓安全宜传教育,抓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抓直接作业现场安全监份管理,抓安全检查,抓事故“四不放过”,开展安全评价、风险评估等。其中,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关联到企业员工,安全管理制度的正确贯彻执行是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荃本保证。因此,抓好安全管理首先应从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着手。1.关于制度的概述。制度,是一个非常通用的专门名词。它是由动词“制”和t词“度”二字组合而成的。从字面上看,制度的含义可简单地理解为“制定尺度”。为何要制定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和工作的质t,需要有统一的共同必须予以遵循的准则,以使社会活动、生产活动、科学实验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这就需要有制度来保证,由人们共同来遵守。制度的由来就在于此。制度的范围极其广泛,它包括有制度本身或者相关的规定、规程、规范、规则、标准等。制度体现了原则性、科学性、全面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和连贯性等六大特征。原则性,体现于制度具有“法”的严肃性,人人都应予以遵守和执行,无宽容的余地,违反制度就是违章违法。科学性,表现于制度的制定,来自于理论的指导,来自于社会和生产实践,来自于经验和事故教训,故其基础扎实,经得起相当时间的考验和考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全面性.则指包含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按各专业、各行业的不同性质和特性,都制定有一整套合适的制度,用以指导和规范各单位、各部门、各类人员岗位的工作,以确保按规定的工作秩序开展活动,在质量和数量上求得预想的效果。时效性,系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者发生事故后汲取的教训,制度的内容有可能需要充实、补充、修正,甚至更新,用更先进、更合理、更管用的新制度替代已落伍、过时,甚至失效的旧制度,以确保工作达到更高的质量和更多的数量。这显示了制度的灵活和可变特性,但必须由有关权威机构批准方可施行。可操作性,是指制度制订之后,应当符合实际,便于理解、执行和检查。连贯性,乃指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有深浅、实践经验有多少.技术手段有高低,以及制度还需有一个时间考验和检验的过程,因而在完善和健全制度这一渐进过程之中,体现了制度的承上启下的连贯和延续特性。2.关于安全管理制度的概述。安全管理制度,亦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简称安全制度,顾名思义是指为规范和确保安全生产活动及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人们的安全行为或安全活动,使之保持正常有序的工作轨迹,防止和避免发生不测事故而制定的安全“尺度”;是制度中专门阐述有关安全方面内容的一种专业性制度,也是工厂企业安全生产大法,具备前面所述制度的六大特征。安全管理制度,系由工厂企业安全生产专职机构负责组织,由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熟悉安全生产活动、掌握一定安全理论和实践知识、积累有丰富安全生产经验的专职人员起草拟订,并邀请相关的专业职能部门和生产一线安全人员进行充分研讨、补充和修改.使其内容更加符合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更加适应安全生产的实际工况,最后报送工厂企业安全生产最高领导审定签发,通过工厂企业行政文件颁发执行。#p#分页标题#e#

科技安全的定义篇7

安全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向全社会所有人员进行安全宣传教育,使人人关心安全,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只有全社会所有人员安全素质的提高,才能在各行各业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全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教育,还包括对全社会人员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以使在各行业形成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第一节安全普及教育

安全普及教育是指对除安全管理人员及安全专业技术人员以外的所有人员所进行的安全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它包括对中小学生的安全基础知识教育,对工矿企业全体职工的安全知识教育,对交通运输、民用航空等服务性行业全体职工及乘用者的安全知识教育,以及对其他有关人员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一、中小学安全基础知识教育

为了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意识,并使人人都重视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从中小学开始就应该抓安全基础知识的教育。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关系列十家万户和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安全基础知识教育也应从娃娃抓起。应使每个人从小就逐步接受些安全知识的教育,为将来进入社会、进入各行各业订下坚实的“安全”基础。

开展中小学安全基础知识教育早已有人提出,但由于教材、经费、师资队伍等各方面的原因,至今尚未落实。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对安全的要求的日益增长,这一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日渐显露出来。因此,国家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对中小学生的安全基础知识教育纳入国家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并具体落实教材、师资、经费等问题。在有条件的一些中小学开设适宜少年儿童接受的安全基础知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为包括交通安全、防火防灾等在内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科普知识。在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广。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也可结合本行业特点,开设安全专业课程。

此外,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介,如广插、电视、报刊杂志、少儿读物出版部门等,应采取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如动画片、漫画、宣传厂‘告、小儿书等来广泛宣传安全知识。

一些少年儿童组织应在日常的活动中逐步增加一些普及安全基础知识的活动。从事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的机构和组织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些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大型宣传话动。

通过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小小学生在步入社会前便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安全基础知识教育,这无疑为未来的安全生产从软件方面剪奠了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

1.类型

对企业职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主要是对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和生产岗位职上两类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这两类人员中又可以细分,且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教育的重点有所不同。企业职工安全知识教育的类型如图8-1所示。

企业安全教育类型

对干部的对工人的

领导干部技术干部行政干部专职安全干部新工人特种作业人员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作业工人复员人员调岗人员

图8-1

2.管理人员安全教育

(1)对企业法人代表人和厂长、经理主要应进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基本安全技术知识、基本安全管理知识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提高他们对安全生产方针的认识,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感和自觉性;使他们懂得并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方法;促使他们关心、重视安全生产,积极作出安全管理工作;以身作则遵章守纪,并能积极支持安技部门的工作,为安全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安全教育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2)对技术干部的教育主要包括:

1)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本职安全生产责任制,主要是在落实“三同时”,实现安全技术措施以及五新工作中他们应承担的责任;

3)典型事故案例剖析;

4)系统安生工程知识;

5)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

以前,一般工程技术人员不直接参加生产,不承担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往往缺乏接受安全生产教育的迫切性,因此对他们的安全教育是个薄弱环节,事实证明,工程技术人员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产品的设计、研制阶段,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试用阶段,如能找出存在的危险,预先采取措施加以预防或消除,就可为安全生产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安全教育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2)对行政管理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安全技术知识以及他们本职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目的是使他们提高责任感和自觉性,主动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安全教育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4)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技术,劳动卫生知识,安全文化,工伤保险,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及调查处理程序,有关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内容。安全教育时间不得少于120学时。

3.职工的安全教育

职工的安全教育主要有三级教育、特种作业和经常性教育二种形式。

(1)三级教育是指:

第一级:入厂教育。新入厂的职工(干部和工人)或调动工作的工人以及新到厂的临时工、合同工、培训和实习人员等在分配到车间和工作地点以前,要由厂劳资部门组织,安全部门进行初步安全教育。其内容包括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规,本厂安全生产的一般状况,企业内部特殊危险部位的介绍,一般的机械电气安全知识,入厂安全须知和预防事故的基本知识。经考试合格后,再分配到车间。

第二级:车间教育。是指在新职工或调动工作的工人在分配到车间后进行的安全教育。由车间主管安全的主任负责,车间安全员进行教育。教育内容有本车间的生产概况,安全生产情况,本车间的劳动纪律和生产规则,安全注意事项,车间的危险邻位,危险机电设施、尘毒作业情况,以及必须遵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第三级:岗位教育。是指由工段、班组长对新到岗位工作的工人进行的上岗前安全教育。教育内容有工段、班组安全生产概况,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应知应会,岗位工种的工作性质、机电设备的安全操作方法,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工作地点的环境卫生及尘源、毒源、危险机件,危险物的控制方法,个人防护用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发生事故时的紧急救灾措施和安全撤退路线。三级安全教育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工人经专试合格,领到安全操作证后,方可独立进行操作。没有经过三级教育并考试不合格者绝对禁止独立操作。

(2)特种作业教育是指对接触危险性较大的特种作业人员,如电气、超重、焊接、司机、锅护、压力容器等工种的工人所进行的专门安全技术知识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必须通过脱产或半脱产培训,并经过严格考试合格后,才能准许操作。这种培训至至少每年一次。

另外,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投产前也要按新的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和培训参加操作的岗位工人和有关人员。

(3)对职工应进行广泛的经常性安全教育,要在生产过程的自始至终坚持不断。般的教育方法是班前布置、班中检查、班后总结,使安全教育制度化。重点设备或装置大修,应进行停车前、检修前和开车前的专门安全教育,安技部门应配合主管部门和检修单位进行教育,以确保安全检修。企业应集个力量确保安全检修。对重大危险性作业,作业前施工部门和安技部门必须按预定的安全措施和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否则不能作业。

另外,还要进行必要的“离岗安全教育”、“复工安全教育”等等,以确保安全生产。

4.企业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企业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宣传挂图、安全科教电影、电视以及幻灯片,报告,讲课以及座谈、开展安全竞赛及安全日活动,安全教育展览及资料图书等。另外还有实地参观,现场教育,介绍事故案例。安全会议,班前班后会,黑板报,简报等。一般可根据职工文化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向的方式方法。力求作到切实有效,使职工受到较好的安全教育。

安全生产教育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宣传、教育,培训。宣传使人信服,教育给人提供信息,培训力图传授技能。实际上它们之间无明显的区别,结合使用就能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1)宣传画、电影和幻灯。各种文全宣传画以不同方式促进安全。宣传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宣传画,说明小心谨慎、注意安全的好处;另一类是反面宣传画,指出粗心大意,盲目行事的恶果。通过宣传画可以阻止广泛流行的坏习惯,展现安全生产的优越性或对有关安全的特殊问题提供信息,予以劝告或指导。

由于宣传画只给出危害的印象,为了说明事故的全部情节,表示出其环境、起源、危险状况和产生的后果,以及如何预防事故等问题,现在人们已利用电影、电视等来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同时也可以避免工人不愿意接受枯燥的命令相劝告。但应注意电影所反映的情况应符合正常劳动条件,如实地反映出工人的感觉,习惯和情况。给人虚假的感觉,不但不能保证安全,还会对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为培训专门摄制的影片、录像片比为一般宣传而摄制的影片更有价值。它们对解释新的安全装置或新的工作方法特别有效。电影可以给出说明,示范实验室试验,分析技术过程,用有条理的方法解决疑难和复杂问题,并用慢动作再现快速的事件序列。可使人留更深刻的印象,而且允许工人提出问题和讨论特殊问题。

幻灯的优越性是只要需要就可以放映,同时能给出更详细的解释,并可以询问问题。但幻灯与宣传画有同样的局限性。

将安全知识的内容采用文艺表演形式与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报告、讲课和座谈。报告、讲课和座谈也是安全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特别是新工人一入厂,通过这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可以便他们对安全生产问题有一个概括的了解,针对事故状况、安全规则、保护措施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使听众与讲解人有直接,交换意见的机会,可以加强宣传教育的效果。

(3)安全竞赛及安全活动。许多企业开展“百日无事故竞赛”,“安全生产××天”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可把安全竞赛列入企业的安全计划中去,在车间班组进行安全竞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当然,竞赛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谁是优胜者,而在于降低整个企业的事故率。

经常开展深入细致的安全活动是必要的。做这项工作的办法是在某个范围内开展安全日、安全周或安全月活动。在许多工业企业开展这项活动时,通常是一般性的;但是在各企业内开展,可以集中在一个专门问题上。可以把本章前面讲过的不同种安全宣传工作结合起来。

安全日、安全周或安全月活动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赞助,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人们宣传。这项活动可以包括展览、放映电影、示范表演、竞赛、讨论等等。

(4)展览及安全出版物。展览是以非常现实的方式使工人了解危害和怎样排除危害的措施。展览与有一定目的其他活动结合起来时,可以得到最佳效果。例如,通过展览物,把注意力集中到有关工厂近来发生的事故上:一个坏砂轮中飞出的砂轮碎片被防护罩挡住,或安全帽保证了人员安全等等。这种展览体现了安全预防措施和实用价值。

目前社会上有大量的安全出版物,它们涉及的问题较为广泛。例如,定期出版的安全杂志,通讯.简报,新的安全装置介绍、操作规则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以及预防事故的新方法等。

安全宣传资料的其他形式还有小册子和传单、安全邮票上的图示和标语等等。

应注意,为工人或其家庭出版的安全文献不要只局限于杂志、小册子和传单等。现在,印刷资料的数量很大并稳定地增长,这些文献资料有劳动监察和研究机构的报告,一般安全手册,特殊问题手册(例如,电力、锅炉和防火)及各种技术小册子、小论文、数据表等等。这种科学技术资料不但对监察人员、管理人员、安全工程师、安全协会,而且实际上对负责促进安全工作的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还有许多进行安全宣传教育的方法。例如,师傅带徒弟,现场教学;制定安全生产合同,作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一部分等等。

(5)充分发挥劳动保护教育中心和教育室的作用。80年代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先后建立了一些劳动保护教育中心、各行业、企业也建立了劳动保护教育室,这是开展安全知识教育、交流安全生产先进经验的重要场所,需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劳动保护教育中心和教育室的作用,推动安全教育进一步发展。

总之,各个企业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所创新,才能取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服务性行业职工安全知识教育

交通运输(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及民用航空等服务性行业以及一些商业场所,如商场、宾馆、饭店、游乐及娱乐场所等,人员比较集中,一旦发生事故,伤亡面较大,甚至有可能是毁灭性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这些服务性行业职工的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交通运输行业职工的安全教育。

交通运输行业的事故在各类事故中占有相当大比例,且一些事故是车(船)毁人亡,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在全体职工中普及安全知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企业与工矿企业相比有共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因而在进行职工安全知识教育时,一方面,可以采用企业职工安全教育的做法,如在类型上同样可分为对干部的和对服务人员及驾驶人员的教育;对服务及驾驶人员教育时,同样可分为三级教育,如第一级可以是入队(车队、船队等)教育,第二级可以是小组教育,第三级则是岗位教育;在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同教育企业职工的方式方法大同小异。但交通运输行业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职工进行教育:

(1)安全意识及安全责任。交通运输行业的职工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并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因为数以百计千计乘客的生命与安全与他们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失职不只是其个人的安全受影响而且同样威胁旅客的生命与安全;

(2)上岗前的安全检查工作。每次出发前均应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运输工具及服务设施完好、安全;

(3)防火防爆工作。交通运输行业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应引起职工注意,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火源和爆炸危险品进行管理,并确保消防报警设施的齐备和完好无损;

(4)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杜绝疲劳驾驶、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现象发生;

(5)应急及疏散措施。交通运输行业发生事故时常常在运行途中,难以及时得到救援,此时乘务人员应知道如何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事故的扩大,并及时疏散旅客。

2.民用航空业职工安全教育

民用航空业一旦发生事故几乎是毁灭性的。因此,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特别重要。教育对象从各级领导干部到职工,从驾驶员、乘务员到遥控指挥人员,以及飞机检修人员乃至气象观测和预报人员等。教育方式同样可以采取三级教育,教的手段也与教育企业职工的手段大同小异。教育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如下几方面:(1)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2)安全检查制度;(3)安全专业技术;(4)应急与疏散措施等。

3.商场、宾馆、饭店职工安全教育

商场、宾馆和饭店人员比较集中和财产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发生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对这些行业的职工进行安全教育也十分必要。但长期以来,在这些行业的安全教育问题一直未引起重视,以致造成了近几年几次大的火灾事故的发生。因此,这些行业的职工安全教育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教育的对象、方式和手段与企业职工安全教育有所侧重。这些行业的事故主要是火灾事故,因此,安全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如何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如何确保各种消防设施的齐备和完好无损,如何确保各种疏散通道和安全门的畅通,以及发生事故后如何报警,如何采取措施补救,如何疏散顾客等。

4.游乐场所职工安全教育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游乐场所相继出现。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缺少相应的安全法规,因此游乐场所的安全及职工的安全教育未引起大家的重视。由于在游乐设施维修期和更换期、以及一些游乐设施在修建时对安全问题考虑不周.许多安全问题已暴露出来.如某滑道速度过快,造成游客碰撞死亡。因此,对游乐场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应当引起重视。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可借鉴企业职工安全教育的做法,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游乐设施的安全操作,安全检修和维护等方面。

5.对顾客的安全教育

服务性行业事故有时是由顾客所引起的。因此对顾客的安全教育也是需要的。顾客由各阶层人士构成,因此顾客的安全教育应是全民安全教育的问题。当顾客来到服务行业,为了本行业的安全,也为了顾客的安全,服务行业有责任针对本行业特点采取广播、小品,相声、歌曲、宣传画、安全标志等多种形式对顾客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在这方面,铁路和航空运输部门做得较好,值得其他行业借鉴和学习。

安全普及教育,除上述内容外,还应延伸到农业及农村的安全教育,如种种乡镇企业职工的安全教育,农村的安全用电,农药及各种农机具的安全使用等。

第二节安全生产专业教育

安全专业教育是指对专门从事安全管理和安全专业技术的人员即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人员所进行的专业性教育。

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人员是安全工作的主力军。安全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高低,而他们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他们接受安全专业教育程度的高低。因此,开展安全专业教育是搞好安全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安全专业教育的目的方面是要通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来培养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人员,为社会不断输送高水平的安全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来使现有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水平得到更新和提高。因此,安全专业教育目前主要有安全高等教育和安全继续教育两种形式。

一、安全高等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人员中,有许多是半路出家的.未接受过正规的安全高等教育。他们的安全专业知识是通过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积累或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获得的。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安全专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这种方式已不足以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因此,安全高等教育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先后在我国的多所院校中开展了安全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目前已发展到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工运学院、沈阳航空学院等十多所院校为龙头的,能够培养从博士.硕士到本科生等不同安全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安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出于安全高等教育是一项重在社会效益的教育,因此,还需国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加强安全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理工科院校设置与安全结合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在已设有安全工程系或专业的院校增加一些理论性、实用性强的安全工程专业。逐步建立健全安全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使批具有安全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不断充实到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中去。

由于我国安全高等教育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引导、组织和协调,加强和改进对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的宏观指导,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所需的安全管理及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教委委托劳动部牵头,组织成立了“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中国科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7所院校推荐的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及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其秘书处设在劳动部职业安全卫生培训中心。委员会的任务是:协助国家教委制定安全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调查研究本专业类的教学工作及改革状况,对专业的设置、布局、改进等问题提供指导性建议,拟定教材开发规划,开展国内外有关教材的研究和评价,组织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指导教师业务培训,组织交流教学经验,为有关院校安全专业建设提供咨询服务等。随着这一委员会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相信我国安全高等教育工作必将得到促进和发展。

二、安全继续教育

安全继续教育一方面是指对现有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人员进行再教育,使他们的知识得到补充和更新。这一工作通常是由有关培训机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班、研讨会等来完成,或通过参加有关院校举办的各种进修班来接受再教育。

安全继续教育的另一方面是利用设有安全专业的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校作为培养基地,根据安全工作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输送一些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有关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继续教育,使其从单一工程技术学位进渡到有安全管理或安全技术的双学位,硕士学位乃至博士学位,改善安全队伍的知识结构。

第九章安全文化

一.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在1986年国际原于能机构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提出了核安全文化.1986牛美国naSa机构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安全管理中。1988年在其“核电的基本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落实,并渗透到核电厂以及相关的核电保障领域。

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正式出版,它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开始。1993年我国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同志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安全文化从核安全文化、航空航天安全文化等企业安全文化,拓宽到全民安全文化,由此发展到了由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组成的全民安全文化的新时代。在该阶段,安全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已经起步.大学和成人的专业化安全教育已初具规模,在有关政府机构领导下的安全文化普及教育正蓬勃发展;安全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已经建立,安全科学形成了由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安全学、安全工程等构成的多学科体系;安全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了一大批国际的、国家的、行业的、社会的、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在法规、标准、安全制度方面,体现在面向全民的安全建设开始起步,面向行业的、企业的安全法规、标准、制度、操作规程等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安全宣传方面,一个社会化的安全宣传网正在形成,出现了一些面向大众、宣传安全光荣、安全就是效益的作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哲学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1994年为中国安全文化系列丛书作序时强调指出,“…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学科,它为安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提供乳育的胚胎,它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安全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生存和繁衍中与世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并传播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人类对安分与健康的盲目追求、核安全文化出现、全民安全文化的兴起等三个阶段。

1992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被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出版以来,核安全文化文化模式迅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文化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待别是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把企业安全文化融合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中,形成了企业安全文化。特别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直作为我国工业发展方针,在全国始终开展普通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和安全技术的基础建设,使我国具有一定的安全文化教育基础,安全文化一词在中国一出现,其范畴和范围便得到发展,企业安全文化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作为专业名词在我国出现,它标志着系统研究和传播安全文化的时代的到来。1993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研讨会暨全国文全科学技术交流会上,发表了“论企业安全文化”的论文。会议期间,《中国安全科学》编辑部和《警钟长鸣报》社达成合作实施计划,决定自1994年1月起在《警钟长鸣报》上由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协办,辟出安全文化月末版,向公众、向社会宣传安全文化。1994年3月,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召开了全国核工业系统核安全文化研讨会,它标志着深层次企业安全文化传播的开始。同年6月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安全牛产报》试刊上发表了题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高度来认识”的指导件文章,这标志着安全文化内企业安全文化拓延到了全民安全文化,一个研究、传播安全文化的时代已经开始。

1994年6月以来,在全国劳动系统、铁路系统、核工业系统、石油化工系统等,先后开展了多次研究和探讨会;全国的部分专业报刊杂志,先后辟出专栏、出版专集成发表有关文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分别在“环境与减灾”、“北京您早”、“热点话题”等栏目播放专题节目,向社会、向大众传播安全文化。

在全同安全生产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吴邦国等都反复强调要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水平,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把倡导安全文化、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作为提高全民、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安全文化现状

中国安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1992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被译成中文到现在已经6年,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安全

文化定义上出现了广义说和狭义说,在建设方面,出现了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在传播方面,出现了全民安全文化。在安全文化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都取得了很多新成果和新理论。

1.安全文化范畴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在工业领域应用就成了企业安全文化,与行政或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成了安全管理文化。把安全文化的内容引入不同的领域,继承和创造保障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并使其能舒适、高效活动的物质存在和精神作用,均可称之为某领域的安全文化。与文化范畴一样,由于人们的认识和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文化也有不同的定义。综合我国在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可归纳出4种安全文化定义。

(1)安全文化定义a。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Culture)这术语。在1991年inSaG一4报告即《安全文化》小册了中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个安全文化的定义表明,安全是有关人的态度问题又是组织问题,是单位的问题又是个人的问题.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安全第一的概念,是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特别是核电厂的安全运转需要,必须保证安全第一。

(2)安全文化定义B:

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组织认为,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定义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在定义中没有强调能力和精通等必要成分,提出了修正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成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是重要的想法,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

(3)安全文化定义C。我国学者曹琦通过研究我国安全管理模式分析了在国内安全法规难以认真执行,安全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安全方针难以深入贯彻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各层次人员的安全素质较低。在分析了企业各层次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安全价值观是指安全文化的理层结构,安全行为准则是指安全文化的表层结构。并指出我国安全文化产生的背景具有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特点,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和企业现代管理的特点。

(4)安全文化定义D。作为我国安全文化研究重要成果之一,1994年12月以来,《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系列从书》陆续出版。该系列丛书对安全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科学论述,最终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城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自然的、人为的或天灾人祸的);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分析以上4种安全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有如下相同点:

(1)安全是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强调各层次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和结构,因此都具有“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

(2)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是一个综合件系统工程。

(3)安全文化是以具体的形式、制度和实体表现出来的,并可分不同的层次。

(4)安全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属性和特点,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属于文化的范畴。

(5)安全文化把企业要实现的生产价值和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实现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统一。

这4种定义的不同点有:

(1)D定义既包括了安全物质又包括了安全精神。从文化属性上,D定义属于安全文化的广义定义;a、B、C定义指出安全文化用于管理文化,强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法律属性和安全管理模式,因此a、B、C属于安全文化的狭义定义。

(2)D定义指出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安全文化存在于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强调安全文化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a、B、C定义明确安全文化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强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现代工业生产和企业现代管理特点的背景下产生的。

(3)a、B定义的安全文化实质上是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安全管理手段,如a定义是指核电厂安全管理的一种手段;B定义虽然已经拓延到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领域,但仍没有超出企业和行业的范畴。因此a、B定义的是一种企业安全文化。定义C、D既指企业安全,又包括社会基础性文化,指出安全文化建设包括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两个层次,因此c、D定义的是全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一样具有精神性、群众性、环境制约性、动力支配性、连续性、广泛性等各种属性。目前我国安全文化各种属性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各方面:(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

(2)开展群众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

(3)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主人公精神;

(4)逐步建立、健全各级文全管理体制,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监察;

(5)逐渐健全各项安全标准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法制管理;

(6)进行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7)逐步健全专业化和全民的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的本质安全素质;

(8)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安全文化的关系,建立全民安全文化模式。

2.中国安全文化现状

安全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并存,加之人们对安全文化的认识不同,安全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发展不平衡。中国安全文化现状是:

(1)劳动部十分重视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持别是国家高层领导多次指出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2)安全文化研究成果显著;

(3)典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全国范围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尚未普及;

(4)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成果显著,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5)城市居民的安全文化素质高于乡镇居民;

(6)国有企业的安全文化普及好于集体企业,个体企业是死角;

(7)安全文化公益事业刚刚起步,要解决的问题较多;

(8)全民安全文化模式正在形成,有待国家政府部门的正确指导。

三、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自1994年6月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发表“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的指导性文章以来,安全文化研究进入高潮。劳动部主管部门多次组织安全文化研讨会;各主要安全报刊、杂志纷纷开辟版面,进行安全文化探讨。全国一些专家和学者积极开展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12月底,共召开各类有关安全文化的研讨会20余次,发表有关的学术沦文40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理论研究对安全文化的传播和建设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1.全民安全文化现状

(1)“安全生产周”活动主题鲜明,安全文化普及有声有色。自1991年开始的一年一度“安全生产周”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得到了全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民的本质安全素质得到普通提高。

“安全生产周”活动的主题体现了“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自1991年到1996年,“安全生产周”行动已连续举办了6次。第一次要求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第二次的目的是“为国营大中型企业创建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第三次的主题是遵章守纪、杜绝三违;第四次的主题是勿忘安全,珍惜生命;第五次的主题为治理隐患,保障安全,第六次的:主题为;遵章守纪,保障安全。“安全生产周”活动的主题都体现了安全文化的哲学思想。

“安全生产周”活动面向全国,重在提高全民的本质安全素质。以1996年5月13日至19口的第六次“安全生产周”活动为例.在活动举行的两个月后就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5个部门向领导和发起部门劳动部报送了总结。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新闻会、电视节目专题报导、专题宣传报导、座谈会,也有街头汇演、专场汇演。同时还进行安全文化学习和各项安全检查。活动尽量做到了人人皆知,人人参与,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第六次“安全生产周”活动情况体现在:

1)领导高度重视,措心部署.层民落实;

2)安全宣传活动丰富多彩.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3)贯彻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安全法律的贯彻力度;

4)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消除事故隐患;

5)动用可能的宣传机器,向全民普及安全常识。

(2)安全技术学科初具规模,全民安全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现状:

1.安全科研机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劳动部科学研究院为主的安全科学研究机构网络。全国安全、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研究机构近300家,专业科研队伍超过2万人,各产业部委、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专门的安全研究机构。目的科研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是科研力量分散,科研经费不足。

2)安全专业教育。1996年12月25日在北京成立了“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这标志着安全专业教育体系的形成。199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国没有安全工程专业的大专院校有64所.升办的专业有47个,约有50所院校和科研部门开展了博十、硕士和学士的三级学位教育,每年向社会输送近2千名大专以上程度的专业人才。

3)安全科学技术已享有一级学科地位。

4)安全工程专业的中、高级技术职称评审条件即将通过。

(3)安全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乡镇、集体、个体和三资企业安全制度建设是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劳动部为核心,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的劳动安全、劳动监察体系,各行业部委也成立了劳动安全局(司);并制定了大量的、针对国情的劳动安全、卫生法规、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安全法规标准的理论研究、制定、、执行监察的安全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但由于乡镇、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生产地点分散,管理部门不一,职工素质低等特点,在集体和个体企业的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力度不够,成为安全制度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4)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已经起步,安全价值观念基本普及,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已经起步、安全价值观念基本普及的标志为:

1)“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已经被社会的大多数人接受;

2)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安全经济学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接受,并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在社会、工厂,诸如注意防火、一人安全全家幸福,安全就是效益,珍惜生命……等公益广告到处可见;

4)“安全生产周”活动已经成为劳动部为搞好安全,提高全民本质安全素质的重要活动;

5)安全产业正在起步,安全保健用品和用具种类繁多;

6)从家庭、幼儿园、小学到社会,都十分重视非成年人的安全教育;

7)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和健康逐渐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

8)安全文艺作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全民文化素质较低,特别是安全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全民安全文化建设仍需要走过艰苦而漫长的路程。

2.企业安全文化现状

企业安全文化是全民安全文化的一个分支,企业安全文化先于全民安全文化的发展。在核电工业、铁道系统、石化系统、煤炭系统、冶金系统等,已经具有了独特的企业安全

文化模式。目前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的现状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有一定成果;部分行业或企业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约经验;全国范围的有组织的系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刚刚起步。

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安全文化模式一般都具有行业或企业的特点,即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受企业的生产情况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功的例证,其内容包括:

(1)根据国际原于能机构的文件精神和电站建设过程中的安全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核电安全的评价条件;

(2)施行各级部属及个人对核安全的承诺;

(3)开展以核安全教育为中心的、与培训相结合的核安全文化教育活动;

(4)施行安全指标定量、定期管理,设备跟踪管理,事件处理和经验反馈.在生产中贯彻核安全文化;

(5)建立规程体系,核电站安全和可用率的所有活动必须根据可用的书面规程、指令和图纸进行;

(6)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施行质量保证制度。

金陵万化公司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包括:

(1)分析安全生产的基本情况;

(2)建立安全文化影响框架;

(3)建立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思想保证体系,施行从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工作保证、监督保证,到安全生产的安全文化管理模式;

(4)开展安全教育,并进行考核。

通过几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可归纳出10种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即企业安全文化形象模式,企业安全文化精神模式,安全生产标兵企业或精神激励模式,企业安全效益型文化模式,企业安全科学技术型文化模式,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模式,企业安全文化文明道德模式,企业安全行为模式,企业全员安全活动模式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

讨论题:

科技安全的定义篇8

卢亚琼

浙江义乌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浙江义乌322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需求正在不断提高。而作为城市发展重要组成部位的市政工程项目,其对于城市的重要

性和积极性也在不断凸显。对于市政工程项目,发展核心在于市政工程项目的管理方面。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需求引导、综合集成、有序管理及协

调各方四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创新对推进市政工程管理的应用,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科技创新;市政工程;管理应用

身处信息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运用在各个行业、领域都

有所体现,而且正在呈现不断深入的趋势。我们市政工程项目管理,如何

利用科技创新推进管理工作,或者说在管理工作中如何使用科技创新手段

是每一个市政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市政工程需求引导

需求引导指的是按照市场、政府、城市三个方面的导向为基本原则,

发挥科技创新在市政工程管理的作用,提高科技创新在市政工程管理中的

地位,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就其原则而言,需求导向在科研项目

中能保持其主动性及针对性,能为市政府的城市规划、决策,提供科学的

依据。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在2004年,全市的机动车辆超过200万辆,

并且私家车在数量上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大量的机动车辆聚集于城市,

如果不做好交通管理工作,将会严重影响市民的工作及生活状况。面对这

一状况,上海市市政管理以《上海市高架道路交通监控系统研究及工程示

范》、《上海实施交通拥挤收费的可行性研究》、《上海市中心城区主次干道

改善方案研究》作为针对性科研项目,在结合基本交通设施之后,应用于

交通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市政工程综合集成

市政行业的科技水平想要得到有效的提高,则必须采取多方面发展的

措施。也即是说,单靠某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不能达到整个市政领域科技

水平的提高。综合集成的市政行业科技,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空间技术、

新材料技术及现代管理技术四个方面。例如,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推进市政

工程管理应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何意义?首先,保障工程项目管

理的全面性。当前,随着市政工程项目规模的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管

理内容不断增加,管理要求不断提高。整体上来说,项目管理工作变得更

加复杂化。使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能高效、完整的收集、整理、分类各

种资料信息,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管理漏洞,保障了管理工作的全面性。

其次,信息化管理技术能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当今社会,效率是衡

量工作的最主要手段。效率提高,也即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的完

成工作内容。传统的管理手段切合以前的市政工程项目,毕竟那时候的工

程量较小、项目较少。可现在不同,由于规模的扩大,其管理内容也增大,

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管理需求。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用计算

机或者其他信息化技术,确实能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满足当前工程

项目管理的需求。

3、市政工程有序管理

有序管理指的是行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模式,是高效完成市政工程建设

项目管理的重要保障。有序管理可从组织管理及安全管理两大方面做起。

组织管理方面: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是保证市政工程建设得以高效完

成的重要因素。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首先的方法措施是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如明确分工,项目责任具体到个人,避免出现责任不清的“拉扯”现象;

严格考勤管理,避免出现懒散拖拉的现象;完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

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程项目的高效进行。其次,应以低成本、高质量作

为组织管理的核心理念。在工程项目施工前,即对相关资料、施工环节等

各方面准备工作做好深入分析和全面掌控;施工过程中,按照规划设计严

格执行,但要加强监理单位之间的合作,保障好质量、安全两个方面。

图1市政工程组织管理

安全管理方面:对于市政工程建设而言,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如何利

用创新管理手段推进工程建设时的安全管理?首先,加强安全意识宣传。

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心里存有安全意识,工作时才能做到“小心谨慎”,

最大程度的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安全意识宣传,宣传面包括所有项目

人员,从管理层到具体工作人员,人人都必须接受安全教育,重视安全意

识。在具体工作中,还可以进一步制定详细的安全措施,例如“发现安全

帽没有系好帽带”,则处于相应的处罚。其次,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加强施

工现场管理,其最有效的手段,是建立安全部门及安全人员。在实际工作

中,安全部门要严格进行定期的安全隐患检查,具体可分为综合性检查、

季节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及日常检查等。此外,对于施工人员出现的不规

范施工行为,要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确保工作人员做到安全、规范、文

明工作。

图2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图

4、市政工程管理协调各方

市政科技发展,关键之一的因素是要求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观点

的多方协调”。之所以需要协调各方,是由市政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事实

上,市政行业的绝大多数科研项目,并不是市政行业独立进行,而是由两

方或者是多方的单位部门合作完成。据调查,市政行业的科研项目,主要

包括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工程界等单位联合合作。笔者认为,

多个单位开展合作,一方面是能够群策群力,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

够制定全面的计划,涉及的合作单位多了,研究的角度也变得宽阔,研究

结果也就更具有代表性和可行性。例如,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承办的《上

海实施交通拥挤收费的可行性研究》调研项目。在这个调查项目中,除了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以外,参与的调研单位还包括:上海市交通运输局、

上海市交通研究所、同济大学、上海市物价局等九个单位。多个单位开展

合作,可定期的组织讨论会研究各方工作进程、观点,取长补短、查缺补

漏,高效的完成调研项目。

5、结束语

总之,利用科学创新思想,积极使用科学技术手段,才是提高市政工

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法则。在具体工作中,应注重需求引导,以城市、

市场、政府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以综合集成的思

想作为管理思想,尤其应突出信息技术的管理运用;实施有序管理,在保

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最后,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

加强合作能提高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及代表性,还能取长补短的提高工作质

量。做好以上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劲松.浅谈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施工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1.

[2]郭晋梅.浅谈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解决措施[J].山西科技,

科技安全的定义篇9

安全评价是依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对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相关规定的评价,对照技术标准、规范,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分布部位、数目,预测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而提出应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等。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系统安全最优方案进行管理决策,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安全评价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安全评价工作向纵深方向开展,其作为安全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正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可,对于安全生产所起的技术保障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对安全管理模式的完善更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多为事故发生后再处理。通过安全评价,可以预先识别系统的危险性,分析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状况,全面地评价系统及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促使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安全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各部门、全体职工明确各自的安全目标,在明确的目标下,统一步调、分头行动,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统一化、标准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各层次领导及技术人员补充现代安全管理的知识,了解系统安全工程的精髓所在,从被动与事后型的“亡羊补牢”模式向以风险防范为重点的系统化安全管理模式迈进。

二、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开展安全评价与预评价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即确保建设项目建成后实现安全生产,使因事故及危害引起的损失最少,优选有关的措施和方案,提高建设基础上的安全卫生水平,获得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从设计上实现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化。拟建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水平,首先取决于安全设计。预评价作为安全设计的主要依据,将找出生产过程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的主要条件后果,并提出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主要条件的最佳技术、措施和方案,为建设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供依据和条件。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实施监察、管理提供依据。预评价改变了“先建设、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使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管理、监察工作沿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深入地开展。

三、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为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

当代人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新认识、新观念表现在对安全本质的再认识和剖析上,把安全生产基于危险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在对事故的本质揭示和规律认识上,把安全生产建立在预防和控制基础上。在新世纪,人们逐渐修正和广泛应用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Heinrich因果连锁理论、管理失误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危险源理论、事故原点理论等理论来指导安全生产。现代安全管理具有变纵向单因素管理为横向综合管理,变事故处理为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只顾经济效益的商业管理为效益、环境、安全与健康的综合经营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管理程式为主动、本质、超前的管理程式,变外迫型目标为内激型目标等特点。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对象、内容和方法已发生重大变化,整个组织的安全管理理念也要因此作出相应转变。此时,积极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科技安全的定义篇10

6月13日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带队到国家发改委汇报工作。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主持召开部省领导座谈会。徐绍史说,中央十分关心贵州发展,国家发改委将一如既往支持和帮助贵州,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更多倾斜。特别是将根据贵州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工作协调力度,尽快推动设立贵安新区;争取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贵州扶贫生态移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成都至贵阳铁路相关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支持贵州开工建设一批电力项目,做大能源产业。

省政府与商务部签订第二轮合作协议

6月15日,贵州省政府、国家商务部第二轮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签字仪式上说,商务部将进一步结合贵州发展新要求,推动部省合作越做越有创新、越做越有效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代表省委、省政府汇报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国家帮助解决的问题,希望商务部给予重点倾斜,帮助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根据协议,商务部将从开放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经贸规模、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发展便民消费网络以及商务人才队伍建设六个方面,支持贵州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和加快流通业发展。

贵州两课题获863计划资助

由省科技厅牵头国家铝镁电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基于在线检测与智能决策的铝电解meS研发与应用”课题5月31日正式启动。此前,由贵州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申报的863计划“千吨级新型干排渣加压气流床气化工艺技术及装备研究”课题获科技部批准实施。两课题分获科技部582万元和728万元资助经费。

据了解,前一课题旨在解决现阶段我国铝电解生产在线检测信号单一、操作不规范、管理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有助于铝电解行业节能降耗。后一课题旨在开发出适应贵州高灰熔点和高水分含量褐煤直接气化的新技术及装备,通过新技术盘活存量,延长产业链,推进煤电化可持续发展,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贵阳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

在5月31-6月1日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上,贵阳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这是贵阳继2004年、2009年连续两届获得“长安杯”后第三次获此殊荣,表明贵阳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贵阳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得到国家肯定。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长安杯”是国家政法综治领域设立的最高综合性奖项,获得参评资格的城市必须连续三届(每4年一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单位)”。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贵阳已连续五届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单位)”称号。

遵义成为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

继贵阳之后,遵义近日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遵义创新型城市建设始于2006年,2010年成为贵州首个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

近年来,遵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实力持续增强,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市通过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50家,占全省20%以上。目前,遵义市正按照科技部要求,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规划及政策体系研究。

此次科技部共批复12个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除遵义外,还有扬州、泰州、盐城、杭州、湖州、萍乡、青岛、济宁、南阳、襄阳、宜昌入选。

贵大23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