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面发展的意思十篇全面发展的意思十篇

全面发展的意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7:19

全面发展的意思篇1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探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著的一部哲学巨著。《形态》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的基本完成,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个人”研究的基础出发,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不同的视角,首次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诊释

1.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体力和智力的支出。比较而言,体力劳动所支出的主要是体力,智力劳动所支出的主要是智力。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曾谈到过人的各种能力,但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谈得最多的还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2.人的发展表现为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的能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与人的个性发展分不开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能力和关系的发展都是为形成和发展“自由个性”服务的。马克思认为,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中,人与人相互依赖,人的个性都被淹没了。而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第二个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很强,劳动者没有个性,“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形式。”只有到第三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到那时,每个人都将是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独特个性的人,整个社会将是由各具个性的自由人而形成的联合体。共产主义才能使“有个性的人”最终代替“偶然的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统一的。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片面与畸形的;另一方面,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全面发展受个性自由发展的制约。因此,全面发展决不意味着可以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要求个体,而是倡导在德智体要求基础上的个性的独特而自由的发展。

3.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所以必须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考察人及人的发展,从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中去探索人的发展的历史。

4.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旧式分工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固然也涉及人的方方面面的发展,但是主要是从克服社会关系对人的限制,即从克服旧式分工和外在强制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和考虑问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自我异化与片面发展,其根源并不在于人自身或人的自然本性,而主要在于旧式的分工。正是由于这样的分工,人的社会活动被固定化,每个人的发展被限制在特殊的活动范围内,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分工显然是与私有制相结合的旧式分工,分工使人变成了片面的人,使人畸形发展,使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5.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真正共同体”,就是指共产主义的集体,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共同体保证着个人的发展和自由,个人的发展和自由也巩固着共产主义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在此,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明了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所谓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既能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又能从事各种脑力劳动,并能自觉按照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其次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个性品质的充分发展,能够在众多领域成为行家里手,并进行独立创造;再次是指人的才能和个性的自由的发展,能够驾驭各种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自主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心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提出并探讨人的发展的现实条件,这是马克思人的发展学说的重要特点。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的条件与人的发展涵义、内容结合起来,从哲学的角度特别强调如下几点。

1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动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也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动力。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发展时总是反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人的发展无疑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使人摆脱贫困状态,并在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享受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不仅揭示出人们首先必须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艺术、宗教等活动这一简单道理,而且通过这一事实揭示了生产力和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的全面发展也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生产力则是生产关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实现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完善和更替。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生产力就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回事,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就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

2.消灭私有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为少数人占有,人们失去了许多全面发展的机会。消灭私有制后,个人才能联合起来,全面占有生产力。首先,“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才能在生产劳动中发挥聪明才智,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个人要想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没有集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集体代表着各个个人的利益,是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手段的真实的集体。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3.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私有制条件下,分工的片面性、强迫性,造成人的发展的片面性、被动性。因此,消灭这种片面性、强制性、固定性的旧式分工、实现真正的劳动变换,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得一部分人只运用体力,而另一部分人只运用脑力。旧式分工使劳动者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被划分到一定的活动范围,固定于某种劳动形态,每一个人都只熟悉整个生产的某一部分,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方面。所以,只有扬弃旧式分工,个人从旧式分工中解放出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天赋,从事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这样,人的社会特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而社会特性的发展又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意思篇2

论文摘要:在祈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提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这扰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目标,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和请有机统一,有利于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脸教训,有利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忍想。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在表述未来社会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人新的历史时期的时候,江泽民同志重申并创造性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提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这是理论上的创新,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杜会主义杜会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杜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各种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讲人的全面发展是和共产主义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不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一种前睹性的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核心是人的素质和生产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生产力是这个过程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又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所以,没有人的现代化,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没有现代的社会生产力。

二、提出了实现经济杜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价值目标,有利于实现杜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和谐有机统一

以往,我们有的理论研究也讲人的发展,但常常是把人的发展包含于社会发展之中,以为社会发展了,每个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所以,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发展简单地归结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没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十分片面的。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并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社会发展要坚决抛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把主体的人的发展的程度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认真思考如何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动力,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有机统一。

三、系统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利于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促进杜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执政的共产党人在领导本国人民前进的历史进程中充满了丰富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但由于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过程中过于抽象谈论“人”的发展,又在不同程度上忽视经济建设,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这不能不说是导致其社会主义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党不仅注重恢复生产、发展生产力,而且重视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普及文化、科教、体育活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而那个时期的社会风尚、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在1957年一1977年的20年间,我们曾把“人”的间题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加以批判,同时又忙于搞政治运动,忽视了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结果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好时期,但也曾一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处理上出现过“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处理上,存在着“见物不见人”、忽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偏差。这些经验和教训都是非常深刻的。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不仅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的重要论断,而且科学地论证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这就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全面发展的意思篇3

论文摘要: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他人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实质是立足于主体性的实现,而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深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走向强调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首先,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在对人的发展的范围界定上,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个人的发展问题,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个人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每个人。他指出:“如果用哲学的观点来考察这种发展,当然不难设想,在这些个人中有类和人在发展,或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同时,马克思提出,我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规定认识到何种程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将人的本质论述为“人类特性恰恰就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可见,人作为类存在物,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此外,每个(个人)又是现实的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表达。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是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统一体,这也是马克思关于“完整的人”其基本特性的科学描述,人的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各种素质综合作用下其个性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把个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社会历史过程中考察。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原始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到了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分工导致人的发展陷人异化和片面性,这种片面性正是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而要实现人的发展在更高形态上的全面性,就必须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在更高形态上的统一,以此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可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主要是:

第一,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但人是社会动物,适应和改造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当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适应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进行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就能极大地反映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像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第二,每个人在需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中的丰富个性的需要呈现为多层次宝塔式的体系,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高消费、超前消费、商业文化更强化了人们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由此出现了寻求感官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传统价值观的缺失。从这一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更应实现人的精神的健康发展。

第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人的一切发展其最基本的就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发展。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如可见,实现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在要求。为此需要社会“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能力的机会”。除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个人的主观努力和社会的系统教育则更为重要。

第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这里的素质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关系的含义是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或为了什么目的,则是无关紧要的。社会关系的含义是人与人的合作,为了进行这种合作,社会就必须要建立一定的行为规范,道德便是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具备符合一定社会关系的道德品质。而科学文化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逐渐成为使人的智力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第五,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与他的个性发展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没有个性”,“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的最普遍的形式”,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有个性的人”最终代替“偶然的人”,使“在这个集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可见,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人的主体性、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综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可以看出其重要的思想实质便是强调人的发展,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以达到自我实现。通过客观实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主体性。针对此观点,如要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能力,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个性,教育正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教育的目的也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教育之于人类发展的作用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他看来,“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活动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说:“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他认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有力手段,教育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可以使人们摆脱旧分工给他们造成的片面性,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全面的系统的影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对教育实践的反映和认识;而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类发展的一种理想和要求。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依靠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于人的全面发展,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走向肯定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是通过对人的培养使其为社会服务,教育功能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为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背离这一宗旨,一味强调教育赋予人以现实规定性的功能,教育就可能成为束缚人的发展的力量。故而,我们的教育在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要以一种世界性的眼光,着力培养一代能够走进历史并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通过他们的主体实践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意思篇4

[关键词]网络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意义

[作者简介]刘建华,北京科技大学在读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包头010040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24-03

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哲学命题解读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重要体现,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中,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人类社会一发展崇高理想的集中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毕生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

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其完整的表述则反映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以《资本论》为标志,马克思科学地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随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考察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个性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在前工业社会的漫长时期,个人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和社会分工的不发达,个人只能成为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这是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即“人的依赖”阶段;随着社会商品的交换、发达的社会分工和物质财富的丰富,形成了“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发展阶段;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会形成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阶段”。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和本质关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充实,也表现为活动领域的扩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对社会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对社会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缺一不可。人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发展生产力要求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生产力的发展则必然推动人本身的前进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自由不仅包括我靠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样生存,不仅包含我实现着自由,而且也包括我在自由地实现自由”。在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科技高度发达,人摆脱了受自然奴役的状态,又摆脱了社会的控制,真正成为自然的主人,获得了解放和自由,拥有了人从未有过的真正尊严。在马克思看来,消灭了私有制,人就可以摆脱异化、获得全面自由,因而,未来社会应该是每个人的自我价值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

诚然,上述思想是作为一种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命题被阐发的,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向。在今天,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正在获得一种广泛的中性视角,即文化学视角。也即它本身包涵着一个现代性的、普遍的人文尺度,即人人有权利获得自由、平等的发展。在马克思之后的一个多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中,虽然当代世界远没有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但对现代性的理性反思和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张扬,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了人本身,回到人的尊严。在今天,对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等普遍主义价值的追求几乎成了全世界人们的共同愿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命题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影响深远的研究范式,得到了它们的回应和建构。同样,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不可避免地从19世纪的社会主义价值和社会哲学,变成了21世纪的一种普遍的人类文化价值。

二、网络时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文化命题解读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现代文明不可逆转的趋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技术日趋走向大众化,网络生活文化空间的开拓‘,网络生活的虚拟性、超验性和平等性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它意味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从哲学命题进入了日常生活文化命题。

1,网络时代人的自主性得到了增强。网络文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个虚拟文化空间。这种技术特性极大地提高了人的个人意识、平等意识,人们可以不受地域、血缘、行业、地位、身份、角色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突破时间年代的界限,多样化、多维度地自由表达,交往主体可以学习到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民族习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人际交往和建立更加广阔的人际关系。网络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人们的自由时间增多,人们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自主地决定自身的发展和趋向。

2,网络时代人的自由意志得到了表达。相对于现实生活,网络生活是超验的、虚拟的。网络生活的这种超验性、虚拟性意味着个体可以远离现实生活,可以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可以超越自己的现实社会角色身份,表现为个人化“自由”选择。由于网络的虚拟在场,其归属和运行上的无业主、无国界、无政府,又由于其超越时空的优势,有效地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多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一台电脑以及相关的接入条件,只需一根网线,就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在这个网络上把自己和别人连接起来。任何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不经任何人批准,只要该网站没有你重名的电子邮箱或用户,可以在网站上建立电子邮箱、注册BBs、设置QQ或者进行飞信传播。尽管一些国家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的立法工作,使得互联网站点的设立与规划将逐步规范,但互联网上越来越多个人主页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人的自由意志表达的集中体现。

3,网络时代人本化更加明显。网络时代,由于教育文化的普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极大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信息传播的便捷、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社会生产更加关注个体的需要,实现人的个性要求成为可能,个性化、个人化、人本化等一系列全新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必将全面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彻底转向。互联网的普及,必将根本上改变人们从事商务活动、社会活动,包括阅读、交流、娱乐、学习甚至是工作的基本方式,互联网在为人们制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密切

了人和人、人和社会的联系,人们的生活更加趋于自由和民主,呼唤和平,渴望发展,以人为本几乎成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心声和各国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

4,网络时代人的本质得以体现。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包括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两方面的属性。人是社会性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认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必须通过社会关系加以表现。在马克思看来,在人类社会的所有关系中,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因为经济是基础,所以为了满足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经济利益,人类必须进行劳动和创造。由于劳动工具的改进,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方面,人的本质的发展创造和发明了网络技术,实现了劳动工具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人的本质与进步,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新的便利。

三、网络时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探寻

信息网络化是21世纪一次历史发展的大机遇。在网络社会化进程中,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遵循历史规律,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表现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充实;也表现为活动领域的扩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先进文化,本身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

1,在网络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日益丰富发达的物质文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必须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信息化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在网络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自由、民主、开放的网络导致了网民的自由、民主、开放。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启动,“上网工程”,构建“电子化政府”;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开辟民主参与的渠道,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促进言论自由、社会平等和政治公开的发展;要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建设更加开放的分享型民主;要关注网上声音和网络舆情,鼓励网络舆论监督,加强权力制约和社会监督,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和引导,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有序稳定。

3,在网络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互联网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紧密依据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使网络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和优良的精神环境。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先进文化在全体网民中间普及开来,使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转化为网民的文明素质,从而普遍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通过制度保障和物质投入,使人人享有使用网络的机会和享受网络文化成果的权利,从而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大力发展网络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网络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网络文化,坚决抵制腐朽网络文化。

全面发展的意思篇5

思想内化实质上是教育对象将外在的社会思想、原则、规范等转化为自身意识,并作为行为的准则与依据的过程。教育对象只有自愿认同接受教育内容,并且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评判选择、消化、吸收、继而真正纳入自己的意识体系后,才可能在思想的指导下发生动作行为,为行为外化提供依据支撑。思想内化的成果集中表现在教育对象在观念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意识。“道德不是他们被记住的时候就会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而是在他们生存于朝气的情感波澜中,生存于创造和行动之中的时候才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行为外化就是教育对象将在内化阶段形成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行为外化的成果就是产生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要我这么做”转变为“我要怎么做或者已经这么做”。思想内化与行为外化是辨证统一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思想内化是行为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在思想内化阶段通过行为外化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接受思想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行为外化中有思想内化,在行为外化阶段利用思想内化取得的思想来引领指导行为实践活动的方向,并巩固和强化思想内化形成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通过思想内化-行为外化-思想内化的循环发展,最终培养教育对象具备健全的人格,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教育对象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期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和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通过启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力、解放人的思想、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素质,从而提升人的存在、完善人的本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其出发点是人,最终归宿点也是人,其促进人对本质的占有、促进人之发展,促进人之解放,即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人的发展的远期阶段,它是人的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必然引向的结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和旨归。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所需要、由人所创生、为人所推动,其本身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必然要逐步走向自由自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道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其价值理想和终极皈依。把追求“现实的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自由个性”、对全面的人的引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是“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本来面目”。它通过疏导的方法、激励的方法、自我教育等方法促进思想、观念、思维、精神等的解放,并促进人的解放,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拓展可能性空间,全面地展开人的内在丰富性,全面地解放人,“把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也就是使人摆脱自然束缚,摆脱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束缚,摆脱旧传统、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方向以及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根据;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及其有效渠道。但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是一个仅仅具有终极关怀意蕴的理想目标,而同时是一个逐步实现的现实发展过程,它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质变与量变的统一,是终极化的精神皈依与具体化的现实标准的统一。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然是一个可以逐步实现但也只能无穷地趋于完美的过程。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远期目标

任何社会发展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和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和满足一定社会的发展需要,不仅要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最基本的是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需要最基本的体现为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一定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服务,最终是为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都要受到一定的思想意识支配,而思想意识又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那么要促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就必须破除落后的思想意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协调的思想意识,针对性的发挥思想意识的反作用力。只有先进思想意识为人所学习、掌握与运用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扫除障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造良好氛围、促使先进思想意识为人民所掌握,并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全面、辩证、客观和科学地看待社会的问题,分析社会形势,促使人用新思想武装头脑、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提供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起到导向和调节作用。“经济发展需要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否则经济建设搞不好。经济工作其他各项业务工作中都要有政治。”

思想政治教育使人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使人投入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中去,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马克思讲:“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具有坚定的思想信念,掌握先进的思想文化,完成先进思想理论的准备,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达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全面发展的意思篇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犹如土壤之于大树,血肉之于骨骼,为医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开辟了新的视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以人为本是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点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就是要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去适应人,而是相反。思想政治教育高高在上,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人的主体地位,使人的自我意识处于一种沉睡或盲目状态,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较之于其他的知识教育,应更重视人的主体性,甚至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唤起人的主体自觉为标志的。因此,医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要义,在于千方百计地弘扬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唤醒职工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作用。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要尊重人,体现人性化。医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职工,即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情感,也有自己的尊严。作为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医院要求职工共同遵守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但并不排斥独立的人格和个性。人格则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对职工健康人格和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对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尊重,就是对职工的尊重。没有了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就简单地沦为说教,其效果就可想而知。同样,尊重职工的人格和个性,对于职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是极为有益的。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要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概念。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这里,生命不单是指物质生命,更重要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创造价值、产生意义,是生命价值的终极表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体现。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人创造社会历史,人创造美好生活,人创造美好的心灵世界。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过程,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实现和确证。那么,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医院、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成为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键。因此,培养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医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撑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者尽管相互有极大的关联,却有不同的内涵,而把三者统一起来,才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创新。由此可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致,是一个统一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完整地、科学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其次,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医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科学发展观给医院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医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重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科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要创新医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和主导,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单纯靠灌输是不行的,生搬硬套只能适得其反,必须把它渗透到职工的全部生活之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科学,潜移默化,生动活泼。再次,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条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医院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的正确选择,也是充分发挥医院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迫切需要。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医院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由传统的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变,首要的是实现职工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医院发展成果的唯一指标,到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指标,不能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因素。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至关重要,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医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条件。

全面发展的意思篇7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许多著作中都阐述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其中最早且最系统的论述,当数他们写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本文主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出发,探讨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首先,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基于分工前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分析,自然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胞。马克思认为,在原始社会,人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生活,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本身发生关系。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就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类和每个动物都要受自然界的支配,因而这种状态下的人,还谈不上自由而全面发展。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也就是说,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既是历史存在的前提,也决定了历史活动的过程和历史发展的目标指向。人作为历史的一部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所以,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应是自然人的现实存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整体”上,而忽视“个体”的发展。可见,自然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胞。

其次,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基于分工后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分析,实践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充分重视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被忽视,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使教与被教成了主从关系受教育者在这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只有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人是能动的主体,人活动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主体本身。因此,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积极“自由自觉活动”——也就是实践,能动地选择接受教育的影响,同时也主动地、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因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的受教育者既能充分发挥作为实践主体的作用,又能主动承担对社会、他人和自然的责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发展秩序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格局。

第三,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基于消灭分工后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分析,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我们也曾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所以,分工的消灭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实现条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落脚点,在于关注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这恰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相一致。在社会关系中,注重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化个人对组织的依赖性、约束个人利益和欲望的导向转向确立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以承担社会责任,把每个人都看做是社会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的工作方向。切实地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时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全面发展的意思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a81;D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57-03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也存在着各种讨论,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巩固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使“意识形态”一词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使其由纯粹的观念意义变成实践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经济基础。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思想观念,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而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相对立一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他提出时,正是作为一种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意识形态而存在,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即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制度相适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进步而得到补充和发展,同时,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其主体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对于我国而言,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以,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才能发展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众多意识形态当中的主导权。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性

十月革命的胜利敲开了沙皇俄国沉重的大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以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继承和发展第一次实现了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不是墨守成规的教条,它的生命之源之所以永不枯竭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与时代并肩前行。列宁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批判了歪曲、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全党内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仅如此,他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摆脱教条的枷锁,根据国家经济文化的落后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使得理论真正与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便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我国革命初期,由于共产国际教条式的指导,使我党出现了3次“左”倾错误,俄国革命的成功是因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么这时的共产党把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加以套用,自然会让脱离实际的指导扰乱我国革命前进的脚步。而思想的形成和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机与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界领导人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内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走上了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界领导人都倍加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不断强调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新的要求。

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更是对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它,中国近几十年的成就离不开它,中国未来的发展更是与它不可分离。马克思主义包含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继承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多元化,但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①正如张雷声先生所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指导、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挑战和问题面前有理论之基。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全面深化改革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给人民带来福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改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体系,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顺应时代要求,适合我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是在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要巩固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吸纳更广泛的外来思想文化,虽然会使我们在问题面前借鉴到更有效的经验,找寻到更便捷的解决方法,但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开阔。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更应该加强思想建设,更应该坚定我们的思想信念,这样,才能促进改革的深化和全面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那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接受众多意识形态的挑战和文化冲击,才能更进一步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受挑战和考验。只有巩固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将之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正真为民造福,才能将党的信仰、国家意志、人民意愿三者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统一。在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发展与巩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始终坚守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全面深化改革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一)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力量的渗透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思潮慢慢涌入我国,形形、千式百样的思潮和意识形态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人人都在场的战争,是一场需要坚定信仰的战争。尤其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促使这些思潮宛如水银泻地,急速地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每一股思潮都是一把有力的思想武器,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普世价值”以及“”等境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活动,无疑不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重重挑战,西方一些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宣传他们的生活方式,宣传他们的思想,让很多信仰不坚定的年轻人为之动摇。自由是什么?民主是什么?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自由和民主难道就是真正的自由和民主吗?少数人占统治地位的事实只能让自由和民主脱掉“普世”的外衣,戴上为少数人服务的王冠。西方的自由是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雇主,如果说使枪支合法化的行为是自由,那么或许可以这样想:人们的生命安全在这一合法化下可能受到威胁。我国的自由和民主是以全体人民为前提的,是有组织、有纪律、有原则的,而不是西方式的纯粹的个人的自由。我们国家的做事原则是以“礼”为基础的“该不该做”,是以集体为主体的自由,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则是以“法”为基础的“能不能做”。“民主”只有与一国的国情、文化相联系,才能被赋予真正的含义,我国的“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以集体利益为对象的,我国重视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重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个别少数人的。

(二)国内社会问题的影响

目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贫富差距、道路修整和房屋拆迁等社会问题,损害了个别群体和个体的利益,人对社会的认知往往受主观影响,当个人利益受到威胁时,可能就会对社会抱有怨言,这样就使其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进而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对其抱有怀疑和否定,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较快,福利政策也相对较好,但我国也不断地制定和改善着各种福利政策,面对曾经战争带来的破坏,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面对仅仅几十年的发展现状,我国以坚定的信念,斩荆棘破巨浪,不断改善着各种社会问题。良好的福利政策和永久的房屋居住权,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可当你看见一些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房屋年代久远、无人整修、道路狭窄时,你是否会感慨短短几十年,中国已是高楼林立、道路宽广,你是否会感到自豪?我们的发展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是每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复杂的国情,我国始终在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扶贫助困。当人们面对自己的贫穷和落后时,总是抱怨国家的制度和政策问题,但可曾想过是道德素养、态度以及信仰问题?可曾认真地认识过自己?可曾进行过反思?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武装自己,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的机会,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肯舍弃惰性,严格要求自己,定会走出贫困,定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各种社会意识之所以有声音,与个别人的利益诉求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歪曲以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都应予以批判,面对滚滚而来的社会思潮,也应批判性的继承,明辨是非,这样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全面深化改革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一)在历史与现实互动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统一步伐,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以战争殖民扩张为主题的时代已经结束,曾经指导我国革命运动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应随时代主题的变化而有所变,与社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当中国处于革命时期,思想的形成应时代和国情的要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革命走向成功。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时,当“实现民族独立”变成“实现中国梦”时,当经济迅猛发展,我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而是引领世界阔步向前时,当“黑面馍”变成“白面馍”,“粮票时代”结束,社会发展的目标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时,当我们步入社会主义大道,走向信息现代化时,我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我们的评判标准、价值观在发生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改变,进而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也在改变。我们既要学习历史,又要认清现实,把握历史的变动,把握社会的发展变化,制定新目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现实问题出发,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多媒体背景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或许你会因为一个广告买下一款产品;或许你会因为一个公益视频改变下一秒的行动;或许你会因为一则简短的微博改变对某个人的看法;或许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就能欣赏到这大千世界的美好。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使人们摆脱了时空和地域的束缚,国际国内新闻、逸闻趣事等信息及时和广泛地出现在各大网站、微博以及微信。那么,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何把握机会巩固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具有包容性、和谐性、排他性以及斗争性,包容着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包容着人类先进文明的和谐性和指向性,对落后腐朽和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具有斗争性和排他性。

首先,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西化行为,通过媒体对人们进行解读,让人们了解这些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并予以警惕,以言简意赅的语言使人们明白国外敌对势力的行为的虚假性,让人们有正确的判断。

其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很多学者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在于创新,但对基础理论的把握亦是非常重要,只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才能进行合理和正确的创新。所以,在网络宣传方面,尽量用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或小漫画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是利用网络微电影、小视频,让人们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坚决抵制国内出现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意识,让人们认识到组织所带来的危害,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信息中占领主阵地。

最后,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其慢慢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组织有专业素养的专家进行网络解答和讲解,让人们更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举办一些公益性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讲座,进行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比较,并可进行免费在线提问,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理解这24个字的真正内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和尺度。

注释:

①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J].思想理论教育,2008,21(4).

参考文献:

〔1〕王庆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张国祚.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6,(10).

〔3〕侯惠勤.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科学社会主义共命运[J].红旗文稿,2008,(6).

〔4〕秦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5).

〔5〕陈先达.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

〔6〕秋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求是,2013,(19).

〔7〕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7).

〔8〕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3).

全面发展的意思篇9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联系指导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能诠释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在一系列著作中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的本来涵义是指每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马克思主义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本质规定的拓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需要得以实现与满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类本质的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同时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当人作为类存在物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的能力全面提升;当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关系的丰富,追求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当人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追求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与潜能开发。

(一)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具有充分的丰富性、可变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实践活动的贫乏化、固定化和片面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用那种把不同社会只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3],劳动分工不再“使人变成片面的人”“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4]。人的能力提升意味着人全面发展自身的一切能力,即人的体力与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潜力与现实力等,在实践活动中吸入发挥自身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不仅作为社会群体中某一成员的身份,而且作为个人与他人发生了相互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5]。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在社会活动中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同时“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社会关系中,人摆脱了个体、分工、地域、民族的狭隘局限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在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联系,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伦理关系全面生成,由贫瘠变得丰满,由封闭变得开放,由片面变得全面,最终变得和谐发展。

(三)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指个人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以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和完善。它表现为个人主体性水平的全面提高,个人独特性的日益丰富。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它主要表现为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的主体性水平的提高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成为了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表现为人的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均衡协调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跃动的一条鲜活筋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而开展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最本质的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来开阔人的眼界、活跃人的思维、增强人的交往、满足人的需求,从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这既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要求,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与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要从满足人的需要、唤醒主体意识、丰富心灵世界、提升精神品位、塑造独立人格、完善道德境界、构建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层面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促进社会完善的手段,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课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这一过程总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及时解决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方向以及教育方式的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社会功能层面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且要从个体发展层面,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既发展大学生的体能又发展其智能,既发展他们的自然能力又发展其社会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的协调发展。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及其有效渠道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认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发展相结合,尊重他们的自有发展权利,促进他们的主体性更好发挥。依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切实的教育方法、合理的教育进程等,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完善自我的必然要求。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

个性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以大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为指标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终极追求。大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诸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等复杂关系。有些大学生面对这些关系无所适从,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思想上引导、从行为上纠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4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12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375.

全面发展的意思篇10

主题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实践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研究的基本价值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客体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主体需要,促进主体发展功能和效益。思想政治教育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实践活动。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实践的目的就是调整外部客观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关系,使世界不断发生对人有意义的变化,以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创造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实现的活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与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主体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研究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形成政治共识性

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价值是政治价值,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多方面得到体现。

1.促进政治建设的价值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社会成员确立正确的政治观,把他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引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使社会成员自觉维护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为其完善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导人们提高法律意识,健全法制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巩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发挥政治保障作用。

2.政治关系再生产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被视作为再生产既定的政治关系的重要工具。政治关系是基于经济关系之上的诸种社会关系的集中、综合的表现,是从事一定政治活动的人们之间的内存、本质的关系。这种政治关系的再生产的价值主要是通过促进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实现政治角色的认同而实现的。

3.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化为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反馈来自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倾听群众的呼声,使之成为领导决策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纵向和横向的社会联系和交往中,对于协调党和人民的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二)形成思想一致性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社会虽存在多种社会意识和文化,但占主导地位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这是无庸置疑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并不排斥文化的多元并存,多种政治文化共生才能相互促进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要把握好他们二者的关系,坚持一元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由于社会矛盾、利益群体分化等原因,各个利益阶层都可能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加之受到国外资产阶级思想的由于市场机制导致的多样化影响,放弃一元主导,鼓吹思想多元,称一元主导是搞意识形态斗争的思想有所存在;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一旦眼前需要满足不了,就陷入了迷茫和困惑,这实质上是理想信念的缺乏,信仰的缺失的表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一元主导和多样性的发展,处理好理想信念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实践领域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价值目标

理想作为人们对未来的建构并自觉追求的目标,以强化的形式,凝集着对人生价值的设定与理解。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的过程,实际是思想政治经教育的实践活动。表现在:一是价值认识过程。是人们对理想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而确立价值目标。理想之所以是人们矢志不渝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结果。二是价值实践活动。是人们的价值目标的践行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尊重、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与理想,又强调了人们的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对人们进行理想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价值目标,从而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帮助人们提高认识,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的需要与愿望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运行方向上,才有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机遇,只有依赖客观的社会发展状况,才有实现理想的条件;帮助人们处理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引导人们以社会理想为坐标,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帮助人们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社会和个人的现实出发,树立科学的理想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才能实现理想目标;引导人们认识到只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排斥世俗的同化,保持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从而达到思想的一致性。

(三)形成行为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达到了主体的预期目的,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了主体利益和需要的过程。而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是主体通过组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主体所提倡的主导政治思想,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密切相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目的和归宿。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过程,是实现主体主导的政治思想向受教育者个体自我政治思想的转化的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自我政治思想向受教育者政治行为转化的过程。要实现这两个转化,一是主体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把自己的政治思想“灌输”到受教育者头脑中,使之成为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的过程。二是受教育者把已接受的政治思想转化为政治行为的过程,是把政治思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行动的过程。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要使教育者在所接受正确政治思想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行动,推动社会的发展,满足主体利益和需要,从而达到预期目的,推动社会的发展。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了正确的政治思想,在政治信念的引导、激励下,自觉去履行自己的政治责任、实现政治理想。同时,也以自己的行为维护着主体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这样,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就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得以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形成行为的统一,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研究的终极旨趣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时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在塑造现代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研究的终级旨趣所在。

(一)塑造现代人的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信息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中,在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展知识经济、健全民主法制、培育公平竞争环境、培养综合性高科技人才等客观情况,都要求社会强化对青年人健全人格的塑造,以使他们较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日渐沉重等客观形势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要求。人格是人社会化发展的客观结果和在各个领域中情商和智商的综合表现,包括道德品质、审美趣味、知识修养、思想素质、政治水平和心理健康等直接和间接的社会实践状态。因此,完善的个体人格不仅包含了个性意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的完善,还包括了个体智力、意志力、知识结构和道德行为理性等多种素质的高度完善,是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外化为行为及行为效果的积极社会评价,体现着一个优良社会公民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教育人、引导人,也是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培养成“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

1.人格塑造的目标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标结合中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人格塑造的目标则是按照“四有”新人的要求,通过对人的成长的设计,提出新的要求,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人格塑造的目标实践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正如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是针对现代人的现实思想问题,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崇高的人格要求,进而向“四有”新人目标迈进。

2.人格塑造的过程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渗透中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人格的塑造的过程要是人的外在美的塑造和对人的内在心灵塑造。对人的塑造,主要是在思想政治经教育的实践中实现。“教育既不是一个从内部开展的过程,也不是存在于心灵本身的官能的训练,而是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部的种种联合或联结而塑造心灵。教育通过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进行,从外部构筑心灵。”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对人的教育、感化和转化的过程就是对人格的塑造过程。

3.人格塑造的任务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任务交融中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任务是通过系统的、经常性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体现党对培养“四有”新人提出的要求,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培养鉴别美丑、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人格的塑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培养人的辨别和鉴别的能力,塑造人的美德,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任务与人格塑造在育人任务方面是相互交融、互相促进的。

(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理论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通过发掘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1.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马克思最早是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在这里他把“自由”确定为人的类本质的一种属性。后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未来的新社会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由此可见,人的全面的发展至少有三层涵义:第一,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整个社会所有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第三,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不可偏废。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系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无疑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在当前社会实践不断丰富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更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重要的理论依据。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自身的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但是由于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心理情感面临着深层次的变化与矛盾,这已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这一时代课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证。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出发点和归宿。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未来发展状态的价值追求,是符合时展的价值目标,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求、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为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创造精神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目标和任务,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永恒的现实出发点与归宿。在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又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深刻内涵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目前,“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已成为时展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正是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第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明确指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促进社会完善的手段,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精神条件,同时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具有根本意义的途径。目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深刻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质,通过发掘人的内在潜能,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为进一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种科学的价值理论体系,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开辟有效的现实途径。

3.积极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价值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在规律的要求,引导人们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将促进人的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将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念的形成,使人们不断克服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的思想。

(2)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条件和基本内涵是社会和谐,而在现实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无所适从,不能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因此,必须从思想认识上加以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比如正确处理人和人的关系,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保障。

(3)培育与发展人的人的独立个性

个性在个人那里的充分发挥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应有之义。人的发展过程曾被马克思概括为三个基本历史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自由个性阶段,其建立基础是在人们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和个人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独立个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使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发展人的独立个性,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人的素质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及身体素质等。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不仅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的素质的灵魂和核心,是最根本的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在人的整体素质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整合作用,为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动力和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直接地培养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同时,也是在间接地促进和培养人的其它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但在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体现其价值,而且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向马克思主义人本化终极理论目标靠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人本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则是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也应当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要求社会运行的秩序,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好服务,要达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人的层面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引导人们逐渐形成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和境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人本化要突出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2)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人本化目标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概括地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过程中彼此影响和制约的不同方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人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是随着经济和社会而发展的。只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

第一,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理论要求。马克思的人学观从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以及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等角度说明:人总是按照自身为价值尺度来看待历史的,人既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条件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统一的过程,整个人类历史也无非就是人的本质不断改进的历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主体是人,教育对象也是人,其根本任务也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人,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保证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人的主体意识方面,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是解决我国当前主要矛盾基本途径。而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人的解放和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必须增强自主意识和能力,也是一种强调人的主体性经济。如果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先导的思想;就必须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大胆创新的社会主义人才。

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必须努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可见,以人为本理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党一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实质上就是我党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真实写照。为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目标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同志鲜明地提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但一切归根结底都应该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没有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发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实现。可以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以往的实践中,常常将思想政治教育单纯政治化,把什么问题都和政治联系起来,强调重视宏伟目标、远大理想等大道理的教育,恰恰对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却关注不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脱离人的需要和实际,不利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置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目标中定位,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终极目标,要充分发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积极作用,根据教育对象实际,开展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防止人片面、畸形发展,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展。

参考文献:

[1].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08.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4.

[3][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