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十篇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十篇

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8:53

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篇1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群疾病谱改变,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特别是老年人体质弱、慢性疾病多,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方面比其他年龄组人群更有特殊需求。因此,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医疗保健服务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在2011年底对麻城市歧亭镇砚池社区开展了社区医疗服务需求的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本调查2011年底,采用社会学调查方法,对该社区三个村委会中户口在册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共调查1751户,总人口数583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1388人。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内容以家庭为单位按在册常住户口进行逐户登记调查,项目有一般状况、疾病情况、就诊方式,着重以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主要项目。

1.2.2调查人员由卫生院医务人员组成,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对居民先发给告知书,告之调查目的与要求,按统一调查表逐户上门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汇总与分析。

1.3诊断标准

1.3.1慢性病标准依据患病半年以上,目前还在服药;急性病标准依据两周内发病。

1.3.2诊断标准按照高等医学院教材《内科学》。

2结果

3讨论

3.1本次调查表明,我镇人口已进入老龄化,在5837人中,60岁以上有138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4.63%,老年人疾病患病人数为1336人,患病率达96.25%,其中循环系统疾病占首位42.07%,其次分别为消化系统27.25%,呼吸系统24.55%,都以慢性疾病为主。从1388名老人医疗卫生需求来看,要求就近医疗的占80.76%,巡回出诊12.39%,保健咨询10.81%,以上情况表明,由于人口老龄化,人群疾病谱的改变,社区居民对医疗卫生需求日益增多,保健意识也日益提高,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开展,家庭类型变化,规划缩小,家庭照料由强转弱,而社区服务由弱转强,我们更应该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

3.2针对老年人的老龄化问题,疾病谱的变化,老人的医疗需求,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2.1开展社区老年保健工作我们要把慢性病防治作为重点,使老年疾病的防治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社区老年保健服务新模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水平。

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篇2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全科医疗;应用

前言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愈加明显,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生活物质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压力,因为老年人口缺乏劳动力,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反而要消耗很多的物质。但是,他们由于缺乏劳动力,病痛增多,身体抵抗力下降,面临着生存困境。为了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地生存环境,让他们安享晚年,社会各方面就应该增加对他们的关注,给予他们丰富的生活物质、配套齐全的全科医疗服务以及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等等,以减轻病痛折磨和增强日常生活事务的管理。

1 全科医疗应用于养老机构的必要性

全科医疗从服务理念、方式、内容以及效果上都比专科医疗服务更有优势,它能够给社区带去更加方便、经济、及时有效等等服务,让老年人们感受到舒适与亲切,而且合理的全科医疗服务能够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提升服务企业的社会形象。目前,在我国的总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有不小的比例,加上我国某落后的农村或城镇地区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水平低下,老年人口日生活无人照料,以及老年人本身的身体状况不良好,各种生理疾病的出现,这些导致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甚至有些老人为了谋生上街拾垃圾、乞讨等等,这给社会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为了改便他们的生活现状;为了让他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等等有保障,国家应该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投资与管理;增强对老年人口的关爱意识,让他们能够在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2 全科医疗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养老机构中,全科医疗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大多数人对全科医疗没有热情,或半信半疑,或处于观望状态,或完全否定等等,从而导致全科医疗在养老服务中没有起到应有的功效,没有真正发挥出它的能量来,因而也就不能为老人们带去有效的服务,老人们没能享受到这种先进医疗服务的便利。这也是导致当前养老机构中医疗服务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全科医疗不能在养老机构中广泛运用跟人们的健康观念、求医观念、预防保健意识、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医疗水平以及社会的信任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们对全科医疗服务的不信任、不理解,进而严重阻碍了全科医疗在养老机构中的发展,这也就导致了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不完善,老人们也就不能够享受到便利的服务。

3 养老机构中全科医疗的应用分析

全科医疗虽然现在还未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已经展现出了很明显的效果,为老人们带去了更多的舒适与便捷。

3.1 全科医疗推动养老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养老社区中,全科医疗服务得到了有效地推广,例如,“全科医疗档案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对老人们的健康生活进行有效地管理”。[1]全科医疗档案是记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全科医疗服务活动的重要文件,它是对社区日常的全科医疗服务活动进行有效记录的重要工具。全科医疗健康档案管理法与以疾病为中心的专科医疗服务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其在记录的形式与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内容上坚持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的基本原则”,[1]在形式上,也是以问题为中心收集资料并进行相关的记录,充分地将生物、心理以及社会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养老社区全面的卫生服务。养老社区的卫生服务关系着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完善的卫生服务可能导致个性疾病的衍生。

3.2 全科医疗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养老社区中的慢性疾病:近些年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快速的提升,严重威胁到了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不便。为了能够减轻慢性疾病对老人们的长期折磨,为了让老人们得到更好地照顾,开展以社区为主全科医疗服务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深圳市皇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社区积极开展慢性疾病全科医疗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果,对养老社区的慢性疾病进行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2]

3.3 全科医疗有利于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接受意识和信任关系的形成: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的老人们不能够接受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对全科医疗产生质疑,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觉得全科医疗服务不可信,不能够起到实际的作用,怕自己会上当时受骗,因此,有一段时间全科医疗没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后来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不断无完善全科医疗服务体系。

结语: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国家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新思维、新理念的全科医疗服务,尤其是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养老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能够帮助老人们预防各种生理疾病,优化社区的卫生环境,为老人们营造一个宁静、舒适、祥和的养老环境,让他们能够好好地享受晚年幸福生活。同时,这也将减轻社会发展中的负担,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篇3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供给侧

中图分类号:R―012文献标识码:B

同志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健康服务需求,“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应对老龄化的必然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提供可及、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新模式,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这种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减少患病老人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或家庭的麻烦,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提高医院病床位周转率,也能减轻家庭负担,提高老人生活质量[1-2]。

一、绍兴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及现状

(一)背景

绍兴市自198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截止2015年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00.8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2.8%,不少老人长期疾病缠身,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5万人,占总老人数4.96%,由年龄结构变化导致的慢性病例数以及医疗服务费用呈逐年递增趋势。预计到2039年,绍兴市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40.24%的峰值。“4-2-1”家庭结构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以及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被社会认可,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已建成养老机构203家(公办109家,民办94家),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672家,计划到今年年底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但这些养老机构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多以老年活动、生活照料为主,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特别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正面临着“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的困境。这就对绍兴市的医疗服务提出了巨大挑战,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刻不容缓地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二)现状

近年来,绍兴市“医养”保障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4年,绍兴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民办养老机构,加大扶助力度,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相结合,将养老护理员纳入政府培训教育规划,着力打响“幸福安康、智慧养老”为主题的绍兴特色养老服务品牌。《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也将医养融合发展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医院资源,筹划建设养老中心,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探索开展国办养老机构改革升级,有效发挥乡镇社会福利中心的作用,实现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卫生所(医务室)全覆盖。

在政策的推动下,绍兴市已有一批医院、养老院开始试水“医养结合”。2014年,绍兴越州医院和绍兴越州养护院协作运营,成为越城区首家非营利性“医养结合”医疗机构,由越州医院提供专业的医疗救治服务,越州养护院提供康复期和稳定期的疾病养护服务,同时该院与绍兴市人民医院组建医联体,积极推行“医养结合”,开展与社区养老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医院和养老院联合运行,辐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2016年6月,绍兴市首个公建民营老年康复护理机构绍兴绿康老年康复护理院在绍兴市社会福利中心院内设立运营,拟为绍兴市社会福利中心和全市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医疗康复、心理康复、精神慰藉、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等全方位服务。

二、发展困境

绍兴市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但目前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无论是供给总量、资金投入、服务水平、人才建设,还是政策落实、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及老龄化程度,医与养依然处于分离状态:

(一)制度保障存在壁垒

医疗、养老分属不同专业领域,“医养结合”过程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很多护理项目不能纳入医保支付,而老年人购买力有限,医疗和养老机构的财力却同样有限,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服务难以保障。这些“医养”有关的公共资源由卫生、民政、人社、财政等不同部门分配,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落实未能达到协调一致和整合联动的程度,两者的融合深受体制、机制的限制。

(二)机构养老供需脱节

过去几年养老服务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精准化不足,没有能够全面摸清老年人的需求底细,一味地强调增加养老床位、增建机构,没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少整体性和连续性,供给和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投资效益较低,具体表现为: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不足,养老机构内设医疗设施功能不完善,功能单一,尤其面向失能、失智老人医护康复服务能力比较弱;养老机构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提供医护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在留守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较多的农村,敬老院床位“空置率高”;养老机构为回避风险,更愿意接收自理老人,造成健康老人挤占资源,而有着刚性需求的失能老人则被排斥在市场之外[3]。

(三)社区功能整合不足

从养老服务体系来看,居家和社区养老是基础和依托,但其服务的有效性不高,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获得感并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结合不紧密、转诊制度不完善,社区服务仍停留在日间照料,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

(四)专业服务人才匮乏

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是老年人获得高品质晚年生活质量的保障,但由于工资待遇低、职称评聘受限以及工作劳动强度大、风险大等原因,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流动性大,现有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技能,和人才需求呈现巨大矛盾,是养老机构、医疗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

三、建议与对策

应把医养融合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改革重心,从破解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与“医”分离的关键性问题导向切入,从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促进有效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入手,通过服务的综合与资源的整合,以老人需求为核心,将中国老年人的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纳入到统一制度框架中。

(一)从健全体制机制的供给侧发力,夯实医养融合发展的基础

一是加强政府主导,完善顶层设计,尽快建立发改、民政、卫生、人社、残联、财政等部门互认的“医养结合”统筹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打通养老、医疗和社保的政策通道。二是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除了税费减免、贷款优惠政策、一次性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支持措施,应加强构建医养结合机构内生增长机制[3],考虑用养老金、医保金等社保资金以及养老服务补贴,换取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护和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如借鉴青岛市的做法,从城镇医保基金中划拨部分资金作为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来源[4]。

(二)从创新服务模式的供给侧发力,形成多元互补的发展格局

通过新设、协议、引进、转型、增设等形式,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一是支持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附设医院或医务室、护理站,允许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二是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寻求养老、医疗机构及老年人三者共赢的结合点,建立对口支援、绿色通道、医疗养老联合体等机制;三是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尤其是要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的建设,引导这些医院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拓展长期照护服务,设置老年养护、临终关怀床位;四是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合作,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家庭病床等一站式服务,强化社区养老设施的支撑依托功能;五是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激发市场活力,鼓励有实力的民营机构进行品牌化连锁化经营[5]。

(三)从科学规划布局的供给侧发力,实现医养资源的合理配置

要确立照护等级评价标准,对本市老年人家庭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等情况进行评估,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基于老年人口数量、失能率、养老及医疗卫生机构分布状况等数据研究制定出台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合理调整机构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提高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建立层级服务管理体系及组织,一是充分发挥社区的依托作用,突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主体地位;二是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并将机构养老服务的重点放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康复等项目上,在保障“三无”老年人、“五保”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优先照顾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年人;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满足社会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四)从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发力,建立多层次医养服务队伍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特殊服务,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合理的薪酬保障、激励机制,提高专业养老医护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完善职称聘任制度,吸引专业人才从事养老医护工作;二是依托绍兴护士学校、绍兴市职教中心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管理、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等专业,同时发挥社区教育学院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展多层次的养老医护服务教育,培养具有不同专业层次的、经过系统培养背景的专业人员,并鼓励大中专院校护理专业、社会服务与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和家政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就业,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三是健全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各类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实行定期考核与职业资格认证,实现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邹纯青.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路径探讨[J].卫生教育,2015:(14)17-19.

[2]宋向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讨――以安徽静安养亲苑为例[J].卫生管理与公共卫生,2015(1):4-6.

[3]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3.

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篇4

关键词:老龄化;医疗卫生体系;医疗费用

中图分类号:C913.6;R197

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据联合国预测,到2040年,全球超过60岁的人口比重将从目前的10%升至21%,平均年龄也将从目前的26岁上升至37岁。老龄化将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指出,中国将是世界上继日本之后的又一个人口老龄化速度极快的国家。数据显示,到2027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从现在的不足1亿人增加到2亿人以上,年均增长400万人,老年人口比例约14%,增长相对平缓;2028―2036年,老年人口将相应地从2亿人增加到3亿人以上,年均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比例为20%左右。届时,全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生活在中国。虽然2010年GDp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①,但我国的人均收入仍然较低,以这样的经济水平应对老龄化,无疑困难将很大。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巨大

老龄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健康、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家庭和运输等诸多方面的政策。这给那些在人口状况条件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制定的政策和条例带来了尤为严峻的挑战。老龄化对一个封闭经济体的影响通过三种途径作用并反映到社会宏观层面。第一是影响劳动参与率,即年龄结构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是否活跃于就业市场。这可以理解为老龄化影响了劳动力总量,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第二是影响资本密度,即年龄结构改变了劳动和资本在市场的比重。国际经验表明,老龄化引起储蓄率的变化,从而影响资本回报率;反之亦然。第三是影响劳动生产率,即在人口老化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劳动回报率减少,进而影响经济。其中,老龄化直接作用于个体人群,通过健康状况(HealthStatus)的改变和生命长度(LifeLongevity)的损失来影响群体社会的其他便利,而健康状况与生命长度的改变与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休戚相关。快速上涨的医疗卫生费用和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弊端,在老龄化的压力下,对人的健康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医疗卫生改革也因此成为很多国家当前的经济和政治焦点。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的原因,除了医疗技术发展造成的费用增加,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不断上升导致的医疗支出对养老保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老龄化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老龄化对医疗费用的影响一般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年龄增长导致患病的几率增加,从而导致治疗疾病的费用增加,推高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在利用传统生命周期表(Life-table)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每一年的状态改变表,累计老龄人口的预期寿命以及每一年的健康状态和医疗费用(Lubitz、Cai,2003)。研究通过对美国1992―1998年老龄人口保障项目保障水平现状调查数据的计算发现:70岁的身体健康的老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14.3年,预期医疗累计总费用136000美元(以1998年的价格计算);而至少有一项身体机能丧失的老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11.6年,预期医疗累计总费用为145000美元。二者相差不是很大。这一现象表明,老龄化不是简单的独立变量,而是内嵌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影响因素。数据显示老龄人口的健康水平增加可以减少医疗的花费,而获得较高的健康水平又需要增加医疗投入,这种逻辑上的矛盾正体现了医疗卫生体系对两者的潜在影响。

也有众多学者将老龄化推动医疗费用增长的原因解释为医疗费用的独立变量。此类研究提出,医疗费用的增加本身可导致更长的年龄增长,继而加剧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刺激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从而增加医疗费用(Zweifel、Ferrari,1992)。这一现象被称为“西绪福斯综合症”(SisyphusSyndrome)。然而,这一研究一直处于提出假说的状态,众多学者根据这一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但大部分并没有得出显著结论。Zweifel和Ferrari在2002年对oeCD国家数据进行回归后发现,1970―1991年“西绪福斯综合症”确实存在,但1992―1999年却又消失了。因此,理解老龄化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推动,还需要从医疗产品的特点出发,而非简单地通过数据实证进行推断。

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而形成的“J型曲线”在很多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始显现。澳大利亚政府于2005年完成了一项欧洲十一国关于不同年龄组别花费的医疗费用所占本国GDp百分比的研究(图1)。该研究表明,尽管各个国家按年龄组别的医疗费用曲线各不相同,但大致都呈现出“J”的形状。因此,我们将按年龄组别得到的医疗费用曲线称为“J型曲线”:从出生到5岁的婴幼儿时期,由于疾病风险较大,因此医疗费用较高,并逐渐下降;而5岁以后到老龄之前都处于平稳期,医疗费用缓慢增长;进入老龄阶段,身体机能下降速度加快,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医疗费用也迅速上升。图1显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各国“J型曲线”的现象将越发明显。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别,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Reinhardt(2003)的研究表明,老龄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是年轻人医疗费用的3~5倍。因此,老龄化必将导致一个国家医疗负担的增加。Dang、antolin等学者(2001)则直接研究了老龄化与社会支出的关系,发现老龄化将导致与老龄人口相关的社会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9%上升到2050年的26%,其中老龄人口的养老金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各起到50%的作用。tchoe(2005)预测,到2030年,韩国的老龄化将导致其人均实际卫生支出超过30%的增长,但年龄本身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医疗费用、保险覆盖率等其他因素对于医疗成本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Lubitz、Greenberg等学者(2001)对1965―1998年间美国老龄人口医疗保健支出的研究发现,美国65岁以上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开支是65岁以下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开支的2.8倍以上,且随着全社会医疗费用的上涨,老龄人口的费用开支呈现出更为快速的增长,如1966年为445美元,到1995年已经达到8953美元(名义价格),增幅达20.12倍,而同时期65岁以下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开支增幅为12.55倍。

综上,老龄化与医疗费用的关系,其内在逻辑并不是单纯的个人“年老失修”导致疾病负担过重,进而引发医疗费用增加,而是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卫生制度的安排是否恰当紧密相关(图2)。不同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安排,对于医、患、保三方产生不同的激励机制,最终影响老年人实际就诊的结果,因而影响“J型曲线”的分布。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是指连接医疗卫生筹资和服务提供的制度安排,使人们获得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帮助。根据是否直接提供服务,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可以分为直接服务和购买服务两种模式(李玲、江宇,2008)。在直接服务的保障制度下,由国家规划和统筹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出资设立公立医疗机构,免费或收取较低的费用向所有居民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力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资源不是按照年龄和收入等标准进行配置,而是根据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效益在所有人群中进行配置,如英国的全民医疗服务体系(nHS)。在这样的体制下,国家有动力将资源配置到公共卫生领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总的医疗费用。而在购买服务制度下,政府和保险公司通过向定点或者非定点的医疗机构支付费用或者报销费用,减轻和分担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和分散疾病风险。但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性,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存在契约失灵,即使监管很严格,道德风险仍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也是美国老龄人口医疗费用急剧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老年医疗照顾计划实行之后,老年人成为所有医院共同追逐的高利润服务对象,各个医院都有积极性增加医疗设施,提高医疗设施的技术水平。研究发现,高新技术的采用伴随着老年医疗照顾计划的推行。美国1950―1990年医疗费用的上涨有40%是由老年医疗照顾计划的推行导致的。同时,在这样的制度下,医疗资源更多地被配置在医疗上,预防服务相对不足,这也是当前美国医疗改革要重点解决的问题(obama,2009)。

三、中国未来将面临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老龄化引起的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将给医疗卫生体系带来的负担,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增长的费用导致更多的需求被抑制,费用的增加提高了就医的门槛,应就诊而未能就诊的人群比例增加。据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现阶段我国门诊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大约在40%左右,而进一步的费用增长导致居民医疗负担加剧,严重影响居民的就医行为,从而影响居民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增加的医疗费用对医疗保障体系是严重的挑战。近几年来,基本医疗保障的筹资有明显的提高,但边际收益却逐渐下降,尤其是筹资水平提高的空间逐渐减小。而基金的运行需稳定连续的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增长可能导致保障基金风险加剧甚至崩盘,继而引发相应的社会问题。

“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的一个突出难题,是我国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个显著薄弱环节。我国从2009年开始推动新一轮的医疗卫生改革,但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很多改革措施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调整医疗卫生政策以应对新的挑战仍然是社会各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news.省略/fortune/2011-02/14/c_121073967.htm。

参考文献:

Dang,antolin.Fiscalimplicationsofaging:projectionsofage-relatedSpending[R].oeCDworkingpaper305,2001.

Fang,Gavazza.Dynamicinefficienciesinemployment-BasedHealthinsuranceSystem:theoryandevidence[R].nBeRworkingpaperno.w13371,2007.

Lubitz,Cai.Health,Lifeexpectancy,andHealthCareSpendingamongtheelderly[J].nenglJmed,2003,349:1048-1055.

Lubitz,Greenberg.threeDecadesofHealthCareUseBytheelderly19651998[J].Healthaff,2001,20(2):19-32.

obama.HealthCareSpeechtoCongress[Z].UnitedStatesCongress,September,2009.

Reinhardt.DoestheagingofthepopulationReallyDrivetheDemandforHealthCare?[J].Healthaffairs,2003,22(6):27-39.

tchoe.impactofageingonHealthCareCost:theCaseofKorea[R].ShanghaiConferenceonaging,august,2005.

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篇5

论文关键词:老年人口;养老保障;社区养老

随着中国人口迅速老化,老龄问题正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针对老年人生活状况,建立个人、家庭、政府、社区共同负担的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老龄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城市社区在养老综合服务体系中,以其项目完备管理方便、形式多样的特点,成为城市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沈阳市这座重工业城市,离退休的老年人口数量多、市区面积大、老年人分布广,老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二次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掌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尽快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发挥社区老年服务保障功能,已经成为沈阳市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把街道作为第一阶段样本,把居委会作为第二阶段样本,对沈阳市内五区184位5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除部分老人没有完全回答调查项目外,共获得有效问卷151份,占调查总体的82.1%。

一、沈阳市老年人口生活状况

(一)沈阳市老年人口的自然状况

1.年龄结构。在被调查的151个人中,年龄段在50一69岁的占63.5%,70一79岁的占30,5%,50一79岁的占94%,80岁以上的占6%。

2.婚姻状况与居住方式。据统计表明,有配偶的占81.5%,离婚或丧偶占18.5%;与子女共住占61.6%,与配偶单独住占35.1%,独居占2.6%,轮流寄养占0.7%。

3.文化程度。总体上看,沈阳市老年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包括文盲的占76.2%,而具有高中学历的占15,2%,具有大学学历的的仅为8.6%。见表2。

从表3可见,被调查的人群离退休前职业以工人最多,占47.7%其次分别是行政管理、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到14%.6%、11%.3%和7.6%。而商业、家务劳动也占一定比例。

(二)沈阳市老年人口经济状况。

1.主要经济来源。有87.4%的人靠退休金生活,其余靠儿女供养、配偶提供、社会救济、劳动收人的分别占6%、3%.3%、2%、13%。

2.可支配收人。可支配收人在300元以上的占73.6%,其中,300~500元的占41.1%,500元以上的占32.5%。而100元以下的仅占5.3%。

3,居住状况。老年人家庭人口中,二人的占36.4%,三人的占7.30%,一人独居的仅占2%,四人及四人以上占到54.3%;老年人有单独居室的占56.3%;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占33.1%,10--20平方米的占46.3%,20平方米以上的为20.5%。见表4。

(三)沈阳市老年人健康及医疗状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仅占10.6%,一般的占70,9%,较差的占17,9%,重病的有0.7%。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占53.6%(不排除劳保医疗医疗费不能报销),自费占46.4%。每年医疗支出在500元以上的占77.5%,生病时有98%的人由子女或配偶照顾。可见目前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一般,医疗费用支出较高,而保障面却较窄,生病时基本上没有超出家庭照顾的范围。见表5.

(四)沈阳市老年人口的生活满意程度

1.沈阳市老年人口对生活满意程度的调查资料表明,有81、5%的老年人持基本满意态度,完全满意的占13.9%,不满意的仅占4.6%。

2.当问及“有那些困难”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就医,占41%,其余依次为经济、住房、生活料理,分别占2%、24%和7%。没有任何困难的占9.3%。

3.对有困难找谁的回答是,找子女的最多,占75、5%找原单位的占21.9%。

4.对生活感到充实的占到15.2%,感到一般的占80.1%,而感到孤独的占4、8%。见表6。

二、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1.老年医疗保障问题

此次调查中,老年人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看病就医问题。医疗费的给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离退休工人在沈阳市老龄人口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大,原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的老人基本没有医疗保证。他们的收入来源就是离退休金,一旦有病住院,其费用大多来自子女资助。另外,老年人由于其特殊的身体状况,很多老人行动不便,这就需要社区医疗服务来弥补沈阳市各专业医院分布不均的现状,方便老人医治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调查中还发现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心理孤独和其他交流障碍,感到很孤独的老人占4.6%,而作为对老年人进行精神安慰的最佳载体——社区,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诸如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活动还没有大力开展。

2.离退休金的给付水平问题

大部分老人的离退休金在300一500元之间,这与在职职工工资收入差距较大。调查中,一部分老年人对目前政府提高公务员工资的举措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当然,提高公务员工资的举措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措施之一,目的在于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老年人认为这种做法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程度上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而营养保健、文化娱乐、看病就医都会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建立完善的、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关联的养老金水平调整机制,是提高养老金给付水平、使老人养老待遇保值增值的关键。

3.老年人居住奈件问题

住房紧张仍是困扰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之一。调查中,生活在联合家庭的老人,人均居住面积虽然在5m2一7m2之间,但老年人实际居住条件较差,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也给其生活照料带来诸多不便。另外,离退休老年职工的单位分房都给了子女做婚房,自己却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没有单位住房的43.7%的老人中大多是无固定职业者,而其依靠子女改善住房条件的可能性又很小,这部分人的居住条件更差。调查中了解到,居住问题还是引发家庭争端的重要因素,子女和老人在住房上存在很大分歧。老年人赡养问题的关键是有稳定舒适的居住环境,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建立一大批社会养老机构,来解决代际矛盾.缓解住房紧张程度,应付老龄化的提早到来。

4.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小,各区分布不均衡

调查中,沈河区、和平区的社区养老服务比较完善,几乎每个街道都建立了相应的服务设施,并且能够根据本区老人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其他街区的社区服务机构分布不平衡,服务水平也相差较大。

5.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观念淡漠

很多老人对“社区养老”这一概念感到陌生,对其开设的服务项目也漠不关心。只知道有一些社区服务项目,但从未主动参与过,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对未来赡养,多数老人还是认为“居家养老”是唯一的模式。

6.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设施不齐全,管理效率不高,服务人员素质偏低

社区养老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娱乐活动、医疗救助上。而适合老年心理、生理特征的许多特色服务项目还没有开展,如多数老人提出的一12,理咨询、网络学习等项目在许多社区都是空白;社区服务设施闲置与服务设施人均拥有量较低并存。有的社区服务设施齐备,但利用率偏低;而有的社区则由于许多服务项目还在酝酿中,造成了部分资源闲置,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服务人员的素质偏低也是影响服务效率的因素,有些人员并没有很好的起到老人和社区机构沟通的桥梁作用。

三、改善老年人生活状况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

1.加快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在此次调查中,老年人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就是医疗问题。目前,我省的医疗保险改革处于探索阶段,离退休职工的医疗费拖欠问题在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下,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看病就医难的现象也将会有所改善。而社区医疗服务则是医疗体系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改革途径。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建议如下:

(1)社区建立医疗服务中心,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和健康咨询。注意要尽量降低医疗收费标准,提高医疗服务中心从业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

(2)开展定期义诊、健康常识讲座和上门健康检查等服务。

(3)建立以社区地段医院为主的医疗保健网络,把触角伸向社区,开设家庭病房、电话预约上门就诊等服务。

2.建立功能性、盈利性的社区养老院或托老所,将养老事业产业化、社会化

只有尽快建立起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社区养老场所,使一部分观念比较开明的老人人住,并取得满意的回馈,才能对全社会的老人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社区养老弥补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不足。另外,也只有具有一定盈利性的养老机构才能使社区养老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市场经济运行轨道。社区养老院的投资可以采取政府和私人合资的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吸取国内外成功的养老机构的管理经验,结合本社区的特点,使养老设施得到有效配置。其收费标准要考虑到老人经济收入承受能力,大致在500—700元左右。服务人员可以与社区职业介绍中心挂钩,消化社区内的闲置劳动力,但要注意开展相关工作的岗前培训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并持证上岗。

3.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拓展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整个养老体系意在实现“五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五有”的实现与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息息相关。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和年龄的老人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是社区机构在养老工作方面最主要的任务。

(1)每个社区建立咨询中心,对老年人进行无偿的心理咨询、诊断服务,定期组织老人交流思想。

(2)成立老年大学,举办文化讲座,教授老年人有关自然、科技和生活、时尚等方面的知识。

(3)要努力开发社区资源.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整体合力。

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篇6

大数据的应用使得社会的各项机制相互连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在新兴网络媒体的影响下,医疗、保险、公共健康领域得到了全新的改变,摆脱了传统僵化式的模式,实现了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一)大数据与智慧医疗

随着新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智慧医疗已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其完善了当前的医疗体系促进了当前医疗事业的发展。智慧医疗以医疗大数据为依托,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病患信息数据,在病患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医疗服务的一种模式。其主要包括信息数据获取、诊断以及远程服务三个过程,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将医护人员与患者连接,将现有的物力、人力、财力进行高效整合,从而实现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二)大数据与互联网保险

我国为了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生活,设置了五种保险,其中密切关系到老年人养老的保险主要是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使得老年人在生病时得以资金支持,从而减轻了老年人看病的负担;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的生活,使其在年老时依然可以过着安稳的生活。由于我国社会问题较为复杂,使得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保险品种较少,保险涵射的范围较窄,使得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不健全。然而S着国家逐步推行实施大数据行动纲要,互联网保险服务模式和产品有了创新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大数据重构了保险的结构和种类数量,着力整治了经营保险的社会环境,创新了保险的经营模式,给保险行业进行了一次大清洗。这种现象在养老医疗健康保险中较为突出,经营保险的企业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其相关部门收集获取了社区养老居民的病历数据、医药费报销信息数据、身体健康状况数据等,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充分利用数据信息,改善其保险业务,进而与各个社区建立密切的合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便捷“一站式”的医疗健康保险产品。

二、“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智慧社区养老模式构建

(一)基本架构

“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是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以智慧医疗、互联网保险为依托,将医疗、养老、保险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实现社区的养老服务。这种集医疗、养老、保险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医院、社区、保险部门紧密结合,从而为社区居民养老提供全方位的各项服务,确保社区居民养老得到保障。

(二)关键要素

建立“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其关键的任务就是要做好社会居民的健康管理以及加强医疗团队的服务能力,从而使得这种集医疗、养老、保险为一体的养老模式真正发挥其作用,进而实现我国养老服务保障工作的突破与创新。

1.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

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的工作职能较为明确,其主要是负责收集获取社区居民的信息,将获取的居民信息整理建档,根据居民的健康状况为其指定适宜的医疗团队。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是沟通社区居民和医疗机构的桥梁,其将收集整理的社区居民健康数据提供给医疗机构,让医疗机构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从而提高了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组成人员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其由临床和非临床医务人员组成,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在所有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的团结协作下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高效的健康服务。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团队包括初级医师、社区资源专员、病案管理经理,初级医师负责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收集的信息初步诊断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进而为其指定适宜的医疗机构;社区资源专员是负责管理、收集、整合社区居民信息数据,在病患治疗出院后进行后续跟进服务的人员,是沟通社区居民患者与医疗机构的重要纽带;而病案管理经理就是为患者在住院期间提供医疗服务,平衡日常生活事务的大管家。不同的组成人员有着自己的岗位要求,通过这些人员的共同服务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

2.互联网+医疗保险商业模式

互联网保险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获取居民的数据信息,在收集到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调整保险企业的险种、保险模式、制作合理的保险费单。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整合、研究分析获取的居民信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状况档案,实时检测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减少社区居民进医院治疗的几率。互联网+医疗保险商业运营模式不仅扮演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医生,而且减少了保险公司赔付的成本,一举两得。同时运用这些数据长期监控客户的健康状况,以减少客户进医院、做手术的概率,从而达到降低保险公司赔付成本的目的。在美国已有部分保险公司采取互联网+医疗保险商业运营模式,他们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较为灵活可用于日常生活的医疗产品来获取收集居民健康数据信息,完善、创新其运作,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支持。运用互联网+医疗保险商业模式不仅简化了购买保险产品的步骤,而且还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健康管理,降低社区居民健康风险。

三、政策建议

(一)实现数据互联共享,落实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在2015年我国出台实施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该行动纲要为大数据行动指明了方向,为建立“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了信息技术上的支持。“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智慧社区养老模式是在利用大数据信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医疗、保险和养老三位一体,是城市养老的新形态。为了促进该模式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实现数据共享,通力合作,深化服务内容,贯彻大数据行动纲要,将养老过程中的公民需求与大数据下“互联网+”产品紧密结合,确保城市社区养老医疗、保险各个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基于大数据的“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智慧社区服务模式,实现了医疗部门、保险企业和社区居民的有效联动,推动了数据信息共享,将社区养老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养老过程中的各种所需,保障了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生活。因此,在构建“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在整合、分析获取的所有社区居民信息数据的情况下,根据社区养老需求,改革养老体系,深化养老服务内容,提高我国养老服务质量,进而保障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构建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生服务模式

“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是由医疗机构、保险企业、社区居民三者共同参与的一种服务模式,为了将其安全、健康、高效的推行,在基层社区内应当构建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全科医生服务模式主要是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与社区居民和保险企业三者之间订立相关的服务契约,构筑三者之间稳定的关系。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指的是签约的社区居民在其需要健康医疗需求时可以享受社区问诊、健康检查、疾病诊疗、康复回诊等医疗服务,全科医生在此过程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其所需的各项医疗服务。这样的服务模式简化了医疗诊断的繁琐过程,便捷了社区居民和签约医生,让他们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模式下进行费用支付、报销以及获取相应报酬。

(三)强化医疗机构、养老护理机构与保险机构合作新模式

构建“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智慧养老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创建医疗机构、养老护理机构、保险机构三者之间的合作模式,促进三者的融合发展。因此需要做到一下几点:首先,可以在城市社区建立相应的医疗机构、养老护理机构、保险机构服务站点,为智慧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提供机构基础。其次,相关部门可以出台实施相应的政策实现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或者三家机构通过协议的方式促进彼此的合作。再者,三家机构通力合作,实现大数据信息共享,通过创建新型的联动机制,比如创建“医-养老-保险”一体化服务一卡通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和保险服务,从而实现“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篇7

现状一:据不完全统计,黄山市中心城区及辖区内的各区县近十年来,建成了大大小小商业住宅区大约在317个,还有拆迁安置区和单位企业自建住宅区等,这些区建成后,形成了新的人群居住群体,并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范围,营造了新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现行的住宅区比原来的行政村规模、居住户数和人口都要大,在第一轮基层医改中,所有行政村都建有村卫生室,但现在的新建住宅区,数量之多、规模增大,而基本的医疗卫生设施却没有纳入总体规划之中,致使在新环境中生活的居民,缺少最基本的,最便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往往一有病痛或是一些中老年人的慢病患者,只能往大医院跑,进而造成综合性医院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状况,这样就形成了新的就医难问题。现状二:截止2013年底,黄山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6万,占全市总人口17%,而城市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27%。这些老年人绝大部分都居住在社区或新建小区,这部分老年人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与慢性病或老年病相随,平时就需要医疗卫生保健;此外,还有15%左右儿童,他们需要日常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现在的新建住宅区里没有为他们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他们期盼能建立区域内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三:据统计,黄山市2013年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为719人,肿瘤死亡1337人,高血压死亡474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568人,此外还有大量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等慢性病患者,而这些人群又是当前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重点对象,每年都需要进行跟踪服务,建立完整的健康和疾病监测档案。由于现行的城市人口聚集,大量的新建住宅区投入使用,原有的居民进行了一轮大迁徙,给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带来了困难,老年人、慢病患者和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不全,档案完整性差,有些档案成摆设或死档,不能为现住居民提供有效的基础健康资料,这也预示着新居民区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建立城市住宅区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的基础

2.1黄山市经过十多年的基层医改,已经积累了一整套的管理经验,制定了一系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特别是建立了惠顾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保障机制建立。解决了广大群众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2.2国家和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保障。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及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中指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现代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贯穿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综合改革”。加快新建住宅区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建设是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制度”基本原则,为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真正使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作用。2.3黄山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立,并培养了一大批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的专业人员-全科医生,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作用,即可解决目前新建社区卫生保健网络缺乏问题,又可最大限度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

3建议

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篇8

黨的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安排,明确了人民健康不仅在于有病能医,更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由家庭层面上升至社会层面,同样,也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提出“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的要求,同时强调“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社会体系对老年群体的支持不能仅突出疾病治疗,要符合现实情况并将眼光放长远,在治病的基础上,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真正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将传统的老年人疾病治疗升华至健康状态的保持,如何确保老年群体能够享有健康生活,如何规划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都是值得思考的。

众所周知,老年人的健康维护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单纯地依靠医疗服务或照料服务,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对此,西方国家将医疗资源与照料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利用照料服务支撑医疗服务,探索出整合型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integratedCareforolderpersons,下称“整合型健康服务”),以回应老年人愈发长期的、复杂的、综合的健康需求[1-2]。英国作为较早开始整合改革的国家之一,已在整合方面探索数十载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取英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整合型健康服务进行梳理与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一些思考。

二、整合型健康服务的内涵及主要实践模式

1.整合型健康服务的内涵

关于整合以及整合型健康服务的内涵,政府和学术界已进行了数十年的讨论,但至今仍未得到统一的定义。总体上说,整合是一套基于部门间、机构间、专业间的互动合作而进行服务供给的系统模型[1]。以服务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3],将医疗部门和照料部门的资金、管理、服务进行整合,以达到实现整体效率最大化,提高使用者满意度,改善长期患病老人和复杂需求老人生活质量的目标[4]。这样一种通过在医疗领域和照料领域之间构建联通互动,降低碎片化供给、重复工作、资源浪费,减少不必要住院,依托社区和家庭帮助老人尽早出院且尽快恢复独立生活的模式,称为整合型健康服务[5]。

整合型健康服务是针对老年人设计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在财务管理方面,英国的整合型健康服务采用合并预算制。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民卫生保健服务(nationalHealthService,下称nHS)附属于英国卫生部,并由卫生部建立预算,中央进行拨款;社会照料服务部门则由地方议会建立预算,大部分资金出自地方税收,仅少量资金依靠中央财政,两者实行独立预算。启动整合型健康服务后,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避免独立预算造成的责任推脱,医疗部门和社会照料部门实行专用的合并预算,以资助一系列的医疗服务和社会照料服务。在服务形式方面,英国实行协同工作制。nHS和地方政府均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和老人的需要委派服务,同时,地方政府和nHS将各自服务与对方服务合并,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组合[6]。

2.整合型健康服务的主要实践模式

英国在整合服务领域的探索与改革已经历了数十载,其间不断提出新的方式,亦不断否定掉一些不够合理和完善的举措。同时,中央放权和地方增权理念的提出,使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因此,英国整合型健康服务并不存在全国统一的固定模式,而是在秉承一致理念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和nHS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同工作。本文将侧重于跨专业合作团队、过渡性服务、统一评估机制、个案管理模式等几个应用较广,效果较为理想的具体做法。

(1)跨专业合作团队。老年人的健康维护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分化的工作方式缺乏互补性与连续性,无法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医疗、照料服务的整合供给决定了两部门必然的合作关系。具体到实践中,统一评估模式详细标准的制定,出院前老人下一步照料方案的确定,老人和两部门间有效沟通的建立,都需要相关专业人士改变传统独立的工作模式,为实现整合目标而开展协同工作。跨专业合作团队主要由医生、社区护士、护理协调员、职业治疗师、理疗师以及社会工作者构成[4],利用专业间的对接,形成一个服务提供者网络,以信息共享和个案管理为基础,提供多种服务的组合,从而满足老年群体复杂且多样的需求。

从外在形式来看,该模式是将相关的专业人士组成团队,将多种专业视角集中于一项服务中;实质上,该模式是在整合理念下而产生的一种人事组织形式,即在保持原先雇佣关系的基础上,围绕整合型健康服务的需求,形成内部平等的合作团队。在团队中,各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力图实现总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更好地捕捉和满足个体的真实需求。从另一角度来看,跨专业合作是整合型健康服务的实现基础,强调团队模式,但并非否定独立工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而是针对碎片化服务所导致的资源不合理利用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7]。

(2)过渡性服务。根据英国卫生部的官方解释,过渡性服务指的是介于医院与家庭之间的持续性照顾服务,通过减少不必要入院、促进提早出院等方式,实现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老人生活独立性的目标[6]。就内容而言,过渡性服务是一系列不同服务措施的统称,大体上包含四种服务类型:在家就医、提早出院、社区康复和综合居家照顾。虽然过渡性服务涉及面广且内容繁多,但笔者认为,可将其理解为针对老人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全方位护理过程或护理集合,基本运行机制可进行如下归纳:若老人在家出现紧急情况,由跨专业团队(包含护士、护理人员、全科医生和治疗师)组成的快速反应团队首先进行处理,第一时间解决老人问题,同时认定是否存在入院治疗的必要,如需进一步治疗则送入医院;若老人因病住院,尤其患中风或手术过后,则可接受强化康复服务,由专业人员介入,帮助老人加速身体机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长;老人出院后,可在家接受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的综合性照料,以帮助其尽早康复,恢复生活独立性。

可以看出,过渡性服务的目标不在于单一的基本医疗服务,而是由依靠医疗手段治疗疾病,发展为获得功能恢复和独立生活。无论在设计层面还是实践操作中,过渡性服务都明确地强调减少不必要住院、缩短住院时长、尽可能恢复独立生活能力等目标,其目的有二:一是出于节省公共资源的考虑,为医院减轻一定的病床压力;二是通过减少住院时长、加快返家速度,以尊重老人隐私、自主,增加生活舒适度,从而回应整合型健康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8]。

(3)统一评估机制。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相应的需求,是医生、护士和护理人员在决定治疗及护理措施时的主要依据。但不同专业机构具有独立自主的评估方法和信息记录,机构间信息不认可、不共享,意味着老人需要在多个机构进行重复多次的评估。老人信息的分散收集和保存成为英国打造高效服务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9]。英国卫生部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评估机制,由地方政府组织和指导,以协议的形式,在医疗机构和照料机构之间建立跨专业认同的老人信息数据互通。本着完善老年服务的原则,经过医疗、照料部门专家的反复讨论和协商,最终敲定统一评估体系的标准和涉及的幾个方面,包括:使用者意愿、疾病治疗史、疾病预防、个人护理和身体机能状况、感官测试、心理健康状况、主要社会关系、安全设备、生活环境,以及经济状况[10]。统一评估机制全面实行后,老人在所有指定机构评估的结果均被认可,评估结果根据地方政府的决策,或形成电子档案由老人、护理协调员共同保管,或上传至地方统一数据库,日后供医疗和照料机构参考。

统一评估机制在英国也被称为一次性评估,顾名思义,同样的评估和问询项目即使在不同专业机构间也只需进行一次。在统一标准的评估体系下,老人信息在医疗部门和照料部门之间可流通共享,避免了重复工作、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同时提升了跨机构、跨专业协同工作的公平性,在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个案管理模式。整合型健康服务旨在整合医疗和照料资源,以向老人提供更优质的综合服务,但需要考虑的是,在老人、医疗部门、社会服务部门三方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溝通和合理的安排。针对这一问题,英国创立了一种新的应对机制——个案管理模式。依据英国卫生部2000年的政策解释,个案管理模式是一个统称,主要由护理计划、护理协调、护理管理和护理审查四个部分构成[11]。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安排个案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但基本机制需保持一致:为每一位老人指派护理协调员进行需求评估,并在尊重老人意愿的基础上为其制定护理计划,由协调员为老人组织协调医疗和照料服务,并负责监督护理服务的过程和质量,定期更新和审查护理个案,与老人及其家属保持联络。不难发现,在整个过程中,两个关键因素是护理协调员和护理计划。协调员发挥核心作用,帮助老人准确认定其护理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多个服务供给机构间以中间人身份为老人协调安排护理服务组合。而与老人共同制定的护理计划,则是整个服务过程的脚本,也是监督、审查的重要依据。

个案管理模式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为老人提供整合型的个性化护理服务,充分尊重和满足每一位老人的需求。不同于以往碎片化形式的护理,当老人有需要时不必专门求助全科医生或呼叫救护车,而是直接联系护理协调员,协调员行使其职责和权限,为老人安排相应的服务[12]。个案管理模式的推行,为老人提供了更多便利,同时也利于确保健康服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个案管理机制未实施前,老人通常是在出现问题或有护理需求后,再向相关服务机构寻求帮助;实行个案管理机制后,协调员依据护理计划,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服务路径,帮助老人维持健康状态,并监控其身体状况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变滞后为预先的举措,有助于提升健康服务体系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老人免除后顾之忧。

三、对英国整合型健康服务的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整合具体事实的阐明,可以得出英国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的本质是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即医疗与照料服务由独立供给发展为整合供给。在此基础上,英国为何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改革,改革效果如何,该模式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有哪些,都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1.整合型健康服务的发展动因

首先,实施整合的根源在于医疗服务与照料服务的碎片化供给。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源头在于制度初设时,英国政府将两者设置为彼此独立的系统。根据1946年《英国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nationalHealthServiceact)与1948年《英国国民救助法》(nationalassistanceact)的决定,医疗服务划入nHS的职责范围,接受中央直接财政支持,而社会照料服务则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nHS负责急性诊疗以及后续照顾,地方政府负责提供居所和一系列家居服务。两大部门独立运行,正是造成医疗服务与照料服务长期呈分散状态的根本原因[13]。老年人通常伴有多种慢性病及功能障碍,因此医疗和照料服务的使用率远高于其他群体,且涉及多个领域、多种服务和多个部门,碎片化的供给模式无法与需求衔接[1]。如迪克逊和格莱斯比(DicksonandGlasby)所言,老年人愈发复杂的需求属于“资源密集型”,与传统的健康问题相比,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时间,任何机构或部门都无法独立解决[14]。

其次,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压力。英国是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根据oeCD数据的测算,以65岁为基准年龄,1970年英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基准年龄之差为14.5年,2013年这一差值升至19.8年,即1970年英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9.5岁,到2013年达到84.8岁[15]。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是值得欣喜的,但随之增长的是老年疾病的发病率,以及身体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研究表明,英国近一半的75岁以上老人患有三种以上的慢性病,而85岁以上老人患有多种功能障碍的概率是65岁至69岁老人的六倍[14]。然而,作为传统的照料提供者,配偶和家庭成员的供养能力随社会发展而减弱,独居老人的数量逐年上升。这些趋势都预示着英国必须尽快完善医疗与照料服务体系,妥善应对老年群体复杂的健康问题和生活需求[16]。

再次,老龄化压力加剧了nHS与照料服务机构的边界冲突,导致服务质量下降。自20世纪60年代起,老人长期住院“占床”现象引发了医生的不满。医生认为多数老人的真实需要是照料服务而非医疗服务,地方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地方政府则声称他们负责照料的是情况较为严重甚至失能的老人[3]。此外,nHS由中央拨款,照料服务主要由地方政府支持,分立的预算和有限的资源,导致两部门在老年人问题上都试图规避责任,以减少支出,控制成本。边界冲突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老年人应有待遇降低,尤其是有医疗需求但没有急性病的老人,往往被忽视、被安排漫长的排队,在两大部门都不能得到合理的待遇[13]。

由此可见,老龄化趋势导致老年人服务需求量骤增,而医疗服务和照料服务的碎片化供给已不具有可持续性。英国对医疗和照料资源进行探索式的整合,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

2.对整合型健康服务的评论

整合型健康服务因地方政府决策而呈现多样性,整体评估较难实现。评估研究多关注某一地区或某几个地区的小样本评估,或是关于某几种整合手段的效果检验,尚缺乏新旧模式整体效果的对比,因此,难以得出笃定的系统性结论[17-18]。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基本判断。

第一,跨专业的连续性服务为老人提供了更优质的照顾。快速反应团队使老人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统一评估机制的一站式服务也使老人享受到了诸多便利[19]。尤其在较为偏远的郡县,医疗资源和服务资源分布密度较低,整合手段的推广为老人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路程。此外,托贝区的评估调查显示,实行过渡性服务和统一评估机制后,老人入院率有所降低,平均住院日呈下降趋势,出院后进入老人护理中心的人数有所减少,在家独立生活的老人人数有所增加[1]。该服务也基本得到了老人的认可。在托贝区、剑桥郡和国王基金会的调查中,整合型健康服务的使用者满意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国王基金会的报告显示,77%的被访老人对整体服务表示满意;在剑桥郡,85%的受访老人对医疗服务表示满意,82%的被访者认为从康复治疗中受益最多[20]。

第二,整合型健康服务有助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整合型健康服务通过集中的社区照料代替昂贵的住院、急诊护理和居住照顾中心,降低了医疗卫生的公共支出,进而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不仅如此,整合的高效、经济促进了整体医疗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统一评估机制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为医疗机构和照料机构减少了重复性工作以及资源浪费。提前出院和减少入院目标的达成,“盘活”了医疗机构床位长期堵塞的现象,促使医疗资源更加合理地配置。

第三,实践过程中显露出一些障碍。其一,时间成本较高。nHS与社会照料部门自建立起就形成分立的格局,数十年的发展更加深化这一状态,两部门依照自身发展路径各自形成了内部循环。整合理念意味着两大部门需要打破传统格局,走向紧密的联系。英国政府已消耗了大量的管理时间用以协调相关事项,但仍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二,文化认同存在困难。合作的基础是相互的认可与接纳,但实践中并非如此。较为突出的是医生群体,因其无可取代的专业权威,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不愿接纳其他专业人员的理念,并倾向于领导合作团队[21]。这种状态不利于团队氛围,也与平等合作的设计初衷不符。除医生外,其他专业人士也存在抵触改变、不接纳其他专业文化的现象。英国政府采取培训、会议、团建活动等方式,以强化团队的共同愿景、接纳程度及凝聚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需继续完善。

综上,整合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对于老人健康、精神、生活状态,抑或是对于英国公共服务体系,整合确实起到了诸多积极作用。

3.对整合型健康服务先决条件的探究

如前所述,整合型健康服务已发挥其正面效应,成为英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主要对策之一。那么,是哪些先行因素促使英国得以建立整合体系,通过对发展路径的研究,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医疗服务和社区照料服务发展较为均衡、完善,并存在双向需要。nHS和社区照料同属于二战后福利国家体制,职责和专业地位的差别确实带来了中央重视程度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但二者在发展水平上基本达到一致的高度。因此,在完成各自工作的同时,仍有能力应对合作项目。此外,二者之间的双向需求日益凸显。社区全科医生认为老年人情况复杂,尤其遇到突发状况时,家人、社工已无法妥善处理,需要某种机制追踪老人日常身体状况,确保相应资源及时配置到社区层面,从而弥补服务供给的滞后性。从医疗机构角度出发,医院治疗完成后仍需要与之衔接的照料安排,以妥善处理老年人后续的恢复与养护。从表象上看,仅为服务形式的衔接,实质上则需要信息共享、专业人员交流、相互的行政许可,如此后续照料计划才有可能及时到位。机构独立运行势必阻碍服务衔接的进程,那么,探索机构间的合作自然是题中之义。

其次,合作模式已成为英国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常态化机制。新公共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本国公共管理部门展开的改革运动,通过强调和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以解决传统行政模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新公共管理影响范围较大,同时波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及转型国家。

风潮影响了整个英国公共服务体系,本着经济、效率的原则,英国对其政府和公共组织的内部结构、服务供给方式、资源利用方式进行了革新。在新公共管理改革环境下,合作成为资源整合的有效方式,也成为英国公共部门的一种习惯和行为方式[22]。这种合作的氛围激发了英国政府对本国医疗部门和社会照料部门的整合改革,依靠医疗机构与照料机构的协同工作、医疗人员与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医学与护理学的专业融合,更好地应对老年群体的健康维护问题。

再次,it技术在公共事务中的广泛应用加速了整合的实现。从前面可知,统一评估机制是最主要的入门标准,个案管理模式是整个服务体系的轴心,两者皆以数据的储存和共享为基本,得益于it技术的支撑,统一评估机制、个案管理模式的政策理念才得以突破技术屏障。进而,跨专业人士、机构通过团队合作组成服務供给者网络,为老年群体设计出一套无缝式的服务组合。英国的实践证明,电子化服务在改革中起到愈发关键的作用,技术的不断突破将更有力地推进和保障服务供给的革新[23]。

四、关于中国健康保障资源整合的思考

通过上述的探究与归纳,已明确英国整合型健康服务的实践模式、发展动因、实施效果,以及先行因素。可以清楚地看到,该服务体系以nHS为运转中心,社区为平台,强调服务的连续性,旨在帮助老年群体维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同样地,老年人健康也是当前中国政府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政府明确表示,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笔者认为,通过对英国实践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中国老年健康服务提供一些思考。

其一,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离不开照料服务的支持。英国在推进整合型健康服务过程中,医疗服务是主导,部分与医疗相关联的照料服务为重要支撑(精神慰藉、家务整理等与医疗不直接相关的项目不包含在内),二者相互作用、配合,形成多方位覆盖老年健康需求的动态机制。不同于英国,社区照料服务在中国起步较晚。经过20余年的发展,确实具有一定规模。根据民政部《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40.7万个,其中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已达到78.6%[24]。但不可否认,社区照料的现实是硬件设施建设进展远快于服务水平提升速度,且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整体服务仍处在较为薄弱的发展阶段,尚无法发挥重要作用[25]。照料服务自身还不成熟,实现服务衔接,配合医疗服务则更为困难。若两者发展水平始终无法匹配,必然会影响国家“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发展理念的实现。

其二,機构间深度合作在中国有一定难度,但希望大于障碍。在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影响下,中国政府也试图通过政社合作、机构合作等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但跨机构深度合作依然存在制度障碍。类似于“统一评估机制”这种需要机构间相互认可和接纳的合作项目,在当前形势下暂不易实现。英国公共医疗机构均由nHS设立,卫生部统一管理,中央统一拨款,医院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故而统一标准、相互承认相对容易。中国的公立医院为非营利机构,但同时也是自负盈亏的主体,财政补贴仅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约1/10,其余大部分则依靠医院自身经济效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在2013—2017年公立医院平均年收入中,政府补贴占比分别为8.0%、7.7%、9.1%、9.2%[26],在主要依靠经营效益的模式下,公立医院已形成各为一家的格局。在此背景下,若进行信息共享、专业协作,无疑将产生利益冲突,阻碍进程。不过,虽然合作模式尚未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但近年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显示出中国政府在健康资源和管理整合方面有了前瞻性考虑与设计。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医疗保障局都是在整合原先部委职能的基础上,共同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国家“大卫生,大健康”的目标。特别是国家医疗保障局,将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在操作层面支撑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其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成为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的技术支撑。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来支持公共服务,在中国已是普遍现象。医院正在全面推行实名制就诊卡的诊疗方式,病人的个人信息、电子病历、诊疗记录、缴费情况等均包含在就诊卡中,可随时查阅,为医生和病人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利于信息的储存和安全。同时,中国目前也正在尝试利用“互联网+”助推养老服务,打造智慧型社区,使老年人享受信息技术革新的成果,获得更加优质便捷的吃、住、游、社交等全方位服务。中国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成果已经惠及广大老年人群,在此基础上,若要推进老年人健康资源整合,技术方面中国将具有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与照料服务发展尚不均衡,实现服务衔接具有一定难度,但不可忽视的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已经显示出国家在整合资源,提升健康服务体系方面的明显意图,这将进一步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完善。同时,中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也将为服务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因此,下一步,在完善医疗体系建设的同时,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应当偏重照料服务的发展,硬件上,注重对相关设施设备的继续投入和完善,软件上,加强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逐步提高社会、家庭对社区照料服务的接纳程度,从整体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照料服务体系,以达到与医疗服务水平的基本匹配,最终实现医疗资源和社会照料资源的整合。

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篇9

[关键词]香港社区卫生服务启示

一、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起因

1.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对卫生资源耗费提出挑战

香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地区之一,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80岁。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1996年、2001年、2006年香港65岁以上老人总数分别为62.9万、74.7万、85.2万,从这组数据来看,每5年香港65岁以上的老人就增加10万多人。到2006年,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2.4%。据预测,到2033年,香港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23万,占总人口的26.8%。因此,如此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为香港老年人卫生服务带来了难题。

2.社会保障的缺陷使老年保健面临难题

在香港,老年人的保障问题是社会福利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香港诸多社会问题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香港享有退休保障的主要限于公务员和专业人士,近百万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它产业的职工,大部分退休后是不能保障享有退休金的。同时,香港老年人还缺乏一些如医疗保障等重要的社会保障计划。

3.卫生工作前移(重视预防)和下移(重在社区)是健康低投入高产出的必然选择

香港身处中外文化混合的位置,服务发展亦夹杂着新旧经济的体系。在香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为公立和私营两个部分,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主要由政府开办和补助的卫生机构提供,而私营诊所主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社会的卫生服务需求量愈来愈大,在社会保障系统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香港转换医学模式,来保障老年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因为再富有的国家也支付不起日益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关口前移(重视预防)、重心下沉(重在社区)是政府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香港的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成效

1.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1)社区支持服务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支持服务依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暂托、家居照顾等一系列服务和支持,这些支持由香港政府提供,包括中心服务和家居服务两大类,它们之间相互承接,成为保障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手段之一。

中心服务包括长者地区中心、长者邻舍中心、长者活动中心和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提供的四类服务。其中,长者地区中心与长者邻舍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区支持服务。而长者活动中心和长者日间护理中心则为保持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卫生服务。

长者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而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以促进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中心鼓励老年人利用空余时间,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发展自己,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种社区、居家照顾和服务,不仅能为长者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更有尊严、更自信地生活,更重要的是,上门为长者提供服务的不同人员,会让长者特别是独居长者增加与外界、与人接触和沟通的机会,减少他们的社会隔离感和孤独感,有助于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长者日间护理服务是介于家居照顾和院舍照顾之间的一种服务,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那些日间家中无人照顾并且身体状况较为衰弱的老人。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个人照顾、护理、复康训练、健康教育、护老者支持、暂托服务、辅导及转介服务、社交及康乐活动、膳食及往返中心的接载服务等。老人在中心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复康活动以及社交活动。这一服务旨在通过提供以中心为本的日间照顾和支持服务,帮助身体机能中度或严重受损的体弱和痴呆症老年人维持最高程度的活动能力,发展他们的潜能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协助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在社区内安享晚年。

家居服务只包括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和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两类服务。

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因应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为两种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体弱老年人主要是指受损程度为中度至严重及需要一系列护理服务的老年人,而普通老年人则是没有或轻度受损的老年人。针对体弱老年人的需要,服务队会采用多专业的模式,向他们提供护理、个人照顾、康复服务及社工服务等。服务队会考虑服务使用者的受损程度,为他们设计并提供一套有计划、完整的家居及社区支持服务。而对于需要较少服务的普通老年人,服务队将提供个人照顾、简单护理、家居清洁、护送服务、日间到户看顾、家居安全及健康评估服务、购物及送递服务、膳食及洗衣等服务。

(2)长者医疗服务

在香港,除住院服务外,卫生署及医院管理局还针对长者的特殊需要推出了基层医疗服务、长者健康服务和社区康复服务等系列服务。

基层医疗服务包括了基本保健和医疗以及老年专科医疗服务。

基本保健和医疗是基层医疗服务中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老人专科医生人数很少,大部分老人都由第一线的普通科与私家医生诊治照顾,他们需要具备实用的老人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从而及早检查出病因,减少并发症和因延误治理而引发的伤残,并减低不必要的入院的长期护理。同时,医生也要加强与病者及其亲友的沟通,提供基本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康复能够事半功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生必须要让病人尽量保持活动能力,因为长期卧床会使病者失去自我照顾与行动自由的机会。

老年专科则是提供高一层次的医疗服务,病者经由急症室或任何医生转接。老人科医生以专业的知识去处理解决较为困难和复杂的诊治问题,并可在老人医学教学和研究上做出贡献。

长者健康服务由老年人健康中心提供,在香港的18个区,每一区都设立一个长者健康中心,凡年满65岁的人士,都在老年人健康中心登记成为会员。登记及缴纳年费(低收入者也可以减免费用)。老年人健康中心为会员提供身体检查、健康评估、辅导、治疗和健康教育的服务。

香港医院管理局推出社区康复专职医疗服务、社区康复护理服务、社区老人评估小组服务、社区老人精神科小组服务和老人日间医院等5项社区康复服务计划[2]。

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心理功能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香港老年社区服务除了常见的护理和医疗治疗项目外,还提供职业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及怀旧治疗等多种形式的康复护理服务,力求在各个环节促进老年人的功能恢复。

香港对安老服务实行统一评估机制,以国际认可的“长者健康及家居护理评估”工具为标准,通过评估员对老人身体状况、自理能力、行为及认知能力,情绪稳定状况、家庭状况等各方面进行一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老人应接受何种类型的服务,确定老人对住宿照顾和社区照顾服务的护理需求,并实施了长期护理服务中央轮候册,集中处理为长者而设的受资助长期护理服务的申请和服务编配。

另外,老年人日间医院在为市民提供全面的住院、普通科门诊及专科门诊的同时,也为老年病患者提供日间综合性的诊断和治疗。病人无需留宿就可以得到适宜的康复活动、合适护理及心理照顾。从而使病者能够重投社会,同时在家庭也能正常生活。医院由专科医生、护士及经过特别培训的专职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组成。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科医疗及专科康复评估服务。

2.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成效

(1)老年健康状况改善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银发社会”,对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在香港,无论是在南丫岛榕树湾天后庙休憩处,还是香港耆康会怀熙荃湾长者地区中心,或者是北角城市花园小区内活动场地,都能够看到的香港长者都散发出积极乐观的气息,即使是行动不便、卧床的长者,也是安详而淡定的。

(2)卫生经费及资源节约

香港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居家养老、社区照顾可以为政府节省部分社会福利经费,故这种理念普遍受到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推崇和欢迎。从香港社会福利署了解到,2006-2007年度,香港政府在老人社区照顾上的投入为10.6亿港元,安老院舍的投入为20亿港元。利用这30.6亿港元,香港政府向各个社会服务机构购买了一年的服务,满足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和安老院舍需求。在各种福利服务中,政府采取了谨慎的、不过多的实际介入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社会团体和志愿机构的力量。提供适当的老人医疗服务,实有政府、专业人员、民间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互相配合。政府(卫生署、医院事务署、社会福利署)可以妥善地安排资源,设立较完善的医疗卫生系统。

三、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的养老服务已走过50年历程,其水平可与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媲美。香港与内地,虽然体制不同,但在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上是相通的。对比香港地区,内地也存在类似的困难和窘境,甚而情况更加严峻。

1.我们面临相似的状况

(1)老龄化日趋严重

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中国已经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人口逐渐老去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倚靠的劳动力优势将消失,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体制也面临更大挑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人口生育的高峰期,从2010年开始这些人将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提速。民政部表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以800万人至900万人的年均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每3~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2)卫生资源更加紧缺

相比香港地区,内地的卫生资源更加紧缺。我国投入的卫生经费总量虽逐年上升,但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占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也很低。根据2003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52%-6%,在17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81位[7]。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6.56%下降到了4.73%。从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来看,1980年,政府、社会、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分别是36.2%、42.6%、21.2%;而到了2005年,三者的比例变成了17.9%、29.9%、52.2%。很明显,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3)经济支撑更加困难

我国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出大于进,劳动力不足,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退休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支出加大。据专家预测,这部分支出1997年为2068.3亿元,2030年将达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182195.2亿元[8]。同时,老年人问题中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就是健康问题。2002年统筹基金支付总额中,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是在职职工的4.9倍;退休人员平均住院率为3.86%,比在职职工1.05%高出2.81个百分点。2003年统筹基金支付总额中,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是在职职工的5.2倍;退休人员平均住院率为4.60%,比在职职工1.28%高出3.32个百分点[9]。可以看出,退休人员的各项发生额均高于在职职工并且呈持续增长趋势。

(4)相同的文化背景

大陆与香港地区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是一致的。如:中国老人好热闹、怕孤独的心理以及难以接受儿女将他们送入养老中心等想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情和社区建设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社区照顾养老必须体现中国化,即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从历史发展和中西比较两个角度进行文化伦理分析,部分养老职能虽然已从家庭组织中分离出来,但家庭作为养老职能的最主要承担者的作用并未降低,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强。家庭养老有着很高的财政贡献度、传统伦理支持度和社会和谐贡献度。基于以上原因,要提高内地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就应当向香港进行适当的借鉴学习。

2.对借鉴香港经验的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社区力量健全社区卫生服务

香港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区卫生服务,而这些服务却并不是全部依靠卫生工作者完成的。如家居服务中的综合家居照顾服务队和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队中,很多成员都是社区的志愿者,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通过一定的培训,就可以很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护理、个人照顾、护送服务等对卫生、医疗专业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服务。这样的人员的加入,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降低了卫生服务机构的压力,保证社区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2)设立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满足不同卫生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观察香港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可以发现,从预防到治疗,从护理到康复、从生理到心理,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多方位、多角度保障着各种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无论是健康、患病、残疾、卧床或需要康复的老年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多样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保证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能够更加健康的安度晚年。

(3)注意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评估,确保最需要卫生服务的老年人能够享受服务。

社区老人评估小组服务是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评估,可以确定老年人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以便为老年人制定医疗护理的计划,并且确保那些急需服务的老年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大大提高了老年人对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评估,以及审核机制的监督,那些贫穷、体衰的老年人依靠政府的支助,就可以以低价获得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而对于不同经济情况老人的收费标准的差异也应当采取兼顾公平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周元春:香港老年人衣食无忧安详淡定.深圳特区报.2007-7-4.

paper.省略/tqb/20070704/ca2709764.htm

[2]丁华:整合与综合化-香港养老服务体系改革的新趋势及其借鉴.西北人口.2007.1(28):1-6

[3]田北海:香港与武汉:老年福利服务模式比较.学习与实践.2007.12:131-139

[4]谭显祥:香港老人医疗服务发展路向.

省略.hk/SwiKportal/DesktopDefault.aspx?tabindex=0&tabid=50&itemiD=246

[5]马晓雨:香港与内地老人福利之比较与借鉴.法制与社会.2009.8(上):231-232

[6]郑必先:访香港社区老人日间医院.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2.13(69):64

[7]罗一黄莉: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与卫生服务需求的关系研究.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9-221

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篇10

LiangXH等人设计的移动医疗服务中的一种紧急呼救模式,用于在紧急状况中提取患者的基本数据,并发送给附近的搜救人员[3]。LiuC等人提出使用苹果公司推出的ioS系统作为医疗数据传输的平台,添加移动医疗的相关软件,供患者和医生接收信息[4]。HalterenaV等人设计出几种有效的监控设备Ban,他们通过患者佩戴的Ban终端传感器收集患者的医疗数据,例如:体温、脉搏频率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患者的移动设备,然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处理单元,并将其信息展现给专业人员查看[9]。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实践进展在实践中,移动医疗服务技术也处于技术研发的主要阶段,应用解决方案是目前热切关注的问题。欧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来开发移动医疗设备,主要使用计算机和无限网络技术,结合嵌入式解决方案,开发可以随身携带甚至直接穿戴的医疗监护系统[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发的热潮,如诺基亚、飞利浦、爱立信等公司正在对移动医疗服务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10]。爱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该系统通过在患者身体上佩带传感器,以获取病人的健康数据,然后通过蓝牙技术将数据传输给医生,供医生进行诊断与实时的医疗监护。飞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护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生的医疗监护。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是目前移动医疗服务技术所处的主要阶段,而嵌入式是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主要技术之一[10]。例如:嵌入医用传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轻松检测到各种生理参数。然而,由于移动应用涉及技术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复杂性,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导致产业链暂时还无法实现整体产品价值的创造和交付,技术研发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中[10]。移动医疗服务信息传送方式研究在医疗信息传送方式上也有几种不同的技术:1)信息的静态传送方式,将患者的实时医疗信息定期发送到一个固定的远程计算机上,由计算机记录处理数据,并展示给医生查看。该模式中信息的传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变,由统一的主机接收并处理信息,有助于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2)信息的动态传送方式,将紧急的医疗数据传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区域,由患者最近的医护站点处理该医疗请求,信息的传送范围与接收对象都随着患者的移动而发生动态变化。该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减少了医疗救助的交通时间,提高了医疗效率[3]。3)信息的动静结合传送方式,结合了静态和动态两种特征,在产生医疗实时信息时,信息首先被传送到内部网络,在局部范围内寻找回应。若寻不到回应或因信息内容需要,信息会被内部网络传送出去,发送到医疗信息处理中心,由特定单位进行接收处理,并提供医护服务[2]。

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发展前景

移动医疗设备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升或维护患者的健康状态,并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11]。移动医疗服务在紧急事故处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护理和远程医疗服务[1]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下,无论是非紧急情况(头疼,感冒,咳嗽等),还是紧急情况(交通事故,烧伤,急性胃痛等),用户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移动医疗服务中心取得及时联系,轻松地获取医疗帮助[12]。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带宽接入通信网络,同时网络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展,这些现象都为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帮助。紧急状况的处理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在患者遇到紧急的生命威胁状况时,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将患者的实时数据传送给附近的救助者或医疗服务中心。当紧急状况发生时,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迅速收集当时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记录信息以及生理状况,供医护人员了解并及时施救[3]。目前,在医疗紧急事故中,因未获得及时拯救而丧命的人很多,移动医疗服务设备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根据医疗卫生统计年鉴[13],2009年,我国有166万的居民死于交通运输事故,若在发生交通运输事故时,患者能及时获得合理的救治,交通运输事故死亡率将大大降低。同样,我国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紧急和交通问题而延误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丢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动医疗服务可有效缓解紧急状况给患者带来的就医压力。使用信息传输方式中的动态方式,将紧急状况中患者的医疗信息发送给离患者最近的医疗点,可更高效地展开施救,并且为医院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慢性疾病的监控慢性疾病是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14],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恶劣影响。慢性病长期以来一直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治,传统的医疗方式是住院治疗。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给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带来了很多障碍[1]。200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达到近1.6亿人,而2008年上升至2亿多人,可见慢性病在我国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疗导致医疗资源的长期占用,是造成医疗资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慢性病的治疗压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动医疗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接受远程医疗监控。Ban将患者的生物信号实时的发送给远程监控系统,医生查看发送过来的数据,当发生异常或病情加重时,再进行入院治疗。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可以替代医院的某些医疗设备,无需留院查看,即可获取医疗数据。这一技术不仅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自由,减轻了住院的经济负担,而且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与慢性病性质相似,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监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龄阶层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关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佩戴移动医疗设备,进行实时的医疗监控。为偏远地区就医提供帮助目前,解决偏远地区就医难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流动医院,虽然给偏远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流动医院的构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就医成本依然较高[15]。移动医疗服务可以为偏远地区就医难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途径。远程医疗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移动医疗属于远程医疗的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将医疗信息传输给远程的医疗中心,医疗中心也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为患者开展远程治疗。在很多情况下,偏远地区的居民无需前往医院即可获得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居民就医的医疗成本。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