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才工作调研方案十篇人才工作调研方案十篇

人才工作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0:01

人才工作调研方案篇1

关键词:动态能力集;基础数据集合;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过程导向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永恒的工作核心,对于推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又一次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在内涵建设、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思想是:将培养目标岗位化、岗位能力课程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其中依据行业需求,不同年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岗位、岗位能力、课程内容选择上均是动态变化。

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2001年创建以来.始终坚持高职教育应用型、职业性特点。通过专业调研把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业方向定位于网络工程与服务领域,网络工程师(中级)岗位为培养目标。依托“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采用项目化、角色化教学模式,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引导。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根据“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与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分两个阶段:基础数据集合构建阶段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阶段。

1.建立专业“动态能力集”基础数据集合

首先紧紧围绕“解决实际岗位问题”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全面专业调研,先后收集了近千家企业的招聘信息,深入访谈调研全国近百家企业和近千名的一线工作人员.并经过反复多次分析与研究,形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动态能力集”基础数据集合。

(1)专业工作岗位基础集合。网络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网络系统设计师、网络存储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技术工程师。(2)专业职业层次基础集合。初级(管理员)、中级(工程师)、高级(专家)。(3)专业岗位能力基础集合。专业工作岗位基础集合、专业职业层次基础集合形成二维坐标体系.得出一组不同层次工作岗位集合:以实际工作内容为依据,形成每个坐标点岗位能力基础集合。(4)专业工作任务基础集合。经过仔细梳理岗位能力要求内涵.构建出专业工作任务基础集合。(5)专业课程基础集合。根据实际工作调研.进行总结和概括.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步骤.目前计算机网络服务类岗位工作过程为:建网一管网―,用网。

依据工作过程.对工作任务基础集合进行提炼、组合,形成一门门体系完整的技能型课程,构筑专业课程基础集合。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阶段

首先进行实时调研.并对调研信息进行细致分析.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筛选条件集。然后根据此集合要求抽取相应岗位子集、能力子集、工作任务子集、年级课程子集,形成适合实时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下面以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为例加以说明。

(1)实时调研,调整基础数据集合。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教师采用问卷调查、咨询探讨、资料收集等手段,到相关企业、行业、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调查,调研了当前及后两年社会对网络工程与服务人才需求情况。一方面根据调研信息汇总结果,动态调整基础数据集合,另一面调研信息分析结果形成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筛选条件集。(2)抽取子集。根据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筛选条件集要求从专业基础数据集合中依次抽取2010级岗位子集、岗位能力子集、工作任务子集。(3)形成方案。最后根据工作过程.输出2010级课程子集.从而形成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与反馈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阶段,将每门课程任务化、项目化、实时化,选择校内虚拟项目驱动、校内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等方式实施,达到教学模式集成化、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学环境企业化、职业能力标准化、学习渠道多样化,充分体现“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理念,培养过程的职业性与实践胜得以贯彻。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专业各基础数据集合.为下一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做准备。

人才工作调研方案篇2

完善选题机制倡导协作攻关

选择研究题目是开展档案科研活动的首要前提。档案科研活动所选择的题目是否具有实践意义、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作用实效的发挥。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虽然也强调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档案科研题目、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档案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做法却往往差强人意: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大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甚至根据个人好恶而确定档案科研题目的取舍,缺少统筹协调机制的规范制约,以至形成三五人甚至是“单枪匹马”的档案科研人员结构模式。造成档案科研成果层次偏低、研究周期漫长、涉及领域狭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档案科研长期处于重复研究、低水平徘徊境地的主要原因,严重地桎梏了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鉴于此,建议国家、各省及有条件的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担负起协调、规划档案科研工作的责任。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普遍开展群众性档案科研活动的同时,注意引导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从档案科研选题的现实性、战略性、预见性、计划性和新颖性等方面人手开展档案科研工作活动;并注意对关系到档案工作全局的一些热点、重点、难点等战略性问题,引进并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协作攻关。形成“人自为战”与“协同作战”两种模式并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局面,使档案科研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档案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注意积蓄人才提高队伍素质

档案学作为具有明显“边缘性”特点的应用学科,包含内容复杂、涉及领域广泛。尤其是在当今各学科间知识互相融合渗透、学科界限日趋淡化的现实下,档案学的边缘性特点愈加突出。这就要求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破除学科与知识分割的传统思维方式,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出发,大胆引进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牢固树立“大科学”的科研观念:既要拥有丰富扎实的知识素养,又要具备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的创新能力。目前档案科研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却令人堪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经验丰富的档案科研专业人才已面临离岗年龄,后续力量尚显薄弱,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尤其是随着“大科学”档案科研观念的形成,对档案科研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更高――既要掌握档案工作的管理规律、又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机能。而档案科研的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匮乏状况更是令人堪忧。要改变上述不利状况,必须在加速档案科研人才培养、注意档案科研人才积蓄方面加倍努力,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培养、提高人才;通过合理流动渠道发现、选拔人才;通过政策舆论导向吸收、存蓄人才。使大批充满活力、热心钻研、勇于创新、德才兼备的档案科研“精英”能够脱颖而出,形成档案科研人才数量不断增加、队伍逐步壮大、素质日渐优化的良性发展态势。

广辟经费渠道增加科研投入

档案科研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国家每年可以划拨的档案科研经费与档案科研工作实际所需经费之间的比例失衡;而地方各省、市可用于档案科研的经费几乎无从谈起。采取坐等这种状况得到改变的办法不利于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除建议国家档案局向国家科学管理部门申请增加用于档案科研工作的“科技三项费用”额度或另设国家档案科研专项基金,以资助重大或有影响的档案科研项目之外,还要广辟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数额的经费或组织力量申请当地的有关科研基金项目,尽量满足档案科研工作的需要;各级档案学会则应当发挥学会组织的优势与特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进行经济创收,筹集档案科研经费,“反哺”档案科研的实际需要;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应当与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进行必要的横向协作,利用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科研能力等优势,通过合作的方式,承担其所需的档案科研项目,获得档案科研经费的资助;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面向社会进行征集、获得社会赞助等形式,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并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急需的档案科研项目上,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现状,力争取得档案科研作用绩效的最大化。

人才工作调研方案篇3

论文以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验方法,分别设置了对照实验(专家实验)、小组讨论实验、组员实验和小组长实验四种实验方式,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分析研究,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实验方式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若以专家实验结果为标准,小组讨论实验的实验结果要优于组员实验和小组长实验;(2)学生有能力参与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且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方案的制定有着积极的影响;(3)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增加相应的实践讨论课程,引导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和较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4)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诉求与专家期望存在一定的差异,恰当地让优秀学生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提高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培养方案;现场实验;工商管理;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6)05018609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转型,未来中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尤其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性工商管理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培养具有较高业务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强烈创新与竞争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并具备扎实的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及现代化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能在工商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从事经营管理以及相关其他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商管理类专门人才,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显然这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其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在内容方面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或者设置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霍燕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认为,地方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刘永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构建了地方高校“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陈孝胜则充分考虑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化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影响,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及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研究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余晓钟在分析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各行业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从行业适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并建立体现行业高校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4];程沛针对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第二,在方法层面主要采用问题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即对现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或者对比分析国内外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给出相应建议。杨足膺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现中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6];马云阔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提出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原则和方法[7];周萍首先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8];马江伟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措施[9]。

上述相关研究表明,目前绝大多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单方向的,即地方高校在设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绝大多数是从社会需求或区域发展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设计,而综合考虑学生诉求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设计的研究还不多见。与此同时,在方法层面以问题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为主,而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研究者尚不多见。基于此,笔者拟采用现场实验方式,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表和层次分析法,对学生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考虑到不同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本项目设置了专家实验(参照实验)、小组长实验、组员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期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实验研究方法及成果

实验研究起源于自然科学,然而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意识到实验方法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努力将实验方法运用于不同学科,并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如实验经济学、实验心理学等。现场实验(fieldexperimentation)作为一种实验研究方法,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尤其是应用于管理学研究领域[10-11]。

在管理学方面,早期管理实验主要是面相企业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或发现管理原则和管理理论,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梅奥的社会人假说等;目前管理实验主要是通过研究环境变化对异质性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来研究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温磊以Luthans建立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基础,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试实验设计,研究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有着显著差异,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心理资本[12];于同奎利用Z-tree软件开发立足于“社会贿赂行为”的贿赂博弈实验,实验发现提升执法监督强度,采用轮岗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行贿受贿的几率[13];魏翔等从家庭生活视角出发,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工人生活时间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积极的生活方式能有效改进工作绩效[14]。

与此同时,现场实验在教育学领域中也有应用,其主要用于对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如陈成辉等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分别设置了实验班和控制班,研究了“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15];曹佩升则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大学英语CBi主体教学模式的有效性[16];潘炳超评估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可能性[17]。

从以上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现场实验的实验范式和实验流程都较为成熟,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方法支撑。基于此,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设计专家组和学生组对照实验,对学生能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以及参加培养方案制定方式进行有效性评价,为高校培养方案制定改革提供依据。

三、实验设计

(一)被试对象的选择

此次实验调查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务处为依托,分别调查了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部分优秀校友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专家,共150人参与实验。其中,在校本科生128人,分别从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中选择32人;专家和校友人数共22人,参加过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专家13人,优秀校友9人,均为企业中高管理层人员。

在被试对象选择方面,对于在校本科生,分别召集所有不同年级工商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告知学校将组织一次实践活动,每位参加的同学将会得到一个实践学分,并按照报名次序分别选取每个年级前32名学生。对于专家和校友的选取,则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学院将开展培养方案制定改革,但未告知做实验,选取主动愿意参加的专家和校友。同时,将专家校友组设置为对照组,在校本科生组设置为实验组,最后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来测试实验设计。

(二)实验现场环境

为了避免实验环境对实验结果带来影响,选择了学生、专家和校友均较为熟悉的日常教室作为实验地点。申请了内部装修基本相同的相邻两间教室,且未做任何变动,与平时正常上课相同。此外,由于实验是在9月份开展的,重庆天气较为炎热。为避免高温对被试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在实验开展前半小时将空调打开,温度设置为27℃。

(三)实验调查内容

实验的开展主要是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实验组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学生基础信息调查和培养方案调查部分。为了便于分析不同类型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组的问卷比对照组实验的问卷多出了基础信息调查的内容。而在培养方案调查部分,实验组和对照组问卷的内容完全相同。基础信息调查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性别、年龄、年级、综合排名等信息进行统计;培养方案调查部分,分别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方面,对开设课程种类进行统计。实验组的具体问卷调查内容如表1所示。

(四)实验流程

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实验组实验和对照组实验,分别在两间教室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实验组实验共分为三个小实验,主要实验流程如下:(1)实验前准备。人员到齐后,首先,请同学们自行组合成4人的小组,并推选出组长1名;然后,实验主持者对实验进行介绍和对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对同学的疑问做出解答。(2)小组长实验。首先请小组长们坐到教室最前排,与组员分离。为防止小组长们进行交流,请小组长们分散坐开;然后将问卷发放给各小组组长,填好问卷后举手示意由实验助手统一收取问卷;实验期间被试成员的问题均由受过培训的实验助理进行解答。(3)组员实验。同样为防止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首先将所有组员分散坐开;然后向各组员发放问卷,填好后举手示意由实验助手进行收取,实验期间的问题由实验助手进行统一解答;此外,在组员实验期间,小组长之间也不能进行相应的讨论。(4)小组讨论实验。首先让小组长回到各自的队伍,然后将32个小组尽量分散开,防止小组讨论时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每个小组只发放一份问卷,小组讨论结果由小组长进行填写,小组讨论期间禁止小组之间的讨论;问卷填写完毕后举手示意,由实验助手统一收取,且期间出现的问题也由实验助手统一解答。

对照组实验有一个小实验,主要实验流程与实验组小组长实验相同。待各位专家和校友就位后,向其介绍实验和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并对疑问做出解答;同样为防止交流,请各位专家和校友分散坐开,然后给每位被试者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后由实验助手统一收取,且期间的疑问也由实验助手统一解答。

实验组实验和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专家组实验、小组长实验、组员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同时对小组长、组员的基础信息进行分类统计。

四、实验评价模型构建

为有效评价实验数据,构建了基于aHp的实验数据评价模型。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最高层)、准则层(中间层)和方案层(最低层)。其中,目标层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则层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主要能力,分别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调研研究能力和策划写作能力[18-20];方案层为除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必修课以外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然而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以及在不同实验方式下,其方案层的选择并不相同。具体如图1所示。

五、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分析

以组员实验为例,若按照频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则组员们认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依次为(括号内数值表示频数):协调组织能力(31)、实践能力(30)、策划写作能力(14)、调研研究能力(12)和创新能力(6),由公式(1)求得准则层的两两比较矩阵。对于以上能力的培养,在选修课选择方面,组员们主要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155)、市场营销(142)、企业环境分析(107)、统计学(100)、组织行为学(95)、公共关系学(91)、管理学(87)、管理实验方法(81)和企业战略管理(78),则根据公式(2)可得方案层的两两比较矩阵。结合公式(1)和公式(2)的计算结果,采用Yaahp软件对不同选修课所占权重进行分析计算,同理可对不同实验的结果进行求解,则不同实验方式下最终实验结果分别如表2、表3、表4、表5和表6所示。

(二)实验结果讨论

从整体实验结果看,最终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与专家组实验结果在专业课设置选择上相一致,但在不同实验下同种课程所占的权重不同,其中小组讨论的结果主要侧重于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其权重约占01605;而专家组则主要侧重于选择管理学,其权重约占01541。若以专家组实验为参照,小组长实验结果和组员实验结果与专家实验结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组员实验结果与专家实验结果的差别最大,小组长实验结果与专家实验结果相差较小,但相同课程在不同实验中所占权重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按照公式(3)对不同实验得分进行计算,则组员实验、小组长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7803、09191和1。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1。

结论1:在学生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小组讨论型的参与模式要优于小组长参与模式,小组长参与模式要优于组员参与模式。

在结论1的基础上,对小组长实验结果和组员实验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小组长的属性进行分析,发现被推选为小组长的同学绝大多数是班级综合成绩靠前或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其中约有78%的小组长的综合成绩排名在班级前50%,约有50%的小组长担任过学生干部;而组员实验中,只有约38%的同学综合成绩排名在班级前50%,约有9%的同学曾担任过学生干部。从小组长和组员的性别、年龄结构来看,两者无明显差异,小组长和组员的男女比分别为028和025;在年龄上1993年、1994年及以上出生的小组长分别约占小组长总数的968%和9032%,而组员则为1183%和8602%。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2。

结论2: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验结果有着显著的影响,综合素质越高其做出的决策质量越高,因此可选择优秀的学生代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无需选择各种性质的学生。

从小组讨论实验、小组长实验和组员实验的结果看,小组讨论实验结果要优于小组长实验和组员实验结果,可以发现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小组长和组员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最终促使决策质量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对比“小组长实验――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和“组员实验――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实际实验中小组长对组员决策的影响要大于组员对小组长决策的影响。而通过对比组员和小组长的班级综合成绩排名、是否是党员以及是否担任班委等指标,发现小组长的综合素质要明显高于组员。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3。

结论3:在制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注重传统理论课程的设置,而且应增加相应实践讨论课程,来引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和较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

通过对比专家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虽然两种实验下最终选择的课程相同,但是不同实验下相同课程所占的权重比例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专家实验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以管理学为核心,而小组讨论实验则认为应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为了弄清造成差异的具体原因,分别对22位专家和32位小组长及部分组员进行了回访。专家们普遍认为,管理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基础,是其他专业课程开设的重要前提;而同学们则认为,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主体是人,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实现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对人的管理。由此可见,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专家们主要考虑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构建相应的知识性理论框架。而绝大多数同学主要是想毕业后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因此在能力需求方面主要侧重于实践层面。

结论4:在合适的方式下,学生有能力参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且在能力培养需求方面学生需求和专家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诉求的影响,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要求的培养方案。

六、结论

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与转型的背景下,高质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地方高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单向性的,未综合考虑学生诉求对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基于此,笔者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设计了专家实验、组员实验、小组长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对学生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以专家实验结果为标准的情况下,小组讨论实验的结果要优于小组长实验和组员实验的实验结果,而小组长实验的结果要优于组员实验的结果。(2)在小组讨论实验方式下,学生有能力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在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时,可开设以学习或专业为主题的活动性实践课程,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4)在能力需求方面,学生诉求和专家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缓解学生诉求和专家期望之间的冲突,有助于提高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参考文献:

[1]霍燕.基于就业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35-36.

[2]刘永,赵洪明,柳红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2(4):87-89.

[3]陈孝胜.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5):42-44.

[4]余晓钟,苑霞霞.基于行业适应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7):29-31.

[5]程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65.

[6]杨足膺,佟金萍,朱陈松,张宏如.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3):266-283.

[7]马云阔.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86-89.

[8]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53.

[9]马江伟.中国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品牌,2015(3):143.

[10]eDmonDSonaC,mCmanUSSe.methodologicalfitinmanagementfieldresearch[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4):1155-1178.

[11]FRanCiSD.Learningfromparticipantsinfieldbasedresearch[J].CambridgeJournalofeducation,2004,34(3):265-277.

[12]温磊.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干预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672-675.

[13]于同奎,王瀚,雷靖.贿赂博弈的实验经济学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4,11(2):36-43.

[14]魏翔,李伟.生活时间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9):69-83.

[15]陈成辉,肖辉.“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模因论的视角[J].外语界,2012(6):66-73.

[16]曹佩升.大学英语CBi主题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外语电化教育,2012(145):51-55.

[17]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83-88.

[18]盛国军.基于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5(2):1-5.

人才工作调研方案篇4

 

关键词: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社会调研;职业岗位;职业能力

 

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以30%左右的年均增幅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门类[1]。“十二五”以来,我国生物产业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2015年产业规模超过3.5万亿元,在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甚至具备一定优势[2]。

 

2013年,徐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6亿元,仅次于泰州(625亿元),占全省1/7以上,位居全省第二[3]。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924.2亿元、增长15.6%。2017年徐州市颁布了《关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未来几年我市将深入实施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推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到“十三五”末,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要突破1500亿元[4]。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标就是培养管理、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5]。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革新优化,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了配合学院的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药品生物技术教学团队对淮海经济区的生物制药企业进行详尽的调研。

 

1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制造2025》、《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淮海经济区和江苏省生物制药产业为依托,以徐州市、连云港市等城市生物制药产业对高职人才需求以及就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需求为内容,以江苏省及淮海经济区生物制药行业协会、制药企业、一线工程师及技术人员、药店、药房、药物研发部门和机构、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及实习的学生为对象,以科学的方法为工具,从而获得大量的有关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要求和建议第一手资料。在分析归纳总结资料的基础上,探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教学改革,紧贴市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调研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1调研对象

 

本次主要调研了淮海经济区及江苏省的主要生物制药企业、行业协会、知名连锁药店、医院药房等,主要调研了相关的专家、企业的高管、一线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科研人员、药店的店长、药房的主管和我们的毕业生以及实习生。共调研制药企业30余家,专业人员50多人,毕业生30多人,实习生40多人。主要调研的企业见表1。

 

2.2调研内容

 

主要调研生物制药行业的生产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生物制药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药店、药房的职业岗位需求及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科研机构、科研院所的职业岗位需求及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个人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行业、企业、药房、药店等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及实习生的意见及建议,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2.3调研方法

 

2.1.1直接访谈法

 

通过预约和行业专家、企业的负责人、一线工程师等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获取第一手直接的资料。

 

2.1.2电话访谈法

 

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访谈调研。了解生物制药行业的用人状况,人员流动情况等。

 

2.1.3问卷调查法

 

设计纸质和电子的调查问卷,包括:专业调查表(学生版)、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学生版)、专业对口企业情况调查表、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用人单位版),通过邮递的方式或e-mail形式邮寄给调研单位,然后收集整理。

 

2.1.4QQ调查法

 

利用药品生物技术专科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班级QQ群和校企合作理事会QQ群,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随时掌握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状况,收集学生在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听取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2.1.5网上调查法

 

利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网、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网、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网、医药英才网、中国制药产业链网等知名网站,了解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信息、职业岗位信息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3调研结果与分析

 

3.1生物制药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各种方式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社会需求进行社会调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需求的主要工作岗位、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见表2。调研的结果见图1,各个生物制药企业对一线的技术技能型员工需求量最大,占所有需求岗位的35.2%,其次是生物药品销售员占24.3%,接下来是质量检测员占14.8%,再接下来是研发助理占6.6%,其它占15.6%。从调研结果来看,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准确的,生物制药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最多是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专业知识扎实、思维活跃的研发助理需求量较少。

 

3.2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要求

 

对调研材料分析,可以发现生物制药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整体素质要求包括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中责任心占20.80%,在毕业生素质中比例最高,调研中企业的负责人认为生物制药工作是非常严谨和精确的,这对毕业生的责任心要求非常高,稍有差池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对和我们专业合作密切的企业的负责人如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认为我们的毕业生责任心很高,很符合企业的需要。排在第二位的学习能力17.40%,企业普遍认为制药专业毕业生应有足够的责任心,专业知识和能力欠缺一点关系不大,但是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其次是团队合作精神占毕业生整体素质的14.30%,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一个团队相互协作来完成的,这就需要毕业生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调研中还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素质有创新能力的要求,占毕业生素质的9.80%,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毕业生工作2-3年后,对自己的工作应该能够创造性的发挥,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3.3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

 

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主要包括:上游工程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细胞融合技术、pCR技术、基因操作技术、菌种的选育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培养基优化技术等);中游工程技术(细胞发酵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培养基及设备灭菌技术、发酵放大技术等);下游工程技术(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测技术等)。通过调研发现,学生选择传统的微生物发酵、药物制剂等岗位较少,更多的学生选择了基因工程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岗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生物制药企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革,从传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向现代生物技术制药转变,这也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紧贴市场需要,不能因循守旧。

 

3.4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要求

 

调研发现,企业和毕业生对学校的课程中生物化学、生物发酵技术、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分离纯化技术、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等课程对工作岗位帮助非常大,占调查比例的78.6%。分析化学、微生物与免疫、酶工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课程也比较重要,占调查比例的56.3%。接下来,实用药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物化学、药物储存与养护等课程,占调查比例的28.3%。

 

4调研的结果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启示

 

通过对淮海经济区及江苏省生物制药行业调研,我们对生物制药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和生物制药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调研发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脱节,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所以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创用融合”的路线。

 

4.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能力为本位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以能力为衡量标准,所以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应以能力为本位,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企业希望缩短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期,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和企业一起制定,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使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4.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研发现很多企业特别是现代的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在完成现有的岗位职能外还需要学生具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也完全符合国家发展现状,国家正在大力的提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参考文献:

 

[1][3]韩子睿,张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研究及“十三五”发展建议[J].科技和产业,2015(4):22-29.

 

[2]吕伟斌,肖琼莉,卢洁,等.玉林市生物产业现状与发展展望[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7(6):52-55.

 

[4]贺星岳.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61-65.

 

[5]李阳.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9):85-88.

 

[6]曹正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调研报告[J].职业,2014(10):77-78.

人才工作调研方案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30-02

近年来,在实现规模逐步扩张的同时,各高职院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指引下,积极主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高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要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优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重要抓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规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方式、培养措施及实施保障的基本教学文件之一,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和蓝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因此,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高职院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高职教育理念,重新

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前提。

坚决摆脱传统高职教育培养理论技术人才的窠臼传统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这一类型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运用与动作,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一线产品,即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区别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理论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培养目标上并无显著差异——培养专科层次的技术型理论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问题并不明显,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今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警惕过度“就业化”导致的高职教育职业培训化倾向近几年席卷全国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使高职教育逐渐摆脱学科式教育的阴影,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和特色日渐彰显,但同时改革中的高职教育教学日渐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即从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式教育,滑向过分强调岗位技能培养,而忽略基础理论素质教育,过度的“就业化”导向使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注重岗位技能培养,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适应期短,但在学生就职后长远发展缺乏基础,后劲不足,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层次受到质疑。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警惕过度“就业化”的现实功利倾向,避免将高职教育办成职业培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符合时代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因此,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人才的功能和价值必须受到重视和强化。同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专科层次专业人才的功能和价值也必须坚持。兼顾二者,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能力”和“素质”两条腿走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岗位适应性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符合时代精神和高职特色的目标定位。

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流程,实施开放式的制定流程

高职院校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它与区域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必然应该是最紧密的。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走出校门,实施开放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

设计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质上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相关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与“求”转化为高职教育中的“教”和“学”。根据这一思路,在总结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可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划分为四个步骤:社会调研、分析解构、课程构建、方案设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明确规定各个步骤的工作任务和要求。(1)社会调研。走出校门,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就行业发展背景和新兴技术、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开展调研,掌握最新的、真实的一线数据,提交专业调研报告。(2)分析解构。根据调研数据,完成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转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分析确定与专业人才相适应的主要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提交研讨报告。(3)课程构建。针对上一步骤分析的专业岗位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设置课程,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完成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4)方案设计。挖掘并充分考虑校内外可用教学资源,根据专业特色和专业对应岗位的规律,设计现实、可行、高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课程特点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模式等,完成并提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实施开放式方案制定工作流程改革过去封闭的经验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模式,实施开放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在走出校门的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和同行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工作过程。在社会调研阶段,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相关行业、企业,确保调研数据新鲜、真实、有效。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分析解构,身在一线的专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梳理岗位工作任务和流程,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共同合作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拟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专家及其所在行业企业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合理、有特色并且具有现实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实行审核论证,把最新的知识、技术、能力要求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框架,重构高职特色课程体系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引导、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常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主要课程介绍三大模块。这种框架结构重点突出,课程结构和主要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但缺乏对课程设置的分析论证和对课程教学的后期设计,不是严格意义上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首先要完善和优化方案框架结构。

1.增加课程设置认证模块。在课程体系模块前,增加“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安排”等内容模块,明晰并准确把握“专业对应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能力素质——课程”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使课程体系构建更加科学。

2.增加“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模块。在核心课程介绍模块中除常规课程内容介绍外,增加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介绍,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3.在教学条件保障模块中,增加“师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和“实训设备配置和功能要求”。在“专业师资基本要求”模块中除传统的师资数量、职称、专业、学历要求外,增加“职业能力要求”,突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素质要求。在实践教学条件中增加“功能要求”模块,在明确实训条件的设备要求、数量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实训条件的功能。强化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形成“目标——论证——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办法——教学保障”诸要素齐全、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框架。

架构高职特色课程模块体系,强化课程实施设计,优化培养方案内核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核心内容,要实现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施是关键。

1.结合学分制,重构高职特色课程结构。突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职业技术课程体系”两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英语、“两课”等)、公共选修课程和讲座;职业技术课程体系包括技术基础课程、核心技术课程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前者侧重于基础知识、方法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后者重点培养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突破普通本科学校学科体系式课程设置和编排思路,根据岗位任务设置课程,根据工作流程编排课程,并且注意做到三个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2.汲取最新教研教改成果,加强课程实施设计。公共基础课程注重优化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内容选择注重专业针对性,提高课程效率,增设《高职人文》等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课程,广泛开设各科类公共选修课程,广邀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各种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大学精神。职业技术课程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任务为主线重新优化、整合课程体系编排,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外可利用教学资源,结合课程特色实施“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等多样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配合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作品制作、论文、上机考试、以证代考、实际操作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斯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厘清的若干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7-9.

[2]廖细春.关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5):11-12.

[3]吴家礼,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26.

[4]黄柏江,林娟.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六个追问[J].教育与职业,2011(11):24-25.

[5]李贤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77-78.

[6]杨玉泉,张静.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发的基本取向[J].职业时空,2010(8):77-78.

作者简介:

人才工作调研方案篇6

(一)缺乏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专用空间。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物理空间往往分为两类,在具有mpa专业学位点的二级学院公共管理案例本科教学基本设于mpa中心;在没有mpa专业学位点的学校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公共管理案例实验课改为课堂讲授的理论课这样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成者在借用计算机中心的电子设备勉强完成实验课程。由于我国mpa专业学位点是为了适应专业硕士而进行功能设计的因此,它的功能不能完全对应现有的本科学生而对于国内的几百所没有专用实验室的公共管理专业而言其案例实验课往往只能沦为形式。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落后缺乏专业管理与服务人才。现有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明显落后基本延续工科实验室管理方式,缺乏制度设计,对实验室的人、财、物缺乏长远规划责任、权力、利益关系安排失当,容易挫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缺乏专业的管理与服务人才也是制约实验室发展的瓶颈。专业管理人才是指对实验室进行硬件维护维修、软件升级与制定操作手册、配合授课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案例实验、对实验室内部进行保洁的专职工作人员篙理人才的缺乏易导致实验室硬件运行不畅;服务人才主要是专业的案例编写人员或案例研究员(casewrti-er)s月及务人才的缺乏导致实验室缺乏自主产权的案例与案例库易导致软件更新能力受限。

(三)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长远规划不足。实验室长远规划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基本上是一次采购、持续消耗,缺乏更新理念,容易导致电子设备等加速老化及快速折旧;二是实验室软件采购不能适时更新往往为了节约经费而导致学生利用过时案例,无法达到更新知识与提升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目标;三是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往往没有意识到案例研究员的重要性,缺乏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政策;四是现有高校教学实验管理体制处于教学科研管理的末端导致相应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训与再培训机制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老化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四)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双向交流。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双向交流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又一困境。一方面,学校分配一个实验员编制给二级学院下辖的实验室实验员既要分担硬件维护维修的任务、兼顾软件的调试任务、录课与剪辑任务还要负责消防安全与保洁任务,往往工作重点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教学科研人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实验室作为教学场地这样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两者既无双向交流的任务,更缺乏双向交流的激励机制。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一)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软硬件升级换代与性能匹配。一是实验室硬件采购与更新要适合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培养方向,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以采取全方位采购战略即对软硬件采取一揽子采购战略,便于此类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多领域的实践化培养目标的达成。二是软件要及时更新换代软件更新的速度与软件采购的质量是提升案例实验教学的核心它标志着一个时期以来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三是硬件与软件要实现谐和、共进式的采购与匹配战略,既要避免软件更新过快而计算机等硬件更新速度无法跟进池要避免硬件投资过多而软件升级停滞导致的“空机”现象。

(二)设置案例研究员职位,重视公共管理数据库组建与更新。一是必须设计专业的案例研究员岗位,聘请或内部培养具有制作公共管理案例能力与技巧的案例研究员。二是尽量做到组建自己的公共管理案例数据库(erposotiyr),可以效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做法,案例数据库按照“研究地域”与“研究领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以国内公共管理为研究对象可以按照东、中、西部作为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按照“研究领域”分类灰可以划分为决策科学、经济发展政策、教育科技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学科进行分类。三是数据库必须做好充实基础与定期进行更新工作既要保证外购案例质量,更要做好内部的案例编写与审查工作;按年度淘汰过时案例。

(三)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配备。当前实验室管理人员作为“教辅”人员,与教学人员相比其行政编制与物质待遇不受重视,同时,自身的管理技能培训与敬业精神严重不足。因此从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出发必须完善实验室管理人员配备。一是从工科背景的毕业生中招录管理人员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维护保养更需要懂得专业同时又掌握一定电子设备维护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中选拔任用。二是必须在政策层面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岗位重新认定,提高其在单位内部的地位,并且逐步改善其物质待遇,改进实验员的职称评聘标准。三是强调实验员的管理职能与操作技能,同时沫曾加实验员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性。

(四)转变管理观念浏新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一是变管制型、管理型的管理观念为服务型的管理观念。将以往对实验室采取二级或三级管理的方式,转为系或教研室按照学科或研究方向直接管理实验室,并下放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聘用权、简化设备采购流程等,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官僚体制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管制型观念,真正落实以学生学习实践文本、以专业教学科研为重的服务型理念。二是可以试行教学人员兼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方式在不需转变教师编制的同时,便于教师熟悉实验室的各项设施设备做好备课和案例准备工作。三是鼓励实验室创新研究方法与管理方法,实验室本身应向新的“学术增长点”方向发展。四是实验室建设应具有开放性,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有识之士献策献力形成一个“问题研究基地”。

人才工作调研方案篇7

近两年来,我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学习型检察院为载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围绕检察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检察应用理论研究,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努力实践“两个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执法实践服务,检察调研工作步入金华检察系统的先进行列。一、突出加强应用理论研究,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改变以往调研工作可有可无、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状况,院党组把调研工作纳入检察机关业务建设的总体盘子,摆上议程,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强调紧紧围绕检察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自身优势,重视司法实务问题的理论总结和概括。提高检察机关决策水平和执法水平。(一)重视服务决策,加强专题研究。按照省院2002年提出的,在全省检察机关范围内开展课题制研究的要求,我们围绕服务检察工作决策的需要,采取课题制的方式开展调研,并在课题经费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有效推动理论研究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2002年确定“立案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四个专题,2003年确定“严打中法律适用问题”等五个专题,组织干警有重点地开展专题研究,出了一批优秀理论研究成果。两年中,全院干警共撰写各类理论文章、研究报告150余篇,在《人民检察》、《检察业务指导》、《刑事司法指南》、《浙江检察》等部级和省级刊物上和调研报告有30余篇。部分成果受到表彰奖励,反映了干警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调研报告《关于检委会专职委员工作的思考与实践》获最高人民检察院充分肯定,并作为唯一一家全国基层检察院代表,在全国检察机关研究室主任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另有《人大个案监督的误区与重构》、《wto条件下检察机关加强刑事诉讼被控方人权保障的思考》、《围绕检察职能,开展青少年维权工作的几点思考》等6篇研究文章获省人大、省检察院、团省委和其他省级单位表彰奖励。(二)领导带头,率先垂范。翁跃强检察长多次在全体干警大会上强调:检察干警不能只局限于掌握刑事法规知识,要立足大局、关注热点,提升自身素质,出一批有影响有深度的研究成果。2002年,翁检察长亲自选题研究,针对近年来永康农村以老年协会的名义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的事件不断,撰写了《我市农村老年协会问题的探究与对策》一文。该文经浙江省出版社《与时俱进》一书公开发表,引起了永康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对老年协会问题的顺利解决起到了良好作用,当年所撰写的《wto条件下检察机关加强刑事诉讼被控方人权保障的思考》也得到了省检察院的肯定,参加了全省“wto与检察工作”研讨会。2003年又撰写了《构建我市反腐倡廉防范体系的现实意义》一文,对永康市构建反腐倡廉防范体系做了深入思考,引起广泛关注。其他党组成员每年也均撰写、发表一定数量的调研论文。领导带头示范,活跃了全院研究气氛,有效推进了调研工作。三、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为执法办案服务。院党组针对刑法、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司法实践中产生的适用法律问题,坚持为执法办案服务的思想,突出把调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围绕检察重点工作开展应用研究,指导司法实践。针对检察机关查处渎职犯罪线索少,预防职务犯罪信息有限的问题,我院提出了建立行政执法机关执法办案情况信息库的意见,并开展了《关于规范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的思考》专题调研,发表于浙江省出版社《为了大厦不倒》一书中。根据省院开展此项工作的指示精神和我院调研成果,我们自行开发设计了“行政执法机关执法备案信息库”,与13家行政执法机关达成了案件信息移送意向并成功运作。信息库运行近一年来,在我院及时掌握案件线索,提高初查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二00三年,我院反贪局查办了包括两名局长在内的11件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其中91%属大案、要案,渎检科初查渎职犯罪16件,立案查处2件。反贪局和渎检科当年双双被市检察院荣记集体三等功。另外,针对检察机关在立案监督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公安机关抵触情绪较大的现象,我院提出了围绕建立资料库、信息网加强立案监督工作的意见,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了深入推进立案监督,我院专门组织力量对立案监督情况进行研究总结,从理论上予以充分论证,提出了在检察工作中加强立案监督的具体措施和完善立法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略论立案监督机制建立的报告》和《我院加强立案监督工作的做法》,得到了高检院和省院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文章在高检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办的《检察业务指导》上发表,两次在省院《检察工作交流》刊物上予以推广,调研工作也推动了我院立案监督工作的开展,此项工作从2001年起连续三年均获得省级先进荣誉。(二)围绕科技强检开展应用研究,服务执法办案。围绕高检院提出的,要建立以规范执法办案活动为重点内容,以工作流程管理和绩效量化考核为基本方式,以信息化管理为重要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检察业务、队伍建设和信息化管理“三位一体”的检察工作长效机制。院党组专门到全国先进检察院——上海虹口区检察院和江西吉安市检察院考察学习,对两家检察院的工作经验结合本院实际反复论证调研,形成了《构建我院办案流程机制的几点思考》,并迅速贯彻实施。斥资6万元,购入了上海超蓝办案流程管理软件,实现了网上办案流程管理,初步建立了符合我院实际的办案工作流程,极大提高了我院办案工作效率,缓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四、畅通信息,营造气氛,培养、造就调研人才。突出加强法律政策和法学理论研究的信息综合工作,通过办好调研刊物,畅通研究信息,为干警提供研究载体,促进工作开展。(一)办好《永康检察研究》刊物。《永康检察研究》是内部月刊刊物,由院研究室负责编辑。两年来共编发26期95篇。2002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永康检察研究》编辑质量,我们调整办刊思路,扩大版面,改进版面设计,调整栏目设置,丰富栏目内容,严格稿件选用,提高编校质量,并实现院局域网与书面刊物同时更新。《永康检察研究》以崭新的面貌和办刊风格获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不少干警从《永康检察研究》起步,成为调研能手。(二)开展创学习型检察院活动。为使检察队伍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永葆活力和朝气,我院在总结以往实践的基础上,围绕“六学”(学理论、学业务、学社会、学经济、学科技、学典型)系统制定了《创学习型检察院实施方案》,建立了“每周一学习、每月一讲座、每季一考试、半年一理论研讨”制度。从抓班子、抓骨干入手,每月安排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做一次讲座,半年进行一次集中理论研讨,不仅促进了干部自身的学习和对工作中热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促进了智力共享,还给我们中层以上骨干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促进了骨干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每个季度组织全院干警对新法律知识和检察业务知识进行一次考试,促进了干警的学习,实现了干警法律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特别是在侦查监督工作中,干警在考试中对新法律知识的及时把握在刑事案件的定性把关上发挥的较大作用。以上制度的推出在全院上下培育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得到了省委十六大精神督查组和省、市两级院的充分肯定。并作为“三个代表”学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经验做法被省检察院转发推广。(三)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建立合作研究关系。为借助高校理论优势,突破办案一线人员搞调研的理论瓶颈,培养检察调研人才。2003年,我院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草签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主要内容是:1、双方利用优势互补原则合作开展课题调研工作;2、中心为永康检察院检察官进行专项培训和人才培养;永康检察院选派优秀检察官到中国政法大学听课进修以及培养研究生等高学位人才;3、共同举办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五、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事效率的重要措施。两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调研课题制执行办法》、《个人实绩档案制度》、《调研奖励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强化管理,促进工作有序开展。2002年初,我们制定对干警发表在各级各类公开出版的刊物上的法学研究成果(含调查报告)给与逐级奖励的方法,有效激励干警调研积极性。(二)重视办事机构建设。研究室是调研工作的办事机构,研究室职能作用的发挥决定了研究工作的质量。我们十分重视办事机构建设,为研究室配备了精明强干的工作人员。目前,研究室6名工作人员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法学硕士1人,在读研究生1人。为提高办事机构的工作效率,为研究室购置现代化办公设备,先后购置了5台台式电脑、1个笔记本电脑和1台激光打印机,电脑宽带上网,还购置了传真机、微型数码录音笔、数码照相机等设备,办公条件明显改善。同时,我院还专门拨款20余万元建立了院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购置了大量业务图书资料,订阅了一批法律类核心期刊,购置了中国人民大学1998-2002年所有法律类复印资料光盘。(三)密切与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我院加强了与业务主管部门省院和金华市院的联系与沟通,编印的调研刊物及时报送,重大事项及时汇报,重大活动积极邀请上级院派员参加。两年来,在上级院和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我院创学习型检察院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司法业务工作和检察调研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新的一年,院党组审时度势,提出了“人才强检”,突出特色争创品牌的发展战略。把树立调研品牌作为创品牌工作的重要一环。将通过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建立合作研究关系,结合上级检察改革精神,合作研究检察改革工作,将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用来指导检察改革实践,力争把我院检察调研工作推上新台阶。

人才工作调研方案篇8

关键词: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

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档案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对于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自觉运用人才成长规律,对于打造一支创新型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保障非常有必要。本文以北京市在职的142名具有档案系列高级职称的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调查问卷、文献调研、访谈等形式开展研究,寻找其成长规律。

一、北京市档案高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情况

(一)几个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明确相关概念,是统一思想、消除模糊认识的根本,是研究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档案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指有专业技术职称和没有职称,在档案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数量之和,是可能成为档案专业技术人才的人员总量。档案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在档案工作岗位上,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并已取得相应级别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本文研究的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指档案工作者中具有档案系列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员。以上关系如图1“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相关概念示意图”所示。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是北京地区档案专业高层次人才成长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和稳定的联系。

(二)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总量

截止到2011年底,取得北京市档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共有240人,在职的有142人,其中,取得档案系列正高职称的8人,取得档案系列副高职称的134人。北京市档案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约4000人,在职的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约占总量的3.6%。以下数字及分析都是指在职的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三)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

从单位结构分析,机关(含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75人,约占53%;事业单位34人,约占24%;企业33人,约占23%。从学历结构分析,博士研究生学历3人,约占2%;硕士研究生学历20人,约占14%,本科学历100人,约占71%,大专学历19人,约占13%。从年龄结构分析,35岁及以下4人,约占3%,36-50岁107人,约占75%;51-60岁31人,约占22%。从性别结构分析,男21人,约占15%,女122人,约占85%。

二、北京市档案高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

(一)高级专业训练规律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承载三项基本任务:掌握本专业领域相对先进的知识或技能,具备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职业操守,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必要的知识或技术创新;具有专业技术性,实现知识、技术、职业操守的良好传承。接受高级专业训练是提供承载这三项任务能力的良好方式。通过学习,将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知识和技能传承下来,是人才获得优势积累的最基本的方式,这种传承关系在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过程中非常明显。

其一,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从专业训练的主要途径看,学历教育训练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博士与硕士)。统计表明,学历越高,越易成为高层次人才。在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3人,约占16%,本科学历100人,约占71%,研究生和本科毕业学历人数达到87%。高等教育基础知识扎实是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二,有扎实的档案学知识背景。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多数具有档案专业背景,在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中,档案专业毕业的有7人,约占88%,在具有档案系列正副高职称人员中,档案专业毕业的有86人,约占64%。经研究,在教育阶段和职业生涯期间,毕业于著名档案高等教育学府,师从大家,更容易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为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约占61%。

其三,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非常重视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注重提高学历层次。以8名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为例,他们参加工作时的学历为大学本科7人,大专1人;工作以后,他们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参评职称时达到博士研究生学历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2人。其次,重视接受前沿知识与技术培训。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对知识非常渴望,经常参加研讨会、培训会,以获得档案工作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二)工作实践历练规律

实践过程不仅是熟能生巧、固化专业的过程,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常年工作实践锻炼”与“高等教育基础知识扎实”一样是专业技术人员取得工作成绩的重要因素。以北京市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为例,8人中有7人一直从事档案工作,1人有过转岗经历,参加正高评审时,从事档案工作时间最少的为7年,最多的为24年,平均从事档案工作17年;至2011年底,他们平均从事档案工作23年;他们绝大多数经过多个岗位磨砺,平均每人经历过4个档案工作岗位的锻炼。

(三)科研项目带动规律

档案科研项目是难度相对较大、需要一定创新性的工作,这种工作不仅需要有很多优秀人才参与,同时也能促进人才把自身的潜能调动与开发出来。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居全国前沿水平的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获得档案科研课题的机会”成为档案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北京市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的人员为例,每人都曾参与过档案科研项目,其中有3人获奖的科研课题达到9项。此外,这些人员还深入研究档案工作,6人曾参与编写著作,有的人员编著和参编的教材达到4部:最多者达到68篇,平均每人撰写论文26篇。

(四)“竞争选择”规律

人才竞争是一种必然现象。正是这种社会竞争培育了人的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成为高层次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人才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过程,每一个关口都面临着竞争。正是在这些竞争中,能者脱颖而出。档案系列职称制度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培养、选拔不同层级档案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政策措施。档案工作者以北京市档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标准为目标,不断努力,促进自己成才。根据历年数据分析,有的参评人员经过4次答辩才取得档案系列高级职称资格。正是有这样的竞争选择才能促进档案工作者不断学习、加速成长。

(五)组织依托规律

在某些特定单位、群体中有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涌现的倾向,即一个目标科学、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人际关

系融洽的组织,有利于内部人才之间的切磋砥砺,取长补短,客观上加速了人才的优势积累,有利于一大批成员都取得良好成就。截至2011年底,在北京市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中,北京市档案局(馆)的人员有6位,占75%:在档案系列正副高职称中,北京市档案局(馆)的人员有34位,占25%。北京市档案局(馆)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这与其工作人员承担科研课题、接受继续教育、聆听档案领域和相关领域专家授课的机会多,能够较早触及档案领域前沿知识有关,也与其成员之间能够经常切磋砥砺,互相启发有关。

(六)把握最佳成才年龄规律

人才成长都要经过继承期、创造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四个阶段,因此,人才发挥作用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以创造期为中心,是人才学习、创造进而贡献社会的最好时期。据研究,专业技术人才的最佳发挥作用时间是30-50岁,目前最佳年龄期有推后和明显延长现象。

据统计,北京市取得档案系列副高职称资格人员的最低年龄是31岁,最高年龄是55岁,平均年龄是41岁。取得档案系列正高职称资格人员的最低年龄为38岁,最高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为44岁;取得档案系列正高职称资格人员获得档案系列副高职称资格时的平均年龄为36岁,比只取得副高未取得正高的档案系列职称人员的平均年龄提早5年。

三、对档案工作者成为档案高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问题的思考

广大档案工作者都有成才的愿望,而人才成长又受多种因素制约,分析这些因素非常必要。

(一)影响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目前,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在职的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只占北京市档案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的3.6%;年龄结构不合理,50岁以上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总量的22%,35岁及以下的青年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只占3%。这些与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北京建设世界人才高地的目标相比有很大差距。

2011年,北京市档案局在全市专职档案员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了有效调查问卷641份。在回答“晋升高一级职称时的障碍”时,202位被访者认为是“学术成果不够”,148位被访者认为是“不能通过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在回答“不想取得高一级职称的原因”时,269位被访者认为是“本人是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104位被访者认为是“职称不与工资挂钩”。可见,“本人是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学术成果不够”、“不能通过职称外语等级考试”、“职称不与工资挂钩”是影响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

(二)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

人才成长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人努力是成才的内因。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如下:

1.长期扎根档案事业,实现积累优势

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过程是优势积累的过程,优势积累是日积月累的功夫。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知识与经验逐渐积累起来,某些人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积累优势时,其素质与能力便会产生飞跃,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同样的自身条件和时代条件下,高层次人才成长与优势积累的效率和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优势积累的效率越高,人才的质量越高。高级专业训练、工作实践历练是效率较高的优势积累方式。优势积累需要长期扎根某项工作,几十年来如一日,刻苦钻研。档案工作者应该把发展档案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为外界环境左右,心无旁鹜,潜心钻研档案工作,不断积累,最终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实践工作与理论研究有机结合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工作与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如果只重视实践工作,忽视理论研究,或者只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工作,在事业上难有大作为。档案工作者要注重从实践工作领域寻找档案学研究的新生点,不要畏惧写作,要勤于动笔,写出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用理论指导现实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实现更高层次的进步,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3.终身学习,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拥有超人的毅力,终身学习,勤奋地著书立说,总是站在档案事业的前沿。档案工作者要立足本职岗位,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和工作手段的发展变化。要不断提高学历水平,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不但学习档案学知识、还广泛学习法学、历史学、信息学知识,融几门学科为一炉,达到以通驭专的境地。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在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使自己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三)优化档案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环境的几点措施

人才成长除个人努力外,成长环境等外因也非常重要。应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档案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一是深化档案职称评审改革,使人才能顺利地向高层次发展。建立并落实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指标的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探讨档案高层次人才的职称破格参考条件,研究评价指标的设置向一线人员倾斜,向创新人才倾斜。

二是为档案人才成长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和实践锻炼平台。采取各种学习方式,让档案人才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知识水平。继续为档案人才提供到首都高校学习档案专业的机会,提高其学历层次。搭建档案人才终身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进行强化培训。提供实践机会,不断搭梯子、压担子,引导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

三是强化对档案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有效发挥激励作用。现在档案系统中有些人员是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职称不与工资挂钩,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驱动力量减弱。面对这种情况,要建立对杰出的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奖励制度,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精神奖励,以不断激励档案工作者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引导其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人才。

四是发挥杰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育人作用,尤其发挥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以他们丰厚的学养、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格魅力带动、影响档案专业技术人才,帮助他们成长。

注释:

[1][2][9][11][12]:北京市档案局.档案系列高级职称数据库[z].1994-2011

[3][4][5][10]: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Z].1994-2011

[6][7][8][13]:北京市档案局.2011年度北京市档案局问卷调查[z].2011

参考文献:

1.孟秀勤,史绍洁.北京人才工作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白春礼.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里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徐颂陶,孙建立.中国人事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人才工作调研方案篇9

为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增强人才工作的合力,形成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经镇党委研究决定,建立以下人才工作制度。

一、人才工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全镇各村(社区)、各单位应及时向镇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下列重要事项:

1、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人才工作重要会议、重大决议和重要部署的情况;

2、省、市有关领导在我镇开展人才工作重要活动或人才工作调研、考察的情况;

3、各村(社区)、各单位制定的人才工作规化、制度,应在提请镇委、镇政府审定前报告;

4、镇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各村(社区)、各单位组织开展的人才重大活动情况;

6、各村(社区)、各单位组织的优秀人才评选或奖励活动情况;

7、各村(社区)、各单位从事人才工作人员的变动情况;

8、枝江市管优秀人才或其他骨干人才工作变动情况;

9、各村(社区)、各单位收集到社会各界对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0、需要提请镇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的其它事项。

二、人才工作督查制度

镇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以下人才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1、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人才工作重要方针政策、重要决议、重要部署情况;

2、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镇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性文件、重要工作部署情况;

3、镇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分解的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4、与人才工作相关的其它情况。

三、人才工作文件备案制度

人才工作调研方案篇10

关键词:动画产业发展;教育改革;产学研一体化;动画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迅速,动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细化,相应的也要求高校培养动画产业规模化运作所需要的技能人才,要求在岗位、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合理的人才结构,形成特定人才的结构划分。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类型,以确定培养方案是针对研究型动画人才还是操作型动画人才进行设计。在全国号召培养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的大背景下,结合动画行业对动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一专业调研情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项目立项后,课题组进行了详细认真的专业调研,并对调研数据及信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调研企业主要为青岛一线动画公司与校企合作单位。重点调查区域以青岛为核心的泛胶东地区,调研采用问卷的形式,具体调研内容涉及用人单位动画专业岗位需求情况、本科动画毕业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情况、动画专业相关岗位结构现状、动画专业相关岗位设置情况、动画专业职业岗位要求、本科动画毕业生在实践实习中的不足之处、动漫企业对本科动画教学的具体建议等。通过走访,课题组了解到都动画相关企业所在行业的现实状况,他们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与要求,并悉心听取了他们对于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为本课题的后续工作做很好的铺垫。

二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化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动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动画人才综合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些综合技能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尤其是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是很难得到全面到位的培养和训练。要具备这些能力,需要实际的项目开发锻炼,需要具体的实践项目来支撑教学。动画产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是以高素质的动画人才储备为基础的,高素质的动画人才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诚信品质。近年来,在我国开放自由的经济背景下,动画产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各种扶持政策来推动动画产业的发展,大批动画相关的影视动画公司、文化传媒公司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状虽然各动画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就业人员跳槽的几率,也增加了用人单位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这就要求动画就职人员要具有较好的法律常识和较高的道德品质。以上这些动画人才的基本需求,很多是需要学生去亲身经历才能获得,不是靠在课堂上接受简单的理论教学讲解就能获得的,这就要求高校动画教育要有一个多元化的课堂,有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校企一体化建设方案

我们在做动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前,做的充分的市场调查和专业调研,针对专业调研情况,以及青岛滨海学院动画专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现有的校办动画工作室,课题组认真研究设计了一套动画专业校企一体化建设方案,来支撑我们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建设总目标

立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背景,以培养动画设计特色人才为宗旨,以学校原创动画项目为基础,构建校企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搭建“产学一体、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培养和锻炼一支专业扎实、技能精湛的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团队;以“环境真实化、教师技师化、学生职工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为原则进行校企一体化基地的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建设为基础,构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体系;在实习实训的同时能够有一定的产出,形成一套成熟的实习实训、校企一体化运作模式,形成一个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高级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动画人才。

(二)具体目标

(1)“产学”相结合

根据本专业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动画工作室原创研发能力,每年引进或研发动画原创项目、原创动画大赛项目,以实现实习内容的产学结合。引进或研发项目的生产或服务过程应与学生实训过程有机结合,每学期设计相应的实习实训课程与工作室的实训项目相对接,基地建设考察一线动画企业的最新生产线,为学生充分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职场氛围。根据生产或工作流程,合理制定学生定编标准,除满足学生实训要求外,还应预留一定数量生产或服务性岗位,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优化课程结构,建设动画相关的艺术课程群,调整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坚持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本的原则,制定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计划。打造面向群内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团队,充分实现教学、实训资源以及教师团队的共享。在充分利用现有实习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一批实体项目工作室,做到实体项目工作室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现有实体项目工作室的重构规划:对现有实习实训室按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建设要求进行重构,重构一个实体项目工作室。

(2)“研学”相结合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教学名师领衔、中青年优秀人才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效精干的师资队伍。初步构建以教学为基础的学术团队,进一步明确教师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水平,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技术、转化为方法、转化为应用。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合作;构建设计、实践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完善创新、创业、就业实践教育管理机制,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完善管理机制,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师生技能培训。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构建遍及省内外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网络,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和环境支持。争取建成设施、仪器完备,实验实践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实验、实践基地。

(3)“产研”相结合

充分利用校内考宝网平台,以及校企一体化这个实习实训平台,建立区域社会服务体系,开展面向社会人员、动漫爱好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动画公司的合作进行影视动画项目开发和技术研究,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运作效率,促进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利用地处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优势,服务当地文化产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地市级的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为地方动画产业发展及动画教育提供学术支持。实现校企师资团队的双向融合,学校专业教师去企业做兼职项目总监,进行项目指导和项目人员管理;动画公司的技术人员进校为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协助策划项目和安排实习实训课程,充分实现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同时,动画企业作为地方前沿信息的来源地之一,能够及时向高校教师通报有关产业的最新信息,并能邀请教师出席动画行业举办的相关行业或学术活动。

四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规范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要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制定与之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和校企一体化建设实际需求,课题组对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修订。培养方案的修订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制度。创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鼓励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实施“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针对实践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开设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实习实训模块、毕业设计(论文)模块、创新教育课程模块、创新设计模块、开放实验模块、专业技能竞赛模块,以及职业能力提升模块。与时俱进的进行培养方案的改进,同时也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培养。动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电影、电视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接受影视动画美术设计、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动画创作训练,掌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造型设计、动画编导、动画创作及理论研究的基本技巧,为从事动画事业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另外,根据行业需求我们还要以培养创新型动画人才为目标。我国动漫行业普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必会影响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动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在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去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合理可行的校企一体化建设,配合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制定的动画人才培养方案,是确保动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基础。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动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实体的建设,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也为本课题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兆峰.动画产业人才需求与动画教育现状的反思[J].新闻界,2008.

[2] 汪森霖.中国动画教育问题分析等[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