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十篇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十篇

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1:07

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1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荆门市5所小学428名小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部分:小学生及家庭的一般资料;小学生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的认知,包括15个条目,以“是”和“否”回答,对计2分,错计0分,满分30分,经过预调查信度和效度分别为0.90和0.92,得分越高表示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越多;儿童行为量表,其信度和效度较好,由113个条目构成,分别计0分(无此行为)、1分(偶尔有)、2分(经常有),得分越高表明小学生行为问题越多。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和纠错,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及小学生心理行为情况

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不同情况评分见下表。

做父母的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丰富的创造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深厚的父母之情和耐心教育。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均分占满分的65.8%,表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较少。人们更多地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在于学校而非家庭,从而导致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匮乏。是否独生子女、教育态度和不同的家长在儿童心理知识方面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对子女教育态度一致的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相对了解多一些,父母亲对儿童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祖父母,表明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比祖父母效果更好,且教育态度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与李娟的调查结果接近。家长教育态度是否一致和不同的家庭类型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和大家庭及单亲家庭的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相对多一些。

2.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关系

将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r=-0.204,p=0.031。本次调查统计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呈负相关,说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了解得越多,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就越少。蔡笑岳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会选择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示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相应的心理知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减少学生的行为问题,构建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平台。

三、建议

1.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长期待学校在倡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家长有配合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1)纠正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家长对儿童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认识和观念,它直接支配着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也是家长形成不同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家长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塑造儿童不同的人格特征,缺陷型的人格模式将成为儿童日后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基础。另一方面,家长对待儿童的不良态度、行为和言语,可以成为外部刺激因素,直接导致儿童产生问题行为。在片面强调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家长的注意力被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主导。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学习以外的事不让孩子过问,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注意孩子眼前是否“听话”,不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知识普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上年龄阶段特点和个别特点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特征;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儿童个性的培养;儿童品德的培养;儿童学习上的指导,如学习动机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等。

(3)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首先,要具备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基本需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其次,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的行为引导到社会赞同的方式上来。再次,学会表扬与批评的艺术,用恰当的语言给孩子的行为以强化,让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留,不良行为及时得到矫正,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引导

在推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社会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有义务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学校在配合、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上认识不足,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1)提高社区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目前从事社区健康教育的人员多数学历较低,未受过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教育,且多为兼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人员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2)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题实践活动。社区卫生人员应精心设计和策划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和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家长学习家庭心理教育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方法,提高家长的受教育率,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建设。要积极吸纳教育、心理、法律、卫生、保健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充实到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梁红,蓝琼丽,田昕,等.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

[2]李娟.湖北省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

[3]何.儿童精神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5]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蔡笑岳,方传燕,应湘,等.城市中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朱晓鹉.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扬州大学,2005.

[8]秦慕萍,汪婵娟,刘媛.构建家校合一的家庭教育工作和谐平台.武汉学刊,2006(1).

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2

【关键词】奥数高压环境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4-02

小学是教育的启蒙阶段,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1]来看,就其个体来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与享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其社会来讲,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

一、奥数高压环境的介绍

目前许多小学生处在以奥数为代表的高压环境当中。奥数是一种具有较高难度的、要求解题者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的竞赛数学,对学习者有一定的能力、知识、心理素质等要求,不适合在小学教育中普遍性、大众化、规模式推行[2]。奥数的竞赛训练和考试形成了一个应试教育系统,并和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结合起来,在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格局下,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升初”就近入学模式正逐渐被打破,奥数成为重点中学择取学生的重要条件。由此极大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的精神处于长期紧张状态,挫伤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损害了其身心健康。奥数成绩与学生的升学和择校相关联,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种选拔机制加重了小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负荷,事实上强化了应试教育的倾向,无形中为小学生的成长制造了一个高压环境。

自奥数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愈加普遍化和规模化以来,就存在奥数“存废”的争论。近年来,这种争论更为激烈,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也多次叫停奥数,但是奥数却是年年禁、年年办,从来没有销声匿迹[3]。那么在目前来看奥数教育还不可能完全被取缔,奥数高压环境下的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普通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此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研究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现阶段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并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探索不同教育者群体所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多管齐下破解奥数高压下思想政治教育难题。

二、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就目前来看家长、老师和小学生所处的是一个奥数高压环境,另外所处的又是一个奥数变革的时期,即奥数“取缔还是坚持”的存废争论相当激烈、奥数教育模式尚在探索完善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从学生的层面讲,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社会中关于奥数“存废”的讨论也相应的对小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小学生的简单思维认识下,除了部分数学天赋出众在奥数中有所作为的学生外,大部分小学生都认为奥数不是“好东西”,奥数应该废除,他们学奥数完全是由于家长意愿,许多不考奥数地区的小学生要比他们这些考奥数的学生轻松许多。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思想认识显现出更多的复杂性、特殊性与突变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甚至抵触心理。

从教师的层面讲,奥数与教师评价相挂钩,有的教师还处在奥数的利益链中,工作过程中的压力、追求利益的心理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教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认真履行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义务。相比于这种“无为”的做法,后果更严重的是“错为”,即采取极其错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事件、江西进贤二中“安排差生在教室外考试”事件等。教师“为人师表”的社会角色使得学生对教师有着由衷的尊敬与服从,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影响程度更高。所以说,教师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具效力和示范性的,其积极效益大,消极影响也很大。

从家长的层面讲,奥数对家长所造成的压力甚至超过了孩子的压力,并且,在奥数存废的讨论环境中,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许多家长认为奥数应该废除,开始认识到奥数并不利于自己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但是又在“小升初”机制的压力中,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考试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从而升入重点中学,又不得不迫使自己孩子学习奥数。巨大的压力加上对奥数的“爱与恨”使得许多家长对孩子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家长自己摸索并使用了许多新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却是偏离了教育规律。

三、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有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奥数高压环境下家长、教师等小学生的直接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要求却不紧迫不明确。另外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较低,这就加深了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根本矛盾,并使得矛盾复杂化。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有一系列具体矛盾。

(一)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4]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一般是通过教育者传达给受教育者的。因此教育者对社会要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教育者与社会要求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在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小学老师等直接教育者在功利主义的巨大影响下不能完整地践行社会要求,更有甚者忽视社会要求,特别是许多小学教师仅仅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无疑减轻了传导的力度,影响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4]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他们的关系是否协调对于教育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小升初”中的奥数考核使得教育者家长和教师以及受教育者小学生都处于巨大的压力环境下,一方面学校里学生与教师会产生矛盾,学生会抵触教师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家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能会不正确,家长与小学生也会产生这种矛盾。

(三)个人经验与教育过程中对之重新评价之间的矛盾

奥数的高压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与方式方法改变。对家长来说,上一辈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压力环境。对教师来讲,以前的教育经验在现在的奥数压力环境下教育实践中也不再有效。

(四)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要求与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4]

小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处于萌芽时期,急需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达的各种精神养料来引导其成长,但是奥数的压力环境不仅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还额外增加精神压力和负担,小学生刚刚萌芽的思想缺少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四、奥数高压环境下教育者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一)家长

首先家长应摆脱教育的家庭化倾向,所谓教育的家庭化倾向就是指家长传输给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学生的学习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其具体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家长期望过高;在实践行为上,家长的意志就是学生的意志。这种倾向在中国传统教育观中犹为普遍。奥数的高压环境下,更具功利性和比较性的“小升初”考核方式加剧了这种倾向。现在,小学生受到家庭内外的压力。所以,家长应该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淡化孩子学习与整个家庭荣誉的关系,从学习乐趣的方向去引导去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真正起到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其次,一些家长对孩子溺爱。家庭对孩子的溺爱是一种变相体罚。家庭外部巨大的奥数压力和家庭内部的溺爱氛围产生冲突,其结果就是孩子思想性格发展的不正确性。另外孩子易把在外面受到的压力转移到溺爱他们的家长身上,从而造成家长孩子间的矛盾,更促成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所以溺爱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避免的,家长可以合理地给孩子减压,时常从教育的效果来反思自己是否溺爱孩子。

再者,奥数的高压环境使得家长在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许多家长就会从许多家庭教育书籍中获取方式方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试验各种教育方法。这样的结果非但不能使小学生成为书中的那些成功人士,还会造成小学生思想的混乱。由此看来,家长应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摸索出一套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二)教师

在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需要做的就是避免“绿领巾”等教育事件的发生。教师在施行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前,应该首先考虑责任,做到充分的试验与评估,全面考虑这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另外,小学教师应该处理好工作压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奥数等考核方式对小学教师造成了无形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能转化到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更不能转嫁到小学生身上。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学会合理的释放自己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有效地投入到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此外,小学教师还应该正确处理功利取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部分地区的奥数环境中,教育事业存在着一定的利益链条关系。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教师如果身处在一定的利益链中,那么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能会发生扭曲。所以,一方面,教师应该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把教书育人的职责放在第一位,淡化利益取向,加强自身自律;另一方面,重视社会对于奥数高压现象的矫治作用。努力形成社会外部的有效制约,如加大媒体曝光程度,加重违规事件惩处力度,提高教育部门的监管强度等,多管齐下遏制奥数高压的愈演愈烈。

(三)大学生家教

在奥数作为“小升初”的考核条件后,许多小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家教老师。而在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教育者就是大学生家教。大学生家教相对于家长、小学教师等教育者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会有其独特的作用。

首先因为大学生年龄与小学生相差不大,代沟问题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小学生与大学生家教老师更为亲切,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多更具实际性,大学生家教老师可以从这种交流中发现其家长和教师不能发现的思想问题,对于大学生家教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小学生也更乐于接受。所以,大学生家教可以利用这种亲切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大学生家教拥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并且对教育理论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大学生家教老师可以在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正确的理念传输给孩子,可以采用较为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

第三,大学生家教老师在小学生与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分别了解家长和孩子的思想状况。一方面可以为家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孩子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向孩子传达家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图,从而促进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家教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起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家教过程中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固桥梁。

五、结束语

奥数作为“小升初”的基本考核方式,使得小学生、家长和小学教师都处于一个高压环境之中,在此环境下,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更多的困难,我们应正确认识奥数高压环境,理性看待奥数高压环境下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科学把握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和规律的基础之上,各方面共同努力,尽最大可能实现正确有效的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发展全面的优秀人才。我们相信,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奥数教育最终会与素质教育实现较好的结合,小学生所处的奥数高压环境会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

参考文献:

[1][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游安军.关于“奥数”存废的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14:87-92

[3]董冠华.透视“小升初”的“奥数”困境[J].陕西教育,2011,7-8:20.

作者简介:

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3

幼儿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策

一、前言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具体是指幼儿园在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小学教育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管理方法、评估方式以及教学规范等应用在其中,使小学教育的内容在幼儿教育中趋于常规化、状态化、普遍化的教育现象。人在每个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以及发展规律是不同的,与之相应的教育模式及管理方法也应是不同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趋势,不仅不利于幼儿基础知识的培养,还会影响到幼儿的未来发展。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

1.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长度上。

(1)从教育内容来看,现阶段幼儿园普遍追求教学知识的难度及数量,忽视幼儿的接受能力。幼儿的思维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主要以表象为主,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是缺乏相应的理解能力的,在此阶段的教学内容应具有明显的启蒙性。然而,很多幼儿园忽略幼儿的发展特点,将小学教育的内容提前渗透在幼儿教学内容中,如要求幼儿园的小朋友能掌握韵母、声母等。

(2)从教学方法来看,很多幼儿园普遍取消游戏教学,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游戏是其能接受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幼儿阶段生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游戏,而学习只是游戏过程中副产品。很多幼儿园本末倒置,用课堂教学取代游戏教学,提前将小学知识灌输给幼儿,如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幼儿书写汉字。

(3)从课程长度来看,很多幼儿园教学课程过长,幼儿时期特长教学开发过度。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办学规模大、教学条件好的幼儿园往往是通过开办特长班等来达到扩大生源的目的。很多幼儿每天除了要应对繁重的教学活动外,还要参加钢琴、书法、舞蹈等特色班。

2.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因素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幼儿园、幼儿教师、家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方面的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幼儿园方面的原因。幼儿园的办园目的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很多幼儿园办园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将盈利性作为首要目的,通过各种特长教育、特色教育来迎合家长,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违背幼儿园作为公益服务机构的宗旨。殊不知,所谓的特长教育或特色教育,如早期阅读、速算、识字等,实质上是忽视幼儿的个性、智力、兴趣,而将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应用到幼儿身上。

(2)幼儿教师方面的原因。很多民办幼儿园所聘用的教师多是刚毕业的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因而很容易受到幼儿园领导、家长以及社会的影响,不顾实际地迎合家长以及社会对于幼儿提前教育的要求,采取小学化的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模式此外,由于幼儿园生源数一般都与其工资、薪金挂钩,幼儿教师为了获得较大的利益,不得不想方设法扩大生源,通过教学内容的先进化来吸引家长,而教学内容先进化的实质就是小学化。

(3)家长方面的原因。自古以来,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比他人的儿女聪明、优秀。基于此,家长的愿望以及需求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家长对于儿女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高,其片面地认为幼儿教学越早越好、教学的内容越多越好。因此,希望幼儿园能给予儿女提供特殊或提前教育,如算术、识字、舞蹈等。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功利化观念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催化剂。

(4)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方面的原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幼儿教育监管不力,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欠缺对于幼儿园的办园许可、教师资格认定以及幼儿教学内容审查等方面的管理。没有及时取缔不符合办园条件的幼儿园,没有对缺乏幼儿教学资质的教师进行适当惩罚,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愈演愈烈。

三、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纠正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1.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也是幼儿发展的垫脚石,优质的办园质量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教学水平,使幼儿能够健康成长。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查幼儿园的办园资格,对于符合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应及时审批并发给办园许可证,对于不符合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应及时取缔,防止因部分幼儿园不规范的小学化教育而引发生源上的恶性竞争,避免幼儿进入到不规范、不标准的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

此外,还应加大对幼儿园教学内容的监督,树立幼儿园正确的学前准备观念。教育机构管理部门每年应定期对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方法等碱性抽查,对于有小学化的教学倾向的幼儿园应严肃处理。

2.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管理

相关部门应严格审查幼儿教师的教学资格,对幼儿教师的资格认定、聘用、评级、教学方法等做出客观评价,纠正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此外,还应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业务能力。树立正确的幼儿教学观念,幼儿阶段是进行基础教育的阶段,而不是知识的灌输阶段,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回归游戏教学,以幼儿的兴趣、爱好、智力、需要等为基础来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从源头上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3.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

应通过举办宣传讲座或者举行义务教育活动等方式来改变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错误认识,用雄辩的理论以及详实的事实,使家长认识到将小学教学内容提前渗透到幼儿阶段教学的严重危害性,这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发展,还会使幼儿学习不开心,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到未来的学习教育。家长应根据自己儿女的喜好来选择培训班,在幼儿早期应注重认知素质的发展,对于智力方面的培养应在认知培养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幼儿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急功近利。

4.小学教育改革应为幼儿教育提供指导

积极推进小学教学改革,使小学教学改革为幼儿教学提供指导。首先,应取消小学入学选拔制度,不得以考试成绩作为小学入学标准,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制度。其次,应全面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缩小小学之间的教学质量差异,平均分配教育资源,消除家长对于入学成绩不理想而不得不进入教学质量差的小学的顾虑,逐步消除择校带给家长的压力,从源头上摆脱幼儿教学是小学预备班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张敏梅.当前幼儿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知识经济,2011,(02).

[2]胡睿,赵凤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3).

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4

关键词:小学生法制教育问题

一、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

笔者之前同法律专业的一些在校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前往成都市某小学做“法律常识进课堂”普法活动。整个活动以授课的形式展开,志愿者们分别来到各自分配的班级,讲解了若干个案例,基本围绕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法分子绑架未成年人并索要钱财等常见问题讲解。整个一堂课下来,虽然有一部分同学学到了知识,但较多同学只当此类授课讲解为娱乐活动,存在问题如下:

第一:学生对接受法律知识不重视。由于法律知识未列入考试范围,他们不是像上数学或者语文课那样会认真听讲,也不是与老师互动,而是在座位上聊天,随意走动,课堂纪律差;

第二:由于缺乏亲身经历,学生对所获知的法律知识持怀疑态度。如讲到一个17岁少年在网吧沉迷游戏长达6小时不上厕所憋炸膀胱,就有人提到自己有时也连续几个小时玩游戏但没有发生过这事。

第三:由于缺乏长期连贯的较为全面的系统学习,学生所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转而在实际生活中照样不遵守法律。这样一来普法活动就流于形式。

第四:非专职法律老师对所授知识掌握得不是十分透彻。尽管是法律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或者研究生,由于缺乏系统的授课培训,临时组成的两名志愿者可能在同一个班级里有不同意见,由此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更加模棱两可。

除此以外,小学的法制教育还存在其他一些类似不良现象:

(一):法制教育形式简单,方法缺乏多样化。大多局限于学校和课堂之内,如法制宣传、主题班会、学校讲座,真正让学生接近法律,深刻体会法律的实践活动很少。

(二):法制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将法制教育混同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成为单纯的道德教育,义务与责任教育,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权利,授课老师往往就是思想品德课老师或者班主任。并且由于中小学老师没有系统地学习法律专业知识,仅仅通过公招考试知道相关教师法或者少数法条,甚至年长的老师本身就不懂法,授课内容照本宣科或者囫囵吞枣。

(三):法制课程简单、粗糙不系统,教材不配套,缺乏层次性、针对性,方法简单,设计粗糙,课程执行心不在焉。大多采用集中授课的方法,不分年级,不论教育对象之间差距多大,一概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很多地方只是一学期举行一次大型法制讲座,几百甚至上千人集中听课且大多缺乏趣味性、适用性,仅有的几个案例虽增加了生动性,却由于内容比较极端失去了针对性,了无意义。[1]

(四):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法制教育不统一。小学法制教育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但是在现实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往往表现为教育口径相互矛盾,教育责任不清,部门之间配合难,共同营造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法制环境的有效机制还未形成。[2]

“法制教育进校园,年年提,年年做,效果都不尽如人意。”3月13日,成都市42所中小学代表齐聚成都市检察院,共同就如何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了座谈。“台上人讲老一套,台下人玩手机、打瞌睡。”会上,学校代表们纷纷反映以往法制进校园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同学们兴致不高。[3]

二、法制教育的方法

基于以上所提问题,在进行小学生法制教育行为中,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避免法制教育成为无用功。

(一)完善法律之教育内容,丰富法制教育体系

对小学生要进行基本的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法”的基本含义和作用,重点抓好《宪法》、《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的法律法规教育,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正确引导小学生行为,让学生走进校门、走出校园都要意识到生活规则的存在,意识到法律的存在。

(二)加强小学法制教育应做到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小学法制教育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多方引导,不要让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产生压力。在学习课本法律知识的同时,法制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采取法制小品、舞台剧、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对各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以及让学生走出教室,聆听亲历者的讲述,参观法制宣传,旁听法庭审理,了解身边的法律故事,创新法制教育形式,如观看央视的《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普法和警示教育的范例,定期观看法治电影。同时要拓展法制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开辟专栏,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室等媒体加强法制教育宣传,使学法、守法深入人心。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如在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文化宫、图书馆、监狱、看守所等机构建立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并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警校共建,构建校内外共同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四)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小学法制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者法律素质,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五)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学校教育是轴心,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依托。因此,一方面学校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电话、等形式,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反映和了解他们的情况,并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知识,使家长们意识到很有必要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守法,配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关注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宣传资金和环境上给学校的法制教育以支持和帮助,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和前途的问题,也是建立法制社会的必由之路。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法制教育非常重要。在法制教育中应当让学生们具备自我防范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等,让法律陪伴小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安艳宾.青少年法制教育应是一种规则教育――厘清中小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基本问题.法治与社会2010(8),235-237

[2]潘进军,韩彦平.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J].协商论坛,2010(10)

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5

【关键词】中小学;家校合作;困境;归因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14-03

家校合作在帮助学生学习,并让学生有成就感方面益处良多。国外有研究表明,当家长和教师一起工作时,每个孩子都会受到诸多益处:学生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学历,在学业测试上表现的更好,在校能够更加规范,有更好的行为表现,而且在对自己和学校的态度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重视家长参与的学校计划更有效率。[1]但是,从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实践来看,一直以来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成为制约中小学家校合作积极作用的枷锁,导致家校合作效果不好,甚至难以实施。

一、家校间教育目的矛盾

由于所处环境、生存背景、自我需要、知识结构、角色立场等方面的差异,有些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目的方面还存在矛盾,这些矛盾严重影响着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对有些家长来说,孩子受教育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安心的工作。在与一些初中生家长交流之后发现,个别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行为习惯表现得十分淡漠,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关心,甚至有些家长称,已经计划好自己孩子的发展之路,只要一毕业,便可以到某个单位工作。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也不关注自己在学校的行为是否恰当,而且愿意去按父母为自己设计的规划发展。家长在教育目标选择上,表现得更为实际和功利,不能说这种取向是错误的,因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接受教育的一个长远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就业。但由于家长凭借自身在权力或者财力方面的能力,为孩子铺好发展之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教育,必然会弱化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和竞争意识,缺乏自我提高的认识,有时会做出有违学校纪律的行为,有些行为甚至会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

事实上,这种情况与之前出现的“官二代”、“富二代”现象为同一问题,只是在程度上略有不同而已。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学校教育能否对一个学生发挥积极作用,关键要看家庭教育能否对学生建构一个正确的价值引导。正如“官二代”和“富二代”家庭的孩子,由于某些家长对学生一直灌输“无论学习怎么样,你将来毕业后就可以到某个单位工作”这类思想,造成学生蔑视学校和教师,轻视知识和技能,甚至无视制度和法纪。这样一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问题频频出现,学校和教师对此束手无策,而学生的家长却总是振振有词。

二、家校在教育方式上的冲突

教育方式是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之间的冲突,是造成家校合作困境的另一表现。

就当前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存在“严厉”和“溺爱”两个极端的走向,一方面,有些家长在教养孩子上表现出缺乏耐心,常常对孩子极为严厉;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于宠爱和偏袒,甚至孩子做错事也要尽力维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政策的逐步演化,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目前来看,在城镇中基本形成了以“四二一”和“四二二”为主体的家庭形式。由于家中孩子少,因此学生们从小享受着两代人的宠爱。家长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苦”,将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都揽入怀中。尤其在隔代教育中,很多祖辈对孩子的疼爱已经超越了“必要的度”,甚至冲破了道德底线。这不仅会使孩子养成自私、淡漠、懒惰和懈怠的不良品德,同时还会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随着这种教育方式愈演愈烈,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的困难也将变大。另外,很多家庭对子女抱有很大期望,期望越大给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因此对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再加上有些家长不善于与孩子沟通,也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适度的教育方式,常对孩子非打即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

相比之下,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同时管理几十个乃至成百上千的学生,自然不会对学生过于溺爱,为了管理有效,也不会过于放纵。因此作为专业人员的教育工作者,一般来讲在教育方式上会比家长的教育方式更加适当,不会像家庭教育方式那样走向两个极端。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方式的不足,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更加中性,也让学生有一个平衡、健康的心理。

虽然学校教育可以对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有一定作用,但是新的问题也产生了,那就是家校在教育方式上的冲突的出现。家庭长期采用的教育方式必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使得学校中的教育方式在有些学生身上难以奏效。

三、家校之间的责任推卸

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之间积极沟通、相互配合,通过双方共同协作,来改进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就当前我国中小学实际情况,普遍存在家校间的责任推卸现象,这种卸责现象尤其体现在学生出现教育失败的情况中,具体表现为“家长缺位、学校卸责”。

学生的主要日常活动就是在校园里学习,但是从家到学校,甚至在学校内,偶尔也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例如学生意外受伤等。这种意外问题的发生,不但与外部的一些不可控因素有关,往往还因为教育者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或者教育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那么是谁没有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呢?作为学生的主要教育者无非就是家长和老师。有些家长,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便找到学校领导和教师吵闹不休,将所有责任推到教师和学校身上;而学校和教师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管理人员,却只能想尽办法摆脱责任。

学生身边的环境和人对其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时间上看,家长不仅是学生第一任教师,也是教育自己孩子时间最长的教师;从空间上看,家长是学生最近的教师,因此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是有教育义务的。而学校则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人员,理应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在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学科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培养,还包括其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比如生活中的安全问题等。然而在面对教育失败的问题中,在问题发生前,双方没有明确各自的责任,而在问题发生后又相互推诿,这样只能加深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鸿沟,不利于家校之间的合作,更别说发挥家校合作在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了。

四、我国家校合作问题的归因

国外Richard.J.Cowan等人提出,文化、经济和政策,是创建有家长参与的教育所有学生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2]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家校合作困境重重,这与我国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策引导是分不开的。

首先,文化会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以及教育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文化对家长的影响分为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来看是社会文化,即一个人所处在的社会环境中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表现为一个社会形成的对某一问题的总体观念和态度。就教育方面来看,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家长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动,这是受我国整个社会的对教育的认识所影响的,因为我国大部分家庭依旧认为教书育人仅是学校的工作。从微观层面来看,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家长自己的文化水平或文化背景,因为个人经历的不同,家长之间的文化背景必然会有差异。家长的文化背景会对家长的教养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家长的文化水平也会影响到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能力,尤其在我国部分不发达地区,由于家长的文化背景较低,在教育子女方面明显无力。

其次,社会经济水平是制约着家校合作开展的物质条件。家校合作是在必要的环境中、采用一定的技术、家校间为了共同教育学生所组织的活动,因此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家校合作的物质需求主要表现在环境和技术两方面物质条件。家校合作在环境方面的物质条件重点在于开展所需要的活动空间,家长和学校之间开展的互动,是为了教育学生所进行的专门活动,需要特定的场所和恰当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家校合作的活力。另外,家校合作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尤其在当前的信息化大潮下,家校合作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例如家长和教师通过“校讯通”和互联网等开展的联系,有先进技术的作为工具,可以使家校合作下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无论是适合家校互动的环境,还是开展家校合作的技术,都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所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制约家校合作的瓶颈之一。

第三,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造成家校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在家校合作的制度建设问题上,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不完善,尤其在对家长教育责任立法上存在空白。例如2003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家长委员会的建立,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是参与学校管理,但是并没有对学生家长的教育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解释。赵刚教授主编的《家长教育学》一书中,总结了家校合作立法建设的五大意义:一是可以确保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和与教育整体发展;二是可以总结、确认与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三是可以有效解决家庭教育领域的种种现实问题;四是可以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与成才;五是可以满足广大家长的心愿与呼声。[3]可见,缺乏制度保障,不仅是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缺位”的主要原因,而且由于缺乏法律依据,不利于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

综上,从国外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来看,推进家校合作的立法进程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例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从1965年《开端计划》到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16部法律、计划中,均提到了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并由政府提供相关的经费。2006年,苏格兰通过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法》确立了家长作为其子女的教育的参与者的原则。法国于1989年《教育指导法》中明确家长与学校的特殊关系。[4]这些国家在家校合作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可以作为我国在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参考。

在我国家校合作立法工作上,应以统一家校之间的教育目的、创建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合力为目标,把解决当前家校之间存在的关键问题作为制定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出发点。从上文所述当前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来看,家校之间的责任推卸是家校合作困境的主要障碍,因此,家校合作在法规制定上应将核心放在明确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责任。在国外,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较为具体的规定,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就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根据我国现有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在家校各自教育责任问题上,当务之急是对家长的教育责任进行明确和规范。

注释:

[1]andreaCanter,ph.D.parentsandteachers:Strategiesforworkingtogether[J].nationalassociationofSchoolpsychologists.

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对策;农村;现状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1.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落后

我国虽然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相当一部分乡村小学至今还存在教室短缺、危房严重、教学设备不全等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办公经费有限,仅仅能够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真正投入到教学设备上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加之最近几年适龄学生急剧减少,一些现代化教学设备无法引入,像电子白板、计算机等先进教学设备,偏远农村见都没见过。

2.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当薄弱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离开教师谈教育那就是一句空话。然而在偏远的农村,薄弱的师资队伍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相当一部分学校虽然学生人数少,只有几十个学生,但年级数齐全,学前班到六年级都有,缺的就是老师。七个年级只有三四个老师,有些课程根本就没办法开设,只有搞复式班教学,课堂教学效率极为低下。另外,农村大部分教师只凭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授课,没有机会和场合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研活动,因此他们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教法陈旧。还因为教职人员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部分教师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

3.农村学生学习条件低下

农村学生由于自幼长在农村,他们见识少,没有得到城市优质资源的共享,视野狭窄。如今推广的先进教学法中的有些环节,靠学生的能力是根本完成不了的。由于农村学生身边没有网络、图书馆、书店,他们的学习资料极其匮乏。学了国家免费的教科书之外,手头没有一本教辅读物。因此,学生没有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4.农村家长教育观念陈旧

现在农村的独生子女增多,而家长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娇惯子女现象严重,任何事都随子女心愿,纵容子女犯错,“留守儿童”的出现以及家长与学校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的教育负担。另外,部分家长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对女孩子的学习成绩无所谓,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根本不与学校配合。这些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的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而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二、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的对策

1.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紧缺现象,落实农村教师优惠政策

农村教育要发展,有专业强的师资队伍是首要条件。如果没有专业对口、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一支教师队伍,就根本谈不上发展教育。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人事安排上应多考虑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另外,由于农村自然条件差,一部分教师思想波动大,有走心没守心,干上几年,想尽一切办法进城,原因是农村生活条件差,教师待遇不高。因此,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留住农村好教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该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关心贫困教师,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在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促进教师安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当前形势下,由于行业间的差别,农村教师的思想波动大,由此加强师德建设,弘扬正气,消灭邪风相当重要。通过学习先进、树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巩固专业思想。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使其解放思想,拥有良好的心态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3.提高家长教育意识,关注“留守儿童”

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7

新课程小学教育发展方向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意义

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小学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强化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整合小学教育的优势资源,发挥小学教育的真正作用,缩小城乡小学教育当中的差距。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当中接受的教育如何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邓小平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小学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实现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新课程下我国小学教育现状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在新课程之下,我国的小学教育既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遇到了新的机遇。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当中,存在着很多脱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常常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采取的是一种表面化的做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讲究的是应试教育的方法,使小学教育当中的减负变成了一种口号,素质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当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小学教育不平衡发展。由于经济文化的因素,在城乡的小学教育当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总体上来说,城市的小学教育要远远的高于农村的小学教育。城市的小学教育当中,不仅有比较齐全的教学设施,也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相比较而言,农村的小学教育还是实现一刀切的编制制度,教师严重不足,教学规模小。(2)过分强调统考排名,忽视教育当中的素质培养。长期以来,教育部门都是极其强调要做好学生的统考排名工作,而很多的教师也把考试当成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手段。这实际上是和小学教育大众化的理念相违背的,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3)小学教学理念落后,不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新课程之下的要求侧重点在于要突出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地位,发挥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但是很多的教师仍然是固守落后想教学思想,强调教师为中心,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4)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学习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小学教学当中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但是,据调查显示,目前很多的学校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是按照传统的学习方式要进行学习,没有形成自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新课程下我国小学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未来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执行,加强小学基础性教育,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是势在必行的。要改变落后的小学教育现状,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整合小学教育资源,平衡城乡教育发展。要认识到农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现状,把小学教育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变教师设施,建立起完善的师资队伍。进行城乡教育的合作交流,利用网络的优势资源,把城市的优质课件实现共享,促进城乡教育的平衡发展。

2.引进新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测评合理性。新课程重点指出,强调素质教育不是一味地排除考试的,而是合理地结合应试的手段,采用新的测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生效果。具体的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一个主要的部分,把考试当成是教学阶段的一次检测,引导学生通过考试发现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第二,实行多种评分制度,包括教师评定、家长反馈和学生互评。最后还要加大对实际操作能力的测评,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实际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现象,避免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3.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小学教育的成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贡献。在新课程之下,小学教育必须达到教育的本质,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一个必要的能力保障。把素质教育当成教学的一个主要的目标,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

4.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教育不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教师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往的小学教育当中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才联系家长进行解决的。这让很多的学生害怕老师进行家庭访问。在未来的小学教育当中,要改变这种想象。教师要积极和家长沟通,可以采用家访的方式或者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教师要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把自己的想法和家长进行交换,以达到一个共同促进学生教育发展的目标。

5.进行系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知识不能够仅仅依靠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可以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学法指导。学习主要包括四个步骤:预习、学习、练习和复习。在不同阶段的侧着点是不一样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决定了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合理运用“我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习就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更愿意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自主学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是学生未来学生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清喜.关于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5,(02).

[2]韦志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07,(07).

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8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小学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problemofconvergencebetweenkindergartenandprimaryschoolhasattractedtheworld'sattention.ourcountry'skindergarteneducationturnedtobe“primaryschooleducation”,whichhascausedtheattentionofthesocietyandseriouslyaffectedthepromotionofpre-schooleducationreform.thisstudyselected4publickindergartens,6privatekindergartens,3preschooleducationtraininginstitutions,4primaryschoolsinChenzhou,Hunanprovinceastheobjectofinvestigation.wefoundthattherearealotofproblems,andputforwardsomeconcretesuggestions.

Keywords:convergencebetweenkindergartenandprimaryschool;kindergarten;primaryschool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93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1]。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对此,2011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3]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4],均对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规范幼儿园教育教学,建立科学健康的学前教机制。虽然教育部门的态度非常明确,但现实中的幼小衔接是否遵循幼教规律贯彻执行还有待实证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对湖南郴州市4所公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4所学前教育培训机构、5所小学进行调查,分析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学习的现状,并通过实证调查、专家访谈、结合国内外幼小衔接的相关理论进行反思。

一、幼小衔接阶段教学现状

目前湖南省郴州市学前教育的办学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和专门的学前教育培训机构。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教学方式各有特色,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家园互动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别。

(一)公办幼儿园

公办幼儿园由国家财政拨款,有着优质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收费低、资源优的特点,是众多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学校,但由于学位有限,仅少部分父母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才能入园。国家财政拨款的性质也决定了公办幼儿园受教育部门的严格监管,须秉承国家对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如在《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严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名义向幼儿园推销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幼儿园不得要求家长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等。

在教学内容方面,公办幼儿园都是按常规的形式上课,以游戏为主,而拼音、识字、计算较少涉及,并直到毕业。多数公办园园长表示:有些大班家长确实有知识技能教学这方面的要求,适当的知识技能教学可能也是有必要的,但迫于教育部门的监管检查,只能严格按国家的文件规定执行,不开设兴趣班、特长班,不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等。在家园互动方面,公办幼儿园家长大多文化素质较高,重视幼儿的教育,时间相对宽松,一般能积极地配合参与亲子活动、完成亲子作业,并能主动为幼儿园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调查发现,尽管公办园价低质优,但进入大班时,12%的家长仍因担忧幼儿的学业成绩,选择转学至学前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专门的知识技能培训。

(二)民办幼儿园

民办幼儿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收费较高的贵族式幼儿园,另一类是收费相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郴州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多数,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是我们调研的主要对象。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每年定期接受教育部门的评估但监管力度较小,收费相对较低,有一定规模,较公办幼儿园自主性、灵活性更高。因此,多数幼儿园一方面在整体上贯彻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形式、不超前教学等。另一方面,为了留住生源,又另辟蹊径迎合家长的要求。比如,在园内开设识字、珠心算、国学、舞蹈、英语等特色课程,或在大班之后再开设学前班,变相的将知识技能的教学摆在首位。在家园合作方面,这类幼儿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不够宽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太重视,认为只要交了钱,把孩子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于幼儿园布置的亲子作业、亲子共育等内容配合程度不高,对孩子成长的评估也只简单的依据外显的、量化的目标,如会认多少字,是否会唱歌、跳舞、计算等。同时,因缺乏对孩子的关注,难以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久而久之,家园合作仅仅流于形式,幼儿园难以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家长,而只重视教授幼儿短期见效快、易于表现的知识技能。

(三)学前教育培训机构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培训机构有着办学门槛低、学习周期短、办学灵活多样、收费高、主要以满足家长需求为目的的特点。培训时间最长为一年,短则一至两个月,主要接收5-6岁的学前幼儿。来此入学的孩子一般有两种:一是幼儿园大班已读完,但年龄还不足6岁,家长既不想让孩子继续读大班,又无法进入小学,便送到这类机构就读;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驱使,大部分家长认为到培训机构能学到更多知识,能更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学习成绩好。学前教育培训机构,它不同于幼儿园,受教育部门监管力度很弱,课程、方式、方法等的选择自主性强。他们以要求严格、知识过硬、小学一年级教师满意而著称,也因此,培训机构几乎完全小学化,教学形式和方法小学化、教学内容小学化、作业布置小学化。正是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需求,所以家长对培训机构的满意度很高,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的生源好,甚至分流了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部分生源,使得公办和民办幼儿园越来越有危机感。

(四)小学低年级与学前教育的差异

通过走访幼儿园相对应的小学,随堂听取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访谈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得知培训机构的课程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有许多重复之处。如在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与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相一致。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方法却不一样,如教育培训机构采用的是“列竖式”的方法,而小学采用的是“实物法”和“分解法”计算的。一位任教的小学数学教师向我们介绍:“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遵循着先实物、再象征物、再上升到抽象的数字计算的规律发展的,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是二年级学习的内容。”调查还表明,培训机构的学习通常缺乏小学教育的系统性,有些知识幼儿已在学前教育机构学得很深,而有些问题却从未接触,便容易出现某些方面的盲点,而学生不自知,教师也难以觉察,便会出现这些知识点的薄弱环节,难以得到全面综合的良好发展。而这种缺陷,越到高年级,分化越明显,问题越突出。通过访谈发现,72%的任课教师认为幼儿提前学习并非一件好事,刚进入一年级时,的确会表现出一些优势,过渡快,易接受,考试分数高,但慢慢就会显现出孩子的思维固定,上课专注力不够等问题,孩子通常会用之前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解决问题,却不善于发散性的思考多种解题方法;也由于已经学过,孩子往往兴趣不大,容易沾沾自喜,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28%的教师表示,适当地在学前进行一些知识点的教学,能减轻小学一年级课程的负担,比如拼音,一年级教材中对拼音的教学安排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如果学生在幼儿园从未接触,学习确实困难。

二、幼小衔接问题的反思

(一)教育部门合理监管,保障各方面办学力量的科学性

首先,教育部门应合理监管,做到张弛有度,发挥公办幼儿园的积极自主性,抑制民办园、培训机构的不合理现象。一项关于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课程应该是偏向综合课程还是分科课程进行了选择,结果显示,有76.7%的教师选择分科课程或以分科为主的课程[5]。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启蒙性,要求注意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内在逻辑联系,整合教育内容,可见这种分科或以分科为主的课程与课程改革的精神不相一致。在教材的选择上,大部分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都认为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幼儿园管理者决定,这表明教师在课程中的自主决策能力还远远不够。

其次,应抓紧研究,从法律保障、管理制度、师资培训、课程衔接、教学目标等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幼小衔接教育规划,保障各方面办学力量的科学性。如法国的幼小衔接教育制度具有层次性、公平性和连续性,这与其幼小衔接在管理制度、教师培育、督导评估、教学阶段、课程衔接、师资聘用等方面已经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与规划体系密不可分[6]。而我国在幼小衔接问题上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教育规划和政策体系,且各地差异较大,根本无法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

(二)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观,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幼儿入小学的年龄要求是9月1日前年满6周岁,哪怕9月2日出生也只能等第二年再入学。这种将是否能入小学严格控制以一天为界,实际上是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身心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我们不能将幼小衔接仅仅简单的看作是一个“点事件”。即将所有问题都集中在“入学”这个点上,甚至是“入学第一天”这个点上,或者只通过在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年和初等教育的第一年中,对儿童采取措施,帮助儿童顺利从学前教育阶段过渡到初等教育阶段,这实际上是狭义的、静态的幼小衔接。处于这一年龄界边缘的孩子,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也是造成部分幼儿家长选择上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幼小衔接工作应贯穿整个幼儿时期,全面培养幼儿的素质,使其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六个方面的断层,即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7]。为了维持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连续性,防止幼小衔接中出现断层,幼儿园可着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第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应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听教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第三,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三)改变家长观念的局限性,构建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幼儿家长三方联动机制

首先,应加强宣传,改变家长观念的局限性,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神童教育”等某些培训机构过分夸大其词的影响,家长对于儿童入学准备中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如偏重知识技能的准备,忽视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准备。我国一项对某幼儿园家长的调查发现,25%的家长认为应让幼儿学拼音、识字和书写,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幼儿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8]。而大部分国外家长对儿童入学准备内容包括社会性发展的准备、情绪方面的准备、学习方面的准备和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四个方面[9]。这说明我国的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较为局限和片面,因此,应当加强对家长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科学理念的宣传教育,帮助其全面正确地认识幼小衔接工作,自觉选择科学规范的幼儿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幼小联系,构建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幼儿家长三方联动机制。目前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仍是以幼儿园和小学的教研活动相对独立、家长基本被排除在教研活动之外的传统教研模式为主[10],这一模式导致幼儿园、小学缺乏沟通,互不了解,家长也无所适从。因此,幼儿园、小学教师应加强沟通交流,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教研等方面相互探讨,以多种形式向家长公开宣传,联合幼儿园、小学、家长力量,构建三方联动机制,共同为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38.

[2]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Z].教基二[2011]8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教基二[2012]4号.

[5]秦振飙,侯莉敏.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对广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比较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

[6]胡春光,陈洪.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的内涵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

[7]朱征平,汤图平.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讨[J].幼儿教育,1995(5).

[8]陈臻.幼小衔接:转变家长观念形成教育合力[J].山东教育,2002(15).

[9]mcCubbins,J.transitionintoKindergarten:aCollaborationofFamilyandeducationalperspectives.theVirginiapolytechnicinstituteandStateUniversity,2004.

[10]樊玉莲,樊冬梅,陈琛,构建幼小衔接联运机制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5).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保教质量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

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9

[关键词]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些建有企业的村、镇,富裕起来的农民更是有条件改善生活,他们纷纷到县城购买住房,举家搬到城里居住。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家长举家搬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考虑,就是要让子女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当前,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普九”已达标,通过了国家”双基”验收,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程度改善。但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诸因素的制约,与县城学校相比,广大农村中小学仍然普遍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备简陋、师资数量不足、教育观念保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城乡之间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质量的较大差异,促使家长送子女进城就读,他们希望孩子在城里接受好的教育,成长成才。

一、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后的易发问题

跟随父母进城居住、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处于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里,他们既紧张又兴奋,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希望。然而毕竟是有别于过去生活的环境,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后容易产生以下不适和问题。

1、学习不适。由于城乡教育教学多方面的差异,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后首先遇到的就是学习不适问题。不适应学校的管理,不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方法……从而出现学习困难。学校的成就,教师的业绩,城区同学的见多识广、多才多艺,让进城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表现在他们身上或是胆怯、学习自信不足,或是对周围环境的抵触和敌视心理。

2、交往不适。交往不适尤其表现在插班的农村中小学生身上。对他们来讲,融入新的班集体有两重障碍:一是与城区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对其他同学的眼光、言语非常敏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二是原班同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交往圈子。如何交往,如何融进班集体,农村中小学生无所适从,他们觉得很孤独。

3、安全问题。农村的社会环境比较单纯,社会治安相对县城要好得多,而这也使进城居住、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缺少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一是上下学途中的交通安全问题:二是对陌生人的防范意识不强;三是被高年级同学或社会闲杂人员索要钱物、人身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处理,自我保护能力很弱。

4、网络问题。农村中小学生来到县城居住、就读,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家里购置了电脑,街道上随处可见网吧,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刺激。一旦控制不住,他们就会变成一个个网虫、网迷。这是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最难把握和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加大智力投资,物质上充分满足子女的发展需求

进城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孩子落后于城里孩子,首先花大力气给子女选择了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有的甚至还择了班;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一应满足,购置了电脑和各式新型的学习机、学习材料;为子女请了家教,送他们上各种辅导班。总之,农村家长们按城里学生的标准和模式进行着智力投资。

2、重视家庭教育却苦于不得法

由于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有很大提高,希望子女成才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面对城市化浪潮和周边不断变化的环境,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不论是应掌握的家庭教育理论,还是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能力,都明显的欠缺,差距很大,其中甚至不乏错误的方面。因而他们无法跟上快速变迁的时代,有效地对子女进行教育。

三、建立社区家长教育学校,加强对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

社区家长教育学校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区、学校共同组织的面向未成年人家长,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其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带有师范性的、业余的成人教育学校。通过建立社区家长教育学校,整合社区、学校、家庭教育资源,创建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体制,可以改善目前广大家长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状,从而有效缓解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社区家长教育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

1、帮助家长尽快适应城里生活,充分认识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富裕起来的农民进城居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尽快适应城里生活的问题,只有家长找准了生活位置,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城里生活。由于条件的相对优越,进城居住的家长们无需为生计整日操劳奔波,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再加之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上了辅导班,请了家教就万事大吉,这些都会让他们觉得无所事事。通过社区家长教育学校开展各种活动,要让广大家长充分认识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清醒地意识到有许多知识等待他们学习,应该用好闲暇时间,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进行“补课”,比如学习营养配餐知识,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等。总之,进城居住的家长们一定要有提升自身素质的紧迫感,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不断破除落后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家庭教育的需要。

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10

一、造成学生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校正学生不良行为无法可依,学生犯错无担责意识。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对“适当方式”没有明确界定,可操作性不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行为校正仍然心存戒备。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有意无意地会行为失范,如扰乱课堂秩序,给其他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或在玩耍中对其他学生造成人身伤害;或随意打骂同学、经常上网、不遵守甚至肆意破坏学校规章制度等等。在这些“问题学生”面前,学校、老师也是绞尽脑汁,收效甚微,有的干脆束手无策。

(二)社会功利性“质量观”根固难变,学校责任教育功能弱化。目前在高考中考评比、小学质量检测比较风行的背景下,学校的教学功能被人为地夸大,学校的教育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几乎成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学校对学生教育很难顾及,多数教育活动没有时间开展,教育措施很难落实,思想教育收效甚微。从社会价值观方面看,教学成绩是家长评价、选择学校的唯一标准,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是纸上谈兵,这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等被严重弱化,责任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

(三)社会对教师职业认识有误区,教师管理学生心存戒备。应该说学校或教师肩负着社会赋予的管理学生的职能,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惩戒教育是老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但事实上教师教育管理学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体罚学生是法律不允许的,就连写检讨、批评等手段也被称作“软暴力”,很多教师因为管理学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四)部分家长认识出现逆转,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优越。有些家长饱尝了贫寒的滋味,在养育孩子上毫不吝啬,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日子,凡事自私唯我。有些留守儿童,生活在爷爷奶奶的精心呵护和溺爱之中,凭着父母的对自己的“亏欠”,在家里肆意“张扬”自己的个性,自私、霸道、为所欲为。像这些贪图享受的孩子,对家庭、社会、他人没有一点责任意识,无法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还有家长只图赚钱,孩子的教育被抛到脑后,甚至认为孩子在学校主要是长身体的,长大了好赚钱,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习状况、教育效果不闻不问,对学校正当的教育从不配合,甚至横加干涉,对自己的孩子偏袒、溺爱、放纵。

二、对小学生责任感打基础的几点建议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一)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教师的使命感。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我们禁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和人格尊重,也是对教师的一种保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多数是因为学习成绩,很少涉及学生行为习惯。这一方面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也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差,要打;学生表现差,要打。离了体罚没有更好的方法,所以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一定的培训引导,使教师都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用良好的德行影响学生,用真挚的情谊感化学生。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负有教育管理学生的使命,对正当的教育行为要坚持,不要因为社会、家长的否定而退缩,用我们正确的责任观、使命观、职业道德观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生负责。

(二)积极推进家校联系,端正家庭教育观念。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因此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印发家校联系卡、校讯通、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提高家长对学生教育的认识,改变部分家长的落后观念,纠正家庭溺爱、放纵、偏袒孩子等错误做法,力争使学校教育成果不在家里打折扣,使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在家里得到延续,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