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十篇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十篇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1:58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篇1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个相关教育工作中的核心教学任务,而学校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把德育教学放在首位。因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积极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学效果一直不明显,从而导致该学科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对于主课与辅助性课程持有不一样态度,一直都认为只要提高语文、数学以及英语教学质量即可,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支持,进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因此,教师一定要把主科与辅助性课程放在同一位置上,同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纲要求实现思想道德教学目的,以此来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使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教育发展的要求

 

由于在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会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以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毫无章法可言,同时还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想道德这门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逐渐降低,进而让我国思想道德道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提高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

 

(三)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一个合适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经常忽略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进而影响了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没有把该课程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追根究底都是因为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仅仅会削弱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性,也会阻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

 

(四)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制

 

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不仅仅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地方,予以改善,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主课上,忽略了辅助性课程的功能,从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至今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机制,致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只单单依靠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或者是个人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

 

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要认识到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之下,终于发现以下几点可以提高我国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更好地保证品德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因此,在讲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来强化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来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必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身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

 

(二)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设置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教学目的跟道德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譬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一个辩论赛,就用时下最为火热的话题,老人跌倒应不应该扶?分别设一个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让学生根据自身想法来选择正方还是反方,通过开展一个辩论赛,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自身想法,以便于全面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与人生观。由此可看,把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科技化,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说: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让人们反思的事例,最多的莫过于老人碰瓷的现象,现在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人们也在想到底要不要帮,经过一番纠结之后最后选择用手机录下视频作为证据再帮,这些现象把我国的道德素质拉低了。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关于老人碰瓷或者其他关于道德素质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看完视频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是不是应该伸出援手?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等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原本枯燥无味且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将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和德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关于道德方面的视频,以此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进而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篇2

思想道德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千秋大业,一个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小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由自然向社会人过渡的主要时期,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一、要从小重视小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宠儿,全家的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一再的满足他们的要求。一位家长曾这样说过,我们小时候受过苦,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只要孩子要什么,我们都能满足他,这样只会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在在艰苦成长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只知道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我刚刚当一年级班主任时,有一次全班同学在做游戏,表现好的奖励小礼物,一位小同学得到了礼物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因为顽皮,老师把礼物要收回来,他因为接受不了此打击,边哭边打老师。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同学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尤为突出。还有的学生一年级选上了班长,但在二年级全班评选中落选了,他因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专门与老师,同学找茬生气。还有的同学自私、自立,做什么事情总先想到自己。造成这些同学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同学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二、学校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重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学校德育教育要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把掌握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设一些生动活泼、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中,把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坚持“学”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要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道德学习,要安排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如:三月份是雷锋月、植树节,五月份有五一劳动节,六月份有儿童节,七月党的生日等。通过这些特别的日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情感,在板报中布置一些关于道德行为图片,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学生轮流当组长,根据他们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要强调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楷模。如果“模不模,范不范”何以为人师?身教重于言教,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时时处处作为学生的榜样,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品质;监督评价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就是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过程。虽然目前的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主体是积极乐观的,但也存在着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集体意识差、爱国主义淡薄等现象。

一、运用日常细节,促进良好品德形成

勿以善小而不为,忽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深刻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在道德品质方面也是如此。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要从生活中的细节去影响他们,让他们在各种良好的习惯中形成相对稳定的良好品质。小学品德教育要时时抓,事事抓,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促进道德品质教育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良好品质,在看到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有礼貌,肯吃苦,不怕累的良好品质。

二、运用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和修养的提高,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化学生。其次,思想品德课堂要凸显生活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将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事物等等,讲解富有哲理的历史小故事等等,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目标引导,注重监督评价

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不是一两天养成的,也不是通过理论教育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和强化,因此需要发挥目标引导和监督评价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采取目标引导的方式,以道德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的道德品质目标,促进学生在目标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保护环境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周围环境现状制定爱护环境的目标,让保护环境成为实际行动。其次,教师可以发挥过程监督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和观点来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中积极交流与沟通,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总之,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动态的监督和引导,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长期养成。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篇4

一、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充分展现教师自身的魅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那么我们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对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你吃完早餐随手扔垃圾,或在课堂上吸烟,学生可能爱护公共卫生吗?你公开羞辱成绩不好或行为习惯恶劣的学生,学生可能公平有礼地对待他人吗……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当口头上说的是一套而行动上是另一套的时候,这就会毒害年幼的心灵,助长漠不关心的思想。因此,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才有资格去教育一批批道德品质尚未定型的祖国的花朵们,否则就毫无说服力甚至贻笑大方。其实教育并不需要高深的说教和严厉的批评,正所谓“其身正,则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的良好德行形成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个榜样力量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二、善抓契机,趁热打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配合。教育本身就不是一项靠学校和教师单方面可以完成的事业,尤其是少年儿童行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更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毕竟,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时间多于在校的时间,要建立长效的道德教育机制,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心思敏锐地捕捉每条有用的信息,创造契机,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充分掌握儿童个性的差异。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是以独特的个性存在着的。每个孩子由于先天性主观因素和后天客观条件的制约,性情迥异,各不相同。我班有个叫陈晓丽的女生,大胆外向,刚升入二年级时成绩中等偏下,学习习惯也不够好,还时不时地闹出点“动静”让老师头疼。请来家长了解情况,她的妈妈只是抱怨说,这丫头太野了,完全是个男孩性格,不好管教,犯了错老师你只管往死里打,我绝不会有二话!同时我观察到该家长对怀里抱的小男孩却是疼爱有加。原来,陈晓丽是家中长女,父母生了二胎喜获儿子后,对她并不关心,觉得她只是个女孩子,没必要费那么多神,所以任由她自由发展,学习上更是不怎么过问。家长的忽略,是导致她变本加厉的“坏”的根本原因。我知道,她现在需要的是帮她重新树立自信,享受被重视的感觉。

通过找陈晓丽个别谈心、及时予以课堂鼓励,她慢慢地改掉了那些迟到、旷课、无故不完成作业的毛病,而且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学习也有了较大的起色,我又适时安排她当那两周的值班小组长,大大地调动了她的学习积极性。几次下雨天气碰到家长来接陈晓丽回家,我不失时机地当着全班同学和其他家长的面夸奖陈晓丽,增强了她的自信心,也改变了家长的看法。在期末成绩单的“老师评语”部分,我深情地写道:你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同时有着男孩的直爽大胆,虽然以前你有一些小毛病,但老师知道你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现在你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相信过了春节你又长大一岁,会在新学期有更出色成绩,加油吧,可爱的陈晓丽,老师期待着看到一个更棒的你!同时把一张“学习进步奖”的奖状送给她,这个学期她已经不需要我的“额外照顾”,能自觉学习并帮助我管理其他同学了。这份个案充分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我们教师扮演的就是诱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思品;道德教育;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73-01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小学生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因此,激发道德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即想象性的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下面以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方面的尝试。

一、激感

思品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思品课中,我通常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没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让学生看书后讲明代的著名学者宋濂讲信用的两个小故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涟漪,激发了学生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的自觉性。

二、挖掘教材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

1、找准激情点

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在选取激情点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教学《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一课时,教材中的小故事:雷锋得知小周父亲得了重病,悄悄地以小周的名义给小周家写信、寄钱,小周得知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一事例充分表现了雷锋不为名,不为利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这是课文的重点。同时,小周非常感动,不知说什么好,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激发学生情感。

2、积极引导

确定激情点后,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要抓住故事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如上例,老师就要抓住小周由“乐――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感情变化的线索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去想象小周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分析:①小周是个乐观的小伙子,接到家信后,笑话不说了,家乡小调不唱了,为什么?因为无钱给身患重病的父亲治病,心里非常焦急难受。②雷锋是怎样知道小周的父亲生病的呢?雷锋发现小周情绪发生了变化,就主动询问,小周不说,雷锋就设法打听。这说明雷锋主动关心同志。③雷锋为什么悄悄给小周家寄钱、写信?雷锋把同志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帮助他人不图名、不图利。④小周“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周内心对雷锋深深地敬佩和由衷地感谢。经过上述分析,雷锋的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心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获得了小周的情感体验,崇敬雷锋,热爱雷锋,学习雷锋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应。

三、拓展延伸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篇6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以及实施教育的内容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

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篇7

关键词:道德教育;教育方式;班主任

学生是推动社会未来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接受健康的思想道德教育才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学校,由于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教师的行为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学生遇到生活或者学习的问题时,教师要积极地引导,用正确的思想道德来帮助学生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其成长为一名有正确思想道德、价值观的社会人才。

1.班主任自身的思想道德对学生的重要性

(1)班主任的自我认识。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一直都是初级阶段学生的模仿目标,对学生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道德水平并时刻了解自己的一举一动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身边的事物都充满吸引力,会去无差别的模仿。因为小学生不具备识别判断的能力,这时便需要教师用正确的道德标准来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只有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在学生们有需要的时候用正确的道德标准来做指路灯。

(2)不断完善教师的思想道德,积极地引导正确方向。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正确、积极的思想道德模范,作为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打磨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要让自己的道德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社会学者总结过,学生的道德教育要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完善,班主任就是带领他们走向完善的向导,所以班主任要不断地加强巩固自己的道德素质,并将自己正确的道德观结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2.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有效完成道德指导教育

初级阶段的孩子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的心理都比较单纯,在遇到复杂、难以理解的事情时会出现情绪混乱、复杂、不安的状态,这时他们极易受到不健康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和伤害。这就需要教师的沟通和对其分析,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和方向,预测接下来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举止。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处理方法,同时,还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导入正确的道德情操和思维模式,使其找到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成长方式和面对事情的应变方法。让学生将自己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纪律的社会新势力。

3.加强第一家长与第二家长的沟通,共同培养道德人才

学生的教育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校,二是学生自己家里。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长也扮演着一个不可代替的角色。所以只有教师跟家长齐心协力,才能让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会出现漏洞,最终得到最有效的结果。例如,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托付给学校就不需要自己再对孩子尽心教育了,孩子的任何问题都应由学校解决,这便导致了学生长期处于不健康的环境当中,最后错过了适合的教育时机。

4.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精心打造育人环境

一方面,可利用班级文化促进德育教育。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积极向上的墙报板报、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催人奋进的座右铭等,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处于良好的德育氛围中。小学生的思想体系尚未形成,利用班级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为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树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互动创新推动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是德育开展的重要基地。班主任可充分利用自身知识层次以及教学构思,实现教育模式的互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道德教育的指路人,必须了解、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思想道德的成型和道德观念的完善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为学生将来成为有正确思想道德的人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磊,刘金海.试论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4,15(01):31.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篇8

关键词:网络信息;网络道德

G631

如何让学生从网络中找到适合的图片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对于这个技能点来说似乎并不困难,可是在教学这堂课的时候我却遇到了很大的困惑。原因在于教材以(这是一个桌面壁纸站点)这个网站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进入这个站点,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站点的更新,加进来了许多人文景观:性感数码宝贝桌面、华歌尔内衣、性感车模等明显不适宜小学生的图片。我想,异途同归,只要把保存图片的这个技能教给学生掌握,而至于利用什么作为教学素材并不重要。可刚上到一半时,第四组一学生惊呼:老师,他在上黄色网站,还神情夸张地用手掩住眼睛。那位同学顿时满脸通红,支支吾吾地说:“我没,我没,我只是把网址动一下,就变成这样了啊。”教室里顿时砸开了锅,乱成一团。最后我只能用电子教室统一把学生的屏幕切换到而草草收场。

课后我做了深刻地思考,不适宜的网络信息到底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呢?

1.对青少年世界观的不良影响

大量的网上信息为青少年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网上有那么多的不良信息,学生可能会有意无意浏览到一些,对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不良信息对他们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气的负面影响。

在网络的冲击下,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青少年在信息的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可能导致道德判断力的下降甚至丧失。同时,由于青少年不成熟的一面,往往道德和道德行为是做给他人或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自律性较差,一旦进入互联网的“自由空间”的界域,那些在别人监督下筑起的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失甚至网络犯罪。

3.对青少年身心、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影响着青少年如何看待社会、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社会沟通方面带来很大影响和危害。导致他们一方面对网络的极度迷恋,长期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患上信息瘾症。另一方面,使他们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得到一种逃避的方式。这便造成了青年人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远,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那么针对中小学生,我们又该如何去进行引导呢?到底要不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的站点存在呢?对于里面的不适宜的内容要不要明确地和学生提出来呢?

经过思考和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我决定做一次尝试,于是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直接用着站点进行教学,并让学生以是否应该进入进行讨论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我该点进去吗?”

“不该”。很多同学都顺口应答了下来,这种有口无心的应答显然不是我要的效果,我也深知这只是学生那么随口一说罢了。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一起思考讨论几个问题:”

1.是教材编写错误了吗?

2.平常我们正常浏览网页的时候遇见过今天类似的问题吗?

3.我们该点进去吗?

最后学生还是得出了满意的回答,这个站点可以上,但是关于里面的图片我们要有正确地选择,对于那些不适合我们小学生的图片分类我们就不应该点进去,当然,对于里面的精彩图片我们还是可以正常地选取、下载的。

如何树立学生正确地上网观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做好上网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

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青少年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青少年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青少年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应积极疏导。

二、加大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

首先,是要多让青少年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再次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培养。青少年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青少年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青少年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我想,虽然花了很长的时间让学生得出“该不该点进去”这个结论是仅仅不够的,但是至少是他们认识、分辨网络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第一次选择。从这么一个站点内图片的选择到以后网络内容浏览的选取。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关要过。网络道德,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篇9

   案例1: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二:跪拜的藏羚羊教学目标1.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藏羚羊及它们的生存现状;欣赏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及生态道德价值观。

   2.运用绘画、制作等手段对藏羚羊这一题材进行创作练习,能创造性地使用表现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3.根据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学生尝试用表演等综合形式进行表演,注意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用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对藏羚羊产生深厚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生态道德意识。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表现藏羚羊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

   2.表现藏羚羊的美术作品。

   3.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一、导入

1、借助图片、影视资料的欣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藏羚羊,了解藏羚羊的基本结构,观察、分析藏羚羊都有哪些显著特点。

   二、新授

1、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藏羚羊是怎样一种动物,它们现在的处境如何,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藏羚羊。

   2、结合学习活动内容,有选择性地观看藏羚羊惨遭杀害的图片,以此激发学生对藏羚羊命运担忧的情感,树立自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由于人类的贪婪,野生动物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让学生知道美丽的羚羊角与柔软的羚羊绒,只有生长在活着的藏羚羊身上才能构成真正美丽的风景线。

   3、制作参考:(1)创作一幅表现藏羚羊题材的绘画作品。(2)选择多种材料进行表现藏羚羊题材的手工制作。如:挂饰、装饰画等。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3)组织学生制作表现藏羚羊的头饰、面具,为以后的戏剧表演学习做准备。

   三、布置作业

试一试,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藏羚羊跪拜》的艺术创作。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分组进行连环画创作。

   四、小结展评

1、能否抓住特征将藏羚羊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2、能否在作品中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并有一定的创新。

   3、能否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点?

4、能否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由此延伸课后讨论。

   五、课后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人类自己。不要让我们子孙后代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没有野生动物的世界里。

   案例2:结合包头本地特色,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人文为目的的美术综合探究活动《“小丽花文化科技节”美术综合探究活动方案》一、活动创意:国有国花,市有市花,人们常用花卉的品质、外形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形象,而小丽花作为包头市的市花,其喻意何在呢?活动通过对小丽花起源、种属、习性、栽培等知识的了解,探究其作为市花的喻意;通过美术拓展性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植物生长与环境改善关系的认识,体验绿色与环保的关系及重要性;通过对小丽花及包头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发对拓展小丽花文化,打造包头文化大市形象的兴趣和行动。从而使队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建立活动新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意识,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1、召开队干例会,组织假日小队,确定活动方案。

   2、联系家长,做好协同调研准备。

   3、联系市园林研究所,做好调查访问准备。

   三、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左琳(校长)沈宏伟(副校长)常廷俊(书记)副组长:赵欣(大队辅导员)顾问:汪恩长(校外科技辅导员)组员:一—五年级中队辅导员和美术教师、常磊(校科技辅导员)四、活动过程及进度安排: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4月初):通过队干例会、队会、校园广播等途径向全校队员宣传“小丽花文化科技节”的活动创意,调动队员参与的积极性。

   要求:三~五年级每中队选出5名队员,其中小队长一名,自定队名,以假日小队的形式组织中队调研活动。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4月—12月):(一)、刨根问底:为什么?(4月初—5月中旬)包头作为祖国的塞外明珠,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只适合耐干旱、抗风沙、花期长的植物生长。而小丽花为什么会在“市花”评选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原因和故事……三—五年级各假日小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1、小丽花的起源、种属、习性;2、小丽花的栽培;3、小丽花的品质与象征;4、小丽花被评为市花的根本原因及意义。

   要求:以调查报告、资料册的形式写出调查结果。(如是资料摘抄,请写清出处;如是网上下载,请保留网址、网名,最好附带图片资料。)(二)、奇思妙想:做什么?(5月中旬—10月中旬)小丽花不畏恶劣环境,仍然顽强生长,而且其姹紫嫣红、竟相开放的景象,把包头装点得如塞外春城一般,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也是包头人民所认同和宏扬的包头精神。我们作为包头的一个小市民,既应积极学习种植小丽花的知识技术,培养更多的花卉美化城市、净化环境,还应从不同角度去开发“小丽花”资源,发展“小丽花”文化,继承和宏扬小丽花精神。

   1、活动标志征集:为我校“小丽花文化科技节”设计标志(每假日小队设计一份);2、花仙子行动:以小队或个人为单位,栽培小丽花。一段时间后以花卉生长效果及体验日记的记录情况为标准,以年组为范围评出“花仙子”若干名。

   3、各假日小队以查资料、访问、上网等形式调查:“小丽花”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开发?以此拓宽活动思路。

   4、以中队课题组为单位,成立“小丽花”文化资源开发组,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开发小丽花的文化资源,如:研究小丽花植株品质、制作小丽花系列插花(干花)、设计小丽花服装、制作小丽花相关网页等。

   5、找出队员身边与小丽花品质相似的人和事,在黑板报中建立“小丽花在闪光”专栏,宣传我们身边的“小丽花”。

   要求:各中队自选一项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内容来开发“小丽花”文化资源,活动强调队员间的合作、互动,重在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日积月累:show(秀)什么?(10月中旬—11月)将前期活动成果以各种形式积累起来,展示出来!1、“花海如潮”时装设计展:以花的形状、色彩为设计元素,采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小丽花”系列童装,进行展示。

   2、“花香满径”花卉图片展:以植物分科为范围,拍摄或积累菊科花卉的图片,进行专题展示。

   3、“花草影集”干花标本展:制作小丽花系列干花标本,并附说明文字或诗歌等。

   4、“花之物语”花卉知识册:将一些花卉知识、花卉礼仪等积累制作成册,进行展示。

   5、“花间小憩”网页作品展:将小丽花的相关知识及个人作品制作成专题网页,进行展示。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生健康心理培养

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当今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总是过重地将学习任务强加于他们,使他们一入学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而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智力快速增长和发展时期,如果在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学校生活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一入学就对学校生活、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将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如何结合小学生学习和校园生活的实际,向他们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尤为重要。

小学生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间的学龄儿童期,并显示出以下一些特点:

1.小学生心理发展很快,特别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很快;

2.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特别是道德品质发展最为协调;

3.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开放的,他们经历有限,内心世界不太复杂,显得纯真、直率,心理活动常常表露在外;

4.小学生可塑性强,其人格特点开始在形成中。儿童到了六七岁时便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文具,想背起书包上学去,而进入学校后,学习便成为他的主导活动,促进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进入学校后,儿童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必须在心理上做好入学的准备,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社会性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反之就会产生对学校的消极态度,出现厌学现象、不善于与同学进行正常交往等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传统的观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冲刷,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化。高楼林立,原本就显得狭小的空间变得更为拥挤,现代都市不再有野草和旷野,严实的铁门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由的活动空间,电脑时代的到来,使部分孩子沉浸于虚拟的时代之中而不能自拔,“麦当劳”、“肯德基”潮涌而来,使孩子们越来越热衷时髦无营养的速成食品。

当我们静心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不禁发出阵阵的颤栗,做为未来主人的孩子们,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那日渐敏感的心在思考着什么。如果,教育者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其潜能的开发,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将不是理智的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一环,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笔者在分析我校学生后认为,现今小学生存在以下一些心理问题:比如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和报恩心理;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缺乏自律能力等等。

做为教育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置呢?我们将不得不慎重考虑其解决方法,虽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应是浅层性的,但处理不妥当将会造成心理障碍的发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笔者认为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理防线。

第一,应注意不要让学生过早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也就是不要随便当面指责、或背后数说学生“笨”、“傻”之类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话。因为这些指责往往会无形中被学生接受,成为学生自我感觉的一部分,使学生对自己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

第二,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的老师或家长对学生的缺点特别敏感,有时会过多地加以指责和训斥,这样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既了解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学生的长处,还耍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信心。

第三,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信念。信念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鼓励作用。有的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特别喜欢,成绩特别优秀,这里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同时也与老师、家长等对他的鼓励或帮助有关。这些鼓励和帮助甚至会作用于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

第五,不要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父母应当允许孩于到生活的风雨中去经受锻炼,即使摔几个跟头也不要紧;老师也要让学生多到社会中去参加活动,即使遇到失败也不用担心。生活本身会把学生塑造成才,会教会学生今后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

我所教过的有些学生算得上非常聪明,可以说是智力上的佼佼者,但在他们身上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嫉妒成性等心理上的不良痼疾,以至影响与同学们的正常交往和友谊,时间长了,有些孩子还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危险的是这些不良的心理品质被家长、老师们忽视,导致它们慢慢地积蓄下来。

1.教会学生心中有爱。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界失去了爱,世界将一片灰色,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爱就是宽容、理解、关心。学会爱人,就不会以自我的好恶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教师可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用自己的真情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乃至陌生人。

2.教会学生心存感激。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对方产生好感,这是感激。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在别人的帮助下生活,有些体会出来了,心存感激,有些体会不到,也许还会产生各种报怨。教会学生对周围的人们常存感激之心,那么他们就会与周围的人们和睦相处。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思考:在你觉得轻松时,说不定有人在为你负重;在你学习取得进步时,说不定有人在为你祝福;在你享受生活的快乐时,说不定同时就有人在为你付出辛劳……教会学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

3.教会学生坦然面对。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个成才的人都经历过许多的苍桑和磨难,只有坦然面对,笑对人生,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教师应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合人意之时,相信这是对自己的磨砺。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远足、军训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坦然面对困难,同时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学会达观大度。

4.教会学生学会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