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镇林长制工作总结十篇镇林长制工作总结十篇

镇林长制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3:10

镇林长制工作总结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更烦”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2020年度林长制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乡镇2020年度林长制工作总结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部署,按照《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中共池州市委办公室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池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东至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官港镇2018年在全镇积极组建林长制组织体系,制定工作方案,在林长制统领下,通过这几年一系列卓有成效地工作,全镇林业发展有了十分喜人的变化,森林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全面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和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我镇自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制定了工作方案,完善了镇、村林长制组织体系,全镇13个村32.1万亩林地、森林及村庄绿化区域全部落实到专人负责,夯实镇村两级林长责任。设置林长公示牌14个,镇级正副林长15人,村级正副林长26人,落实专职护林员17个。2020年党委政府多次召开林长制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各项林业工作,以林长制为抓手督查指导各村林长制执行情况,同时在全镇利用横幅、广播、标语进行了广泛宣传。全镇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业经济稳步提升,农民林业收入持续增长。

2、加强森林资源、名树古木保护,积极落实天然林商业性禁伐工作。

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全年设计实施森林采伐蓄积8435m3,未突破上级下达总限额。

实行森林资源管理巡查制度,各村配备一名专职林业主任负责林业各项工作,安排专职护林员常年巡山护林,进行森林防火宣传等。当年全镇共发现采伐林业案件2起并得到了有效的查处,未出现乱挖乱占林地案件。林业案件发生率呈不断下降趋势,明显好于周边。

利用横幅、标语、致林农一封信等形式不断加强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全面禁止电网捕鱼、捕猎野生动物,加大对饭店、商店进行告知和检查次数,杜绝经营贩卖销售野生动物及捕猎工具,全年未发现乱捕乱猎野生动物案件。

严格落实公益林、天然林保护措施,全镇共实施公益林保护面积95125亩,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及时得到发放;4.57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的井井有条,补助资金得到及时顺利发放。

加强名树古木保护,对全镇165株已经挂牌的名树古木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并更换了部分保护牌,境内分流古树群落实了日常维护,苏村古树群进行保护,郑村白泥一级银杏古树进行修复和复壮。

3、针对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展野生动植物管控

我们开展防控宣传,关闭野生动物经营场所,进行野外野生动物巡查,主动参加206国道卡点值班,冲锋在疫情一线。

4、搞好造林绿化为创建森林城市打好基础

全镇完成人工造林1151.5亩,封山育林4500亩,退化林修复3000亩,森林培育320亩,森林抚育9900亩(其中中央森林抚育1900亩),完成义务植树5.7万株,建设了两个义务植树基地,按照县创建森林城市指挥部交办单落实好森林城市创建各项创建指标任务。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镇绿化进一步提升。

5、森林火灾预防多措并举,有害生物防治常抓不懈。

在森林火灾预防方面除层层严格落实相关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包保书、树立警示牌、落实火险预警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等等外,特色变化是舍得财政资金投入:一是各村有村两委干部专职负责林业及森林防火工作,聘请一名专职护林员常年巡护山林,森林防火期在重点地段守候;二是新增投入一万余元给各村统一配发大功率车载流动广播,配发护林红马甲、红袖章个110套;三是镇森林防火宣传车在不同节点到各村巡回宣传,统一制作的防火宣传标语到各村张贴在醒目位置;四是由成立了80人的应急分队,添加防火机具,随时应战。

加大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常年对辖区内的各种苗木、树木进行监测,定期对它们进行实施检疫检查。特别是5.30以后,根据市、县松材线虫病防控专项行动会议精神,镇政府及时成立了松材线虫病防控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组织林业站、森林派出所、木材检查站、市场监管所对辖区内所有的木材加工企业经营松树情况进行不定期排查,杜绝松疫木非法加工经营,发现的松疫木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

6、积极开展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探索发展林业经济新思路。

一是在林权制度改革方面一是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三变”改革工作。

二是严格按照《东至县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实施方案》要求,积极搞好“三权”分置工作,全年发放经营权证2本。

三是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规范林权流转交易工作,全年处置集体及股份分成林场规范流转1个,所有集体资产一律经过群众会议讨论、第三方评估、挂牌公开交易方式处置。

四是积极当好镇党委政府林业经济发展的参谋,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服务,今年我镇林业的中心工作是东至木塔100兆瓦风电项目服务,今年风电企业发电基塔依次安装和发电,我们加紧指导风电企业做好进入风场道路周边的生态恢复和风电检修道路水保措施施工。积极探索发展林业经济思路,金鹏药业组织中园、梓桐村农户成立林下种植黄精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黄精种植;祝山村发展蓝莓30亩。

二、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

在林长制统领下,责任更加明确,目标更加具体,工作更加细致了。全镇紧紧围绕“护、增、管、用、活”(绿)五字做文章,不断规范完善“一林一长、一林一员、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策、一林一档、一林一牌”七个一。

主要经验做法归纳起来一是规范按章办事:在林木采伐审批上,严格控制指标,坚持低产林、人工老化林优先安排计划采伐,天然林禁止设计采伐;在集体林场处置上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先议、再评估、后平台公开招标程序进行;坚持巡护山林责任具体化,对违法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坚决移交公安部门处理到位。二是敢于借鉴引进、突破创新:白茶、杨梅和蓝莓采摘园、黄精种植等大胆引进种植。

通过实施林长制以来,全镇山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质量逐步得到有效提升,林业经济得到稳步发展,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山林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林区秩序健康稳定。

三、存在的问题

1、林长制各项制度虽已制定,林长制办公室力量薄弱,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完善。

2、有部分林长对自己职责不清,不能很好履行林长职责。

3、林长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不够细致。

4、林业企业融资困难,现在许多银行不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不利企业持续发展。

四、下年度工作目标

2021年,我镇将紧贴“林”这个主题,紧盯“长”这个目标,紧抓“制”这个保障,紧扣“治”这个落点,聚焦“五绿”,推深做事林长制改革各项工作。

1、聚焦“护绿”抓资源保护。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实行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增强林业防灾救灾能力。不断推深做实镇、村二级林长责任体系。

2、聚焦“增绿”抓绿化攻坚。实施增绿补绿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完成造林任务1000亩,封山育林2000亩,退化林修复1000亩,森林抚育8000亩。大力推进森林村庄建设,加快推进龙泉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镇村绿化美化工程。

3、聚焦“管绿”抓护林监管。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加大违规采伐管理力度,发挥护林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围绕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日常监测、隐患整治、应急处置,尤其是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

4、聚焦“用绿”抓综合效益,做精新型业态。利用我镇山水文化资源培育生态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以木塔红军纪念馆为中心,辐射祝山村的生态旅游和大田村、荣兴村、畲狮村、木塔村的红色旅游,不断做大做强木塔红色和绿色旅游品牌。

镇林长制工作总结篇2

我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等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县林改办的工作部署,依照实情,扎实推进,目前林改主体工作已全面结束。现将全镇林权主体改革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全镇林政资源管理情况

全镇土地总面积388.8平方公里,辖13个村(社)120个村(居)民小组。林地面积444316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139969.5万亩。

(一)镇林改情况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艰巨的系统工程,改革的成功与失败都将直接影响我镇的林业发展。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成立了*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马云宏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镇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分管林业副镇长,镇武装部长,镇司法所,镇林工站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全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由*镇人大建立监督监察机制,确保更好的完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于20*年6月10日至20*年10月1日进行全镇的踏山指界以及勾图工作,从20*年10月1日之后转入全镇的内业工作和建立健全档案工作,至今还在查缺补漏,更改一些老百姓反馈意见比较大的,与事实出入比较大的。全镇共完成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宗地数6393起,共发生林权纠纷15起,已调解12起,其余三起正在调解中。

(二)林改工作的具体情况和成效

1、全镇13个村(社)102个村(居)民小组已完成改革任务。

2、全镇进行深化集体林权改革以后,各家各户都分到了自己的林地,由于今年全县大力发展林产业核桃产业,有很多老百姓就在自己分到的林地上发展林产业。

3、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强化了林权所有者的利益和责任意识,毁林开荒、护林防火、乱砍乱伐等现象有了明显的好转。

4、在做老百姓的工作时一定要把工作做细致,做到位,尽量做到老百姓满意,减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更是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总结我镇开展集体林权改革所取得的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这项工作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加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以及主客观条件局限,难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召开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难度较大,影响改革进度。

2、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中幼林、立地条件差的林地落实难。

3、由于“谁造谁有”的林地林木和自留山分散、面积少,林权登记换(发)证难度较大。

4、权属纠纷较多,纠纷争议较大的作暂缓处理。

5、我镇人口较多,林地面积小,宗地数多,工作量大,各家各户的面积小,很容易就造成老百姓的误解。

6、原县人民政府在安置*水水库移民时,在安置地进行的山林行政划拨,其手续再作确认,以明晰归属。

三.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1、希望县委政府继续加大对林产业的投资和对我镇林业工作的支持。

2、希望县林业局的工作组对我镇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进行一次全面的复查,确保我镇林权改革工作做细、做好、做到位。

3、在实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因政府安排的集体林权改革经费迟迟不能到位,林改工作欠帐已成为我镇新增债务,直接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镇林长制工作总结篇3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营林措施为主;着眼高标准,立足早见效;科学规划,强力实施;利用三年时间,尽快提升交通干线、旅游干道两侧,以及景区景点周围的绿色质量,全面提升我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镇的绿化、美化。

2、基本原则

坚持重点突出、点线面结合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亮点示范,注重实效,推进全局的原则;坚持适地适树,尊重自然科学规律的原则;坚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修缮、完美的原则。

基本概况

镇古为黟县赤山镇,自唐永泰建县千余年来一直是城关镇。镇域经过两次调整变动,现在的镇东西长13.8公里,南北宽27.3公里,东临金字牌镇和柏溪乡,西接小路口镇,南与塔坊乡、祁红乡及休宁县接壤,北与大坦乡、古溪乡为邻。全镇总面积34.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2%。城区面积3900亩,慈张公路、皖赣铁路及新建的黄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全镇辖18个行政村,136个村民组,人口为483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540人。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度,农民人均收入为4890元,其中林业收入1500元,占31%。

我镇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林地面积3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4%。活立木总蓄积77.3万立方米。辖区内有各类林场14个,营造人工林2.4万亩;有部级、省级公益林共79247亩。城区周边有茶山公园、宋家山森林公园等集绿化美化、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场所五处,县政府计划用2-3年时间从城区沿阊江河往南修建一条长约4公里的河边绿色长廊,那将又是我县市民进行晨练、散步的又一好去处。

规划设计内容及技术措施

镇作为我县第一大镇位于县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明显。本次绿色质量提升工程活动,我镇将按照祁门县绿色质量提升行动领导组[2011]8号文件通知部署要求,以全面提升城镇绿化美化质量全力打造慈张公路及皖赣铁路绿色长廊为目标。规划用2-3年时间,在城区周边及交通干线两侧建成13个绿色质量提升亮点工程,合计实施面积2504亩,建设期为3年,即2011年至2013年。建设内容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景区景点(含节点)绿色质量提升

规划设计3个提升点内容包括:绿色产业园开发绿化工程、华杨工业园新区开发绿化工程、阊江河绿色长廊绿化工程,工程实施总面积5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绿化美化。主要措施是采用乡土树种与珍贵树种、常绿树种与彩色树种、乔木与灌木、竹类与木本草本植物结合的方式,立体搭配,对园区进行绿化,美化;对现有的古树挂牌登记,设置围栏保护和病虫害防治;设立封山碑,制定护林公约,组建护林防火队伍。

2、百佳摄影点绿色质量提升

规划设计1个提升点为茶山公园绿化提升工程,实施面积2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绿化美化。主要措施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强补缺补差,采用乡土树种与珍贵树种、常绿树种与彩色树种、乔木与灌木、竹类与木本草本植物结合的方式,立体搭配,对园区进行绿化,美化;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和围栏保护;砍除杂草、藤蔓等植物,促使新造幼林生长。

3、新农村建设绿色质量提升

规划设计2个提升点内容包括:西风坦雷竹园丰产工程、华桥新村绿化提升工程,工程实施总面积19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高效雷竹培育,道路绿化,河坝、护坡绿化等。主要措施是采取除草,施肥等加强笋竹两用林的管理;搞好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

4、交通(旅游)干道两侧山场及其它(含城镇、园区)绿色质量提升

规划设计4个提升点内容包括:站办林场速生丰产造林工程、松植园绿化大苗培育工程、宋家山森林公园多功能提升工程、青罗寺森林登山探险旅游工程,工程实施总面积1314亩。主要建设内容为中幼林培育,珍贵绿化大苗培育,封山育林,补植补造,迹地更新等。主要措施是按照营林规程对人工中幼林进行抚育管理,提高林分质量,培育大径材;立足乡土树种,提高珍稀树种大苗培育的比例;对达到主伐年龄的人工林林分,要逐步安排块状皆伐,并栽植毛竹或阔叶树,及时更新;组建护林防火队伍。

5、城镇绿化绿色质量提升

规划设计3个提升点内容包括:七里桥新城区三期项目工程,实施总面积3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城镇建设,园区建设,绿化美化。主要措施是采用乡土树种与珍贵树种、常绿树种与彩色树种、乔木与灌木、竹类与木本草本植物结合的方式,立体搭配,对主干道城镇、园区进行绿化,美化。

投资概算

根据当前劳动力日工价、苗木价格、管理费用等经济指标,估算我镇2012年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点5个,面积1224亩,工程总投资为2163.6万元。其中:

1、景区景点(含节点)绿化质量提升点2个,面积410亩,投资900万元。

2、交通(旅游)干道两侧山场及其它绿化质量提升点2个,面积714亩,投资363.6万元。

3、城镇绿化质量提升点1个,面积100亩,投资900万元。

效益评价

1、生态效益

通过以毛竹垦复扩园、纯林改造、中幼林抚育间伐等科学措施,优化林分结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土地绿化率,提高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

2、社会效益

通过对城区周边、公路主干线、景区景点、河流两岸以及新农村绿化建设,可以更好地绿化美化城镇旅游休闲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步伐。

3、经济效益

工程实施后,林分内林木质量可以得到提升,能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同时项目的实施,可以带动苗木产业发展,也为我镇林农增加劳务收入。

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发动

绿色质量提升行动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生态治理工程,是充分展示祁门对外形象,加快现代旅游城市建设的德政工程,为营造浓浓的绿色质量提升行动氛围,镇政府牵头,林业主管部门及各提升点单位具体实施,通过张贴标语,制作横幅、宣传牌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我镇计划在公路沿线,各提升点悬挂大型横幅,在醒目位置,制作大型宣传广告牌一座。通过系列宣传发动,增强了全民参与意识,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干群都来关心、支持并主动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来。

2、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决定成立“镇绿色质量提升行动领导组”,明确镇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镇长具体抓的工作机制,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林业站,具体负责提升行动日常工作。同时,明确具体责任,做到13个提升点都确定一名副科领导包点以及技术负责人,确保每个提升点事有人抓,责有人担。

3、落实资金

要依托项目,多方集资,搞好各提升点工程实施单位项目对接,做好服务,确保资金投入,保障绿色质量行动建设顺利实施。

镇林长制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吉林省;县域经济;城镇化。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富民兴县的关键,也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城镇化的本质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1]是区域发展问题,它所解决的是区域的增长极问题。大力推进城镇化,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

2007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测评中,吉林省无一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576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地区生产总值6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5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0元。全国百强县(市)人均生产总值约为吉林省“十强县”县均生产总值的2倍。吉林省与全国差距最大的是县域经济,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2-3]

一、吉林省制约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1·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2007年吉林省城镇化率为53·16%,而同期全国城镇化率为44·9%,高城镇化率使吉林省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底,行政区划乡镇、街道890个,其中建制镇423个,街道269个,乡198个,[2-3]但城镇的经济实力不强,尤其是县、乡工业化发展比较滞后,严重制约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城镇化的推进。存在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城市设施指标低于全国水平,吉林省城镇内在的功能发展缓步不前,在文化、医疗、通讯、投资方面表现出了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偏低的现象。原因在于城镇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工业化水平做支撑,城镇自身缺乏吸引力。过高地估计了城镇的自我进化能力,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城镇的发展潜力和处理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没将城镇真正作为企业的生存载体,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完全失衡。

2·产业结构转换缺乏关联激活机制,制约城镇发展的工业基础。

2007年吉林省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为26·6∶38∶35·4,与全省GDp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4·8∶46·9∶38·3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由于缺乏农民转产的关联机制,而农民实现转产的县域工业载体与黑龙江、辽宁两省相比明显落后。

其原因在于县域企业的利润结构和收入结构都以农业为基础,而真正发展乡镇工业没有有效的农业关联产业作基础,如吉林省过度依靠以农业为基础的加工业的发展,使相关联产业只局限于农副业的发展,县域工业发展很少,无法激活产业结构转换,使产业结构转换出现了逆向趋势,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同时,各级政府领导和管理部门重视城市大工业、大项目,不惜举债将规划区“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忽视小城镇工业化发展和对农村产业布局的规划和引导。片面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就是将农村变成城市,忽视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使作为城镇发展支撑的工业发展明显滞后。

3·缺乏龙头企业作先导,城镇对劳动力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吉林省农民收入的结构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的收入偏少,说明工业的发展水平未达到充分的吸引劳动力就业的程度,其关键是缺乏县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吉林省县域企业规模不大,吸引力差,提供的就业机会少,使得农民唯有从事第一产业来实现生存需要,出现了虚高的城镇化率。县域的企业关键不是做大,而是做活,做出特色。依托龙头企业发展来推进城镇化,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发展主导产业以增加吸引力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镇林长制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吉林省;县域经济;城镇化。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富民兴县的关键,也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城镇化的本质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1]是区域发展问题,它所解决的是区域的增长极问题。大力推进城镇化,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

2007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测评中,吉林省无一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576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地区生产总值6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5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0元。全国百强县(市)人均生产总值约为吉林省“十强县”县均生产总值的2倍。吉林省与全国差距最大的是县域经济,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2-3]

一、吉林省制约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1·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2007年吉林省城镇化率为53·16%,而同期全国城镇化率为44·9%,高城镇化率使吉林省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底,行政区划乡镇、街道890个,其中建制镇423个,街道269个,乡198个,[2-3]但城镇的经济实力不强,尤其是县、乡工业化发展比较滞后,严重制约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城镇化的推进。存在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城市设施指标低于全国水平,吉林省城镇内在的功能发展缓步不前,在文化、医疗、通讯、投资方面表现出了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偏低的现象。原因在于城镇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工业化水平做支撑,城镇自身缺乏吸引力。过高地估计了城镇的自我进化能力,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城镇的发展潜力和处理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没将城镇真正作为企业的生存载体,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完全失衡。

2·产业结构转换缺乏关联激活机制,制约城镇发展的工业基础。

2007年吉林省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为26·6∶38∶35·4,与全省GDp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4·8∶46·9∶38·3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由于缺乏农民转产的关联机制,而农民实现转产的县域工业载体与黑龙江、辽宁两省相比明显落后。

其原因在于县域企业的利润结构和收入结构都以农业为基础,而真正发展乡镇工业没有有效的农业关联产业作基础,如吉林省过度依靠以农业为基础的加工业的发展,使相关联产业只局限于农副业的发展,县域工业发展很少,无法激活产业结构转换,使产业结构转换出现了逆向趋势,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同时,各级政府领导和管理部门重视城市大工业、大项目,不惜举债将规划区“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忽视小城镇工业化发展和对农村产业布局的规划和引导。片面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就是将农村变成城市,忽视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使作为城镇发展支撑的工业发展明显滞后。

3·缺乏龙头企业作先导,城镇对劳动力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吉林省农民收入的结构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的收入偏少,说明工业的发展水平未达到充分的吸引劳动力就业的程度,其关键是缺乏县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吉林省县域企业规模不大,吸引力差,提供的就业机会少,使得农民唯有从事第一产业来实现生存需要,出现了虚高的城镇化率。县域的企业关键不是做大,而是做活,做出特色。依托龙头企业发展来推进城镇化,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发展主导产业以增加吸引力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4·县域城镇规模较小,极化中心不易形成。

吉林省县域城镇的吸纳和集聚

能力弱,没有真正地成为城乡边缘区的极化中心。2007年底吉林省行政区划乡镇423个,总人口1179·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4·8%,市辖镇平均人口为2·3万人,县辖镇平均人口为2·7万人。而吉林省人口在4万人以下的镇多达373个,占乡镇总数的80%,其中2万人以下的镇,如果扣除农业人口,实际镇区的人口不到1万人。2007年吉林全省镇区人口平均约为8600人,而5000人以下的小城镇有262个,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57·7%。[2-3]小城镇人口规模不够,经济实力弱,集聚效应难以产生,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吉林省小城镇对周边乡村的辐射能力。

二、利用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依据新形势下城镇发展的要求,吉林省在新的利好政策的注入下,充分利用县域经济的优势来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域的外向型经济来推进城镇化、以集聚型经济升级城镇化、以城乡结合经济逐步推进人口城镇化,通过这三种形式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将县域城镇所要求的人口、资源调动起来,实现符合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利用经济的推动力将城镇升级。

1·利用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在长吉图开发开放政策的机遇下,吉林省应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经济的外向性。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特色经济和灵活性比较大的经济体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所以各县域依据“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指导方针,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经济推动城镇化:[4]一是利用招商引资,改变城镇发展的被动方式,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更广的资金来源路径。二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出口型企业向内需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的承接,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城镇产业基础。这使城镇化和县域发展可以更充分利用外向化的优势因素,以外向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

第一,利用招商引资,改变城镇发展的被动方式。吉林省各县域在充分利用长吉图一体化发展的同时,通过鼓励和吸引外资投资吉林省原有的优势重点发展行业,将集中于大城市的产业发展到县域城镇,通过招商引资的扩展,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聚集,促进外资注入县域项目,由单一拓展县域发展产业链过渡到商业利润链,提供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实现县域经济外向性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外资企业未来的商业利润来换取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增加了县域城镇融资的渠道,这也改变了城镇的发展被动的局面,增强了自身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具体要求:一要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资本流动、产业转移的新特点,积极创新网络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招商引资方式,精心组织参加投洽会和各类专场招商活动,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向企业、中介组织为主。二要围绕产业链招商,围绕培育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招商,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发展内拓外联的创汇经济。[5]

第二,实现产业承接,拓展国际合作,发展城镇产业基础。吉林省必须在搞清各县域产业发展的现实格局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县域自身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条件的优劣,积极扩大外引内联,加强与县外的经济联合与协作,由于有潜在的利润源可以吸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出口带动的企业来投资办厂,县域可以进一步增加吸引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为产业基础处于萌芽状态的城镇注入了活力,并可以充分地吸收和利用承接产业的优势条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对城镇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具体要求:各县域城镇拥有构建与日本、韩国、欧洲的产业协作区的地域基础,可以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为县域提升竞争力,通过产业协同区升级为主体功能区,为城镇集群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引进项目中,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区域合作,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主动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利用产业转移契机,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注重引进一些技术档次高、成长性好、环保和有利于提升本地产业链的大企业和大项目。重点创新合作机制,放大合作效应。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这是提升图们江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举措。要建设与国外接轨的图们江区域更加灵活开放的对话机制、交流机制等长效机制。在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各种国际性高层论坛、商务活动机制。

镇林长制工作总结篇6

作会议,吹响了冬春造林绿化的进军号角,掀起了冬季农业生产的新高潮。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林业工作会议,就是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切实做到宣传再深化、措施再细化、服务再优化,全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一、深入宣传发动,力求做到“三个知晓”。回顾“十五”,我镇林业生产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值得肯定,应让广大干群知晓。概况地来讲,主要表现为四点: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全镇林业资源总量不断增长,林木覆盖率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林权改革逐年深化。我镇把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作为加快林业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动力,大力推行公开招标、竞价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的林权改制,有效地提升了非公有制林业的份额。全镇私有林已占林业资源总量的70%以上。科技兴林成效明显。大面积推广了i-35、i-69、i-72优质意扬新品种;林间育苗、林间植棉、林间种菜等高效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普遍推开,“五大一深”栽植技术得到了普及应用,科技在林业产业中的贡献份额逐年上升。林业经济有效发展。全镇林业总产值不断增加,年增长幅度达15%左右。2005年,完成植树总量21万株,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展望“十一五”,我镇林业发展工作总体思路已经明晰,前景美好,应使广大干群知晓。到“十一五”期末,全镇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3%,每年要增长1.5个百分点。完成这一任务并非易事,必须付诸艰辛的努力。现在的情况是,树不是栽多了,不是没有地方可栽了,而是每年栽植的数量少了、速度慢了,许多该栽的地方没有栽。因此,靠目前的运行机制,是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的,必须采取超常规方式,创造性开展工作。着眼明年,我镇造林绿化各项目标任务已敲定,工作繁重,要使广大干群知晓。2006年,全镇林木栽植总量要达到25万株,拟新建圩堤林12公里,通村公路林8公里,完善农田林网5万亩,重点建设关陈、孙伙、贺家驿、南环、凤翔等绿化示范村。

二、立足当前实际,突击抓好“三个到位”。造林绿化季节性强,工作量大。尽管目前已进入隆冬农闲时节,就林业生产而言,却正是规划布局、宣传发动以及开挖树塘的关键时刻。抓住了当前最佳时段打好基础,就能赢得来年造林绿化工作的主动权。从现在到春节,满打满算也只有个把月的时间,必须充分利用有效准备期,突击抓好“三个到位”:一是林业布局规划到位。各村(居)应围绕2006年我镇造林绿化工程的要求,对照政府下达的年度任务目标,尽快拿出详实的造林规划与建设方案,重点突出农田林网建设,使规划具体到每个村组地段,定位到路边、河边、塘边、堤边等宜林地,落实到每个营林投资者,确保冬春造林工作按序有效进行。其重点是组织实施农田林网达标建设工程,区、镇级以上公路沿线两侧各1000米范围内的路边、河边按实栽足,每个网格100亩左右。我镇选定南片村(居)作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林业建设示范村;组织实施绿色通道续建整合工程,凡区级以上公路两侧绿色通道“断垄”的段面,按3-5米的宽度补建到位。盐淮高速两侧各按20米的宽度建成高标准绿色通道,乡村公路按“一条路两排树”的要求建设;组织实施水产养殖圩造林工程;组织实施集镇村庄庭院绿化工程,既要抓好集镇增绿,又要确定南片村(居)开展绿化达标创建活动,带状村(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发表必究法律责任)

庄每户植树不少于30株,块状村庄以营造围庄林为主,确保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组织实施花卉苗木基地拓展工程,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自主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不断扩大生产面积,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林权制度改革到位。从近几年我镇林权改革的实践来看,凡林改搞得好的村(居),不仅树栽得好、质量高,而且保存好、长得快;反观产权关系不顺的地方,则树难栽且保存率不高,年年植树不见林。为此,各村应紧抓林权改革环节不放,实施林改关口前移,在冬季树木开塘时就要全面开展此项工作,将树塘拍卖到营林者手中,力求做到未栽先改,确保不栽一株姓“公”的树。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林木资产变现,集聚林业发展资金。并依据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林业、发展林业。三是冬季开塘实施到位。冬季开塘利用冻融熟化塘土,促进栽后早活快长。而春季现开塘现栽树,则弊端较多,不仅塘口质量得不到保证,不利于树木成活生长,而且栽植也较为被动,往往不能按时完成造林任务。应该说,我镇冬季树木开塘率还不高,必须改变这一现象。前几天,区政府召开专项会议作了具体部署,将冬季开挖树塘作为一项硬指标考核,并将组织三个督查组实地查看,每周通报一次开塘进度,对工作不力、速度缓慢的予以曝光。各村务必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迅速掀起冬季开挖树塘的高潮,其树塘规模应达到80公分深的要求,确保春节前不折不扣完成开塘任务,以牢牢把握造林绿化的主动权。

三、发挥职能作用,全力开展“三项服务”。林业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林业部门将切实做好信息引导、技术指导、帮扶督导等工作,着力开展“三项服务”,为全镇“十一五”造林绿化开好头、起好步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扩大典型宣传推介。我镇已将近年来各村造林绿化工作中涌现出的成功典范进行介绍,引导大家参观学习。通过强热宣传,运用树身边典型、学身边人与事等方式,为基层干群植树造林提供有效的信息导向,并借助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造林绿化工作实现新的跃升。二是搞好林业技术指导。全面推广i-35、i-69、i-72等意杨新品种,普及意杨“五大一深”和“三水”(栽前泡足水、栽时一塘水、栽后勤浇水)栽植技术,示范推广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等技术,提高营林质量和综合产出效益。同时,结合“五个一”活动的开展,切实做好结对帮扶、技术培训、业务咨询、送技下村等工作,落实专门人员解疑答难,以保证营林技术推广到位。三是强化全程跟踪督查。我们将按照区里的具体要求,抽调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督查组,指导各村植树造林。当前首要的是抓好组织发动、规划落实、开挖树塘等前道工序的督查指导,一并检查了解苗木来源情况,凡苗源暂无着落的,应抓紧联系落实,我们也将根据苗木货源偏紧的实际,尽可能地与外地基地保持联系,做好苗木的余缺调剂,确保有苗可栽。开春后,将以激励先进、鞭策后劲,确保造林绿化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为实现春季农业生产“开门红”尽职尽力。

四、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全面完成我镇造林绿化任务

镇林长制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吉林省;县域经济;城镇化。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富民兴县的关键,也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城镇化的本质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1]是区域发展问题,它所解决的是区域的增长极问题。大力推进城镇化,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

2007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测评中,吉林省无一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576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地区生产总值6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5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0元。全国百强县(市)人均生产总值约为吉林省“十强县”县均生产总值的2倍。吉林省与全国差距最大的是县域经济,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2-3]

一、吉林省制约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1·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2007年吉林省城镇化率为53·16%,而同期全国城镇化率为44·9%,高城镇化率使吉林省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底,行政区划乡镇、街道890个,其中建制镇423个,街道269个,乡198个,[2-3]但城镇的经济实力不强,尤其是县、乡工业化发展比较滞后,严重制约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城镇化的推进。存在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城市设施指标低于全国水平,吉林省城镇内在的功能发展缓步不前,在文化、医疗、通讯、投资方面表现出了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偏低的现象。原因在于城镇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工业化水平做支撑,城镇自身缺乏吸引力。过高地估计了城镇的自我进化能力,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城镇的发展潜力和处理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没将城镇真正作为企业的生存载体,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完全失衡。

2·产业结构转换缺乏关联激活机制,制约城镇发展的工业基础。

2007年吉林省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为26·6∶38∶35·4,与全省gdp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4·8∶46·9∶38·3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由于缺乏农民转产的关联机制,而农民实现转产的县域工业载体与黑龙江、辽宁两省相比明显落后。

其原因在于县域企业的利润结构和收入结构都以农业为基础,而真正发展乡镇工业没有有效的农业关联产业作基础,如吉林省过度依靠以农业为基础的加工业的发展,使相关联产业只局限于农副业的发展,县域工业发展很少,无法激活产业结构转换,使产业结构转换出现了逆向趋势,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同时,各级政府领导和管理部门重视城市大工业、大项目,不惜举债将规划区“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忽视小城镇工业化发展和对农村产业布局的规划和引导。片面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就是将农村变成城市,忽视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使作为城镇发展支撑的工业发展明显滞后。

3·缺乏龙头企业作先导,城镇对劳动力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吉林省农民收入的结构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的收入偏少,说明工业的发展水平未达到充分的吸引劳动力就业的程度,其关键是缺乏县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吉林省县域企业规模不大,吸引力差,提供的就业机会少,使得农民唯有从事第一产业来实现生存需要,出现了虚高的城镇化率。县域的企业关键不是做大,而是做活,做出特色。依托龙头企业发展来推进城镇化,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发展主导产业以增加吸引力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4·县域城镇规模较小,极化中心不易形成。

吉林省县域城镇的吸纳和集聚

能力弱,没有真正地成为城乡边缘区的极化中心。2007年底吉林省行政区划乡镇423个,总人口1179·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4·8%,市辖镇平均人口为2·3万人,县辖镇平均人口为2·7万人。而吉林省人口在4万人以下的镇多达373个,占乡镇总数的80%,其中2万人以下的镇,如果扣除农业人口,实际镇区的人口不到1万人。2007年吉林全省镇区人口平均约为8600人,而5000人以下的小城镇有262个,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57·7%。[2-3]小城镇人口规模不够,经济实力弱,集聚效应难以产生,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吉林省小城镇对周边乡村的辐射能力。

二、利用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依据新形势下城镇发展的要求,吉林省在新的利好政策的注入下,充分利用县域经济的优势来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域的外向型经济来推进城镇化、以集聚型经济升级城镇化、以城乡结合经济逐步推进人口城镇化,通过这三种形式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将县域城镇所要求的人口、资源调动起来,实现符合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利用经济的推动力将城镇升级。

1·利用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在长吉图开发开放政策的机遇下,吉林省应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经济的外向性。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特色经济和灵活性比较大的经济体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所以各县域依据“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指导方针,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经济推动城镇化:[4]一是利用招商引资,改变城镇发展的被动方式,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更广的资金来源路径。二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出口型企业向内需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的承接,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城镇产业基础。这使城镇化和县域发展可以更充分利用外向化的优势因素,以外向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

第一,利用招商引资,改变城镇发展的被动方式。吉林省各县域在充分利用长吉图一体化发展的同时,通过鼓励和吸引外资投资吉林省原有的优势重点发展行业,将集中于大城市的产业发展到县域城镇,通过招商引资的扩展,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聚集,促进外资注入县域项目,由单一拓展县域发展产业链过渡到商业利润链,提供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实现县域经济外向性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外资企业未来的商业利润来换取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增加了县域城镇融资的渠道,这也改变了城镇的发展被动的局面,增强了自身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具体要求:一要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资本流动、产业转移的新特点,积极创新网络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招商引资方式,精心组织参加投洽会和各类专场招商活动,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向企业、中介组织为主。二要围绕产业链招商,围绕培育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招商,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发展内拓外联的创汇经济。[5]

第二,实现产业承接,拓展国际合作,发展城镇产业基础。吉林省必须在搞清各县域产业发展的现实格局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县域自身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条件的优劣,积极扩大外引内联,加强与县外的经济联合与协作,由于有潜在的利润源可以吸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出口带动的企业来投资办厂,县域可以进一步增加吸引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为产业基础处于萌芽状态的城镇注入了活力,并可以充分地吸收和利用承接产业的优势条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对城镇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具体要求:各县域城镇拥有构建与日本、韩国、欧洲的产业协作区的地域基础,可以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为县域提升竞争力,通过产业协同区升级为主体功能区,为城镇集群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引进项目中,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区域合作,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主动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利用产业转移契机,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注重引进一些技术档次高、成长性好、环保和有利于提升本地产业链的大企业和大项目。重点创新合作机制,放大合作效应。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这是提升图们江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举措。要建设与国外接轨的图们江区域更加灵活开放的对话机制、交流机制等长效机制。在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各种国际性高层论坛、商务活动机制。

2·利用县域集聚经济的发展升级城镇化。

在区域一体化的要求下,集聚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必然的趋势。集聚经济是一种渐进式的经济,要求在积累足够的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发挥集聚的优势,集聚经济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县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增加集聚

中心的吸引力,使生产要素能更好地向城镇集聚。[6]所以吉林省各县域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通过经济的集聚来升级城镇化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吉林省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集聚经济的实现提供足够的生产要素,以适应未来城镇的发展方向;发展关联性产业,促进县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交通运输设施上实现共享共建,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来推进城镇土地的有效流转,保障城镇发展的有序进行。

第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为集聚经济的实现提供足够的生产要素,在县域范围内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以特色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特定的工业品生产体系的构建和特定服务产品供给体系所构建的县域经济。通过县域具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标不在于产业的提高与升级,而在于使产业的转换更符合城镇发展的要求,通过产业的调整和转换利用已有的集聚要素,并伴随着城镇自身发展所要求的规模的扩大,可以使集聚经济更可能符合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实现产业的转型过程中,以农业作为基础的县域在转型中,为防止稀缺资源的浪费,更需要合理地将县域发展的有效要素进行集聚,实现集聚经济,将民生进步作为衡量产业结构调整优劣的标准,以经济的升级为起点为城镇的升级打好基础,克服盲目的城镇化。

利用集聚经济来推进城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要注重调整,因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低,升级条件成本高,所以要在稳固原有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克服盲目的跟风调整。二是在大规模的生产性投入上要量力而行,把握投入的最佳时机,在有条件的县域实现生产工具的升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对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不以损害农业来发展城镇,通过规划来实现城镇发展的最佳布局。

第二,通过发展关联性主导产业来推进县域城镇集群式发展。依据已存在的县域规模和集聚优势,县域城镇要在更多的相邻城镇中实现分工合作,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条块分割”和垂直分工联系,加强县域之间以及县域与中心城镇产业发展协调和经济横向联系。吉林省的中、东部具有打造城市带的先天优势,而这也是吉林省目前发展状况的要求,因为一个区域如果没有一个城市带(群)作依托,就无法在这一区域形成强有力的增长极。由于省内双核心城市长春、吉林在集聚发展的同时,扩散效应作用不明显,城镇之间的县城经济联系较弱,县域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所以在相邻的县域之间发展产业关联性高的主导产业,可以加强相邻县域的经济联系,通过比较优势互补的方式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高度整合的集群式经济发展带,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加速城镇的集群式的发展,借助集群式发展可以整合区域内的产业和市场,可推进长吉图区域内及与其相关的省内其他地区高速公路、铁路、民航、水利、能源、市政、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地区性的主导产业,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城镇的升级发展。

第三,以主体功能区建设来推进城镇土地的有效流转。主体功能区的建设使县域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能够有效地供应,工业集聚程度高,集群式发展明显,工业部门的竞争优势会更明显,实现了规模经济使工业化极化发展的程度与具备规模的城镇相对应。同时也会克服工业发展造成的用地增多和环境污染,使得人地矛盾和人与环境的矛盾愈加明显的状况得到缓解。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既是一种过渡性的城镇经济发展基础,又是工业规模开启的阶段。以县域的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成为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保障,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实现县域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

吉林省县域在建设主体功能区上通过可以利用扩权强县政策的优势,发挥政策灵活性的优势,突出实现土地流转的交易机制来创新土地制度,实现县域城镇发展对耕地的最小占用。具体措施:

一是突出主体功能区的作用,在适宜的开发地区建设县域工业集聚和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在主体功能区的推动下发展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来服务于农村的发展。二要运用行政手段合理规范企业的扩张,突出重点的开发区和限定工业界限,减少为扩张而强占耕地所造成的土地资源的浪费。三是土地流转中要保障农民的权益,依据合理的方式补偿占地农民的利益,依据有关法规条例及相应的监督管理组织来进行立法和执法,保证农民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法可依,增加农民对执法的信任感。四要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组织体系,发挥政府的调控优势,对如土地转让市场、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合理定价,保证土地流转的可控性。[7]

3·依据城乡结合经济逐步推进人口城镇化。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民生经济,改善民生成为了重点。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农民在政策上和制度上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立城乡

、工农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究其原因在于实现完全城乡一体化不现实,城乡的一体化是一种相对的一体化,而在实际中更多地表现为城镇与乡村的结合,所以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城乡一体化,就是发展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结合为基础的特色经济的发展,根据农民的意愿与县域的实际发展状况,将特色做大、做强,以此为切入点增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引导特色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缩短耕种农田的时间,使农村剩余的闲置劳动力能更合理地向县城去谋生,使人口城镇化能够合理推进。

第一,城乡保障相结合实现农民在城镇的生存和发展。农村向城镇过渡阶段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依据特色资源的培育,实现经济的起步,而这种起步是与城镇化的起步相对应的。通过县域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同时激活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加速了人口流动的趋势。为应对人口的过快流动所带来的负影响,应该对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水平进行评估,对劳动力就业市场本身进行革新,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障农民利益,稳步推进人口城镇化。

随着吉林省乡镇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长,所需的劳动力也会相应增加,而规范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实现充分就业,对乡镇企业的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城乡的有效保障结合来增强县域经济,实现县域城镇的发展。具体要求:一是增强城镇就业的比较优势,强调在小城镇就业为农民带来的保障感和发展潜力。二是在户籍制度没有完全取消的情况下,主要解决就业歧视问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利民政策,做到保障优先,消除障碍,简化繁琐入城手续,放宽农民的就业政策。三是相关人力保障部门要提供给农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权益,提高农民工工资标准,改善农民工收入状况,对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和制度创新。四是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需要在相关的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保障和贫困救济等要求的原有基础上进行保障升级,为农民在面临和处理风险时增添信心,也可为农民在城镇的未来发展潜力提供保障。五是尝试建立区别于“城保”和“农保”,与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收益制度相联系的“县保”制度,实现农民的发展。六是通过各种社会资源重新配置与结构性重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重新开发利用,农民根本的发展要求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子女未来由村民向市民的转变,而受教育水平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水平,加强教育的投入方向,提高农民对城镇的期望值。

第二,人口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人为干扰逐渐增强,导致吉林省部分地区的农业资源环境恶化趋势比较明显。

同时,由于早期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企业建设的起点低、工艺技术落后、资源消耗高,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比较严重。加之后来大量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县城,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些都严重地违背了人对环境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县城对农民的吸引力下降,不利于人口城镇化的推进。

所以,吉林省在扩权强县的背景下赋予了县域更多的权利,县域可以运用这一优势来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培育农民环保低碳的思想观念,减少人为的环境破坏,加强循环农业建设,实现低碳农业发展。二要为高污染和高消耗的工业企业设置一定的“门槛”限制,减少“三废”的排放和控制资源的消耗,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三要以生态发展为基准来调整产业结构,对第二产业威胁生态环境的企业在数量上减少和污染规模上最大的消除,对生态环境污染较少的第三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维国,于洪平。农村城镇化的次序[z/ol].http://www.z.jgov.cn/gb/zjnew/index.htm.l[2]吉林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专题[z/ol].http://www.j.lgov.cn.

[5]李晓,张建平。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政策建议———基于地区间产业关联研究的结论[j].东北亚论坛,2010,(3):3-10.

镇林长制工作总结篇8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西北部,距主城80公里,东与五通乡接壤,南与相接,西与相连,北与开拔妙乡相邻,幅员面积74.03平方公里,辖10个村、2个居委会、50个村民小组、7445户、26626人。全镇现有林业用地面积50760亩,有林地面积29500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5000亩,地方公益林1000亩,商品用材林44760亩。本次林改涉及9个村民委员会、37个村民小组1666户。

二、林改完成情况

从今年月至月,我镇共完成集体林地确权勘界面积25965.54亩,占应确权勘界面积25965.54亩的100%,共勾绘613个小班、2747宗地,完成9个村、37个村民小组1666户的确权勘界工作,共核发林权证户数1666户,面积25965.54亩,宗地2747宗,核发林权证1666本,制证、发证工作已于月日全面结束。全镇无一起林权纠纷发生。同时于月日前完成林地流转13049.39亩。

三、主要做法

(一)、领导到位。年月日全区召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后,我镇及时成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吃透林改政策,合理编制工作流程,并于年月日召开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动员培训会,月底全镇9个村民委员会37个村民小组都分别成立林改领导机构,开始了扎实的林改行动:一是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及分管农业副镇长为副组长、财政所、党政办、办、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农业服务中心。每周星期五召开一次党委会,专题研究林改工作,每周星期一召开林改小组成员会,对上周林改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真正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签订责任书,切实加强领导;二是在镇机关抽调了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扎实的干部,组建了一支素质过硬、纪律严明、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的林改工作队伍;三是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请销假审批制度,指导好、引导好、把握好、开展好各村民小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确保了此项工作有序、稳步、高效的顺利开展。

(二)、宣传到位。镇、村、组各级分别开展林改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加大全镇林改宣传力度。通过召开群众会、户主会、党员会和各村民小组骨干人员及有威望的老干部等各界人士参与的林改动员会。充分利用广播、简报发行、标语书写、致林农的一封公开信、入户走访、出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林改的目的、意义、范围、内容及把握的基本原则等。在林改期间,全镇共下发《致林农的一封公开信》4000多封,林改政策解答3000多份,书写标语120条,出黑板报4期,简报发行3期。在宣传发动上,做到了加大力度,推进深度和广度,不留死角,使林改工作进入农家,形成全镇上下人人知林改、议林改、积极参与林改的良好氛围。

(三)、措施到位。根据区林改要求及相关的政策解答,在区指导、督导组的精心指导、督导下,结合我镇镇情、村情、林情的实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做到了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并引导群众走一村一策、一组一策、一山一策,做到主体改革措施明确、政策明确、范围、内容明确、奖惩措施明确,目标、责任、时间明确。

(四)、责任落实。建立健全了工作责任制,落实了相关责任,各项林改工作分解落实到每一位林改成员,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指导,把需要由村民参加的林改工作事项明确到户,责任落实到人。

(五)依靠群众。重大事项的决策,都由村民多次讨论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后才能实施,既尊重了民意,合乎了民情,又体现了民主,实现了平稳改革,为我镇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严格规范操作,保证林改有序开展。镇党委、政府在月日全镇林改动员会上,镇党委书记要求各村委会、镇林改办务必在林改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操作中,要原原本本贯彻、认认真真执行,规规范范操作,切实做到改革不走过场,符合农民意愿。一是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对改革方案及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村民民主决策后实施,做到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二是要吸取“三定”时工作不到位、管理粗放的教训,内外业人员要高度负责,做到相关资料完整,做到记载的地块、地类、面积和四至界线“四统一”;三是要认真细致做好确权发证工作,做到实际面积、承包合同、林权证面积和承包经营登记薄“四相符”,承包面积、承包位置、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林地标注“五到户”,让农民吃下“定心丸”。通过区林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我镇于月开始分组进行外业勾绘工作,在实地勾绘、表格填写、面积计算及电脑录入工作中,严格按上级要求,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并于月日至月日到区林业局整理完善林权登记申请表,打印林权证及相关材料归档。

(七)、加大林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按照民主、公开、公平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月,我镇引进了3家业主对4310.14亩集体林及8739.25亩确权到户的林地实行了集约经营,签订了流转合同书。最大程度增加规模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

(八)、加强资料收集归档,确保档案资料完整。

我镇从林改动员会开始,一直把档案收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求镇林改办及9个村民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有关林改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根据区林改办的要求,我镇做到标准、要求、规格、模式“四个统一”。目前,我镇已完成了林改资料收集整理及归档任务的98%。

四、取得的经验

(一)、加强领导,组织保障是前提

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我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分管农业副镇长为副组长的林改领导机构,做到了六到位,即:组织保障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责任到位、业务培训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确保了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是关键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林改工作放到战略的高度,摆上议事日程,保持思想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创新工作机制,激励奖惩机制,做到身体力行,亲自督导指导林改,为林改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依靠群众,机制创新是基础

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同时也是首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我镇在林改中,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按《土地承包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由村民自主决定林改方案,从而使林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试点先行,调查摸底是根本

林改工作在9个村委会中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各村委会的村情、组情、林情,各村委会采取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全面铺开的方式进行。

(五)严格质量,规范操作是核心

质量是林改的生命。在林改工作中,严格坚持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质量,为确保林改工作质量,结合我镇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对照业务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的规定进行自检自查,做到时间、进度和质量的协调统一。

(六)公平、公正、公开是保障。

镇林改办、村委会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林改工作,坚持“三公开、四公示、六签名”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顺民心,妥善处理林改中出现的各种纠纷和问题,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我镇的林改工作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林改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有的村委会干部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二是一些村委会保障措施不力,组织机构不健全,影响了林改的进度和质量,对林改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思路不清晰、办法不多;三是有的群众对林改的认识不足、不到位,参与林改的积极性不高,只注重耕田耕地,不注重耕山管理,没有理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缺乏长远意识。

(二)几点建议

1、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持维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地制宜地制定配套改革措施及方案,出台相关的惠民优惠政策,巩固主体改革成果。

2、党政一把手抓林业、抓生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山区农民的生存环境,关注林业发展,关注林农经济增收、生产发展,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关系,立足当地资源,壮大山区经济。

3、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

镇林长制工作总结篇9

按照我镇__年工作思路和目标,举全镇之力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__年新建项目五个,计划总投资2.83亿元。主要是:

(一)__镇综合商贸楼二期工程

该项目由吉林省九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四栋14层高层及16栋商品住宅楼。目前正在办理前期开工手续。

(二)__镇七台现代农业棚膜种植园区项目

该项目是长春市国土资源局三帮扶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__6万元,总占地面积9.9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长80米、宽9米、高4米的日光温室31栋;长80米、宽8米、高3米的塑料大棚20栋;6米宽水泥混凝土路面1.05公里;打机井31眼、铺设低压电缆1.22公里。目前该项目已开工建设。已建成温室大棚27栋,预计在10月初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__镇压缩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项目

该项目由吉林省鑫隆燃气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1600万元,占地3000平方米,主要为镇区居民用户供应安全、环保的压缩天然气。

目前该项目选址已经完成,正在办理前期规划设计,审批等相关工作。近期将开工建设。

(四)__镇伊利石开采加工项目

该项目由长春华煜伊利石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__镇青山村,伊利石矿总体长约830米,宽约__米,矿体平均厚度15米,探明资源储量约130万吨。一期计划总投资20__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年可开采加工伊利石5万吨。目前该项目正在办理前期相关手续。

(五)__镇林蛙养殖加工项目

该项目由吉林省圣泉林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__镇石场村七社,计划总投资1700万元,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年可出栏良种母蛙100万只,雄蛙72万只。该项目边建设边生产,目前已建设20__0平方米的林蛙饲养圈30个,蝌蚪池400平方米,越冬水库一座,有年生产能力5000kg林蛙活耳加工厂一个,已进入林蛙繁育阶段。

二、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完成任务

我们__镇退耕还林任务是7000亩。实际落实面积是7020亩。涉及21个行政村,828块林地。已分别栽植云杉、樟子松、落叶松、红松、杨树、绿化树及各类果树。

农防林更新情况:我镇农防林更新面积43.7亩。目前已经完成植树造林任务。迹地造林两个村,七台村和桃山村。总面积111、6亩。

村屯绿化情况:我们计划在七个自然屯实行绿化。百合村2个、大贝村三个,郭家村一个。现已经完成大贝村的三个自然屯绿化工作。绿化总长度6500延长米,栽植梧桐2200棵、丁香球2200株。郭家村村屯绿化途经四个自然屯,绿化长度3000延长米,栽植云杉和九台晚李子3000棵,百合村完成两个社的绿化,栽植金叶榆和九台晚李子2300棵。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各项责任制,全镇未发生森林火灾。为了强化退耕还林工作取得新突破,镇党委专门成立了“林业生态整治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林业生态整治监管,与林业部门共同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三、农牧生产再上新台阶

(一)农业方面

今年__月__日召开全镇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今年农业工作,重点要求各村搞好备耕生产和高光效玉米种植工作等。__月__日召开了全镇高光效玉米种植技术培训会,安排落实我镇种植高光效玉米__公顷,完成了九台市下达的高光效玉米种植任务指标。

认真抓好七台新菜田项目建设,与国土局和七台村委经常联系,时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尽心竭力为此项项目做好协调工作。

落实商品有机肥购买任务300吨,按照各村耕地面积的大小按比例给各村分配购买任务。

发放秸秆腐熟剂27吨,制定发放登记表,安排各村认真细致发放,接收腐熟剂的人员确认签字。

完成了__年定制的科学储粮仓的发放(800套),做好今年科学储粮仓预定的上报工作(105套)。

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在清泉、秀水、城东、西店子、义和、朱家、柳溪七个村分步实施。

上半年深松整地完成61.000亩,保护性耕作面积完成25、000亩,机作正常,作物长势良好。

(二)畜牧方面

高度重视牲畜疫病防疫工作,组织成立了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镇H7n9禽流感预防工作会议,对疫病防治工作进行专门安排部署,制定《H7n9防控常识》,保证养殖户每户一份。对疫病防治进行广泛宣传,增强了农民的防疫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村级防疫体系建设,配强村级防疫员,每村安排一名防疫协理员。在畜禽防疫工作中,认真落实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加强畜禽防疫管理的监测,建立畜禽防疫台帐。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畜,春季防疫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踏查全镇2家养殖企业、12家牧业小区和35家养殖大户,对其卫生防疫情况进行检查,对卫生条件不达标的养殖户进行教育并勒令限期整改,目前来看效果明显。

(三)社会管理和民生改善进程稳步推进

(一)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安全防火工作严格执行属地监管和行业主管的原则,个单位、个行政村一把手为主要责任人。镇党委成立消防安全领导组织,由镇安监办、镇派出所、司法所等职能部门组成联合清查、排查、整治工作组,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进行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消防安全工作实行零容忍。对村屯柴草垛进行清理,共搬迁柴草垛9000多处。同时制定和完善了消防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全镇分为两个责任区。即原六台区和__镇区。每个责任区有专人负责。

(二)镇里文化站建设。省市配套资金24万元已全部到位,镇里又投入3万余元,安装电脑、宽带、中央控制柜、交换机、DV机、液晶电视、10电脑、投影仪等文化设施。

完成了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室建设。完成了30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及部分文化大院建设。上半年完成数字电影放映180场次,实现每村每个月看一场免费电影的目标。上半年完成广播电视通村20个数字电视的安装,两个村安装了村村通。“平安之声”大喇叭上半年维护、检修做到了及时,“平安之声”大喇叭使用正常。

成功举办首届__镇大秧歌比赛,共有15支大秧歌参加比赛,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三)加强对道路交通的险桥进行修复。我镇上半年计划修复七处险桥。分别是:朱家邓家窝堡桥、样子边三社桥、六台二社桥、条子沟三社桥、王家岭三社桥、清泉六社桥、菜口线猴石桥。目前,已经将便道设计完毕,正在做修复桥的设计。

(四)大贝村7、91公里水泥路工程正在推进。已加入招标阶段。上半年危房改造已实地踏查98户。

(五)社会维稳和综治工作扎实开展。综治维稳工作。建立健全“网格化”工作目标管理机制,村村建立“百姓说事点”、“两个中心”,完善“平安之声”联防互助网工程,持续开展“大排查、大下访、大接访”活动。

(六)教育教学附属设施已全部开工建设,到七月末即将投入使用。

(七)劳动保障方面。完成我镇7000名60岁以上人员和__名60岁以下人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工作。

(八)截止到6月20日全镇完成农村村民委员会和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对新一届村“三委”班子成员进行培训三次。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跨越发展”为总基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富民强镇为主线,以提升综合实力为基础,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力争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新型化、集镇建设特色化、社会稳定和谐化四方面取得新突破,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好中求快、跨越发展。

一、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要着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加大科技实验示范和推广力度,着力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全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发展畜牧业。按照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落实好能繁母猪保险政策,扶持规模养殖大户,发展规模饲养。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加强对畜产品市场的监管。确保全年实现畜牧业发展实现高产、高效。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积极争取林产业项目,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要积极支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促进农村土地健康有序流转,逐步壮大集体经济。要不断创新机制,盘活集体资产,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善于抓住营造软环境这一关键,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引导发展劳务产业。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不断强化村级的服务功能。继续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明确招商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外招商水平,

重点完成以下项目建设:__镇综合商贸楼综合服务功能工程建设;__镇压缩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项目建设,实现达产达效;继续加大投入完成__镇林蛙养殖加工项目建设;加快落实和推进__镇伊利石开采加工项目。

三、进一步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继续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抓好粮食直补、能繁母猪保险及良种、化肥和农机具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认真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和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切实关心和支持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确保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重点扶持发展特色型种植业和规模型养殖业,促进特色种养殖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完成教育、教学附属配套设施建设任务,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五、加强资源管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法流转。依法查处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违法占地行为,严厉打击私挖滥采等破坏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

六、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一岗双责”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保障能力和监管队伍“三项建设”,切实加强对非煤矿山、水库坝塘、河道、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监管,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坚决杜绝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携手共创和谐__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健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

镇林长制工作总结篇10

(修订版)

 

根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GB/t37342—2019)最新要求,为做好2021年国家森林城市核查验收工作,结合昌吉市实际,对《昌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昌市政办发〔2018〕48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安排部署,紧扣建设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主题,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主体,多元化投入为保障,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宗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原则,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内容,坚持“城乡一体,生态和谐”的理念,打造便利的森林服务设施,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城市与乡村共进、富裕与文明共享,建设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山水融合、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美丽昌吉。

二、创建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各部门单位协调配合,各尽其责,强化责任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创建森林城市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共创新格局,确保创森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二)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突出服务于城乡居民健康,提升城市形象和价值品位,改善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全市整体战略布局、城镇化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统一,完善规划,突出重点,有序开展,不断优化林业发展布局,努力构筑支撑昌吉市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系统。

(四)坚持生态为主、效益兼顾。注重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善林业生态功能,改善昌吉市城乡生态环境。

(五)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坚持城镇绿化、通道绿化以乡土树种和乔木树种为主,结合绿化、彩化功能,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景观。乡村绿化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促进兴林富民。

三、创建目标

严格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GB/t37342—2019)和《昌吉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6)》,加快推进我市森林城市建设,2021年,实现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0%以上,道路绿化率和水岸绿化率均在85%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区林荫道路率达60%以上,乡镇建成区和村庄林木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形成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全面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马红军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姚 进   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

王 英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阿达力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

海拉提   副市长

推开西   市政协副主席                                                                                          

成 员:刘晓泉   市委办公室主任

陈 辉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

孙君杰   市政府办公室主任

刘 新   市政协办公室主任

陈丽华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张金浩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绩效考核办公室主任

王成恩   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

毛冬梅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于 涛   市商务和工信局局长

高 群   市财政局局长

王艳明   市科技局局长

张兆智   州生态环境局昌吉市分局局长

刘 磊   市文旅局局长

马金龙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袁 勇   市住建局局长

刘 锋   市城市管理局局长

丁世亮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陈文涛   市水利局局长

杨 军   市卫健委主任

陈 静   市教育局局长

李刚强   市统计局局长

巴音蒙克 市公安局副局长

刘宝忠   昌吉国家技术产业开发区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中心主任

苏 江   昌吉国家高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环保局副局长

顾卫华   延安北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王 磊   北京南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梁 瑞   宁边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狄晓娟   绿洲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王晓明   中山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魏小星   建国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常建国   三工镇镇长

高一豪   榆树沟镇镇长     

吴 琛   六工镇镇长

吴 磊   大西渠镇镇长

齐文强   硫磺沟镇镇长

谭永吉   二六工镇镇长

杨 亮   滨湖镇镇长

陈晓航   佃坝镇镇长

叶尔江   阿什里乡乡长

阿得力   庙尔沟乡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自然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姚进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海拉提同志兼任,专职副主任由王成恩、毛冬梅担任,具体负责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五、指标任务

(一)森林网络

1.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昌吉市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城郊需有成片森林或湿地2处以上,面积20公顷。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并建有2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1处以上。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0%以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全部绿化美化,建设1处以上公共休闲绿地。农田林网建设达到《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要求。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区主干路、次干路林荫道路率达60%以上。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城市管理局

3.注重江、河、湖、库等水体沿岸生态保护和修复,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到85%以上,适宜绿化的水岸绿化率达到85%以上。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4.铁路、乡级以上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适宜绿化的道路绿化率达到85%以上。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各乡镇

5.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率达80%以上。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局

(二)森林健康

1.城市森林树种丰富多样,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景观,城区某一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乡土树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

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住建局

2.乡镇建成区、农村居民点乡土树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注重乡土树种苗木培育,使用良种壮苗,提倡实生苗、容器苗、全冠苗造林,严禁移植天然大树。避免过度的人工干预,增加绿地有机覆盖,实现森林、绿地的近自然管护。注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每年完成需提升面积的10%以上,培育优质高效城市森林。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局、住建局、各乡镇

3.保护和选用留鸟引鸟、食源蜜源植物,大型森林、湿地等生态斑块通过生态廊道实现有效连接。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防控体系。有效保护乡村风水林和风景林,未发生重大涉林犯罪案件和公共事件。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城市管理局、文旅局、公安局、各乡镇、街道

(三)生态福利

1.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对城区覆盖达到80%以上。城镇建有绿道网络,居民每万人拥有的绿道长度达0.5公里以上。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型生态休闲场所,10公里服务半径对县域覆盖达到70%以上。财政投资建设的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城市管理局、财政局、各乡镇

2.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食品等绿色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责任单位:市文旅局、自然资源局、各乡镇

(四)生态文化

1.建有参与式、体验式的生态课堂、生态场馆等生态科普教育场所5处以上。在城镇居民集中活动的场所,建有森林、湿地等生态标识系统。广泛开展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每年举办县级活动5次以上。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应达到90%以上。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和工信局、自然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昌吉市分局、住建局、城市管理局、交通运输局、教育局、文旅局、科技局、融媒体中心、各乡镇、街道

2.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科学到位,保护率达100%。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局、各乡镇

(五)组织管理

1.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正式备案2年以上。编制规划期限10年以上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批准实施2年以上。档案完整规范,相关技术图件齐备,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2.积极开展森林社区、森林单位、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等多种形式示范活动。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各乡镇、街道

六、具体工作

(一)补充收集创森迎检资料

根据国家森林城市建设5大类33项指标逐一收集有关资料,并分类建档造册,完成创森工作总结报告。对照新的测评标准,查漏补缺,各责任单位需补充完善迎检资料,做好迎接2021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核查验收工作。

完成时限:2021年6月30日前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森氛围

1.各乡镇(街道)、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宣传单、宣传画(册)、宣传栏、公益广告、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宣传创建工作。

2.主要街道、公共广场、公园、景区景点每隔200米至少有1处能够看到森林城市主题标语。各大广场、公园充分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创森宣传标语及宣传片,展示我市创森成果。  

3.在城区主入口制作设立大型创森宣传牌不少于3个。

4.商场、超市、市场、银行网点、宾馆饭店等在显著位置展示不少于3处的森林城市主题标语,并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创森宣传标语。

5.50%以上的公交车站设有不少于1处森林城市主题广告。50%的公交车电子屏展示森林城市主题标语。50%的出租车顶灯展示森林城市主题标语。长途汽车站在显著位置展示森林城市主题广告不少于1处。

完成时限:2021年7月1日至核查验收前

(三)完成创森知晓率、满意度调查

按照国家创森测评指标体系要求,聘用第三方国家统计局昌吉调查队对昌吉市创森工作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出具调查报告。

完成时限:核查验收前一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使创森工作形成党政齐抓、部门配合、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群众踊跃参与的新局面。各指标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分解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到人,按照时间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各部门要加强联动,主动配合,杜绝推诿扯皮,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保障资金投入,加快创建进程。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创建工作投入。市发改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局、住建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文旅局、州生态环境局昌吉市分局、教育局等部门要发挥优势,努力争取上级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投入。市总工会、团委、妇联、企业、学校等要发挥自身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动员各方力量,投身绿化事业,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快速推进。

(三)强化督查问责,落实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部门要围绕昌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员单位指标考核要求,明确工作任务,严格落实责任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部门主要领导是创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时、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任务。

 

附件:昌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任务分解表

 

 

 

附件

昌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任务分解表

 

序号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指标名称

国家标准

需提供资料清单

森  林  网  络

1

市自然资源局

市城市管理局、水利局、气象局

林木覆盖率

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昌吉市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1.自查说明。(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2.省级森林资源监测部门提供。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或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或森林资源监测报告。(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3.城区乔木、灌木面积监测报告或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提供的城区乔木、灌木面积情况说明。(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4.湿地及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10%以上的城市,提供湿地面积和水域面积数据。(市水利局提供)

5.山区和平原区面积及在总面积中占比。(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6.近20年年均降水量。(市气象局提供)

7.最新市域遥感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2

市城市管理局

市住建局、自然资源局

城区绿化覆盖率

40%以上。

1.自查说明。(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2.区住建厅出具的2020年昌吉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确认函。(市住建局提供)                                                      

3.城区绿地现状分布图和绿化覆盖面积统计表。(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4.城区绿化项目实施情况:合同、设计、施工、验收、照片等。(市城市管理局、住建局提供)

5.相关职能部门开具的建成区面积及范围证明材料。(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3

市城市管理局

 

城区树冠覆盖率

25%以上。

1.自查说明。

2.乔木树冠覆盖现状分布图和乔木种植统计表。

3.城区绿化乔木种植情况。

4

市住建局

市城市管理局、公安局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

1.自查说明。(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2.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出具的城区各类公园绿地面积统计表。(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3.人口主管部门出具的城区常住人口(无常住人口统计,可提供户籍人口)等证明材料。(市公安局提供)

5

市城市管理局

 

城区林荫道路率

城区主干路、次干路林荫道路率达60%以上。

1.自查说明。

2.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出具的城区主干路、次干路林荫道路一览表、抽样材料。

3.林荫道路覆盖照片。

6

市自然资源局

 

城郊成片森林、湿地

20公顷以上的成片森林或湿地2处以上。

1.自查说明。

2.20公顷以上的成片森林或湿地现状分布图,包括名称、位置及面积。

3.新建城郊成片森林、湿地的情况。

7

市自然资源局

各乡镇

乡镇绿化

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建有2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1处以上。

1.自查说明。(各乡镇提供)

2.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证明文件。(各乡镇提供)

3.县级或各乡镇绿化主管部门提供建成区绿地现状分布图和绿化覆盖面积统计表。(各乡镇提供)

4.县级国土部门开具的县域各乡镇建成区面积及范围证明文件。(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5.各乡镇建成区绿化和公园绿地建设的情况。(各乡镇提供)            

6.乡镇绿化项目实施情况中新建公园绿地项目的合同、设计、施工、验收等、总结等材料。(各乡镇提供)

8

市自然资源局

市农业农业村局、各乡镇

村庄绿化

林木绿化率达30%以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全部绿化美化,建设1处以上公共休闲绿地。

1.自查说明。(各乡镇提供)

2.村庄绿化证明材料 (绿化项目的合同、设计、施工、验收等、总结等材料)。(市农业农业村局、各乡镇提供)

3.村庄“四旁”和公共休闲绿地建设情况。(各乡镇提供)

9

市交通运输局

市自然资源局、各乡镇

道路绿化

铁路、乡级以上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适宜绿化的道路绿化率达85%以上。

1.自查说明。(市交通运输局、各乡镇提供)

2.铁路、乡级以上道路名称、起止节点、长度、宜绿化长度、已绿化长度一览表(补充2020年)。(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3.道路绿化支撑材料:项目的合同、设计、施工、验收等、总结等材料。(市自然资源局、各乡镇提供2020年资料)

10

市水利局

 

水岸绿化

注重江、河、湖、库等水体沿岸生态保护和修复,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85%以上,适宜绿化的水岸绿化率达85%以上。

1.自查说明。

2.市域内的江、河、湖、库等名称、起止节点、水岸长度、宜绿化长度、已绿化长度一览表。

3.水岸绿化支撑材料(图片及文字资料)。

11

市自然资源局

各乡镇

农田林网

按照GB/t18337.3要求建设农田林网。(东北地区控制率达到90%,华北东部、华北西部和西北地区控制率达到95%,中南、华北东部和华北南部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

1.自查说明。(各乡镇提供)                                     

2.提供2020年乡镇造林验收表。(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12

市自然资源局

市城市管理局

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

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率达80%以上

1.自查说明。(市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局提供)

2.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数量、名称、地点、面积、生态修复面积、生态修复率一览表。(矿坑修复:市自然资源局提供;垃圾场绿化: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3.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前后对比图片(含无人机照片)。

4.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支撑材料。(项目的合同、设计、施工、验收等、总结等材料)

森  林  健  康

13

市住建局

市城市管理局

树种多样性

城市森林树种丰富多样,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景观,城区某一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

1.自查说明。(市住建局提供)

2.城区栽植数量最多的3个树种栽植比例的统计数据。(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3.城区绿化苗木树种的使用情况。(市住建局提供)

4.城区绿化苗木树种的使用情况应包括城区各类绿化工程建设含各类苗木树种使用量的实施方案、年度计划、任务安排和年度总结等相关材料。(市住建局提供)

14

市城市管理局

市自然资源局、各乡镇

乡土树种使用率

城区、乡镇建成区农村居民点乡土树种使用率达80%以上。

1.自查说明。(市城市管理局、自然资源局提供)

2.乡土树种名录。(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3.使用树种名录(需注明是否为乡土树种)。(市城市管理局、自然资源局提供)

4.城区乡土树种使用率的统计表。(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15

市自然资源局

市城市管理局

苗木使用

注重乡土树种苗木培育,使用良种壮苗,提倡实生苗、容器苗、全冠苗造林,严禁移植天然大树

1.自查说明。(市城市管理局、自然资源局提供)

2.县域苗圃及苗木生产统计表。(市城市管理局、自然资源局提供)

3.县域绿化苗木使用情况统计数据(人工用材林、经济林等需提供良种证书;生态公益林和城市绿化使用树种需提供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明)。(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16

市城市管理局

各乡镇

生态养护

避免过度的人工干预,增加绿地有机覆盖,实现森林、绿地的近自然管护。

自查说明。(市城市管理局、各乡镇提供)

17

市自然资源局

 

森林     质量提升

每年完成需提升面积的10%以上,培育优质高效城市森林。

1.自查说明。

2.森林质量提升相关支撑材料。

3.森林质量提升包括中幼林抚育经营、低产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等(计算基准为规划编制时需完成的提升面积)。

4.森林质量提升相关支撑材料应包括森林经营规划或作业设计、任务安排、检查总结;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的城市,需准备项目批复、合同、施工和验收等相关材料。

18

市自然资源局

 

动物     生境营造

保护和选用留鸟引鸟、食源蜜源植物,大型森林、湿地等生态斑块通过生态廊道实现有效连接。

1.自查说明。

2.生态廊道、生态斑块遥感图、分布图。

19

市自然资源局

 

森林     灾害防控

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防控体系。

1.自查说明。

2.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

3.森林火灾受害率,包括发生次数、受害面积、伤亡数量。

4.森林灾害防控能力建设实施情况。

20

市自然资源局

市公安局

资源保护

有效保护乡村风水林和风景林,未发生重大涉林犯罪案件和公共事件。

1.自查说明。

2.县区域内乡村风水林和风景林分布图。

3.编制规划时至申请称号时森林资源督查自查报告。           

4.创建期间,未发生重大涉林犯罪案件和公共事件。(市公安局提供)

生  态  福  利

21

市城市管理局

 

城区公园 绿地服务

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对城区覆盖达80%以上。

1.自查说明。

2.城区公园绿地分布图,包括名称、位置及面积一览表。

22

市住建局

市城市管理局

生态休闲场所服务

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型生态休闲场所,10公里服务半径对县域覆盖达70%以上。

1.自查说明。(市城市管理局、住建局提供)

2.大型生态休闲场所分布图,包括名称、位置及面积。(市城市管理局、住建局提供)

23

市财政局

市城市管理局

公园     免费开放

财政投资建设的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1.自查说明。(市财政局)

2.财政投资建设的公园名单,包括名称、地点、面积。(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3.免费开放的公园名单,包括名称、地点、面积。(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24

市住建局

市城市管理局、各乡镇

绿道网络

城镇建有绿道网络,居民每万人拥有的绿道长度达0.5公里以上。

1.自查说明。(市住建局提供)

2.绿道分布图及包括数量、起止点、长度一览表。(市住建局、城市管理局、各乡镇提供)

3.绿道网络建设支撑材料(合同、方案、批复、设计、验收、总结等)。(市住建局、城市管理局、各乡镇提供)

4.城乡居民是指人口主管部门出具的县城内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总数证明。(市公安局提供)

25

市自然资源局

市文旅局

生态产业

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食品等绿色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自查说明。

2.城市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市文旅局、自然资源局提供)

3.编制规划时至申请称号时城市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统计年报:2017—2020年,旅游、林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逐年递增的情况说明。(市文旅局、自然资源局提供)

生  态  文  化

26

市教育局

市文旅局、城市管理局

生态      科普教育

建有参与式、体验式的生态课堂、生态场馆等生态科普教育场所5处以上。在城镇居民集中活动的场所,建有森林、湿地等生态标识系统。

1.自查说明。

2.生态科普教育场所名单,包括数量、名称、地点、建成时间、现场照片。(市教育局提供)

3.建有生态标识系统场所名单,包括数量、名称、地点、建成时间、现场照片。(市城市管理局提供公园、广场科普场所;市文旅局提供景区科普场所)

27

市委宣传部

市商务和工信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城市管理局、交通运输局、教育局、文旅局、科技局、融媒体中心、各乡镇、街道

生态     宣传活动

每年举办县级活动5次以上。广泛开展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每年举办市级活动5次以上为标准:

1.举办市级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活动,每超过5次,得0.5分,上限为1分。           2.主要街道、公共广场、公园、景区景点每隔200米至少有1处能够看到森林城市主题广告,得1分。                      3.50%以上的公交(地铁)车站设有不少于1处森林城市主题广告,得1分。         4.商场、超市、商业大街、城市社区、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银行网点、宾馆饭店等在显著位置展示不少于3处的森林城市主题广告,得1分。          5.50%的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车身或车厢内展示不少于1处的森林城市主题广告,得1分。

1.自查说明。                                                 2.每年举办县级活动5次以上。(市科技局提供)

3.城市为开展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活动印发的市级和县级年度计划、工作方案等相关正式发文和活动总结。(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4.党政机关带头参加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活动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所有成员单位提供)

5.提供县(市)属媒体宣传森林城市建设进展成效的电视截屏、网络截图等。(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6.城市运用手机短信、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森林城市主题宣传的手机截图。(市电子政务办、融媒体中心、商务和工信局提供)

7.在城市主入口设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型宣传牌不少于3处。(市委宣传部负责)                                                      8.主要街道、公共广场、公园、景区景点每隔200米至少有1处能够看到森林城市主题标语;广场、公园、游园内的电子屏播放创森宣传片。(市城市管理局、文旅局、融媒体中心负)                                                  9.50%以上的公交车站设有不少于1处森林城市主题标语;50%的公交车车厢内、电子屏展示不少于1处的森林城市主题标语;50%的出租车顶灯展示森林城市主题标语;长途汽车站在显著位置展示森林城市主题标语不少于1处。(市交通运输局负)                                                        10.商场、超市、商业大街、银行网点、宾馆饭店等电子屏滚动播放创森宣传标语,并在显著位置展示不少于3处的森林城市主题标语。(市商务和工信局负责)                                                  11.各乡镇、街道(社区)、行政事业单位电子屏滚动播放创森宣传标语、创森应知应会知识,提供宣传活动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

28

市自然资源局

市城市管理局、各乡镇

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科学到位,保护率达100%。

1.自查说明。

2.对建档的101棵古树的挂牌、围栏、修剪等保护情况进行自查。(市城市管理局、各乡镇提供自查报告和图片资料)

29

市自然资源局

 

公众态度

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达90%以上。

自查说明。

组  织  管  理

30

市自然资源局

 

建设备案

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正式备案2年以上。

1.自查说明。

2.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同意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相关文件。

31

市自然资源局

 

规划编制

编制规划期限10年以上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批准实施2年以上。

1.自查说明(规划评估报告)。

2.提交规划批复文件、规划文本及实施的相关台账材料。

32

市自然资源局

市城市管理局、各乡镇、街道

示范活动

积极开展森林社区、森林单位、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等多种形式示范活动。

1.积极开展森林社区、森林单位的示范活动,包括正式发文、牌匾或证书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市城市管理局、各街道提供)

2.积极开展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的示范活动,包括正式发文、牌匾或证书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市自然资源局、各乡镇提供)

33

市自然资源局

市创森办

档案管理

档案完整规范,相关技术图件齐备,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1.自查说明。

2.反映城市设立国家森林城市组织机构及创森期人员调整的相关正式发文。

3.反映城市编制规划时至申请称号时召开森林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会议、专题部署会议的情况记录或宣传报道。

4.反映城市为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制定的实施方案、督导制度和考核办法。

5.反映城市编制规划时至申请称号时推进森林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工作推进情况等证明材料。

6.反映城市已建立的森林城市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有效运转的网络截图。

7.反映城市贯彻落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有关决策部署的相关正式发文。

8.森林城市档案建设支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