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数字化管理十篇社区数字化管理十篇

社区数字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12

社区数字化管理篇1

关键词: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模式;持续性改进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6-0084-01

黑龙江省前进农场在垦区城镇化安全社区规划中,按照“布局科学化、发展生态化,公益设施配套化”原则,规划出8大功能安全社区,即:行政功能安全社区、休闲娱乐安全社区、工业开发安全社区、商贸服务安全社区、交易市场安全社区、文教功能安全社区、新型住宅安全社区、居民生活安全社区,形成规范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为农场城镇化规划建设背景下创建安全社区,实施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模式提供基础。

前进农场在安全社区创建中引入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不但对社区的安全防范、火灾、交通、公共安全等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可以利用数字化的信息有效管理,减轻或避免社区在发生事故时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有效地预防各类危险事件的发生,以及在各种灾害中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应急指导,减少损失。安全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建立安全社区规划、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并与农场的规划、管理、服务数字化等综合的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使安全社区内的管理部门、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3]提供或享受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安全社区的目的,能够使生活在社区的居民有更为安全、舒适和便捷的环境,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免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建立起一系列数字化应用管理模式,即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模式,与公安、消防、卫生、企事业单位等进行有效联系,使得农场安全社区的基础设施信息、各类资源可以充分共享,从根本上为灾害的预防和应急提供决策依据。

一、前进农场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模式

(一)安全社区服务管理模式

主要提供农场公共安全方面管理信息,通信联络,解决自来水、供电局、供热公司等计量收费及iC卡水表等应用,采用安全社区多功能iC卡,运用数字化与通过网上交费来提供服务管理模式。

(二)安全社区规划管理模式

主要是应用于安全社区规划的可视化模式,建立三维模型,[4]为人们提供对安全社区的了解,完善安全社区的建设管理和安全管理,并指出管理的不足之处,以便进行持续性改进。

(三)安全社区治安管理模式

主要把安全社区内居住单元楼、单位、宾馆、网吧等联网,建立安全社区安全防范系统管理模式,并应用数字化技术管理,使公共安全防范系统模式达到高效、安全、可靠的程度。其中治安的综合管理、预防恐怖主义、重点设备,以及对公共场所安全设施监控进行重点管理,以使安全社区内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和安全。需要注意的重点是,以单个社区来讲,可以通过对重点危险源和可疑人员进行监控,如果发现行为可疑人员,需要与前进农场的公安部门进行及时联系,将事故消除在萌芽中。

(四)安全社区事故处理管理模式

通过对安全社区内建筑物、常住人口、生命线数据系统、交通设施等基础数据完整录入管理系统中,并针对重大突发事故灾害进行收集,通过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努力,来建立事故的分析和管理模式,并利用GiS技术进行分析,[5]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发生,针对性提出专项的应急救援的预案和方案。

(五)安全社区交通管理模式

应用智能型交通监控管理装置,对安全社区内的道路和车辆进行监控管理。解决安全社区车辆行驶、停车场车辆停放等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交通拥挤现象发生。一旦有突况发生时,负责指导居民疏散的路径和方向,也可用于指导救援队伍快速抵达事故发生区域进行营救。

(六)安全社区公共健康卫生管理模式

公共安全卫生[6]是安全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场居民健康档案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依据。在这基础上,对农场居民的健康进行分析,并确定重点管理人群。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保障人们安全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环境的健康。预防在不同年龄阶段中与各年龄段相关的危险情况;降低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所致的危险发生。

(七)安全应急信息管理模式

主要是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提供应急计划、应急预案、应急资源、医疗救助、公共广播和外部救援等。通过安全应急信息管理模式,可以使应急管理者及时了解应对事故的计划和应急资源的配置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指挥应急和传达消息;如需增援,可以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络,保证安全社区的有效应急管理。

二、前进农场安全社区发展特点

创建安全社区是长期性、持续性改进的管理过程,切实做好前进农场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一是农场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安全社区,实施农场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工作,从农场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到安全办、街道办都高度重视,并且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才使得建设顺利开展。

二是必须做好创建安全社区的宣传工作,形成社区内的方方面面共同参与、人人参与、达成共识的完整体系,同时成立组织机构,规范管理,才能使农场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工作真正有效全面开展。

三是必须做好日常检查和绩效评审工作,才能不断发现创建安全社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持续地改进。开展安全社区创建以来,前进农场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不但进一步规范了社区的数字化安全管理,而且还解决了很多安全隐患,没有发生任何重大伤害事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前进农场安全社区持续性改进措施

前进农场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开展虽然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和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安全社区比起来,工作还有差距,但只要通过不懈地努力,不断完善和提高社区的数字化安全管理水平、管理人员的安全素质、环境的本质安全度,就能实现打造星城镇化背景下前进农场安全社区、和谐社区、特色社区的目标。

前进农场要通过培训、选聘、招考、职工子女安置等方式,把优秀人才充实到安全社区建设中来,形成一支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的高素质的安全社区服务队。根据农场安全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对8个安全社区的工作人员等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加快培养不同层次的、专门化的安全社区工作管理人才;培养基层安全社区的社会工作者,以提升安全社区工作队伍的整体发展水平。要建立健全安全社区服务人员的考核激励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安全社区服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前进农场安全社区的持续改进工作中,安全社区建设一是要注重依靠目标整合,农场的各个单位认识到单位发展与安全社区发展的一致性,使居民认识到自我发展与农场发展的一致性,把单位目标、个人目标与安全社区建设目标整合在一起;二是要注重依靠制度规范,使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方式能够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规范发展,从而使社区居民在积极主动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同时能够共享安全社区发展的成果。

前进农场安全社区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管理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规范社区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的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和管理的工作,规范服务,提高安全社区服务质量,保证农场安全社区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完善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宗之.中国安全社区建设的若干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

[2]欧阳梅.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J].劳动保护,2008(1).

[3]吴宗之.安全社区建设指南[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9(9).

[4]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社区数字化管理篇2

摘要:平安社区是和谐社区建立的基石,和谐的社会应由众多平安的小社区组成。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平安社区构建体系,对于提高平安社区管理的效率,促进平安社区的稳定和协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是以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为基础框架,建立三维空间地理信息、人口管理信息、实时视频监控、科普知识体系、电子健康档案等信息数据平台,实现综合治安管理、人口信息管理、物业服务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科普知识推广等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平安社区;构建体系;三维数字化;三维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567-04

1概述

基于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基础上,完成综合治安管理、人口信息管理、物业服务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科普知识推广等五大功能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社区管理及服务中存在的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各单项工作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再造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将社区人口、物业小区、居民楼院、社区公共服务等纳入系统管理,在三维全景可视化的环境下,社区的各类基本情况一览无余,使社区管理真正实现了三维数字化、全方位可视化、全面信息化管理[1]。

2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2.1平安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创新

当前,进一步完善和谐社区建设必须有效进行社区管理与服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必须找准基本的着力点,因此,我们在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三维数字平安社区这一创新型的理论。

平安社区的建设,既是和谐社区的建设,又是健康社区的建设。所谓和谐社区,是指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发展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促进社区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发展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统一的社区[2]。所谓健康社区,是指既从技术上解决社区居民的健康评估和个性化量化干预指导,又形成一套完整的政府投入与商业营运相结合、依托基层卫生资源积极开展居民健康管理的机制。

同时,平安社区建设的理论,又是建设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的基石,因此,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的体系,既包括了理论的创新,也包括了创新技术的应用。

2.2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的研究与建设

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综合应用三维数字化、GiS、实时视频监控、传感与自动控制、网络与数据库等技术,遵循GmL规范,生成三维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将传统社区管理的各项功能以空间可视化、管理智能化的形式集成于本平台,以构建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平安社区管理体系[3]。

2.2.1三维数字化社区模型的建立

建立三维数字化社区的GiS系统,利用三维工具软件对小区所有建筑物等设施建立三维全景立体模型,配以精确的数据标识,采用专用的摄像头视频采集工具车进行三维视角的小区遍历。并将模型导入交互软件开发平台。

2.2.2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模块系统的建设

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由社区规划、社区综合治安、计生管理、社区健康管理、三维应急信息处理、社区交通、社区服务、社区事故处理等系统模块组成,重点完成社区综合治安、计生管理、社区健康管理、社区服务、社区事故处理等系统模块的建设。

2.2.3各类基础信息库的建立

在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的建设中,为实现上述系统模块的功能,需要完成包括人口信息(常住、流动、计生、特殊人群)、楼宇(包括水、电、气等传感设施)信息、车辆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保设施(防火、防震、防涝)信息、视频监控设施信息、科普(电子图书、图像、视频)信息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2.2.4六大应用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即综合治安管理、人口信息管理、社区服务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社区信息、科普知识推广等六大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这六大应用系统,涵盖了社区工作的全部内容,这些系统借助三维数字化社区的GiS系统,可以直接、精确地体现社区工作的各个层面,使得社区工作更具立体化、直观化。

2.2.5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中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实施

在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中,为使得上述各项系统有效实现,需要进行各类(有线、无线)传感器设备的规划与安装实施,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电、水、气)监测传感器、停车区域定点传感器等[4]。

3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功能模块介绍

“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包括了社区工作的各个层面,具体功能系统模块如图1,现对各个子系统模块分别说明。

3.1社区规划子系统

主要是应用于社区规划的可视化系统,建立有关规划的三维模型,供人们对了解社区的建设布局和安全布局,并指出布局的不足之处,以便进行改进。

3.2人口管理子系统

主要是应用于社区中有关人口信息的可视化系统,具体包括常住人口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育龄妇女管理、计生宣传管理、避孕节育服务等功能。

3.3社区事故处理子系统

主要是将社区内建筑、人口、生命线的可视化系统、交通等基础数据录人系统中,并针对特定的事故灾害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各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努力,建立事故的分析和评价模型,并利用进行分析,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消除灾害,并有针对、胜的提出应急救援的方案。

3.4社区综合治安子系统

主要建立社区安全防范系统,并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使安全防范系统达到高效和可靠程度。其中包括治安的综合管理、预防恐怖主义,以及对重点设备设施的监控,以使社区内的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安全。

3.5社区交通子系统

用智能型交通监控装置,对社区内的道路和车辆进行控制。解决社区交通、停车场等管理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拥挤和塞车在灾害发生时负责指导人们逃生的路径和方向,排除路上可能遇到的障碍,也可以指导救援队伍快速抵达事故发生区域[5]。

3.6社区服务子系统

社区服务子系统,主要提供安全方面的教育,解决供水、供电、供气等物业项目的管理。对保安进行教育管理和日常管理工作。

3.7社区健康管理子系统

社区健康管理子系统是公共卫生和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依据之一。在此基石出上,对居民的健康进行分析,并确定重点人群管理范围。同时还要监测社区的卫生状况和传染病,普及健康教育。

3.8三维应急信息处理子系统

三维应急信息数字化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提供应急计划、应急资源配备、医疗救助、公共广播和向外部求援。通过调用该系统,可以使应急管理者及时了解应对事故灾害的计划和应急资源的配置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指挥应急和传达消息如果需要增援,可以及时与外部相关部门联络。

4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架构

通过对基层社区工作的需求特点分析,为实现上述需求目标,推动社区工作向三维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如图2。

4.1信息流控制

是模型数据库信息获取、交流、更新以及与其他GiS系统、miS系统交换信息的核心,起着信息枢纽和安全控制的作用,信息流控制平台通过一系列接口和服务,实现信息实时调用,授权共享[6]。

4.2信息维护

在整个系统的建设中有重要的意义,是系统正常高效运行的保障。信息维护平台包括地图数据的维护和基础信息的维护。

4.3综合信息

由三维空间数据库、三维模型数据库、人口信息数据库、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物业设施数据库等五个部分组成。

4.4决策支持

决策支持平台是系统的最高级的应用平台,主要为区领导提供各种决策支持。在决策支持平台上实现以下高级应用:GiS综合查询、GiSoLap综合分析、统计分析与支持等。

4.5功能服务

应用三维数字化可视技术,实现平台的各项功能,有效进行社区各项常规管理的工作。

4.6权限管理

对各类人员分配和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

5结论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大力加强基层社会建设。近几年来,通过深化基层民主、推进村(居)民自治、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搭建基层服务平台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的管理能力。但基层社会管理网络还不完善,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体系、功能还有待增强[7]。为此,我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三维数字化社区”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全方位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将辖区人口、地理地况、资源、环境、辖区单位等复杂信息建立电子数据,实现地理信息由平面向立体三维的转变,实现工作方式由分割向统筹发展的转变。“三维数字社区”平台,实现了辖区居民的人口数据、婚姻状况、生育节育状况等相互关联、资源统一共享;“三维数字化社区”平台与wiS、GpL系统相结合,实现了街道、社区计生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数字化,落实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户籍地管理为辅”的人口管理模式,为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提供了便利。

综上所述“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实现了社区管理的网格化,使街道社区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二是实现了社区管理的数字化,使街道社区工作由传统模式向电子技术转变;三是实现了社区管理的动态化,使街道社区工作由滞后型向动态管控型转变;四是实现了社区管理的精细化,使街道社区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转变;五是实现了社区管理的信息化,使街道社区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对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升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通过“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来实现我们基层社区管理,在国内还是首创,是社会基层管理模式伟大创新,有效解决基层政务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重复劳动,重复投入、工作效率低、各项工作相互分离、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充分体现我区领导干部群众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社会基础创新管理模式一大举措。

参考文献:

[1]闫丽萍,师明德.webGiS和VRmL结合在数字化社区中的实现[J].科学之友,2009(18).

[2]覃兰.数字化社区服务平台[C].第四届中国数据广播高峰论坛,2005.

[3]卢信文.虚拟现实平台的开发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4]向红梅.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建库方法与技术[J].工程勘察,2008(11).

[5]戚晓明.基于GiS组件和视景仿真技术的社区信息管理通用平台[J].北京测绘,2002(3).

[6]东凯,方裕.空间数据库模型概念与结构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4,2(2).

社区数字化管理篇3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已经在全球溶入国民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之中。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信息已经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支撑信息技术平台就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其具体表现基本形式就是数字化。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必将通过交流才能产生价值、另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人民生活中蕴藏巨大的需要,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岛、数字细胞等概念的提出,无非都是为数字化信息在各个不同空间区域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来的服务提供系统通道。

有概念认为信息要进行广泛的传播,是需要社会有机的综合,社会的空间依赖人们生活和活动空间是城市,体现信息化的城市骨干网;城市骨干网与下一级应用子网的连接能通路,重点在系统网络体系的构造,或作为基础的支撑,为各个应用的基本单位社区提供连接。而信息交流和产生价值需要具体的应用层的支撑,这些应用和增值将是依托社区为基础,那么数字化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

1数字化社区的基本概念

数字化社区,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会化信息提供者、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

这个虚拟的社区是由现实的社区为支撑的,是现实社区的发展和延伸,所以社区仍为主体。现实的社区提供的具体建筑物和环境,而虚拟社区是指在网络上有虚拟社区,实际上所提供服务是有形的,具体的。虚拟的含义是在网络空间的虚拟,但为现实社区拓展跨地域的空间,与外部有广泛联系。使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共享和跨地域提供的服务在社区成为可能。

数字化本义是指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社区的概念相应是实现了信息数字化的社区,其基本属性应该是社区。与传统的社区不一新,社区的管理、社区的文化建设、社区提供的服务应该是统一在一个数字化的平台上。

数字化社区应该是一类消费信息岛,数字化城市应该是由多个消费类信息岛及其他提供服务类信息岛的综合。

数字化社区是由于有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数字化社区比传统社区的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更加丰富的文化、更加全面的服务。实现一个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生活方便、居住安全的环境。

2数字化社区的内容

2.1宽带网络

数字化社区的内容首先基于宽带的数字化平台、即宽带的网络。这个网络是内部是intranet(内部网络),对外与internet(互连网)连接出口。这个内部网络不仅由基础设施构成的物理网如综合布线、网络设备、计算机构成;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管理和服务的综合系统平台这由支持软件构成,真正实际应用的。为什么要有小区的内部网络?这是因为小区的应用和资源利用所决定的,小区的信息有很多是小区特有的如住户信息,设备信息、管理信息、甚至服务信息,它们将是在住户和管理公司之间交互的,这是有隐私性和特定性;另一方面所有信息如果不是在内部网络经过处理、分发而直接上internet这势必会造成信息拥护需要出口带宽的增加,直接导致营运成本的增加,如果所有的小区信息都直接上internet,也会增加延时而无法处理实时信息。对外的internet出口带宽也是宽带网络的重要部分,没有它将无法与社会实现信息的共享。

2.2数字化社区管理

数字化社区的管理,包括对人、物和事务的管理体现出更加有效,表现出来是具体和直接。社区实现数字化后数字信息的交互直接了,管理中心对所要进行管理的住户状况可以快速准确的反映出来,住户有问题也可以直接通过管理中心要求;管理中心可以直接监控各种设施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及时发出处理指令;对于小区经常性的事务处理包括内部办公自动化和面向住户服务指南、投诉、维修、查询、缴费、建议等功能将会更加方便。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数字化社区可以引入更多的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其中有许多是物业管理公司本身不能提供的,但会为小区所需要如电子商务、娱乐节目、网上教育等等,那么对外的提供增值服务的管理也将是管理的重要内容。数字化社区服务功能有很多内容,可以说社会提供的服务几乎都可以进入社区,当然目前能够实现的而且有用户需求的包括如下:

住户可以在网上全面了解社区发展商、物业管理机构的背景资料;

网上获取住户入伙、装修申请等流程,并在网上进行交互式操作;

查询与自身相关的每月应交的水电、管理费等费用清单并进行网上支付;

住户还可以进行网上投诉、咨询、报修等,并从网上获取回复和上门维修约定、报价等;

发展商、物业管理机构可以在网上向全体,或某些特定的住户通告;

物业发展商和管理机构,或者是某一些住户可以在网上发起有关小区建设与社区活动、社会问题的讨论议题,大家可以共同在网上进行交流、沟通。

2.3数字化社区服务

数字化社区提供的社区服务功能是指社区外部和内部的服务提供者为社区住户提供的社区电子商务(网上商店)功能以及网上生活资讯(包括网上学校、网上医疗保健、网上娱乐等等)。

2.3.1社区电子商务

社区电子商务就是实现住户在网上购物的功能。功能具体可以实现:

住户能在网上浏览商品信息并进行订购;

住户可以说用网上电子支付或选择社区管理服务机构提供的其他方式进行结算;

可以查询每次、每周或每月的购物清单等等;

而社区的管理服务机构则要通过系统进行电子商务的客户管理和订单管理,包括订购客户的身份甑别、查询客户的信用级别和记录、处理订单、送换货任务管理、应收款项管理等等。

2.3.2网上生活资讯

住户在网上获得生活资讯及其服务是多样性的,包括网上娱乐、城市生活(吃喝玩乐)动态指南、网上教育、网上保健等等。系统将不断运用互联网的各种最新的技术,实现多媒体、交互式、同步管理等网上生活资讯服务。主要可以实现:

网上学校:网上少儿培训、补习,网上多媒体英语教学,测试等;

网上医疗保健:各种最新保健方式介绍,网上互动疾病诊疗咨询等;

网上新闻:当天各种报刊要闻,体育报道等;

网上娱乐:下载播放流行音乐,娱乐新闻、动态;

网上家庭个人理财:股市、期货、货币汇率消息;个人投资理财顾问,互动咨询;

网上城市生活指南:城市生活地图,吃喝玩乐消费指南等;

通讯:实现基于ip网络的而非电信psdn的全端点的ip电话(ipphone),ip可视电话(ipvideo),具有更经济,更好质量的通讯。

呼叫中心:提供综合服务

数字化社区仅为以上所有的服务功能提供了手段,具体的内容实现还将依赖专业的内容提供商,目前在这人而发展还是远不能满足需要,提供内容服务是促进实现数字化社区的关键。

2.4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小区的区别

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小区都是比较新的概念,都在不断的发展,现在也很难在细节上严格区分,可能需要随着发展才能有准确详尽的定义,但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化社区是不完全等同的,有观点认为数字化社区=智能小区+虚拟社区,从这个观点来看智能化是数字化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

1.数字化社区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它的依存的基础除了社区本身,离不开数字化城市,很难想象一个孤立的数字化社区能够存在,这是因为数字化信息是社会资源。智能小区则将在小区内部实现智能化的功能。

2.数字化社区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智能化是面向社区内部的以科技手段来提高住宅的功能,更多的体现出社区内部管理。

3.数字化社区强调的虚拟社区整体的综合,智能化更多的是考虑住宅内部具体设备设施的管理。

3数字化社区的系统构成

数字化社区的系统包含外部的构成要素:icp、isp、ip城域网等,内部构成要素小区内部宽带网络、物业管理、用户。内外要素有机构成系统。

isp是指internet连接服务商,通常在各城市具有电信资源的开设的网站,以中国电信、网通及广电在各城市拥有自己的ip城域网提供基础进接通道是有资源优势的isp;再者为专业的全国性的知名网站如:263、163等。其主要功能为用户提供internet链接服务,提供搜索、链接等功能,当然大多数isp都提供了综合性信息服务,如新闻、聊天等一些综合服务的功能。服务商isp本质是提供internet连接的中介服务,依靠收取用户月租是主要的运营模式。

icp是指为internet内容提供商,通常是提供专业服务内容的,目前还主要广告和其他邮箱租用为主要收入,目前以提供专业内容的服务并且为主要赢利模式icp并不多见,这不仅限制icp的发展,也使得用户不能得到有用信息和服务资源。

目前有isp和icp合为一体的趋势,因为isp至少还是在赢利,可以支撑icp的投入时期,这在现阶段不失为策略性方式。

驻地营运商是小区内部网络的经营和管理者,目前有两类,一类是象长城宽带或电信提供内部网络投资为主,向内部网络收取月租的方式为经营模式,但一般很难结合小区的物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是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依靠向服务商isp租用internet接入,直接面向住户提供管理和服务,这是比较合理的模式,问题是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缺乏科技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从长远来看,物业管理将会配备资源和积累经验是必然趋势。

4数字化社区的实现

数字化社区实现除了技术和系统整合,还需要是由一系列的运营模式策略组合而成,这涉及到基于internet的实现方式、社区电子商务、伙伴关系的确立的概念。

4.1基于internet的实现方式

数字化社区解决方案完全是基于internet的,这种实现方法的优势在于:

目前国内大部分已建成的居住社区和商用楼宇的综合布线都未考虑和实现网线到户,要进行改造的难度很大。基于internet的实现方式就不存在任何的局限性,无论是通过宽频接口、有线电视网,或者只有电话线,都可以实施数字化社区的构建和运营。

可以完全不受现实地理位置的限制的交互方式。住户假如正在公司上班,她可以用公司的电脑访问社区的网站进行报修或投诉,在异地可以用手提电脑通过当地的isp进行访问,查询应交费用清单、进行转账等等。

对于在一个城市开发出多个社区,甚至在全国各地都有项目的房地产商,完全可以通过internet/intranet的方式,在数字化社区上实现统一构建,树立统一的品牌,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

基于internet的数字化社区,实际上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这样对于数字化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可以获得以internet为载体的各种资源和技术支持,可以做到以服务社区的住户为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则完全超越于现实的社区。

4.2发挥社区电子商务的特色和优势

社区电子商务这个概念,有一些观点认为:目前国内在互联网上所开展的电子商务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瓶颈,而数字化社区通过互联网与社区现实管理网络的结合所进行的社区电子商务,则恰好可以突破这些瓶颈。

据统计,目前在电子商务网站上,登录访问者中在网上消费的人数、消费的次数和金额都相当少。中国目前的网民中,有相当部分的是比较年轻的,大约20~30岁的占90%以上,他们的收入为中等,但他们的消费水平却高于平均消费,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观念和没有家庭包袱缘故,他们完全可能成为未来网络电子商务的主力。由数字化社区所连接上的是中国最普遍、最具消费力的家庭,网民也是这些家庭中的成员,相信在他们带动下,逐渐将会形成在网上销售并送货上门生活必须品的消费。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在于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对于使用网上支付安全性的不信任,以及对于一个完全虚拟的对象缺乏信心,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费习惯、二是缺乏社会信用机制、三是现实可操作性如送货和退、换商品的等问题。如果以实体的存在物业管理机构作为中介,以真实存在的住户为消费对象,这些对象不仅容易查询,而且至少有房产为信誉实力,建立商家、银行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非常容易。另外,目前物业管理机构与住户之间已经建立了每月各种收费的结算、转款机制,可以成为网上电子支付有效的补充形式。物业是作为中介方承担退、换货等物流中转的工作是比较理想解决方案。而社区电子商务的运作机制有物业管理机构的参与,这些环节的运作质量以及效率将会极大的提高,并为网上的消费者(住户)带来信心的保证。

4.3物业管理增值服务

数字化解决方案包括了为数字化社区的各用户端、管理端开发应用的软件。这些软件将与现有的物业管理系列软件组合应用,既要确保物业管理软件的用户可以保留和重用积累下来的管理成果,又是要通过这种组合发挥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强的服务功能。现有软件中物业资源管理、客户资料管理、收费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模块的数据可以传递到电子商务的管理模块中进行应用。相反地,在社区管理信息网站以及电子商务管理中形成的投诉、报修、订购账单等数据则可以传递到现有软件系统的客户服务、收费管理等模块中进行处理、统计分析、输出各种报表并进行实际事务处理等等。

通过电子商务的在社区内开展,无疑会给物业管理带来增值服务的机遇,社区外的服务是不可能直接面对住户,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客户是虚拟的,但物业公司对住户是直接的,物业公司是服务的中介,完全可以从中介服务得到商机,获得合理的利润。这个利润的得到可以是从商家那里实现,因为商家利用电子商务不但可以减少营业面积和人员的规模而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扩大销售量获得更多利润,而消费者并不需要付出更的费用。

5数字化社区的建设

数字化社区的建设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是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的。除了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必将渗透、溶入、影响数字化社区的建设,社会性的关联更将为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带来困难。仅技术方面的因素还是可以克服的,但如果社会的不协调则很难在虚拟的环境里建立真实的服务。所以,需要有效的组织,引导、鼓励、推动信息资源建设,这只能是由政府组织,企业参与来实现。

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城市的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城市数字化社区的规模、类型,逐步考虑社区建设规划报批项目中增加对数字化实施规划评审制度,促进数字化社区的建设。

政府应组织行业单位制定数字化社区的标准或指南,明确数字化社区实施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不同等级差别定位,以满足不同的投资规模和档次的需求。深圳最近率先在全国的城市中公布了深圳市信息化社区评介规范,这对数字化社区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政府应带动信息资源的建设,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建立相当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要注重综合这些信息资源提供使市民更方便使用公益性资源的手段,如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政府带动信息资源的意义在于使更多的企业来参与资源建设,这些资源建设应该有商业运营的模式,能提供增值服务,形成丰富资源和提高利用率的良性循环。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推动数字化社区建设的产业化,从产品的开发生产、提供信息增值服务、社区物业管理多方面应有鼓励政策,同时对垄断性的行业、如公用事业的燃气、供水、电力的远程计量抄收实现社会化,要求打破壁垒,提供资源配置开放。

社区数字化管理篇4

关键词: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tp29

社区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面向全体社区民众的教育形式,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固然需要政策、法律、技术、资金、人力方面的保障,但是更离不开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因此,在数字资源服务理念指导下,对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进行框架设计和理论探讨也就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1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

1.1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

1998年,国务院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号召,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也随之被提上日程。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即在基层政府带头下,区域各方力量对挖掘、整合出来的数字教育资源的数字转换,如将纸质教材转化为声音、视频、电子信息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它由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和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组成,常见的硬件类资源有计算机、视频展台、投影仪等,常见的网络软件资源有教学课件、教学软件、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目前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都有所增加,但是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构建却发展缓慢,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实践理论构建都不够成熟。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使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从其服务对象来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有面向公众型、面向高校型、面向中小学型之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有种类丰富、涵盖面广、共享性强、便于检索等特点,从建设层面来说,它有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之分,从时间来看,它有短期建设和中长期建设之分。不论形式如何,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在建设上都要遵从以下原则: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兼顾需求与效益;注重稳定,协调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其建设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技术的标准化和教育资源的标准化两方面,其中,教育技术标准化建设主要通过教育环境优化和教育管理来实现,教育资源标准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数据转换和内容包装。

1.2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利用的中介,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社区用户提供便捷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鉴于社区居民教育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变量,所以,可以说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在内容和方式必须有其独特之处――它对服务机制、环境的要求比传统教育服务更高。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在构建过程中必须对服务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整体性与层次性进行深刻领悟和全面把握。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服务平台建设、人力组织和资源管理、服务保障、服务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如教育资源分类、提取、整合、更新和教育活动开展、场地和环境条件的打造和活动组织等。这一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在对各方力量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创建有利于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的政策环境、舆论氛围,并积极为社区教育活动提供人力、资金、管理和安全保障。同样,社区教育机构和基层政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职责,依据服务工作需求进行完善的责任制管理,社区图书馆、学校、文化活动中心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社区文化性、专业性文化活动出谋献策。总的来说,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应以为居民教育活动提供多样而全面的支持服务和安全保障为主,服务平台构建、资源开发和利用、资源管理和服务、服务机制保障是其关注的重点。

2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途径

2.1做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构建

2.1.1创建有利于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构建的环境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平台构建是社区教育得以开展的前提,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构建的重点是平台环境打造和平台构建。数字化环境是否成熟与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运行和管理密切相关,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环境的主要由用户环境、信息环境、技术环境组成。在用户环境构建中,我们应积极探索社区用户的教育需求,对其需求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和探讨。其次,通过用户信息调查分析用户的使用感受、潜在需求、使用方式的变化,并以用户兴趣爱好、需求习惯、行为模式为依据进行教育服务平台构建。在这一过程中,社区还应对居民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进行综合考虑,并积极通过技术推广寻求服务创新的突破口。进行信息加工和传播的组织、系统、个人是信息环境的主要构成,这一有机整体内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是它们所共有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各部门要在大力合作的基础上做好教育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应用,力求信息环境构建与社区教育发展实现同步。技术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化技术服务环境有着鲜明的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特征,这也决定了在海量的信息、多样的信息渠道和载体面前,社区教育职能部门要在信息处理、资源共享、信息集成方面有所作为。

2.1.2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构建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由教育资源平台、用户平台、管理服务平台构成,通过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用户与用户信息、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教育资源实现了沟通。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应具备资源导航、资源检索、用户交流、信息反馈、信息处理等功能,居民使用需求的满足正是建立在以上功能之上。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使用需求,社区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建立先进的信息网和集成数据库,将用户信息学习资源、学习资源都纳入数据库构建范围,关注和解决服务平台建设中遇到的学习软件体系模型问题、平台支持问题、资源信息编码标准化问题,确保社区用户都有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权利,并围绕用户信息素养提高、专业知识获取、使用需求满足展开动态观察,以便为资源整合与组织提供参考依据;在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上,相关部门还要关注平台的教育性、经济性、科学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有针对性地根据社区居民需要来进行数据库建设,如人口过于老龄化的社区可以建立关于老年保健的数据库,知识型社区可以加大学习型数据库建设力度。

2.2重视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是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发展的根本需求。在各类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阅览室、图书馆、微机房、语音室等物质资源是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的前提和保障。在社区范围内,物质资源最为完备的当属学校,因此,学校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中可适度为其提供物资资源开放和赞助,如欢迎社区居民走进校园,开展志愿性质的社会化教育。同样,地方优秀企业也应积极进行自身物资资源拓展和挖掘,尽可能的为社区教育提供物力、人力和财力。文化资源是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重点,所有的社区在地域存在上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政府在社区资源整合上应做好引导、组织和管理,如为文化场所建设、文化教材编创、文化活动组织出谋划策,这对社区教育环境优化、教育氛围构建来说都大有裨益。社区职能部门如妇联、民政局、教育局等是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有生力量,优势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和提供者,社区教育资源开发要求各职能部门要在统筹协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做好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为社区教育发展后劲提供行政支持,制定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规章制度和长期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督促企业参与到社区教育建设中来,做好人才资源组织和管理,建设一直由基层领导组成的综合管理队伍、由教育工作者组成的教育服务队伍,集合社区教师、干部、文艺骨干、自愿者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完善薪酬、福利、岗位补贴制度,以经济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中来;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统计,做好各类资源的整合、配置,杜绝重复建设和浪费,逐步提高社区教育资源覆盖面;坚持社区教育资源公益原则,确保资源开发经费保障,结合政府补贴,鼓励社会、教育机构、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资源成分分担。

2.3完善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保障体系构建

数字化社区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的内容有服务政策制定、服务制度完善、技术保障体系构建、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构建等。一般来说,设施建设政策、技术信息政策、资源政策、信息安全政策等服务政策不但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还要具有稳定性、连贯性、前瞻性等特点,当它们为社区教育服务时,还要确保它们能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法律是规范社会活动的有效手段,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样要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保障。我国在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法律制度建设上存在一定缺陷,加快与此有关的法律建设,同时在现有相关法律操作过程中关注社会利益的均衡、体系内法律关系的协调,是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技术体系构建的重点为资源存储技术、检索技术、信息安全加密、风险防范、知识产权保护等,就目前来说,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制定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目标、明确服务指导思想、加强工作领导、完善技术管理体制。人才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构成,在人才资源保障体系构件上,制定人才战略、加强在职培训、完善人才考核和激励机制,是社区教育人力资源体系构建的关键。因此,有关部门应本着以人为本、用户服务的原则,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服务评价体系,将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措施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黄晶晶.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昌大学,2011.

[2]王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黄.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建设[J].办公自动化,2013(16).

[4]刘小刚.成都市武侯区社区教育"三三模式"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社区数字化管理篇5

[关键词]数字化;社区治理;善治;制度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2.129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3

1数字化社区治理的理论依据

1.1治理与善治

治理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它是指个人、机构、公共或私营在管理公共事务上多种方式的总和。但伴随着治理理论在合作与竞争、开放与封闭、治理性与灵活性以及责任与效率等方面局限性的出现,一种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善治理论正在被学术界所认同。

治理或善治是在总结政治学、古典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的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除了提供了治理工具自身有关的知识,还分析了政府自身的体制和管理、治理工具运用时所面临的问题和情景,且笔者认为行动者、问题、情景和工具是政府展开治理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

1.2网络治理

网络治理最初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出现的新的治理形式,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和个体通过经济合约的联结、与社会关系的嵌入所构成的,以企业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与者间的关系安排。后延伸为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社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网络治理结构是由各级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企业与国际组织等多元的治理主体,运用现代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围绕一个共同的政策目标而形成的一个彼此依赖、共享权力的动态的网络组织系统。网络治理理论揭示了治理的主体、信息资源、权力运行、参与和责任的动态联系。

1.3数字治理

数字治理,也叫电子治理(electronicGovernance),是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出现之后产生的概念,是数字时代全新的、先进的治理模式。数字治理以其数字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治理与善治理论的创新思维,力图突破单中心、政府与市场二元对立等价值局限,更多地引入多元化的思路、注意发挥信息技术在治理方式中的优势,强调对公民需求的尊重,注意对治理手段、方法的综合化和专业化矛盾的调和,重视对公民自治能力的培育,注重提升政府的公共政策能力,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应对挑战、服务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时代治理是与以往公共行政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是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

1.4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是以社区地域为基础,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即以社区范围内不同主体依托各自资源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模式。它强调治理主体由单一化(政府)转变为多元化(政府、社区组织、其他非营利组织、辖区单位与居民),治理过程由行政控制转为民主协商,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简言之,社区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多元权力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在多元权力格局职责分明而又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实现社区的善治,最终达到发扬民主、整合资源、满足社区公共服务需要、促进社区发展的目的。

2数字化社区治理的现实背景

我国社区治理总体水平较低,治理手段和工具^为落后,公众参与感不强,影响了社区治理目标的实现。我国当前社区治理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强政府、强社会的政府主导型治理结构,社会主导与政府支持的小政府、大社会的自治型治理结构和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结构。由于我国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而随着社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逐渐体现出一些在社区治理模式上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在:政府的行政干预太多、党对社区的领导手段单一、社区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社区自我管理与服务能力有限、社区公众的参与机制与手段缺乏、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普遍较低及社区文化建设相对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使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着不小的差距。由此,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新机制,要求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水平需要提高。因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已成为我国下一步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重点。这无疑为数字化社区治理提供了崭新的契机。

另外,社区信息化发展对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挑战。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存在治理主体较为单一、治理手段较为落后、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比较虚弱、社会资源难以整合、居民参与意识淡薄、社区文化缺失和思想认识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与霍华德・莱因古提出的虚拟社区概念有所不同,数字化社区是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的结合,但从本质上说,“虚拟社会”是直接管理的社会,而不是通过各种中间管理环节进行迂回管理的社会。因特网是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根本工具,数字化社区借助其强大的网络基础传播数字信息,使注意力、财富、权力、话语权与影响力等社会资源在社区甚至之外的范围内进行重新分配,建立新的管理策略来回应社区需求,从而对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形成了巨大挑战。

3数字化社区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数字化社区治理,就是依托数字化社区的网络连接功能,社区各治理主体通过共享数字信息资源,运用网络权力,对社区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协商、管理和监督,以最大程度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需求、解决社区公共问题,从而实现社区善治目标的过程。

数字化社区治理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治理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其他社区组织进行更加深度化、直接化的合作共治的尝试,新的治理模式将更好的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工具手段的信息化、主体的多元化、权力分散扁平化与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及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彼此依赖,相互影响,整个治理过程是互动协商的过程,实施的是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数字化社区治理是借助于数字化社区的技术和组织形式,使网络治理能够在社区变得更加现实和具体的新型网络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典型特征,尤其是在治理主体、技术手段和组织形式上。

3.1组织体系变革,治理主体合作化

数字化社区的本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在网络组织信息流通社会化的过程中,依托社区数字信息平台、宽带网络、终端设备等技术基础,使组织体系内的信息沟通更加快捷和富于人性化。从而使作为“结点”的各治理主体组成的整个组织体系网络化、扁平化和交互化,公民个体、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等治理主体之间信息共享的要求彼此之间相互依赖,无论哪个组织都不能拥有知识和资源两个方面的“能力”来独自解决一切问题,其必须通过与其他组织交换知识或资源而达到目的。治理流程不再依靠官僚组织架构下的组织利益和职能,而是更倾向于满足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因此,治理也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各主体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就像菲利普・库珀教授所言,“整个网络只能与其最弱的组成部分一样强”,这种合作程度决定了整个社区的治理绩效,是实现社区善治的应有价值体现。

3.2信息资源共享,权力运行分散化

在数字时代,信息就意味着权力,谁占有信息资源多,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影响力和感召力就越大,因而也就拥有越多的权力。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瓦解了等级结构,把权力分散到更多的人和群体当中,在网络中,个人或组织可以相互联系,以采取联合行动,却不用建立一个有形的或正式的实在机构,没有任何人居于最高或中心地位,只有许多节点,在那里个人和群体为了各自的不同目标而交互行动。因此,在数字化社区治理结构中,权力结构由控制型向分权型发展、决策结构也由垂直式向交互式发展。权力更多地回归社区公众,让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监督,提高了权力的效率,推进了基层社会的民主进程。

3.3网络传播技术,公众参与直接化

当代传播学界认为,公共领域需要具备以下3个特征:需要一个论坛,对尽可能多的人开放,个人可以在其间表达和交流多种多样的社会经验;各种论点和意见可以通过理性的讨论展开交锋;系统地和批判地检验政府的政策。从这些论述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互联网基本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从理论上讲,数字化社区本身已超越了包含诸如上述媒介的一切平台,其功能可以被模拟或者解构为现有的、几乎所有的媒介和社会制度的总和,使数字化社区治理的政治公共领域具有雏形。这在很大程度上[脱了传统社区治理中,由官僚制组织体系信息单向传输所导致的间接参与、被动参与和独立参与的窘境,使社区公众因“面对面的直接参与”的方式,提高政治参与兴趣,降低了参与成本,使政治动员有力,并使权力迅速得到整合,真正体现了“电子民主”的直接性、平等性和便捷性的政治效应。

3.4回应居民需求,治理方式人性化

回应性不仅是善治的特征,也是实现善治的前提条件之一。数字化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已不再依赖于传统统治的制度权威,参与途径也不必亲临现场,事必躬亲。各治理主体为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所采取的协商机制,也可通过数字信息网络实现互动交流,并依赖个体之间互动交流中的“虚拟链条”形成接受并共同服从的义务契合,这种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协商机制必须要建立广泛的信任基础。数字化社区为各治理主体建立了独特的运行模式,政府部门、社区企业、自治组织、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公民可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充分流动,充分消除传统社区组织体系中由于时空不统一造成的信息不完全,为社区公众的直接参与和表达提供了畅通无阻的渠道。数字化社区治理必须对这种参与和表达作出及时的回应,甚至在必要时要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社区公众不但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程序之中,还充分地表达了自己所需服务的愿景,在参与性的广度和力度层面上影响着社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引用萨拉蒙关于治理工具绩效评估标准的观点,治理工具的绩效评估标准大致有以下几项:效能、效率、公平、管理上的可行性和合法性,数字化社区治理,无论在实现治理目标的程度、降低治理成本、支持各主体合作参与、参与广度和力度以及对权威的政治认同等诸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从这种意义上说,数字化社区治理更有条件对社区公众需求作出及时回应,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社区善治的目标。

4数字化社区治理制度的创新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治理模式,数字化社区治理适应了基层民主管理体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社区治理的必然趋向。但现实中,仍有很多观念、技术和制度层面的障碍,要实现数字化社区治理,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4.1制定数字化社区的整体规划

一方面要针对目前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更为科学。另一方面高点定位,立足于城市或地区的发展,结合城市的特点,制订城市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规划、实施标准、可行方案。数字化社区发展规划必须要服从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制订数字化社区规划时,要以区域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尤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远景规划为主要依据,保障数字化社区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与区域发展、城市定位乃至城市文化建设相一致。

4.2完善社会信息化制度体系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化在实践中的推进,人们对信息化概念的认识也逐渐有了深化和丰富。数字化社区的存在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上的,数字化社区治理模式需要有其发挥自己特长的环境,需要的不仅仅是所在社区的小范围数字化,而是更宽泛的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当前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显然已走在前端,而社会信息化建设总体不均衡依然明显。因此,健全和完善社会信息化建设制度体系势在必行。

4.3确立数字化治理的规范

网络技术是中性的,并无好坏之分,其负作用地产生在于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与人类价值观念的偏颇。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实现对网络的完全监控是不可能的,因此健全网络规范体系对于规范网络秩序十分必要。规范网络秩序,不仅需要制度和法律的进一步健全,还需要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引导包括网民和网络营运商在内的所有网络主体,自觉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到网络生活中,自觉规避网络违法失德现象,使网络社会文明有序、健康地发展。与法律规范的刚性相比,伦理道德对网络秩序的规范效用是柔性的、非强制性的。网络的自律性可以有效地控制公民在网上的政治参与行为,使之有序的进行。

4.4健全现代公民参与机制

数字化社区治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要求治理主体具备较高的驾驭信息化工具的基本素质条件。城市各级政府在加大技术宣传、技术培训、技术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搭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治理网络平台和终端系统,使社区居民参政议政、志愿服务、网络投票等渠道更加便捷,同时引导社区居民、企事业机构、志愿团体更明确地具有数字化社区治理的公民任意识,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

4.5重塑社区治理文化体系

数字化社区治理文化是数字化环境内有关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要通过培育、合作、共享、直接和回应相适应的治理文化体系,教育引导治理主体行为的规范,传承社区文明风尚,促进社区资源整合,突出基层治理的善治观念,从而发挥先进文化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有效地带动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最终推进城市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进而从精神层面推动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

4.6完善信息化法律制度体系

在信息社会,互联网已成为公民参与到地方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极大地提高了公民的参与度。然而,绝对的自由必然导致自由的滥用。网络这块真正“自由”的地方,也带来了“自由”的副作用,即网络信息传递的无序,网络中公民参与的非规范性,使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规范网络秩序的当务之急。

5结 语

研究数字化社区治理独特的内涵与特征,对提高我国社区治理水平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面临机遇和挑战时,必须要加快制度创新,有效实现信息时代的基层社会的善治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张璋.理性与制度: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3]陈水生.新公共管理的终结与数字时代治理的兴起[J].理论导刊,2009(4).

[4]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5][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新形态[m].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社区数字化管理篇6

关键词:分户模型,三维数字社区,3Dmax

中图分类号:G87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面对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我国城市呈现出人口结构复杂、人口流动量大的基本特征,使得社会管理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社会管理精细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划分为区、街道、居委会、社区等行政级别。为了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区管理的信息化,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天津已尝试将三维技术应用于社区管理,打造了三维数字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三维数字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解决了大量纸质居民信息查阅慢、管理难、共享程度低的工作难点,高效、精准、可视化地实现了社区的精细化管理,使得系统的运用成为社区管理工作的一个新平台。

二、三维数字社区管理信息系统

三维数字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将社区辖区范围内的空间信息及属性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为社区的居民管理和居民服务提供统一操作的信息平台。该平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为街道、社区工作建立一个规范、统一、共享的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了多元异构数据的共享与集成,提高了政府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社区管理服务的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服务载体,实现了基层管理服务由传统工作模式向现代电子信息管理模式的转变[1]。

平台以区域为整体,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信息共用、资源整合、动态跟踪、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平台具有强大的系统功能,通过模块进行功能分类管理,包括:人口信息基础管理模块、地理信息标识模块、服务办事模块、民情日记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办公管理模块等等[2]。它不仅仅是一个完成社区管理日常工作流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其特色更在于三维可视化功能,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平台系统直观展现了社区的三维实景图,每个楼栋、每个房屋对应相应的住户信息,可以实现健壮的系统功能,为政府制定与居民相关的政策提供辅助信息。三维数字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上以管理、查询、统计的结果以三维空间立体的可视化方式展示出来,实现了“一个平台,一个数据库,一张图”的目标。三维数字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关键是能实现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的关联,在本系统中主要是住户信息与三维实体模型之间的信息关联,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三维数字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三维分户模型制作流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分户模型制作流程

所谓三维分户模型是指在3Dmax实体模型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比例关系建立精度到户的三维模型。分户模型在系统中是重要的数据,是与社区管理中管理对象的属信息进行关联的三维实体模型最小单元,其制作流程大致如下。

1.准备基础资料。三维分户模型建立以1:500比例尺地形图[3]作为工作的基础资料。

2.绘制住户主体结构图。在1:500地形图的基础上,按楼栋内的户型实际分布情况依比例绘制住户的主体结构平面图,将楼栋内的住房在空间位置上区分开。

3.创建楼栋3D实体模型。以1:500地形图为基础资料,利用3Dmax软件创建出楼栋3D实体模型[4],通过现场调查采集纹理信息的方式,此三维实体模型直观地反应了社区的三维实景。

4.确定数据编码规则。为了实现住户信息与三维分户模型两者之间的关联,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统一、标准且唯一的数据标识格式[5]。本文拟定了以行政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楼门单元、住室为层次结构,加上功能用途编号形成的编码规则,保证了标识的唯一性,具体规则如图1所示。

图1.三维分户模型编码规则

5.制作三维分户模型。依据住户主体结构平台图及楼栋3D实体模型,利用3Dmax软件及基础地理信息采集编辑系统软件,对每个楼栋的3D实体模型进行点选操作,获取楼栋外轮廓变化处高度以及整个楼栋的高度,记录楼栋高度信息和楼栋层数信息。运用maxScript脚本语言,编写自动生成分户模型和编码属性的3Dmax插件,界面如图2和图3所示,半自动化制作三维分户模型。

图2.半自动生成分户模型和标识编码

图3.生成的唯一标识编码

四、注意的问题

1、充分考虑建筑外檐变化的情况。制作分户模型,本文是在创建楼栋3D实体模型的基础上,采用3D模型截面的方式获取各楼层的平面投影轮廓,因此,在绘制分户模型时,应充分考虑楼栋外轮廓变化情况,根据需要对3D实体模型进行多次截面处理,获取变化处的楼栋外轮廓。

2、充分考虑住户主体结构的独立闭合性。对3D实体模型经过截面操作后,获得各楼层的平面投影轮廓,利用基础地理信息采集编辑系统软件,依比例将户型主体结构绘制在相应的楼栋轮廓结构图上。此时需注意捕捉正确,避免出现悬挂点、重线或漏点现象,保证每个住户主体结构图为闭合多段线。

3、务必保证分户模型编码的唯一性。在建立分户模型时,分户模型的标识信息是根据上文描述的编码规则确定的,标示了每个房户的详细地名地址信息,必须保证分户模型标识的唯一性。因此,根据不同的行政区、街道、居委会、社区、小区、楼栋、楼层的变化,地名地址需要人工干预和选择,此过程易产生错误,需要细心填写。

五、编码唯一性检查

为了能实现社区内三维实体模型的唯一识别,在制作三维分户模型时必须保证每个分户模型编码的唯一性。本文利用maxScript脚本语言,编写了一个分户模型标识编码唯一性的检查插件,遵循编码规则,按照居委会、社区、小区、楼栋、楼门、楼层、住户的层级对应逻辑关系,根据视窗中显示的结果推理判断各环节编码是否准确,逐一检查并保证了每个环节的编码唯一性,如图4所示。

图4.三维分户模型标识编码唯一性检查

六、结束语

本系统详细介绍了三维数字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中三维分户模型建立的基本流程和应注意的问题,利用3Dmax软件及基础地理信息采集编辑系统软件,运用maxScript脚本语言程序编写了三维分户模型的半自动化制作和编码及编码唯一性检查插件,实现了三维数字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中三维分户模型的创建,并为分户模型与系统管理对象的属性信息进行正确关联场打好基础。为社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庆东,张龄,冉凌风.城市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困境与优化对策研究――以陆家嘴地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2(1):49-54

[2]赵莹,陈腾.浦东新区新一轮城乡规划建设的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2(1):23-26

[3]《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社区数字化管理篇7

1、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二期)建设,以需求为主导促进信息共享。在一期已建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区重点政务信息资源做进一步梳理,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区卫生局、民政局、计生委、劳动社会保障局、工商局、司法局等单位业务系统对接,将社区公共卫生、民政救助、计生、劳动保障、法人、社区矫正等主题纳入共享交换体系。促进cbd、电子城等功能区数据中心的建设。加快制定政务办公门户、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急需的规则和标准;实现单点登录、统一安全认证和在线帮助服务,建立容灾安全备份机制;加强支撑共享交换业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2、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对电子地图的管理,整合全区各部门图层资源,建设全区统一的gis平台,提供给各部门开发使用;与公安、计生、卫生、劳动、残联、教委、妇联等部门对接,继续完善充实区实有人口库数据,增加数据项,建立长效更新机制;通过市级共享交换平台,导入法人单位数据,建立区法人单位库。依托基础数据库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更多的信息产品。

3、继续推动区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全区数据大集中和服务器大集中。积极争取区政府支持,协调发改委、人事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抓住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契机,落实区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的地理位置、机构职能设置、人员编制和建设资金,争取尽快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二、积极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促进区域信息化水平提高

4、鼓励企业信息化,促进信息产业发展。采取配套资金、政府推广、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促进我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使现代信息产业成为朝阳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区内企业广泛提倡和推广电子商务,鼓励建立互联网网站,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管理和生产销售水平。

5、推进数字功能区建设,带动区域信息化水平提高。开展数字电子城建设,建立面向园区企业的电子服务系统和项目申报系统,改造电子城网站,改善电子城园区信息化基础环境,引导信息制造业在电子城的聚集。开展数字cbd建设,积极引导各类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cbd区域的聚集,在cbd核心区推行智能化交通引导和数字化安全防控,以wifi方式逐步实现“无线cbd”。

三、推进城市管理领域信息化,逐步实现城市智能管理

6、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市政、环保、水务、绿化、规划、土地、房管、流管、旅游、城管监察、城管监督等部门的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拓展统一的城市信息空间;探索建立安全生产、卫生、质监、商业、卫生监督、能源、物价、网络等领域的信息化监管体系;建立朝阳区的城市运行门户,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城市管理应急处置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的科学管理、科学运行、科学发展。

7、继续推进区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继续建设街乡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完成剩余街乡图像资源的整合工作,逐步与具备条件的专项指挥中心对接;根据奥运使用情况总结经验,对图像信息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进行完善;逐步建立图像系统运维体系,形成规范和标准,开发新的应用,为城市管理和社会面防控工作服务。

四、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大力开展“信息惠民”

8、促进社会事业各领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动区民政局社会救助平台、居家养老系统、志愿者联盟管理平台、团区委志愿者多语种服务呼叫中心、区卫生局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区教委优质教育资源库、区劳动局社保基金监管信息平台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与区劳动局等单位配合,开展人口管理一卡通工作。与区社建办、区农委配合,开展社区信息服务,与区文化委配合,促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站等的建设。与工商朝阳分局等单位合作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实施企业(个人)信用平台等项目。

社区数字化管理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建设“数字丛台”、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按照“行政提速、服务提质”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社区管理为龙头,社区服务为重点,利用2至3年左右的时间,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搭建一个网络互动平台,拓宽政府与居民、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丛台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力,探索实施一条具有丛台特色的建设数字化社区的新路子。

二、遵循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于民。坚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宗旨,按照执政为民、服务于民的要求,积极拓展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深入开展数字化社区建设工作,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各类传输网络、资源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综合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

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作用,以区机关为中心,街道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数字化建设。同时,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市场需求拉动数字化社区建设,努力推动全区信息产业的发展。

4、注重实效,梯度推进。坚持“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应用,突破重点,以数字化社区建设为突破,带动社区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努力建设现代化新型社区。

三、主要内容

(一)加快推进全区网络平台建设。全区整个网络建设实行双系统,分为内网和外网两个部分。在内网建设上,利用现在比较成熟的adsl宽带网平台,搭建内网专用网络,实现区政府对各街道、社区的联网,保证组网的安全性。同时,加快推进全区的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实现网上办公,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在外网建设上,区信息中心单独建设一条光缆连接互联网,用于区政府网站、社区综合服务网及其他对外应用服务。社区居民通过城域网以及adsl宽带网平台实现访问、采集信息等各类需求。

(二)加强“三级四网”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四网”。一是社区综合服务网。以区、街道、社区互联网联接为基础,建设包含各种政务、商务、公益等信息服务的网站,最大限度的为社区公众提供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二是建立服务热线电话网。在最大限度整合全区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统一明确一个社区服务专用呼叫号码,并充分利用通信公司现有资源,通过租赁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24小时快速便捷的服务。三是建立实体服务网。整合各社区的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社区门诊等便民资源,发挥社区综合服务网和服务热线电话网的中介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实体服务。四是建立社区服务管理网。采取区、街道、社区分布式三级管理系统,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网上信息查询、信息汇总、文件传达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三)加强数字化社区的硬件建设。区级硬件建设,原则上以区信息中心现有设备为基础,以现有机房为中心机房,增配网站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配套的基础设施,提高网络中心的数据处理、系统维护、网络安全和日常管理等能力。街道一级,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重点是做好街道内部的网络建设,基层科室的微机配备,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的配备,多媒体会议室的建设等工作,提高街道的现代办公条件。社区一级,是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服务居民、提高效率的原则,重点是加大社区内部的网络建设,以及网络教育中心、多媒体会议室的建设力度。

(四)加强网络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定,实现网络接口的标准化,信息采集、报送和应用的规范化。要建立健全有关网络运行、信息维护等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数字化社区的管理水平。同时,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制定丛台区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督查和快速反应机制,确保信息和网络的安全。

(五)加强街道、社区两级信息化工作培训。针对目前全区信息化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的情况,在加强数字化社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围绕信息采集、网络维护、网页更新等各方面知识,通过专题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聚地加强对街道、社区两级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全区数字化社区建设的需要。同时,要在各社区组建一支10—2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由区、街道负责对社区志愿者进行信息化业务培训,形成一个“社区建设为大家,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推进步骤

全区数字化社区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200*年*月至*月):试点探索阶段。启动数字化社区建设工作,初步建立一个区、街道、社区三级统一的数字化网络平台。通过实地考察筛选,确定光明桥、丛东、联西3个街道,地质局、煤炭设计院、永新里3个社区作为全区数字化社区建设试点单位。

第二个阶段(200*年*月至*月):逐步推广阶段。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选择5个街道、10个社区,进一步扩大数字化社区建设范围。

第三个阶段(200*年*月至200*年*月):全面实施阶段。力争到200*年上半年,将我区所有社区全部建成数字化社区。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数字化社区建设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关系全区居民的民心工程。各有关部门,乡、街道和社区要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提高对这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作为构建和谐丛台的重要内容,尽最大努力从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投入,确保整个数字化社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2、加强领导。为加强对全区数字化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以区长杨晓和为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继臣,区长韩咏梅为副组长,区发改局、民政局、人劳社保局、残联、计生局、卫生局、财政局、文教体局、司法局、建设局、综治办、科技局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办公室主任由郭建军同志兼任,副主任由白周廷、詹金东同志兼任。

社区数字化管理篇9

2008年是全市提出的城市管理"服务年",全区城市管理工作要在去年取得成绩基础上,继续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再创辉煌。今年城市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区建设全市科学发展先导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和谐社会首善区的中心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城市综合管理的新局面。今年城市管理的工作目标是,通过树立"新城管、新理念、新形象、新人文"的总体要求,开展城市管理"细胞化、数字化、精细化"三大工程,继续深化城管交警联动机制和跨区协作机制,以"三新突破年"、"惠民行动"和加强城管队伍建设为主要工作任务,达到构建和谐城管、亲民城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总体目标。

一、加强城管队伍建设,构建和谐城管

这里讲和谐城管不是要"和稀泥"管理,而是要改变原来"以我为主"的单向执法模式,要注重与被管理者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管理者与市民关系的和谐。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百姓工程,作为城市的管理者,首先要清楚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直接代表着政府形象,构建和谐城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着力打造"和谐城管"的新形象。

一是抓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宣传使广大市民和违法违章者了解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让市民充分认识到城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城管执法人员履行职责的艰苦和困难,使之更加支持和配合城市管理工作,营造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共建和谐城管。

二是抓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加强城市管理人员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的转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施人性化执法,规范执法程序,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水平。努力做到"办案零差错,执法零投诉"。

三是抓管理,培养过硬的作风。城管工作的性质要求执法队员必须养成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培养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过硬作风。积极推行准军事化管理,用军人的规范、理念、意志、作风和纪律来锻炼队伍。加强标准化建设,培养规范化养成,养成整齐划一、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开

四是抓监督,促进工作方法的改进和提高。建立和完善内部督查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作用,同时,加强外部监督,聘请行政执法监督员,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执法队伍地的管理水平,推动城管执法工作向前发展,开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新局面。

二、开展"三大"工程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开展"细胞化"工程建设,夯实城市管理基础。继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管体制,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进院落、进楼幢、进单元、进店铺的"五进"活动,拓宽城市管理的工作渠道,扩大管理的外延。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临街商家店铺、广大市民等城市管理参与者的主体作用,在全区开展无违章建筑、无噪音扰民、无楼道占用、无卫生死角、无绿化损坏、无积存垃圾的"六无"评选活动,以点带面,从而夯实城市管理基础,提高城市管理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开展"数字化"工程建设,强化长效管理手段。以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为突破口,确立数字化城管新模式,在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城市秩序等公共服务领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市管理信息采集机制、处置机制、综合评价机制及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

开展"精细化"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文明素养的提高,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城市管理工作要科学规划,创新机制,提高标准,精细操作,不断推进管理理念科学化、管理机制长效化、管理作业市场化,建立和探索长效管理和常态管理相结合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市容环境卫生整体达标,园林绿化提档升级,环卫设施管护到位,城管行政执法严格高效的目标,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三、实现新突破,不断深化城市管理新机制

深化城管与公安交警联动机制。继续发挥城管和公安交警联动工作机制,共同加强城市管理的作用,定期针对城市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与公安交警联合开展市容秩序综合治理,并使综合整治工作日常化、制度化。

一是建立分层次管理制度。加强公安交警分局与区级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交警部门所属大队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联系;警务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达到分层次、分重点、精细化管理;二是建立"四位一体"目标管理制度。把社区民警、交警、城管执法人员、城市协管员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工作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实行目标管理。从而把城管与公安交警联动同开展城市管理"五进"、"六无"活动和"门前五包"责任制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把城市管理工作的考评排名制度引入城管与公安交警联动机制中,真正达到城管与公安交警联动效果大于声势、内容大于形式。

深化城管跨区协作机制。继续发挥城市管理区与区之间、街道与街道之间跨区协作的联动作用,深化跨区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绿化管理、"扬尘"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协作管理,彻底消除城市管理上的盲区和死角。

深化城管检查评比机制。根据我区"数字化城管"的建设及实施的需求,在继续实施现有的城市日常管理"周检查通报、月考核排名"考核评价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数字化城管"考核评价模式无缝衔接,建立一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数字化城管"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从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三个方面,对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从而达到即监督城市管理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又能监督执法质量的效果,有效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深入开展。

四、突出重点、完成"惠民行动"和"三新突破年"工作目标。

持续开展绿化建设工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全年完成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新建绿化小游园小广场2万平方米以上;实施31条林荫道路和14个小游园增绿工程,完成城区主干道破墙透绿2000米,义务植树120万株。大力推行生态建设,力争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67平方米。

持续开展容貌整治,社区整治工作。完成川陕路、新成彭路两侧立面整治工作。今年要继续开展容貌和社区整治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要挑选1-2条群众关心和硬件条件差的道路和1个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差的社区作为2008年容貌整治和环境综合整治范围,并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力量打造,达到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目的。

持续开展违法建筑治理工作。以建设"四个第一区",实现"三个全面接轨"统领违法建筑治理工作,完成拆违10万平方米(其中外环路生态带拆除面积1.5万平方米)。狠抓落实、突出实效,将2008年整治违法建设工作纳入专项目标督查,严格落实违法建设巡查、发现、查处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按照目标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督查、考核。

持续开展扬尘污染治理工作。为有效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完成200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5天以上的目标,结合我区实际,按照分级管理模式,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完善扬尘污染日常巡查监管和集中整治机制,把扬尘污染治理作为每天对全区城市日常管理督察、考核的重要内容。

持续开展环卫设施建设工作。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域新建1座生态环保移动公厕,在小游园或公共绿地内新建2座固定公厕;加强公厕管理,提高公厕档次,改造5座二星级公厕。

持续开展城市景观整治工作。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完善审批、备案、处罚公示制度为保证,建立城市景观管理新机制。坚决拆除违规户外广告,确保完成市上下达124块户外广告拆除任务。

五、建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

高标准,全面完成区级数字化平台建设任务。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是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全市的统一安排,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今年5月底完成"数字化城管"系统平台建设,6月份以前,在城区一环路内的5个街道办事处范围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二步,年底在三环路以内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三步,在三环路以外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从而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全覆盖。

高质量,组建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今年,将分期分批面向社会招聘符合我区实际数量的城管监督员。从加强培训、落实制度、抓好日常管理等方面入手,提高监督员和信息员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

高效率,建立数字化考核评价机制。努力建立科学、公正的监督考评机制,切实履行考核评价职能,促进各专业部门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强化城管工作实际效果。采取发案数和结案率相结合的方法,对专业部门履行数字化城管工作情况进行考评,使考评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公正。

同志们,2008年,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而光荣。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团结一心、努力拼搏,以新的面貌、新的作风开创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为我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深化城管跨区协作机制。继续发挥城市管理区与区之间、街道与街道之间跨区协作的联动作用,深化跨区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绿化管理、"扬尘"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协作管理,彻底消除城市管理上的盲区和死角。

深化城管检查评比机制。根据我区"数字化城管"的建设及实施的需求,在继续实施现有的城市日常管理"周检查通报、月考核排名"考核评价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数字化城管"考核评价模式无缝衔接,建立一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数字化城管"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从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三个方面,对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从而达到即监督城市管理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又能监督执法质量的效果,有效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深入开展。

四、突出重点、完成"惠民行动"和"三新突破年"工作目标。

持续开展绿化建设工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全年完成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新建绿化小游园小广场2万平方米以上;实施31条林荫道路和14个小游园增绿工程,完成城区主干道破墙透绿2000米,义务植树120万株。大力推行生态建设,力争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67平方米。

持续开展容貌整治,社区整治工作。完成川陕路、新成彭路两侧立面整治工作。今年要继续开展容貌和社区整治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要挑选1-2条群众关心和硬件条件差的道路和1个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差的社区作为2008年容貌整治和环境综合整治范围,并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力量打造,达到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目的。

持续开展违法建筑治理工作。以建设"四个第一区",实现"三个全面接轨"统领违法建筑治理工作,完成拆违10万平方米(其中外环路生态带拆除面积1.5万平方米)。狠抓落实、突出实效,将2008年整治违法建设工作纳入专项目标督查,严格落实违法建设巡查、发现、查处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按照目标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督查、考核。

持续开展扬尘污染治理工作。为有效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完成200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5天以上的目标,结合我区实际,按照分级管理模式,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完善扬尘污染日常巡查监管和集中整治机制,把扬尘污染治理作为每天对全区城市日常管理督察、考核的重要内容。

持续开展环卫设施建设工作。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域新建1座生态环保移动公厕,在小游园或公共绿地内新建2座固定公厕;加强公厕管理,提高公厕档次,改造5座二星级公厕。

持续开展城市景观整治工作。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完善审批、备案、处罚公示制度为保证,建立城市景观管理新机制。坚决拆除违规户外广告,确保完成市上下达124块户外广告拆除任务。

五、建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

高标准,全面完成区级数字化平台建设任务。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是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全市的统一安排,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今年5月底完成"数字化城管"系统平台建设,6月份以前,在城区一环路内的5个街道办事处范围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二步,年底在三环路以内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三步,在三环路以外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从而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全覆盖。

高质量,组建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今年,将分期分批面向社会招聘符合我区实际数量的城管监督员。从加强培训、落实制度、抓好日常管理等方面入手,提高监督员和信息员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

社区数字化管理篇10

[论文关键词]区域性政府作用数字图书馆

[论文摘要]区域性数字图书馆是一种社会信息环境和社会共享系统,其建设和发展与政府的正确决策、经费保障以及资源配置密切相关。

数字图书馆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数字图书馆的雏形一出现,就在发达国家引起重视,并相应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财力实施了该类图书馆的相关工程和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而使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也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社会环境,也是一种社会服务,更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应用都与社会密切相联,它的运作和运行都不能离开社会化。而它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作用。自上世纪末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数字图书馆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美、英、法、德、日、俄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投入巨资开展数字图书馆研究,一批规模效益型成果已在互联网上陆续出现。我国政府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也予以相当力量的支持,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部级的数字图书馆工程相继实施,其成果也让我国社会各界直接受益。在部级数字图书馆项目或工程的影响和示范下,我国以省市为行政主体的区域性数字图书馆不断出现,因其区域性强、贴近服务、运作灵活、效益明显,其作用和影响更显重要。如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北京、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一些区域性的数字图书馆有的已步人良性发展的轨道,为行业和区域社会的信息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区域性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管理与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因素。

1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首先取决于政府的正确决策

图书情报界多年以来追求协作、合作和共享,虽然也曾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但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很难得到政府的持续支持。因此,此类活动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迈进信息化社会的门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已成为世界的一股潮流和趋势,图书情报界呼吁政府予以重视和支持,此项事业也很快引起政府的关注和兴趣,许多省市的人大、政协的委员代表均以议案和提案的形式,要求政府建设以省市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以改善信息环境,营造信息社会条件,消除数字鸿沟。这些提案和议案也在一定层面和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决策的实施和执行。

政府决策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对于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正确决策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成功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政府治理模式和管理模式正在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而实施和实现这种转变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求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构筑区域性的数字图书馆,这是公众对文化、教育和信息等资源社会化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进社会信息化的有力行动。可以说构筑区域性的数字图书馆对目前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和社会多层次的信息需求、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社会进步等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决定了政府决策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信心。

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政府决策一定要落实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目前我国由政府资助建设的数字图书馆从运行的结果来看差异很大,收效也很不一样。所以,区域性数字图书馆什么时候建,怎么样建。以什么方式建,建在什么地方,建几个地方,政府与承建方的责任,如何持续发展,受益面的大小和效益的发挥,管理与控制机制等等均需要在决策中区分清楚。我们目前的状况是把数字图书馆建设敞为一项工程,建完拉倒,不考虑建设模式,也不考虑其后续的发展。本来数字图书馆是以集中建设分布利用形式出现的,而我国一些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则采用多中心制,最终造成无中心。有些还套用陈旧的行政地区中心模式,造成管理层次多而滥,导致效益低下,利用不畅,投入和产出不能成正比,建设重复浪费,有的甚至出现停工停用状态,使政府的前期投入归零。所以,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决策,首要的是科学和发展,其次是规范和合乎规律,三是要注重效益和责任。

2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依赖于政府合理的经费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形势步人较快发展的良性轨道。政府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依照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开始对共享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予以经费支持。做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数字化图书馆,它既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同时也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教育普及程度,与该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利益关系。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机构包括数字图书馆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就要求作为社会信息环境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公众信息保障系统之一的数字图书馆在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发展事业中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也要求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地支持数字图书馆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图书馆来推动地方信息化水平和社会的发展]。

时展到了今天,可以说信息化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应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当然,数字图书馆的投资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定要求实现信息资源一定程度的共享和成本分摊。数字图书馆是一项长期共享的事业,而不是一次投入就可以满足了的工程,它既有硬件环境技术没施的建设,更有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手段的建设。所以政府的前期投入和后期持续的经费保障都十分重要。从国内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成败经验来看,前期建设政府投入大而没有后续经费保障或完全依靠建设单位自筹经费的,运作起来都十分困难或者胎死腹中,造成前期投人的巨大浪费,而能持续投人并每年纳入预算拨付的都可以不断发展,充满生机活力。

由于区域性数字图书馆规模大,覆盖面广,其前期投入和后续支持经费都是巨大的,光靠政府的投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根据受益原则,各共享单位分摊一定的经费也是合理和积极的。另外在分摊经费时也可考虑共享单位经费支付的能力予以经费的合理摊派。这样,使数字图书馆在政府拨给稳定持续的保障经费情况下,各分享单位根据受益面和承担能力分摊一定的经费,从而使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得到全面有效的经费资助,全面承担为区域性社会、教育和文化发展服务的职责,并走人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3通过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政府可介入社会信息资源的配置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就是向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信息需求从而营造与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环境。信息资源,就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人们需求的信息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其配置规律也就遵循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的信息市场在借助于其自身内在的运行机制配置信息资源,维持市场正常运行的同时,经常会出现信息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偏离预期结果的情况。这种情况发生的结果往往形成信息市场的无序和追逐信息资源的利润化而造成信息的垄断、恶意竞争及信息资源的粗制滥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区域性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有必要运用其行政的强制力和影响力,对信息资源的流动、交易和利用、共享进行一种有效的监督和干预,使其在社会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发挥应有作用。

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产品由于其特殊的消费和生产属性,具有非常明显的外部效应。信息资源市场配置方式中外部效应必须要求政府的干预。人们从数字图书馆中获取信息资源,其实也是一种信息资源消费。信息资源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一般情况下,公共物品的配置方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以政府为主,以市场配置为辅。对于非排他性公共需求信息,由于它对社会有益,而信息提供者通常又无法或难以控制消费行为和从用户那里收费。因此,这类信息应当主要由政府直接投资或补贴的作法予以资助。

数字图书馆总体上是社会公益性机构,在资源配置上往往受知识产权、专利权、原料控制诸方面制约而造成经费和运作上的困难。可以说现在知识原料控制导致了数字鸿沟,发达国家控制了80%的信息资源和人才,我国的东西部区的差距也日益扩大。知识产权一方面保护知识拥有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造成信息商品市场垄断的一个原因可以说,信息产品特殊的成本结构导致自然垄断的产生,而在市场出现垄断的地方和行业,政府干预一直被认为是变更市场结果的有效措施。政府可以通过专家评估确立特许制度,操纵和管制信息资源市场价格及规定允许的资金利润率,从而使市场接近社会有效的消费和产出水平。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反垄断立法,防止个别数据商的经济行为者独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