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外国教育方式十篇外国教育方式十篇

外国教育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28

外国教育方式篇1

2005年时任英国设计委员会主席的考克斯爵士在分析总结英国创意产业发展以及国际艺术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向财政部提交《商业创意评述:英国实力的构建》报告。这份报告指出创新设计对于英国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并重点论述整合创新,科技和商业是英国设计教育界培养未来的创意专家和商界领袖的重要方式。

二、英国设计教育跨学科教学的特色

笔者初步总结英国设计教育界近年兴起的跨学科教学方式的几个特点。

1.崇尚灵活教学

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英国艺术设计教育跨学科教学理念发展的重要目标。落实到教学上,授课重点不再是技能训练,转向如何在商业,产品管理,科技等多领域应用设计方法。课堂上老师也在探索如何打破常规教学方式。集体游戏,模拟公司开会等新方法被采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设计实践则强调一对一辅导制,以量体裁衣引导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各种研讨会,讲座,田野考察等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不能忽略的是严格的教学管理。学校反复告诫学生一旦发现抄袭或者二次利用,作业即刻退回。这种严格管理制度恰好与灵活的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学生在体验这种高度灵活教学方式的同时,首先学会对创新的尊重。

2.注重在系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研究能力

英国设计教育界普遍推崇好的设计基于系统的研究,并认为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英国一个跨学科设计项目,前期研究和方法论很重要。英国的学生也习惯把他们的成果称为设计咨询报告。虽然各个高校跨学科设计专业的内容各有特色,但教学依然是依托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系统运行,完整的设计作业包括理论支撑,方法构架,创意方案和系统评估。

3.与真实世界的紧密结合

英国跨学科教学的开展本身就是顺应真实世界产业发展要求的革新,与真实世界的发展结合的更加紧密。因此设计课题往往是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和实践。比如社区艺术改造或者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而授课教师也不再只有专职学者,教授,越来越多的商业领袖,艺术家,设计师以及管理者加入授课队伍。学生在学校就能了解到真实项目的运作流程,体验在真实世界里怎样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合作。项目负责人在招收学生的时候也会尽量保证师生背景的多元化。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能从有职场经验的同学那里获得经验,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又能碰撞出新的想法。英国跨学科设计教学也要求老师与真实世界接轨。大学会为一些公司提供短期创意课程,鼓励教师作为独立顾问参加企业的创新项目。当然英国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对学科差异和文化交流的尊重,以推动学科合作带来更多创意和价值。艺术设计多学科融合、跨学科教育近年也已经成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热点命题之一。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界跨学科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新观点、方法、模式值得中国本土设计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加以借鉴利用。

三、英国经验对我国设计教育的启示

结合我国目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跨学科教学方式兴起的趋势,以下教学方式方法或对中国高校探索跨学科教学有所帮助。

1.建设开放性弹性高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保证学生掌握设计原理、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后期灵活度较高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更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研讨创作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本科学习的高年级阶段设置弹性较大,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或是更高学历的学习中增设专门的跨学科设计专业,更容易发掘学生的兴趣,个性化成长,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得定位自我,找准职业发展方向。

2.引入多元的师资力量

单一背景的教师队伍显然不足以胜任跨学科设计团队的教学任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考虑重新设计师资团队,注重教师学科背景和职业背景的多元化,有助于更完善的教学。另外在信息时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日后的差别化竞争力。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完全可以聘请博士生或助教作为课程的一对一指导员。这样与学生有更多沟通,更容易发现自己真正发展潜力所在。

3.加强团队社会实践与田野调查

外国教育方式篇2

[关键词]合作办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关帅锋(1983-),男,河南禹州人,武汉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法规。(湖北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2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教育服务,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机构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来迅速提升自身办学能力与教学实力,是一种合乎国情的教育领域对外开放新模式,也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引进外国智力新方式。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系统的广泛推行,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分析当前中外职业教育机构在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其根源,并在结合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实情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有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一、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文化理念冲突

第一,中外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的过程中就政治化办学理念问题存在冲突。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将正常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做了政治化处理,将国际化职业教育合作式人才培养项目作为其传递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载体,通过合作办学的途径将其国家意志注入合作伙伴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从而实现对合作伙伴国的职业教育系统的文化压制。部分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也通过其挂靠的职业院校向我国职业院校派驻外籍教师,以达到向我国国内的职业教育系统的灌输思想与文化的目的。

第二,中外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的过程中就过度产业化办学理念问题存在冲突。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职业教育一直秉持产业化发展战略方向,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来决定其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设计。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将职业教育事业视为其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外向型产业来向各发展中国家推介,并从中谋求巨大的商业利益。而我国职业教育系统引入外方职业院校合作机构参与我国职业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引入西方优秀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通过与外国职业院校展开合作来学习外方优秀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先进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3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价值观定位着眼于建设公益性办学理念,并不鼓励商业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过度泛滥。这使得中外职业院校在双方合作的利益基础上存在难以逾越的法律制度障碍。

(二)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问题

第一,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的综合考量。部分职业院校受到实训课程开设能力不足的限制,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偏重于理论教学,未能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重心来改造当前职业院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及从业素质培养中的弊病,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未能适应宏观经济国际化趋势下企业界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在与外国职业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出发点上存在务虚思想,仅希冀借助外国职业教育机构的虚名来提升本校品牌知名度,缺乏借助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来提升本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务实思想。部分职业院校亦存在对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及意志等非智力教学内容的重视力度不足的问题,在与外方合作过程中过度倚重于外国职业教育机构的技术实力来增强对本校学生的技能素质培养,从而使该合作项目所培养的人才,其专业技能素养有余但精神底蕴不厚,并且缺乏在日趋激烈的职场中的长期生存的能力。

第二,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在教学模式变革上缺乏动力,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内恰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缺乏系统性。我国政府对中外合作办学型职业教育机构的审批模式和思路主要借鉴审批外资企业的做法,疏于对课程和教学标准的审核。过分侧重对机构设立的审批将会误导中外合作办学真正方向。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项目的优势在于合作双方通过将各自优势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并将对方优势教学资源整合进本校教学系统中的方式来提高本校的教学水平。由于中外职业教育机构之间存在教学理念差异,合作双方在教学模式和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上的差异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消除。部分职业院校在功利性思想驱使下与外方所签合作协议缺乏对双方长期合作利益的兼顾,从而将中外职业教育机构的职业教育合作事宜范围限定在技术细节层面而难以深入。

(三)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第一,我国职业教育的中外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地域间布局失衡的问题。按职业院校学校数量统计,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地域布局相对均衡。但由于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有着丰沛的教学资源和雄厚的办学经费来开展与外国职业院校的合作,使得我国各地职业院校的地域布局呈现东部地区教学质量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特点。受经费短缺的制约,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对外方教育资源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实质性的优质资源引进不足。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区域间教学资源配置失衡的态势,教学资源配置的地域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中外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根源在于部分发达国家将职业教育的跨国合作视为其重要的服务型贸易出口,使得我国中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难以被发达国家职业院校列入合作伙伴名单。

第二,我国职业教育的中外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学科设置方向与专业建设内容错位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应当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充分满足我国人才需求市场的切实要求。我国宏观经济涉足的产业领域覆盖面广,各产业领域对口的职业教育学科都有着强烈的与外方合作办学的诉求。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层次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且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方向主要专注于经管类、计算机类等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而诸如工学、农学等学科领域的合作办学项目较少。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重经管而轻工农医的问题根源在于:一是各合作院校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而热衷于举办易于增加学校收益的合作项目;二是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乏实力开设需要大量实训资源投入的工科、农科与医科类专业。

(四)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利益冲突问题

第一,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各当事人对于合作项目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事件的预先估计不足,以及对合作过程中有较高概率爆发的风险事件缺乏缜密的风险防范预案,是导致合作项目失败的主因。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经费筹措主要依赖于学生学费,并需向社会各界热心职业教育事业的投资者或捐助者募集资金。市场化的办学机制固然赋予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项目运营机制以更多灵活性,但也增加了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的运营风险。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项目以其全新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吸引着教育市场的需求者,处于组织生命周期初期阶段的合作项目的招生人数虽然有着较高的成长率,但因受到诸如办学机构性质、资金筹措、招生政策变更、生源波动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其发展前景呈现显著的高波动性。

第二,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的利益相关者涉及国内与国外职业院校、地方政府、生源地家长及社会舆论等多方,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和对中外职教合作办学项目的利益诉求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各利益相关方在合作办学机构的办学方针、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关键问题的立场和观点上存在冲突,由此给中外职教合作办学项目的组织治理带来巨大风险。对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而言,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项目是新事物,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得正式制度供给严重不足,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实质上是更多地接受非正式制度的规范,这使得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的制度风险骤增,导致项目合作各方就合作收益预期分配方案难以达成一致,由此给合作后期的利益冲突埋下伏笔。

二、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文化理念融合

第一,我国职业院校应当以教育部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纲,秉持公益性事业理念来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积极吸收外国职业教育先进办学理念的方式将其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体系中。这要求我国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坚持公益化办学方向,并强化对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外国合作方职业院校的政策引导和行政规范,以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国际化进程的稳步发展。对于外国合作方职业院校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我国职业院校可以本着自主化办学理念来学习并积极借鉴,以有效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我国职业院校应当以是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评价标准来审慎遴选外国职业院校作为我方合作伙伴,并本着以我为主的理念来有效剔除外国合作方职业院校的办学文化理念中不适宜我国国情的内容,从而充分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式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实现。

第二,在同外国职业院校展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过程中,我国职业院校应当积极输出我国职业教育文化理念。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具有双向性特点,它不仅意味着我国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学习和吸收外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同时也蕴含着我国职业教育文化理念应当积极走向世界职业教育界的内容。我国职业教育文化理念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国家软实力扩张在职业教育界的有力体现。通过将我国职业教育文化理念扩张到全球,有助于将我国实体经济的产业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推向全世界,为我国宏观经济与产业实体的全球化扩张奠定良好的高素质人才基础。

第三,在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外职业院校应当重视制度文化的规范与创新。良好的制度文化建设有助于消除中外职业院校在合作过程中的文化冲突,是维系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正常运行秩序的基础性制度保障机制。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可通过实施制度文化建设来规范和约束合作各方的行为,并促使合作各方采取一致行动来提升合作项目的整体利益。中外职业院校可引入国际质量管理系统的理念和方法来确保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运营符合国际通行规则。

(二)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创新

第一,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应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领域的先进实践教学模式,并结合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实情,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应结合中外双方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特色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将中方擅长的理论教学能力与外方精通的实践教学能力有机结合,打造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跨国合作新典范。

第二,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应明确其人才培养活动是以满足国际化用人单位需求为目标,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上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为有效提升职校学生从事国际化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应重视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深度变革。这要求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各方强化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合作力度,实现我国职业院校和合作方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在教育实践层面的统一。我国职业院校应尊重并积极学习外国职业院校在职业能力标准制订方面的领先思维,严格依据职业群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来设计专业级专业方向,依据国际化企业对职校人才需求特点来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并根据国际化企业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动态调整,此举有助于促进中外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水平。

(三)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优化

第一,中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应当强化合作各方在课程体系建设领域的合作力度与深度。我国职业院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应积极与外方合作院校展开协商,以国际化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充分利用外方合作职业院校的优势教学资源为切入点来建设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课程平台。项目合作双方首先应通过磋商来磨合各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分歧,并制订符合合作各方利益的统一人才培养方案。其次,中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应当制定各门课程的对口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合作各方应对实训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及课程学习绩效考核进行统一规范并协同落实。我国职业院校在课程理论教学方面虽较有所长,但缺乏具有实战性质的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设计的经验和能力,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实训基地和相应的实训教师亦相对匮乏。所以我国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来完成对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工作,并利用国外实训教学资源来有效补充国内职业院校在实训教学领域的不足。

第二,中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应当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为确保合作项目的双语教学的教学效能,中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应重视引进国外原版权威教材。通过引入外文原版教材的方式,有助于为职业院校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人文环境。双语教材不应当针对个别课程进行独立使用,而应当与中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规划相融合,通过从学科体系层面考量制订有利于培养学生复合性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双语课程群建设方案。中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合理调整课程内容和授课进度,以确保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中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可以在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分级考评的前提下,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和分阶段教学。

(四)中外合作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利益格局平衡

第一,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各方需建立基于市场导向型的利益配置机制。这要求各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下放对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最终决策权,并下放对其具体运行过程的过度管控,将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决策权和项目具体运行管理权交给合作双方职业院校。中外合作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办学条件和师生切实需求来就项目的合作内容与方向做出决策。此举并非全面解除职业教育主管机关对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管理权利与责任,而是要求各级职业教育主管机关应当以建立有限政府为理念来规范其对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项目合作事宜的行政管理权,学习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促成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运行绩效的提升,并运用既有法规制度来制约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市场中的不规范行为。

第二,市场机制导向型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运行还要求合作双方应当基于双方利益最优化目标来统一调配合作各方的教育资源,通过优势资源互补的方式来有效提升合作各方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国际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因受合作各方文化冲突和信息交互障碍等问题的制约,合作各方难以建立起达成双赢式职业教育合作目标所必需的相互信任感。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需通过建立良好的信息交互机制和规范的合作项目信息披露机制,有效增进国际化职业教育合作各方的信息透明度。在信息透明化背景下,国际化职业教育合作各方基于相互间的信任而形成具有较强组织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从而为合作成功奠定良好的校园组织文化,并为职业教育合作双方在教学、科研、招生与就业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第三,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需以建立有效的合作风险防范机制为基础。要有效规避因制度缺失而引起的办学风险,就需要制定周密、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和管理中外合作办。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各当事人应当对于合作项目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做出充分的预估,并据此在事前针对合作过程中有较高概率爆发的风险事件做出缜密的风险防控预案。合作风险防控预案的内容中包括对已爆发风险事件所造成的合作损失的分担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合作损失分担方式与分担比例设计应当以风险与收益匹配为原则,以合作各方所享有的合作收益权的比例为依据,使得可享有较高预期合作收益方承担较高的预期合作损失。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各方应当建立并健全合作项目决策事故追责机制,将在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决策失误损失落实到具体决策者身上,以确保合作组织决策机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朱植刚.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外国教育方式篇3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其中教育体制随着国家界限的开放也在高速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相关著名的音乐体系以及音乐教学方法逐步以体系的形式形成,并开始传入中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相关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借鉴国外音乐教学体系的相关实践经验,并从中找到失败的原因,是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必然发展策略。文章在该基础上,通过研究国外相关的音乐教学体系与方法,用科学的视角来分析音乐教育,这显然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关键词】教学体系;音乐教学;国外音乐教学

世界发展的脚步是不断向前的,在此过程中,教育跟随其脚步不断向前发展,其中核心就是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要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开放性的眼光来吸收国外著名的音乐教学体系,吸纳先进以及成熟的音乐教学方法,完善我国的音乐教学体系,以很好地提升我国相关教育的质量与国际接轨。

一、我国当代音乐教育概述

(一)音乐教育

在传统意义上,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学的表现形式,它是作为一门有形学科存在,其作用是研究相关的音乐教育的实践以及相关理论,是作为居于教育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交叉性学科。

音乐教育包含着两个实体领域,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音乐,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在教育领域当中,音乐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教育模式,利用艺术形式以及美育培训实现文化教育。音乐教育是社会当中的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核心基地,也是具体的活动载体,其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专门性的音乐人才,增加社会活力与国家生命力。

(二)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还存在部分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我国相关的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不完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我国经过教育改革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模式,强调个体的发展系统建立,但是却忽视了某些音乐学科的系统以及学科教育的存在。音乐艺术是一种兼具教育教学与审美的系统性学科,尤其是其中还蕴含着相应的技术与技巧,如果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形式与个性,就会导致对系统性教育的忽略,容易导致音乐教育偏离轨道。

另一方面,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盲目“崇洋”现象。国外在音乐体系的建立上确实有值得参考的地方,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每个国家本身的教育系统都是根据本国的教育实情建立的,盲目地照搬模式只会形成为四不像的教育模式,反而阻碍了相关的教育发展。

二、国外音乐教育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音乐教育的差异

在文化差异以及教育模式发展背景下,国外音乐教育与我国音乐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存在,主要表现在:

第一,国外音乐教育的侧重点与我国音乐教育侧重点有明显的差异。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一般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录音等设备为学生播放音乐,教师会在之后介绍音乐制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等相关情况,学生只是负责聆听,而没有任何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发挥。反观国外教学,教师在课堂中通过音乐鉴赏等方式,却不会涉猎提问或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之外的事物,其主要任务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亲生参加音乐活动,进行音乐表演,将其带入到音乐氛围当中。

第二,在教育方法上也有明显差别,国外教育模式一般会用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音乐方面的专门性学习,练就良好的基本功,在课堂传授过程中也很少会用到多媒体等设备,更多的是亲身教学,通过演奏或歌唱等方式,教师一般具有相当底蕴的音乐学识。

第三,在教育结果方面也有差别,国内的学生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更加擅长通过欣赏音乐来谈及歌曲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但对乐器的演奏却不擅长,反而国外的学生,则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在欣赏过程中更多地体验音乐中韵味,而不是感官感受,致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更自然真切地感受音乐。

(二)国外音乐教育的借鉴与启发

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与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差别,其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启发作用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在音乐教育的理念上,要转出传统的音乐教学思想,增加先进的观念。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够成熟,这就需要对此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并且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要不断的更新,不能只局限在音乐教学的表象功能,还要注重自身音乐价值的发挥。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当中,要明确音乐教学的作用,国外绝大多数国家将音乐作为一门必修学科,与语言、数理等学科同时并列,但是在我国音乐教学仍然处于边缘学科位置,从上至下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第二,在教学目标上应该不断地更新,要树立新型的音乐教育教学目标,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实践的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音乐学习的价值,从而实现为社会培养专门性音乐人才。在教学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是要培养人才,更多的是建立一整套培养机制与方法,促进整个教育模式的更新。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要朝多样化、多维度的方向发展,提高音乐教育的持续教学能力,在对教材的选择要以择优为标准,编排新型适应时代背景的音乐课本,课程内容涉及民族化等多个方面,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利用音乐手段来表达自我的感情,让他人通过音乐鉴赏了解到其中的内在价值观与道德观。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开放,多个领域出现了相互融合,我国只有在不断地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的科技才能不断地发展自身,尤其是作为国家动力的教育,其中,音乐教育是提高社会活力与国家生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更新我国的音乐教育模式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华敏试析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基础音乐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22).

外国教育方式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战略意义

首先,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在办学观念、供给模式和运作机制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随着西方国家大幅度削减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高等教育已日益表现出非公共产品的一面,具有半完全或完全竞争的特性。高等教育市场已逐渐从区域性的个别市场,演变成全球市场。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趋势,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国家都纷纷制定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战略,使出不同的招数,利用各自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高等教育的对外营销活动。

其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规则正在成为我国教育规则系统的一部分,成为约束我国教育国际交往的制度体系。中国“入世”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必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求生存、谋发展。为此,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制定合适的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战略,开拓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市场环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环境。

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来看,作为教育服务承诺的国家之一,我国可以充分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外营销争取到更多的权利,使其在与外国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我国还可以利用透明度原则,使政府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及时了解其他成员国在高等教育市场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措施,并有针对性的向不同国外教育消费者宣传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发展制度、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发展状况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利用透明度原则直接参与高等教育服务国际化新规则的制定,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争取更多权利和创造更好的条件。还有是GatS规定“一成员可承认在特定国家已获得的教育或经历、已满足的要求、或已给予的许可或证明”,并鼓励成员国之间通过谈判和其他方式互相承认学历。我国高校所颁发的文凭必将得到更多的国家或地区的承认,这将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由于不承认或无法获得学历所带来的市场障碍,为我国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和在国外设立和创办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主要表现在各成员国对开放教育服务市场和贸易形式方面的具体承诺上。教育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跨境交付,指一个成员方在其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如通过网络教育、函授教育等形式提供教育服务;境外消费,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方境内向来自另一成员方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如出国留学和培训;商业存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如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方的境内提供服务,如外籍教师来华任教、中国教师到国外任教。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来说,成员国对以上承诺越多对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就越有利。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的统计资料,截止2000年,对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有6个对四种贸易方式作出了全部承诺。从不同的贸易方式承诺来看,对境外消费全部承诺的有18个,部分承诺的1个,不承诺的只有2个,这也就是说在境外消费方面,如出国留学和培训贸易方式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在已作出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发达国家占将近一半(欧盟12国为一整体计算)。这也就意味着有能力支付境外教育消费的市场相当庞大,为我国开展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提供了丰富的市场资源;在跨境交付方面,已作出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有16个作出了全部承诺,3个作出了部分承诺,也只有2个没有作出承诺,这表明在跨境交付方面,作出承诺的国家也占了大部分,这将使我国可以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以满足国外教育消费者对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需求。虽然目前承诺开放商业存在教育服务方式的国家不多,全部承诺的只有7个,部分承诺的有12个,没有承诺有2个,但总的看来对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是有利的。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和主打产品

如何利用以上有利宏观和微观环境,积极大力开展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主要目标市场,从教育消费者角度来看,首先应该是海外华人、华侨,因为国外校友和华人、华侨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希望了解祖国的语言、传统文化和现在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教育市场。根据未来学家奈斯比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估计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有5700万人;其次是外国人才市场上,那些为适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需要而迫切要求获得中国高等教育消费者,近年来有这方面教育需求的消费者也日益增加;再次是对中国文化艺术以及语言感兴趣的外国教育消费者等等。从教育消费的地域角度来看,应该“加强周边,开拓欧美,兼顾亚非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方针。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所面对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考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主要目标市场,并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我们应该考虑以汉语、中医药、武术和戏曲文学等传统文化科学以及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具有自身品牌自然科学优势学科教育为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主打产品。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主要形式

为了积极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不仅要有明确合理的目标市场和具有特色优势的主打产品,而且还要有积极有效的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形式。第一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形式,继续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了进一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我国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民间团体和企业界,以及高校内部相关单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留学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教育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解决我国由学校统包统管的、单一的、半封闭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已不能适应留学生教育快速增长的需要,如校外住宿、学生社团、勤工助学等问题。更好地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类别应该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学历教育的类别可以是进修生和研究学者。并应该对不同类别的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以促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大规模发展。第二采取教育服务的跨境交付形式,积极有效地发展对外远程教育。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日益提高,汉语就会成为外国友人乐于修习的外语科目,从而汉语教学也会成为我国远程教育一只有力的重拳。而且,通过远程教育,传递的是正宗的、纯正的中国本土文化,相对于各种培训机构之类,会更有权威,更有竞争力。同时在许多学科领域,我国也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这些也应成为教育输出的重要部分。第三利用教育服务商业存在形式,鼓励国内一流大学在海外设立各种分支机构和依托汉语、中医药、武术和戏曲文学等传统文化科学,通过与外国高校合作,在这些国家设立诸如汉语教学中心、中医药教学中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等,直接在国外招收海外学生,为境外高等教育消费者提供服务。

外国教育方式篇5

关键词:高校;办学成本;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活动,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培养国内各类急需人才。到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653个,其中办学机构37个,办学项目616个。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各高校进行中外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本文仅对目前国内本科中外合作中常见的几种办学模式在收费标准和办学成本、办学收入分配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比较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别是国外大学分校式的办学模式、“3+1”或“2+2”办学模式和“4+0”办学模式。

一、办学模式基本概况

国外大学分校式的办学模式:由外国教育机构与中国教育机构共同出资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种办学模式国内较少,有代表性的是宁波诺丁汉大学。采用全英文教学,教材从合作大学引进,师资全部由合作大学选聘,采用合作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共享合作大学网络和教学资源。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学生在国内学习四年,四年学习期满后,颁发合作方大学的学位证书,以及国内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及学位。

“3+1”或“2+2”办学模式:由外国教育机构和中方教育机构成立中外合作项目,接受中方教育机构的管理,项目属于国内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采用引进合作方课程的方式进行培养。按教育部规定,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教学管理上学生在国内的学习三年或二年,完成国内的课程,在国外学习一年或二年完成国外的课程,两地完成的课程和获得的学分均为双方认可。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获得规定学分后,学生可同时获得合作方的学位证书及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及学位。

“4+0”办学模式:由外国教育机构和中方教育机构成立中外合作项目,接受中方教育机构的管理,与“3+1”和“2+2”模式相似。但本科四年中,学生在都在国内学习。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学生毕业后,获得规定学分后,学生可同时获得合作方的学位证书及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及学位。

二、办学成本差异比较

(一)收费标准比较

国外大学分校式的办学模式:物价局批准的收费标准8万元/生.每年,部分院校在2013年之前按6万元/生.每年的标准收费,因物价等因素,2013年调整为8万元/生.每年。

“3+1”或“2+2”办学模式:物价局批准的收费标准在2-3万元之间,大多数高校的收费标准在2.5万元左右。此收费标准是国内的收费标准,学生出国学习期间直接按国外高校学费标准缴纳学费。

“4+0”办学模式:物价局批准的收费标准在4万元左右。

(二)中外合作办学成本内容

①外教的课酬及保险、国内外来往交通费、签证费、住宿费、医疗费等。

②外国管理人员的工资及保险、国内外来往交通费、签证费、住宿费、医疗费等。

③中方管理人及聘请的老师的工资、课酬、保险等。

④中方的日常管理费用。

⑤教学场地费用、教学仪器设备费。

⑥学生的奖助学金等。

中外合作办学成本中,外教及管理人员的工资、保险的支出所占比重最大。

(三)收费标准及办学成本差异分析

“3+1”和“2+2”模式与国外大学分校模式比较:办学成本项目相差不大,但物价局批准的“3+1”和“2+2”模式收费标准却低一半,差异主要体现在:办学成本中的大部分外教及管理人员课酬及保险、国内来往交通费、签证费、住宿费、医疗费等成本不体现在国内办学总成本之中,学生出国学习一年或二年,学生向国外高校缴纳学费,国外高校将教育部规定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大部分课程可以安排学生在国外学习的时间内上课,这部分课程的外教课酬由国外高校直接向外教支付,不需要国内支付外教课酬,同时也不需要开支相应的差旅费、保险费等,从而降低了国内办学总成本。而中外合作办学外教的成本占的比重最大。

“4+0”模式与国外大学分校模式比较:成本项目基本一致,但与国外大学分校相比,“4+0”模式的课程仅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之上,而国外大学分校的全部课程按外国大学标准设置,两种办学模式都是在国内学习四年。国外大学分校的因课程设置的原因,全部课程都需请外教,而“4+0”模式只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课程是由外教授课的,从而两种办学模式的外教数量是不同的。而外教的成本是中外合作办学中最大的成本开支,因此国外大学学分校模式的办学成本高于“4+0”模式,相对应的,按成本确定的收费标准也比“4+0”模式要高。

“3+1”和“2+2”模式与“4+0”模式比较:成本项目相差不大,“3+1”和“2+2”模式需到国外学习一年或二年,相对应的外方承担的课程可以在国外进行,不需要请外教来国内授课,因此,与“4+0”模式相比,外教的薪酬成本不包括在国内办学成本中,因此,按成本确立的学费的收费标准就会比“4+0”的办学模式要低。

(三)办学收入分配情况

国外大学分校的办学模式:由于成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结余将继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及完善教育设施。作为办学机构的合作方,外方投资者承诺不获取任何盈利,将办学结余继续用于办学机构的发展。

3+1”或“2+2”办学模式:中方和外方都直接向学生收取学费,中方收取在国内学生缴纳的学费,外方收取学生在国外的学费,双方互相不影响,不存在办学收入分配的情况。

“4+0”办学模式:学费由中方收取,合作方存在分摊各自办学成本的问题,需与中方就学费收入按相关比例进行分配。分摊成本的方式有按双方承担的学分数、按双方承担的课时数、或按双方承担的成本等几种方式来进分分配。需在相关合作协议中对分配比例等加以约定。

(四)办学成本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

1.办学成本对引进教育资源的影响

从办学成本比较可以看出,办学成本越高,引进的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较多。其中国外大学分校式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全部从国外引进,教学模式也由外方主导,这类办学模式成立的办学机构从各方面来说都是国内较先进的,但由于是国外大学的分校,主导权在外方,无法融入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国内其它高校无法效仿,不能推动国内高校相关新兴及急需专业的发展。而“3+1”或“2+2”办学模式对国内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学生在国外学习的一年或二年,外教在国外授课,学生可以融入到国外的高等教育氛围中,对学生的各方面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不会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水平提供有益的帮助。而“4+0”模式则结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一是外教在国内授课,二是教学内容、课程与国内相互融合,教学方式以外教为主,三是国内高校在合作中占主导权。“4+0”模式可以利用国外优质资源与本校的学科专业及教师密切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科建设,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学科、教学方式、教师的互相交流,有利于提升中方教育质量。

2.办学成本对高校选择办学模式的影响

从办学成本的比较分析,国外大学分校式的办学模式的办学成本最高,引入的国外优质资源也最好,但由于办学时需成立合作机构,教学及管理是由新成立的办学机构承担,就目前国内大学的情况来说,这种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国内高校一般只能选择“3+1”或“2+2”及“4+0”模式。从实际办学看,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更多是采用3+1”或“2+2”办学模式。

①从办学成本分析,“4+0”办学成本高于3+1”或“2+2”办学模式,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更倾向于低成本的办学模式。

②从办学收入来分析,“4+0”模式收费标准高于“3+1”或“2+2”办学模式,但通过对办学分配情况分析可以得出,“4+0”模式需向合作方支付相关的费用,剔除支付给外方合作者的相关成本费用后,实际收费标准低于“3+1”或“2+2”办学模式,另外,“4+0”模式需比“3+1”或“2+2”承担更多的管理成本。

三、结论

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成本分析,高校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时更愿采用“3+1”或“2+2”模式,但从国家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来看,高校应选择兼顾成本及办学目的来选择办学模式。从目前来看,高校都是按照本身的办学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办学模式,但从长远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必将从培养急需人才过渡到提升国内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国务院令第372号).

外国教育方式篇6

1.我国社区教育的培养目标社区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指根据社区教育的基本情况设置教学培养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等,因而社区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显得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社区教育培养目标的设定,人们对社区教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需要以教育部门的社区教育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行社区教育教师培养的定位。同时,我国社区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已经将社区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综合型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高校学生对社区教育教学的适应性。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目标的定位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内涵,精确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定位为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基础,这种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够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工作人才。

2.外国社区教育的培养目标外国的社区教育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一些全方位的人才,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并没有明确的专业界限。为了保证美国社区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考虑居民的就业需要,同时社区教育模式还满足居民的兴趣和愿望等,因此,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一般是从广大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得社区教育能够真正维护广大居民的合法利益。同时,美国的社区教育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社区教育的实施一般是在社区中的一些社区学校,因而美国的社区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特点。针对社区成员不同的居民,美国的社区教育能够提供平等一致的教育服务。此外,美国的各级地方政府负责社区教育的资金提供和管理问题,而具体的教育一般是由学校负责。同时,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社区教育也采用这种模式。因此,美国社区教育培养模式重视对居民培养目标的认识度,从而提高美国社区教育培养的质量。

3.国内外社区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及分析通过对比我国和美国两国社区教育培养目标和分析可知,两国社区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社区教育培养体制的不同导致培养目标的差异。由于美国是分权型的社区教育培养体制,社区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都是由学校自行安排,因此,美国社区教育培养的目标主要定位于多向性,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型的人才。而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具有更大的选择性,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我国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定向性。第二,社区教育指导思想的不同对培养目标的影响。对于美国来说,美国的社区教育教学还是以开放式教学为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反映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也反映在社区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同时,这种思想能够较好地符合广大美国人的心理。而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全面教育的思想,旨在反映社区教育培养的目标方面。当然,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方面应该合理且科学地贯彻我国社区教育的大致方针。因此,我国更加强调对社区教育的定性培养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二、国内外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1.培养目标的单一模式和全才模式我国的社区教育培养模式遵循的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对某一个学科,某一个专业进行深造,培养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对居民的人文教育、品德培养较少。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向全方面人才培养的模式转化,但是我国的这种转变还是处于开始的阶段。而美国遵循的是全才培养的模式,培养的居民可以担任社会上很多方面的工作。现在,我国社区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革,因为我国社区教育的环境不是十分的发达,社区教育的资源不是十分的丰富,社会对于社区教育的投入也不够。

2.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的启示从国外社区教育发展中受到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专门的社区教育培训基地,构建的这项教育基地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壮大起来的载体,因而在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第二,在社区中一些普通的小学可以承担部分社区教育发展的任务,进而实现社区教育的社会化;第三,借助完善的社区教育公共资源,实现对社区教育有效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社区教育的教学效率;第四,强化对社区教育的立法合理性,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使得社区教育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强对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以保证我国社区教育的正常发展;第五,我国的社区教育应该学习国外社区教育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得我国的社区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3.课程设置的优势与不足我国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重视理论课程,忽视社会实践教学的培养;第二,重视思想课程,忽视素质教育;第三,重视专业课程,忽视选修课程;第四,重视技能的锻炼,忽视工具的使用。而美国的社区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视基础的课程、理论课程,并且自然科学的课程也比较多,选修课程全面。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社区教育应该继续保持优势、改善不足,对于忽视的部分要重视起来,尤其是实践的部分,只有进行充分的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发现居民学习的需求;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因此,认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提高我国社区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结语

外国教育方式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跨国教育采购;中国教育洋化;教育市场贸易逆差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已经打开国门近35年的中国教育市场在各种各样的外国文化、外国教育的冲击下,不断更新换代,中国教育市场的国际贸易进口份额远远大于出口份额。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进口教育的不断侵略之中,例如,英美式幼儿教育培训,德国式培养,法语课堂等等,这些广告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让我们不禁思考,中国教育是否早已被卷入国际贸易的大潮,而将教育贸易化的后果,究竟由谁承担。也许,在商业化的教育市场中,商家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而学生成了最大的利益受害者。

一、中国本土教育市场的现状

中国教育市场的活动者主要以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补课班、早教中心等形式存在,而在这些主要市场活动者中,我们不难看到最大赢家多半还是来自海外的教育机构。面对进口教育不断升温,作为中国教育市场的主宰者本土教育正在面临着什么呢?那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中国本土教育市场现状:

1.进口教育钻了本土教育的漏洞

进口教育会抢占中国教育市场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进口教育有众多优势吸引中国教育市场,而中国教育有众多漏洞更是让进口教育方式的独到之处有了有乘之机,那么下面我们就具体谈一谈进口教育究竟用什么牢牢抓住中国教育市场眼球:进口教育与世界接轨。中国孩子刚刚满月,就会被家长送到婴幼儿早教中心进行全方位地早教培养,而培养的内容多半为协调能力、英语能力和脑力开发。曾经在某培训机构看到这样的广告:“来到这里,让宝宝生在中国,长在英国”。而此培训机构却火得不得了,需要预约、排号报名。家长们纷纷喜欢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样充满洋味儿的培训机构到底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难道西式教育真的就可以让孩子更加全面地发展吗?难道中国教育就不如西式教育先进?经实地采访调查问卷数据显示,80%的家长们认为西式教育与国际接轨,可以让孩子今后的发展更加全面,开豁视野,而中国教育过于死板,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更加全面地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不得不说中国本土教育方式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1)被进口教育抢占市场,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西式教育培训机构。(2)本土教育被洋化。(3)中国教育市场如同韩国语言文化和日本语言文化一样,外来语居多,被掺杂太多外国元素。

2.国内家长盲目跟从主流,认为“大家好,就是真的好!”

据统计,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491.40亿元,比上年的3057.01亿元增长了14.21元[1]。此数据充分表明,中国国民受教育水平在9年前增长速度还不是很理想,而9年前,正直大部分如今0岁到12岁的家长正在受教育的时期,因此,这些家长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未明显提高,所以他们也很难正确判断哪种教育类型真正适合孩子。所以,造成了国内家长盲目崇洋的现状,认为进口教育方式远远好于国内教育方式。而且,在中国家长中,高文化水平的比例相对较少,而大部分中国家长喜欢跟风,一人说好,继而“一传十,十传百”,造成了这种洋教育、洋老师被捧在手心的局势,也呈现了如今进口教育轻松抢占中国市场的现象。

二、中国教育市场进口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原因

如今,中国本土教育市场的出口份额比例相对较少,这说明在中国教育贸易中,我们的人民币挣得相对较少,而在中国教育市场的国际贸易中,外币流入量少于人民币流出量,这个现象充分说明如今中国本土教育市场上,进口教育占得市场份额相对较大。而在教育市场上我们应如何支持国货呢?如同我们走在韩国的大街上,玲琅满目的韩国国产车让我们不禁感叹韩国人的爱国情怀。对比观之,我们走在中国的大街上,恐怕还是进口车数量居多。那么无论是汽车市场还是教育市场,本土产品的份额远少于进口产品份额,是我们国人不懂得齐心协力支持国货,还是我们力不从心?那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讨一下关于中国教育市场进口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原因:

1.本土教育培养方式导致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较差

刚毕业的大学生如同书呆子没有读过社会大学,一件件的大学生愤世自杀、杀人事件足以证明,现实的黑暗让大学生的心理承受不住社会的巨大刺激。书本内容与社会实际不一致,这就导致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所学知识并不能为己所用,从而对本土教育的培养方式产生质疑,而本土教育培养方式也因此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而替代本土教育的进口教育应运而生,抢占市场,以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形式存在。为了避免孩子的实践能力较差,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到西式教育培训,参加出国考试,申请出国留学。据统计,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估算为39.96万人,而海归学子为27.29万人[2]。而这些海归出国前需要考雅思、上英语补习班、外教辅导等等均为进口教育,这也为进口教育在中国教育市场的贸易份额中增加了分量。

2.进口教育模式优势众多

随着经济条件地不断变好,中国家长越来越重视儿童教育,而儿童商品“贵族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作为最为重视的教育产品,进口教育模式当之无愧地成为众多中国家长的必备品。市面上的早教机构多半为进口教育培养模式,学费平均在每年3万元人民币到5万元人民币不等,比大学生的学费还有高出几倍,如此高额的学费还是让各个早教机构人满为患,这说明进口教育模式的优势还是不容小觑的。

三、中国本土教育应该如何正确成功出口

面对这种教育市场上的贸易逆差,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那么我们该如何制定正确对策将逆差顺转呢?那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出口对策:(1)实行教育贸易的跨国采购:首先,我们的本土教育要走出国门,取进口教育之精华,去进口教育之糟粕,实行教育贸易的跨国采购,将本土教育中的弊端摒除,将本土教育的优势发扬。(2)开拓国际市场,将孔子学院发扬光大。(3)汉字走向世界(汉字游戏、汉字产品)让外国人爱上汉字文化。(4)培养国人的爱国情操,以中式文化为傲,并将中国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将中国文化、中国教育发扬光大。这样一来,我们的本土教育在国外教育市场上的认知度、知名度会被大大提高。那么我国本土教育在国外教育市场份额也会相对增加,我们将逆差顺转的目标也会早日实现。

总之,我们等待看到中国教育世界化,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在教育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上,我们期待看到人民币流入量大于外币流入量的数据统计报告,让教育贸易总额成为我国贸易经济来源的巨大比例占领者。我们相信,那一天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外国教育方式篇8

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王丕承撰写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任务培养方式》一书,针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明确地提出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式来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的汉语课堂教学能力。该书认为,只有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才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培训的关键,所以要增加被培训者的实践机会。而欲达此目标,即必须提高实践的机会与效率,任务型教学方式是最佳的出路。

该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阐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及其对师资人才要求的特殊性,而传统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方式渐渐地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很多人更喜欢用自己受教育的方式去教别人,过分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导致了在师资培训时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教学能力的掌握。传统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方式暴露的问题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表明了,如果师资情况不佳,那直接的后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

汉语国际教育是全新的事业,因为在海外开展的汉语教学在许多方面都与国内不同。因此,第二章提出了新型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任务不再是掌握教学所需的“万灵药”,以便“包治百病”。其关键则是要培养师资人才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等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国外语言的教学标准、教学观念。对教学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对于教学者来说也应重新适应新的要求。那么,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就更需要适应这种新的要求,相应地改变和调整培养方式。

在这些前提下,任务型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可行、能够解决当前教学问题、使培训对象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特点的教学方式。该书第三到五章就提出了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式培养汉语国H教育师资人才的必要性、优越性及其具体措施。国内外许多中小学早已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所以,采用学习者熟悉的方式,也可以使他们容易和乐于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任务型教学方式是与真实的教学相联系的,面对的并不是茫然不可知的海外汉语国际教育情境,它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加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具体介绍了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的方式、案例教学的方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方式、以项目学习为基础的方式来具体开展任务型教学,来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而通过这样的任务型教学的方式我们可以实现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的教学实践能力、多方面适应能力、文化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总的来说,任务型教学方式所能够呈现的完成任务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丰富的、接近实际的活动,达到了“拟真”“近真”的程度。

该书的最后一章则简单阐述了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毕竟任务型教学方式是对师资培训的创新和变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需要培训的师资对象自己去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我们都需要把握一个度。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任务培养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任务型教学的方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转变中起到的创新作用,不能仅仅是传授一些新观念、新方法,而要与教学实习的实践相结合,让他们不是从概念上而是真正能够落实于行动中去贯彻所掌握的新观念、新方法。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必须直面新形势下的海外汉语教学现状,结合既有的教学经验与现阶段海外汉语教学实际,以期能日益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更好地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服务。

外国教育方式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10-0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一。2013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到2012年末,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71.98万人,其士研究生28.38万人,[1]研究生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我国研究生教育不能只是实现量上的增长,其培养模式需在国际化背景下,结合当前国际学术研究动态和前沿的学科知识与科研方法,培养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

一、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践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探索尝试研究生本土教育与国际化接轨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绩。

1.基本形成了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理念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必须树立的全新的教育理念。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4条中又明确规定“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2002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定义为“导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实习场所国际化、学位制度国际化、研究生教育观念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将促使大学办学更加开放,大学间的联系交流更加紧密,使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能够充分利用国际的学术环境和条件,在国际交流的学术氛围中得到发展。”[2]目前,我国大部分重点高校已将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积极进行双边与多边的国际交流

加入wto后,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并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内容》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评估,有效地促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良好发展。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显示,截至到2014年2月经教育部审核通过的硕士及以上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已达到191个,覆盖全国的18个省市及地区(见图1)。

为使培养的研究生具国际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与国内、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尝试通过学校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甚至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端人才。许多有过联合培养经历的研究生,在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国际交流、学术水平等方面都成为研究生中的佼佼者。

3.研究生层次的出国留学学生、回国留学生与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出国留学人数与留学回国人数逐渐攀升(见图2)。自2007年国家留学基金会组织开展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以来,增加了学生到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或知名研究所、实验室师从国际一流导师,或联合培养及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根据教育部《2012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来华留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36060人,比2011年增加了18.71%,其中,硕士研究生27757人,博士研究生8303人,非学历留学生194821人。[3]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文本化、同一化,难与国际先进教育制度接轨

大部分高校现行研究生培养目标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虽然在制定的培养目标中都明确了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培养方式本科化,按照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等问题。部分高校和导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区分较为模糊,使得两者的培养目标雷同,没有认识到专业学位硕士主要培养的是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社会、教学科研人才。在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没有注重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2.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与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

高等教育中国际化课程的开设是面向世界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先决条件。美国高校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规范,一般都有模块式的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共核心课程、专业课与选修课三部分。应用性课程和方法类课程均占有一定比例,尤其强调基础科学理论与跨学科科研和教学训练,很好地体现出综合性与实用性、前沿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在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也实行学分制,课程规范地划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课与选修课三部分,但基础理论专业课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差异不大,课程设置过于偏重学科理论和系统性,缺乏对实践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3.研究生教学方式传统化、本科化,与国外多元化教学方式有一定距离

国外一流高校研究生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除了必要的课堂基础知识讲授外,更多的是通过实验、实践、交流和研究的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集体授课为主,教师大部分时间像给本科生授课一样填鸭式地满堂灌,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性差,研究生对课题知识点的掌握以听、记为主,无法形成活跃的研讨氛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与国外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差距,使得学生缺乏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难以形成国际沟通与按国际规范的能力。

4.导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导师队伍的国际化要求更多的研究生导师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高校通过直接聘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籍专家学者或留学归来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或将中青年骨干教师派往国外一流大学学习深造、交流和进行科研合作,鼓励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学者等活动,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但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当前研究生导师国际交流机会较少,且多是短期交流,受派出教师专业水平、外语能力的影响,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并不高。

5.国际合作与交流多分散、零星,未形成理想的有效的模式

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是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4]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良好发展,但中外合作办学单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及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合作方也主要来自于美国、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合作交流方式与途径在高校的积极探索中不断发展,如合作办学、项目合作、短期培训、访问学者等,但合作缺乏对教育资源的统一安排,多是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分散、零星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办学的专业范围较窄,影响了合作和交流的效果。

三、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改革策略

1.推广教育国际化理念,设立符合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要求的培养目标

在国际化趋势下,高校必须强化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认清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及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与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将自身融入世界教育大系统,设立符合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必须多元化、灵活化,并向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倾斜,分类培养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创新科研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全面知识及能力结构的国际型高层次人才。

2.结合国际前沿意识,建立合理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应开设专门的国际性课程,使课程内容国际化,让学生在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各高校依据不同学科知识基础和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具有弹性的课程体系,选修课程中加大综合课程、应用型课程、方法类课程比例,如开设学术性讲座、前沿性短期课程等。运用先进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或研讨课等方式,形成双向交流、多向交流及协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及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3.促进研究生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入与输出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内高校除加大引进和招聘具有海外经历或留学背景的高级人才外,更应注重自身师资的国际化建设和培养。如设立专项基金,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学人才到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学位、进修、交流、访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同时邀请或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召开学术研讨会,增强国内外教师在研究生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合作,带动高校研究生师资队伍水平的国际化发展。

4.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不断拓宽研究生国际化交流渠道

国内高校需积极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并建立起稳定的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关系,通过国家研究生公派出国项目、校际合作、交换生计划等形式,互派研究生进行学习或参加研究工作,能使国内高校较快地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尽快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也可筹资设立研究生访学交流专项基金,为研究生出国(境)进行学术访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提供资助,使他们能够在学科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中通过交流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

5.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增加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种类,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

国内高校应结合留学生的实际,开设不同层次及种类的研究生国际课程,积极进行课程建设,扩大留学生可选的专业范围,实行全英文培养方案,开设汉语或中国传统文化等特色课程,广泛开展来华留学生的咨询服务,扩大外国留学生招收力度。政府与高校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成立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基金,设立种类繁多、金额各异的奖学金,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和外国学者来华学习与研究,不断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波,钟守洋.中国统计摘要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R].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

外国教育方式篇10

关键词:教育资源本土化;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3-0075-03

随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和许多发达国家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出口国”和“最大的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在此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也积极倡导和鼓励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合作办学。自2010年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每年都会主办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交流研讨会暨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对接。优质教育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引进境外优质资源的背景下,境外教育资源如何与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资源成功嫁接并实现“本土化”,使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资源体系的有机成分,如何通过科学、高效的办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改革发展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概述

我国高等教育各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立设置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如上海纽约大学);另一类为非

独立设置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般以中方学校二级学院和中外合作项目形式存在(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项目合作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合作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即学生先在中方院校就读,满足英语能力要求,雅思成绩合格,可申请海外合作院校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言,存在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三种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融合型就是将中外合作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模式中,中外双方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大纲等教学资料,教学实行外方派相关专业教师来中方授课和接受过外方系统培训的中方教师双语授课相结合;嫁接型模式的中外合作双方院校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对各自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学分及对方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通常所说的“2+2”、“3+1”或“3+2”等模式便属于此类;松散式是指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学,或者中国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或者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与国际教育的接轨。[1]此外,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也可依据办学机构主体进行的分类,分为单校园模式和双校园模式。单校园模式是指不把到国外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中国境内完成预定的学业,即可获

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双校园模式则指学生必须分两部分完成学业,一部分在中国境内的合作院校内完成,另一部分在国外的合作院校内完成,通常有2+2、3+1、1+2+1、2+1、1+2(数字代表年数)等模式。

针对我国现阶段普遍采用的项目式中外合作办学,单校园模式下的融合式教学更能保证合作双方就教学对象,分享资源,共同合作开展教学工作,从而促使境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互相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双校园模式下的嫁接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也能发挥较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有益于学生掌握多元文化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由于很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要达到英语水平相应要求,才可以申请境外求学,所以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最后变成单校园下的融合模式或嫁接模式,甚至为松散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的过程中,从制度设计上将单校园下的融合模式作为自己的办学体制,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在广泛接触中实现优质资源的“内化”。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

提高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具备实施合作项目的良好环境和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拓宽办学新领域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抵挡不了的世界潮流。[2]对于高职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更要努力接受它、迎接它。我们要学人所长,补我所短,从全球职业教育的规律出发,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紧贴区域发展实际的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与教师的国际交流,立足于学生在国内学习,达到一定要求、具备一定的能力才可以进一步获得境外学习的机会。而应该把办学目标定为培养国际性职业人才,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要通过互派教师,参与教育教学与学术交流,促使教师队伍国际化,使其朝着教育思想观念、课程和课堂教学国际化方向发展;互派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让学生了解该国的历史、风土人情、、行为习惯,亲身体验国外的学习生活。

在办学领域方面,国内高职院校要选择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知名院校、教育机构合作或相关专业有特色有优势的国外院校合作,开设的专业和课程也是本地区、本区域急需的或合作院校有特色、有优势,国内又很有发展前景的。这样的中外合作更能体现优势互补、学他人之所长的原则。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特别是文科类高职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目前主要分布在经济、管理等人文学科,法律类和动漫、数控等高技术专业较少;国内高职层面的中外合作办学出现了合作的专业趋同、低水平重复的尴尬现状。[3]这就给我们拓宽办学领域带来了带来了迫切性,并要求我们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有目的地以就业为导向,引进新的专业和成熟学科;加强对原有专业和学科的改造,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有意识地渗透和交叉。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增强实用性和时代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特别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建立适合院校实际的中外合作管理机构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涉及到外事活动管理、外教管理、教学运行的实施与管理等多方面工作的系统项目,其具体工作敏感、复杂而又繁琐,经常牵涉大量的人力和物力。[3]因此,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或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项目都由独立设置的国际交流学院来进行统一管理(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教育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教育部等)。

在院校独立设置的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的基础上,还要有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和项目负责人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效率。

在组织领导机构上,着力形成一套在国内院校完善的协调沟通的畅通机制。院校内部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的中外合作办学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如国际交流学院、财务、教务、后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部门,最终确保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由于对外合作办学涉及学院内外众多部门,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即项目负责人既要积极与境外合作院校的联系与沟通,又要与校内各部门进行组织与协调。这一管理方式能有效解决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等状况。

(三)加强双语教学,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外教团队和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不但因为其建设周期长、难度大,也是因为其投入高,所以令不少高职院校望而却步。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也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显著特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入学时的英语基础不是十分理想,如何培养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适应不同形式的双语教学的需要,消化吸收原版的专业课教材以及提高商务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合作办学项目提出了很大的挑战。[4]有鉴于此,对于合作项目的学生,要在学生入学的基础阶段采用不用形式的英语教学和课程,对学生的英语进行强化训练,从而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有的院校在外教团队和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上具有自己的经验和做法,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一方面建立了校级“外教专家库”,通过外教专家局推荐和社会招聘等途径招聘了一大批授课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外教,并首创了专业课授课“外教+助教”的授课模式;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和培养双语师资,这不仅有益于教师的自身发展,更能在教师教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

(四)强化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管

加强和建立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强化办学质量监管,对于规避合作中的风险,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合作办学能否产生和发挥出预期的效果,还取决于是否有一套依据合作办学运行特点而构建的先进的评估体系。[5]因此,加强中外合作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目标与决策系统;与教育对象的沟通系统;条件与投入系统;教学实施与监控系统;信息与反馈系统。[6]

2009年,教育部就对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实施境外学士学位以上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制定了评估方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有8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其中8项一级指标分别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项目管理、培养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组织、培养质量、社会效益和办学特色。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应该仔细对照上述评估方案,从方面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

三、结语

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有中外多种教育理念的碰撞和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交流与融合。国内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其特殊的使命和现实意义,“引进来”作为现阶段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优质教育资源的本土化需要有符合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办学体制,更要有切合实际、操作可行的管理模式做基础。总之,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受益乃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道平,方国爱,徐芳.浙江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及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72-74.

[2]肖纲领,罗尧成.中外合作办学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的问题及策略――以高职院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0):44-47.

[3]施余兵.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其完善[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3(3):111-115.

[4]周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2(5):52-53.

[5]陶书中,沈佩琼.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80-82.

[6]王联晓.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3(2):40-43.

StudyonthemodeofSino-foreignCooperative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BasedontheLocalizationofHigh-qualityForeigneducationalResources

LiUChao,LiBen-mei

(Departmentofeconomicsandtrade,anhuiBusinessCollege,wuhu24100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