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学质量分析方案十篇教学质量分析方案十篇

教学质量分析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31

教学质量分析方案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调查问卷因子分析影响因素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mBa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中也已经尝试数年。不同学者对案例教学效果具有不同的认识。何志毅、孙梦(2005)通过对我国六所mBa学院的调查研究发现,mBa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不太满意,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案例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学生准备及案例质量问题。胡志勇、邵国良(2003)认为,教师素质和个性特征的差异、学生的主动性和其他诸如个人兴趣等个性特征的差异等都会导致案例教学效果的不同。已有文献表明,国内学界对本科案例教学效果研究主要以规范研究为主,所得出的研究结论缺乏更强的说服力。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采用Likert量表分析方法研究本科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提出改善案例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案例教学理论分析

(一)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沟通和协调等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素质(张家军、靳玉乐,2004)。具体而言,评价案例教学效果的优劣,需要考察学生在以下各方面的收获程度:理论联系实际,即对已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实务的感性认识;分析与判断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知识面的拓展。全面分析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则需要结合案例教学过程。

(二)案例教学基本程序和影响因素案例教学基本程序如下:(1)案例讨论前准备。案例讨论前准备环节包括挑选案例和师生了解、熟悉案例2个环节。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王秀芝,2006)。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当具有启发性、综合性(史美兰,2005)以及一定的难度(李秉成、唐国平,2007)。案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具有综合性,即涵盖了企业管理中的普遍性问题,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这三者均能提升教学效果。在展开小组和班级案例分析与讨论之前。教师要在课前熟悉案例,了解其分析要点;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查找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李相银、胡希,2004)。何志毅(2002)调查发现,学生基本素质、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和课堂参与度是影响案例教学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学生,因为其卓越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案例教学成功提供了重要条件(廖秋林,2003)。但高质量的学生若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分析案例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或在课堂上漠视讨论,拒绝与其他同学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案例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此外,有调查显示,课程效果与学生兴趣有很大的关联性。(2)案例分析与讨论。这个环节涉及小组案例分析与讨论、班级公开发言与讨论,以及教师对这2个环节的组织和把握。何志毅、孙梦(2005)调查发现,教师案例教学水平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成为一个很好的课堂组织者,解释清楚关键问题,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把学生脑中的想法“榨”出来,同时把握课堂讨论的方向,达到原来所预想的目的(宋之帅等,2006)。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郭德红,2008)。在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下,很多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不适应案例教学方法。他们习惯等着教师给出答案,不愿意积极思考,不积极参加小组讨论,不习惯也不喜欢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贺三宝,2006)。这些都导致案例教学效果不佳。(3)案例讨论后的总结。这个环节主要涉及案例报告的攥写。它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案例分析思路,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综合上述理论分析,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可以归纳为:案例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其他因素(见表1)。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及测试问卷设计步骤如下:首先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提出问卷初稿;然后,咨询专家意见,以及征询部分同学建议,反复进行修改。尽可能地保证问卷内容效度。为了便于量化分析,问卷题项主要采用1至5分的Likert量表。另有少量题项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评估。为了便于分析,对问卷问题分别编码为Q1.1、Q2.1、...、Q10.3。问题1.1用于调查案例教学效果,问题2.1至10.3用于调查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修完“财务案例”课程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98份,回收问卷133份。剔除信息不完整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22份。在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之前,本研究先对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使用SpSS16.0对问卷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1)效度测试。效度通常是指问卷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反映了调查问卷设计者的意图能否让被调查者理解,即问卷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特性的程度。效度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是指问卷题项设置的适当性与代表性。一般通过收集相关的专家、学者及实务界人士对问卷的看法、建议及评价来保证。在本研究中,根据理论分析提出问卷初稿;然后,咨询专家意见和征询部分同学建议,对问卷内容进行反复修改,得到最终问卷。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在做结构效度分析前,本研究使用项目分析来对各题项的判别力进行测试。先求出各题项的“临界比率”(简称CR值),然后将未达显著水准的题项删除。经过项目分析,Q2.3,即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被剔除。结构效度是指实际的测验分数能解释某一心理特质的程度。它要考察的是一个测试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和根据某一理论作出的预测相一致。目前检验结构效度最常用的方法是因子分析法。本研究中采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法,并按特征根值提取因子。同时剔除与两个以上的因子相关的问题。经过两次因子分析,剔除了Q3.1,即对该课程的兴趣,最终得到六个因子,代表性为63.42%(见附录3)。根据各因子所涵盖题项的内容(见表2),将六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学生素质”、“教师能力”、“案例质量”、“案例理解度(1)”、“案例理解度(2)”和“课程适应度”。(2)信度测试。信度是问卷可靠性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能进一步检验问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对于问卷的应用具有较大意义。一般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信度系数越大,其内部一致性就越高,问卷就越可靠;反之则不可靠。本文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是“Cronbach”系数法。检验结果表明,因子一到六的Cronbach值分别为0.771、0.759、0.646、0.620、0.547和0.637,整个问卷的Cronbach值为0.847。考虑到因子五的信度不够,且包含的题项较少,为了使问卷的信度更高,考虑将因子五,即Q6.1(个人阅读案例对理解案例的帮助)和Q6.2(小组讨论案例对理解案例的帮助)剔除。剔除后,整个问卷的Cronbach值为0.849,表明问卷的信度颇佳。考虑到Q6.1和Q6.2的剔除对因子分析结果可能造成影响,再做一次因子分析。经过因子分析,得到五个因子(与表2剔除因子五后的因子相同;同时将因子四重命名为“案例理解度”,将因子六改为因子五),代表性为61.23%。可见,这两个题项的剔除对因子分析结果并未造成较大影响。

(二)研究假设经过问卷测试,得到五个因子,即“学生素质”、“教师能力”、“案例质量”、“案例理解度”、“课程适应度”。由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H1:学生的素质越好,教师能力越强,案例质量越高,学生对案例理解程度越深,学生对课程安排越适应,案例教学效果越佳

(三)模型建立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本研究构建如下线性模型:Gaini=?茁0+?茁1Factor1i+?茁2Factor2i+?茁3Factor3i+?茁4Factor4i+?茁5Factor5i+?着i

其中,Gaini为案例教学效果;Factor1i为“学生素质”;Factor2i为“教师能力”;Factor3i为“案例质量”;Factor4i为“案例理解度”;Factor5i为“课程适应度”。?茁1、?茁2、?茁3、?茁4和的符号及其显著性是本研究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3)和(表4)列示了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第一,案例教学整体效果较好。由(表3)可以知道,案例教学效果均值为3.81(5分为最优),这表明,案例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二,案例教学五个因素的均值在3.8962到4.2398之间,其中最大的是“教师能力”(因子二),最小的是“案例质量”(因子三)。“教师能力”均值最高,可能是由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案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从而对“教师能力”给予比较高的评价。“案例质量”均值最低表明,在各个影响因素中,学生对案例质量的满意度最低。可见,虽然经过国内学者的普遍倡议,“要构建高质量的案例”,案例质量已经提升(均值为3.8962),但还是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此外,均值同样较低的“学生素质”中得分最低的三项依次是“对公开发言的兴趣”(Q5.2)、“独立思考能力”(Q2.2)、“自学能力”(Q2.1)。可见,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了从教师那里直接“接受”答案,而不是自己独立思考为什么;同时,很少有学生愿意站出来发言。这与现实状况较为一致。第三,最适合的班级规模为30到40人,讨论小组规模为5到6人。(表4)显示人数太多不利于充分交流意见,人数太少不利于集思广益。要取得比较好的案例教学效果,应当将案例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30到40人。

(二)相关性分析本研究采用参数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对案例教学效果与影响因素五个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表5)的结果表明,案例教学效果(Gain)与五个因子在0.01的水平上均显著相关,说明案例教学效果确实受这些因子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应该从这五方面总体着手。

(三)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之前,根据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Gain大于均值的,视为教学效果更好)将所有样本分为2组,进行了变量的分组检验。(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案例教学效果较差的组,案例教学效果较好组中,学生质量更高,教师能力更强,案例质量更好,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度更深,对案例课程的适应度越好,而且,这种差别是十分显著的。(表7)是模型的回归结果。其中,调整R2为0.468。F为22.251,表明模型整体显著。五个因子的系数均为正,与预期相符。“学生素质”、“教师能力”、“案例理解度”分别在0.01、0.1和0.0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学生素质”越高,“教师能力”越好,“案例理解度”越深,案例教学效果越佳,假设H1得到部分验证。其中,“学生素质”对应的系数最大,其次为“案例理解度”和“教师能力”,表明这三个因子中,对案例教学效果造成最大影响的是“学生素质”。“案例质量”和“课程适应度”未达显著,说明,这两个因子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

(四)敏感性测试为了考察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六个因子采取了虚拟变量的刻画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因子得分高于均值,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将重新刻画后的变量代入模型检验,结果如(表7)后半部分所示。该结果与先前的结果保持一致。表明本研究的实证检验结果和结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般认为,案例教学对象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案例教学更适合mBa教学,而不适合本科教学。但本研究结论表明,案例教学也适合本科教学。统计分析显示,“教师能力”和“案例理解度”对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素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主要起着引导和控制的作用。真正决定着学生能否有所收获以及收获大小的是学生自己。因此,要提升案例教学效果就要采取一切措施提高“学生素质”。“学生素质”包含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公开发言的兴趣、对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以及对案例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可以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和教师能采取的最关键而可行的手段是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做到让每个学生多次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思考,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答得不管好坏与否,之后教师的讲解都会给他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促进了知识的掌握;由于学生明白日后还要公开发言,出于种种顾虑,他会在事前付出时间查找更多的资料学习相关的知识,锻炼了他的自学能力;同时,有了事前的准备,学生更加乐意也能更加顺利参与到讨论中,在小组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总之,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发言,在多数情况下,对学生而言,带来的将是良性循环。当学生的素质不知不觉中提高后,案例教学效果自然得以提升。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的缺陷,有待日后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例如,问卷问题可能考虑不全面,许多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被忽略;问卷对象限于一个学校。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以增强结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何志毅、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8期。

[2]胡志勇、邵国良:《影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其测定方法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4]李秉成、唐国平:《财务管理案例课程本科教学问题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第10期。

教学质量分析方案篇2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方法

高校教育事业一直是我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前进步伐的快慢。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一种全新的“档案化”管理模式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什么是“档案化”管理

所谓的“档案化”管理主要是指单位或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的一切行为的记录过程,“档案化”管理具有真实性、实效性等特点。另外,由于档案具有着真实性、实效性、完整性、长期性、可靠性等特点,从而起到了对单位或个人过行管理和约束的要求。例如本文所要讨论的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就是针对高校教学中的一切行为进行记录存储,以备后用。同时,高校教学过程中可以能过对以往档案记录的杳询进行教学经的总结与创新,更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2.“档案化”管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首先,“档案化”管理打破了传统高校教学中对学生考核成绩综合评定的事后判断方式,而是采用一种在教学中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的一种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简单来说也就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评价,并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更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其次,采用“档案化”管理可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收集信息资料、记录、分析、改进等循环方式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一切活动进行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加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档案化”管理中的同行业教师听课环节可以使教师之间互通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更容易促进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后,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对档案的查看及分析从宏观意义上了解教学中的整体过程,进而丰富自身的教学行为。同时,“档案化”管理还可以对教学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判断,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3.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为保证其有效性,必须遵循着以下的原则:

3.1档案全程管理原则

在国家所下发的iSo-9000标准中,所有的质量管理工作都是建立在以保证工作过程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之上的,并将这种基础转化为一种与其相关的资源文件的一种行为活动。因此根据国家的指示,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档案建立行为。并且保证对教学质量档案进行严密的保存,以确保教学质量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例如:在“档案化”全程管理中,就需要对档案的建立把好入口环节关。也就是说,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的建立必须由高校负责人向上级推荐,再获得了第一层基层领导审批后,再由专家组委员会成员对档案进行讨论及改进,然后方可确定“档案化”的建立。由此可见,坚持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全程管理原则更有利于保证档案的真实有效性,同时有利于排除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阶段性不尽人意的因素。

3.2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前端控制原则

首先来讲,前端控制原则更有利于控制和强调整个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的目标及要求的规则化、系统化管理及分析。同时对档案的科学化综合整理,或是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的阶段性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说,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前端控制原则就是强调档案整体的规划、全程监控、业务提前以及及时修改的整体过程管理的理念。另外,前端控制原则本着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原则,通过对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整个业务流程的重新设置来减少档案管理中各环节中的重复内容,从而更进一步优化档案的形式。

4.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在“档案化”管理中,必须依照几点具体的中方法进行管理。

4.1分类管理方法

一般来讲,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所涉及到的高校管理部门是很多的。例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育中的管理部门、高校各系别管理部门等。这些部门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都必须要遵循着全过程管理原则以及前端控制原则,同时结合教学质量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档案的建立及分类。在档案建立中,一般包括了高校教学质量的项目管理、教学任务管理、对教学内容考核分析管理、实践实习的管理、教师发展管理、高校教学器材的管理、高校现代化教育网络管理等诸多类别,因此为了将其区分开来,在“档案化”管理中,就必须将不同的内容进行分开式管理,以便档案清晰化,同时也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4.2目标化管理

目标化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化”管理中重要的指标及方法,同时也是实现教学任务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所谓的高校教学质量档案目标化管理主要是指以高校档案信息中的各项内容为目标,对档案的文件标准、组织审批标准、公文发示、档案中期检查标准、结项验收标准等进行全程的记录。例如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目标化管理中,首先要对高校的重点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等进行档案化管理,并从重点课程的申报、建立、组织评选等环节进行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及发展。因此,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要结合高校实际的发展与教育现状,制定出科学化、合理化的档案管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学质量分析方案篇3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日趋完善,但专业建设档案建设尚略感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水平,应该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档案的建设、剖析编研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专业剖析是对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状况与现实水平的理性分析和系统总结,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和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

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档案的建设、剖析对于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专业建设档案的编研,实现电子档案管理,将专业建设有关资料,如专业建设总结、经验、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相、实践实训#教学过程等。上网提供共享,对于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的建设、剖析和编研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剖析、编研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剖析、编研,是专业剖析编研中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工作,主要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其主要内容是:1专业名称是否规范、科学,专业口径宽窄是否适当;2专业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3专业论证是否科学可靠;4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职业、职业群、岗位的要求、社会需求要求及就业要求;5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规格是否与目标定位相一致。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剖析、编研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课程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2课程体系是否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3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教学是否相辅相成,并符合人才培养规律;4是否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及时进行了必要的课程改革、课程整合或开发新课程;5是否有一套科学规范、相对稳定,又能根据产业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是否科学;2科目课程是否采用多种课程规型,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特点;3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教育课的结构是否合理?理论课教学、实践实训课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时间安排是否科学;4教材选用是否合理;5将优秀教案、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相、优秀课件上网。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教学环节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包括:1教学管理是否规范有序、教学运行是否平稳;2教学各环节档案是否规范齐备;3教学改革是否有思路,教研活动是否有计划;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显著;5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是否得法;6课程考试形式是否灵活多样;7课堂教学是否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剖析、编研

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素质教育是否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得以合理体现,是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素质教育改革措施是否得力,成效是否明显;3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效果如何;4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对提升学生关键能力是否有效。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教学环境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专业必需的实验室实训软硬件保障情况如何;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及保障情况如何;3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哪些作用;4专业建设经费支持保障情况;5图书馆生均面积#馆藏图书册教、开放时间、电子阅览室建设对专业建设有何作用;6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否完善,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何作用。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对专业建设的作用;2校企合作对专业建设的重要作用;3产学研合作在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哪些重要作用;4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及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项目推广中对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有何作用;4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结合最佳的切入点在哪里?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体会;2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的经验;3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师资队伍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师资队伍整体梯队结构状态及专业带头人、课程骨干教师科研教研成果对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2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及经验;3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及对专业建设的影响;4教风、学风建设经验。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学生素质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实际培训效果与原定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2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的经验总结;3专业建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4专业建设与学生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关系。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学业就业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专业建设与毕业管理方式就业率、就业质量、对口率、社会声誉、用人单位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业绩、的逐年分析比较;2毕业生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教学质量分析方案篇4

abstract:withthepeople’sfocusonissuesoffoodsafety,manyinstitutionssuccessivelyaddfoodqualityandsafetymajoracrossthecountry.asanapplieddiscipline,foodqualitymanagement’steachingobjectiscollegestudents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processingandstorageofagriculturalproducts,foodqualityandsafetyandrelatedmajors.weimplementthelearningmethodofcaseteachingcombinedwithpracticeintheteaching,aimingatthecharacteristicsoffoodqualitymanagementcloselylinkedwithactualcases,andanalyzeidoneousprinciplesandmethodswhenproblemsaresolvedbyenteringenterprisesandhelpstudentsmastertheknowledgeoftextbooktostrengthenpracticeabilitythroughclassicalcaseandthegeneratedcausesofanalyzingcaseresults.

关键词: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实践;案例教学

Keywords:foodqualitymanagement;teachingpractice;caseteaching

0引言

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对于农学及工学的本科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质量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不能所有的内容都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1]。

1.1案例教学的优点案例教学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案例教学建立在熟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励学生去交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发表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尽管有些见解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通过大家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纠正错误,升华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促进交流、激励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培养超越他人的动力。

1.2案例教学注重能力与实践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食品质量管理学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同学们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在解决管理问题时采用的方法与管理经验。

1.3案例教学法实施突出本门课程的重点,根据需要进行内容的删减。食品质量管理学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在其他课程里课程里有,可以适当删除部分内容。对于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应当重点讲述,如食品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和工具、食品质量管理在产品设计中质量功能展开和失败模式与效果分析、戴明循环等知识应当为重点内容,同时应该结合案例丰富这部分内容[2]。

案例的收集首先要来源广泛,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设置认真地筛选。结合课本知识收集案例,案例的搜集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国内外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书籍,一些媒体或网络的与食品质量管理相关的新闻,还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等部门的公告。案例选择应当是近三年的有代表性的事件。

课堂分组分析讨论案例。通常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为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可以要求学生将讨论的内容以及过程做好详细记录。在论完成之后,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2.1实践教学的优点实践教学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管理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2.2加强实践教学食品质量管理学涉及到产品设计和标准等问题,也包含质量管理理论与管理经验,因此在讲述食品质量决策、食品质量控制、良好作业规范和食品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等内容时,除讲解基本理论外,还应选择质量管理方面成绩卓越的食品企业以及食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以配合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让学生集中或分组深入这些企业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学生与管理人员的座谈、专家讲座等方式了解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后针对参观与调查研究结果组织讨论,总结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

食品质量的优略最终要经过试产的检验。通过市场调查,既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食品市场情况,包括食品的固有属性和非固有特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沟通能力、实践能力、质量意识等,也可以将质量管理中的方法运用到质量控制中去分析问题,如产品质量有问题时应当从操作人员、设备、方法、环境、检测和材料等方面去分析问题。在市场调查时应选择当地的大型超市和交易市场,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许多产品的质量执行标准及各类质量标准在不同产品上的应用,凡是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的产品,其质量就有保证,就会受到消费者欢迎。市场调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市场,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本门课的感性认识及兴趣,也学到一些市场营销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4]。

总之,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应当重视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案例讲解使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进行实践教学将的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在此基础上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建学,钟先锋,李佩艳等.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178-179.

[2]陈萍,文连奎,张艳荣.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教天地,2007(7):126-127.

教学质量分析方案篇5

关键词:溶液的配制与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69-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24

一、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1.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

对于《化学1》中“溶液的配制与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初步认识实验、比较等科学方法以及“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

苏教版教材将“溶液的配制与分析”安排在《化学1》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之中,并编排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和“常见物质的检验”等主题之后。可见,教材是要让学生了解溶液的配制与分析是研究物质的一种实验方法,并引导学生对研究物质实验方法的认识能从定性研究提高到定量研究的层面,以培养学生的定量意识和定量思维。

另外,从“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溶液的配制与分析”还能从“化学”和“科学”的视角,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生产中的溶液与溶液配制,让他们在认识“溶液的配制与分析”在生活生产应用的同时,“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

2.学情基础分析

学生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已经学习了质量分数的概念以及一定质量分数溶液配制的方法,而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熟记质量分数的概念以及一定质量分数溶液配制方案中的实验步骤、实验仪器和操作要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虽在表达溶液浓度时涉及的物理量不同,但在配制溶液实验方案中实验步骤、实验仪器、实验操作等方面有较大的相似度。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质量分数概念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案入手,通过比较、迁移,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初中化学实验主要侧重于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虽然学生已掌握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但更多的是对实验方案的识记、操作规范的训练,学生未能真正理解概念与实验方案间的密切关系,也就不能很好地将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举一反三。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学目标不能仅定位于对新实验方案的识记,而应引导学生紧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设计实验方案、细化实验操作、分析实验误差,最终形成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将“溶液的配制与分析”教学目标定位为:(1)从生活的视角感知溶液――多角度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视角去观察和关注生活中溶液浓度大小、溶液浓度的表达方式、溶液的配制等,体会溶液浓度与科学知识的关系,溶液的配制对生活生产的重要性以及科学研究方法对改变生活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与热情,学会感受和欣赏化学的社会价值。(2)从科学的视角研究溶液――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比较”的科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自主迁移、自主建构和自我反思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方法的同时,增强定量意识,并初步建构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一:从不同的视角,认识溶液的“浓”和“稀”与生产、生活及科技的关系。

学习活动1:结合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体会诗人眼中“浓”和“稀”的寓意。

学生活动2:体会美食家、艺术家等对溶液“浓”和“稀”的看法。

学习活动3:以naCl溶液为例,体会溶液“浓”和“稀”的含义,并思考鉴别浓食盐水和稀食盐水的方法。

学生活动4:结合下列材料,了解在科学家眼中溶液“浓”和“稀”蕴含的科学知识。

材料1:1916年,英国高性能军用飞机发动机上首次使用乙二醇作为防冻液,而乙二醇的浓度与防冻液的凝固点密切相关。

材料2:世界上最大的运用反渗透原理进行水质纯化的工厂位于沙特阿拉伯的朱拜勒,其中的有关技术参数与盐水的浓度密不可分。

设计意图:

(1)学习活动1、2将“溶液”放入诗的意境和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的视角来理解溶液浓度大小与生活方方面面的密切关系。

(2)学习活动3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运用初中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解决问题,如用物理学中的溶液浓度与密度的关系,化学中溶液浓度与溶解能力的关系,生物学中溶液浓度与细胞失水能力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揭示溶液浓度与科学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视角认识溶液。

(3)学习活动4引导学生从科学家的视角更全面的认识溶液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使他们对溶液的认识从定性转向定量,体会溶液浓度准确表达的重要性,同时自然过渡到认识溶液浓度定量表达方式的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二: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溶液浓度的多种定量表达方式,初步认识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学习活动1:结合生活情境中的有关图片,理解各种不同浓度表达方式的含义。

图片:标有5%、52%vol、每100mL3.0g、5.2×10-4mol/L等浓度的葡萄糖注射液、白酒、牛奶的包装盒及血检报告单。

学习活动2:科学研究中常需要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思考哪种溶液浓度的表达方式更合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溶液浓度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在不同的领域或因不同的目的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些浓度的表达方式都能体现溶质、溶剂、溶液三者之间的量的关系。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认知框架,真正理解溶液浓度的含义,同时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学习任务三:初步学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在实验的设计中再次认识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学生活动1:回忆初中学过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用品。

学生活动2:以“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操作为依据,设计“准确配制100mL0.1mol・L-1na2Co3溶液”的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3:小组间互相评价、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难点形成最终方案。

设计意图:

(1)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迁移、比较的方法,设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案,以降低学生实验设计的难度,激发学生实验设计的兴趣。

(2)让学生在方案的设计中发现两个实验操作的主要差别,即“粗略配制”与“准确配制”、“溶液质量”与“溶液体积”的差别,从而再次认识和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明确该实验成功的关键点是确保溶质质量的准确性和溶液体积的准确性,从而引出准确控制溶液体积的量器――容量瓶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3)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概念与实验间的密切关系,逐步养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学习任务四:初步学习实验误差分析的方法,并在反思中完善对实验方案的设计。

学生实验1:配制100mL0.1mol・L-1na2Co3溶液。

学生实验2:测定所配溶液的电导率值,并与标准溶液的电导率值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分析导致所配溶液误差的原因,完善细化溶液配制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

(1)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上的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只有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发现实验设计中未尽的细节之处,如溶解固体时所用水的量的控制,玻璃棒引流时操作的要点,溶液体积最终控制时胶头滴管的使用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定量实验的设计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修正。

(2)让学生从所配溶液电导率数值的误差入手,回顾并反思实验的各环节,分析造成所配溶液浓度误差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误差分析的依据是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义。

学习任务五:梳理提炼,初步形成定量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定量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如图1)。

设计意图:结构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迁移和应用。

学习任务六:从生活的角度,认识溶液配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图片:溶液配制在农药稀释、消毒液配制、镀银工艺、水再生处理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更广阔的视野认识溶液的配制,再次体会科学技术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学习任务七: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谈谈现在眼中溶液“浓”和“稀”的变化。

作业布置:在生活中寻找与溶液浓度、溶液配制有关的素材,从科学的视角分析其中的知识和方法。

设计意图:再次回到“眼中的世界”,意在让学生从生活、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对溶液浓度及溶液配制的认识,体会在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观念等方面的收获。

三、教学反思

1.注重教学内容的“大风范”

“溶液的配制与分析”的常规教学一般是将其定位于实验教学,教学内容上侧重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多采用教师讲解演示与学生模仿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设计该课时,将“溶液”作为主角,以“眼中的物质世界”为主线,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新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拓展,旨在让学生从生活、科学的角度更深入认识和了解溶液浓度大小对性质的影响,认识溶液浓度表示方法的多样性和必要性,以及理解学习不同浓度溶液配制方法的实际意义。也就是说,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重点并不在概念的计算应用、溶液配制方案的识记、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数据的分析等方面,而是着眼于化学概念、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要点、数据分析方法等要素间的相关性,让学生在设计、测量、分析、反思、归纳的过程中掌握定量实验设计与分析的一般方法(如图2)。唯有将学习置于这样“大”的情境和“大”的目标追求之中,学生才能有更大的胸襟和情怀,在掌握化学学习和科学实践方法的同时,更好地体会化学的价值与意义,并获得自身更好的长远的发展。

2.注重教学过程的“强逻辑”

“溶液的配制与分析”的常规教学过程一般是按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误差分析等为主线顺势展开的。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三条主线:(1)以溶液浓度为主线,从浓度大小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到生活中溶液浓度的不同表示方式及含义,再到溶液的配制方法,最后回到生活中溶液配制的意义。(2)以溶液的配制方法为主线,从熟知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到探究如何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3)以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为主线,将溶液配制、误差分析紧密融合起来。三条主线相互融合渗透,相互补充。其中第三条主线的设计如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让学生在实验设计中通过“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分析比较,“一定质量分数溶液配制方案”的迁移运用,深化了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在溶液的配制过程中,本节课也并未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演练的学习方法,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在误差分析中反思提高,从而不断完善细化实验方案,并再一次归纳总结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是误差分析的重要依据,再一次地认识概念并运用概念。整节课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了从已有的质量分数迁移到物质的量浓度,从茫然迁移应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案到理性思考,最终形成“认识―应用―再认识―再应用”的认知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概念在实验设计和误差分析中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3.注重学生活动的“多层次”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外显的活动有让学生体会溶液浓度大小对生活、科技的影响,生活中不同浓度表达方式的含义,实验方案的设计,配制溶液的方案,测量所配溶液的导电率等。内隐的活动主要包括两条线,一是思维活动,迁移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反思实验设计的缺陷、完善实验方案、进行误差分析;二是情感体验活动,感受溶液浓度大小与配制在生活、科技发展中的意义,感受实验设计的严谨,感受科学实验的不易,感受化学概念与实验间的密切关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多层次的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

教学质量分析方案篇6

一、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针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理论经济学教学也是如此[1]。在教学中不只是要求学生能充分掌握和了解基础理论知识,而是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不仅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现有理论,还要确保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效运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解决问题。那么要想有效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则是需要教师能够正确指导,其次则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带入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相互讨论和分析,促使学生充分感受理论经济学知识点的魅力所在,从而养成良好的自觉运用理论习惯,最终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案例教学法中可以给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然后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促使学生能通过所学理论针对资料及信息实现判断和分析,运用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其次,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探讨案例的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由于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尊重学生个体和创造性为前提的教学方法,所以运用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及创新等时间与空间。与此同时,还能积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有效分析案例。

(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若只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进行完成某件事情的话,其实很难做到,但是若通过大家一同完成的话,会把事情简单化进行完成[2]。所以,这就需要在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当学生针对案例进行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这就是在和其他学生之间实现了有效沟通,在沟通中合作解决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还能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由此可看出,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有效提升理论经济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理论经济学教学现状来看,在实际教学中存有不具备完善的案例库、教学方式过于落后、缺乏完善的师资力量等问题,以下内容就是针对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的深入分析:

(一)遭受传统观念影响

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没能有效运用案例教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育人员长时间遭受传统教育体系和观念的影响。虽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可以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和了解,但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并没有确保学生针对该科目感兴趣,而且也无法保证学生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促使理论经济学教学体系缺乏严谨性和完整性[3]。

(二)缺乏完善的案例库

理论经济学教育工作者要想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就需要在教学中具备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具备完善的案例库。但是由于构建理论经济学的案例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且难度系数较大,所以,导致很多学校针对案例的收集和分析等多个方面都存有落后现象。甚至还有很多案例都是从文学作品、期刊等多个方面实现收集,虽然所收集到的案例能够在教学中进行使用,但是由于很多案例教材和内容都没有出现较大改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启发性并不是很高,并且还在一定层次上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由于案例教学涉及到多种知识点内容,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媒体或者是科学技术等方式进行实施开展教学,但是根据当前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现状来看,多媒体教学、案例案件等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从而致使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没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再加上教学设备的落后,也在一定层次上阻碍了案例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缺乏完善的师资力量

案例教学的开展虽然是以学生作为主体,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也有着重要作用,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中逐渐带领学生进行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4]。但是依照现有的理论经济学教学现状来看,有很多在职教师都是在毕业之后就直接步入到校园中进行工作,虽然自身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但由于自身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致使很多教师没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因为师资力量的欠缺,阻碍了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三、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将从创新教学观念和模式、完善案例库和加大师资力量培训等多个方面,针对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展开较为深入分析:

(一)创新教学观念和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在当前新课程教学整改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理论经济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需要教育人员能够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同时,教育工作者还需要针对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还将设计多种案例教学课程,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比如:在理论经济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经济思想史上代表不同结局利益的整治经济学”为例,通过有效结合案例的方式,给学生设计问题,促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根据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以此来有效提升案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构建完善的案例库

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经济学案例资源,从而实现完善案例库的主要目的。而且要想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还需要针对案例库当中的案例质量加大重视[5]。首先,在教学中选择案例需要符合当前我国实际发展现状,并且能在实践中形成的案例,只有在教学中运用这种类型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案例的选择还需要给学习者充足的思考和解答时间,不能以标准化答案进行束缚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后,案例选择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符合,从而确保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能够一同开展。

(三)科学合理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就是在“案例”。相比较传统的理论经济学教学而言,在教学中使用的都是一贯制标准教科书,案例教学则是需要使用能够充分反映实际经济事务的案例,包含学生关心的现实经济问题。所以,在理论经济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针对已有案例实现筛选和提炼,在众多案例中挑选出能现实的经济世界,从而在教学中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加大师资力量培训

根据当前教学现状来看,案例教学针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这就需要针对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师资加大培训力度,促使教师能够在案例教学中掌握一项专门技能[6]。一名优秀的教育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条件:首先,针对经济学的所有知识点内容都能全方面掌握,只有充分了解国内外理论经济学,才能更好的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其次,需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由于案例教学主要是对思维过程的研究和能力培养,只有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发挥;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具有平等观念,不能因为自己是学生的教师就自居,而是应当学会如何灵活转变角色,学会倾听学生存有的不同意见,从而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四、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的配合度和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与评价问题。

(一)保证案例教学的配合度

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法决不能替代任何教学方式,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属于复杂的活动,且教学对象也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能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等多个方面因素,进行选择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优化组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时,还可以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增添讲授法,或者是模拟教育、现场观摩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而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和评价

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当中,组织课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是主要环节,该环节不仅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加大弥补[7]。在案例分析报告当中,不仅需要让每名学生都把自己的分析情况表达出来,还应当根据他人探讨成果,进行讲述问题,以此来提升案例报告的质量。对于报告当中所提及到的普遍性问题,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解答。

教学质量分析方案篇7

一、分析研究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受到传统教育机制和理念的影响。在受到传统教育机制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严重影响并制约着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水平,目前,各大高校依据延长“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此外,一些高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先进的案例教学引导机制,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未能够将教学案例规划的教学中,这些都影响了案例教学质量。

2.缺乏完善的教学案例库。由于教学案例库的缺乏使得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以科学、有效的理论经济学教学案例作为理论支撑,目前,在一些高校教学收集、整理教学案例时,缺乏科学的方法,基本上上从一些文学作品、报纸或者是期刊上照搬的,这种现象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很难发挥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例作用,不利于案例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由于案例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多媒体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根据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现状了解到,由于信息传播、案例案件以及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广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教学设备的落后,同样限制了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

4.缺乏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案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从现实中汲取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逐步解决问题。但是,从目前案例教学的现状了解到,教师基本上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系统,虽然在理论上有足够的知识作为支撑,但是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导致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无法紧急应变,不能为学生构建完善的教学框架,因此,这种师资力量的缺乏,同样是影响案例教学水平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提升案例教学质量的具体对策

根据上述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到影响案例教学水平的制约因素,笔者通过上述分析研究,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并归纳出几点提升案例教学质量的具体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水平和质量,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设更多的案例教学课程,编制更丰富、更完善的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用“经济思想史上代表不同结局利益的政治经济学”案例,结合实例,设置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下,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最后由教师做点评,从而达到提高案例教学水平的目的。

2.完善案例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经济学案例资源,逐步完善案例库。例如:教师可以在《劳动价值理论》教学中,设置和使用案例,并让学生对不同经济人进行评价。此外,还需要完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以专业的实验室,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3.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构建一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为支撑,在教学中发挥好引导作用,提升应变能力、判断能力和贯通能力。

教学质量分析方案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习效果影响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12.031

abstracttoimproveprofessionaldegreemasterstudentseducationqualityandinnovateincourseteachingmethodandtostudydifferentteachingmethodwhetherleadtodifferentleaning.thepapertakescourseriskanalysisandevaluationmethodofenvironmentasacaseandteachthecourseusetwodifferentmethodsthatistraditionalclassroomteachingandcaseteachingingrade2012and2013.theresultsshowthatcaseteachingmethodhashelptoimprovestudents'learninginterest,theabilityofanalysisandsolvethepracticalproblem.

Keywordscaseteaching;leaning;effect;professionaldegreemaster

0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后2013年,为全面贯彻规划纲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该意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该意见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要求“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也刚2014年9月也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撰文,①阐述了如何发展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中第二条建议指出,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形成用人单位评价高、毕业生就业好、考生报考愿望强这样一个相互促进的健康发展的态势,要达到这一目标,其关键是培养单位要改革培养模式,办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

合肥学院自2011年成功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承担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毕业综合能力鉴定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②③其中理论课教学环节加大了案例教学即是其中重要的转变之一,适时适应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民革的意见》的要求。

为探究案例教学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本文以笔者承担的“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课程为例,对比分析案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历时2年,分别以2012、2013级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对“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课程进行教学,即2012级研究生以纯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也包含案例分析),而2013级研究生则以课堂教学与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之后对比分析两届学生上课率、学习兴趣、参与课堂讨论、考试成绩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差异。

2结果与讨论

2.1学习积极性(兴趣)的变化

由于“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课程是选修课,因此,并不是全体研究生都需要参加本门课程的学习,之所以选修了该门课程,同学们主要是出自兴趣或者导师的建议;然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如临时参加导师的课题实验、学习兴趣降低等),在2012级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到课率往往很难达到100%,同样在2013级学生课程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课堂教学缺课率在5%~20%之间;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把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在2013级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改变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具体案例有:经开区污水处理厂自动化控制系统故障故障树分析、、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工艺生产故障树分析、联合利化公司污水处理站突发事故分析、吴山危险废物运行突发事故对周围环境影响风险分析);从改革教学方式后的教学效果来看,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这从同学们的到课率即可看出,在2013级4次企业现场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次计4学时),学生到课率为100%;另外,案例教学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也可从我们发放的《课程教学问卷调查表》反馈的信息获知;例如在2012、2013、2014等3级研究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从回收的70份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对“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你更喜欢那种授课方式?”提问,选择“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的选项在2012、2013、2014级同学分别是100%、89.7%、96%;可见绝大多数同学更加喜欢企业现场案例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现场案例式教学更加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的提高;但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同学们更加喜欢企业现场案例式教学,但绝大多数同学同时也认为,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只有两种授课方式有机结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2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变化

为研究分析案例教学是否有利于同学们对具体案例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变化,笔者比较分析了2012、20132级研究生在课堂案例分析汇报环节的成绩;2013级学生平均成绩为75.5;2012级研究生平均成绩为67,2013级研究生平均成绩提高8.5分;2012级案例分析成绩在良好以上有1名同学,占6.25%;2013级研究生案例分析成绩在良好以上有11名同学,占40.7;2013级研究生案例分析汇报成绩良好以上同学在数量和百分比都有所提高,说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从2013级研究生期末考试试卷中有关案例分析试题所得成绩来看,同学们所得成绩并不理想,20分分值得10分以上的同学只有5名,占18.5%,这说明虽然案例教学有利于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但同学们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总体能力还比较弱,在缺少教师引导下往往还难以处理较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可能与同学们对某些具体行业缺乏了解,知识面还不够宽阔,无法分析某些具体生产环节风险概率的方法和大小;由此可知,虽然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需要其他知识的支撑,比如某些具体的生产工艺。

2.3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的变化

为研究案例教学对同学们参与课程教学积极性的影响,我们比较分析了2012、2013研究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发言参与讨论次数的变化;从2012、2013级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在有关案例分析讲解过程中2013级研究生主动发言人数及次数明显增加(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了讨论发言),而2012级研究生发言人数和次数明显不足,只有在老师点名要求发言的情况下,同学们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些同学被点名要求发言后说某一案例没有任何观点;说明通过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环节结束以后,在课堂上分析案例《太原市居民吸入途径风险研究》时,结合近几年雾霾天气引起的危害,同学们学习兴趣立即得到激发,在整个课程教学分析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发言,发表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在同学们发言和老师总结过程中,把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完全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中,加深了同学们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其分析风险事件过程的能力。另外,从我们回收的《课程教学问卷调查表》反馈的信息也可看出,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哪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你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或学习主动性?”问卷提问时,选择“企业现场案例教学”选项的在2012、2013、2014级同学分别是100%、93.1%、100%。

3结论

利用两种授课方式分别在2012、2013级研究生中进行“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课程教学,结果发现,利用企业现场案例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对研究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但我们也发现,这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也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面越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就越明显。当然,上述研究仅仅是在小范围内开展的,研究对象数量还非常有限,案例教学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效果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

本研究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选课题项目(2014-JY-096)、合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4JY04)联合资助

注释

①孙也刚,唐继卫,朱瑞.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1-4.

教学质量分析方案篇9

[关键词]本科教育;计量经济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79-02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且下发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根据其中提出的“本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计量经济学首次被列为了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不少学校也将《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学及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对现代化管理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学研究和经济管理方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现实中的教学实践却反映出许多问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认识与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认真探讨。本文拟对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现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案例教学。计量经济学不同于其他的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其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于过去的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理论型、研究性人才,因而重视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严谨。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内容高深、枯燥。久而久之,就会因为听不懂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二,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我国高校在扩招之后,本科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目的也随之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强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多数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基本模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不够。而且在教学中突出对计量方法和原理的介绍上,与现实经济结合不密切,结合中国国情的实际应用也明显不够。

第四,课程安排不合理。①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安排不合理,往往当教师走上讲台时,才知道学生对必要的先修课程还未学习,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很难进行。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安排不够合理。目前多数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基本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等课程结束后才进行实验教学环节。这样就使得理论与实践环节分隔开来,造成学生不能及时消化理论知识,而且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忽视教学对象的差异。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向素质教学转变,一些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但总体上可将学生划分为两大类――数学专业与非数学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2《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思考

第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作者认为,要想解决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且很多问题正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才得以产生。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是从事实际工作,因此本科生最需要的是能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要去深入研究计量经济的理论与方法本身。因此,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初步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二,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不同于经济理论,也不同于统计学和数学,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Frish)将它定义为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任何学科,定量分析都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的,并为定性分析服务的,不可将二者分割开来。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与计量经济学分离开来。但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数学只是工具和手段,应用数学方法来发现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用定量关系表达)才是计量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淡化数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特别是经济学专业学生。

第三,改变教学方式,实施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从而达到学生对计量分析基本原理和一些概念的掌握,培养学生应用计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选取案例时,教师应结合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案例时,教师应结合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得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案例教学中,应适当让学生就案例进行一定的讨论,如案例的选题、研究的步骤分析、假设前提、模型估计方法的适当性、模型的各种检验等。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计量分析步骤的掌握。

第四,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应改变原来传统的“满堂灌”形式,除增加案例教学的方式外,还应改变理论教学的方式,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①在教授理论课时,要将《计量经济学》与数学课区别开来。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应着重突出经济思想分析;数学方法的介绍应尽量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着重讲解基本思想与原理;分析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应用领域。②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可以使用图表以及一些贴近经济现实和日常生活的例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程难度。③适当布置课程论文,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选取课题,收集数据,设计实验方案,运用计量软件得到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自己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全面训练学生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第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及教材。根据培养具备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应以古典经济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或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着重介绍计量分析方法的思想及应用范畴,做到经济理论分析、计量分析方法与软件应用的三结合。而目前国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并不适应以上需要。现有教材不仅种类少,而且教材多数为计量分析方法及原理的介绍,所举案例与社会经济现实联系较少。因此应该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编写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应用计量经济学》教材,其侧重点为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上。对于计量分析方法涉及的数学方法及公式,主要介绍原理及其应用。除十分重要的数学方法外,应尽量减少数学推导与证明。

第六,合理设置与安排课程。①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在开设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已经完成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因为《计量经济学》是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如果不事前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吃力。②课程安排上,应该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每一章的理论教学完成后,同步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软件上实现该章节理论知识的软件运用。由于计量分析的计算量很大,现在的计量分析基本都依靠软件实现,因此在学生完成一章的理论学习后,通过一些实际案例的软件分析计算,同时配合一定的习题联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七,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区别对待。如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计量分析中的数学方法可以简单介绍,主要介绍经济分析及各种计量方法如何运用于经济问题;而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数学方法的介绍则占较大比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郅庭瑾,译.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教学质量分析方案篇10

研讨式案例教学,是以特定的典型系列现实案例材料将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引入教学实践的情境生态中,通过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平等对话及深入研究等形式,提升学生面对模拟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及行动能力,高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集成及有机整合。它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互动性

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教学主体的多维互动中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多维互动性是其基本特征。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多维互动性是通过案例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质疑、案例分析点评等环节实现的,它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相互交融而耦合形成的一种平等、信任、有序、和谐的学习机制。常言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暗喻群体互动性的道理。课程教学活动中主体间的互动频度及效率反映了课程教学活动的效率及效果。研讨式案例教学互动性不仅有利于行为活动主体间知识、信息、思想及情感的双向交流,而且有利于有效、活跃、和谐的课程教学生态形成。

(二)综合性

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综合性是指它对调研式、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式、案例分析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进行有机整合而集成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它是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及其具体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分类管理”,并运用有效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工具箱”。因此,它是一种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而进行“量体裁衣”并“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的综合性体现了其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它极大增加了教学活动主体双方的难度及工作量。

(三)能动性

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能动性是指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成为教学行为活动的主人,始终处于稳定的自主地位,发掘创造潜力,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它要求学生自主收集、精选财务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并汇报案例讨论结果;要求教师结合课程相关知识点设计启发性问题,探讨有价值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和量力而行的循序渐进性教学,达到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的同步共进;这种在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的方式,创设了师生、生生之间有序、平等、和谐的教学生态,体现教学的民主化,形成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境界。

(四)适应性

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适应性是指其教学内容及环节与教学方式的高度相关性、诠释各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一致性。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典型财务分析案例的调查、收集、精选、分析来掌握课程知识,并通过这一过程来实现“干中学”机理。因此,针对《财务分析》课程中的每一知识点及知识结构与之适应案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切忌案例选择时“南辕北辙”,教学方式抉择时“牛刀杀鸡”。同时,在研讨式案例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及能力基础选择案例和设计研讨式教学环节,切忌“拔苗助长”,挫伤学生的课程学习激情和人为降低课程教学效率。

(五)效率性

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效率性是指研讨式案例教学如何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进化论的观点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不适应课程生态的就会被淘汰,也就是无效率的,相反,可持续成长的就会视为有效率,这就是动态效率,即适应性效率。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效率性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匹配性;二是课程教学环节与教学方式的相关性;三是课程研讨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耦合性;四是《财务分析》在理工科院校的特色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优势,长沙理工大学的《工程项目财务分析》,它不仅是该课程长期办学累积而形成的特色,更是最大的适应性效率;五是创新性是效率之源;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创新性表现在于:一是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如ReVa分析;二是课程教学方式及方法创新,如研讨式案例教学法;三是课程实验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与创新;四是课程教学管理方式创新,例如《财务分析》课程的目标管理考核法。

二、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应用的具体内容、措施及效果

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有效运用,不仅使研讨式案例教学法真正发挥了教学方法的杠杆作用,而且使《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有机耦合,相得益彰。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运用的目标主要是: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及能力;2)提升课堂教学互动性及课堂教学效果;3)培养学习团队协作精神及协调能力;4)提升学生分析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

(一)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应用的具体内容《财务分析》课程在理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课时量一般为40课时,因此,研讨式案例教学所占一般为30%-35%为宜,即用12-14课时进行研讨式案例教学。结合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我们设计了6次(每次2课时)共12课时的研讨式案例教学环节,具体运用研讨式案例教学的《财务分析》课程内容是以下六个方面:1)财务分析的基本程序及方法(2课时);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2课时);3)企业营运能力分析(2课时);4)企业偿债能力分析(2课时);5)企业偿债能力分析(2课时);6)企业财务综合分析(2课时)。

(二)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有效组织是确保其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步骤及措施:1)教师精讲每一研讨式案例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分组(一般10-12人为1组)并布置规定案例研讨内容及待解决的问题;2)每一研讨小组课外以某一上市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资料为案例进行充分研讨,形成统一结论(每次研讨不少于2课时),并制作好案例分析及汇报ppt;3)每一研讨小组主、辅汇报人课堂汇报案例分析过程及结果(8分钟以内);4)每一研讨小组回答其他研讨小组提出质疑并辩论(10分钟以内);5)教师当场点评案例分析及汇报表现并评分(3-5分钟);6)每次研讨后每一研讨小组及个人提交案例研讨报告。

(三)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应用的效果

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实施效果比较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研讨小组课外研讨参与度高、效果好,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激情及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2)每一研讨小组课外研讨时小组成员轮流组织,培养了研讨的团队精神及组织者的组织、协调能力;3)每一研讨小组主、辅汇报人课堂ppt汇报准备充分、制作精美,发言条理清晰、内容系统准确,重点出,增强了教学主体的参与性及自主性;4)课堂辩论激烈、双方有理有据,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课堂的活跃度及效果性;5)每一学习研讨小组及个人提交以某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资料为案例的财务分析研讨报告,提升了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6)期末课程考试平均成绩比未实施研讨式案例教学班级高出5.376分。

三、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有效应用的注意问题分析

研讨式案例教学作为《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要确保其效果,在实际运用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有效设计研讨式案例教学方案

鉴于在《财务分析》课程中进行研讨式案例教学的课时量为12课时左右,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要确保该课程六个方面的重点、难点及疑点知识群的研讨学习效果,因此,该教学环节必须有效设计。一是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和性别,均衡配置每一研讨小组成员,每组10-12人;二是明确规定讨论及汇报内容:每次研讨及汇报内容十分明晰,避免研讨及汇报主题不紧、重点不突出现象;三是明晰讨论及汇报规则:明确小组讨论及汇报必须每次两人轮流组织,确保每一小组成员的平等参与性,同时训练每一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培养小组团队的协作精神;四是研讨小组及个人必须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确保每个学生得到利用研讨案例教学的“干中学”过程而提升分析财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选择研讨式案例教学内容

通过典型现实案例的收集、讨论和研究等教学方式认识、理解和真正掌握《财务分析》课程的知识群及其知识结构,是其核心所在。因此,典型现实案例的精选至关重要。[5]本次研讨式案例教学中,典型现实案例选择,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例的代表性,本次研讨式案例教学的6个研讨小组分别选择了万科集团、tCL集团、宝钢集团、中国石油集团、北京同仁堂及华银电力集团等各行业中知名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效率进行分析;二是案例的时效性,研讨要求选择2010年至2012年度公司财务报告资料进行研讨、分析;三是可比性,研讨要求在比较分析时选择同行业2010-2012年度的财务指标平均值、先进值作为比较、评价标准,以便分析得出可靠、有效的分析信息来提高信息决策有用性;四是案例的共享性及效率性,考虑建立《财务分析》课程标准案例库及其使用说明,以便提高课程案例资源的共享性及其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确实强化研讨式案例教学考评

研讨式案例教学方式是精讲式、讨论式、研究式及案例分析式教学方式的集成;在《财务分析》课程中有效运用,不仅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方式多样化,而且教学主体双方的教学工作量均大量增加,因此,如何评价教学双方的工作量及其教学效果,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否则,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将难以保证和具有可持续性。在学生成绩考核方面,我们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将期末考试占60%、案例研讨成绩占20%、其他平时成绩占20%加权平均作为《财务分析》课程的总评成绩;在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方面,不仅把研讨式案例教学作为专业综合改革的配套教研教改项目立项,而且应该在强化课程教学效果专项考评的基础上,建议参照双语专业课程激励标准,给予该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部分课时量的1.5-2.0系数的激励课时。

(四)建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质量标准

研讨式案例教学在我国现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课程教学并不多见,尤其是《财务分析》这类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学中,它作为一种综合性、新型的教学方式,虽然课程教学组织的难度及工作量,但在激发学生激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团队协作精神及提升学生分析财务问题的实际能力等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制定相关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质量标准,便于有效约束和激励教学主体双方行为,避免研讨式案例教学过程的随意性,科学评价其教学效果;课程质量标准作为一个专业课程“规范”,是不可或缺的课程教学要件。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