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校教育质量十篇高校教育质量十篇

高校教育质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33

高校教育质量篇1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与日俱增。2006年,是扩招第九个年头。在此金秋,全国又将有530万学子欣然步入象牙塔。而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教学质量好坏与否,事关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正像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所强调的一样: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本文就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在一些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他们的观点也许有失偏颇,但反映出的问题,不能不引起社会关注。请看来自大学生的报告――

当今高校的教学质量究竟如何?2006年7月,我们冒着炎炎烈日,走进了西安一些高校和街头,对此进行了调查访谈。

7月中旬的大学校园,显得有点空荡,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离校回家度暑假。不过,在一些校园里,闷热的自习室里,却依然有许多埋头学习的身影。考研班在酷暑依然爆满,考研前的学习准备依然紧张地进行着,看上去这丝毫不亚于今年6月刚结束的高考。当我们就教学质量问题采访辛苦学习的同学时,许多同学颇感兴趣地放下手中课本,不约而同聚拢过来,纷纷诉说着他们心中的感触。

“有的老师讲课好像赶场子”

某高校国贸专业大二学生小王说到自己学校的学习风气时有点无奈。他说:“我们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是新开的。报考之前也没有仔细考虑,只觉得这专业的名称,听起来挺舒服的。但是到校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特别是我们的带课老师经常换,专业水平也很难恭维。另外,学生多,老师少,也是一个问题。我们这里一个老师大约要负责3个班左右,学生有100多个人,感觉老师讲课如同在赶场子。一些老师的课听完后,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老师都讲了些什么,可以感觉到老师的水平并不高。说到学习风气,其实大一都挺勤奋的,好多人都能主动上自习。可到了大二,大家都不上自习了,更没有大一时那么勤奋了,我们认为这与大学管理有关,有的带课老师在课堂见过后,下课后很难见到他们,好像他们都很忙。水平好的老师不是在外兼职,就是忙读博什么的,对学生的事就顾不上了。另外,学生中有一小部分人平时不怎么上自习,考试的时候就抄,结果比那些认真学习的同学还考得高,因为他们抄的都是成绩好的,给人感觉不公平,慢慢的都没有心情去学习了,反正抄也能考高分谁还去学习呢?现在大学里考试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虽然一些学校也采取了严厉措施,但仍是屡禁不止。我们认为,这还是教育管理的问题。”

当然,某大学电信学院的“研二”学生雷某却是另外的看法:“我总觉得个人的态度,对于求学的质量关系很大。学生心态调整好了,把急功近利心取掉,合理安排时间,才能安心学习。”不过她又觉得:“进大学前,期望自己能在专业知识上有所造诣,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可实际上进入大学后,由于主观与客观上的原因,往往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这可能是学校大环境影响的原因吧。”

“学生素质滑坡现象确实存在”

“我觉得现在学生虽然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有点不懂事。就以我所带的学生为例,他们大多是来自偏远县城或农村,但很多人,来学校玩和混的感觉很明显,很不体谅父母。这和我们当时求学时拼搏上进的风气,的确有很大差别。我也是从农村来的,拿父母的辛苦钱上学,就觉得应该好好学,努力学,不能让父母的钱白花。但现在的大学生,一些人的身体发育很好,可心理似乎还很不成熟,他们缺乏责任感,缺乏进取心。一些学生上课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点名也不管用。从我个人来看,现在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滑坡现象的确比较严重。”在西安市街头访谈时,一位曾经在高校执教过一段时间的青年老师向我们这样说。

经历了学生和老师两个角色转换的她,对教师和学生双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她说:“如果班上人数少,真的可以做到每个学生有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但现在班上学生比较多,你根本就没时间照顾到每个人。工作的压力,再加上学校的教学评估、职称评估等事务,时不时还有听课之类的,老师要花很大精力忙自己的事,而对学生关照就相对少了。除此之外,许多学校因为扩招而建新校区,老师经常要在几个校区奔波,大家也很想和学生多交流,并解答问题,但由于时间所限,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至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老师是上大学时,因专业成绩很好而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而他们本身不是师范类学校,没有教育管理经验。因此,很多老师所长也仅限于专业。像我们带课的有些老师,你就觉得他专业水平很高,可他面对几十个学生后就是说不出来。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大学应该说很普遍。我觉得大学师资问题不解决,教育质量怎么提高?”

教育质量与扩招有关“许多学校硬件软件等准备不足”

“我觉得高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总体趋势有滑坡倾向,但是当然不乏某些院校专业正在发展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另外,我觉得大学教学质量高低,与扩招有很大关系。听说,扩招原来是应该缓着来的。但现在是太过蜂拥了。我建议一方面提高老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多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对知识的兴趣。”某高校中文系大三女生李某在接受访问时如是说。

与此同时,为掌握更多相关信息,我们利用网络,与一些外地高校的同学,进行了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的调查访问,反馈的信息表明,情况也不容乐观。

唐军旗男22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三学生我觉得高等院校的部分专业设置缺乏市场导向性,跟风趋势强烈,这样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扩招的需求。除了师资比较紧张外,有些学校图书馆、宿舍、实验室、教室等都人满为患。而扩招又在不断进行,速度又过快,这难免出现批量生产出的大学生存在质量问题。因此,我认为国家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同时鼓励社会办学。

邓春明男22岁重庆大学电气学院大四学生现在毕业了,回顾我的大学生活,感觉没有学到太多东西。我承认以前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比我们这些“80后”大学生要扎实的多。但是,我坚信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要高些。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去理解分析,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学生风貌,只要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推动社会进步就是好的!

匡文琦男20岁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四学生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不够成熟,高谈阔论时有板有眼,动手做事的时候就傻眼了。在一个专业领域,本科生是基础阶段,研究生也还是一个过渡阶段,真正学专业知识还是读博士的时候!另外,在专业设置方面,我觉得某些学校没有开设那个专业的实力,就最好不要开,免得误人子弟。在毕业设计的指导上,我认为一个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一般应该控制在4个以内。但现在许多学校都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因此毕业设计很难得到有效的指导。

管理人员素质也有下降

周建平男22岁南华大学机械学院大三学生随着高校年年扩招,高校的管理人员素质较以前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有的学校存在以市场导向办学的倾向,盲目追求发展规模,不顾实际的扩招,又不太注重抓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这也必然影响整体质量。同时,我觉得高校里的课程设置也有待调整和改进,有许多不切实际的专业和课程,就没有必要开设。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对高校教育质量本来有严格的评估,但一些学校存在应付嫌疑,如上边的评估检查不到位,教育质量就很难达到规定要求。

“质量下降只是一种表象”

在调查中,谈起高校的教育质量问题,有社会人士不无偏激的说:“现在的博士不如过去的硕士,硕士不如过去的本科生,本科生不如过去的专科生。”也有人认为:“有些高校办的所谓mBa班,实际上是以企业老板为招收对象的,可以看出学校是为了经济效益而考虑的。在此风气引领下,一些高校存在有向钱看的办学倾向,教育质量就值得打问号。”对此观点,北京某高校金融学院大三女生张某不这么认为。她说:“高校教学质量下降那只是一种表象,实质上国民的总体文化素质提高了,人们对高校的要求更高,因此才有了那种议论。当然,高校的教育质量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可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严重。”

某高校机械学院研二学生何某说:“以前文凭的含金量和现在文凭的含金量没有可比性。文凭只代表你受过什么教育,而能力就是你受过教育后学到的东西,文凭高不一定能力强,但要能力强还是要有点文凭的。不然的话现在社会上也不会有那么多老板、老总去上什么在职的研究生、博士、mBa等了。其实我个人很赞成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受教育的人多了,使多数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就是社会进步。”

“大学生基础训练不够”

“现在有些大学生,有些好的学不到,不好的倒学的很快。杂七杂八、吃喝玩乐、谈恋爱、同居等倒很时兴,而艰苦求学的精神却比较弱化,学习中也不太重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训练。我听人说,有个研究生出去实习时,连个罗盘都不会用,这个能行吗?当然这是个别的例子。过去在大学上三年学,还要有一年多时间在野外实习搞测量。但现在呢,在这院子里(大学校园)糊弄一下,测量几下就oK了,这能学到个啥?”在西安一家高校工作的退休老教授姜先生对我们这样说。

谈及扩招问题,现年80高龄的姜先生认为:“扩招本身是个好事情,但是得有个限度,过量扩招后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硬件软件准备不足,特别教学设备跟不上等。我是搞地测的,要用到好多仪器,定位仪、水准仪等等。学生急剧增多,但实验设备增加的却不多。再加上现在科学发展,仪器更先进了,价钱也更高了,仪器跟不上啊,这样学生实验效果和老师教学效果就很难保障。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我以前是负责教学管理的,每天是不呆在办公室里的,而要下到各科室、各系抓学生工作。学生爬山勘测我做大队长或指导员,有问题当场就可以解答,但现在做不到了,学生太多,管理也跟不上了。”

在西安一家高校当教师的马先生,在西安兴庆宫公园接受调查时说:“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有益的方面,另一个是有害的方面。扩招也是一样。有益的方面是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但我认为和以前的招生制度相比又有不少弊端,同时扩招也给社会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自大学扩招后,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我们这些本科生也就变得不值钱了。上完大学出来后还没有在工厂工作的父母工资高,想想他们为我上大学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钱,心里很有些不舒服。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好歹是个本科生,可事实却是我们抱着本科文凭,学着所谓的‘综合知识’,却没能成为综合性人才。原因很多,除了学校管理水平和能力外,一些学生本身也有问题。有些学生进了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高中时努力学习的岁月成了回忆,而过多的参加一些社团和社会活动,自以为锻炼了社会能力,却荒废了最基本的专业学习。其次,逃课、作弊、挂科、论文抄袭成了家常便饭。”西安某高校新闻系的大三男生刘某这样说。

“学生的账不能欠”

“忽视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过分注重直接的短期经济效益,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羁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刘西拉曾这样说。他认为:“一个大学本科教育抓不好,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就无从谈起;本科教育质量上不去,再有‘轰动效应’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高校各方面欠账较多,但什么账都可欠,学生的账不能欠!”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人才和学科的建设上从来就是靠积累,靠踏踏实实。”

对防范教学质量滑坡的趋势,刘西拉教授的建议是:国家要进一步重视对高校教学的直接投入。学校要采取多种政策,激发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要重视创新,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说过:“中国将来也会出现高校破产的现象,假如一所学校就业率降到20%以下,就不会有学生愿意去了,学校招不到学生,自然就会破产。现在有些民办高校为了多挣钱,到处拉生源,把新生入学的门槛调得很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又跟不上,质量上不去,如此下去,校舍再好,总有一天会走向破产。”

诚然,目前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似乎有一种过于悲观的倾向。但是顾海良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总体来讲比过去是有提高的”,“对教育质量的评判重要的是要看其产品的质量如何,当代大学生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也是最好的。应该从质量观和时展需要的高度来看待当代大学生的质量问题。”他认为较之以往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在组织能力上要有优势,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上也有很大提高。不过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上都还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在他看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各方面都要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要把质量问题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把质量问题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教授在接受我们的笔访时说:“高校教学质量自扩招以来,总体上我认为有所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原来高校的职能主要是教学和人才培养,现在不仅包括教学和人才培养,还有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就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而言,教师升职称或获得其他荣誉,主要是看科研成果,这就使得高校的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科研而不是人才培养上,这种政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的质量;二是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规模上去了,但不少高校在教师队伍、教学和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条件跟不上,用于教学的投入也不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三是就整体而言,大学生的素质有所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的质量。

他认为:“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主要考虑投入的因素,如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有的主要考虑教与学的过程,从教与学的过程两个方面看待教学质量的变化;有的从结果的角度进行评价,如教的结果与学习的结果如何。不同的评价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教育质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校之间、专业之间,由于不同地区高校的水平与专业设置不完全一致,因此,地区之间可能会存在质量差别。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更宽,接受能力更强一些。但就知识、能力、素质状况而言,在能力、素质尤其是核心能力、素质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精英教育的质量观与大众化教育的质量观应该有所区别,不能用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来要求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但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这也是‘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点,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教学过程的投入,需要在政策上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学生自身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需要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有对策

针对高校教学质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教育专家和调查者提出了一些对策。他们普遍的观点认为:首先要提高高校的所有教师素质,以《教师法》为核心,坚决贯彻《教师法》的精神,增强教师的职业水平,提高他们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道德法律体系的贯彻执行。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选拔优秀教师,优化师资力量的配备。在鼓励高校教师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同时,不断净化学术文化环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高校教育质量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为了保证国家人才充足供应,进行了大量的学生扩招。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缓解了当下我国技术应用型人才匮乏的局面,但是在实际应用教学中,由于一些办学理念等影响因素,学校在教学质量方面一直存在很多问题,给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实际教学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专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院校,高职院校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教学目标进行学生培养定位。这样就会给学生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学校人才的输出。而且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认清自身的办学理念,而是盲目地模仿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培养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不清晰的人才培养方式也会导致学生在学术研究和专业技术方面都不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1]。

(二)教学方式较为滞后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因素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具有的一定滞后性。现在很多院校还是使用原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注意学生主体学习地位。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提升。而且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实践能力培养。这不符合高职院校教学根本目标,从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三)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除了上述出现的教学方式滞后和教学目标不清晰外,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时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管理体制不完善,其中具体的表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院校在教学理念方面比较落后,对学生培养不能够有效满足现在社会的要求,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而影响人才培养。其次,学校管理水平存在一定的缺陷。现在学校管理还存在许多行政干预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学校在管理方面缺少了一定的人性化,从而不利于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进而影响教学。

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为了避免教学目标不清晰现象发生,学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明确人才培养计划。在实际中,院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首先,院校应该对自身办学宗旨进行全面的了解,知道自身的教学是为了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只有认清了自身教学方向,学校才能够制定有效措施进行人才培养。其次,向其他高校进行学习时,院校应该采取批判性态度进行借鉴和学习。同时,对先进的理念,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借鉴,完善自身的教学,使得学校教学目标定位更加清晰。最后,学校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知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明确自身的教学方向和目标。

(二)采用先进教学方式

面对落后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认识到其中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培养。在实际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第一,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因此需要进行相应改善。第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目前网络技术非常发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弥补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全面提高。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三)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除了上述明确教学目标和采用先进教学方式外,学校应该完善自身教学管理体制。通过完善其中的不足,使得教学管理更加人性化,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实际中,学校应该尽量进行人性化管理,多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这样才能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更好开展,从而给学生带来良好学习氛围。同时针对教学理念落后问题,学校应该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通过专业性培训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总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可以保证国家人才的充足供应。因此对其中教学质量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中,院校可以通过明确自身教学目标、改变自身教学方式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三个方面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加强这三方面的改进来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生根.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24-26.

高校教育质量篇3

HuChanglin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西安710100)

(Shaanxi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Xi'an710100,China)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中最低层次的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技能性人才。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①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②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③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④要加强“双师型”专兼结合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abstrac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animportantcomponentofhighereducationandthemostlow-leveleducationinhighereducation.itbringsupthepracticalskilltalents.toimprovethequality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weshoulddoasfollows:①tosetup"serviceforthepurposeofemployment-oriented"conceptofquality;②toadheretotheroadofconnotationdevelopmentforthefurther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③tosetupqualityguaranteesystemofeducationandteaching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④tostrengthen"dual-qualification"teachingstaffconstructionandthecombinationoffull-timeandpart-tometeacher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关键词:浅谈高职教育质量

Keywords:discuss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educationalquality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28-02

0引言

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协调好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同志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不能不引起我们高等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中最低层次的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技能性人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等职业教育发挥无可估量的作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从总规模上来说已经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由于国家的重视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发展势头强劲。1998年到2004年的6年间,高职招生人数从43万增加到237.43万,在校生人数从117万增加到595.65万,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3%和在校学生数的44.65%。

高等职业教育几年来不但是入校学生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方面、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甚至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观不适合再用来衡量和评价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在人胶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还在无形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程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树立与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

1高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

高等职业教育,一般来讲,就是所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高等教育阶段所要求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有比中级技能水平更高一级的高级技能水平,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的目标,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连续增长。目前高职教育是应该进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强化的转型期了。现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虽然也反映了社会需求,但它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需求的真实面貌,具体表现为高职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既缺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又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在高职生的就业的实际过程中表现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求职的大军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达不到人才市场对真正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高职教育应该更新传统教育质量观念,而树立以“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为目标的教育质量观。只有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高职教育。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已经开始重视“社会需求”对学校发展的重要必要性,开始去了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着手制定适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质量标准,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尚未树立真正的市场观念,对高职生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的全面了解相对缓慢,高职教育还不能很好的满足高职生和人才市场的要求,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这就是造成目前高职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更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重要依据。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导向因素的介入,使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的满意程度成为检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2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最终通过所培养出的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反映出来。目前我国就业岗位趋向于供大于求,但高级应用型人才就业岗位又表现出求大于供的走向,特别是高科技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如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十分紧缺。能胜任工农业生产和第三产业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天职正是顺应了社会的这种需求。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正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工作重点。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作为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已任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和发展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和偏差。一味的走外延式的发展道路,办学规模倒是扩大了,但是办学质量和水平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办学理念落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还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未能将市场需求有效地转化为高等职定教育发展的需求。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坚持内涵发展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3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建立起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并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建立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适应机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走向人才市场。能否顺利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对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最终检验。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和和专业结构是否合理,是要通过市场的检验。这就向高职院校提出了必须主动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的要求。在学科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中建立市场检验机制,需要对人才市场需求的总体情况进行全面调研,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的趋势,了解和掌握人才市场的基本规律和走向,确定自己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并不断进行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的调整,建立具有特色的、科学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体系。社会需求是专业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专业人才需要是专业存在的条件。高职院校在增加新专业和调整老专业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针对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能否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开设的专业是否在国内同专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等问题。有的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是面向市场需求,只是单纯看自身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的情况,其结果导致专业特色不突出,专业方向不明确,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必然造成适销不能对路的结果。高职院校只有积极面对市场,深入进行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才能确保学科专业设置的结构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跟踪调查,为合理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3.2由知识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强调全面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对培养的学生,要有知识,也要有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同时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素质,并且应强调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上应从“必需、够用”为度转变为基础扎实、注重发展;在知识面的把握上应由“宽窄结合”转变为“专业知识面广、提高适用性和应用性”;在技能的培养上应从“实用型、岗位针对型”转变为“应用型、适用型”,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到“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为基本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文理渗透,增加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美学、艺术欣赏等课程。

3.3由传统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高职院校必须建立科学地,严格而又合理地各项管理制度,将教学、管理、活动、服务、实践结合起来,一切围绕学生“成才、成人”进行服务活动。在教学管理上实行灵活多变的“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重修制、选修制、学分互认、学分银行”等改革措施。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上的多样化,而做到人才培养多品种化、多规格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3.4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要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根本动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走的出,留的下,用的上。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形势,社会需求必然是多样化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用人单位的要求,积极推进因材施教,探索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三年制、两年制、2+0.5+0.5、1+1+1、2+1等模式。不同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避免一刀切,形成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

3.5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保障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采取“工学结合”、“订单教育”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学干结合”,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与企业对接,与实际工作对接,实实在在地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同时通过大量地到企业实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与就业单位达到有效的对接。把需要工作的人转变成工作需要的人,经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高校教育质量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王建平(1957-),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和数学教学;常从淼(1956-),女,河北辛集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词汇学;王洪林(1963-),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河北沧州06100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29-02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各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升,但由于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连年扩招,多数高职院校忙于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构建,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如学校的管理理念不适应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要求、专业设置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师资和实训条件不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等。要积极创造提高质量的大环境,才能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全力把工作重点放在强化教学质量提升上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明确职责。院校的主要领导应从征地、盖大楼、跑经费、争招生指标等事务性琐事中解放出来,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精力投入,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工作,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落实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使全校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服从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在各部门各环节全方位管理,建立一支具有较强质量意识、较强科学管理能力、较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管理队伍,对于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仅靠教学,要靠学校的整体工作,学校的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都应围绕教育质量提升来进行。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使之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发展甚至超前发展是办好一所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

3.健全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要的手段。建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和教育信息反馈制度是质量管理的前提。人才培养是院校综合管理的系统工程,教育质量是在这个系统工程的每个环节中逐步修炼的一个综合过程,是全面素质的积累。只有抓实每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中,既要有目标管理,更要有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高必需的步骤,只有高度重视每一个环节的过程管理,才能促进高等院校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本,是办学的主体。为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保证。

高学历的毕业生只是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之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更广阔的空间在于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来充实教师队伍。同时,积极聘请兼职教师,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和管理;兼职教师不但能够很好地解决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学校专职教师难以处理的一些实践教学内容。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2.建立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师资队伍的现状,科学合理定位,制定出符合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改革,建立长效机制,为吸引和稳定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为广大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建立定期对在职教师有计划进行强化培训的机制,安排他们到一线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全面提高“双师素质”尤为必要。应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双重需求出发,设立师资培养专项基金,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进修条件,稳定教师队伍。

三、实现专业的动态发展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专业建设应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专业不能以是否齐全为目标,因为永远全不了。随着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专业的动态发展,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专业(专业方向)设置、调整的前提是立足于国情和地方经济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保证有力的师资支撑和质量优势。依据社会需求调研和预测,与毕业生就业出路结合起来的基础上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实际上就是围绕社会需求和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效益来进行的。专业不随着社会需求动态发展,进而谋划更长远的发展路径,学校就没有生命力,也不可能有好的教育质量。

四、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动态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高等职业教育永远不能脱离市场需求这个导向,必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仅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资源优势,以真实工作任务及过程为调整依据、序化教学内容。要树立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不能只是修补或填充,要敢于舍弃那些陈旧的、重复的、实用性不强的、理论过深的东西。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多少年不变或变化不大,不仅不利于发展,实际上就是原地踏步走,甚至就是倒退。要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文化素质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标准的要求与相关专业课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排序,建立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课程集合,融教、学、做为一体,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五、校内外实践教学相互补充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实训基地作支撑,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如果高等职业院校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单凭学校的实训教学条件,培养不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加强合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合作运行的质量,创造合作发展的空间,让行业企业看到实现合作后双赢的前景。

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实践教学的互相补充,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铺垫,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逐步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发展能力、更加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和人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核心任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志宏.建立与新时期质量观相适应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高校教育质量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以“生”为本教学管理工作因材施教专业能力培养

体育作为现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正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以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其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体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探求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体育学科的育人效果,发挥体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摆在高校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维护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认为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的目的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认知,而忽视知识以外的情感、态度及价值等其他目的,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需要。而在教学内容方面则恪守教材,缺乏情境性、创造性及灵活性,使原本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学生缺乏情感与灵性的真实流露,因而导致师生关系的冲突与心理隔阂,影响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其后果直接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日渐显现,这种陈旧、呆板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倡导“生本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重视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深入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能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当代主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强化教研室的作用,深入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强化体育教学的基层单位即教学室的作用,应大力加强教研室的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教研室应把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每周进行一次有组织有内容的教法研究活动,列出专项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聪明才智,研究每一项内容的不同教法,集思广益,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阔思路,使教师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预先掌握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所应采用的方法。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其利与弊,进行筛选,确定效果最佳的教学方法,然后进行提炼和加工,以形成具有现代教学理论支撑、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教学模式。

3.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估,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依据各个专项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评估办法》,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每学期将教师的量化评估结果按名次进行公布,并与评优、晋升、评定职称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充分利用考试杠杆的作用,制定严格的《体育课成绩考试规定》,其中,对体育课学习成绩的考试内容、标准、评分和违纪、作弊处理意见等都进行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对教师组织考试、监考、填写成绩、补考、缺考等各个环节都作出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同时试行技能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任课教师不能对本班学生进行评分,改由其他教师或评分组完成。这样,既检验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又统一了考试标准,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责任心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个别学生侥幸过关和考试过程中的舞弊现象,确保了体育课考试的严肃性。

4.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域差异,家庭及社会的影响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思想、智力、体力水平各异,个体差异较大,对体育课学习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对体育项目选择的自由度也大,如果采用同一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要求,就会使得同班同学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改变班级授课制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在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要搞好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还要善教,区别对待要体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体育教育、教养和发展,而不是只体现在一部分学生身上,更不是只体现在少数体育尖子身上,还要特别体现在体弱的学生、不爱体育的学生身上。应当将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促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改变对待体育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能动地学习体育、锻炼身体的能力,让终身体育思想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身体锻炼之中,以求得体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性。

5.重视和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与管理

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合理设置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在确保完成统一规定的理论课内容和时数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体育技能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的准备部分、项目交换、间歇休息、小结等时机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将体育的时事、发展动态、知识、规则及裁判法等通过这些途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积淀,不断丰富体育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对体育运动的欣赏能力。

采用定期考查、布置练习等形式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现代管理手段,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建立理论课程各项目考试题库,根据试卷难度系数、分值、题型的要求进行命题,提高试卷的质量。考试的过程实行统一安排、教考分离、不断完善考试制度,使理论考试收到应有的效果,促进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6.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质量的要求标准不断完善和严格的情况下,能否拥有一支思想作风过硬、职业道德良好、专业素质高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使大批的青年体育教师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爱教敬业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教学作风,是普通高校未来体育教育的基础和希望,也是关系到未来高校体育工作兴衰的大事,因此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学校及体育院、系领导要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及院、系的工作计划,要有专人负责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工作,制定青年教师的各项培训计划、措施和检查考核制度。从体育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裁判规则学习、计算机、外语学习等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分期分批出外进修,以最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武装他们,使他们成为教学一线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

(2)采用“老带新”的帮带方法,来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将新近分配来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每人安排一名老教师进行帮带。帮带的内容主要有:全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为人处事、集体观念等内容的教育;认真细致地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环节的指导,如检查青年教师的教案,观摩青年教师上课,写出观摩意见。这些措施的采用,能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专业素质。

(3)对青年教师的上课技术动作进行考核,使其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为了使青年教师保持原有的运动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动作示范能力,由老教师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内,组织青年教师对所授教材的内容进行练习,并在该项教材教授前,组织有关人员对其进行技术考核,合格者方准上课,否则不准上课,要进行补考,并记入个人业务档案。此项措施的实施,大大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练习积极性,克服了毕业后专业技能逐渐下降的现象,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的保持和提升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从而保证了良好的上课示范能力。

综上所述,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必须结合各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努力探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对这些措施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俊,刘雪冰.高校体育教学新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

高校教育质量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以开发智能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方兴未艾,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再度兴起,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然而,长期实行的是“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低下,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问题也日益凸显。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缺少职业实践学习场所。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已经实行免试入学的政策,学生的人文素质急剧下降,给学校教学和管理都出了许多难题。职业道德教育比较薄弱,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并轨,毕业生大多自主择业,很多学生对前途产生悲观的情绪,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社会需要等非常盲目,不能很好地为自己定位。部分教师仅以专业课教学为己任,不能将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言传身教。

1.缺乏个性化技能学习,学生综合素质欠缺

个性化技能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个性特征为基础,以内在的需求为核心,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现在的学生普遍不爱学习,尤其是不爱学习理论性的东西。部分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不积极,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在择业、价值取向上出现一切以金钱为标准的认识误区,认为工作轻松报酬高就是自己价值的体现,而把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发挥才能的问题放在其次。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局限于简单的毕业就业安排。

2.缺少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不科学

一所中职学校同时有多个重点专业,没有做强做大主打品牌专业的意识,致使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热门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浪费资源现象严重。不少学校不具备专业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及师资力量等教学软件。有的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是临时要来的,老师则是刚从人才市场聘来的。不少教师本身就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他们习惯于填鸭式的理论型教学,这样的师资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有多高是可想而知的。

3.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实训基地闲置

学生在学校往往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撑下进行理论学习,学习的难度增加了,而实践教学又缺少真实的工作任务,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有的中职学校,花巨资购进的器材设备长期无人问津,很可惜。可一旦设立了基地与场所却没能有效利用,更是一种悲哀。学校应加强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为学生的成长尽力创造条件。校企合作又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许多学生毕业后都有双证,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却与证书上的等级标准相差很远。

4.双师型教师少,对企业缺乏了解

“双师型”即教育团队中的成员必须既是教师、又是师傅,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操作经验。当前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少、年轻教师多的问题。双师型教师少意味着教师的动手能力也亟待提高。现在的教师多数专业知识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对企业缺乏了解,只会靠猜测企业的状况讲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

1.营造和谐的课改教育氛围,提高公共基础课的质量

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是职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最重要的环节,是职业学校做强、做优第一要素,是整个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改革,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职学校提出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简约化、技术技能熟练化、人文素养价值化”的口号,人文素养价值化就是在课程安排上加以改进,引入人文素养培训课程,逐步成形外向型、开放型的高技术和高文化素质人才。职业教育要加强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深层文化积淀,不能片面强调技能方面的培训。办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学校,同一个专业在许多职校都有,但是每所学校各有千秋。

三、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因为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念,反映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职业教育的活动方式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学校要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使教学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

四、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中职校的办学条件包含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专业师资等,这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要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教师下厂实习、提高技能;对“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并逐步将“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岗位设置的必备条件,列入考核范围。

总之,学校应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力争在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中职学校教育应该做精、做巧、做好,培养能适合岗位需求标准,有良好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人才。因此,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之外,更应培养“诚信、爱岗、敬业”的观念,这样在以后的求职和工作过程中会更受欢迎。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质量篇7

关键词: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质量;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一是在规模上迅速扩大。2008年,招生达到了810万,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战略结构调整。二是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明确了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但是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缺失,职业实践学习场所缺失;教学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科体系色彩浓厚;在教育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形成职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教育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因此,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是中职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对“培养目标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里“高素质”和“技能型”是关键词,也是提高质量的着眼点,一手抓素质提高,一手抓技能提升,这就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1.素质为根,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目前大部分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厌学现象十分普遍;是非观、价值观模糊;养成习惯与自律能力很差;上课睡觉、玩游戏、发短信、qq聊天;染发、谈恋爱、吸烟、打架斗殴、上网、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www.133229.Com

2008年,全国中职校平均就业率已达95.77%,可是许多中职生到企业后频繁跳槽,这已经成为令企业十分头疼的问题。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企业期望值过高,不能适应一线相对艰苦、单调的工作。也就是说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而许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超过了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因为技能不行的,还可以慢慢培养,综合素质不行,将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笔者认为可采取的对策:

(1)确保公共基础课的“量”。要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切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程,保证公共课的课时数,不再挤占、挪用公共课课时。

(2)提高公共基础课的“质”。要大力加强教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和相关专业课结合起来,融入专业精神、专业文化。例如,汽车专业的语文教学,既要凸显对国学的继承,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鉴赏能力,又要融人汽车行业的文化,体现学以致用。

2.技能为本,深化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切实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同一地区学校之问专业设置缺乏统筹规划,热门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一所学校同时有多个重点专业,没有做强做大主打品牌专业的意识,致使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在学校教学上,学生往往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撑下进行理论学习,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实践教学又缺少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环境,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校企合作又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虽然许多学生毕业后都有双证,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却与证书上的等级标准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可采取的对策:

(1)优化专业设置。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建立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开发相关的新专业。避免同一地区中职学校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2)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学校要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具有鲜明特色的主打品in专业。并在研究总结主打品牌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后,带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政府要统筹安排,优先支持就业率高、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突出的专业。

(3)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充分利用合

作企业与自身实训设备,推广理实一体化或现场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技能培训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使教学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借助职教集团,建立用工信息、行业发展走向动态和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平台,为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可将企业的管理文化、技术、设备等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上岗工作。还可在企业建立起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基地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解决实践教学的不足。

(5)提高技能证书含金量。技能证书是学生专业技能等级的证明,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中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技能考核是宽进宽出,没有门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能持毕业证、技能证,但工资待遇却不尽如人意。中职校要变“宽进宽出”为“宽进严出”,严把出口关,严格规范考核,提高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学校要与行业共同制定技能证的考试标准,允许没有取证的学生工作后继续考证,确保技能证书名符其实。惟有如此,我们的毕业生才可能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有更高的工资待遇。

二、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1.大力加强基础建设

中职校的办学条件包含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专业师资等,这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一些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仍面临基础能力不足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之问的矛盾,有的学校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为首先解决生存问题,校舍十分简陋、甚至是临时搭盖的,以至挤占操场等活动场所,还有的学校水电跟不上,实训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可校长们仍使出浑身解数,顶着各种压力扩大规模。这既损害了职业学校的外部形象,又影响了职业学校内部师生员工的自信心,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据调查,东部某省,2008年同扩招前的2004年相比,四大生均教育资源(生均校舍、生均实训实习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师比)下降幅度达20%~40%。要求这样缺场所、缺资金、缺师资、缺实训设备的职业学校能够提高办学质量,无疑是缘木求鱼。

2.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温家宝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高校教育质量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军地共促参与主体

普通高校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是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后备兵员、根据国防潜力的重要举措,是党和国家的智慧性考量。因此,重视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效果,不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一系列战略设想的实现。普通高校要增强国防教育效果就要做到“一宗旨、两主线和多主体”。“一宗旨”即是指以高素质人才和后备兵员培养为宗旨,“两主线”和“多主体”则是效果增强的着眼点。

一、坚持军地共促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具有多重属性,从人类活动领域来说,它既有教育性又有国防性;从教育范围来说,它既有高等性又有国民普及性。前者双重性要求坚持军队和地方共同参与,后者双重性要求高等教育单位要立足于国民性、普及性寻找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一)军地共促的主次性

“两条线”促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果增强,就是说要坚持军队系统和地方系统共同促进,这就涉及双方的主次关系问题。无论如何,多头指挥是任何管理的忌讳,教育活动也是,在存在多个教育促进主体的情况下,必须也必然要明确一个效能较强的指挥主体,因此,关于军地双方的主次性问题似乎成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首位问题。在实践中,存在各种分不清主次的行为,如在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活动中按照部队训练规律训练新生,在军事理论讲授中过多讲授军事专业知识,忽略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普及性,这些都是主次不分思维导致的,且多是在无意中而为之。究竟谁主谁次?先从理论上看,依据系统学观点,系统是整体性、共生性的,一个因素可以参与进一个系统,也可以参与进另一个系统,但是它必然也只能属于一个“种”,而且根据人类思维的简化原则,它也必将被归入某一个方面,而不是到处“走穴”。因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要么以军为主,要么以地为主,事实上,在部分国家,如韩国、波兰、以色列等国,就是以军为主,这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理论归纳。按照我们的建军思想和人民战争思维及当前国防实际,我们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归为地方和军队统筹实施,在微观领域中,实际上是以各普通高校为实施主体。因此,我们坚持的是“地方为主、军队支持”的共促路线。

(二)军地共促的主要内容

坚持共促路线,就是要围绕“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进行相应的共促活动,共促内容主要包括“军事课程教学、国防教育讲座和双拥共建”。军事课程教学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两个部分,这也是军队支持最多的方面,前者只能依靠军队提供人力、智力支持,主要提供训练官兵和训练方法、器材等,后者部分依靠军队解决,主要提供理论教学教员,特别是部队院校提供教员。国防教育讲座主要是聘请军内具有丰富实践阅历和军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员来校做国防教育形势报告,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防实际。就当前搞得较好的省份来说,这两大内容已经基本形成了常态,如江苏省从2011年初到6月底完成了对本科院校的军事课程建设考评,考评结果显示该省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建设已经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道路。双拥共建是军地共促活动中关注较少的方面,也是相对于前两者而言还不规范、未形成常态的一个国防教育内容,双拥共建具有接触面广泛性、生动性等特点,相比前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需要学生去接触军队、接触基层,更容易产生直观的感受,因而教育效果保持较好,但是它也需要占据一定的时间,需要和多方协调安排,因而操作性内容较多,各高校对之较为谨慎处理,多只在宣传工作上下工夫。

(三)军地共促的机制建设

军地共促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必须有个长效机制来维持和保障共促局面和活动,从而更好地协调并保证军地双方都能在一个具有发展性的平台上合作共赢。就当前来看,这种机制建设处于萌芽期。在最高环节是教育部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的共促,在中间环节是省教育部门和军事部门的共促,在具体环节是各高校和具体部队、军事院校的共促。就每一环节来看,都取得了一些共促成就,在多年的共促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共促办法,但就整体而言,无论哪一环节,均没有一套完整科学并具有自发展功效的机制产生,这种机制更多地体现在共促的现实性和灵活性而不是表面的政府行政性,特别是在具体环节中,更是需要微观、实际、有效的机制来促进军地双方的共促活动,它不仅是一年一度的部队来校承训,军校教员的来校教学,而且是具有延续性的以主次地位为立足点,以主要内容为活动依据的不断改进前行的过程。这种机制建设需要三大环节协作处理,特别是最高环节的顶层设计安排,坚持“顶层设计、中间带动、底层探索”的办法行事,“建立起由国家、军队、社会、高校和家庭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国防教育力量体系和军地职能部门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1],做到机制体制建设的稳妥有效,保证各方参与效力的实现,并注重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二、注重协调多方参与主体

军地双方的“两条线”是需要军地双方主体去践行的,军地双方也只是个统称,各方还存在多个分主体,形成了交叉共存的主体系统,各个分主体存在利益、价值观和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区别,也就存在必然的矛盾。这些矛盾一方面是多主体参与事务所固有的特点,另一方面会导致效果难以增强,甚至削弱。

(一)协调军队各分主体与地方各分主体之间的矛盾

军队主体包括军委、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各部队,地方主体包括各级教育部门、高等院校等。这其中存在两种分矛盾:一是军队主体系统内部各分主体的矛盾和地方主体系统内部各分主体的矛盾;二是军队主体系统各分主体和地方主体系统各分主体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程度又存在区别。首先,军队主体系统内部各分主体的矛盾由于军队系统强调的服从性和指令传达的相对畅通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矛盾的化解和目标的达成,而地方系统各分主体的矛盾由于地方行政管理及行政部门和高校关于权限的划分等决定了矛盾不好解决。其次,军队系统各分主体和地方系统各分主体的矛盾最难解决。如依照属地管理原则,地方人民武装部门对各高校人民武装部门具有业务指导权,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自的考虑和初衷不同导致在某些事务上难以协调。这些都是影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果的主体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解决这些矛盾一方面需要军地共促机制的及时建设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双方主体系统的主体关系结构的优化,找到矛盾的连接点,确定相关规章制度,并提高人员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协调军队各分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矛盾

相对于地方主体特别是高校主体而言,军队各分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联系更为不紧密,因而并不十分了解学生主体的需求,主要是有关于国防教育的需求,这种矛盾不易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主体因素被地方系统其他主体因素遮盖,一言以蔽之,即没有以学生主体为本。军队各分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矛盾具体表现在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关于学生军训的相关规定是否合理科学,制定的学生国防教育政策和制度能否代表学生自身关于接受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的想法,如果学生主体的想法与国防需求相顺应,那么,怎么保证这些政策和制度就达到这种顺应,或者说是能否保证维持并促进这种顺应。省军区和承训部队是否考察并在具体政策中考虑到了本地情况,特别是本地学生的情况,如边疆地区高校学生主体的需求和内陆发达地区高校学生主体的需求等情况因素。承训部队能否依据特定高校情况,如综合性大学、单科性大学、本专科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军事技能训练,军事院校教员是否考虑到了这种特定高校的实际情况因素。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地方相关主体主动提供让军队各分主体了解学生主体的条件,减少了解的盲区和误区,甚至建立相关制度保证常态性。

(三)协调地方各分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矛盾

地方各分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矛盾和军队各分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矛盾处于对应状态,解决好上一种矛盾就必然能够解决此种矛盾,正是因为遮蔽学生主体的诉求过多,导致过多地和军队各主体接触,进而先入为主地按照自身想法行事,引起学生主体的反感和不支持。各级教育部门在和军队主体协商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地域特点,又要考虑到在这种地域特点对国防教育影响过程中学生应该发挥的积极性作用。特别是高校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矛盾最为突出,“国防教育的教学及管理体系不完整、不系统”[2],高校在制定军训方案、实施军训和汇报表演中,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引起学生厌恶军训、合理避训的情况出现,训练积极性低,在理论课授课时,学生也表现出反感,访谈调查结果是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并不能增加多少专业知识,占据专业课学习时间,另一种表达则是对教师的授课水平质疑,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师资培养严重滞后于理论课教学实际,军事院校教员支持力度有限。解决这种矛盾要和上述矛盾统筹处理,特别要着重处理高校主体与学生主体在国防教育诉求方面的冲突,这需要建立诸种共商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

事实上,“两主线”和“多主体”是从理论上加以抽象区分的,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两条主线是交叉进行的,各个主体也是处于相互影响的氛围中,且各个主体必然依照主线进行相应活动。因而,理论上的划分和实践过程要做到辩证看待,前者是为了厘清教育思维,促使教育者从纷杂的教育事务中跳出来评价和设计自身的教育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实际,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质量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而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同时,也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已然成为了民办高校的首要工作[1]。

一、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质量管理理论是在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经过多年的演变,这种理论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所谓的质量管理,主要指的是通过控制、指挥、协调等方式在质量方面进行的活动。其中,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作为质量管理的组织者,必须提出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方针,并根据质量方针明确进行质量管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与之对应的一系列质量管理的规则、原则等。

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特别是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人力、物力资源配备,同时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各项质量活动,使客户满意。

基于此,民办高校质量管理就是指,根据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根据民办高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确立质量管理目标,并根据质量管理目标制定健全的管理标准与管理原则,同时进行各项资源(人力、物力)的配备,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利用教育质量活动,提高学生及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学校的满意程度。

二、民办高校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以及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扶持,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贡献有效的力量。从我国民办高校办学以来,民办高校学生规模不断的扩大,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民办高校质量管理,提高民办高校办学整体水平,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民办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推动民办教育的重要组织,只有将每一所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提高,不断的促进民办高校质量、规模、效益等的协调性,才能为民办高校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下,由于种种因素,群众对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存在一定的偏见,如果民办高校不能对质量加以重视,很难保证不会陷入办学困境中。只有加强对质量管理的重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民办高校的资源配置,制定长期有效的质量管理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满意度,促进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加强民办高校质量管理工作刻不容缓,是现阶段民办高校工作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下文中笔者基于自己的经验,提出提高我国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三、提高我国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措施

1.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在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要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就必须要对科学的发展观进行始终的坚持和贯彻,而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将“以人为本”的观念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民办高校得到快速的发展。

2.对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在民办高校建设的过程中,要想对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就必须要从以下2个方面入手:①加强国家对民办教育质量的监控和评价。首先,我国的教育机构就必须要为民办高校的建立提供一个具有质量保证的政策环境,使得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利的保证。其次,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督,对不合格的学校进行依法的查处和取缔,并对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3]。

3.准确的确立学校的定位,开设合理的专业

我国的民办高校主要是对人才进行培养、发展科学的技术以及服务于社会。因此,在创办民办高校时,就必须要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并树立培养复合型、全能型、应用型的思想观念。同时,在创设专业的时候,必须要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的发展规律有效的结合起来,根据实际的情况开设广泛受欢迎的专业,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入学的效率。

4.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民办高校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它不仅是学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而且也是民办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对民办高校的教学秩序进行有效的稳定,以及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创建民办高校的品牌,就必须要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我国民办高校教学的质量,不仅能够对社会以及学习本身的经济效益进行提高,而且还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高需求,因此,在创办民办高校时,就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定位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建立一个具备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学校,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增加高校的入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奚云霞.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研究[J].教育经济与管理,2007(学位年度).

[2]戴家隽,贲智勤.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综述[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高校教育质量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大会上提出要“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2006年5月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和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可见,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一、民办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一)师资队伍薄弱、建设规划不科学

出于节约开支、降低办学成本的考虑,民办高校专任教师比例普遍还很低。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退休教师,他们年龄偏大,工作的“黄金期”已过,其次来源于高校的毕业生,年轻教师阅历简单、缺乏经验,尚未完全成长起来。还有一部分是从周边的高等学校外聘的兼职教师队伍,且比例颇大。兼职教师有限的工作时间严重地受到所在单位的制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受聘学校的工作中来,严重影响专业建设和课程规范的建设,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总体来看,教师队伍中缺乏骨干力量。

同时,由于民办高校中教师的合法地位和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教师在职称的评审、国家或政府的奖励评定上都处于劣势地位,这都影响了在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又给新教师的引进人为地设置了障碍,故而难以吸引优秀师资。另外,民办院校普遍不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没有意识到“管理质量决定着教育质量”。

(二)学校生源短缺、质量较差

民办学校在生源方面存在生源数量严重不足和生源整体质量不高问题。对民办高校来说,足够的生源,是其生存的关键。随着普通高校不断扩招以及高考政策的逐步开放,加之社会上对民办高校还存在着一定的歧视和偏见,民办高校的生源日趋紧张,新生报到率降低,学校实际招生人数与计划招生规模有差距,导致许多民办高校不能形成预期的办学规模,使办学整体效益受损,也影响了投资者、办学者的信心。民办高校招生在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而生源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决定社会认可程度,社会认可程度又决定生源数量,民办高校在生源问题上正陷入这样一个怪圈,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

(三)专业设置单一而重复

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受制于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力量有限等因素影响,专业设置普遍偏重于文科,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专业是纯人文社会科学,导致民办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形成名副其实的教育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纵深发展。其次是,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的办学现象依然很严重。因此,对热门紧俏专业是有师资坚决上,师资欠缺抢着上,没有师资照样憋着上。最终造成新一轮的教育资源浪费,紧俏热门专业的人才很快的过剩,造成相对过剩与失业,增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问题的对策

(一)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即要求教师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兼专比例、职称结构等方面保持合理、科学的比例,能充分体现出层次性、梯次性、持续性的特点。因此,民办高校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大力引进中青年教师,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创立自己的教学和学术品牌。此外,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加强学术文化建设,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教师的转岗与继续教育,给年轻教师提供进修、提升的机会,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公立学校的教师到私立学校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

(二)提高素质要求,调整生源结构

民办高校创立初期,为争取生源,做大规模,许多不能适应高校生活、素质和能力较低的生源进入民办高校,影响了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特别是对内涵建设的强调和深入,民办高校应注意提高生源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放弃那些不规范的招生类型和计划外生源,优化生源结构和质量,专注于高职教育,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生流转上,处理好进口与出口的关系。学生的出口畅通、就业率高,使物尽其流、人尽其才、学尽其用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关键。出口畅则进口通,有通畅的出口,才有迅速发展的学生规模。为此,民办高职院校在招生方向上,要以出口为导向。在招生时,就要考虑毕业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一定的职业稳定性。学生学而有用、一专多能、出口畅通,生源才会稳固,学校也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打造特色专业和课程,重视实践教学

在学科专业定位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实现专业建设与社会需要的对接。根据自己的教学科研力量,结合社会需求,着力打造自己的龙头专业,做出自己的独特品牌,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其次,课程结构应突出“高职性”,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努力使实验条件在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加强与地方经济的融合,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将来在人才市场上站稳脚跟打下基础,增强他们的就业优势。

三、结语

总之,我国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存在着现实问题,民办高校唯有始终不断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凭借自己相对较多的自主权,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走重质量、特色的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B):1-2.

[2]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二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07,(3):4.

[3]夏季亭.论民办高校的和谐健康发展[J].英才高职论坛,2007,(3).

[4]张双武.教师队伍告别组装.中国青年报(电子版),2003-01-20.

[5]丁晓昌.解放思想积极扶持民办高校上新台阶.中国高等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