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校教育理念十篇高校教育理念十篇

高校教育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46

高校教育理念篇1

第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具有国际性。在大多数人的观点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产物。但是如果对国外一些知名的高校对学生的管理理念等进行细致分析,你会发现,其实这些管理理念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有着相类似的作用,运用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来形成同样的效果,国外的这些学生管理方面的理念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在某些方面我们甚至可以对其进行借鉴发展。比如在美国的高校中,在对学生事务进行管理的时候,不但有着十分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流程,管理队伍也是十分专业的,这些都和美国文化十分符合,使得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第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具有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因为高校中的学生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其思想行为发展无一不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无一不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长的。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融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的。第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具有导向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在理解并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建立也是如此,必须要能够反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要能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想政治方面发展。先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能够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且引导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其发展。高校中的教育管理人员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才能够对高校学生活动进行正确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实现预先设动好的教育管理目标。第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具有前瞻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所表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到达的一个状况,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的现状。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在目标的引导下去充分的整合现有资源,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培养大学生实现全面协调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应该能够让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一个超越现实的效果,使其能够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理念应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设定,将现有的状况与未来的理想状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能够达到的目标,使之具有可预见性和前瞻性。第五,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应该具有规范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管理从而实现规范行为的作用,如果没有规范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那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不会长久的发挥效果,其未来的发展也是十分被动的,绝对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有着规范的作用,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在设定好的规章制度下有序的进行,从而快速、平稳的达到理想的状况。

2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科学内涵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具有科学性。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就必须具有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管理,使得高校中的各种资源获得最科学的配置,发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提高;我们要用科学的手段对高校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使得这些资源能够在消耗最少的情况下,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我们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管理规律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符合其学习生活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获得长足的发展,最终获得全面的发展。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具有和谐性。所谓和谐性,指的就是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时候,必须对各种资源事务进行和谐化的管理,将其运用到各种事务的管理当中,使得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和谐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管理各种要素自身的和谐发展,其中包括教育管理目标之间的和谐、教育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教育管理方法以及内容等方面的和谐等;我们要对高校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和谐的管理和整合,使其能够获得最优化的配置,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其中管理资源还包括了自然方面的资源,也就是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社会资源,而学校方面的资源则是学校所具有的物质资源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等等。最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按照人性来对各种情况进行管理,牢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进行管理的对象也是人,管理的目标是激发人的自觉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用人性化的方式方法对对待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性的发展,要用人文关怀的方式,用道德感悟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结束语

高校教育理念篇2

1.1学校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没有学生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将学生培养成才,是学校的中心任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培养方案和目标的制定,要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方案和目标的制定中,尤其是具体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计划实施,既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进入社会后是否能够得到长期的发展。注重对人文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健全的、全面的综合能力素质,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第二,在教育管理中,把学生当做服务的对象。家长花钱将学生送入学校,学校再将学生送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是教育的消费者,是接受学校提供服务的对象。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他也是学校的管理对象,是学校输入到社会的一件特殊产品。因此,高校教育理念应把学生看做服务的对象,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保证向社会输入的都是合格型产品,在学校和学生的关系中,学校是领导的一方,不管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教育的使命,因此在教育规章制定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第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关系。教师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也要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品质修养树立良好的作风。

1.2办学应以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中引导学生的学习,因此高校教育理念的实施必须依靠教师的力量。给教师配备先进的教学资源,不管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实力,都应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也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注重对教师积极创新精神的鼓励,保护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量。管理部门也要约束自己权利的膨胀,认真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切忌管理过死,抹杀了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教学潜力不能完整发挥,积极鼓励教师在和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大胆假设,探究教学新领域。

1.3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教育质量观我国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均衡,因此决定了高校的教育理念应结合地方高校的自身实际特点,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要想处理好教学质量观的综合实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鼓励学生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时候,能够自主的学习。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对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尊重和保护学生对教师教学提出的质疑,以及对于知识所遇到的难题。

其次,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传统的教师只是单纯地将知识进行传授,由于时代的发展,学生更应学会如何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高校教师应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在对学生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全方面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更高效的教学。结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认真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为学生创造健康、自由的学习环境,促进天性的解放。教师在发掘学生潜力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以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课堂课后交流等方式。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发展。

其次,通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社会对通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因此将专业淡化,提倡通用型人才的培养很有必要。防止过分强调专业,正确处理好“专”和“通”的关系,提高广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但同时,又不能忽视也专业化教育,一味地培养通用型人才。因此在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科学教育、人格素质的培养。

最后,提倡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纵观历史,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强调“科学”“民主”,在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德先生”和“赛先生”在教育领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国家的相关教育法规也有明确规定,教育应该具有民主性,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这是高校教育的使命,严格保护学术的纪律,杜绝学术的腐败现象。在“科学”“民主“”创新”的支撑下,让学生在教育的长河中扬帆起航。

2结语

高校教育理念篇3

一、和谐及和谐理念

人类对“和谐”的孜孜以求与期盼,更多表达的是对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在人们看来,家族中的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社会上不同的行业之间、朝堂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等等的和平相处是太平盛世的标志。目前学术界对于“和谐社会”的概念理解存在很大分歧,如有人从宏观的角度认为,和谐社会就该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也有学者从利益调节的角度,认为和谐社会是依赖法律和道德调节社会利益冲突的社会;其中法律制度要通过民主政治建立,道德则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长期积淀的基础上。

其实,“和谐”就是内外协调、上下有序、力量均衡、功能优化的状态。如果从处理矛盾的角度看,“和谐”就是平衡、协调矛盾的意思,是矛盾的统一性在人类世界的最高表现形式。辩证法认为只有把矛盾的双方连结起来,使事物处在稳定状态,才能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我们把人们渴望这种和谐状态的思想观念叫作和谐理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和谐理念的价值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属

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协调人际关系、团结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其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一致,与社会整体的发展保持和谐的步伐。

高校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牢固树立起公平、公正、正义、宽容的和谐社会理念;坚持以德育人,将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真正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自觉要求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使学生树立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倡导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丰富其精神需要、提升其生活品位,使其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平衡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所需

作为一个具体教育领域的建设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体系建设,还是教育内容、操作方法等方面均需达到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要与社会的其他部分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亦指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本身的内部和谐。自身的和谐发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前提。

3.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改善所迫

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上存在着种种“不和谐”,主要表现有:一是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模糊。由于中学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使得学生以上大学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进入大学后,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引起的社会分化,使部分学生思想混乱,失去理想信念,有的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态度冷漠,政治淡化倾向较为明显。二是功利意识强烈,道德修养滑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功利意识不断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人际关系中真实和坦诚的氛围淡化、浮夸虚假的东西日增。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自我,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养成,美丑善恶概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功利意识强烈。不少学生在道德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严重脱节,言行不一。三是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差。随着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日趋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观念、抗挫折能力较差等性格上的缺陷较为突出,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此外,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不少误区,主要体现在:

(1)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在我国高校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重理轻文”是许多包括一些著名高校的通病,很多高校只讲现实、讲利益,不讲长远、不讲理想。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太过现实和短浅。“因此,科学教育必须有人文精神的导引与约束,必须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2)重学校强制管理,轻学生自律。一些高校管理学生的基本方法仍然是强制性的奖惩,而非民主基础上的学生自律;只制定规章制度,忽视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说服教育和引导工作。

(3)重形式,轻效果。计划上安排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但大都是虚化、泛化的东西。缺乏适合高校学生年龄特征、形式新颖、教育目的明确的活动。

(4)重成绩,轻德行。《大学》开章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一些学校的头等大事就是围绕学生的就业率做文章,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忽视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教育。

(5)重智能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重智能的表现形式就是唯成绩论,以成绩好坏这一个标尺来衡量学生的各个方面。事实上,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面对着来自许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形形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媒体已就有不少关于高校学子不堪重负而选择自杀的报道。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理念

1.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理念的本质

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相信他们,高度重视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同样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内心世界将更加复杂多变。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政策的导向对社会和谐问题关注不够,反映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在认识思想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而对于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所以,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大学生思想需求和多元思想的实际,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围绕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把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实”。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理念的基本要求

(1)兼顾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实施的管理。它要求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努力从被管理者全面和谐成长需求的角度设置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自身的积极因素。同时,它要求管理者自觉地将管理与育人结合起来,努力将管理的要求内化为被管理者自身的需求,不能简单地“管、卡、压”。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因此我们必须将学校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建立互动交流、平等对话、互相信任的思想教育平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人格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激发其积极思维的主体意识,使其从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中去寻找真理、学会做人,建立诚信、友善、责任、自我约束等优良品质,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2)兼顾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高校应注重发挥人文精神具有的开启心智、文明教养、磨砺意志的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和行为控制,更要重视人性的呼唤和人格的塑造,把培养学生的人格作为基本任务,以求在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和谐进步。淡化对财富的物质冲动和单纯的牟利动机,弘扬以现代人文精神为主旨的终极关怀;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现实价值与期望价值相统一的价值伦理精神;倡导鲜活的符合时代精神的语言风格,杜绝庸俗粗鄙、不健康的语言;提倡高雅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调,提高学生精神素养,使之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在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潜在作用下,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实效。

(3)兼顾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稳定存在的心理基础。有些违法行为就是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和谐的结果。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影响着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应采取措施,不断探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兼顾共性与个性。和谐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鲜活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要的任务。要克服那种为求得统一而忽视人的正常自我需求、扼杀人的个性发展的现象。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5)兼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更为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突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坚持多元化与主导文化的统一,坚持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现实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校园文化建设应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要突出时代特征和高校特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在中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可能性.人民网,2005-01一11.

[2]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5-02-26.

[3]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4]赵捷.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2).

[5]何祖佳.强化“和谐”理念,不断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J].新西部下半月,2007(9).

[6]姚锋.人本精神,和谐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湖南教育网.2008-11-28.

[7]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高校教育理念篇4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构筑起一个新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展示和强化了创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引导高校体育教学以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形成一个涵盖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目标和创新教学手段的综合型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二、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创新策略

1.创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结构

高校体育教学结构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创新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以将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校外体育项目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体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整合。另外,体育课程内容的创新还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社会实践活动、课外体育训练、校外集体运动项目等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体育素质。第二,突破性地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部门有效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时间和任课教师等,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创新。第三,有选择性地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学生在体育素质方面有着差异和不平衡性,因此,体育教师在设置体育课程结构时必须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体现体育教学的灵活性。

2.创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思想和加快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就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对体育教学、学生、教师的全方位评价体系。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创新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有助于完善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也能为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评价体系的创新工作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找到教学评价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步骤、有目的地解决难题。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必须从全面着手,掌握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以便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学习需要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最后,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教师的教学质量、工作态度、责任心、业务能力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3.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

高校教育理念篇5

关键词:和谐理念高校教育管理管理实践

如何看待和谐理念与高等教育管理的关系,以及在和谐社会视阈下如何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相应改革,使其更加契合和谐理念,更加适应高校学生成长的需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和谐高等教育管理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的是人这个中心,在有助于人的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管理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有机统一。现代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要实现这一点,就是要将人的积极性最广泛地调动起来,使其富有创造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高校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是人,也可以说是人的组合,教师、学生、职工在高校这个大家庭中的表现如何,决定高校发展。必须让高校成为所有实现个体价值和理想的场所,从而使人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2.服务理念

主体性与发展性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诉求,即促进人的现代化和主体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点,高校教育管理不可避免地要突出“服务”这一根本,通过服务,为高校管理组织中的各个成员提供实现他们价值与理想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资源都可以让成员高效快捷地使用。与传统高校教育管理不同,强调服务理念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越来越淡化管的功能,而重在理上下工夫,理顺各种资源,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大家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人都有心理需求,即使是在管理与服务的选择上,人们更愿意得到的是服务而不是管理,越是服务到位,高校各个成员对各项管理内容的认同感也会越强。

3.关爱理念

人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积极因素,也是最具创造性的资源。高校教育管理要实现对人的管理,首先是要做到尊重他们,即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客观认识他们的完整与独立。因此,高校教育管理一定要秉持尊重与关爱生命的理念。其次,要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人是情感动物,有强烈的心理需求。高校教育管理要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能。最后,要通过尊重协调成员间的关系,使其在高校环境中高效地分工合作。关爱理念,是从内心深处对高校各成员的尊重,也是让他们体会到高校是一个和谐大家庭氛围的催化剂。

4.民主理念

民主及平等,是现代人文的核心理念,高校作为一个集中较高文化素质、较强独立意识、较强创新精神人才的地方,他们对平等、民主的需求要较其他群体要强烈得多。对于高校教育管理而言,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要更多地运用柔性管理替代刚性管理,同时,为了贯彻民主理念,还应该尽量开展自我监督管理,让学生与教师在自主与自治下,充分挥洒自己的个性与意愿。在制定各项管理规定时,要最大限度地听取各位高校成员的意见,给他们参与权,以达到共同管理的目的。民主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增加成员对管理事务的参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可通过大家共同探讨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自然而然地会赢得大家共同的遵守,这无疑比由管理者制定制度,要求大家一起遵守的效果好得多。

二、和谐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讨

1.教育管理机制的和谐

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机制,是保证和谐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是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与基础。传统的教育管理机制中,人往往是第二位的,重视的是机构、权力与章法,其具体做法是,通过建立完善严格的规章,实现对高校各个成员的管理与控制,对于所有的成员来说,服从管理是最重要的,整个高校成为一个在管理制度下具有计划性与统一性的整体。这种管理是刚性,要求每个人听话就好,谈不上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也无法发挥创造性。久而久之,在这个环境下的人会越来越没有创造性,墨守成规近似于机器人,由此产生了传统高校管理机制下管理效率低下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高校教育管理要融入和谐理念,就必须做到几点,一是管理机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为高校的每一个成员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着想,考虑如何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即考虑管理的有序性,更考虑人的价值的体现,从而满足所有成员的需要。二是要将管理机制置于法律法规框架下,法律所赋予人们的权利,在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中都应该得到保障,有利于对高校成员合法权益的保护,保障了高校管理的正常秩序。三是管理要体现民意,即在管理中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听取意见,鼓励他们为了学校的发展提出建议。鼓励他们以学校的各项制度提出完善建议,从而保证管理制度既不脱离群众,又可以让他们自觉执行,提高高校管理效率。

2.管理运作的和谐

有了好的机制,只是和谐高校教育管理的第一步,关键还在于如何执行这些制度,也就是具体的管理运作。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在管理的运作环节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如,校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往往是校园管理的高层过于重视权威,对下级没有亲和力,下级对上级只有服从,却缺少真正的尊重,下级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比如,管理成员之间也相互不和谐,有的人过于计较,总想着管理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有意见、有建议不当面说而是喜欢背后说,影响人际关系。比如,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相互不和谐,要么是相互推卸责任,要么是各自为政,没有现代管理急需的团结协作精神。因此,在和谐理念视阈下推进高校教育管理,要在其管理的具体过程中融入和谐理念。一是要在管理运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管理过程单纯靠行政命令,强行推行某些管理制度,其效果并不是很好。反而是将心比心,将高校成员摆在相等的位置,从他们的心里所想出发,尽可能地使管理过程变成满足各个成员需求的过程,其管理效果将更好。通过让各个成员在被管理前从内心接受管理制度,从而达到不治而治、无为而治,促使成员更多地实现自律与自育。二是要在管理运作的过程中,将管理化为服务,使大家更好地接受。管理者要加强对各个成员的了解,尽力帮助他们,关心和尊重他们,进而感化他们,让各个成员自觉地将自己的目标与学校的管理目标有机统一起来,进而成为高校管理效能的助力。三是要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尊重,不应该是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应该视为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在高校环境中,大家共同享有高校的资源,在这个环境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并共同推动高校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高校教育管理融入和谐理念,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要正确理解和谐理念以人为本、关爱、平等、民主等丰富内涵,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管理机制的具体运作中融入和谐理念,不断改善高校教育管理环境,发挥高校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各成员之间和高校整体的健康发展,提高现代高校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涛,曹广喜,花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提升的路径选择[J].价值工程,2013.24.

[2]倪志梅,唐虹.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J].学术探索,2012.10.

[3]陈涛,李宇瑾.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幸福指数浅探[J].江苏高教,2013.6.

[4]罗引青.切实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充分促进大学生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7.

[5]陈礼明.探究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华章,2013.22.

[6]邓爱华.高校教育管理中如何“以人为本”[J].江苏高教,2013.5.

高校教育理念篇6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人本理念;管理

收稿日期:2007―03―13

作者简介:张伟(1965―),女,汉族,江苏省泰州市人,浙江师范大学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与继续教育管理工作。

21世纪是一个教育社会和学习社会,也是以人为本、以创新发展为特征的时代。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是人类对人的存在的重新反思,也注定了新世纪的教育改革要走人性化教育发展的道路。本文拟就把人本理念与我国成人教育的管理实际结合起来,谈谈如何促进成人教育管理。

一、人本理念的深刻内涵

1.人本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人本理念及其模式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人际关系理论,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期为人力资源理论(又称新人际关系理论),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理念的基本观点为:组织是重要的,但组织中的个人更为重要,组织是为人而存在的,所以管理应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提高人的积极性和管理的效率。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梅奥。他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思想。具体地说,有如下特征:(1)更加重视组织中人的因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2)更加重视组织成员的心理满足、交往行为、意见沟通、权力运用等。(3)强调不仅完成组织目标,而且要顾及个人目标,使两者结合起来,组织才真正有力量。(4)提倡组织中实行民主参与管理的领导方式,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中可看出,人本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认识为基础的人本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中,人被认为是既有丰富性、精神性、非理性心理意识的主体存在,管理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在管理方法上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判断、行为标准等“软”的因素长期培训,通过培养自己组织的组织文化来提高组织成员的凝聚力。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科学管理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影响。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现代管理思想的源头活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如《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孟子坚持“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还有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现代的人本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要求管理者“居仁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可以说这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

2.人本理念是管理工作的最高理念

人本理念是管理工作的最高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早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同样可以指导高校的成人教育工作。高校的成人教育工作目标是既要把学员造就成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又要把学员培养成各种能力协调发展的人。要牢固树立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一切发展中的人是最重要的科学发展理念,立足于成教学员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2)人本理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高等教育是塑造和培养人的,它对人的影响是具有根本性,它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领域的人本理念要比其他行业都要强烈和牢固。高校成教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学员主体意识。(3)人本理念是管理思想的最高层次。从管理学角度讲,所有管理都是为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坚持人本理念,就是强调在管理中必须把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当作管理的最高目标,把人的长远发展和长期生存当作管理的根本所在。高校成教管理工作要围绕一个根本目标,即朝着学员的全面发展努力。脱离这个根本目标,一切管理工作将以失败而告终。

二、高校成人教育实施人本管理的必然性

实际上就学校管理而言,人本管理涉及的“人”有多方面的:有学校领导、教职工、学员,还有家长等等,这些“人”对学校管理的实施都有重要的影响。大家都懂得,没有钱是难以办好学校,但是仅有钱而没有得力的人,肯定也办不好学校。至于其他教育资源,如周边良好的育人环境无一不需要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充分、合理地应用人力资源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管理实施人本管理也是理所当然。而从学员的角度来看,人性化管理也是成人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目前,当代高校成教学员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尊意识以及自我发展意识都非常突出,他们特别需要被尊重,特别需要平等的交流,非常反感外界的强迫和居高临下的说教。他们的身份是双重的,他们不仅具有受教育者的身份,而且还是与管理者具有平等地位的权利主体,他们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更加注重他们的合法权益。还有高校成教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法律意识较淡薄,学员与学校之间的纠纷也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对学员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学员之间的很多矛盾,降低学校管理成本,而且有利于构建一个民主健康的师生关系。对成教学员的工作,不仅是管理工作,更应是服务工作。要有效实现管理目标,需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既要强调管理者的身份,又要尊重被管理者的自尊和价值。管理者要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被管理者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可以说对高校成教学员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培养成教学员尽快成才,促进成教学员的全面发展。

三、人本理念贯穿于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审视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组织管理现状,不难发现管理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对成教学员的监控,强调服从、统一和接受。在实践中明显表现出管理制度僵化、管理形式化、管理操作技术化、管理的庸俗关系化,体现了重章法而不重人的特点。那么如何寻求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成人教育的灵活性,满足受教育个体――成教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呢?在成教管理工作中应怎样对成教学员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呢?

1.规章制度的设计要体现人性化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原有的高校成教学员管理规定确实存在不够合理的地方,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对此在制度设计上要贯彻人性化理念,做到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既要合法又要合理。如《函授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函授学员考试规则》、《成人教育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弹性学制实施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都要体现人性化思想,要顺乎学员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人才培养模式,而不能走向反面,即压抑学员的个性发展。而且还可扩大制度设计的参与面,充分听取学员的意见,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应及时修改。

2.激励机制与人本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自强不息。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就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通常来看,成教学员的管理手段有教育手段、激励手段和行政处分手段,管理手段的选择要以人为本,教育手段和激励手段是我们主要管理的方式,而处分手段则是前面两者的补充。我认为,高校的管理手段还要多用正面激励方法,少用批评方法。在对成教学员的管理中,应采取激励机制与人本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具体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采用刚柔并举的运作方法。提倡激励机制刚柔并举的运作方法,就是要在制度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学员融入人文关怀,无论是质量监控、绩效评估,还是奖惩实施,都要关注学员的心理反映,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具体来说,就是要对监控过程、评价结果做客观分析,对刚性制度进行柔性分析;在进行奖惩和分配时,更要注意在执行刚性制度时体现人本关怀的精神。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统一起来。对于因为运作过程中出现特殊困难而效果不佳者,要给予真诚的理解和关心,可以考虑对其减轻处罚。对于克服更大困难而取得优良绩效者,要给当事人上浮奖励,以保证其心理平衡。

第二,增强激励机制运行的透明度。透明度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效果的好坏,如果是暗箱操作或者过于强调主观作用,不仅会挫伤学员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使激励机制成为管理工作的障碍。

第三,注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平等交流,注意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保证给学员一个充分说话的权利。在重大管理决定之前,要建立学员参与制度,尤其在重大处分之前,一定要给予学员申诉的机会。在管理中一定要坚持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凡与学员相关的规章制度都要让学员知晓,凡与学员利益相关的事项要实行公示制度。同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要注意保护学员的自尊,维护学员的个人隐私,保护学员的权益不受侵犯。

第四,关心、了解学员的需要。要注意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与学员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成教管理者要关心、了解学员的需要,要把学员的冷暖放在心上,经常列入议事日程中。要主动与学员交往,做学员的知心朋友。了解学员的内心世界,要关心学员的思想、业务和生活,重视他们的发展,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困难。当然,以成教学员为中心,坚持对成教学员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并非放任自流,并非学员的一切都由学校包揽、学校承担无限责任,学员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事实证明,只有把人本理念与我国成人教育的管理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我国成人教育管理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理念篇7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孔庚(1980-),女,河北高碑店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秦皇岛0661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58-02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但是,社会的发展变化使高职思政教育受到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推进高职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不仅是学校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国家和社会关心的重要议题。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我们就不难发现做好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如何的重要、迫切和艰巨。笔者就如何推进高职思政教育的改革谈谈个人的浅显看法,以期就教于方家。

一、我国普通高校及高职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思政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很多人眼中,以往高校思政教育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呆板枯燥的,甚至是乏味的。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和主导者,一味向学生灌输纯理论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对象,也就是课堂的客体,在讲台下听得云里雾里。然而,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高校思政教育在理念上发生了显著变化,提出了“大思政”的教育观。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树立了“把学生放心上,把学生当亲人”的理念。总的来说,就是当下大学的思政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统一化的教授模式,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相反,学生从课堂的客体转为主体。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时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更是学生们倾诉心事的好朋友。二是各种高科技器材被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中。例如多媒体、计算机、摄影机等,这些器材辅助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氛围,还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往往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密切联系国内外动态,向学生传递一切前沿的信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在吸收国外精华的同时又将我们中国的特色和传统融入其中,使学生增强了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也获得了自身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不错的进步和发展,在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和芦山地震等事件中,大学生们的表现让我们感动。

作为高等教育一个分支的高职教育,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远不如普通高校做得好,呈现出种种问题,这跟高职院校普遍重技能轻知识的理念密切相关。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或部门还不够重视思政教育,导致无论是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思政课的资金投入都远不如其他课程;针对高职生思政教育的教材也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没有建立必要的政治资料室;在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改进,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提倡和普及;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使学生的课堂兴趣比较低;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的实践非常重视,而忽视了对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

二、加强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当下全球化越来越紧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亦越来越频繁。随着这种频繁的交往,彼此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等也发生了猛烈碰撞,尤其在年轻人中,引起了种种不良效应。例如,有些人对西方的价值观充满了羡慕并积极宣扬。高校学子的认同危机颇让人担忧,而高校学子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栋梁之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假若这样的力量被某些居心叵测的集团加以利用和挑拨,那无疑将对我国的全面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党中央和政府一直就很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在2004年就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如此可见,做好高职思政教育意义重大。

1.可以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输出实践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输出的学生应该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政治立场坚定,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思政教育的实施恰好可以使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结合,从而成为国家建设的可靠力量。

2.思政教育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的全面发展也被纳入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具备过硬的技术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也是相当重要,具备这些才称得上是全面发展。高职思政教育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做到这一点,自然而然会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发挥导向作用。

3.思政教育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职生正处在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观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而思政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帮助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高职生们把握是非曲直和人生的大方向。

4.高职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高职思政教育通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的就业指导,使学生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明确定位与和自己相匹配的职业理想,提前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环境,使高职生在校期间就有意识地培养个人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等,以此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水平。

三、推进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1.与时俱进,转变理念,发掘高职思政课的人文内涵。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大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相对滞后,在理念上还停留在高职教育发展伊始的状态,即通过纯理论、纯灌输式的封闭环境教育树立学生的“三观”。而目前的高职教育主要采取“工学结合”的模式,学生不再处于封闭的校园,他们奔走于学校、企业、社会之间,因此思政教育也要作出调整,更新教育理念。一是不再囿于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高职生实行工学结合,使得他们的生活、学习更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因此,高职思政教育要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尽可能探索出适应高职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摒弃过去思政教育学院式、围墙式的呆板教学方式。二是要把握学生实习过程中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带来的冲击,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使得思政工作难度增大。思政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要关心学生日常的琐碎事情,也要密切把握每位学生的精神状态,尊重学生的个体特性,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尽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改变过去思想政治老师刻板固执的形象。加强人文关怀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三是特别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每年有大批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不断地提高个人自身的职业素质,才可能在将来的求职中占取优势。

2.尝试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思政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的高等教育教学中已经很普遍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例如运用多媒体上课,用电脑模拟实验等。但是,在高职思政教育教学中,却很少用到前沿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因此,未来的高职思政教育,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一是继续运用和发掘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声音等优势吸引学生的兴趣,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二是学校应该在自己院校的网页上建立思政教育方面的宣传栏,并且实时更新,紧跟国内外动态,老师和学生可以在此互动交流。三是老师和辅导员应该紧跟现实,注册自己的博客、QQ、微信、微博、e-mail等,建立起与学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交流方式,尽可能多地掌握不同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最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传统的思政课无非是老师在教室中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灌输,这种模式太过教条,已不能适应今日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因此,要彻底清除和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一是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传统教材为蓝本的课堂教学内容,高职不同于本科,它培养的是技术人才。因此,高校应通过实地调研,编写出适合高职思政教育的教材,当然这也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的投入。二是要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课堂上的理论讲解,还要在学生实习期间,利用企业文化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课堂、学校、企业三者的结合,使得高职思政教育从认知体系上升到应用体系。三是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的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改变以往片面强调社会价值的局面,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达到服务社会和个人的统一。

4.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中。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缺乏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他们就处于相当的劣势。因此,为了提高职毕业生的竞争优势,最好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方面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帮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一是要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以及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尽早地帮他们确立职业目标,明确奋斗方向,从而快速投入高校生活。二是要在专业教育上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学好专业基础课和掌握动手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三是要在思政教育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就业相关的课程,为即将步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他们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特别是在毕业季,教师应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们开展毕业教育,给他们信心,鼓励他们步入职场,发挥自己的才能,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拼搏,服务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思政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职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尽管推进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但是只要各方携手努力,共同为高职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出谋划策,高职思政教育的改革一定会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琴.关于高职思政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8).

[2]俞立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高职思政教育新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2).

[3]袁国玲.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职思政教育创新[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6).

高校教育理念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体育教育;理念

在我国广阔的大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民族,虽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各民族精神却是源远流长的。在中国文化当中,体育是人民强身健体的重要活动方式,同时也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各具特色。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体育特点,更是充满着民族文化气息和精神,为充实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少数民族的体育教学当中,应该重新审视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方式,是归于统一,还是实施特色教学?面对这样的现状,本文给出了笔者的意见。通过论述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和民族特色文化的结合,将体育教学变成一种融合性的课堂,多样化教学理念,让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育教育更具个性化和规范化。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中国体育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呢,如何才能调整更加高效的教育理念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统一规划,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理念

少数民族虽然以聚居式的方式生活在某个区域,但是因为文化交流得频繁,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民族的狭隘世界,甚至走向国际。所以在学生体育教学当中,不能固步自封,而要吸收外来的体育教学精神。通过包容更多的教学内容来达到教学目的,以团结、健康为基本的教学目的。体育作为一项竞技活动,它具有自己的一些规则,所以对体育的严苛性教育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也能够规范化体育教学现状。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大纲要求为基本的理念,整理教学活动和教学安排。另外,还要多了解民族以外的体育形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无论是从兴趣培养上,还是基础知识积累上都是很有帮助的。在少数民族体育教学当中,要以打造时代气息为基本的理念,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创新的教学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体育活动,让他们能够适应外面的社会和生存法则。因此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发挥特色,打造具有民族气息的教育理念

少数民族中不乏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宝贵性可想而知。即便不是文化遗产,对民族的发展也是有着很大的发展意义。比如,少数民族中一些传统节日的传统项目不仅能够表现人民喜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一种锻炼身体,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态度。所以,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育教育必然要融入少数民族的特色,创新教育方式,推进体育教育的发展。然而这个要求在实际的体育教育中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就目前少数民族体育的教学现状来说,很多学校都难以承担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的压力,很难提供给学生一个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环节。所以导致大众化的简单易行的体育教育模式长期占据教育的主要位置,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将“养生、娱乐、礼仪”融入教学理念之外,还要采取实际行动来实践它。笔者认为,根据这一问题,应综合各兄弟学校的师资力量,共同建造一个具有多样化民族特色体育教育场所,既有充足的设施和场地,较强的师资力量,也有专业性比赛等科学的训练内容。这样民族特色的体育才不会受到现代化的冲击,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才能够进一步的传承下去。这与上一条理念并无冲突的地方,只是要在国家体育教学的大纲之下,用特色性的民族活动来充实体育教育,完善体育教育的细枝末节,在创新体育教育上做多了些改变。

3简单易行,打造具有开放式的教育理念

“简单易行”是对当今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简单,我们才能随时随地地去做,只有易行,在教育过程中才容易被学生掌握。以“简单易行”为教育理念的民族体育教育是融合了学生的训练特色,培养兴趣爱好,了解体育知识,锻炼身体的一门科目。提供给学生较为简单却有效的体育运动方式,比如跳绳、踢毽子等等,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也进行活动,这样无疑是拓展了体育教育,让体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另外,通过相关数据调查发现,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项目有很大的缺失,大部分都是在竞技项目上。比如开设武术、摔跤的学校只有0.75%,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一个现象。民族体育强调的是运动的参与性,可以在娱乐身心的同时享受消耗体能和恢复体能的循环过程,能够增加身体的运动速度、灵敏度及身体耐力,提高人体机能,适合各层次的学校开设。同时,体育不是一门指导性的科目,也不是科学性很强的科目,它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们去实践。对少数民族学生体育的教育,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们“动起来”。

4积极自主,打造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进入新时代,学生们的自主性也在逐渐增强,因为他们不得已要去面对更多的问题和困难,而这时已经没有人再给予他们完全的帮助。所以从体育教学中就要渗透自主能力的教学,让这种思想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影响生活行为,锻炼行为。以积极自主的体育教学理念,就要学会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自己去“玩”。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前一节课给学生通过放映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种体育活动,然后可以进行简单的细节方面的讲解,之后就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准备好活动所需物品,并且制定好活动方案。在新的课堂上面,学生们就可以模仿这个活动来进行体育锻炼。这时往往会需要队伍中有一个灵魂人物,这一点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健康,更是性格的一个完善和潜力的挖掘。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外界的机会可能相对来说较少,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积极自主性,没有走出去的梦想。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老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将一些更加新鲜东西给学生。

5发挥地理特色,还原自然体育的教育理念

少数民族多以聚居的方式生活,在地理环境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那里的地理文化非常具有特点,更加贴近于真实和自然。在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体育教育时,可以利用少数民族的自然优势,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的环境中,呼吸新鲜空气,在蓝天白云绿草地上进行体育活动。其实自然教学理念是很重要的,因为人自始至终是离不开自然的,而且体育活动的一些灵感就是来源于自然之中。将一些体育活动还原于自然,展示自然的神奇所在。其实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只是没有被人唤醒或者是引导出来。在少数民族的体育教育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做游戏,或者是进行专业训练,都能够很好地刺激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对动作的记忆力,或者是增加他们运动的欲望。例如根据学生的民族习俗特点设置体育运动项目,蒙古族的学生可以设置摔跤和射箭等活动,鄂伦春族的学生可以组织进行进行拔河的运动项目等等,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作一些新颖的游戏项目,创新参与因素,让学生能够在自然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又减轻运动的疲劳感。

6师生互动,提倡对话式的教育理念

师生互动是最常见的教育方法,在体育教育上显得尤为重要。在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能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因为体育活动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训练过度,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是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交流来了解学生的运动程度,如果看到学生感到疲劳,就要及时安排休息时间,可以用一个小活动来放松一下学生的身体。另外,很多老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对话式教学不是很重要,主要是肢体上的一些指导。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因为一些话语的“刺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讲解的动作,或者是增加亲近感。而且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经常会被老师要求突破传统,突破自我。所以如果老师能够在锻炼时用鼓励的话激励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更加努力,更有自信地完成要求的动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会感觉到很困难,反而会很顺利地完成。除此之外,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更有自己不相同的语言交流方式。在和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时,老师要注意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尊重民族文化,用正确合理的方式来鼓励学生。总之,新时期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育教育应该更具创造性,更具文化发展性,要融合民族文化,更要赋予时代精神。多了解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挖掘学生运动潜力,将体育课堂变成一个融合传统与创新,融合新颖与底蕴的教学地点,让体育教育变得更加快乐而丰富。

作者:王波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高校教育理念篇9

abstract:newera,thetraditionalthoughtpoliticaleducatingideadoesn’tadapttosociety'sneed.thenewthoughtpoliticaleducatingideaistoregardeducationonpoliticaltheoryasanopensystem,ainteractivesystem,asystemof"teachingstudentsaccordingtotheiraptitude".Howtostructuresuchonekindofnewideaistheproblemthatisworthdiscussing.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教育理念

Keywords:university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educatingidea

作者简介:朱霁(1973-),女,湖南邵阳人,本科学历,法学学士(湘潭大学在读法律硕士),馆员

基金项目:本文曾获湖南工程学院举办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三等奖(院党办字[2007]7号文)。

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政治、经济模式出现了重大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经同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如何建立与新时期市场经济及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是一个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含义

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理念具有时代性特质,具有引导时展的价值存在。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对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的理性认识及人们在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教育观念[1]。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特征。【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的理性认识及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教育观念,是一种指向性观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须实现两大转变

1.从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向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转变

二十一世纪,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成为社会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忽视塑造完善人格,与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不再相适应,因此,全新的教育理念就成为实现新时期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独立意识、自由观念进一步增强,人们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只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使人成为全面关系的占有者[3],才能与新时期市场经济及和谐社会相适应。

2.从过于注重单向性“灌输”教育向教育模式多元化和实施途径多样化的转变

“灌输”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于知识和事物不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过于注重单向性的“灌输”教育,会让大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甚至造成潜在的逆反心理[4]。其次,“灌输”教育中施教者所运用的说教方式使受教育者的个人主体性受到压制,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再次,“灌输”教育是一种单向的传递活动,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只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实施途径的多样化[5],才能培养大学生具有适应和参与和谐社会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态度、技能等政治素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系统工程的理念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其变化的因素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视做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教育中,要密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变应变,用实践来作为检验成效的唯一标准,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变化。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它和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是息息相关的[6]。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差别、教育差别、地域差别进一步扩大,每个大学生的出身、地域、家庭环境、信仰、爱好、特长差距也随之拉大,其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就千差万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动态的。“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中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易变的绝对运动之中。”⑦

只有善于分析、全面把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因素,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一个互动的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与环境间不断地进行互动与交流。要注重教育客体的个性化,通过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对话与交流,因材施教,关注教育客体的信息反馈,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教育的主客体放在平等地位,激发教育客体参与、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并借助多种教育手段和宣传媒介,传播思想信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应改变灌输、说教的传统模式,转向灌输与对话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四、运用创新思维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创新思维就是革故鼎新中的扬弃与发展。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之所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运用创新思维构建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对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有敏感的反应,用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回答问题。

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主要在于能否主动运用创新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念创新首先是要解放思想。只有不惟书、不惟上、不拘泥于传统,才能在教育理念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其次是勇于批判,勤于实践。批判旧理论是创造新理论的前提,批判旧理念也是确立新理念的前提。再次是提高想象力,锤炼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以想象力和创造性为先进理念注入生命力元素。

2、用多种手段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型社会形态向现代型社会形态转型之中,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多元和复杂的趋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运用创新思维探索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方法和手段。

第一、用“观念教育”代替“概念教育”,可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具科学性

体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缺少生动鲜活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等单一化的方法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大力推广研究式的教育方法,变单一灌输为相互交流,使学生融入教育者的教育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参与和接受思想教育,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⑧。

第二、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尝试

信息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状况更为复杂,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当由传统经验教育转向现代科学教育。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信息论、现代管理科学、教育艺术、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有机运用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第三、多种教育方法结合,有助于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更具多样性、复杂性,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工作。如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又如充分利用互联网、闭路电视、录像等现代教育手段,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更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之,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全面、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2]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D]2000年

[3]杨启富《关于教育理念创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年第11期

[4]谭德明崔泽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江雪茹《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评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8月

[6]廖志成《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高校教育理念篇10

 

全纳教育理念,实际上指的就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也没有分类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理念一开始被提出就得到了教育领域人士的关注,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的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肯定与认同,关于全纳教育的实践也正在不断的被推广和深化。

 

然而,综观现阶段我国全纳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却可以发现,全纳教育理念虽然也引起了我国很多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与关注,但是关于全纳教育的实践却存在明显的不足,与全纳教育的目标的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亦是如此,全纳教育并没有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全纳教育实践在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也仍然较为鲜见。

 

因此,为了促进全纳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融合,推进我国全纳教育实践的深化,本文就针对全纳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全纳教育的缘起及基本理念

 

全纳教育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被正式提出是在1994年。全纳教育最初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直接推动和大力宣传之下才得以兴起和发展的,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了全纳教育的理念,并明确指出,所有的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都必须要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要容纳所有的学生,不能排斥、不能歧视。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纳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成为了国际教育界最为关注的教育思想之一。概括来说,现阶段的全纳教育,主要包括了如下几个基本理念:

 

(一)要坚持教育公平

 

公平和平等是全纳教育的伦理学基础,坚持教育公平则是全纳教育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理念。但是,要注意全纳教育中“坚持教育公平”的理念,并不是简单的追求所有学生的“同一”,而是指的是所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要适合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要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实际。

 

(二)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全纳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理念是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指的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只是有少部分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特殊需要,因此,在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真正的从情感上接纳所有的学生,给予尊重与重视,并根据其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与提升。

 

(三)要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全纳教育关注的是所有的学生,因此,在其基本理念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的被排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来降低特殊需要学生的被排斥感。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全纳教育理念的可行性

 

之所以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全纳教育理念是切实可行的,主要有如下两点原因:

 

(一)全纳教育理念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所推崇的终身体育理念具有同向性

 

终身体育理念是近些年我国体育教学中非常推崇和重视的一个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在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全纳”,教育的过程是否公平,学生的参与是否积极民主等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知,全纳教育的理念实际上与终身体育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两者具有明显的同向性,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实现了“全纳”,才能够真正确保终身体育的贯彻落实。

 

(二)全纳教育理念与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致性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认识和课程开发的问题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全纳教育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的设计应该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基本依据,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这一课程观恰恰是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相一致的,同样关注的都是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这反映了全纳教育理念与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致性,也进一步说明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全纳教育理念是切实可行的。

 

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全纳教育理念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转变思想,认同差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全纳教育理念,其中最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转变以往的教育思想,将所有的学生都容纳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从思想让认同和接纳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障碍的学生,只看做是学生多样化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缺陷,要不要据此来进行无意义的分类。

 

(二)要将全纳教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中进行渗透,通过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来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开发等多个环节和多个方面来逐步的改变,并最终实现全纳教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科学融入。

 

(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高校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全纳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提供人才保障。全纳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实践和精力,并且也对教师的执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确保全纳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一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