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品牌策略的作用十篇品牌策略的作用十篇

品牌策略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2:19

品牌策略的作用篇1

音乐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随着贸易的伊始已出现。从生意人最初改变节奏、腔调等与众不同的叫卖声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如:磨剪子菜刀的手艺人一直沿用至今的腔调“磨…剪…子唻……锵…菜…刀……”);到贩卖过程中加入简单的乐器对叫卖声加以衬托或代替(如:卖货郎手里摇的“拨浪鼓”、卖油人手里敲的“油梆子”等);再到将自己贩卖的产品编成歌谣,形成了朗朗上口的叫卖歌(如:《汤圆歌》里唱到的:“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这些在贸易中出现的音乐信息虽简单、直接,却从听觉的角度引起受众人群的注意,增加识别力,并达到交易的目的。音乐在品牌营销中的运用虽处于萌芽状态,却有着不可小视的力量。随着时代变迁,品牌传播的载体越来越强大,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品牌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户外、报刊等传播媒体为载体,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品牌进行着塑造,以达到产品营销的目的。在多媒体视听相结合的品牌策划创意中,品牌对其形象的塑造已不再满足于视觉范围内的文字、色彩、图片、影像等元素,而是囊括了视、听、嗅、感等诸多元素的综合体。早在1993年,KellarisandCox所写的《音乐与吸引注意的能力》中就提到,大约有75-95%的广播及电视广告中使用各种音乐。而2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提高,更是通过不同的营销手段寻找产品定位与个性所在,而音乐在现代品牌形象塑造的营销策略中,既可以树立品牌个性(brandpersonality),又有利于品牌的传播(brandcommunication),进而提高品牌销售(brandsales),而企业专属的励志歌曲对品牌管理(brandmanagement)也有着独特的效果。

二、音乐在品牌形象塑造中的功能

品牌在对旗下产品营销策划的过程中,受众人群并不是单一的,他们甚至希望从两岁的幼儿到八九十的老人都能接受自己产品,并直接或间接的产生购买行为。音乐恰恰拥有着这样的神奇魔力,它可以不受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地域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只要音乐响起,便可轻松的引领着所有的受众人群去感受并接受到他们感兴趣的产品信息。

(一)音乐有利于加强产品呈现真实感,突出品牌主题。

静态的画面随着影视媒体的日新月异开始呈现出动态感,但是如果只是画面的连续和语言的陈述,就会使产品营销呈现的不够完美。音乐的出现使画面感更真实,增强了观众对画面的兴趣,使画面呈现的视觉形象更真实,缩短了画面产品与受众人群的距离感。品牌为了树立自己的独特形象,会赋予自己的品牌一定内涵,音乐可以在画面之外将所有产品进行组合,并很好的传达给受众人群,使其在潜意识中将产品与品牌进行关联。一些品牌在不同场合的宣传中使用同一音乐,不但可以很快唤醒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更能很好的突出品牌的主题性。例如,脑白金广告。作为保健品的“脑白金”自1998年开始启动市场,并在三年内创造了销售十几亿的奇迹,从脑白金的营销广告中不难发现,唱出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语从未改变,虽然直白简单,确如植入了大脑般挥之不去,甚至很多人一提到“脑白金”三个字就能唱出广告语,音乐的运用虽然简单,却很好的突出了品牌所想表达的主题。

(二)音乐有利于打破固有画框,延伸宣传画面,产生画面联想。

不论是电视、电影还是电脑作为媒体播放器,都是有边框的,画面受到荧屏边框的限制和约束,而音乐却可以突破这种约束力,通过声音暗示出另一个空间,借助观众的联想,打破画面限制,延伸出无限空间感。这种画面效果在广播中显的更为突出,音乐可以在受众人群的脑海中产生画面联想。例如,如机器的轰鸣可以反映工厂的繁忙;鸡鸭的叫声和晾晒谷物的声音可以引申出农忙的景象;清脆的鸟鸣和微微的风声描绘出了美丽的山林;子弹和炮声可以表现出战斗的激烈;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可以烘托出夜店的疯狂等等。

(三)音乐有利于烘托环境气氛,提高销售渲染力。

品牌在广告营销中加入音乐元素,可以使广告画面柔和、生动,更能传达出企业的理念和价值,产生吸引和注意力。在有实际购买行为发生的店铺、商场、购物中心等场所中,不同音乐元素的运用唤起了消费者的换位联想和感受,潜在的提高了品牌对消费者情感上的影响,产生了品牌的认同感,增强了购买欲。例如,餐厅里柔和的音乐可以让消费者放慢速度品尝美食,而服装店里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会让消费者产生走在t台上的联想,试穿的时候自然的仰首挺胸,气质外露。

(四)音乐有利于增强静态画面的质感,调节气氛。

听到声音往往会联系到声源,一幅幅漂亮的画面无需语言,只要配上合适的音乐就能诠释出画面里展现的全部内涵,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感情冲动,触动消费者内心和灵魂。例如,摄影师镜头下一幅幅偏远地区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图片,画面安静的,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配上适宜的音乐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出社会应有的正能量。

(五)音乐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加深消费者记忆力。

人类的五大感官对外界的感觉在大脑的反映中,视觉与听觉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视觉为20%,听觉为10%,而视听结合的记忆保持力却可以达到68%。从数据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声音在辅助视觉感受的同时也使人产生了强大的记忆力。日本著名的配乐创作大师久石让在《感动•如此创造》中谈到“音乐是记忆的开关”,“音乐的力量能够直接传达到人的身体和内心”。音乐在品牌营销中的合理运用,使整个营销创意生动起来,所承载的企业和产品信息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消费者所接触和接受。

(六)音乐“LoGo”有利于提高品牌价值,利于子产品的推广。

“LoGo”作为表明特征的符号附于产品之上,用以简练的诠释和展示品牌。而音乐从最初在品牌营销体系中仅以背景衬托的形式出现,发展为广告主题曲,现在很多品牌都有自己专属的音乐LoGo,音乐在营销体系中的科学运用对品牌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音乐的运用不但提升了品牌的价值、丰富了品牌的宣传,更充实了品牌在广告营销中的科学运用。耳熟的声音总会唤起消费者内心的形象,杭州哇哈哈集旗下产品众多,不管那种产品的宣传,结尾的“哇哈哈(1=G2/435|10|)”三个字的旋律始终没变,这对快速辨别产品的品牌归属有着强有力的作用,也更具有优美度。

三、音乐在营销体系中的类型

(一)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向来以高雅优美而著称,很多品牌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引用了古典音乐元素,以提升产品的品味。例如,台湾华视HD台播放的英谊绿科技的营销广告《iwater金字塔能量活水机》中就运用了帕瓦罗蒂演唱的意大利艺术歌曲《舞曲》精彩旋律片段和歌剧《卡门》中的《哈巴涅拉舞曲》精彩片段来衬托广告中毫无语言阐述的画面,在结尾引出了产品名称“iwater金字塔能量活水机”。在平凡的生活中取景,用高贵典雅的音乐衬托,预示产品使用人的品味,引起了消费者共鸣。

(二)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因结构短小、形式活泼多样、内容通俗易懂、感情真挚,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品牌营销策划者抓住了流行音乐传唱的广度,在自己的营销创意中运用流行音乐加上明星效应达到营销效果。例如,百事可乐作为世界著名的碳酸饮料品牌,长期受到年轻人的狂热追求。它的营销方案中总少不了流行的音乐旋律(2009年引用世界杯主题曲《wewillrockyou》;2013年侧用了因“中国好声音”走红的吴莫愁演唱的《就现在》等),这种营销方案,给消费者带来了“喝百事可乐就可以走在流行前端”的心理暗示。

(三)民族音乐。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和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创造出了各具民族特色、承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音乐。品牌在营销策划中运用民族音乐,更容易产生国人的共鸣,产生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例如,麦斯威尔咖啡在广告中用闽南歌曲为背景音乐,用闽南语演唱,旋律婉转悠扬,与画面故事配合,利用“不遇”表达麦斯威尔宣传的“好东西要与好朋友一起分享”的广告诉求,使广告表现的既含蓄又意味深长。

(四)儿童歌曲。

儿童歌曲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节奏轻快曲调简单,多用于儿童产品的营销策划,也会巧妙的运用到一些非儿童产品的营销广告中。例如,在黑松汽水C&C气泡饮作为功能饮料,在营销方案中运用了儿歌《蜜蜂做工》的轻快旋律,配上蜜蜂服饰和动作吸引了受众人群的眼球,很好的诠释出产品宣传的亮点:“有活力才能勤做工”。儿歌为宣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自创音乐。

品牌策略的作用篇2

反差的根源在哪里?“无牌”为什么以及何种情况能胜“有牌”?……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简单的“不做品牌做销量”、或者“非品牌是中小企业的聪明选择”等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笔者从多年的品牌运作实践出发,站在品牌战略管理的高度,将给出迥然不同的回应。

一、品牌资产VS业务资产

其实,所谓“无牌”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尽管比较形象生动,正确的说法其实是“非品牌化”策略。“非品牌化”策略其实也“有牌”,有牌号(或者说商标),只是不具备或者只有很弱的品牌资产。

所以,“非品牌化”策略和“品牌化”策略的差别实质在于是否追求品牌资产驱动。

1、“品牌化”策略的背后是品牌资产驱动

所谓的品牌,指的是具有品牌资产的牌号,正是因为品牌资产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使得品牌成为品牌。

什么是品牌资产?品牌资产是一组与某一品牌的名称及符号相连的品牌权益与负债,它能增加或扣减该品牌所附着的产品或服务所带给该企业或其顾客的价值。品牌资产由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和其它专属性品牌资产构成(如图)。

现在很明白了,“品牌化策略”和“非品牌化”策略的差别在于是否原因或者能够提供附加价值。

对于“品牌化”策略而言,品牌资产和品牌价值的驱动至关重要(如图)。

2、“非品牌化”策略的背后是业务资产驱动

对于“非品牌化”策略而言,既然无法寻求品牌资产的驱动力(如中国温州那些打火机oem厂商绝不可能有zippo那样的品牌资产推动),就必须另寻它途以建立自己的竞争能力。

这种竞争的驱动力量就是业务资产,对于“非品牌化”策略而言,业务资产常常有两种:业务与管理流程、无形资源。

2.1业务与管理流程

那些“非品牌化”策略的采用者常常不余遗力地对其经营流程每一个细小环节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取得成本降低、柔性运作上的经营优势,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2.2无形资源

以上所叙的业务与管理流程更多的强调对有形资源的运用,然而对于“非品牌化”策略的采用者而言,无形资源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更为有用的业务资产。

“非品牌化”策略可以充分利用以下三个方面的无形资产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所以分析到这里就很清楚了,“品牌化”策略和“非品牌化”策略的分野在于前者追求品牌资产驱动和后者追求业务资产驱动,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品牌也可以做销量(实际上interbrand的top100brand大多都是其业务领域内的销量冠军),大中型企业也可以放弃品牌资产方向去追寻业务资产方向(台湾有非常多的大型代工企业都没有品牌化)。

二、品牌驱动因素VS非品牌驱动因素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品牌化”策略和“非品牌化”策略是各有所长的,这意味着这两种策略各有其适用范围。

那么对于一个特定的行业而言,应该采取或者优先采取哪种策略呢?这就涉及到对产业的品牌驱动因素和非品牌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了,如果品牌驱动因素大于非品牌驱动因素,可考虑“品牌化”策略(当然同时企业的实力要足够承担得起品牌建设的资源投入);如果非品牌驱动因素大于品牌驱动因素,可考虑“非品牌化”策略。

1、品牌驱动因素

某些产业(如快速消费品行业)和某个特定的产业发展阶段常常对那些品牌企业相当有利,他们很容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因为品牌驱动因素的作用存在。

2、非品牌驱动因素

相反,也有些产业和在某个特定的产业发展阶段常常对那些非品牌化企业相当有利,他们也很容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起码有自己的一片领地,这是因为非品牌驱动因素的作用存在。

其实,如果能够善于应用一些非品牌驱动因素,是有可能在动态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以下是哈佛对非品牌性竞争优势的研究结果,值得“非品牌化”策略的采用者进行借鉴。

品牌策略的作用篇3

关键词:李宁品牌;安踏品牌;对比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引言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以来,我国的体育用品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中心,全世界约有65%以上的体育用品是在中国生产的,其中运动鞋占有的比例超过70%,乒乓球占有比例超过80%,,其他的体育用品也占到世界生产总量的70%到80%左右,中国的体育用品生产及销售工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然而我国不仅仅只是体育用品的生产大国,也是体育用品的消费大国。但是事实证明,虽然我国的体育用品生产数量在急剧的提升,但是中国的体育用品品牌着实令人担忧,像中国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大国竟然没有一些拿得出手的世界品牌,这着实让人感到遗憾,李宁作为中国体育用品界的第一大品牌,在体育用品行业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中国体育用品的第二大品牌的安踏,成为中国运动鞋销量第一的体育用品品牌。这两个体育用品品牌的建设对于其自身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结合安踏与李宁的品牌策略,来进行研究通过双方品牌策略的对比找到其品牌策略中所存在的异同,并且提出提升其品牌策略的措施。

一、绪论

1.选题背景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相对的发展比较良好,近些年来伴随着人们对于运动生活健康生活理念的追求,体育用品在中国有几大的消费者市场,中国营销学会2014年调查统计报告来看中国的体育用品消费市场每年以30%左右的高增长率持续增长,截止到2014年底,整个体育用品市场的资金规模高达6.28亿元。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的运动品牌,在整个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国外的一些知名的运动品牌比如彪马、阿迪达斯、耐克在中国仍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很多消费者群体十分的喜欢这些品牌,反而对中国国有的一些运动品牌并不是十分的喜欢,这些国外的品牌在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上也占有极大的份额。因此如何提高中国体育运动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构建起更加受消费者青睐的体育用品品牌成为当前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所在,因此本文将结合市场营销基本理论来对比安踏和李宁的品牌策略,研究其品牌策略建设和推广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品牌策略,提升的相应对策。

2.相关研究综述

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的学术界就有很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体育用品品牌的建设问题,在那个时期主要研究的内容是集中如何构建自有的体育用品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之后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学术报告来研究中国的体育运动用品市场,有的学者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体育运动品牌,提出了有关体育运动品牌市场营销策略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这对于我国体育运动品牌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体育运动品牌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新媒体阶段体育运动品牌的推广模式,主要涉及到互联网营销以及品牌的定向推广等等方面。

3.论文的架构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本文研究了李宁品牌策略的实施现状,其次研究了安踏品牌策略的实施现状,然后将二者的品牌策略结合在一起,分析了解到其品牌策略的异同,最后提出了促进安踏与李宁品牌策略提升的措施。

二、李宁品牌策略实施的现状

李宁公司于1990年起步于广东三水市,从成立伊始公司就以全球化高起点的国际视野确定全球发展战略,打造让消费者轻松拥有的专业、优秀体育用品品牌。

1.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策略的内容

从当前李宁公司的品牌营销策略的内容上来看可以大致的分为4个方面,首先,其品牌定位策略在李宁运动品牌构建之初对市场进行细分,在品牌细分策略上,李宁品牌的市场定位为中端市场,同时面向高端市场开发部分的产品,低端市场也有所涉猎,把消费者的群体划分为15岁到25岁26岁到40岁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李宁品牌的主要消费者人群,他们认为年轻人会更加追求运动时尚追求动感,所以将产品中添加更多适合年轻人的要素,更加强调品牌的国际化以及专业化。其次,李宁品牌的赛事营销策略,李宁赞助了中国大部分的体育赛事,其赞助的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在市场推广模式上采用埋伏营销等等手段,要求突出其作出,改变的品牌策略。通过这样的手段就使得李宁品牌更加强调将竞技体育的不确定性以及运动员的活力和拼搏精神融合在一起,转化成李宁品牌自己的品牌理念。与此同时,李宁品牌十分重视营销模式的创新,通过赛事挖掘运动明星来提升其社会效应,比如邀请nBa巨星奥尼尔来华游玩,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形式就使得李林成为了整个体育运动品牌真正的赢家。再次,李宁品牌的延伸策略主要采取的策略是保存原来的样品,通过收购、、兼并等等方式来进行品牌的延伸与运作,虽然在整个市场上李宁仍然将自己的品牌作为整个市场的主导,但是也采取了一定的防御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李宁品牌的市场份额收购了各类成熟的品牌保证其原有的品牌形象以及品牌价值,这样一来,可以让一些忠诚于该品牌的人形成依赖,比如在2009年李宁公司收购了凯胜体育香港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开始加速发展羽毛球领域。最后在国际化营销策略上李宁与国内的一些体育运动品企业有所不同,李宁公司从未遵循贴牌生产的原则从设计到生产都是,有自己一套标准的流程的,通过立足于本土市场来逐步地提升品牌的国际化战略。在国际市场上,首先李林开始学习国际市场中的体验用品企业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在国内进行推广,其次李宁品牌在推广阶段重点推广李宁品牌的形象,找一些与当前品牌相吻合的体育明星来进行代言;最后李宁品牌是当前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本土品牌,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李宁品牌创造性地提出了非要用营销让世界震惊。

2.李宁品牌策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李宁的品牌策略发展情况是十分良好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宁品牌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其品牌建设的情况也并不是十分的良好。首先李宁品牌经过了一个品牌标志更换的阶段,在2010年里林品牌的标志进行了换代升级所有的李宁品牌开始使用新的李宁品牌标志,这在市场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应,使得很多消费者开始逐步疏远李林这个品牌,这也说明李宁品牌在新品牌上市之后,其市场营销工作并没有做好,没有得到大部分消费者的认可。在具体的目标市场定位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李宁品牌自身的定位是终端产品但是从当前中国体育用品的销售情况来看,李宁的市场定位更加倾向于高端其中单产品并不是很多。最后,李宁品牌的国际营销策略主要是依靠中国本土的大型赛事来得以传播的但是从现实的情况上来看,每年中国所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也并不是很多,这就使得李宁品牌在国际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难。

三、安踏品牌策略实施的现状

安踏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营销网络,截至2010年拥有6200多家安踏品牌特许零售门面。在海外,安踏产品已经进入东欧、东南亚、中东、南美等5个国家和地区。

1.安踏公司品牌策略的内容

从当前现实的情况来看,安踏是中国国内体育运动品牌经营得比较稳健的一家公司,在品牌定位上安大也并没有急切的进入高端市场,而是以草根文化作为核心的,在核心理念上他提倡人人运动、人人参与的体育精神,更加容易将体育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品牌理念超越自我,永不止步。这样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触及了消费者突破渴望卓越情感的诉求,在消费者的实际群体上安踏的产品主要集中在14岁到29岁的消费者。与李宁公司不同的是,安踏公司所采取的品牌策略是单一的品牌策略,也就是安踏公司只有自己唯一的品牌他并没有收购其他的子品牌也没有进行多品牌战略,而安踏的主要业务就是安踏的服饰以及鞋帽的销售,并且安踏积极地推出了14岁以下的儿童体育用品希望拓宽消费群;他在自身的品牌战略上十分的重视代言人的筛选,作为国内第一家用体育明星做广告的运动鞋企业,安踏被称之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最开始安踏的代言人是在1999年聘请乒乓球名将孔令辉出任安踏的品牌形象代言,在品牌的战略上,安大学习品牌的本土化策略,大力支持中国本土体育事业的发展,确立了自身独特的赛事营销之路,并且安踏注重品牌的专业化,塑造属于自身的专业品牌策略,在品牌创立之初,安踏就将自身定位为专业的体育品牌,在整合媒体营销的过程当中也在逐步地推广这个理念。

2.安踏品牌策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从当前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安踏品牌自身的品牌策略还是比较成功的,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安踏的品牌走专业化的道路导致了其自身没有子品牌,也就使得安踏公司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比较差,除此之外找定位上十分的模糊。其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定位为14岁到29岁,但是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安踏的市场定位更多的应当趋向于一些青年或者中年的消费者,他们是安踏的消费主流群体;在国际品牌的打造上安踏始终没有走国际化的道路,由此导致的安踏在国内的影响力还相对都不错,放到国际市场上之后,安踏品牌自身的效益就相对的比较弱了。

四、安踏与李宁的品牌策略对比分析

1.品牌策略的不同点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安踏和李宁在品牌营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品牌但与策略和多元化策略,李宁除了自身的品牌之外,还合并收购了很多子品牌,虽然原汁原味地保持了这些品牌的实际形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品牌为李宁的市场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多品牌战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抵御外部的品牌风险和自身的形象风险;而安踏则不同,安踏走的是专业化道路,由于安踏自身的品牌战略是采取的单一的品牌战略,由此就使得安踏没有其他的子品牌,这是双方在品牌策略上最大的不同点。除此之外,安踏与李宁不同的地方在于,安踏品牌自身没有打入国际市场,或者说安踏的受众群体更多的是在国内,放到国际市场之后安踏的影响力就远远不如国内那么大,而李宁则不同,你能是中国第一个走向国际市场的体育运动品牌,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品牌策略的相同点

在品牌策略的相同点上,作为体育运动品牌双方都十分重视体育营销,国内大型的体育赛事,双方都有赞助并且十分重视代言人的选择,他们会很彰显着一些娱乐明星更多的是选择一些体育明星作为自己的代言人,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保证品牌宣传的针对性。除此之外,双方也十分的重视目标市场的定位,安踏作为一个相对比较亲民的品牌,它将市场主要定位为中端市场,而李宁也是如此。

3.品牌策略今后面临的挑战

其实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两大体育用品品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拥有很大的空间,在整个市场上的家也在逐步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大体育用品品牌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会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从具体的情况来看,首先伴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营销开始成为各个体育用品品牌发展的主要平台,如何利用其品牌的影响力扩展到线上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成为当前两家公司所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除此之外,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在市场定位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明确市场定位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这也是,两个不同的体育用品品牌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五、安踏与李宁的品牌策略的提升策略

品牌策略的作用篇4

   (一)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的文献研究

   市场导向(marketorientation,mo)从20世纪中期成为了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1],现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热门的学术研究领域[2]。Slater&narver(1994)[3]和Kohli&Ja-worski(1990)[2]分别开发了市场导向的测量量表mKtoR、maRKoR。之后,atuaheneGima(2005)[4]、atuaheneGima,Slater,andolson(2005)[5]、BakerandSinkula(2007)[6]、Kahn(2001)[7]、Kyriakopoulosandmoorman(2004)[8],张婧和段艳玲[9][10]等学者对企业市场导向和营销绩效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发现市场导向对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市场导向的不同维度对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的效应会随着研究环境、样本差异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缺少农业科技企业方面的具体研究和样本。说明企业市场导向能够影响企业的内部活动和营销策略,但是企业市场导向影响营销策略的途径和机理,即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通过何种方式加以影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就是通过农业科技企业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去引导企业的员工更好地理解顾客的需求、竞争活动以及市场趋势等,从而帮助农业科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以及更好地为农业科技企业的营销活动服务。核心是反映了农业科技企业对于市场的态度,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会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从消费者的角度指导企业的运营,故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其品牌营销也会较好。因此,市场导向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态度、市场理念等方面,并且是决定性的和深远的。根据市场导向的研究,笔者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主要体现在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市场信息处理以及职能协调等方面。顾客导向是农业科技企业需要不断关注顾客需求的变化,并通过自身产品的改进与开发从而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竞争者导向是农业科技企业关注竞争者的动态,并基于顾客的需求提供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产品,以避免与竞争者形成同质竞争;市场信息处理是根据顾客导向与竞争者导向需要搜集企业现有与未来的顾客需求与竞争者相关的市场信息并在各部门间进行传播、转移和扩散,并在企业层面上对市场需求信息作出反应和合理决策;职能协调即农业科技企业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基于市场导向的愿景和目标,为实现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以及市场信息处理等的通力合作和协调。

   (二)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策略组合的影响机理分析

   本文根据沈鹏熠和胡正明(2008)[11]的品牌营销理论,结合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笔者认为,适合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策略主要包括品牌形象策略、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延伸策略以及品牌关系策略。这四个品牌营销策略组合从不同视角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根据经典市场营销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的核心思想,可以探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策略组合的影响机理。消费者行为理论揭示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营销也是一个系统性与持续性过程,需要企业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资源能力包括市场导向的保障。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关于营销传播计划在营销中进行营销传播渠道的战略整合。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整合营销、战略、财务、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即市场导向能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整合范围和程度,从而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选择和效果。品牌形象策略主要聚集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动态变化的形象和影响力。这要求企业不断更新品牌形象。农业科技企业可以通过顾客导向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从消费者那里获取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然后通过市场信息处理分析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形象认知的变化,再通过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职能协调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从而基于市场导向提出企业品牌形象更新的解决方案。这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于品牌形象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品牌定位策略的核心是企业的品牌定位与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相互匹配。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具体需求,通过竞争者导向掌握竞争者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方面所实行的战略措施,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市场信息分析,全面掌握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市场竞争、市场机遇等方面情况,然后通过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分析出农业科技企业产品在市场细分中的产品定位,从而选定农业科技企业的目标市场,进行差异化品牌营销。这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于品牌定位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品牌延伸策略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行为。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服务消费者的同时,了解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定位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更多期望,未来发展方向等。然后,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市场信息处理,分析出目标消费者对农业科技企业品牌的具体感知,以及适用的产品类型。最后,农业科技企业通过职能协调统一各部门对企业的品牌认知,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制定正确的品牌延伸策略,最大化品牌收益,最小化品牌风险。品牌关系策略是农业科技企业处理好品牌与品牌、消费者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与品牌等关系。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和市场信息处理可以较好地处理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通过职能协调可以较好地处理品牌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等相关的品牌关系,通过竞争者导向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好品牌与竞争品牌的关系。因此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品牌关系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

   吸收能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术概念。Laneetal(2006)[12]认为,吸收能力与知识资源的获取、消化以及应用等密切相关,是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之一。Cohen&Levinthal(1990)[13]认为,企业吸收能力就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而且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集合,这个定义已被广为接受。Laneetal(2006)[12]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思考,进一步提出企业吸收能力是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探索性学习识别评价并理解掌握企业外部有价值的新知识和应用性学习消化、应用、创造企业新知识的双重能力。Cohen&Levinthal和Laneetal提出从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三个维度对吸收能力进行测量,强调企业对获取与消化知识的应用;Zahra&George(2002)[14]则提出了获取、消化、转化、应用四维度测量观点。两种测量方式各有千秋,在现有文献中,大多数实证的文献都倾向于使用三维度的测量方式,但是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采用四个维度的测量方式[15][16]。综合企业吸收能力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根据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观点,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是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的集合。因此,本文对于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员工的个体吸收能力,主要探讨农业科技企业员工个体的吸收能力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相关活动的影响。只有农业科技企业的员工具有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农业科技企业才会具有这种能力。换言之,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如果不能被企业的员工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那么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就不能体现在企业具体营销策略选择和实施过程中,从而不能发挥应有效用。这不仅是农业科技企业客观情况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假设的提出

   YuDingetal(2012)[17]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的四个策略组合具有重要的影响。上文也分析了这种影响的机理。这种影响发挥作用的途径是什么?本文引入研究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概念,阐述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作用和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营销策略的影响作用,并揭示吸收能力在这种影响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涵义中的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市场信息处理、职能协调等都需要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参与,企业员工参与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根据Laneetal(2006)[12]的观点,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的双重能力的体现。因此,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对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1: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观点,企业吸收能力即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知识资源的能力,并且企业吸收能力是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集合。由此可见,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的集合,企业员工通过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参与农业科技企业制定并运用品牌营销策略,从而让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更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环境。因此,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品牌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2: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形象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3: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定位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4: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延伸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5: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关系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回顾分析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先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然后企业员工通过已有的吸收能力对企业制定品牌营销策略产生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和品牌营销策略的关系间具有一定的桥梁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6: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形象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7: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定位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8: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延伸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9: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关系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理论模型

   本文已阐述了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中对品牌营销的四个策略组合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构建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的理论模型。

品牌策略的作用篇5

但仅仅做好这一中心工作还是不够的,品牌战略管理还有其他重要内容。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就是营销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公关活动与终端促销。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与众多品牌战略。品牌策划书籍的误导有关。因为很多品牌战略、品牌策划的书籍,绝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产品策略、广告诉求主题定位、电视广告创意、媒介选择、公关活动、新闻软性宣传、终端陈列与生动化等具体的营销广告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果真如此,就不应该存在品牌战略管理这门学科了,企业也就没必要进行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只要做好日常的营销广告工作就可以了。

品牌战略有其自身的研究范畴,企业的品牌战略管理工作有其独特的工作职责与内容。这就像一个国家要制定宪法,个人和组织在宪法的制约和宪法精神的指引下开展日常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在此基础上推动国家走向民主、文明,繁荣,富强。那么,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的职责与内容究竟是什么呢?品牌战略规划的职责与内容就是制定以晶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然后以品牌识别系统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营销传播活动),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不断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品牌资产。品牌识别系统、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就好像宪法,而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就像是组织与个人日常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活动,只有把营销策略、广告创意、终端陈列与促销归于品牌战略之下,企业的品牌资产才能不断增值。

根据我多年来从事品牌战略咨询工作的体会,要创建强势品牌,关键是要围绕以下四条主线做好企业的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工作。

■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并以品牌识别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

首先,进行全面的品牌调研与诊断,充分研究市场环境、目标消费群与竞争者,为正确制定品牌战略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

其次,在晶牌调研与诊断的基础上,提炼高度差异化,清晰明确、易感知、有包容性和能触动、感染消费者内心世界的品牌核心价值。

再次,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基本识别与扩展识别是核心价值的具体化、生动化,使品牌识别与企业营销传播活动的对接具有可操作性。

第四,以品牌识别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使每一次营销传播活动都演绎、传达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的精神与追求,确保企业的所有广告投入都为品牌作加法,为提升品牌资产作累积。

最后,制定品牌建设的目标,即品牌资产提升的目标体系。

■优选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

品牌战略规划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规划科学合理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在单一产品的格局下,营销传播活动都是围绕着提升同一个品牌的资产而进行的。但在产品种类增加后,企业就面临着很多难题,究竟是进行品牌延伸,新产品沿用原有品牌呢,还是采用一个新品牌?若新产品采用新品牌,那么原有品牌与新品牌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母品牌与各产品子品牌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协调?而优选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

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是非常复杂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是有很大的难度。对于大企业而言,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的任何一项小决策都会涉及几千万元、几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资金,并对企业的每一个经营环节以乘数效应加以放大,从而对企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例如,雀巢灵活运用联合品牌战略,既利用雀巢这一总品牌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又通过“宝路”“美禄”“美极”等品牌来张扬产品个性,因此节省了不少广告费。雀巢曾大力推广矿物质水品牌“飘蓝”,但发现“飘蓝”推起来很吃力,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矿物质水使用雀巢这个品牌消费者也很快接受,于是就果断地砍掉了“飘蓝”。如果不科学地分析市场与消费者,雀巢继续大力推“飘蓝”,也许几千万元、上亿元的推广费用就会白白地流走。

因此,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具体要解决的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财力,规模,产品特点、品牌推广能力以及市场竞争格局,遵循品牌运作规律,优选品牌化战略模式,即选出下列品牌化战略模式的一种或者几种:

综合品牌战略(一牌多品),

产品品牌战略(一品一牌或一品多牌战略);

产品线品牌战略,

分类品牌战略;

联合品牌战略;

担保品牌战略;

主副品牌战略。

与此同时,规划好企业品牌与各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各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品牌架构。

■进行理性的晶牌延伸扩张,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获取更大的利润。

创建强势品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持续获取利润。由于无形资产可以重复利用,因此,只要科学规划品牌延伸战略,就能通过理性的品牌延伸与扩张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品牌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品牌延伸的下述各个环节进行前瞻性规划:

提炼具有包容力的品牌核心价值,预埋品牌延伸管线。

抓住时机进行品牌延伸扩张。

有效回避品牌延伸的风险。

强化延伸产品品牌的核心价值与主要联想并提升品牌资产。

通过品牌延伸推广新产品。

■科学管理各项品牌资产,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

创建具有鲜明的核心价值与个性、丰富的品牌联想、高品牌知名度、高溢价能力、高品牌忠诚度和高价值感的强势品牌,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

首先,要理解品牌资产的完整构成,透彻理解品牌资产各项指标如知名度、品质认可度、品牌联想、溢价能力、品牌忠诚度的内涵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品牌建设所要达到的品牌资产目标,使企业的品牌创建工作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有的放矢。

其次,在品牌宪法的统领下,围绕品牌资产目标,创造性地策划低成本提升品牌资产的营销传播策略。与此同时,要不断检核品牌资产提升目标的完成情况,调整下一步的品牌资产建设目标与策略。

品牌策略的作用篇6

关键词:连锁品牌;品牌经济学;外部效应;品牌信用度;总部;加盟商

theGamebetweenHeadquartersandChainmembers:aneconomic

analysisoftheoperatingmechanismofBrandChain

LVChengchao

(Schoolofeconomics,Shandong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China)

abstract:whetherbrandchainmembersimplementtherightbrandstrategy,therearebrandchainexternalitiesgivingrisetoinefficiencyintheoperationofthebrandchain.therefore,buildingandoperatingthebrandchainshouldbetheresponsibilityofitsheadquarters,andtherightofbrandbuildingshouldbewithdrawnfromchainmembers.withthispremise,theconditionforoptimalefficiencyofthebrandchainisthatchainmembers’increasedbrandbuildingexpensesforincreasingbrandcreditworthinessbyoneunitshouldequalthesumofincreasedrevenueresultingfromtheriseinbrandcreditworthiness.

Keywords:chainbrand;brandeconomics;externality;brandcreditworthiness;headquarters;chainmembers

一、引言

连锁品牌经营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流通模式,在创立之初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以其巨大的优势和生命力推动了整个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被誉为商业界的一次革命性创新。[1]目前,连锁品牌主要有三种基本经营模式:直营连锁模式、特许经营模式和自愿连锁模式。[2]①①本文提到的连锁经营主要指特许经营模式。现实中,众多的连锁品牌选择了不同的经营模式,并且采取了不同的品牌构建和运营手段,但是不同的连锁品牌取得的效果却大不相同。有些连锁品牌借助连锁经营优势,采取有效的连锁模式,使品牌得到了迅速发展,加盟商的数量得到了快速增加,形成了一种良性发展模式;而有的连锁品牌加盟商经营不善、产品以次充好,给连锁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整个连锁模式陷入了一种解体的边缘。那么,同样的连锁经营,为什么不同的连锁品牌经营机制会带来不同的经营效果呢?连锁品牌的总部和加盟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在不同连锁品牌经营背后是否存在一种普遍的经营机制呢?

本文将运用品牌经济学理论,引入连锁品牌外部效应的概念,并建立模型论证连锁品牌总部和加盟商之间的经营机制问题,进一步论述连锁品牌的效率最优化问题。

二、连锁品牌总部与加盟商经营机制分析

连锁品牌作为总部和加盟商共同享有的一种资源,在连锁品牌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总部和加盟商实质上是一种对品牌使用权的博弈,连锁品牌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协作与竞争都是博弈的结果。[3]总部和加盟商的利益目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根据品牌经济学理论,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的利益均衡,从而有效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4]在经济过剩的条件下,厂商通过品牌拉力的作用,使消费者选择品牌,最终厂商销售量是由消费者的需求量所决定。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连锁品牌销售流程图(如图1),总部将品牌提供给加盟商,加盟商最终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产生了消费者的品牌拉力,正是因为品牌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最终消费者选择购买该品牌,同时加盟商和总部实现了资金流的循环(虚线表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品牌拉力是如何产生的,总部和加盟商是谁构建了品牌,从而形成了品牌的拉力。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四种情况形成了品牌的拉力(如图2):Ⅰ表示连锁品牌总部做品牌,加盟商也做品牌;Ⅱ总部做品牌而加盟商不做品牌;Ⅲ总部不做品牌,加盟商做品牌;Ⅳ总部不做品牌,加盟商也不做品牌。

我们首先从加盟商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策略下加盟商将会选择何种行动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假设某加盟商的利润函数为πi=pQi-C(Qi)i=1,2,…,n。其中πi表示某加盟商利润,p为品牌产品市场价格,Qi表示加盟商销售量,C(Qi)为加盟商成本函数。由品牌经济学理论可知,加盟商的销售量最终是由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所决定,销量与选择成本呈反比关系,与品牌信用度呈正比关系,因此,加盟商的销量为Qi=f(p,Cci)=f(p,Bi)=f(p,bi×si),QiCci0,Qibi>0,Qisi>0,其中Cci表示连锁品牌的选择成本,Bi表示加盟商的品牌信用度(BrandCreditDegree),是由品牌品类度和品牌策略决定的[5],bi表示连锁品牌品类度(BrandCategoryDegree),si表示加盟商的品牌策略。由于加盟商共同使用连锁品牌,销售统一的产品,并且实行统一的定价p,因此,对于不同加盟商而言,可以认为连锁品牌的选择成本Cci,连锁品牌品类度bi都是相同的,是加盟商的外生变量,加盟商是无法改变的,加盟商唯一可以改变的因素为品牌策略si,即加盟商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对策[6],连锁品牌的品牌信用度将受到各加盟商品牌策略的影响,连锁品牌信用度可以表示为B=g(si),且Bs>0。假设连锁品牌中其他品牌加盟商和总部不采取品牌策略,某加盟商采取正确的品牌策略,则加盟商的品牌信用度是提高的,同时也会提高连锁品牌信用度,从而提高产品销量。由于其他加盟商也使用该连锁品牌,因此其他加盟商在这一过程中也将会获益,享受品牌信用度提高带来的好处。图3直观的描述了这一过程。某加盟商采取正确的品牌策略,将会使总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带来需求的增加。反之,某加盟商采取不正当的品牌策略,会造成品牌信用度下降,会引起需求的整体下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单一加盟商的行为将会对其他加盟商,乃至整个连锁品牌带来影响,在连锁品牌加盟商当中存在着外部效应。因此,我们可以定义连锁品牌外部效应为:当一个加盟商的生产或销售会受到其他加盟商行为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加盟商正当行为带来的连锁品牌正外部效应和加盟商不正当行为造成的连锁品牌负外部效应。我们分别分析在不同的连锁品牌外部效应下,加盟商的行为选择问题。

(一)连锁品牌正外部效应条件

假设某连锁品牌加盟商实行适当的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建设,实行这一策略加盟商投入的成本为C1,加盟商由此而获得的收益为R1,由于在连锁品牌正外部效应条件下,加盟商的构建品牌的行为,将会给整个连锁品牌带来正向的影响,提高连锁品牌品牌信用度,提高连锁品牌销量,给连锁品牌带来的收益为R2,并且存在R2>R1。如果加盟商在这一过程中投入的成本C1大于加盟商所获得的收益而小于连锁品牌整体所获得的收益,即R1(二)连锁品牌负外部效应条件

假设连锁品牌加盟商进行了不正当的品牌策略,甚至采取损害品牌信用度的行为,那么,这时其投入的成本为C′1,加盟商由此而获得的收益为R′1,由于在连锁品牌负外部效应条件下,加盟商不正当的品牌策略或者损害行为,将会给整个连锁品牌及其他加盟商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品牌信用度的降低,减少整个连锁品牌产品销售,这时给其他连锁加盟商造成的损失为C2,并且C2>C′1。如果加盟商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R′1大于加盟商投入的成本C′1小于其他加盟商所遭受的损失C2,即C′1假设连锁品牌有两个加盟商存在,加盟商1采取不正当品牌策略,销售量为Q,它的行为给加盟商2造成了损失。为简单起见我们将品牌信用度作为外生成本损失因素。令品牌产品价格为p,加盟商1的利润为π1=maxQpQ-C(Q),加盟商2的利润为π2=maxQpQ-D(Q),D(Q)为加盟商1给加盟商2造成的成本损失,我们假定两者成本函数是递增并且为凸。那么,我们由p=C′(Q1)条件,得到加盟商1的利润最大化解Q1。对于连锁品牌总部来看,这个解的销售量是太大了。加盟商1只是考虑了自己的成本,但是它忽略了自己的行为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即它给其他加盟商造成的成本损失。我们来确定连锁品牌的利润最大化解,连锁品牌最大化利润为π=maxQpQ-C(Q)-D(Q),由最大化条件得到,p=C′(Q2)+D′(Q2),Q2为连锁品牌的利润最大化解,即价格等于边际总成本(加盟商1的边际成本加上损失边际成本)。比较加盟商1的利润最大化解和连锁品牌利润最大化解,可以看出,加盟商1的最优销量要大于连锁品牌所期望的最优销量。那么在现实当中,加盟商1为了保证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将会增加自身销量,往往采取减价促销、以次充好、减少营销投入等不正当的品牌策略,造成品牌信用度的下降,给整个连锁品牌带来了损失。

我们也可以通过加盟商之间的博弈分析来论证加盟商的行为选择问题。由于连锁品牌作为一种共有资源,任何一个加盟商进行品牌建设所带来的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都不能排除其他加盟商的使用。我们同样假设连锁品牌中有两个加盟商,加盟商1进行正当品牌策略,付出的成本为10,获得的收益为5。如果加盟商1实行品牌策略而加盟商2不进行品牌建设,那么加盟商2这时免费获得10收益,这种情况便是我们俗称的“搭便车”。如图4,我们论述了加盟商1和加盟商2的博弈选择,这是一个占优博弈均衡,在这一博弈当中最优的策略为(不做,不做),即两个加盟商将会选择都不进行品牌策略作为他们的最优策略,这类似于“囚徒困境”。这时加盟商的最优选择对于连锁品牌来说并不是有效率的,连锁品牌得到的总效益将是最小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效率改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充分论证了加盟商的行为选择问题。如果由加盟商负责做品牌,无论连锁品牌总部做不做品牌,由于存在连锁品牌外部效应,加盟商行为都将导致整体连锁品牌无效率或者存在效率改进。在存在连锁品牌正外部效应时,加盟商都不会采取实质措施来进行品牌建设,造成整体销量少于连锁品牌所期望的最优销量;在连锁品牌负外部效应条件下,加盟商会采取不正当的品牌策略,增大自身收益,而损害其他加盟商及连锁品牌利益,这时加盟商的销量会高于连锁品牌所期望的最优销量。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消除连锁品牌外部效应,将外部效应内部化,应该取消加盟商品牌建设的职责和权力,将品牌建设的职责赋予连锁品牌总部,由总部统一实施品牌策略,共同构建品牌。品牌作为一种公有资源,共同为加盟商服务,加盟商可以采取缴纳品牌建设费的形式支持总部品牌建设策略。

三、连锁品牌最优化条件分析

连锁品牌最好的经营机制选择是由连锁品牌总部进行品牌构建,制定总体品牌策略,将品牌策略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提供给加盟商,由加盟商缴纳品牌建设费用(可以看做是加盟商购买品牌策略的价格)。那么,连锁品牌在进行品牌建设过程中,如何才能达到最有效率的水平,加盟商的数量是否可以无限增加,加盟商的最优数量又是多少?

由于在连锁品牌的条件下,加盟商的产品价格p,品牌的品类度b,品牌信用度B,都是不变的,加盟商都将按照相同的变量进行产品销售,那么这时不同加盟商的产品销售量将主要决定于地域品类需求强度,我们定义为某一地域内对该品类有需求的人口数量比上该地域内总人口数量,用θ表示。[7]地域品类需求强度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加盟商是无法改变的。因此,连锁品牌加盟商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Qi=θif(p,Cci)=θif(p,Bi),加盟商的销售量主要取决于地域品类需求强度θi、连锁品牌价格和品牌信用度,所以加盟商在选择连锁品牌时也应该主要关注品牌信用度和地域品类需求强度两大指标。在本文分析中,我们假设各加盟商的地域品类需求强度为相同的外生变量,视为常数。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连锁品牌总部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于产品销售和加盟费。假设单位产品收益为r(其中包含了单位变动成本因素),每个加盟商缴纳的加盟费为w,其他成本忽略不计,市场完全竞争,价格不变,则连锁品牌的利润函数我们可以表示为π=r∑ni=1Qi+nw=nrf(p,Bi)+nw,从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连锁品牌的利润主要由加盟商的数量和连锁品牌信用度决定的,其他因素可以认为是外生变量。连锁品牌主要的策略将是使品牌信用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保证产品的销售,同时会带给加盟商更大的收益,从而吸引更多加盟商,使n增大,达到连锁品牌目标。因此,为了保证连锁品牌持续有效的运行,吸引更多加盟商加入,连锁品牌的策略应该保证使加盟商收益最优化。

假设连锁品牌有两个加盟商,他们共同支付总部构建品牌的费用,C(B)表示构建品牌信用度的费用函数。令e1,e2表示加盟商用于其他项目的投入,假设两个加盟商的资金总额是有限的,分别为m1,m2,则两个加盟商的品牌建设费与其他项目投入之和必须等于两者所拥有的资金总额,即e1+e2+C(B)=m1+m2。我们要使加盟商收益最优化,就要求使加盟商2的收益水平不变为Z2的条件下,使加盟商1的收益水平最大化。那么加盟商的收益水平问题,就由两个因素所决定:品牌信用度和其他项目投入。因此,我们构建加盟商最优化收益函数为maxe1,e2,B=Z1(e1,B),并且有Z2(e2,B)=Z2,e1+e2+C(B)=m1+m2,我们构筑拉格朗日函数:L=Z1(e1,B)-λ[Z2(e2,B)-Z2]-μ[e1+e2+C(B)-m1-m2],对e1,e2,B求微分得到:

Z1(e1,B)/BZ1(e1,B)/e1表示品牌信用度给加盟商1带来的边际收益与其他项目投入给加盟商1带来的边际收益之比,可以理解为加盟商1的品牌信用度边际收益与其他项目投入边际收益之比,可以视为加盟商1的替代率,用RS1表示;Z2(e2,B)/BZ2(e2,B)/e2可以理解为加盟商2的品牌信用度边际收益与其他项目投入边际收益之比,可以视为加盟商2的替代率,用RS2表示;C(B)B即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成本mC(B),表示增加单位品牌信用度所增加的品牌建设费用。以上等式可以表述为RS1+RS2=mC(B),这个表达式的意义为,两个加盟商品牌信用度与其他项目投入的边际收益替代率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成本。我们假设加盟商的需求函数是相同的,那么,可以推论出连锁品牌的品牌策略最优效率的条件为∑ni=1RSi=mC(B),表示各加盟商品牌信用度与其他项目投入的边际收益替代率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成本。

由于各加盟商函数关系相同,我们假设各加盟商投入到其他项目的资金e,其边际收益为常数,对于加盟商的有效资金配置来看只存在唯一的品牌信用度,可以认为各加盟商的收益函数具有拟线性特点[8],表达式为:Zi(ei)=ei+zi(B),这时RSi=Zi(ei,B)/BZi(ei,B)/ei=dzidB,因此这时我们将推出连锁品牌的品牌策略最有效率的条件为∑ni=1dzidB=mC(B),表示含义为各加盟商为了提高单位品牌信用度所增加的品牌建设费用应该等于各加盟商因单位品牌信用度提高而增加的收益之和。dzidB可以视为各加盟商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收益,用mRi(B)表示。

由于各加盟商函数关系相同,则品牌策略最优化条件为:

mC(B)=∑ni=1dzidB=ndzidB=nmRi(B)。

那么加盟商的最优数量:n=[mC(B)]/(dzi/dB)=[mC(B)]/[mRi(B)]。

在现实中,连锁品牌总部进行品牌建设,当品牌信用度所带来的各加盟商边际收益之和大于品牌信用度边际成本的时候,即mC(B)nmRi(B),那么连锁品牌应该停止继续扩大加盟商数量;当品牌信用度所带来的各加盟商边际收益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边际成本的时候,即mC(B)=nmRi(B),这时连锁品牌加盟商数量将处于稳定状态,此时连锁品牌处于效率最优化状态。

四、结论及相关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连锁品牌内部存在外部效应问题。本文通过博弈分析,论证并提出了连锁品牌外部效应概念:在正外部效应下,加盟商将会存在“搭便车”想象,期望其他加盟商进行品牌建设,自己免费享受;在负外部效应下,加盟商从事不正当的品牌策略,给连锁品牌及其他加盟商造成成本损失,带来品牌信用度下降的不利影响,并且加盟商的销量将会超过连锁品牌期望销量水平。

2.连锁品牌总部应该收回品牌建设权,由总部实施品牌策略。正是因为连锁品牌内部存在外部效应问题,因此,无论加盟商是否负责进行品牌建设,连锁品牌经营都将存在效率损失情况。所以,连锁品牌应该收回品牌建设权,由连锁品牌总部统一进行品牌建设,加盟商以有偿使用品牌原则参与其中。

3.在连锁品牌总部进行品牌建设的条件下,通过构建两加盟商品牌收益模型,得到连锁品牌加盟商效率最优化的条件,即各加盟商品牌信用度与其他项目投入的边际收益替代率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的边际成本。进一步,假定在加盟商拟线性收益函数条件下,连锁品牌效率最优化条件为:各加盟商为了提高单位品牌信用度所增加的品牌建设费用应该等于各加盟商因为单位品牌信用度提高而增加的收益之和。在此基础上,求得连锁品牌最优化的加盟商数量条件,即品牌信用度所带来的各加盟商边际收益之和等于品牌信用度边际成本。

(二)连锁品牌有效经营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以及相关结论,笔者提出连锁品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的连锁标准,并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连锁经营的本质其实是复制问题,而标准化是保障连锁品牌进行持续复制和低成本运营的基本原则。只有连锁标准统一,才具有可复制性,才能简单、低成本的不断扩大连锁店规模。因此,连锁品牌要制定统一的连锁经营标准,例如,店铺选址标准、业务流程标准、产品服务标准、管理标准等。同时,连锁品牌应该加强对加盟商的监督与控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对加盟商的监控管理,并制定定期审查制度和违约惩罚措施,以避免加盟商的不当经营行为。

2.实施有效的品牌策略,提高品牌信用度。总部要承担品牌建设责任,实施统一的品牌策略,以提高品牌信用度。品牌策略不是单一措施,而是一个策略组合。因此,总部要综合运用延伸策略、渠道策略、资本策略、团队策略、终端策略、危机策略等品牌策略集合,它们之间是乘数关系,每个策略必须零误差地达到目的,一旦某个策略错误都可能造成品牌失败。

3.吸引加盟商,制定支持加盟商长期经营的政策。连锁品牌要制定有利于加盟商长期经营的政策,以吸引更多加盟商的加入。总部除了实施统一品牌策略外,还应该为加盟商提供前期选址和市场环境分析服务,在经营过程中给予加盟商相关培训帮助,并提供后续保障服务和危机处理支持。

参考文献:

[1]徐月,田建春.连锁经营理论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92-93.

[2]发荣,何春凯.连锁制胜[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3]罗剑宏,高阳.连锁共享核心能力中的总部与加盟店博弈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16-19.

[4]孙曰瑶,刘华军.品牌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刘华军.品牌进入次序优势的经济解释[J].经济经纬,2007(4):113-116.

[6]吕承超,孙曰瑶.品牌信用度衰减模型及经济学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4):62-66.

品牌策略的作用篇7

关键词:品牌结构公司品牌

企业的品牌结构选择实质上就是对企业所有产品的品牌隶属及相互关系的选择。在战略层面上,可以归纳为以公司品牌为主导和以产品品牌为主导两个思路。而在具体操作的战术层面上,则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范式(具体见下图)。本文的目的就在于结合国内外企业品牌结构选择的经验,界定两种战略思路的影响因素及各种操作范式的定义和适用条件。

该图的最左端是公司品牌导向最纯粹的形式,从左到右,公司品牌逐渐转向幕后,向受众传播的内容逐渐转向个体品牌,直至最右端的纯粹个体品牌。两者之间就是丰富多样的品牌结构形式。总体来说,前三种战术主要以公司品牌为主导,后两种策略主要以产品品牌为诉求主体,而公司品牌+产品品牌的形式是一种不稳定的过渡形式。该图说明,企业的品牌结构选择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概念,各策略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划分,不同战术策略也可在一个企业内部因时、因地制宜地交替或并行使用,但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符合该策略的适用前提且不同策略的特点不会形成冲突。

战略层面的影响因素

决定一个公司选择自身品牌结构战略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而内因则是起决定作用的。

外部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东方文化传统注重层级分明,长幼有别,同时讲究和为贵。因此,东方企业采用公司品牌导向的居多,如日本本田、韩国三星等。试想,如果有两个品质和感观都差不多的产品,一个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的产品,企业在品牌营销中也强调产品所属的公司背景;而另一个产品虽也出自大型公司,但企业为了强调产品个性而淡化了产品出身,那么,在多数东方消费者心目中就会产生单个的品牌与一家大公司相抗衡的品牌认知,从而影响购买决策。而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则强调个性,所以长期坚持使用产品品牌导向的以美国公司居多。

市场竞争焦点。同样激烈的市场竞争,当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产品品质和价格上时,企业就十分需要公司品牌作为其履行质量和服务承诺的保证,这时的品牌结构倾向于公司品牌导向;而当竞争的焦点集中于产品的象征意义及对产品使用者身份的体现时,产品品牌导向就会因其适应性强、能够针对目标受众实现定制化的特点而受到企业的青睐。

市场及消费者成熟度。市场发达程度越高,消费者越成熟,则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越丰富、越迅捷。相对健全的产品淘汰机制使企业宣传单个产品功能的任务减轻,企业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司理念及使命的传播,从而树立起受众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的认知。当前,我国引入市场机制的历史还不长,人们购买产品的时候还是更关心产品本身质量甚至用法的信息。

内部因素

公司和品牌的历史沿革。在主要通过自有品牌扩展而形成的品牌家族内,各产品品牌之间的协调性和凝聚力较强,各品牌也不容易与公司整体理念相冲突,这样的公司倾向于使用公司品牌导向的战略思路。而通过外部并购来扩充品牌家族的企业则倾向于产品品牌导向。对宝洁公司来说,尽管产品品牌导向是其一贯的思路,但由于玉兰油是从外部购买的品牌,与其他品牌有不同的成长轨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经过品牌延伸,玉兰油品牌旗下可以有润肤霜、面膜、沐浴露等多条产品线,而宝洁公司其它品牌通常只形成一条产品线,一个产品类别中还有多个品牌进行内部竞争。

企业家因素。品牌的结构选择与企业的创始人,在更广泛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企业的领袖人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个性与偏好有时甚至直接决定了品牌结构战略。维珍公司的创始人理查德·布朗森是一个富于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他的志向是挑战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领域——给消费者以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他同时还是个热气球爱好者,他的每次升空都吸引媒体的关注,他又将这种关注成功地转移到对维珍公司上,从而加强了维珍富于冒险精神的形象。正是布朗森的这种冒险精神使维珍成功地实施了让许多学者惊奇不已的利用统一公司品牌进入众多完全不同行业的战略。

企业文化。力图将自身的强企业文化显性化的公司倾向于公司品牌导向,因为这样能有效地发挥企业文化内部凝聚、指导行为、外部扩散、传播形象的作用。而产品品牌导向的公司则通常具有很强的鼓励创新、赞成个性张扬的文化氛围和鼓励以品牌团队为单位进行竞争的价值观。

战术层面的实现形式

企业制定了所采纳的品牌结构战略思路之后,就面临着如何在日常运营中体现出该品牌结构优势的问题,于是进入了具体战术策略运用的阶段。可供企业选择的品牌结构战术包括:

纯粹的公司品牌。采用这种战术的知名跨国公司不在少数。维珍(virgin)的创始人利用这一品牌进入音乐、旅游、时装、铁路运输、软饮料、宾馆、航空等完全不同的领域,并取得了令大众惊讶、令这种做法的批评家们迷惑的成就。通过观察成功运用这一战术的公司,我们会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有明确的公司理念和清晰的价值观;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积淀;有优秀的企业家和领导者;经营产品或服务品种比较广泛但对不同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超群。

公司品牌+产品系列。这种战术仍是用公司品牌作为市场诉求的主要对象和产品质量的担保者,但同时也利用了产品系列的名称向受众传递更多的产品信息。采用这一策略的大多是一些高附加值产品,如手机、电脑产品、轿车等。宝马品牌就是在bmw标志之后利用数字来区分产品的大小和细分市场的不同。300系列表示该系列的车比500、700系列小巧便宜,而316、320、325这些数字又表示300系列中不同的发动机型号。之所以这些高科技产品偏爱使用公司品牌+产品系列的策略,一方面是这些公司内部技术导向明显,因而他们在强调顾客关系的同时,需要比一般消费品更多地利用非人格化的产品代号实现相对“以我为主”的产品信息沟通;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品市场的竞争也必须以公司整体的强大技术和资本实力作为后盾。

公司品牌+副品牌。该策略是在使用公司品牌的同时,赋予单个产品或一类产品人格化的品牌名称或者标记,使之在顾客心目中产生该公司产品共同特点之外的个性和气质。运用这一策略的成功案例首推海尔。以空调为例,海尔的变频空调叫“小超人”,健康空调叫“小状元”,窗机叫“小英才”。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有很多产品可以借助这一策略获得成功,因为买方市场特性和日益激烈的产品竞争使家电等产品向顾客提供的利益由原来的功能性利益主导转向功能性、象征性和体验性利益并重。使用副品牌,可以使企业在不丢失公司品牌为顾客提供的功能和质量保证,确保顾客的品质认知度的前提下,通过副品牌名称丰富顾客对每一种产品个性的联想,从而增进与顾客的沟通效果,提升品牌忠诚。

公司品牌+产品品牌。该战术与“公司品牌+副品牌”策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公司品牌和产品品牌两者兼顾,在营销传播中并不刻意强调产品品牌对公司品牌的隶属性。如果动态地看,这种战术不能作为企业品牌结构的常态,因为长期使用这种策略既不能取得利用产品品牌的多样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占领不同细分市场的效果,又不能达到在公司品牌下整合企业品牌资源,提供品质保证的目的。但在企业发展的某些过渡阶段,该策略还是适用的。中国普天集团作为原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的改制企业,在整合旗下品牌时,就采用了这一策略。普天下属的首信、东信、波导等手机品牌都已形成相当的品牌知名度,而普天作为它们的母公司,自身的知名度远不及这些下属品牌。我国加入wto之后,通信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迫使集团整合旗下的品牌资源。在当前阶段,普天采用的就是公司品牌+产品品牌的策略。推出普天东信、普天首信等品牌,有意识地在广告中非常醒目的打出“中国普天”四个大字。而其最终目标应该是公司品牌+产品系列或公司品牌+副品牌。

这里需要说明,在众多品牌研究文献中列举的复合式品牌结构的成功事例大多数不属于本文所讨论的公司品牌+产品品牌策略,而是必有侧重,一般属于公司品牌+副品牌策略。

产品品牌辅以公司品牌作担保。该策略又可以称为背书品牌(endorsingbrand)。在该策略中,公司品牌基本退居幕后,制造商的名称可能出现在产品包装或广告宣传的结尾处,提示消费者该产品是由具有实力的公司作为质量担保的。而产品品牌是市场诉求的主要对象,在营销传播中起主导作用。采用该策略的公司主要集中于那些快速消费品行业,因为在这些行业中,直接用公司品牌以提高品质和信誉的紧迫性相对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行业小,而运用丰富的家族品牌赢得更多货架空间并吸引不同偏好的消费者的重要性相对较高。

独立的产品品牌。使用该策略的公司在其品牌结构中仅强调产品品牌,完全淡化公司品牌的作用。现实商业世界中,使用该策略的公司是不多见的。有人说宝洁公司使用的是这种策略。但我们可以直观地判断,宝洁这个品牌作为其旗下各品牌的生产商和品质担保人的知名度不会很低,知道哪些品牌是宝洁公司产品的人也不在少数。2000年,宝洁公司在美国的宣传册在往年的基础上做了很大改动,将其20个旗舰产品合并在一个象征性标志之下。可见,虽然我们不能否定宝洁作为推广产品品牌的顶尖公司的地位,但其公司品牌仍作为品质担保人起着重要作用,宝洁采用的是上述的品牌背书策略。

我们这里讨论的独立产品品牌策略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企业在其品牌结构中不利用公司品牌的凝聚和担保作用,通常只有两种原因:没必要或者不允许。很多人知道欧米茄、雷达、天梭和斯沃奇等名表品牌,却不知道这些品牌共同的制造商——瑞士smh公司,这是由于人们熟知这些名表都出自钟表王国瑞士,“瑞士”作为这些名牌的品质保证已经发挥了公司品牌的作用,而每种品牌针对各自目标顾客进行的新品功能设计、外观开发、型号设置等工作则由产品品牌独立完成,smh没必要再对这些品牌附加任何品质担保人。美国斯威夫特公司同时生产肥料和火腿两种产品,如果利用公司品牌进行市场运做,消费者无论先接触两种产品中的哪一种,当了解到另一种也出自同一生产商时,都会对公司品牌产生消极印象。此时,客观条件不允许使用公司品牌,斯威夫特公司也对这两种产品分别使用了费哥若和普瑞姆品牌。

结论和趋势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见,形态各异的企业品牌结构在战略思路上可以归纳为公司品牌导向和产品品牌导向两个类型,这两种战略的形成分别受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品牌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实施战术。本文将这些战术策略归结为六个类型,这六大类型构成了一个连续统一体。 

参考资料:

⒈(美)kevinlanekeller,strategicbrandmanagement,prenticehallinc,1998.

⒉(英)lesliedechernatony、malcolmmcdonald著,管向东;孙莹;孙志恒译,《创建强有力的品牌——消费品、工业品与服务业品牌的效益》,中信出版社,2001.

⒊(丹麦)jesperkunde著,王珏译,《公司精神》,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⒋(美)trout,rivkin著,李正栓、贾纪芳译,《新定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品牌策略的作用篇8

【关键词】Hellokitty多元化品牌延伸策略营销策略品牌

一、hellokitty品牌

(一)Hellokitty品牌介绍

HelloKitty诞生于1974年,是日本三丽鸥动漫公司旗下最成功的卡通形象明星,由三代设计师共同完成的“史上最具价值的猫”是一只左耳系着红色蝴蝶结的小白猫。HelloKitty中文名凯蒂猫,1974年11月1日出生于伦敦郊外,英国国籍,是一只开朗活泼、温柔热心、调皮可爱、喜欢交朋友的可爱小女生,身高为5个苹果高,体重为3个苹果重,家里有妈妈、爸爸和双胞胎妹妹。

(二)hellokitty品牌延伸策略

品牌延伸策略概念。品牌延伸又叫品牌扩展,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的品牌的声誉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品牌延伸策略可使品牌在利用中获得增值,品牌延伸策略有利于降低新产品导入市场的费用,可以使新产品借助成功品牌的市场信誉在节省促销费用的情况下顺利进占市场。原品牌的良好声誉和影响可以对扩展产品产生波及效应,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对延伸产品产生好感,甚至是忠诚,由此使品牌成为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品牌延伸也存在某种风险,因为品牌延伸是战略决策的结果,还要结合生产、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等因素作综合考虑,企业实施品牌延伸战略,要着眼于长远利益,拥有品牌情况的完整认识对于品牌延伸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hellokitty品牌延伸策略的具体运用。hellokitty品牌延伸策略的一些具体案例:台湾彰化的HelloKitty妇幼医院,hellokitty一直代表着一种活泼、浪漫、积极向上的梦幻生活方式,因此院方选择hellokitty这只世界上最著名的猫希望能帮助他的病人们缓解分娩的痛苦和恐惧,并且让病人们尽早康复;HelloKitty品牌与新西兰的设计师兼插画家JosephSenior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酷玩潮品,HelloKitty变身成为星际战士、金刚狼、蝙蝠侠等,创意十足;1999年hellokitty与麦当劳合作,让hellokitty变身麦当劳经典四大人物:麦当劳叔叔、汉堡神偷、大鸟姐姐和奶昔大哥,全新打造属于麦当劳的品牌的独特性;Hellokitty与“卡西欧”、“SonY”等众多知名电子企业也有合作,如hellokitty电饭煲、洗衣机、电冰箱、随声听、mp3、照相机等等;2010年10月,三星手机$5230C(HelloKitty版)上市;2012年11月,为了庆祝HelloKitty的生日,屈臣氏特别推出12款限量版的HelloKitty玩偶,12款不同国度装扮的HelloKitty;2012年2月底,在香港九龙区6C巴士线推出了HelloKitty主题巴士,成为香港这座多元化的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中国未来品牌延伸策略推广发展趋势

品牌延伸往往需要建立一个下属的品牌。苹果电脑就是用这种方式推出ipod音乐播放器,苹果这一品牌主张创新和轻松使用,因此它所生产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和电脑一样也是以此为原则,结果,ipod的成功为品牌增光添彩,鼓舞了很多用户开始使用mac电脑,这些品牌延伸都为新产品起到了辅助的作用。Hellokitty品牌虽然没有自己的下属品牌,但与hellokitty品牌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有相同的价值标准的品牌很多,比如施华洛世奇与三丽鸥携手推出HelloKitty2012春夏系列首饰,施华洛世奇创作总监娜塔妮?歌莲表示:HelloKitty总是抱着积极乐观与多采多姿的生活态度,而其活泼亲切的形象和跨世纪魅力与施华洛世奇的核心精神可谓不谋而合,这也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设计项目,因此,他们的合作可谓是天作之合,其首饰为双方都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我国如今有着众多优秀的新品牌,对于新品牌和正在发展的品牌来说,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寻找另外一个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建立起信誉的品牌,和它联合起来,使新品牌快速让消费者接受,进而喜欢,成为忠实的消费群体。

品牌联合协作。当两个品牌所提供的产品具有互补的效力时,产品合作关系就可以发挥作用了,两个品牌联合起来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任何一家都无法单独完成的产品——同时也希望是其他竞争者无法做到的,如hellokitty与周生生集团的合作,周生生是三丽鸥动漫公司唯一授权的国内金饰品牌,周生生hellokitty饰品吸引了大量的年轻消费群体,也使得许多金饰店望尘莫及,这不仅是许多hellokitty粉丝迷的福音,更为周生生集团带来了无比丰厚的利润。2005年台湾长荣航空公司与三丽鸥动漫公司签订了5年的使用hellokitty品牌合作的项目,长荣航空公司开通三趟HelloKitty主题航班,飞机内100多种物品都是特别为hellokitty设计而成,包括纸杯、餐具、奶瓶、小吃、皂液器、洗手液、餐点和冰激凌等,据机长称,很多乘客都是为了搭乘hellokitty主题航班而选择了一次远行,搭乘这架hellokitty主体航班让人感觉旅程从一开始就是美好的。我国的品牌推广应合作促发展,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品牌策略的作用篇9

叶茂中烟草广告基本特点

从目前叶茂中广告上可以看出,叶茂中最早的烟草广告应该是白沙金世纪、白沙银世界。白沙烟草品牌传播广告是广州蓝色创意广告公司全案的,因此,叶茂中早期的烟草广告顶多也就是做一些边角活,核心的策略当然与老叶无关。老叶真正深度涉足烟草广告传播应该是宁波大红鹰集团,徐芳权厂长给了叶茂中施展舞台,叶茂中推出的胜利之鹰创造了另一种中国烟草辉煌,我称之为策略裸露法。

叶茂中烟草广告在广州市场并不被叫好,为什么?因为广州广告界比较认同白沙式的阴柔、唯美、想象、意境烟草广告,他们认为烟草行业属性决定了品牌传播必须创造一种虚拟的世界与动人的空间。而叶茂中烟草广告却直接将策略作为传播概念,用策略来传播广告内涵,与烟草属性相距离甚远。叶茂中烟草广告这种策略裸露深刻地影响了大红鹰广告传播策略。

策略就是传播概念使得叶茂中烟草广告在传播过程中显得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为叶茂中烟草行销企划带来了障碍。在已经形成的叶茂中大红鹰传播案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平面性创意比较系统,而围绕品牌定位的公关事件、促销显得比较薄弱,主要原因就是策略裸露使得行销企划很难找到让度空间,使得模糊策划失去了机会。

综观国内乃至于全球优秀的烟草广告传播很少有采用这种图穷匕首见式的策略裸露法。特别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首先就是防止品牌在变化与延伸过程中被束缚手脚。采取对策略进行包装传播使得品牌策略长度与宽度变得弹性十足,比较有利于未来品牌延伸与延展。

策略裸露增加了市场识别强度,但却增加了公众社会排异性。烟草广告在西方国家已经受到了公众强烈的反对,面对全球性烟草消费变化,未来烟草广告越来越为社会所摈弃,公关与策略模糊是为了更加策略地保护烟草品牌在未来不要成为众矢之的。叶茂中烟草广告的策略裸露使得大红鹰面临着巨大的传播风险。

当今世界,烟草广告已经越来越温情。我们见到的烟草广告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已经被包裹上层层蜜饯。尽管如此,烟草广告的公众索赔在西方国家也还是屡屡发生,优秀的烟草品牌策略必然会注意到:我们做烟草广告,其实是在钢丝绳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由于采用了策略裸露的方法,策略对创意的影响变成了一把双刃剑。而一个成功的广告语就成为了这个品牌救命稻草,一旦广告语出现了失误对品牌的伤害就十分巨大。我们看红金龙品牌传播广告就能够发现,红金龙策略裸露失去了大红鹰的魅力“思想有多深 我们就能走多远”品牌传播成为了中国烟草广告传播中最失败的败笔。

消费者,特别是高端消费群对于消费品的认知往往还是以意境为主要方式,同时从消费心理上去看,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溢价也是以虚拟、冲动等为特点,更何况烟草本来就是情绪消费品。

叶茂中烟草广告提升策略

策略裸露型烟草广告其实对于创造品牌知名度以及通过大传播、大创意方法来获得短期效应还是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前提是策略本身不能出现问题。象红金龙的品牌传播已经不单纯是策略裸露带来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品牌定位的盲从、错位。我们会就红金龙品牌的定位策略提出自己新的观点与视角。

第一、以策略裸露为基点向策略包装转移,为品牌创意与延展提供空间

考虑到中国市场消费者对品牌识别水平,在烟草品牌导入期我们认为不妨采用策略裸露的方法迅速切入,但这种品牌策略如果是一以贯之品牌策略则显得十分危险。因此,我们认为叶茂中烟草广告在完成对大红鹰品牌成功导入后不妨采取第二阶段策略,将策略进行适度包装,使大红鹰品牌传播展现新的生命力。

第二、传播时采用策略裸露,但行销时采用策略包装,使得品牌传播获得回旋的空间 在制定品牌传播战略时有意识采取边缘交叉策略,既考虑品牌策略锐利性。也充分给品牌回旋空间,实现品牌过渡自然天成。

品牌策略的作用篇10

【关键词】品牌延伸基本准则延伸方式

品牌策略可分为统一品牌、个别品牌、分类品牌和品牌延伸这四种,不管企业选择了哪一种,经过科学而有效的运营,都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那么,一个品牌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信誉,赢得了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以后,该品牌是否可用在其他产品上而使该品牌得以拓展或扩展呢?品牌延伸就属于是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的声誉来推出新产品的过程。

一、品牌延伸决策的涵义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借助成功的品牌扩大品牌所涵盖的产品组合,利用成功品牌的声誉推出新产品的过程。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品牌延伸是指借助于现有成功的产品品牌,使之产生与其技术领域或形象相接近的产品的过程;广义的品牌延伸是指企业推出与原有品牌技术领域关联松散的产品的行为。

1.采用品牌延伸策略的显着优点

(1)一个受人注意的好品牌能使新产品立刻被市场认识和较容易地被接受。

(2)利用成功的品牌声誉可以节省促销费用,分销渠道也容易开拓。

(3)如果品牌延伸获得成功,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原品牌的影响和企业声誉。众所周知,娃哈哈在食品饮料产品上的成功,是基于当年成功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品牌延伸。

2.品牌延伸也有风险

(1)如果将着名品牌延伸使用到与其形象、特征不相吻合,不相接近的产品领域,则可能有损原品牌形象。早年美国的“派克”钢笔就是一个沉重的教训。

(2)如果原产品和品牌扩展产品之间在资源、技术方面不存在关联性或不具有互补性,则推出的新产品可能难以被消费者接受。

总之,品牌延伸战略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使企业大受裨益,使用不当,则可能使企业深受其伤,因此,作为企业决策者在使用品牌延伸战略的时候切忌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能成功的实施品牌延伸策略,企业还应注意品牌延伸的基本准则和延伸方式。

二、品牌延伸的基本准则

由品牌延伸的定义可知,延伸的基本前提是核心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延伸的目的是借助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光环产生“晕轮效应”。所以,品牌向何处延伸取决于消费者对核心品牌已有的认知。实施品牌延伸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1.正确选择时机。成功使用品牌延伸决策的企业一般是从单个产品的成功销售做起的,在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得到市场认可后,才可以慢慢进行品牌延伸,即它的母品牌形象必须是很成功的,所以延伸的品牌应较晚推出。

2.有相同的服务系统。即企业在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上应对品牌延伸有所帮助。例如海尔的冰箱、冰柜、空调等都是同一销售渠道,而且这些产品有相同的服务系统,为消费者消除了一切后顾之忧。

3.专业知识或专业技术具有可移植性或联结性。在实行品牌延伸策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其在新的业务领域是否也是可以信赖的,就要求企业在生产新产品时应和原品牌之间有相似之处。即产品之间有技术专业的连结。

4.新老产品有彼此共享的利益点。企业要品牌延伸必须知道目标消费者对该类产品有多品牌的需求。例如鳄鱼、华伦天奴等知名品牌就拥有包括西装、领带、皮带、背包甚至眼镜等在内的多种产品,这些产品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高档品甚至是奢侈品;都能够提供一个共同的效用,那就是都是身份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5.延伸产品的形象与企业品牌形象相似。品牌犹如橡皮筋,越延伸就可能变得越疲软,结果往往会导致品牌的个性淡化,给企业带来品牌危机。因此品牌延伸就需要定位准确,在形象使用者方面,也应有相同之处。例如金利来是一个成功的服饰品牌,其品牌的定位是产品的使用者及品牌的象征意义而非功能意义,金利来容易延伸到男式产品,但不易延伸到女式产品。

6.迅速提升延伸产品的知名度。品牌延伸要成功地推广新产品,存在着消费者对品牌麾下产品的认知与联想主要集中于原有产品的障碍。比如海信是靠彩电打响品牌的,由于没有足够的广告火力,空调推广了很久消费者提及空调时能联想到海信品牌的很少。

此外,品牌延伸还应该考虑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市场格局、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企业的财力与品牌推广力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品牌核心价值与产品关联度的把握。

三、实施品牌延伸策略的方式

品牌延伸战略并非有百利无害,企业实行品牌延伸战略要冒不小的风险。既然品牌延伸策略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那么如何才能规避品牌延伸策略的风险,大力发挥品牌延伸的功能。在采取品牌延伸行动之前,企业或品牌管理者应该先考虑以下几点:

(1)确定这一行动带来的回报是否值得去冒这个风险,机会有多大?

(2)品牌在新市场中应当保持它现有的市场位置,还是给品牌重新定位更好?

(3)品牌延伸是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以上问题搞清楚后,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策略的时候,一般而言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

其一,单一品牌策略。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可以充分借助于老产品的品牌声誉和影响力,容易形成品牌的规模经济效益,便于发展规模品牌效应,可以节省广告支出,有利于品牌的市场扩张。但是单一品牌策略也存在品牌个性不鲜明,容易造成品牌形象混乱的问题。只有当延伸产品与企业核心产品的特性关联紧密,即产品之间在形象定位、目标顾客、品质、渠道及满足利益等方面相似时,才宜采用此策略。

其二,多品牌策略。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单一品牌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它会为企业通过品牌延伸逐渐向其他领域进军设置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所以企业应考虑多品牌策略。

多品牌策略不但可以克服单一品牌个性不鲜明,难以实施品牌管理的缺点,还可以借助多品牌策略改变商品的品质形象,防止品牌淡化,迎合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多品牌策略也有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比如它需要企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来进行品牌管理,因此多品牌策略一般较多的被大型公司采用。

四、结束语

在国际间品牌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壮大自身实力,品牌延伸策略已经成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的一个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22-150.

[2]白光.品牌资本运营通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14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