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明协调发展十篇文明协调发展十篇

文明协调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2:39

文明协调发展篇1

首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各自的发展,要求两者之间有一个协调的关系。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来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手段。物质生产越发展,物质产品越丰富,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就越能够得到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制约着精神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精神生产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过程,也是精神产品的物化过程,是精神产品的信息的加工、传输、储存过程。无论认识反映过程、物化过程,还是信息的加工、传输、储存过程,都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越发展,就越是能够为精神生产提供各种变革现实对象的物质工具、物化精神产品的物质材料、传输精神产品的物质手段,人们就越是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在深度和广度上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就越是能够开辟和丰富精神生产的形式和门类,越是能够有效地从事各种精神生产,“铸造”出丰富、精美的精神产品。物质条件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当人们没有其他物质手段可以使用,单凭肉体感官的时候,科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就受到限制,正是因为各种观测工具的发展,各种望远镜、显微镜、加速器的发展和应用,才使科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得到扩大和发展,人们才能向宇观和微观领域挺进,揭示物质世界的秘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也依赖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构思一部长篇小说,孕育各种艺术形象固然是小说家、艺术家大脑内部的精神活动,但是把长篇小说记录下来,把各种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就不能不凭借各种物质手段和物质材料。至于象电影、电视、电子音乐更同电子器件联系在一起。教育在古代似乎并不需要多少物质条件,但是现代的教育则同现代化的物质条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各种电化教育工具急剧地改变着知识传授的方式,迅速地扩大着知识传授的速度和范围,教育真正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事业。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更表现在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物质生产活动不仅改造着自然界,同时也改造着生产者本身,改造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史上随着新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社会意识中总要形成新的思想和精神。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往往伴随着先进阶级在思想方面的精神文明战胜、代替衰朽阶级的思想、意识的过程。就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影响和制约来说,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条件和手段,精神文明的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建设提供着人才、理论和社会条件。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而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纪律观念、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科学知识又是人的重要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才构成了现实的劳动者。精神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说明世界,更表现在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物质文明的生产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精神文明同自然物的结合过程,是精神文明物化为物质文明的过程。体现精神文明的社会关系也对物质生产发生着重大影响。因此精神文明影响、制约着物质文明生产过程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物质文明生产过程的社会目的和社会性质。

其次,社会系统的控制、管理和发展也要求两者协调发展。社会系统靠什么来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呢?靠的是物质生产、物质文明,精神生产、精神文明。物质生产实现着社会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物质生产的成果构成了社会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又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竖立起全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精神生产实现着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作为精神生产成果的精神文明包含着社会和自然之间、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人们相互关系之间的信息。人们依靠这些信息就可以协调社会同自然的关系,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增强人类抗御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通过调整或改变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因此精神文明不仅有反映的功能,也有控制、调节的功能。由此可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实现控制和管理所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社会的管理者、控制者要管理、控制好一个社会系统,既要依靠现实的物质力量,也要依靠观念的精神力量。

第三,我们现在面临的总任务和将来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目标也要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地发展。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这样的总任务,就要求我们协调地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只进行物质文明的建设,或只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不能完成这个总任务,也不能保证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共产主义方向。

什么是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呢?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就是精神文明的发展要适应物质文明发展的要求,物质文明的发展也要满足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因此,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只对一方提出要求,只要求一方去和另一方协调,而是对双方提出要求。如果一方的发展没有适应另一方的发展,那就会失调。就精神文明来说,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要求。发展物质文明的建设要求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既要求有一定思想觉悟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也要求有一定思想觉悟和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专家、工程师,还要求人们之间建立和发展适应物质生产要求的社会关系,要求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而这些要求的实现有赖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建设精神文明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因此无论从物质生产的要求还是从建设精神文明的目的来说,都要求我们在从事精神文明建设时要考虑物质文明的发展要求,使它和物质文明的发展适应、协调起来。就物质文明来说,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会对物质文明的发展提出要求。建设精神文明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要由物质文明的发展来提供。

我们进行物质文明的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着的需要,而人民群众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又有精神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时要考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使它和精神文明发展要求适应、协调起来。总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之间这种相互适应、相互满足的发展,就是一种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既表现为质上的协调,也表现为量上的协调。

所谓质上的协调。就是两种文明在性质或质量上要互相适应对方的要求。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物质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们的精神文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思想方面要求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要求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要求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要求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要求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要求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在文化方面要求各种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和健康水平,而且也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群众性娱乐活动也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具有高尚趣味的精神享受。物质文明在适应精神文明发展要求的时候也有一个质量问题。

所谓量上的协调,就是两种文明的建设在数量、规模上也要互相适应对方的发展要求。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以及群众性娱乐活动都有一个数量和规模的问题。数量少了,规模小了,不能满足物质文明的发展要求。数量过多,规模过大,我们现有的物力财力不足以支撑,还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显然不足与过头都不利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考虑文化事业发展的数量和规模时,要有科学的战略眼光,不仅要看到物质文明发展的近期要求,还要看到物质文明发展十年、二十年以后的要求,思想建设也有一个数量和规模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思想在社会上传播的范围和程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共产主义者,但必须用共产主义思想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并且通过他们去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这里就涉及到了数量问题,首先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本身有个数量问题,他们在社会全体成员中占有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其次群众前面的“广大”二字也具有数量含义。如果我们不是用共产主义思想去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或者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分子不去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的范围和程度显然就不能适应发展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甚至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的需要。可见,我们在思想建设的数量、规模上也要同物质文明发展的要求协调起来。

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机械的平均、对等地发展,也不意味着在两种文明建设上均等地使用力量。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一对矛盾,如同任何其他矛盾一样,双方在两种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中不会绝对平衡。当一方发展对两种文明协调发展的实现起着主要的、决定性影响的时候,把一方的发展作为实现双方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予以重视和解决应该是允许的。当然,当另一方成为实现两种文明协调发展主要方面时同样应该不失时机地转到另一方上去。这样从局部来看,两种文明协调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侧重,从总体和过程上看则形成了协调发展的长链。

怎样实现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

两种文明作为人们活动的产物,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之间不能直接地发生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只有以人的活动、劳动、实践为桥梁和中介。物质产品、物质财富对于人们来说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只有重新进入人的活动过程才能“活化”,能显示它们对于精神文明创造过程的意义,才能发挥对精神文明创造过程的实际作用。同样,精神产品、精神财富对于人们的意义和价值也在于指导人们的行动,它们也只有作为人们从事物质活动时的一种因素才能显示和发生对物质文明创造过程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要实现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必须认识人们的活动和两种文明的关系,认识两种文明通过活动而相互作用的机制。

人们的活动和文明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关系。就文明作为人们活动的产物来说,人们活动的结构制约着文明的结构,制约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构,制约着两者通过活动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方式。人类活动可以分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类的产品就相应地分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人类的知识就相应地分为物化形式和精神形式。人们活动的对象有自然、社会两大领域,因此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称为物质文明,改造社会的成果则是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则是精神文明,并且可以分为认识自然界的精神成果和认识社会的精神成果。人们的活动可以分为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过程,因此生产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生活活动是人类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过程,因此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于是两种文明以活动为中介的相互作用就具体化为四种途径和渠道,即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由于这四种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两种文明的相互作用也就变得十分复杂。就文明作为人们活动的条件来说,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人们活动的方式和结构,决定着人们活动的水平和规模,决定着人们活动内在的分化和结合。人类活动和文明之间这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使得活动的结构、文明的结构、两种文明的相互关系都具有时代的、历史的性质和特点。两种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既产生于人们活动的历史过程,也实现于人们活动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离开了人们活动的历史过程,两种文明之间既不发生任何关系,也不存在适应和协调的问题。我们只有分析人们活动的结构,分析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相互关系,分析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需要,才能明确两种文明之间发生着怎样的关系,才能实现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

有的同志认为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创造活动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但不是作为精神文明的认识、反映的对象和客体而存在的。其实,物质文明在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既是物质条件和基础,又是认识的对象和客体。精神文明创造活动中物质文明固然是作为物质条件和基础而被使用的,但是物质文明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对被使用着的物质文明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在一个方面就是通过物质文明作为物质条件和作为认识对象之间的不断转化来实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既是自然物向物质文明的转化过程,也是前一代物质文明向后一代物质文明的转化过程,是这两种过程的结合。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同样表现在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之中。我们当然不应该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同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简单地等同起来,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两种关系的区别时,还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精神生活规定和制约着物质生活的社会目的和社会意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的人,对物质生活会采取不同的目的和态度。具有革命理想的人,会把物质生活看作实现革命理想,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条件。缺乏革命理想的人,会把物质生活看作人生唯一目的。这后一种人,他们的物质生活越优厚,他们的精神生活就会变得越庸俗。由此可见,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并不会自发地带来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在社会存在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要靠精神产品去丰富,人们的精神面貌还要靠精神力量去改变,人们的精神境界还要靠精神手段去提高,人们的精神价值也要靠精神文明去揭示。因此我们要在不断改善和提高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用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去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表面上看只是精神生产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但是自然科学作为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精神成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通过生产活动直接转化为物质文明,物质文明不过是自然科学理论的物化形式。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虽然也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提供着条件,但更直接的作用则是推动物质文明的创造和发展。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社会的精神成果,是关于人和人各种关系的理论,因此社会科学直接为人们提供着思想方面的精神文明(当然社会科学中也有一部分直接联系物质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这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也反映和表现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如果只发展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也会造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协调。自然科学对于发展物质文明的重要性,容易为人们所看到和理解,但是社会科学对于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的创造和发展的意义,还需要人们进一步认识和重视。我们只有处理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的关系,才能使它们满足两种文明建设的需要,从而促使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

社会制度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历史上每一种剥削制度在其进步上升时期都造成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但那是一个自发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制度对于两种文明协调发展的影响,不仅作为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力量和要求,而且为人们认识和掌握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明协调发展篇2

第一,坚定信心。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呈现出你追我赶、各显特色、愈来愈好的态势。但是要乘势而上,力求更大的跨越、更快的发展,关键还在于我们各级领导要始终保持一个坚定、清醒、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认清自己的条件、看到自己的基础、找准自己的优势,充分认识机遇、把握机遇、抢抓机遇,更加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信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一定能够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有所建树、大有作为、加快崛起。应当充分肯定,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特别是去年4月县(市、区)委书记汇报会以来,各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041号文件的精神,进一步加大项目带动力度,加大解决“三农”农问题的工作力度,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一是思路更加清晰;二是特色更加明显;三是机制更加灵活;四是环境更加优化;五是氛围更加浓厚。

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各地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现在的关键是,一定要按照卢展工代书记提出的“六个始终”的要求,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举措,加大力度、奋力攻坚,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认真学习借鉴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取长补短,不断增创体制、机制、环境的新优势,争创更多更好的特色品牌,努力在全省山区经济的发展中闯出新路。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态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力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不断实现新的崛起。

第二,突破重点。县域工作千头万绪,但必须明确,“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农民增收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这个“牛鼻子”,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一要立足政策落实促进农民增收。要扎实抓好中央“一号文件”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按照市里促进农民增收10个方面35条措施,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当前,特别是要从“三个前所未有”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粮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一定要把这些政策措施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落到实处。要将种粮免税、售粮直补、最低保护和农资限价管理等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落实到位,确保种粮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既要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种足种好粮食,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又要引导农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千方百计高农业比较效益,搞活做深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文章。

二要立足培育特色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各地在培育特色产业方面都有很好的思路,并已经形成了一些自己的亮点。现在关键是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并尽快使产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让更多的农民从中获利。要立足于各地优势资源的开发转化,采取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基地建设、拓展市场营销、健全信息网络等各种办法,推动特色规模经济的做大做强。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次参观的建宁黄花菜种植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特色项目,不仅建宁县可以做,其他一些地方也完全可以学,但关键一条,产品的规模种植、质量档次、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一定要跟上去,走种养加销一条龙的路子,才能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让农民更多得益。

三要立足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在稳定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根本,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吃饭”农业走向市场农业。要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特色企业、名牌产品。要围绕项目抓农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围绕生态抓农业,围绕科技抓农业,按照“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的大农业的思路,全方位搞活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奔小康进程。

四要立足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要在支持引导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经商务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上下功夫,让更多的农民在非农产业中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家创造良好条件,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事关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权益保障体系。要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各类农村劳务中介组织,加强与大中城市的劳务市场的对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五要立足开拓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要用全新的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布局、项目化运作、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和社会化服务,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的档次水平。要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力度,尽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的管理系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引导农民种植优良品种、使用先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种养效益。要增强农业品牌意识,走品牌农业的发展路子,在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中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六要立足优质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要继续推广和深化“农业155”、“村会协作”、“双带双创”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服务水平。要继续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信息和跟踪制度,依托信息服务网络解决企业、农户与市场的衔接问题。要切实改进农村信贷工作,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千方百计搞活农村信用社,竭尽全力为“三农”提供优质服务,尽最大可能加大信贷支农力度。要积极引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流通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在繁荣农村市场中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创新思路。要在创新中发展县域经济,当前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不但要从县域自身的角度和全市范围来考虑发展,更要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到全省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在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尽快形成更加科学的发展新思路。

一是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深刻、丰富,必须全面、准确认识、理解和把握。尤其要紧密结合我们的市情、县情和当前的发展实际,充分认识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是针对发展而言的,没有发展就没有发展观,强调科学的发展观首先强调的是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全省和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迅猛态势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加快发展“四个不动摇”。

二是加快“五个对接”、实现“五个突破”,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寻求更快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切合我省实际的重要战略抉择。三明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资金、技术转移的腹地,又是我省辐射内陆省区的重要桥梁和枢纽,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重大战略机遇,力争有更大的作为。市委、市政府从全市的角度出发,提出加快“五个对接”、实现“五个突破”,即:加快观念对接,实现思想解放的新突破,真正从观念上、格局上、体制上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加快战略对接,实现区域合作的新突破,发挥好沿海腹地和东连西拓、承北接南的桥梁纽带作用,在融入北承浙江、“长三角”,南接广东、“珠三角”,西连江西、“大京九”的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实现新的崛起;加快产业对接,实现结构调整的新突破,在紧跟全省产业分工、培育做大产业集群、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增强区域竞争力;加快市场对接,实现资源配置的新突破,真正形成大流通、大集散、大市场、大开放的格局;加快交通对接,实现通道建设的新突破,打通山海相连、对外连接的便捷通道,促进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的根本改善。当前,各县(市、区)都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做到:①目标定位要科学;②发展思路要清晰;③工作难点要突破;④政策措施要有力。

三是加快推进“两带一圈”建设,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构筑“两带一圈”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这里有三个关键环节,其一,中心城市和铁路沿线经济繁荣带如何做大做强,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其二,其他县域如何主动对接、发挥优势,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各具规模的县域发展新格局。其三,县域经济靠什么发展,如何更好地从实际出发,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形成特色之路。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统一,必须打破传统区划地域限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科技为依托,以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

第四,强化抓手。要始终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推进全局工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把项目工作一抓到底,以项目带动工作落实,以项目检验落实成效。

一是大项目、好项目要有新突破。要把策划开发一批带动作用强的生产性大项目、好项目作为重中之重的突破口,盯紧抓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全力以赴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今年市级60个重点项目、7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的推进力度,促进更多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要提高在建重点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水平,进一步推进预备重点项目的转化升级,进一步做好重点前期项目的论证、可研、报批等工作。要紧紧抓住今年以来各地新洽谈、新推出的上千万元、百万美元的重大招商项目,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查、亲自抓好落实,尽快形成一批新经济增长点。当前,要特别注重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突破,提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项目机制创新要有新举措。要健全项目机制,通过建立项目策划中心、实行委托、向社会公开招聘项目开发人才等多种形式和办法,加大项目生成、推介、管理、投融资、协调和激励机制的创新力度,使更多更好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生成涌现。要创新招商模式,采取专业招商、驻点招商、商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增强招商实效。要突出招商的重点,真正从区域的资源禀赋出发,从当地的产业基础出发,从发展的主攻方向出发,逐步调整优化招商引资导向、项目结构,兼顾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发展,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要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切实改变“重协议轻落地,重招商轻推进,重引进轻服务”的观念,严格时限要求,加大协议签约项目的催建力度,加强对项目的跟踪、联络和服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协议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竣工、快投产。

三是项目竞赛活动要见新成效。要认真抓好市里出台的竞赛方案的落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竞赛活动考评办法,增强竞赛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领导带动、班子出动、企业主动、关系联动、上下互动,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围绕项目抓具体、抓深入、抓落实。

四是项目服务工作要上新水平。要推陈出新,建立反应迅速、功能完善、协调有力、运转顺畅、高效优质的服务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地方、项目业主的沟通,搞好服务,解决好项目建设的用地问题,为项目带动的实施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解决好项目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税务部门要充分发挥好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要积极构建民间资本开发项目的平台,鼓励民营资本投资,要加强产业引导,在农业及涉农领域、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资源开发利用、卫生教育文化产业、知识型服务产业等领域不断开拓民营资本投资的空间。

第五,讲求方法。在加快发展、统筹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党委领导工作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增强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要抓大事。党委抓大事首先是把方向、管全局、出思路、用干部,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当前,特别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效益、保后劲、促发展。前两天,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分析了今年一季度以来的经济运行情况,并对当前的经济工作作出部署,各地都要按照会议精神抓紧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认真分析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继续限电对工业增长的制约、外贸出口增长乏力、消费增长缓慢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协调解决力度,抓紧研究应对措施办法,千方百计确保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县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排前的地方要努力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做到好上加好、快上加快,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不理想的地方要迅速组织力量,认真查摆原因,拿出应对之策,争取迎头赶上。

二要抓统筹。一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靠改革推进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倍加重视维护稳定,做好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一定要善于抓重点、攻难点,推动面上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把握关键环节,善于通过重点、难点的突破,带动和推动其他工作的开展。一定要致力开拓创新。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新矛盾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和突破问题的办法,要坚持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创新组织领导能力,依靠创新来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

三要抓示范。示范首先是领导要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钻劲,奋力攻坚、迎头赶上的拼劲,敢抓敢管、敢拼敢上的狠劲,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的韧劲。特别是在抓项目、促发展上,各级领导干部不论工作分工如何,都要带头抓深入、抓具体、抓到位,亲历亲为、拿出实绩,做出成效、作出表率。抓示范还要做好典型引路的工作,一个典型就是一个生动教材,能起到点明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要重视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培养、扶持一批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典型,充分发挥出各项典型的各行各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要抓落实。狠抓落实是对我们工作的考验,既是工作态度,也是工作纪律。当前,市、县两级的工作思路都是清晰的,发展目标也明确,关键是狠抓落实、抓出实效。要建立健全抓落实责任制,把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到各级干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敢于碰硬,在抓落实的任何环节上不能打折扣,杜绝出现“中梗阻”的现象,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各级领导要带头抓督查,对布置过的工作组织回头看,形成抓落实的风气。

文明协调发展篇3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不断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三个文明 协调发展   

 

党中央向全党同志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如何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物质文明的基础作用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是一个有机整体,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一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是按它自身所固有客观规律而发展变化的。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矛盾的斗争和解决中得到实现的。在实现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谓文明,在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从总体上讲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物质文明所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也就是物质领域中所创造的财富。

       而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标志。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并且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搞好物质文明建设,才能有效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一方面,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又能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的政治文明建设目标和“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政治文明的保证作用

        社会的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也是在政治领域里所创造的财富。它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水平。

文明协调发展篇4

XX年度公司被XX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公司党委珍惜荣誉,以荣誉为起点,加大精神文明单位建设力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要求,认真落实上级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精神,以塑造“四有”职工为目的,紧紧围绕施工生产,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取得双丰收,年承揽工程任务和施工产值逾X亿元,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公司多次被上级授予“四好领导班子”、“一对好主管”、“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一、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

当前,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企业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消极现象,在领导班子中,有的人忽视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而缺乏警惕;有的人把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于社会大环境而放弃责任;还有的人认为只要施工生产搞好了精神文明也就好了,导致了一手硬一手软;在职工队伍中,理想淡漠、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滋长。公司党委认识到,如果不在公司领导班子中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克服埋怨情绪和等待、依赖思想,就不能为建设一方净土尽责任,就不能提高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更谈不上公司的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因此,公司党委利用各种学习形式特别是通过“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领会中央和上级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精神。领导班子成员认识到建筑市场激烈竞争,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行业新风,展示企业新貌,才能争得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要实现公司跨跃式发展,迫切需要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需要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来引导,高尚的思想道德来保证,先进的科学文化来支撑,在实践中,要眼睛向内,守土有责,努力抓好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探索具有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特点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加强和完善两个文明建设目标运行的制度保证。

二、严格规范,建立目标一致,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

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创造总结了“双文明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在运行中,我们坚持把握6条原则:双文明建设责任党政共担;双文明建设指标和任务一起制定和下达;政策措施一同研究;资金使用统筹安排;思想道德和文化技术措施一同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同时并举。

首先,我们将每年度的生产经营工作指标和精神文明工作指标综合分解成10大项63条目标细则,分别制定标准,提出具体要求,下发到各项目部和机关部室。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做好贯彻落实。二是公司各业务部门每年都根据公司发展实际修订公司行政和政治工作目标管理办法,使工作主题、管理职能、各项具体指标明确;每年年初公司党委与各项目部、项目部与各施工队逐级签订精神文明建设责任状,形成层层包、层层管的管理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指标同生产经营工作指标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既定位,又定量,杜绝了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

我们本着“化软为硬、化虚为实、透明度高、操作性强”的原则,对精神文明建设囊括的领导班子建设、党支部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党员队伍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10项指标逐一细化、量化,并分别定出评分标准,落实到基层考核单位,实行百分考核,每半年进行初评,年底进行总评。考评中,我们采取“一查、二评、三挂钩”的方法,即:先由各单位进行自检自查,再由公司有关部门通过听汇报、查记录、座谈等形式复检验收,对每个单位指标完成情况逐项打分,进行评比,分优秀、达标、基本达标、未达标四个格次,然后将各单位所得分数与奖惩挂钩,这样有效地增强了基层各单位的目标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保证了两个文明建设指标的同落实。

公司党委坚持《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定期对两个文明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建立健全了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建设汇报制度,坚持不定期召开汇报研讨会,每年坚持对公司干部考评制度,组织述职报告会,进行民主评议,重点考评两个文明建设工作的政绩。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要做好反腐保廉工作,公司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群众反映比较敏感的环节、管人管钱管物的重点人员。首先强化教育,并以制度规范行为。建立了“三重一大”集体研究的预防性制度,工程外包、用工、

财务、招待等约束性制度,《廉洁自律八项规定》等警示性制度。并依靠职工监督,公司各单位全面实施“企务公开”,把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难点、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点、企业管理中的要害点作为企务公开的重点,以干部一颗公心,换取职工一个放心,营造一种整洁有序的企业风气。三、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层层创建的领导机制

坚持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关键是建立一个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党政工团共同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体制。公司组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由党政一把手任主任,由有关部门领导任委员。公司各单位也都成立了以党委(支部)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层层抓好落实。

公司党政一把手始终坚持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参加制定公司精神文明建设长远的和近期的工作规划、工作目标、工作方针,部署公司各项重点工作并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公司党委成员联系项目部党支部,党政领导联系基层单位,负责检查指导公司制定的工作规划、工作目标等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精神文明的创建工作、职业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都有领导分工负责,组织落实。公司党群工作部具体组织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安排,协调、指导公司各单位进行各种创建活动,组织公司年度文明单位、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比表彰。

公司机关各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根据公司两个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制定计划,确立符合本单位特点的活动主题,使两个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具体体现在“五大工程”、“六项活动”。“五大工程”是:一是角色工程。我们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为切入点,开展了“角色意识”教育,围绕“在什么岗位,塑什么形象,做什么贡献,留什么评价”这个主题,党员重点突出宗旨意识,团员突出历史使命,领导干部突出做人民公仆,女工突出巾帼建功,工人突出主人翁意识教育,制定角色规范5类20条,每个职工都作了角色承诺,职工的精神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二是龙头工程。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者,首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公司党委注重发挥班子的集体功能,在各单位中开展“基层好班子”、“一对好主管”活动。公司机关开展作风素质年活动,重点抓好机关服务功能和廉政承诺,树立“由我来办”的工作态度、“马上就办”的工作效率、“办就办好”的负责精度,公司领导和机关示范带头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效果;各项目部倡导“让甲方放心,让监理省心、让社会放心”的服务宗旨,在施工中纷纷向社会作出了质量承诺,并进行质量回访等活动,工程合格率达100。三是重点工程。针对公司人员少、项目多,管理跨度大的特点,公司提出了揽、干、清、夯、贯五项工作重点,揽即承揽任务,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头;干即干好在建工程,抓好项目管理,创名牌,出效益,育人才;清即收缴工程拖欠款;夯即夯实基础工作,公司制定了27个管理办法和企业《员工手册》,实现了靠制度管理企业的目标;贯就是抓好iSo9002质量的有效运行。四是稳定工程。公司党委把握形势,心系职工,建立企业、职工利益共同体,经常在职工中开展谈心、民主管理会等活动,设立帮困专项基金,救济困难职工。五是素质工程。公司着眼于改进提高职工素质,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和科技文化培训,使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职工总数的XX,有XX的职工实现了持证上岗,从事项目管理的同志,人人都拿到了项目经理资质证书或相关专业证书。“六项活动”是:一是凝聚内力型活动。以“五比”劳动竞赛为主题。公司各项目部围绕工程任务,迅速掀起劳动竞赛,比质量,比进度,比安全,比效益,比风格。“百天大干”、“争杯夺章”等活动此起彼伏,公司连续七年被局授予劳动竞赛优胜单位,有88人被局以上单位授予建功立业奖章。二是思想启迪型活动。公司党委在职工中组织“比社会公德、比职业道德、比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三五”普法学习教育活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的开展,抵制了文化垃圾和精神的侵害,公司职工法制、政策观念增强,职工违法犯罪率为零、计划生育达标率100。三是先锋型活动。党员创岗建区、“一帮一、一对红”活动,以及团员青年争创“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在各项目部蓬勃开展。四是献爱心型活动。机关团员青年每年都义务献血、义务植树,为保护母亲河开展募捐活动,公司还资助了X名特困失学儿童。五是自娱自乐型活动。公司成立了篮球队、足球队,各项目部都建立了高标准的职工之家,配齐了四室一场,配全了活动器材,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有形载体建设与无形精神构筑相结合,职工参与面广,各得其乐,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焕发了青春活力。六是各项目部还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XX项目部开展了评选文明职工流动红旗活动,有的项目部设立“工作姿态奖”,根据每个人工作态度实行奖金浮动等等。各项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双文明建设,使精神文明建设从公司延伸到家属区,从职工延伸到家属,从企业延伸到社会,从8小时以内延伸到8小时以外,扩大了精神文明创建领域,发挥了有效的激励和制约作用,提高了职工和家属的文明意识,为企业带来了职工思想稳定、生产生活秩序稳定的安定团结局面。

四、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保证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文明协调发展篇5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协调;协调发展;演进;拓新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7)01-0023-06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起就是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政党,经过数年的奋斗与发展,终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起了新中国,正昂首阔步的迈入全面小康的时代。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基础就是国家的前进与发展,共产党人根据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条件,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发展,努力带领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本文分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协调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与演进过程。回顾和总结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协调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和历史演进,有助于更好的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助力实现全面小康。

一、协调发展理念的思想内涵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明确提出“协调”这个概念是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协调(发展)”定义为“按比例(发展)”。虽然马克思没有具体的对协调和协调发展问题进行论述,但是马克思的理论包含着谋求协调发展的思想。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马克思认为发展内在的要求就是f调,而协调内生于发展,协调的最终力量,实质上是生产力意义上的经济发展,但人口、政治、文化、法律、自然、思想等多种社会因素也应该考虑在内。基于唯物辩证法,马克思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不同矛盾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我们应该在这些复杂的多方面矛盾中求得一个强大的合力把社会整体推动向前。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并且以客观承认这些矛盾为前提,科学有效地兼顾平衡发展中的不均衡因素,从而实现有序健康的发展。“协调发展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内在地包含着发展的全面性、统筹性和公正性。”[1]全面性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出发来理解,即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也应该变革;经济发展前进,那么相应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和文化也要有所发展。统筹性就是要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从而把各项事业推动向前。公正性强调一个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的稳定又公正的社会环境。

二、时期的协调发展思想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应该把这三者统一协调起来理解,缺一不可。1942年底,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提出了“公私兼顾”或“军民兼顾”的方针,政府既要考虑战争的需要,向人民征收抗日经费,但又不能不顾人民的困难。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社会协调发展问题。1945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是单方面的,而应该协调其他方面,不仅仅是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奋斗,还应该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详细论述了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十大关系,前3条讲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第4第5条是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已经开始涉及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后面5条,即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党和非党之间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关系,是非关系以及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主要是政治、文化、思想生活中调动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篇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协调发展理念在这一时期的集中体现。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建国以前都主张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把重点放在农村。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讲到了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虽然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但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依然不可分割,因此建国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这段时间是主张城乡的协调发展。但是从1957年开始,社会主流的发展逐渐倾向工业化,追求的城乡经济的快速增加,直到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才明确提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国民经济总方针。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上,认为约70%的工业集中在沿海,30%集中在内地,这是不合理的。在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主要包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几乎空白的状态,提高煤、钢铁等的产量,还兼顾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在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发展上,强调坚定自己革命立场的同时,还应该谦虚谨慎的向外国学习。然而,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上,基本上没有过多的注意到,以至于生态遭到破坏,资源遭到浪费。

1957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他把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公私兼顾”和“军民兼顾”上升到了“统筹兼顾”,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综合平衡的问题。但从1958年开始,在指导思想上犯“左”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还在实践中搞起了“一刀切”,社会上刮“共产风”,还为的严重错误埋下伏笔。这些都不符合最初的协调发展设想,实际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碍于社会主义建设。简单总结起来,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协调发展这个词语,但他论述的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和提出的统筹兼顾的方针点实质上就是协调发展。

三、邓小平时期的协调发展思想

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并且各领域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随着后来对外开放深入,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发展中的不足。邓小平总结国际国内的经验与教训,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协调发展的思想。

在如何发展问题上,邓小平主张社会各个方面应该是综合平衡的发展,在总体设计下,注意协调各方面,分阶段、有步骤地向前发展。1980年,邓小平指出了:“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2]

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邓小平强调农村是一个稳定的基础,否则城市搞得再漂亮也不行。邓小平说“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我们就转到城市。”[3]他认为有了农村改革的经验,城市改革就可以避免犯大错误,城市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又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上,邓小平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4]邓小平认为应该乡镇企业为主,通过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邓小平主张是“先富”“后富”与“共富”以及“两个大局”的协调发展思想。20世纪80年代,针对我们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邓小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鼓舞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ν饪放,内地应该顾全这个大局。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照顾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5]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方面,邓小平提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精神文明等方面都要协调发展,他还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到科技对于推动生产力的作用。他说,市场与计划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方面,邓小平对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十分关注。人口问题实际就是发展问题,邓小平提出控制人口的同时还应提高人口的质量。他强调我们应合理利用丰富的资源,要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他还要求把环保工作摆上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1978年的对内改革上注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协调,注重城乡经济建设之间的协调。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在对外开放上,邓小平总结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的经验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强调顺应时代潮流,学习别人先进经验来发展自己,邓小平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协调起来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正是因为发展的侧重点和各地区的优惠政策不一样,却造成了城乡差别扩大、东西差距拉大、区域间摩擦加剧等新的矛盾和问题。

四、时期的协调发展思想

1989年主持中央工作后,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他十分注重发展这个问题,他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与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6]在这样大背景下,继承与发展了前两代领导核心协调发展思想,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开放性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另外一方面是协调发展从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扩大到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和资源等系统的协调。

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论述12大关系,并强调应该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的战略,它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核心是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在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上,提出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7]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8]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上,他继承了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提出了继续保持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优势,实行西部大开放的战略。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地区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的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西部大开发进行的同时,也要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方面,强调“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9]强调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的协调发展,在十六大报告把三大结构上升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且在十六大报告中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做了详细的论述。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上,他强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0]在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强调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中要依靠自己。他指出:“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11]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在新的条件下应该加大改革开放,他明确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2]他还强调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际上,“走出去”战略孕育于邓小平,正式提出,而加快实施是。

五、时期的协调发展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与发展,我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是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区域之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发展得不协调,这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13]十七大报告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w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立足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协调是核心,统筹是手段,重点就是靠“五个统筹”,旨在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使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他提出了“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14]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上,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制定主体功能区划、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持续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内需主导型发展转变等多方面反映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在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上,强调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快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健康、教育和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水平,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在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强调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指出:“要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善于利用可以为我所用的各种机遇,积极应对可能给我国发展带来风险的挑战,努力做到趋利避害。”[15]与此同时,在对外开放中的工作中,他还强调处理好扩大内需与扩大开放、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六、时期的协调发展思想

为了打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战,在新局面下实现各方面的平衡协调发展,十以来,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多次强调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协调发展”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明确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协调发展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他指出:“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16]

在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指出了要在四个方面推动协调发展,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及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强调在继续实行“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总战略上,还强调推进“两带一路”(“两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两区”(两区是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区)。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上,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促进,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坚持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同年5月,他强调要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上,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只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才会更幸福,我们才会更接近全面的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面,强调要有问题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问题的解决,要推进基础建设和重要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战区特点的军民融合新格局。

七、小结

党的领导人对协调发展理念的探索是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从落后的农村到今天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从最初的率先发展沿海地区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从“两条腿走路”思想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今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之前的“先富”“后富”思想到今天的全面小康和精准脱贫。不管是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还是推动城乡的协调发展,或者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还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综上对党的几届领导人协调思想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协调发展理念”正日趋完善与升华,并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执政实践中重要的方法论之一。中国共产党协调发展理念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有利于党总结执政经验、提高执政水平,进而巩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执政地位和迎接全面小康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孙海义.全面深入地理解协调发展.[J].红旗文稿,2007.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7]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引用日期2016-07-25.

[14]:《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12-03.

文明协调发展篇6

关键词:“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中原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57-03

引言

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郑州启动了《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并明确指出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核心和主线,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走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相关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但主要局限在定性研究[1-7],个别定量研究也局限在一个省[8],整个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的三化协调发展定量研究的文献还未见发表。本文拟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2011年中原经济区各地级市统计年鉴为基础,试图就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一、协调与“三化”协调发展测度

(一)协调与“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协调为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的目标,各子系统或各元素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是多个系统或要素保持健康发展的保证[9,10]。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三个具有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多层次性的开放系统,三个系统存在多重关联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二)“三化”协调发展测度

“三化”协调发展可以通过计算“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加以测度。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协调度可分为发展协调度和对比协调度两种,前者用于度量一个城市或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各子系统的协调状况;后者则度量同一发展阶段或同一时期不同城市或区域之间各子系统的协调状况[1]。由协调内涵可知,协调度是一个时间概念,表现为某一状态的值[11]。“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作为度量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系统间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反映出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范围内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程度。参照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协调度模型的研究成果,本文用下述公式测度“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

式中,C表示“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i表示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U代表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a表示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不难证明,C理论值介于-1.732和1.732之间。当i+U+a>0,则C>0,表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较高,C值越大表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当i+U+a

二、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采集

利用“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公式对“三化”协调发展进行测度,首先要先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未将泰安市东平县、淮南市凤台县列入研究范围,依据2011年河南、安徽、山东、山西、河北五省统计年鉴及30地市统计年鉴,注重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力求综合反映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构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原经济区“三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利用SpSS19.0软件,分别对中原经济区各地市级行政单元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要素成分特征值大于1及累积贡献率达到80%的原则,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变量信息的前提下,考虑因子的合理解释性问题,各提取4个主成分,分别命名为工业化规模、工业化效率、工业化程度、工业化投入因子,综合实力、人居环境、基础市政、交通出行因子,基础条件、经济水平、电气化水平、机械化水平因子。

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分别构建新型工业化综合得分函数、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函数、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函数。即:

式中,ix、Ux、ax分别代表第x个城市的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得分、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得分、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得分,系数为各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30个地市“三化”综合发展指数(见表2)。

协调发展协调度系数

三、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明显,根据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系数的大小,结合各地市的实际情况,将中原经济区30个地市划分为六种类型:协调型、基本协调型、濒临失调型、初级失调型、中级失调型、严重失调型(图1)。

图1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示意图

(一)协调型

包括洛阳、郑州、蚌埠、许昌、聊城5市,协调度系数均在1.50以上。其中洛阳的“三化”协调性最好,协调度系数达到了1.7232,郑州“三化”综合指数均排在第一位,可见郑州在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地位,协调度系数排在第二位,也说明郑州“三化”协调性也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协调。比较而言,蚌埠、许昌、聊城的协调度系数也比较高,但是“三化”综合指数却有不同的特征:蚌埠、许昌的新型工业化指数与农业现代化指数排名较为靠前,而新型城镇化指数排名较为靠后,表明新型城镇化进程落后于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聊城的“三化”综合指数系数均较低,表明聊城“三化”协调属于较低阶段的协调。

(二)基本协调型

包括邯郸和新乡2市,协调度系数分别为1.3873和1.2102。邯郸“三化”综合指数排名均比较靠前,但由于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过高,导致“三化”协调性稍差,刚好与许昌、蚌埠相反,表现为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落后于新型城镇化进程。新乡新型城镇化指数与农业现代化指数均排在第十位,而新型工业化指数仅排在第十六位,新型工业化进程落后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从各因子得分情况看,影响新乡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效率因子和工业化投入因子得分较低,均排名第二十位。

(三)濒临失调型

只有一个城市,即焦作,协调度系数大于0但小于1,为0.6600,“三化”濒临失调。焦作是一个依靠煤炭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工业化规模因子得分排在第五位,但是由于以能耗高、污染重、科技含量低的铝电、化工等重工业为主,所以导致工业化效率因子得分、工业化程度因子得分、工业化投入因子得分均较为靠后,分别排在第二十四、二十七、二十二位,导致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仅仅排在第十八位。同时,由于基础条件因子与电气化水平因子得分较低,导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排名较为靠后。

(四)初级失调型

包括三门峡、晋城、南阳、平顶山、淮北、济源、开封、长治、菏泽、信阳、亳州、驻马店、周口、宿州,协调度系数介于0与-1之间,主要分为以下两类: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落后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有三门峡、晋城、平顶山、淮北、济源、长治;新型城镇化晋城落后于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晋城的,有南阳、开封、菏泽、信阳、亳州、驻马店、周口、宿州。由此可见,初级失调型地市“三化”的主要矛盾体现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

(五)中级失调型

包括漯河、安阳、邢台、运城4市,协调度系数介于-1与-1.30之间。其中除漯河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进程落后于新型工业化进程外,其他三个地市均属于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落后于新型城镇化进程。其中尤为特别的是运城,新型工业化指数与农业现代化指数排名均为30个地市倒数第一,其中工业化规模因子、工业化效率因子、农业经济水平因子、农业电气化水平因子全部为倒数第一。

(六)严重失调型

包括阜阳、商丘、鹤壁、濮阳4市,协调度系数均小于-1.30,且“三化”综合指数均小于0,表明“三化”综合发展指数均不及30个地市的平均水平,“三化”严重失调。阜阳的新型城镇化指数排名30个地市倒数第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严重落后于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商丘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分别排名第26和23位,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农业现代化进程;鹤壁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数分别排名第24和26位,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落后于新型城镇化进程;濮阳“三化”综合指数均排名后20位,协调度系数排名倒数第一。

四、结论与讨论

1.“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是一个相对概念,“三化”协调发展协调性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相同的协调度所反映的信息并不一定相同,必须结合新型工业化系统、新型城镇化系统、农业现代化系统的实际状况作出判断。

2.“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系数是根据结合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计算出来的一个无量纲数值,就某一地区来说,该系数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有在多地区的对比中才能体现出定量评价的实际价值。

3.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原经济区的中部的几个城市,即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例如郑州、洛阳“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系数较高,而中原经济区的城市“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系数普遍较低,呈现出内高外低的态势。

4.所构建的中原经济区“三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资料的可获得性而放弃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只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作了静态评价,不同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J].开放导报,2012,(2):98-101.

[2]薛白站.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2):89-91.

[3]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6):1-4.

[4]闫雷.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139-140.

[5]宋伟.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1,(5):58-62.

[6]喻新安,刘道兴,谷建全.在实践中探索区域科学发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2,(3):1-9.

[7]关黎丽.河南“三化”关系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中国商界,2010,(9):192-193.

[8]杨迅周,黄剑波,邹涛.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2011,(12):1524-1527.

[9]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2.

文明协调发展篇7

[关键词]程序理性非理区域发展协调性

一、程序理性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程序理性是著名经济学家西蒙(Simon)提出的。他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他明确区分了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程序理性强调的是行为过程的理性,而结果理性则注重行为结果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标,并不注重产生这一结果的行为过程。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从而也就无法按照结果理性的方式采取行动,因此应以程序理性替代结果理性来进行经济学研究。

就发展环境而言,区域发展不仅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更为显著。在这种不确定的发展环境下,追求结果理性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应以程序理性替代结果理性。就区域协调发展而言,程序理性是协调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的理性。

二、非程序理性在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中的行为分析

1.协调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的非理

从技术层面看,协调发展规划是明确区域整体定位、发展目标;围绕规划区内各区域共同关注、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布局方案。通过发展规划规范性指导各区域发展,使区域发展具有协调性。但因协调发展规划仍是制定行为的结果,所以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将取决于其制定过程是否理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我们所说的理性是一种“有限理性”。就协调发展规划的制定而言,在对区域发展领域的认识上至少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1)能够充分表达经济发展之实质的知识存量不足。人们对区域发展领域的认识与对其他领域的认识一样,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经济发展知识对新领域、新经济事项的掌握和积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随着发展因素的变迁,出现认识滞后,不符合理性的要求,与客观实际发生背离。

(2)现存的经济发展知识运用不足。在现有的经济发展知识存量中只有一部分用于协调发展规划的制定,而另一部分却仍停留在理论上。

(3)区域发展与各地具体情况的有效结合难以实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导致了同一规划在某一国家或地区是可行的,而在另一国家或地区则是不可行的。

2.协调发展规划执行过程中的非理

高质量的协调发展规划是否能在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方面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该规划的执行过程是否理性,而执行过程的理性又取决于执行人员对协调发展规划的理解与运用是否恰当。对协调发展规划的理解而言,不同的经济发展人员对同一协调发展规划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此外,协调发展规划对新出现的经济发展事项等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协调发展规划没有明示的情况下,就需要经济发展人员进行决策,而决策是主观的。

3.协调发展规划监督过程中的非理

在经济发展中普遍性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将会带来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会使经济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就技术层面而言,监督程序不可避免地存在非理性:首先,因存在信息传导机制的缺陷,极易产生信息丢失、歪曲和过滤,如下级对上级隐瞒不利信息、虚报、假报等。其次,在监督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上,受成本与效益原则制约,监督机制通常对一些新出现的特殊的协调发展问题缺乏有效控制。

三、区域发展程序理性模式的建立与运行

1.完善协调发展规划的制定程序,制定高质量的协调发展规划

就我国的协调发展规划制定而言,首先应加强区域发展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提高对区域发展的理解与认识水平;其次是规划制定者要更加注意对我国国情的研究,把握我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的特殊性;再次,规划制定机构应采取各种“选择性激励”措施,激励各区域政府积极参与规划的制定过程,提高规划制定过程的透明度。

2.设计和保证遵守协调发展规划的监督程序

高质量的协调发展规划只为区域发展的协调提供了一套行为约束机制,但不能保证区域发展因此而协调,因此,治理区域发展不协调还必须设计一套监督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政府监管程序,它应是从宏观的立场,通过立法、司法程序及行政手段来规范与监督区域发展。

(2)社会公众监督程序,该程序是一种舆论监督,是一种非专业性监督形式,在政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发挥社会舆论的力量对区域发展的监督作用。

3.明确能降低区域发展费用的道德与伦理行为规范

遵守协调发展规划的成本较高,包括了摩擦成本、执行成本、监督成本,以及无效规划所带来的损失等,其中,对协调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的程序包括了政府,以及社会的监督在内,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监督体系,但监督程序越严密,监督成本就越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逃避义务、机会主义和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诺斯认为,意识形态就是降低区域发展费用的机制(诺斯,1981)。因此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区域发展规划制定过程更加理性提供意识形态上的保证,这既有利于降低协调发展规划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美)鲁宾斯坦著,倪晓宁译.有限理性建模[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

[2]杨耀坤:科学理性的沉思(上卷).科学创造理性的探求[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1

文明协调发展篇8

努力开创安居政协工作新局面

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2006年4月25日)

各位常委、各位同志:

区委在安居发展的关键时刻,组织考察团学习考察外地城市建设工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目的是举全区之力,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再谋发展,再掀发展高潮。同时,区委把政协工作列入了重要日程,常委会专题研究政协工作。对此,我就学习贯彻中央〔2006〕5号文件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中发〔2006〕5号文件精神实质,扎扎实实推进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5号文件重大的意义。5号文件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阐明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规定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工作原则,规范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程序和机制,明确了搞好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任务,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领导的要求。学习贯彻5号文件,对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赋予了政协新内容、新的精神。这次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协工作的决定》,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有许多新提法和新精神:一是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人民政协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大力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二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指明了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三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四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民政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五是明确提出了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的七条原则,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领导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三)对政协“三大职能”作了新的表述。

1、政治协商:一是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强调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明确了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强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三是要求各级党委高度重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统一部署和协调,并认真组织实施。四是在明确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规范了协商的程序。

2、民主监督。一是确定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性质,指出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二是明确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内涵,指出它既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协中与各派、无党派人士之间进行的互相监督。三是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倾听来自人民政协的批评和建议,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四是规定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党委和政府的监督机构以及新闻媒体要密切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加强工作协调和配合,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成效。

3、参政议政。一是明确了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也是党政领导机关经常听取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好工作的有效方式。二是在明确了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的基础上,对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专题调研和反映社情民意这两种基本形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要注意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课题,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咨询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要运用包容各界、联系广泛、人才聚集的有利条件,了解和反映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愿望和要求。同时提出要注意发挥派和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各项工作制度,形成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三是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和沟通,为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创造良好条件,对政协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积极采纳,党政有关部门要密切同政协专门委员会的协作和配合,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四)对加强党对政协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5号文件提出要以发挥参加政协的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突出界别特色、发挥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主体作用以及加强政协机关建设等四个方面为重点,全面推进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

二、正确估价我区政协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难。

安居政协,在区委的领导和市政协的指导下,坚持民主、团结两大主题,以推进新区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中心,切实履行职能,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了积极贡献。

(一)紧扣安居发展关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去年开展的“治理污染、保护母亲河、打造琼江风光”,“挖掘安居财税新的增长点”和“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三个与安居发展和建设关系紧密的调研课题,形成了证据充分、数据详实、内容全面、剖析深刻、建议中肯的调查报告以区政协《调研与建议》报送区委、区府,受到高度重视,为我区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二)紧扣安居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工作。2005年民主评议区林业局工作,对区林业局的工作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应有的评价,明确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工作提出了7条具体的建议。参与评议会的到会人员认为评议活动开展得好,评价客观公正,揭示问题有深度,评议活动有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林业工作。

(三)紧扣安居发展重点,积极参与全区中心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千方百计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政协领导牵头的玉西路工程、琼江明珠会务中心、兴吉山庄、苹果湾安置小区、许家祠堂安置小区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快、质量高、效果好,受到区委的表彰。二是狠抓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2005年以来,我们共引进企业8个,引进资金超过1.6亿元。其中虫草酒业、明华印务、四川港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今年引进的3家重点企业,也为安居引进外商投资实现了零的突破。三是为区委中心工作提供人力支持。先后抽派了一名副主席和三名中层干部参加全区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区四大班子办公楼建设;机关干部职工也积极投入到抗击“猪链球菌”、“禽流感”等的战役,并都出色地完成了区委交给的中心工作任务。

(四)紧扣安居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办好委员提案。区政协成立以来,共收到委员提案266件,确定立案174件,作为意见与建议的92件。区政协加强对提案的交办与追踪,对办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为加快安居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紧扣安居宣传重点,打造“黄娥”品牌文化。政协文史学习委与广电局合作,制作“话说安居”、《百年风韵话黄娥》,《解读黄峨,解读散曲——专家访谈录》等电视节目,宣传了安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提出的“打造安居文化名片一一建中国女诗人黄娥展览馆”的建议,得到采纳。

我区政协工作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政协工作机制不太健全。按照省市政协对政协中层工作机构划分,安居区政协应由“五委一室”变成“六委一室”。即:办公室(研究室),提案委、法制委、文史联宜委、科教文卫委、农资委、经济委。

2、政协机关人少事多且人员结构老化。政协机关现有干部职工14人(行编12人,事编2人),请求区委、区政府增加3个行政编制和1个事业编制。

3、政协机关经费短缺,难以维持正常运行,请求增加预算经费。同时派工作条件有待改善,办公经费有待增加。建议每个派每年应预算1-2万元进入财政盘子。

4、政协委员小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兼职领导工作精力不够,所做的工作落实不够;二是委员活动单调;三是议政建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结合实际,把《意见》精神贯穿于政协各项工作中

(一)充分发挥政协党组的领导作用,加大政协凝聚力。要发挥政协党组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决策在政协工作中的贯彻落实。政协党组在重大事项、重要问题上主动向区委请示,邀请党政领导参加政协的重要活动。切实发挥政协中的中共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搞好平等协商、加强合作共事,多做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规划先行,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采取政协及参加政协的党派、团体联动的形式,组织委员开展视察、调研,充分发挥专委会的基础作用和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协的整体优势和集体智慧,为建设社全主义新农村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三)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三个更加注重”。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使政协工作更加注重创新、更加注重特色、更加注重实效。

文明协调发展篇9

1.1目前,由于各学者学科背景的差异性,针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的侧重点不同,给出的相应指标体系并未达成一致看法.因而,在对不同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时,应避免盲目效仿,而应从研究区域实情出发,合理选取评价指标.为此,本文以协调发展理论内涵为依据,从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特征出发,遵循指标科学性、系统性、可获取性的原则,参考了近些年发表的关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并对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分析处理后[23],最终选取了27个评价指标构成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数据来源文章所采用的原始数据及相关计算主要来自《山东统计年鉴2013》[24],部分数据来自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2研究方法

2.1数据处理与指标权重赋值

2.1.1数据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较多,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的差异,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需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无量纲化通常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用于计算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不同指标的功效系数。

2.1.2指标权重的赋值不同指标在评价系统中的重要性不同,当前学术界对指标权重赋值采用的方法众多,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由于每种方法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片面性[26],本文采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求出指标权重后,再将两种方法所得权重进行综合处理,结果即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指标权重。

2.2协调发展度模型

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借鉴相关协调发展研究[3]的基础上,从耦合协调发展定义出发,建立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协调度只是反映f﹙x﹚与g﹙y﹚两个子系统有序发展关联性和互动耦合作用,并未体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为此,在协调度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发展模型,以进一步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协调综合发展程度。通过﹙4﹚、﹙5﹚两式,测算了山东省2003年以来10a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类型划分标准见文献[28].

2.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预测

预测是进行决策与调控的基础,现有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等,这些方法难以适应系统复杂、数据量少的问题.灰色系统Gm﹙1,1﹚模型不仅预测精度高,也能在数据有限、系统复杂的情况下有很好的预测效果[29].为了深入探究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在未来发展趋势及演变情况,在协调发展度结果的基础上,通过Gm﹙1,1﹚模型对其未来协调发展度进行预测.

2.3.1协调发展度预测根据Gm﹙1,1﹚预测模型,得出社会经济预测模型为。

2.3.2预测精度检验为了检验模型预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根据式﹙6﹚、﹙7﹚得到2003−2012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预测值﹙见表4﹚,并将预测值进行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30],结果均满足预测模型精度要求.根据表4预测值,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误差都较小,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6%、2.19%.故在未来经济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本文所建Gm﹙1,1﹚预测模型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时序变化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从时序发展速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益指数发展变化快,除2008−2009年稍有放缓之外,其他时间段均为均匀快速上升增长.与社会经济相比,生态环境则呈波浪形缓慢曲折发展.生态环境效益除在2006−2008年发展较快外,其他时间段平缓发展,且慢于社会经济.从效益指数值来看,生态环境效益初始值较高,但发展缓慢,且在2003−2006年为负增长,因而10a内变化量不大,社会经济效益初始值虽较低,但发展速度快,效益指数与生态环境差距不断缩小,自2010年超过环境效益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从效益指数变化幅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益变化幅度大,平均年变化率为8.89%,生态环境变化幅度小,年均变化率仅为0.75%.这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环境对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制约作用.山东省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大户,也是受渤海跨海通道建设影响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山东省要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向促进和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3.2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图2为协调发展时序动态,从协调发展类型来看,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处于0.660~0.852之间,即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向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转变,说明山东省当前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良好.根据协调发展度类型划标准,协调发展度可以明显分为3个阶段:2003−2004年为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5−2009年为中等协调发展阶段,2010年后开始转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在初级协调发展阶段中,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生态环境,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说明此阶段山东省生态环境发展状况较好.在中等协调发展阶段,虽然经济发展仍一直滞后于生态环境,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到2009年时,生态经济转变为经济环境同步发展型,反映了此阶段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比例配合得当.在良好协调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距离继续缩小,协调度不断提高,并在2010达到协调度最高点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开始滞后,生态经济在2012年开始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协调发展类型.在图2中,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发展均呈平稳发展态势,反映了各指数内在的互动关系和相互约束作用.生态经济协调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综合评价指数则相对较低,表征了在测度时间段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虽是协调有序、相互影响,但由于各子系统低水平效益,未能使系统整体功能增强,因而协调发展度未能达到较高水平.在此阶段,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不断加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协同共生、促进物质交换频度的同时,努力提高二者的功效水平,增强系统整体功能.

3.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测结果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测模型,通过式﹙4﹚、﹙5﹚计算得到2013−2030年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状况,其发展趋势见图3.按照现状预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趋势将总体上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状态.在协调度中,协调度曲线自201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持续快速下降,并于2030年低于0.4.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滞后,使得原本处于协调一致状态的两个子系统数量上比例失调,结构上缺乏有效的相互促进和协同一致的交换匹配,导致二者之间的演化趋势背离系统整体的良性互动,从而引发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和约束作用,促使其协调度不断下降.协调发展度曲线初期由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提高而在发展初期不断攀升,并于2024年左右达到其最大值,但由于受生态系统协调度不断下降的制约和瓶颈作用,使得协调发展度在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呈加速衰退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不仅要体现系统总体功效的协调,也要达到系统内部结构的和谐有序.2013−2030年是按照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自2003年10a以来协调发展变化作出的预测,是在渤海跨海通道“零替代方案”下得到的结果.然而,渤海跨海通道的建设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山东省生态经济的协调性,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因而,这种只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以环境保护发展滞后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难以维持区域的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必须在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引起高度重视.

4结论与讨论

文明协调发展篇10

关键词:R&D能力;绩效;耦合协调度;工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F223;F2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9-0047-04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逐年加剧,特别是在与国外全球化大公司的竞争中,如何成功突围,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为了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以及国内外企业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不断提升自身R&D(ResearchandDevelopment)能力,以提高企业绩效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开始逐步意识到,通过提升R&D能力获得更高企业绩效,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如何保持这种竞争优势才是企业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企业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一种良性的循环关联,在这种关联下,二者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共同且可持续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研究背景与对象,对企业R&D与绩效关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企业R&D与绩效直接关系研究[1~5]。研究不仅涉及R&D与整体绩效的关系,还包括企业R&D与经营绩效,企业R&D与创新绩效等的关系研究。企业R&D与绩效间接关系研究[6~11]。学者们逐步将公司治理和企业规模等因素考虑其中,并阐释对企业R&D与绩效关系的影响。但少有学者从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R&D能力与绩效的关系。而在低碳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企业自身乃至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以企业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度为切入点,综合考虑R&D投入/产出以及企业绩效的特点,构建企业R&D能力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设定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展开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为尽可能减少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在指标权重确定上,采用熵权法(entropymethod)进行客观赋权。本文力图提供一个分析与比较企业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水平的框架与方法,从而有效把握我国企业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的现状及特征,以期为企业协调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企业R&D能力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12~15],按照科学性、合理性与数据可获取性等原则,构建企业R&D能力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企业R&D能力层面,综合考虑R&D投入与产出,共选择了10个替代指标;企业绩效层面,则选择了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运营能力、经济绩效等在内的6个替代指标(如表1所示)。

表1企业R&D能力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方案层企业R&D能力

(X)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x1R&D经费(万元)x2R&D项目数(项)x3新产品项目数(项)x4开发新产品经费(万元)x5专利申请数(项)x6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比例(%)x7有效专利发明数(项)x8新产品产值(万元)x9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x10企业绩效

(Y)总资产贡献率(%)y1资产负债率(%)y2流动资产周转数(次/年)y3成本费用利润率(%)y4产品销售率(%)y5产值利润率(%)y6(二)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1.数据预处理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同时存在负功效、正功效和适度功效三类指标,并且不同指标间的单位和数量级也存在差异,因此首先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各类型指标功效标准化公式如下:

U*ij=Umax-UijUmax-Umin负功效指标

其中,U*ij为第i个指标下,第j个评价对象标准化功效值;Uij为第i个指标下,第j个评价对象的原始功效值;Ut为临界功效阈值;Umax为第i个指标最大功效值;Umin为第i个指标最小功效值。按照式(1)构造的功效标准化函数,标准化功效值U*ij具有如下特点:U*ij反映了第i个指标下,第j个评价对象达到目标值的满意程度;U*ij趋近于0表示最不满意;U*ij趋近1表示最满意,且0≤U*ij≤1。

2.指标权重确定

熵权法是根据评价指标信息熵(informationentropy),即评价指标功效的相对变化程度,以及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确定指标的权重。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则具有较大的权重,该方法能够客观反映企业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由于协调度只能说明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而无法反映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17]。因此,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更好地反映企业R&D能力与绩效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企业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度模型如下:

D=C×t;t=λ·u(x)+μ·v(y)(7)

式(7)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协调度、t为企业R&D能力与绩效综合指数;λ,μ为待定系数。尽管企业R&D能力与绩效间的相互作用具有不对称性,但企业R&D能力与绩效对企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故取λ=05,μ=05。

(三)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耦合协调度D的取值在0~1之间,值越接近于1,则说明耦合协调度越好,企业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的能力越强;值越接近于0,则说明耦合协调度越差,企业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的能力越弱。据此,本文设定了企业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度等级及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

四、实证分析

大中型工业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展开实证分析,研究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

(一)标准化数据与指标权重

本文将大中型工业企业R&D能力与绩效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首先,根据式(1)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其次,利用式(2)和式(3),求得各评价指标的熵权,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大中型工业企业R&D能力与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三)企业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度特征分析

1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弱

综合表4结果可以发现:全国31个省市地区中,仅有6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区间,中度协调比例仅为1935%;其余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均处于勉强协调区间;没有出现良好协调、中度失调与严重失调的情况。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分别以07668、07054和06766排名前三位,但大中型工业企业协调发展水平仍未达到良好发展水平。甘肃省以04084排名最后一位,协调发展能力最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包括北京、重庆在内的24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R&D能力与绩效的耦合协调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从我国7大行政地区分析,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排名前三位,均处于中度协调发展层次,且耦合协调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述结果说明: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且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弱,协调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2.各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大多属于R&D能力滞后型

3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度大小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我国7大行政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华东、华南与华中地区分别以06194、06166和05655排名前三位,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列第四到第六位;西南地区则排名最后一位。综合耦合协调度特征(1)可以发现:大中型工业企业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度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即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水平较好;经济较为落后的省市地区,耦合协调度较低,协调发展水平也相对较差。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构建企业R&D能力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系统动力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我国31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展开实证分析,并得到如下结论:31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度大多处于勉强协调水平,协调度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国9032%的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属于R&D能力滞后型,而提高R&D投入与产出能力,已成为提升企业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大中型工业企业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度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即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企业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而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企业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水平则较低。

本文从耦合协调度层面对企业R&D能力与绩效展开比较研究,在重点关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确定、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以及耦合协调度标准划分的同时,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展开评价研究,并针对具体结果,进行特征分析与讨论。总之,本文构建和提供了一个分析与比较企业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水平的框架与方法,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综合把握企业R&D能力与绩效协调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更为相关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企业自身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

[1]Ren′eBelderbos,martinCarree,BorisLokshinCooperativeR&Dandfirmperformance[J].Researchpolicy,2004(33):1477-1492.

[2]SonanhLe,Brucewalters,markKroll.themoderatingeffectsofexternalmonitor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R&DSpendingandFirmperformance[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6(59):278-287.

[3]ericC.wang.R&Defficiencyandeconomicperformance:aCross-countryanalysisUsingtheStochasticFrontierapproach[J].Journalofpolicymodeling,2007(29):345-360.

[4]SerainaC.anagnostopoulou,marioLevis.R&Dandperformancepersistence:evidencefromtheUnitedKingdom[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2008(43):293-320.

[5]markaam.Leenders,Berendwierenga.theeffectofthemarketing-R&Dinterfaceonnewproductperformance:theCriticalRoleofResourcesandScope[J].internJofResearchinmarketing,2008(25):56-68.

[6]GerardBallot,FathiFakhfakh,eroltaymaz.Firms’HumanCapital,R&Dandperformance:aStudyonFrenchandSwedishFirms[J].Laboureconomics,2001(8):443-462.

[7]DirkCzarnitzki,Berndebersberger,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R&DCollaboration,SubsidiesandR&Dperformance:empiricalevidencefromFinlandandGermany[J].Journalofappliedeconometrics,2007(22):1347-1366.

[8]maryomahonyl,michelaVecchi.R&D,KnowledgeSpilloversandCompanyproductivityperformance[J].Researchpolicy,2009(38):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