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文科学的缺点十篇人文科学的缺点十篇

人文科学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3:20

人文科学的缺点篇1

关键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专业布点;专业规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81-03

专业是高等学校的办学基础、发展框架和生长空间,它既是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联系的纽带,又是实现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紧密连结的链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等教育专业体系对高等院校的科学发展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厘清黑龙江省本科专业发展的现状,以期为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专业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一、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现状

1.专业数量多,规模大

2009年黑龙江省有本科院校25所,独立学院9所①;本科专业共有252种,专业布点1150个,覆盖了11个学科门类。但是学校间的差别比较大,学校专业最多的有79个,最少的只有4个;覆盖学科门类最多的有10个,最少的只有2个。因为学校间差别比较大,为了分析方便,笔者把院校分成三类进行比较。

一类是大学,共有13所。其中本科专业数量最大值是79(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小值为1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均53个;覆盖学科门类最多的为10个(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最少的为3个(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均7.4个;学校专业平均规模最大的为697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最小的为243人(东北农业大学),平均395人。二类是学院,共有12所。其中本科专业最大值为49(大庆石油学院),最小值为8(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均27个;覆盖学科门类最多的为8个(牡丹江师范学院),最少的为2个(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均5.9个;学校专业平均规模最大的为642人(哈尔滨体育学院),最小的为332人(绥化学院),平均441人。三类是独立学院,共有9所。本科专业最大值为27(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最小值为4(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校均15个;覆盖学科门类最多的为6个(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最少的为2个(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校均4.4个;学校专业平均规模最大的为918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最小的为55人(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除去在校生非常少的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外,校均468人(见表1)。

从校均专业数量和覆盖的学科门类来看,大学专业数量较多,学科覆盖面广;其次是学院;最后是独立学院。13所大学校均53个专业,可见专业设置上升的空间不大;学院和独立学院则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说明,大学的发展由外延向内涵转变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而学院和独立学院扩张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从每所学校专业的平均规模来看,大学的校均规模最小,学院的校均规模大些,最大的是独立学院,其专业规模已经远超过大学,可见其专业规模已经过大。

2.专业种类比较齐全

(1)基本覆盖本科专业目录的二级类

我国现行的本科专业目录主要依据1998年国家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分门、类和专业三级结构。包括哲学和经济学等11个门,门下设二级类,共有71个,二级类下设专业,共249种。本科门、类和专业的比例为:11∶71∶249(1∶6.5∶23)。为了适应经济结构、产业机构和劳动力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需要,教育部在专业目录外还设置了一些新专业,就是目录外专业和引导性专业,且目录外专业和引导性专业数量逐年增加。现在目录内、外专业和引导性专业总数已有500多种。从本科专业目录覆盖情况看,黑龙江省现有本科专业二级类66种,其覆盖率为93%,具体覆盖情况见表2。现在全省共缺5个二级类,即法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理学的天文学类、大气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和工学的公安技术类。

(2)覆盖大多数本科专业

专业种类的覆盖情况主要表现在对目录内专业的覆盖情况和对目录外专业的覆盖情况。在各门类所缺专业中有很多都是国家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和严格控制的专业。如哲学缺逻辑学和宗教学,属于国家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法学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外交学,都是属国家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此外,还缺国际政治、侦查学、边防管理;文科门类缺的比较多,主要是小语种专业较多造成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37种,黑龙江省只有比较通用的8种(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其他29种也都是国家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和严格控制的专业。另外,黑龙江省还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雕塑、艺术设计学、戏剧学、导演和戏剧影视文学;历史学缺博物馆学;理学缺天文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6个专业,这是因为我省是内陆省份;工学缺冶金工程、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地面武器机动工程;农学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医学缺蒙医学和藏医学。应该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还是比较齐全的,所缺专业除了国家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和严格控制的专业外,主要因为黑龙江省无本科军事院校、公安院校、外国语大学和艺术院校,还因为是内陆省份不靠海,不是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故缺少相关专业。所以笔者认为,黑龙江省在专业目录内可再开设新专业的空间不大(见表3)。

另外,黑龙江省目录外专业有67种,引导性专业有4种,连同目录内专业的183种,共有专业种类254中。目录外专业布点较多的有:土木工程16个、软件工程11个、建筑学8个、物流管理5个、小学教育5个和机械电子工程5个。

3.本科专业布点数量和规模情况

人文科学的缺点篇2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 外文图书 保障体系建设

[分类号]G253

1、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外交图书保障体系建设基本现状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被称为“文献倚赖型学科”,其中外文文献是使研究的起点达到国际水平的基本保证。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实施,高校汇聚了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界80%以上的研究人员和80%以上的研究成果,对外文图书的需求量急速增加。然而,由于历史客观原因和资金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纵观高校对1950-2007年出版的人文社科外文图书收藏,总量仅为70多万种,不及欧美地区一流大学的五分之一,且品种短缺,结构失衡,无法满足人文社科研究的需要。

为保障人文社科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和可持续增长,教育部于1982年和2004年3月先后启动了“高校文科图书引进项目”(简称“文专项目”)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称CaSHL)项目,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建设外文文献保障体系和共享服务平台。文科专款初始经费为每年200万美元,2002年始提高到年度300万美元,按额度分配给70个综合性或文科院校共同使用;2008年始增至年度400万美元,其中新增的100万美元主要用于学科协调采购。文科专款的设立,改变了以往高校外文图书来源主要依靠交换赠送的局面,对提高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建设质量和保障水平、支撑教学科研文献需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6年以来,CaSHL承担了教育部文科专款图书的总体布局、协调采购、信息和集中服务任务。目前,以CaSHL中心馆为核心的联合保障、协调学科、全面收藏的文专项目建设新战略已开始实施,发挥协调采购与共建功能的“高校文科图书引进专款”图书订购信息平台已建成和启用。CaSHL“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联合目录”数据库和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为公共查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平台。在CaSHL、CaLiS与高校图书馆的共同努力下,人文社科外文图书保障体系整体架构和运作模式已基本形成,资金利用效益和文献服务效益明显提高。

2、中外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收藏比较分析

本文将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收录的1950-2007年出版的人文社科外文图书国内高校联合馆藏书目数据(简称CaLiS收藏),与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和英国牛津大学(oxfordUniversity)等三所国外顶尖大学图书馆的人文社科外文图书综合馆藏书目数据(简称HYo收藏)进行对比分析。

2.1 语种比较

表1显示,CaLiS所有外文语种的人文社科图书收藏总量为73万多种,仅为HY0收藏总量的16.9%。占据CaLiS语种收藏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英文、日文、俄文、德文和法文图书,共计72.46万种,约占CaLiS收藏总量的99.1%,其余100多个语种图书的收藏量微乎其微。与HYo语种收藏相比,CaLiS英文、俄文图书收藏相对较好,收藏比率在21%左右;法文、德文图书收藏较弱,收藏比例在3%左右;其他诸如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外文语种图书收藏几乎是一片空白。可见,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国内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总体收藏和语种收藏规模偏小,语种分布极不均衡。

2.2 年代比较

表2显示,在CaHS收藏中,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版的外文图书收藏种数,分别比上一年代增长76%和94%;80年代出版图书收藏品种形成一个收藏小高峰,其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从语种考察,除了英文图书年代收藏品种保持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外,其它外文语种普遍都以80年代出版图书收藏量为峰值,其后出现明显的负增长。

从CaLiS各主要收藏语种占HYo收藏的年代比率来看,英文图书成为高校外文图书持续建设的重点,收藏比率逐年代稳步增长,其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版图书的缺藏比率较高,介于83%-89%之间;俄文图书年代收藏比率波动幅度很大,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出版图书收藏较好,70年代和90年代出版图书缺藏比率较大;德文和法文图书各年代收藏比率均低于5%,缺藏比率都高于95%。

2.3 学科类别比较

从图1中可以看出,CaLiS的英、日、俄、德、法文人文社科图书收藏品种都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历史、经济管理、哲学和政治等五大学科类别上,占总收藏品种的76%以上;法律、教育、社会学、艺术、体育等五个学科类别的收藏品种较少,各类别图书占总收藏品种的比率基本都在5%以下。

从CamS占HYo的类别收藏比率来看,各主要语种的学科类别收藏比率差异较大:①英文图书。政治类图书收藏比率最大,达55%;其次为法律、教育和经济管理类图书,收藏比率介于34%-39%之间;哲学、语言文学、历史、社会学、艺术、体育等类别的收藏比率较小,学科缺藏比率较大,是英文图书学科补藏的重点。②俄文图书。教育、法律、政治、哲学、语言文学、体育等类别图书的收藏比率均介于40%-20%之间,而经济管理、历史、艺术和社会学类图书缺藏比率都在80%以上。③法文和德文图书的各类别收藏比率均低于10%,相对于HYo收藏来说都很薄弱,缺藏比率均高于90%。

3、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总体收藏十分匮乏,语种结构严重失调

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国内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收藏品种短缺十分明显,语种结构严重失调,无法为人文社科研究提供外文图书全面保障服务。形成这种失调的语种结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意识形态的原因,如建国初期西方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是造成俄文图书数量激增的重要原因;有财力匮乏和语言掌握的原因,大多数图书馆只能尽力保证作为通用语种和使用量最大的英文图书的需求,无法兼顾全面发展;有高校联合目录收录未全的原因,部分图书馆仍有不少外文图书馆藏书目数据未提交至CaiUS联合目录数据库。

3.2 小语种图书采编困难,保障建设面临瓶颈

所谓小语种,是对在中国较少读者使用的外文语种的统称。广义的小语种指除英语之外的所有其它外国语;狭义的则指英语、日语和俄语之外的其它外国语。本文所论及的小语种即指狭义小语种。

CaHS收藏的1950-2007年出版的人文社科小语种图书仅为2.9万种,约占收藏总量的4%,年均收藏量仅为

500种。其中,德文和法文图书占小语种图书收藏总量的78.4%。小语种图书采编较难、采购量较小、大量积压未编或未提交联机编目数据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三个主要原因。例如,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图书馆收藏有荷兰文图书约1600册,印尼语图书约900册,这些珍贵的地区研究资料因缺乏相关编目人才,至今未能编目和提供共享。

小语种图书采购和编目困难,突出体现在小语种书目报道稀疏不全、采购规模小且分散、采购渠道不畅、编目标准和规范不完善、编目人才极缺等方面,已成为制约外文图书保障体系发展的瓶颈。目前这个难题已引起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2009年5月成立的全国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准备重点解决的就是部分小语种图书采购和编目难的问题。

3.3 经费投入长期不足,学科统筹力度有限

图书价格和经费投入直接决定图书馆的文献购买能力和保障水平。在高校图书馆常规经费预算中,外文图书购买经费往往排在预算的末位,本馆经费投入较少。教育部文科专款一直以来是高校购买人文社科外文图书的主要经费来源。文科专款经费额度从1982年至2001年一直为年度200万美元,而在此期间外文图书价格累计增长了78%。在文科专款经费增长远远跟不上书价的上涨幅度以及相当多的图书馆迫于资金不足压力而采取减书保刊、减外保内的本馆经费使用办法的双重影响下,除英文图书外,20世纪90年代及其后出版的人文社科外文图书收藏量出现明显的负增长。图书价格涨幅较大和经费长期投入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外文图书品种短缺严重和收藏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并对外文图书保障建设和利用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在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保障建设起主导作用的文科专款,在2008年以前全部是按额度分配给70个院校共同使用的,对可使用额度的学科比例分配和学科收藏重点主要由各校自行决定;各高校图书馆投入的有限的本馆经费亦仅能购其所需。由于经费使用缺乏全国性的学科统筹和有力协调,人文社科外文图书学科收藏分布变动幅度较大,各学科图书保障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做到均衡发展。

4、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保障体系建设对策

4.1 加强文科专款经费整体调控

以文科专款经费整体调控和协调采购为工作重心,建立以CaSHL为主导的多馆联合保障机制。近年来文科专款经费年购书量为2万多种,与欧美地区人文社科学术图书年度出版量5-6万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争取更多文专项目经费投入的同时,有必要采取以下整体调控措施,更大地发挥文科专款的资金使用效益。

强调国家投资的保障功能,更大幅度地提高文科专款经费中用于保障性建设的资金分配比例。目前文科专款用于学科协调采购的年度经费只有100万美元,其余300万美元仍由成员馆自主采购,还难以达到较好的保障效果。今后应逐步加大学科协调采购的经费比例,减少重复购买,增加品种收藏,发挥文科专款的保障建设功能,要求成员馆更多地使用自有资金、科研项目资金等配套资金用于自主采购。

鉴于目前文科专款经费的有限性以及英文图书在收藏体系和读者使用的重要地位,现阶段文科专款重点用于英文图书保障建设,适当兼顾其它外文语种图书建设。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增拨小语种图书建设专款。

本着“相对集中,提高效益”的文科专款使用精神,资金使用和文献收藏相对集中到具备学科、资源和服务优势的CaSHL中心馆。同时,根据各学科图书出版和国外一流大学图书馆收藏情况,拟定各学科当前文献购买和回溯补藏所需经费比例,建立合理的经费分配和动态平衡机制,分配给承担学科分工收藏任务的CaSHL中心馆使用。

明确所有文科专款订单都必须通过CaSHL文科专款外文图书订购信息平台发订,由CaSHL管理中心负责监督和调控文科专款资金使用,防止协调采购经费出现重复购买现象。

4.2 加强外文图书统筹建设和回溯补藏

根据CaSHL确立的“联合机制、协调学科、全面收藏、最终保障”的建设目标,加强人文社科外文图书整体布局和统筹建设,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回溯补藏和保障建设工作。

在学科建设方面,根据高校业已达成的CaSHL“外文图书多馆协调采购方案”,进行人文社科外文图书的整体布局,建立CaSHL各中心馆按学科分工和按年度发展重点学科文献的横向和纵向协调机制。明确负责大、中、小型一级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的中心馆分工和家数,并视学科发展和文献收藏情况定期适度调整。继续巩固和加强历史收藏基础较好的政治、教育、法律、哲学、经济管理和语言文学等学科类别图书的收藏,大力加强总体缺藏率较高的艺术、社会学、历史、体育等学科图书的建设。

在语种建设方面,首先重点考虑学术性英文图书的保障建设。对于当年和近年出版的学术性英文图书尽可能做到较全面保障;对于1991年以后出版的缺藏英文图书,做好与netlibrary和myiLbrary两个电子图书集成平台已收录图书的协调互补采购工作,以节省有限经费;对于1950-1990年间出版的经典性和学术性图书,由于缺藏比例较大,补藏难度最高,是回溯补藏的重点。其次是按需求、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对英语以外的其它外文语种学术性图书的适度收藏,重点考虑收藏基础较好的日、俄、德、法文图书的建设。

在补藏策略方面,一是根据补藏经费投入状况确定阶段性补藏的目标、语种和年代范围。目前,CaSHL已明确文科专款2008年新增的协调采购经费不低于50%的比例优先用于1950-2000年间出版的西文图书旧书补藏。二是针对不同语种,精选几家收藏规模和质量高的国外一流大学的综合馆藏书目作为补藏基础书目,经与国内高校外文图书联合目录数据库和已购电子图书数据库后形成我国高校缺藏书目,交由书商、国外出版社和书店调查其可供情况,最后将可供缺藏书目交由CaSHL中心馆的选书专家和馆员选订,并进行学科统筹协调和补藏。

人文科学的缺点篇3

1.基础较差

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学生虽经历了无数次写作训练,但部分学生“重理轻文”,始终对写作不感兴趣,不爱写、不会写,甚至厌恶写。所以,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没有过关,读书不成句,写作体裁不分,缺乏语言组织能力,条理不清,文义颠倒,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标点乱用。

2.心态浮躁

随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影响,人心浮躁,阅读日益市场化、快餐化、平面化,社会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提升汉语表达水平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很多学生缺乏语言规范意识,误将一些不伦不类的垃圾语言视为时尚,乐此不疲,形成阅读、写作、文化鉴赏水准下降的恶性循环。

3.缺乏引导

个别专业虽然开设大学语文课,在教学方法方面只以讲授为主,教法呆板,学生大多无兴趣可言,缺乏写作引导,学生无须写,教师无须改,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外在动力。

4.认识缺失

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缺失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全面认识,致使高职院校语文和写作教学形成大面积空白,尤其是医学院校,学生面临繁重的专业课程,无暇顾及其他课程,医学应用写作教学就更无法开展。

二、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

1.切实提高认识

高校写作教学正面临许多困境,只重视学生专业课教学,对大学语文或写作课程能不开设的就不开设,不得不开设的只列入考查课或选修课。而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强调学制短、专业课程重、教学的实用性强等,更把写作能力的培养抛在一边,不仅不安排课堂教学,甚至连选修也无缘进入,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写作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2.建立大写作理念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不管哪个学科,在社会运用中都涉及写作问题。如果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规范、书写规范,层次清晰,内在逻辑性强,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批阅学生作业、笔记、论文、考卷、调查报告时,都能从规范的写作意识方面去要求,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那么学生整体的写作素质会有极大的提高。

3.多渠道搭建写作平台

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高校要积极构建多样化的校内外写作实践平台,将写作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外各种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锻炼写作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写作兴趣,培养其写作能力。

4.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医学是“仁学”也是“人学”,医学中的艺术性、道德性日益增强,这必然要求未来杰出的医务人才,不仅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5.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应用写作能力

人文科学的缺点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科研工作;调查分析;对策

一、一组数据引发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曾对2000--2006年在14家(2000--2002年是11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其中,2006年全国1147所高职院校中(截至2006年5月1S日)的有104所,占同类院校的9.07%,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61%;总数194篇,占高等学校论文总数的6.17%。2006年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只有10所院校发表了36篇论文,在所有被统计论文中的贡献率仅为1.14%。这些数据与全国高职院校在普通高校中占61.87%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当然,高职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各类论文以及其他方面的科研成果尚未见到全国性的统计数据,但从以上结果以及作者所做的区域性调查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科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那么,究竟是何因素制约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做了些思考与分析。

二、高职院校科研情况分析

根据对苏南地区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影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1.思想认识问题

(1)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失偏颇。在高职院校,把科研工作看做是为评定职称而发表几篇文章、为提升职务而积累一点资本而采取的一种途径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至于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带动学校综合实力增强,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等思想是第二位的,甚至是很弱的。由此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气氛不浓、风气不正、水平不高、成果不多,急功近禾慨象严重。

(2)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众说纷纭,常有几种观点:一是教学主导观(占46%),他们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教学是中心工作,这类学校既不具备搞科研的条件,也没必要花很多时间去搞科研;二是教学科研并重观(占37%),他们认为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科研要同步发展,齐头并进;三是科研主导观(占17%),他们认为高职院校既然是高等学校,就应该以科研促进教学,用科研带动发展,科研水平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其实,没有科研的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忽视教学搞科研,则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

(3)对科研工作的信心不足。在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的经验、能力和信心普遍缺乏。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发现,认为自己缺乏科研经验、能力和信心的占67.9%。与此类似,很多院校认为,由于青年教师占大多数,职称偏低,高学历偏少,科研骨干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条件简陋,所以科研工作难度很大。

2.科研定位问题

(1)教研即科研。由于我国不少高职院校是经过合并、重组、升格而来,新院校历史短、文化积淀少、思想观念旧、科研基础薄、学术氛围差,大多数院校教师没有科研任务和压力,没有研究专长和方向,他们认为科研就是教研,教研活动就是科研工作,撰写文章也多局限于教学心得等。

(2)课题即科研。不少人认为,申请课题就是在搞科研,以至于大家对课题申请情有独钟,不惜代价地到处申报课题,不切实际夸大预期效果,不管能否结题以数量论英雄,少数院校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批量生产院级课题,甚至还出现了二级管理单位(如某某系)设立课题,以至于人人有课题,就是不结果。

(3)项目即科研。也有人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就是要搞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其他的研究都没有多大价值。所以,到处找项目,随地签协议成了科研的追求,而不管项目的大小、层次、难度和价值,不管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实力,结果出现了大批违约毁约现象。

3.科研水平问题

科研水平是科研成果多少、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普遍较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如下:

(1)师资力量薄弱,科研骨干稀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普遍比较年轻,学历层次不高,高级职称比例太少,有很多院校连一个正教授都没有,副教授也很少,在科研方面有自己的领域和方向、有一定造诣和影响的骨千或带头人更是稀缺。

(2)课题数量偏少,项目层次偏低。受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能够申请到的课题数量非常有限,层次偏低,除学院自立课题外,主要是一些学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课题,在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部门立项的课题以及有基金资助的项目很少。据调查,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拥有纵向课题的人数也不足15%,横向项目更少。

(3)科研基础薄弱,研究水平偏低。在苏州工职院调查发现:觉得自己开展科研工作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理论指导(占17.9%),缺少科研方法(占12.8%),缺乏实践经验(占26.9%),缺少时间保证(占37.2%),缺少文献资料(占5.1%)。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科研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占12.8%)、科研领域和课题的选定(占19.2%)、科研论文撰写指导(占10.3%)、全方位指导(占57.7%)。不少教师连开展科研的基本方法、申报课题的基本程序、检索文献的基本路径、科技查新的基本步骤、学术规范的基本常识、发表文章的基本途径等都模糊不清,更不用说各类科研基金申报、专利申请、软件注册等。

4.科研管理问题

(1)制度不健全。调查中发现,有63%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随意性很大,只有32%的院校颁发了《科研管理工作条例》、《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科研基金管理条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考核办法》等基本规章制度。特别是科研考核与激励制度相当乏力,很多学校没有科研发展计划和远景规划。

(2)管理水平偏低。有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部门工作职责混杂,科学规范的管理软件缺乏。特别是管理人员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水平不高,学术规范不懂,科技政策不熟。有些科研管理负责人,自己从未做过课题,从未发表过论文,从未参加过学术会议,居然还在“引领”科研工作。

(3)科研经费短缺。在被调查的院校中100%都感到经费不足。目前科研经费来自于上级部门申报课题的占25%,来自于企业横向课题的占15%,60%的院校都是从紧张的财力中抽出微薄的资金支持或奖励科研工作。调查发现,学院每年科研经费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只占20%,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也缺少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改善高职院校科研状况的对策

1.合理定位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不能盲目照搬或机械效仿本科高校的标准,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不能好高骛远高追求精尖技术项目,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水平,本着“人人参与,发挥优势;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服务优先,协调发展;合理定位,重点突出”的思想,鼓励全体教师增强科研意识,发挥优势和长处,主动开展科研工作;根据科研的基础性、应用性分类指导,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和人员水平高低分层推进;树立科研服务意识,减少无谓的争论,避免顾此失彼,力争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每个院校都要根据基础实力和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地定好科研工作的地位,集中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突出科研重点,形成科研特色和强项。苏州工职院自“九五”期间开始,就明确以实用新型教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围绕这一科研定位,历经十载自主研发,已成功研制了十几套(件)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与学校实践教学相吻合、具有较高水准的实用新型教学仪器设备,仅“小型柔性制造生产系统(FmS)”就已获得四项国家专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和有特长的学生,增强了学院的竞争力和学生的综合实力,为专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培养团队

科研团队既是制约科研工作的瓶颈,又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重点之一是要抓好骨干带起一支队伍,培养团队撑起一片蓝天。学校可以通过内培外引,选好苗子,定好计划,压上担子,创设条件,促进科研骨干成长;可以通过名师专家引领,课题项目支撑,校企合作推动,促进创新团队成长。苏州工职院通过与苏州瑞思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吸纳了一批年轻教师,通过4—5年培养,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创新团队,已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有多个产品在江苏省工科院校第三届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比赛中获得佳绩,有多项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有多个课题获得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指导项目立项。

3.整合资源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一般都存在资格稚嫩、资料匮乏、资金短缺、资助微薄等现象。高职院校得到重点课题、重大课题或基金资助项目不会太多,有条件参与、有能力承担相应任务的教师也不会太多,资历、资格都无明显优势。另外,图书、文献资料、电子信息数据库等数量明显不足,最新的、前沿的、国外的相关资料几乎空白,科研软硬件投入总量太少,各类资助也微不足道。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资源整合,走集成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之路。苏州国际教育园公共图书馆建设以及常州大学城共享实训、科研基地建设都是有益的探索。加强院校之间资源的共建共享、院校内部资源的联动开放,加强院校之间科研力量的联手与协作、院校内部单兵散力的优化与组合,加强院校与企业的互动与互补、院校与科研院所互推与互助等都是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综合实力的有效路径。

4.创新方法

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传统和陈旧,管理方法囿于思想保守、制度残缺、技术落后,推动科研工作,关键还要进行方法创新。在普及与夯实科研基础的同时,鼓励多样化手段应用,支持跨专业、跨行业、跨院校、跨区域的合作。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剧艮务水平;构筑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科研督导机制,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http://www.tech.net.cn/info/notify/13138.shtml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

人文科学的缺点篇5

[摘要]高端产业需要高端人才。本文以河北为例,在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才现状进行调查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就紧缺人才需求预测情况进行了面板数据和模型化数据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人才集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需求预测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和整体经济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形成较为成熟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体系,为各行业基础生产建设装备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大而不强的矛盾始终困扰着行业科学发展。就河北而言,如何根据高端装备制造各行业领域的特点,结合河北地方产业发展实际与资源状况,做好紧缺人才需求预测,科学制定人才引进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适用的高端人才支撑和引领,对河北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端,加速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及评估

为了解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的基本状况,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紧缺人才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包括3大类、12小项、7套表格,内容系统全面。本次调查由于渠道、经费等问题,采取典型企业抽样调查形式,共发出问卷50份,以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和新型装备制造企业为调查样本,回收率为60%,其中有效问卷18份。根据有效问卷中现有人才情况,结合样本企业产值与产业总产值比重情况,测算出当前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发展现状,具体情况如下:

1.人才学历情况评估

企业科技类人才中,大学本科和专科所占的比重在70%~90%之间,硕士研究生以上所占比重在1%~20%之间,大多数企业博士为零。可见,承载高端技术的高学历科技类人才缺口很大。另外,硕研以上学历管理类人才所占比重高于或与科技类人才持平。可见,在学历结构中,不仅高学历人才数量极少,且分布不太合理,管理岗位过多,一线科研岗位相对较少。企业技能类人才中,本科学历的均不超过10%,个别企业仅为0.2%,中专、技校、高中以下学历占绝对主体,也凸显出技能人才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的软肋。

2.人才职称和技术水平情况评估

企业科技类人才中,副高级职称以上所占比重大多不足十分之一,最高的为四分之一,多数企业正高职为零。另外,管理类人才高职比重明显高于科技类人才。可见,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高端人才过少。企业技能人才中,技师以上所占比重最高的为21%,最低的仅为4%,高级工以下占主体。可见,高端技能人才亦极为短缺,制约高端研发技术的具化和实现。

3.人才年龄结构情况评估

绝大多数企业50周岁以下的占企业人才总数的80%以上,总体年龄结构良好。有些企业35周岁以下人员所占比重较低,不足20%,人才老龄化较严重,后续发展潜力不强。

4.人才效能情况评估

根据员工总数和企业产值情况,可计算出各类企业的人才效能情况,人才效能=人才总数/企业产值(百万元)。经计算,18份问卷代表企业中,人才效能值最低的是保定天威集团(0.4684),说明其单位人才产出最高;人才效能值最高的是华电数控有限公司(5.9583),说明其单位人才产出最低。总体而言,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效能水平一般,需要在人才开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5.分领域人才紧缺状况评估

在现代轨道交通、核电等七个细分领域中,主体企业的人才架构基本完整,主要缺乏世界先进核心技术研发领军人才及团队,以及经验丰富、技术精湛,能把先进科技转化为现实装备的高技能人才。

综上所述,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人才学历和职称层次不高,技术水平较低,分布不合理,个别企业人才结构老龄化严重,人才效能不高,与高端两字极不相符。高端产业急需高端人才,这是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当前最重要和最紧迫的现状。

二、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根据问卷抽样调查状况和人才紧缺度模型(略)计算结果情况,分别用面板数据和模型化数据分析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具体如下:

1.产业紧缺人才需求总量分析

通过对18份有效问卷中人才需求的统计,可知样本人才需求总量为1500名,结合问卷企业产值占产业总产值比重的50%,可知产业人才需求总量为3000名。

从人才类型需求来看,在目前紧缺的3000名人才中,科技类人才930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31%;管理类人才270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9%;技能类人才1800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60%。

从人才学历需求来看,紧缺博士60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2%;硕士300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0%;本科1374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45.8%;本科以下1266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42.2%。

2.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分析

从人才学历需求来看,紧缺博士15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5.6%;硕士106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39.2%;本科149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55.2%。

从人才专业需求来看,有三大类人才需求旺盛,占管理人才需求总量的60%以上,分别是:营销相关专业需求105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38.9%;企业管理相关专业需求36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3.3%;财务管理相关专业需求26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9.6%。

从人才年龄需求来看,28岁及以下需求67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24.8%;29岁~35岁需求150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55.6%;36岁~50岁需求53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9.6%。

从人才工作经验需求来看,10年以上从业经验的需求84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31.1%;5年~10年从业经验的需求122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45.2%;5年以下从业经验的需求64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23.7%。

3.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分析

从人才学历需求来看,紧缺博士45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4.8%;硕士194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20.9%;本科691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74.3%。

从人才专业需求来看,有三大类人才需求旺盛,占科技人才需求总量的60%以上,分别是:机械设计相关专业需求175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8.8%;数控相关专业需求310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33.3%;材料相关专业需求108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1.6%。

从人才年龄需求来看,28岁及以下需求250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26.9%;29岁~35岁需求540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58.1%;36岁~50岁需求140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5%。

从人才工作经验需求来看,5年以上从业经验的需求160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7.2%;3年~5年从业经验的需求533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57.3%;3年以下从业经验的需求237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25.5%。

4.技能类紧缺人才需求分析

从人才学历需求来看,紧缺本科534名,占技能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29.7%;本科以下1266名,占技能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70.3%。

从人才专业需求来看,机械加工类、维修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最多,分别是828人和333人,占技能人才需求总量的46%和18.5%。

从人才年龄需求来看,28岁及以下需求300名,占技能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6.7%;29岁~35岁需求1258名,占技能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69.9%;36岁~50岁需求242名,占技能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3.4%。

从人才工作经验需求来看,10年以上从业经验的需求630名,占技能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35%;5年~10年从业经验的需求837名,占技能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46.5%;5年以下从业经验的需求333名,占技能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8.5%。

5.岗位人才紧缺度分析

经计算,根据指数值(计算略)高低对调研企业的60个专业岗位的人才紧缺综合指数值进行划分,分别对应极度紧缺、相当紧缺和基本紧缺三个层次。在这里,“极度紧缺”对应指数区间=0.9;“相当紧缺”对应指数区间【0.8,0.5);“基本紧缺”对应指数区间0.5,分别代表不同的紧缺程度。

(1)总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岗位人才紧缺指数总体分布情况表

可见,岗位紧缺人才指数值超过0.5的岗位已占到70%,多数岗位处于非常紧缺的状态。

(2)紧缺度为极度紧缺的岗位分布情况(见表2)

表2极度紧缺岗位分布表

紧缺度为极度紧缺的6个岗位中,经营管理类占六分之一,工程技术类占三分之一,技能操作类占二分之一。由于抽样企业数量有限,不能整体反映整个行业的需求紧缺情况,但从抽样情况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重点在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方面。

6.主要结论

从行业角度看,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紧缺主要体现在结构不合理上,高端人才所占比重过小,某些行业高端人才甚至空白。应该在优化人才结构上下大功夫,重点引进急需的高端人才,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形成梯队形的人才团队,打造产业人才竞争合力。

从岗位角度看,人才紧缺状况体现得更为显著和具体,紧缺程度在“比较紧缺”以上的岗位数超过三分之一,且是金字塔尖端的三分之一,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制约和影响。应该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方略定位在岗位上,实施重点引进和定点培养相结合,尽快缓解人才紧缺危机。

从数据分析中发现,无论是行业人才紧缺构成,还是岗位人才紧缺构成,都集中在三类人才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且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高人才质量。因此,产业人才政策应以引进和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形成引领和拉动产业向高端迈进的人才开发政策导向。

三、促进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集聚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笔者认为,河北省要实现紧缺人才集聚,当前最有效的方式:一是面向海外和京津,着力引进产业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二是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大力培养本地高技能人才;三是健全完善人才流动和使用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打造河北人才小高地。

参考文献:

人文科学的缺点篇6

摘要:人文社科讲座是传播先进文化

的重要阵地渠道,广州市人文社科讲座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提升了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但也存在着缺乏统一规划的组织体系、科学的宣传机制、健全的策划机制、充裕的经费支持以及有效的公众参与及评估机制等问题。本文在对我国人文社科讲座进行研究述评的基础上,结合在广州进行的有关人文社科讲座的实地调研结果,对广州市的人文社科讲座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以政府统筹规划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人文社科讲座开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文社科讲座;现状;广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人文社科讲座的开展恰恰是这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导性、丰富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在对我国人文社科讲座发展总体情况进行考察后发现,从总体来看,人文社科讲座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构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方面,广东省乃至全国都已形成初步共识,主要体现在认识、操作和评估这三个方面。在认识层面,重自然科学普及、轻社会科学普及,社科普及的理论研究与机制相对欠缺;在操作层面开展主体多为政府主导、开展内容具有地域性、注重名人效应;在评估层面,对开展过程与开展效果缺乏科学考量和评估体系。

因此,对现行人文社科讲座加以深入实证研究,以期发现和解决其发展中的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广州人文社科讲座的开展现状

1.调研说明

课题组选取调研对象包括:区域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包括高校和中小学)、相关文化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等举办过社科类讲座的相关机构,对调研期内(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举办人文社科讲座的情况,包括主办方、主题、主讲人、讲座地点、听众情况等信息进行深度调研,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相结合。问卷发放对象包括主办方和听众,涉及调研单位130余家,发出问卷1380份,收回1278份。

2.总体情况

根据人文社科讲座所发挥的社会公共管理与社会教化职能,可以看出人文社科讲座具有较强的外部收益性,即收益主体虚化,由此衍生出人文社科讲座参与的自愿性与举办的开放性特征,因此政府作为操作主体,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广州地区开展的人文社科讲座大致有以下几种:①政府主导的、全社会范围开放的人文社科讲座,此类多依托公共图书馆等单位或场所协办,具有系列化特征。②高校作为文化高地,具备较为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资源,且举办多具有常规化和开放性。③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针对特殊群体在限定范围内举办的人文社科讲座,具有一定的准公共物品特性,作为“俱乐部产品”,其受益面有限,且选题较为专业。④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资源优势,对全社会开放的、选题相对专业的人文社科讲座。

在以上四种类型中,前两种举办的讲座场次多、举办规范,易于量化,而后两种则表现出相对分散、个体性强和不易量化等特点。

⑴区域分布情况。根据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地区一年举办社科讲座近1500场,听众约25万人次。各区域举办讲座场次情况如图1所示。排在前四位的为番禺、天河、海珠、越秀四区,这与番禺区建有大学城、天河区教育机构相对密集、越秀区为政治文化中心等原因有关。在考虑了各区人口与区域面积的因素后,通过人口讲座均等系数(eLp)和区域讲座密集系数(eLa)两个指标测算后,番禺区的eLp最高,即人均资源拥有量最大;越秀区的eLa最高,即讲座资源密集度高。但均无法改变各区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的状况。

图1:2012年5月-2013年5月广州各行政区举办社科讲座场次分布

⑵主题选取情况。在考察期内举办的人文社科讲座中,涉及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等主题的讲座场次较多,以经济学为首,而伦理学、军事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则举办较少。在访谈中了解到,主办方在确立讲座主题时,60%的主办方首选社会热点话题,20%由嘉宾自行确定主题,依据受众的建议来确定主题的比例只占17%。这种较少与受众沟通的现状,也许是影响受众参与热情以及降低受众需求的满足程度的重要原因。

⑶举办动机情况。从主办单位举办讲座的目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57%的主办方为了宣传科普知识、服务公众,20%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交代的任务,13%为了获得潜在经济收益,10%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可见,绝大多数讲座仍以公益性为宗旨,发挥着公共文化传播与服务功能。但仍有少数主办方出于提升自身知名度与获取经济收益的目的而举办讲座,恰恰说明了人文社科讲座附加的经济功能也可让主办方收获间接或潜在的利益,这为打破政府主导型投入模式创造了发展契机。

⑷操作困境。主办方在举办讲座时,常常受到经费、地点、主讲人、宣传、确定主题等局限,难以将讲座开展的更好。困难主要来自:经费不足、主题难确定、主讲人难邀请、讲座地点难确定、民众参与度不高、讲座宣传难等。但民主参与度不高造成的困难仅占不足10%,说明民众对公共文化讲座的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

⑸受众特点。调查发现,77%的受访者对社科类讲座更感兴趣,而仅有23%的对自然科学类讲座感兴趣。其中,最感兴趣的讲座主题较多集中在社会学、艺术学、经济学,其中有27.27%听众对社会类的讲座最感兴趣,艺术学、经济学分别为16.9%、18.2%。从而说明了,人文社科公益讲座的选题除了考虑实用性外,还需结合现阶段群众的专业知识特征,避免选择令人费解的专业性主题。

⑹受众参与情况。从受众方参与讲座的原因来看,出于感兴趣而参加的比例最高,这表明好奇心、求知欲是听众积极参加讲座的最主要动因。其次是被要求参与的,这些受调查听众绝大多数为高校学生、政府工作人员等。此外,退休人员多为打发时间而去参加,这也恰恰与其拥有较丰裕的时间资源相吻合。总体而言,在2003年广东揭开建设“文化大省”的序幕后,社会教育、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观念逐渐深入民心,众多青年学生、精力旺盛的中年人以及时间充裕的退休人员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社会教育与学习活动。

⑺对新形式的接受程度。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举办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如网上直播、视频讲座。据调查显示,仅有12%的听众认为“网上直播”或“视频讲座”这种新形式效果不错,有58%的听众认为这些新形式效果一般,根本没达到听众期望。听众不认可主要是由于该形式不利于与主讲人进行交流互动。由此看来,听众参与现场讲座所看重的是与名人、专家面对面的感受与交流,这为讲座开展的形式创新提出了挑战。

二、广州人文社科讲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广州市人文社科讲座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弘扬普及时代文化,强化社会教育职能以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作用,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的组织体系我国从国家到地方早已建立了完备的科普机构,但人文社科讲座形式单一,发展缓慢,

在组织体系上缺乏统一规划与部署,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目前广州地区的人文社科讲座,虽具有较大的数量,一定程度体现出文化大省的实力。但呈现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表现出各级部门各自为战、各占一地、各立一牌的分散现象,难见整体协调发展之势,资源缺乏整合,难以可持续发展。

2.缺乏科学的宣传机制

人文社科讲座的信息宣传途径多种多样,如横幅、宣传广告、网络、微博等多种形式,根据本文调查发现,主办方大多采纳海报、横幅、报纸杂志的宣传方式,利用相关网站进行宣传的比例则较低,仅有10%。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主办方采用何种宣传途径,仅考虑经费是否允许,或直接采用一贯的宣传方式,并为形成一种科学的宣传模式或者机制,并未能使得相关讲座的信息传递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同时,由于讲座形式创新不足,新的宣传渠道的开发既无主观因素的推动,又无客观条件的需要,从而进一步制约了相关宣传机制的完善发展。

3.缺乏健全的策划机制

主办方在进行讲座的主题策划上,与受众沟通的意识较弱,对受众需求的关注度较低,而这极有可能会降低受众参与讲座的热情。同时,资源未实现共建共享,普遍是“各建各的、各管各的、各用各的”,呈现“各自为政”局面,协作性不强,资源整合共享欠缺;存在随意性较大现象,规范性与针对性不强;人文社科讲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服务主体与对象的良性互动。

4.缺乏充裕的经费支持

80%的受访主办方认为经费不足是讲座举办过程中遇到的首要困难;57%的主办方认为充足的经费支持是讲座举办成功的原因。宣传、讲座场馆的软硬件设施、后期调查反馈等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布置安排均需充足的经费保障。目前常见的经费投入模式是:政府供给+政府管理,政府供给+社会供给+政府管理+非政府组织协作,人文社科讲座的目标发展模式应为:“社会供给+政府促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5.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及评估机制绝大多数的讲座主办单位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并没有相应的便于受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或在诉求后难以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回应。若对公众的诉求关注不够,则难以有效满足公众真实的文化需求,并吸引更多公众进行参与。

三、开展人文社科讲座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广州地区开展人文社科讲座在组织、宣传、策划、评估等方面存在的困境,需要政府、相关文化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但核心是政府层面的统筹与规划,在高效配置资源、形成合力上不断开拓创新,使人文社科讲座逐步走向群众化、社会化、科学化、现代化。

1.成立科普小组,加强机构设置建立市级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或社科普及工作领导小组,从机构设置、组织建设上夯实人文社科普及队伍,这是做好社科普及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2.全面整合资源,设立科普基地通过设立人文社科普及基地项目,更好的整合多方资源,对具有知识资源和场地资源等单位以项目形式进行资助和管理。可通过鼓励申报横向联合项目,加强人文社科普及工作的横向合作和研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科普资源的有效集成,全面整合资源,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

3.加强交流合作,建立交流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人文社科讲座信息交流平台,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合,对全市范围内的讲座信息进行集中搜集与,整合讲座信息的宣传渠道。

4.加大经费投入,健全政策扶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的相关规定: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对现有科普场馆、设施应当加强利用、维修和改造。

参考文献

[1]蔡彦.绍兴图书馆“越州讲座”的实践和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2).

[2]朱小燕.拓展公益性讲座,提升公共图书馆品质——以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座”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7).

[3]周膺.培育和发展公益性非政府文化组织[J].浙江学刊,2007(4).

人文科学的缺点篇7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人文关怀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ReasonsforlackofHumaneCareinCollegeScienceandengineeringStudentseducation

abstractHumanecareisbecomingthecorephilosophyofhighereducation,butbecauseofmanyreasonsofnationalpolicy-orientedfactors,campusculturalconstructionfactors,humanisticqualityeducatorsaswellasstudentsownfactors,partofthehumanisticqual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collegestudentsisgettingworse,sowemustattachgreatimportancetostudentsmajoringinscienceeducationinthehumanecareandhumanecaretoimprovestudents'education,basedonthereasonsforthelackofhumanecare.

Keywordsscienceandengineeringcollege;humanecare;reasons

1国家政策导向因素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和需求,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人才,提高了整个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但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非重点大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并没有跟上扩张的步伐。教学面积、生活面积、图书占有量的不足,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师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导致高校学生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应试教育作为我国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不论是升学还是求职考试基本还是唯一的方式。在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环境下,应试教育直接导致大学生教育重知识轻实践,重智慧轻道德,甚至将考试成绩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片面地夸大课本知识的效用,忽视对学生思想心理情感的培养。这势必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

2校园文化建设因素

2.1人文关怀理念尚未形成

当前,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很多专业性很强的理工科院校都争相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但根本观念上并没有改变重理轻文的办学理念,人文关怀的理念尚未在管理者中形成。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怀直接决定着高校的人文关怀情况。然而,高校对师生的利益诉求和情感世界关注远远不够,对涉及师生的现实利益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和长远利益等理由搪塞。如对年轻教师的恋爱婚姻和事业发展问题,中年教师的评职晋级问题,老年教师的健康及养老问题。这些对教师基本需求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2人文课堂受到挤压

理工科院校在人文课堂的设置上,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受到专业课程的挤压,只能沦为选修地位;有些学校的人文社会课程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取代,导致大学生对人文传统极其陌生。

2.3校园文化环境缺少人文气息

大学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直接体现着一个学校的人文关怀状况。而今,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普通高校争相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其实际办学条件跟不上,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室图书馆都不够用,整个校园感受不到一所大学应有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传统,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景观的缺失、校园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布局、先进的实验设施的低使用率、大量图书资料的无人问津、信息栏被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所覆盖等等,这样的环境使人置身其中很难在精神上得到陶冶,心智上有所启迪。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受各种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影响、浸染,大学的学术氛围、教学氛围、文化氛围愈显功利和世俗。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大学对教师现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弱化了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制度,大学校园中到处弥漫着官本位思想和功利思想,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过于生硬死板,缺乏人性化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积极引导,重科技文体活动轻人文学术活动,学生很难在活动中汲取人文知识和启迪思想灵魂。

3教育者人文素质

3.1教育者人文素质的欠缺

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一些教师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质欠缺。有些教师歧视人文学科,对人文学科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人文学科是无用的学科;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以理论知识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教育活动被看成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活动。

3.2教育者功利思想严重

受治学理念,管理制度,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了一些教师功利思想浓厚,仅仅把教师职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忽略了育人的伟大使命,对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官本位思想严重,不研究专业学术知识,却偏好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以博取更好的职称和职务,根本无心教育学生,何谈人文关怀。

4学生自身因素

4.1理工科院校学生自身人文素质低

当代大学生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教育就是专业教育,德育是无用的学科。有的学生盲目追求大众文化和粗俗文化,丧失道德辨别能力,所以,他们难以用厚重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高尚道德情操,从而也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文素质低下,尤其表现在理工科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个人的发展需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4.2社会压力大,只专注于专业知识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造成了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骤然增加以及就业竞争力的普遍加大,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问题。面对近乎残酷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更加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而忽略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及人文精神的培育。

4.3思想差异大,需求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的家庭背景变得日益纷繁复杂。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思想道德水准和身心素质发展等不尽相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利益取向、成才观念趋向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特征明显增强。

5结语

人文关怀是“以生为本”的充分体现,是高校学生教育的价值支点,而现实中人文关怀并没有在高校学生教育中发挥其作用。上述所分析的理工科院校学生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四方面原因并不是割裂的,它们之前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从而提高高校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东莉.人文关怀:当代学校德育的逻辑起点[J].当代青年研究,2004(4).

[2]刘美华.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践行师德规范[J].德育与学生工作,2011(6).

[3]王东莉,王杰康.学生辅导员的人文关怀素养[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4]胡新峰,马建清.倾注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人文科学的缺点篇8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论文买卖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4.结语

人文科学的缺点篇9

关键词:科幻片;科幻题材;中国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027-01

科幻片一直是电影、动画的热门题材,但中国却做不出优秀的作品,这是为什么呢?中国科幻近来推出了不少作品:《魔比斯环》《星原战记》《星系保卫战》《神兽金刚》《铠甲勇士》《超蛙战士》《正义红师》但其影响范围很窄,而且绝大部分涉嫌抄袭国外动漫。通过研究中国科幻题材动漫的发展和现状,找出其缺陷和不足,并与国外优秀作品对比,学习其优点与技术。本人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其问题和原因。

一缺乏原创精神

现在的中国是个不太重视想象力和原创力的国家,为了推动经济,一味地学习、模仿、山寨其他发达国家流行的东西,起初在制造业,后来这种风气逐步扩大到民族文化的抄袭模仿。中国动漫前一阵子出的星际旅行题材的《星原战记》里的机体设定大多数是抄袭日本经典动漫《超时空要塞》,相似程度让很多网友汗颜。但因与《超时空要塞》几乎一模一样,受到了广泛关注。除《超时空要塞》外,该动画还被指摘剽窃《超兽机神》,《高达》等知名动画。

说起中国对日本动画的模仿,前些年陆续出现的《大嘴巴嘟嘟》和《心灵之窗》分别因与日本动画《蜡笔小新》及《秒速五厘米》酷似而引起巨大争论。

例如当美国热映《变形金刚》时,中国一帮从事创意产业的工作者复刻了此片中所有的机器人造型设定,并且完成了变形金刚里许多复杂的结构变形,也竟然说:“美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这是非常悲哀的,中国人将“技术至高无上”的概念凌驾于人性本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之上,认为一切产业、文化、价值观都是要建立在除了想象力之外的任何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并美其名曰“务实”。就像变形金刚,美国人做出来的叫做首创,中国人再做一遍说好听点是重复研究。前者是创作,后者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没有灵魂的模仿。这些足够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缺乏基本的科普知识

中国对先进的科普知识较为缺乏,虽说现在部分地区和大城市的博物馆、科技馆等都能免费开放但真正去看的人数少之又少。网络资源的运用不够充分。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才的缺乏和人才培养环节的缺失,是中国的编剧和导演们的知识基础,决定了他们对科幻题材“有心无力”。拍出《阿凡达》的詹姆斯·卡梅隆,在大学时是物理系的高材生,而中国的导演们,大多是“艺术派”,在一些艺术学院里成长起来。究起来,甚至可以说中国在高中时的文理分科才是罪魁祸首——因为艺术学校所招的学生,大部分是文科班出身,对于以数理化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并不感冒。而又有多少对霍金等物理的理论著作有所了解。而这一根源,同样适用于中国目前当红的诸多编剧甚至作家。大部分人对于文字和情感表达很精通,但对科学属于知之甚少的地步,怎么可能编出符合逻辑的“硬科幻故事”?就算采用“体验生活”的方式,又怎么可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明白那么多的科技术语?

三传统文化的约束

面对中国科幻的长年不景气和接连不断的尴尬,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适合科幻小说发展的条件而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中科学思维一向薄弱,像科幻这种纯粹的舶来品,在中国原本就找不到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土壤,难以跻身主流文学的位置。

中国古代有《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现代有《从地球到火星》、《珊瑚岛上的死光》和《卫斯理》。可见传统文明并不是科幻的敌人而是朋友,中国人并不缺乏丰富的幻想精神和能力,甚至比变幻无穷的美国“蜘蛛侠”们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真正缺乏的只是对这种潜力的开发和重视。

四技术与创意上的缺失

中国动漫不缺失专业的人才,但是却少创意性的人才。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发展空间,创意自然比国外的差。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发现国内很少有优秀的教程资源,很少动漫的教程网站,而大多数是国外的教程,这些教程多数是英语,国内很多人了解起来很困难,而且中文翻译很少,所以中国应多开发这些动漫的学习平台和翻译组,让更多的人学习到,了解别人优秀的作品。

中国缺乏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人才吗?从来都不缺,可他们无一被重用过。例如中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刘慈欣,他的哪一部著作如果被好莱坞的导演翻拍成科幻片都可以成为经典之作,他的小说《三体》《全频道阻塞》《球型闪电》都是霸气十足的硬科幻,中间贯穿着作者独特的浪漫气息……可惜没有任何中国导演会青睐他,因为中国的导演们眼中无非名利二字,容不得别的,容不得自己的思想偶尔去探寻一下人生的意义或浩瀚而神秘的宇宙。

刘慈欣、星河等优秀的科幻小说家在中国是不可多得的,所以他们在中国走着一条大多数人眼中天经地义的光辉仕途——在中央10台科教频道当特约嘉宾和顾问。对于“务实”的市井小民来说,他们成功了,而对于那些忠实的科幻迷们来说,这是一个杯具,因为他们被当做了百科全书来解释那些有答案的事物,而不是被当做一个引导我们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探知神秘的未知领域,去创造一切颠覆性的新事物的指路人。

五市场问题

中国的科幻片市场,请你查一查《星战前传》《黑衣人》《天煞地球反击战》《天地大冲撞》《我是传奇》《黑客帝国》《后天》《异形系列》《人猿星球》《变形金刚》《2012》《阿凡达》这些科幻片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你会知道,中国科幻影片市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有问题的是中国的电影人,而问题出在哪?你可以去看看中国导演拍的几部科幻片吧《超强飓风》《机器侠》……。中国电影人与好莱坞的区别是:好莱坞不惜一切代价要取悦观众,把观众的眼光定义得非常高,他们要把片子拍成绝无仅有的作品。中国电影人姿态很高贵,他们经常说要“取悦绝大部分观众”,意思无非是中国的平头百姓居多,审美水平中下层次的是主流,而票房收入是要向主流看齐的,中国电影人总是要把电影拍成合格的作业。

人文科学的缺点篇10

关键词:教法教师;短缺;补救

作者简介:邵方方(1988-),女,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校学生公共参与的有效路径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的视角”(Bea12003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163-03

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教法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它既是基础理论学科,又是应用技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基础教育课程特点及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并指导各科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1]高师教法师资队伍是教师教育发展专业化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教法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师教育。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教法师资面临短缺的问题,这就制约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深度改革。

一、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的概念解析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在高年级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师范生掌握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从事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2]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老师是在高校师范类专业中进行学科教学设计的教师。教法教师不仅要向师范生传授教育学、心理学、教法理论等教育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向师范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教育具有双专业的特征,即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两者在教师教育中是不可或缺。因此,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该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怎么教’的问题。”[3]同样,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教育专业知识,比如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方法和技能、教育理论素养等。

二、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短缺的表现

1.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课生师比过高

教育部于2004年2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对生师比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合格”标准的生师比为18∶1,“限制招生”的师生比为22∶1。[4]目前,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教法教师的数量与学生的数量比例严重失衡、生师比过高,这就使得教法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有的教师承担3门以上甚至更多的课程,也有些教师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给不同的班级授课,课时压力十分大。总之,生师比过高将会给教法教师造成巨大的压力,教师很难有时间进行实践、科研与教学研究活动,这将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高校师范类专业高水平的教法教师相对短缺

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不是合理,高水平的教法教师相对短缺。有些高校外聘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到师范类专业兼职教法教师,虽然外聘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基本的教育理论方面的经验却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有很少一部分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在多数高校,包括名牌、重点学府,给本科生开课的教师比例不到10%,给本科生开设基础课的博士生导师则更是少得可怜,甚至不足5%。”[5]

3.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转岗问题严重

高校对于教法教师的重视度不够,而且教法教师岗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在职的教法教师得不到发展,学术地位相对较低,发挥不出自身的潜能。长期以往,部分教法教师选择了转岗,放弃学科教学法的教学与研究。教法教师的转岗一方面造成原有的教法教师数量的空缺,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相关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课教师短缺的原因

1.关于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培养的政策不完善

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对于师范教育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该《意见》虽然对于师范教育类的学科专业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并未对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教法教师培养进一步作出阐释。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规定:“教师教育课程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不包括培养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的课程,并且《标准》中对于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小学职前教师教育以及中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同样对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的相关规定却没有说明。

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于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阐释。虽然其中涉及到了高校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问题,但是并没有涉及到高等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的队伍建设问题。

2.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供给不足

首先,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足。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要具备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但是目前教法教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很少,培养的相关人才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全国师范院校的需求。本研究以语文、数学以及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的全日制硕博士拟招生人数为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按照30%的比例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中随机抽取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2所师范大学进行比较;按照同一比例在32所省属师范大学中随机抽取10所师范大学进行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自2010年至2013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拟招生人数共计46人,平均每年11.5人,博士学位仅仅是北京师范大学拟招生6人,平均每年1.5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博士拟招生人数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人数不相上下,而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博士拟招生人数相对来说要少很多。

注:表中招生人数是全日制学术型硕博士拟招生的人数,资料来自各院校网站的招生计划,并不代表录取培养的人数。表中“-”代表未确定具体的招生人数。

从表2、表3和表4中可以看到,10所省属师范大学中语文、数学与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的全日制硕士学位一般都有招生计划,博士学位的招生计划则很少,部分院校甚至没有设立博士点。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例,10所省属师范大学在2010~2013年的硕士拟招生人数相对来说较为稳定,每年的人数也相对较为平均;而博士的拟招生人数相对来说就很少了,甚至部分师范大学并没有相应的博士点,硕博士的培养比例严重失调。

其次,高师教法教师的培养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高师教法课教师教育本身具有双专业性:学术性和师范性。高师教法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教,因此,除了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具备教学实践和经验。

总之,高师教法教师的供给数量不足加上本身培养周期比较长,因此,高师教法教师的来源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全国高校师范类专业的需求。

3.高校对于教法教师的重视度不够

目前,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教法课一般是由相应的院系来负责。比如,数学学科的教学由相对应的数学学院来负责,语文学科的教学由相对应的文学院来负责等。虽然一些高校设有“教育学院”或者是“教育科学学院”,但是教法课的教学仍然是由相对应的学科专业学院来管理。“教育学院”只是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应的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则是由相对应的学科专业学院负责。因此,高校师范类教法教师在学校师资队伍的扩充方面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高校对于教师教育的体制改革、课程改革、队伍建设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以及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等方面关注得相对较多,而对于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等方面则缺乏有效的措施。部分高校本身也有培养教法教师的硕博士点,但是数量不多,难以满足高校师范类专业的需求,而且一般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缺乏在中小学任教的经验,缺乏高超的教学技能技巧。因此,未来教法教师更多的是注重教学理论的讲授,而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6]

4.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

目前,教法教师的学术地位仍然存在争议,在众多的学科体系中学科教学法涉及到专业学科的很多领域,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表言论的领域。“学科教学法在‘正统’的学术领域看来,‘专业方向不明确’,既不被专业学科所认可,也不被教育学科所重视。研究成果既不能体现相关专业学科的‘学术性’,也不能体现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术水准’。”[7]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一般由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组成,他们的待遇相对来说较低,而且高校对教法教师的重视度不够。因此,高师的教法教师这一岗位缺乏相应的吸引力,很少有教师愿意在教法课这个方向付出努力。

四、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短缺的补救措施

1.完善关于培养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的政策

第一,健全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的培养体系。构建以师范大学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培养体系。要充分发挥师范大学在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培养方面的作用,鼓励综合大学发挥其学科综合的优势,参与教法教师培养。师范大学要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将中小学作为实践基地,积极参与中小学的教学与课程改革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

第二,提高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的培养质量。完善学科教学法专业的硕博士招生制度,科学制定招生计划,适当扩大学科教学法专业硕、博士尤其是博士的招生规模,培养高层次的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加强学科教学法专业硕博士在校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充分发挥中小学实践基地的作用,将教育实践贯穿在培养的全过程,确保硕博士招生培养与教法教师岗位的有效衔接。

第三,加强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的队伍建设。要着力加强高校师范类专业现有的教法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现有的教法教师的地位,切实保障现有的教法教师的合法权益和待遇。鼓励教法教师参与到中小学幼的教学工作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与技巧,同时要健全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到高校师范类专业讲授学科教学法的机会。

2.改革现有的教法教师课程培养体系

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的供给主体是指具有培养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资格的高校,这些高校一般都设有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点或者博士点,部分高校硕博士点都具备。作为供给主体的高校课程培养体系的改革尤为重要。

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从师任教的能力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培养“反思性实践者”,同时要“强化教师实践性知识教育培养,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扎实教育理论与技能,同时具有深厚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8]

其次,要优化课程结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生课程除了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等一些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课程内容之外,还要开设实践方面的课程。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环节,“强调大学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以此构建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的‘实践共同体’。”[9]

再次,要完善课程评价。对于研究生的程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还要加强对平时的过程性考核,加强对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技能技巧的考核。

3.转变对教法教师人才的引进观念

第一,加强校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的使用主体也可能同时是供应主体,高校师范类专业可以选择一些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优秀研究生到相对应的专业学科任教。对于没有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硕博士点的高校可以与设有硕博士点的高校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的招聘一般都要求博士学位以上,但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点是有限的,培养的人才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各高校师范类专业的需求。高校一方面要消除只论学历的观念,积极吸收有能力优秀的年轻人才。同时要完善中小学优秀教师与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学法教师的合作制度,高校建立实习基地的中小学中的优秀教师到高校师范类专业进行学科教学法的任教。一方面,可以拓展教法教师的教师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第三,加强现有教法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提高现有教法师资队伍的待遇,提升其学术地位,完善激励政策,建立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做好现有教法师资队伍的培养发展,提升其学术能力与教学能力。

4.高校师范类专业教法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