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十篇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十篇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3:32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篇1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部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作者:刘艺玮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恒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具体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6,(05).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篇2

1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及一般规律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般历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从要素替代升级、要素组配优化到要素循环利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本质上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

1.1新兴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

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表现为科技进步引起的新兴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积极推进以农业机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进步,用机械替代劳动力;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化学和生物技术,引进和培育优良的农作物杂交品种。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点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用适用机械代替战后弱小的劳动力,用化肥和农药代替粗制的原始肥料和病虫害防治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要素替代日益呈现系统化趋势,特别是转基因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使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1.2要素在产业各环节有效组合

在要素相互替代的同时,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表现为要素在农业生产、运输、储藏、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组合的优化,使农业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使农业产出由初级产品向更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不断演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相关产业的整体效益。目前,在美国的食物和纤维体系中,农场产值只占10.1%,而批发和零售贸易占19.5%,食品加工业占20.3%,餐饮业占10.2%。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日益呈现工程化和功能化发展趋势,开发出营养方便食品、模拟仿真食品、保健功能食品和高级轻工业专用原料等一大批高附加值产品,使农产品彻底摆脱需求弹性小、价值含量低的原始状态。

1.3要素在产业和区域间优化配置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呈现生产要素在农业内部不同产业间、区域间优化配置的特点,区域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对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贡献越来越大。各优势农产品产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并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市场化发展,使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深入各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农业专业化生产程度日益提高,产业之间、产区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和区域聚集,形成集成放大效应,显著提高了农业竞争力,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行业的整体效益。

1.4可持续发展和要素永续利用

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中,也曾一度出现耕地质量下降、水体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现象。很多国家开始反思长期以来依靠电气化、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普遍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渐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到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和要素永续利用的轨道上。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立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森林、水源、耕地建设和沙化治理的投入力度;50年代开始推广环保型农业耕作法,鼓励农民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轮作、减耕、免耕、休耕和等高种植等耕作技术;70年代开始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场主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把农业的生产功能转向生态功能;20世纪80年代,又启动了低耗持久农业研究计划,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低耗农作的营养物质循环基础研究。

2农业发展方式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对农业发展方式划分的通行标准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认为,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小于40%时,为粗放型经济;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60%时,为集约型经济;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在40%~60%时,为过渡型经济。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借鉴国际通行标准,放眼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可以将农业发展方式分为四种。

2.1粗放型

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产出增长。按照马克思定义,这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模式,总产出的增加并不依靠单位投入产出的增加带动,而是依靠各个要素同比例的量的扩张。

2.2集约型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引起的要素替代和要素的组合配置优化,促进农业增长。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物质要素投入相对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大幅度增加,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整个农业行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

2.3可持续型

农业发展的目标开始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趋于环保,生产过程趋于清洁,资源利用趋于循环,农业功能趋于多样,农产品趋于绿色。

2.4知识型

知识资源成为促进农业增长的第一要素,有形的资源对农业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小,农业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农业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为支柱、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型产业形态。

3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阶段性判断

3.1总体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质量和效益有了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6%左右。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总体上还处由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3.2总体相当于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0%~80%,美国达到85%左右,以色列甚至达到96%。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且正在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3.3东部沿海地区的集约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实现集约化。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及经济发达省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超过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步入集约型阶段。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省份,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在57%左右,近10年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总体处于向集约型快速转变阶段。山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等省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超过了40%左右,总体处于过渡型发展阶段。

4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我国是一个拥有世界22%人口的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短缺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要承担美国、加拿大所没有的国内农产品供给负担,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荷兰、以色列等人口小国的高效农业道路,必须在解决好农业资源紧缺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正视和重点解决以下矛盾。

4.1物质依赖性增强与要素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物质投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农业生产的中间消耗值增长率与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之间的差额平均保持在6.3%左右,特别是随着物质要素投入量不断加大,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出现对物质投入依赖性不断加大和物质要素利用率日益下降的矛盾。从目前情况来看,依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等物质要素投入促进农业增长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

4.2农业投入不足与要素组配结构性浪费的矛盾

一是良种良法不配套,单项农业技术之间的系列集成和标准化对接不够,不能实现整体优化组合。二是劳动力、资本、水资源等在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投入偏多,在能够使产品和产业升级的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投入偏少。三是对市场需求缺乏合理的预期,农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过度集中供给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构性浪费严重。四是区域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地区农业发展不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粮棉油样样都产,瓜果菜样样都种,猪牛羊样样都养,农产品缺乏品牌和特色,单位资源投入经济产出不高。

4.3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下降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镇和二、三产业,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下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有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农民,通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提高整个农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这就与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在低水平上不断下降的趋势形成巨大的矛盾。

4.4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矛盾

多年的高强度农业发展和农民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据统计,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不足1.5%,含量低于0.6%的农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2%以上,约有75%以上的湖泊水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每年生产的7亿多t秸秆中约有15%被露天焚烧,一些重要的野生植物群落已经消失或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间已经成了相互制约关系,成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深层次矛盾。

5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构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统筹城乡的发展方略,以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要素组配和利用效率为着力点,实施科技创新、素质提升、循环发展和生态修复“四大战略重点”,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入户、农民培训、资源保育和循环利用工作的力度,推动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产品低级向高级、产业链条由低端向高端和产业结构由低层向高层“四大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是2015年工作重点,更是长远发展战略,具体由四大战略重点构成:

5.1科技创新战略

创新模式上,由单项技术突破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创新转变;创新组织上,由创新要素在地理范围内的简单组合向以产业链条为主线的集群创新转变。在具体推进上,沿海和内陆发达地区主要围绕解决单个生产环节物质要素投入报酬递减问题开展科技创新,中部地区主要围绕物质要素集约化投入和提高要素之间的组配效率开展科技创新,西部地区主要围绕资源合理利用开展科技创新,垦区主要围绕机械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综合配套开展科技创新。

5.2循环发展战略

在产业内部,由抓单一生产环节向抓生产环节的循环式组合转变;在产业之间,由抓单一产业发展向抓产业协同发展转变。通过不同生产环节、产业之间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体系。在具体推进上,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以沼气建设为龙头,以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为手段,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有机肥产业、秸秆养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广稻田养殖等生态种养殖技术,促进农业内部物质高效转化、能量循环利用。

5.3素质提升战略

在提升途径上,由学校教育向农村义务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转变;在提升目标上,由文化素质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实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转变。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推进,提高农业劳动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使用传统农业要素的能力,建立与农民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在具体推进上,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专科学校、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5.4生态修复战略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篇3

一、全面理解领会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思想体系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党的十以来,在许多会议和考察中就农业科技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全面理解领会农业科技创新思想体系必须牢牢把握以下4个方面。

(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山东农科院考察时强调,“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体现了对农业创新规律的把握。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导向是解决矛盾和问题

在山东考察时强调,“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导向,解决瓶颈制约始终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主攻方向”。这为我们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找准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法宝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突出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这为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四)夯实农业科技根基关键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山东省农科院考察时强调,“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这一重要论述把人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为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按照产业导向、科技驱动、产科融合,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要求,通过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要素集聚、龙头企业集群、特色产业集中,是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

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充分聚集科技、市场、基地、人才、信息等资源,发挥财政、金融及产业政策效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样板,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先导力量。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是实现大国农业转型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我国履行减少碳排放国际义务的责任担当。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中承诺,到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这必将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转型压力,从而倒逼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农业可持续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

三、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不足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础理论、方法和核心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了高效、节能、绿色等大批配套生产技术,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整体科技水平大幅跃升,呈现出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局面,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科技工作中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问题,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

(一)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科研人员花费的精力“创收大于创新”

农业作为公益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没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得到应有体现。一是投入强度偏低;二是财政基本支出严重不足,科研人员花费的精力“创收大于创新”;三是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过低,科研人员忙于“揽活”。

(二)农业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是国家部委、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课题组)之间分工不明确,造成“越位”、“缺位”并存。二是科研项目多头管理,造成课题重复、“一果多用”。三是“节点式”经费管理不适应农业科研的要求。

(三)农业科研队伍流失、拔尖人才严重缺乏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农业科研单位由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四、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

随着产业链、创新链结合的日趋紧密,创新资源整合力度的进一步加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克服我国农业科技产学研用结合不紧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基础作用

要重点聚焦政府关心、社会关注和农民关切的难点热点科技问题,重点开展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与共享利用、农业资源环境与质量安全长期定位监测、动植物重大疫病监测、农业检测和数据分析共享平台、农业科技智库等创新任务。重点围绕生物种业、农业智能装备、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畜禽疫病防控、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十大领域,瞄准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着力突破制约农业产业转调升级的重大科技问题。要改革传统科研模式,建立新型协同创新机制,面向农业高校、农科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力量开放,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组建科研协同创新团队,打破单兵作战和单项技术创新的模式,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实现农科教紧密结合、产学研相互衔接。

(二)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建设运行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二是坚持发挥行政领导和科技主导两个积极性,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和科技资源,调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坚持科技创新“顶天”和“立地”两个导向,既要在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理论突破,又要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上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供给。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应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总之,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参考文献:

[1]蒋康穆,王学林.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

[2]刘劲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体模式及治理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篇5

科技创新即通过学术研究及实证考察,利用现有知识物质对生产要素及生产力进行改革,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重组,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而将科技创新应用于农业,就是将农业科技发明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新品种、新方法的推广使用,使得农业经济活动科技化、创新化[1]。

2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农产品市场受到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需求大量增长,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如果不能完善农业科技水平,则会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只有对科技进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稳定提高产量与质量,才能谋得农产品市场的快速持续发展。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导致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平均价格水平,国际竞争力下降。如果不能将科技化应用于农业,降低人工使用率,节约成产成本,调节农产品价格,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的发展将面临严重的阻碍。我国是人口大国,即便近年来对水土资源的使用加强了约束,但人均资源仍低于世界水平,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暴露出当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增产增收的关键点,便落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这一工作重点上,只有大力提高科技化、产业化水平,才能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转型与发展[2]。

3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

近年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增加,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等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1)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仍存在着不足,政策支持仍需加大力度。我国财政投入涉及到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多个部门,由于其统计途径和衡量标准的不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存在着交接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科技研究的自身属性,其投入周期性较长,回报较慢,导致企业投入失去信心,造成资金投入的不足。国家和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应继续加大投入,才能促进科技的进步。2)我国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却仍存在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换而言之就是当今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的论述上,但很少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主要体现在对科技成果的重视度不够,农业科技产品推广度不够,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与体系不够完善等方面。

4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解决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很多特性,我们需了解其自身特点,才能很好的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保障其良好的发展。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而这种公共性体现在其盈利性质极弱,而导致研发资金不足、市场失灵等现象,而且农业的科技创新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投入均较大,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资金投入,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体系,才能保证其运作[3]。另外农业的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其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应积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鼓励机制,通过考核的形式,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重视科技成果的实践应用考核,打破以往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局限,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的结合,将成熟的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进行规模使用,降低科技产品在农业中的使用成本。着眼于我国的长期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雪,刘家轩,郭燕枝.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十三五”展望[J].农业展望,2016,12(1):53-56+77.

[2]杨传喜,张俊飚,赵可.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13-118.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篇6

太原近郊农业区位于山西中部、晋中盆地北端,包括太原市6区4县及晋中的榆次区。区域内东为太行山支脉,西处吕梁山东翼,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为汾河冲积扇平原,汾河自北而南贯穿太原。最高海拔2659m,最低760m,平均800m。农业国土面积8289.45km2,64个乡(镇)和20个涉农街办、1287个行政村,总人口400.76万人,农户28.92万户,农业人口79.84万,现有可耕地面积1145万hm2(17177万亩)。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太原作为省会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得到加强,近郊农业向创意农业转型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已经发展到132家,占地面积2.54万hm2,总投资额46.65亿元[2];还发展了2个“一县一业”特色基地示范县(即小店区奶牛基地和清徐县蔬菜基地)和153个“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选定了十大主题产业园(即山西水塔醋文化产业园、山西大禾高效蔬菜科技园、太原万亩葡萄产业园、太原华辰葡果休闲农业园、山西青玉食品加工产业园、山西梅芝园艺花卉产业园、山西九牛牧业循环产业园、山西裕吉农产品物流园、太原龙城向新生态恢复示范园、太原惠农马铃薯科技产业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0个,实现销售收入101.13亿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45个[3]。总体围绕“十园引领,百园兴农”的战略目标,突出太原近郊农业的优势特色,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支撑不足、起点低、规模小、布局分散、品种单一、品位不高和供求信息不畅等问题。

2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布局

太原市地形、地貌类型多,气候条件差异大,自然资源禀赋各异。以太原市近郊农业生态区划和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依据[4],按照“一川一线两山”的总体设想,制定近郊创意农业规划,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1)一川。一川是指太原市近郊平川地带,包括7区(太原6区及晋中市榆次区)1县(清徐县)的平川地带,重点发展现代温室蔬菜、现代温室园艺以及现代化畜禽水产健康、清洁养殖业,培育现代农业休闲、观赏、采摘、品尝、体验、教育园产业,为国内外游客和太原市市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生活和休闲环境。(2)一线。一线是指太原市郊区大运高速交通干线两侧地带,包括太原市6区、清徐境内大运干线两侧。以大运路为中轴线,依托太原畜产品工业园区、清徐食品工业园区和阳曲农产品综合园区,重点围绕太原市居民需求,充分发挥近郊农业资源、交通及区位等优势,融合农业、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发展近郊创意特色农业。(3)两山。两山是指太原市东西两山的丘陵山地地带,主要包括太原市6区、清徐县以及晋中市榆次区的丘陵山地地带。遵循现代农业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发展要求,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确保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基地。

3科技创新推进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重点

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传统近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实现生产集约化、栽培设施化、农业生态化、产品精品化。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包括设施农业(温室蔬菜、温室园艺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生物质能源等)、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创意农产品等)、休闲观光农业(理念创新、环境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四位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1)设施蔬菜、瓜果、花卉领域:一是积极开展优质多抗、特色瓜果、蔬菜和花卉品种的选育,力求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开展蔬菜、瓜果、花卉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型肥料和生物农药;三是开展蔬菜和瓜果规范化高效立体栽培技术研究,将关键生产技术、产地环境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新型的规范化的生产技术标准;四是日光节能温室生态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化生产。(2)生态农业领域:一是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将农业生产和加工剩余产品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低碳农业技术,重点加强清洁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培育新型氮素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3)休闲观光农业领域:一是开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外观、品质、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培育适宜观光农业发展的种植、养殖品种;二是开展观光农业植物观赏性和游人参与性方面的栽培技术研究和观光采摘等功能研究;三是开展观光农业的生态功能研究,如植被保护、抗逆植物育种、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研究;四是观光农业的生物防治研究;五是观光农业的环境容量研究。

4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路径

(1)搞好5个对接,加速创意农业发展。一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城市需求对接,依据现在城市居民生活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适时拓宽农业服务范畴,丰富近郊创意农业的内涵,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对接,跳出农业抓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抓手,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近郊创意农业转型升级;三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市场流通对接,充分利用省会城市交通便捷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提高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活力;四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实现交通、水、电、通信、市场资源等共享,为近郊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五是近郊创意农业与科技创新对接,要与省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超前预测市场需求,建立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创新中心,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入驻科技园区,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关键性加工装备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研究;六是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队伍结构,培养有文化的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拓展近郊创意农业发展深度和广度。(2)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实施创意农业推进战略。科技创新项目是载体,是抓手,抓住了项目,就抓住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要把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太原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应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筛选一批有影响、有科技含量、有推广价值的科技创新项目,并与相关企业对接,推动企业尽快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品获得一定的档次,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3)建立科技创新专家团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离不开创新,也离不开专家。因此,科技主管部门应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按行业或产业试行首席专家制度,组织相关专家分行业研究各个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技术瓶颈、市场、趋势和前景等,在为政府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扶持方向、扶持环节等提供依据的同时,通过首席专家制度组织专家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帮助企业开发创意产品、解决工艺技术难题、策划市场营销和管理方案等,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企业,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密切联系,进行合作,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队伍,快速取得高新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4)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科技创新离不开信息,但目前信息渠道多,信息量大且分散,信息面五花八门,信息真假难辨。因此,应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着力畅通信息流,推进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与生产实际应用进行较好的无缝连接,形成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与城乡发展之间的信息融通、信息对称的良好格局。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应由政府出面以政策或制度的形式抓好软件建设,尤其是信息类型、采集渠道、筛选及传递方式、信息分享等机制的建设,以切实发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5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篇7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由农业人才培养平台、农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农业创新服务平台组成的农业技术综合发展平台,是国家发展科技兴农的重要战略平台,是推动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服务与应用平台。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多个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各个环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总结,并针对重要难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求解决方案,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困境;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07-02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困境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化链条。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化正以较快速度发展,并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推动下进入一个创新科技发展的新纪元,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难免会出现漏洞和问题。笔者通过对实证调查与访谈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几点问题。

首先,在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平台方面,高等农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的人数占毕业生比重不足两成,地方农业类职业技术院校招生数量逐年下降,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日趋老化,明显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地方农业类职业技术院校软硬件设施落后,资金不足严重困扰着其发展,也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基层农业技术继续教育名存实亡,对于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常识效果不明显。

其次,在农业科技研发平台方面,存在农业科研创新成果数量少、水平低等问题,基层农业科研机构面临着“关门”的威胁,农业科研人员数量日趋减少、科研能力较弱,缺乏创新精神。同时,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实用性较差,基本上对于地方农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最后,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方面,由于待遇较差,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全职工作人员较少,年龄结构分层不合理,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同时,具有农业类专业背景的服务人员比例较少,大多数工作人员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内涵没有深刻的了解,对推广方法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进行相应反馈,这也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较差。加之农业从业人员对于推广技术的不理解与不信任,这也加剧了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的难度。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发现导致三大平台出现困境的关键在于资金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财政资金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上述问题,并能促进扶助农业科技的发展。但是通过实证调研,笔者还发现财政资金在各环节的配置结构在更大层面上影响着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效率。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思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与水平提升的决心,也加强了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人员的信心。通过对上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困境的分析,结合国外农业技术发展的先进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设思路。

2.1加大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合理调整资金配置结构

农业技术的提升是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动力,因此,政府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国内几乎所有的农业科研机构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其科研经费90%以上都来源于政府拨款。结合上述三大平台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投资数额也不断增加,可是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国家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应当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业人才培养、农业技术创新与成功转化和农业技术创新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增加经费拨款,有序地改善地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各环节的建设现状。

在农业人才培养层面上,政府应该设立专门预算支持农业高等院校与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据统计,截止至2010年,日本604所4年制本科大学中设有农学部的大学有52所,含农学类学部60个,这体现了日本对于农业类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我国应当设立类似于师范生制度的“农业生”教育扶助项目,在学费与日常生活方面给予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农业类专业,从根本上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在就业方面国家应当对从事农业类职业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引导政策,从而提高学生从事农业类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力图解决从业人员老龄化的现象。

在农业技术研发层面,政府主要得加强对基础性与储备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对具有实用性的技术创新项目给予持续性的支持,从而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农业技术转化的效率。同时,加大对地方农业科研站的建设,更好地发挥科研站在促进当地农业技术水平提高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层面,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基层推广人员的待遇,避免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流失与服务中心的荒废,更新技术推广工具,丰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从而提高推广效率。

2.2完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基层农民培训体系

美国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得益于高效的农业科教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对于我国来说,在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各农业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也需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建立与完善农科大学生培养模式。高校在努力扩大农科学生数量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需要各高校努力改善教学软硬件设施、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计。各高校还应该明确培养目标,与地方科研站、农业服务中心合作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技能。同时,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与完善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多元化、覆盖全国的农业科教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教育、科研和创新服务相互融合渗透的综合服务体系。

地方政府在完善农业服务中心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资源,委托高校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活动。地方政府应当委托当地农业类高校对基层农业工作者进行定期的农业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农户对于农业技术的认识与信心,这也有助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开展。

2.3完善农业基础、应用与储备研究相结合的研究体系,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目前,我国在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储备研究实力较弱,农业技术的可应用性也较差。由于上述研究具有耗时过长、见效较慢、投入资金大、风险系数高等特点,因此需要政府给予较大的支持。在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的方面,应当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吸收经济、科技、教育等系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意见的综合性决策平台,并且利用农业信息化平台将最新的实用性技术信息传播到全国各地,再通过该平台收集农户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同时,政府应当通过立法来支持与鼓励民间农业科研组织的发展,加强与民间组织的合作,发挥市场在促进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与技术转化方面的作用。并以民间组织为媒介,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学习与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

2.4发挥市场力量,构建信息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首先,政府要积极发挥市场力量,共同创造适合农业技术推广的条件,努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从而构建一个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其次,在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方便,要根据工作量的需要来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最大限度地提高队伍素质。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农技人员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完善奖惩制度。在不断改善推广手段,提高技术推广效果。

最后,应当以信息化建设来引领未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网站,以供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共享与学习。通过信息平台来分享工作经验,交流并提高推广技术和方法。同时要建立部、省、市、县区四级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和反馈系统,保证农业技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春静.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探讨[J].农业经济,2012,(12).

[2]李丽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9).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横县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3-0097-05

经济增长(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的源泉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理论关注的重点,以亚当・私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归结于三个要素,即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的经济增长框架中包括了实物资本、科学技术、精神资本、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化心理差异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以研究内生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经济系统内生的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其发展(包括农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高、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等)不仅遵循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而且由于其依附土地资源的特性,以及劳动力、资本投入在农业生产中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现象,现代农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横县作为广西的农业大县,在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南宁市人均耕地面积73.91%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横县重视科技进步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横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撑。本文对横县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其科技服务农业的模式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其他县市的农业发展及农业科技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1、广西横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取得的成绩

横县地处广西东南部、南宁市东部,是南宁市所辖6县(即:武鸣县、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县)中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2010年末,全县国土面积3456km2,人口120.05万,其中农业人口106.49万,占88.70%。横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1778h,平均气温21.4℃,平均降雨量1400.53mm,全年无霜期338d,25条大小河流贯穿全境。优越的区位条件、气候条件,充足的土地资源及劳动力资源为横县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1747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28%,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7.15%,在6县中排名第二(见表1)。

1.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从表1可知,横县在“十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21倍,从“十五”期末的313555万元增长到“十一五”期末的691747万元,年均增长17.14%;占南宁市的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在6县中的排名始终处于第二位(武鸣县一直处在第一的位置)。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十一五”期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除禽蛋外)(见表2),其中,粮食产量391407t,增长19.32%;油料产量12468t,增长41.91%;蔬菜产量408341t,增长19.67%;甘蔗产量1886821t,增长39.69%;肉类产量77032t,增长26.34%,其中,猪肉46608t,增长6.83%,禽肉27636t,增长84.04%;蜂蜜产量157t,增长175.44%;水产品产量34089t,增长23.16%,其中淡水捕捞产品6170t,增长6.53%;茶叶产量1850t,增长104.42%;油桐籽90t,增长50.00%;桑蚕茧25446t,增长61.26%。

1.2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横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内部各部门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如表3所示,横县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由“十五”期末的60.26:2.23:31.44:6.01:0.06调整为“十一五”期末的56.89:3.74:32.74:4.36:2.27,其中,农业比重下降3.37个百分点,林业比重上升1.51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渔业比重下降1.65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上升2.21个百分点。

此外,横县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围绕优质稻、糖料蔗、桑蚕、茉莉花、蘑菇、甜玉米、水产畜牧、林业等农业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县年种植甜玉米22.33万hm2,年产鲜苞20.72万t,甜玉米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17万t,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甜玉米生产与加工基地。近年来,横县通过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全县食用菌面积发展到l500万m2,位居广西第一,双孢蘑菇产量全国第一,被自治区农业厅授予“广西食用菌第一大县”。

1.3特色农业品牌成效初显

横县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组织的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模式,促进茉莉花、蘑菇、玉米、笋等特色农业产业的产业化链条的逐步形成,并着力进行品牌的打造。2011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5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5家,实现销售收入32亿多元,净利润2亿多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总数达279个[2]。其中,横县作为“中国茉莉之乡”,茉莉花的种植面积、产量以及茉莉花茶加工量均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培育了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南方茶厂等一批技术力量雄厚、市场知名度高的花茶加工企业,打造了“金花”、“郁江”、“金莉”等知名品牌。茉莉花产业作为横县农业品牌的代表,近年来,其产业链已从传统的种植、加工延伸到文化创意产业,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给横县茉莉花产业增添了新的亮点。

1.4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横县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等,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2527元增长到2010年的4968元,年均增长14.48%,具体见表4。

2、广西横县科技创新服务农业发展的模式

横县作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大量的农业人口既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给农业及社会各部门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2009年,横县人均耕地面积(按农业人口计算)0.85hm2,仅为南宁市人均耕地面积(1.15hm2)的73.91%,相对稀缺的农业资源使得横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横县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鼓励、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探索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为横县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强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2011年,横县主要农作物优良新品种覆盖率达98%,新技术覆盖率达91%。

2.1政府科技部门引导

横县农业发展能够取得瞩目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科技部门的高效引导和强力推动。横县科技部门通过人才小高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措施,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引进、转化、推广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其中,通过实施“现代农业优势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不仅聘请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作为农业优势产业的技术领军人物,还与相关的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有效的科研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园、农村信息化示范乡镇、农业科技示范村,形成了从县、乡、村到户的4级推广网络,一大批先进实用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大幅提升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撑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依托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设立科普学校,培养乡土人才;建立专业协会网站和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为农民提供农资、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服务。“横县桑蚕蘑菇行业协会”“横县花茶协会”成为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获得广西“合作之星”称号。

2.2科技型企业+专家大院

横县作为广西农产品加工示范县,根据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引进了兴辉食品有限公司、桂华茧丝绸有限公司、广西春江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集盛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每一个优势产业拥有一批加工企业;并根据产业布局和对科技的需求,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依托重点龙头企业设置了茉莉花、甜玉米、桑蚕3家专家大院,通过“公司(企业)+专家大院+基地+农户”、“公司(企业)+专家大院+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实现科研、生产、加工的有效联结,是科技创新服务农业产业的成功模式。以茉莉花为例,设立于横县校椅镇部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的茉莉花专家大院共聘请了10名国内茉莉花、茶叶专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科技合作,冲破传统的农业推广模式,以“专家+龙头企业+地方科研机构+农民”的模式运作,联合进行茉莉花茶叶高产优质示范、引进繁育优良品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课题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2.3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

横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积极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鼓励企业和农民采用标准化生产流程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引导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大力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目前,横县共建设了中华茉莉园等86个示范基地,其中,2011年建设了桑蚕、茉莉花、蘑菇、甜玉米、蔬菜标准化生产等科技创新基地6个。在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示范、引导,严格执行园地选择与规划、品种选择与繁育、种植管理、土壤管理与防治、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生物有机肥、高效低毒农药及生物(植物)性无公害农药,推广配方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2.4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带动

横县绿香园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是由青年大学生发起创立,最初,他们通过承包农民的土地,依靠自己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优质蔬菜种植,主要生产无公害蔬菜瓜果,由于品质好,直接销往广东深圳布吉市场,效益可观。为了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的带动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与横县团委在“广西青年创业信贷扶持计划”下成功推进了“横县绿香园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1月,设理事长和执行监事,成员5人。目前合作社拥有高等农业学历的技术人员5人,熟练工数量不等。合作社发展目标为建立大棚无公害蔬菜基地、绿色蔬菜出口基地、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孵化基地,所有基地将集“技术团队+市场营销+发展种植+配送中心”等一系列服务体系,发展农村社员,走集约型农业产业道路,实行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的模式,带动基地大棚蔬菜产业发展,为横县今后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保障。

3、启示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篇9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农业科技需求;供给创新

一、引言

云南省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力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等“4张名片”,重点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济、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等“6大特色农业”,精心打造一批优势产业,着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行动、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行动等“8大行动”,集中推进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渔、云林等“12大品牌建设”,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五年后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保证主要农产品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村民生情况,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云南农业综合效益,不断壮大云南农业经济实力,促使云南省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基于该背景,要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科技供给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作用不容小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职业农民、农产品产供销大户等,正在而且必将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也必将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及相关的供给工作必须切实尊重广大农业科技需求者的意愿,考虑其利益,这样才能产生并持续发挥该主体的作用。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有加速集中的趋势下,充分了解和分析农户和农业产业组织的农业科技需求,从而为农业科技供给创新提供一些合理建议就变得至关重要。然而,过去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及农业科技运用行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没能认真了解和尊重其背后的利益、需求及意愿,从而导致某些农业科技的低效和不可持续。

二、创新农业科技供给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农业科技是建设云南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都是基于农业科技的前提。此外,在提高高原特色农业竞争力方面,农业科技也发挥着支撑作用。经验证明,在建设放心云南、健康云南的过程中,每次重大的科技发明、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本质就是农业与农村的经济效益问题。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都离不开农业科技。要引导科技供给,改善科技供给,促进科技供给,必须依靠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要大幅度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粮和科技增收,只有让科技供给符合科技需求。由此说明,农业科技进步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农业科技是解决农业矛盾的基本途径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矛盾: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的矛盾;农产品的竞争力低和经济效益差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矛盾。面对新形势,农业必须转向科技之路,转变过去对资源依赖的情况,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益。农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有效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品质,进一步满足农产品需求。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能够更好地引导科技的进步,带动科技的创新,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科技是降低城乡差距的基本条件

目前,云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出现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难度增加、城乡差距扩大的一系列新问题。要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必须实现农民增收,而通过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市场附加值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保证。因此,扩大农业科技需求,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条件与可靠保障,还是促进城乡和谐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工农业之间的和谐。

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背景下的农业科技需求调查

(一)调查样本

为进一步了解农业产业化组织,如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职业农民、农产品产供销大户等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条件下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特点,课题组对全省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78份,收回问卷544份,有效答卷525份,回收率为94.11%,有效率为90.17%。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和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3大类15个问题,主要包含农业技术需求与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相关统计,结果分析归纳如下。

1.技术及技术提供者

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产品产供销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一般农户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领域的技术均感兴趣,有191位,占36.37%的受访者对深加工技术表现得最为感兴趣,这说明受访者对于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产品更关注。对于这些技术来源,46%的受访者选择公司和行业协会,27%选择农技科技人员,近1/3选择祖辈的经验和靠自己摸索(见图1)。

2.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

在问到生产过程中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时,50%的受访者选择了自动化/机械化技术,也有10%的受访者选择了减少损耗的技术。这说明目前的农业科技已经相对普及,由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产较大,在运用生产技术时,会更多考虑减轻生产强度和降低成本的自动化/机械化农业技术(见图2)。

3.最相信的技术来源

就最相信的技术来源,56%的受访者相信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22%相信自己和祖辈的经验,没有一个受访者相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这与技术来源的数据相比,更多的受访者接受来自公司和协会的技术来源,但本质上还是相信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见图3)。在问到为什么做出上述选择时,47%的受访者觉得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让自己“心中有底”。

4.最担心的生产技术及原因

由于调查对象更多针对种养大户,对于农业科技的选择,重点都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上,更多的担心是新设备投资过大,不能较快收回投资(27.76%),害怕新技术与实际应用不符合(22.22%)及不能较快掌握新技术(22.22%)。

(三)调研结论

该问卷基于云南省种养大户等农业科技需求进行调查,对于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需求及其所期待的社会化农技服务方式上都有所反映,在创新农业科技供给方法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1.农业科技需求的差异

云南省种养、经营大户的科技素质总体水平还是要高于普通农民。对于农业技术,大户更关心农业机械化,普通农民更在意新品种、病虫害(疫病)防治和栽培(养殖)管理。就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而言,规模化是未来的方向。随着新型城镇化使农民工进城速度加快、土地流转使得优势耕地资源集中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和扩张,农业产业化组织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关注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科技需求及社会化服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2.农业科技供给渠道

本次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农业科技的来源主要由提供物资和产品的农资公司、原材料收购商提供。但是农民最信赖的农业新技术渠道还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如何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公信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农民科技培训

就培训目的而言,农民更乐意参加目的明确的培训。在培训形式方面,农民最喜欢短期培训和一技一训,地点不出乡或村,能够利用农闲晚上时间进行培训,更乐意开展田头指导培训。对于一天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有85%以上的农户表示每年都会积极参加。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太深奥、提问式的交流互动不够、培训目的针对性不强等。

4.基层农技人员对科技的认识

对农技人员的辅助调查能够准确反映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情况,因为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方面,农技人员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农业新品种、病虫害和疫病防治技术;农产品保鲜、农业机械化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既节本节能又省力的标准化的农田(设施)栽培与养殖管理和市场营销技术。此外,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与风险,实施新技术需要一定的设施条件与资金投入,这三个方面制约了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脚步。

四、高原特色农业背景下农业科技供给创新存在的难题

(一)抵御科技风险的能力较弱

要实现高原特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需要一流的农业科技,然而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品种的推广和供给过程中存在难以预期的科技风险。在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收益等方面,新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外部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二)农户对新科技缺乏理解

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结合调研分析结果,一是农民没有太多的购买愿望;二是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农户采用新科技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获取更高的收益,但是农户往往因为缺乏对农业科技的了解,不知道使用新科技的预期收益如何,因而抑制其对科技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与科技需求相脱节

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往往存在“为科研而科研”,主要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而且科研机构远离农村,多是位于中心城市,与生产脱节,缺乏对农业实际科研问题的真实感知。农业科研目标单一,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集中在产中阶段,忽视产后科研转化,缺乏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这种科研体制往往与农户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不符或是供给短缺,最终导致农业的科技链与产业链脱节。

(四)新科技推广所带来的风险无人买单

推广新的科技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发生失败的案例,需求主体的损失得不到保障,没有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户参与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农户不愿意承担科技供给带来的风险,宁愿保守种植也不愿意去探寻有更多收益的机会。各类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也淡化和回避了科技推广风险谁来承担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因科技推广风险无人买单而滞后,科技转化能力薄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度大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五、对策建议

(一)创新农技供给体系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实现公共农业技术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平衡。明确划分农业公益性技术与商业性技术的区域,将商业性技术全部交给市场,政府负责强有力的监管,维护需求主体的权益;对于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政府不能缺位,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农技推广队伍体系,推行首席农技师制度,全面推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健全激励机制,避免过度竞争;落实科技评价与考核制度;加大成果转化与公益服务;制定和落实农业科技供给保险与担保制度。在成果转化方面,应鼓励国家和民营科研单位面向农业生产,逐步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研发推广新模式。

(二)创新农技培训方式

农业科技供给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过培训带动需求主体进行响应,实施分类别、分层次培训。一是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训。以向普通农户身传言教、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为目标,开展系统的农业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标准化、设施农业技术、病虫害(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二是强化种养业大户培训。突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种养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三是注重普通农户培训。以着力提高农事技能为要求,推介实用的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农药及其使用方法为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可选用的肥料,开展一技一训。四是实施农业企业家培训。为达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以标准化生产-营销、系统化经营管理及电子商务等为重点,辅以无公害种植、养殖、加工新技术。培训过程要有差异化:因势,不断拓展培训内容;因事,紧密联系实际;因人,讲解通俗易懂;因技,做好成果转化。

(三)创新农技推广传播载体

多元化的农技需求需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农技载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政府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农民行业产业协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民办科研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户与专业大户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机制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合作组织相结合、公益与市场性经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责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科技下乡、农技服务、农业项目与公司协同、网上农技/110、农业标准化服务载体等方式,全面建设面向农业科技需求主体的传播载体。

(四)创新农技成果转化制度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研、教育、推广等紧密衔接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省-州-市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上下联动,左右互动。

参考文献:

[1]柴国荣,许崇美,阂宗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

[2]沈光华.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J].种业导刊,2011(03).

[3]刘文曾.试论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成果的转化[J].农林经济,2009(09).

[4]李宗泰.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创新探讨[J].经济师,2010(11).

[5]郑洁.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06).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农业现代化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科技、经济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农业生产生产方式与经营体制也随之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的粮食总产为3亿吨,2011年粮食总产即达到5.1亿吨,增长2.1亿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仍属于大而不强,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明显,农业生产方式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农业发展后期乏力[1]。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来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增产增收中科技所做出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1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经过30余年来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尝试,我国农业已经走到一个瓶颈时期。虽然最初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彻底打破了“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是在新时期,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有的机械化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地块规模过小,种植又没有合理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具体来说,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中度,进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利用效率,使得现阶段多年形成的城乡分化格局,有望加速走向一体化。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科技的作用同样举足轻重。实际上,每年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并不少,关键的问题是转化效率低。一些农业科研院所在有了研究成果后,就单纯的是为了申请专利、、评奖,然后用这些成果继续申请下一个课题,至于这种成果是不是转化了,转化的效果如何,一般就不再关心了。数据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80%,而我国仅为25%,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转化率的低下,使大量科技成果成为“展品”,科研价值难以形成生产力,这也显示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思路的欠缺[3]。再加之一些农业推广机构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大部分农业科研成果根本无法真正融入到农业生产一线。因此,在下一阶段需要多措并举的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一线的价值。这就需要农业科研院所转变职称评定的方式,使研究人员的更多的侧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建立健全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农业生产要有保障,要有足够长的产业链,使农业生产逐步的形成规模,农户逐渐有话语权。这就要求国家要进一步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有活力的农村经营体制,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实,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农民组织化和农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丰富了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农业发展要实现“第二次飞跃”,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给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注入了很多新鲜的思路。通过农业合作社的统购统销,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地,安排种植作物的种类,从农资到管理,从收获到销售实现一体化,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中低于自然及认为灾害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使合作社自身有更好的发展。

总之,新时期要真正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并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平台,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农业种植方式的完善,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最有效的动力支持。当然,这还需要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农业推广机构、农业企业相互配合,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平台,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最终使农业科技创新更好的服务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农业30年发展历程[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3).

[2]上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9%[eB/oL].

[3]如何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