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科技的意义十篇农业科技的意义十篇

农业科技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4:14

农业科技的意义篇1

abstract:thepaperelaboratestheproblemsintheChina'scurrentagriculturaltechnologyinnovationdevelopmentandproposesthecorrespondingsolutionfortheseproblems.atthesametime,thepapersystematicallydiscussesthegreatsignificanceofagriculturaltechnologyinnovationdevelopmentnowadays.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意义;策略

Keywords:agricuturaltechnology;innovationdevelopment;significance;strategy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250-01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含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或者说是指改变或变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农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拼资源的粗放模式。②由于受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储备和有效供给不足。科技产出能力较弱,专利授权的绝对数量相对较小,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低,仅占专利授权量的6.9%。③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业科研队伍的稳定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着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④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弱。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体地位不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强,服务弱化,缺乏自我发展后劲。⑤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部级课题攻关项目较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立项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科研队伍的团队精神不强。

3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

3.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保证农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而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又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制。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而且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配制。技术创新能提高单位资源的效用,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是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2解决地方“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和“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最终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4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

4.1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①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②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③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2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①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的新方式。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③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④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4.3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①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②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③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4.4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①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②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③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4.5针对地方农业特色,组织特色农业创新小组以新疆地方为例,可以主动联系相关科技团体,共同开发新疆当地的特色农业。并将其引向产业型经营模式,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比如:甘草、啤酒花等。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C]//沈阳: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2008.

[2]彭宇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及对策[D].长沙: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06.

[3]刘振华.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剂[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4]皮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长沙: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2009(1).

农业科技的意义篇2

1.1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1.1.1科学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品质量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作物品种。例如,短枝型红富士苹果,这种苹果不仅品质好,而且产量也高;双低杂交油菜,这种油菜的出油率比普通油菜高,而且使用这种油菜炸出来的油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小麦、玉米等几乎所有的作物新品种都大大提高了产品产量,而且产品的质量也比原始品种更加优良,自从我国育成杂交水稻后,1976~1992年水稻累计增产2000亿千克,这一成功,为解决世界范围的饥饿与贫穷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基因转移和重组等生物技术,已经培育出了一批超级稻、优质专用玉米、专用小麦、抗虫棉等转基因优良作物新品种,这些物种中许多已广泛推广到实际种植中,并获得不错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1.1.2科学技术延长了作物的生长周期由于季节的原因,有些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有限,而科学技术却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应用地膜覆盖技术使得季节性产品能够在一年四季种植,农民的收入不用受季节的影响,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农产品受季节影响的问题,气候环境可以人为地改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产值以及质量。

1.2带来环境的改变

1.2.1面源污染加重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试剂,造成了环境和土壤污染。土壤受到污染后,土壤的自身自然功能会失调,土质会恶化,植物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还会将有害物质聚集在植物体内,这些有害物质最终会被人摄入体内,从而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物还能够随着水土流失扩散到水体中,加剧环境污染,这不仅会阻碍农业发展,也会对人类的安全造成威胁。为了追求产量而使用大量农药化肥等,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这是我国农副产品在欧美市场总是遭遇技术壁垒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过度灌溉引起土地次生盐渍化农业灌溉用水也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增加,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还会引起农田的次生盐渍化,减少耕地面积,加剧生态危机。我国华北地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造成地下漏斗,使地平面不断降低,此外,由于大量建造渠道、水库、涵闸,造成周边地区的土地盐渍化或产生新的地质灾害,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这些问题。

2对科学技术在农业种植应用中趋利避害的思考

2.1鼓励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种植水平虽然科学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是科学技术对农业种植带来的正面效应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国应当鼓励支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种植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鼓励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种植水平。首先,鼓励科学家们进行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对于有研究成果的科学家,给予比其它研究领域更高的奖励。其次,鼓励农民应用科学技术,农民购买机械化设备时,国家应给予补贴。新的科技产品出现时,应先退出一部分使用品,供农民使用,以便进行科技产品的推广。

2.2出台更加完善的技术应用标准詹颂生提出我们应当深刻认识高科技的价值,出台高科技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新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在肯定科学技术带来的积极利益同时,也要对其负面效益进行重点评价,以保证科学技术能够安全地应用到农业种植中。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来监控科技在农业种植中的使用。当前我国消费者对农业新产品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大部分人对农业新产品的认知还停留在产品的口味色泽等表面现象,并不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环境和产品营养,因此,加强对农业新产品的质量监测不仅规范了生产者,也保护了消费者。

农业科技的意义篇3

当前万名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正在深入开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一、新农村建设在渴盼着科技专家版权所有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城市大力支持农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区着力培育石榴、花卉、鸭鹅、花生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华栗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改制成功,万富油脂、维雪啤酒企业进一步壮大.在此形势下,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民增收,提高优质农副产品创收的比重,科技水平低成了最大的障碍。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展送科技下乡能使农村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走上一个新阶段。通过科技成果的普及、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整合土地、劳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带领农民致富,农村教育、卫生、道路、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农村缺的是人才,农民盼的是技术。这些问题已经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和教育,必须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开展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的杠杆和支撑作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农民群众盼望着科技专家进村入户,指导他们生产有科技含量、效益高、适销路好的产品,实现高收益;盼望着科技专家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引导应用新品种,使用新技术,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既增产,又增收。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站在科技兴农的战略高度,以满腔的热情和足够的精力,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科技专家的舞台在新农村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科技只有与生产结合,才能发挥科技的效能。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通过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既为农业生产注入了科技活力,又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和科技服务的“缺位”,每一位科技人员都可以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入手,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在内的科技服务,将自己的所学所能发挥到极致,做出又新又美又实惠的文章。科技专家服务“三农”,要紧紧围绕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要针对我区不同类型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状况,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既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版权所有、技术转让等进行对接,也可以围绕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开展技术咨询;既可以举办讲座、培训班,提高群众的科学观念、科学意识、科技水平,也可以手把手地进行现场技术辅导;既要注意解决一个地区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又要着力解决一村一品、一家一户面临的具体问题。多用事实说话,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使群众愿意接受、易于接受。要及时总结的推广科技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科技致富典型,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来教育引导农民,在农村形成学科技、用科技、爱科技的浓厚氛围。

农业科技的意义篇4

1.语言标准。为了准确地传递信息,农业科技英语要求作者注重客观的描述、事实或逻辑定义的判断,避免使用含糊、无意义的词语语言阐述事实。这与寻求格调高雅或宣泄个人情绪或作者倾向的文学语言不同。

2.客观、严谨。农业科技英语被用来阐述事实、概念和原理,并解释自然现象。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客观性,一般用来描述科学的过程、特点和事物发展的原理、科研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这样的语言是科学推理和计算所需的结构。

二、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难点

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给它的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导致译文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现象很普遍。以前对其翻译的研究多停留在句子和术语的翻译上,认为只要把术语看懂了就能翻译准确,而没有去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使很多人认为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是一件很头疼的工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译者的知识结构

在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科技术语,虽然术语在整个文献当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只占5%—10%左右,但这些术语的翻译往往影响到整篇译文的质量。因此,对原文文献的理解可以帮助译者节省时间,避免语言含糊不清而导致误解。这就要求译者最好是既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又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而这样的译者目前仍然比较短缺。因此在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下面的问题。例如,environmental-friendlyagriculture被译成“对环境友好的农业”,而实际意义是“生态农业”。

(二)词汇多重含义

英语词汇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多义词,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或上下文特定的术语,其含义各不相同。而很多词汇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技术文本中的意义往往和普通词义有所不同。例如,“container”这个词通常使用的含义是“盒子,瓶子等,其中一些被保留,等等”,可译为“容器”,它在运输货物时则被翻译为“集装箱”,这就为翻译造成了困难。

(三)词汇空缺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言反映了文化。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鲜的词汇。很多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一些表达独特的民族特色的中国词汇在其他语言无法找到其对应的单词。例如,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三农问题”。这些特征词都很难找到适宜英文单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这是很容易出现的词汇间隙,增加了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难度。

三、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农业科技英语主要关注的是描述一个过程或现象、澄清的原理,或传递信息。此外,非语言表达,如图形、符号和公式,往往用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张迎梅,2011)因此,根据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提出以下翻译技巧。

(一)使用大量的被动句

使用被动语态是农业科技英语的写作传统。被动句通常比主动句更短,更简洁。因为科学家们对行动和事实更感兴趣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发出者大多数情况下被忽略。使用被动语态,确保实现更清晰的意义和更简洁的结构。采用被动语态倾向于传达客观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可在开始的时候通过被动的方式引入。因此,基于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在翻译的时候通常可以采取几种方式。

(二)名词化

名词化是农业科技英语的特色之一。名词化即把形容词、动词等非名词性的词语转换为名词,但表达同样的意思。名词化后的词语既可以起到名词的作用,也可以表达原本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使表达更客观化;更重要的是,其名词化后可以在名词之前或之后进一步加入定语修饰成分,从而可以使表达的信息更饱满更丰富。因此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中,名词化的现象广泛存在。作为一个名词短语包括多个单词的意思,翻译起来很复杂,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结构。

(三)广泛使用

一般现在时与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通常是阐述科学发现、客观事实、原理或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这就不需要用多种时态来表达,而多用一般现在时。表达现在的事实和存在的问题用的是一般现在时,而要表达以前发生的事前则可以用一般过去时,不需要使用其他时态来描述。这样显得更客观不包含感彩。

四、结语

农业科技的意义篇5

关键词: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农业

1科技产业化的涵义及意义分析

1.1科技产业化的涵义

科技产业化是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应该加强重视的一种理论。农业科技产业化顾名思义就是以科技为带动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段,它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产业化,而是融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系列化、管理企业化、运行有机化和产业科技化等特点的生产方式,农业的科技产业化将会为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动力。同时,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农业的产出,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引领农业进入新的发展空间。

1.2科技产业化的意义

科技产业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科技产业化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设定科学的评价指标。由此可以使各个地区之间相互借鉴,这样的建设无疑会极大地丰富科技产业化的理论知识,为农业发展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与创新氛围,如此一来,科技产业化作为一种系统的发展机制,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2.1对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的重视不够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中。近年来,科技在农业方面的运用是极为普遍的,不少地区已经一改以前的人力物力投入,转为加大对高新农业机械的使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节约劳动力的投入,是农业发展今后必将步入的发展模式。然而,从表面上来讲,农业机械正在普及化,但是不少地方仅仅是居于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比如在对于农业机械的普及上,地方政府并没有提供很好的优惠政策,普通农业根本无法承受农机的经济消耗。这种非长远规划使农业科技产业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农业科技研究缺乏资金投入

我国农机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大部分都是以教学形式开展或者是一些小单位自办的,这将引发一个严重的问题,小单位的资金有限,而且无法从各种渠道获取资金支持。再加上政府对其的扶持与投资并不多,导致小单位的农机工程科技研究规模并不大,无法取得想要的成果。资金与必要条件的缺乏还会使得研究人员没有能力投入到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中去,势必会造成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2.3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对于工业及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远远强于对农业方面的扶持,农业科技产业化所面临的困难与阻力远在工业等技术产业化之上,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将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除此之外,农业科技产业化还会承担一定的自然风险,例如干旱、洪水、雪灾等等自然灾害,这种不可预估的风险使得不少单位在发展农机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

3推进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创造有利于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要想更好的实现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国家在政策方面必须要有一定的改进,主要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减少税收压力。就如同以上提到的问题,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面临的风险是十分巨大并且不可预测的。由此可见,国家必须要减少农业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收负担,给予其一定的政策优惠。二是,财政扶持,不少农机工程科技企业的规模并不大,这就导致其资金方面的短缺,如果政府不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必将无法实行。所以,政府需要对有一定困难的农业科技产业化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财政扶持。

3.2加强入户指导,切实为农民服务

加速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不仅需要在政府与企业方面下功夫,最为不可忽视的就是对农民的入户指导。由于农民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不高的情况,这就为其学习农业机械的使用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就需要有关专家做好入户指导。只有农民明确了新型农用机械的作用,才能增加其对于农用机械的需求,因此,“入户”最为重要。要将农村劳务矛盾最为突出、农民需求最为迫切、农业生产最为关键的机械化新技术传送下乡,服务上门,让广大农民掌握应用。

农业科技的意义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科学发展观

一、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大多数农民工没有经过劳动技能培训,缺乏技术,外出务工只能在运输、建筑、搬运等行业进行粗、重体力劳动。农民的整体文化科技水平不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二)农民经营素质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农民大多仍采取传统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开拓市场、搞活流通的经营水平不高。在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矛盾面前,他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生产与市场脱节;小农意识比较严重,不能正确处理和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缺乏自动进入市场、承担风险的勇气。缺乏长远的经营规划,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深加工为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经济感到力不从心,致使广大农村缺乏家庭农场式的农业规模经营,缺乏工厂化、企业化生产组织形式,缺乏“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经营方式。

(三)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有待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原有的思想道德规范不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显得相对落后,而新的思想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陈规陋习、旧的落后的封建习俗、封闭自守的小农文化还比较根深蒂固,文明、健康、卫生、节俭意识、正确的婚育观、消费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良好生活方式也有待形成;少数农民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传统的道德理念退化,对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不积极、不主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等意识较淡薄,不赡养老人、遗弃女婴的现象仍有发生;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蔓延,“害红眼病”、“看人笑话”的妒忌心理比较典型。

(四)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虽然国家保护农民权益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权益保障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农民自身对法律理解还不够,尤其是遇到纠纷时,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狭隘的小农意识仍在部分农民身上作祟,市场经济的利己性有时也激发农民身上的一些劣根,出现了一些与发展不和谐的事件。部分农民在交通安全、依法纳税、守法经营等方面的法律意识不强,缺乏一些基本的常识,尤其是对国家新近修订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的农民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只愿享受权利,不愿履行应尽的义务,对法律条文中与自己有利的抠着不放,与自己无利的只字不提。

(五)农民精神生活相对单调。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部分乡村没有文化站或文化活动室,没有合适的演出场地、没有放映电影的条件、没有开展活动的场所等等,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这使得农村社会风气恶化;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本上是空白,封建迷信屡禁不止,占卜算命、修建土地庙等愚昧落后思想有所抬头,农村的封建迷信仍有一定市场。

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根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带动农村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在一切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而人的建设的重点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将大批传统农民转化为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的主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当数量的农民因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只有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技能,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发展矛盾和缓解农村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培养新型农民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智力依托

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本质上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水平,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是与农民素质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农民自身的现代化,根本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总体上不适应现代化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整个农村农民的文化基础还比较落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农民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旧的封建意识的影响还很深,整体综合素质离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新型农民培养就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型农民培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智力依托。

(四)培养新型农民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要途径

经济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国际地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目标,军事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手段,文化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人才竞争则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要增强国力,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农民是我国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国农业发展的前途,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必须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进而增进综合国力。同时,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民所掌握,最终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农民通过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才能实现收入稳定增长。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一)加强政府的领导、指导和引导,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制度保障

新型农民培养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是一项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要能够从时代和国家兴旺的政治高度来看待,充分认识到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科技教育和培养新型农民上来。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切实摆上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手段,充分发挥领导、指导和引导作用,大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制订完善培训规划,分层分类实施培训。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把培训新型农民纳入建设新农村的工作规划,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培训的人员、内容、投入、激励、监督等方面制定完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规划,并认真落实分步实施计划和序时任务。

(二)增强农民的文化底蕴,培养学习型农民

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农业,市民生活不同于农民,要把农民的农业社会习性改造为工业社会习性或发展习性,引导农民不断地市民化、现代化。因此要培养农民对纪律、制度、团队精神和社会关系秩序的理解和尊重。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巩固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确保每个适龄人员都能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巩固农村扫盲工作的成效,并与学习、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报纸杂志、图书资料、橱窗板报等传统学习形式,发挥网络广播、电脑、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体的作用,加快学习型农民、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三)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培养科技经营型农民

培养新型农民,核心在于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让农民拥有过硬的致富技能和创业能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通过强化农民创业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农民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让更多的农民获得创业致富的机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围绕科学种植、养殖、农产品营销加工、农村三产服务、农民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培养一批科技骨干,调动农民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大力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通过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富民创业政策,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自觉消除新农村建设中“等、靠、要”的观望态度,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必要的政府投入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要靠广大农民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建设;大力弘扬创业光荣、见富比富的竞争观念,鼓励那些有创业冲动和创业潜能的农民把握发展机遇,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创成业。重点培养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

(四)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培养文明型农民

“讲文明”主要指农民以现代意识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部分村庄尽管规划到位,但仍存在垃圾乱抛、杂物占道的现象,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新农村建设要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就应当倡导农民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的同时,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建沼工作进程,引导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卫生意识,从自身做起,从不乱扔垃圾、不焚烧秸秆、不乱堆乱放等小事做起,自觉保持农村环境的卫生整洁。要积极利用农民工流动和进城就业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农民自觉更新消费观念,适当增加在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消费比例,力求提高生活质量。

(五)强化农民的法治意识,培养懂法守法型农民

大力培育农民法治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治意识,是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提高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要通过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法律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围绕服务“三农”、维护稳定,有针对性地开展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础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土地管理、土地承包有关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禁毒禁赌及反组织的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的宣传教育,使学习内容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增强学习的吸引力。按照抓基层、打基础的要求,从农民法律素质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以及基层综合治理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系统规范,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力地促进农民法律素质的提升,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积极引导农民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既要充分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实行权利义务的统一。

(六)提升农民的道德水准,培养美德型农民

以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树立农民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利用广播宣传、街道宣传和组织农民集中学习等措施,重点宣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加强农民道德体系建设,营造一个人人讲文明、事事讲诚信的良好氛围;采取宣传栏、报告会、专题教育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形势政策教育,让农民认清当前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理解和支持党政工作;要一如既往地在农村开展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引导农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要破除小富即安、知足常乐、靠天吃饭的落后思想,树立新的创业致富和享受新生活的观念。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关系,先公后私、公私兼顾,诚实劳动,形成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观念,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和特点,推行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培养新型农民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最为艰巨、最为伟大的任务。它的成功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关系到中国城市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进展,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整个中国现代化成功。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社会经济政治因素,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农村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造就一种有利于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有利于新型农民快速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J].求是,2006,(5)3-9.

[2]回良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6,(5)10-21.

农业科技的意义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为此,就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进行探讨,以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

1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于受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制约,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问题[1-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推广体系断层,技术服务难以到位;二是行政指令推广,服务对象难以接受;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四是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五是技术人员知识提高和技术更新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少,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没有实地感受,更没有实践试验;六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2农技推广工作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3-4]。

(1)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意义。一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体系结合起来,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工作推广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二要加强舆论宣传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三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任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

(3)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许多农村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形不成规模,其原因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模式、应景式、走过场式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村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4)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素质与技能。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3级网络(县、乡、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5)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纳入全程配套服务内容。产前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6)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一要合理构建县、乡、村、科技示范户的四位一体的推广网络。县一级要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乡镇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发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还要根据各乡镇产业实际,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配置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更好为产业服务。要大力培训农民技术员,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带头作用。二要发挥农业技术优势,积极培育新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培育更多的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要大胆创新,把农业技术体系融入到农业企业中去。要帮助农业企业建设农业基地,为农业产业企业提量高、质量优的原材料,以提升自身品牌;要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办自身的科研推广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新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深化改革加强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天津农林科技,2010(1):1-3.

[2]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有新说法[J].新农业,2009(10):62.

农业科技的意义篇8

第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符合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和谐农村文化。因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现在,中国多数农村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基本解决,但是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还远远不足,还必须有一个乡风文明的和谐农村环境,因为富裕不等于文明。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花钱修庙建坟,求神拜佛,挥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要营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农村环境,创新和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树立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就必须更好落实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使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文化人”。

第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志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的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的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因此,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地稳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是涉农人才队伍的建设,包括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涉农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党政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型农民的“三农”意识和思想。第一,应不断加强和改进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服务“三农”理念的教育和塑造工作。从总体分析,我国涉农专业的大学生的爱农、为农专业思想是符合教育要求的,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此方面有待提高。大学生专业思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毕业就业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涉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牢固和近期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是分不开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导向作用。一些涉农专业大学生在分配就业中眼光只盯紧“天南海北”等大城市,不乐意从事农业尤其是不愿意到农业一线工作。这些就足以证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农、为农专业思想,农村也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农业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真心为农村建设的服务意识,向农村和农业长期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政人才、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涉农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第二,不断改进现实的农民群体的“三农”意识和思想。当农村劳动力的广泛流动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必须不断向农民宣讲粮食生产对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说明国家的惠农政策,证明农业可以同样使农民发家致富,使更多的农民扎根农村,使更多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地持续发展。

其次,不断加强涉农专业实用技能的培训,建设一支优良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各类农业学校的系统性教育与科技推广等形式的非系统性培训的有机结合,尽快建设起具备农业实用技术的专业科技人才队伍。

中国农村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如何使其成为真正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本,实现有效转移就业,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难点和瓶颈,压力大,任务重。因此,各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就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放在服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位置,提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大实施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都能够具有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因为,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和涉农高科技的发源地,是系统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基地。各高等农业院校要抓住这次农村发展的大好契机,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工程,适时调整符合农村建设要求的专业学科设置,培养出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同时,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资源,不断创新针对新型农民的科技职业培训模式,如可结合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六部门共同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当前社会用工量较大的制造、建筑、餐饮等二、三产业的需求为目标,开展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在涉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把长期系统教育战略和短期即使培训战术结合起来,既注重具有扎实爱农、为农专业思想的大学生教育工作,又要尽快地提高现实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目前在农村的劳动力中,有相当比例素质不高,例如,近2/3以上的贫困地区劳动力不符合城镇大多数工作所要求的条件。加强对这些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其发展农业或实现转移就业,不仅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持续,而且能使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建立健全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有效体制和运行机制,如科技文化捆绑下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一县一业科技示范工程等短期即时培训和农业高新科技推广,可以有效解除当前新农村建设对科技需求的燃眉之急。

开展面向农村的高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带头人培养与孵化工程,是当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以一县一业科技示范工程为例,它就是以高等农业院校为技术依托,对一批具有优势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前景的县(市),通过推行科技、教育、产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专业对口技术扶持,在每一个示范县(市)集中力量扶持一个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或新兴产业,以此推进县域经济的更大发展。也就是说,在一些县(市)的区域中,选择一个涉农企业为龙头,以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为目的,以一个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核心,以实验为起点,以重点示范引导、带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发展促进所在县(市)工业、商业、科技等的和谐发展。此工程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要技术依托,以高校师生为技术推广的同盟军和坚强后盾,以学校送科技进企业、进农村、进农民头脑为主要手段,形成学校与县、乡、村农民的有机互动,实现农业高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这样的科技支农方式可以有利于集中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科技资源,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民的自我造血功能,改变了以往对农业扶贫的输血方式。

第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要求,注重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培养选拔村级组织骨干力量,并且,积极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和县乡年轻干部到乡村任职,例如今年实施的“村官”政策,就吸引了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深入农村,既发挥了科技的生产力作用,也为今后基层农村的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和广泛的基础。农村基层组织是落实农村政策、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织基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紧密团结最广大农民、落实人才强农战略的关键之举。

改革未有穷期,发展永无止境。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必将开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又一个崭新时代,亿万农民必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农业科技的意义篇9

关键词农民科技素质;意义;现状;提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对于转岗就业,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对策

3.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农业科技的意义篇10

引言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中国有8亿多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稳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我国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农业发展不上去,农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农村的稳定就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1]。这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并农业生产中加以应用,我国的农业综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断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脚步,国家政府应该加快农业改革的步伐,重视农业推广工作。

1简介农业推广

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包括向广大农民推广农业生产的新科学技术、组织培养农民农业生产技能、转变农民农业生产态度等,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科技,提高生产水平,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2]。农业推广也可以称之为农业技术推广,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把农业普及应用贯穿于农业生产前后整个过程的活动。农业推广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集体指导,共同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也可以由农民自行到乡镇农业站拜访沟通或者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咨询等等。

2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并农业生产中加以应用,重视农业推广,我国农业综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断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但是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这也是本乡镇农业发展中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各部门间没有成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等部门独立存在,合作存在许多问题,技术服务难以到位;

2.2农业推广部门很多只是进行行政指令推广,给予农民指导和建议,没有通过实际引进、示范,农民接受水平低;

2.3同时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对于农业推广接受程度较差,科技难以普及;

2.4推广人员缺少外出实地考察的机会,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知识的掌握和技术更新换代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的脚步;

2.5推广经费短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工作没办法正常开展,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3我国农业推广的改革思路

为了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使我国农业推广的有效性得到提高,我们要立足于农业推广的实际意义,结合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对农业推广进行改革,使其适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了大力发展本乡镇的农业经济。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农业推广的主要目的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乡镇农业站等农业部门要加强教育,加强相关部门间合作,为农业推广工作者创造更多去外地实地考察的机会,使其意识到农业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端正工作态度,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4]。

3.2乡镇农业站等农业部门要向农民加大对农业推广的宣传力度,通过游说、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使农民从心底里认同对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意义,把农业生产和农业推广体系有效结合,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

3.3乡镇政府及乡镇农业站等部门可以过培训、专家讲座、示范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科技意识和应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

3.4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支持,在农村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乡镇农业站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新技术、新品种,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建设示范推广户等,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