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十篇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十篇

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5:20

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篇1

关键词:农村耕地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51-01

确保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社会稳定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着严竣的挑战,面对如此形势,曹县本着坚守耕地红线的原则,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1农村耕地的现状案例

我们村地处平原,靠近城市,国道从我村经过。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基本上算是能旱涝保丰收。我村现有人口7300人,共有耕地7500亩,基本上就是人均一亩地,可近年来耕地数量锐减,全村共有土地只有3000亩,人均不到半亩,村民们主要是种小麦和玉米,一年两季,用的还是原始的耕作方式,产量虽稳定但不高。也就是说可耕地人均占有量低,土地科学利用率不高,这样一来,农民的生活就成了一个问题。农村耕地为什么一直直线下降哪?

案例1:

近年来,一些外来制砖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到我村“转包”农田,将农田中的泥土挖去制砖,致使农田地表积水成潭。一部分村民见有利可图,也争着跟风作案,造成150亩耕地无法耕作。新一届村委会上任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同县国土资源局联系,采取处置办法。一方面在思想上对外来制砖者进行教育与宣传;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利用多种方法和有效措施断绝利益源头,如禁止运砖车只进入村内;全面停止挖泥取土行为,对已卖未挖的要求村民退还卖泥订金;村民把自己的承包田平整、复耕好种植农作物等。在村“两委”精心组织和县国土资源局的积极配合下,全村被破坏的150亩耕地已基本平整、复垦完毕,并大部分种上农作物。农田是用作农业生产的用地,如果私自在农田上取土破坏耕作层,必将对粮食供应生产影响。我村村“两委”清醒认识到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花大力气保护耕地的行为值得推广。案例中的外来制砖者违反了根据土地法第36条第二款的规定,擅自在耕地上取土。依照土地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如果造成基本农田五亩以上或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十亩以上种植条件严重毁坏或者严重污染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的规定,可按非法占用耕地罪定罪处罚。

案例2:

我县某乡某村杨某和某村张某等二户村民于2008年通过非法买卖途径,获得该乡村集体土地3807.47m2,并动工建房,共建成四幢混合结构别墅,共计建筑面积1326.31m2。非法占地建造别墅被国土部门发现后,结合法院进行。该二户村民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三款关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规定。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予以。

案例3:

某村村委会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期间,未经依法审批,非法占用该村集体土地共40.862亩(其中基本农田7.31亩进行修街道。县国土资源局多次到现场制止,并向其发放停建通知书,但该村委会置之不理。2010年5月23日县国土资源局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村级组织无权改变土地用途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该村村委会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违反了土地管理法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的规定,以非法占用耕地罪定罪处罚。如果要占用基本农田从事非农业建设,应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3、44、45条的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征地审批手续,并列入年度用地计划。

案例4:

2011年3月26日,我镇某村徐某等12户村民占用本村集体土地1.5亩准备建造6层住宅。同日上午9时多,该镇联合动态巡查组发现情况后,马上组织国土、规划建设、城建、供电供水等有关部门,利用风割机等设备对正在实施地基基础工程的12间民房实施。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受利益驱动,我镇的违法用地呈现上升态势。虽然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职能部门基层站所执法人员开展日常动态巡查,但力量薄弱,且手段单一,很难跟得上当前的违法态势。许多违法者利用双休日或夜间施工,四五层楼房很快建好。如建好后再拆除,不仅违法建设成本高,执法成本也高。我镇在全县范围内率先推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合动态巡查制度,是很有针对性的新举措,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源头制止违法用地行为。据悉,自从实施违法用地联合巡查制度以来,我镇的违法用地行为锐减50%以上。

2农村耕地保护的措施

为巩固耕地保护成果,促进耕地保护工作的正常化、标准化、规范化,县国土资源局推出耕地保护新举措。

(1)是争取领导重视。通过反复向镇领导汇报、沟通、讲解,取得了镇领导的高度重视,由镇长亲自挂帅担任全镇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和督察专班的组长,分管国土工作的镇委副书记、国土所长任副组长,国土所支部书记、副所长任成员,加强了领导力量,形成了工作合力。每月由一把手带队对全镇耕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办,定期对耕地保护,特别是农民私自占地建房等情况进行专题会议研究。

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篇2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

 

1.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

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这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过去的一些教训曾告诫我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若干年以后将会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论文大全。实践已充分证明,没有一个可供持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广大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因此,原国家环保总局专门制定了农村环境保护目标:力争在5到10年时间内明显改善农村环境,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指标。

2.农村环境保护的目的

已经有调研材料证明,农村环境保护是当前整个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近年来为了促进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力度,重点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为此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启动了农村小康建设环保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几年时间使中国农村现在的水源地、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一些重要环境问题有比较大的改善,引导农民通过改善环境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并更新农村人口的环境理念。

3.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3.1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衰退

耕地质量和数量是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保护耕地也是保护环境。近年来国家在耕地保护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占用耕地的限额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和废弃地复垦奖励制度等,基本上控制了乱占、滥用土地资源的歪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保护耕地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盲目开发、乱占、滥用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以往粮食产量高的农业耕地正在消失,大片大片的农田被不断扩展着的工厂和公寓大楼占去。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由于开发速度的加快,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耕地中的13.3%属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9100万公顷。此外,我国耕地质量普遍不高,中、低产田比例大,占总耕地面积的78.55%。耕地养分含量不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比例高达31.26%,缺氮耕地0.31亿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3.6%;缺磷耕地0.46亿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9%;缺钾耕地0.2亿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3%。农业用水短缺之势难以逆转,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受旱面积近2700万公顷,因缺水年均减少粮食500万吨。

3.2面源污染影响广泛

水环境污染问题通常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点源污染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通常有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排放,非点源污染(npS)正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是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论文大全。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1997)对非点源污染的定义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这里的微量是指污染物浓度通常较点源污染低,但非点源污染的总负荷却是非常巨大的。

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因而防治十分困难,上述非点源污染的地域特点实际上正好与我国农村的情况对应。随着各国政府对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视,点源污染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和治理,而非点源污染,由于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目前已成为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前面已经明确指出,农业自身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它显著对应着存在的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又称之为面源污染,因此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得不将面源污染的控制或治理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措施来研究。

4.农村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4.1既要保护农业资源,又要防止环境污染

在研究或采用农村环境保护措施时,应该同时注重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防治。为此,一方面要求遵循生态学原理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建设等措施,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内部良性循环、协调运转,从根本上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状况,避免产生资源掠夺破坏现象;另一方面,要求从系统外引进新技术时,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防止片面性和盲目性,充分发挥新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大限度的减轻和防止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论文大全。

4.2既要防止工业污染,又要防止农业污染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除了巩固性地发展农业以外,也积极地发展了大量的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充分利用了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以从事小型化工业生产为主,从而形成了农村工农业交叉布局的新局面,同时也使得农村环境中既存在工业污染,又存在农业污染,而且农村工业比较分散的特点更加明显,农村的污染源头遍及乡镇和村以至千家万户,面广量大,增加了预防和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在农村环境保护措施中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上突出全面兼顾的环境保护理念,既要防止工业污染,又要防止农业污染,不能重工轻农,顾此失彼。

4.3既要治理有机污染,也要治理无机污染

目前,在农村工业上既存在有机污染,又存在非有机污染,因为农村工业的规模通常有小型化的特点,并且农村工业通常利用了生产农业主产品而副产的次级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加工,这类原料又含有大量有机成分,所以农村工业污染通常会以有机污染为主,这已经成为农村工业污染治理的重点。同时在农业生产中,由于过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塑料地膜等化学物质,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也并行存在,一些有机污染物降解之后又形成无机物,所以在农村环境保护或污染治理措施中应该统筹考虑,把有机污染的治理和无机污染的治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整治。

4.4既要控制集中污染,又要控制分散污染

农村发展小型工业之后,在一些较为确定的范围内出现集中且化学性质基本恒定的污染源,这实质上相似于在城市或大型工业区已经存在的点源污染,这类污染比较适合进行集中控制或治理。所以在城市或大型工业区域用于进行点源污染控制或治理的措施在农村仍然值得借鉴。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和生产形式分散,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宽范围、小浓度、大总量、多种类的污染情况,这类污染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散性,它不仅破坏土壤环境,同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农村环境保护措施中既要重视点源控制,也必须重视分散性污染物总量的控制,研究和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或治理非点源污染。

参考文献:

[1]贾俊.82个毒桶的经济“效益”[J]中国经济周刊,2004,(08).

[2]陈柳钦.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岭南学刊,2005,(03).

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篇3

华,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证社会稳定,就是保障广大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国土资源部门贯彻“三个代表”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最大的政治任务。

确保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目标,是贯穿于新《土地管理法》的一个基本准则。“十五”期间,我国耕地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实现,全国耕地保有量2005年不少于19.2亿亩;基本农田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依照法律和规划,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6.28亿亩;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得到有效控制,总规模不超过1050万亩;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大力推进,补充耕地不少于

1950万亩;从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方面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耕地保护机制、符合信息化要求的耕地保护技术保障系统和动态监测网络。保护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严重匮乏和土地粗放利用的现状下,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而土地整理则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必由之路,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

一、土地整理的重要性

(一)土地整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土地整理是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的过程,纵观各国、各地经

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实施土地整理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不可避免地还要占用部分土地,而宜耕后备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潜力十分有限。因此,要实现中央提出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集约利用、内涵挖潜的路子。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吃饭、建设与生态的矛盾始终摆在我们面前。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矛盾,必将导致耕地总量的动态失衡,生态恶化;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将土地整理推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土地整理是在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耕地的目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含义是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减少,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数量还要增加;同时要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非农建设占用土地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到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毁坏的耕地。显然,单依靠计划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查处非法用地等措施是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否做到耕地总量不减少,在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补充耕地。目前我国耕地补充的主要形式是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要坚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和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的方针。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土地整理在耕地保护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土地整理加速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基本任务。就经济增长方式而言,在土地经营上要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由数量的扩张转变为质

量的提高。土地整理体现的是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管地方式向用途管制转变。

(四)土地整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

实现现代化必须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离不开土地,重视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土地利

用率、产出率的提高等都是在土地规模、土地利用上做文章,都是奠定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土地整理,只要政策措施得当,资金投入到位,通过整理不仅可以改变中低产田的面貌,还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和有效措施。

(五)土地整理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根据中国国情,实现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要看广大农村现代化的水平,农村的城镇化正是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规范、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中,这一集中的过程也是农村镇化的过程,也是土地整理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受传统习惯的支配太多,农村

村庄建设缺乏规划约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口的增加,出现了村庄外延式扩张,侵占耕地,存在着不少“空心村”。进行村庄整理,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有利于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六)土地整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资产流转的新机制,当前我国有资源的地方往往是经济相对落后的

地区,通过土地整理既扩大了耕地面积,改变了当地原来生产、生活落后的面貌,又带来了资金

的流转,变资源优势为资产优势,实现资产从工业向农业、从城镇向农村的流转,壮大和发展了

农村集体经济,而缺乏土地资源的地方,土地往往又是经济发展的抑制因素,通过土地整理置

换指标的流转,扩大了生产、生活规模,从而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土地整理实践

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土地整理的实践和经验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切实保护耕地,不仅要“节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而且要“开源”,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领导重视、政策引导是搞好土地整理的必要前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搞好土地整理的重要基础;资金落实,真抓实干是搞好土地整理的关键;部门配合,形成合力是搞好土地整理的重要因素。

三、土地整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要抓住两个环节,一个是耕地数量的增加,一个是耕地质量的提高。不仅要使新增的耕地保质保量,更重要的是把项目区内原中低产田提高到高产田的标准,给农业生产飞跃发展创造基础条件,把基本农田建设成为优质高产良田。

(二)促进农村土地整理的土地置换政策

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篇4

【关键词】完善;土地;开发;资源;有效性;措施

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对于质量项目的评定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土壤的质量,在农村的耕地使用中,土壤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收成产量的高低,还对后续的耕地项目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耕地资源的质量鉴定以及保障措施的实施等都是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对耕地资源进行规划利用的同时,不仅需要加强整体的耕地资源的分配工作,还需要对耕地资源的后续建设项目进行控制,无论是建水利设施还是厂房,都要在收益的基础上,与耕地资源进行权衡,这样从根本上来调控整体的耕地资源的补偿与分配制度。

一、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在城郊结合区对耕地的建设利用比较大,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村镇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变卖土地所收到的客观的收益,并没有看到利用耕地资源而创造出来的更多的财富。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上,一般都要求减少对耕地的利用,主要是在废弃的土地或者土地质量产量不高的地区进行开辟,但就是有一些村镇大量的耕地资源荒弃的现象,年轻的都出去打工,村镇里面留下的也就是老幼群体比较多,对于这一情况,就不仅仅是土地规划利用的问题了,还存在着社会问题:就是年轻的不想呆在本地区,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留不住人的情况。而在土地资源建设上,还存在着私底下转让、承包的情况。具体的土地资源利用不足的表现形式主要如下:

1.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薄弱

耕地资源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现有的各家各户种植农作物的产量,但由于大部分年轻人的出外打工,农田不常收拾,再加上自然因素的破坏,农作物的产量并不高,在所付出的心血以及收回的效益来说不平衡,所说农作物的价格已经有所上调,但还是没有将人们拉回到农田上来。

2.缺少经济投入

在村镇的耕地政策实施上,都是以资金不足而搁浅。耕地资源在提高收成的基础上可以提高耕地资源的整体经济投入,在调整上,虽有一定的经济赞助,但由于村镇的一级一级的削减,到耕地资源真正落实的时候资金相对所剩无几,达不到提高整体耕地资源价值的标准。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的基础上,提高耕地资源的相对利用率。

3.耕地政策落实不足

在响应国家“珍惜每一寸土地”土地利用政策的同时,还是存在着大量圈地、荒地的现象。由于资金的缺乏,开发上提前买地的情况也屡屡发生。这在一定的基础上也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情况。有些地区虽实施了耕地的保护机制,但收效甚微,没有资金支撑的政策在短时间内必然会维持不久。

二、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在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不仅需要加强对整体的资源调控,还需要依据对概念股地资源的分配,来进行相关的政策性调整工作,因此,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分析控制,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率。

1.建立开发耕地资源的激励机制

有效地建立耕地奖励办法政策实施,对于每个地区的耕地质量的提供啊或者重新的开发利用等进行相应的提升,并针对那些小规模的土地开发项目管理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样从根本上简化了小规模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审批手续,提高了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开发效率。

加强各兄弟村镇的竞争机制,对于那些耕地返还利用多的村镇予以嘉奖,而那些耕地合理开发利用相应薄弱的村镇给以批评,这样形成对比,提高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在有效地拓宽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渠道之后,还需要依据地区的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耕地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变向的为农田保护政策进行有效的实施,在农田保护上增加农田管理保护费等,提高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

2.落实耕地资源保护责任制

在耕地资源的开发与收益的平衡度控制中,严格控制耕地资源的平衡制度,并全面的落实耕地开垦、建设用地复垦的综合性的控制用地结构。这样在全面的控制中提高耕地的保护机制,县人民政府年初向各乡镇下达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并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乡镇人民政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将基本农田地块监管保护责任落实到村,并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村委会保护耕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对耕地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做好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这样从国土资源的调控加强各级根底的控制目标,并下达到各地区,将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真正的纳入到各地区的目标责任考核与专项考核里面。

3.发展地区特色,提高耕地效率

在发展地区经济的时候,针对地区经济的发展特色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方面也能进建设项目机制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针对地区的发展要求进行综合耕作、综合收割。在开发利用耕地资源上,可以依据耕地资源的土质质量进行分析,种植一些收益比较快的植物、果蔬,提高耕地的利益产量。

在耕地再建设的项目实施中,耕作层的剥离与控制主要是由乡镇申请,并报上级机关,对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要记性表层覆盖,不进行表层覆盖的,不给相应的优惠政策,耕作层的要求高度主要在30cm以上,对于整体性能的完工上对覆盖的土地以及积土进行控制,最终给予有效的资金支付。

4.建立耕地资源利用的监管机制

由于加大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投入,这样还必须加强对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监察工作的有效实施。在土地资源监察工作的有效实施中不仅需要对土地利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实施,还需要跟地区的联合执法建立好协调工作,这样通过监理有效地土地管理机制再进行综合性分配,最终保证整体的耕地资源的实施。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建立土地违法行为的制止机制。对于各国土资源中心的管理中加强执法的监察动态巡查力度,并及时的将监察结果给当地的人民政府汇报,依法来制止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对土地执法的联合。在处理违法机制的案件的时候,可以与土地的规划部门以及公安机关做好协调工作,多管齐下,提高综合治理的水平。三是建立协调机制,参与各村的土地资源管理项目,及时的发现土地违法情况,并及时的制止,将违法行为控制在萌芽阶段。共同做好耕地资源的监管机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地区的耕地资源的发展利用现状进行的分析,不仅仅需要耕地资源的政策性保护,还需要加大对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金投入,这样从根本上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整体的资源控制。

参考文献

[1]韩武波;殷海善,边际耕地建设:另一种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2009(08).

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篇5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34公里,属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东与屏边苗族自治县接壤,西南两面与市蛮耗镇相连,隔红河与、两县遥遥相望,靠县镇。乡政府驻地村。全乡总面积181.3平方公里,辖4个村委会,44个村民小组,46个自然村,总人口7190人,境内山高坡陡,地貌起伏较大,海拔200-2122米,是典型的山区乡。

年实施退耕还林1488.5亩,其中222.4经济林亩,占14.95%;生态林1266.1亩,占85.1%。规划树种为桃15亩、杉木103.5亩、竹子1162.6亩、柑桔207.4亩,涉及水田、斜坡、嘎马底3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294户,规划设计小班17个,其中水田13个904.4亩、斜坡3个470亩、嘎马底1个114.1亩。

年,退耕还林1000亩,荒山造林1000亩,涉及水田、鲁嘎、斜坡3个村委会。退耕还林涉及10个村民小组231户农户,规划小班18个,其中水田9个333.9亩;鲁嘎8个401.4亩;斜坡1个264.7亩。规划竹子467.1亩、杉木401.4亩、柑桔131.5亩。荒山造林1000亩,规划小班2个,树种为花椒。全乡退耕还林及荒山造林中经济林占6.6%,生态林占93.4%。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退耕还林工作的政策性、技术性很强,涉及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意义及严肃性、艰巨性,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由乡长,贫乏林业副乡长为副组长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组织乡机关站所全体干部职工,村委会及村组干部反复、认真地学习<<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法等法规、文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林业工作组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政策宣传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退耕还林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群众科技意识和水平,调动广大农户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乡工作队深入每块退耕地,检查成活情况,同时,乡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广泛听取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造成目前种植成活率低,难以见到效益的原因,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根源所在,切实加以解决,确保退耕还林稳步实施。

对已造林地的管护,根据<<省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管理办法>>,结合我乡实际,将林地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指导退耕户按技术要求对已种林木进行抚育管理,入村到户广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把政策宣传到位,让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让退耕农户理解接受,使退耕林地的抚育管护成为农户的自觉行为。

三、任务完成情况

为全面完成我乡退耕还林任务,乡党委、政府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层层落实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开展科技培训,组织群众整地打塘,使林木种植科学化、规范化,顺利完成了2488.5亩退耕还林任务和1000亩的荒山造林任务。

由于群众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不高,种植季节不合等诸多原因,致使种植的竹子成活率低,为实现退耕还林工作“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的目标,由乡林业站牵头,组织工作队进村入户宣传发动,组织群众进行及时补植补造,至今年月份,共补种杉木8万株,喜树2万株,冬瓜树8千株。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虽然我乡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落实,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群众科技意识低,对已种林木的管护不到位,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2.部份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有关条例、法规,肆意放牧,牛马等牲畜损坏苗木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篇6

一、充分认识开展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

实施农村土地整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增长、保红线的结合点,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农田中的各类零星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依靠土地合理开发,在补充耕地数量的同时,配套完善水利设施,将耕地改造为标准农田,能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建设,形成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灌溉系统,有利于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推进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土地整理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采取“政府统筹、以奖代补、乡镇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多元投入”方式,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切实加强土地整理工作,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规模整理。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编制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详细的土地整理年度计划,统筹兼顾,集中连片,整体开发,整村推进,形成规模,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2.科学规划、先易后难。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在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耕地后备资源规划区内实施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坡耕地整治。

3.规范标准、动态平衡。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规范完善土地整理标准。按照渠路林田统筹兼顾原则,严格标准、规范程序、高质量严要求组织实施,确保耕地面积持续增加,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4.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土地整理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快土地整理进度。

三、土地整理建设标准

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建设“地连片、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的稳产、高效农田,逐步实现农田作业机械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

1.地连片:整理面积不少于1000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不少于3%。

2.田成方:农田网格化,田块规则平整。保护和利用好耕作层,耕作层不少于20厘米。

3.渠相连:田间斗龙毛渠配套,方便灌溉,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

4.路相通:田间道路布局合理、畅通、路面平整,确保农业机械下田作业。

5.林成网:田间主干道路、渠系两边营造防护林带。

四、土地整理目标任务及实施办法

(一)主要建设任务。根据《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从2012年起,每年完成农田整理建设任务4万亩,逐步实现“土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规则、水利设施齐全、田间道路通达、防护林网配套”的土地整理目标。

(二)实施办法。一是以村组为单位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确定土地整理的范围和面积,向乡镇提出申请。二是经乡镇实地核实,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提请县土地整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审定;三是土地整理申请批准立项后,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协调开展规划设计,乡镇负责组织施工等各项工作;四是土地整理项目竣工后,经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县土地整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审定合格,实行以奖代补,每亩补助资金400元;五是按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标准优先配套渠路林。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土地整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具体负责方案制定、监督检查、组织协调等工作。各乡镇成立土地整理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和国土资源、水务、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具体负责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政策协调、组织实施等工作,为全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组织保障。

(二)明晰工作职责。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协调,全力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发改、财政、国土资源、水务、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保证土地整理工作顺利实施。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使用和监督;水务、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综合开发办积极配合,做好规划设计和施工;农委负责耕地质量提升、管理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林业部门负责农田林网建设;金融部门负责信贷支持;科技、电力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积极支持农村土地整治和整理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是土地整理工作责任主体,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全力推进土地整理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年度任务。

(三)科学规划建设。依据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合土地利用现状,科学编制各乡镇区域性土地整治规划,明确土地整治和整理的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全力推进土地整理工作,达到田块规则平整、田间配套设施齐全、适于机械化作业的标准。

(四)统筹资金使用。按照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统一整合涉农资金,进行以奖代补。发改、财政、国土资源、水务、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等部门要把土地整治和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部级基本农田保护、中小水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和农村环境整治等各类涉地、涉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安排使用,确保完成土地整理任务。

(五)加大财政投入。切实落实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及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对马铃薯、中药材等连片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或整村流转规模经营的特色产业基地优先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充分调动村组、农户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

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篇7

•耕地保护:中国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

•土地整治: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土地编码:为全国每宗土地设“身份”编号

2011年4月15日上午11点,国土资源部在京启动“农村土地整治万里行”采访活动,国土部部长徐绍史、副部长王世元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体记者授旗。此次活动是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土地整治的重大决策部署,更好地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而开展的一项重大工作。

据了解,参与这次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将陆续奔赴大江南北、进村入户了解中央农村土地整治政策的落实情况,倾听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土地整治的建议和意见,报道各地在农村土地整治实践中的经验,活动将持续到年底。

本期《高层专访》,倾听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为我们解读土地规划统筹和整治之道。

远景规划:到2015年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土地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农用地大量流失的问题。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这些人口能安居乐业,本身就是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始终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口吃饭乃至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对待。

继国家“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后,“十二五”规划纲要重新指出:“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对此,我们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组织修订了“十二五”时期《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提出到2015年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任务,确立了国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规模和范围,并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从远期目标看,继续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到2020年力争全国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将以实施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为主要手段,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鼓励开展城镇和工矿用地整治,加快土地复垦,建立健全土地整治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水平,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目前针对重点抽查核实中发现的个别地方未如实上报变更调查数据、部分地区变更调查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强调,要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充分认识确保变更调查成果真实、准确的重大意义,在分析梳理问题的基础上,督促地方限期整改,不断健全和完善政策、机制,确保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汇总工作顺利推进。

王世元强调,必须充分认识上述问题存在的危害。这些问题如放任自流、处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变更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使得来之不易的二次调查成果失去现势性,更会使当前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缺乏坚实的基础支撑。因此,对抽查核实发现的问题,须高度重视,通报抽查核实工作情况,督促地方限期整改到位。

同时,他也分析指出,今年变更调查首次实行“一查多用”,耕地目标责任考核、卫生执法检查及行政问责、土地例行督察及专项督查,“一张图”网上监管等,都要以土地变更调查作为基础数据支撑。在这一背景下,对部级抽查核实反映出的问题,要深入分析主客观原因,更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妥善处理问题。他强调,要以这次调研成果为基础,抓紧研究完善土地变更调查制度,尤其在完善技术规程、推进部门联动、加强相关政策配套衔接、理顺调查队伍机制等环节,要重点研究、细化政策,力争形成制度性成果。

耕地保护:中国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

王世元提出,在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一方面,按照从严从紧、有保有压的土地调控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通过加强规划统筹和计划保障,制定产业政策及相应的供地政策等,及时有效地提供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用地。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农地保护和土地节约利用,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确定为基本国策,建立了以《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持续增大的压力,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致力于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合理利用。核心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包括建立了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坚持土地动态调控和监管措施,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等。通过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奠定了基础。

王世元强调,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有待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规划的统筹和调控作用尚未及时有效发挥,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在资源利用上存在利益不协调等问题,需要通过修订规划、完善制度和加大执行力度来很好地解决。

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耕地保护和土地规划政策走向是,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和新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主线,更加妥善地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走出一条规划统筹、市场配置、依法行政、维护权益的科学管理之路,充分发挥土地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要继续坚持规划统筹,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充分发挥规划计划在土地利用中的整体控制作用,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同时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使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落在实处。二要积极推进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全面提高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三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改革征地制度,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四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土地管理法》修订及有关配套法规的修订,加快建立对地方领导班子的土地综合利用、耕地保护评价等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建立鼓励节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的利益调节机制。

土地整治: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在回答目前耕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时,王世元表示,一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特殊国情,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尽管我们采取了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等一系列管控措施,从严从紧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总的看土地供应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一些省份还存在超出计划用地的问题,有些地方违规违法用地依然屡禁不止。二是土地利用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许多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仍习惯于粗放外延式扩张发展,一些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浪费闲置较为普遍。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还将不可避免地占用一部分耕地;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因素也会造成耕地减少。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灾害损毁耕地较多。四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对耕地的压力会更大。与此同时,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补充耕地的潜力却十分有限。

王世元表示,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减少不可避免,但问题的关键是看减少耕地是不是可控。只要可控,我们还是能做到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又能够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实现减少耕地可控,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具体措施有五项:

第一,进一步加大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调控力度。到2020年,确保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3000万亩规模内,同期补充耕地3790万亩,分解下达到各地,按年度控制指标执行。还要考虑到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减少耕地因素,统筹协调,确保实现耕地保护的规划目标。

第二,进一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力度。按照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为破解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两难”矛盾,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突出问题,必须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一是各项建设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总结推广广东、四川等地城镇土地二次开发、旧村改造的经验做法,大力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二是一些建设项目可以用未利用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三是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指标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单位用地投资强度。

第三,进一步加大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土地督察和执法监察的力度。一是强化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三个重要指标,继续对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和考核,层层落实共同责任。二是加大土地督察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全国九个派驻地方的土地督察局要继续将耕地保护作为例行督察、专项督察的重要内容;土地执法监察要充分运用遥感等高科技手段实施全面监察,对违规违法案件要坚决严肃查处。三是将相关目标考核、督察和执法监察结果及时向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第四,探索建立建设性保护耕地和激励性保护耕地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土地收益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加大灾毁耕地治理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高产稳产农田的比重,提高耕地质量。二是总结推广一些地方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制定全国耕地保护补偿制度。

第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通过修订完善《土地管理法》,明确界定征地范围,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用地审批权责,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等法律规范,为切实保护耕地提供法律保障。

王世元强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得用于商品房开发。

王世元表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遵循“五个有利于”:改革创新应当有利于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现权益的最佳形式;改革创新应当有利于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改革创新应当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尤其是保护耕地;改革创新应当有利于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改革创新应当有利于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受益。他同时指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得用于商品房开发,必须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王世元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土地编码:为全国每宗土地设“身份”编号

针对全国宗地统一编码试点工作,王世元说:“国土资源部将为全国每一块土地设唯一的“身份证”编号。目前,相关试点工作已在天津、辽宁、上海、四川、广西、海南、宁夏及深圳市展开。”

王世元指出,部党组高度重视全国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徐绍史部长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快推进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抓紧在全国推广应用。他强调,开展宗地统一编码,是实现地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土资源综合监管的必要手段,是推进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城乡宗地编码规则不统一,不同区域编码规则和方法不尽一致,系统整合难度大,对宗地的汇总统计及查询不具备唯一性,影响了综合监管的顺利实施。只有实施全国宗地的统一编码,才能确保国家通过对每一块土地的“身份”编号,便捷地查询和跟踪掌握土地使用情况,真正做到对土地实时全程监管,从而实现地籍管理的信息化、社会化、产业化。

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篇8

一、工作目标

在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基础上,坚持兼顾“生产与生态、公平与效率、指向性与操作性”的原则,通过实施农业补贴政策,鼓励创新方式方法,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引导农民采取秸秆还田、科学施肥用药、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综合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自觉提升耕地地力,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

二、工作内容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范围为全县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面积挂钩,耕地面积的核定,以土地确权面积为基础,按排除法进行调整。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国有农(林、茶、桑)场、科研院所、农村集体等单位未发包耕地(含自留地)等不纳入补贴范围。

(一)资金来源。州下达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08万元。

(二)补贴对象。全县拥有土地确权证书的种地农民。

(三)补贴面积。全县补贴面积46150.64亩。

(四)补贴标准。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标准为45.06元/亩。

三、工作措施

(一)核实补贴面积。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以村为基本单位,组织开展辖区内实际耕地面积的登记、汇总、审核、系统录入、公示(以村为基本单位,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等相关工作。在审核、确认实际耕地面积、补贴资金基础上,建立村(社)的耕地地力保护补帖补贴清册并于4月15日前将汇总、审核、确认后的实际耕地面积数据、补贴清册、公示照片等相关资料,报县财政局、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备案。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数据终审确认,报县财政局审核后,上报州级主管部门。

(二)补贴资金发放。县财政根据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提供的终审确认实际面积及各乡(镇)人民政府提供的补贴清册,在公示无异议后,于6月底前,通过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将资金发放到耕地承包户手中。补贴资金发放实行乡、村两级公示制(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内容包括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资金数额等,两级公示责任主体均为乡(镇)人民政府。公示期间,应当听取农民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工作保障

(一)建立组织机构。成立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确定补贴标准、组织核实补贴面积、兑付资金、委托发放机构、监督检查及等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动补贴工作顺利实施。

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篇9

关键词耕地污染;原因;对策

近年来,耕地数量急聚下降,土壤污染形势相当严峻。一是土壤污染程度加剧,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公顷,约占全部耕地的1/10以上。二是土壤污染危害巨大,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就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1造成耕地污染的主要原因

1.1工业化污染

工业园区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往往没有经过很好的处理或者处理不彻底就排往河流,或堆放在周边地区,对周围的耕地造成直接或间接污染。

1.2垃圾污染

在农村,许多农民还没养成环保的意识,将生活垃圾乱堆乱扔,有许多农民把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流,或堆放溪边、田边、路旁。尤其是购物用过的塑料袋、废异的电池等,路上扔的、田间地头埋的随处可见。

1.3农药污染

为对付一些顽固的病虫害,或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一些农民偷偷使用一些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不合理地使用农药也破坏了土壤的质量。

1.4化肥污染

为追求高产,减少劳动力,农民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从而造成土壤板结、硬化、肥力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化肥平均用量达434.3kg/hm2,是国际化肥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左右,其余60%给了土壤和地下水。

1.5有机肥造成的污染

这主要是在一些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以养殖鸡鸭为主的养殖专业村、专业组、专业户,这些地方由于政府管理不够完善,养殖数量又过分庞大,任由畜禽粪便排放,从而造成对耕地的污染。

1.6使用农膜造成对耕地的污染

目前使用的地膜不易降解,许多农膜没有回收,直接弃于土壤中。据调查,目前我国约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些农膜在15~20cm土壤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很差的难耕作层。因此,农膜的使用也直接对农田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1.7污水灌溉对耕地造成的污染

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公顷,而污水灌溉污染的耕地就有216.67万公顷。利用工业园区排出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污水灌溉耕地,或利用生活区的污水灌溉耕地造成对农田的直接污染。

2防止耕地污染,加强耕地保护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政府应该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宣传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让我们每个人都来保护耕地,不乱扔垃圾,不做对耕地土壤有害的事,尽快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的“三清”工程。

2.2利用行政措施,控制耕地污染

国家环保等相关部门应该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采取行政措施,对造成土壤污染的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检查和依法整治,严厉禁止工业“废水、废气、废渣”进入耕地污染农田。

2.3防止污染企业转移

原先在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纷纷转向农村,落户农村的工业园区,生产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对周围的农田造成直接的污染。农村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必须是农村工业园区建设的首要指标。

2.4积极研制开发,生产低成本、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易降解地膜

除了要积极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外,我们要尽早开发,研制出低毒、低残留、低成本的农药和易降解地膜,尽量减少农药和地膜对农田的污染。

2.5开发有机复合型肥料

利用城市垃圾、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加工处理,生产出有机、无机复合型新型肥料,变害为利,减少有害物质对农田的污染。

2.6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还田仅能利用1/3的秸秆,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研究,把秸秆充分利用起来。

2.7做好垃圾管理

要严禁农村垃圾直接倒入河道和耕地,在农村也要建立垃圾池,定期清理生活垃圾,最好把垃圾归类分别处理。

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篇10

关键词:丘陵区;南江县;耕地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

南江县位于川东北部边缘山区,米仓山南麓,地跨n31°52~32°44′,e106°26′~107°07′。现辖48个乡(镇)。全县地势起伏大,北高南低,低山与丘陵广布。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2℃,年均降水1198.7mm[1]。该区为部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2012年全县人均GDp仅分别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31%、43.8%。

1南江县耕地及保护现状

1.1土地利用结构

2010年南江县农用地面积为302974hm2,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为89.56%。其中耕地面积为39835hm2、园地面积为8380hm2,林地面积为224001hm2,草地面积为30758hm2。分别占总面积的11.78%、2.48%、66.22%、9.08%。另外,城乡建设用地10230hm2,交通水利用2024hm2,其他土地面积为21234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3.65%、0.6%和6.28%。

1.2土地保护现状

据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显示:全县的耕地面积为39835hm2,占农用地面积的13.15%。按照人均占有耕地量来看,2010年南江县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仅为0.066hm2,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最低0.053hm2的警戒线,但低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0.093hm2)[2]。由此可见,南江县人均耕地面积相比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有明显的不足,耕地保护迫在眉睫。

2耕地保护目标

2.1耕地需求量预测

2.1.1粮食播种面积单产预测

3保护对策研究

根据上述预测,南江县的耕地保护压力很大,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加快的城镇化以及大量的生态退耕,加之南江县特殊的地形地貌,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可能还会继续。建议耕地保护必须建立全新的以提高耕地质量为主、增加数量为辅的耕地平衡新机制,并提出灵活的占补平衡措施。

3.1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南江县在城镇建设中,建设用地占用了一些优质耕地,而在耕地的占补平衡操作过程中,有着占用和补充的耕地质量不对等的情况,尽管数量上达到了平衡,导致整个地区的耕地的生产水平的下降。因此,耕地保护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做到耕地数量、质量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全面和谐统一。

3.2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治理,走可持续利用之路

南江县耕地39835hm2,主要分布在低中山河谷区,很多耕地比较零星破碎,不便于田间管理和集中播种与作业,全县耕地质量普遍较差,中低产田面积为30358hm2,其中低产田19213hm2,耕地的生产力不高。中低产田耕地肥力较低,耕地质量差,产出水平低。应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疏浚和修建灌溉系统,增施有机化学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质量[4];其次,要积极引导农户放弃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倡导秸秆还田、精耕细作和用地养地等有利于耕地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措施。

3.3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

据南江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显示,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未利用地面积18233hm2,仅占土地总面积的5.39%,而且能够进行开发的荒草地、河滩地等面积比重小,且零星分布开,开发成本大.要保持耕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

3.3.1加大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的力度,注重耕地的质量,必须要求补充在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三方面协调统一;3.3.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鼓励和支持城乡居民点向集中化方向发展,不占或少占耕地;

3.3.3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结合新农村运动,鼓励农村居民在房屋改造时,尽量不占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以及尽量减少自然村,拆并零星居民点,合并中心村。

3.4对不宜耕地进行生态退耕

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退耕还林工程,一方面要保证退耕区的农民在退耕还林后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另一方面也要深刻认识到生态退耕不是简单的闲置或种植一些树木等粗放方式,不能因为退耕返贫,在注重生态环境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只有使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中去,使当地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使生态退耕能够得到持续稳定。南江县现有大于25°耕地为8467hm2,这些耕地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退耕逐步退耕,对于25°以下的生态退耕必须严格控制。

3.5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参与的积极性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