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股权激励的条件十篇股权激励的条件十篇

股权激励的条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6:00

股权激励的条件篇1

关键词:股票期权委托―问题制度

股票期权是指企业所有者向主要经营者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约定价格买入或出售固定数量股票的选择权。通过给予人(本文中委托人是指企业的财产所有者即在上市公司中称为股东,与之相应人则指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一定的剩余权(即上市公司股票最终的股票收益权和股权)可以激励经理层更多地关注股东的利益,从而使股东的价值目标和经营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实现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相一致。这样的制度安排能有效解决委托-问题。

股票期权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功效大小不仅取决于本身的完善程度,还取决于该制度与社会各因素的相互关联和作用。因为股份公司是一个“嵌入”社会、经济结构中的经济组织,它是在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互动、关联过程中发挥其功效的。如果相关的经济、金融、法律体制不完善,相关利益人就会利用外部制度的“空档”来为自己谋取私利而破坏这一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和劳动生产效益的制度。美国“安然”和“世通”公司的丑闻的败露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可见,一项好的制度安排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条件。

有效率的资本市场

股票期权激励以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作为对经营者的评价指标,其作用机制的逻辑是:企业授予经理人员经理股票期权――经理人员努力工作――企业经营业绩提高――企业股票价格上升――经理人员执行期权获得收益――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可以看出,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能否正确反映企业的价值、企业的业绩上升或下降是否会引起企业股价的上涨或下跌是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发挥其激励功能的重要前提是存在一个有效率的资本市场。

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

首先,完善的法律法规减少“空挡”。由于近2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金融交易和金融制度的发展,使得许多法律法规在新的实践面前出现许多缺陷,特别是有关会计准则和标准方面的法规远远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法律法规任何一个小小的疏漏就会成为当事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如进行股票期权的花销是否在财务报表中视为费用没有明确的规定。许多管理者就通过钻法规和制度的漏洞来夸大公司的报告收益。“安然”公司的主要执行人员Jefferyskming在国会审理“安然”案件作证时承认,发行股票期权可以减少偿付费用从而提高公司的赢利水平。安达信公司在2000年发行了价值1.55亿美元的股票期权,如果会计准则规定“安然”公司要从2000年的利润中扣除这些期权成本,即使按照“安然”做假账收益,其当年营业利润也会降低8%。

其次,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以提高违规成本。对证券市场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不仅要处罚违规违纪的机构,更重要的是要锁定个别当事人的经济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要有足够的威慑力,以便增大相关当事人的违规成本,惟有如此,才能保证股票期权制度的有效运行。美国总统布什在2002年7月30日签署的萨巴尼一奥克斯勒法案(Sarbanes-oxleyact)中强化和锁定了Ce0/CF0的个人责任。新法案规定,Ce0/CF0要对其签署的虚假财务报表承担经济和刑事责任,并且Ce0/CF0在违规报告公布之后的12个月内获得的一切业绩报酬(包括奖金、认股选择权)和买卖股票的收益必须返还公司。

中立和诚信的中介服务机构

在股票期权激励作用下,由于将经营者的收入和公司的股价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自然会使经营者产生一种通过关联交易、粉饰财务报表、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等造假手段来抬高股价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动机。为了防止这种动机变为现实,一般规定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要经过独立的代表广大股东利益的审计机构进行审查,确保其信息真实无误后方可予以披露,以使投资者能够在全面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及发展前景后,做出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选择,进而实现对经营者的激励。因此中介机构的诚信与独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美国“安然”和“世通”公司丑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介机构和公司的管理层串通一气,同流合污。中介机构不但没有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履行其职责,反而成为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的帮凶。如“安然”公司通过操纵关联企业的财务报表,三年虚报利润5.93亿美元,隐瞒债务25.85亿美元,虚报股东权益28.08亿美元。世界通信公司将已经支付给第三者的、本应列入期间成本的电讯“接入费”转到长期摊销的资本开支项下,三年隐瞒成本、虚增业绩高达71亿美元。这些财务报表上的虚假信息人为地抬高了“安然”、“世通”公司的股票和债券价格。在虚假信息暴露之前,“安然”的股票曾经达到每股90.75美元,包括独立董事在内的29名“安然”管理者,总共转让了1734万股股票,收入总额为11.02亿美元。而“安然”管理者迅速暴富的代价是以损害大众投资者的利益为前提的。从骗局败露到“安然”申请破产保护,“安然”股票从每股70多美元下跌到每股50美分,95%以上的大众投资付诸东流。

明晰的产权制度

明晰的产权制度是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基本制度前提。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经营者的收入一般由资产所有者依据本公司的特性和对经理监督的难易程度设计一个对经理人员的激励相容的合同。经理人员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公司的利润和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公司的利润和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反过来又决定资产所有者和经理人员及公司相关利益人的收益水平。因此,股票期权激励制度需要资产所有者切实作为真正的资产委托人,从资产保值增殖的角度出发、从资产的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相协调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个有利于资产价值最优化的激励合同来确保经理人员的行为有利于资产和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在一个“所有者缺位”的产权体系下,很难保证经理人员的委托人会设计一个真正约束经理人员的激励相容合同来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使其行为符合资产保值和增值的目标。更有可能的是委托人和经理人员合谋来谋取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从而使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成为一个资产流失的工具。

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完善的经理市场

股权激励的条件篇2

[关键词]股权激励;运用;陷阱;规避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10-0032-04

[作者简介]黄柱坚,广西梧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广西梧州543002)

一、股权激励的内涵及依据

1.股权激励的含义。股权即股份所有权,是投资者对公司投资所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股权激励指权利人依据法律规定和协议约定在公司中享有全部或部分股东权益的权利,是一种长期激励的实现形式。股权激励本质上是处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矛盾的方式,可以形成经理人与股东之间共担风险的机制,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承认,是有效激励人才的手段,[1]也是将隐性的控制权收益透明化、货币化的方法。股权激励的类型有:现股激励、期股激励、期权激励。现股激励中激励对象现期获得股份股所有权,并享受收益,承担风险;期股激励中激励对象远期获得股份股所有权,取得股份后享受收益,承担风险;期权激励中激励对象现期获得远期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股权的权利,到期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权利,若行权可享受股份增值收益,放弃行权可回避股价下跌风险。股权激励具体形式包括:现股、期股、股票期权(利润期权、所有者权益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收益权、岗位股、技术股、管理入股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试行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三部法规主要规定了四种激励方式: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股票增值权。

2.股权激励的理论依据。理论是实行股权激励的重要依据。理论认为,在两权分离条件下,委托者的股东和人的经理人之间由于目标函数不同、契约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如果经理人的所得仅仅是传统薪酬,则股东财富最大化不意味着经理人利益最大化,会导致经理人追求企业财富增长的动力不足。而股东对经理人的努力程度难以准确判断,只能从经理人努力的结果――产出和绩效间接观测。十足的努力是良好绩效的必要条件。使经理人做出十足努力的办法是让产出和绩效与经理人的收益成正比,即让经理人分享剩余。分享条件是:做出长期努力,通过股权激励分享剩余。此外,人力资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团队生产理论等也支持实行股权激励。

二、股权激励的作用和陷阱

(一)股权激励的作用

股权激励的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核心人才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是股权激励的主要对象。给予核心人才股权是肯定其过去的成绩、稳定现在人心、获取其未来服务的有效办法。在报酬结构中,股权激励收入属于全面薪酬中长期激励部分,具有风险收入的性质。股权激励具有延期兑现、市场贴现的特点,可以将财富“隐形”地转移给激励对象,比现金报酬激励效果更优。实施股权激励后,激励对象是否获取约定的收益,取决于是否实现了规定的业绩。在较大的预期收益驱动下,激励对象激发了创造财富的动机。由于持有股权、参与剩余分配,激励对象增强了对企业经营的责任心,会用心去创造财富。在对已实现业绩进行考核确认后,激励对象就可以分享高风险投资、企业高速成长带来的巨大收益。企业给予激励对象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等,即期能够用较低的现金报酬比重,实现对员工的激励。股权激励方案规定有锁定和分期分批行使条件。激励对象若在期权持续期内离开公司,将丧失部分未行使的期权,从而加大了其离职的机会成本,股权激励成为稳定和约束激励对象的“金手铐”。

2.利益趋同效应和决策长期化。股权激励方式设有锁定条件,获授对象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并使其收益长期化、延期化,有利于双方结成长期利益共同体,产生利益趋同效应,达到长期激励目的。同时,股权激励使经理人成为了股东,若其股权收益大于收益,可使其利益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从而致力于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矫正短视心理,抑制成本,从而将投资决策的重心,转移到长期收入项目上来,规避经营承包制、经理人年薪制下决策短期化行为。

3.财富隐形转移功能。这源自股票市场的财富转移功能。股价虚涨时,股权激励受益人卖出股票,财富转移到收益人手上;股市释放风险时,财富转移到事前已抛售股票的股东身上。这样,股权激励对象抛售股票获得的巨额收入,没有直接从公司发生现金流出,因而即使有些不尽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也不会遭到多数股东、普通员工,甚至社会舆论的否决。

4.避税功能。美国股票期权分为法定股票期权和非法定股票期权,法定股票期权的受益人可以享受以下税收优惠:一是推迟税收。从执行期权之日直到出售相应的股票之前,可以不纳税。二是按资本利得的税率纳税。目前,美国最高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率为39.6%,长期资本收益税率为20%,而享受个人所得税率为15%的员工,其长期资本收益税率为10%。在我国,按目前税法,所得股票期权应征收个人所得税,没有优惠,而对信托税务没有规定。如果股权激励计划委托信托公司进行操作,就可以利用信托节税功能避税。[3]

(二)股权激励的陷阱

股权激励的陷阱是指损害股东和公司利益,错误运用或者偏离激励目的利用股权激励的行为。

1.激励方案设计不当而侵蚀股东资产。在股权激励方案的激励对象、激励条件、激励方式、股份来源、购股规定、售股规定、权利义务、绩效考核、股权管理等设计环节上,如果存在设计漏洞,很容易出现严重侵蚀股东权益的现象。侵蚀股东权益的突出问题,一是将存量资产用于股权激励,造成资产流失;二是将人力资本股份无偿固化,取得企业股份所有权。这两种行为都侵蚀了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注册资本。

2.业绩考核指标股价化。将股权激励与股票市值挂钩,以单一股价确定股权激励的量的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因个人利益与公司股价挂钩,经理人产生了操纵利润、股利和股价的动机。操纵利润,操纵公司的股利政策,会影响股价走势,进而影响股权激励的行权和激励对象的收益。经营者不派发红利,而将其进行高风险投资,会推动股价上涨;采用股票回购方式满足股权激励的行权需求,不但避免增发新股导致的股价下跌,还可以推动股价上涨。例如,1998年,美国企业回购的股票价值达1.81万亿美元,比1995年提高82%,而同期的股利增长只有5%。受到操纵的股价远离其价值,依股价计量的业绩是虚假业绩,计量出的增量资产存在较大水分,若仍执行激励方案,会摊薄存量资产,实质上构成对存量资产的分配。市场因素和宏观经济数据的变化,也会导致股票市值的变化。在股价虚涨时,拥有信息优势的高层经理往往趁机悄悄将股票变现,转嫁经营风险。

3.激励过度而打击士气。《商业周刊》2002年5月6日的“公司治理危机”调查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平均报酬是在册员工的411倍,在过去的10年中,普通员工的报酬增长了36%,但Ceo的报酬却增长了340%,平均达11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来源于股票期权收益。“超级期权”的激励力度更惊人。美世咨询公司的年度薪酬调查显示,2004年美国Ceo薪酬收入前3名均超过0.5亿美元,第一名联合技术公司的乔治・戴维,薪酬总额8830万美元,其中股票期权收益8360万美元。根据公平理论,若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员工会因内心比较得出的不公平心理,而严重打击没有从股权激励方案获益或者获益少的新员工、普通员工的积极性。实证研究表明,经营者的薪酬与一般员工的差距不合理的扩大直接损害了一般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对管理层的信任,挫伤了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绩效错位陷阱。绩效错位指股价虚涨或被严重低估情况下,股票市值的增长与管理层无关却被确认为管理层努力的结果。以下情形下容易出现绩效错位现象:(1)为了获得有利的行权价,公司高管往往选择股票期权成本处理资本化,导致盈利被高估,如微软公司2001年每股赢利1.32美元,若将股票期权计入成本,每股赢利降为0.91美元;(2)经理人操纵利润、股利政策和股价,股价未能反映股票价值;(3)股市处于熊市时,股价亦离开股票价值区域。在以上绩效错位情形下,制定和执行股权激励方案,管理层获得的激励与其努力不相称,出现激励过度现象。

被管理层用于寻租。据管理层寻租理论,薪酬既可用于激励,也可被管理层用于寻租。在有效的董事会、市场、股东权力三方约束机制下,薪酬被用于激励;在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薪酬被管理层用于获取超常薪酬――权力租金,即获取优惠的管理层贷款、所得离任补偿与业绩不对称、获受股票期权与业绩不挂钩等。例如,在美国股市就出现经理人隐瞒亏损,虚报利润,操纵股价上涨的现象。美国公司丑闻爆出:安然公司3年虚报利润近6亿美元,掩盖10亿美元巨额债务;世通公司夸大利润总额76.8亿美元,隐藏亏损12亿美元;施乐公司1997~2001年间虚报营业收入金额64亿美元。美国《首席执行官》杂志调查数据揭示,17%的首席执行官做过假账,虚报过利润。通过操纵股价,变现股票,管理层获得巨额的非经营收益。

此外,还有股权激励福利化、滥用限制性股票、忽视股权激励成本等陷阱。

三、正确运用股权激励规避激励陷阱

运用股权激励,首先,要正视股权激励的适用条件:企业产权清晰、股权激励设计方案切合企业实际、公司治理规范、证券市场有效、增量激励。其次,应按照股权激励机制来设计和执行股权激励方案:预设激励方案――激励对象努力工作――公司资产增值,业绩上升,股东利益增加――激励对象行使股权取得收益。再次,必须完善股权激励的约束条件,发挥股权激励的积极效应,切实规避其陷阱。股权激励操作中要重视解决以下突出问题:

(一)准确掌握股权激励适用的企业条件和对象

1.明确股权激励的本质。股权激励本质上是处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矛盾的方式,是有效激励人才的手段。股权激励中的分配,是增量资产的预期激励性分配,不是存量资产的所有权变更;是企业预期剩余而非过去已实现剩余的分配;是预先确定分配方案,到期对已实现方案剩余的分配;股权激励不分配现金,而是分配股份权利;股权激励中的股票价值的变现,要通过证券市场,由流动性股东贴现;激励对象获得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股权激励须回避存量资产分配陷阱,并突出股权的激励性。

2.明确股权激励适用的企业条件。股权激励适用的条件:(1)企业具有成长性且缺乏现金薪酬。成长性是实行股权激励的关键,否则无法实现增量激励;如果增量有限,则激励力度不足。经营才能主导、技术主导、成长性好、具有较大管理潜力提升空间的竞争性行业,特别适宜实现股权激励;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资产增长潜力巨大,符合股权激励的前提条件;高科技企业兴起需要大量人才,但其往往缺乏现金,股权激励可以替代大量现金薪酬,能够留住核心人才。(2)契约化企业发展责任。股权激励方案本身,就是一套严密的契约,在契约中,公司高管、其他核心人才的企业发展责任、利益等有详细的约定。通过股权激励,把增量资产的部分产权,分配给核心人才,可以把集中在股东身上的风险分散到核心人才身上。(3)股市繁荣为股权变现提供机会。股权激励中的股权变现,不是由公司支付现金,也不是原有股东接受转让贴现,而是通过股票市场,由流动性股东接受转让贴现。(4)公司高管的激励与约束并存。离开约束的激励容易导致掠夺股东和公司财富行为的发生。

3.明确股权激励适用的对象。运用股权激励,要突出激励性,规避福利性,因此要控制授予范围。激励对象首先考虑公司高管(执行董事、经理),其次为鼓励创新,适度扩展到核心技术人才、营销人才、财务人才,再次新一期股权激励方案要考虑新的核心人才。而且,对经理人的股权激励应转移到以长期收入项目为主上来。从企业周期看,创业期企业,尤其是创业期高科技企业人员精简,适宜实行全员持股;处于高速成长期企业,大多数核心人员持股;处于成熟期企业,适宜实行核心人才持股。

(二)分清存量资产,准确界定增量资产。存量物质资产在股权激励之前已存在,为原始股东和企业所有,是原有股东的合法权益,增量资产才与股权激励对象的努力有关。因此,股权激励对象的激励性薪酬只能从增量资产中分配,不能对存量资产进行量化分配,以防止股东资产流失。同时,激励对象无偿取得的人力资源股份与股东的资本股不同,不能固化,要固化必须向企业注入相应的资产。

(三)保证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公正性。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必须由独立董事、外部董事主导,薪酬专家设计,广泛征询股东意见,保证方案和操作合规并符合股权激励目的。通过合理设定股权激励的业绩条件、约束条件、考核条件、管理条件,全面遏制管理层寻租。股权激励是全新薪酬制度的一种重要分配形式,由此带来的极高收入自然能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要保证奖励给经营者的是其任期内,经过较大努力才取得的业绩增量的一部分,因而业绩条件的设置要客观、有难度。在约束条件上,须设置合理的锁定条件,使拥有者的收益分布在权利有效期内;同时规定,在锁定期若发现业绩不实或者激励对象发生了严重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公司将取消甚至收回激励的股份,以有效抑制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不良行为;为了限制套现,增强激励作用,期权执行日与股票套现日不应重合;股权激励属于薪酬的构成部分,激励方案设计放在企业全面薪酬中考量。考核条件上,在股票市场存在较大投机性的情况下,股价未能正确反映业绩,应回避以股价的绝对变化为考核指标。在设计和管理上,由董事会下设的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主导的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主持设计和管理,充分考虑股权激励方案对原有股权结构稀释的影响,防止管理层利用股权激励进行权力寻租。方案实施中,要据实现业绩情况兑现股权激励股份,对已执行股权激励,依据锁定条件进行监管,若激励对象出现激励方案约定的违约行为,要依约取消或收回授予的股份。

(四)应科学选择绩效考核指标。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和指标是准确评价激励对象工作努力程度和效果的必要条件。业绩考核指标股价化容易出现业绩失真。界定业绩时,不能基于股价的绝对变化,要排除资产的客观增量和股市系统风险释放而引发的股价下跌,准确确认激励对象的主观努力带来的资产增量。把衡量重点放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上。为了规避过度激励陷阱,必须过虑资产中的异常收益。股价上涨若是由于行业和市场趋势的变化引起,与管理者努力无关,则管理层不应获得股权激励。国内企业常用的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绩效考核指标受宏观经济、利率、汇率等影响较大,且净资产收益率没有考虑权益资本成本,未能准确测量主观努力带来的业绩。应采用指数化期权、限制性期权行权价格、经济增加值(eVa)指标、关键绩效(Kpi)指标、平衡计分卡综合评价指标等,才能较准确考核经营者的工作业绩,回避绩效错位、业绩考核指标股价化陷阱。

(五)须慎重选择激励方式。不同股权激励方式的激励成本、激励效果、激励对象获得的权益存在差异,企业要依据实际情况和市场条件进行选择。在类型上,有现股、期股、期权三种供选择;在形式上,法定的可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选择的形式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股票增值权等。国际上,限制性股票激励由企业回购股票,然后无偿支付给受激励公司高管,无论有无业绩以及股市大盘怎样下跌,都有较大收益。在国内,运用条件过松时易出现过度激励,故国有控股公司要慎用限制性股票。另外,应将股权激励放在对员工进行多元化激励中考虑。

(六)激励强度要符合中国国情。人力资本的使用权由雇主购得,人力资本的付出由所有者控制,是否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他人不易观察,要取决于对所有者的激励,激励不足,则付出不足。特别是对于董事、高管激励不足,他们仍追求特权消费的好处;股权激励过度,不但严重侵蚀股东权益,还可能导致激励对象成为食利者而不思进去。股权激励对象只对增量资产做出创造新价值的贡献,以及激励是有成本的,无论是发行预留、回购,还是大股东转让等,都首先由公司取得,均发生成本,因此,股权激励的力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跟国情相适应。股权激励属于薪酬的构成部分,要在薪酬体系中定位激励强度。薪酬中现金、短期激励、长期激励、福利的报酬比例要逐步符合现代企业薪酬趋势。若选择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应使用新的期权定价收益理论模型和操纵系统对期权现期价值进行定价,估算期权未来收益及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大小,据此确定授予数量和激励力度,并回避成本处理资本化造成的过度激励。要执行上述股权激励法规的以下规定:全部有效股权激励计划设计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首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股权数量,控制在股本总额的1%以内;任何一名激励对象获授的本公司股权,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在股权激励有效期内,高管个人股权激励预期收益水平,境内国有控股公司控制在其薪酬总水平的30%以内,境外国有控股公司控制在40%以内;同时,不低于20%的长期激励部分,锁定至任职期满考核后兑现。在国有控股公司和独资公司中,把董事、高管、核心人才、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免打击士气。要注意薪酬市场化不是薪酬的国际化,因为严格说我国企业没有发展成为世界级强大企业。

(七)不断改善公司治理,发挥约束机制功能。实行股权激励必须完善公司治理。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中心地位,负有聘任、考核、监管经理人的职责。董事会中须有足够数量的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并成立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主导的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客观、公正地履行审计监督、董事经理绩效考核、薪酬设计、战略审查等职责。同时,建立健全董事会议事规则和程序,切实防止经理人自定报酬、自我确定股权激励方案的发生。改善公司治理有赖于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共有价值观。董事、高管在参与建设公司的发展文化、能力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过程中,可以降低其道德风险,自觉承担起对公司和股东的信托责任,做到勤勉尽职,忠于职守,从而为股权激励的正确实施和实现激励目的创造条件。

(八)政府要创造实施股权激励的良好环境。完善法律制度,改善市场环境,是政府的职责。法律规定和市场环境对股权激励有很强的外部约束力。股权激励本身方案要合理、周密,同时要求配套制度必须完备。如果方案不完善,制度不配套,就很容易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股权激励涉及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需要上述法律作出相应的细化规定。如为了发挥股权的激励作用,我国在完善税法时,应对法定股票期权等作出税收优惠规定。股权激励实际上是对经理人、董事进行按质论价,实行市场化薪酬,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经理人、董事、监事人才市场,完善相应的资格准入制度、聘用制度,以保证人才市场的竞争性。此外,加强社会的诚信建设,发展社会的信托文化,以及完善中小股东的维权制度,都能净化股权激励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林南山.舞转股权激励双刃剑[J].人力资源管理,2007,(4).

[2]张佳佳.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及其在我国的运用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刘建和.四问万科股权激励计划[J].上海国资,2007,(5).

[4]张慧军.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股权激励的条件篇3

【Keywords】Listedcompany;equaityincentive;Stockoption

0前言

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经营者利用其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运营企业[1],所有者通过监督经营者以追求其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关系――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公司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与公司股东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所固有的利益冲突,在个人利益出现冲突时,员工可能会牺牲股东利益以牟取私利。股权激励是被视为解决现代企业委托-问题的重要途径,促进公司经营者与所有者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力手段。

股权激励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80年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它在促进公司价值创造,推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股权激励尤其是股票期权被认为是美国新经济的推动器。但是,在90年代后期,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出现了一系列大公司和会计事务所丑闻。

在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制度建设时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最重要的长期激励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3]。我国最早有关高管层股权激励的实践始于1993年深圳万科的初试,1997年之后,上海、北京等地的企业也纷纷进行了尝试。

2005年5月开始,国内a股市场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4],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让出股份或者现金等形式补偿的方法,换取非流通股份的上市流通权。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开辟了道路。此外,《公司法》和《证券法》的修改、颁布和实施很好的解决了激励股份来源问题。

2006年1月1日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正式实施,使在我国境内的所有上市公司试行股权激励得到了法律的认可。2006年3月1日和2006年9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分别公布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这三部法规的颁布为促进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5]。

在法律、政策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股权激励在近些年蓬勃发展。各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从激励对象、股票来源、行权条件、信息披露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更好的规范,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不尽完善的地方,如2008年3月,伊利股份、海南海药等公司纷纷2007年度净利润亏损报告,原因是大额的股权激励费用造成的。这些不成功的案例使得人们对股权激励这一长期激励机制产生了不断的质疑,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股权激励的概念、基本原理、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工作提升企业对股权激励方法的深层次认识。

2)股权激励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1)股权激励的含义

股权激励是一种职业经理人通过一定形式获取公司一部分股权的长期性激励制度,使经理人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6]。

(2)股权激励的特点及作用

股权激励是一种激励企业职员的制度安排,相对于其他激励方式,股权激励有以下显著特点:

(1)有效实施股权激励可以降低成本

股权激励扩大了职员对企业剩余的索取权,减少了监管成本。将职员的报酬与企业长远收益结合在一起,激发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无形中降低了契约成本和误差成本。

(2)在股权激励的实施过程中,激励与约束并存

股权激励的激励逻辑为:提供股权激励――被激励人努力工作――实现公司目标――企业估价上升――被激励人行权获益。如其不努力工作使估价下跌,职工利益受损,无形中越是了被激励人。激励机制体现了相对于劳动和资本来讲更为稀缺的人力资源的价值。约束机制通过使被被激励人和公司的利益趋同避职员的短期行为来实现公司目标。

(3)股权激励的实施结果带有不确定性

行权是面向未来时间段的,有延后支付的性质,未来是不确定的,其价值只有经过不断努力,股票市价上涨后,受益人才能获得收益。因此收益与风险并存,得与失不确定。

股权激励的作用:降低企业资金压力;回报老员工;吸引并留住员工;改善员工福利;提升公司业绩;完善治理、持续经营等。

1股权激励的基本原理

目前,股权激励的基本原理具有很多版本,但复旦大学薛中行老师首创的“五步连贯股权激励法”[7]最贴合实际和最具操作性,它是通过“定股”、“定人”、“定时”、“定价”和“定量”五大步,层层分析企业的独特性,从而为企业打造适合自己的股权激励方案。本文以“五步连贯股权激励法”为基础来分析股权激励的基本原理。

1.1定股

1.1.1期权模式

股票期权模式是国际上一种最为经典、使用最为广泛的股权激励模式[8]。其内容要点是:公司经股东大会同意,将预留的已发行未公开上市的普通股股票认股权作为“一揽子”报酬中的一部分,以事先确定的某一期权价格有条件地无偿授予或奖励给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股票期权的享有者可在规定的时期内做出行权、兑现等选择。

设计和实施股票期权模式,要求公司必须是公众上市公司,有合理合法的、可资实施股票期权的股票来源,并要求具有一个股价能基本反映股票内在价值、运作比较规范、秩序良好的资本市场载体。

已成功在香港上市的联想集团和方正科技等,实行的就是股票期权激励模式。

1.1.2限制性股票模式

限制性股票指上市公司按照预先确定的条件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激励对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的,才可出售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

1.1.3股票增值权模式

1.1.4虚拟股票模式

1.2定人

定人的三原则:

(1)具有潜在的人力资源尚未开发;

(2)工作过程的隐藏信息程度;

(3)有无专用性的人力资本积累。

基于以上原则,可将股权激励的对象分成以下三层:

(1)核心层:中流砥柱(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具备牺牲精神);

(2)骨干层:红花(机会主义者,他们是股权激励的重点);

(3)操作层:绿叶(工作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对不同层面的人应该不同的对待,往往很多时候骨干层是我们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的重点对象。

1.3定时

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自股东大会通过之日起计算,一般不超过10年。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满,上市公司不得依据此计划再授予任何股权。

(1)在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内,每期授予的股票期权,均应设置行权限制期和行权有效期,并按设定的时间表分批行权。

(2)在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内,每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其禁售期不得低于2年。禁售期满,根据股权激励计划和业绩目标完成情况确定激励对象可解锁(转让、出售)的股票数量。解锁期不得低于3年,在解锁期内原则上采取匀速解锁办法。

1.4定价

根据公平市场价原则,确定股权的授予价格(行权价格)

上市公司股权的授予价格应不低于下列价格较高者:

(1)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公司标的股票收盘价;

(2)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30个交易日内的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

1.5定量

定总量和定个量

1.5.1定个量:

(1)《试行办法》第十五条:上市公司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权,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的除外。

(2)《试行办法》在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内,高级管理人员个人股权激励预期收益水平,应控制在其薪酬总水平(含预期的期权或股权收益)的30%以内。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总水平应参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部门的原则规定,依据上市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确定。

1.5.2定总量

(1)参照国际通行的期权定价模型或股票公平市场价,科学合理测算股票期权的预期价值或限制性股票的预期收益。

(2)按照上述办法预测的股权激励收益和股权授予价格(行权价格),确定高级管理人员股权授予数量。

(3)各激励对象薪酬总水平和预期股权激励收益占薪酬总水平的比例应根据上市公司岗位分析、岗位测评和岗位职责按岗位序列确定。

2企业股权激励实例分析――海康威视

2.1海康威视股权激励的背景介绍

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11月,注册资金40.16亿元,是中国领先的监控产品供应商,致力于不断提升视频处理技术和视频分析技术,面向全球提供领先的监控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与专业优质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名列全球安防50强第4位,中国第1位。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海康威视员工年人均工资与行业内竞争对手年人均工资对比已处于劣势,需要快速大步的节奏,才能追赶行业内竞争对手的薪资水平,保障人才的市场竞争力,为此,2012年海康威视以股票期权的模式启动了一轮长期股权激励。

2.2海康威视的股权激励计划

2.2.1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

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为海康威视向激励对象定向增发的股票。股票种类为人民币a股普通股,标的股票占当前海康总股本的比例为0.46%。

2.2.2激励对象及股票期权分配情况

海康威视2012年股权激励对象不包含高管,主要为620名核心员工,占其总员工的7.68%,激励股权数占总股本的0.46%,人均授予价值16万元,与其竞争对手大华股份的激励计划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2.2.3行权价格及确定方法

行权价格依据下属两个价格中较高者确定:

a.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海康威视股票收盘价;

B.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30个交易日内海康威视股票平均收盘价。

2.2.4有效期

自限制性股票授予日起的24个月为锁定期,锁定期内,激励对象所获授的限制性股票别锁定,不得转让。

锁定期后限制性股票开始分批解锁,在解锁期间,若达到解锁条件的,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分三次解锁,分别为授予日24个月后值36个月内,授予日36个月后至48个月内,授予日48个月后至60个月内,任何一年未达到解锁条件的,此部分标的股票作废,有公司按授予价格购回。

2.2.5授予业绩条件

1)授予时点前一财务年度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以下三者之高者:

(1)15%;

(2)同行业标杆公司前一年度水平的50分位;

(3)同行业标杆公司前三年度平均水平的50分位。

净资产收益率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扣除股权激励成本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同时,若公司发生再融资行为,净资产为再融资当年扣除再融资数额后的净资产值。

2)授予时点前一财务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以下二者之高者:

(1)30%;

(2)同行业标杆公司前三年度复合增长率的??50??分位。

2.2.6行权条件

公司层面需达到的条件:

1)限制性股票解锁前一个财务年度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各批次解锁时需达成以下条件:

(1)第一次解锁:解锁时点前一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5%,且不低于标杆公司前一年度75分位水平;

(2)第二次解锁:解锁时点前一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6%,且不低于标杆公司前一年度75分位水平;

(3)第三次解锁:解锁时点前一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7%,且不低于标杆公司前一年度75分位水平;

2)限制性股票解锁前一个财务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在各批次解锁时需达成以下条件:

(1)第一次解锁:解锁时点前一年度相比授予时点前一年度的复合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且不低于标杆公司同期75分位增长率水平;

(2)第二次解锁:解锁时点前一年度相比授予时点前一年度的复合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且不低于标杆公司同期75分位增长率水平;

(3)第三次解锁:解锁时点前一年度相比授予时点前一年度的复合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且不低于标杆公司同期75分位增长率水平。

员工层面需达到的条件:

限制性股票解锁前一个财务年度,激励对象个人绩效考核结果为优秀或良好,实际解锁股数为该批次可解锁股数的100%;激励对象个人绩效考核结果为合格,实际解锁股数为该批次可解锁股数的95%;激励对象个人绩效考核结果为需改进,实际解锁股数为该批次可解锁股数的0%。

2.3海康股权激励分析

2012年海康威视实施股权激励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其竞争对手大华股份2013年实施的股权激励使其在业内更具竞争力,凭借股权激励预期收益,大华股份疯狂招募海康骨干员工加入,这给海康威视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保留及高端人才引进压力。为什么股权激励计划未能提升海康威视的人才吸引力呢?海康威视此轮股权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3.1股权激励力度不够

相对于大华股份,海康威视激励范围仅限核心员工,未包含高管,且激励人数仅占总员工数的7.68%,激励范围太小;激励数额占总股本的0.46%,与大华股份2.43%存在较大差距;人员授予价值16万元,而大华集团核心员工人均授予价值为75万元,高管人均授予价值为239万元;激励力度的不够造成海康威视本轮股权激励未能起到长期激励的效果。

2.3.2解锁条件太过严厉

海康威视限制性股票解锁条件分公司层面和员工层面两方面,两者均满足条件才可以正常解锁,条件较苛刻,建议企业达到国资委业绩要求的情况下,解锁股票不受收益限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海康威视此次股权激励方案未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激励力度太小,激励范围太窄,股票解锁条件太苛刻,无法真正起到股权激励的目的。

股权激励的条件篇4

【关键词】激励强度;激励期限;授予价格;业绩条件;管理防御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08-0066-05

一、引言

两权分离引发享有控制权的股东与握有经i权的经理产生提高股权收益与追逐自身获利的利益冲突。在追求自身利益心理动机的驱动下,经理为了最大化自身收益及保证职位稳固产生了管理防御行为。经理管理防御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中[1],且会引发过度投资[2]、以股权稀释为代价融得资金[3]、减少股利发放[4]、选择低现金股利[5]等不良经营行为,长期存在必然危害企业健康稳定发展。Berleetal.[6]最早发现,经理持股能使其利益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从而达到经理与股东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目的。随后,国内外学者从缓解经理管理防御的角度对股权激励运行原理及激励效用展开探讨。研究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经理实施股权激励能够缓解其管理防御行为。如张维迎[7]认为股权激励可以很好地缓解由于股东与经理间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经理对股东利益的侵占行为;BettisCetal.[8]认为实施股权激励对经理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吕长江等[9]认为股权激励能够缓解经理与股东的利益冲突;张双才等[10]发现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能够正向影响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另一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会成为经理的福利。魏刚[11]的研究表明经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不相关,且高管人员持股比例越高,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相关性越弱;程隆云等[12]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总体上无法发挥有效性;许汝俊[13]的研究也未能发现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业绩的积极作用。

目前对于股权激励与经理管理防御的关系研究之所以会出现分歧,原因在于未能对股权激励契约设计本身进行深入研究。现有文献大多从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结构对股权激励有效性进行分析,如缪富民[14]认为股权激励有效性难以发挥的原因在于证券市场的弱有效性;吕长江等[15]提出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福利型股权激励计划是其无法发挥激励作用的根本原因;辛宇等[16]发现股权激励兼具激励、福利和奖励三种性质是影响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原因;王新等[17]认为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失效的原因在于股价信息含量的噪音。但本文认为股权激励契约设计是根本,如果契约设计本身缺乏合理性,即使有完善的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股权激励也无法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更加细致地对股权激励契约设计中各个要素进行研究,能够优化股权激励契约设计,缓解经理管理防御行为。

基于此,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股权激励契约设计出发,分析股权激励各契约要素对经理管理防御程度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股权激励通过赋予被激励对象部分公司股权的形式,使其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公司运营决策,分享公司利润,并且承担相应的风险,促使其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减少侵占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给予经理股权激励,能够利用经理追逐自身股权收益的自利性动机提高股东收益,有效缓解经理管理防御对股东利益的侵害。股权激励契约设计的内容是影响其有效性的关键,因而有必要逐一分析股权激励各契约要素与经理管理防御的关系。股权激励契约设计包括激励强度、激励期限、授予价格、业绩条件和激励对象。本文主要探讨对经理实施股权激励产生的效果,将激励对象限定在经理层,进而分析激励强度、激励期限、授予价格和业绩条件对经理管理防御的影响,不再分析激励对象与管理防御的关系。

基于股权激励运行原理可知,对经理实施股权激励本质是将与股东利益一致的股权收益加入经理薪酬,促使经理做出有利于股权价值增值的行为选择,从而避免经理管理防御行为对股东利益及企业价值的不利影响。然而,目前上市公司通常对经理实行“工资+绩效现金奖励+股权收益”的薪酬结构,股权收益并非经理获得薪酬收入的唯一途径,经理行为选择会显著受到薪酬结构中最大组成份额的影响。可见,股权收益占经理薪酬总收益的比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股权激励对经理行为选择的引导,而激励强度即股权激励授予经理的股票份额占公司股票总额的比例则直接影响着经理股权收益。因此,股权激励强度越大,在单位股权收益一定的情况下经理股权收益越多,股权激励对经理与股东利益一致的引导作用越强,从而能够更好地缓解经理管理防御程度。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激励强度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负相关。

激励期限即股权激励计划的时间安排,以股票期权为例,激励期限包括待权期(是指股票授予日至可行权日之间的期限)和行权期(是指可行权日至股票卖出之日的期限)。《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股票期权的待权期不得少于1年①,并没有明确限定行权期限,因此,激励期限对行权期的影响更为明显。设定较长的激励期限会延长股权激励的行权期,要获得股权收益就需要经理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股票价格高于预先确定的购买价格,实际上加强了股权的长期激励效用,消减了经理只顾自身眼前利益、放弃企业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虽然现有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股票期权的最低激励期限,但一般可达5年,即股票期权的行权期维持4年之久,在如此长的时间段内维持股价高于预先确定的购买价格,要求经理必须做出长远规划,避免任何不利行为或负面事件造成的股价波动,经理自然会约束自身防御行为的不利影响,以保证获得高额股权收益。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激励期限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负相关。

授予价格即股权激励机制中预先确定的购买价格,授予价格与即时股价之差决定了经理的股权收益,可见经理股权收益受到授予价格与即时股价的共同影响,也就是说要获得心理预期的股权收益,经理有提高即时股价或降低授予价格两种选择。当股权激励机制预先确定了授予价格,那么要达到经理心理预期的股权收益,即时股价成为唯一的可调控变量,制定的授予价格越高,则需要经理投入更大的努力以提高即时股价获得期望的股权收益。此时,经理的行为以提高即时股价、增加单位股权收益为目的,较高的授予价格需要较高的即时股价以保证股权收益,即能更好地激励经理创造与股东一致的利益。由此提出假设3。

假设3:授予价格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负相关。

业绩条件是在股权激励契约中约定的、经理在获得股票时应达到的业绩水平。业绩条件的高低决定着经理获得股票的难易程度,实际上是经理拿到股票之前股嗉だ作用的集中显现。如果业绩条件过低,经理较容易获得股权,导致股权的前期激励作用大幅降低,该股权激励设计则表现出较强的福利性,无法促使股权激励在前期驱使经理为获得与股东利益相同的股权收益而付出大量努力,即没有做到从股权激励初期就很好地利用该激励原理“利益一致”的特点,以激励约束经理自利性的防御行为。由此提出假设4。

假设4:业绩条件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考虑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具有长期性,分别选取股权激励宣告实施前后三年为时间窗口进行研究。为获得相对完整的数据,本文选择2006年1月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日)至2012年12月31日宣告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根据本文数据统计显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中采用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方式的公司占样本公司的98.21%,因此仅考虑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剔除数据不具有可比性的金融类上市公司,以及St、*St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得到219个观测值。数据来自于锐思数据库以及巨潮资讯网等。数据处理和分析使用SpSS19.0。

(二)变量选择

1.因变量。本文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与利益侵占度两个方面衡量经理管理防御程度。

管理防御行为包括短视、投资不足、偷懒、低努力水平和各种非生产性消费行为等,这些可以归结为消极的管理行为,即经理有能力做出合理判断、选择最优决策,但因激励不到位而倾向于“不作为”,不愿付出时间和努力提高企业价值。这些消极的管理行为导致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降低,其表现为经理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造成资金浪费、经理努力程度不够导致公司的低收入,以及购买不能产生收益的资产等,从而降低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周转率代表公司的资产运作效率,能够反映经理对公司资产的使用效率,因此借鉴Jamesetal.[18]的理论,用资产周转率来衡量经理的贡献度,用Sta表示。

同时,经理产生的各种非生产性消费,实际上是对公司利益的主动侵占,表现为经理的自利行为,如进行高额的在职消费以及利用剩余控制权来寻求自身福利。高水平的SG&a(销售、管理及行政管理费用)可以作为管理者支付与在职消费的近似替代[19],而费用比率包括企业经营费用、管理费用以及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等,这些都与经理的在职消费等密切相关,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经理的任意花费,所以用费用比率来衡量经理的利益侵占度,用etS表示。

2.自变量。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本文从股权激励强度、激励期限、授予价格与业绩条件四个方面考察股权激励契约设计,分别用iS、it、ep、pC表示。

3.控制变量。本文选择如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公司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合一、国有控股、资产负债率以及前十大股东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分别用SiZe、top1、Ceo、SC、LeV以及iSH表示。

具体变量的定义见表1。

(三)研究模型

模型1分别用来验证激励强度(iS)、激励期限(it)、授予价格(ep)和业绩条件(pC)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mei)的关系,以此验证假设1至假设4;模型2是四个自变量同时进入回归,再次验证其与经理管理防御的关系。控制变量SiZe、top1、Ceo、SC、LeV和iSH分别代表公司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合一、国有控股、资产负债率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mei表示经理管理防御水平,包括资产周转率(Sta)与费用比率(etS)两个方面。α0是截距项,α1―α10是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股权激励实施以后的三年中,资产周转率分别为80.69%、86.16%、89.69%,三年的资产周转率不断上升,说明股权激励的实施对经理有激励作用,对公司的贡献度逐年上升。费用比率分别为18.45%、18.15%、18.20%,三年的费用比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经理的在职消费减少,对公司的利益侵占度有所下降。

由表3可知,对于经理层的股权激励强度最大值为5.818%,最小值仅为0.02%,均值为1.08%,说明50%以上的企业对于经理层的股权激励强度都低于1%,股权激励强度偏低。激励期限最大值为10年,最小值为2年,均值为5.08,说明我国企业股权激励期限跨度较大,但是大部分集中在5年左右。授予价格的均值仅为0.09,说明大部分企业对于经理的授予价格设立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要求,授予价格偏低。业绩条件的均值为0.46,说明有一半的企业业绩条件要求较为严格,整体授予价格水平居于中等。

(二)回归分析

表4是股权激励契约设计要素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的回归结果。从整体来看,五个回归的F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通过检验,对经理管理防御程度具有解释力。由调整的R2可以看出,模型2的拟合度最高,其次是模型1中pC、iS与it,模型1中ep的拟合度最低。

模型1中iS是股权激励强度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的回归结果。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强度与经理贡献度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经理利益侵占度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提高股权激励强度可以提升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降低经理对公司的利益侵占度。在单位股权收益一定的情况下,股权激励强度越大,经理股权收益越多,股权激励对经理与股东利益一致的引导作用越强,因此提高股权激励强度可以降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假设1得到验证。

模型1中it是股权激励期限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的回归结果。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激励期限与经理贡献度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经理利益侵占度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延长激励期限可以提升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降低经理的利益侵占度。股权激励期限越长,经理为了维持股价高于预先确定的购买价格从而获得股权收益,必须做出长远规划,避免任何不利行为造成的股价波动,降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假设2得到验证。

模型1中ep是授予价格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的回归结果。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授予价格与经理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其原因在于授予价格与即时股价的差值较大,经理无需投入很高的努力水平来提高即时股价即可获得期望的股权收益,导致股权激励无法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从而降低经理管理防御水平。同时,通过收集的现有数据发现,大部分企业对于授予价格的设计都处于偏低的水平,在本文统计的企业中,仅有9.13%的企业其授予价格高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要求,其余企业的股权激励授予价格均处在规定的最低线,说明授予价格的偏低是导致股权激励有效性并未完全发挥的原因之一,因此上市公司应该更好地完善股权激励契约设计,提高股权激励授予价格,从而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效用,降低经理管理防御水平。假设3未通过验证。

模型1中pC是业绩条件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的回归结果。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业绩条件与经理贡献度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经理利益侵占度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提高行权的业绩条件可以提高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降低经理对公司的利益侵占度。业绩条件较高,经理为获得与股东利益相同的股权收益而付出大量努力,降低自利性的管理防御行为,假设4得到验证。

模型2是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整体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强度、激励期限和业绩条件均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显著正相关,与经理利益侵占度显著负相关,即激励强度、激励期限和业绩条件均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负相关,并且模型2的拟合度明显优于模型1中各个回归的拟合度,假设1、假设2和假设4再次得到验证;授予价格同样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相关性不显著,假设3未通过验证。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是股权激励契约设计的关键,依据实际情况优化各契约要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因此本文从股权激励契约设计出发,探讨各个契约要素对经理管理防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股权激励强度、激励期限、业绩条件与经理管理防御显著负相关。由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股权激励强度整体偏低,激励期限多为五年,并且严格的业绩条件仅占实施股权激励企业总数的一半。因此,为了能够保障股权激励更加有效地实施,降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建议上市公司在前期设计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时加强股权激励强度、适当延长激励期限、提高业绩条件,从而缓解经理管理防御行为,保障股东利益。

2.授予价格对于经理管理防御的缓解作用不明显。理论上授予价格与经理关系防御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但回归分析不支持这一观点。通过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其授予价格大多设定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要求,很少有企业主动提高授予价格以缓解经理管理防御行为,授予价格的偏低是导致股权激励有效性难以发挥的原因。授予价格的提高能够充分调动经理人积极性,因此,股权激励契约设计时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提高授予价格,以提升股权激励有效性,从而缓解经理管理防御行为。

【参考文献】

[1]李秉祥,曹红,薛思珊.我国上市公司经理管理防御程度的量化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1):76-81.

[2]CHenS,SUnZ,tanGS,etal.Governmentinterventionandinvestmentefficiency:evidencefromChina[J].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11,17(2):259-271.

[3]海龙,李秉祥.公司价值、资本结构与经理管理防御[J].软科学,2012,26(6):111-114.

[4]niCoSa,SCoRDiSS,pRitCHettt.policyDividendpolicyandtheCostsofmanagerialDiscretion[J].the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1998,65(2):319-330.

[5]eiJeJHVon,meGGinSonwL.DividendpolicyintheeuropeanUnion[J].SsrnelectronicJournal,2006,1(3):61-87.

[6]BeRLea,meanSG.themodernCorporationandprivateproperty[J].macmillan,1932,20(6):25-49.

[7]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BettiSC,BiZJaKJ,CoLeSJ,etal.StockandoptionGrantswithperformance-basedVestingprovisions[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10,23(10):3849-3888.

[9]纬そ,张海平.股权激励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1(11):118-126.

[10]张双才,郭聪媛.股权激励对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4(10):94-100.

[11]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80.

[12]程隆云,岳春苗.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17-22.

[13]许汝俊.董事会视角下管理层股权激励有效性研究――来自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5(34):107-122.

[14]缪富民.论企业高管股权激励有效性[J].财务与金融,2008(4):83-86.

[15]吕长江,严明珠,郑慧莲,等.为什么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J].会计研究,2011(1):68-75.

[16]辛宇,吕长江.激励、福利还是奖励:薪酬管制背景下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定位困境[J].会计研究,2012(6):67-75.

[17]王新,李彦霖,毛洪涛.企业国际化经营、股价信息含量与股权激励有效性[J].会计研究,2014(11):46-53.

股权激励的条件篇5

【关键词】股权激励;确认和计量;业绩考核指标

随着公司股权的日益分散和管理技术的日益复杂化,许多大型公司率先采用了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模式,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普及性地发展。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较为滞后,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上市公司无法推出标准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因此,尽管有些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制定股权激励计划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试点,但仍然还不能公布完整的方案。可以说,虽然我国有部分上市公司已经采用业绩股票、股票增值权、员工持股计划等股权激励形式,但国内上市公司至今还没有一家公开推出标准的股票期权计划,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是极不相称的。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了wto,上市公司将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如何采用合理的激励方式留住核心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加强对股权激励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探讨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主要类型

1、股票期权。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该股票期权实质上是一种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的认购权证。目前,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是采用股票期权方式。

2、股票增值权。股票增值权是指激励对象按照股权激励方案约定的条件,享有或承担一定数量的因股票市价上涨所带来收益或因股票市价下跌引起损失的权利。

3、定向增发限制性股票。定向增发限制性股票是指在满足股权激励方案预设条件的前提下,激励对象可以按预先确定的价格定向认购本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但此类定向增发的股票只有在满足解锁条件时才能取得其所有权。

4、向股东受让限制性股票。向股东受让限制性股票是指在不增加本公司股本的前提下,激励对象按照股权激励方案约定条件,从本公司的股东处无偿获得或以约定价格受让一定数量的股票。

5、提取股权激励或奖励基金。提取股权激励或奖励基金是指在满足股权激励方案约定条件的前提下,提取一定比例的激励或奖励基金,并且该基金只能用于为激励对象购买本公司股票。

二、股权激励价值的确定

股票期权制度之所以能够成为有效激励的薪酬形式,必要的假设是股价能够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即本来的盈利能力。在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中,由于股票价格反映该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由此形成了度量高层经理人员业绩的评价功能。英、美公司普遍运用了证券市场的这种度量评价功能,通过经理人员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对经理人员进行长期激励。但目前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股价经常出现大幅度波动,与上市公司的预期盈利脱离了关系,使得证券市场评价经理人员业绩的功能被扭曲。我国股票市场还不十分完善,制约了期权定价模型的应用,很难准衡量公允价值,从而限制了这一方法的效果。在现行条件下,我国在实务中不宜以允公价值作为期权的计量基础。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采用内含价值法,即将授权日股票价格和行权价格之间的差额确定为企业要付出的代价。具体而言,内在价值法会计处理的基本程序是:在每个会计期末,将股票价格与行权价格进行对比,如果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行权价格,说明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为零,不必进行会计处理;如果股票的市场价格高于行权价格,则其差额应作为递延费用,并在以后的服务期间平均摊销,同时确认资本公积金;待股票期权执行后,将资本公积金转为股本。但是,内含价值法也有一些缺陷,在含权日期间,由于价格的剧烈波动,内含价值可能会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影响了会计计量的公允性。在一定条件下,最小价值法也是对经理人股票期权进行会计处理的选择,这种方法以股票现价减去合同存续期内预期股利和行权价格的现值作为股票期权的价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受股票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对那些现金股利发放相对稳定的公司,把过去的股利或者以此为基础预测的未来股利作为未来的预期股利,计算行权价格和预期股利的折现值,从而可以计算出企业应当确认的最小费用。在会计上通过递延费用科目核算,以后进行摊销。

三、完善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的建议

1、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的形成是以完善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体系为背景的。因此,我国要实施股权激励,首先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升发和利用;其次,要逐步培育竞争性的经理人才市场,使经理人员职业化,实现企业和经理人员的双向选择,促进经理人员的自我约束。由于我国的经理人市场并不健全,很多国企的经营者也不是由真正承担风险的资产所有者从竞争市场来选择,而是由政府丰管部门任命,具有很强的政治因素,因此只有加强经理人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股权激励机制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完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是股权激励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各公司由于所处的行业、发展状况等的不同,必然要求其设计应该灵活,切不可死板硬套其他公司模式。在制定过程中可以尝试多样化的业绩指标和指标组合,最好做到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并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用,物质与非物质奖励并用,建立客观综合的指标体系。

3、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股权激励的实施能够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股权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在公司内部构建有效地监督约束机制以此牵制各相关利益主体问的相互关系十分必要。我国应该加快企业改革、公司化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提高股权激励制度的激励强度。同时要发挥好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约束职能、加强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并加大对经营管理层必要的监督和约束,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推动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股权激励的条件篇6

如今,股权激励越来越受到重视,普及率日增。截至去年10月底,沪深两市已有775家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涉及股权激励计划1077个,其中229家推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股权激励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2月,克明面业、江南嘉捷、永新股份等众多上市公司了注销部分股权激励股票的公告――激励对象离职,公司注销其未解锁的股票,这是和平处理。也有涉及重大纠纷、诉诸法律的处理方式,其中王茁与上海家化2014年的股权激励官司至今未见尘埃落定的公开信息。

从公司的角度出发,股权激励是为了提高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增进工作效率,提高公司收益,因此一旦离职就不应当继续享有股权激励,应注销、转让给其他股东或支付给公司违约金。而从员工的角度看,股权应当由自己处分。公司到底该如何合法、合理地处理好人走了股权激励怎么办这一问题?

激励纠纷不断

近年来,员工离职后的股权激励纠纷不少。

上海家化董事会认为,王茁对公司内控管理上存在重大缺陷负有责任,解除其总经理职务,王茁尚未解锁的股权激励股票2014年6月被回购并注销,数量为315,000股,每股价格10.94元,回购总价款3,446,100元。回购价是彼时市价的三折。这笔钱数额不小。王茁称,“我并不是不看重钱,我其实很看重钱。”当年,在胜诉劳动仲裁后,王茁和上海家化的股权激励官司开打。

2015年的富安娜天价股权激励索赔纠纷案和回天新材股权激励纠纷案,都是因为高管离职跳槽并套现而引发的纠纷。这两起激起业内争议的案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由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激励时,与员工签订股东协议,对股权激励作出限制性的规定,包括在一定年限内不辞职、不发生侵占公司资产导致公司利益受损的行为,否则需将所持股份转让给其他股东,或者向公司支付违约金。这两起纠纷最终以公司胜利告终,富安娜案件获赔超过4000万元,堪称a股“史上最贵”的股权激励索赔系列案,回天新材公司已依法追索了1500万元。

此外,近年离职股东公司章程无效的案例渐多,大多因为公司股东会通过《股权管理办法》,规定“股东因为岗位发生变化、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关系而导致其所持有的股份必须转让”,而离职股东持异议不愿强制转让。这些案件中,各地法院都持有近乎相同的态度,即公司可以对股东转让股权进行限制,但这种限制不能直接剥夺股东自身应享有的自益权,除非得到股东本人的同意。股权转让前,原股东仍应享有分红的权利。有法院提出,“虽然规划公司的股东均应受公司章程和《股权管理办法》中股随岗变规定的约束,但股东对其所有的股权仍享有议价权和股权转让方式的决定权。”

因此,在实施股权激励时,需考虑如何采用合法合理的方式,对离职股东加以限制。是采取股东协议的方式,还是利用章程进行约束?值得思索。

双重法律关系

公司可以与员工签订股东协议,约定股权激励的条件、方式和离职必须转让股权或者支付公司违约金,这种协议实际上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由于该强制退股行为系采取股东事先约定主动转让股权的方式,并不违反法律法规相关的强制性规定,应当认定其具有约束效力。从富安娜和回天新材案可以看出,法院支持股东协议可以就股权激励对离职股东进行约定,离职了就强制股权转让或者支付违约金。

当然,在签订这种股权激励协议时,员工往往处于谈判的劣势地位。回天新材案中股权激励纠纷案件中,股东戴宏程表示,“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考虑那么多,公司要求签字,我们就签了”。股东许俊则表示,“我们对这样的《协议书》有异议,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作为员工是处于弱势的,你如果不签,就可能拿不到股份,员工相当于没有选择。”

由于被激励的对象是员工,在股权激励后与公司之间既是劳动关系又是“股东-公司”关系,因此股东协议也具有劳动合同和民事合同的双重性质。在富安娜股权激励纠纷案中,就引起了法律适用争议,究竟是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还是民商事法律规范的内容?该案的一审法院认为,由于被告的股权收益是依股东身份而获得的,不是劳动报酬,违约金也是完全依据被告股东身份而做出的,应当适用民商事法律规范调整。违约金条款实际上只是股权回购条款,一旦股东辞职,就触发收益转让的条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违反义务履行的情形。

事实上,员工通过签订股东协议建立的股东-公司关系来源于劳动关系,且劳动关系不受股东-公司关系的影响,因此股权激励协议虽然适用民商事法律规范调整,也不能违反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如剥夺劳动者的自由择业、辞职等权利。

章程限制讲究

世界范围看,各国公司法大多允许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进行限制。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司的章程在初始订立时,体现更多的是合意原则,股东全体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初始章程。然而章程修改时,只需满足三分之二的资本多数决形式:很多时候,沦为控股股东对公司股权洗牌的工具,排挤少数股东。实践中,法院认为未经股东本人同意,利用资本多数决修改后续章程,强制股权转让的行为无效。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

因此,从公司合同的角度,需要区分初始章程和后续章程。就初始章程而言,股东合意一致设定的股权强制转让负担,应当认为是一种自愿约定;而后续章程修订中,如果设置了股权强制转让的负担,也应当得到该条款约束下的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

善用股东协议

处理好离职后股权激励问题,公司可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激励计划尽量采取股东协议的形式,与特定的被激励员工签订,明确合同的性质、股权激励适用的条件、时限,离职股东必须强制进行股权转让,将收益返还给公司等。

股权激励的条件篇7

应用RosenbaumandRubin(1983)的匹配方法分析股权激励对投资非效率的影响,以除股权激励因素以外的公司其他特征变量相近为依据进行样本配对,分析股权激励的激励效应,减少了样本选择偏差。结果表明:(1)股权激励对投资非效率、过度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对投资不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在国有属性的调节作用下,股权激励计划对非国有企业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强于国有企业;(3)国有企业的“期权激励”与“股票激励”方式对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没有显著差别,非国有企业的“期权激励”方式抑制作用强于“股票激励”方式;(4)在股权分散的条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投资不足有显著抑制作用;在股权集中的条件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投资不足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股权激励;过度投资;投资不足;匹配方法

文章编号:1003-6636(2013)03-0029-08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产生了委托-关系,从而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为解决委托问题,实施股权激励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能够使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处于一致,减少问题。先前对股权激励效应主要分析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其做法主要有两种,第一,对两组样本的绩效直接进行比较,分析股权激励相对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绩效差异来判断前者是否相对优于后者。然而,分析两组绩效差异时,绩效本身还受到除股权激励这一因素之外的公司其他特征变量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可能错误地导致了股权激励效应,从而存在一定偏差;第二,设置股权激励哑变量来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股权激励效应,这种做法很容易因为哑变量具有内生性而使系数产生估计偏差,比如说会受到公司规模、董事会特征等影响而使股权激励具有内生性,从而产生样本选择偏差。因此,我们希望激励组与非激励组公司除了在是否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这一条件差异外,在其他的特征变量尽量相近或相等,从而降低样本选择偏差。

Heckman(1979)提议使用两阶段方法来降低样本选择偏误,然而,LaLonde(1986)对此方法提出批评――研究中所得出的结果往往会因为模型设定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Rubin(1973)提出配对方法(matchingmethod)来解决上述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其基本概念是针对实施股权激励的每个样本公司,在未实施股权激励组样本中选择特征变量相近的样本作为配对样本。在配对完成后,两组样本在某些特征变量将趋于相等,因而,两组样本投资非效率差异将可归因于是否采取股权激励计划的影响,降低了特征变量差异在分析股权激励影响对投资非效率原因时的干扰。然而,若特征变量相当多时,Rubin(1973)的方法会使得多个特征变量相等的条件不可能实现。RosenbaumandRubin(1983)提出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Scorematchingmethod),其基本思想是在匹配过程中将多维特征变量降到一个维度变量,首先根据多个特征变量估计倾向得分值,即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概率函数,然后针对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每一家样本公司,在未实施股权激励的样本中寻找倾向得分相同的样本作为配对样本。这方法将同时解决样本选择偏差和多维度变量的问题。

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那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能不能降低股东与管理层的冲突,降低公司的成本,促进公司的投资效率呢?本文主要使用Rubin(1974,1983)发展的匹配理论来分析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过度投资、投资不足的影响,通过匹配使得股权激励组与非激励组在除股权激励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上尽可能相同,且样本保持一定的随机性,从而减少样本选择偏差,得到一定可靠程度的结论。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发展

(一)股权激励与非效率投资

问题可能导致过度投资。企业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股东-管理层之间就会出现委托冲突,管理层会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Jensen(1986)指出管理层为了追求私人利益,盲目扩大企业规模,享受在职消费,将自由现金流投到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从而导致企业过度投资,这便是管理层“帝国建设”一说。Richadson(2006)曾建立一个投资效率模型,检验了过度投资、投资不足与自由现金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现金流越多的公司,过度投资现象越严重。唐雪松等(2007)、王彦超(2009)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投资行为。

问题也可能导致投资不足。企业的资本投资对于管理层而言是存在成本的,因为管理层在投资决策时要通过学习新知识来了解投资项目,而且还要承担因投资项目可能失败所产生的风险和损失,其声誉也可能受到影响,管理层可能放弃那些不利于维持其地位的一些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从而导致投资不足。

为了解决问题,西方的经验表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股权激励,是降低公司成本,解决管理层和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有效手段。Jensenandmurphy(1990)建议企业增加股权激励的使用,认为股权激励机制与公司股东财富正相关,是管理层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的有效工具,股权激励使管理层更加努力工作,积极寻找各种投资机会投资,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趋同,投资不足现象有所缓解,但也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过度投资。为此,得到我们的第一个假设:

H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权激励与公司的投资不足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且方向为负,即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投资不足,但股权激励也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增加,从而导致股权激励与非效率投资的关系待定(这里把过度投资、投资不足统称为非效率投资)。

(二)股权激励与成本

理论认为,管理层激励机制有利于减少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先前大量文献支持这个结论。Jensenandmeckling(1976)指出企业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增加成本。通过管理层持股等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减少成本。murphy(1986)指出管理层薪酬契约的设计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股权激励比薪酬契约具有更好的激励效应。ang、Cole和Lin(2000)指出管理层的所有权份额与成本负相关。tzioumis(2008)以美国1994―2004年股权激励上市公司样本研究发现: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相应的成本会减少。我国学者廖理等(2004),陈冬华等(2005),周中胜(2008)也进行了相应研究,支持相应结论。我们认为股权激励机制具有“利益趋同效应”,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使管理层与股东利益趋同,从而减少成本。因此得到我们的第二个假设:

H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权激励与成本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能够显著减少成本。

(三)不同激励方式与非效率投资

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以及限制性股票是我国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主要方式。根据《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号》的规定,限制性股票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50%,这表示限制性股票降低了管理层的风险,从而股权激励的激励效应降低。而股票期权有一个非负的不对称回报产生的货币收益,只有当股价超过执行价时,才会有效,这个凸支付函数提供了经理人一个激励,使他们在项目和战略选择时,较少进行风险规避。Richarda.Lambert等(2004)通过数值计算结果显示,激励成本是股票期权执行价格的减函数,股票激励是执行价格为零的期权激励的特殊情形,股票激励方式是成本最高的激励方式。于是,得出股票期权激励优于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的结论。Haugen和Senbet(1981)指出股票期权激励能够减轻问题,使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一致,股票期权有一个非负的不对称收益,这个凸收益函数激励管理层有更少的风险厌恶。因此,我们得出第三个假设:

H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票期权对投资不足的激励效应强于非股票期权。

(四)产权属性、股权集中对股权激励效应的调节作用

我国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多数国有控股公司采取由授权投资机构全权行使国有股权,导致这些机构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追求自身利益,使得国有企业问题相比非国有企业更为严重,比如较高的在职消费、追求投资规模而非投资效益、投资效率低下等。同时国有企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总是将政治稳定与资产增值目标混在一起,并且经常以前者取代后者,牺牲了效率。

股权集中度也会影响股权激励效应,股权越分散,管理层拥有的控制权就越多。在股权分散的条件下,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能力就会减弱,从而加重了管理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实施股权激励机制会部分解决问题,股权的相对集中提高了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控制能力。在股权分散下,股权激励效应应该增强,股权相对集中的条件下,激励效应应该减弱。为此,我们得到以下假设:

H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产权属性、股权集中度对股权激励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即国有属性、股权集中度弱化了股权激励对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

三、实证分析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匹配理论选择样本,并估计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参考Rubin(1974,1983)潜在结果框架,设Yi1与Yi0为i公司采取股权激励与未采取股权激励时的投资非效率。在这两种情况下的非效率差异为:τi=Yi1-Yi0。则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相对于未实施股权激励时的投资非效率差异即股权激励的平均处理效果att(averageeffectoftreatmentonthetreated)。

为了获得股权激励的平均处理效果,在计算倾向得分之后,需要对处理组与控制组匹配,常用的匹配方法主要包括:最近邻匹配法(nearestneighbormatching)、半径匹配法(Radiusmatching)、马氏距离匹法配(mahalanobisDistance)、核匹配法(Kernelmatching)等。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股权激励的条件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股权分置

一、引言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效的激励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受到了政府和企业管理的高度重视,其推行也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新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开辟了我国股权激励的法律通道。证券市场全流通的逐步完成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法规的出台使得股权激励的研究在当前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对我国目前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和特点的分析,归纳出其中的问题并以期为推行股权激励机制提出建议。

二、股权激励制度简述

股权激励,是一种董事、监事、公司高管、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以及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其他员工通过一定形式(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和管理层收购)获取公司部分股权的长期性激励制度,使经理人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

对我国而言,采用股权激励形式的薪酬机制具有以下好处:一是可以降低公司的委托成本;二是可以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三是能够减少公司的现金负担。在我国实行股权激励,建立新的企业薪酬决定机制,将有效地推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进程,有效地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长期激励不足问题,促使高管人员与所有者的利益目标趋向一致,并可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三、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实施现状

1、股权分置改革使股东之间的利益趋于统一

股权分置是我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产生的,它给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带来了许多负面冲击,最大的负面影响是造成了非流通股股东(国有股和法人股)和流通股股东(社会公众股)的利益分裂与冲突。不能流通的大股东和能够流通的小股东,他们的利益不能得到统一和协调,其结果是在流通股东分散的条件下,大股东独掌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往往沦为融资平台,他们选择侵蚀小股东的利益而不是追求公司自身的发展,因为这是他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在契约理论下,公司制度的主要矛盾是拥有所有权的委托方和拥有经营权的方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国当时的情况下,却表现为委托方自身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如何使方―经理人更好地为公司服务,则成为了次要矛盾。

股权分置改革后,各个上市公司逐步取消了非流通股,统一了各类股东的利益取向。股权分置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委托方自身的矛盾,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更趋一致了,市场因为股改变得更为有效了,证券市场也改变了原来只是一个融资和炒作的场所的面貌,而具备了投资的价值。截至2007年底,已完成或者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占沪深两市应股改公司的98%。股权分置改革为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使得市场的委托―关系变得清晰。

2、股权激励制度的法规制约因素逐一解除

2006年1月,中国证监会正式《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办法》对公司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股票的流通、激励的对象、激励的方式以及股票的行权期、行权价和禁售期等个中细节问题做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办法》的出台,标志着股权激励在中国有了专门的法律规和指引,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新时代帷幕也就此拉开。

《公司法》也进行了相应的修订,解决了原来阻碍股票的来源和流通两个根本问题。修订后的《公司法》第142条放宽了转让本公司股票的限制,一是将禁止发起人转让所持股的期间从3年减为1年,二是将公司董事会、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所持股份在任期内不得转让,改为可以有条件转让,放松了转让限制,从而扫清了股权激励的利益兑现机制存在的障碍。第143条放宽了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的条件,修订前的公司只准许两种情况,即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此次《公司法》修改,增加了上市公司可以回购股份的情形,并且准许公司对回购的股份在一定期限内持有。更重要的是,本条规定确认了公司可以回购本公司股份作为职工的奖励,从而拓宽了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

修订前《证券法》第76条规定内幕知情人不得买卖证券,但参加股权激励设计的多为公司高管人员,这些高管人员作为经营层通常是内幕信息知情人,如果禁止其买卖证券就等于没有了利益兑现机制,失去了股权激励的意义。修订后的《证券法》破除了这一障碍,允许内幕信息知情人买卖证券,但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防止其利用内幕信息操纵市场,规定了在内幕信息公开前内幕信息知情人不得买卖证券,同时还规定了内幕交易行为给投资者造成后应承担赔偿责任。

3、相应的会计税收制度不断完善

股权激励制度的顺利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制度的协调与配合,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是落实股权计划利益兑现机制的重要一环。我国会计政策之前没有关于股票期权的会计准则和规定,公司难以对此类行为进行较为恰当统一的会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票期权的有效实施。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弥补了我国之前会计制度对股权激励确认、计量的空白,规范了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关于〈公司法〉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也明确指出了公司收购本公司股票的财务处理问题。财政部《关于上市公司提取激励基金会计处理征求意见复函》再次重申了公司奖励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支出,应当记入成本费用,不能作为利润分配处理。公司发生设立中高层管理人员激励基金的行为,应当在公开披露文件中披露有关的决策程序、实际决策情况以及激励基金的发放情况,并在财务报表附注相关部分对会计处理情况做出说明。

在税收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下发的《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35号文件”),以及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下发的《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以下简称“补充通知”),完善了我国现行的股票期权税收政策。

与以前文件相比,35号文件及补充通知在内容上更加完整、详细,而且对相关术语进行了解释,包括股票期权、授予价、股票期权的转让净收入等,使得税收征管的依据更清晰。35号文件还明确了纳税环节,如在授予环节不纳税,行权时按工资薪金所得纳税,出售时按财产转让所得纳税,拥有股权所获利润分配所得按股息、利息、红利所得纳税等。此外,35号文及补充通知对股票期权收入给予了更多税收优惠。

4、股权激励方案纷纷出台

股改实施两年以来,股改公司纷纷推出包括股权激励计划在内的股改方案。从实践来看,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方案五花八门,其主要的模式类别有以下几种:业绩股票、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延期支付、员工持股、管理层收购等等。目前已通过的股权激励方案可归纳出以下特点。

第一,各方案中股票行权方式较为相近。目前公布的大部分股权激励方案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对被激励者一次授予可行权额度而分期分批行权。例如,在农产品股权激励案中,规定管理层分三年以每股3.5元获得所授期股;其他几家公司如深纺织、新大陆等其所获股权也是在三年内分批行权。

第二,各方案行权标准差异较大。根据《办法》中的规定,激励股权是指激励对象按照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条件,从上市公司获得的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但从目前的已有激励方案来看,其条件的规定主要取决于业绩是否达标,但是在业绩标准的选择上差异较大。有的采用传统观念上的净利润作为指标,除此之外,净资产增值率也是部分公司作为参考的指标。但是,目前还未见到以股价作为业绩考核的成功案例。考察G恒丰、G柳化等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可以发现这些例子均不同程度地说明这一现象。

第三,各方案中定价方式种类繁多。《办法》确立的行权价格确定机制是与市价为基准的,与净资产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在《办法》出台之前,不少公司采用与净资产挂钩来确定行权价,对市净率较高的公司,按净资产来确定行权价对激励对象更加优惠;另外,采用固定行权价格的公司所占比例也比较高。这样的方案的定价方式与市价的结合并不足够,因此在《办法》的约束下可能存在按《办法》规定进行调整。即使在《办法》规定要求之下的方案中,其定价方式也不尽相同。

第四,各方案激励的股票来源渠道简单。《办法》中对激励股票来源的规定比较简单,即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或回购本公司股份或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从实际中来看,许多参与股改的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中非流通大股东支付对价后的股票中分割出一部分股票是其股权激励之股票主要来源。虽然与《办法》不尽一致,但不排除其合理与合法性。而其他方案中股票的来源还是归于办法规定的基本形式,未见有较为合适的其他来源。

四、完善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

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推出的激励计划看,评价被激励对象能否行权的条件主要是财务指标,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财务指标易被人为操作,高管可以利用职务之便和技术之便调整财务考核指标,使行权变为可能。因此,除财务指标这一定量指标外,还应设计必要的定性指标。如考核被激励对象的品德、执业能力、执业水平等。不断完善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

2、建立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股权分置改革后,股东利益实现统一,委托人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委托人和人关系成为了主要矛盾,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将逐渐取代行政任命的用人制度。建立以经营能力为标准的经理人市场,公平竞争,有效监督,才能使股权激励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3、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如今阻碍股权激励制度实施的一些法律法规已经得到了修改,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还需要更为详尽的法规准则出台,使公司的具体业务能顺利规范的得以展开。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到成熟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宁可走的慢一些,但是要走的稳一些。通过不断的改善和发展,形成适合我国企业使用的股权激励机制。随着国内各种要素市场的不断成熟和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日益完善的股权激励机制将越来越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为我国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柒鹏:全流通时代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研究[J].时代金融,2006(8).

[2]徐永前:经理人投资必备――股权激励法律法规及政策全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股权激励的条件篇9

本文先对我国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介绍,接着从股权激励机制的定义和财务风险进行说明,然后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案例从其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企业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后的变化,从而得出股权激励机制是如何对企业进行影响,并对其股权激励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恒瑞医药;股权激励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高级管理人才和核心技术人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意识到留住优秀人才对其发展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开始实行股权激励。

其实股权激励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之后在美国得到逐渐推广,并开始在欧美和日本盛行。该机制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为我国所运用,但是我国企业前期所实行的股权激励均是在自发的前提下进行的,政府并没有颁布相关的法律对民间的股权激励行为加以引导。直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正式实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并相继在2006年进行了关于《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用办法》、《公司法》和《证券法》的颁布修改,使我国股权激励的实施有法可依。

本文希望通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案例,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等方面分析企业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后的变化,从而了解股权激励对企业的影响。

一、股权激励的涵义及财务风险

(一)股权激励的涵义

股权激励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让激励对象与企业的利益达成一致,更好地获得职工服务从而实现长期发展目标,并达到激励、留住核心人才的目的,而有条件地给予管理者以及核心人才股票、股票期权或股权等形式的一种激励机制。由于股权激励可以协调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矛盾,防止管理层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背离股东的利益;同时由于股权激励机制解决了企业委托关系,使得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会更多地从企业利益角度出发,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股权激励机制。

股权激励主要以股票期权、业绩股票和限制性股票、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延期支付、账面价值增值权等实施方式实现。其中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较常为企业所使用。

1.股票期权

股票期权是指激励对象可以根据之前签订的合同从企业获得相应股票的权利,但是激励对象必须在约定时间范围内实现合同要求的条件,才能通过支付合同激励计划所规定的行权价格获得股票。激励对象在可行权期内可自行决定是否行权,但是不能对其进行转让、质押或偿还债务。

2.限制性股票

限制性股票是由企业以股票的方式授予激励对象的,但需要在限定的期间内达到约定条件后,才能取得该股票的股权激励方式。限制性股票是为实现企业某项或某些特定目标而实施的激励计划(如扭亏为盈等),其授予的股票数额与公司业绩无直接关系。

(二)股权激励的财务风险

虽然股权激励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但是由于管理者既是激励对象同时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负责人,所以股权激励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行权条件的实现具有可操纵性,容易导致激励对象为实现行权条件,做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

1.人为控制利润影响股价

“身兼两职”的管理者将会比其他股东或所有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容易造成管理者通过人为控制利润从而影响股价,以满足行权条件,甚至故意做低利润从而获得一个较低的行权价格,并在行权期快要到来之时把企业的利润大幅度拉高,从而可以为自身获取巨额收益,但损害其他股东利益。

2.高级管理人员抛售股票套现

法律规定,高级管理者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上述人员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①但是仍然有许多高级管理人员选择抛售股票套现,虽然抛售比例不能超过所持股票的25%,但抛售股票收益是其正常工作时获得工资薪酬数倍,这就导致了拥有大量企业股票并且不具有控股权利的高级管理人员对抛售股票套现具有强烈的欲望。

高级管理人员大量地抛售股票套现不仅破坏二级股票市场秩序,还动摇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3.增加公司激励成本

股票价格的变动受许多因素影响,当外部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时,可能管理者并没有发挥作用,如果企业股票价格依然不断上涨,就使得管理者在没有付出任何努力的情况下获得高额的收益。

4.行权条件低

股权激励目的是通过将管理者利益与企业联系起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的行权条件普遍偏低,不仅没有起到激励作用,而且还成了变相派发红利的方式,成为管理者获取自身利益的漏洞,最终损害企业和所有者的利益,违背了当初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目的。

二、恒瑞医药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股权激励机制已经成为企业用来激励管理层,留住核心人员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选择恒瑞医药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的原因主要是恒瑞医药在医药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对其进行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恒瑞医药及其股权激励内容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276,下面简称“恒瑞医药”)原名连云港天宇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同时集科研、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医药上市企业。恒瑞医药的抗肿瘤药在国内畅销,排名第一,所占市场份额超过12%,是国家定点品生产厂家。是国内首次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的制药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家注射剂获准在欧美上市销售的制药企业,在中国制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②(见表1)

(二)恒瑞医药实行股权激励的影响分析

下面将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分析恒瑞医药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影响。

1.从盈利能力方面分析股权激励对企业的影响(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从2013年至2015年恒瑞医药净利润每年比上一年有所增加,到2014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在2015年大幅上涨,反映出恒瑞医药在2014年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有效地提高管理层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发展。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从2013年至2014年相对持平,但2015年呈现大幅度上涨趋势。2013年至2015年恒瑞医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逐年上升,特别在其宣布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呈现较大幅度增长,2015年达到每股1.11元。

由此可见,恒瑞医药在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都呈较快的增长趋势,说明每一股东权益产生的收益增多,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体现股权激励能够有效地协调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提高企业利润,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2.从偿债能力方面分析股权激励对企业的影响(见表3)

虽然恒瑞医药从2013年至2015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至少维持在6%以上,远高于同行业水平,但在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流动比率的变动趋于平稳,基本围绕着9%至10%波动,速度比率则基本是在8%和9%之间上下波动。反映出恒瑞医药的短期偿债能力趋于平稳,对企业进行投资的资金保障系数较高,资金状况良好。

虽然恒瑞医药从2013年至2015年资产负债比率总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但远低于同行业水平,并在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趋于稳定的9%至10%之间,说明企业资金需求较低并稳定,自有资金基本可以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资金比例中属于借入部分的资金比例较低,企业财务风险较低。

通过偿债能力方面分析可以知道,恒瑞医药在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从成长能力方面分析股权激励对企业的影响(见表4)

恒瑞医药2014年比2013年的净利润增长率有所增长,直到2015年净利润增长率大幅度增加,说明企业的获利增长能力提高。

从2013年至2014年恒瑞医药净资产增长率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状态,到2015年净资产增长率加速增长达到27.35%,说明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企业的净资产增长率增长速度加大。

从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的角度分析,体现出企业在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其成长能力得到提高。

三、本文结论及建议

(一)本文结论

通过上面对恒瑞医药分析可以知道,恒瑞医药在实行股权激励后,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都得到提高,体现股权激励的实施对企业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股权激励使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优化企业的管理结构,激励管理者的同时也约束着管理者。

但由于实施股权激励时,管理者既是激励对象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负责人,这容易导致管理者通过人为操作使股权激励机制成为管理者为自身输送利益,损害企业长期发展。因此企业在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时注意其存在的风险。

(二)对恒瑞医药股权激励的建议

虽然上文分析了恒瑞医药实行股权激励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恒瑞医药的股权激励仍存在没有切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下面对恒瑞医药股权激励提出相关的建议:

1.适当提高行权期解锁要求

恒瑞医药在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时要求行权期的解锁条件分别是2014年至2016年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不能少于13.5亿元、15.1亿元、17.4亿元,以及营业收入分别不能少于70.7亿元、80.7亿元、92.2亿元。(见表5)

从表5可以知道,2013年企业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到17%,但企业在制定计划方案时规定2014年至2016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的同比增长最多只达到15%,而2014年更是只有11%。并且要求达到的2014年至2016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均是14%,但是在2013年时便已经达到了14%。即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期间的三年所要求的指标增长幅度均低于或仅等于以前的要求。

而从相关资料得知,恒瑞医药从2011年至2014年净资产收益率均达到30%以上,分别是33.26%、32.92%、31.19%、30.84%,虽然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仍然稳定在30%以上;只要把净资产收益率维持在30%左右,激励对象便能轻松达到股权激励计划的解锁条件。为了更好地起到激励作用,企业应适当上调行权期的行权条件,避免激励对象轻易地实行行权条件,导致激励作用降低。

2.提高行权价格

根据新浪财经网恒瑞医药的数据显示,恒瑞医药股权激励的授予价格是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告前20个交易日企业a股股票交易均价34.31元的50%制定的,为每股17.16元,后调整为15.51元。

而恒瑞医药的股价一直维持在23.79元以上;即只要激励对象完成行权条件,就必然可以从中获得收益,使得激励对象缺乏努力工作,促进企业发展,提高股价的动力。企业应提高行权价格,增加管理层提高股价的压力,使得他们更加努力工作,提高企业业绩,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42条.

②企业背景资料根据恒瑞医药官网中的恒瑞概况整理得出.

参考文献:

[1]李振华,冯琼诗,林大庞.CFo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2(5):176-179.

[2]天亮,王继承,张小宁,罗中天.股权激励机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薛中行.中国式股权激励[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14.

[4]朱敏,张宏敏,屈增龙.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5]李峰,方炜.股权激励下经营者综合业绩评价指标研究[J].价值工程,2012(32):129-132.

[6]丁保利,王胜海,刘西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发展方向探析[J].会计研究,2012(06):76-80.

[7]黄文静.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的动机[J].中外企业家,2014(04):60-62.

股权激励的条件篇10

引言

股权激励是以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员工及其他人员进行长期激励的方式。国外股权激励制度始于大约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股权激励随着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拉开了大幕。国资委和证监会先后多次了关于股权激励的管理法规和办法,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行为进行了规范。随着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股权激励作为激励管理层与核心骨干,营造高效、诚信、共赢团队的重要选择。股权激励是否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目前仍未达成一致的结论。然而公司自身对激励模式与对象的选择不合理、激励期限与考核指标疏于设计等契约层面因素也是制约着股权激励发展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契约结构研究的必要性。

一、股权激励契约要素研究的现状

Jensen&murphy(1990)提出经营者激励的真正核心问题不在于给予多少,而在于如何给予,从而产生了经营者激励契约观[1]。Stephen(2008)[2]指出,相对于激励力度而言,激励契约结构是决定经营者薪酬激励有效性更为重要的因素。国内学者刘浩、孙铮(2009)[3]在对西方股权激励契约结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该问题给予了系统性的阐述。他们指出,直接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够的,还需从微观层面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即从股权激励契约本身入手,详细探讨股权激励契约的选择、条款设计、实际执行中的操纵、契约修改等关键环节及其经济后果,是了解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桥梁的重要思路。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普遍意识到,在既定规则的约束下,如何选择契约要素,构建合理的契约结构,从而使股权激励达到原始初衷,才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核心,也是股权激励研究的趋势所在。

Zattoni和minichilli(2009)[4]以1999―2005年的意大利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Logit模型考察了激励对象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激励对象(如高层经营者、技术人员或其他人员)的不同并没有使股权激励效应发生本质变化,但股权激励效应会随激励人数的不同而迥异,激励对象少于10的激励效果更加显著。吕长江等(2009)[5]以2005―2008年公布股权激励草案的公司为样本,通过考察窗口期CaR的情况发现,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激励条件和激励有效期的改善增加股权激励方案的激励效果。

目前,对股权激励契约要素的研究侧重于各契约要素对激励效果的影响。本文从契约要素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对229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草案分析,研究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契约结构设计的现状和特点,并对如何设计合理的股权激励提出一些建议。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契约结构的特点

我国在2006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自此上市公司才有了真正意义上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为了客观地反映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情况,选取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公布激励草案的境内上市公司为样本。考虑到极端值对数理统计结果的不利影响,剔除了业绩过差的St和pt公司,并且去除了中途停止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不完整的上市公司,同时也不包含金融类公司,最后选取229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一)股权激励有效期偏短

相关办法规定,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应包括行权限制期和行权有效期,原则上不得少于2年,在限制期内不可以行权。同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也做了相关规定,股票期权的有效期从授权日计算不得超过10年。根据样本数据的统计结果,229家上市公司选择的激励年限平均只有5年。其中,选择激励有效期在4―5年之间的企业占最大比例,达到75%;5―7年的占16%;8―10年的占7%;1―3年的仅占2%。从总体分布情况来看,激励有效期偏短,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上市企业股权激励有效期统计

(二)股权激励模式以股票期权为主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标的物是股权激励的载体,对于激励实施的效果影响很大。股权激励标的物主要可分为股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等。根据统计结果,使用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模式的有176家,占总样本的77%;限制性股票的有51家,占比22%;而选择其他几种方式的企业都比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我国上市公司多数倾向于选择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值得注意的是,样本公司中华菱管线的激励标的物是股票增值权,这与激励对象包括外籍高管有关,因目前的法规暂不允许外籍人员直接持有国内a股,所以公司以限制性股票激励其他中国高管,而以股票的增值利润作为外籍高管的激励。

(三)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单一

行权条件中指标选用的统计结果是,20.09%的样本公司行权条件中只有一个指标,63.32%的企业选用两个指标,14.85%的企业选用三个指标,而有四个和五个指标的公司只分别有1家和3家。并且对其中常用指标的统计显示,有158家企业选择的指标中包括净利润增长率,有145家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而净利润、净利润增幅、主营收入增长率、每股收益的出现次数分别为46次、18次、29次、12次。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行权条件中衡量公司业绩的主要参考指标为净利润增长率和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两者均为动态的财务指标。企业的业绩指标设定通常以财务指标为主,因为财务指标是量化指标,可以直观的进行考察,但这样有失全面,不利于激励效果的实现。

(四)高管授予比例适中

授予激励对象以合理的激励股权数量,即根据激励对象的重要程度以及贡献期望,合理地分配激励股份。证监会规定股权激励额度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票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但对于激励力度的分配,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可以选择只对高管或核心技术人员进行股权激励,也可以按一定比例给两者分配相应的数量。样本数据显示,大部分公司选择两者兼顾,高管授予比例集中在40%以下,说明大部分公司考虑到了对公司有贡献的核心技术人员或业务人员,甚至普通员工也可以享有激励,这样有利于形成公司内部的公平状态,稳定人心,增加积极性。

三、股权激励契约要素设计的建议

(一)制定符合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

股权激励作为一项长期机制,其原理是通过委托关系,运用激励与约束机制限制和引导管理层,以达到减少成本、增加公司效益与长期激励等效应。由于股权激励的实施是受一系列内外条件影响的,在条件或时机不适宜的情况下,股权激励方案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公司应该在不违背国家关于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的阶段、未来发展的方向等实际条件,统筹兼顾管理层、股东、员工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制定高效精细的股权激励实施方案。激励方案应对会计风险与市场风险都做到有效控制,要保证激励的长期效应,防止激励对象提前套现,保障激励效果的实现。

(二)设计合理的有效期限

激励有效期是激励计划的时间长度,有效期越长,激励对象行权的门槛越高,因为他们每期都要面临激励条件的约束,其操纵行权指标的能力会被显著地削弱。行权业绩目标短期内可能容易被操纵,但长期来看,这些指标总会反转,不可能一直被操纵。此外,较长的激励有效期使每期行权的数量大幅降低,这也削弱了高管通过操纵股价来集中获得高额收益的能力。目前,我国大概有77%的公司将激励有效期设置在5年及以下,这说明公司设置的激励有效期限的门槛相对较低,并呈现出羊群效应。而另有约29%公司的激励有效期为5年以下,其高管福利的动机更加明显。作者认为,有效期越长,激励作用越明显,所以合理的有效期分布应当是有更多的公司选择较长的有效期。

(三)确定适当的激励比例

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授予数量,针对我国目前激励比例不高的现状,可以合理地提高股权激励比例。且我国规定的10%上限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不存在激励过度的问题,对个人授予最多不超过1%的规定也有效地防止了员工之间的财富差距加大导致分配不均匀的结果。所以,在证监会规定的合法范围内,上市公司可以适当提高股权激励的比例,但应做到分批授予,且授权数量适当。偏重高管激励的企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可将激励目标群体逐渐扩展到核心技术人员。提高核心骨干员工的受益度,有利于公司的平稳发展,对加强公司凝聚力、员工归属感以及提高股东利益与员工利益的一致性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