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十篇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十篇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6:34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篇1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程序在线评测;教学评价

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利用计算机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常见的算法设计策略并能够运用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只有在实践掌中握了算法设计策略的特点后,才能很好的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以往的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往往只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考核,即期末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存在很多弊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方式只能检测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过程和课程实践环节不重视,忙于应付期末考试。虽然通过学习记住了大量的算法理论,但没有“理解”和“消化”,在实际问题中不能灵活运用,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训练。由于只在期末进行一次考核,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难准确评估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果,难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学习缺少主动性。对于教师来讲,这种评价方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学生对算法设计策略掌握程度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基于以上情况,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极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师讲,学生听,讲完就了事”的局面屡见不鲜。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还可能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

可见,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向导,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它展开。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能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老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性评价止是这样一种教学评价方法,本文将探讨形成性评价的特点以及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及实践策略,来解决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是196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斯克里文(scriven)在《评价方法论》一文中首次提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进入中国。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川多种机会和手段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以获得有益的教学信息指导教学,促进教学健康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与终结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学生获得多次评价的机会,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形成性评价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甚至计算机评价等,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评价主题及评价角度。与教师唯一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多维的评价主体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者为主动的参与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通过多种评价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查找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和补救措施。形成性评价不再以学生期末测试成绩为依据来评价学生,更强调多元化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及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完成课后任务的能力、上机学习情况都成为考评的重点。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及技能,加强学习策略培养,并能及时为学生学刊及教师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不断调整教与学的步伐,共同努力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注重学习过程、灵活的综合性评价模式完全符合现阶段注重能力及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

形成性评价是现阶段教学评价的热点,目前已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香港,一种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开发的帮助化学教师实施形成性评价的系统(testConstructionSupportSystem)已在广泛的使用。在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中使用形成性评价的还较少见,其主要难点是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来设计教学中的评价活动,还需要计算机来评价学生设计的算法。本文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课程教学中,利用扩展后的poJ程序在线评测系统评估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探讨形成性评价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策略及效果。

2 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实施方案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维的评价方式来反馈教学信息。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评价来获得学生对每个算法设计策略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这需要大量的与算法设计策略相关的应用问题,同时需要用大规模的测试数据在计算机上检测学生设计算法的运行时间,才能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方便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还需要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评价活动中各种评估结果。

为了能有效实施形成性评价,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采用北京大学的poJ(程序在线评测系统)并扩展了用户管理功能、斯坦福大学开发的moss系统(程序雷同检测系统,theory.stanford.edu/~aiken/moss/)在校园网上搭建了课程的形成性评价环境。扩展了用户管理功能的poJ用来评价学生设计算法的运行时间并记录和统用评价结果;moss系统用来检测学生提交程序的雷同率,避免学生抄袭代码。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主要有算法设计策略应用能力评价(70%)、算法设计及分析能力评价(20%)、学习态度评价(10%)三部分,学生课程成绩分别由三个方面来综合评定。

算法设计策略应用能力是课程的主要评价活动,主要评价学生对每个算法设计策略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评价活动先后分四次在程序在线评测系统上进行,每次提供由易到难的算法应用问题3~6个供选择,要求用相应的算法设计策略在规定的时间内写程序解决,并利用测试数据检测程序的运行时间。每次评测在相应的算法设计策略学习完成后进行,用一到两周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解决;完成后利用moss系统来检测程序雷同情况,雷同率超过75%视为抄袭,最后将评测结果记录到学生学习档案中。每次评测完成后将评测结果及雷同检测情况反馈给学生,用相应课时分析评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根据评测结果调整后期的教学方案。同时邀请评测优秀学生讲解问题解决方案,要求同学间互评应用问题解决方案的优劣。

算法设计及分析能力主要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课程结束后以报告的形式开展。评测时提供10~15个综合性应用问题,让学生选择其中1题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并要求撰写研究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问题分析、算法设计、效率分析、算法实现、程序测试及讨论组成,根据报告内容的质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习态度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出勤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课堂问答、问题讲解和学生互评的参与度及出勤等来综合评价。

上述的三个评价活动构成了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案,该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老师提供准确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及教学效果等信息,方便老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同时,通过每次的应用能力评测,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的方向;通过优秀学生讲解及学生间互评,给予了学生展示知识和能力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可以有效开发学习潜力,提高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形成性评价方案实施效果

笔者在2009年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三年级学生中分别实施了上述形成性评价方案。算法设计策略应用能力的4次评价分别为简单经典算法应用、分治法应用(包括减治法和变治法)、时空权衡及动态规划、贪心策略及分支限界法,共计23题,其中14题必做。算法设计及分析综合能力评价共12题,选择其中1题完成并撰写研究报告。方案实施后,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程序设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为了进一步了解方案的实施效果,对两个专业的134名学生进行了课后问卷调查,主要对方案实施的满意度、应用能力评测的难度、学习压力、是否有助于学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54.48%的同学非常满意评价方案,40.30%的同学比较满意评价方案,满意度为94.78%,同时91.20%的同学表明评价方案有助于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在问及方案的实施提高了那几方面的能力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算法设计策略的理解、程序设计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满意度很高,加深了学生对算法设计策略的理解,切实提高了分析问题和程序设计能力,表明对此评价方案的认同度较高。另外,在学习压力方面,61.80%的同学觉得应用能力评测的题目有一定难度,60.30%的同学觉得学习有一定压力。由此可见,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此评价方案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应用能力的评测也有一定难度,但正是这样的压力和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应用能力测评、学生讲解与互评、代码雷同检测等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使他们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应用能力评测每次的完成率达到94.25%,代码雷同率超过75%的人数降低到8.05%以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主动要求讲解自己的解决方案,敢于提问且质疑教材的解决方法,能积极开展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他们在课后积极参加学校及社会组织的各种程序设计竞赛,并在程序在线评测系统上完成其他题目,不断提高自己的程序设计能力;2009年内,教学班上学生参加校级以上程序设计竞赛33人次,获奖12人次,在线程序评测系统一年内平均每天提交的代码近160次。在这种灵活的评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调节学习节奏,能不断通过计算机评价、自评和互评等手段随时检查学习效果,达到计算机算法设计及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高的目的。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篇2

关键词实践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120-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创、复制、创新变革、内涵提升等主要阶段。但在相当多的地方实践基地处于“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尴尬境地,实践科研相当滞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不把基地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给基地实践课程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本文尝试论述“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目标和具体内容的诸方面。

一、课程评价体系的制定依据

以新时期党的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精神,以《教育部课程指导意见》为依据,以培养参训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克服不良心理障碍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制定本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体系规划总目标

按照上述文件精神和新课改的要求,根据参训学生年龄结构、身心特点、地域差异和参训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具体情况,以培养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做“八礼四仪”文明新人为己任;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坚强意志品质、克服不良心理障碍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用人才为目标。

三、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一)对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学生对活动重点、难点的理解、把握;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判。

2.学生操作技能、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结果分享与内涵提升。

对学生评价方式

1.师评生:评全体,评小组,评个人。

2.生评生:评小组,评个人,评自己。

3.小组互评:团结协作等方面。

(二)对教师评价

评价形式及内容:

1.学生评价:基地教务处通过座谈会形式,召集参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破冰、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与分享;),情感、态度、专业知识等作出评价,并反馈教学的相关人员。

2.参训教师评价:每期要对参训教师发放《意见调查表》并及时收集、整理、汇总、交流。《意见调查表》可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包含基地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后勤管理与保障,基地文化、基地环境等方面。

3.教研活动评价:教研活动形式一是及时个人申报,教导处集中制定每学期《一人一课安排表》,按表组织教师听课并集中对任课教师教学内容的实施状况,集体交流、研讨,发现并解决问题。二是基地管理层及教师随机“推门”听课,课后及时交流、总结。共性问题在集中教研时提出讨论并解决问题。

4.基地教务处评价:教务处对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情况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作出评价并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

5.上级部门评价:以当地教育局教育常态化教学督导评估为主,勤俭办组织教研为导向,省文明办课程测评为标准。

6.学生家长评价:主要由教育局或基地主管部门为主,每学期召开参训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代表座谈会听取家长评价。

(三)实践基地对参训学校评价

为了共同做好学生实践活动工作,规范参训学校在师生组织、活动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基地对参训学校活动作评价,可制定《实践基地对参训学校考核表》。内容涵盖学校动员学生、带队领导责任完成、带队教师跟踪管理、参训率、缴费情况、学生纪律、公物爱护、活动成效等诸多方面设置。

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共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的精神,实践基地每期都要求参训学校对基地在常规管理、教学实践、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给有关学校(具体见对基地评价《考核表》)。

四、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课程教学控制:

1.教学计划制订

(1)制订符合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课程教学计划。

(2)编写与有关文件精神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及其各实践环节大纲计划、教案(包括校本教材)及实施方案。

2.教案设计

编写符合教学要求,且重点突出的授课教案。教案中包含了适应于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与先进、易实施的教学手段的精心设计。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祥见教案)。

3.课堂实施

有符合要求的教案设计,满足活动要求的场地、器械等设施;活动环节科学、有序,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4.教学研究

经常进行针对课程教学中内容。层次定位及对应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进行每个模块的集体备课,不断搜集、学习先进的科研成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观摩、研讨,技能培训,基地间参观学习。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

5.教师共勉

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提高教师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二)课程活动控制

1.课堂活动

有很好的课程准备,课前破冰,课后评价分享;保持较好的活动纪律,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认真进行每一实践项目的训练。

2.课程综合

在活动过程中,应注意课程结构体系等要求,关注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特别重视实践环节,以达到培养能力的要求。

3.课程实践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篇3

摘要:采用“双盲测试”实验方法对河南省安阳市的2398名大中小学生进行测试,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学生在根据教案评价假设的不同等级的体育教师时,相对于男教师而言,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存在对女体育教师高估的评价偏见;假设的教师等级对评价这些能力时的性别偏见具有强烈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参与的对教师进行能力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性别偏见因素。

关键词:教师能力;性别偏见;性别角色定型;性别图式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76-04

偏见是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成员所持的否定性的情绪态度,通常以没有理由的猜疑、害怕和仇视为标志,包括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年龄偏见、对同性恋者的偏见以及对艾滋病人的偏见等等。

由于生理和心理以及性别角色社会化(sexrolesocialization)的差异。在特定的文化中,男孩或女孩要学会那些被认为适当的行为,同时也获得了对他人的性别角色(sexrole)的认知。性别知识的学习贯穿于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整个发展历程。性别知识的习得还包括按一定顺序掌握性别刻板化知识倾向以及性别恒定性(即性别不会因年龄的增长、服饰的变化而变化)。儿童习得了一定的性别知识后,在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特征上变得十分严格,很少容忍自己与他人的非性别定型行为,趋于教条地应用他们所理解的性别规则,表现出一定的僵化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逐渐改变,性别灵活性不断增长,并能够灵活地应用行为的性别规则去理解两性角色。

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与儿童其他认知结构的发展相类似,性别角色的获得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班都拉(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直接强化、模仿与观察性学习是性别角色定型的基础;贝姆(sandreLipsitzBem)于20世纪70年代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以鉴别性别角色刻板化者和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个体。20世纪80年代,贝姆在此基础上提出性别图式理论来解释两性角色的定型过程。她认为性别图式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图式,是儿童通过学习两性的社会文化定义而形成的,它促使个体以性别为基础去加工与图式相关的信息,而加工本身则源于社会群体的性别差异实践。

性别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固下来的。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两性从外界得到的反馈显然有所不同,社会要求他们表现出与其生理性别一致的行为模式,包括对自身性别的认同、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及行为举止。这种性别社会化渗透于个体生活的整个空间与历程,逐步由外在的客观要求内化为主体自觉的意识干预行为。

研究学生对体育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偏见对正确评价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体育教学中不同性别体育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能力,而且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其中前者似乎与传统的男性的角色模式更接近,而后者则与女性的传统角色更接近。因此,本研究的假设为:当学生评价一个体育教师时,带有一定的性别偏见,学生对男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能力方面的评价高于女教师,但对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评价低于女教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安阳市东门小学、东南营小学、第十中学、第三十二中学、第一高级中学和安阳师范学院各系的学生共2398人作为被试对象,其中小学三年级学生594人(男313人,女281人),初中一年级学生509人(男266人,女243人),高中一年级学生662人(男345人,女317人),大学生633人(男196人,女437人)。

1.2研究方法和步骤

(1)教案和问卷的制订:各年级实验所用教案分别由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一名初中体育教师、一名高中体育教师和一名大学体育教师按照一般的教案格式编写。

调查问卷中将以上每一年级的同一个教案分别假设为3个等级:优秀教师编写、较差教师编写和普通教师编写,其中优秀教师假定为连续5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并多次获得省、市或学校组织的各级教学比赛奖项的男(女)体育教师;较差教师假定为未获得过任何奖项,经常受到领导批评的男(女)体育教师;普通教师只标明其性别,不标明其优秀程度。要求学生依据教案从4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与控制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人际沟通能力)评价该体育教师。

(2)测试人员的选择和分配:采用“双盲实验”方法,即测试者和被试者均不知道测试的实际目的。测试者6人(男女各3人)从安阳师范学院2002级体育科学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中选出,为减少误差,测试人员的分配按照男测试人员测验关于对女教师的评价,女测试人员测验关于对男教师的评价,6名测试者随机抽取各个年级的6个班中的一个班进行测试。

(3)实验过程:测试人员先将教案发放给学生,待其阅读5min后,发放问卷并将问卷内容宣读一遍,要求认真填写不记名的基本情况和对教师各项能力的评分,当场回收测验问卷。

(4)统计分析:将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由于4个年级采用了4种不同的教案进行测试,为了对不同年级组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将各个年级学生给出的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总分为各项评价指标得分的原始分之和的标准分。最后,采用2(教师性别)×3(教师等级:优秀、中等、差)×2(学生性别)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学生根据同一个教案评价体育教师的能力时,4项指标及其总分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学生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对教案的认知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对假设的各种等级的体育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并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研究学生对体育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偏见是有意义的。

2.1学生评价男女体育教师各项指标的结果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篇4

关键词:互联网分层多元化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中图分类号:G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64-01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实践教育是根本出发点。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教学进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上级教学主管部门衡量高职院校教学水平优劣的一项关键指标。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越加重视,各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但目前为止,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现状,找出质量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完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对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成绩仍采用校方主导的毕业设计成果评价模式,采用以答辩成绩为主的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已难以对高职教育毕业设计质量作出公正科学的评价,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求

2.毕业设计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高职院校虽大多有独立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但缺乏专项的毕业设计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的情况时有发生。

3.毕业设计监管方法陈旧,过程监管不到位。毕业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教学,它具有环节多、任务重、综合性强等特点,且大多与顶岗实习结合实施,传统的面对面监管无法涵盖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部分环节指导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具体情况。

4.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与反馈主体单一。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评价反馈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答辩教师等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反馈意见,缺乏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反馈意见。

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急需重视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企业、行业、教育职能部门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因而急需制定一套相对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让毕业设计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质量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二、基于互联网的分层多元化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1.分专业制定和完善基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各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

毕业设计为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专业必修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极其重要的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直接检验[1]。各专业需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对毕业设计各环节含课题选择、实施流程、技术规范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一般包含课程概述、教学目标、教学安排与组织、选题、考核标准与方式、课程实施条件等。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色补充相关内容,建立对接产业、服务产业,规范、专业、可行的毕业设计课程标准。

2.构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分层管理体系

全校毕业设计工作在主管教学副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教务处负责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面指导以及有关制度和规范的制订,负责对毕业设计工作总体的管理、监督和评估。学校成立毕业设计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各学院建立毕业设计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对本学院毕业设计工作并指定专人对毕业设计进行检查,掌握毕业设计质量与进度,协调有关问题;各系部建立毕业设计专项工作执行小组,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明确学生设计要求及评价标准,组织实施毕业设计。

3.依托互联网强化分层多元化过程监管

教务处与各院系均要做好毕业设计过程中各环节的检查工作,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采用自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相结合,对毕业设计前期安排、中期实施、后期总结等各阶段进行过程管理和督查,并及时公布各阶段检查和抽查结果。同时学校、学院、系部、指导教师、学生均可依托世界大学城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毕业设计专栏,展示毕业设计各阶段的进展和成果,突破时空的制约,及时进行指导、沟通和反馈。教育职能部门对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和成果进行专项检查,开展高职毕业设计相关专题研讨,全面评价各高校毕业设计工作,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促进各高校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4.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

逐步推行毕业设计“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鼓励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任务。加强学生、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三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学生毕业设计进展和质量。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评价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成果为依据,需综合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评阅结果和行业企业专家的评阅、答辩意见。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完整地执行毕业设计实施计划,成果评价主要考核其科学性、规范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答辩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对设计任务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完善学校毕业设计质量反馈机制,除学校指导教师、答辩专家等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反馈来源外,结合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专项抽查的指导反馈意见,形成校、企、政多方联动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全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高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岗位综合能力基本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2]。本文通过制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各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完善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室三层管理监控、依托信息化平台搭建以学校、企业、教育职能部门相协调的多元评价、反馈体系等多途径构建分层多元化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实现高职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化、监控过程化、评价标准化、反馈多元化”,确保毕业设计及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职毕业设计成果更加符合企业、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篇5

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学校教育评价方式

我们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学校评价学生时采用的方法、学校评价教师时采用的方法、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时采用的方法、希望教育评价方式做哪些改革、你认为现行评价方式的评价效果、改革教育评价方式的建议等几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

1、改革单一评价方式,实行多元评价;2、改革单一评价主体,实施多员评价主体;3、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确立新型的家庭教养方式;4、全社会为教育系统松绑,竭尽全力保护教师们的改革热情;5、打破对学校的评价模式,实施多元评价主体参与;6、评价内容和方式公开,多主体认同参与评价,大力宣传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大力宣传细化了的教育目标,特别是阶段目标,大力宣传教育的评价内容、方式、途径和手段;7、引入出入口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素质的评价,运用评价参照标准(群体平均值指标),考察学生所取得成绩与参照标准之间的差距,对学生的发展动力系统(智力因素系统与非智力因素系统)全面评价,渗透发展个体人格发展状况(包括心理发展水平)的评价。

二、建立全新的对学生评价的基本要素体系

课题组在《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给教育评价的启示》中探讨总结的教育评价在成绩考核之外的两大评价系统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内容:第一级系统就是: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会健体、会合作、会选择、会适应。第二级系统结合成功人士的基本素质,可以进一步细化:会做人细化为诚实守信、以心换心、高尚志趣,会求知细化为讲究方法、良好习惯、知识系统,会生存细化为目标明确、多种能力、办事高效,会创造细化为实事求是、积极探究、运用规律,会健体细化为身心健康、生活规律、坚定信心,会合作细化为宽容他人、广纳意见、专注合作,会选择细化为自理自制、做事细致、考虑周全,会适应细化为坚持学习、适应变化、更新能力。综合起来展现的身心健康、知识系统、做事细致、考虑周全的发展状况和反映在成绩上的提升情况,着力考察学生接受失败的能力、哲学式的思考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阅读能力、交流能力、英语语言能力、对劳动成果的态度和正确使用劳动成果的能力、自制力(自我控制能力)。

三、建立在出入口对比评价基础上的对教师考核的要素体系

包括师德师风、资历、教学业绩、科研业绩、管理业绩(教育业绩)、继续教育、获奖情况、综合评议、团队协作九大一级项目。对教学业绩主要考核工作质量,表现为“四率”指标提高状况,出入口对比,与参照标准(一定范围内的平均之间)的差值,反映为经过努力所跑的距离。

四、建立教育评价方式模式的原则

1、导向性与科学性结合的原则;2、系统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3、有效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4、全面性与特长性相结合的原则;5、多元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6、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原则;7、定位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8、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9、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10、回馈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11、民主性与保密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探索教育评价方式模式

1、建模方法:

①演绎法;②归纳法;③改良法;④合并法。

2、用模方式:

①自评;②互评;③他评;④档案,用成长记录册、档案袋等记录发展的轨迹。

3、用模手段:

①收集;②交流;③观察;④问卷;⑤访谈;⑥检查。

4、评价步骤:

①预评价;②他评价;③再评价;④结果反馈;⑤终评价;⑥用评价。

5、形成模式:

借鉴现代教育评价基本模式,国外比较著名的有泰勒模式、Cipp模式、目的游离模式。国内陈玉琨在其所著的《教育评价学》中对我国的教育评价总结为六个基本步骤,结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实际探讨提出了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

①背景分析:

分析发展主体所处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发展的眼光前瞻发展主体将会遇到的素质要求,为发展目标和评价框架的确定奠定基础,结合国家、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做好积极分析,以便客观真实地把握各种需要发展的要素。

②确定方案目标:

方案目标要包括终结性目标和各阶段目标、预期目标和非预期目标(预期目标可能产生的副效应)。终结性目标具有统领作用,各阶段目标应具体体现终结性目标,各阶段目标应整合形成终结性目标。

③评价方案设计:

对评价涉及的目的、内容、范围、方法、手段等加以规范,形成有制约作用的可操作程序。

评价内容要从业绩(成绩、成果)、行为、素质(心理、思想、能力、水平等)等方面全面确定考核的项目,对每个项目采用收集考核依据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要给以明确,以便被考核者知晓,努力创造条件,自觉接受考核。

教师或者管理者要细化目标,形成循序渐进的逐步实现的目标体系,将目标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转化为具体的实现目标的行为,以便被评价者循着目标行为系统逐步实现目标,比如:教师将学生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转化为作业目标。

教师或者管理者还要告知实现这样的目标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比如: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细化为识别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演绎能力等。就识别能力而言,就是能够认识、读得准、知道其意义。不能识别怎么办?可以查字典、问同学、老师、长辈。教师既要把各项目标细化分解为学生能够实现的小目标,又要告知实现这些小目标的方法、途径和手段。

④征求被评价者对方案的意见:

方案设计者要对方案中有关定性要素进行解释,对有关定量要求收集意见。被评价者要全面认识方案,理解各种可变因素,积极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这一过程是宣传评价目的、内容、范围、方法、手段的过程,要充分调动一切因素参与到提出修改意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所有被评价者的参与积极性。

要征求被评价者所处环境中的有关人士对评价方案的意见,征求由家长和热心教育问题的人士组成的家长委员会的意见。

当然,我们往往把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确定为方案目标,被评价者好像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被评价者可以对实现目标的细化过程目标、途径、方法、手段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可以要求对实现目标的过程进一步细化、进一步分解,直到被评价者可以理解、可以一步一步实现。

⑤修改方案:

方案设计者充分考虑各种积极因素,把意见尽可能地融汇到方案中来。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篇6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学习星级化管理档案制度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发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教育的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本着“因材施教,全体发展”的原则,借鉴苑云鹏老师《新课程下学生综合评价策略》文中的理论和经验,积极探索既符合学生实际,又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策略,认真研究实施了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评价——“星级化”管理和语文学习档案制度。具体做发如下:

一、“星级化”管理,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个性发展——横向评价策略

在实践中,对学生语文学会学习能力水平评价:我设计了是项“多元之星”,涵盖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诸多方面,如“朗读之星”、“背诵之星”、“阅读之星”、“书写之星”、“写作之星”、“演讲之星”等等。这样就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为学生搭建了语文学习个性化发展的平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转向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发展的功能,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关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全体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评价为学生进步发展服务的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我制定出具体的评比标准,10种小星有共同的评选条件,如:“语文学习积极主动,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热心帮助他人等”,其中每一颗星的评选又有具体的条件和标准,如“写作之星”的评选又有具体的条件和标准,如:“写作之星”要求在学校《世纪风》、《尘光》等文学社刊上发表相当数量作品并有突出影响。

首先,以教学班为单位统一印制了评审表,包括申请称号、个人语文水平能力分析、具体方法措施、个人总结、小组评审意见、教师意见等内容,以便规范管理和过程监控。

其次,规定了具体的评选细则。一是个人申请,由学生本人填写申请表;二是过程观察,班内、小组内定期进行目标达成评议;三是民主确认,由语文课代表、学习小组、任课教师打分评议,根据语音材料,进行确认命名;四是表彰奖励。

评选多元之星的数量,做到数多面广,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每次评选完毕,都及时地通报家长,并在校刊上宣传,对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都有极大的促进和激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档案,关注学生学习进步过程——纵向评价策略

按照新课程评价的指导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学生语文学习记录档案评价方法,强调了过程过程关注,全面、公平、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努力、奋斗过程和成绩。

教师给班内的每位学生印制下发《语文学习记录档案》手册,内容涉及“我与语文”、“语文伴我行”两部分。每一部分都设计了相应的栏目。“我与语文”中具体设计了:我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我的语言问学生基础及现状分析;我向语文老师提要求等。这一部分,让学生从态度、情感、意志、不足等方面对语文学习进行全面梳理和反思;对自己语文学习能力水平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为以后的学习提高,打下良好的思想精神基础。

第二部分是语文学习档案的重点和关键。设计了以下内容:学期学习计划;关注我的平时学习;发现我的进步等内容。

在学期学习计划方面,学生要在与老师协商、参考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按月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关注我的平时学习方面,由本人、学习小组、家长、教师按周及时公正地做出等级评价;发现我的进步对学生的云学习成绩,平时表现,期末总评等进行结论性评价。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到:一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会反思和判断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有权决定语文学习记录档案的内容,负责判断提交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二是教师最大限度第提供有关学生学习与进步的重要信息,将评价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与课程和学生发展保持高度一致提高评价的效能。

三是语文学习档案的主体不是科任教师,而是学生,学生本人是学习档案的使用者和决策者,使学生真正拥有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学习语文学习档案评价制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中自我反思、汲取力量、增强信息,激励自我,促进自我发展。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篇7

关键词:档案袋评价;质性评价;大学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204-02

一、档案袋评价的含义

(一)档案袋评价的概念

作为一种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虽然历时长久,但是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不过,档案袋的英文“portfolio”有代表作选辑之义。最初是画家、摄影师等行业的人员将代表性作品汇集后向委托人展示的。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开始了“教育评价改革运动”,其特点是[1]:以质性评定整合、取代量化评定;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随着这场运动的发展,档案袋评价以全新的面目应用到了教育行业。它又被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称谓并不确切[2]。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档案袋的内涵有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3]。

总之,“学习档案”是综合评估学生认知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及效果的工具。档案袋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结果等。

(二)档案袋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档案袋评价的对象仍然是学生,但是评价者却由教师这一单一的评价主体转变为教师、学生、协作学习小组成员的一个评价主体群。其中学习者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者。学习者自评对于之后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2.评价对象的自主性。在档案袋评价方法中,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等能力。

3.注重对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档案袋评价不仅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结果,通过学习者的档案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的过程,获悉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以及解决方式。在进行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时,教师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及时的学习反馈意见。而且,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为目的,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4.有着很强的激励性。这种评价方式的激励性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适当指导,一方面来自于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反思。教师反馈要尽量采用鼓励性、建设性的语言。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自己学习过程的纵向资料体会到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这种纵向比较较之传统的名次横向比较更具有激励性。

二、档案袋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

档案袋评价方法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4]。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强调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

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所占据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和经验技能的过程。此课程所提供的情境也有利于这些因素的意义建构。

笔者所在的大学物理实验室旨在通过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来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基础知识,热爱科学的态度;提高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每一个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从实际工程技术或科学研究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衍生性。每个实验教师灵活地建构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使用先前的经验来帮助他们形成物理实验的整体思路,并能把形成的物理实验方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课程设计

(一)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实验环节

1.预习。做实验之前,学生要对认真预习即将进行的实验,尽量理解实验原理、熟悉仪器的操作方法。预习时要求书写预习报告。指导教师检查预习报告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

2.实验操作。在学生自行操作之前,指导教师之一会简单讲解实验原理以及操作注意事项。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尽量采用启发性的提问方式。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两位指导教师会对每一小组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实验完成后,需要经指导老师签字确认,以确保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完成了实验。

3.书写报告。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必须严格书写实验报告。要对取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分析本实验的误差、对实验进行评价等。

(二)本课程设计的优势

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中,每个实验室有20组以上的仪器,同时参加同一实验的人数小于四十人。每两名同学一组仪器,从而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每个实验有两名指导教师,尽量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对学生采用开放指导的形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要求学生认真预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针对学生的预习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是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如发现错误,不会说出确切的操作细节,而是引导小组学生独立思考并排查错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办公室设计了符合本课程设计的物理实验报告。每一实验项目一份实验报告,形成学生的档案袋资料。这里面包括了如“误差分析与实验评价、本次实验的收获、不足与建议”等学习者的自评部分。

普通理工科的学生需要完成八个物理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会在指导时给出诊断性评价意见。没完成一个实验,教师会针对本实验的中每一环节的完成程度给出形成性评价意见。八个实验全部完成后,再给出总结性评价。

四、档案袋评价方法适用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忽略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分注重成绩,忽略了通过评价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更注重过程,着眼于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传统的教学评价与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并不符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观念造成负影响。在我们的课程中,必须转移评价重心。因此我们把目光投到了档案袋评价方法。

首先,档案袋评价可以完整体现学生从预习、进行实验操作并取得数据、获得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处理数据和实验评价等全部环节。其次,它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其中包括了对学生学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最后,这种评价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档案袋评价方法已经开始作为物理实验考核的主体评价手段。

五、档案袋评价方法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文中流程图是大学物理实验课中每一个实验的基本程序。学生的档案袋中最终会有八个实验的完整实验报告。总结性评价既是依据这八份实验报告得出。

因为档案袋评价注重过程的特点,它的实施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为了使档案袋评价能充分发挥出其功能,真正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优于传统评价方法。在真正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让学生充分了解档案袋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并且学生已经习惯了期末考试这种传统评价方法,他们已经习惯了被老师以分数来评价。要让他们从被评价的角色转换为自评者或评价者,教师需要向学生详细说明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方法、评分标准。

总体安排是:第一周和第二周的课为实验理论课。在实验理论课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环节以及掌握测量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外,还对“什么是档案袋评价”和“物理实验课程中的档案袋评价实施方法”做一个详细的介绍。大学物理实验办公室所设计的实验报告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预习报告部分、实验操作部分、数据处理与实验评价部分。每一部分对学生都有相应的要求。预习报告部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操作部分是2人小组协作完成。实验评价包含有学生自评部分。针对每一个实验,各部分有着不同的权值。比如,近代物理实验中的霍尔效应实验原理比较难懂,但操作比较简单。那么预习报告部分权值就会加重。而测定固体的线性膨胀系数的实验操作比较复杂,那么操作部分的权值就会加重。

(二)要明确评价的目标

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进行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2)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培养严肃认真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教学评价要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标准来施行。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每一小组的实验进行情况。比如: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小组协作程度高不高、是否能自主地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进行错误排查、取得的实验数据是否合理等。以此作为实验操作部分的评价依据。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不得伪造和抄袭数据。

(三)教师要处理好自己的角色

为了充分发挥档案袋评价的质性评价作用,大学物理实验指导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实验课程中的位置,处理好自己的角色。

在实验开始之前,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报告进行等级评定。实验操作之前,教师只对实验原理进行讲解,对实验仪器的注意事项做一提醒。之后学生分组自行确定操作步骤并进行实验。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如实验出现异常而学生排查不出错误时,给出相应的指导。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查找错误。

(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给予反馈

因为档案袋评价的连续性较强,因此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反馈至关重要。首先,要及时反馈。比如,学生的预习报告为D等级,可以肯定他是无法理解实验原理并顺利操作的。即使能取得数据,也是依赖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所以,必须让学生重新认真预习后再来补做实验。其次,不宜过多反馈。如果学生操作中实验现象异常或取得的实验数据异常,首先让学生自行查错。差错失败后教师再进行指导。指导时注意使用启发性语言而不得动手。最后,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结合专业特点决定指导的程度。如电工专业的学生在做电学实验时,教师的指导点到即可。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发挥档案袋评价方法的优势。弥补传统标准化考试这种评价方式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1-65.

[2]黄光扬.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档案袋评价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篇8

1.追求数量。要求参与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抓紧时间,认真思考,多发言,各抒己见。既可以是自己独创的看法,也可以在别人的意见基础上再综合、再创新。这里重视的是量的积累,而非质的比较。

2.不做阶段性评价。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要求任何人都不要对别人的意见做评价,一方面防止打断思路,破坏交流进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发言者的积极性,使大家集中精力,提出更多创造性的意见和方案。

3.鼓励自由想象。不管多么荒诞、稀奇古怪的想法,在头脑风暴中,都能自由表达,甚至受到鼓励而非嘲笑。教学中,头脑风暴基本上是这样应用的:教师提出议题,然后鼓励学生去尽可能地寻求方案,期间对于任何一个方案都不做评价,直到所有的提议都发表结束为止。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组合和改进各种方案,最后形成一个或者一些新的、相对比较成熟的方案。

二、中职艺术设计教育中使用头脑风暴法的意义

头脑风暴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技术革新、管理创新以及社会问题的处理、预测、规划等领域,它最初的应用却是在广告创意设计。在中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这是由中职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决定的。艺术设计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传统的艺术设计授课模式是,教师讲授基本原理和理论,大部分的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去开展设计实践。当前,一个教师往往带一到两个班的课程,需要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显然会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果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又会影响教学质量。这种矛盾的状况,需要有一种能集中展示、分享、组合、改进的教学方式来解决。

2.这是头脑风暴法独有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毋庸讳言,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低,一段时间以来,形成了一些自卑心理和自弃念头。可以说,他们比一般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加需要表现的舞台和机会,更加需要肯定和鼓励。头脑风暴法中有一条——“不做阶段性评价“,哪怕提出的方案和意见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不会被别人反驳,或者被批评指出。这对于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是很大的一种提升。

3.这是由中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决定的。不管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或者是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从当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对策和趋势来看,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从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变;从“传统的教育专家导向”向“消费者需求导向”转变;从“能力本位”向“劳动力本位”转变。(华东师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这样的方向,必然要求教师多采用项目式、参与式教学等旨在提升学生参与程度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而头脑风暴法正是这类教学法的重要前期阶段。

三、头脑风暴法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篇9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进一步加强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普及公平而有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等文件要求,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已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与建议,请及时与我厅联系。

联系人:赵琼电话:0371-69691881

电子信箱:hnsjytzhq@126.com

附件: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河南省教育厅

2017年12月12日

附件: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要求,现就进一步推进我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精神为指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加强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普及公平而有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针对当前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过程中存在的考试内容偏重机械记忆、录取唯分数、加分项目不合理、招生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等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影响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按照整体设计、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平稳过渡的原则,有序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统筹兼顾,促进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衔接沟通,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坚持质量导向,促进初中学校改进教学,服务高中阶段学校选拔学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规则程序,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力争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改革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1.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综合考虑初中毕业生人数、区域内学校布局、学校规模和班额等因素,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坚持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合理确定年度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计划并督促各地严格执行。各地要按照省下达的年度招生任务,细化分解到县(市、区)、到校,并划定分市、县普通高中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2.增加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着力提高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特别是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较低地区的普及程度,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各地要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3.促进升学机会公平。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分配生比例不得低于当年学校招生计划的50%,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提高。各地要以全国学籍系统中符合分配生条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考数为基础,结合辖区内初中学校年度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结果和薄弱初中改造进展情况,统筹考虑“奖励优秀”和“扶持薄弱”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到校分配方案。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中招升学考试政策,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益。支持和鼓励高中阶段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必要的无障碍环境改造,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给予残疾学生学业、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完善和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1.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名称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学业水平考试在相应课程结束后进行,实行随教随考随清,减轻学生备考负担。其中,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体育与健康和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科目的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和表现等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之中。以上各科目考试成绩以分数或等级呈现。

招生录取计分科目采取4(语数外体)+6(政史地理化生)+1(理化生实验操作)模式,将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和理化生实验操作作为录取计分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实行开卷考试。有条件的地市可将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总成绩。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科目分值的设定,应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设置的课时、课程容量等为主要依据。其中,省统考科目的分值,由省教育厅统一设定;由省辖市确定科目分值的,需报省教育厅审核。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评价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等。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初中学校要将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使用。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准确揭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避免面面俱到,千人一面。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省教育厅将制定全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全省统一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高中学校在招生时要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3.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1.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进一步清理规范加分项目和分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坚决抵制各种弄虚作假现象。除省定加分项目外,各地不得自行增加加分内容。2018年5月底前,出台我省减少和规范中招考试加分项目的具体意见。

2.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2018年,启动我省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试点工作,试点学校将从省级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中遴选产生。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提出考核内容和录取办法。严格规范自主招生程序,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合理确定自主招生规模,一般不超过学校当年招生总计划的5%。自主招生测试环节安排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部结束后进行。

3.支持和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民办普通高中学校资源配置情况,合理确定其办学总规模和年度招生计划。按照学校自愿的原则,民办普通高中可向学校审批机关提出跨省辖市招生申请,学校审批机关依据民办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年审情况及连续三年实际招生情况,认真核定年度跨省辖市招生计划和招生简章,提出初审意见,并按照管理权限逐级报送省教育厅核准。

4.改进录取方式。普通高中录取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普通高中录取的主要依据。中招录取工作全部在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信息服务平台上进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学校,要严格按照招生计划和学生报考志愿,实行网上统一录取。各地可积极探索辖区内普通高中开展联合招生试点工作,按生源成绩平行分配到各校,逐步形成公平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普通高中的办学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和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相结合的招生录取办法。

(四)改革监督管理机制

1.加强信息公开。深入实施高中阶段学校招生“阳光工程”,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处理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2.强化考试安全。坚持从严治考,加强考试招生秩序综合治理,健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考试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学业水平考试的安全管理和技术防范,严肃考风考纪,规范考试行为,确保考试安全。完善考试招生诚信制度,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健全学生、学校考试招生诚信档案,落实诚信结果使用要求。

3.规范招生行为。进一步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4.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管,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各级教育部门要会同公安、网信、工信、保密等部门,依法依规加大对考试招生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公布查处结果,严格责任追究。

(五)启动考录模式综合改革试点

确定许昌市、濮阳市先期开展考录模式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重点从改革录取计分科目构成、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依据等方面进行探索,为全省改革积累经验。

1.改革录取计分科目构成。试点地区在省统一确定的录取计分科目外,可以探索将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并以一定分值计入招生录取总成绩。对其他未被选入录取计分的科目,应设定等级要求。

2.发挥综合素质评价作用。试点地区要积极探索建立客观真实、方便适用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规范有效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具体的评价办法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高中阶段学校为主成立评定专家组,依据初中学校提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材料,给定报考高中阶段学校志愿的每位初中毕业生评价结果。探索建立区域内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共享机制,避免重复评价。评价结果应在中招考试成绩前公布。二是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辖区内初中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结果,合理划定每所初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等级比例,由初中学校给定每位初中毕业生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应在中招报名前公布。

评价结果一般以等级形式呈现,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前要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的等级要求。

3.统筹推进考录模式综合改革。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通过考录模式综合改革,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统筹把握全省实施考录模式综合改革进程。2017年12月底前许昌市、濮阳市出台试点工作方案,经省教育厅备案审核后公布,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鼓励各地积极创造条件,合理确定进入考录模式综合改革试点的时间节点。试点之外的地区,继续按照现行的招生录取方式进行招生。从2020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全省范围内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办法。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切实加强领导。各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报教育厅备案,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切实抓好落实。要充分考虑教育工作的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

2.深化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对教案设计的评价及意见篇10

关键词:行动导向;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31-03

统计学基础课程是高职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核心基础课程。在传统的统计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或中心地位灌输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接受知识。由于统计公式繁杂、术语抽象、数据枯燥,经常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摸不清头绪,所以学习起来毫无兴趣,很难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行动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统计学基础课程在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确立能力本位的思想,实施教学改革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从职业能力所涉及的内容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因此,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总结为以下方面。专业能力目标:会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能利用各种调查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开展调查,搜集所需数据资料;学会进行恰当的统计分组整理资料;能够运用数据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开展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逻辑思维能力;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通过各种学习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能不断积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社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学习意识及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学习情境设计。行动导向教育中的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行动导向教学的情境设计应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学生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求参与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能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因此,课程教师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调研,并在充分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改变学生单个、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在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组建4~6人学习小组,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①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例如,针对“统计工作”这一项目,要求学生了解并把握整个项目从设计、调查、整理、分析的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在统计教学中,按四个步骤实施教学,第一,资讯: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讲解调查程序、方法及调查方案、资料整理分析及调查报告内容及技巧。学生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第二,计划、决策:项目团队进行人员分配,讨论调查事宜,策划工作思路、步骤,制定工作计划。第三,实施:团队分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撰写调查方案,执行调查,整理、分析各项工作,撰写调查报告。第四,检查、评价:每个团队选1~2名代表汇报团队项目的调查策划、调查实施和调研结果及感受。回答同学与教师的提问。在开展项目教学法时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②思维导图教学法。思维导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思维导图是一种开发人的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的简单高效的工具。例如在设计调查方案的任务中,首先下发卡片、彩笔等材料给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讨论“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这个中心议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整调查方案”的思维导图。然后各组上台展示并解释思维结果。最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进行卡片归类,整理成一个完整调查方案的思维导图。③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为配合静态及动态指标计算分析项目任务,设计了“从统计角度分析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经济运行情况”这一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探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组织及安排如下:①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师选择好案例后,准备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提前给学生分发案例资料,并把讨论的问题、基本要求告诉学生。二是学生,学生根据老师预先布置的案例,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小组主要观点,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②课堂讨论。课堂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可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各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完毕之后小组成员要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做出解释,期间可进行必要的辩论。小组集中讨论的这一过程为学生发挥的过程,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并控制学生的发言时间。第二,然后由教师总结并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③点评与总结。学生发言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表示对学生劳动的尊重,重视其见解和观点。在学生发言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要点评,同时归纳学生发言的主要观点,以利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挑起争论的“事端”,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者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评议,让学生尝试总结辩论,进而明确方案是否可行,哪些方案具有独到之处,是否还存在需要改进的环节等。④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评价的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时,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创造新思想的过程中。学生不需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不必要立刻对某一个同学的观点加以评价、讨论或提出批评,所以意见均放在最后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头脑风暴法教学应在一个开放、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时间较短,所以可以在学习情境中的很多地方使用。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步骤如表2所示。⑤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抽样推断的学习单元中,给各组布置如下任务:以上课班级全体学生作为总体,抽取样本单位;调查月生活费、月伙食费支出标准;资料整理;计算以下指标:平均月生活费■、标准差σ;平均月伙食费支出■、标准差σ;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上的同学所占的比重p;月伙食费支出在300元以下的同学所占的比重p;进行抽样推断(由样本推断总体)。

3.考核方式改革。对于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也要进行改革,这也是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对于统计学基础的考核,不应只限于期末的闭卷考试,考试的形式要多样化,要对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统计学基础期末考核改革中,尝试摒弃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等题型。侧重使用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型,考试内容不应再以客观题为主,要尽可能具有灵活性,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余地。具体的考核方法如表3所示。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1.赏识教学法能得以充分应用。赏识教学法是在情感教学论指导下以情促学的主体式教学法。在高职低年级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法有利于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是适合高职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有效教学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资讯前加任务期待和总结前加赏识性评价。这样,使学生在获得完整行动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功心理。

2.组建合作型学习小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主动学习的占10%、愿意学习的占35%、厌烦学习的占50%、放弃学习的占5%。针对这种情况,在组建学习小组前要调查了解所有的学生,合理搭配,使得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在主动学习、愿意学习的学生带动下,小组成员为了完成组内分配的工作任务,不给本组丢脸,积极参与分工协作,有一种缺了谁都不行的感觉,使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3.形成竞争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动导向教学中,很多工作任务是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因此在完成时间及质量方面会设置一些精神奖励,如国家统计局权威奖、工作报告总理奖、统计奇兵奖、最佳发言人奖等。小组之间为了争取奖励,都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争取本小组的胜利。

4.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执教水平。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执教水平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熟悉与本课程相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并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分解学习内容和设计学习情境。第二,要设计好学习情境中的各个具体任务,而且要与实际工作相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资料收集筛选及研究设计工作。第三,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对课堂要能全局掌控,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效率,还要把握好效果。否则课堂上的项目任务无法如期完成,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0-76.

[2]陈斯卫.基于行动导向的《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集体经济,2009,(8).

[3]戴海珊,陈惠芳,谢讯.行动导向教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