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十篇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十篇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33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篇1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够主动寻找新颖的解决办法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思维对应的是习惯性思维。即一种已经被形成定势的思维模式。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作为受教者的小学生正处在身理和心智急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收到的教育和所培养的思维模式对其今后的人生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维分析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抓起。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应该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普遍存在以考试分数决定升学,就业的现象。考试的“公平,公开,公正性”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考试的公开性能够减少利益分配的争议,获得较大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公正客观性”考试往往不得不选择争议较小的答案。这样就往往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中小学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小学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同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也较为突出。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教的班级学生获得高分,在课堂上不是去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以填鸭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而对学生的学习横加干涉,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简单和粗暴地进行否定。这一切的后果就是学生往往只认为世界是一个僵死的整体,只要把教科书牢牢记住就掌握了通向未来的钥匙。如果这种现象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的话,对整个民族的未来是极端不利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和难点

1.培养创新思维的突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小学教育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创新:首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加要传授做人的道理: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善于考试的人,而是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问题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第一要务。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立目标,引导学生完成目标,对学生的成功进行肯定的行为模式而增强学生的行动能力和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对不止一个,可以采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同样需要教育学生,应该用最优化,最有效率的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什么应该被视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如何去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找到最好的办法。第三,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解决办法,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综合以获得真正操作意义上的良好解决办法。小学学生由于求知欲强,经验浅薄,加上家长的娇惯,容易在认识上走向执拗。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是不利的。

2.创新能力培养的难点。当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具体表现在:首先,应试教育仍然主导者当前的教学工作,这一点很难在近期内得到改变。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作为权重最大的指标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教学评估和教学激励机制的严酷性使得素质教育获得的难以用指标考评的成果黯然失色。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素质教育几近无“立足之地”很难得到教学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的重视。其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在操作上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小学教师待遇问题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量优秀人才从小学教育系统流失。许多小学教师本身素质有限,自己都无法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很难培养学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第三,就创造性思维本身而言,这种能力很难用确定的,客观的标准进行考核与评估。这就不利于在管理层面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内容必要性措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展的动力。创新思维也可以理解为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是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方式与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尤其是培养创新思维最具成效学科之一的美术。小学生阶段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非常重要。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看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以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创新思维能力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方面。小学美术教育创新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可因学生的问题较为“异类”而批评、指责,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才能发展;2)创新思维。作为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偏向于思维的独创性;3)创新技能。创新技能的培养偏向于学生的实践性,通过自主参与,从而在学习中获得技能。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只限于短期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的培养,还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只有得到这些创新情感的支持,才能走的更长远。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从宏观上看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我国在教育中也努力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而做出实施创新教育这一国策来。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向喜爱质疑、认真探究、努力创新的方向发展。作为小学开设的一门基本学科教育,美术教育由于自身特点,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并在绘画过程中,开发智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时,还应关注知识创新时代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从微观上看

近年来,我国各个学校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课程改革步伐。然而实际做到位的学校不多,这是因为受到传统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理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将利用知觉促动美术创作的现象抛之脑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压迫,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活跃的天性被扼杀,压抑了视、知觉的认识作用。

三、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1注意给予学生创新动力

小学生的天性单纯,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给予学生创新动力,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创新,从而培养创新兴趣。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是给予学生创新动力的方法之一。在评价中,教师在指出学生作品不足时还应积极挖掘作品中的闪亮点,给予学生鼓励,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完善自己。除了教师评价还可进行组员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自己对组员的作品进行评价,可在增加知识的同时重新认识自己的作品,在下一次创作时会更加完善。当然在组员之间评价时,教师应在旁边进行引导,防止学生之间因评价问题而出现矛盾。

2注重师生互动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将会影响学生的作为,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先从自身开始进行创新。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不管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是课堂气氛,教师都会直接与学生接触,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若教师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师的做法进行模仿,这就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来主导教学课堂,而教师退居引导地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转变角色能够让学生做好功课,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小学生的心性较为单纯,会因为教师的肯定而开心,也会因为教师的否定而沮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对学生的评价,经常给予学生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合理的评价需要教师认真琢磨,以往单一的、陈旧的评价机制必须淘汰,应针对学生的天性而制定出适合学生的评价机制,考虑不同天分、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取得的进步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竞争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经常表扬优秀学生,以此激励其他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创新。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应当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创新,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提出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曾雪媚.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基础教育研究,2006,11:48-49.

[2]曹建林.在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点上探求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J].前沿论坛,2003,3.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篇3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又需要哪些条件呢?我有几点认识: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创新不同于“无中生有”的创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简单说来,创新既包括“无中生有”,又包括“有中求新”。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3、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有的要素

1、教师更新观念很重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使美术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意识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叶子上的小“血管”》一课时,按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带着学生认识叶子、叶脉的基本形状和特点,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律把叶子的外形和叶脉画出来。而现在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进一步的多样化,在教师的提示下,放手让学生发挥,学生的气士大增,发挥自己的想象,作业中涌现出了很多让教师惊讶和值得学习的好作品,有的同学用拟人化的方法画两片叶子在游戏;有的同学用卡通图案设计叶子中的“血管”的走向;有的同学将叶子上的“血管中的血液”设计成五颜六色;还有的同学把作品用立体化表现等等,这些作品举不胜举,那些原来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同学也来了兴趣,也有东西可画了。

2、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在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它是一个响应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但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响应,同时予以反馈。这个过程非常快而且每次都有所不同,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

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自如。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非常大,取之不尽。同时,教师的素质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像学生一样不断的去学习,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断去充实自己,俗话说艺不压身,你有一瓶水才能给学生半瓶。所以教师的素质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转贴于

3、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4、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例如:我建议可以采取阶段性的评议,比如:一个月左右让学生选择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作业纸可以设计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的评价表。学生给自己的作品评出几个,定期分析自己有无进步。同时也能让家长,老师看到自己的进步。

三、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美术和其他各学科各类知识的拥有量。因为知识是创新活动的阶梯,知识贫乏、头脑中只有零星的低级的自然状态的信息堆积,而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储存,就不可能占在人类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创新知识。

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但是高智力并不直接等同于高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还决定于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的洞察力、预感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在上《有趣的象形文字》一课时,我就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从欣赏岩画、壁画、甲骨文,到假设我们都是原始人不会使用现有的文字,但我们也要设计壁画讲述故事,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一开始就愿意参与愿意动脑。

小学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它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技能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仅就美术学科而言,它在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环境和美术教师等是否具有创新性,将直接导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否成功地实施创新教育。

1、师生互动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美术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能力的双重责任,其教学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标准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次,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不断的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目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如何去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有没有这个意识至关重要。用美术课举例来说,课堂教学可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是自由式绘画:如:在新教材《彩线连彩点》一课中,要求学生用点点线线连成画,创造多彩的新天地。我在课上出示了各种各样的线材并把纸和其它的绒线剪成小的碎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变化,然后再让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最后要求他们独立的用自己的办法想,用自己的办法画。鼓励有个性的孩子,不限制他们的才能发挥。作品完成的非常好,有的产生了特殊效果,学生自己也得到了满足。当然,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动作、直观演示、实物、电教等手段启发学生内在心灵的觉醒是基础。

第二步为引导式绘画:是理性的,重视后天培养,为吸收知识阶段。这里关键是要教活,如:在上《鱼儿游游》一课时,我给学生放映了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到海洋里的鱼千奇百怪,数也数不清,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随意用纸撕出不固定的形状,并借助这个不固定形画出象形中的鱼,使他们自由地运用这个规律,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保持儿童化的原状态和最基本特点是重要的。

第三步为领悟性自由式绘画:是对学生的悟性开发阶段。如:《我在空中飞》一课中我引导孩子们想象说出如何才能飞到空中。像坐飞机、长翅膀、骑会飞的马、热气球、龙……孩子们的想象力异常丰富,自在天然。从感性到悟性,从常规到创造,在于引导与开发。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画,把后天的显意识又返回到先天的潜意识中是必要的。

2、相互合作积极参与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教学

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有着广泛的活动空间和较强的实践性。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开阔的学习环境,不仅锻炼了学生身体,也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观察、思维和操作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等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组织一些有趣好玩的活动。在活动中利用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角色、童话故事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开展“闯迷宫”“摘桃子”等游戏,不仅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创新在体育学科中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与小学生生活实际、知识结构背景相关的材料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同时,

了解体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对于激发学生创造模拟情景和环境的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展开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体育活动可以将小组交流、互动学习等融入进来,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激发创新意识。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将每一位学生的大脑、口耳、手脚动用起来,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与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足球、篮

球、排球、乒乓球等问题讨论,让学生针对自己熟悉的球类运动展开交流,主动探索,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面对不懂的知识大胆提

问,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每一个小学生的内心都有不同的疑问,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让学生大胆发问,促进学生的好奇心的增长,还促使学生带有疑惑去思考和研究,实现从好奇到探究及从想象到创新的转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强.浅谈小学体育教学[J].西江教育论丛,2004(1).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篇5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为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论: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培养创新能力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体育教学趋向健康化、兴趣化和民主化。通过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创新能力

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当前,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明显,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如果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让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改善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有效措施。体育教师作为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才能使体育教师更好地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师作为新思想、新观念的带头人,如何围绕青少年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建设新的体育课程,成为当今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创新

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使体育教学更加健康化、兴趣化和民主化。

(一)教学健康化

中小学体育教学是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努力培养教学健康化的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学内容健康化,不过分追求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身体练习活动,以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促进其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努力营造健康的教学环境,教学态度要端正、师生关系要融洽、体育教学器材配置要合理等等。此外,还要培养合理恰当的体育教学行为,表现出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的行为。不体罚、不侮辱、嘲笑学生,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强度,运动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帮助与保护,个体行为表现有鲜明个性,又能根据体育教学环境做出调整,为青少年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恰当。

(二)教学兴趣化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兴趣化是激发和保持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兴趣化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运兴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环境因素的诱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技术讲解生动形象、教学用语简洁幽默、场地器材组合多变、体育信息多向交流等方面的特征。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民主化

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每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可以有发展自身的适应性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把“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给更多的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让每学生树立更强的自信心。教学民主化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师在教学组织方式上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增加个性化教学形式,实行开放性教学,包括讲解、示范队形非固定化、教师非固定化、增设选修课等。在教学管理与决策上,体育教师要尽量听取学生的意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和决策等等。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提高与学生交流与互动能力

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师生在规定了主题,以教材为中介的活动过程。交流与互动能力的创新更深层地反映了体育教师在这种活动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体育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不难看出体育教师开始由主要表演者向组织者、促进者发生转变,教学活动更倾向于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体育教学因其特有的活动性质在交往、互动上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参与、合作、对话等方面。体育教师不仅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而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快乐。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体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培养

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等等。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创新是指体育教师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对课程资源再次发现与利用。长期以来,由于体育教学大纲对全国所有的学校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教师几乎成了体育教学大纲的忠实执行者。教师也无需开发课程资源,只要按部就班就行。在以往上体育课,我们经常听到“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时数是……”。无论教学内容是否学生喜爱,无论“前摆时手一般一超过身体中线和下颌水平位置(跑步的摆臂姿势)”,这样的教学要求是否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起到多大意义,我们体育教师多半是依葫芦画瓢。在教学设备和地理环境方面,我们也经常听到“我们学校体育设施太差,没有标准的田径场,没有好的设备……”、“我们学校所处地理环境不好”。精良的设备,适宜的环境对学生健康的成长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成长不会因为体育设备和环境的不适宜而停顿不前。因此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开发出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

(三)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单元的安排或一节课的教学构思和组织。我国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的好坏重点就是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各部分是否有利于完成基本部分中按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长期的单一模式一方面使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显得疲软无力。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要。学生上体育课主要是想通过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释放身心能量,调节紧张情绪,获得愉快体验。因此,设计出有利于吸收学生积极参与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程序是新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体育基础,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任何形式的体育教学都是为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设计。因此分析多样化动机:分析学生体育基础,掌握学生身体素质、体质、运动技能等等情况,在教学设计上合理安排、有的放矢。二是分析教材。首先要明确选择和运用该教材的目的,分析其特点,包括教材的难易程度、运动负荷的大小,影响身体的部位及教育因素等,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教材的难点、要领和要求。三是课堂教学设计。在前二项的基础上,体育教师以生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有的放矢地制定本次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因此,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能力向素质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要利用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真正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具体讲,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中要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既要健体,又要动脑。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认真锻炼,勤于思考,才能很好地激发创造性思维,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挖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想精华,强化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还要注意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忽视任何一方都难以实现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一般说来,逻辑思维的思想精华好找,因为,目前体育课的教材均是由简单到复杂,大多按逻辑思维思路编写而成,讲究逻辑的严密和系统的完整。而非逻辑思维的思想精华。则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非逻辑思维,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在课堂讨论中注重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获取新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思想火花不断碰撞中形成的。体育教学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挑战性强,能充分满足青少年好奇、探究、创新的心理需要。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那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重“教”轻“学”的课堂教学,即: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模式显然不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讨论式教学则可使学生们始终保持新鲜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巩固以前所学知识,激发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掌握集思广益形成自己观点的技巧和方法;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角度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为此老师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在学生做练习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应在前一节课先将练习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查阅有关资料,为讨论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所练体育项目的重点和难点、练习手段和方法,课中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教法手段,选择切合本人实际的练习手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指令与本人选择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练习的“自”。

2、在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谐的讨论气氛可以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在课堂讨论中,老师要发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引导、课堂组织、讲评和实施间接指导的作用,积极营造讨论的气氛,灵活掌握课堂教学的导向。在讨论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启发学生去“想一想”、“练一练”、“问一问”、“试一试”,力求在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

3、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而学生自主学习是创新教学对主体地位的确定。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为其创造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表现自我、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机会。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

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括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与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练习为主线,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以体现。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情,并抓住创造性兴趣――倾向性、广阔性、效能性品质,引导学生以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激发学生创造发现的动机。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是建筑“创新”大厦的基础之一。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为使他们最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并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具备相应的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篇7

关键词:西部农村;素质教育;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60-01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转变传统分数决定论的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教育主张摒弃传统教育的“分数决定论”,通过全面、综合的教育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从而满足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需要。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只有接受了高质量的小学教育才能为之后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而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必然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2.在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选择和创新的空间

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经过近20年的教育实践,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经验,在这些经验中最核心的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原先的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转变为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对于西部农村小学而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运用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大胆创新。

二、落实分层教育的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体性,能够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想象,教师如果能够有针对性的给予引导,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西部农村地区很多家庭都在炕头贴有色彩鲜艳、形状多样的墙纸,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和语文课中利用这一素材,让学生回家自己观察并做出总结。很多学生在作文中和美术作品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墙纸演绎和升华为一个个故事或是一幅幅色彩颜色的绘画。类似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利用西部农村地区的特色。此外,小学的个性特点正处在形成时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耐心细致的进行引导教育,鼓励学生思维中的亮点,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积极探究,大胆创新。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分层教育的理念一方面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则主张教育能够做到多元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涵盖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是完全一致的。对于西部农村的小学而言,在近几年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趋势下,很多小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践行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而言,以笔者所在的小学为例,由于学生们的家庭环境不同,学生们的性格特点有很大差异,如果教师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每一位同学留下创新的空间和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积极落实新课标理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正处在形成阶段,教师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会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要落实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大胆探究、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其次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训,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思维游戏,让小学生通过选择、判断、鉴别、推导等形式的训练来拓展发散性思维,进而形成创新性思维。第三要强化思维训练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一方面要从小学生儿童思维想象力丰富的角度进行训练和思维拓展,通过课堂和课外的各种教育方式来激发小学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则要立足于西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际,引导学生从思考和解决身边事的过程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形成创新精神,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致的。

2.在实际生活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

创新思维的产生是离不开实际生活的,对于西部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可以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地方特色文化和民俗传统来营造创新氛围。例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特色文化活动,并为学生讲解背景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亲生经历增强了对自己家乡特色文化的印象,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素质教育,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营造出生活化的创新氛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西部农村地区小学教育而言,一方面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努力拓展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本研究,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有利的硬件保障;另一方面则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运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篇8

一、实践锤炼法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既增知长智,又培育品德,锤炼操行。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作业的训练,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布置作业数量要适当,要求要严格,并要通过对作业认真地批改和讲评,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严谨认真的处事态度。其次要有意识地设置疑难,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除一般作业训练外,经常适当地给学生另外出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思考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解答,促使其养成知难而进、勇于攀登的钻研习惯。第三,要加强学具操作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论什么课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都应尽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二、活动诱导法

数学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只要精心组织,无论什么形式都可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如开展“数学百题无误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小制作,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增进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举办数学黑板报专栏,向学生介绍我国先进数学思想和对世界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鞭策学生树立雄心壮志,更加勤奋地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做一些思想教育性较强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增长知识,在娱乐中陶冶情操。

三、言行感染法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发挥自身的示范教育作用,无论是课外还是课内,都要坚持做到为人师表。一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要具有鲜明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二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带头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处处给学生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助人为乐的模范,做文明礼貌的模范。三是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对教学要精益求精,讲解、板书和批改作业要力求做到一丝不苟,言行举止也要力求体现严谨认真。只要教师在上述三个方面做到以身作则,就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和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巧妙设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握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3.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学的美,以美启真,以美添趣。引导学生审美、爱美、创造美。

其次,在大胆质疑和猜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学会“问”,“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想象是创新的前奏,诱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让学生直接猜测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出多种计算方法: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里,求出水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的体积;将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的体积;将圆柱体体积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长方体,测出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的体积。在猜测中,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新课程实施开设的新课程,小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有学习兴趣,但缺少学习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更低。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充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模型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1新课程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基于情境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其他学科一样,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基于教学情境,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既动脑也动手的学科课程,创设教学情境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要特点。信息技术课程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最后,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课堂的开始进行或结束时都要注意贯彻。只要教师全面把握创设教学的目的,在关键处加工、创造,就能创设出形式多样的、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而且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学生逐步学会了探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2)重视学习效果,更重视教学过程。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过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课时很少,一周只有一节。很多内容的学习是放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不能把教学任务都放到课堂上去完成,要把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课后学习主要是学生的动手练习,如果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和语文数学一样,企图通过试卷考试去评定学习效果,显然是不合适的。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一定的试卷检测和评价,但更主要的是学习过程的评价。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

(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学生个体,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网上协作、讨论,也可以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学生可以自主的利用网络去收集学习材料。利用网络去自主学习。

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实施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氛围不同于语数外等课程的紧张严肃,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实际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思维也不同于语数外课程的紧绷,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

探究性的学习是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探究和思考信息技术教学,学生也可以利用现代话的技术条件去自主练习。例如,在介绍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何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学生通过输入自己的名字,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入省、市、学校等限制词。又如,怎样测量学校与家的距离,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使用网络地图的方法进行测量。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设计的问题有意义、有深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的思考和动手是统一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矛盾和冲突的,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能操作计算机,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动手,也要动脑。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探究教学就是把教学目标隐含在一个个问题之中,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比如,在学习下载图片时,先让学生在网上搜索自己喜欢的图片,通过网上搜索下载图片让学生思考通过什么方法能够将图片分类存放,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自己思考学习的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与运用的统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理解是运用的前提。理解是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描述、运用;掌握是指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的知识技能来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安排好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完成的教学内容,应该让学生自我学习去完成,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和检测,对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去指导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抓住教学重点去加以指导。对于那些需要通过运用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去反复练习,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去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学习内容。例如,《信息技术》教材中安排的“实践园”和“试一试”等教学环节和内容,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发展的特点。

2.3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间存在学习差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别,教学中,大多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目标的要求都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例如,让学生制作图表时,在掌握简单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提出不同的表格制作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都能设计出更专业、更美观的图表,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通过更改图表的各个属性,设计一个更完美的图表。一个问题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规模不宜过大,要逐步介绍各个知识点。

(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镇中心小学,江苏赣榆222121)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篇10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理论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仅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等于同时具备了创新能力,创新能力需要有广泛的知识作为基础。此外,创新能力还需要掌握相应的思维方法、看待事物的方式和特定的观念,创新需要科学的方法论做指导。

1、发现科学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发现学习的中心思想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帮助他们知道如何着手学习,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牢固掌握学科内容。

2、构建主义的理论。皮亚杰的构建主义理论提出:学生是积极地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的,学习是心理的积极动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收。教师可通过提供帮助、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质疑或提供一种模式,在这一运作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但是,归根结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二、内容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内容的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教材内容,而是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活动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改变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轻松的活动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力。如在一次“练习平衡”的活动中,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高度的平衡木往下跳,大部分学生排在较高的平衡木后面;当我将高度不同的平衡木摆放在同一条平行线上时,所有的孩子不约而同地排在了我的后面,跃跃欲试。由此可见,孩子们喜欢冒险,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这时教师在难度上应当敢于突破,只要难度适当、保护恰当,孩子们的潜能就能得到发挥,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的能力。

三、器材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练习场地,能激发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唤起创新精神。如:学习前滚翻时,可把体操垫摆成圆圈形,学生做前滚翻时,就如葵花向阳。

在学生活动中,还可在器材上力求新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让学生学生利用旧报纸、饮料瓶、空饼干盒等废旧物品参与制作体育器材,既让孩子锻炼了身体,又可以使孩子懂得“玩具”的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爱护和珍惜的道理。再如自制的沙包可缝上两条彩带,投掷时空中飞舞,会增强学生练习投掷的兴趣。

四、形式求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利用尝试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滚动自如。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老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90%的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这就是尝试、实践的结果。

五、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教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这几个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