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家长教育困惑十篇小学家长教育困惑十篇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9:01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篇1

第一:来自学生问题的困惑

学生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对象,学生问题也正是大多数普通教师主要困惑的来源。我们每天都在与学生进行着大大小小的对话。但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最为特殊的群体――待成熟体。既然是“待成熟体”,自然会爆发出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必须。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不仅考验教师的管理能力,更考验教师的教育能力。使用强制性管理手段,上手快,见效也快。但是,好像又与最初的教育理想相去甚远,年轻老师因此痛苦不已。“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不喜欢当班主任,越来越感觉自己成为学生时代最不喜欢的那种老师。”很多人这样感慨,而理想中的教育方式,又颇感苍白无力。是啊,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等待,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特别是青年教师,越是想快速地站稳讲台,证明自己,就会越发地感受到教育的无力。一位新疆的中学老师向我表达了这样的困惑:

梁岗老师,今天听上六年级的女儿说,老师发现有个同学做小动作,老师直接让他滚出去。我听到有点心痛。老师还说他们能不能考上初中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更诧然,小学、初中、高中的老师怎么都在这么说呢?我该怎么办?我带班也出现了问题,我和善治班,结果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问题不断,这些让我难过、无助,我该怎么办?我有这份教育心,也去用心做(教育),效果不好,我累了,感觉自己很弱小,真的累了……

无论是这位老师,还是她女儿的小学老师,事实上都在面临着困惑――如何来教育学生才科学有效。那位小学老师之所以如此对待做小动作的学生,根本原因在于她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采用了这种近乎威胁的强硬管理手段。新疆的这位中学老师,一心想以和善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结果却不理想,相信也遭遇了来自周围老师、家长等方面的压力,所以感到了累,也出现了困惑与迷茫,根本原因在于她并未认识到和善教育与规范并不排斥,碰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关乎教师的根本性成长,对学生的教育乏力是各种困惑的根本原因。试想,如果一个老师理念科学,信念坚定,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其教育环境就会得到根本改观,在工作中自然游刃有余。

第二:来自学校管理的困惑

教师面临的第二大困惑来自学校管理层面。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策略、领导管理方式等,青年教师不明白或者不理解。学校为何要制定一些看似“无理”的制度、策略或者领导方式?他们常常发出这样的质疑。例如,学校检查手写教案时,认为电子教案方便记录、修改和批注,抱怨都什么年代了还必须手写教案!如,曾经一个学校的老师向我表达了这样的困惑:

学校不能总是侵占教师的时间,只要求老师奉献而不给老师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和机会。我都到学校十五年了,总共出去学习了两次,最远的一次就是到省城了。我们给学校提意见和建议,领导不但不接受,还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威胁我们说:“现在找一份工作非常不容易,有多少区县老师和大学生、研究生盼望着能来我们学校,如果老师们不珍惜就会被淘汰。不要总想着给学校提要求,真心愿意学习的老师即使不走出去也能学习,身边那么多的学习榜样……”

我劝解这样的老师不要对领导说这样的话感到恐惧,相反地,可以为领导感到难过,因为领导已经表现得很焦虑了。领导之所以会说这样的话,正是领导缺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能力和领导力。于是,就只有说这样的话来制造恐怖气氛,以教师的生存危机威胁老师。如果教师身处这样的气氛中,就更要努力提升自己,不是去抱怨,更不能懈怠,只有自身的专业水平过硬了,才可能离开或改变环境,进入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中。同时,一个心智成熟的老师是不会为此感到困惑的,因为心智成熟的老师一定会看到困惑背后问题的本质,并做出恰当的调整来健康成长。一个老师真要冲出重围,走出迷茫,是学校的制度和大环境无法阻拦的。我见过很多名师,都是从那些窘迫甚至恶劣的学校环境中走出来的。当然,更高明的老师,一定会理性分析身处的环境,整合各种资源(其中一定包括学校资源)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从迷茫与困顿中走出,难道不是最好的成长吗?

第三: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困惑

不少老师总感到工作与生活是矛盾的存在。客观地讲,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包括那些看上去所谓家族事业的人,也存在工作与家庭极难兼顾的时候。河南的一位老师在写给我的信里表达了这样的困惑:

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是不完整的、被迫分离的。当我在家面对至亲至爱的人,对生活充满着无尽的热爱和激情,我全心全意地付出,用心呵护我的付出,从而收获我的幸福,因而我是乐观的、积极的、幸福的、快乐的。但当我来到学校的岗位上,我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深深遮掩。我只将教师看作我的职业,我用职业的微笑、职业的道德来维护我的工作,我没有从内心中找到一种成就,更加体会不到教学给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我的身心被自己无情地分离,使自己不再完整,也不再真实,成为一个整日被面具压垮的痛苦的自我。

其实,这样的矛盾多半是职业认同感不够造成的。教师应该具有职业认同,实现自身完整。通俗地讲,也就是教师是否以真实的自己投入到教育实践中。职业身份认同感不高的班主任会陷入自我设限中,他们没有正视自己的职业,自然很难正视教育对象,也就难领悟教育的真谛。这样的老师在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经验时,会下意识怀疑:自己能否驾驭经验中的技巧和方法,或者自己的学生能否达到和优秀教师的学生一样的水平。于是,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怀疑上,自己设定障碍限定自己。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篇2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6-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标”。标准下发后,记者对四川部分高校进行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高校都很看重心理健康教育,但受制于师资力量、课程结构安排等原因,要让心理学课走上“必修”之路,尚有一定难度。【1】但无论怎样,这至少在政策层面上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调查发现,人际、情感、就业已成为大学生的三大“心理杀手”。其中因人际关系烦恼的占四成,居首位。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培训工作中发现在家庭里是独生子女,在学校里接受应试教育的新一代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其以教师身份步入校园后,因角色的转换和角色的多重性,在在校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惑。笔者曾对新任小学教师做过一些小型的调查,以了解造成新教师人际交往困惑的原因。本文试图对这些困惑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培训的策略。

二、困惑及原因分析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直接交往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

学校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涉及到教师的,大致可分为四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调查显示,新教师反映最多的,是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学生家长的来源最复杂,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对“教育”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因此新教师在与其交往中,最难应对。其次是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一致,但在女教师居多的小学,各种交往困惑还是影响着新教师的情绪。与领导的交往问题最少,这可能跟新教师在工作中与领导直接接触比较少有关。下面就以面临的困惑为依据,展开分析。

1.因年轻而不被尊重引起的困惑。新教师反映,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老教师,或者学生,都存在因新教师年纪轻而不把新教师放在眼里的事情,比如家长对新教师的合理规定置若罔闻,老教师挖苦、取笑新教师,学生对新教师的要求敢于违抗,等等,但这些人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却表现出相当的尊重。面对这些情况,新教师觉得很无奈,不知如何去处理。

2.因缺乏交往技巧引起的交往困惑。比如刚接一个班,家长就来反映自己的儿子学习成绩上学期下降了,新教师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得体,一方面觉得自己刚接班,成绩下降与己无关,另一方面怕讲得不好得罪了前面的老师。又如选了一位学生当副班长,但该生家长却带学生到办公室,要求老师对他儿子不要太严格,说那样会吓坏他儿子,新教师不懂得如何应对此类家长,感觉难堪。再如同事拉上新教师打扑克、喝酒,但新教师不喜欢,直接拒绝又不好,很为难。

3.因自身不合适行为引起的交往问题。比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合适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抗,或为了迎合学生,过于放任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生,造成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威信。这样的一些师生关系,对新教师来说,都会引起新教师心理上的不舒适感。

4.因自身气质特点引发的交往困惑。人生而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易羞怯、内倾、主动性不强、不够活泼、易冲动等气质特点的新教师,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方面有更多的困惑和问题。

5.因相互缺乏沟通了解引起的人际关系困惑。新教师反映,留学生个别补课,家长说,你也够狠的,把我的孩子留得那么晚,随后领着孩子怒气冲冲地走了,令新教师觉得很委屈。也有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影响了作业的完成,老师留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家长在门外大声教育子女放学后就回家,令新教师难堪。

6.因对方的人品问题引发的人际关系问题。新教师觉得那些“特别好”的人、专门在背后说人坏话的人、拉帮结派的人、对自己存着嫉妒心和竞争心理的人,不知道怎样处理与他们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动物。新教师初涉社会,一方面要完成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新手上路,压力本来就比较重,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师、同事、学生等多种角色间转换,却发现很多关系处理不好,影响到心情,也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人际关系困惑,有什么危害?在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都与缺乏正常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变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临床资料也表明,孤独者罹患疾病的比率高于正常人两倍;孤独者自杀、自残、酗酒、生活散漫、缺乏朝气和缺乏对生活热爱的比例大大超过正常人。因此,帮助新教师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非常必要。【2】

三、培训对策

(一)内容

1.了解人际关系形成的心理构成因素。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彼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方面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际吸引或人际排斥的过程。【3】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因人际认知偏差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如“第一印象”作用、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愤怒、悲哀、恐惧、厌恶、嫉妒、自卑、羞怯等负性情绪,也会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德”向来是一个人能否赢得他人的尊重、能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曾国藩“八交九不交”的交友法则里,就把“盛德者”、“肯吃亏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当作值得交的朋友,而认为“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不可交。研究也表明,“嫌弃儿”往往具有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不真诚、嫉妒心强等特点。【4】一个拥有善良、宽容、谦虚、有责任心等优良品质的人,必定也拥有众多的朋友。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人一生都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3.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1)训练思维。言语是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因此在交际能力的训练中,提高言语水平是关键,而言语又是思维的物质外衣,因此,提高言语水平的关键又是思维的训练。

(2)学习如何引入话题。如何引入话题的训练,可以令交往更愉快、更顺畅,避免一时无语的尴尬。

(3)学会赞美。赞美远非说好听的话那么简单,赞美要真诚发自内心,赞美要言之有物,赞美要恰如其分,赞美还要符合各自的身份。

(4)学习幽默、委婉等谈话技巧。曾经有一位女读者读了钱钟书的《围城》,非常崇拜,希望能见一见钱钟书,钱钟书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一定要见那下蛋的母鸡呢?”幽默、委婉的谈话,是以一定的品德涵养为基础的,这样的谈吐有助于烘托气氛,平添情趣,避开激烈的冲突矛盾,令人回味,增加交往的活力。

4.体态语(非言语)训练。体态语包括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及空间语言等。体态语丰富而微妙,是人们心际的显露、情感的外化,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研究表明,当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致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所代表的意义。非言语交际对交际的影响是言语的4.3倍。另外,有心理学家发现,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一次交往中所传递的信息中占55%,而语言仅占7%。

(二)途径和方法

1.平时生活中学习。平时生活中的学习主要针对需要通过长期努力逐渐积累的品德和思维来说的。通过推荐阅读有代表性的书籍以及做读书笔记来进行。

2.集中短期培训。短期培训重点在交往技能的训练,力求培训目标明确、可操作,训练内容具体、有趣味性。比如“人际交往点子互动”、“话题引入训练”、“思维与说话”、“交往情境大模仿”等。

新教师年纪轻,经验不足,但可塑性强。他们遇到的在校人际交往的困惑很多其实并不是非常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经过参加培训和不断的自我反思,新教师将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处理好在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孙琪.省内高校开设心理学必修课.中国网络电视台.2011年03月31日http:///20110331/102181.shtml

[2][3]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151-153.148

[4]黄仁发,汤建南.人际关系心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62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篇3

特殊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残疾人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而且提升了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特教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特殊教育要和其他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而改革和发展特殊教育是我们每位教育人必须履行的责任,更是我们特教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绩与经验回顾

巴州区下辖特殊教育学校1所,创办于1992年,是一所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适龄残疾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也是巴中市唯一一所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为一体的残疾学生寄宿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102平方米;现有学生264人,18个教学班级;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本科学历28人。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有爱无碍,启智增能”为办学理念,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为校训,以“以学生技能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方向”为办学思想,坚持走“语训-康复-学习文化-艺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的办学之路,以学习文化为基础,艺术发展为特色,职业培训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先后组建了声乐、器乐、舞蹈、话剧、手语、书法、美术、手工、篮球、网球、羽毛球、田径等社团。毕业的盲生全部就业,多名聋生先后毕业于湖南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现已走上工作岗位;同时学校艺术方面成绩斐然,孩子们因为个人的才艺展示了各自的精彩。编创的舞蹈节目《门》获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艺术节舞蹈类银奖,舞蹈《爱•无尽》获四川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类一等奖;学生张秋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网球团体第二名;秦晓芸在第四届巴中市运动会羽毛球比赛中获团体、单打两枚金牌;徐鑫在第四届巴中市运动会网球比赛中获团体、双打两枚金牌。

巴州区特教学校呈献给党和人民无数教育奇迹和灿烂微笑,呈献给残疾孩子无数生存本领和精神力量,巴州特教事业蓬勃发展,巴州特教学校在川东北独树一帜。巴州区曾被国家教育部、民政部、中残联评为“特殊教育先进区”,学校被国家教育部、中残联命名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先后被评为“四川残疾人之家”、“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无烟学校”、“四川省卫生单位”、“巴中市最佳文明单位”……。

二、特殊教育的困惑和思考

1.送教上门的困惑与思考:

①困惑:不被人理解,有家长说:不需要送教,送了也没有效果;有的家长开始是高兴接待,后来也不怎么热情了;还有就是送教上门送什么?效果怎么样?

②试行:如我们学校利用周末、双休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活动,全校教师分成6个送教小组,按照计划各自驱车下乡,开始了对分布在各个乡镇的重度、极重度、多重障碍特殊儿童的送教行动。送教老师给孩子们送去文具、图书和学习教材,给他们捎去零食,部分教师还对特别困难的家庭捐了款。老师们陪他们画画,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唱歌,与他们互动游戏。

通过送教上门,让我们看到了特殊孩子的孤独,也看到家长的无奈与悲伤,我们作为特殊教育老师,无法做到满足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教育需要,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这些家长们带去一些康复教学理念,引导她们进行家庭康复。但是送教上门需要付出很多,我们没有方法可循,没有经验可借鉴,教学过程充满困难,这些不能自理的孩子们总带来很多突发状况,充满挑战。

③思考:为使“送教上门”活动更有针对性,学校因人而异,我们的方法是拟定“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感统、言语、情绪、心理等康复课程;二是洗脸、穿衣、吃饭、如厕等生活和社会适应课程;三是生活语文、实用数学等文化课程;四是畅游、体育、美术、娱乐等艺术休闲课程。

送教上门是送教育、送康复、送温暖。“送教上门”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平凡而又艰辛,任重而道远!也许我们不能改变孩子们的人生轨迹,他们的生理缺陷也无法逆转,但只要我们“关注于心,关爱于行”,用实际行动切实保障这些特殊儿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让他们体验到教育关怀的幸福,我们就能缩小甚至改变上帝对他们的不公平!

2.资源中心的困惑与思考

①困惑:资源中心建设:各地建设标准不一样,比如成都特校投入1500万,建筑面积一幢楼,很大气很规范;我们缺场地、缺经费、缺人员;

②思考:资源中心应该发挥的作用:一是全区随班就读工作的检查指导;二是全区特教师资培训;三是家长的接待和培训;四是残疾儿童少年的筛查鉴定;五是规范随班就读资料要求及管理档案;六是送教上门一人一案管理档案。

但是这些工作光靠学校是不能完成的,必须行政领导重视,层层落实责任,才能正确开展。现在目前条件不成熟,大家无法完善资源中心的作用。今天我提出这个问题,有待于今后共同探讨。

3.职业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计划中要求扩大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规模,向两头延伸: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提法是对的,但实施起来困难,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是重要,要让学生学得一定的技能,融入主流社会,将来自食其力才是根本……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篇4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困惑理性思考

一、角色的困惑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其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明白不能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也深知不能将教学工作视为简单的重复,开始探索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率。面对如此沉重的角色转变任务,教师能否完全胜任,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再者,大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受原有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权威性和威严性的影响,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放下“身段”,重建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家长的人、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执行者。

长久以来,课程问题一直都是相关部门、学科专家需要关注的,教师无权也无从过问。而此次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虽然这种变化的意义值得肯定,但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职工作已经相当繁忙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如何提高课程质量、创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困惑与困难。这种复杂的角色转变,让人不禁产生了疑问:教师是人,还是神?教师的核心角色到底是什么?教师能否承受住这些新角色带来的压力?

二、科研的困惑

首先,科研目的上的困惑。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职称评定,论文撰写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原本集中在教学和管理上的精力,造成科研和教学本职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的矛盾,这也让部分教师变得更加急功近利,以致出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空空”的糟糕局面。因此,教师搞科研到底是为了教学还是荣誉?其次,评价制度上的困惑。学校往往是以数量为衡量科研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学校间进行评比时,该校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现在社会上各种论文大赛、报刊征稿不计其数,它们的资质是否合格?在审稿上能否保证公平、公正、公开?这些问题都值得考量。因此,科研到底是重数量还是质量呢?最后,科研方法上的困惑。教育科学研究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胜任的科研工作,何况是未受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及方法专业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缺乏相关专家的指导,科研手段仅仅是“凭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成果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搞科研究竟是凭经验,还是再学习?

三、新技术的困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开始接触现代教育技术,并且逐渐接受并认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来说,具有更便捷、更多元等优势,由此,一些教师对其产生了依赖感,忽视了其工具性、技术性的本质,不但没能对教学效果产生有益的影响,反而造成了新的问题。此时,教师对于如何正确使用新技术产生了疑问。事实上,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是以保质量和重效益为前提的,借此达到转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与促进其综合发展的目的。因此,新技术的应用不应是盲目的,而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项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且不应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手段。事实上没有无价值的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不是一定要抛弃原有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优势,共同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四、实际操作的困惑

新课改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单凭教师队伍的力量是没办法完成的,还需要社会的关注、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支持。事实上,学术界和教育上级主管部门对于新课程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对新课改的实质精神和目标任务有较清晰的了解,但是落在实处却似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首先,社会对于教师的关注度还远不如对政府官员、富二代、娱乐人物等的关注,而且他们更关注的是教育的最终结果,这使得教师在舆论的压力下,无法自由地施展拳脚,新课改也很可能沦落到“穿新鞋走老路”的悲惨境地。其次,多数家长不了解课程改革,在习惯了原有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后,害怕课程改革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和升学,对教学改革加以阻碍。最后,面对升学率和社会期望的压力,一些学校对课程改革并没有投入太大的热情,他们所关注的依然是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新课改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以往设置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在部分学校中依旧被忽视。[1]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承载了众多的期望,其中也包含着对自我的期许,但是在一片“支持改革”的声浪中,却得不到外部的实质帮助和支持,这大大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班级教学的困惑

班级教学注重实效、统一,但新课改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教师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关注与空间。在这样的形势下,小班教学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但目前多数学校人满为患,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精力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努力推行和倡导班级小型化,但是以现在中国的国情看,要实现小班化教学还需时日。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是该让学生不加约束,完全自由地表现,还是依照往常加强管理,维护统一和纪律?怎样把握这之间的度?这些问题也引起了教师们的思考。毫无疑问,教学秩序必须由教师来维持,但是面对一个大容量的班级,教师更难进行操作。教师要始终维持全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一方面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顾及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2]这些始终在阻碍着教师展开教学革新。

六、困惑后的思考

目前,教师的工作负担及精神压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注意。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教师实际存在的困难,保护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成功。

1.积极采取措施,使课程改革深入人心。

除了颁发有关新课改的官方文件以外,还可以在广播、电视、报刊新闻道中加大对于新课程实施的宣传,以及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定期出版,让广大教师和普通公民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目标任务。

2.加大对于教师培训的力度与广度,保证师资水平与新课改要求相持平。

在实施过程中,增加培训经费投入,进行教师在职培训,为其提供学习的设备和场地,聘请熟知新课改的专家,特别是发挥师范大学的作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教师解答教学、科研过程中的疑问,指导教师正确地掌握新课程的知识、方法、技能。

3.改革落后评价制度,将新课改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要落实课程改革,评价改革是重要一环。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老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改革实施的效果优劣。当一切都以升学率为中心时,课程改革就只能是在学校外徘徊,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当前,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应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建立一个多元性的考试模式,全方位地考查学生。

4.树立严谨的科研精神,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出发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强调教学的核心地位,而科研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新任务,应该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作,两者虽互相促进,但绝不能混为一谈,不分主次。教育科研应该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生更好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5.逐步推行小班教学,以保证整体质量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和谐稳定。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师喜欢采用小班教学模式。为减少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上消耗的精力,提高整体与个体教育效率,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合理规划学校分布及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逐步推行小班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篇5

江苏泰州一读者来信咨询:我儿子上一年级,每天去学校要带跳绳。有

>>如何让孩子走出交往困惑?如何让英语学困生走出困惑关注90后孩子 让德育走出困惑让学困生走出困惑走出异往的困惑武术:如何走出困惑?让孩子学会交往让孩子走出忧郁让孩子走出孤独让孩子走出烟雾让孩子早些走出童话创造机会,让孩子主动交往如何让幼儿学会交往让学生走出课堂作业的困惑让小学生走出怕作文的困惑让多媒体引导学生走出作文的困惑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学习数学的困惑农村普通中学数学教学如何走出困惑班主任如何走出班级管理困惑如何使学生走出学数学的困惑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如何让孩子走出交往困惑?如何让孩子走出交往困惑?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夏光清")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怎样帮孩子处理不顺心的事情?

江苏泰州一读者来信咨询:我儿子上一年级,每天去学校要带跳绳。有一天早上,老师给我打电话问孩子怎么没来上学。我很纳闷,早上看到他进校门了。后来,在学校的操场终于找到了孩子,原来他忘了带跳绳,所以逃课了。该如何疏解他的心理压力,同时让他明白忘记带东西也不能逃课?

答:首先,家长要善于做孩子的心理按摩师。孩子用逃课宣泄心里的负面情绪――担心、害怕,其实是在呼唤父母、老师的关注,而父母可以做的就是用倾听给孩子最好的关注――耐着性子听孩子讲述内心的想法,慢慢修复孩子受伤的心灵。

其次,学会接纳并合理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是因为忘带跳绳害怕被批评,才会选择逃课;孩子选择逃避,也一定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对于一年级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负面情绪,父母千万不能用不良情绪来应对,而是让孩子知道,不正确的事一定不能做!然后和孩子一起去面对和解决,例如和孩子约定,每天晚上收拾书包时,仔细检查是否有遗漏的书本、文具等,万一再出现忘带的东西,可以让孩子主动向老师说明或用校园电话卡通知家长送去。

第三,父母的静默或许是缓解低年级孩子不良情绪的好方法。当然,静默不是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而是抱一抱孩子,拍一拍他的后背,告诉孩子别担心,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一一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父母只有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愿把心交给父母,才会感觉心中的苦有地方倾诉,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安全感,下次遇到其他问题就容易跨过心里的坎儿。

第四,务必赢得老师的关注,不让心理问题过夜。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和老师好好沟通,留心观察孩子的压力源,多给孩子脆弱的心灵补补钙,及早打开孩子的心结。如何让孩子走出交往困惑?

山西太原一读者来信咨询:我孩子上五年级,老师最近找了我两次,都是女儿做错了事情。回家后,我与女儿沟通,她很委屈,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是她做的,而是班里另一个女孩,她却当了替罪羊。女儿不敢跟老师讲明真相,因为那个女孩成绩优秀,在班里很有号召力,女儿担心会被孤立,以后就没人和她玩了。我该如何引导女儿?

答:第一,心理学上有个“光环效应”,就是当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时,老师往往会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缺点与不足。你的女儿担心老师偏袒这个有号召力的女孩,怕自己讲明真相,会失去老师的信任,进而失去班上的朋友,她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父母了解情况后,应妥善处理,不让问题发展为孩子的心理障碍。

第二,孩子在学校有委屈,回来如实地告诉父母,本身是一种倾诉和宣泄,也希望得到安慰,父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正视眼前的委屈,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先试着让孩子和老师沟通,相信老师会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写一封信交给老师,把事情的经过如实地写下来;还可以带着孩子跟老师聊天,让孩子知道老师也是很温和的,让孩子消除焦虑、恐惧的心理,并把事情的具体细节跟老师说清楚,让老师相信自己的孩子。

第三,找个恰当的时机,和当事小女孩沟通一下。女儿受到朝夕相处的同学不公正的对待,一定会为之焦虑和烦恼,也一定会影响学习及交往。父母在这类事上还要引导孩子,避免做态度蛮横或没有主见的家长,不妨让女儿做个豁达之人,主动和同学友好沟通,让同学感受到善意,将心比心,以诚换诚,这样的人际交往困惑才能迎刃而解。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篇6

随着“不敢扶”“小悦悦”等一系列社会事件的出现,舆论对这些事件是否会影响到未成年人,有没有冲击到校园也忧心忡忡。11月,本刊以“敢不敢扶老人”为主题,在洞口、桂东、双峰、桑植、株洲等地城乡学校进行了调查,得到的结果令人担忧。调查发现,部分学生面对老人摔倒不再敢扶,社会事件对他们道德判断产生了直接影响。

11月7日,洞口县文昌中学七年级5班组织了一次班会。我们来听一听学生怎么说。

王同学快言快语:“现在这个社会的人真是冷漠啊,我上次骑自行车摔倒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来扶我,所以别人摔倒了,我也不想去扶!”

向同学说:“话不能以偏概全,我上次骑车回家,路滑,摔倒了,手脚摔破了皮,血流不已,一个阿姨还给我拿来了碘酒和药呢,我相信我们周围的人都是善良的,尽管有着那么一些不道德的人存在。”

性格开朗的付同学说:“你们是运气好而已吧,我上次看到广场一个小孩在玩滑板,摔倒了,我恰好从他后面过,我去扶他,他大哭起来,还告诉他爸妈是我撞到他的,还是旁边一个阿姨帮我作了证明,他爸妈才相信不是我撞到他的。从这件事以后,我再也不想去帮助他们了。不要怪我冷漠,真的是伤不起,伤不起啊!”(同学们哄堂大笑)

富有正义感的谢同学站起来说:“你太冷漠了,如果仅仅因为你帮助别人时受到了伤害,就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坏人,就再也不帮助别人,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岂不是一片冷漠?试想如果你哪天摔倒了,起不来了,没有人来扶你,你怎么想啊?”

杨同学说:“是啊,我们大家可能是被那些帮助人反被冤枉的事情吓怕了,都变得冷漠起来。上次周末,我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趴在地上,我本来想去扶她,但我又害怕,后来还是放弃了,现在都不知道那个老人怎么样了,我现在想起来就内疚,做好事是需要勇气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言很热烈。敢扶与不敢扶的各占一个阵营,还有些人表示看情况而定。

我们在洞口县文昌中学七年级学生中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90份有效问卷。对于“你以后看到有人摔倒在地你还会上去扶起他吗”这一问题,45名学生选择毫不犹豫扶起对方,占23.68%;86人表示要拿起手机等物品进行摄像或录音得到自己清白的证据以后再去搀扶,占45.26%;41人选择拨打110或者120,占21.58%;3人选择在一旁关注事态发展,占1.58%;15人选择不再多管闲事,占7.89%。

在桂东县一中高三248班,围绕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话题,本刊调查显示:全班51人,明确表示不扶的4人。其中,表示在有证据不受诬陷的前提下扶老人的37人;表示毫不犹豫出手扶人的10人。

在桂东县城关小学四年级172班回收问卷49份,回答“敢扶老人”的39人,回答“不敢”的10人,约八成的学生还是具备扶老携幼美德。10份“不敢”问卷中,同学们的理由都是担心被扶老人会冤枉自己,把自己看成是“推倒老人”的元凶,所以不敢扶起。李翔、周莉、彭靖杰等9人表示敢扶起摔倒的老人,好人有好报。何利娟、黄家豪等同学表示救人要紧,如果不及时救助可能会导致死亡,不忍心看老人死亡和他的家人难过。大多数人认为尊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帮助别人是一种值得学习的精神。

双峰县湄水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现有学生300多人,我们一共调查38名初三学生,其中20人表示不敢扶摔倒的老人。

不敢扶的20人中,其中17人表示要拨打110或120。这17人中,3人表示要用别人的手机拨打急救电话,1人说:“我不敢,如果‘扶’出了事,那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1人说:“我救了那个人。如果他醒来后,没钱住院,怪上我,我就得付钱,那实在太冤了。”1人说:“我会打120,并且喊一位路人做我的证人。”

从这些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老人摔倒不敢扶的事情对一些孩子价值判断产生了影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众多老师表示社会风气对学校德育工作正造成巨大冲击,也带来严峻挑战。一些老师表示,一些学生小小年纪就抽烟、嚼槟榔;当外来人员入校侵害学生人身权利时,大多数学生围观、躲避,无人敢制止或报告老师;学生的价值观表现为“金钱至上”,同学之间存在放高利贷的现象;有的同学捡到东西据为己有,捡到钱不上交,自己消费掉;欺负弱小同学;同学之间不互相帮助,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帮助成绩差的学生,怕耽误时间,对后进生有漠视或歧视现象;孩子在家是小皇帝,不尊敬长辈,经常对父母和其他家人“发号施令”,生活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时也同样表现得飞扬跋扈,自私自利;有的孩子没钱上网,就骗家人,还有极个别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未成年人道德滑坡现象令人警惕

16岁的小兴和15岁的小云(均为化名)因结伴持刀向中小学生收取所谓的“保护费”,将自己“保”送进了看守所。11月3日,因涉嫌抢劫罪二人被祁东县人民检察依法批捕。

经公安机关查实,自10月7日至12日,小兴与小云二人在祁东县金桥镇中学附近伺机“收保护费”,用水果刀威胁被抢学生,5天内抢劫5人得66元,其中有1次在被抢学生身上并没有搜到钱,1名学生因不配合而遭殴打。

小兴和小云同是祁东金桥镇人,系小学同学加好友关系,所以常在一起玩。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两人无所事事,因而经常出入网吧。由于开支较大,上网“财政吃紧”,所以便萌生了搞点钱来用用的想法,两人一合计,便冒出了向学生“收保护费”的“点子”。

祁东县鸟江镇中学一副校长表示,多起针对学生的抢劫案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搞得学生人心惶惶,学校不得不再度加强安全防范力度。

像小兴小云这样的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其中十五六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

2005年至2010年,株洲县人民法院共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15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10.45%;对138名未成年人给予刑事处罚,对2人免于刑事处罚。近三年来,宁远县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24人,其中涉嫌抢劫、盗窃、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组织、绑架、非法拘禁等犯罪。

对道德的漠视,对生命的极端冷漠,在某些未成年人犯罪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据《法制日报》报道,山东一少年到同学家上网玩游戏,深夜入睡后恍恍惚惚起床,在莫名的疯狂状态下将同学爷爷杀死。

“河南女子监狱有个女孩子。”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秘书长操学诚说,这个女孩子到同学家玩,同学说要出门买东西,一会儿就回来,请她帮着照看一下8岁的弟弟。等同学买东西回来,却发现自己的弟弟竟被这个女孩掐死了,而起因仅仅是由于小男孩与这个大他七八岁的“姐姐”之间发生了一些小小的争执。

操学诚说,一些90后未成年人处理眼前发生的现实矛盾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往往用极端的方法和手段解决现实中一些小的问题或矛盾,在人格或能力上有缺陷,常常在情绪失控后采用极端手段。

厦门大学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徐萍表示,当前学校德育面对的冲击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其一,面对多元价值的困惑。这一方面来自新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和雇佣关系日趋多样化,这些变化势必引起学生原有道德观念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善恶判断自然会出现困惑,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来自西方价值观的传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也大量传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学生倍感迷惘,给学生道德观念的确立和价值取向的选择带来更大困难。其二,信仰的缺失。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快速变化导致人们对所持信仰由怀疑到困惑到丧失。出现了信仰真空,也就缺失了过有意义生活的重要维度,空虚、寂寞、无聊感就会充斥青少年的生活。其三,社会道德的失范。社会上盛行,道德滑坡,诚信丧失,严峻的社会道德现实与学生在学校里被灌输的道德信条相去甚远,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污染了学生心灵。其四,网络的迷惑。由于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暴力、色情、垃圾邮件等不良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毒害日益严重。

教师的困惑

“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给学校德育很大冲击,学校德育面临很多困难和困惑。”王慧群是省示范性高中株洲市八中一名优秀教师,她的论文刚刚获得了部级二等奖,教学成绩也十分突出。但这位1982年出生的女老师,在德育上常感到一些无奈。

她说,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我们经常正面引导学生应该应该怎么做,但是只要有一件社会事件比如扶老人还被倒打一耙,这样的事,对学生造成影响,我们之前的努力就会白费。“我有时会觉得很无力,许多事情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感觉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做了没用,但我只能向学生不断地做正面引导。”

这种学校正统教育被冲击,因为社会事件而造成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学校德育呈现无力感、无奈感,是众多教育人遇到的第一个困惑。桑植县一中教师徐大雄说,面对时展和德育发展新境况,许多教师困惑,为什么学校教育中诸如“见义勇为”“携老扶幼”等道德观念与社会上人们的麻木与自私行为极不一致,是自己理解错误还是社会上的人行为出了问题?

作为高中教师,徐大雄无奈的是,社会人员的趋利性导致道德行为失去发展空间,进而影响到学校德育的开展。正如“彭宇案”“许云鹤案”,都是因为当事人趋利性导致他们将“好心人”倒打一靶,让想做好事的人不敢或是不愿做好事,挫伤了国人做好事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道德判断。

许多老师还碰到了两难问题,“要不要见义勇为”、“遇到歹徒是该走开还是与之斗智斗勇”都是两难问题。本来,“见义勇为”体现社会责任感,可是,现在的家庭更看重独生子女的生命安全,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教育?

这样的事件,如何教育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挑战,也成了老师的困惑。就面对老人摔倒这一问题,老师们的观点就各有不同。有老师说:“教师一定要正面教育孩子,热心爱人,亲力助人,不必犹豫”。另一位老师的观点则截然相反:“不扶。学生是未成年人,不具备救助能力。”一位老师则说:“回答‘不扶’,怕孩子丧失爱心;回答‘扶’,又怕孩子受到伤害。很纠结。”

而令老师们尴尬的是,有学生问,如果你在现场,遇到老人摔倒你扶不扶?我们把这一问题抛向老师,通过网络和现场座谈方式与9名老师交流,得到的处理方式也有不同。桂东县教育局干部刘志明、李西平说,老人摔倒,第一时间扶起。因为良知第一,义无反顾。菩提等6人则认为,在大家确认的情况下扶起摔倒的老人。爱心要有,证据还要保留。网友伊达仔则直接说,不会扶起老人,怕“万一”被冤枉,自己没有精力和经济能力与之纠葛。

“有时,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确有落差,新时期德育课遭遇了现实难题。”株洲市南方中学教师米春花说:“有时候,学校的教育和社会是完全相反的,我们教育孩子要纯净、要付出、要勇敢,但是,踏上社会,孩子们会感觉到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会因此而感到‘不理解、太复杂’。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很困惑。”

学校德育的另一困惑还来自于家庭的阻力。双峰一位老师对记者说,学生打架,父母不正面教育,却来学校闹事,鼓励自己的小孩要“打赢”;一个学生违反纪律,老师教育时稍微严厉一点,家长会找老师和学校的麻烦。“或许这类学生在家也不听话,家长管不住,但学校教育严一点,家长却不允许。那学校该怎么办?”

徐大雄也有类似经历,一位高二女生小杨,在校期间,学习认真,成绩优异,经常帮助班上有困难的同学。她主动给本学习小组同学讲解习题,还先后花100多元零花钱给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打印英语语法记忆手册,家长知道此事后,对孩子说:“你给同学辅导作业就算很不错的了,还把自己的钱给别人印资料,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呀?”自此,该生给学生讲解习题的积极性明显受到了影响,面对此种情况,孩子究竟该怎样去做呢?这就成了横亘在学生面前很难逾越的难题,也给老师教育出了难题。

令校长和教师们困惑的还来源于一些地方的教育考核机制并不是真正重视德育。人人都在说,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德育很重要很重要,考核老师、学校也都是把德育放在最前面的,但真正考核起来,却是学生的成绩、分数。凤凰县某小学一位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大家都说德育很重要,但没有哪一年是评过德育最佳的老师,获奖的基本都是教学能手。“因为评价老师的重要标准还是教学质量,如果这个东西一直悬在老师们头上,我想其他的一切包括德育可能都要靠边站,哪怕有,也只是穿新鞋走老路。”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篇7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困惑;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地发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师资队伍的严重不足。为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各高校除了加大外聘教师的力度外,也大量引进青年教师以改善和加强师资队伍。在高校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中,除少数人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外,绝大多数人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青年教师群体逐步成为高校师资队伍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新进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困惑期”。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度过“困惑期”,促进其健康成长是摆在广大高校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的主要特征

1.年轻化。高等学校新引进的青年教师普遍年纪较轻。根据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推算,如果一个年轻人在学业上顺利发展,从小学到博士毕业一般需要22年,因此高校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的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年轻化是高校新引进青年教师的一个基本特征。

2.知识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高校教师待遇的逐步改善,高校新进人员的“准入”门槛逐渐提高。就全国来看,绝大多数高校的新进人员至少具有硕士学位,有的重点高校甚至只要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其它人员一概拒之门外。这种追求高知识、高学历的客观现实,使得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知识化的特征十分明显。

3.专业化。目前,高校引进人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是为了人才储备,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弥补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人才的不足。因此,很多高校引进人员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尽可能引进某一学科的专门人才并推动该学科专业深入持续地发展。因此,专业化是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又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

二、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主要困惑

1.工作方面的困惑。许多青年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工作热情很足,干劲很大,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在工作上逐步出现一定程度的困惑。主要表现在: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工作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合拍导致期望值降低,主观愿望与实际效果存在巨大反差,工作方法简单划一,工作思路缺乏新意,再加上其他青年教师潜在的比较和竞争,因而在情绪上比较低落,有时在工作上会产生一种消极甚至抵触情绪。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在步入社会后,工作初期都有一个“不适应期”或者叫“困惑期”。

2.生活方面的困惑。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在生活上也存在较明显的困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尚未彻底完成从受教育者向教育者的角色转变,总体上生活经验、生活自理能力都存在某种不足。而目前的分配机制又决定了他们的收入和待遇在高校中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另外,住房、个人婚姻方面的问题也尚未完全解决,生活质量相对不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高校新进青年教师都是经过多年的刻苦攻读后,远离家乡和父母在陌生的地方和环境工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心灵深处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孤独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较为敷衍,缺乏规律性;与此同时,住房、个人婚姻等方面的问题又在心理上造成巨大压力,再加上与一些同龄人在生活质量方面盲目攀比等等,使他们陷入巨大的困惑之中。

3.人际关系的困惑。正因为绝大多数的高校新进青年教师都是直接来自于高校或其他科研院所,因此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所处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而进入工作岗位后,他们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由于涉世未深,甚至有某种程度的清高和自傲,往往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笔者在与一些新进青年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许多人都表示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他们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一个难题。

4.个人成长的困惑。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志存高远、干劲十足。但由于存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导致他们对自己个人发展前途的困惑,尤其是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以后,他们的自信心可能会大为降低,甚至对自身的学识和能力产生很大的动摇和怀疑,因此在工作生活中的直接表现是精神面貌不佳,情绪低落,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在更深层次的表现则是悲观失望自信心低落,对前途失去信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了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的不良后果。

三、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对策思考

1.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应务求实效并灵活多样。高校是育人的场所,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近、喜好相似,易于沟通、交往。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需要。高校可建立校领导――二级单位负责人――教研室主任这样一种逐级推进的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其中各二级单位党组织和教研室要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以帮助青年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思想工作人人关心、大家参与的良好局面。通过召开座谈会、思想情况分析会,了解其所想、知道其所为、指出其不足、鼓励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使广大青年教师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心态。要注重把法纪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通过警示教育、案例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教育青年教师增强法纪观念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利用党团组织生活,举办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让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获得启示、得到鼓舞,增强他们树立为人师表的意识。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高校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改善,教学科研人员紧缺得到了缓解。但如何管理好、培养好青年教师,这是高校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在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的作用,遵循教学科研规律,制定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院校发展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强化院系、教研室的管理权,发挥好青年教师的自我约束作用。以校纪校规为依据,健全管理制度,消除管理工作的盲区和死角。要严格执行督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到位,责任到人。严格奖惩,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做到功过分明,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言行要严肃查处,不迁就照顾。同时,要强化教师管理的政策导向。把青年教师师德考核的结果作为其聘任、职务评审、工资晋升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大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在考核中的权重分值。另外,《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规已颁布实施,宏观上为规范教师行为奠定了法制基础。要组织青年教师认真学习这些法律,积极引导他们在享受教师权利的同时认真履行教师的义务。

3.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兼容并蓄推动提高。在当今信息时代,高校要主动搭建青年教师对外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业务素质。要加强校内资源互动,对青年教师实行以老带新、新老结合,有针对性地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实行一帮一、一对一的“结对帮扶”,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授、专家对其帮教,努力拓宽青年教师的视野,增强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学科专业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师资作用,集中优势力量攻关,共同完成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任务。建立校内外、国内外之间的联系网络,构建“学术平台”,让青年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参观学习。按照互助互利的原则,加强相关学科专业的学术、经验交流,多途径开展学术研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通过增加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名额,加快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的频率等方式,让青年教师思路更清,观念更新,视野更宽,能及时了解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对教学科研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要作为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进行培养,大力资助其教学科研工作,鼓励其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同时,要合理引入竞争机制,坚持“优胜劣汰”,加大人才培养和交流力度。总之,高校各级领导要防止和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有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的未来,是培育优秀人才、拔尖人才对象的意识。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篇8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06-01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具有正常智商,但在学习上不认真,不够勤奋努力,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在学习上和思想上具有一定的障碍,具有强烈的厌学情绪,人格和品行不够健全的学生。造成他们在学习和思想上困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社会、而且还关系到学生自身生活的家庭环境。

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做了许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从中收获不少。做好班主任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尊重学困生,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

我们都知道学困生绝大部分性格内向,倔强,自尊心强。所以,在教育帮助学困生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最佳时机,与他们平等地沟通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异之以行,让他们感到老师也是凡人,与他们一样具有相同的生活经历。比如,我时常认真地给学生讲述自己小学升初中学校的一段经历,与他们共勉,同学们听了感到惊讶,我真诚的告诉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确了学校目标,端正的学校态度,从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成绩逐渐上升,最后目标终于实现了。当学习上遇到恶困难,我经常耐心的开导帮助他们,使他们懂得了克服困难,解除了心理压力,能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好这一美好阶段。久而久之,由于我的坦诚相待与相互尊重,逐渐融入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清楚了师生之间的代沟,成了他们无话不说的良师益友。

二、关爱学困生,注重学困生生活细节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提高了分层次教学。所谓的分层次教学,就是分快慢班,或者在同一个班集体里,把学习基础好的同学排座在前面,把哪些学困生排在后面。这些教学方法,虽然提高了学习基础好的那部分学生的成绩,但是基础差的学生更加集中在一个环境中,学习更加困惑,学习的主动性和信心日趋下级,即使后来有一位学习成绩稍有提高的学生,终将要被快班淘汰,教师也失去信心,慢班永远的慢下去,最终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出现了两级分化,总体平均成绩并没有提高。

三、激励学困生,对学困生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严格,只有严格地要求学生,学生才能不耻下问、积极上进。但是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严,应该是有分寸的,教师只有把握好严“度”,才能更好的激励学生加倍地努力学习。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教育教学的措施,积极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挖掘潜力,激励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同学,我们不仅要求他作业独立思考,认真完成,而且还要积极地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阅读课外书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篇9

正值全国上下升学之热季,《西部大开发》杂志“西部大讲堂·名家圆桌对话”栏目特邀各方专家、教师、家长,以《教育的困惑之择校之难》为题,对教育困惑中冰山一角的“择校怪圈”进行分析,梳理出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目前一些城市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模式,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创新意见。塑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教育环境,为我们的县市长建言、为我们的校长献策、为我们的家长与学生创建一个科学的择校机制。

“择校”之殇

主持人语:

择校的实质就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重点小学、知名中学、理想大学,是许多父母给孩子设计的人生“三步曲”。

学生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乱象丛生的择校风,随之相伴的是以“助学费”、“建校费”等名义不规范的收取各种费用,更加暴露出教育的危机与困惑。

择校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经济的因素、学校文化的因素,也有家长的因素。为此,我们请专家对目前择校的影响进行分析,给出解决方法,不能让择校热愈演愈烈,让我们的学生最终成为牺牲者。

对话人: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 金燕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

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

浙江省特级教师、象山三中副校长周良华

滁州市第三中学校长孔德胜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记者、栏目主持人张永军

退休干部吴成根

学生家长郑女士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 金燕

消除“择校风”绝非易事。

破解困扰中国教育界多年的“择校难题”,我认为:其一,要有责任心。政府职能部门,要有责任、有义务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二,要明确政府是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要统筹协调解决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确保教育费附加征收到位并投入教育使用,给钱不给压力,给政策不给“条子”。其三,要坚持改造薄弱学校的决心不动摇。“不搞锦上添花,只想雪中送炭”,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是遏制“择校”现象的治本之策。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

解决“择校风”关键在“校”不在“择”,增加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的前提。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距,办学条件、办学传统等方面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想给自己的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择校”现象也会因学校特色与个体需求等因素而长期存在。

要解决好择校风的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大地区财政收入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份额,保证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保证大部分人的机会均等;充分发挥民办学校的作用,做好管理工作和配套措施改革。

而校长、教师流动机制为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活力。然而,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仍然存在漏洞。择校主要是择教师。绩效考核对普通教师和学校领导畸重畸轻,教师的待遇提不上去或者地区间、职业间存在较大差距,也会导致师资水平的不平等甚至师资力量的流失。

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择校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校与校之间的巨大落差必然导致择校。”择校风打破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使升学制度由原来的“分高者上”成为变数很大的“综合考量”,其中包括分数,也包括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交上高昂的择校费,意味着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则面临着借债上学。这种情况有悖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如何遏制择校风?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那就是走扩大优质资源和均衡发展之路,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他还建议,中小学特别是小升初的标尺要尽量简明、统一,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

两点漏洞:

一是择校费的收取问题。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已有明文规定不准收取择校费,但实际上许多学校都以“助学费”、“建校费”等名义收取,而且收取的方式也十分不规范,存在不少问题。

二是择校费的使用问题。如果说收取择校费是迫不得已的举措,那学校收取的这笔钱究竟用到哪里去了?是真正用于教育发展,还是被不合理地利用?甚至是被部分人中饱私囊?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对择校费的流向管理非常必要。目前择校费作为一些学校固定收入的一部分,具体的收支状况既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更没有纳入审计,是不正常的。

三点建议:

一是制定相关法规,把择校费纳入管理轨道,合理安排择校费资金的流向、幅度和方式,如制定相应比例用于发展本校的教育事业和用来向“薄弱学校”输血,以及合理地给教职员工发放津贴和奖金,并确定哪些类型的资金使用属于不合理。

二是各地政府应该立项监督择校费收支状况,控制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情况,杜绝个人中饱私囊的行为;学校自身也要将相关财务信息公开化,公开择校费的流向、用途,保证信息真实透明。

三是学生家长有权查询择校费的用途。当家长提出查询要求时,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滁州市第三中学校长孔德胜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篇10

一、暴露困惑,就是正视自我

青年班主任成长的第一步是在工作经验中找到思想的起点。在唇枪舌剑的教研活动中,青年班主任的“青年”味道往往很浓。一位青年班主任在初涉教研时就遇到了诸多疑惑:“当大家讨论工作方案和定期考核、聘任、奖励、晋升时,我什么都不知道,大家也都不问我意见。当教研组长让我去协助另一个青年班主任做事情的时候,我只能笑,却不知该如何平衡思想。当我大胆提出我的意见,却被前辈一笑了之,被青年同仁嗤之以鼻。如果都是这样,在下次会议中我怎么还敢提出反对意见?为什么一投入教学,我就觉得自己走到了三岔路口?觉得教育工作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这并非什么可怕的事,起码这些问题的存在已说明青年班主任处在思考的状态之中了;怕就怕让思想悬空。青年班主任作为新手,在老班主任中大多以茫然者、无知者而存在着,却不知道自己的“青年味道”竟是一种宝贵资源。有人脱离不了学生时代的“优秀惯性症”,适应不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新工作环境,总觉得自己不可能碰到什么困惑。于是遇到困惑,或强制性排除,继续费心包装“优秀”;或泥淖深陷,陷入自卑;或视而不见,任其流失。也有人全盘迷失自己,奉行中庸,思想游离,以看戏的态度躲在观望者身后,生怕升为“红人”的下场就是惹来无数“红眼”,一不小心被冲到浪尖成为“祭品”。这种“怕红眼症”已如甲流般蔓延,有人“流涕”,有人“发烧”,却因为不温不火地“死”不了人,而无法激起大多数青年班主任改头换面、正视自身角色定位的激情。

青年班主任不让思想悬空的最好的方法是将困惑记录,并借以纸笔使之暴露,从而使思想“着陆”。无论工作和生活的起步有多艰难,青年班主任要避免色泽黯淡的人生,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灵魂的充实和成长――反思自我,奋笔疾书。笔者一直保持记日记的习惯,曾在班主任工作手册中写道:“刚入学校,一位老教师严肃地告知,青年班主任必是越严越好。师生同乐,那是极乐世界;特别像你,绝不能妇人之仁。”当时我心中不小心燃起一股反叛的味道,记下了心中的困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随时都产生了类似的疑问。我随身带一支笔,有什么感悟,有什么想法,都记下来。笔下的狂喜与悲痛让笔者的眼睛渐渐清晰。

且不去分析教研会上那位青年班主任所问的答案为何,又与其性别、性格有何相关,青年班主任只要用心教育教学,便会发现眼前是一个困惑却充满神奇魅力的世界。杜威说:“凡是一个思想都起于一个三岔路口的境界;凡是一个思想都起于一个大大的疑问号。”青年班主任勇于道出心中的困惑时,虽然有时招来不屑、歧视和冷落,还有时问题会被无期地抛掷,发问者成了寂寞的“等待者”,但暴露困惑本身就说明了,青年班主任们正视了自己的困惑,关注到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发现了本身的不完美、不清醒,找到了自己思想的起点。

二、分析自我,以知识完善自我

青年班主任成长的第二步是借助知识进行思想溯源与自我解析。青年班主任一旦在工作经验中找到思想的起点,下一步就要直面思想、盘活资源、分析思想。青年班主任要学会思考:目标在哪里;要面对哪些问题;平常的活动为什么会发生障碍,障碍的性质是什么。如同刘长卿的诗句“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随山”才能寻到水源,青年班主任暴露出的惊奇与困惑不能任其曝晒于“烈日”之下,知识如水遍布山野,哪里是源?青年班主任要秉持分析自我的心态,“随山”而寻。“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山道迂回、峰回路转,思想的起点背后还有无数的起点,如此步步深入、循环上升。再观照“山外的自己”与“山中的自己”,便会发现巨大差别:青年班主任在山水灵气中吸收知识,逐渐厚重起来;不飘不浮,慢慢深入这林壑深秀,水声潺潺的世界。

1.知识来源于老教师的既有经验

正因如此,青年班主任要在教研组内外的“滚动焊接”、师徒汇报、评比磨课中,在班主任师徒结对儿中,在新老班主任网络见面会中,“盘活”老教师的丰富经验。面对繁多的“打包了的文件夹”,以及拆卸费劲的“压缩包”,青年班主任特别需要将其拆开、打散,分析其结构体系:别人如何做的第一步;自己第二步可以怎么改。青年班主任还要系统地了解典型做法、特色做法,与自己的思想“碰撞”“比照”,将自我完善的目标具体细分为几个阶段目标,形成序列性计划。当然,初涉教育教学领域的青年班主任,想得很多、做得很多,头脑中有个序列,做起事情来才会有条不紊。

笔者受益于一位好师父,在求教问道方面深有感受。笔者在日记中曾写道:“班主任师徒结对儿后,我有了归属感,也渐渐有了目标。刚开始觉得老是开口麻烦师父,有点不好意思。但前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么好的名师放在那里给你问,干嘛不问呢?’于是,在班主任会议上,我鼓起勇气跟师父说出了自己带班的忧虑和困惑。师父放下手中忙碌的笔,惊喜地说:‘你变了,变得会主动问问题了!这样很好!’然后仔仔细细地告诉我她以前是怎么从带班困境中走出来的。”此后,笔者在轻松的教研会上,再也不会固执地认为自己手头上的事更重要而忙个不停了。

2.知识来源于书籍这片广阔的海洋

书籍就是“人类智慧的太阳”,它可以让人类的忠诚信念、不屈的意志、同情心等精神美,进入青年班主任的“意识世界”,更新现有的“浮躁的世界”,从而克服因年轻气盛而带来的莽撞和与冲动,建立高雅的情趣。许多青年班主任也知道读书的重要,但他们会说:“看看我们的一天,晨读巡视、午休管理、作业批改、课前备课、课后反思、一天两三节课堂,再外加几张表格、几个电话、学生意外突发的事件……我们真的是没有时间,所以我们只能心安理得地与书失之交臂。”青年班主任们,不要再让这种惰性左右思想了,开始痛快地读书、分析、思考吧。这种分析思考是青年班主任心灵建设的源泉,是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沟通的首要媒介,它不仅体现在青年班主任的实际行动中,而且在精神世界中不断引导其向善和向上、不断向前发展。

三、肯定自我,以创新超越自我

青年班主任自我否定的几种典型说法是:“我是青年班主任,我就是有很多不足,怎么办?”“我的压力很大,谁让我这么年轻,他们怎么都不满意。”显然,青年班主任的身份并不能成为其止步不前、无法突破的借口。倘若分析困难后一味否定自我,那只能安分守己、固步自封。

笔者认识一位青年班主任,博客写得相当有影响力,班级活动也结合自身特长,搞得有声有色。但家长当初曾不满意其“八七年出生”的身份,处处刁难。有一次一位家长在其博客上用讥讽的口吻说:“青年人,做事情就这样,总看不顺眼。”对于别人在自己的学术博客上留下这样不和谐的一笔,该青年班主任以“横看不顺就竖着看”回应。博友问他对如此家长有何看法,他大笑:“没有他们的不顺眼,哪有我的进步?哈哈……”

后来他的妻子难产,他请假数日。几位家长闹起来,强烈要求他检讨,理由是:没有把学生放在心上,纪律松散。他在日志上检讨数次,但一次比一次“不对头”“不愿认真地检讨自己”。当时可以说处境艰难,他却越发顽强,将家长压力化成“青烟”,既不以恶言相报,也未影响学生。他认为“自我批评”绝不是用在这个时候,并在学校支持下“我行我素”,在“漏船中稳坐泰山”,在“烧屋中燃烧意志”,维护着青年班主任的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前辈笑之为“另类”,博友也送以“敬畏”二字。他在德育导师手册中这样写道:“教师对学生应有足够深厚、足够强大的爱,只有有了这样的爱,他们才能受儿童欢迎,才能被公平、公正地给予机会,才能不因外力而改行。”

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班主任不但要坚持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精神,还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解嘲的能力。青年人要自信,不要迷失自我、照搬照做、“拿来主义”。经历与反思让人学会体验高尚与尊严、善良与真诚、奉献与感恩、宽容与同情、谦虚与自尊。教育事业是年轻的事业,“心死”则一切免谈。青年班主任必须保持一颗年轻之心,为事业、为孩子,更是为了自己。特别是在周围人的讪笑中,不能恼羞成怒,不能满怀牢骚,不能怨声载道……“呼之为牛应之为牛,呼之为小儿则应之为小儿”,在窘境中与家长共同修炼一颗年轻的心。现在那几位家长在这位“八七年出生”的小青年面前,除了自惭形秽,别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