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育的特征十篇小学教育的特征十篇

小学教育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9:36

小学教育的特征篇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体育教学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直观认识,形成动作完整概念,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动技术要领,接收更多有关的知识。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小学生的直视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例如:跳远教学,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强调重点,但在示范时,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如果我们利用室内课时间,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过程用电教媒体演示出来,就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演示之前,可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如跳远有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哪些注意点等,请学生看完后回答。这样既能抓住重点,又容易突破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前,我先带领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一段大型的篮球比赛以及球员们一些优秀的配合动作和步伐,这样,同学们的兴趣就一下被激发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表现欲比较强,每个人都想把看到的动作模仿下来并表演给其他同学看。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篮球基础配合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既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小学生?通过上网下载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课件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小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小学教育的特征篇2

关键词:法国日本教师教育共同特征

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成败的关键。发达国家在长期的教师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财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拟从当达国家中选取法国、日本这样两个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或文化传统相近的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两国当代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共同特征,旨在对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一、高档次的教师地位和待遇

尊师重教是一个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如果一个民族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一个民族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师质量的高低;教师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教育质量高低就会深远地影响该民族未来发展后劲的强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发达国家是不重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而成为发达国家的。法日两国高档次的教师地位和待遇是发达国家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典型代表。

首先,从教师的社会地位看。在法日两国,教师都有国家教育公务员的身份,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优待。例如,在日本,穿着教师服的师范生上了公交车,车上的乘客会非常主动地给他们让座,以示对未来教师的尊重。

其次,从教师的经济待遇看。在法国,中小学教师平均的工资比高级熟练工平均工资近高出一倍,法国教师工资分11档,最低档为6800法郎,最高档为2.5万法郎,小学教师平均月薪一般都在1万法郎左右,中学教师月薪在1.5万法郎上下。就是还在教师培训学院学习的学生,第一年都能享受到7万法郎奖学金,考核合格升入第二年学习,可以得到作为公务员教师的正式工资的80%;考核合格获准教师资格任教后可获教师全薪,并享受社会保险等待遇。在日本,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同期毕业的其他行业职员平均工资高16%左右。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的工资必须高于普通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折合成人民币,新教师月薪12129元,工作10年以上教师月薪20215元,老教师月薪33692元[1]。

二、高规格的教师专业标准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法日两国教师的社会地位高待遇好,师范院校自然就成了广大考生的报考热门院校,教师职业就成了炙手可热、竞争激烈的职业,这样教师专业标准水涨船高,教师资格考核必然很严格。

在法国,目前是以其独特的“3+2”教师教育新模式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就是由iUFm(即教师培训学院)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签订协议,合作培训中小学教师。iUFm学制为2年,招收在普通大学经过3年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并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因为法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在全社会属中上等水平,加之进入iUFm有较高的奖学金,报考的人远多于计划招生的人数,可以择优录取。学院淘汰率很高,录取率大约为10%―20%,被录取的学生都是第一志愿的选择。另外,在法国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若想获得教师资格,则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和教育实习的评审这两个阶段的严格考核。事实上,每年获得教师职位的人数并没有完全达到国家所提供的教师职位数量。例如1997年报考中等教师资格的人数为56054人,录取了7620人,录取率仅为13.59%,而国家提供的教师职位数量是8955人[2]。由此可见,法国政府对教师资格的认定采取的是“宁缺毋滥”的方针,其原因在于法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如果没有一支良好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想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故通过严格控制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从根本上促进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

在日本,教师被称作“圣职”,大量优秀人才都申请此职业,师范专业一直是高考的热门,竞争非常激烈,录取率大约在20%左右。这样,大量优秀人才涌向教育界,充实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师资质量。日本《教育许可法》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者,且要经过国家规定标准的考试,合格者才能取得教师资格。1989年日本颁布的《教育职员许可证法》将教师资格证书等级划分为三种类型:“专修许可证”、“一种许可证”、“二种许可证”;其中获得“专修许可证”的基础是达到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结业程度,目的在于促使研究生院结业者任教,并鼓励在职教师进修。“一种许可证”的获得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者;“二种许可证”的获得者要求是短期大学毕业者。同时,为实现适应学校教育多样化,新设“特别许可证”,一种资格证书则是一种标准资格,二种资格证书的获得者则必须不断提高,方能获得标准资格。文部省明令指示: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校长和教导主任的任职资格是“一种许可证”或“专修许可证”,高中校长和教员主任的任职资格为“专修许可证”。

三、科学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

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对象是一群有独特个性且正在成长中的人,其责任重大、性质复杂,因此对教师的培养,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术性”与“师范性”这两种性质的课程,不可顾此失彼,否则很难培养出量足质高的师资。法日两国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得颇为科学合理。

在法国,如上文所言,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是以“3+2”独特模式进行的,所以从“学术性”来说,法国教师经过3年综合大学理论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他们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是非常扎实的。法国培养教师的“师范性”课程的设置也是非常科学实效的,那些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并获得学位的学生,在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后,进入iUFm再接受专门的教师专业培训2年。iUFm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教师培养不分专业,实行综合培养。第一学年以校内课程学习为主,强调科学与教育教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学科知识和教学法基本各占一半。教育理论知识主要是应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另外,有6周的实习,分两次到小学,做些辅的教学工作。第二学年,采取校内教学与实习交替进行。校内教学课程主要是法语、数学、新教学技术、教学法、教学技能训练等。实习时间为12周,分3次,第一次到初中,时间为1周,主要了解、体会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工作;第二次到小学独立上课,时间为3周;最后是结业实习,时间为8周左右,要全面负责小学一个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法国中学教师实行分专业培养。第一学年同时还是某大学四年级学生,由大学负责专业课教学,学院负责教育理论、教学法知识的教学,同时安排2周的实习。第一学年结束后,要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成为实习公务员,进入第二学年学习。第二学年学习包括校内教学和实习,教学课程主要为专业教学法知识,也包括教学技能训练、对学生的心理指导等。教育实习为12周,到中学实习,完全负责一个班的教学工作,每周在高中教6课时,在初中教4课时,学院给每个学生配一位辅导教师。理科学生还要到工厂、企业或医院实习4周,以拓宽知识面、丰富实践经验[3]。

在日本,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强调“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基础学科约占总学时的35%;专业课程约占总学时的50%;教育课程的必修科目包括教育原理、教育史、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实习等,选修科目如教育哲学、教育评定、各科心理学、职业指导等,约占总学时的15%。日本十分重视教师教育的实习环节。教育实践时间一般为15周以上,其中见习时间一般在7周左右,实习时间一般在8周以上。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日本教师教育机构十分重视与中小学实践基地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成立教师教育实训研究组织。高校研究者可以随时深入中小学,及时了解中小学的需要;中小学也能及时得到高校信息或指导,共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评价上,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内容上不仅评价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对学生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方法上不仅采用考试的办法,还采取观察、座谈、测评等灵活的评价方法[4]。

四、保障有力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

教师的教育包括教师师范和教师继续教育整个过程。教师在职的继续教育与教师职前的师范教育同等重要,其作用绝不可小视。法日韩三国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体制健全,在法制、时间、资金等方面的保障都很有力。

在法国,根据政府颁布的《继续教育组织法》规定:继续进修是教师的权利,每个教师每年有权享受学习进修假两周,教师职业生涯总计有带薪学习进修假两年。法国不仅将教师在职培训作为一种法定权利予以保护,而且在具体的规定与操作过程中,也切实地为这一权利的行使创造了条件。在法国,如果教师参加脱产式进修,对于教师离岗时的工作问题,教育部已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如初等学校短期进修教师的工作由实习生代为完成,参加较长时间进修的教师的工作,由专门招聘的代课教师负责。而在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方面,则更是因为法国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多渠道的经费筹措而变得资金充裕,个体无忧。

在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的规定:具有教师公务员任命权者,必须制定出对教师的研究进修及其他有关进修方面的计划安排,并确保实行。为促进在职教师的进修,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激励性的措施:如教师通过依据;资助教师的进修,短期进修一般是免费的,可以带薪在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更新教师资格证,为了保证教师资格证书的资质能力符合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日本不断提高教师资格的标准,以获得国民对教师资格证的认可。

五、更具实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法日两国更加注重课程对教师教育和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法国,教学继续教育为了满足和实现不同类型、级别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不同需求和目标,无论是从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形式的设计上,都体现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个在教师既有基础上的递接式教育。因此,教育部对参与培训教师的既有基础和培训方向进行划分,从而决定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为专业知识欠缺的教师进行的基础性学科培训;为专业知识达标教师,从原有基础出发,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的补充性培训,培养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为使新教师尽快熟悉教育工作、掌握教学技巧的培训;为达到一定学历或学位的培训;为应对教育改革或教学变化,针对各类人员进行的集体培训等。在培训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评判自己需要的培训项目,然后选择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国家根据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师状况设计和安排培训的课程和方式,使得教师的在职培训内容能更好地满足各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5]。

在日本,新教师必须接受为期一年的研修,新教师校内研修要在研修指导员的指导下进行,一边担任班主任和从事教学工作,一边修习教师伦理、学科教学指导理论和班级管理艺术,并参加社会服务和为学生服务。校外研修的主要有参观其他学校、社会教育设施和社会福利机构,参加社会义务奉献活动等。当地教委和地区教育中心还为新教师组织各种讲座和集中研讨学习班。新教师还须利用寒假、暑假和春假的集中时间自选课题,进行自主研究。另外,日本政府指导各地教育委员会制定政策,拨出专款形成一个分别针对任职数年教师进行研修的终身教育体制,有5年教龄者须研修专业学科教学工作方面的内容;有10年、15年教龄的骨干教师须研修指导学生的技巧、与学生家长进行教育交谈的艺术方面内容。日本已采用“开放型”教师培养制,后来又重新组建了兵库、上越、鸣门三所专司教师再教育的教育大学,在职教师可以通过攻读教育大学设置的学位课程,进一步提高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确保教育的高质量[6]。

参考文献:

[1]佚名.世界各国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J].教师博览,2009(4).

[2]钟文芳.法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政策[J].教育评论,2004(1).

[3]李玉芳.法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制度评介[J].辽宁教育研究,2006(7).

[4]李中国.日本教师教育.特征与借鉴[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

小学教育的特征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小学体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

小学时代是学生发展身体,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材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及时地、有目的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教师的个人形象中的教育时机

1.教师的仪表。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要从教师形象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在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2.教师的语言。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学习兴趣,但切忌低级趣味。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3.教师的态度。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讥讽的语言来刺激他们,更不侮辱谩骂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们。对体育骨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组织中的教育时机

1.课前准备。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无兴趣,教学效果差。除认真备课外,场地器材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与学习习惯。

2.调动队伍。在调动队伍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教育。

3.分组教学。在分组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互相帮助的良好作用和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必须反对对别人的缺点评头论足,说长道短的不良习惯。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

1.短跑教学。在起跑教学的前要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一实事求是,在规则上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后才能起动而绝不能猜口令,存在侥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

2.耐久跑教学。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吃苦。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跳跃障碍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在纵箱分腿腾越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可他们就是不敢过箱。在跳跃练习中过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还可以把横杆升起不少,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很大作用。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有意识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和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

小学教育的特征篇4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隐性特征

Discussedelementaryandmiddleschoolsprincipaltrainsrecessivecharacteristic

XuQuanganwangXinmin

abstract:Youngprincipaltrainsisthehigher-levelnormaleducationimportantsupplementandextends,ithassomebasicrecessivecharacteristic:Contemporaneity,effectiveness,modelandexpansibility.Understoodelementaryandmiddleschoolsprincipaltrainsthesecharacteristics,arehelpfulinusestablishthetraininggoalandthetrainingcontent.

Keywords:elementaryandmiddleschoolsprincipalthetrainingRecessive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19-02

笔者在贵刊2009年第8期已发文《谈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显性特征》,文中提出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五大显性特征:开放性、层次性、业余性、终身性和全员性。所谓“显性特征”是相对于内容来讲更“形式”一些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培训模式。也就是说,对这些特征的深刻理解,可帮助我们选择切实可行的培训模式。确立培训目标、选择培训内容则需要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另外一些特征即所谓“隐性特征”做分析和研究。

1.时代性

时代性是中小学校长培训最基本的特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校长是教师的楷模,校长队伍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校长培训的全过程要体现当今时代的特征:稳定、改革、发展。对当今时代的校长最基本的要求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与这个时代的前进步伐相吻合的专业基础知识。要体现培训的时代性,首先要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体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吸收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特别是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最新成果,使整个培训工作在体现强烈的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和适度的超前性。其次,培训的目标和内容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校长的思想观念更需与时俱进。从政策上看,国家开展“跨世纪园丁工程”的最大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培训,培养和造就出一批适应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需要,被先进教育思想武装起来的教师和校长示范群体。经过培训的校长应对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有正确的认识,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有深切的体悟,对当今存在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能在思想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彻底进行转变。

2.实效性

实效性是中小学校长培训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等其它教育形式的最显著特征。针对中小学校长开展的培训与基础教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一,培训对象是中小学校长;其二,培训目的和内容是直接针对基础教育的;其三,培训环境离不开中小学。中小学校长在第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有大量的问题和困惑需要解决。在教育思想上,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对素质教育与升学考试关系的认识,在当前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如何开展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在业务素质上,如何进行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等。中小学校长的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严重阻碍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强调培训的实效性并非简单采取实用主义的观点,实效性培训就是在对中小学校长实际情况透彻了解的基础上,使所制定的培训目标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符合中小学管理和校长发展的需要。实效性的重点在于重视培训工作对校长个人成长的作用,重视培训工作对校长教育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处理好培训工作中务虚和务实的关系,强调务虚的指导性,重视务实的针对性,使两者相得益彰,是我们培训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

3.典范性

典范性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又一显著特征。中小学校长培训是高等师范教育重要的补充和延伸,整个培训过程具有典范性特点,培训规划、培训模式、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场所、教学设备都有典范性。一般说来,上一级所确定的规划、目标、内容、模式对下一级来讲有典范性,教育学院的培训工作对中小学和进修学校来讲应有典范性,同样进修学校的培训工作对小学和广大的小学校长来讲有典范性。典范性的基本要求是,培训规划要有预见性和长远性,现在的新校长几年后便是骨干校长,现在的骨干校长若干年后可成长为教育家。培训目标要定得客观、实际,对不同级别、不同水平的校长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使每一位中小学校长都有分层次的近景、中景、远景奋斗目标,始终看到当教育家的希望;培训内容要符合中小学和中小学校长的实际,既要有实效也要考虑发展;任课教师是培训的主导,教学过程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体现,只有最优秀的教师才有资格参加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教学工作;培训手段的现代化更不容忽视,它对培训效果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4.发展性

小学教育的特征篇5

论文摘要:对物质进行“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以及建立三者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于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化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结合三重表征的特征,提出了怎样突破学生学习化学用语困难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三的学生能够用化学用语表示生活中简单的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近几年的教育实习中,发现初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刚开始兴趣盎然,但是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之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大约30-40%(依据多个学校化学教师的测试成绩统计)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听不懂,没有兴趣,不能够达到上述目标。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

2006年10月我们在郑州地区做了“郑州地区初中化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三的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来自各个方面,但最大的困难是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调查表明: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符号表征的分化作用最大。因此,笔者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三重表征过程,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习分化现象,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二)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上,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是通过让学生理解、想象,从而认识物质的本质;化学符号则是化学学科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化学符号来代表事物,把化学符号作为思维运演的工具和媒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方式就是化学符号思维。因为,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去认知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及其符号表征的形成及融合的问题。

2.三重表征的涵义。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宏观表征是指对物质所进行的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在化学学科中具体指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外在表现。当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木炭可感知木炭是黑色的固体,氧气是无色气体;通过闻氧气的气味得出氧气是没有气味的,同时,通过实验知道木炭燃烧是需要氧气的;通过观察发光的实验现象以及触摸瓶壁得出木炭燃烧放出热量,从而完成一系列的直观感知,形成对物质的宏观表征的认识。宏观表征的难度不大且有记忆再现性。

微观表征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主要指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微观粒子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等微观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学生微观表征的形成,需要通过想象来完成,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想象力,所以教师通过模型展示、多媒体演示或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作比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原子的构成时,可将原子核比作是放在十层大楼的一个小枣,电子在大楼的空间里不停的运动。凭此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符号表征:是指由拉丁文和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它属于人们认识的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符号表征的学习比较困难。符号表征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这种符号虽然简洁,但是内涵丰富。例如:“Co2”既有宏观意义: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有微观意义: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等。符号表征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语言,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

(三)学习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1.运用“类比”和“想象”。类比是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根据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一种推理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倾向于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类比不多,常见的是用身边事物中的某些相仿点来帮助学生想像,理解问题。例如,一堆小麦是由无数粒小麦一粒一粒的“堆积”起来的,由此类比一滴水是由无数个小得用肉眼看不见的水分子“堆积”起来的。借此类比,有助于学生想象水分子。

另外,精心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像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表征。例如,讲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时,学生会产生疑惑,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但为什么原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一滴水中含有许多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就好比一朵鲜花,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好比花蕊和花瓣。通过这段描述,学生就可以区分开原子和分子,从而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采用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方法。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世界的独特语言文字,是化学学习者的专业语言。

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负担较重,单纯死记硬背效果较差。教学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效果颇好。其一,让学生对化学符号主动进行发散思维,以赋予符号更多的信息,丰富对它们的认识。例如:提供给学生元素符号“C”,学生说“C”是半圆、或是耳朵、或是月亮、或是钻戒……这样,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找到切入点来认识“C”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其二,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化学反应作为模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个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储存在头脑中。当学生再遇到其他化学方程式时,将其与模板作对照,理解新的化学方程式意义。第三,结合化学反应时的现象,对于识记化学方程式、理解其意义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在描述物质反应时,配上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将它们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丰富联想的线索,减少机械记忆,增强意义识记,效果较好。

3.运用“形象组块法”。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体现在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本质联系在一起。然而,学生缺乏将三重表征统一的意识,倘若运用形象组块法,则完全能克服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吃饭时感觉到咸味,由此想到食盐的味道;通过观察食盐的状态、颜色而形成宏观表征;如果用化学符号表示,食盐是“naCl”。当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到氯化钠晶体模型时,形成微观表征,用化学符号表示便是“naCl”。学生见到“naCl”时,很快想象出它的宏观状态和晶体结构。以上过程可用下图表示。由此能帮助学生解决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殊性,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将三重表征融合为一体,突破化学用语教学困难,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分化现象将得以解决,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转贴于

3调查分析与思考

3.1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

3.1.1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1}调查结果显示爱山小学有82.6%教师认为“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而龙泉、飞英小学教师选择“不一定”的分别为60%和60.9%,从中可以反映出多数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小学教师中绝大部分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逐步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学教师没有把参与教育科研同提高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为此,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小学校长,乃至各位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小学校长应积极支持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3.1.2掌握教育科研知识

小学教师不仅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掌握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努力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课题研究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探索收集、整理、获取、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1.3提升科研选题能力

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能否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教育科研的选题加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调查中反映出几所小学教师对选题都感到困难,而爱山小学教师对“不知如何选择课题”的调查结果比率最低,其原因是他们均有申报课题和的实践经历,为此教师应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与交流、各类传媒等途径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1.4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已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中。网路环境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跟上时展的步伐。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的成果(案例、论文、著作等)、科研报告是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快速传播,推动教育的创新与进步,为此教师要善于动笔,提高科研写作的应用能力。

3.2教育教学科研定位

3.2.1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主要以“校本教育科研”为主,调查中也得到充分证明。

3.2.2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与科研不能错位,科研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二者处于同一体中,相互促进,切记教师课题的研究内容要与自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不能把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分离开来。调查中反映出爱山小学作为省级重点小学,其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均高于其它几所小学,事实证明科研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

小学教育的特征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主要特征;小学;美术教学;运用

一、创新教育主要特征

第一,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具有创新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在教师的教学方面,教师采用竞赛式、启发式、调研式以及讨论式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要创新地学,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学习环境方面,学校与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创新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狭隘的、封闭的、孤立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和书本上,也不只限于教师所布置的圈子,而是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促使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学校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学目标,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育条件等进行综合改革,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以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学校坚持学校、家庭和社区齐抓共管,为实施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学校要以全面性、全体性、创新性的原则,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其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难以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播放视频、提问、创设情境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重复构成”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找一段由许多美丽图案组成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发现图案的特征,教给学生重复组成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由想象。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此外,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具有不断进取的潜能,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多使用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如“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你的设计很特别”“你的设计非常有创意”等,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尽量少用“你画得很像”之类的话,以免禁锢小学生的思想,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创新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针对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古人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重视传授学习方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其三,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完善评价方法。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实践型教学,指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教给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如,在讲授吸附画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将油画的颜料挤到了一盆清水中,由于油水无法相溶,颜料在水中挥散后在水面上形成了美丽的画面,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水盆中的画面,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应当注意完善评价方法,将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这三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不过分苛求学生,以免抑制和扼杀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三、结语

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效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创新教育在当前的实施中还存在被片面看作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将开设创新教育课等同于开展创新教育等问题。因此,美术教师应当注意这些问题,深刻了解创新教育的本质与特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左辉.美术课堂:给小学生插上创作的翅膀.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12).

[2]田艳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陕西教育(教学),2005(7).

小学教育的特征篇7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源自西方,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名词,但对我国的课程改革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职业岗位负荷和工作特征把社会上职业岗位归为体能主导类、心智主导类和灵巧主导类三大业群。在我国职业病呈高发态势的现状下,分析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学生预防职业多发病的能力。

关键词业群岗位体育体育课程设置职业病预防

一、何谓“业群式”岗位体育

业群式岗位体育是指在“业群”的思想指导下,从体育学视角,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准职业),按照他们对应未来的第一劳动岗位划分,把他们在劳动时,具有相似身体活动特征和运动负荷相似的准职业组合到一起,归属为同一类别的职业岗位群,以专业群形式,对他们进行实施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满足学生需要的岗位体育和特殊身体素质和技能,补偿性体育,自我保健知识、能力和技巧,以及保障其运行的相关制度[1]。

二、“业群式”岗位体育形成的指导思想

马克斯曾认为,在一种操作中,他必须使出较大的体力;另一种操作中,他必须比较灵活;在第三种操作中,他必须更加集中注意力,等等;而一个人不可能在相同的程度上具备所有这些性质[2]。项群训练理论认为:许多运动项目具有相似的特点和属性,把具有相似特征和属性的项目归属为同一类属项目,并揭示和反映其运动训练规律性原理[3]。按照马克斯分工思想,人类的劳动分工应分为体力类、灵活类和注意类。以马克斯早期的“业群”类思想为指导和结合项群训练理论,按照职业岗位身体活动规律和运动负荷特征的规律,组合为“职业岗位群”。再按照职业岗位群规律特点,对当前所设置的专业,按照相似属性进归类重组为“专业群”。把现行的职业(准职业)划分为体能主导类业群,灵巧主导类业群和心智主导类三大业群。体育教育的视野不再盯在一个个专业上,而在业群类的负荷特征和劳动特点的共性上,继而根据业群类负荷特征和劳动特点一一选取安插相应的内容,以突显校本内容的个性。以群类划分法,还可以涵盖当前职业,甚至是未来的新兴职业,简化专业设置繁多性困扰,降低体育教育内容“针对性”选取难度。

三、“业群式”岗位体育基本特征

(一)体能主导类业群

1.运动负荷特征:以体力劳动为主。身体劳动强度较大,体能要求高,劳动时间总体较长,需较高的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等才能胜任工作。单位时间内运动负荷大。

2.劳动特征:多以站立、蹲式、屈状、劳动。身体空间移动频繁,活动范围大小不一。有远有近、有高有低等。

3.肌群工作特征:以身体大、中肌群工作特征为主体,辅以相应小肌群参与工作。

4.主要岗位:保安、地质勘探、导游服务类、物流、锻造。

(二)心智主导类业群

1.运动负荷特征:以脑力劳动为主,身体劳动强度小,体能要求低,工作时间往往超出上班规定时间,对脑力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长时间的思考运用能力。单位时间内运动负荷小。

2.劳动特征:伏案型劳动为主,工作时,身体空间移动少,活动范围小。

3.肌群工作特征:以身体小肌群工作特征为主体。

4.主要岗位:法律、文秘、金融、会计、教师、设计、行政管理等。

(三)灵巧主导类业群

1.运动负荷特征:以脑体兼顾为特征,身体局部劳动强度大,工作密度大,对肢体局部灵巧性要求高,就整个身体而言,单位时间内运动负荷属于中、小类。

2.劳动特征:以伏案型、站立型劳动为主,工作时,身体空间移动不大,活动范围相对较小。

3.肌群工作特征:以身体中小肌群工作特征为主体。

4.主要岗位:电子装配、通讯话务、计算机操作、驾驶、编织。

四、“业群式”岗位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设计对职业病的预防作用

(一)职业病的定义

这里所说的职业病指的是广义的职业病,是指不限于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它还包括些非物质因素引起的、与工作有关的、受职业有害因素损害的职业性疾病,比如长时间办公所导致的头痛、头晕、眼花、键盘手、肩周炎、颈椎病、腰酸背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颈肩腕综合症、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这类新兴职业病我们称之为非法定职业病。这种职业病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法定职业病,其范围和影响的人群更加广泛,但是却不能像法定职业病那样得到认可。本文所要讨论的通过体育课程设置来预防的职业病就是这种非法定职业病。有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职业病隐患,主要是由于工作环境密封过严、新鲜空气补充不足、办公室设施不达标以及长期静坐或长期站立、运动不足等引起的。

(二)科学设置体育校本课程,提高学生预防职业病的能力

1.“业群式”岗位体育校本课程应用性内容设计

(1)体能主导类岗位应用性内容设计

体能主导类业群劳动特征表现为局部肌肉工作强度较大,大肌群、中大肌肉群参与工作多,肌肉工作负荷也较大,对人体素质要求以力量、耐力、或力量耐力混合型等体能性素质为主,类似于人们习惯思维的体力劳动一般,但是不能等同。从工作身体姿势特点看,常以站立、半站立型为多,身体空间移动频繁,活动范围大小不一。这类专业如景点导游、烹饪营养与工艺、地质勘探、工程建筑类职业等。通过任务分析,我们不难知道,景点导游只有具备较强的下肢力量耐力性,抗热抗寒能力等,才能适应导游工作,而烹饪营养与工艺不仅对长时间站立下肢力量耐力要求高外,而且必须有必备的上肢力量耐力才能适应翻锅,炒菜和切剁砍等技术需要,还要发展耐热等能力。所以,选取的内容围绕工作需要,有效发展局部劳动时的局部肌肉群工作能力,适当发展乳酸能系统能力,增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器官功能,主要发展走、跑、支撑、跳跃、攀爬能力。正如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未必能适应一个普通建筑工人的活一样,这就是直接应用性体能素质的不同点之处。

(2)心智主导类岗位应用性内容设计

心智主导类业群劳动特征表现为局部肌肉工作强度小,参与工作多为小肌群,肌肉工作负荷也小,大脑神经紧张度高,有意注意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对身体体能性素质要求并不高,一般耐力就行,仅对颈部肌肉耐力和躯干耐久能力要求稍高点,辅以对前臂、手腕手指支配神经反应协调性为主,类似于人们习惯所说的脑力劳动一般发展。从工作身体姿势特点看,以伏案型为多,身体空间移动少,活动范围小。如教师、医生、行政管理类职业等。通过工作时任务分析,心智主导类业群,应该选择训练颈部和躯干耐力内容,提高神经反应,有意注意能力,长时间工作的心理耐疲劳能力,手眼协调配合等内容。

(3)灵巧主导类岗位应用性内容设计

灵巧主导类业群劳动特征相对体能类与心智类而言,表现为肌肉工作强度中等,参与工作肌肉群多为中小肌肉群,工作负荷中等,介于脑体中间,对身体素质要求是局部肌肉灵敏协调、柔韧、中小力量耐力和动作速度素质,以上肢手臂、手指运用为多,辅以腿脚腰的灵活性等。从工作身体姿势特点看,以伏案型、站立型为主,身体空间移动一般不大。如计算机操作、电子装配、纺织、驾驶等。通过分析,灵巧主导类业群,应选择手指、手腕、前臂、肩、躯干肌肉收缩与舒张能力,柔韧和灵活协调性,关节伸张、外展和内旋、上下活动范围耐力能力,发展机体中、中低强度的有氧代谢能力。运动中的本体空间感觉、平衡稳定与准确性,应急应变,神经系统传导反应能力,提高目测和注意力集中,心理耐疲劳和手眼身法步结合,脑体并用配合能力等内容。

2.“业群式”岗位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对职业病的预防

(1)预防体能主导类常见职业病

预防体能主导类常见职业病。选取或编排利于局部肌肉等机体器官放松保健性内容,让学生学会掌握基本的保健技能和方法,如体能主导类烹饪专业,对于静脉曲张的预防保健,教会烹饪学生,除了工作时需要有一双防潮湿的鞋子,以保证脚部足够干燥温暖外,在工作间隙,尽量做一些可以舒展身体的运动,比如按摩、踢踢腿,做做体操等,有烹饪专业的学校课程开发安排这样的内容就比较恰当。

(2)预防心智主导类常见职业病

预防心智主导类常见职业病。由于工作特征伏案型较多,长时间一个姿势,防止长期腰、背酸痛等积累会导致职业病发生的按摩、保健操等内容,如预防椎间盘突出病,要安排并教会学生掌握体侧、体转、后仰、前屈、伸展等内容。心智主导类对着电脑上班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要选择防止电脑眼、鼠标手、颈椎病等内容。研究表明,视屏作业可使人精神沮丧、恐惧、抑郁,甚至出现神经症状,性格趋于内向型发展,情绪不稳定型的人明显增加,所以要安排太极拳、气功、康乐、心理舒缓性内容,安排与人交流共同协作的集体项目。

(3)预防灵巧主导类常见职业病

预防灵巧主导类常见职业病。肩周炎、噪声性耳聋、视力疲劳综合征、颈椎病。现代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很多灵巧类工作离不开电脑日常运用,程序性操作,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活。从工作姿势,特征来看,其职业病与体能主导类和心智主导类必然有所交叉,譬如,体能主导类的静脉曲张病,电脑带来的综合症等同样会发生。但是,一些厂房企业的机械化生产,特殊工作场所中存在粉尘、高温、强辐射热等物理性危害因素,易污染皮肤,引起毛囊炎或粉刺等皮肤病,甚至是心肺病,却是灵巧主导类职业病的另一源头。在体育内容上,多注意保健性内容、放松降低疲劳性内容安排。

五、结语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课程改革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不但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对高职院校来说,它更是学校能否区别于他人办出自己特色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育体系,在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当改变传统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体育教学和校本课程设置与学生健康和就业的结合方式,探索如何实现体育的服务和促进就业作用。通过体育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预防保健意识,提高学生预防职业病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少职业病的危害,只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尝试,更多的改革试验田还在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参考文献:

[1]周文来.职业技术院校“业群式”岗位体育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4):48-50.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4.

[3]《运动训练学》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08-110.

小学教育的特征篇8

自1989年开始,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25届,在广大小学青年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促进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型品牌公益活动。25年来,“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有效地激发了青年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及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研究,2014年将举办第26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并定于2014年10月在淮安市举行征文颁奖活动。此次征文以“高举‘苏派’旗帜,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品质”为主题,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发动、组织本地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及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积极参赛。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3年10月12日

附:征文竞赛细则

一、征文主题

高举“苏派”旗帜,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品质。

二、参赛对象

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教师、管理工作者、教科研人员),不限年龄。

三、奖项设置

1.本次征文竞赛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2.本次征文竞赛另设先进集体奖、年度新人奖、杰出水手奖、优秀团队奖和感动“教海探航”人物奖等奖项。

四、征文要求

1.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2.篇幅在3000字以上6000字以下。

3.电脑a4纸打印。

五、报名方式

1.本次征文竞赛可由个人报名参加,也可由各市、县(市、区)有关部门或学校集体组织。

2.发文组织参赛的市、县(市、区)有资格参加先进集体奖的评选(请将相关文件寄送至《江苏教育》编辑部)。

3.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可由有关部门与《江苏教育》编辑部联合组织地区一级的初赛。

4.对于集体组织报名参赛的学校,可优先参加优秀团队奖的评选。

5.本次征文截止时间为2014年7月20日。

6.征文请用挂号信或特快专递寄至: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B楼)《江苏教育》编辑部,邮编:210036。并请在信封上注明:26届“教海探航”征文(小学组)或26届“教海探航”征文(中学组)。

7.小学组联系人:王春亚(025-86275646),中学组联系人:夏新宇(025-86275643)。

六、注意事项

1.参赛选手务必先进行网络报名,获取参赛论文编号,报名网址届时详见“江苏教育新闻网”(http://)。

2.完成网络报名后按要求逐项填写《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参赛征文推荐与作者信息表》(分别刊登在《江苏教育》2014年4月教育管理版、小学教学版和中学教学版上),并加盖单位公章。请确保信息表内的信息与网络报名提交的信息一致。

3.无参赛表或复印、自制参赛表的论文均视为无效论文,不予参赛。

4.已公开发表的文章不得参加评选;在评选结果揭晓前,不得将参赛论文向其他报刊投寄或参加其他征文比赛,一经发现,将取消作者获奖资格。

5.本次征文来稿将全部提交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如确认有抄袭行为,将取消作者参赛资格,并向相关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

小学教育的特征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差异化特征量化评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0-0115-06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并有着向普及教育迈进的趋势。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如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管理困难等诸多问题。教育问题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求索的问题,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对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校教育改革的热潮。目前,有关教育改革、学生培养与管理的研究成果较多,这些研究充分结合了我国目前高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了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多角度地研究了大学生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基于教育理念和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探讨,理论性较强,虽然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参考,但对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团支部书记等)来说,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即不能提供一个实际的、具体的、普适的操作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规模大、人数多,一个专业年级普遍是好几个班,一个班几十个人,一个辅导员要管理一个年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管理工作极其庞大而复杂。面对庞大的学生队伍,辅导员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的管理工作不能及时到位也是引起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对此,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于2011年启用近3年引进的青年博士教师担任班主任来协助辅导员管理学生。青年博士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知识,一方面能够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与心得,让学生有更多、更方便的咨询机会。这种模式实施一年多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青年博士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不能像辅导员那样全职管理学生。要将一个班管好、带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高校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高中毕业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化特征: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格特征的差异、特长爱好的差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是指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优点。如何有效地引导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其特长与爱好,同时又不失协调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和挑战。然而,最现实的问题是,对目前我国庞大规模的学生来说,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访谈。因此,高校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不仅要在师资人员配置上下工夫,还要在实际方法上不断创新。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高校学生差异化特征的量化评分方法,可以快速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差异化特征,以及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化特征来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方案与计划,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此外,该方法可大量地节省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可操作性强,对国内普通高校学生的管理与培养工作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高校学生差异化特征的含义

差异化是指企业在顾客广泛重视的某些方面,力求在本产业中独树一帜。差异化的领域主要有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方面通常是围绕着产品的内容来进行的,如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交货系统及其促销活动等一系列内容。差异化的概念多用于企业管理、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中。高校学生经常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化特征,同样存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方面主要有:身高、体重、相貌、年龄、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爱好、特长、家庭经济状况等;无形的方面则主要指各种思想活动、意识形态。有形的差异化特征容易被发现,而无形的方面则难以捉摸。部分有形的方面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如相貌、家庭经济状况等,但大多数有形的方面是受其无形的方面支配控制的,是可以改变的,如学习成绩、爱好、性格特征等。处于一线的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从有形的方面去了解和评价一个学生,还应从无形的方面去深入了解学生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

二、高校学生差异化特征的量化评分方法

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评分指标项目,让学生进行自我打分,再对学生打分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迅速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这些评分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个性特征及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同时,还需要制定详细的评分说明和规则,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分。此外,在学生自我评分之前,必须强调此类调研的目的只是想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真实情况,与学生的期末考评并不相关,也不会因填写的好坏而批评和指责学生,以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如实填写。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对其大二某班学生设定了如下量化评分方法。设定了7个学生自我评价的量化指标:a-经济状况、B-学习压力、C-生活压力、D-性格特征、e-读人文社科书、F-对本专业喜爱、G-体育锻炼。指标a到G的详细评分说明和规则如表1所示,这7个指标同时包括了高校学生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的特征:“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可以直接反映高校学生的精神状态;“家庭经济状况”和“对本专业的喜爱”可以直接反映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的重要因素;“性格特征”、“读人文社科书”和“体育锻炼”则是反映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

除上面7项指标外,还设定了8项反映学生基本信息的指标:H-高考外语成绩、i-上期期末外语成绩、J-上学期学分绩点、K-获奖学金、L-任职、m-农村/城市、n-籍贯、o-性别。高考外语成绩反映的是学生的外语基础:若高考外语成绩大于等于120分,则外语基础好;若大于等于90分、小于120分,则外语基础一般;若小于90分,则外语基础差。通过对比“上学期期末外语成绩”与“高考外语成绩”,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外语所花精力的多少和努力程度。“上学期的学分绩点”可以反映学生在上一学期的学习状况:学分绩点大于3.0表明学生学习成绩好,学分绩点小于2.0表明学生学习成绩差,通常情况下有科目需要补考或重修。“获奖学金”可以反映学生在上一学期的综合表现情况,因学生学习成绩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的综合素质成绩越高,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就越大。“任职”主要包括是否担任班干部和在学生会的各种社团组织任职。这8项指标可以直接反映高校学生有形方面的特征。这8项指标中的“外语成绩”、“学分绩点”、“奖学金”和“任职”往往被当作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工具,然而一个学生的成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简单地用这几个有形的指标去评价学生的优劣虽然客观但并不科学。因此,高校工作者应努力去发现造成学生“优劣”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给予学生适时合理的引导,使上述学生自我量化评分方法可以较为方便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各种差异化特征,有利于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及产生“优劣”差异性的原因。此外,还可以较为方便地分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整体状况与特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使用这种量化评分方法主要是让一线教育工作者能够迅速直观地掌握学生在某一方面特征的差异化程度,而并非是给学生贴上一个数字化的标签。此外,上面设定的量化评分指标及评分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指标和不同的评分规则,如对文科类学生,可将“读人文社科书”改为“读科普读物”。

表1某班学生自我量化评分指标说明

备注:a-经济状况、B-学习压力、C-生活压力(指独立生活能力)、D-性格特征、e-读人文社科书、F-对本专业喜爱、G-体育锻炼。

三、高校学生差异化特征的量化评分例子分析

表2为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大二某班学生的自我量化评分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学生分值差异大,分值的差异体现了学生在某方面特征的差异性,由统计的分值就可以直接看出该班学生明显的差异化特征。表3和表4分别为统计的各指标分值范围的人数分布特征和各指标分值范围的人数比例分布特征。由此可以看出:(1)该班37个学生中有7个学生的“经济状况”评分小于60分,占总人数的18.92%,即这7个学生家庭贫困,难以承担4年的大学费用。(2)有2个学生的“学习压力”评分大于或等于80分,占总人数的5.41%,即这2个学生学习遇到了极大的障碍,有面临降级或退学的危险。(3)该班没有学生的“生活压力”评分大于80分,说明该班学生生活自理、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强。(4)有9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评分小于60分,即这9个学生性格较内向(其中1个人性格特别内向),占总人数的24.32%。(5)有9个学生的“读人文社科书”评分小于60分,即这9个学生对人文社科不感兴趣,占总人数的24.32%,但该班没有对人文社科书特别讨厌的学生。(6)有5个学生的“对本专业喜爱”评分小于60分,即这5个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其中1个人还特别讨厌所学的专业),占总人数的13.51%。(7)有5个学生的“体育锻炼”评分小于60分,即这5个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13.51%。

由表2统计的另外8项反映学生基本信息的指标可以看出:(1)在该班37个学生中,高考外语成绩小于90分的学生有6人,占总人数的16.22%,即这6人的英语基础很差。(2)上学期期末考试外语有3人不及格,占总人数的8.12%,需要补考。(3)上学期期末考试学分绩点小于2.0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3.51%,即这5人上学期未认真学习。(4)共有10人获得奖学金,占总人数的27.03%。(5)共有8人担任班委或在学生会社团部门任职,占总人数的21.62%。(6)有11人来自农村,占总人数的29.73%;有15人来自四川和重庆,占总人数的40.54%,这15人可视为“本地人”,不存在生活习性不适应(水土不服)的问题。(7)有7位女同学,占总人数的18.92%。

通过对比分析这7项指标的评分结果和8项学生基本信息指标的统计结果可知:(1)7个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中,除20号学生外(见表2),其他6个都来自农村。(2)2个学习压力极大的学生分别是23号学生和33号学生(“学习压力”评分分别为85分和80分)。其中,来自贵州偏远农村的23号学生,由于从小缺少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导致其英语基础差,而大学里面又重视英语学习,因而感到了巨大的学习压力;33号学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期末考试不及格的科目太多,因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压力。(3)9个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中,除1号、16号和36号外,其他6个都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经济状况”评分均小于60分)。这9人中,仅1人担任班委,有5人不喜欢读人文社科类书(“读人文社科书”评分小于60分)。(4)9个不喜欢读人文社科类书籍的学生全是男生,其中有4个来自农村。这9个学生没有1个属于特外向型性格特征(“性格特征”评分均小于80分,其中5人“性格特征”评分小于60分)。(5)5个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全来自城市,其中有2个女生(1个女生对所学专业特别讨厌)。(6)5个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全来自城市,包括2个女生和3个男生,其中1个男生特别不喜欢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自我评分仅为10分)。(7)3个期末英语未及格的学生分别来自云南、贵州和青海的农村,他们高考英语成绩均低于90分,同时这3个学生的学习压力均较大(“学习压力”自我评分分别为70分、75分和85分),即英语基础太差造成了较大的学习压力。(8)5个学分绩点低于2.0的学生“学习压力”均小于80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5个同学学分绩点低,但并未感觉到很大学习压力。(9)10位获奖学金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均不大(“压力”评分均小于70分)。

笔者通过对该班同学的走访与深入了解后发现:(1)来自农村的学生,造成性格内向的原因主要是家庭贫困。经济贫困使得他们心存忧虑,担心因贫困而辍学,担心因交不清学费而拿不到毕业证,更担心父母省吃俭用地供他们上大学而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此外,他们一般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往往一个人独来独往,经常表现出很郁闷、深沉、心事重重的样子,从而造成一种内向型性格特征。其实,这类学生不愿意合群的原因,既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愿意“拒人于千里之外”来孤立自己,也不是因为其他学生看不起他们,而是因为他们不想占其他学生的便宜(他们有“人穷志不穷”的尊严人格)。若这类学生常和其他学生在一起,他们则担负不起其他学生的花销,也不能为了“面子”而和其他学生同样的花销,因为他们深知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2)对来自城市的学生,造成性格内向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从小在孤独的环境中长大。这类学生从小基本上是“关起门长大的”,他们虽然不缺吃、不缺穿,但生活得并不快乐,因为他们的父母工作太忙而没时间陪他,又是独生子女,学习是他们唯一的目的与任务。他们在中学阶段往往也是住在家里面,缺少住校的经历。这类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习惯集体宿舍的生活,加上性格较内向,往往容易与室友发生摩擦。(3)对不喜欢读人文社科类书的理工科学生,虽然他们在逻辑思维方面没有问题,但由于他们读各种社会科学的书籍较少而表现出知识结构单一、跳跃发散思维弱的特征,他们往往不关心文化、历史和政治等。其实,造成这类学生不喜欢读人文社科书的原因也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在普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造成的。一方面,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父母多是务农和做小生意的,家里面没有各种书籍供他们阅读,父母更不懂得引导他们培养读书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中小学的教师往往也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他们读的书仅仅局限于“教材”。(4)对不喜欢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期末考试学分绩点都很低。统计的5个学生中,除7号外,其他4个都是油田子弟,高考填报自愿时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填报,因为他们的父母深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父母们希望能够“子承父业”,若报考石油工程专业,毕业时就可以通过父母的帮助而找到工作,还能将子女留在自己的身边。7号学生是由于在进入大学后,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失去了对石油工程的兴趣。7号不适应大学期末成绩考核排名的规则,因期末综合测评排名中“素质分”(即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占了很大的比例,即使积极努力学习还没有那些班干部排名高,于是他认为这种考核不公平,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此外,现在国内的各大石油公司都是国有企业,目前的就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拼爹”现象,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家庭经济处于贫困边缘,无固定工作的父母靠打工勉强供他读大学,使他感到这个专业没有希望、前途渺茫。(5)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从小没养成锻炼的习惯,他们认为自己身体从小都没有什么问题,不需要特别的锻炼。(6)除了对所学专业不喜爱的那部分学生外,其他学生的学分绩点低并不是因为差的基础和弱的学习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痴迷于网络游戏。

以上对表2、表3和表4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班学生在各个方面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特征。在许多方面都有部分学生表现出“非正常”的差异化特征,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重视。应研究造成不同差异化特征的原因,设法多途径地解决每个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顺利地渡过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表2某班学生自我量化评分结果

表3某班指标分值范围的人数分布特征

表4某班指标范围的人数比例分布特征

四、高校学生差异化管理方法探讨

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强调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培养。高校教师应本着对每位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化特征,有原则、有方法、有耐心、有信心地积极引导,实行差异化的管理。差异化的管理即要求高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深入研究他们表现出差异化特征的原因,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法,使学生逐渐摆脱困境。特别要注意的是,此差异化的管理方法并非是采用某些非常的手段来管理学生,而是通过与学生不断地接触和交流来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管身不管心,徒劳无功勋”,学生只有在心里面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正确的定位和合理的期望,才能为之努力奋斗,学生心里面若只是茫然和糊涂,老师无论用什么样的制度和手段来管制学生,都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对具有不同差异化特征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导与管理方法,以前面班级的情况为例。

(一)对家庭贫困的学生

教师应及时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在确知情况属实的情况下,首先应对学生说明学校不会因学生贫困而责令退学,让学生先放下思想包袱,认真学习。然后,教师还应及时对学生宣传学校的相关资助和扶持政策,为其创造和争取更多的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的机会。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刻苦学习以赢得奖学金。相反,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一味地催促学生交学费,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甚至会造成他们对学校和老师的反感而在心里留下一辈子的阴影。要知道贫困不是错,有钱故意不交的情况极少。当然,可能贷款名额有限,贫困学生也不一定能拿到奖学金,甚至学校勤工助学的机会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鼓励和帮助学生寻找社会勤工助学的机会,如家教等。此外,还应该免去贫困学生的班费以降低学生的经济负担。

(二)对学习压力大的学生

对像23号这类外语成绩差的学生,应在班上(最好是同一个寝室)寻找一个外语成绩好的热心同学,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帮助他。另外,还可建议他参加一些外语兴趣培训班等,以培养他对外语的兴趣和爱好,假以时日,便能使他慢慢摆脱对外语的恐惧。对像33号这类不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则应在转变他的思想观念和自我人生定位等方面做工作。

(三)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教师应及时发现和关注内向型性格特征的学生群体,经常与他们自由地接触与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明白内向型性格特征的优缺点,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逐渐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一种性格特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改变某个人的性格特征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

(四)对不喜欢读人文社科类书的学生

现在许多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科书籍存在偏见,认为没有用,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用”往往片面地理解为直接用来做某件具体的事情。要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科学家大多是喜欢读社科类书籍的,其胸襟和知识面都很宽广。西方国家将博士都统称为ph.D.,即哲学博士(philosophyDoctor)的简称,意思是博士都应该具有哲学视野和思想。教师应及时发现不喜欢读人文社科类书的学生,向他们讲解读人文社科书的好处,纠正他们对人文社科书片面的理解,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文化氛围和风气。

(五)对不喜欢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

针对不同的原因,需做不同的思想工作。对7号学生,他不喜欢石油工程主要是受负面因素的影响,则必须让他知道学校采取“素质分”参与评定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鼓励学生不能“读死书”,要注重培养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并积极鼓励和安排他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无论是工作或继续读研深造,都要求能够把自己学会和理解的东西、发现的问题,从意识甚至潜意识的层面落实到语言上,清晰而系统地阐述出来,并积极地与他人的表达相碰撞、相整合。此外,还要让他明白“拼爹”的现象虽然存在,但毕竟是少数,况且“富二代”和“官二代”的父母也不能庇佑他们一辈子,时代在快速地发展、社会在迅速地变迁,成功最终会归属有能力的人。何况现在还有许多外企和私企的工资待遇都远超国企,只要学到真本事,就不怕找不到好工作。当然对其他不喜欢石油工程的学生,则需让他们知道大学毕业后可以考取自己所喜欢的大学专业的研究生。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主要是一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不像研究生那样深入,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能力和方法,一定不能因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而沉沦。换个角度思考,目前学到父母选择的石油工程专业,虽不是自己的喜爱,但也有好处。可以做两手准备,毕业时若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或没有考上自己理想大学和理想专业的研究生,至少还可以从事与石油相关的工作。父母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也许等到大学毕业时学生的想法会与入校时的想法完全不同,到时再后悔没有认真学习岂不晚矣。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心态,多一种选择,也就多一条出路。

(六)对不喜欢锻炼身体的学生

教师应及时了解不喜欢锻炼身体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现在身体没什么问题是还年轻。现在若注重锻炼身体,则是为自己一辈子“赚足革命的本钱”。教师应鼓励班集体多开展体育活动,最好是让全班同学都能参加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和兴趣。

(七)对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

教师应及时发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让他们明迷于网络游戏的弊端,注重把握玩游戏的时间尺度,在节假日无事时可以偶尔玩一下,若不把握好玩耍的度,必然会丧志。还要让他们明白网络游戏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计算机程序,在程序设置中就是将某个“怪物”设为“不死”的状态,玩游戏者企图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征服和杀死怪物”是多么的愚痴。痴迷网络游戏不仅影响学习更影响身心健康。对痴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必须得多方面地加以管理,一方面要经常耐心地劝说,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监督与检查。此外,还需要对打游戏的人员住宿进行调整。有必要开展寝室文化氛围建设,借助大多数爱好学习的学生去影响和改变个别爱打游戏的学生,坚决杜绝“游戏寝室”。

在对前面例子班的管理过程中,笔者基本按照上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进行实践。此外,还特别强调互助与友爱、大度与宽容、珍惜缘分等的重要性。经过努力,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整体上来说,教师应树立及时发现和关注每个学生差异化特征的思想观念。在培养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非正常”差异化特征的学生群体,对他们进行悉心引导,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五、量化评分方法操作建议

本文提出的量化评分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对不同大学、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可以采用不同的量化评分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建议采用如下的操作步骤:(1)预设如“经济状况”、“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等学生自我量化评分指标及评分规则说明;(2)预设如“外语成绩”、“学分绩点”、“任职”等反映学生基本情况的信息指标;(3)将预设的指标制成规范的表格,让学生进行自我打分与信息填写,同时需要强调此类统计调研与学生的期末考评无关,希望学生认真思考,如实填写;(4)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与统计;(5)研究分析学生各项指标的差异化特征;(6)特别关注具有“非正常”差异化特征的学生群体,并进行深入访谈、接触与了解,核实其信息的真实性,研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化特征的主要原因;(7)探索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和培养的方法,有耐心、有信心地积极引导,使学生逐渐摆脱困境,健康成长。

六、结语

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改革应该是多方面的,不能仅止步于课堂教学上,还应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各种差异化特征。提出的高校学生差异化特征的量化评分方法,仅供国内外同行参考,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学生群体,应灵活使用。此外,此方法也还未大量、长时间地付诸于实践,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检验,欢迎广大读者交流与批评。提出的方法和观点若能被同行采用或引起部分同学的反思,实属笔者之幸。

[注]

笔者特此感谢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兆中教授和院长郭建春教授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武元.从补充教育走向选择教育: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8,30(5):16-20.

[2]赵海涛.关于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授课质量的探讨[J].教育进展,2011,1(2):81-84.

[3]马焕灵.论高校学生管理中自由与秩序的限度[J].教育研究,2011,33(3):45-48.

[4]吕凯,林榕榕.高校学生管理引入程序公正的法律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469-472.

[5]聂仁仕,范翔宇.高等理工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外向型人才[J].教育进展,2012,2(2):24-29.

[6]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10-11.

[7]裴娣娜.教育创新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论纲[J].中国教育学刊,2012,31(2):1-6.

[8]袁伟斌,王晓娟,张德龙.浅谈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J].科学导刊,2011,3(2):5-6.

[9]钟燕.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试议高校教育改革思潮[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7):135-137.

[10]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34(1):24-31.

[11]蒋华.关于土木专业钢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1):49-52.

[12]钱结海.基于改革新领域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4):26-28.

小学教育的特征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主动型教学模式

小学英语“主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其本质与核心是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主动创新的过程和个性化发展的过程。这才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步获得基本英语听说能力的一代新人,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一、小学英语“主动型”教学模式体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所以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主体性的教育,是以注意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其中发展主动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特征。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广大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新的教学观为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小学英语教学是启蒙性和入门阶段的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小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尤其是听和说的基本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对英语的感性认识,打下较扎实的语音语调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为将来升入中学继续学习英语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小学英语“主动型”教学模式将英语教学与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这会使学生不以学习为苦,而以学习为乐,从中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素质,催化了语言能力的习得和发挥,而英语语言能力的习得和发挥又内化为学生的稳定、持久、强烈的学习动机,反过来促进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小学英语“主动型”教学模式是优化了教学过程的素质教育模式。

二、小学英语“主动型”教学方法例举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于受年龄特征影响,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教学中可利用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幻灯,录象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词句,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具体生动的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形成学生课堂主动学习英语的内驱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主动发展。

(二)创造成功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动型”教学方法正是从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这一观点出发,将教学围绕在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自信心上。小学生学英语一开始由于新鲜新奇,积极性都很高。随着词汇量和语法点增加,如果老师教不得法,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