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移动支付的优缺点十篇移动支付的优缺点十篇

移动支付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1:39

移动支付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移动支付;农村金融;农村发展

随着3G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终端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移动支付方式如手机钱包、短信支付、手机刷卡支付、扫描二维码支付等发展迅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据《2012-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达1511.4亿元,同比增长89.2%,预计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万亿,达到13583.4亿元(艾瑞咨询,2013)。

所谓移动支付,是指用户利用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常是手机),通过运营商的移动网络和移动支付系统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周筱瑜,2012)。目前,我国已有的移动支付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移动远程支付,包括网上银行、短信支付、电话银行、手机应用支付等形式。移动远程支付要求使用者自行操作,不需要高端复杂的硬件支持,因而目前远程支付应用较为广泛;二是手机现场支付,包括二维码扫描、手机刷卡支付等形式。手机现场支付需要一定的专门技术,对手机功能的要求也较高,手机刷卡支付还需要配备与银行相连的设备,如poS机等。与移动远程支付相比,手机现场支付设备要求高,目前在农村地区应用较少。

目前,我国有关移动支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移动支付安全机制、发展制约因素以及产业链模式的分析。周慧峰(2009)通过对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目前主要采取的产业链模式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进行合作的方式,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终端标准且无法实现跨行移动支付,使得营运成本居高不下,需要引入第三方来进行帮助以协同解决这些难题。陈元志和陈劲(2012)运用分类学方法对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银行网络、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商和移动终端制造商这四大利益方对移动支付产业链影响方式的不同,将移动支付分为“‘运营商绝对控制型’篱笆公园模式”、“‘强运营商―弱银行联盟型’篱笆公园模式”、“‘支付网络―银行联盟型’直销网购型模式”、“‘篱笆公园―直销网购’的混合模式”、“‘第三方支付’的经纪人模式”、“‘第三方支付―微支付集成型’经纪人模式”、“‘移动设备制造商―微支付集成型’的经纪人模式”等七种商业模式类型,同时指出中国移动支付产业成功的要点在于以消费者和用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芦阳(2012)通过分析我国移动支付的关键资源以及移动支付产业链的相关各方对关键资源的掌控能力,指出移动支付运营商是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和整个产业的核心推动力,它需要加强与产业链各参与方的竞争合作,才能探索出高效创新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李艳华等(2013)通过对移动手机近场支付创新案例的研究,分析了手机支付资源与能力的优劣势和相关的外部创新环境,认为导致移动支付创新失效的因素非常复杂。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关于移动支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而针对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研究成果较少。尽管有一些学者开始讨论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可行性问题,例如白晶等(2013)通过运用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对农村地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农村移动支付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优势明显的结论。王君等(2011)通过对农村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环境、发展优势以及市场价值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归纳出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困境,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改进方法和建议),但仍缺少针对具体地区实践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四川省郫县战旗村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一、移动支付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移动支付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支付需求、切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方便快捷的新型业务不仅在城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国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支付结算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地区,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推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普惠、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移动支付以其低成本高效益弥补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落后的现状。出于对运营和维护成本的考虑,一些金融机构的分支网点仅延伸到县级支行营业部,乡镇营业网点很少,导致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功能尚不健全,服务能力弱,农村金融生态亟待提升。鉴于移动支付具有使用便捷、灵活的特点,且运营成本较低,技术也较为成熟,实际可行性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

(二)践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发展水平极不协调,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落后正是导致城乡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张立军和湛泳,2006;王修华和邱兆祥,2011;王征和鲁钊阳,2011;付荣,2012)。2013年,中共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所以,在农村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可以让农村地区居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和城市人口一样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可以作为创建普惠性金融体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

(三)提供便捷的支付渠道,释放农村消费潜力。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素质和人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地区的消费能力也得以快速提升。同时,伴随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农村居民也开始通过网络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和网购所需商品,这也催生了对相关支付服务的需求。显然,移动支付凭借其简单易操作的特性,给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支付渠道。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结算,农村居民还可利用移动支付缴费、购票,甚至预约医院挂号、农资结算及购买涉农保险等。因此,在农村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对农村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无论是从政策倾向还是市场前景来看,农村移动支付都具有突出的优势,如果能成功推广,对于促进农村金融的跨越式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四川郫县战旗村案例分析

战旗村位于四川郫县、都江堰市、彭州市三市县交界处,属于典型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设施极度匮乏,战旗村及周边村镇普遍都只有一两个金融网点,村民如有存取款需求,只能到村上的便民服务中心或更远的镇上邮储银行办理。银行的自动取款机都分布在商业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镇主干街道,村、组、大队则几乎没有网点覆盖。同时,自动取款机的功能普遍单一,通常只具有取款功能。在此条件下,在战旗村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具有很大的潜力。自2012年始,我国开始进行农村移动支付试点,同年7月,战旗村移动支付业务试点正式启动,目前已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因此,本文选取战旗村作为调查对象,来分析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状况。

(一)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规模。战旗村目前试点的移动支付业务,主要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汇易达”手机支付业务,在类别上采取的是移动远程支付方式。比较而言,该村移动支付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覆盖率较高。据统计,截至2013年4月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汇易达”手机支付业务共发卡238张,战旗村的发卡覆盖率接近60%。使用者通过移动支付渠道办理的行内转账、跨行转账、密码汇款、按址汇款、助农取款、便民缴费等各类转账业务交易笔数共计485笔,交易总金额已达25万余元。

(二)移动支付模式及流程。战旗村的汇易达移动支付业务流程共分为四步(图1)。首先,拟使用者需要办理开通移动支付业务,把“汇易达”贴膜卡粘贴到手机Sim卡上,并与其邮储银行卡进行绑定;然后下载应用程序并安装到手机上,就可按照指定流程使用相关移动支付功能。当有取款转账需求时,使用者只要通过手机里的汇易达支付应用程序进行操作,按提示输入卡号、密码、金额等,即可完成每次1000元以下的现金支取,所支取的资金直接到村上便民服务中心领取。当需要转账时,直接按照指令输入相关信息,便可完成每次10000元以下的转账服务。显然,通过这种方式,村民不再需要定期到附近集镇的银行一次性支取较多现金备用。不过目前来看,尽管汇易达移动支付业务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十分方便的金融服务,但其当前涉及的业务种类十分单一,业务主要限于小额取款和转账,还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业务运营模式。调查发现,战旗村现有的移动支付试点,主要是嵌入当地政府便民服务部门或超市、便利店等商业体的营业网点。由于政府性质的服务站点具有很强的信用保证,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超市和便利店对农村居民来说也具有较强的信誉保障,所以这种运营模式更能得到村民的认可。村民通过“汇易达”下达了取款指令后,便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村上便民服务中心取现;在村上较大的超市购物后,也可通过“汇易达”向该超市账户转账来支付相应款项。调查中了解到,当地移动支付运营商未来也打算向战旗村更多的商店植入移动支付业务。

(四)使用者的满意度或感想。根据对战旗村已使用过“汇易达”移动支付业务村民的交流采访发现,大部分人表示移动支付确实方便快捷,满意较高,并打算以后更多地尝试使用移动支付,但仍有一部分居民表示当前移动支付操作流程稍显繁琐,并且对这一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存有担忧。就移动支付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这个问题,近九成村民认为不安全和个人信息容易被盗是最主要的不足,另有约10%的受访者表示应简化操作流程,避免多次输入类似指令。

(五)村民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在使用意愿方面,超过60%的村民有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意愿,但不同年龄、学历层次村民的使用意愿也有一定差异(表1)。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居民,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意愿也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高学历人群往往更能熟练地使用手机,并更容易掌握相关支付流程,他们也对移动支付这一新型支付方式更加了解和信任。而对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来说,不愿意使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他们不会操作甚至根本不使用具有相关功能的手机;二是移动支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虚拟”的支付方式,没有直接到银行办理业务或者用现金支付可靠。从使用移动支付意愿的年龄分布来看,年轻人普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中年人大部分认为可以尝试,老年人则几乎不愿意使用。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接纳程度明显高于老年人,同时,使用手机支付购物、缴纳水电费等事情也通常由年轻人来做,因此老年人不愿意尝试移动支付业务具有合理性。这无疑表明,随着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将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且能够使用移动支付业务。

三、农村移动支付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支付环节的安全性有待提高。一种新的支付方式要获得认可有两大关键因素:首先是安全性,其次是便捷性。支付环节的安全性是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尤其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来说,资金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对安全性的担忧表面上是使用者因不了解安全技术而存在不信任感,但本质上,安全标准和监管制度的缺位才是导致安全性担忧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国整个移动支付产业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导致各种支付工具的安全性参差不齐。此外,政府也尚未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移动支付的相关监管措施十分不健全,诸如短信诈骗、网络入侵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伤害了使用者的信心。因此,改善支付环节安全环境已刻不容缓。

(二)现金收支的支付结算方式仍占主导,传统支付观念一时难以改变。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目前基本仍以传统的现金支付结算方式为主,现金支付作为农村居民一直以来使用的支付结算手段,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惯。同时,农村地区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目前以借记卡、汇款等为主,只有极少数人接触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农村居民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些新工具且熟悉使用较为困难。显然,使用传统现金支付方式的习惯一时难以转变、知识水平偏低、安全性忧虑和支付结算环境落后导致了农村居民对移动支付仍持观望态度,一部分人还不太愿意尝试这种新鲜的支付方式。

(三)新型支付服务知识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已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地区推出的功能单一,不足以吸引农村居民。事实上,目前农村地区并非完全没有如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例如在郫县战旗村,移动支付业务早已试点,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表示对其并不知悉,即使是村上负责移动支付业务办理的相关负责人,也还不能十分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这与对移动支付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有莫大关系。根据郫县战旗村的试点情况来看,现有的移动支付服务仅为手机转账、小额手机支付和取现,诸如更为便民的手机缴纳水电费、充话费、手机挂号等业务并未开通,且当地运营商也表示暂时还没有开通此类业务的计划。移动支付缺乏多元化的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无疑使得移动支付对农村居民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还有很多缺陷,但这同时意味着这一领域蕴藏着机遇和潜力。移动支付产业链各方可以深入挖掘其潜力,在结合试点效果的基础上,探索出合理有效的农村移动支付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村移动支付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四、促进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移动支付优势明显,是信息时代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战旗村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村移动支付业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业务种类单一、居民观念难以转变以及缺乏安全保障几个方面。基于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

(一)推出符合农村使用习惯的多样化移动支付业务,加大宣传力度。运营商应首先满足农村人口转账、小额支付等基础性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扩展业务范围,逐渐扩展到缴费充值、社保支付和更具特色的银医服务、购买农险、农事查询等,发展符合农村人口消费特点、切实惠及农民的多元化业务种类。运营商还应加强移动支付的宣传力度,尽量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各种业务及其便利性,宣传形式上也要积极创新,不宜仅以宣传画等传统形式宣传,可先小范围地进行宣传讲座,或者首先要求人工金融网点的员工熟悉操作流程,然后由这些员工来开发客户和进行推广。对于多数农民担忧的操作流程繁杂问题,运营商要继续大力研发新技术,制定出简单易操作的支付方式。

(二)强化银行间、电信运营商间以及银行与运营商间的合作。目前,农村移动支付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间、电信运营商间以及银行与运营商间应当进行合作,形成协同效应,依照各方优势详尽分析农村市场特征,深入挖掘农村市场潜力,制定战略目标共同开拓农村移动支付市场。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运营商应当加强配合,通力合作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促进农村居民改变传统支付观念。采用合作运营的形式,有利于提高移动支付的信誉度和安全性,使农村居民更易接受,同时能避免某个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率先进入市场后形成的局部垄断,促进农村移动支付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监管,保障资金安全。安全性问题是农村移动支付使用者最关注的问题。政府应当发挥其监管优势,统筹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监督各相关参与方严格保密用户的个人信息及资金信息,加强对从移动设备终端供应商到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再到银行金融机构整个产业链的监管,保障支付流程安全及资金安全。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移动支付相关生产标准和技术标准,统一业务操作规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此外,政府应通过补贴、奖励等激励措施鼓励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鼓励运营商研发更加安全简便的支付工具,吸引更多实力的企业进入农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白晶,魏霄,陈婧.钻石模型与农村移动支付发展可行性分析及方案研究[J].江苏商论.2013,(8):10-12。

[2]付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2,(2):12-15。

[3]李艳华,邢新主,刘建兵.移动支付创新失效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3,(1):68-73。

[4]芦阳.浅析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选择与构建[J].改革与战略,2012,(4):57-59。

[5]王君,陈军.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的可行性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11):15-19。

[6]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2):71-75。

[7]王征,鲁钊阳.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7):55-62。

[8]张立军,湛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34-39。

theanalysisontheDevelopmentofChina’sRuralmobilepaymentBusiness

――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ZhanqiVillageofpiCountyinSichuanprovince

LUZhengZHaoYifeiSonGLimin

(Schoolofeconomicsof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

移动支付的优缺点篇2

在阐述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进程,客观对比分析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情况及优缺点,重点比较了近场支付中nFC与RF-Sim技术。在阐述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运营商策略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

移动支付nFCRF-Sim电信运营商

1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移动支付业务最初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非洲的肯尼亚等国家得到大规模应用。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到2011年,移动支付业务无论从用户量还是交易额来看,规模均较小。2011年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逐渐发展壮大,近年来移动支付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移动支付简单来说就是交易双方以移动设备为工具进行货币支付从而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方式。一般来说利用短信、移动网络或nFC近场通信技术等无线方式来完成支付过程。所使用的移动设备集中于手机、paD等手持设备,其中手机是主要的移动支付设备。因此,也有人习惯把移动支付称为手机支付[1]。面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移动支付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提高了支付交易的便利性[2]。在已经习惯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支付的情况下,移动支付用户会在安全性与便捷性之间进行权衡,故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简单方便的操作及较多的应用场景都会对市场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决定用户的使用意愿[3]。虽然金融机构(如银行、银联)、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推出各具特色的移动支付业务,但消费者仍然愿意看到一个能够兼容多方技术、标准统一的移动支付系统[4]。由于移动支付的主要媒介为手机,对于拥有大量手机用户的电信运营商来说,发展移动支付将比其他机构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艾瑞咨询集团数据(注:统计企业类型中不包含银行、银联,仅指第三支付企业)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729.8亿元,2013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197.4亿元;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80767.0亿元,同比增速为50.3%。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5924.7亿元,同比增速为391.3%,发展势头迅猛。以互联网支付(不包含移动支付)及移动支付作为整体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较2013年增速为107.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互联网支付与移动支付整体增速较快,但移动支付的增速远远大于互联网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对传统的互联网支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已逐渐形成取代传统互联网支付的势头。2013年和2014年移动支付与互联网支付占比如图1所示:

移动支付可以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方式,其中远程支付主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线上支付方式,具体实现方式分别为短信、wap、手机客户端软件(app)等。近场支付主要指利用nFC手机支付(或RF-Sim支付)等近距离通信技术进行支付的方式。2014年,移动支付发展迅猛,近场移动支付在移动支付整体行业的占比为1.3%,nFC近场支付普及率较低,市场份额有限。但当近场支付突破终端环境等多方面限制后,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仍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三大电信运营商因具有大量的手机用户资源,故在近场支付业务方面占据巨大的优势,未来的前景十分可观。

2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介绍

2011年12月13日,央行颁发了第三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中国移动“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联通沃支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均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电信运营商拥有大量宝贵的用户资源,运营商与支付业务的交集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移动支付”领域。

三大运营商由于具备发展近场支付的巨大优势,故其重点投入在近场支付领域,由于近场支付在移动支付中所占比例较低,故在目前阶段,三大运营商并没有对传统的支付公司造成大的冲击。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均包括远程支付、近场支付两类使用场景。

2.1远程支付

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电脑上网、营业厅等方式开通手机支付账户,实现远程支付,如短信缴水费、上网购买商品等。远程支付又包括自有账号的支付、快捷支付、银行网关支付。

(1)自有账户支付:用户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申请账号,将资金存入该账号中,利用该账号进行转账、消费(例如公共事业缴费、手机充值)等支付行为,在该种方式中,用户将资金存入运营商,运营商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开展其他金融业务。

(2)快捷支付: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用户手机绑定银行卡,通过输入短信验证码等方式对银行卡进行快速的支付行为,该种方式即将银行卡绑定手机号码,使得支付更加快捷。

(3)银行网关支付: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提供一个可以跳转至银行网银系统的界面,跳转至网银后,用户所有的操作均是在网银中操作,运营商的支付系统只是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2.2近场支付

用户通过更换Sim卡为nFC卡或RF-Sim卡的方式,开通近场支付功能,近场支付能实现的功能包括公交一卡通、企业一卡通(校园一卡通)、手机钱包等。

结合公交卡功能,可以作为公交卡刷卡使用,里面的资金与公交卡相同,都由公交公司所有,卡只起到载体的作用。

为集团客户提供的集门禁、考勤、内部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服务,根据用户的不同,可以细化为“校园一卡通”、“单位一卡通”等,典型的应用如内部消费,为近场支付功能,在一卡通中可供消费的资金为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充值与消费,与公交一卡通一样,卡只起到载体的作用。

手机钱包是将银行卡的钱转到手机钱包中,手机钱包可以当作现金来使用以进行小额支付,手机钱包中的资金在运营商的账户中,运营商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进行其他金融业务。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类别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类别示意图

2.3近场支付技术的选择

在三大运营商的近场支付所使用的技术中,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采用的是nFC卡方式,中国电信则采用的是RF-Sim卡方式。nFC方式是银联倡导的标准,RF-Sim方式是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倡导的标准,该标准之争在2012年底以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妥协,承认银联提出的标准而告终,但目前仍有运营商使用除nFC之外的其他标准作为过渡。表1是nFC与RF-Sim在技术指标上的比较:

表1nFC与RF-Sim的比较

nFCRF-Sim

工作频率13.56mHz2.4GHz

天线尺寸较大,需要特殊工艺集成在设备中3.1cm,很容易集成在卡中

终端特定终端不限

工作距离5~10cm1~500cm,可调整

工作模式被动、主动、点对点被动

支持机构/企业银联运营商

稳定性天线内置手机中,稳定性较高载波可穿过电池和后盖,稳定性较高

在技术方面,RF-Sim存在标准不公开、安全性欠缺、成熟度不高等问题,并且与nFC相比缺少主动工作模式和点对点的工作模式。另外,其通信距离较长,如果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刷卡距离控制在近场通信范围内,还会导致稳定性不高。近年来nFC获得了包括银联、芯片制造厂商、手机设备生产厂商、电信运营商等产业内越来越多的支持,加之其技术成熟度高等诸多技术优点,nFC在近场移动支付技术中的优势愈加明显。

在市场方面,RF-Sim使用的频率为2.4GHz,其与银联以及一卡通公司等要求的13.56mHz不匹配,市面上几乎没有2.4GHz的终端poS机,导致合作难度较大,如需推广,则需要运营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poS机的更新或改造。

从移动终端来看,由于频率的不同,nFC卡需要有特定的终端支持,而RF-Sim卡本身可以集成天线,不需要特定终端支持,从该角度来说,运营商主推RF-Sim对其自身是有利的。一旦形成较大规模或行业标准,技术上的缺陷可通过产业链上各环节厂商共同努力克服。

近场支付的标准之争也是个博弈的过程,主要的利益方都希望自己在该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对近场支付不同的实现方案也都各有所侧重。日本移动支付发展快、市场份额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信息化技术成熟、国内金融管制宽松以及移动支付由运营商主导。在中国如果移动支付由运营商主导,会导致运营商与银联形成强大的竞争。银联在支付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会极力推行对它有利的标准来压制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发展。由于RF-Sim可以在任何终端上使用(技术上的小缺陷此时可以忽略),而nFC则需要在特定的支持nFC功能的终端上使用,目前支持nFC功能的终端种类较少,并且手机生产厂商生产该类手机的意愿也不强烈,这无形中便给使用者增加了门槛,故银联主推nFC标准来阻止运营商移动支付的发展。而三大运营商如果用RF-Sim作为近场支付的标准,则可以通过换Sim的方式即实现近场支付,并不需要终端的支持,这样有利地降低了用户使用近场支付的门槛(有了大量的终端用户后,则市面没有相应poS机的问题,运营商可以通过与商户合作、提供优惠政策等来开展)。以上即为近场支付技术的标准之争的核心所在,但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最终由于多种原因放弃了RF-Sim标准,向银联nFC标准靠拢。

3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比较及发展建议

3.1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比较

(1)业务种类

三大运营商支付业务种类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三大运营商除目前预付费卡只有中国电信有之外,其余的远程支付、近场支付,各个公司全部具备,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近场支付使用的是nFC卡,而中国电信近场支付使用的是RF-Sim卡。

从资金沉淀的角度来看,远程支付中的自有账号支付、近场支付中的电子钱包以及预付费卡,能使运营商产生资金沉淀,而由于这几种业务会产生资金沉淀,故对银行、银联及第三方支付公司造成较大冲击。

(2)安全性

远程支付:三大运营商流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登录中国电信翼支付网站时,系统会自动弹出下载安全控件的窗口,提示安装安全控件,另外两家运营商没有。

近场支付:近场支付如前文分析,nFC的安全性要较RF-Sim卡稍好,但在支付的过程中,中国电信在刷卡后需要输入密码,另外两家运营商则不用。

综上,在安全性方面,尤其是用户“看得见”的安全性方面,中国电信要比另外两家运营商做得好,故可以吸引更多客户使用。

(3)市场份额

从市场份额来看,2014年三大运营商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占比(包含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中国移动0.3%,中国电信0.2%,中国联通0.4%。2014年中国移动用户8亿2千万,中国联通2亿9千9百万,中国电信1亿8千6百万。为说明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强弱,定义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为平均每亿个用户能够占有整体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比例。2014年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比较如表3所示。

表32014年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比较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用户数/亿人8.202.991.86

移动支付市场份额/%0.30.20.4

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0.0370.0670.220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移动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使其在移动支付中的份额最大,但从每亿个用户对市场份额的贡献度来看,中国电信为0.22%,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3倍以上。中国联通,由于其用户数较中国移动少,并且没有中国电信每亿用户对市场份额的贡献度大,故导致其在三大运营商中移动支付的占比最低。

结合业务种类、安全性、市场份额综合分析,中国电信之所以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高,取决于其业务的多样化和高安全性,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电信近场支付使用RF-Sim卡,不需要更换手机即可使用(只更换Sim卡即可),故可快速吸纳用户。这也从某种角度印证了在近场支付标准之争中,RF-Sim卡方式是有利于运营商发展其近场支付的。

综上,中国电信在业务种类多样性、安全性、市场份额(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方面都占据优势,为三大运营商中移动支付发展较好的一家。

3.2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为了使三大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尤其是近场支付尽快发展,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相关政策

要推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应该从宏观层面推出各种相关政策。具体建议如下:借鉴日本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经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确立运营商主导移动支付业务的地位,以快速促进移动支付发展;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设立移动支付相关技术的课题,对移动支付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与支持;确立近场支付的技术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产业链各方积极合作,共同分担及降低推广成本;协调移动支付各利益方积极配合,共同推进移动支付发展。希望政府推动公共事业、公共交通、金融机构,使其积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使产业各方形成合力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

(2)运营商策略

在国家层面推出各种利好政策后,运营商应抓住时机审时度势,积极制定发展对策。建议如下:在远程支付领域运营商很难与支付宝、财付通等开展远程支付业务较早的的公司相抗衡,但运营商有丰富的用户资源,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离不开的必须品的现在,运营商在近场支付领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近场支付的安全性及便捷性留住客户,逐步向远程支付渗透,是运营商移动支付领域的一个核心对策;利用多种优惠促销活动来进行引导,改变用户使用习惯、吸引商户参与;多做正面宣传,改变运营商在部分民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以此消除用户使用疑虑;提高管理水平与薪酬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辛勤工作、创新工作;利用自身优势,提供差异化移动支付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客户使用。

相信随着手机钱包安全性的逐步提升、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地被改变,运营商主导的近场支付会成为未来移动支付领域发展较快、真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业务。进而,带动运营商主导的自有账号的远程支付,在运营商逐步沦为“管道”的形势下,在移动金融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

4结束语

本文对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对比,指出其各自的优点及不足,通过对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政策、运营商策略等因素,对运营商关于移动支付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刘博,孙锁宏.移动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J].区域金融研究,2012(11):38-41.

[3]叶云.基于感知价值的用户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2.

[4]黄岚,蒋侃.消费者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J].社会科学家,2013(3):76-79.

[5]钱峰.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外部环境分析及策略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6):15-20.

[6]alfahlH,SanzogniL,HoughtonL.mobileCommerceadoptioninorganizations:aLiteratureReviewandFutureResearchDirections[J].JournalofelectronicCommerceinorganizations(JeCo),2012,10(2):61-78.

[7]ChongaYL.atwo-stagedSem-neuralnetworkapproachforUnderstandingandpredictingtheDeterminantsofm-commerceadoption[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13,40(4):1240-1247.

[8]马梅,朱晓明,周金,等.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移动支付的优缺点篇3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1―0067―05

继“十一五”期间我国确立推进主体功能区之后,《“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更加明确提出在我同应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纲要》同时指出,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完善转移支付政策,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指出,应“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由此可见,主体功能区建设已日益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实现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而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主体功能区建设配套政策之一和政府政策实施的重要工具,担负着生态保护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责任。

一、主体功能区建设目标及财政转移支付作用机理

从逻辑关系上看,有必要首先梳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定位目标,以确定实现所需的配套政策,并从理论的层面阐明财政转移支付在其中作用的合意性和必要性,提出不同目标下的方式选择。

(一)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定位及目标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战略依据,也是从微观层面进行项目布局、城镇建设和人口分布的基础。它要求不同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功能定位和开发模式,据此控制开发的强度、完善开发的政策、规范开发的次序,以实现对未来我国人口分布、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和经济布局、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约束。这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为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及资源节约型社会所采取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和重大战略举措,将对我国规划空间开发秩序、优化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即:区分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在空间的层面上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从近期看,应鼓励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时限制和禁止某些区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以及生态修复和环境资源的保护,构建全局和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和秩序。而从长远看,实现区域内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的相互协调,以及区域间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

总之,主体功能区建设追求的不是区域间经济及GDp增长的同步和产业均衡发展,而是在各地区落实不同主体功能取向的架构下,实现全社会资源支撑条件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二)财政转移支付服务功能区建设的理论依据

要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发展目标,需要投资、财政、土地、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绩效评价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联动和相互支持。其中,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特殊性和建设目标,财政转移支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市场失灵理论为政府以转移支付方式介入区域协调发展领域提供了必要性。地区差异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地区差异的存在与要素的流动紧密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作用由市场主导,以实现效率的最高目标。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竞争性和价格引导机制,必然驱使要素向直接效益最高的区位流动,从而造成各地区集聚的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的差别不断加大,地区差异随之产生并放大。虽然当经济发展步入高水平阶段,要素流动的屏障基本消除,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补充也可以减弱其一部分负面作用,但单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仍然无法实现。这便决定了控制与弥合区域差异扩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理应成为政府与市场共同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在于根据市场机制的作用情况,适时弥补市场的缺陷,采取选择性的政策,实现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将财政收入更多地分配使用到需要限制和保护的经济落后生态区域。同时,要更多地突出经济手段,坚决防止因此可能产生的鞭打快牛、市场分割、地方主义的加剧发展等问题,以维护市场经济体系的完整性。

其次,外部性理论为财政转移支付服务主体功能区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生态脆弱地区的林业生产或森林、草场环境资源给社会带来多种生态效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纳碳吐氧、提供游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这些生态效能就是典型的区域外部性。由于它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对生产者的价值补偿,因此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的福利影响:包括无约束条件下的负外部性,即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限制开发条件下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即生态服务。而前者直接导致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环境和资源的支撑作用逐步衰弱,经济可持续性面临障碍;而后者则会使生态脆弱地区面临利益失衡,即产业限制导致的发展权力剥夺,人口迁移导致的公共服务流失和承担生态服务的成本。按照福利经济学家庇古的理论,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以尽可能调整正负外部性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而干预中财政手段的运用无外乎两条思路,一是将外溢的成本内在化,二是使外溢的收益得到补偿。

(三)财政转移支付作用方式的选择与侧重

现实中推动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手段较为丰富,除了必要的税收、财政投资等政策以外,转移支付体系中也因不同的目标侧重有不同的方式选择。

1.均衡性转移支付。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实现财力在国土空间和功能区之间的重新分配,支持主体功能区的社会事业发展,使四类功能区的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2.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转移支付。以构建基层政府财力托底机制为目标,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能力,鼓励基层政府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的修复和环境的改善,引导资源要素合理向目标功能区流动,推进生态移民,并弥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提供生态服务的成本。

4.专项转移支付。通过建立各类专项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支持,重点针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江河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以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和工程的补助奖励等等。

5.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使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行为支付必要的成本,引导市场主体与居民节约资源和重视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起生态环境的跨区域补偿机制,有效纠正外部性。

二、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新要求

转移支付制度作为政府间财政资金的调节机制,具有财力均衡的特殊功效,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工具。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不仅同样需要转移支付,而且因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对这一现行制度的运行和完善产生影响。

(一)需要加大对相关地区转移支付的规模与力度

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主要考虑的是矫正政府问财力的纵向失衡和横向失衡,以克服财力差异对各地居民享有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从不同主体功能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来看,限制类、禁止类开发区域显然需要有更大的转移资金的投入与倾斜。一是因为此类地区不仅原本资源环境恶化,缺乏资源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而且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居民公共服务匮乏,与优先类、重点类开发区域居民相比,其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本身就存在差距;二是为保障主体功能区大局的顺利推进,还需以牺牲这部分地区的区域经济利益为代价。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功能性制约,势必进一步限制此类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直接削弱其财政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投入能力,进而无法避免地产生与其他功能区在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中新的差距。

因此,考虑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功能区建设的基础制约作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效应,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无疑需要政府对相关地区投入更多的转移支付资金,以确保此类地区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

(二)需要改善现有转移支付制度的不适应与缺陷

一方面,按行政层次进行资金拨付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难以有效地实现与主体功能区确定的空间单位之间的对应和衔接。现实中存在着行政区域和主体功能区在空间上的错位问题。例如,同一主体功能区既可以包括横向层面上若干同级的行政区域,也可以包括纵向层面上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而在同一个层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内,又可能包含有不同类别的主体功能区。因此,按照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显然是无法适应和兼顺的。

另一方面,受测算级次和技术方法的限制,现有的转移支付制度难以体现生态功能保护的力度。在以实现均等化为主要目标的现行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中,无论是标准收支的测算,还是转移支付调整系数的确定,均与以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为主要调节对象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制度安排之间,缺乏一个整体的设计和统筹的协调。从目前重点生态区转移支付占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比重看,2011年为4%,2012年与2013年均为4.3%,规模与保障力度十分有限。而现实中以中央和省级政府关系调整为主要内容的转移支付体系,在以省为单位进行的核算中,往往忽略了,省以下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和支出标准存在的差异,加之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不统一,致使各地省内与省外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及均等化实现水平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

(三)要求加强重点生态区转移支付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作为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制度保障,我国重点生态区转移支付虽然从基本原则、资金分配、监督考评、激励约束等五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但在近三年的实践中,也不断凸显出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与完善。

一是地方缺乏相应的制度对应和项目规划。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市县没有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建立相应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储备、可行性研究小充分,申报与审批程序不够规范,对项目立项与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机制。

二是资金投向不合理,使用效果有限。按照财政部管理办法的要求,重点生态区转移支付资金要求用于生态保护与基本公共服务,而且以生态保护为主。而在实践中,专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的比例却往往偏低,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甚至还有一部分资金超出范围用于其他公共服务项目配套和其他支出。

三、主体功能区建设框架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

针对区域经济运行施加的主体功能限制,应大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使其成为解决功能区财政困难和地区不均衡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环境保护的力度。

(一)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相关支出责任

在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中,应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相关支出责任,充分发挥两级转移支付的调节作用。

一是实现中央和省级政府分工负责。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提供了新的依据和内容。从原则上看,部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和保障应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而省级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和保障由省级政府承担。

二是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级次要求,构建中央和地方两级转移支付制度。中央的转移支付主要集中于那些主体功能突出、对于国家整体的国土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部级主体功能区。地方政府则应以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根据当地所处的区域和环境特征进行分类界定,通过划定不同等级的生态保护地理区间,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目标,明确落实政府间的具体生态环境事权。在此基础上,强化省级财政在平衡地方所属各主体功能区财政差异方面的责任,积极推进省以下体制改革,加快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二)通过两类转移支付加大重点区域保障力度

进一步明确禁止发展区和限制开发区在国家转移支付中的重点保障地位,并以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外溢效应补偿、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为重点,利用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基本形式,不断加大对这些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在国务院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要求“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2011年中央已正式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标志着这个政策已经开始全面实施。但是,要保证政策的持续与规范,以及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还需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

一是要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鉴于我国现有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多、体制性因素的指标数量和权重偏大、配套改革的刚性需求明显等客观现实,应逐步改变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目标,由过去保“吃饭财政”改为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标准收支测算的因素选择和制定中,应体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要义和最低标准。对生态保护区,应增加环境生态因素对转移支付规模计算的影响权重。同时,财政部应根据国家财力的可能,制定一般转移支付以及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增长目标,确保生态区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以避免地方政府发生为增加财政收入而与主体功能区要求相违背的行为。

二是应当发挥中央财政对地方环境财政的引导作用,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有效调动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积极性。将中央与省级财政拨付的一般转移支付分别同各省与县域生态环境改善挂钩,对生态建设和恢复好的地区,可以考虑通过提高转移支付系数,或是直接安排一部分资金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奖励和补助,以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是要有效发挥专项转移支付在弥补生态区外溢效益和为加强环境保护所增加的成本等方面的作用。除了继续安排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风沙荒漠治理,以及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方面的专项资金外,还可以根据生态移民规模和成本,考虑增设对移民家庭和接受移民地区的直接补贴,如“生态移民专项转移支付”。

(三)优化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和考核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差异以及地方转移支付在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应着力完善地方转移支付制度。

首先,在地方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支出中,应考虑引入“省内各主体功能区财政差异”因素,充分兼顾不同区域财力的差别和需要,加大对优先及重点类开发区域内困难县乡以及限制与禁止类开发区域的支持力度,提升省级财政的内部财力平衡能力。同时,应当允许并鼓励各地谋求本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拥有更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

其次,加强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管理和考核。一是在地方实行激励和补偿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研究建立生态环境衡量指标体系,以各地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主观努力及其效果,作为计算地方各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的依据,以增强市县改善自然环境的内在动力,进而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二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管理,力求项目审批与资金分配公开透明。均衡性转移支付应严格按公式进行测算和分配,避免随意性,专项转移支付应建立项目绩效目标和考核机制。确保所有转移支付资金的追踪问效,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参考,以促进转移支付资金的良性运行。

(四)探索建立地区间横向援助及补偿机制

结合主体功能区形成这一契机,应加快发展重点和优化开发区向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及生态补偿机制,以体现同级政府间的相互支持以及提供生态服务的必要补偿。

一是在长期对口支援的实践基础上,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横向转移支付机制的建设。我国对口支援始于1979年,宗旨是组织内地发达省市一对一的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2008年在四川汶川灾后,国务院正式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对口支援机制又一次成为主要方式。在对口支援项目中民生项目优先,群众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成为重中之重。此外,广东等地也在省内率先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相关帮扶政策、制度、措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达区域支援不发达区域已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只是尚未形成制度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应积极总结经验,在上级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建立起省际和省内两个层次的对口横向转移机制,并通过制度设计明确帮扶关系、帮扶任务和责任,减轻中央纵向调节的压力,逐步缩小地区间财力的不平衡状况,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建立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核心,是解决生态服务在辖区间的外溢效应间题。根据生态产品效益外溢的显著特点,为实现生态成本在受益区域间的有效交换与分担,可以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在受益的特定区域内,建立生态环境受益区和提供区同级政府之间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在横向生态补偿转移资金的确定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生态效益外溢程度,此外还需综合考虑人口规模、GDp总值以及财力状况等因素。而生态补偿转移资金的使用,也必须严格限定在生态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当中,包括天然水资源、林木、湿地的保护,以及植被的恢复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外迁企业和人口的补偿等等当然,对于惠及全国,难以明确受益范围的生态保护,或受益区域明确但其却无力进行补偿的区域,则应该考虑由中央政府全部承担补偿责任。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预算会计研究会.广东省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0.(7).

[2]廖晓军.财政体制支撑主体功能区[J].望,2011.(5).

[3]贾康,马衍伟.推动我国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3).

[4]王健.深化体制改革促进ao功能区生态建设[J].行政管理改革,2010,(9).

移动支付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纵向模式;横向模式;可行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

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在非均衡发展模式上的区域规划和重点开发战略,一直贯穿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始终,全国经济总量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分税制改革、地区公共服务成本差异以及财权事权不匹配现象,导致地方政府间财力不均衡,区域经济和公共服务差距也不断凸显。对此,中央建立了以纵向转移支付为核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落后地区的财力问题。此外,类似于横行转移支付性质的“对口援建”对化解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以及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在现行的财政补助体制和结构下,政府间横向财力失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因此本文将探索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以配套和完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实现政府间财力均等化。

一、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客观必要性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是在既定的财政体制下,由于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社会人口现状及中央政策倾斜等因素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悬殊,同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一般是财力富裕的地区无偿向财力不足的地区转移,目的是为了实现地区之间相互援助、均衡地区财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包容式增长。目前,世界上还没有采用独立横向转移支付模式。在纵横交错转移支付模式中,横向转移支付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德国。这种转移支付由于受社会福利、政治体制、人口素质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在我国始终未得到重视。探索和完善横向转移支付模式是实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条件。

是非均衡增长模式下横向财力失衡的现实要求

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首先是由于建立在非均衡增长模式的经济发展理念导致的。在长期的改革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多数是资源提供者,加之政策的倾斜,使得其发展环境严重落后于沿海地区。同时,政府职能要求其提供公共产品,而“户籍制度”限制了“用脚投票”机制,落后地区为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就不可避免的发生财政困难。虽然中央政府建立了以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为核心的纵向转移模式,然而,种种弊端阻碍了均等化财力进程。因此,需要建立和规范一种富裕地区自愿援助贫困地区的长效机制,从体制上遏制地区间财力差距恶化的趋势。

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化解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引导性,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借了大量的债务。地方隐性债务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地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在以纵向转移支付为核心的基础上,探索和规范横向转移支付手段,一方面,可以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减少新债的举借;另一方面,将横向转移资金配套于经营性领域,如节能环保等领域,增加该地区未来收入,减轻还债压力并实现债务资金可持续性发展。

是弥补公共产品外溢价值的重要途径

公共产品的外部性使得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时面临利益外溢而成本自付的困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利益团体的代表,在提供具有外溢价值的产品时,往往造成边际成本大于实际边际利益,因此,在没有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通常会提供次优甚至取消该公共产品。目前我国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没有顾及到地区间商品外溢价值,尤其缺乏对生态、教育的补偿,而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将外部效应内部化,此外,像教育、森林等资源甚至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碳汇交易等到达利益共享,并鼓励和激发横向转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缺陷的合理补充

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虽然突破了包干制的襁褓,但仍然存在过渡性和非规范性特点。税收返还带有极强的维护既得利益色彩;无偿转移导致地方政府恶性争取中央财政和丧失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专项转移支付种类庞杂,资金配套困难;此外,资金使用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绩效考核等等,而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对上述制度缺陷进行弥补和修正。最终实现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为辅的高效转移支付体系。

二、缓解横向财力失衡的手段回顾

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1928年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各级政府间财力问题而普遍使用的一种政策工具。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建立了一套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为核心的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正式的、规范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但中央一直鼓励省际间的相互帮助。

财税体制改革之前,在统收统支和财政包干制背景下,1979年中央政府在全国边防会议上提出扶持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制订了一系列的省际之间对口支援方针,由此拉开了政府间互助的序幕。1980年,中央下达《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暂行规定》(国发[1980]),对新疆、等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等3个民族地区实行了特殊照顾,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横向转移支付模式。1989年,团中央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为目的组织援建希望小学和资助贫困学生,成为政府间、地区间以及城乡间援助的典范。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处于既得利益考虑,对口援助工作热情骤减。直至21世纪初,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部分富裕省份受邀支持西部地区。其中,2003年中央出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涉及到教育、医疗、农技、法律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在开发西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意义非凡。汶川地震后,中央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国发[2008]),组织东部和中部富裕省市对口支援受灾地区,建立对口支援机制。这种援助机制是社会救助的一种形式,它的宗旨是在保障人民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配套的援助,促使受灾者尽快摆脱灾难和贫困状态

。这种“兄弟式互助”机制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政府间横向资金转移的典范,虽然和规范的横向转移支付模式存在差距,但是其有效快速的促进灾民“脱灾”、“脱贫”工作,透视了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援助机制仅仅只能在灾区发挥作用,且相关制度尚不成熟。此外,2010年,国家加大“对口援疆”力度,从19个省市调集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援新疆建设。针对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的实践不多,但是一些经验值得借鉴。2005年,京冀地区签订了《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明确京冀两地关于改造低耗水作物工程的损益补偿方案;此外,广东省与江西省之间建立了生态补偿合作方案,用于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浙江省东阳市与义乌市建立水权交易机制等。

三、对口援建机制的局限性及改革方向

(一)对口援建机制的局限性

经过几十年的对口援建工作,其涉及范围从单纯的物资援助到人才、技术、制度等相关软实力的援助,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公共服务差距、增进民族团结以及减轻中央财政压力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但随着对口支援范围扩大,也不断暴露出一些制度的规范性问题、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和长效机制缺失问题。

1.对口援建的法律依据不健全。从财税体制改革前对边疆地区的对口支援到汶川灾后救助,再到如今的对口援疆、工作,仍都是基于履行中央政府命令式的政治援救,不是自发形成的,至今仍未相关的法律规定援助力度和时效性等,不是正式的、标准的横向转移支付模式;另一方面,针对灾害援助,这种支援是中央临时根据受灾情况制定的,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机制。而德国的横向转移支付比较完善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央对地区的转移支付和对口援建资金分工定位不明确。以2011年新疆喀什地区为例,中央专项规划资金中33%和对口援建工程的43.1%均用于安居工程,民生工程领域的相同投资结构会导致重复建设,很难形成合力优势,另外,改善民生工作掩盖了援建方的管理和发展理念等优势,政策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对企业合作项目投资领域的引导不够重视,而西部地区多为经济落后且投资环境恶劣,无法像沿海地区仅依靠政策优惠和纵向转移支付就可以迅速发展,因此,这种“输血工程”不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3.援助激励机制缺失。财政分权思想要求各地政府要为本辖区居民谋求福利最大化,因此援建始终是强行推进和政治动员,具有较强计划色彩的对口援建偏离了市场行为,在造成援建方福利损失的同时又使落后地区一定程度上有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另一方面,由于援建方缺乏对受援建方民众需求的了解,多数形象工程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出于政治义务的无偿援建机制在激励机制方面是空缺的。

(二)改革方向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前的对口援建工程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中功不可没。然而,这种带有浓厚计划色彩的援助方式其弊端已逐渐显现,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对口援建的局限性根源在于它是政治行为,没有引入市场机制,因此也就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机制、绩效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处理好对口援助和合作共赢的关系,协调分配援助资金和纵向转移支付资金,以此实现纵横交错式转移支付体系。中央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不同的财政资金正确流向,最终实现高效、自愿、和谐的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据此,可以将市场机制引入对口援建机制,建立一种区域合作互利共建机制。

(三)互利共建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国内已有文献中关于横向转移支付模式主要包括:(1)根据各地财力和公共服务需求水平,设定最低财力保障线,以此建立横向转移支付机制,但是指标体系建立涉及诸多复杂因素,且区域转移支付基金未能体现各个地区居民的不同需求;(2)以生态资源为媒介,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但是受益方和利益方政府间博弈会造成资源损失,比如广西镉污染事件;(3)以人均财力为标准,采取“削峰填谷”方式,这种理念虽然计算简便,容易操作,但是一方面会使财力低的地区缺乏经济发展动力,另一方面,资金监管和透明度也难以建立。而合作互利共赢机制却可以避免上述缺陷。首先,互利共赢机制是双方自愿协商的结果,是在对当地情况有了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钱是花在刀刃上的。其次,以共赢为目标可以带动投资方的主动性。2012年6月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在北京、天津、上海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在互利共赢机制下,实现“碳汇交易”可以激发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互利共赢机制可以理顺中央和投资方之间关系。国家将更多承担改善民生工程,而支援省份则更多承担投资建设、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工作,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纵横交错式财政转移支付模式。最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引导贫困地区民众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扭转对上级财政依赖思想。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首先,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省际间横向转移支付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其次,对现有的均衡同级政府间财力的手段回顾,得出长期以来中国具有类似横向转移支付模式的对口援建机制,为规范化的横向转移支付模式提供了借鉴;最后,在深入探讨对口援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既符合市场机制又满足中国特色社会的区域合作互利共建机制,并与以往文献中的相关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互利共赢机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二)研究展望

在梳理我国已有的均衡同级政府间财力的手段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横向转移支付手段。但是,区域合作互利共建机制的市场行为更需要类似于协会组织机构的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建制和完善;如何发挥好纵向财政与横向财政间的合力作用;此外,针对共建双方,在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下如何处理好利益与风险划分问题,等等。上述问题的解决涉及财政体制改革和复杂的市场机制建立,由于本文篇幅限制,更具体的内容将在下一步进行专门细致研究。

[参考文献]

[1]汤群.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讨[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张宏艳,戴鑫鑫.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2):154-157

[3]梁红梅,易蓉蓉.基于西部生态补偿视角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财会研究,2011(15):10-12

移动支付的优缺点篇5

一、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发展十分迅速,用户数量也在持续飙升。第三方发展的实体基础为网上银行,自2002年以来,中国银联成立,它实现了各商业银行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银行卡可以跨行、跨地区使用,有效解决了以往异地跨行的支付问题,且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完成支付操作。同时,计算机、宽带以及电子商务基础等也属于促进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国内第三方支付涉及的产品数量逐?u增多,其中包括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以及京东支付等[1],尽管服务企业较多,但业务的主要份额依然集中于部分大型企业,其中占比最大的便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它也是国内最大的支付平台,居于第二位的是财付通。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完善,用户正在养成使用移动支付方法的习惯,且这种习惯的固化将会进一步带动手机充值、线下支付等日常消费支付的快速发展。

二、第三方支付服务平台的优缺点

2.1优点分析

首先是操作简单,相较以往复杂的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众多银行合作的模式,方便了网上交易行为。第三方支付属于开放体系,可以支持国际范围内的多种银行卡,且覆盖了所有的支付服务。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支持用户利用多种终端进行交易活动,不但支持计算机客户端,还支持手机客户端,为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其次是可以减少商家与银行的交易成本,第三方支付平台将零散小额交易集中化处理,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高度集成了多家商业银行,节省了银行与其他银行之间网关界面的开发与维护费用。最后是相对安全,第三方支付平台具备完善的服务系统,后台详细记录了电子交易信息,以防交易期间出现抵赖行为,也可以为此后的纠纷问题提供更多的依据。同时,交易时不需让每一个收款人知道银行卡以及账户信息,有效降低了银行卡以及账户信息的泄密风险,确保了付款人的经济利益。

2.2缺点分析

首先是与银行存在竞争,第三方支付仅处于虚拟层次,真正的支付操作依然不能离开银行机构的支持,为此,第三方支付必须与银行展开合作。但部分银行为了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往往会与用户直接接洽,此时银行便不再是第三方支付的合作者,而变为了竞争者。其次是安全问题,互联网通信技术属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基础,但受互联网开放性、分享性以及协作性等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支付期间很容易暴露客户的信息。同时,目前网络病毒十分复杂,这也增大了第三方支付的危险性。比如部分黑客会侵入用户计算机盗取银行卡号与密码,或者直接截取交易信息等。再次是相关法律条例并不完善,国内互联网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使得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完全无法跟上其发展步伐,网络交易过程中经常出现纠纷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利用互联网诈骗的违法行为。由于这些违法行为都发生于互联网系统,增大了取证的困难性,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使得相关部门处理事件时无证可依。最后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缺乏力度,第三方支付企业虽然提供支付、结算等金融业务,但其却并非银行机构,不适用银行机构的监管体系,这也使得第三方支付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为资金的交易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2]。由此,当用户因第三方支付服务出现资金缺失问题时,相关部门往往无法明确承担主体,甚至没有明确的机构进行监管处理。

三、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

3.1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开始调整格局,开始涉及预付卡发行、互联网支付以及移动支付等业务,且它们不仅发展上述的常规业务,也开始面向新型的业务领域。在广度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涉足服务行业,而在深度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利用自身优势,出台了更多新型业务,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当前的支付宝业务已经开始涉及信用卡还款、滴滴出行以及外卖等领域,未来还会继续扩展至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多元化发展,在线支付与线下支付业务的结合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朗,比如从事银行卡收单等业务的线下企业开始涉足在线服务,而在线的支付企业也开始将业务扩展至在线的移动支付业务等,改变了以往单一业务行业的发展模式时,支付多元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3.2迁移至移动商业模式

当前第三方支付行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布局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用户支付需求也必将迈向多元化与差异化。对此,第三方支付企业除了找准自身定位,并不断创新产品及业务技术外,还应实行差异化服务,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线支付格局已经成为固定发展模式,此时第三方支付企业可以有效利用移动支付方式,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线支付最大的竞争者是移动支付,为此,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开始涉及移动支付产品,比如支付宝推出了手机二维码扫描支付以及条形码支付等业务,中国银联以及移动、联通等运营商也开始推出移动支付产品[3]。除此之外,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及移动支付安全性的不断提升,也必将推动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且随着用户对支付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升,移动支付也必将成为互联网支付发展的业务主流,未来第三方支付必将迁移至移动商业模式。

3.3布局重点集中于跨境支付

201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支付机构跨境电了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可以为小额电子商业交易双方提供跨境支付服务,由此,支付宝、财付通、融通通信等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了跨境支付业务的试点牌照,而这也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对跨境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暂行规则》也标志着人民币的跨境支付系统开始正式?营,而依托金融支付系统的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提升了公众对跨境消费的积极性。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用户在跨境支付时更倾向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由此,第三方支付企业应抓住机遇,将跨境支付业务作为未来的布局重点,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3.4与商业银行共赢发展

随着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不断普及,商业银行与其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但双方也始终存在合作关系。在风险控制以及资金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具备较大的专业优势,而在小额支付、业务创新以及用户体验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明显更具优势,由此,两大结构应展开多渠道的合作模式,利用彼此的发展优势实现共赢。当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信用依然是广大网络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其与商业银行展开合作,可以提升自身的安全技术水平,降低安全认证系统的风险成本。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共同建立完善的防范信用体系,降低了电子支付风险,提升了交易的安全性,为广大用户营造了更为健康有序的支付环境[4]。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位置无可替代,第三方支付企业只有与银行展开合作,才可以获得长远发展,实现共赢。

移动支付的优缺点篇6

一、我国非接触支付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的非接触支付应用起步比较早,大约在十年前就已出现了非接触公交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发行公交卡的城市已超过一百二十多个,发卡量超过七千万张,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以北京“公交一卡通”为例,发行量已突破1000万张,公交日均刷卡量已达1000万笔,地铁也近百万笔。为满足其他领域支付需要,传统的公交卡逐渐向零售、餐饮、水电费用缴纳等领域渗透,由“公交一卡通”演变成集金融、社保、交通于一身的“城市一卡通”,如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厦门“易通卡”等。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电子通信技术的进步,非接触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手机支付上。2006年6月,诺基亚和中国移动、飞利浦、易通卡公司在厦门启动了中国首个nFC手机支付试验。用户使用内嵌nFC模块的诺基亚3220手机,可在厦门市任何一个易通卡覆盖的营业网点(公交汽车、轮渡、电影院、快餐店)进行手机支付。2007年11月初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中国移动还在上海合作开展手机钱包非接触移动支付,并表示未来会联合零售、公交等行业推广这项新的业务。

总的来说,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的非接触支付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开始由公共交通向零售、石化等其他小额支付领域扩展,非接触手机支付也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非接触支付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非接触支付在我国毕竟还属于新生事物,由于受到基础设施、消费习惯等的影响,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应用领域都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支付结算市场中所占份额也不大。非接触移动支付还处于实验阶段,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二、制约我国非接触支付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

(一)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缺乏一套统一的非接触支付技术标准,非接触支付卡的交换技术采用、安全及加密算法、业务处理流程和处理模式等各不相同,与其作为社会公众支付工具的发展要求不符。目前ViSa、maSteR等国际清算组织已开始通过与个别企业合作的方式登陆了中国非接触支付领域,随着业务的发展,如不及时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相关技术标准,极有可能形成同当年我国银行卡被国外银行卡组织主导技术标准一样的局面。虽然建设部和人民银行分别出台了建设业iC卡技术标准和金融iC卡标准,但两个标准之间存在差异,对于非接触技术的规范不利。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出台了《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等有关法律规章,但并没有形成非接触支付方面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市场准入为例,目前我国非接触支付市场上发卡机构的市场准入行为尚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在城市一卡通的推广中,多数城市都是由地方政府出面,协调有关单位组建一个专业的城市通卡公司来负责发卡、清算结算和运营管理。由于没有法规上的统一规定,各个地方市场准入要求不一,发卡机构资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了非接触支付市场的混乱,增加了市场风险。

(三)监管缺位

目前市场上形形的公交卡、城市一卡通等非接触支付卡的支付领域在不断拓宽,很多已经具备了作为支付手段的电子货币的特征。发卡公司接受持卡人预付资金,也具备了金融机构吸收公众资金的性质。但是,由于现阶段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专门机构对发卡公司和非接触支付交易进行监管,非接触支付卡的运作处于监管真空状态。但非接触卡在一些城市的规模较大,发展速度很快,监管缺位容易引发非接触支付市场的无序发展。

(四)潜在支付风险大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非接触卡如公交卡、加油卡等在国内各城市的应用已十分普及,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绝大部分非接触卡都采取预先储值方式,随之而来的是发卡公司的沉淀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一般而言,发卡机构自有资产规模都比较小,而其吸收公众预付消费资金所形成的负债规模却十分庞大,如果这部分资金运用不当,发卡机构就会面临流动性危机,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支付风险。目前,发卡机构并不需要对其资金运用情况进行披露,是否存在不当资金运作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资金运作发生问题,发卡机构的偿付能力就没有了保障,届时发卡机构、持卡人、商户之间正常的支付结算将受到影响,支付风险不可避免。

三、我国非接触支付发展趋势分析

(一)应用领域拓展分析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目前我国非接触支付已涉及城市公共交通、零售、石油等十几个领域。同时,非接触支付技术还开始应用于非支付领域,如身份识别、门禁管理等。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非接触卡还出现了跨城市使用的趋势,比如上海公共交通“一卡通”已可在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通用,给长三角居民带来了出行便利。预计到2010年,长三角地区的16个会员城市将实现交通卡互通。

随着非接触支付卡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个人持卡数量的大量增加。以上海为例,截至2007年11月,仅上海市就发展了加油卡、公交卡、零售支付卡等12种非接触支付卡。这些卡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不便,因此,各种卡的整合已势在必行。非接触支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公交卡、加油卡等不同用途的卡片整合成一张,实现一卡多用。目前部分城市正在推广建设的“城市一卡通”就是一卡多用的体现,届时居民只要持有一张卡片,即可享受到金融、社保、交通等多方面的快捷高效的服务,真正实现“一卡在手,生活无忧”。可以说,一卡多用是非接触支付发展必然的趋势。

(二)工具选择分析

目前,我国非接触支付技术的载体以卡基为主,由于“城市一卡通”的功能不断扩展,技术日益成熟,并且已涉足身份识别领域,未来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以卡基作为非接触支付载体的局面难有根本改变。同时,手机所具有的私密性、随身性和简便性等优点,使其成为天然优良的非接触移动支付的物理载体。随着手机的普及和3G时代移动新业务的开展,手机必将在未来的非接触支付领域大显身手。这样一来,在非接触支付方面势必会形成卡基支付和手机支付并存的局面,并且这种局面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

咨询公司aC尼尔森2006年在我国进行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等支付工具集成到手机上。2007年年底我国已有5亿多手机用户,研究公司易观国际预计,2009年我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随着nFC测试项目的推广,非接触支付业务将成为我国手机应用服务的一个快速增长点。

为推动电子支付的发展,中国移动已经和中国银联合资成立了联动优势科技公司以应对这一高速发展的市场。目前电子支付主要包括互联网+pC支付及通信网+手机支付两种方式,而非接触支付正在成为一种更为重要的移动电子支付方式。现在,联动优势拥有个人用户2000万。这些用户每天交易笔数约为15万-20万笔,每笔金额在100元左右。中国的移动电子支付用户预计到2010年就会达到1亿,未来将达到2亿以上的规模。电子支付的蓬勃开展为非接触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手机和非接触技术的结合,必将在未来形成巨大的市场。

(三)产业链完整性分析

围绕非接触支付技术应用的商业部署,最重要、最复杂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各方可分享利益的生态系统。从业务生长规律分析,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兴盛需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非接触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非接触支付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其价值链中环节众多,包括: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芯片制造商、手机制造商、设备终端提供商、商户和手机用户等多个环节,其中最主要的参与主体是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目前我国非接触支付业务还在发展初期,产业链尚未稳定成型。但从目前形势看,产业链上几乎所有的环节都已经浮出水面。并且相关各方积极参与推动非接触支付应用的开展,为非接触支付从小范围试点向大规模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在厦门“移动e通卡”的推广中,中国移动厦门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分行、厦门e通卡运营责任有限公司、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都参与其中,产业链的各方在非接触支付中逐步达到共赢,非接触支付产业链越来越完整。

三、发展我国非接触支付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非接触技术标准

非接触支付是伴随非接触支付卡在支付领域的应用而产生的,因此,统一非接触支付技术标准主要是统一非接触iC卡技术标准。当前国际上nFC和Felica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非接触支付产品,我国非接触支付技术标准的制定可以重点参考nFC技术规范,综合FeliCa有关技术标准,全面考虑国内现已生产发行的非接触支付卡现状,在《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中,增加非接触支付卡集成电路规范,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iC卡技术规范。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非接触支付属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范畴,各国都是将其纳入电子支付立法框架内予以规范。目前我国可用于调整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法律规范散见于一些法律文件中,效力层次各不相同,因此制订统一的调整电子支付行为的法律显得非常必要。我们可以参考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韩国《电子商业基本法》等框架,整合已出台的《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一部专门的电子商务法律,以解决电子商务发展所面临的法律法规问题。这部法律应包括市场准入、电子支付与金融监管、电子合同法律效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冲突解决等内容。

(三)加强电子货币监管

非接触支付是电子货币的一种形式,电子货币所具有的虚拟性、加密性等特征使其可能被用于洗钱、逃税、受贿等不法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对电子货币的监管。一是明确监管主体,由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共同实施对电子货币及其发行流通相关活动的监管,并将它纳入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应对所有的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建立资本充足监管和准备金缴纳制度,维护电子货币系统运行的流动性和稳健性。

移动支付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移动支付模式电子商务

一、引言

移动支付是指利用客户的手机,通过短信、语音、射频识别等方式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与传统的现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优点,在开展该业务较早的日本、韩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移动支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我国,移动支付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有调查显示,国内手机用户每月增长数量超过500万户,2007年用户总数将突破5亿。这显然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将为产业链上的各方,包括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等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带来的将会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从客户应用的角度,将移动支付归纳为两种模式,介绍了各自的适用场合、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对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

二、移动支付的两种模式

客户若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前提是须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进行捆绑,此后在交易过程中所支付的金额会直接从银行卡上扣减。

在此前提下,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主要迎合了客户不希望亲临现场就可进行交易的需求。客户可使用短信、语音、wap、K-Java、USSD等操作方式,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气、物业管理、交通罚款等公共事业缴费,或者用于购买、手机订票、手机投保等交易。这种支付模式不受时间、地点约束,无需排队,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国外如爱立信公司的mobilee-pay解决方案,在国内如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的“手机钱包”业务,都支持这种支付模式。

在当前2G/2.5G的通信环境下,手机还只能浏览一些简单的网页,要进行网上购物还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考虑将非面对面的移动支付与基于pC的网上支付结合起来,构建成统一的电子支付系统。例如与支付宝结合,现在支付宝是用客户的e-mail登录,如果服务提供商之间加强协作,使客户用手机号码也能登录,这样就可以将移动支付与网上支付合并为一个iD,既方便于管理银行账户,又扩展了非面对面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与支付宝一样,手机号码已采用实名登记,因此较好得保证了客户的信用度。

移动支付的另一种模式是面对面的支付模式。如今,人们虽然能够足不出户地在网上购物,但网上购物永远也满足不了人们在商场里亲身购物时所体验到的人文享受。亲身购物的过程就是一种休闲方式,那么在此过程中如何使交易最为简便呢?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有点类似于人们在商场内的刷卡消费。

曾经出现过用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支付,但是短信在发送、回复的过程中信道易受干扰,期间的延时难以预计,而且零售交易金额少但次数多,频繁地发送短信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今后的趋势是在客户的手机与商家的终端之间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客户只需将手机靠近终端,再输入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

较早的移动设备普遍采用红外线技术进行近距离通信。其缺点有二,首先是发射端和接收端必须处在笔直的视线内且要精确对准,另外,红外通信缺乏有效的安全协议。作为建立个人局域网(pan)的一种技术,蓝牙目前广泛应用于手持设备的无线连接,然而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它的连接速度存在问题。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被业界公认为是一项极具发展前途的应用技术,今后,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将主要基于该技术。客户只需将内置RFiD芯片的手机或pDa靠近商家的阅读器,阅读器识别用户iD和存储在芯片内的金额,并传送交易信息及电子签名至支付平台实现扣款,系统内部接口遵循移动运营商专门制定的标准协议《小额支付交易协议mptp1.1》和《小额支付通信协议mpCp1.0》。

当前,在亚洲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在欧洲有英国、法国、德国,已经应用RFiD技术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日本第一大通信运营商nttDoComo的FeliCa手机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从2005年推出至今已经吸引了4000万用户,可见其发展潜力之大。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基于该技术的面对面的移动支付系统在中国的实施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图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如图所示,虚线框(a)为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虚线框(B)为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两种模式有各自的适用场合,今后的手机将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

三、有待加强的方面

无论哪种模式的移动支付,由于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捆绑在一起,因此账号内存款的安全就与手机直接相关。如此情形下,除了银行必须对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进行加密以外,运营商需要对手机信号进行加密,手机制造商需要提高手机操作系统的保密性能。在过去的两年内许多厂商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来开发移动支付的安全框架,包括开发出多种无线pKi方案。

对于习惯了只把手机作为通话工具的人们来说,移动支付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因此,提高市场认知度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向消费者宣传移动支付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而且要让商家、运营商及银行都充分认识到移动支付可能带给他们的好处和商机。

移动支付的优缺点篇8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

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物品与服务,不仅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民理念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国家政权及其财政合法性的基础和来源。因此,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稳定器的功能,是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关系、实现各地财力均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安排。

例如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6月11日,财政部、民政部下拨灾后重建补助资金300亿元。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要求地震灾区有关部门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与地方安排的救灾资金和接收的社会捐赠资金统筹安排,做好倒损房屋农户的住房重建工作,并对重灾区给予重点安排。但在自然灾害中,财政转移支付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套由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三部分构成的、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主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近年来,随着制度的不断发展,转移支付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影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转移支付结构本身制约了制度的发展。

(一)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税收返还的设计合理与否决定了整个制度的合理程度。但是,我国的税收返还仍以维护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进行分配,体现了对收入能力较强地区的倾斜原则,维护了较富裕地区的既得利益,与缩小地区间差距的主旨背道而驰。并且,税收返还虽然在名义上是中央财政收入,但实际上,地方财政对这部分资金具有最终决定权。

(二)财力性转移支付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由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财力性转移支付是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重要手段,应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2006年中央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由1994年的99.38亿元提高到4731.97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由21.6%提高到51.8%,但实际比重仍然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专项用途,易与专项转移支付混淆,也与其本身的均等化作用相悖。

(三)专项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各类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地方财政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2006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已由1994年的36137亿元增加到441158亿元,年均增长23.2%。专项转移支付的总量呈上升趋势并非好事,因为,在三种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的问题是最多的。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其分配方式的不规范。现行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方法没有按照因素和公式来计算拨款额和配套率,而是凭主观臆断或地方配套资金的高低来确定补助地区和拨款额,直接造成款项的分配过程不透明、项目设置交叉重复、资金投入零星分散,多头申请、重复要钱的状况时有发生。其次是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除了扶贫款、救灾款等少数几项之外,拖延、截留、挪用、挤占资金的现象非常普遍。

笔者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保障和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法制化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基础,健全的法规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有力保证。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以法律形式、甚至通过宪法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出明确规定。相较之下,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层次较低。从1995年财政部制订了《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直到2002年改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以来,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依据的主要是政府规章,并没有专门的或者相关的法律,客观上降低了转移支付制度决策和运作的民主性和规范性。不仅如此,我国没有专门机构对转移支付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人大和审计部门对转移支付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审计、绩效评价机制,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

规范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必须立足长远,循序渐进地对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规范。近期目标应是逐步规范地方政府纵向转移支付方式,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远期目标应是在分税财政体制趋于完善的情况下,抑制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此,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工作亟待落实:

(一)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应积极借鉴别国成功经验,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的立法进程。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法规,如《财政法》、《预算法》和《财政监督法》等,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内容、形式、依据、用途和监督加以规范。特别是要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增加有关财政转移支付的条款,赋予转移支付相应的法律地位。同时,应制定关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单行法规,对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资金来源、分配形式、分配程序和分配公式等作出统一规定。

(二)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

进一步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进一步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同时,逐步扩大均等化转移支付和与特定政策目标相联系的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消解非规范化的税收返还等补助形式,将转移支付的重心由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转向一般性转移支付。

1.税收返还。逐步缩小税收返还规模,在条件成熟时最终取消税收返还,是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必然方向。可以保持现行税收返还运行方式不变,每年从对各地的税收返还额中分割一定的比例,结合中央部分资金组成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或者保持税收返还基数不变,不再实行基数法运算的逐年滚动。这样可以获得一部分资金并结合中央的增量资金,组成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移动支付的优缺点篇9

关键词:移动支付;商业模式;产业链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一、发展现状

我国的移动支付开始于1999年,由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短短十几年,我国的移动支付已由最初的手机银行服务发展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大致可分为4种:

以移动运营商为主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在与消费者进行交易时,直接从用户花费中扣除交易费用或者在专门的移动支付账户中扣费,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参与交易,例如手机支付和手机钱包等。

以银行为主的商业模式。这些年,各大银行借助移动运营商的网络传输,充分挖掘手机银行客户,将手机与银行账户进行绑定,在手机银行上面附加移动支付功能,比如话费充值、购物、小额取现等等业务。

以银联为主的商业模式。银联是我国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的金融运营机构,借助原银行的网络体系实现各银行的相互联通,对整个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不仅如此,银联也开发自己的手机支付产品,诸如“闪付”。

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的商业模式。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产业链中是独立于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利用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和银行的结算资源,在移动支付中进行身份验证和支付确认,为整个交易进行担保,如公众熟知的有支付宝、财付通等。

二、存在问题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目前为止还不完善,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如下:

(一)安全问题

在移动支付的整个过程中,涉及主体多,环节多,安全问题自然成了服务提供方和用户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是影响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于移动支付的提供方而言,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目前关于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尚未统一,存在多种移动支付的解决方案,不同的技术标准平台构建的移动支付业务流程之间又存在内生性冲突,加之各主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想放弃自有方案,使得支付安全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第二,移动支付中的无线通信安全技术仍然不成熟。虽然无线安全技术发展迅速,但是电子商务的支付环境也日益复杂,且移动支付终端设备的无线通信安全技术本身存在诸多漏洞,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系统易受黑客的恶意攻击。

对于用户而言,安全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移动支付是比较新的事物,用户对于移动支付过程中的风险认知还不完全,不少用户都收到过垃圾短信、诈骗短信,甚至遇到过诈骗行为,而在支付过程中又涉及到资金和个人隐私,加之用户的防范手段相对有限,进一步加深用户对于移动支付安全性的担忧。

(二)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缺乏合作

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是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三个重要主体。其中,通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手机客户资源和开展支付活动的技术基础,但通信运营商的用户信用管理却较弱;金融机构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和支付渠道,有广大用户的信任,但移动支付业务却不是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且金融机构无移动通信技术;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金融机构和通信运营商之间的中间平台,拥有移动终端资源,但市场管理经验、资金运作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又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缺陷。各主体各有优势劣势,都想成为产业链的主导者,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主体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协作关系松散,利益分配失衡,各类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造成了极大浪费。

(三)政策法规问题

近些年来,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受到我国现有法规政策的限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远远比不上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速度,导致第三方支付、小额支付等在实际操作中暴露诸多问题;第二,移动支付执法力度不足,由于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移动支付双方权责不够明晰,使得移动支付提供方可通过复杂的格式化合同巧避责任;第三,监管体系尚未完善,目前出台的监管措施更多的是针对电子支付或支付服务整体的,专门针对移动支付的有效的行政监管措施依然处于缺失状态。

(四)用户接受度低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普遍接受程度还较低。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重物质轻信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短信诈骗事件时有发生,使得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信心不足;第二,很多用户对于移动支付本身的认知有所欠缺,对移动支付的操作流程还不太熟悉,仍然习惯使用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因此,若要养成广大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还尚需时日。

三、对策建议

(一)安全方面

要解决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提高交易安全性,一方面要从移动支付的提供方入手,产业链上各主体共同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移动支付业务标准体系,消除目前多元化的标准,从而也可以降低各主体的研发成本和交易成本。除此以外,要加速无线网络通信安全技术的研发,通过不断创新移动客户端的安全认证方式和网络传输过程中进行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识别系统,强化业务安全性,以适应电子商务复杂多变的环境,以此保障用户的资金以及个人信息安全。

另一方面,积极防范和打击犯罪,充分研究可能存在的移动支付犯罪形式,做好预防工作,让用户放心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支付购买。同时可向用户宣传常见的犯罪手段和防范措施,提高安全意识,例如在移动设备中安装安全软件、使用较为复杂的密码、浏览安全的网页等。

(二)加强合作

针对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各自为政,浪费资源的现象,应加强三方的合作,构建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机构协助支持的有效模式,建立独立的移动支付平台,三方共同合作开发移动支付产品,明确三方定位,各司其职的同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推进产业链的升级,通过创新增值服务的方式来调整三方利益分配的关系,提高产业链的运营效率,实现产业链上合作共赢的局面。

(三)政策法规方面

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快移动支付法规政策的完善工作,明确通信业务产业和支付服务产业的发展政策,对移动支付涉及的各个主体的职责进行确定,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和行业标准,包括准入政策、监管政策、服务政策等等。可借鉴日本、韩国等国的先进经验,通过移动支付消费退税等政策积极引导移动支付的发展。要尽快出台具体的移动支付监管办法,强化客户身份识别和大额的、可疑的支付交易的监测。

(四)培养用户使用习惯

为了提高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改变用户的消费支付习惯,可从重点人群、重点行业、重点业务切入推广。首先是重点人群,年轻人追求时尚新鲜,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速度快,可从年轻人群体开始逐步向全社会推广;其次是重点行业,可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例如水电费缴纳、超市购物等场合推广移动支付产品;最后是重点业务,可立足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先推广小额支付以建立信任,在此基础上再推广高端消费和大额消费,逐渐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来引导消费者的支付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海二.移动支付:原理、模式、典型案例与金融监管[J].互联网金融,2014(05):61-64.

[2]涂明辉.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J].法治与社会,2014(07):99-102.

[3]张华强,吴道义,漆慧,刘春梅.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海南金融,2013(03):86-88.

[4]郝惠泽.移动支付的发展与探究[J].中国信用卡,2013(03):50-53.

[5]师群昌,帅青红.移动支付及其在中国发展探析[J].电子商务,2009(02):58-64.

[6]王瑞.移动支付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视野,2010(08):45-46.

移动支付的优缺点篇10

“瓶颈在于最后一公里”,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称,如今移动用户数已近1.5亿,交易次数将近2.5亿,交易额达到1万亿,市场基础已经不小了,但是,过去的问题在于金融业和移动互联网业走的不够近。

其实,移动支付早已不是新鲜话题,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等手段纷繁复杂,但是,按照艾瑞咨询的《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中观点,移动支付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导致标准的不统一,这让我国近场移动支付的推进出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4月24日,看似“保守”的银联与移动浏览器巨头UC优视合作,让一张银联卡即刻在手机端支付变成可能。也许,这正是弥补移动近场支付国标缺失的“最务实”之举。

“说我们保守是一种误解”,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部副总经理单长胜对《英才》记者称,中国银联从2003年已经开始研究第一代移动支付平台,但是,过早推出产品可能死在沙滩上,一直在等一个恰当时机。

曾经错失互联网支付的好时机,银联对移动支付的觊觎可见一斑。

“十年前,用银行卡支付的困难不可想象,如今,银行卡消费超过现金;两年前拿手机上网用做电子商务也很难想象,如今产业配套产品和大环境已经具备条件”,单长胜指出。

中国智能手机爆炸式增长、移动应用层出不穷,成就当下好时机,但不容忽视的是,恰当时机也与产业链严重“贫血”密切相关。

“不能移动支付,会导致订单退货率达到30%-40%”,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黎万强称,把手机支付环节打通,退货率能降低到千分之三。

对比游戏和电子商务等应用在手机端和pC端的产值发现,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用户数基本接近,但是,创造的经济效益差了3倍。“移动互联网目前处于贫血状态”,UC优视董事长兼Ceo俞永福对《英才》记者称。

对移动支付需求最为旺盛的包括煤水电等生活类缴费、手机游戏等移动娱乐服务,以及成长最快的移动电子商务。不管是京东商城等综合类电商平台,还是乐淘、小米等垂直类网购,再到一些衍生的团购网站,最后一公里即是“支付”。“支付环境的改善,会让现金流收益提升10%-20%”,黎万强称。现金流,也正是反哺手机浏览器厂商和产业链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当银联以30亿张卡进攻移动互联市场时,并不止在刺激资金链,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竞争态势也在发生微妙变化,毕竟,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拥有银行卡最多的国家,每个人都有银行卡,但并不定每个人都拥有第三方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