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铁路运输缺点十篇铁路运输缺点十篇

铁路运输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4:04

铁路运输缺点篇1

关键词:铁路物流;运输效率;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货运列车

中图分类号:U294.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影响铁路物流运输效率的因素

影响铁路物流运输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影响最大的是一下几个方面。

(一)铁路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完善

虽然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铁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铁路线路的覆盖范围仍然不如公路网的覆盖范围广,因此造成了铁路物流的可达性较差的缺点,在对货物的周转过程中,铁路物流只能实现货物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流动,所能惠及的地区仅仅是铁路沿线,而公路则延伸至全国大多数的城市、乡镇、村庄,从而使得公路运输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实现送货到门。而且随着铁路客运量的快速增加,大量占用了铁路线路,货运列车在调度上就很难实现及时有效,列车得不到合理有效的使用,运输效率自然而然会受到显著影响。

(二)铁路物流管理体制僵化

真正影响铁路物流运输效率的不是火车运行速度的快慢,而是生产调度等管理环节工作效率的高低。铁路物流企业工作人员普遍具有办事拖沓、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态度差等缺点,在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当中也缺少必要的激励措施,使得整个铁路物流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够顺畅,从而严重影响运输效率。而对物流专业人才的管理上真正的专业人才缺少决策权,使得铁路物流不能够及时的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物流运输效率,但是铁路部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做得也不够好。

(三)货运列车的运输周期过长

铁路物流一般只运营规模较大的货物运输,对于零散小单并不接单,使得其缺乏灵活性,同时大宗货物的装卸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火车运行线路较长,沿线站点较多,每一站都会有货物装卸,从而大大增加了货运列车一个运输周期所需的时间,同一线路两个班次的货运列车之间间隔较长,从而使得铁路物流的运输效率低下。而且货运列车的运行时刻表是固定的,需要让物流需求方来适应货运列车的班次,不能像公路运输一样做到货到车走。

二、提升铁路运输效率的措施

对每一种影响因素需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使得铁路物流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升其运输效率,在市场竞争当中缩短与其他物流形式的差距,并最终能够适应新形式下的物流运输需求。

(一)合理优化运输线路,铁路公路相结合

铁路基础设施的修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提高铁路物流的运输效率需要通过合理优化运输线路的方式来提升铁路物流的运输效率。动态管理运输线路,结合市场变化,根据铁路沿线的货运需求量来确定货运列车的行车路线,得到最优行车路线,最大限度的满足货运需求。通过与公路运输相结合的形式来弥补铁路物流灵活性不足的缺点,以往客户通过铁路物流将货物运到目标城市以后需要自己再联系公路运输物流企业来将货物运往最终的目的地,而今后铁路物流企业应当主动承担起联系公路运输物流的责任,通过共建物流系统等形式与沿线的公路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做到火车到站就有相应的货车将货物装车,从而大大提高整个铁路物流运输的效率。

(二)实行开放式管理,适应市场化需求

铁路物流企业应当主动适应市场化竞争,在企业的管理和业务的处理上主动向市场上的其他物流企业学习。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上应该杜绝终身制,实现企业员工的优胜劣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并且要加强员工的培训,使员工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在企业的人才管理当中,应该进行改革,抛弃现在官僚化的管理体制,让专业的物流人才能够在企业内部得到晋升的机会,在企业的决策当中有更大的发言权,使得专业人才能够更好的为提升铁路物流的运输效率所服务。同时在对设备和技术的管理上,积极拥抱新技术,真正的把技术作为提升运输效率的手段,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物流系统。

(三)增加货运列车班次,缩短运输周期

货运列车的运输周期过长严重制约了铁路物流的运输效率,要对货运列车进行提速,同时要注重维护现有线路,保证货运线路畅通以及货运列车设备完好,避免出现列车晚点的情况发生,其最终的目的就是缩短货运列车运行所需的时间。优化货物装卸的方式方法,缩短货物装卸所需的时间。同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增加相同线路上的货运列车的班次,增加相同线路上可选择的货运列车,主动迎合有货运需求客户的需要。在货运列车时刻的安排上也应当考虑客户的情况,将列车时刻安排在适合客户进行货物运输的时间节点,时间间隔上应该尽可能的短,减少客户在两趟列车之间等待的时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物流虽然自身优势明显,但是受制于基础设施布局不完善、管理体制僵化工作效率低下以及货运列车周转时间过长等因素,使得其运输效率低下。应当合理优化运输线路,与公路运输相结合的形式来弥补铁路物流自身灵活性不足的缺点,并且实行开放式管理,通过增加货运列车班次等形式来缩短周转时间,缩短客户在相同线路两趟列车之间的等待时间,使得铁路物流的运输效率能够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宁.影响我国物流运输效率的因素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180-181.

[2]田振中.我国区域物流业运行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商业经济研究,2011(33):40-41.

铁路运输缺点篇2

   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在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致使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且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纵深和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致使运能短缺。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客货运需求一起压向铁路,致使铁路运能与运量的矛盾突出,因铁路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的后果更加一览无余。同时,我国铁路现状各地区间发展且不平衡。东部地区铁路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铁路比较落后,甚至一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这种现实状况将不利于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也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铁路运输业的属性未明,阻碍了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目前铁路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下,铁路运输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究竟是纯粹公益性行业还是市场主体是不明确的,其属性处于模糊状态。这种属性未明直接结果是人们不把铁路运输业当成企业看,认为铁路运输业要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铁路运输业即使经营入不敷出,政府也是应该财政补贴的。正是这种长期的属性未明,造成铁路运输业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失去降低成本、创造利润的激情和动力。目前,尽管随着不断的国企改革,铁道部给铁路运输企业下放了许多经营权和其他相关权利,但这只是名义上的下放。铁路运输企业还远未成为市场主体。

   再次,高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和服务质量不高。虽然我国铁路运输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引导,在重复中耗费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后而收效甚微。企业国有资本的独占性未从根本上改变,相对独立经营的体系也尚未 建立,仍属于垄断式国有企业。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扼杀了其竞争活力,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视而不见、反应迟钝,是造成铁路运输业效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铁路沿线小站安全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滞后、缺乏持续性等弊端。铁路沿线小站的安全在铁路运输安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铁路

   运输业本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对社会政治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基层站段对沿线小站的安全管理,存在着管理被动和“以罚代管”等现象。站段安全专职人员一般在事故发生后,在进行安全总结分析后,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而未进行各种安全业务指导和教育。这种单独“以罚代管”形式的效果,只能是暂时缓解沿线小站面临的严峻铁路运输安全,带来的后果却是铁路员工心理上产生的反抗情绪。这种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将会大大削弱了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

   首先是实现铁路交通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可见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势必会严重制约着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也一应被剔除出去。这些部门虽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

   其次是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最后是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首先,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许多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其次,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积极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已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

铁路运输缺点篇3

【关键词】机场航空煤油运输保障

我国现有约180多个民用机场,每个机场附近根据机场业务量规模的大小建有大小不等的机场油库,目前,民航机场燃料主要是3号喷气燃料(俗称航空煤油),机场航空煤油的来油方式则根据机场地理位置、机场周边运输条件、附近炼厂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对于小型机场一般采用铁路结合汽车运输,中型机场则采用铁路运输、汽车运输、管线运输,或几种运输方式相结合。对于大型机场,则一般采用多种油源、多种方式来保障航煤供应。近几年,随着民航强国战略构想的推进,我国民航运输机场业务量迅猛增长,机场航空煤油加油量也迅速增长,随着机场加油量的增加,如何将炼厂生产的航空煤油安全、快捷、经济地运到机场油库越来越成为需要面对的问题。

随着我国民航机场的新建、扩建,对机场的来油方式进行研究有利于机场供油的安全保障。下面结合国内机场供油现状对各种运输方式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为今后新建或扩建机场的供油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1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适应于中长距离运输,是国内大中小型机场普遍采用的主要运输方式,借助国内成熟的货运铁路网络,实现炼厂到机场或机场中转油库的航煤运输。铁路运输具有如下优点:

(1)铁路运输可选择的炼厂多。国内炼油厂一般都建有铁路装卸油设施,利用国内成熟的铁路货运网络,炼厂航煤基本可以运到国内每一个铁路货运站。对于小型机场,可选择的油源点较多,对于大中型机场,则可以实现多个炼厂或油源点的联合保障,从而实现机场航煤的安全供应。

(2)建设方式较灵活。国内大中型机场一般结合机场位置和当地的铁路运输条件,通过在机场附近新建航空煤油专用铁路卸油站来实现铁路运输,铁路卸油站专用线的长度和卸油鹤位的数量可根据机场加油量的大小灵活确定,也可根据机场近、远期加油量的大小分期建设。对于小型机场,由于机场加油量少,专门新建铁路卸油专用线显然是不经济的,可以通过在当地现有成品油铁路卸油站内增加铁路卸油鹤位来实现(一般地区都有比较成熟的成品油供应网络),鹤位的数量可以根据机场加油量的大小确定,一般设2~6个鹤位。

(3)运输成本相对较低。铁路运输距离一般大于200公里,运输费用也因距离、运量、经过站的数量及地方政策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约0.2~0.5元/吨公里,相对于汽车运输方式,运输成本低很多,因此,铁路运输适应于中长距离的航煤运输。

(4)运输量适应性强。通过调整铁路卸油站的鹤位数量和相应的配套设施,铁路卸油站运输量可以适应大中小不同机场的加油量需求。对与年加油量2万吨一下的小机场,通过新建2~6个铁路卸油鹤位,就可实现机场的航煤供应。国内很多大中型机场也主要通过铁路运输保障,如昆明长水机场、成都双流机场、郑州新郑机场等,从理论上计算,一个铁路卸油站一般年接卸量可达120~140万t。

当然,铁路运输方式也有铁路专用线选址难、投资大、需要二次运输等缺点,这些需要根据机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方式适应于机场航煤的中短距离的小量运输,具有设备设施投资小、运输时间灵活等特点。国内小型机场主要采用公路运输或公路与铁路相结合的方式运输航煤,运输距离几十到几百公里不等,运输费用根据运量、距离、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约0.7~1.1元/吨公里。公路运输方式也作为大中型机场的应急运输方式。当然,公路运输也有损耗较大、易受天气和路况影响等缺点。

3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主要具有受气候及外界影响小、环境污染小、损耗低、安全性好、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和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国内大中型机场的航煤中短距离运输主要采用管道输送方式。采用管道将航煤直接从炼厂输送到机场是比较经济、安全的方式,如成都双流机场的彭州管线。但对于位置离炼厂较远的机场,采用专用管道输送航煤并不经济。因此,输送主要用于国内机场中转油库、码头、铁路卸油站与机场油库之间的航煤输送,如厦门高崎机场码头至机场油库的5kmDn300航煤管线、成都双流机场铁路卸油站至机场油库的15kmDn200管线、长沙黄花机场铁路卸油站至机场油库的28kmDn150管线等。随着国内大中型机场加油量的增加,未来将建设多条航煤专用管道用于机场的航煤保障。随着国家对输油管道安全运营的要求越来越高,管道运输也具有投资较大、路由规划难等缺点。

4油轮运输

通过油轮海上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等特点。国内沿海机场的航煤运输主要通过海运的方式保障。如厦门高崎机场、三亚机场、海口机场等。但油轮海上运输方式也具有卸油专用码头投资大、易受天气影响(台风)等缺点。

对于沿海加油较大的机场,具备码头建设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海运是非常合适的。如厦门新机场、三亚新机场等。

5结语

机场航煤油运输方式主要有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两种方式,从现行运输成本看,由于油轮的运输量大,使得水路运输的综合成本低于陆路运输成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常优先采用水路运输。陆路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和管道等,由于公路运输方式所使用的汽车油罐车规模小,综合费用较高,通常仅作为航煤终端配送,而不作为大量航煤的运输手段;管道和铁路运输是航空煤油运输的两种主要方式,与铁路运输方式相比,管道运输主要具有受气候及外界影响小、安全性好、环境污染小、损耗低、容易实现自动控制和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随着国内大型机场的增加,通常一种运输方式很难保障一个机场的航煤输送需求,因此,多种运输方式联合保障是未来大中型机场来油方式的发展趋势。

铁路运输缺点篇4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9]吴效葵,陶思宇,查伟雄.铁路运输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

[10]林晓莺,梁成谷.2005年全国铁路各项运输指标再创历史新高[J].铁道货运,2006.

铁路运输缺点篇5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缺点篇6

【关键词】国际物流;管理;运输方式;选择物流

顾名思义就是货物的流动。运输是物流的基础,物流的目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保证货物质量的前提下,高效率、低成本的送往目的地。货物运输在运输方面所能选择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铁路、水路、航空、多式联运等等,各种运输方式也是有利有弊,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不一样的情况和要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是完成国际物流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和基础保障。

1铁路运输及其特点与应用

1.1铁路运输的特点

铁路运输是在铁路上利用车辆编成列车载运货物、由火车头牵引的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主要承担的是距离较长、批量较大的货物的运输,其中包括整车运输、零担运输和集装箱的运输。铁路运输主要选用敞车、平板车、凹形车、钳夹车、游车等运输工具。

1.2铁路运输的利弊

1.2.1铁路运输的优点

铁路运输最大的优点在于其运输量大,由于运输量的增大使得其运输成本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而言成本更低,铁路运输一般对于货物的包装要求也很低,由于铁路受天气影响很小,可以全天候不分季节的进行运输作业,铁路的铺设等都具有确定性,货物运输的时间、地点以及铁路之间的衔接性也有很大的准确性,安全系数大,风险比其他的运输方式小。

1.2.2铁路运输的缺点

铁路运输由于自身选择路段的确定性,也相应的减少了运输的灵活性,受到铁路网络的影响很大,同时,在铁路运输开始前对于相应运输路段,运输货物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也比较繁杂,为了控制铁路运输的成本,发车的效率比较低,由于铁路运输途径多站,经过每个站台都需要重新的编组,所以运输速度变得相对较慢,周期也比较长(除专列之外)。

1.3铁路运输的应用

针对不同的要求需要不同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哈萨克斯坦项目中,采用的是国际联运的运输方式,以KC31为例,始发站在中国廊坊在运输过程中经过不同的国家,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经过多次编组,最后到达终点站恩巴;不仅仅是在国际运输中,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网上购物,在大部分的情况之下也是采用铁路运输的方式。

2道路运输及其特点与应用

2.1道路运输的特点

道路运输主要是指利用各种各样的车辆的载货运输的运输方式,运输数量相对较小,运输距离相对较短,但是灵活度相对于铁路而言更加灵活,可以抵达铁路、水路所无法触及的地方。

2.2道路运输的利弊

2.2.1道路运输的优点

道路运输的方式,主要依赖于道路和车辆,灵活性较高,只要有路就可以抵达大部分的地方,这是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比拟的地方所在。道路运输可以实现“门对门”的直接运输,中间不需要像铁路运输一样经过大小站台和多次编组,不需要转运。

2.2.2道路运输的缺点

道路运输主要依靠车辆运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其载货量相对较小,受天气路况的影响相对较大,由于运输数量小,运输的成本也相应的提高,不适宜长途运输。对于超大的货物来说,需要提前考察路段、涵洞、限高等特殊因素的影响,经过多个城市时需要办理通行证。

2.3道路运输的应用

就公司老挝、缅甸的项目而言,目前公路运输确实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国内物流公司将老挝和缅甸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分别集中在中国云南的磨憨口岸和云南的瑞丽姐告口岸,各段的货运办理好国内出关和境外进关手续后,通过道路运输将项目所需且已经在口岸的物资通过道路顺利运到目的地。

2.4道路运输的注意事项

道路运输的方式受到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相对比较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城镇政府为了保护路段的平整度,很多地方都会设置“限高”,不同的区域、省份之间如果车辆通行都是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过路费,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因所运输的物品不同,对于车辆的折损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都是需要事先考虑的问题。

3水路运输及其特点与应用

3.1水路运输的特点

水路运输主要是以船舶、货轮等运输工具在海洋、河流、大江等载运货物的运输优势,运输货物的数量与其他同体积的运输工具相比是最大的,大型的船舶可以运输数万吨以上的货物。

3.2水路运输的利弊

3.2.1水路运输的优点

水路运输对比于其他运输方式而言,最大的运输方式在于运输能力和运输成本上,由于水路运输依靠的是现有的河流、海洋等,因此,在前期投入中成本就相对较低,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货轮可以承受的装载数也在数万吨以上,运输能力、运输成本都处于优越地位。

3.2.2水路运输的缺点

水路运输依赖于海洋、河流等,由于这些自然因素的影响确实减少了前期的成本投入,但也恰恰是因为这些原因,水路运输的局限性也大大增加了。水路运输的主要缺点在于运输速度慢,受到港口吞吐货物能力大小的影响以及遇到恶劣天气无法进行货物输送等弊端的影响。

3.3水路运输的应用

在实际的应用中,水路运输主要分为集装箱运输和散杂货船运输两种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就是指以集装箱这种大型容器为载体,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内运用大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载运车辆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和完成运输任务,从而实现货物“门到门”运输的一种新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运输方式。使用集装箱运输,可以直接从仓库发货,运到收货人的仓库,避免中间货物装卸。散杂货船的运输主要应用大型的设备、散装的货物与材料等短距离的海洋运输。承运超大件的设备,大宗的散装货物和不适用于集装箱的货物,散杂船运输方式所运输的货物不受外形、重量的影响,可以选择较近的港口和适合自身要求的船舶承运。

3.4水路运输的注意事项

在水路运输的过程中,受到的“水汽”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也可能会使得所运输的物品受潮,因此,在运输开始之前就应当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对于潮湿度极为敏感的物品来说,就不建议选择水路运输的运输方式。

4航空运输及其特点与应用

4.1航空运输的特点

航空运输是以飞机为主体的载运货物的运输方式。如果采用直升机直达的运输方式则不需要很大的前期资金投入,如果采用民航机运输则除了需要修建跑道外,其他的前期资金投入很少。

4.2航空运输的利弊

4.2.1航空运输的优点

飞机在日常生活中是速度相对较快的运输工具之一,利用飞机为载体进行的货物运输可以提高货物的运输速度,降低货物运输所需要的时间,保证货物的质量,降低货物的损失。

4.2.2航空运输的缺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不采用航空运输这一运输方式。飞机运输货物量比较小,并且运输成本也比较高。此外,航空运输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比较高,对于易燃易爆、腐蚀性、放射性、磁性以及压力容器等较危险的物品都是不允许托运的,所受到的限制比较多。

4.3航空运输的应用

航空运输的优点是周期性短、时间快,对于一些急需的货物或者是保鲜期较短等类似鲜花、药品的货物而言是最佳的运输方式。比如:在国家大型的工艺建造中紧急需要一些体积小,密度高,价格高这样的器材,或者是药物的运输,使用航空运输的方式是比较合适的。

5多式联运及其特点与应用

5.1多式联运的特点

多式联运是指相关负责人把货物从指定的接货地点发往指定的收货地点的运输过程,采用铁路、道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相互配合的运输方式,多式联运是一种较高级的、优化的运输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由负责人和托运人签订合同,实行一站式服务,全程负责货物运输。

5.2多式联运的利弊

5.2.1多式联运的优点

多式联运是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效益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它通常是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连续的、综合性的一体化货物运输。铁路运输的受天气影响小,适合长距离的货物运输;道路运输的灵活度高,可以实现“门对门”的运输方式;水路运输的运载量大,成本低;航空运输周期性短,可以实现货物的快速运输。

5.2.2多式联运的缺点

多式联合运输的主要缺点在于各种运输方式选择的复杂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保证运输的正常运行。

5.3多式联用的应用

多式联运已经得到国际的认可,并且在国际上也开始投入实施。比如:非洲尼日尔重油发电项目,其中发电设备等物资来自于欧洲,通过国际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就可以保证货物在最短时间内保质保量的抵达指定地点。

5.4多式联运的注意事项

多式联运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并且保证货物在恰当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确保各个环节不出现差池,只有这样,物流工作才可以高效顺利的完成。

6结语

铁路运输缺点篇7

1.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制相对宽泛,缺乏针对性的技术管理方案,安全管理有效性较弱,不能从细节入手,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此外,由于安全管理体制相对简单和笼统,形式化较为严重,使得管理团队对于安全管理方式方法的把握不到位,因此会出现管理团队束手无措的尴尬局面。此外,铁路安全管理体制只是形式上的制度,对于铁路安全管理的相关信息及数据的处理相对滞后,因此,难以形成严格化的、系统化的专业信息交流与互动。此外,安全管理的执行力不够顺畅,往往是上级要求和重视的情况下,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才得以贯彻和执行,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不能将安全管理观念深入到各个环节中。

2.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团队专业化程度较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将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安全,成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铁路运输管理的行政化体制下,运输安全管理团队人员队伍建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影响着铁路运输安全和铁路货运管理的水平,由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团队的专业性技术不够强,再加上缺乏长期有效的、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得管理团队整体的专业化程度受到限制,不能较好的开展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活动,对铁路运输造成一定的影响。

3.铁路通信工程建设存在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和应用,铁路事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趋势日渐深入。铁路通信在铁路正常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保障性的作用,是铁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是保持铁路各管理部门进行信息交流互动,保持信息联动,保证铁路平稳运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伴随着铁路列车向高速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为了确保列车的平稳运行,提高列车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互动,提高列车控制系统性能,进一步实现有效的人机控制,亟待建立一个功能更加完善、技术构成更加先进的铁路通信网络。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活动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施工过程中注重技术的管理和创新,在传统的通信工程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大幅度的飞跃,促进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实现铁路通信的快速升级,从而使铁路通信网络在国民经济中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铁路运输过程中,为了适应当前铁路速度不断提升和运载量增大的特点,铁路通信工程必须作为一项重要手段。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从我国铁路通信工程施工的发展现状出发,在对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4.铁路运输监管体系不健全。铁路运输监管体系不健全是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另一个因素。监管体系不健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监管体系的持续性不强和监管体系的执行力度不够。铁路运输管理条例中不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在通过分析监管体系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的铁路运输监管体系未能实现微观的安全监控的目标,只是从宏观上加以把握和调控,执行力不够。此外,铁路运输公司未能建立起长效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运输监管体系,因此,监管体制执行的持续性不强,对铁路运输安全构成一定的隐患。

二、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1.增强市场适应性。增强市场的适应性,加强市场化改革是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和核心工作。当前,我国铁路市场自2008年以来盈利额不断下降,2013年一季度净亏损为68.76亿元,铁路行业负债累累,严重影响了铁路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而作为铁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货运运输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当前我国的铁路货运运输以大宗货物为主,其中煤炭的运输量占据首位,然而大量货物的运输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只能寻求其他的方式加以运输,因此急需加强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首先应从货运价格改革入手,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运输需求的变化适当调整铁路货运定价,适当提高铁路货物运输的价格。此外,要促进货运流程的改革,以充分提高货运运量,实现多式联运的方式,从而实现“门到门”的运输,要进一步深化“实货制”运输方式改革,加强营销力度,简化货运受理方式,为铁路货运范围和效率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2.坚持以“服务型”导向为依据。当前我国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转变经营管理观念,以“服务型”为导向,让更多的货主感受到实惠和利益,增强货主的安全感。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坚持服务型的原则,使得货物运输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从货物运输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货主提高便捷、实用、精简的货物办理流程,进一步降低货物运输办理门槛,让更多的货主选择铁路货物运输。此外,铁路货物运输要充分尊重和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增强运输的灵活性,从货运运输的需求出发,调整货物运输的运输方式和管理方式,为货主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要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要以最简单、最全面、最快捷的方式办理货物运输,为货主提供最大的便利,增强货主的满意度。

三、结语

铁路运输缺点篇8

论文摘要:铁路运输安全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包括旅客以及所携带的行李包裹的运输安全、货物运输安全、行车安全、道口安全,也就是整个运输生产过程和所有运输对象的安全。

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服务等都可以被看做商品,而铁路运输作为一种商品,并不生产有形的产品,而只是改变运输对象的空间位置。由于铁路是以独特的列车方式进行运输,旅客和货物依附并伴随着列车运行而共同移动,完成位置的改变。对于铁路运输本身而言,运输安全不仅是运输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铁路运输产品质量的第一个重要特性。因此,以列车运行的方式对旅客和货物进行位移,是铁路运输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同样,列车运行安全,即行车安全,也就成为铁路运输安全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所有旅客运输安全、行李包裹运输安全以及货物运输安全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行车安全。旅客和货物在全部运输过程中,除了由于不可抗拒的天灾和由于旅客本身的机能或货物本身的性质而无法防止的以外,铁路必须保证不使旅客造成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损伤,保证不改变货物的物理性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人员伤亡、货物破损、设备破坏等任何事故,都必然在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降低铁路运输在公众中的信誉和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一、铁路运输安全的现状

1缺乏路外事故监管

一般来说,铁路部门对路外伤亡事故的监管缺乏科学性,严格细致措施不够。由于历史原因,还存在一些铁路沿线穿越生活区的情况,而且这些铁路眼线没有设立安全防御设施,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时效性也比较差。但相关法规的立法调研已基本结束,这也将有助于减少铁路道口和路外伤亡事故的发生。

2欠缺惩罚欠缺力度

由于法律对危害铁道安全行为制裁力度的不足,虽然这种行为潜藏着对铁路公共交通设施的巨大危害,甚至有些地区形成了针对铁路设施的犯罪产业链,而且按照现行的法律,公安机关在处理盗窃设施犯罪时,对屡犯者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制裁手段,法院在审理盗窃铁路设施的案件中,应考虑犯罪嫌疑人对铁路设施造成的危害后果,应以危害程度决定刑罚,而不是盗窃物数量,从刑罚上震慑铤而走险者。

3创建平安铁路困难

到近年来,危及行车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惯性治安问题没有得到根治,个别路段安全防范基础薄弱,存在治安隐患,而相关主管问题对示范路段创建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真正纳入平安创建和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工作之中,对示范路段人力以及相关的资源投入不够,部署要求太笼统,缺乏检查指导,尤其是在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中,没能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同时,对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研究和探讨不够。不知道应怎样防止铁路治安重点区段发生反复、护路联防工作如何更加深入地扎根群众等。

二、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对策

作为现代化运输方式之一,铁路运输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它联接城市,深入乡村,密切联系着亿万旅客和货主,不仅对于社会经济生活,而且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都具有最广泛、最直接、最迅速的影响。当某一干线铁路发生运输堵塞、中断,或当某一次旅客列车发生列车冲突、脱轨事故时,必然直接妨碍千百个企业的生产或引起千家万户的焦虑。正因为如此,铁路运输安全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是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的。铁路运输安全的状况反映了铁路运输的设备质量、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以及社会秩序的状况。世界各国铁路企业和政府当局历来都十分重视铁路运输安全,把防止铁路运输事故放在重要位置,并为此而进行持久不懈的努力。各国铁路和政府通过改善技术设备、加强管理和健全法制三个途径来不断改善铁路运输安全状况。

1有效改善技术设备

改善技术设备是保证运输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线路、车站、通信信号以及机车车辆的破损、故障和性能不良是发生运输事故,首先是行车事故的重要原因。线路上钢轨的损伤、信号的故障以及机车车辆的车钩、车轴、转向架、制动装置的破损往往导致严重的事故。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必须不断提高各种技术设备的性能、强度和可靠性,并努力采用设备故障防护报警和自动检测、自动控制、远程控制等先进手段,切实保证运输安全。

2努力健全安全法制

健全铁路安全的法制是增强运输安全的重要保证。制定和实施有关铁路运输安全的法规、法令,有助于使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成为各级政府、铁路企业、各有关行业以及广大社会公众共同承担的义务。目前世界各国,有的在一般法律中列入有关铁路安全的条款,有的制定关于铁路安全的专门法律,如铁路安全法以及其它关于保安设备、特种运输的安全法规等。

3完善安全监察体制

为了保证国家有关铁路安全法规的贯彻执行,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的监督管理,铁路安全监督机构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对新建和改建的土建、信号及电气化等工程项目进行检查,为部长依法批准使用作好准备;对上报事故进行调查,编写铁路事故报告以备公开发表;向国务大臣提供有关铁路事宜的技术咨询意见。铁路安全监察机构代表政府依据法律执行任务,能够对铁路的安全运输实行有力的监督;在部内设立安全总监察室,根据部令和铁路有关规程进行工作,代表部长检查、监察铁路的安全工作调查处理事故,帮助贯彻安全规章制度,并具体帮助各级单位研究采取防止事故的有效措施,以确保运输安全。

4切实加强运输管理

加强运输管理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基本环节,大多数的事故都是由于违反规章制度、违反劳动纪律以及职工技术业务素质不良而引起,因此必须反复不断地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劳动纪律、并加强技术业务培训。许多国家铁路还为此而制定安全奖惩办法,开展安全月、安全周和各种形式的安全竞赛活动。

结语

铁路运输的安全状况反映铁路的管理水平、设备质量、人员素质和社会秩序的状况,是铁路运输质量的重要表现。铁路运输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单位采取有效地措施,为铁路运输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铁路运输缺点篇9

关键词:铁路运输,物流,核心竞争力

1依托铁路运输的物流企业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其他运输方式的崛起,运输市场竞争激烈。公路运输凭借其灵活便捷优势,大力发展集装化运输,抢占物流市场,已逐步取得铁路运输在运输业中的份额。铁路货运由于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等不适应市场需求,而陷入了经营困境。

同时,一种依托铁路运输的物流企业正逐步发展。此类物流企业以灵活的营销手段将零散的货物集中起来,并利用铁路运输实现运输目的。其主要依靠铁路运输能力完成的物流,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和经济效益,但带有传统货运色彩,不能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因此只有转变理念,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依托铁路运输的物流企业其业务简单,流程如图1所示。

其业务类型有站到门、站到站、门到门3种方式。主要设备包括小型货车、叉车、仓库:配备有营销、操作、管理人员,装卸班组、司机。以成都地区专用线为例,如每天装车2、3辆,年利润约200万元。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经营管理的被动性

鉴于市场定位,依托铁路运输的物流企业,主要依靠铁路设备完成货物的流动,加上铁路部门自身的封闭性,致使企业对市场的反映比较被动。在市场旺季,调用空车需要铁路运输部门的计划,如果在这期间,由于铁路部门运输能力紧张,会造成有货无车的局面。而在淡季,又可能形成有车无货的现象。

物流公司的运输主要由铁路运输部门承担,在运输过程中难以监控,有时由于线路检修等问题,导致运输时间延长,造成客户损失。甚至在某些运行区段,会出现车辆破封货物被盗现象,难以采取有效措施。

2.2货源与客户构成的复杂性

(1)货物品种复杂、包装质量参差不齐,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破损现象:在装车配货过程中,由于没有合适的品种配装,造成车辆载重量和容积的浪费,降低了运输收入。

(2)客户身份复杂。有企业自身的营销人员(a类客户)获得的客户资源;有其他物流公司(B类客户)以低于汽车运输成本的价格对外吸收货源,却转给依托铁路运输的物流企业运输,同时以货运量大为借口压低运费,造成无序竞争,严重扰乱了运输市场的秩序;还有独立于企业外的营销人员(C类客户),仅靠自身信誉对外接货,然后在依托铁路的物流企业发货,从中赚取差价。其中B类和C类客户虽掌握了企业的大部分货源,但却造成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困难,无法有效地与实际发货人进行交流,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

2.3缺乏人才管理机制

在依托铁路运输的物流企业中,由于企业的生命线就是货源,缺乏有效货源的支撑,公司经营将无法开展,致使营销人员占据主导地位。为此企业在人才市场上急于寻找擅长营销的人才,而忽视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又因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造成营销人员流动性大,再加上此类物流企业门槛较低,一条专用线有多家物流公司同时经营,因此营销人员的流动也会带走其所管理货源的流失。另外,企业忽视对物流人才的管理,很多人获得工作经验后,就转到其他企业工作,人才流失严重。

2.4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战略发展中,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的焦点。所谓核心竞争力,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力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特征可归纳为3个方面,即顾客价值、竞争差异化和延展性。依托铁路运输的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依靠价格战占领市场。成都地区专用线在刚建立物流公司的时候,运价为货主自己提货250元/t、送货270元/t,但是由于市场无序竞争,运价目前已经各下跌到160元/t、180元/t。缺乏有效的核心竞争力及未建立企业长远的发展计划,造成部分企业已经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3解决问题的对策

(1)发展汽车运输辅助铁路运输。通过开展汽车运输,改变单一性,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汽车运输为辅的模式,减少经营管理的被动性。在客户对时间和运输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以汽车运输满足需求,其他情况下以铁路运输满足需求。当铁路运输能力紧张时,汽车运输可以弥补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在市场淡季的时候,凭借原有企业的影响力,同时加大对原有客户的攻关及新市场的开发,使汽车设备不至于闲置。在开展汽车运输时,关键问题在于返程货源,企业可以在目的地寻找生产企业或者其他物流公司组织货源。

(2)整合物流资源。现代物流的发展,客户对门到门、小批量多批次物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依托铁路运输的物流企业受其物流设施的限制,不能满足需求时,企业可通过整合外部的运作资源来扩充自己完成物流作业的能力。如企业可以对中小型物流企业实施整合,实现配送、储存等物流服务。

(3)加强客户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在客户管理上,由于企业对掌握货源的B、C类客户依赖性很强,企业应该注意收集实际发货人的信息,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对客户价值进行分析,为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高质量物流服务,并努力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在货物出现破损及丢失情况,及时帮助客户解决索赔问题。

(4)加速人才储备。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熟练程度,拓展业务空间,促进服务创新。同时,企业要选拔或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设立专门的人才管理部门,优化激励制度,并通过发挥人才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持续的源动力。

(5)培养核心竞争力。依托铁路运输的物流企业所提供的铁路运输网络,难于为一般的运输企业或物流企业所模仿,其核心竞争力可以定位为:提供依托于铁路的运作能力的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应深入到供应链中,为货源量大的客户制定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提供整套的物流服务,而不仅专注于某条线路的运输。同时,加强对电子商务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

铁路运输缺点篇10

政企不分的主导性矛盾:铁道部职能错位综合症

在同属网络状和垄断形态的其他行业中,无论在形式抑或在实质上都已经大体上实行了政企分开,如民航、电力、电信等行业。但铁路行业依然维持着极其典型的政企不分的体制。而铁路行业实行政企不分体制的主导原因与根源,在于铁道部职能转换滞后。其滞后的表现为:

表现之一:铁道部职能转变不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已日渐成熟的背景中,铁道部的职能尚未真正发生根本性转变,即铁道部尚未从运输企业的管理者转变为企业的服务者,铁道部与运输企业尚未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铁道部尚未从运输企业的行政干预者转变为运输企业良好经营环境的构造者。

表现之二:铁道部职能界定不到位。铁道部的职能与政府职能的严格界定尚有相当的距离,在诸多领域依然对企业实行着过多、过细、过度的干预,管理着许多不应管理也管理不好的事情,履行着本应由企业履行的职能。如铁道部依然掌握着全路的主要生产、经营、投资、分配权力;铁道部既有铁路行业管理的职能,又有从事生产经营的职能;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权,又有资产经营权;既是行业法规、条例的制定者,又是这些法规和条例的执行者;而应该具有的宏观调控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却并未很好地履行。

铁道部职能转换滞后使其在管理和与运输企业的关系中必然表现出如下规定性和行为:属性模糊,权力集中,干预过多,职能越位。所谓属性模糊,即铁道部迄今既有政府属性,也有企业属性。因此它在实践中并未专注于政府行为,而是不适当地集中了本属于企业的权利,在职能上越出了应有的边界,对企业形成了过多或过度的干预。以上铁道部机关的规定性和行为可以进一步归纳为以下诸种表现:

一是建设统筹统投。铁道部是国家公益性和商业性铁路建设的唯一筹资主体、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和偿债主体,基本上排斥了铁路运输企业在铁路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是运输统配资源。首先,铁道部在相当大程度上控制着运输能力分配权,致使企业有相当大一部分客货运输业务无法自主决策;其次,这种运输能力分配权在实行中并未严格遵循为企业服务和适应市场的原则,而是以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行政命令方式来进行配置。这种方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市场化经营。

三是经营统负盈亏。企业经营的盈亏责任理所当然地应由企业自身承担。但在铁路行业,却由铁道部承担着铁路运输全行业的最终盈亏责任,致使铁路运输企业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自负盈亏机制。

四是财务统一清算。铁道部实施的现行收入清算机制导致多重负效应。其一,运输企业不能从市场直接获取收入;其二,扭曲了各个运输企业的真实经营绩效;其三,铁路运输企业无法确立独立核算机制。概括地说,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绩效并非决定于自身,而是决定于铁道部统一清算的调节。

五是物资统购统供。在我国,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已经实现了高度市场化。在此背景下,铁路运输企业购买什么,向谁购买,以什么价格购买,一方面应由市场关系决定,另一方面其完全是企业行为。但在铁路行业,铁道部仍掌握着重要生产要素的购买、供应和价格制定的权力。

六是运价统定统管。铁路运价是铁路运输企业合理配置资源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机制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铁路运输企业理所当然是运输价格制定的主体。但在铁路行业,运输价格是由铁道部周期性地向国家综合部门报批,形成的全路统一运价运输企业只能被动地执行。

七是人员统一定编。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运输企业应该自主决定所使用的人力资源的结构、数量以及企业内机构的设置。但在铁路行业,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数量,企业内机构的设置仍由铁道部统一制定编制。

上述分析表明,铁路行业依然实行政企不分体制的主导因素在于铁道部。

中国铁路系统自上而下的职能和行为错位

铁路行业由于政企不分职能错位问题的解决严重滞后,因而直接导致了铁路运输企业的职能和行为严重错位,其表现如下:

第一,法人实体缺位。铁路运输企业仅在名义上被冠以“法人”,但并不真正具备法人财产权,即对进入企业的全部财产无法完整地具备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只是虚假法人。

第二,市场主体缺位。首先,铁路运输企业不是法人实体,不可能以拥有的法人财产为限度来承担企业的盈亏;其次,铁道部现行的统一财务清算体制,使得运输企业是否盈亏,盈亏程度如何完全不取决于它们自身,因此这一制度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不可能做到自负盈亏;再次,铁路运输企业不具备运价的制定权,无法自主运用价格机制配置运输资源和调节运输市场的供求状况。因此,虽然铁道部将铁路局确定为市场主体,但以上三个因素决定了铁路局并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第三,经营权利缺位。由于铁路运输企业不具备法人财产权,相应也不能成为市场主体,因此逻辑上不可能具备完整的企业经营权,兹举其要者如下:

首先,铁路运输企业不具备价格的制定权利。而价格恰恰是企业弥补成本、获取利润、调节产品供求关系的最基本机制。在市场活动中,企业最基本的经营权利是自主制定价格。但铁路运输企业只能被动地执行统一的刚性价格。这种刚性价格的一个悖论性逻辑是,面对运输市场的变化,铁路运输企业不但没有提高价格的权利,甚至没有降价的权利。

其次,铁路运输企业无法获得真实的收入。在市场活动中,企业获得真实的收入是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但铁路行业目前实行的交叉补贴机制使任何一个铁路运输企业都不能获取真实的收入。在这种机制下,任何一个铁路运输企业能否盈利,盈利水平如何,都不是自身决定,而是由铁道部决定的。问题在于,假设作为投融资主体,一个有足够高的盈利能力的铁路运输企业,依据其真实收入完全可以给出资者以合理的回报。但在实施交叉补贴机制的条件下,其获得的收入就难以保证出资者的回报,因此就丧失了作为投融资主体的资格。

再次,铁路运输企业不具备运输资源配置权利。虽然铁路作为网络型产业在技术上具有集中统一指挥的特征,但这并不排斥铁路运输企业具有配置运输资源的权利和职能。铁路的市场化改革程度恰恰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技术上的集中统一指挥,与经济上的灵活面对市场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程度(或者说二者之间矛盾的解决程度)如何。在铁路的实际运营中,运输企业基本上不具备运输资源的配置权利。运输资源配置权利的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运输企业的收入最大化。其他诸如人员定编权、物资采购权、建设投资权等也均未由运输企业来掌握。

第四,企业行为缺位。在铁路运输企业法人实体缺位,市场主体缺位,经营权利缺位,职能错位的条件下,制度性地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或者说它们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规范意义上的企业,因此它们不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行完整意义上的企业行为;另一方面,铁道部对铁路运输企业过度和过多的行政干预,也无法使它们专注于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收益最大化,在实践中,它们的企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着。

第五,制度创新缺位。铁路运输企业尚未转型为现代企业,与铁道部基本上维持着一种行政隶属关系。(迄今为止,在路网中尚没有一个铁路运输企业被改制为规范的现代公司。)在这种政府与企业的框架下,明晰的产权关系、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的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进入和退出机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在铁路运输企业中还无法被确立起来。

政企不分:铁路发展的最大羁绊

政企不分是铁路市场化融资的首要障碍

长期以来,铁路建设资金极度短缺已经成为常态。因此,如何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实现市场化融资以推动铁路发展,是近几年铁道部期望获得突破的领域之一。但在铁路行业政企不分的格局下,下述弊端构成了市场化融资的障碍:

第一,融资主体错位与非对称的合资主体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融资的主体是企业而非政府,这是市场经济要求和制度性安排。但在铁路行业政企不分的体制下,铁道部却错位性地成为铁路市场化融资的主体。政府的这种主体性资格已经违背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

假设政府作为市场化融资主体的合理性可以成立的话,由于铁道部还具有该行业高度的行政性垄断权力,致使其他外部出资主体无法在投资、经营、利益、资源配置等方面与铁道部平等博弈,双方只能构成不对称的合资主体关系。

第二,外部出资主体在运能配置上的歧视性待遇。迄今,铁道部秉持所谓路网的完整性对其实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即铁路全部运输能力的配置权力基本掌握在铁道部。在铁道部对路网实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条件下,任何参与铁路建设和经营的出资主体,在将资本投入后,并不相应具有对铁路运输资源配置的决策参与权。外部资本修建一条地方铁路或支线铁路,但该线路可能并不能拥有与国铁线路平等使用路网的权利。更具体地说,如铁道部不允许该线路的车流进入路网的话,或者路网不能正常对其给予空车配置,那么该条铁路就基本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在这方面已经有案例可以给出证明。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投资主体向铁道部投资时,铁道部本应对其作出若干承诺。但现实是,当外部出资主体向铁道部投资时,他们必须向铁道部作出反向承诺。如某地方出资主体被允诺可以修建衢常线(衢州――常山)时,该出资主体必须向铁道部承诺,在九景衢铁路(衢常线是该铁路的一个区段)全线贯通后,铁道部有权以折价的形式将衢常线收购。

第三,铁路运输企业不具备市场化融资的资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市场化融资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应当是企业而非政府。但在政企不分的格局下,由于铁路运输企业既非法人实体,亦非市场主体,既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也不具备实质性的经营权,因而相应不具备资格和条件成为铁路融资和建设主体。铁路运输企业不具备市场化融资的资格和条件,就意味着外部出资主体无法在铁路行业与平等的市场主体进行合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理所当然地具有产品价格制定权。尤其当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时,产品价格如何制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但是,由于铁路企业根本不具备运输产品价格制定权,因此,也理所当然地丧失了市场化融资的条件。

在铁路行业市场化融资主体错位,外部出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与所应拥有的权利不对称,铁路运输企业根本不具备市场化融资的条件和资格的背景下,铁道部虽然近年来一再表示出市场化融资的姿态和给出各种举措,但收效甚微也就不难解释了。

政企不分制约了铁路运输企业能力释放的最大化

近年来,铁路运能短缺似乎是一种常态。但是,铁路运能并非完全被释放出来,其原因在于,由于铁路运输企业不能根据市场原则来组织运量,并依此获取独立的收入,而只是为完成铁道部下达的运量指标和收入指标,况且铁道部对运输企业下达的指标采用了“鞭打快牛”的做法,使运输企业没有内在动力去扩大运能和提高运输收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体制性运能短缺”。中国铁路的运输能力在总体上处于短缺状态,运输企业的行为扭曲是导致运能短缺的原因之一。另外,运输企业获取的并不是真实的收入,且收入状况也不是自身能够决定的,那么运输企业如何有获取更多收入的激励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体制性收入激励不足”。

政企不分制约了铁路公益性与商业性建设与经营的界定

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体制总体改革和发展趋势必然是市场化,但无可否认的是,铁路在某些建设和经营领域仍然具有准公共产品和公益性质。举其要者: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中,一些属国土开发、消除地区间经济发展非均衡性、加强和巩固政治统一、民族团结、内地与边疆联系、满足军事需要等类型的铁路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这类铁路是不可能采用市场化和商业化方式来建设和经营的,因为这类铁路不可能通过市场化经营获得正常的收益和回报,因而这类铁路的建设和经营是不受市场规律调节的。要求企业对这类铁路的建设投入并按市场化来经营,显然是违背作为市场主体的铁路运输企业的本质要求的。

但是,铁路建设与经营的公益性与商业性的界定,其前提条件是铁路企业首先必须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须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的行为与目标并非一致。在铁路行业政企不分的格局下,铁道部自身难以将铁路建设与经营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加以界定。而这两者不能界定,铁路建设与经营由于不可能获取正常收益和回报,因此这一问题也成为铁路市场化融资的障碍之一。为此,只有在铁路行业的“两体”确立之后,企业才能在明确哪些领域可以实行市场化建设和经营,将公益性建设从经营领域分离出来。并且这一领域相应获得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使铁路建设和经营市场化融资的条件更为完善。

政企不分在铁道部主导的所谓“改革”中始终未被触及

在近20年中,铁道部主导的所谓一系列“改革”,充其量只是行业内部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而改革最本质的内容之一――政企分开则始终未被触及。而这一最本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则铁道部的政府职能界定,铁路运输企业的“两体”确立,铁路行业的市场化融资,铁路运输效率的提高等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反,铁道部频繁地进行行业内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往往无所适从,基层管理者和职工没有稳定感,相应地企业也很难确立长效机制和长期行为。

政企分开:中国铁路发展的治本之策

铁路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政企分开”这一命题如果能够确定的话,逻辑上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铁路行业有效实现政企分开。

首先,应该明确,铁路已经到了不进行实质性改革则发展难以为继的时刻了。指出这一点是有其强烈指向性的。铁道部目前的做法有明显的强调发展而弱化实质性改革的倾向。但铁路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果铁路不进行实质性改革,则发展会受到愈来愈严重的制约。这也是本文所阐发的核心观点。一些羁绊铁路发展的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其根本原因正在于铁路始终未实施实质性改革。

其次,必须破除所谓铁路行业由于其技术和经济特征难以实现政企分开的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任何行业都有其特定的技术和经济特征,铁路行业亦不例外。问题在于,任何行业的技术和经济特征都只是该行业改革必须考虑的变量,而非拒绝改革的理由。但铁道部却往往以所谓“路网的完整性”、“运能紧张”、“全路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调度指挥”等作为其实行政企不分的理由。须知,铁路行业的技术和经济特征与该行业的政企分开完全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或者说,铁路行业的这些技术和经济特征根本就不能构成铁路必须实行政企不分的理由。

再次,采取实际措施弱化铁道部职能和权力。铁道部所强调的行业技术和经济特征而难于实行政企分开在实践方面的表现则为:在技术上由铁道部对整个路网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调度指挥;在经济上则由铁道部对全部铁路运输企业实行财务统一清算。确实,铁路行业具有“设备联网、线路专用、生产联动、部门联劳”的技术和经济特征,也有必要对全路实行运输的统一调度指挥和财务统一清算。但履行这些职能的机构并没有必然性必须设置于铁道部。就其性质而言,运输调度指挥机构和财务清算机构其职能只不过是为企业经营服务。但由于这两个部门在实质上隶属于铁道部,其职能转变为往往利用行政权力和手段配置运输资源和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效果,因此其服务的职能性质完全被扭曲。

由于铁道部在政企不分格局中的职能和权力错位主要表现在这两个环节,因此要弱化铁道部的职能和权力,应该首先将本不属于铁道部行使职能和权力的调度指挥中心和财务清算中心两个机构完全从铁道部分离出去,同时由各个铁路局以董事会形式组建这两个机构,其性质确定为铁路运输和经营服务。

有效弱化铁道部职能和权力,还要解决一个铁道部与中央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谓信息不对称,即中央政府由于对铁路行业信息掌握的非完善性,铁道部会以所谓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将导致运输混乱的结果为借口,而使中央政府难以对铁路的实质性改革做出决断。应该对中央政府给出铁路行业完善的信息,即铁道部将本不属于自身的职能和权力剥离出去,并不会导致铁路运输的“天下大乱”。须知,在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中央政府往往不设置铁道部,且铁路的政府管理机构也并非具体履行铁路经营职能和权利,铁路运输从来没有发生过混乱。在铁路企业职能和权利完善的条件下,铁路企业完全有能力使运输有序进行。

第四,将本属于铁路运输企业的职能和权利完整地予以归还,使铁路运输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在铁路行业中,许多本属于铁路企业的职能和权利在政企不分体制中被铁道部不合理地上收,并且逐渐地似乎合理化了。弱化铁道部的职能和权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将被铁道部不合理上收的职能和权力完整地归还铁路企业,使铁路企业尽早成为规范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塑造铁路企业规范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选择若干有条件的铁路业务环节改制为现代公司。就目前而言,铁路塑造现代公司的最重要意义并非在资本市场融资,而在于通过对现有铁路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使其转型为规范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第五,铁路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是铁路运输企业而非铁道部。由于铁道部实行的政企不分体制,使铁路运输企业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改革,也不可能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其效率也无法得到提高。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铁路行业的改革、发展与提高效率必须依赖于铁路运输企业的真正改革、发展与效率提高,依赖于铁路运输企业在整个运输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最后,由外部机构对铁路实施具体改革。在政企不分的体制中,铁路行业的几乎所有权力、职能、资源、要素都集中于铁道部。在这种体制下,最大的利益主体显然只能是铁路主管部门。铁路系统的这种权力、资源和要素的高度集中还可能成为某些人寻租的条件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