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据治理计划十篇数据治理计划十篇

数据治理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4:15

数据治理计划篇1

[关键词]企业;数据治理;关键性能指标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01

1数据治理简介

数据治理是将数据视为一项企业资产,它涉及以企业资产的形式对数据进行优化、保护和利用的决策权利,并对组织内的人员、流程、技术和策略进行编排,以期从企业数据中获取最优的价值。从一开始,数据治理就在协调不同的、孤立的且常常冲突的策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类似于客户关系管理(CRm)诞生之初,组织开始任命全职或兼职数据治理负责人。典型的组织虽拥有其客户、供应商和产品相关的信息,但这些组织可能不清楚这些数据出于何处。

非结构化数据治理的一个不错示例是设置记录管理策略。许多公司都被要求将电子和纸张记录保留一段时间,遵守为特定的文档制订保留计划,从而有助于公司在使用过程中能迅速、经济、高效地查询到这些信息资料。一些组织将该保留计划称之为“信息治理”。以下是如今最重大的数据治理挑战:①不一致的数据治理可能导致业务目标与it计划脱节;②治理策略未与结构化的需求收集和报告相链接;③未从生命周期角度解决常见的数据存储库、策略、标准和计算流程中的风险等问题;④元数据和业务术语库未用于弥合全球化企业中多个应用程序之间存在的语义区别;⑤如今很少存在能链接安全、隐私和合规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技术;⑥控件和架构在建模长期后果发生之前就已部署;⑦跨不同数据领域和组织边界的治理可能难以实现;⑧需要治理的内容常常不明确;⑨数据治理包含战略和战术元素,它们缺乏明确定义。

2数据治理统一流程

2.1定义业务问题

数据治理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无法识别实际的业务问题。组织急需围绕一个特定的业务问题,定义数据治理计划的初始范围。一旦数据治理计划开始解决已识别的问题,业务职能部门将给予支持并将范围扩展到更多区域。

2.2获取高层支持

得到关键it和业务高层对数据治理计划的支持很重要。获得此支持的最佳方式是以业务案例和“快捷区域”的形式建立价值。与任何重要的计划一样,组织需要任命数据治理的整体负责人。无论该工作分配给哪位负责人,该负责人都必须在高层评分中足够高,以确保数据治理计划能顺利进行。

2.3执行成熟度评估

每个组织需要对其数据治理成熟度执行一项评估,最好每年执行一次。数据治理组织需要评估其当前的成熟度水平和未来成熟度水平,通常时间为12~18个月后。此时间设置条件为:该时间必须长到足够生成结果,短到确保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持续支持。

2.4创建路线图

数据治理组织需要开发一个路线图,来填补数据治理成熟度类别的当前状态与未来状态之间的空白,例如:数据治理组织可以检查“照管”的成熟度空白,确定企业需要任命数据照管人来专门负责目标主题区域,比如客户、供应商和产品。

2.5建立组织蓝图

数据治理组织需要建立一种章程来治理其操作,确保它拥有足够的成熟度在关键形势下担当决胜者。数据治理组织最好在一种3层格式下操作。顶层是数据治理委员会,它由企业资产的关键职能和业务领导组成。中间层是数据治理工作组,它由经常会面的中层经理组成。最后一层由数据照管社区组成,它负责每天的数据质量。

2.6创建数据字典

业务词汇的有效管理可帮助确保相同的描述性语言适用于整个组织。数据字典或业务术语库是一个存储库,包含关键词汇的定义。它用于在组织的技术和业务端之间实现一致性。一旦实现,数据字典可应用到整个组织,确保业务词汇通过元数据与技术词汇相关联,而且组织拥有单一、共同的理解。

2.7理解数据

如今很少有应用程序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由系统和“系统的系统”组成,包含散落在企业各个角落但却已被整合或至少相互关联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模型实际上令情况更糟糕,它使业务实体的存储分散化,数据治理团队需要发现整个企业中关键的数据关系。数据查询时可能涉及简单但难以发现的关系,以及企业it系统内的敏感数据。

2.8创建元数据存储库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它是有关数据属性的信息。在查询阶段,数据治理计划将从数据字典生成大量业务元数据和大量技术元数据。此元数据需要存储在一个存储库中,保证它可以在多个项目之间共享和利用。

2.9定义度量指标

数据治理需要拥有合理的指标来度量和跟踪进度。数据治理团队必须认识到在度量某个东西时,其性能就会改进。因此,数据治理团队必须挑选一些关键性能指标(Kpi)来度量计划的持续性能,例如:一家银行评估行业的整体信贷风险,数据治理计划可以选择空的标准行业分类(SiC)代码的百分比作为Kpi,跟踪风险管理信息的质量。

数据治理计划篇2

关键词:交通运输;统计分析;投资计划

交通运输统计信息工作是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交通运输统计信息作为行业发展状况的数量化描述,是各级交通政府部门对交通行业实施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支撑。在交通运输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使我们的工作决策更科学、管理更规范、服务更透明,就必须依靠准确、全面、科学的统计信息做基础。

1项目概述

为了应对交通运输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十二五”时期,宁夏的交通运输事业正处于大发展的黄金期和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着力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交通运输安全科学发展。提出了缩小宁夏和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差距、人民群众出行更舒适更安全等“四个目标”,科学发展、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服务“两大战略”、“两区建设”和“四个宁夏”建设、创新驱动等发展目标和原则。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对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的精准性要求逐步提高,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和投资计划管理决策的支撑作用,为行业科学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以重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全区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化工作,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与趋势,辅助宏观管理决策,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对中央、地方财政资金以及社会投资的引导,全面满通服务发展全局,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项目建设目标

2.1项目总体建设目标

搭建信息化条件下的宁夏交通运输统计网络化平台,形成全区统一的统计和投资计划资源数据库,完善统计信息来源并逐渐实现自动采集,提升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实现项目业务范围内的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平台在自治区级层面的整合,以及道路运输、公路养护业务系统与统计系统在数据层面的融合;实现高速公路车辆通行量、主要客运站旅客发送量和国省干线公路交通情况的运行动态监测与统计;实现宁夏交通运输统计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与交通运输部平台之间网络和数据的无缝对接。

2.2项目具体建设目标

针对宁夏交通运输统计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业务范围内的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专业统计报表制度及投资计划项目,实现统计数据和投资计划数据的统一集中存储和管理,以及历史资料的数字化。所涉及主要业务范围如下图所示:

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主要业务范围:

实现自治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业务范围内的综合统计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在统一平台的联网作业,与部级统计报表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在道路运输和公路养护两个业务领域初步实现从业务数据转化形成统计数据,初步建成基于业务信息系统的统计工作信息平台。

实现自治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投资计划管理的联网作业,与交通运输部投资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并建立自治区级投资计划管理与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之间的联动渠道。

实现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与主要直属单位、地市、区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之间对上述交通运输综合统计和专业统计汇总数据的按需共享,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途径和综合分析方法,以及查询分析结果的多种方式展现。

实现对客运站旅客发送量、高速公路车辆通行量、国省道干线公路交通情况等动态信息的监测和运行分析。

实现各类交通运输统计相关信息对公众的一站式查询服务。

3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3.1建设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6大应用系统

建设宁夏交通运输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统计信息查询和共享系统、动态信息监测系统、统计信息综合分析系统、统计信息公共服务系统等6大应用系统,以及数据交换与集成平台、GiS平台、统一用户管理平台等应用支撑平台。

3.2建设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数据资源平台

构建宁夏交通运输行业统一的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数据资源平台。资源平台包括统计元数据库、系统用户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统计基础指标数据库、投资计划数据库、运行监测指标数据库等应用数据库,查询共享主题数据库、综合分析主题数据库、信息服务主题数据库等主题数据库,并对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历史数据进行迁移转换。

3.3建设交通运输厅主机及存储系统

按照应用功能、数据管理、数据采集的需要,在宁夏交通运输厅办公大楼中心机房增配相应的服务器(含操作系统)、磁盘阵列、光纤交换机、虚拟磁带库,在自治区联网售票中心增配前置机等设备,为自治区、地市、区县三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购置pC工作终端。

3.4完善网络安全系统

根据数据传输安全和系统可靠运行的需要,为实现信息资源的访问控制,在宁夏交通运输厅部署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和Vpn网关,在地市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部署Vpn网关。

4项目主要建设条件

宁夏交通运输厅办公大楼已经建设了千兆局域网,宁夏道路运输管理局、宁夏公路管理局、宁夏公路建设管理局、宁夏地方海事局与宁夏交通运输厅同址办公,通过共享办公大楼局域网在自治区级实现了互联互通,并向上联接交通运输部,具备了一定的数据传输链路条件。宁夏交通运输行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可以作为本工程采集行业动态监测数据的来源,包括:高速联网收费系统的高速公路通行量数据、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的客运站旅客发送量数据、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报送与统计系统的国省干线交通情况数据等。交通运输厅办公大楼中心机房及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并拥有一支专业维护技术队伍和一套完整的机房值班管理制度,本项目需要部署的软硬件设备也具备良好的运行环境,能够满足相关设备部署及系统稳定运行的需要。

5存在的问题

宁夏交通运输统计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在交通运输行业运行动态监测业务中加入了对宁夏二级以上客运站旅客发送量的动态数据,以及高速公路通行量数据、国省干线交通情况数据等报送要求,但目前宁夏交通运输缺乏相应的报送制度和要求,还需尽快建立相应制度保证能够及时准确地上报数据,同时,交通运输厅应当与数据报送单位达成一致,确保经营性数据的保密性,解决数据报送工作的后顾之忧。

该项目在统计管理业务中增加了道路运输、公路养护业务数据向统计数据的转化与整合,但宁夏现有运政管理等业务系统数据质量还难以满足统计要求,应尽快及时完善相应业务系统,确保一数一源,进一步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高业务数据的数据质量,保证数据转换的准确性。

该项目通过灵活的元数据组织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避免对不同上级部门重复报送相似数据造成的额外工作量,以及报表制度中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的变化对统计业务系统造成的影响,但现有不同报表制度间统计口径和统计指标不一致、不合理的情况仍然存在。这个问题还需交通运输部各司局能够通过集中会商的方式进一步理顺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报表制度,整合统计报表内容,优化统计口径,并考虑基层统计人员采集数据的实际难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便捷可行的统计数据指标体系,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报表制度之间同一指标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

结束语

交通运输统计信息工作是交通运输行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加快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依托交通行业专网实现自治区统计工作的全过程网络化作业,才能有效简化统计报表处理流程,加强统计业务操作全过程的实时记录与管理,从而实现高效的统计数据采集和严密的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有力的支撑政府决策、规划、宏观调控等业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郭明多,孔红刚,邢漫路.虚拟化技术在省级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5(18):69-71.

[2]王臻,邢漫路,马骁.山东省交通运输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9).

[3]马学德,刘柳杨,胡凯.青海省农村公路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研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3(8):73-75.

[4]龙云.铁路信息管理系统的虚拟化技术应用探讨[J]通讯世界,2014(5):131-132.

[5]王思瑶.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大连交通大学,2014.

[6]许国华,王少辉,黄莉莉.北京市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构思与设计[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3(Z1):76-77.

数据治理计划篇3

【摘 要】 文章从海内外对财务会计和治理会计的论述入手,具体地阐述了会计工作程序的内在规律。通过对信息系统的职能、特征之研究,从而揭示了现代会计的本质就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会计具有反映与监视两大基本职能。跟着知识经济的泛起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会计又扩大了猜测、决议计划、控制和分析四个职能。

【枢纽词】 现代会计;本质;信息系统;职能

ontheessenceandfuncionofmodernaccounting

abstract:thisarticlebeginswiththediscussiononfinancialaccountingandmanagementaccountingbothathomeandabroad,whichelaboratestheinherentlawsofaccountingprocedure.throughthestudyonthefunctionsandfeaturesofinformationsystem,thispaperalsorevealsthattheessenceofaccountingisaninformationsystem.accountinghastwobasicfunctions:reflectionandsupervision.withtheknowledgeeconomyappearingandtheinformationaltimescoming,modernaccountingalsoextendsfourfunctions:forecast,decision,controlandanalysis.

keywords:modernaccounting;essence;informationsystem;function

会计是跟着人类社会出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最初表现为一种计量工具并且是附属在出产职能上的,如我国的结绳记事以及后来的薄记等。跟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提高,出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越来越复杂,现代会计逐渐从出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即会计学。但是对于什么是会计?会计的本质是什么?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又怎样?会计领域尽管有“治理流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两种说法,却至今未达成完整而同一的熟悉。本文从海内外关于会计定义的经典论述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信息论和系统论,试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对会计的本质和职能作些粗浅的探讨。一大家知道,传统的会计是以描述过去为出发点,侧重于对经济信息的收集、收拾整顿和加工,其目的主要是为外部提供信息,即所谓的财务会计;跟着现代治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建立在财务会计资料等基础之上的运用数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技术方法为单位内部进行经营决议计划和经营治理提供信息的治理会计应运而生。所以会计主要分为对外会计和对内会计两个部门,即所谓的财务会计和治理会计。为探索现代会计的本质和职能,笔者先简朴地叙述一下当前学术界对两种会计定义的经典论述:

一、海内外关于财务会计定义的主要论述定义一:会计是在商品货泉经济发达的情况下,以一定的货泉单位作为同一计量尺度,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流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记实、计算和分析,并对经济流动的进程和结果加以控制和考核,以加强经济治理、进步经济效益的一项治理流动。定义二:会计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大量的、日常的业务数据经由一系列的记实、分类、汇总、分析过程后转化为有用的经济信息,以促进决议计划者能够据此有效地分配和控制他所把握的(或委托给他的)经济资源。定义三: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以为:“会计是鉴定、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方法,以使信息的使用者有可能据以作出有根据的判定和决议计划。”定义四: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的解释是:“会计是将有关财务性质的交易及事项,按照通行货泉单位,加以记实、分类及汇总表达,并将其结果予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实用科学”定义五:英国本钱与治理会计师协会(britishinstituteofcostandmanagementaccountants)对会计定义的表述:会计是对实际业务事项用货泉形式进行分类和记实,同时为了对某一个时期的业绩或某一指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对这些业务事项的结果加以表达和说明,并且对各种备选的计划方案所引起未来的流动用货泉形式进行猜测,是企业达到既定目标的筹集资本和运用资本的流动。

二、海内外关于治理会计定义的主要论述定义一:美国会计学会:“治理会计是指在处理企业历史和未来的经济资料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概念来协助经营治理职员拟定能达到公道经营目的的计划,并作出能达到上述目的的明智的决议计划。”定义二: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治理会计是为治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积、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我国会计学者在解释“治理会计”定义时,提出如下主要观点:⑴、治理会计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沿学科;⑵、治理会计是一个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治理的信息系统;⑶、治理会计是一种为企业内部治理部分提供信息服务的工具。

三、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我们知道,信息是指数据经由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对于37某个目的来说有用的知识。信息有三个基本特征:⑴、信息必需具备一定的内容,包括事实性信息、猜测性信息和控制决议计划信息;⑵、信息具有有用性,即利用信息能取得某种效益;⑶、信息具有可传递性。同时,信息也具有三个作用:最基本的作用是进步人们对事物的熟悉,从而减少人们流动的盲目性;其次,信息是社会机体进行有组织流动的纽带;第三,信息是治理流动的核心。所谓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而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部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系统是由若干个部门组成的;

(2)系统中各个部门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的关系;

(3)系统中各个部门的流动有一个共同的整体目标;

(4)系统老是处于的一定的环境中,它要从环境中输入某些东西,同时也要从环境中输出某些东西。纵上所述,所谓信息系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由一定数目的职员、设备、程序(规范)和数据(信息)组成的集合。它具有接收、传递、存储、查找、加工处理数据(信息)与指导步履等六大功能。考查信息、系统及信息系统的定义、职能、特征和作用,比较上面关于会计定义的种种论述,我们不难发现:财务

-->会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核算、控制和治理的专门的技术和方法(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过程),把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及资金活动情况向企业外部有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包括目前和潜伏的投资者、债权人、信贷者和政府等提供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通用格局的财务讲演的对外讲演会计。如图所示:

上式表明:首先,会计要对企业经营流动的相关数据进行认定,判断是否应由会计系统来处理;其次,对已认定的应由会计系统进行处理的数据,主要通过货泉与非货泉的计量,以获取各种形式的经济信息;再次,将所获得的信息按照决议计划者的需求进行加工、处理,以形成对决议计划者有用的信息;最后,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渠道传递给相关的决议计划者,以使他们能据以作出明知的判定与决议计划,进而对企业经营流动产生相应的影响。可见,会计以接受主要用货泉来计量的经济业务信息为出发点,通过分类、计算、汇总、分析、考核,再天生信息,最后以讲演的形式提供应讲演使用人,供其选择使用。它说明,会计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协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有效决议计划的手段。这与信息及信息系统的职能、特征、作用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财务会计是一种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治理会计则是把财务资料等各种信息运用高等数学、统计学等一系列技术方法,通过收拾整顿、计算、对比、分析,主要向企业内部各级治理职员提供用以对日常经济流动进行是非期决议计划,制订有关计划、指导、评估和控制资源,确保企业公道使用资源的对内讲演会计。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治理信息系统包括决议计划系统、决议计划支持系统和执行与控制系统三个部门;与此相适应,治理职员也分为三种类型:决议计划者、顾问者和执行者。会计职员作为经济信息专家,是属于决议计划支持系统中的顾问职员。因此,治理会计实质上是治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至此,我们可以以为:财务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而治理会计则是治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门。因而,会计本质就是一个信息系统。二会计的职能即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上述种种关于会计定义的论述,尽管侧重点不同,但有一些基本的熟悉:即不管是财务会计仍是治理会计都能够计量和控制经济信息。因此,对照信息系统的六大功能,结合我国会计的实践,我们以为会计具有以下两个基本职能。

1、反映职能所谓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反映经济流动情况,为经济治理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会计反映的主要是利用货泉计量,全面、综合反映本单位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经济业务流动。详细事项有:

(1)反映款项及有价证券的收付,

(2)反映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反映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反映资本、基金的增减,

(5)反映收入、支出、本钱的处理,

(6)对财务成果的分析和反映等。会计的反映职能一般都是事先或事中进行的,是对整个业务流程的反映,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2、监视职能监视职能即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控制经济流动。会计主要是利用价值指标进行货泉监视的。一方面通过制订资金、本钱、利润等方面的计划和物资消耗定额,通过计划和定额的实施,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如审核筹资方案,降低资金本钱,对日常发生的用度按计划、定额控制,对不公道的支出予以纠正,对违背轨制划定和弄虚作假的经济业务不予受理等,从而监视经济业务的公道性。另一方面,企业每一次经济业务的发生都涉及到国家的财政政策、财政法规和财经纪律,因此,会计应在核算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政策法规、财政纪律。如企业从事的经营流动应符合国家政策答应的范围,杜绝非法经营;企业应按划定的方法和程序筹资和运用资金;收入和支出的结算应符合财政结算纪律;公道、正当地分配企业收益,依法纳税等。以上两个职能实际上是会计的基本职能,然而,现代会计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传递和储存经济信息,跟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跟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例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源财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职能分离以后,以提供内部信息为主的治理会计逐渐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会计职能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从对经济流动进行记实、计量和讲演,发展到对企业经济流动的全过38程进行控制和监视、介入企业经营猜测和长期决议计划,为企业内部强化经营治理服务,因此,会计又扩大了以下四个职能。

1、猜测职能猜测职能系指采用科学的方法预计推测客观事物未来发展必定性或可能性的行为。其职能表现为:按照企业未来总目标和经营方针,充分考虑经济规律的作用和经济前提的约束,选择公道的量化模型,有目的地预计和推测未来企业销售、利润、本钱及资金的变动趋势和水平,为企业经营决议计划提供第一手信息。跟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不开展科学的猜测分析,就不能估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无法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销售猜测,企业首先要猜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哪些产品适销对路,企业产品能在市场上占多大份额,经营某项业务毕竟能赚多少利润,本钱多高,需要多少启动资金等。这样,企业才不会盲目铺排产品项目,以至于出产得越多,亏得也越多。因此,猜测是企业决议计划的基础和条件,没有正确的猜测,要作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决议计划是难以想象的。缺乏科学猜测的治理是盲目和不健全的。

2、决议计划职能会计的决议计划职能是指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下,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程序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作出决议计划的过程。在会计上主要体现在根据企业决议计划目标搜集、收拾整顿有关信息资料,选择科学的方法计算有关是非期决议计划方案的评价指标,并作出准确的财务评价,终极筛选出最优步履方案。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必需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应该如何组织出产、出产什么以及出产多少、价格怎样确定等经营方向与方针。企业应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根据需求变化准确地进行决议计划,组织经营,公道铺排人财物等资源的投放与利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因为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因此,经营决议计划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决议计划是企业经营治理的核心,也是各级各类治理职员的主要工作,是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与兴衰成败的枢纽。

3、控制职能控制职能要求将经济过程中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即事前确定科学可行的各种尺度(非货泉尺度和货泉尺度),并根据执行中的实际与计划发生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改进工作,确保经济步履的正常进行。预算控制是一种的传统而有效的控制方法,它是通过财务形式把计划数字化,并把这些计划分解落实到单位的各职能部分中去,使主管职员能清晰地看到,哪些资金由谁来使用、将涉及到哪些部分和职员、多少用度、多少收入,以及用什物计量的投入和产出等。从现代会计的特征看,控制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本钱和存货的控制上。因为企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降低本钱,进步经济效益,因而本钱控制又是经营治理的枢纽。它主要是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用度和质量本钱的控制,主要方法有差异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法。因为很多企业的材料本钱占产本钱的70%-80%,因此存货控制对降低本钱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存货控制主要是对材料采购本钱、耗

-->用本钱、人工本钱和在产品本钱的控制,主要方法有abc分类法和经济批量控制模型法。

4、分析职能分析职能主要是对会计这个经济信息系统输出的结果-各种会计报表进行的分析。会计报表分析是指在企业对外表露会计讲演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有关企业出产、经营和治理等微观信息和行业发展、国民经济整体运作等宏观信息,对本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的一种评价,以便为会计报表使用人进行决议计划提供依据。分析职能不即是猜测职能,猜测职能是从企业内部客观需要出发,为单位领导人进行决议计划提供依据。而分析职能主要是为企业外部使用者服务的。在我国,跟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不断增多,分析职能的作用越来越凸起。国家、债权人、证券公司和股民对上市公司按期的中期财务讲演和年度财务讲演及其简明分析日益关注。而且,财务分析不只局限于比率分析,其他很多信息如行业发展趋势、产品生命周期、主要竞争对手等对投资者的投资决心信念、投资心理和投资规模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会计毕业论文余绪缨,蔡淑娥.治理会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2] 钱嘉福.西方财务会计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数据治理计划篇4

一、加强能源的宣传、计划和综合治理

在年全年工作中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坚持宣传、教育、治理并重的方针,非凡是贯彻《能源法》实施五周年之际,撰写通讯报道二篇,悬挂大型横幅三幅,开展厂内宣传展版二幅次,张贴相应宣传资料五处,营造宣传、学习的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的实际情况,工作面较广,给能源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实际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领导及各相关部门十分重视能源治理工作,非凡对安全用能、计划用能工作尤为重视。年为确保完成全年科研任务,加强安全、科学、有效的使用能源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

1.加强了全厂低压配电间内供电设备的每周巡检、日常运行、维护与检修任务,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做到了检修有计划、工作有内容、时间有结点,达到了计划与人员落实到位,设备检修记录完整、安全保护装置可靠,确保了用能的安全。

2.加强了每月定期抄表和水压、电压的监测,做到了数据准确、及时,当用水量、水压或电压发生变化时,能及时采取措施并与有关部门联系,既确保了科研生产的用能需求又保障了能源不必要的浪费。

3.定期对全厂13个21个给水井的清理和57个主供水阀门的维护、检修和13公里10kv高压供电线路、13台电力变压器、10公里的供水管道、57个给水阀门井供水正常维护,使管道、阀门无泄漏,杜绝了跑、冒、漏的现象,有效的节约了能源。

4.加强能源日常治理工作,做好能源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核算工作。通过能源数据治理,及时了解生产负荷情况,进行相应的负荷调整,也为合理安排检修计划,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通过一年来能源数据的统计、分析,使整个能源治理工作上了一个新水平。年各项能源数据准确、能源费用核算无误,全年节约能源经费达98万元。

二、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节能水平

在年的能源治理工作中,积极开展宣传、学习、贯彻《能源法》等活动,使职工的节能意识、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工作中,将节能措施纳入了生产计划,在设备维护、检修中推广节能技术,加大了节能型、环保型产品的应用力度;在设备更新改造中选用先进的节能、环保设备替代淘汰旧设备,推动了能源治理工作,非凡是节能工作向更深、更高目标发展。

1.全年在厂内各科研室更换新型节能水嘴300多个;

数据治理计划篇5

[关键字]3S技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4-238-1

1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些流域区域内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在于农林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使流域当地生态失调,并且给流域下流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3S技术的发展,使得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因此对3S技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3S”技术概况

“3S”技术,就是RS、GpS以及GiS三个独立的技术的总称,3S技术在流域治理方面,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在国内的应用还比较少。其中,RS技术是一种能够提供多相、多分辨率以及多谱段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遥感影像的分辨率最高可达1m,利用RS影像技术可以得到最近几天之内的最新数据,有着成本较低以及数据真实可靠的优点;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简称,主要是为了获取空间坐标而提供真实、迅速的定位,有着速度快、精度高以及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特点,可以全天候的方便作业,然而遇到高楼GpS信号容易丢失,因此流域治理中和RS影响技术的纠正功能是互补的;Gi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具体是指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对于空间信息进行查询、计算以及分析等,能够实现流域治理中大量数据的管理问题。

对于流域GiS治理系统来说,流域距离过长,面积也不小,附属的中、小河流众多,因此数据量极大,可以达到数GB,因此利用面向对象的大型数据库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解决了大量数据的存储问题,另一方面也实现多用户编辑、数据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等问题。总而言之,3S技术的每一项技术都各有优劣,但是又互补有无。现阶段,我国3S技术发展趋势是向智能化和集成化发展。

3“3S”技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针对某条河流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地势西北方向较高,沟壑纵横,土壤颗粒多为粗粉砂,植被为草原过渡区域,气候特点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比较炎热,秋季稍显凉爽,冬季漫长,降水量变化较大,分配不均匀。流域内居住较为分散,多居于流域沟岸两侧,人口数约为3000人,面积不足3000h㎡,人均产值为3400元,人均收入为1500左右。在最近几年,小流域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生产水平仍然很低,农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方面。

3.2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在进行小流域水土治理中,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建立可以为水土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持,利用遥感调查的方法,以成本低、速度快建立图形库,同时确保数字资料的实时有效性,可以为水土规划、水土设计以及水土综合治理提供监督、跟踪以及后续服务等。3S技术中RS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进行相关数据的调查,在小范围内地域进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还需要GpS来进行校正,RS和GpS技术互相配合,以此提高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精确度。尤其是重点小流域、交通建设场地的水土流失等免耕需要确保水土保持措施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测。

3.3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众多方面,需要和各个管理部门进行协调运作。然而,管理部门进行地域规划和管理需要大量地域数据和资料进行技术支持,才能对地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紧密掌握,以确保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水土保持评估评价也需要区域内的水土动态情况进行实时了解,才能在一定的数据资料支持下,利用GiS数据库,确保水土保持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对区域内每一个地方都能保持数据通信畅通。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制作水土保持规划专题图表、演示图以及报表等,可以为水土保持管理涉及提供治理规划方案。

案例实践中,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的指导思想也是按照以往治理经验和原则,结合区域人口、耕地以及生产的基本资料,对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和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并且确定了本流域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也就是通过5年的生态保持建设,确保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800h㎡,治理程度达到总面积的60%,林草覆盖率由28%提升为53%,新增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000h㎡。

3.4土壤侵蚀及面源污染预测预报

利用准确的土壤侵蚀资料数据,在重点侵蚀区域,进行土壤侵蚀以及非点源污染的预测预报工作,实际上是以面源形式开展,以此来提高小流域水土保持,并扩大水土保持的社会效益。

3.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应用GpS全球定位技术进行图斑的实时跟踪,以及样点的侵蚀量的调查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来进行坡度测量工作。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完成之后,可以用GpS技术进行图斑跟踪,确保图斑的位置,对工程指标进行观测,利用3S技术进行空间配置,以此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6水土保持项目和工程评估

现阶段,3S技术中的GiS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级水土保持规划和评价工作中。县级小流域规划管理需要依靠GiS系统发挥出数据调查和监测功能,使得数据更加准确可靠。除此之外,利用GpS定位技术,也是确保水土保持项目和工程评估的重要技术保障,一方面能够提供地表动态参数,对水土保持项目中的局部土壤侵蚀、地貌变化以及植被覆盖等进行实时反映;另一方面依靠GpS技术和GiS技术协调合作,进行水土保持项目动态监测,工程评估提供更好的服务。

4结语

“3S”技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使得流域治理逐渐向科学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了流域治理效果,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向高效化、科技化发展。本文对有关3S技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对于流域治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的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萍,文安邦,贺秀斌,张信宝,鲍玉海.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及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0(10).

[2]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初步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09(05).

[3]郭慧芳.舟曲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经验[J].发展.2010(02).

数据治理计划篇6

论文摘要:对组织税收收入与依法治税之间的现实矛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两者矛质的方法,指出依法治悦是组织收入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坚持依法治枕才能阅满地完成收入任务,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依法治税成为我国当前税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指令性税收计划对税收行政执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税收计划与依法治税的矛盾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而日益显现。如何严格坚持和推进依法治税、如何处理好组织税收收人与依法治税两者的关系成为一个值得深人研究、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

组织收入与依法治税之间的现实矛盾

(1)“收人中心说”带来的治税观念的误区。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对税收收人实行计划管理,强调以组织收人为中心,以税收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考核工作绩效,在税务部门形成了“唯收人论英雄、唯收人论成就”的观念。税务部门任务观念很强,将主要精力放在平衡、调剂税收收人,确保收人计划完成上,相对而言,法制意识较为淡薄,不太注重自身征管质量的提高和执法水平的规范。

(2)税收计划制定的不科学性成为依法治税的重要障碍。从理论上讲,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对经济有调控作用,所以两者的内在发展趋势应是一致的。由于经济的发展呈波浪型的规律,税收收人计划应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编制,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编制税收计划的主要方法是“以支定收”“基数增长法”,其公式为:税收计划二基数x系数+特殊因紊,即每年国家下达税收计划任务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需支出为基础,以上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确定一定的增长比例作为当年的税收计划任务分配数。这种方法具有明白直观、简便易行、连续性强、较为稳定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各地的客观经济状况,对保证国家财政收人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计划分配方法的缺陷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基数对计划的影响程度较大,基数越大,税收收人任务越重。即上年度完成收人越多,意味着下一年度的收人任务越重,实际上是一种“鞭打快牛”的做法。一些地方的税务部门为减轻以后年度的任务压力.出现了有税不收等现象。第二,基数与依照税法有可能取得的税收收人不完全吻合,不利于公平税负和宏观调控。在税撅充裕的地方容易造成“藏富于民”,在税撅不足的地方容易助长收“过头税”,导致“寅吃卯粮”。第三,系数的人为操作性大,不是建立在对税源全面、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是通过财政预算反推出来的,可依据性较差,只考虑财政支出的增长需求,而没有充分考虑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变化,从而容易导致税收什划的增长偏离实际税撅、税收任务崎轻畸重等悄况,会给执行税收政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晌。

(3)过度强调组织收人导致了对征管质量的忽视。组织收人固然是税务部门应尽的基本职能之一,但过度强调收人任务导致了税务部门对征管质量的忽视,有悖依法治税的原则和规范征管的要求。在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税撅充足,税务部门完成当年度税收收人任务后,放松了对漏征漏管户的清理,企业欠税大幅度地增加,压欠措施不到位,查处案件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甚至个别地方政府常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借口,超越权限要求税务部门特别是地税部门违法实施税收减免和制定片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这种做法一方面助长了企业的欠税、偷税的风气.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的蔓延,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税务部门征管水平和征管质量的提高。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脱离税源实际,片面迫求政绩和地方收人规模的最大化,税务部门在地方政府和收人计划的双重压力下出现了征“过头税”“空转税”“以票引税”等税收违法现象,有的地方为完成“屠宰税”“农业税”等收入任务强行拉牛拉羊、甚至按人头来计征屠宰税,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更不用提征管质量的提高和执法水平的规范了。

(1)正确处理好组织收入与依法治税的关系

依法治税是组织收人的基础和保障,组织收人是衡量依法治税水平和力度的重要结果,依法治税贯穿于组织收入始终。只有坚持依法治税才能圆满地完成收人任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组织收人与依法治税两者的关系,缓解、解决两者矛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强化税收法定原则,克服单纯追求收人的观点。在“依法治国”已成为宪法基本原则的今天,应重新对“依法治税”与“税收收人计划”进行定位。从理论上讲,税收计划是由财政机关和税务部门制定的,是税务部门内部的工作计划,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而税法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及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的法律约束力,违反税法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孰轻孰重显而易见。再者,从当前形势上讲,虽说组织收人是税收的基本职能,却不是唯一职能,特别是我国加人wto后,税收更注重的是体现一种“公平”和“中性”的原则,与国际接轨,“依法治税”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法”就是“税法”,“税法”才是全部税收工作的依据,而不是“税收收人计划”。组织收人应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应退尽退。而所谓依法治税,其内涵就是“应收尽收”,就是按照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规范性文件的要求,通过规范的税收行政执法行为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税款解缴人库,实现税款从纳税人到国家的财产利益转移,既不能有税不收,也不能因盲目追求完成税收收人任务收“过头税”。由此可见,“依法治税”与“税收收人计划”两者的定位是:在遵循依法治税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来完成税收收人计划。

(2)改变现行不尽科学合理的税收计划制定方法。税收与经济是木与本、水与源的关系,不能脱离经济去追求税收增长,更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侈谈什么税收增长。所以,税收计划的制定应逐步改变现行的“基数增长法”,要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原则,以经济发展状况为依据,特别是根据税收收入的增长与cdp增长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可以考虑运用gdp来编制税收收人,主要有弹性系数法(税收弹性系数是指税收收人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和税收负担率法(税收负担率是指税收收人占gdp的比重)两种方法。

(3)改变税收工作考核办法。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征管格局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对税务部门工作业绩的考核标准应多样化,税收收人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不应当成为考察和评价税收工作的唯一标准。能否完成税收计划任务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情况,所以在税收计划执行阶段,应当将税收计划作为预侧性、规划性、指导性计划,而不是强制性、必须完成的指令性计划,对税收工作的评价应该既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要求。没有质的量是没有意义的,应当适当弱化税收计划任务的考核,强化依法治税工作的考核,由税收计划的数量考核逐步转变为税收征管质量的考核,将重点放在考核税收管理的有效性上,具体包括税务登记率、纳税申报率、申报真实率、催报催缴率、税款人库率、滞纳金加收率、违法行为处罚率、涉税复议变更撤销率等指标。衡量税收工作的优劣,不应单纯看收人总童的多少,关键是看是否坚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缩小应征与实征的差额。

(4)切实改革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税收计划是财政预算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革现行的税收计划,在财政预算上必须坚持“量人为出”的原则,彻底改变当前财政支出制约税收收人的做法。如果财政预算与税收计划差别较大,由此产生的财政支出缺口,应通过紧缩支出、发行国债或者其他途径解决,而不是将组织收人任务强加于税务部门,这样可以避免因支出需要而迫加税收计划产生的负面效应,保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的独立性,做到依法行政、依率计征。

数据治理计划篇7

一、关于几个相关问题的分析

(一)税收计划对依法治税的影响分析

**年税制改革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年连续5年保持平均增收1000亿元以上,2000开始又跃上连续3年平均增收2000亿元的新台阶,累计完成税收收入64000多亿元,每年都超额完成税收计划任务。与此同时,依法治税也得到全面推进,征纳双方的依法治税意识,税务机关的依法行政水平都得到根本转变。应该说,税收计划在保障国家预算收入的同时,对于促进依法治税的推进和深化发挥了积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税法不完善、征管体制不健全、税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等内在因素的制约,以及公民纳税意识不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外在环境的影响,税务机关依法治税既存在较大难度,也缺乏应有动力。而税收计划作为一种行政责任制的管理方式,通过确定一定时期的收入任务和目标,有效调动了各级税务机关依法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为了完成收入任务,各级税务部门认真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不断强化征管措施,加大税收执法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税收法治环境明显好转。

但是收入计划管理也对依法治税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收入计划管理体制下,各级税务机关的收入观念普遍很强,常常根据收入计划完成情况决定多征或少征。于是出现在收入好的时期或地方有税不收,放宽减免,执法偏松,对偷逃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而收入形势不好的时期或地方则挖地三尺,严罚,甚至出现“过头税”、寅征卯粮、乱征乱罚的情况。为了完成计划任务,税务机关人为调节收入进度,以均衡入库的方式组织收入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即用全年计划数除以12个月,得出每个月8.33%的平均进度,以此去套整个经济运行速度,无形之中又进一步加剧了税收计划与依法治税的矛盾。

由此可见,税收计划管理既可能从宏观和微观上对依法治税产生积极有效的引导,也可能产生巨大的阻碍和制约。实施税收计划管理改革,真正建立促进依法治税的收入计划管理机制,对于缓解两者的矛盾至关重要。

(二)影响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

税收收入由经济、政策、征管三大因素决定。据权威部门**—2001年税收收入对GDp数据的回归分析(见表1)显示,税收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平均为1.5314,即GDp每增长1%,税收收入增长1.5314%,其中1998—2001年则分别达到2.01、2.29、2.70。而同理计算出的1978—1993年税收收入对GDp的相关系数为1.016,税收增长速度基本与GDp增长速度同步。因此,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在加强征管与政策因素的作用下,税收增长略快于经济增长。

再据对1998—2001年税收收入增收的具体量化分析,总的看,四年间在7083亿元的增收额中,经济、政策和征管三因素分别占3908亿元、1362亿元和1813亿元,增收额中有55.2%来自经济发展,19.2%来自政策及特殊因素,还有25.6%来自加强征管(见表2)。各年三因素所占比重依次为:“3、2、5“、“7、0、3”、“7、2、1”,以及“5、2.5、2.5”。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经济增长是税收增收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增长是税收增收的基础;二是政策因素对税收增收作用明显,但具有波动性。1999年政策性增收为零;三是征管因素是促进税收增收的重要方面,特别是近几年尤为突出。因此,在对税收计划增长幅度、税收计划规模进行测算时,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政策、征管三方面因素,尽可能使下达的收入计划与实际可能达到的收入规模协同一致,从收入计划目标的量化要求上为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创造条件。

税收征管的根本任务就是贯彻落实税法,征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依法治税的过程,征管的水平和力度代表着依法治税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看,征管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也可看作依法治税对收入的影响。

组织收入工作中,“征收率”即税收收入与应征税收的比值是衡量征管力度和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程度的重要指标,征收率愈高,表明征管力度愈大,依法治税的程度愈高。从微观上看,征收率是实际收入数与纳税申报表中应纳税额之比,即通常所说的入库率;但从宏观上看,征收率是通过纳税能力估算的方法,运用宏观经济指标与税收收入的内在联系,测算出的实际收入数与潜在税收能力的比值。征收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快速上升期、慢升期和平稳零增长期。在快速上升期,依法治税是促进税收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慢升期,依法治税是维持税收总水平,使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转化为实际税收的重要保障,但本身已不是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平稳零增长阶段,依法治税已不再是增收因素。因此,征收率的变动直接对税收总量和增量产生影响,且只有征收率提高时,依法治税对收入增量的影响才能体现出来。

征收率的高低一般与生产率水平相适应,从各国征收率水平的分析来看,目前,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美国最高为90%,发展中国家一般在70%左右。就我国征收率状况而言,1998年整体税收征收率为55%左右,至2001年已达到71%左右,考虑还有因政策性减免留于企业的税收,我国的征收率应在75%左右,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可见,新税制实施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依法治税的全面推进,征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征收率已渡过了快速上升期,虽然仍存在增长的空间,但增长速度将比较缓慢。

从短期来看,强化依法治税确实可以在促进收入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强化依法治税对维持税收收入规模意义重大,但对收入增长的影响将会愈来愈小,在税收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收入增长将逐步趋向依靠经济因素。因此,在制定税收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前我国征收率的实际水平,对依法治税促进税收增收的程度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以合理确定收入增长幅度。同时,在收入计划管理工作中,要将坚持依法治税作为确保税收收入规模的根本手段,而逐步淡化收入计划这一行政目标。

二、当前税收计划管理中制约依法治税的主要因素分析

有不少同志认为,要解决税收计划与依法治税的矛盾,就必须尽快取消收入计划管理。但无论是从我国依法治税的现状,还是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财力需求看,现阶段税收计划管理仍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必要。税收计划与依法治税之所以难以同步协调,根本原因还在于没有真正建立起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的税收计划管理机制。税收计划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税收宏观计划的测算和制定,以及税收计划核算体制的建立;二是税收计划在微观领域的具体落实。这里仅就微观方面存在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一)税收计划分配方式不合理

1.“以支定收”、“基数递增”的分配方法不合理。每年国家下达的收入计划任务都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需支出为基础,以上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然后确定一定的增长比例,以此作为当年的税收计划任务分配数。税收计划一旦下达,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保证完成。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缺乏科学合理性,有悖依法治税的原则。一方面,由于税收计划按一定的基数递增比例层层下达,没有充分考虑各级税务机关所在地的实际经济税源状况,难以体现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往往出现计划分配在地区间的畸轻畸重。基层税务机关常常为税收任务的多少、任务的合理与否争执不休,形成“争执税”现象。另一方面,按照现行的计划分配方法,上年完成越多,意味着下一年的任务越重,实际是“鞭打快牛”,极易挫伤基层税务机关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一些地方为了减轻以后年度的任务压力,甚至出现有税不收的现象。

2.层层分配下达的方式不合理。目前,税收计划一般层层分配下达至省辖市局、县局,直至基层分局。为了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有的甚至落实到分局内的科(所)以至个人。这种将具有一定宏观特征的税收计划下达到微观基层单位,甚至个人的做法实不可取。由于微观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纷繁复杂,对每个纳税人进行准确的税收预测几乎不可能。而在一个较小的地域内,纳税户数有限,个别纳税户的经营变化都可能对整体税收收入带来很大影响,这就使相对固定的税收计划任务与变化不定的经济税源难以契合,从而对依法治税产生更为直接的负面影响。

3.地方政府根据地方财政支出的需要层层加码。一些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在税务系统内部下达的年度收入计划基础上,再追加一块任务指标。

(二)收入计划考核机制不够科学完善

1.收入计划完成情况仍是考核税收工作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各级税务机关比较普遍地以行政手段实施税收计划管理,将是否完成上级下达的收入任务作为衡量税收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和指标。如纳入目标管理、签定责任状、实行税收任务“一票否决制”等等,这些手段都比依法治税思想的落实具体得多,考核硬性得多,管用得多。而地方政府在地方各级的争先创优评比中,也对是否完成收入任务实行一票否决制,给税务机关依法治税造成很大压力。

2.征管质量考核尚未真正引入收入考核机制。尽管国家税务总局已将税收收入完成情况、税收与经济相关度、征管质量考核作为考核组织收入工作的三个重要方面,并明确了具体的考核指标,使征管质量考核在收入考核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确立。但从实践情况看,各地虽然都实施了征管质量考核,并进一步丰富细化了考核的标准和要求,但不少地区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作为强化日管的手段,而未真正作为考核收入计划的重要标准,对征管质量考核的重视程度和考核力度常常视收入任务完成的好坏而定。

3.征管质量考核本身具有局限性。

(1)征管质量考核只是相对于申报税源而言,指标达标体现的是狭义上的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征管质量指标达标只是相对于纳税人自觉申报税源而言的应收尽收。而事实上,由于地下经济、征纳信息不对称,以及偷逃税等情况的客观存在,税收实际能力与纳税人自行申报的税收收入的差距尽管难以准确统计,但确是不容否认的,仅仅凭借征管质量指标衡量是否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税源充足的地区和时段,可以征管质量指标达标作为税已收足的挡箭牌,而税源偏紧的地区和时段则也可以此作为完不成收入任务的借口,而征管的深度和力度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2)征管质量考核比较注重征管质量的结果,但却难以全面反映依法征收的过程。认真分析不难发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所要求的并不仅仅是征管质量的结果,同时也包含规范执法的过程。而征管质量考核比较注重考核指标在数量上是否达标,对执法程序是否规范、执法手段是否到位等执法过程则关注不够。因此,仅凭对征管质量的考核并不足以证实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的程度。虽然基层已在税收执法岗责体系的实践应用和工作流程的设定中对依法征收作了具体要求,但在突出与征管质量考核的结合方面考虑不够,还不够系统和成熟。

(3)考核以计算机获取的指标为主,对征管基础质量的体现不够。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类征管质量指标都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各级税务机关可以从计算机中直接获取,考核效率虽然提高了,但征管基础管理如何却常常被忽视。如日常的基础资料管理、发票特别是普通发票管理、非正常户管理、注销户管理、责任区管理等基础管理,因缺乏实地考核而又不是征管质量考核的硬指标而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甚至有被弱化的倾向。这一问题在对基层分局的目标管理考核中反映比较突出,有的征管质量指标比较高的单位征管基础工作却常常经不起检查。征管基础不扎实已成为制约征管质量实现进一步跨越的一个重要障碍。

三、关于税收计划管理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切实转变税收管理理念,真正由收入任务型向依法治税型转化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行事是基本准则,也是对包括税务管理在内的社会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现行的税务管理是在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方向的局限性比较明显,主要特点就是收入任务型突出。**年以后,虽然税务系统内部逐步建立了执法检查制度和执法责任制度,加强了对税收执法的检查和监督,但税务管理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到以执行税法为中心的环节上来。要真正确立依法治税在税收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税务管理收入任务型特征,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税收管理理念,坚持依法治税为本,真正将依法治税作为衡量税收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用是否坚持依法治税来考核和评价税收工作的优劣。而实际上,税务机关也只有抓好了依法治税,使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收收入才能达到及时足额入库,实现应收尽收,也才能更好地促进收入任务的完成。

(二)将收入预测考核引入税收计划管理,增强收入计划制定的科学性

收入计划是否与实际税源相适应,是税收计划能否与依法治税契合的前提和基础。收入计划只有与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状况相适应,才能与依法征收取得的收入保持数量、结构、方向的一致性,这就要求税收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经济税源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可考虑逐步建立自下而上的收入预测考核机制,基层税务机关的预测主要基于对具体税源的掌握,而上级税务机关的预测则依据重点税源情况,主要侧重于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运用。要将从基层税务机关开始上报的收入预测数,既作为制定税收计划的依据,也作为考核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收入预测把税收计划与实际征管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基层税务机关加强税源管理。

(三)强化征管质量考核,建立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的收入考核机制

要逐步弱化收入计划的指令性,强化收入计划的指导性,将征管质量考核作为衡量收入计划完成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解决传统税收计划管理方式与依法征收在实际工作中的矛盾,江苏省南通市国税局自1998年以来积极探索实施税收计划管理改革。市、县局对所属分局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只下达指导性计划,对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定以准期申报率、当期税款入库率、清欠率、查补税款处罚率等多项征管质量指标的考核为主。即使完成了计划任务,但征管质量指标没有达到要求的,仍视同未完成任务;没有完成计划任务,但征管质量指标达到要求的,视同完成计划。几年来的改革实践已取得明显效果。

(四)进一步完善征管质量考核

要将征管质量考核作为衡量组织收入工作的重要标准,使基层税务机关日管的重心由完成收入任务向强化征管质量转移,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征管质量考核机制,使其在引导和促进基层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优化依法治税环境的同时,更好地完成收入计划任务。

1.考核的内容上,应逐步从申报税源向潜在税源延伸。征管质量考核一般以“七率”考核为主,而申报率、入库率又尤其被重点关注。但客观地说,申报率、入库率的高低并不完全由税务机关的征管力度所决定,很大程度上还受纳税人税收遵从度的影响。在征管质量考核的最初时期,强调申报率、入库率的达标确实在促进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上效果明显。但当这种氛围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巩固后,则难以继续产生递增性效果,相反会因牵制税务机关的过多精力而削弱管理的深度和有效性。当然,申报率、入库率仍需要考核,但应充分考虑征纳双方的职责确定一个合理标准,应在确保催缴率、催报率的基础上,加大对处罚率、滞纳金加收率等指标的考核力度,以促进少数不遵从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同时,要将考核的重点逐步由申报税源向潜在税源或隐蔽税源延伸,以强化考核的深度和效果,可考虑将纳税评估质量指标、税源调查和预测准确性指标、征管信息管理指标等引入考核之中。

2.考核的形式上,应从单纯的指标考核向基础管理质量考核延伸。征管质量指标只是对基层税务机关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情况的量化考核标准,是对征管质量状况的量化评价。就征管整体状况而言,有许多工作特别是征管基础工作很难用具体的量化指标衡量,而征管基础管理在日管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基础管理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征管质量考核的实际效果,直接影响到征管质量指标的真实和准确程度。因此,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在实施征管质量考核时,也应注重对征管基础工作的检查,将计算机考核与实地手工考核适当结合,引导基层将征管质量指标达标与征管基础达标摆上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将征管质量的高指标建立在扎实的征管基础之上,以切实提高征管整体水平。

数据治理计划篇8

因血透治疗的特殊性,血透中心对患者的管理模式即不等同于普通门诊又有别于病房,大部分医院血透中心的信息化建设非常滞后,仍然长期采用手工方式在进行患者基本信息登记、血透诊疗记录填写、历次透析记录以及各类用药治疗检查等信息的记录,已不能适应当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需求。存在问题和隐患包括:第一,由于血透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治疗,血透患者的专科病历也无法归档进入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手工填写的既往病历及用药等信息难以实现快速调阅与跟踪。第二,由于在血透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透机实时指标等数据实施监测并记录,传统手工方式容易出错且效率底下。第三,护士人工对患者进行治疗排班,不能实现对血透患者的自动排班,排班工作量大且浪费人力成本。第四,没有信息系统支撑无法实现医护人员工作量、质控信息、科研信息的统计以及国家质控中心的数据上报。

2系统流程设计

由于各家医院的血透中心规模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均存在着差异性,设计合理严谨的血透治疗流程可以大大提高血透中心的工作效率。血透患者从入科登记签到到治疗结束进行治疗评估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流程,涉及到诸多环节(如不同来源患者基本信息的采集、治疗方案的制定、透析排班、透析治疗、治疗评估等),其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很重要[1]。如医生在确认患者治疗方案时需要知道患者既往的透析情况和最近的检验、检查、报告等信息,护士在安排上机时需要确认医生开立的医嘱、血透机器的参数等信息。血透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够全面支持血透治疗的工作流程,并满足各环节特定的功能需求。根据血透中心发展需求,设计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

3系统架构设计

血透中心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三层架构,B/S架构前台展现,按多层架构进行开发设计。创新的技术架构,使得系统易于扩展、便于维护,采用参数化的构件方式,界面呈现和业务逻辑剥离[2]。系统数据库选用oRCaLe11G,通过weBSeRViCe和eSB技术与HiS、LiS、paCS、emR等医院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交互集成。通过网络实现称重仪、血压仪、透析机等设备信息自动采集并通过患者身份证、医保卡或血透信息卡等empi标识卡将各系统中的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医院内外网网闸及防火墙设置访问互联网,系统可与国家、省、市各级质控中心数据互联共享,实时上传血透质控数据[3]。

4系统功能设计

4.1患者治疗信息登记功能

实现患者基本信息、医疗信息、透析信息的保存与删除,可以进行患者照片信息上传和下载。对患者的透析号、住院号、门诊就诊号以及特殊患者等信息进行过滤,通过与院内其他应用系统的接口实现住院、门诊患者信息的互通与共享。记录登记患者转归以及血管通路信息,实现患者血透治疗全流程病程记录登记与会诊记录登记。

4.2患者治疗方案制定功能

实现可根据不同患者进行当前缺省治疗方案的添加、修改、输入、保存、作废,通过与院内物资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每项治疗使用材料信息登记。对每位患者治疗计划以及治疗任务的登记,医务人员可以调阅患者历史诊疗信息与治疗计划方案调整、透析器复用情况登记,以及患者用药方案信息登记、修改、停用、启用等。

4.3患者治疗自动排班管理功能

可根据患者治疗日期、透析号、住院号、治疗班次等条件查询过滤病人床位,提供对患者每日治疗排班确认和取消,根据患者治疗计划对患者周计划进行自动排班并实现对已排班的患者进行床位、治疗班次、治疗日期进行调整。可以保存和复制任意星期排班信息作为排班模板,并进行编辑修改,支持手动排班具有如eXCeL复制、剪切、粘帖等功能。支持医务人员导入、导出日排班计划周排班计划表并可修改当日班别排班病人的材料,产生材料备货单,可按条件预览当日使用特殊抗凝剂、透析器、透析液离子成分的排班信息。

4.4患者治疗自动签到功能

通过扫描透析号或患者腕带进行患者信息过滤和班别号患者信息过滤等功能,既可自动采集患者体重信息和血压信息,同时也支持对特殊患者手工输入体重、血压信息。系统支持自动计算净体重、超滤量、置换液总量等数值并且自动实现患者当次治疗方案的提取和确定。实现患者签到换床及治疗班别调整以及当次治疗医嘱下达并通过与院内信息系统接口直接发送HiS系统与emR系统,支持患者治疗记录单、签到单、记账核对单等单据的打印。

4.5治疗数据自动采集与存储功能

通过称重仪、血压计、透析机的数据采集器,经过网络可将各类机器中的的各项参数实时传输到患者的透析记录中,并自动存贮数据,患者一人一卡,可全程记录治疗全过程。进行患者透前、透后信息补充登记、保存,支持患者上机、下机等时间和人员、透析治疗信息的核对。支持患者上机前临时换床,定位患者后进行患者治疗任务提示及执行情况查询。支持透析治疗过程中患者治疗材料的使用登记和确认,透析中医生医嘱、症状体征等情况的登记和执行等。患者治疗结束下机小结模板化输入以及治疗记录单浏览及打印,可浏览当天透析病人超滤量、静脉压、跨膜压、舒张压、收缩压、电导度等治疗记录、透析机治疗实时数据以及血压、体重、超滤量等透前和透后的前后变化对比分析曲线等等。

4.6移动医护患者管理功能

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医生、护士利用平板电脑实现医生移动查房并开立医嘱,通过消息提醒方式提醒相关护士执行;实现通过平板电脑对患者进行批量签到、上机、核对、下机、执行医嘱、记录症状、治疗记录、交班、患者宣教等操作;直接通过平板电脑移动浏览相关信息,如患者排班信息、LiS检验信息、材料库存信息、病程记录信息、账户费用信息、历次治疗小结信息等;直接记录透析当日情况、血管通路评估信息、死亡记录、感控事件、导管护理等评估信息。实现了血透治疗全流程的移动管理,保证数据记录及时性,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4.7设备及耗材管理功能

通过设备及耗材管理功能记录血透中心设备及耗材的购进、使用及库存情况,使管理者及时了解设备及耗材数量,为血透中心开展成本核算打下基础。耗材管理采用二级库管理模式,库存数量由系统自动计算。同时,计算机管理实现了耗材、设备、患者在时间轴上的可追溯性。

4.8患者评估分析及预警功能

患者治疗期间各项指标动态变化趋势分析评估功能,可在患者治疗期间分析各项指标动态变化趋势,为医务人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数据依据。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分析评估功能,可随时统计患者在某阶段并发症情况。医务人员可根据统计情况对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从而预防或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存活率。患者各项化验的预警提示功能,提示和执行各化验项目的计划,可以为医务人员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数据基础[4]。

4.9数据统计分析与质量控制上报功能

具备提供便捷的数据检索功能,医务人员按照患者的各种信息自由组合进行综合检索,可查询出相关的患者信息。血透中心的管理者还可随时统计本中心透析人次数量、透析器使用数量、新增患者数量等情况,并可将血透中心患者的信息、数据、血透中心的质控信息全部上传至血透质量控制中心(包括国家、省、市)。质量控制中心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医院、姓名、性别、年龄、首次透析日期等条件查询检索到患者信息,从而更好地管理血透中心。血透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还具备水处理管理功能、患者费用管理功能、大屏信息公告功能、透析状态显示系统、宣教信息显示功能、患者自助查询功能等。

5系统应用展望

5.1血透全流程管理

血透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是以患者为中心,全部流程采用一人一卡一码的科学管理血透患者,对患者血透治疗实现了全过程管理。该系统涵盖了血透治疗各个环节的管理,完整的记录患者血透各阶段各种治疗数据,协助医生制定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5.2血透全数据采集

血透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血透设备、称重仪、血压仪、复用设备、水处理设备等数据自动采集,实现了设备使用、维修、保养、消毒等全记录,实现了药品、耗材自动入出库、使用、销毁等全过程记录,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开支,节约医疗成本。

5.3血透全信息集成

血透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之间信息高度集成与共享,与HiS、LiS、paCS、emR联网,实现实时在线费用结算和管理,支持各种移动终端(平板电脑、pDa、手机)等无线设备的应用,随时随地录入、查阅患者慢性病治疗、血透治疗等信息。

5.4血透全过程监控

血透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在线监测透析机的目标及实际参数,及时采集、控制透析充分性以及时在治疗中给与干预,自动对发生错误、不可容忍计算结果时进行警报监控,同时对水处理等设备实时记录及监控以及各种试剂、耗材、药品等库存实时监控,并就主要耗材的使用跟踪监控。

5.5血透全数据分析

血透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分析计算各种透析指标(超滤量、Kt/V、npCR等),具有强大、灵活的随访评估管理功能,能够对患者病情的长期监测和评估实现患者医疗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并可实现血透等各阶段各类质控数据的直接上报上传。血透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以患者为中心,大大方便了医务人员对血透患者的治疗与管理,规范了表格书写,增加了治疗及计费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和完善血透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了血透中心医疗服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红君,夏慧,韩志武,等.血液透析中心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5):53-56.

[2]蒲卫,周玉彬.血液透析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0,6(7):72-74.

[3]冯靖袆,郑骏,姚向峰.血液透析数据集成采集技术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2,31(4):141-143.

数据治理计划篇9

为强化县应急管理局对各煤矿的监管,规范煤矿安全监管执法行为,落实煤矿安全监管职责,切实开展好重点、专项、定期三项监管,提高煤矿安全监管执法工作效能,促进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遏制煤矿重大事故,努力减少一般事故,保持我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态势。结合辖区煤矿实际,根据县应急管理局的监管力量,编制本计划。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3.《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意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监管年度执法工作计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工作的意见》、《煤矿安全监管执法计划编制办法(试行)》;

5.辖区内煤矿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6.县应急管理局监管执法工作能力。

三、编制原则

1.坚持尽力而为、突出重点的原则。监管执法工作针对辖区煤矿安全状况,着力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努力遏制重大以上事故。

2.坚持事实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监管执法工作计划与监管执法工作能力相适应,具有可操作性,搞好计划监管。

四、辖区煤矿基本情况

辖区现有生产煤矿2处,集中分布在南坑镇、上埠镇2个产煤乡镇,其中南坑镇1处、上埠镇1处。

辖区煤矿存在规模小,条件差,基础弱的现象,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存在水、火、瓦斯、顶板和煤尘“五大灾害”,其中存在煤层自燃发火威胁矿井1处(升华煤矿),占矿井总数50%。

五、监管人员的构成情况

县应急局矿山股现有煤矿安全监管员5人,实际能参加煤矿下井监管5人。

六、工作日确定

(一)总监管执法工作日确定

总法定工作日测算:法定工作日×煤监员人数=(365日-115法定节假日)×5人=1250工作日

说明:①全年365天;②全年法定节假日115天;③县应急管理局煤监员5人。

(二)三项监管执法总工作日

三项监管执法总工作日=总法定工作日-非监管工作日-检查涉煤乡镇安全办的工作日-其他监管工作日=1250-246.5-120-30=853.5工作日

1.非监管工作日确定

结合2018-2020年工作计划和计划完成情况及实际工作情况,非监管工作日确定按以下3个方面计算,累加得非监管工作日为246.5个工作日。

(1)学习、培训、考核、会议所需工作日确定

学习、培训、考核、会议工作所需工作日=12月/年×5人×1天/月+1天/矿×2次/年×3人/次×2矿+53周×1次/周×0.5天×5人=204.5工作日

说明:①主要思想政治学习、监察业务学习,按每人每月1天计算;②按期对煤矿作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每矿1天,每年两期,每次安排3人参加,生产(维修)矿井2对;③内务整理、会议工作按每周每人0.5天计算,全年53周。

(2)档案管理工作日确定

档案管理工作日=2×12月=24工作日

说明:股室每月安排2人进行档案整理。

(3)其他非监管工作日确定

其他非监管工作日=18工作日

说明:根据局前3年其他非监管工作日的统计平均数确定为18个工作日。

2.对涉煤乡镇安全办检查指导和示范检查工作日确定

对涉煤乡镇安全办的监督检查指导和示范检查工作日=涉煤乡镇安全办个数×每年检查工作日数×参与检查的煤监员人数=2乡镇/月×5人/次×1次/月×12月/年=120工作日。

说明:本辖区现有2个产煤乡镇,县局每月检查指导1次,每次对每个乡镇安全办检查指导时间为1天,煤监员5人。

3.其他监管工作日确定:

结合2018-2020年工作计划和计划完成情况及实际工作情况,其他监管工作日确定按以下2个方面计算,累加得其他监管工作日为30个工作日。

(1)各煤矿年度采掘计划审批和竣工验收工作日确定

各煤矿年度采掘计划审批和竣工验收工作日=审批矿数×天数×人数+竣工矿数×天数×人数=2矿×1天×5人+2矿×1天×5人=20工作日

说明:根据实际情况,2021年各煤矿年度采掘计划审批矿数,每矿审查批复5人1天;竣工验收矿井2处,竣工验收每处1天、5个煤监员参加计算。

(2)采区方案审查及批复工作日确定

采区方案审查及批复工作日=审批矿数×天数×人数=2矿×1天×5人=10个工作日。

说明:根据实际情况,2021年各煤矿采区方案审查及批复矿数,每矿每年审查批复1天,2个煤监员参加计算。

(三)三项监管执法工作日的分配

1.每年日常监管工作日确定

每年日常监管工作日=2矿×1次/月×12月×5人/次×1天/次=120工作日

说明:辖区乡镇生产(维修、通风排水)煤矿2对,每月1次日常检查,参加人员平均每矿5人,每次检查时间为1天。

2.专项监管工作日确定

根据实际情况,县应急管理局除安排防治水及“一通三防”等专项监管计划外,还安排了机电运输等专项监管。各专项监管工作日计算如下,并累加得专项监管工作日为80工作日。

⑴防治水专项监管工作日确定

防治水专项监管工作日=监管人数×监管矿数×天数=5人/次×2矿×2天/次=20工作日

说明:每年开展防治水专项监管:计划监管2个矿,5人参加,每矿2天。

⑵“一通三防”专项监管工作日确定

通风专项监管工作日=监管人数×监管矿数×天数=5人/次×2矿×2天/次=20工作日

说明:每年开展通风专项监管的情况:计划监管2个矿,5人参加,每矿2天。

(3)机电运输专项监管工作日确定

职业危害专项监管工作日=监管人数×监管矿数×天数=5人/次×2矿×2天/次=20工作日

说明:每年开展职业危害专项监管的情况:计划监管2个矿,5人参加,每矿2天.

(4)安全培训专项监管工作日确定

职业危害专项监管工作日=监管人数×监管矿数×天数=5人/次×2矿×2天/次=20工作日

说明:每年开展安全培训专项监管的情况:计划监管2个矿,5人参加,每矿2天.

3.根据上级部门安排的其它专项监管工作日确定

根据上级部门安排的其它专项监管工作日确定,根据前三年的实际情况为40个工作日。

4.停产矿井专项巡查工作日确定

停产矿井专项巡查工作日=停产矿井数量×监管人员×次/年×天数=2矿×3人/次×4月/年×2次/月×1天/次=48工作日

说明:根据近几年的煤矿停产实际情况按每矿4个月停产期计算,在煤矿停产期间,计划按每月2次的频率组织巡查,3人参加,每次1天。

5.关闭矿井巡查工作日确定

关闭矿井巡查工作日=关闭矿井数量×监管人员×次/年×天数=20矿×2人/次×1次/月×12月/年×1天/次=480工作日

说明:根据辖区内关闭煤矿实际,共关闭煤矿20家,计划按每月1次的频率组织巡查,2人参加,每次1天。

七、煤矿月度安全监管计划(见附件:县煤矿企业2021年日常安全监管计划表)

八、监管思路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以开展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落实监管计划为主线,深入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巩固扩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三项行动”的成果,强化两个主体责任落实,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事故总量,全面提升煤矿安全整体水平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二)奋斗目标:通过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督促各煤矿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杜绝较大及以上事故,力争不发生一般事故,持续保持煤矿安全平稳良好发展态势。

(三)工作要求

1.规范行为,提高水平。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依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树立执法为民理念,严格规范现场执法环节,切实做到流程合理、程序合法、处罚适当。

2.严格执法,落实责任。要根据实际,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裁量幅度的行政处罚条款进行细化,做到公平、公正。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对安全隐患和问题,要依法做出责令限期整改、行政处罚、暂扣相关证照、吊销相关证照等行政处罚决定。

3.严格程序,规范记录。要认真做好监督检查记录,正确使用执法文书,要做到引用法规条款准确,处罚方式额度适当,程序严谨完善,经得起评查,实施监督检查后要及时备案、归档。

(四)重点抓好几项工作

1.进一步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突出瓦斯、水害、火灾、顶板四大灾害防治;加强和规范煤矿图纸等技术资料管理;加强“六大系统”建设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坚决取缔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淘汰设备与设施;密切配合省、市煤监部门及赣西南分局对煤矿开展安全生产监督联合检查,加强对重要时段和重要节日的煤矿安全监管;全年计划4次专项执法检查:2-3月份重点做好煤矿复产检查验收(安全培训),4-6月份开展以防治水为重点的安全大检查,确保煤矿安全度汛。7-9月份以瓦斯治理为重点的安全大检查,10-12月开展以机电运输为主的专项检查。实现“隐患排查规范化、监督检查制度化、治理报告日常化”,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2.切实做好煤矿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工作。积极推动煤矿及时进行重大危险源评价,促进煤矿企业提升辩识重大危险源能力,做好重大危险源建档管理工作。

3.认真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以及国务院23号和国发40号文件要求,严格执行市政府的安全监管工作指令。

数据治理计划篇10

引言摘要:当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信息已成为现代生产体统中,最重要的投进。治理职员和决策者所面临的新题目是如何把信息看做是一种有价值的基础性资源,熟悉信息在物质社会中的先导功能。建立计算机治理信息系统是完成这个使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它已成为经营治理和决策部分的客观需要,也是一种基础性建设。

一、前言

1.1治理信息系统简介

治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简称miS.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miS的定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更新,在现阶段普遍以为治理信息系统miS是由人和计算机设备或其他信息处理手段组成并用于治理信息的系统。

治理信息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五个方面组成。完善的治理信息系统miS具有以下四个标准摘要: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和可加工、可以通过程序为治理职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治理。具有同一规划的数据库是miS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象征着治理信息系统miS是软件工程的产物.治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组成部分有摘要:计算机学科(网络通讯、数据库、计算机语言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线性规划等.、治理学、仿真等多学科。信息是治理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治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得质量。所以能否有效的治理信息成为企业的首要新题目,治理信息系统miS在夸大治理、夸大信息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得到普及。治理信息系统在治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功能。它不仅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1.2治理信息系统概述

20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众多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了新的治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西蒙提出治理依靠于信息和决策的思想。同时期的维纳发表了控制论,他以为治理是一个过程。1958年,盖尔写到摘要:“治理将以较低的本钱得到及时正确的信息,做到较好的控制。”这个时期,计算机开始用于会计工作,出现数据处理一词。

1970年,waltert.Kennevan给刚刚出现的治理信息系同一词下了一个定义摘要:“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职员提供过往的、现在的、猜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在这个定义里夸大了用信息支持决策,但并没有夸大应用模型,没有提到计算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