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养老实施方案十篇社区养老实施方案十篇

社区养老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4:11

社区养老实施方案篇1

为加快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推进社区虚拟养老院的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20*〕6号)、国家民政部《关于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的通知》(民函〔20*〕48号)精神,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结合我市社区虚拟养老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及十七大精神,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关注社会养老事业、改善困难老人生活条件为目的,构筑以市场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为纽带的为老服务体系,以满足我市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我市社会福利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市虚拟养老院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模式

根据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依托*市社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8181890社区虚拟养老服务”系统,开展日间照料、家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虚拟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实现社区虚拟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

经调研,拟在全市首选四个社区作为试点,分别为迎泽区老军营三社区、万柏林区滨河社区和漪汾苑社区、杏花岭区桃北东社区,在成功经验基础上,全市进行推广。

三、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止20*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5.8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13.2%,且以每年约3.5%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我市老年人口将超过52万人。目前我市养老机构14个,养老床位2496张。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市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远远满足不了老龄化社会日趋突出的养老问题,推行社区虚拟养老院势在必行。

虚拟养老院的建设是我市居家养老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虚拟养老院被形象地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老年人不必离开子女、也不必离家搬至养老院,而是根据自身需要在家通过电话“点单”,就能够享受到上门提供的养老服务。

四、工作原则

推行我市社区虚拟养老院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重点保障老年人中的高龄老人及低保家庭中的老人,再逐步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原则。

(五)坚持老人自愿申请的原则。

五、服务对象及补贴方式

社区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为我市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实际情况,将老年人划分为三个层次,即a、B、C类:低保户家庭老人、困难家庭老人为a类,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为B类,60岁以上、有能力且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为C类。社区虚拟养老院为此三类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的养老服务。

在试点工作期间,由政府对a、B类老人的养老服务费用进行补贴,C类老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体验政府为其补贴的亲情养老服务后,可自主选择有偿服务。

六、工作步骤

(一)调查阶段(20*年4月17日—4月30日)。由城区社区管理局牵头组织、试点社区具体实施对本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服务需求进行分类、汇总,并上报市社区管理部门。

(二)筹建阶段(20*年5月1日—6月30日)。

1、制作宣传海报,通过各类媒体,加大力度,广泛宣传虚拟养老院的建设工作。

2、进行虚拟养老院为老服务合作商的招募工作,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审核结束后,与符合条件的服务商签订相关协议。

3、积极鼓励社区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服务,与愿意接受虚拟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签订相关协议,并将其资料录入“8181890”养老服务系统。

4、对试点社区虚拟养老院设施进行添置更新,及时划拨工作经费及人员工资补贴等费用。

5、做好虚拟养老院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

6、*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承担此项工作的网络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行的日常工作。

(三)启动阶段(20*年7月下旬)

全面启动社区虚拟养老院的各类服务项目,对有服务需求意向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七、工作要求

(一)要积极配合,发挥职能。社区虚拟养老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组织作用,指导我市虚拟养老院试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典型引路,为全市开展虚拟养老服务及推行虚拟养老院工作积累经验。

(二)要筹措资金,规范使用。多方争取资金及时划拨到位,为虚拟养老院正常开展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到账目清楚、专款专用。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定期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要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精心组织实施,配套资金要及时筹措到位;按要求建立健全老年人档案和服务网络,及时掌握试点社区虚拟养老院老年人的相关信息。要加强宣传推广,大胆尝试,争取吸纳民间资本和借助社会力量发展虚拟养老服务;要加强管理,确保虚拟养老院康有序快速发展。

(四)要定期开会,定期汇报。及时了解掌握试点社区虚拟养老院的工作进展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试点社区要定期汇报工作情况,以便把握好工作方向,为全市今后的养老工作总结经验。

社区养老实施方案篇2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社区养老照顾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但一些人认为社区养老照顾不是必然趋势。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B市一政协委员对社区养老照顾关注了很长时间,拟提一份关于发展社区养老照顾的提案,请你草拟这份提案。

3.B市兴星社区的孝老中心在为一老人提供服务时,不慎将老人摔倒,老人家属找到社区理论。如果让你处理此事,你如何才能做到既让老人家属满意,又不损伤孝老中心工作的积极性。

【答题要点及思路提示】第1问,要注意两点:(1)这是对社区养老照顾趋势的理解,不要答其他的认识;(2)这是对整个社区养老照顾而谈的,不是局限于B市。从案例材料可知,社区养老照顾有现实需求(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机构床位不足),有政策依据(民政事业十二五规划),有实践经验(兴星社区孝老中心案例),所以很容易知道这种趋势是向前发展和势在必行的。此题的答题内容不在于答出趋势是什么,而在于分析为什么有这种趋势。所以,此题要从五个方面去分析这种趋势:(1)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角度分析;(2)从养老照顾的其他形式(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不足角度分析;(3)从社区养老照顾的条件、优势、可行性和必要性上分析;(4)从养老照顾是巨大的民生工程、社会工程、幸福工程,社区养老照顾市场潜力、前景机遇角度分析;(5)从老人和老人家属角度分析。此外,还可以从国际经验、老龄事业科研等角度分析。

社区养老实施方案篇3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法律问题;对策

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其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掣肘,尤其是法律层面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亟待解决。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基本理论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与优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口基数大、增加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困难老人数量多、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先于工业化等基本特征,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养老服务体系也造成了极大冲击,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异军突起,其服务模式一方面能够减轻传统家庭养老的人力负担,又能解决养老机构数量不足,门槛较高,老人身处其中感觉亲情日渐淡漠的问题,获得了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的青睐。本文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是老年人不需要离开家庭,而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延续原有的社会网络,享受养老服务;第二层次是政府积极主导,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整合互联网+在内的各种资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专业化和公益性服务,满足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其服务内容应包括日间护理、家务服务、医疗保健、应急救援、文体休闲等综合性服务。目前,我国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北京、上海、青岛、宁波、武汉等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服务形式方便多样化,服务内容丰富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记载,截至2015年,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比上年增长36.8%,互助型的养老设施6.2万个,比上年增长55%,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①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根据数据显示,老龄产业市场不断升温。一是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二是社区为老服务中上门看病需求居于首位。2015年,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②。这些调查和统计充分说明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既能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又能缓解传统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其根本的目标在于通过良性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在法理层面其归属于社会分配法律关系,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于建立与运行实质公平价值,有效分配养老资源,促进社会养老资源成果的公平分享,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福利经济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首先,福利经济理论追求的重要的社会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率、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价值,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理层面构建其制度体系的本位思想。每个社会成员都期待幸福和安定的晚景生活,老年人的利益实现程度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有重大影响,不局限于个体单一受益,实现利益的普遍化才是根本,整体利益不是个体利益的机械叠加,而是个体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只有尽量逼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并在不能实现最优的情况下尽量促进最小受惠者利益,才是实现了个体利益向社会整体利益的初步进化。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现阶段,政府和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必然主体和主导,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才能理性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制度,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与资源分配效应。其次,社会保障理论体现了国家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是社区居家养老制度体系设计的关键。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政府应维持与促进市场自治与国家干预间的平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供需平衡,建立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间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需求层次理论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石。依照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一种开放型、多元结构的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家庭和社区的双重依赖,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不同层面的需求。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制度现状

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发展社区服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社区配套建设规划,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该法包括了“社会保障”、“积极养老”、“法律援助”等主要内容,是我国社会在当前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相关体系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近2年来,我国众多省市都先后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法规,继北京市于2015年1月正式颁布《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来,江苏、河北、乌鲁木齐、合肥、苏州等省市相继于2016年制定了地方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上述《条例》基本都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体现乡镇街道、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社区的基础性和支撑性特点,规范了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内容。还有在部分省市,如上海市、湖南的郴州市,天津市,已经由民政部门等相关机构先后制定了地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此外,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面,民政部和财政部两部委于2016年7月19日联合下发了《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的要求,全国部分地级市(含直辖市的区)将逐步推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如前所述,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有:1.从立法角度,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立法较为滞后,数量不足,尚未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且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健全,缺乏统筹兼顾,各项配套制度也不完善,很多没有落到实处。从规范的层级而言,目前,在国家法律③一级,我国尚未存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门立法。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社会服务、社会优待、法律责任中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有新增一定的内容,但不够具体,较为笼统,法律责任也不清晰,如其中第82条规定,“对养老机构负有管理和监督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没有明确规定给予何种处分,可操作性较差。在地方层面,各地区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地方性规范或条例起步较晚,为数较少。有的刚刚颁布,尚未实施,有的条文过于原则性,细化程度不高,缺乏制裁规定,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界定不清晰,法律风险较高,能否落到实处还有待检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有些地方的社区对开展日托服务顾虑重重。在有关部门层面,曾经制定的一系列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方案等如今有些已经搁浅乃至出现荒废,如2001年6月,民政部在制定了名为“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的工作方案后,在全国启动了这一计划,而如今这项历时3年耗资134个亿的资金建成的老年活动室,如今大部分已经难觅踪影,很多甚至已经“面目全非”④。此外,与社区居家养老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服务支撑体系还不完善。比如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公益性和专业性服务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由其法律地位至今没有得到明确认可,扶持其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国家现在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但其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最后,当前依托“互联网+”,以智能化手段为支撑,创新养老服务手段,搭建起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经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新趋势,而相关规范标准尚不明确,无法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2.从执法角度,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够,很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徒法难以自行,有了好的立法,如何突破现实中的执法难关,将法律政策落到实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内的一大难题。当前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还不够,运营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将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已经是现行立法中居家养老经费保障的一般模式,传统的经费补助模式侧重于补助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而忽略了补助运营服务,造成部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成后面临后续资金运营匮乏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严重挫伤基层积极性,也使养老服务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完善。2013年7月30日,民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目前有些地区正在展开试点,制度化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处在逐步的完善中。不少地区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的内容、工作体系建设、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设施的质量、满意度都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管理的混乱和监督评估体制的缺失已经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亟待完善。第三,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居家养老的地方性立法中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养老服务专业团队,开展“智能化养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设施建立,机构组建还基本处在政府推动主导的阶段,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针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扶持力度还不够。3.从司法角度,当前居家养老纠纷中老年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妥善保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首先服务机构和老年人之间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者和服务者的关系,服务组织应当与服务购买人、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其人订立养老服务合同。但是由于当前养老服务合同尚缺乏统一规范,居家养老护工的职业标准和规范管理问题依然处于探索之中,再加之老年人自身属于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法律知识,经济能力也有限,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或者遭遇暴力护工事件,面临着举证难、诉讼维权难等一系列难题,如何最大限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法律问题的建议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社区养老服务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坚持福利性、社会保障性的指导原则,紧密结合我国老龄化的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层次、广互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完善立法及相关配套制度

从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避免制度碎片化,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就社区居家养老的地位,政府、家庭、社会的责任,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标准,资金来源、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等做出规定;从地方层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地方化色彩,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立法和规章。在地方性立法中应注意建立社区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细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明确监管制度。在有关部门层面,应整合政策,协调联动,改变目前有些部门在社区层面各成体系,缺乏整合,造成政策碎片化、资源和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避免“星光计划”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制定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完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环境,保障用地需求,落实税收、财政、信贷、土地、规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第三,各地民政部门应就“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出台标准,明确提供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准入门槛、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采取多地区联合的方式,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壁垒等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第四,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开展居家养老护工正规化制度建设,加强如养老服务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总之,应循序渐进,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制度与配套措施衔接得当、统筹兼顾的社区居家养老法律体系。

(二)在执法层面,明确政府定位,加强政策

引导和政策落实在执法层面,政府应处于主导地位,从规划统筹、资金保障、设施配置、产业培育、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搭建交流平台、信息网络建设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具体开展居家养老执法的方式上,可采取综合运用议案督办、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等多种形式,依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落实,以条例落实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具体而言,主要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为避免养老相关设施建成后运转困难,挫伤基层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应保证财政配套资金及时兑现,另一方面,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一方面,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积极性,另一方面,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山区农村加大补助力度。第二,建立系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在评估内容上,首先是对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高龄、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补贴。其次针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成效,具体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中的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管理制度、服务成效、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开展评估。在评估方式上可以采取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内部评估主要包括各地根据具体评估指标准备相关材料并开展自我评估和民政部门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建议各地区民政部门可以建立类似社区低保评定的服务监察和绩效评估机制,设立养老服务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被服务对象,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外部评估主要是委托第三方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评估,结合老年人的满意度调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星级评定,并与运营奖励补助经费挂钩,促进服务质量改进,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第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走向社会化、推行信息化、提高专业化、扩大规模化和鼓励竞争化”的思路,通过政府购买、协调指导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服务机构,支持其采用ppp、股份制等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第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政府应当做好配套制度建设,搭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合作交流的平台,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共同培育一批示范性智能化居家养老社区、共同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广泛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媒介,为老年人提供内容更丰富、更满足个性化需求,更方便的产品。

(三)加强司法保障与普法宣传

在司法层面,人民法院系统应当继续坚持对涉老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三优先制度,落实对特困老年人投诉案件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制度,对较复杂、易反复的追索赡养费、养老金的案件实行“回访制度”。应加强针对老年人养老纠纷中的法律援助,开辟养老权诉讼的法援绿色通道,可以借鉴成立少年法庭的经验,设立老年法庭,专门审理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使占比较重的涉及老年群体养老纠纷的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同时在审理涉老案件时吸收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为人民陪审员,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各地政府及民政部门应鼓励、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和公益性的社工组织,创造条件举行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以期达到增加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法律知识,增强养老组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个人和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社区养老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新农保养老基金制度衔接

一、江西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992年,按照民政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江西省在94个县(区)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这种养老保险模式一度被称为“农民交钱养活自己”。1998年以后,江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实践表明,1992年后建立起的“旧农保”制度实施的效果很不理想,其原因是“旧农保”制度设计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公共财政支持

《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1999年以前,江西省参加农保的多数农民是个人缴付保险费,政府和集体没有资金支持;少数是个人缴付保险费,集体给予资金补助。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政府也没有给予资金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

2、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目前国有银行存款利率比国家规定计入个人账户的农保基金利率低,农保系统为了保证农保基金运营安全,不能轻易把农保基金投入别的增值渠道,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增值相当困难。

3、保障水平过低

《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以江西省1993―1999年参加农保的50万人缴付的3.7亿元农保费计算,每人平均缴付的农保费只有246.6元,这样低的农保缴费率到时候所得养老金自然是很低的,不能真正起到养老作用。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

1、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

筹资模式的创新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新模式农保与《基本方案》的根本区别。1992年民政部制定的原方案中规定了“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资金筹措原则,但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集体补助有限、国家扶持画饼,社会养老保险实质上就是一种强制性的个人储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市(县)、乡镇、村分级补助补贴的资金将占一半左右,个人的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50%,能较好地体现出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激发广大农民参保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保障水平,扩大覆盖率。

2、确立合理的缴费基数和筹资标准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农民退休时养老待遇一般不低于当地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新农保参照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制定较为科学的筹资标准和缴费基数,农民的基本养老金与参保人的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挂钩,克服了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由于选择的投保档次过低而出现的养老待遇养老作用微乎其微的尴尬。

3、养老基金采用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大账户小统筹的模式改变了原方案中的单一的个人账户模式,且适时为农民增发适当的养老金,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而降低。

4、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还有着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消除。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要面对现实,正视差别。为确保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养老方式、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来进行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

5、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设计基本上与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一致,区别主要在于缴费基数的不同,通过缴费基数的调节可在未来较好地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根据农村各地的不同时机情况,采取过渡的措施,逐步实现并轨。

三、江西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方分担保险费的筹资机制

(1)个人缴费。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江西新农保制度可设计一套激励农民参保和缴费的机制。比如实行大账户小统筹模式,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村集体补助部分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以各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为缴费基数,在统一基数的基础上确定个人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的10%~30%,由参保人员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自行选择,选择比例越高,缴费数额越大,将来领取的养老金越多。个人账户养老金依据本人缴费多少和年限长短,有高有低,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2)集体补助。在参保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江西新农保原则上可规定“村集体按3%~10%的比例为每名参保人员进行平均补助”,“集体土地转为国有的按出让收入10%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储备金”,乡(镇、街道办事处)财政按不低于3%的比例补助。

(3)政府补贴。当地政府则应根据地方财政实力状况,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中央财政对江西最低标准的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江西地方各级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应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2、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为确保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同江西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来进行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建立与地区经济增长非均衡战略相适应的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制度。首先,分地区推进。在贫困型农村,养老保险必须通过政府的非纳费型社会救助养老金来进行,建立起以生活救济和生活资助为主的救济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温饱型农村,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应为这些地区的农民提供养老和医疗方面的基本保障,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富裕型农村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和大城市的近郊,其农民收入水平高,思想观念新,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比较高,这类地区可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试点。其次,分人群实施。在同一地区内部,由于其人群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不同人群的社会养老方式、保障水平和需求是不同的,针对这一点,必须分批推进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险。

3、提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保障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都是在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法律制度的欠缺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保险对象不明确、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险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使农村养老保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进程是关系到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了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建议在目前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的同时,拟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诸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内容、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支付标准、基金的运营情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监督及相关部门的责任等。江西各地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再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保护。

4、处理好新农保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间的关系

随着江西城市化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对新农保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转移接续提出了迫切要求。从长期看,为了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养老权益,应该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努力建构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农保制度的责任主体为个人、集体和国家,考虑到江西各地区集体经济实力有限的现状,新农保的责任主体主要是国家和参保者个人。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责任主体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为参保者缴纳养老保险费方面,国家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提供财政支持等方面。新农保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责任分担结构有差异,这为江西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设置了障碍,不利于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因此,在新农保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或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衔接,并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奠定基础。

此外,江西还要处理好新农保制度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间的关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一个整体系统,新农保制度是这个整体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一部分,新农保制度不可能孤立运行,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与其制度自身的健康运行相关,而且与其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紧密相连。如重视新农保与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整合与协调、新关注农保与家庭养老之间的协调等。

(注:本文为2010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江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研究》(JJ1005)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江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情况调研课题组:江西“农保”向何处去[J].社会工作・实务版,2006(9).

社区养老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睢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109-02

1建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国内很多地区在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并给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带来种种困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农村传统养老功能的弱化,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更显重要。因此,本文将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睢宁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该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并提出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和途径。

2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睢宁县位于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全县总面积1773平方千米,人口总数132万余人,耕地面积150万亩,下辖16个镇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统计显示,目前睢宁全县乡村总户数约为28.46万户,乡村总人口为113.98万人。随着近年来该县农村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对县内多个乡镇农村的调查研究,本文认为睢宁县在创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突出,传统养老功能弱化。首先,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已步入老龄化阶段。其中农村老龄化速度又明显快于城市。以睢宁为例,该县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已高达1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4%,而农村老年人则约占其中的75%左右。随着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传统的农村家庭和土地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加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和困难。其次,农村家庭收入低,增收困难,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养老的问题日趋尖锐,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对于养老保险的完善和实施也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不到位,名不副实。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思路。这一方案中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来源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方式”。但是,养老保险仅仅限于县级统筹范围内,国家补助的扶持政策并未落实到农村中去。而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集体补助难以实现,最低保费又无法满足需要。这实质上就形成农民自己存储养老的局面,社会性丧失,政策落实不到位,形成农村养老保险名不副实的状况。

(3)保障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若按每月2元的最低缴费标准测算,10年之后缴纳养老保险的农民群众每月可领取的养老金仅为4.7元,15年之后可以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也不足10元。并且《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中也没有建立养老金随经济发展和社会水平提高而不断调整的机制,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经济形势下,显然难以起到有效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作用。

3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原则

(1)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养老权益。养老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我们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集体,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城乡二元体制的原因,广大农民群众的养老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农民的利益应该引起充分重视,而农村养老保险也应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2)自愿性和强制性相结合。对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应遵循自愿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养老保险;其次是在较为富裕的地区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并逐渐扩展到其他乡村地区。另外,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参保可分人群、地区进行,对于尚不具备充分条件的地区,参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宜采取自愿原则。

(3)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对养老保险要求上的不一致性。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允许一些地区提高养老保险标准,使其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同时,为保证农村养老保险方案的顺利实施,也应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运行机制,设定最低养老保险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立起完善和良性循环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

4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睢宁县在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仍然面临众多困难和压力,这些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并逐步加以解决。

(1)充分重视农村老龄化的现实问题。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充分重视当前农村社会所面临的严峻的老龄化形势,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促进农村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县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在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中更是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将大大有助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此外,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自身也应重视参保养老保险的作用,充分认识这一制度对于保障自身权益的积极意义。

(2)加强政策和法律支持力度。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体系的支持将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有力保障。它一方面可以使得在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也会对这一制度的建立和推进起到约束和鞭策作用,促使基层干部在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工作中更加勤勤恳恳、尽职尽责。此外,还要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坚决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乱纪等恶劣行为,保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真正造福于民。

(3)严格贯彻落实,提升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好的政策关键还在于执行。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基层严格的贯彻落实。因此,应着力使农村基层组织明确执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责任和义务,务求做到制度落实不走样、政策执行不变质。此外,针对原有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覆盖对象不宽,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从根本上破解难题,开拓多种保险资金融资渠道,扩大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在保险资金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保障水平,使农村中那些贫困的农民群体都纳入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来,真正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社区养老实施方案篇6

按照中央和省部署,今年,我市将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改革,市县两级将通力配合,制定好方案,积极稳妥实施;

将研究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修改完善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准入管理办法,落实全省统一的《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目录》;

推动多险合一经办,各县(市)区“养老、工伤、失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3月底前将全部上线;

探索将离退休生存认证、失业人员报到延伸到社区管理,开展退休信息提前认定试点;

鼓励探索柜员制管理服务模式;

完成扩面征缴任务,逐步实现用人单位全险种参保、全员额参保;

社区养老实施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和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根本利益,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障水平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政府能承受、被征地农民能接受,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的原则。

(二)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不参保不享受待遇的原则。

(三)坚持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

三、费用分担

以行政划拔方式使用的土地,在征地时涉及应缴纳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政府承担部分,按项目隶属关系,结合省财政直管县体制,分别由省、市、县区政府和项目建设单位分类承担:

(一)在区、区实施的国家和省列重大建设项目,省政府承担70%,市、区政府各承担15%;实施的市级建设项目,市政府全额承担。

(二)在县、县、县实施的国家和省列重大建设项目,省政府承担70%,县政府承担30%;实施的市级建设项目,市政府承担70%,县政府承担30%。

(三)在我市三县两区实施的其它项目,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除应由个人承担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从项目概算中列支。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县区、乡镇、村社要层层组织学习《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编写告知书、便民卡等宣传资料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工作,让被征地农民认识到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重大意义,提高参保的积极性,确保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促进项目建设和社会稳定。未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县区,要召开动员会议,全面部署此项工作。各县区对乡镇、村社的相关人员要进行业务培训。

(二)调查摸底阶段。各县区人社局要会同发改、财政、国土、农牧等部门,对年月以来的土地征收情况,包括用地类别、项目隶属关系、涉及人数及年龄结构等进行认真调查统计,为符合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建立纸质档案和电子数据库档案,并依据《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对各级财政应补贴的资金进行测算,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基金来源,确定工作措措施。

(三)业务办理阶段。各县区要严格按照《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和《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规定,组织人社、发改、财政、国土、农牧等部门及相关乡镇的工作人员入村入社开展工作,分片分段、任务到人、逐户落实,按照资格审查、参保登记、核定缴费、财政补贴、待遇发放的工作程序进行,确保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务,做到应保尽保。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经县区政府或市人社局同意后组织实施。

(四)检查验收阶段。市政府将组织人社、发改、财政、国土、农牧等部门对各县区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的县区通报表扬,并作为劳动保障年度考核目标的加分项。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通报县区政府进行定期整改。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被征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年,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并在区纺织路街道、王岘镇组织实施,把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被征地的农户中符合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条件的人口纳入保障范围,切实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有效推进了征地拆迁工作,支持了城市建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年,省政府按照修订了《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责任,确定了按征地情况和项目隶属关系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政府承担部分的原则和方法,完善了操作程序,规范了资金划拔流程。这是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决策。各县区要充分认识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大意义,增强落实这项惠民政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办法》规定的职责,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落到实处。

(二)把握政策重点,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一是要准确界定用地类别。凡以出让方式用地的,不论项目级别,都应当按照谁用地、谁负责的原则,足额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以行政划拔方式用地的,要按照项目隶属关系由各级政府和项目建设单位分类承担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用地类别由同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界定。二是准确界定项目隶属关系。项目隶属关系分为国家、省列重大项目,市县区项目和其他项目三大类,由同级发改部门在征地时确认。三是确保政府补贴足额到位。凡市县区属项目,在征地时,要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纳入征地总费用及项目概算,采取测算预留等办法确保足额到位,不得打白条、走空帐。凡省发改委认定政府投资、公益性的国家和省列重大项目,由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在征收土地时,先行测算应承担的30%部分,然后依据相关程序,由人社、国土资源部门逐级申请应由省政府承担的70%部分。

社区养老实施方案篇8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以基层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部署,以满足群众生活和学习需求、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为目的,以项目化服务为抓手,创新理念,整合资源,统一管理,扎实开展长期性、公益性的社区“老少活动家园”民生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打造具有特色的学习型、文化型社区。

目标任务

从2012年起,用两年时间,在全街10个社区建立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其中,2012年分别在城南、茶亭、兰亭、曙光、南园、望江东路和友谊7个社区建立“老少活动家园”,2013年银河、东陈岗、太湖新村3个社区也要建立“老少活动家园”。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实现社区“老少活动家园”项目在社区长期性、常态化开展。

时间要求

2012年社区“老少活动家园”项目于6月全面启动,10月20日前完成。项目建设完成的标准为场地装修完成、设施设备到位、人员到岗、制度上墙、各项服务正常开展。10月16日至20日,街道实施社区“老少活动家园”民生工程项目领导小组进行检查,10月底迎接区民政局、财政局验收,年底前迎接市级验收。

项目内容

1、儿童青少年项目。为社区内儿童、青少年提供课外辅导和教育。各社区设计3项以上服务项目。

2、老年项目。为社区中老年人提供琴棋书画、手工制作等文体康乐团队活动支持,提供书报阅读、影视戏曲欣赏等文化娱乐服务。各社区设计3项以上服务项目。

3、知识讲座、咨询和教育类服务项目。为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及其他社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知识讲座、课程学习、指导咨询、图书阅览等服务项目。各社区设计3项以上服务项目。

项目要求

1、场地要求。室内应有多媒体多功能厅1间、儿童多功能活动室1间及老年多功能活动室1间,每间面积不少于30㎡。条件有限的可设两室或合并为一室,但总面积不得少于80㎡。

2、设施要求。必备设施为不少于1组书架、1套电教设备、1台电脑、30组课桌椅,100套(张)讲座类光碟、不少于1000本普通图书,不少于500本儿童绘本图书,1部办公电话,1个移动硬盘。有条件的社区可配备其它相关设施。

3、活动要求。社区“老少活动家园”要实现有专人管理、有规章制度、有工作计划、有活动记录、有工作成效的“五有”标准。各社区培育不少于5支社区社会组织。有条件的社区可引入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承接运营。每月服务总人次不少于500人次,社区居民对服务效率、态度、质量等满意度测评达到80%以上。

4、制度要求。管理制度健全,有相关服务计划、服务开展、服务评估管理制度;有相关服务志愿者和服务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的信息档案、登记备案、年度审核等管理制度;有相关设施、设备日常管理制度。

实施步骤

1、安排部署阶段(6月初至6月30日)。一是成立机构。街道成立实施社区“老少活动家园”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此项工程的组织、实施、检查和考核;二是上报预算。各社区要结合自身需要,上报开展此项工程的实施方案、序时安排、经费预算和采购设备清单。

2、项目实施阶段(7月1日-10月20日)。

一是开展服务需求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设计服务项目。

二是优化社区实施方案。社区对照文件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讨论,于7月10日前绘制出具体的施工效果图,经区民政局审定后施工。

三是组织工程施工。需要工程施工的社区按程序上报批准实施,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按时验收。

四是购置设备设施。由区政府统一打捆招标采购的设备,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汇总上报。其余相关设备的购置,街、居严格执行设施设备采购招标程序,规范实施。

五是管理服务人员到位。管理人员从社区专职工作者中择优配备1名,服务人员以社区志愿者为主,设置3类以上志愿者岗位,招募培训核心志愿者不少于10名、普通志愿者不少于30名。

六是开展服务活动。立足现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和群众社团,继续规范开展原有服务项目。积极引进和设计新的服务项目,如课业辅导、兴趣培养、“五小”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论文、小建议)、绘本阅读、经典诵读、素质课程、亲子教育、社区影吧、文体康乐讲座等。

七是健全完善制度。建立各项活动制度,做到应有尽有。并以统一的标牌、制度的方式来整合空间资源。形成各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各自统一风格。

八是整理软件材料。将领导小组、实施方案、调研报告、活动计划、人员信息、工作制度、施工方案、改造效果等开展“老少活动家园”建设项目的各项资料,按顺序收集、整理、归档,以备检查验收。

街道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此项民生工程工作调度会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拿出解决措施。街道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进行督查指导,确保各社区按照序时进度,保质保量、快速推进。

3、考评验收阶段(10月21日至10月30日)。开展检查考评,对各社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督促各社区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制度、及时改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迎接市级考评验收的准备。

相关要求

(一)认真组织落实。社区“老少活动家园”项目是区政府民生工程综合考评和社区建设综合考评的重点项目。相关社区要按照区、街的部署要求,务必按时完成,确保验收合格。

(二)优化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组合社区现有的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老年学校、人口学校、残疾人康复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现有空间资源,制定装修施工方案。新建活动室力求做到大开间、尽力拓展单个活动室面积。并尽量做到敞开式,少设阻隔设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能完全敞开的不要设制墙体和木门等。不能完全敞开的使用玻璃门进行封闭,提高活动室的透明度和开放度。

社区养老实施方案篇9

(一)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健全,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切实得到改善。1、城乡低保工作有序开展。严格做到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截止目前,城镇低保共注销了902户,1811人,新增了153户,274人。农村低保共注销了470户,730人。新增293户,417人。同时按照城镇低保人均补差227元/月的标准、农村低保人均补差92元/月的标准,共2971户、5452人发放城镇低保资金1461万元,为3318户、4664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13万元,使城乡低保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2、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更加惠民。重新修订出台了《双滦区城乡特困群体疾病医疗救助办法》,进一步扩大了救助病种,提高了救助比例,简化救助程序。目前,共为60人发放城镇医疗救助资金13.6万元,为142人发放农村医疗救助资金38.3万元。3、救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积极筹措救灾资金,强化救灾力度。目前,共为5260人发放救灾款共86万元,及时发放救灾物资,其中棉被375、毛毯40条、面粉6吨。同时结合基层建设年活动,我局职工共集资6200元用于大庙镇上碾子村村民李洪贤的危房改造。深入群众,摸底调查,排查出313户农村危房户,涉及956人,已转报有关部门。4、收养登记、孤儿救助工作进一步规范。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要求,规范收养登记流程。孤儿救助资金按照每人每月600元的标准,目前,共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补助资金10.08万元,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孤儿手中,确保了孤儿的基本生活。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了新的突破,老年群体生活切实得到保障。1、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按照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总体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争取到省级专项资金75万元,用于“一键通”建设,为老人进行全天候服务。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目前我区共有民办养老机构3家。同时制定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发放办法》提高了标准,目前,共发放高龄老人生活津贴8.4万元,健全老龄组织机构,制定并完善了各项老龄工作制度,建立老龄人员档案,对全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进行了全面统计。2、高度重视五保供养工作。我区共有五保人员283人,其中集中供养28人,分散供养255人。目前,共拨付集中供养资金132.5万元,分散供养资金33.15万元。为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服务水平,争取省级专项资金85万元,新建餐厅一座,同时对排水、浴池进行了维修,重新对中心整体进行绿化美化,使五保老人住的更舒心。

(三)社区和基层民主建设体系有长足发展,百姓权益切实得到维护。1、社区整体水平大大提高。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水平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的实施意见》(双滦字[2012]1号),按照社区建设“四五六”发展战略,建立了社区建设帮扶工作机制,采取部门结对帮建的形式,明确帮建职责,落实帮建项目、资金,进一步提升社区软硬件建设水平,为顺利实现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全区共投入资金2900万元,通过新建、改扩建、资源共享等方式使全区18个社区软硬件建设得以升级改造,其中10个社区达到1000平米以上,16个社区全部高标准建设了社区事务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五个中心”,提供了日间照料、配餐中心、便民菜站、老年休闲室等服务设施,满足了群众的基本需求。我局为更好地完成社区建设任务,明确专人积极深入社区了解情况,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指导完善了各项社区工作制度,起草拟定9项新制度。组织开展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进行课题研究。同时,作为东园社区的帮建牵头单位,制定了《联建帮扶东园社区的实施方案》,落实帮建资金10万元,组织完成帮建项目8项,努力将东园社区打造成先进典型。2012年3月,全国城市街道社区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2期和省民政厅基层建设年活动工作简报第六期分别对我区社区建设工作做法给予了肯定。2、顺利完成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制定了《双滦区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选举工作自2012年1月6日启动,至2012年3月底前结束,严格做到了把握重点,突出特色,统一调度,周密安排,落实政策,依法合规,各部门密切配合,克服困难。于2月27日顺利完成了全区6个乡镇,63个行政村的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一次性成功率达100%。同时积极做好选举后的整章建制工作,配合组织了新一届的村委会成员培训工作。2012年6月,我区获得省第九届村“两委”换届工作先进单位。

(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有新进展,特殊群体的困难切实得到解决。1、加强双拥优抚工作。落实抚恤定补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方式按标准发放到位。我区有重点优抚对象359人,目前,共发放抚恤资金148.55万元,城镇义务兵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费2.8万元。深入开展优抚对象安居工程。截止目前,已为2户重建户拨款26000元,为35户维修户拨款15.7万元,维修及重建工作正在进行中。为11名优抚对象补助医疗费7200元。落实了14人的参核待遇。2、努力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完成了27名退役士兵的接收报到工作,争取领导支持,协调有关部门、企业制定了退役士兵的拟安置方案,5月份,对退役人员进行了技能培训。

(五)社会专项工作规范运行,确保各项工作切实顺利开展。1、高质量完成区划地名工作。自2011年12月启动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以来,制定了《双滦区第二次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和《双滦区第二次地名普查实施细则》,科学谋划,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开展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于2012年4月较好地完成了普查任务,得到了市民政局的充分肯定。同时我局积极对全区各街、路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研讨会等,出台了标牌设置方案,变更3条大街、2条大道、2条路,命名3条大街、11条路,经人大会议通过。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双滦卷》编纂工作。目前各级初级词条、区级词条已上报市民政局审核完成,待省检查验收。2、殡葬管理逐步规范。积极宣传落实《殡葬管理条例》和《双滦区殡葬管理实施办法》,倡导健康文明殡葬新风,联合相关部门对丧葬用品和棺木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责令4家经营殡葬用品的店点限期整改。起草了《双滦区关于开展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设的意见》,杜绝非法占用耕地、林地乱建墓地、乱埋乱葬等违法违规行为。3、民间组织管理更加严格。按照《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要求,坚持登记标准,严格把关,做好新成立民间组织的审批工作。2012年,我局共批准成立3家民办非企业(幼儿园),1家社团。目前我区共有社团20家,民办非企业5家。4、婚姻登记体现温馨。改造完成了婚姻登记大厅,设置登记室、调解室、提示栏、公示栏,规范了服务标准和用语,办件合格率达100%,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六)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维护全区和谐稳定。1、积极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宣传党的宗教政策,教育广大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帮助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全区宗教领域和谐稳定。2、加强了对清真饮食市场的的监管和服务。联合工商、卫生等部门对清真市场进行了监督检查指导和服务,确保清真食品更加清真卫生,杜绝了非清真食品对清真市场的侵蚀。3、加强了对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的监管和检查,真正做到了:保护合法、打击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4、年初市委市政府正式确定市天主教主教府落户双滦区,天主教主教府的建设工作具体由区委统战部承接,目前已完成征地,其他手续正在办理中。5、积极谋划了绿禾养殖散养柴鸡项目和滦牧肉牛养殖两个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0余万元。

2013年工作谋划

2013年,我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城乡救助体系、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加强养老服务等为主题,进一步加强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确保救助公平、效率;认真贯彻大病医疗救助政策,提高困难群众健康水平;继续加强救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避灾自救能力、减轻灾害损失;落实双拥优抚政策,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加强殡葬管理工作,倡导绿色文明的丧葬之风;抓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清理规范民间组织;提高婚姻、收养登记管理水平,创建群众满意的服务窗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使民族宗教工作上台阶。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重点工作

1、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以“四有一创”为基础,以“四五六”发展战略为方向,全面加强社区软硬件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居民能力。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素质。依法选举产生一批社区居委会成员,逐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社区工作人员,使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走上社区工作岗位,建立培训和年度考核制度,不断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加强社区服务组织建设,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建立和引进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起来。使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全面覆盖;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逐步进入社区;推进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逐渐使志愿者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改善社区服务方式。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逐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真正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服务居民的民心工程。2、进一步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同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行业管理和指导,科学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合理整合现有养老机构资源,提高养老机构资源的利用率,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统筹,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以及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加大对社会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养老资金补助政策,提高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补助。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3、强化维稳工作。积极做好优抚对象、困难群众等服务对象的工作,建立完善民政服务对象群众维稳机制,通过及时掌握动态、耐心细致交流、真心实意服务,第一时间化解矛盾隐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重点项目谋划

1.续建项目

1)蓝旗岭墓园建设。该项目位于西地乡吴营村南沟,总投资2亿元,占地1444.7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殡仪馆、墓地、专用公路、停车场、人行道、办公用房等。目前,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规划设计方案已报市规划局,外业勘探、墓园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审定意见已完成。预计明年全部完成,投入使用。2)市儿童福利院及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位于双塔山镇白庙子村,总投资1427万元,占地10亩,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共6层。目前,已投资500万元,主体结构已经完工。预计明年全部完成,投入使用。

社区养老实施方案篇10

一、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权益法律救济的现状分析

(一)养老保险权益的法律救济途径面临诸多瓶颈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没有审理社会保险纠纷的专业审判庭,实践中多由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在劳动争议案件或行政案件中进行处理。由于目前被纳入法院管辖范围的社会保险纠纷范围有限,使得社会保险权益的司法救济面临瓶颈。实践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权益的司法救济更是困难重重,突出表现为公法救济无力和私法救济受限的局面。笔者在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的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发生了养老金不能及时发放、错误发放或者根本不予发放等养老保险待遇遭受侵害情况,而参保农村居民不知向何处求援的窘境,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1KeJian.Com,欢迎您的光临还有的地方农村居民对当地有关部门作出的不符合参加当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件的决定感到不服,但是也不知道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维权。造成参保农村居民维权难的问题,除了参保居民自身法律意识较弱外,还反映出了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救济制度方面的缺失,例如法院受理涉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养老保险争议范围十分有限,目前仅有涉及农民工养老保险方面的纠纷被纳入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法院,而涉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待遇条件、基金管理等诸多问题基本上以不属于法院管辖为由被驳回而不予受理,当事人大多被告知向相关行政申请处理,而处理农村社会保险类纠纷的行政程序也是极其繁琐复杂,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具体争议处置程序。此外,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案件的复杂性,对审判员社会保险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民族地区法院审判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素养还亟待加强和提高。

(二)养老保险权益法律责任的规定欠缺规范明晰

从法理学角度来看,一部完整的法律规范应包括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法律后果主要通过规定法律责任以及相关的制裁措施予以表现。无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的法律规范,是一个有缺陷的系统,难以有效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法律责任是国家强制责任人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一定行为,救济受到侵害或损害的合法利益和法定权利的手段,是保障权利与义务实现的手段。《社会保险法》虽然设专章规定了有关法律责任,即用第十一章共十个法条对社会保险法律责任进行规定,但条文数目甚少,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中不少主体的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的规定并非一一对应。现有法律规范中涉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责任的法条条文则更少,仅《社会保险法》第十一章法律责任规定中的六条,《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没有涉及。这反映出我国现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无法律责任可依的窘境。一方违反责任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制裁措施,其结果必然是损害另一方的权利。如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中,法律对参保人每年未及时缴费的行为,无明确的制裁措施,地方政府如果停保,也没有法律依据,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成本;反过来,法律对地方政府拨付给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不到位、经办机构养老金发放不及时等政府责任不到位问题,也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和救济渠道,这将容易损害参保人的应得利益。这种现象如果严重到一定程度,政府与参保农民之间将互相失去信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难以继续运行下去,最终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效运行。总体而言,现有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责任的规范数量十分有限,而且现有规范中各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内容并不都有一一对应的法律责任规范,这就意味着出现相关违法或不当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的规制,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将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也给司法审判带来了追责无据的尴尬。

二、域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权益法律救济制度的启示

通过比较分析,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里,都设置了相对完备的养老保险权益法律救济制度,主要包括规定救济途径和规范法律责任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规范社会养老保险权益受侵害的救济途径

国外一些国家针对社会保险的特殊性,设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险争议法庭,社会保险权益遭受侵害时除了有司法救济途径还有行政救济途径,不少国家还逐渐将行政复议程序规定为诉讼之前的必经程序。在德国,为了解决因社会保险权益纠纷带来的争议,德国规定了社会保险权益遭受侵犯的行政救济途径和司法救济途径,行政救济程序是当事人提起诉讼进行司法救济之前的必经程序,以减免社会法院处理不必要的诉讼。在法国,建立了专门针对社会保险纠纷的独立诉讼,这种独立的社会保险诉讼的独立性不仅表现在负责管辖和处理纠纷的机构的设置上,还体现在司法机构在解决纠纷所遵循的法律程序上。总体而言,现有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权益的法律救济方式主要包括行政救济制度和司法救济制度,在大多数国家中,前者多作为后者启动程序的前提条件。通过设置行政处理前置程序,便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自己作出的行为进行自查,也有助于其行政管理机构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监督检查,有利于及时化解纠纷减少当事人诉累。通过设置专门的社会保险争议法庭,增强了对社会保险争议纠纷解决的专业性。

(二)明确界定养老保险法律关系中各主体法律责任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贵在行”,对每个遵循法治的国家而言,既要制定完善法律制度,又要保障法律制度的实施运行。法律制度得以良好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即是争议处理机制,也就是上述所提到的当该项法律制度所维护的权益遭受侵害时的救济机制。而权益救济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是法律责任,因为,只有当法律规范对法律关系中各类法律主体的法律责任进行详细规定时,在出现某一法律主体作出违法行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1KeJian.Com,欢迎您的光临为侵害到法律规范所保障的权益的事件后,当事人通过一定的救济程序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才能实现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法律责任是法律规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法律规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的体现,明确规范法律责任也是有效减少和预防权益遭受侵害事件发生的重要举措。通过比较分析国外一些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以法律形式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明确规范各类法律主体法律责任,是农村社会养老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通行的做法。明确具体规范各类法律主体的法律责任,一方面可以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关系中各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明晰,体现了法律制度的规范性、约束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法律主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从而对于自己行为有明确的预期,这有利于确保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确定性。

三、完善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权益法律救济的立法建议

有权利必有救济,无救济即无权利。从域外的经验来看,社会保险争议的解决并不拘泥于行政与司法二者传统意义上的分工,在解决争议时更多地依赖于行政权力的积极作用,但以司法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因此,为了保障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维护当事人的社会保险权益,健全完善对社会保险权益的法律救济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权益作为社会保险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随着社会保险权益法律救济制度的完善得到更好地保障。

(一)应健全完善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权益的争议处理机制

1、行政救济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争议主要通过行政救济方式予以处理,通过向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等部门机构申请行政复议,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社会保险争议的行政救济程序中存在执法政策多元化、执法主体分割化、操作程序不规范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行政救济对社会保险争议处理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完善社会保险争议的行政救济制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的制度建设:其一,设置行政处理前置程序,将其作为社会保险诉讼启动的前提条件。因为,这样可以给作出行为的行政机构一个自我纠错的机会,也是该行政机关的主管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纠察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使当事人的社会保险争议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其二,强化社会保险相关行政部门的行政责任。目前《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规范中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普遍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如《社会保险法》第十一章中“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依法给予处分”等缺乏刚性的规定模糊了对违法行政工作人员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既应明确规定对违法的行政工作人员的法律制裁措施;又应明确规定行政机关的赔偿责任。在实务中,目前鲜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等其他从事社会保险工作的行政部门因违法行为对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案例,而依据《国家赔偿法》第七条的规定,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因此,对于从事社会保险工作的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公民社会保险权益实施侵害并造成的,应依据《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并据此要求该行政机关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司法救济制度方面

司法救济是社会保险权益获得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某项权益得不到司法救济的巩固和保护,那么这项权利本身的设定也就无意义了。笔者认为,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对社会保险权益的司法救济制度建设:其一,推行社会保险争议专业化审判。社会保险权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不是单纯的民事法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1KeJian.Com,欢迎您的光临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也不等同于劳动关系,因此,简单地将社会保险争议分解从而分别适用民事或行政诉讼程序,单纯依据私法原理或公法原理处理社会保险争议,都不利于当事人社会保险权益的有效维护和社会保险事业的长远发展,而应在调整融合公法和私法的基础上,建立专门性的社会保险权益司法救济方式。建议在我国法院内部设立社会保险专业审判庭,对社会保险争议进行专业化审判,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险争议的特殊性,还能过专业化审判提高社会保险争议纠纷审判质效,加强对当事人在其社会保险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获得更加及时、有效的司法保护。其二,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争议受案范围。目前被纳入法院受案范围的社会保险争议范围较窄,其中涉农的社会保险纠纷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与法律规范对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中各类法律主体权利义务有规定而没有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有关。因此,在健全完善法律制度的过程中,还应扩大法院对社会保险争议的受案范围,毕竟社会保险争议只有突破“门槛”才能进入到司法救济的程序中。其三,结合人民陪审员制度优势,增强社会保险争议矛盾化解力度。由于社会保险争议涉及到特殊领域的专业知识,而短期内要求审判人员完全具备社会保险相关知识是不切实际的,因而,可以结合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优势,让特定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到社会保险争议纠纷的司法审判过程中来,这有助于有效解决审判人员对某些专业知识缺乏的不足,在审判实践中充分体现出社会保险争议纠纷的特殊性。

3、人才培养机制方面

民族地区应深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强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发展,应加大民族地区社会保险专业技术人才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力度,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培养急需的实用人才。一方面,加强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公务人才队伍培养,建立社会保险专业知识长效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切实提高工作透明度,全面提升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系统的窗口单位的服务质量和依法办事水平。同时,还应加强重点岗位风险防范,抓住工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部位,建立风险点防控等机制,确保新农保基金等社保基金等运行安全。另一方面,还应加强社会保险专业审判人才培养,增强社会保险争议矛盾纠纷化解力度。随着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以及劳动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新类型社会保险争议案件将不断涌现,传统案件也将呈现出新的特点,社会保险争议诉求的复杂化将导致案件神力难度加大,这些都对审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要加强社会保险争议审判组织建设,在强化专业化审判理念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保险法律规范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提高审判人员审理社会保险争议纠纷的业务水平和司法能力,提高社会保险案件的审判质量和审判效率。

(二)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1KeJian.Com,欢迎您的光临应明确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法律主体的法律责任

健全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因此应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关系中各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及相关的法律责任,以确保各主体各司其职,真正实现参保人员合法权益。从法律责任的规范来看,应包含的主要要素有责任主体、责任类型及责任方式等,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农村居民个人的法律责任

主要是指参保的农村居民个人的法律责任。参保人员的义务主要是按期缴纳养老保险费和保证参保条件和待遇领取条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相对应的,参保的农村居民个人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养老保险费缴纳方面的法律责任和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方面的法律责任,且主要表现在骗取养老保险待遇方面。在养老保险费缴纳方面,每位参保的农村居民应当定期、足额的缴纳养老保险费,若不能按期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或仍未补缴的,面临的法律后果即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在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方面,存在的违法行为主要指骗取养老保险待遇,主要是个人不符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资格,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保险待遇的,如伪造身份证明、冒用他人身份证明;伪造、变造档案年龄;有的伪造、变造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证明文件,甚至出现了已经去世的人仍在领取养老保险的事例等。针对上述而采取虚报年龄、伪造证件等欺诈手段冒领、多领、骗领养老保险待遇等情形,除依法责令当事人退回骗取的养老金以外,还应根据数额大小,采取不同的处罚措施,如违法金额较小的,可处以相应的罚款和批评教育;违法金额加大的,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2、集体组织的法律责任

主要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责任。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村集体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对参保人员的缴费给予财政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相应的,集体组织或相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村集体组织及其成员故意隐瞒集体财政收支状况以规避、逃避对参保人员补助职责的;村集体未经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等法定程序民主确定而擅自确定对参保人员的补助标准的;村集体承诺对农民参保缴费予以补助,但未及时、足额的将补助资金存入指定账户,致使养老保险补助资金未能按时到账的;村集体相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隐匿、转移、侵占、挪用或违规投资运营补助资金的,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流失的情形等,针对上述情形,承担的法律责任形式主要包括:警告、处分、罚款、限期改正等,责令追回被隐匿、转移、侵占、挪用或违规投资运营的补助资金,没收违法所得,依法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的法律责任

主要是指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管理监督的相关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关的责任主体主要有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等。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问题涉及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以及政治、金融等相关配套制度立法等诸多立法问题,内容繁多且复杂,包括但不限于本文研究的内容,例如还包括,如何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让全体农村居民老有所依“梦想成真”;如何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1KeJian.Com,欢迎您的光临基金筹资渠道多元化、监管规范化,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钱途无忧”;如何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调整机制常态化,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水涨船高”;如何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无障碍,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衔接“畅通无阻”,以及如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利管理本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务,发展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等问题,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最主要内容,此外,还涉及到一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总之,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希冀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早日取得新的突破,早日实现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居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