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十篇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十篇

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7:34

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篇1

校园本该是最神圣、阳光、安全的地方,但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也折射出当前部分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情感冷漠、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等现实。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把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上升到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从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三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专业、细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2016年,教育部、省教育厅又相继制订出台了依法治教实施纲要,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进程,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提升学生法治素养,防控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保障校园安全等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民族自治地区,近年来在依法治校、创建平安校园,特别是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刊发以飨读者。

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源头防范、标本兼治、综合施策、长抓不懈。近来,甘南州教育系统在“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中,把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作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滋生蔓延。

特别是2016年以来,教育部等九部委制定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精神后,甘南州迅速行动,组织人t对全州中小学及中职学校学生欺凌和暴力现象进行了深入调研,充分掌握了州内各县市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和特点,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甘南州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常态化开展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制度先行突出防范

为中小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多元主体在内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主要责任是教育与养育,社会同样肩负着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安全的成长环境的责任。

就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本身而言,发生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价值偏离、社会教育缺失等多方面。具体来讲,不但有涉事学生个人因素,还有学校教育管理、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诱发因素,偶发性很强,因此,只有把日常防治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遏制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

“为此,全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先从制度建设入手,督促指导学校建立了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制度,形成了早期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干预等工作机制”。甘南州教育局副局长陈慧源说。

为了进一步加大防范管控力度,做到对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发现、干预并防止事件恶化,甘南州教育局制定并要求各学校实施了一系列常态化的预防和管控措施。

“根据州教育局的要求,我们遴选组建了学生信息员队伍,积极动员师生特别是学生信息员广泛搜集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苗头动态,指定一名学校领导专门负责学生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同时还设置并公布了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举报专线电话,密切监控和及时处置本校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校长付海生说。

各学校在学校日常管理中严格落实门禁、值周领导督查、值班巡查、课余活动管理、管制刀具收缴等管理制度,狠抓学校日常管理。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还建立了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特困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女童、残疾学生、有心理问题学生等弱势群体及“问题学生”关爱保护工作机制。每学年初全面筛查掌握这几类学生基本情况,建立台账,安排教师跟踪开展结对帮教活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重点关注学生异常表现并跟踪查找原因,对可能发生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社会参与合力管控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防治离不开社会参与。为了加大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力度,实现人防、物防、技防在基层综治中的深度融合,甘南州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校园周边地区安全防范工作。

甘南州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公安部门每学期进校开展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问卷调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欺凌和暴力问题,采取防范措施并通知家长,进行跟踪防治,有效教育转化。

针对当地部分学生习惯携带刀具的现象,甘南州教育局联合当地公安部门制定印发了《甘南州学校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管理暂行办法》,赋予学校排查收缴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的权力,加大了排查收缴力度,清除了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滋生的一大隐患。

“为了充分发挥州教育局和各县教育行政部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专项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我们定期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全面开展校园周边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出租屋、图书音像店、流动摊点及各类娱乐场所。并协调公安部门,在学生上下学、课余及周末等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坚持进行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最大限度地净化校园周边社会环境”。甘南州教育局安全管理科科长程辉介绍。

此外,甘南州还建立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专项组成员单位与辖区学校定期交流研判机制,教育、公安、文化、司法等部门每学期联合进行1次“问题”青少年群体活动动态研判,组织学校排查学生欺凌和暴力隐患苗头,及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全面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治体系。

加强宣传依法治理

防控校园欺凌和暴力,需要依法治理,尤其是明确法律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法律法规教育。近年来,甘南州上下加强了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防治的法律宣传工作,从法理角度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利用学校校园网、校园广播、电子屏、标语、宣传栏、橱窗、黑板报等,坚持向广大师生宣传典型案例及有关法律知识,宣传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危害和恶劣影响,形成了校园反欺凌、防暴力的舆论压力和震慑力,警示学生加强自律。

同时,举办家长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和放假前,各学校都举办家长培训班,给家长讲授一些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防治方法,阐明学生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后家长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切实增强家长的监护人意识。指导家长加强家庭教育,科学管教孩子,不放任自流,不简单粗暴,注重孩子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全面掌握孩子思想动态和日常活动情况,防止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紧密围绕《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法制教育。联合司法、检察部门每学期高质量地开展一次“法治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懂得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行为底线,消除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责任的错误认识,逐步树立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我们结合典型案例,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集中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专题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活动、校报校刊、观看视频、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在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甘南州合作二中校长宁世才说。

除了宣传、学习、引导,甘南州还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审判等活动进行警示教育。州教育局、各县(市)教育局联合司法部门在全州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选取近年来全国各地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典型案例,进行模拟审判,取得了较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突出德育紧抓心理

《意见》提出,要通过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通过深层次分析那些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学生的性格品质,结合教育实际,可以得出结论:重塑思想道德观念、矫治不良心理问题,是防止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基础性工作。

为此,甘南州宣鞑棵糯头发挥职能优势,组织人员编写了《我学习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手册,免费发放到全州各学校,指导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不恃强凌弱,不自暴自弃。

同时,各学校还紧密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专业心理教师缺乏的现状,甘南州全面加强了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逐步为乡镇中心以上各学校至少培训了1名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调配师资,组成心理咨询辅导队,深入县域内学校巡回进行心理辅导咨询活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积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质。

在寄宿制学校逐步推行“问题学生”家长入校陪读教育制度。对个别累教不改的“问题学生”,学校通知家长入校进行阶段性陪读,协助教师教育转化学生,直至学生思想认识有彻底转变方可结束陪读,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成效,大大减少了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

各学校每学期集中开展公序良俗和传统美德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宣传校园团结友爱、和谐共进的优秀事例,引导学生知礼仪、明是非、懂规矩、守法律,自觉践行和发扬温良谦恭的传统美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化解矛盾纠纷。

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篇2

关键词:校外暴力;校园防治;校园安全

一、校外暴力侵入校园的形势严峻

近些年来,校外人员持械侵入校园,伤害学生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譬如仅在2010年3-4月间就连续发生多起:2010年3月23日7时20分左右,在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门口,男子郑明生手持砍刀,连续砍伤砍死13名小学生,其中8名孩子死亡,5名孩子受伤;4月12日16时30分左右,广西合浦县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发生凶杀事件,2名死者中一名为8岁小学生,5名伤者包括两名小学生;4月28日15时左右,一名男子冲进广东湛江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持刀砍伤16名学生和1名教师;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一名男子持刀冲入幼儿园,砍伤32人,包括29名幼儿、2名教师、1名保安,其中5人伤势较重,有生命危险。面对如此多、如此严峻的校外暴力侵入校园,制造校园惨案,我们不得不重视。

二、校外暴力侵入校园的特征

1.行为后果特别严重。不同于学生之间简单的打架斗殴等常规暴力形式,校外人员侵人校内实施暴力一般都有明确的杀害学生的故意。由于加害人往往携带凶器,而学生的防卫知识和能力相对欠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通常都会造成大量学生、老师伤亡的恶性后果。且由于加害人自身往往赔偿能力有限,政府亦没有建立相应的补偿救助机制等,被害家庭得不到相应的赔偿,不得不面临人财两失的后果,被害家长的心理也得不到相应的救助和安慰,往往容易激化一定范围内的矛盾,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2.侵害主体具有特殊性。首先是社会失意群体的侵害。社会失意群体是指那些“遭受生活挫折后无信心希望、无法纪意识、无精神信仰”的群体。这个群体呈现出“四零”和“三无”特征。“四零”是指他们集中产生在40多岁这个生活负担较重、利益诉求和维权意识较强、改变生存现状能力较弱的年龄段。“三无”是指生活状态呈现出无希望、无法纪、无信仰的特征。一旦事业无成、家庭败落、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自认为遭受司法不公、官员腐败、分配不公,受到打击而投诉无门时,失意群体对未来生活更容易产生绝望情绪进而有报复的举动。①其次,校园青少年同侪团体的侵害。同侪团体,是指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方面相近的平辈团体。在校园外来暴力研究中,同侪团体的侵害主要表现在辍学或已毕业学生,特别是以其为主要成员,与在校学生共同结成的校园帮派对在校学生的侵害。校园帮派是指“学校学生组织或者加入,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有较为明确的为首者,从事集体或者结伙性暴力行为或者集体或者结伙为后盾的个别暴力行为的群体”。②不管是辍学或已毕业学生,抑或是在校学生,因其共同的负面或偏差行为,容易被贴上“问题少年”或者“边缘学生”的标签,被社会否定而产生的彼此认同和命运共同感,极易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因此,他们极易结合在一起形成团伙或青少年帮派。他们虽然离校而成为校外人员,但他们往往与在校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之以往的学生身份以及对学校环境的熟悉,使他们能够轻易出入校园,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欺侮在校学生,扰乱教学秩序,威胁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校外暴力侵入校园的防控措施

1.学校应强化防范措施。学校作为被攻击的直接主体,为了提高学校自我保护能力,保证校园安全,各地纷纷采取了相关保护措施,增强学校及周边地区的警备力量,更新警备手段,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保卫学校师生的安全。譬如,北京市西城区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及校外机构配备了近200个警用钢叉、防割手套等安保工具;河南全省小学、幼儿园推行学生接送卡,家长持卡接送孩子;合肥市要求学校必须在校门口设置监控探头,监控数据存储时间不得少于30天;盐城市对进出校园人员逐一检查等等。

2.加快学校教育转型。学校作为未成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不但应该加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而且也应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进行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进行各种安全模拟演练和实践,提高学生自我防范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学校领导和老师也应转变思想,给予安全教育足够的重视,开展各种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知识。

3.尽快出台《校园安全法》。目前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学校安全的法规和举措,但这些规定效力层次较低,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只是办案的具体规定;关于校园安全防护的规定相对滞后、缺乏系统;关于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对防治校园暴力的责任确定不够明确,缺乏专门关于校园安全防护的规定。法律的生命是经验,是社会需求的压力③。我国通过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增强在校学生合法权益保护规则的可操作性、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规范校外人员出入学校制度、整合校园安全防护的各级力量、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构建专门和系统的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的长效机制和管理办法,有利于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缓解校园安全防卫的严峻形势,维护校园安全。

4.政府应直面问题。我国的校园暴力现象正日益恶化和严重,校园安全防范形势日趋恶化,但官方主管部门为冲淡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责任,淡化校园暴力现象的严重性,基本用校园安全事故代替,将校园暴力“事故化”④,教育部门也对此奉行“鸵鸟政策”⑤。强调面对现实是为了更好的改造现实,政府及相关部门只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可能制定有效的措施和规定,争取各种支持和资源。为避免校外暴力侵入校园事件的再次发生,构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环境,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校需要正视日益恶化的校园安全形势,提高全社会对校园和师生人身安全的认识,构建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系统防护工程,将校园安全问题纳入到综合治理的范畴当中,形成全社会保护青少年成长的合力,化解各类矛盾,消灭校外潜在安全隐患,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校园安全、校园暴力及防控研究”(2012Z110)

注解:

①消融社会“失意群体”[J].望新闻周刊,2010(32):16.

②王鹰.创建安全的学校――学校安全管理与法律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9,179.

③苏力.关于能动司法[J].法律适用,2010年第2-3期,第10页.

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篇3

一、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从西方国家应对校园暴力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来看,处处体现了可操作性原则。例如,美国制定了—系列较为完善的安全计划来保障校园安全,这些计划包含了上至教育部,下至学校的全套内容。《保护我们的孩子:行动指南》(SafeguardingourChildren:anactionGuide,2000)为学校制定和完善本校园的安全计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依据,从而降低校园暴力,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二)全方位强化原则

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要体现在全员、全面、全过程。在此教育中,力求全员参与,而不仅仅是高校部分管理人员的参与。要加强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度和应对校园暴力的方式方法,将此部分内容纳入全校安全教育机制中,完善高校安全教育机制和体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氛围;校园安全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持续开展,要始终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中,且应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三)动态开放原则

应对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的各构成部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同时由于各构成部分作用的关系,使高校的安全教育机制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中。因此,机制需要不断创新以顺应时代要求。学校在先前的公共安全保卫工作中形成的“铁桶式”办法,确实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学校公共安全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好这些新问题就要解放思想,求新求变,努力将安全教育机制由“静态式”转为“动态式”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H因此,应对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也应把握动态开放的原则。

二、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体系的构建

(一)校园安全预警机制

1.引入风险评估,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前无任何征兆,了解和掌握这些征兆可以预防校园暴力,从而降低校园暴力发生的概率。学校还可以通过对那些有暴力倾向或暴力特质的学生给予行为或情感上的帮助来降低校园暴力事件。2002年美国教育部提出学校可以引入风险评估体系以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降低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事实证明,风险评估(threatassessment)作为一种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新方法,它可以大大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因此,我国可以借鉴此方法预防校园暴力:

(1)学生的暴力行为是可预测的。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构建信息报送机制;家庭、班级、同辈群体、特殊事件等因素是可能导致暴力行为产生的因素,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2)收集证据的来源应该多样化、合理化。学校可以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积极关注以加强监督与引导,但对这些学生的怀疑必须是有理有据的,否则对该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利用资源,如学院班级、学生工作、保卫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多方面收集证据和提出处理意见。

(3)风险评估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学生会有暴力行为和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可以采用什么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和解除风险。

2.重视对全体教师和管理者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和管理者技能

学校的部分教师和管理者因缺乏对校园暴力行为及危害的正确认识,常常容易导致低估校园暴力的发生和造成严重后果的程度。因此,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者对校园暴力行为及危害的认识,教会相关人员早期预警和干预技术。

(1)在学校应大力宣传“安全教育,人人有责”的理念,强调学校所有人员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并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议宣讲、自主研修等形式,对学校领导、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宿舍管理员等后勤服务人员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相关培训,使学校全体人员明确暴力行为的范围;了解校园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认识到校园暴力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2)辅导员、班主任需要了解观察学生的言行得失,重点关注过往有攻击性行为或言语的学生,了解这类学生以往攻击行为的出现情形。如这类学生对上学容易产生焦虑;身体常常有莫名伤痕;情绪容易不稳定等情况,教师如能及早发现苗头,及早关心关爱学生,平复学生的焦躁情绪和引导他们采用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其实是可以很好地逼止这类学生暴力行为的产生。

(3)教师可以在平时注重引导学生用理性、积极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发现,不良生活方式与校园暴力有显著相关。119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偏差行为和改正不良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暴力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明白暴力冲突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4)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留意学生夜不归宿、旷课、缺课情况。研究发现,那些喜欢旷、缺课和晚归、漏宿的学生参与校园暴力的可能性比普通学生更高。因此,教师需从缺席学生的行踪、学生是否有暴力前科和最近暴力违规事件的内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沟通,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校园暴力。

(二)校园安全保障机制

1.制定有效的校园暴力预防制度,营造安全氛围

借鉴美国学校安全防暴管理经验,学校应有相应的机构或部门进行系统的暴力防治的教育与辅导工作,并制定全套的校园暴力预防处理制度,从早期预警、综合治理和程序化处理三方面出发,对校园暴力进行专门防治:

(1)在未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之前,学校需建立校园暴力预警、综合治理机制。做好日常观察和了解学生工作;对容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较严重区域进行巡查;提供并告知全体师生在紧急状况或被暴力威胁时的求助途径,使学校能够快速处理暴力。

(2)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时,暴力处理系统应立即启动。学校相关部门需快速采取行动,妥善地处理暴力事件。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掌控和及时处理,必要时需要请求支援以确保危机的消除。

(3)在暴力事件发生之后,善后处理系统立即启动。善后处理系统主要应围绕恢复校园秩序、安抚师生心理和吸取经验教训等方面。事件快速处理结束期,学校应该对该事件作出详细说明,并通过曰常教育与训练告知全校师生学校在该事件中的暴力处理程序,增强全校师生对学校安全管理的信心。

2.进行文化防控,加强大众媒体的教育功能

不良影视作品、网络暴力信息和游戏对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和思想观念会带来巨大影响,导致许多学生产生暴力倾向,甚至认同了暴力文化。研究表明,文化防控是对暴力行为进行约束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亲和力强的特点。

(1)学校应大力倡导主流文化,使社会所提倡的评价标准和社会准则深入人心,从而减少暴力冲突。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生养性、礼仪道德、待人接物等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利弊。

(2)高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文化氛围,使暴力文化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例如,高校网络控制中心对暴力信息进行等级划分和屏蔽调控。鼓励学生举报暴力文化宣传网站,让大学生认识到暴力文化对人的身心伤害。

(3)呼吁大众传媒对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和采取传播方式的选择需慎之又慎,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校园安全教学活动机制

1.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又称品德教育或品质教育,是给学生明确地、直接地教授一套价值和美德(valueandvir-tues),以形成学生良好品格的教育形态,其目的是塑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在方法上强调榜样示范、明确区分正误、阅读文献、说服教育等方法的运用。H28美国是较早针对青少年进行的品格教育的国家,通过目的品格教育以减少校园中出现的少女怀孕、青少年吸毒、校园暴力等行为,大量研究显示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829我国一直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存在缺憾,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更是不为大学生所关注和运用,从而引发了许多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更甚至许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或言语伤害了别人,也有些学生不清楚自己正遭受着校园暴力的侵扰。因此,高校的品德教育中,可以将校园暴力事件的类型、行为表现、易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等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对校园暴力表现的认识度。将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等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内在修为,增强学生悦纳自己、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周围事物,并有强烈的公德心去服务社会等内容,可以丰富高校品德教育内容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从而降低乃至消除校园暴力的发生。

2.冲突教育

冲突教育是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建设性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冲突问题。美国为预防校园暴力在中小学推行详细的冲突教育,结果显示,接受过冲突教育的中小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商量”来降低冲突水平或解决冲突,愿意帮助同伴化解冲突,而且嘲笑同伴、绰号侮辱同伴等行为明显减少。目前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普及推广的针对校园暴力干预的情感认知计划(SeaL、patHSSecondStep:aViolencepreventionCurriculum),跟踪显示这些计划明显提高了学生社交和情感认知的技巧。学生发生暴力行为的频率减少了32%,学生展现自我控制的频率增加36%。因此,我国也可以在高校推行冲突教育,通过对冲突观教育、冲突解决策略教育、情感认知教育等内容,来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冲突及其影响,形成关于冲突的正确的观念和看法,教会学生如何采用策略处理冲突发生,并引导学生通过理论指导和实际训练,来合理整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消除或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

3.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和思辨能力,把消极、被动使用媒体的观念和行为转变为自主、自觉的观念和行为;鼓励学生接近并合理使用媒介,并积极参与信息的加工和传播,培养有社会理想的公民。08有研究显示,媒介对个体的需要、信念、价值观、智力、技能、理性和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9]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公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受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原本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更加复杂,BBS、博客、播客、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和网络购物等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消费观念等,许多因受媒介不良影响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在许多媒体频频曝光。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来降低和消除因不良媒介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以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媒体和辨认媒体信息。英国莱恩马斯特曼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18条原则和实施建议,他认为媒介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8目前,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

4.生活技能教育

生活技能教育是培养个体采取适应和积极的行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1016国际酒精研究中心(iCap)对南非和伯兹瓦纳的中小学生进行生活技能教育,经过4年(1996-1999)的追踪研究发现,与之前相比,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表现得更加自信,师生关系有了极大的改善,而恃强凌弱、辱骂他人以及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明显减少。ua17生活技能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能够较好地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

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篇4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28-02

我国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在不断进步,我国的校园规模和数量也日益壮大,作为学校理所应当地肩负着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任,然而复杂浮躁的社会情绪,使得校园正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特殊“关注”,社会种种矛盾无时无刻地冲击着校园。近年来,关于学生的人身伤害事故频频发生,而且性质日趋严重,涉及范围愈来愈广。2012年3月23日,福建省某小学发生凶杀案造成5人重伤,8人死亡;2012年12月14日,河南省某完全小学发生惨案,23名学生和1名群众受伤。接连不断的类似校园暴力的发生,政府和各地校园也做出相应的安全防范,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其效果不及预期设想,故对校园暴力频发的主要原因及其策略问题的探讨,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校园暴力频发的成因

校园暴力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其发生原因和加剧现象与学生自身的心理行为、家庭教育情况和学校教育管理息息相关,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心理学家王加绵认为,“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

1.心理脆弱,自我应变和救急能力差

在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自身心理脆弱,情绪波动大,特别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成熟,想法易片面、偏激,是非观模糊,遇到紧急的事件不能做出冷静的判断和恰当的行为,应变和救急能力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学生的单薄自身能力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2.家庭结构剧变,家长缺乏责任心

每个人的性格、行为、思维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人所接受的系统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家庭情况骤变引发教育情况转变。对于学生来说,一旦家庭发生变故,如父母离异、故亡、病残,家庭经济情况剧变,父母和学生的心理发生转变,表现为消极的心理反应,如:情绪消极、精神恍惚、恐惧焦虑、悲观自卑、对前途失去信心;社会行为上表现为回避、退缩、烦躁不安、容易激动,甚至伴有攻击。这些情况若得不到及时的修正,学生的教育情况也会随之发生一些质的变化。

第二,家庭教育缺乏合理方法。部分家庭中的家长责任心不强,对子女缺乏沟通,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如:(1)过度溺爱和放纵子女,无度的欲望满足,是非不分,一旦其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家庭之外扩张到学校及社会,极易诱发校园暴力等严重不良行为。(2)随意打骂、棍棒教育,是有些家庭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容孩子解释事情的缘由,一律棍棒打骂,增加孩子的逆反、厌恶和痛恨社会关系的情绪,把家长的“风气”传染到校园和社会上。(3)放养式教育。工作繁忙的父母,无多余的时间与孩子沟通,即使发现缺点也没有过多的经历纠正,把孩子较早地推到社会中,任其发展,易被不良分子拉拢和引诱,产生犯罪行为。(4)“望子成龙型”。不顾孩子的发展阶段,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寄予过高的期望,若孩子做不到,父母往往会失望,打骂,责备孩子强迫其学习,愈发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和消极情绪,与父母形成对抗,引发不良后果。

3.校园监管力度不强,危机防范力差

学校对学生监督管理不善,制度不严,学校门禁管制的疏漏,不良分子或精神异常的人易乘虚而入。学校对“问题学生”不能及时排查或及时心理教育,轻学生个性培养,忽视学生社交技能、公德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为惨案发生埋下伏笔。另外,有些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进行分级、讽刺挖苦,增加学生心理压力。危机防范体系不健全,在我国法律中,目前还没有对校园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对学校内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也规定得不完善。

4.现实压力众多,媒体报道夸大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道德冲突、价值变异不断产生,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对现实生活状态不满意,“40后”、“50后”人员面临下岗,收入状况不佳,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部分人格不够健全,长期失业,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心理产生“人格障碍”问题,容易采取极端的行为,将罪恶投向了防范能力最弱的在校青少年,制造犯罪的轰动效应,引起社会的关注,报复社会。

多起校园暴力的发生,大众媒体狂轰滥炸式的报道,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激起了一种“示范效应”,为潜在的罪犯提供了一种额外的泄愤渠道,面临同样挫折和愤慨的同一类人,看到如此可以出头的情形,也会在其不经意间的暗示作用下受到鼓舞。媒体的报道起着警示作用,引导大众反思社会问题,然而对于潜在的罪犯来说,更可能激起其心底的罪恶。

二针对校园暴力频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人”,全面实施和谐的教育培养,实行综合治理,也就是说,要充分运用政府、学校、个人、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明确职责,形成校园暴力治理的合力。

1.切实发挥官方主体的决策作用,提出治理方案

政府建立防暴专门机构,领导和协调各校园暴力专项整治工作,建立校园暴力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成立危机防治小组、制定危机反应计划。这些工作可以积极调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恶性事件发生后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减少伤害。同时,我国应制定一系列校园暴力防治的专项法规,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防治校园暴力提供法律依据。

2.创建严密的校园安保系统

第一,建立严密的安全保卫系统。在教学楼、宿舍楼、餐厅、进出校园的交通路口、停车场等重点部位实施24小时录像监控。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调度保卫人员前往处理,提高安全保卫的效率。同时,学校要培训安全保卫人员,使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种危险情况。

第二,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学校应在师生中开展危机教育,普及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些常识,比如:躲避攻击、自救等,并开展相关的演习活动,锻炼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心理承受力及自救能力,这样可以极大减少伤亡和其他损失。

第三,加大德育力度与智育共进。建立健全德育规章制度,落实德育大纲,加强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学生理想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人格,改变部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所有教职工引导学生踏实走好每一步,扎实做好每一件事。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扬正气,弃邪风。

第四,开展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建立心理咨询工作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通过启发、教育等引导学生化解其焦虑、抑郁、迷惘、不安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老师应与学生交心沟通,对有暴力倾向、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排查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学会内心醒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完善,提高个人心理素质。

第五,整顿校园内外秩序创建美好环境。学校完善宣传教育体系,校园安全基础设施,与相关部门抓好流动人口管理,整顿校园周边的KtV、网吧、电玩厅等娱乐场所,扫除丑恶现象,将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的诱因降低到最低限度。

3.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自我应变和救急能力差,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身建设,培育其健全的人格,增强心理承受力,做到冷静客观,不怨天尤人,增强信心。加强个人社交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主动诉说内心的想法,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增强自我心理建设。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使他们学法、懂法,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真正保护自己。

4.创造和谐家庭,榜样示范教育孩子

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更需要关注心理变化,对已有不良行为的孩子以理性的方式沟通,使他们摆正心态和纠正心理偏差。与孩子开诚布公的感情交流,帮助其明确择友标准,使他们在健康的友谊中进步和发展。同时,父母应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自身行为,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孩子,以自己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为孩子树立榜样,感染和熏陶孩子,并树立其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5.结合社会多方努力,预防校园暴力发生

校园不是孤立的,外界环境对学校和学生无时不在的产生影响,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各部门应共同参与,整顿社会环境,宣传先进文化,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杜绝社会丑恶现象滋生、蔓延,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结束语

校园暴力频发是一个社会违法犯罪现象。它的出现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反映了社会机制运转过程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要防范和控制校园暴力,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社会的共同努力,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以降低校园安全的危害性,构建一个健康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邹宗峰、凌建勋、林汉生等.校园暴力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J].中国健康教育,2003(10)

[2]郑安徽.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肇庆学院学报,2006(6)

[3]汪宇峰.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1999(4)

[4]刘振华.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防治[J].湖湘论坛,2005(4)

[5]王加绵.校园暴力滋生原因来自多方面[n].中国教育报,2002.1.27

[6]蔡芳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梅志罡、汤志超.中学校园暴力:社会化视角的透析[J].青年探索,2007(4)

[8]黄广明.校园惨案再反思:校园安保应为长效机制[J].南方人物周刊,2010(16)

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篇5

一、校园暴力及其危害

1.校园暴力的内涵

校园暴力是近年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校园暴力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间或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因此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的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2.校园暴力的危害

近几年的很多媒体已经披露了我国数起由于同学的长期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学生出走乃至于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教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处理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学校、家长才会得知,才会进行处理。那么在学生受害期间,受害学生必然在学习、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响。简而言之,校园暴力的危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于教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

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1.学生方面

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法律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

究其原因,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学生面临的学习、升学、就业等多重压力,教师对学生的暴行,学校对校园暴力事件处理、简单粗暴等,都是造成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根源。

在竞争激烈、信息庞杂、消费多元、家庭结构失调的现实生活中,社会对校园的影响日益加剧,不可避免地使之在一定程度上烙上了成人社会的某些阴影,学生纯洁的心灵留下一些灰色的空间。某些家长“有钱便是娘”“有权决定一切”的言传身教,“惯子如杀子”的溺爱,单亲家庭薄弱的管教和心理疏导;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社会小青年的滋扰,学校监管不力等,都是造成校园风气不正的原因。轻者如作业、班干部贿选、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重者则发展成拉帮结派,崇尚校园暴力,甚至酿成悲剧。

中小学生往往面临着学习、升学、未来就业、经济比照、人格贬低、被孤立、被强体力者欺负、校园内帮派势力、家庭及社会暴力等多重压力,而他们本身又具有好奇、敏感、心理褊狭、好占上风、爱模仿的性格特点。当受到班级小霸王、“少年黑社会”的欺诈、“剪径”后,不少孩子稚嫩的心灵不足以辨别事件的性质,不足以承受思想的重创。一方面自尊、自卑交织,不敢说与家长、教师;另一方面默默地将屈辱、“愤恨”发酵,将自身遭遇与影视情节相对照以寻找出路。当再次面对“”时,有的继续选择做“沉默的羔羊”,有的头脑一热,不惜“以暴抗暴”……当孩子们发现“暴力决定一切”的“黑道原则”可以解决矛盾和冲突后,哥儿们义气、“拜把子”,便顺势滋生,原来的“弱势人群”很容易地变成了“高危人群”。

2.教师方面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可忽视。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重要,没有身心健康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的进步。教师对学生的暴行不容忽视:最近发生的12岁小学生考试漏做题,教师指使同学殴打致残;上课说话令女老师生气,全班被喝令互相打耳光等,这一切,无疑使学生受到了身心伤害。校园暴力事件偶然发生,学校重视不够,处理软弱,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身心健康。面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的校长重智轻德、息事宁人,教师睁眼闭眼,轻描淡写,不仅使教育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及形象严重受损,而且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阴影。

三、校园暴力防治的具体措施

1.家庭

家庭功能的健全发挥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未成年人树立良好人格,顺利完成社化过程的先导。校园暴力的家庭预防应做好以下工作:(1)父母应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做孩子的表率,以免对子女产生消极影响。(2)父母应以科学、文明的教育方式教育塑造子女,既不能一味迁就、过分溺爱,也不能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更不能打骂相加,实施家庭暴力。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培养其健康的心性。(3)父母要经常引导孩子、关心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其有一个民主、健康、安全、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4)父母要规范子女的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观察、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力。一旦发现他们有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遏制其继续发展。(5)父母还应该培养子女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使子女培养起高尚的情操,精力得到合理的释放。这些积极的爱好能强化子女的成就感和自尊心,建立起健全的人格,从而消除暴力隐患。(6)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引导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保障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长。

2.学校

学校作为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阵地,自然是预防犯罪的重要防线。为了把校园暴力犯罪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做好以下工作:

学校必须转变智育为上的传统教育观念,应针对青少年的喜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建立健全的德育机制和标准化德育评价体系,真正将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以生命价值、女生生理心理和防范暴力教育为重点,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卫能力。还应充分依靠当地党政和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健全法制副校长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让学生自觉远离暴力。

关注教师心理,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要合理,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并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打造一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安排心理辅导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加强学校管理,抓好校园安全稳定预案的制定和落实,建立检讨奖惩制度;关注学生交友情况,开展帮教活动,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健全校园安全稳定第一责任人制度和学校保卫组织,主动保持与警方的联系。

学校要通过家长定期联系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加强与社区、与工青妇等组织的联系,建成以学校为主导、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育人网络。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致力于培养高尚的校园精神和良好的校风,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即使少数行为不端正的学生,也会自惭形秽。

通过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分散学生注意力,规范学生行为,宣泄学生压力,疏导学生精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提高思想水平,净化灵魂,规范自己的言行。

3.社会

社会因素是校园暴力发生的直接外因,社会对校园暴力的防治应担起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各级政府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力度,同公安部门全面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切实解决青少年帮派问题,建立防治校园暴力的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和协调校园暴力专项整治工作,使政府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功能互补,形成防治校园暴力的合力。

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制、预警监测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督导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快预防青少年犯罪长效机制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地方党政领导进一步的关心重视,提高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水平。

教育体制的改革要加速进行。应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对教学设备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力求不同素质学生的合理分配,尽量减少因学校设施、教师水平、学生素质较差的“第三世界”学校的数量,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保障机制,特别是重视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学生的社会保障,从源头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坚决贯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和完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局面,净化社会环境,整顿文化娱乐场所,抑制暴力文化传播,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增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多建一些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设施,使其有释放充沛能量的地方,减少青少年进入一些不宜进入的场所的可能性。

社会公益团体如妇联共青团或其他社区团体应帮助破碎家庭孩子,帮助问题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矫正其不良行为,端正其不良心理等。

社会还应加强有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政府决策和家庭与学校教育提供指导以及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有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建立因校园暴力而受损害的家庭的法律救济。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级教育防范网络。面对在校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的严峻事实,防范校园暴力,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级教育防范网络,是防范校园暴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抓好常规管理,用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舆论导向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各职能部门应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要做到三者联动,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起强有力的社会、学校、家庭三级教育防范网络,才能更好地防范校园暴力的发生。

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篇6

一、高度重视强化责任积极肩负起保障学校安全的政治责任

科学发展,首先是安全发展;和谐社会,必须是平安社会;以人为本,就是以生命为本。同理:和谐校园,必须是平安校园;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安全为本。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命题。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工作却极其复杂。作为一名教师、一位校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学生在暴徒的尖刀下丧命,这是一件极其痛苦,极其悲愤的事,失去一个孩子就等于粉碎了一个家庭。因此,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应该是全体教师和所有校长的第一责任,我校立即组织开好三会:即全体班子会、全体教师会及全体学生会。成立了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细化责任;成立了学校巡逻队;成立了家长志愿者;研究制定了应急预案,并在上周一进行了演练。校长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带班巡查,亲自检查过问,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发现漏洞及时完善,决不放过、漏过任何一个隐患。对重视程度不够,落实速度不快,控管措施不力,应对预案不实酿成校园暴力入侵恶性事件发生的,将严肃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

二、周密部署严密防控有效应对暴力伤害师生事件

1、积极联系公安部门,加强校园警力部署。我校已与丛东派出所协商,建了警务室,借助派出所警力配合学校巡逻队在学生上学、放学等高危时段维持秩序,应对可能发生在校门口或校园内的暴力犯罪事件,将暴力伤害师生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2、配足配齐人员器材,提高专业防暴技能。我校聘用年富力强、有一定的安保经验且能有效应对暴力事件的3名保卫人员。学校警卫室配备了防暴钢叉、铁棒、石灰粉等专业防暴器材,提升保卫人员的防暴能力。

3、把好校园出入关口,加大校园控管力度。我校校认真执行门卫24小时全封闭值班制度、校园巡查制度。学校校门外悬挂醒目的“告家长书”警示标牌。学校来访人员进校除需办理登记手续外,还需对应的领导、教职工来警务室将来访人员接入校内,杜绝流浪人员和陌生人员进校。对校园进行全天候巡查,发现可疑人员和陌生人员立即询问,非正常手续进校的人员要立即将其驱逐出校,严防校园滞留外来人员。上课期间学生外出时,需班主任亲自到警卫室说明情况,接应人员应出具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证明其与学生关系,在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将学生带出校园。学生提前到校时应准许其进校,坚决杜绝大量学生家长在校门口聚集等待打开校门的现象,不给施暴者可乘之机,我校在校门口和校园内安装视频监控,对学校实行有效监控。

4、提高防暴应急技能,家校合作有效应对。我校在应对暴力侵害时的逃生、自救、互救等技能教育纳入应急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法制辅导员系统讲授、现场演示等方式对师生进行防暴和反劫持知识教育,切实增加师生应急意识,提高应急技能。我校在上周五召开全校家长会,通报近期全国发生的几起校园入侵暴力事件,宣传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学生上、下学时家长全程接送,为避免人员拥挤,我校采取了低、高年级实行错时放学制度。

5、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减少涉校犯罪行为。我校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文化、城建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治安、交通、文化和生活环境整治,主动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学校周边治安、文化、饮食、交通和城建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给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专项整治提供信息,切实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从源头上减少涉校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三、举一反三综合整治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我校在做好应对校园暴力入侵工作的基础上,还积极拓宽安全管理工作思路,努力做好其他各项安全工作,确保学校安全。

1、定期收缴管制刀具。我校高度重视管制刀具收缴工作对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性,做到专班负责,定期收缴,且保证收缴彻底。学校在收缴的过程中进行了拉网式大排查,做到不落一班、不漏一人,防止学生相互转移管制刀具。对于已收缴的管制刀具,要登记造册,明确刀具的主人、来源,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以求妥善处理。

2、扎实整改安全隐患。我校认真排查教学楼、学校围墙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周边城建设施中的安全隐患。我校北墙外的高层建筑是一个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在上级部门的协调下与施工单位协商搭建了安全防护棚。

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篇7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暴力;班主任;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72-01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安徽怀远一名小学副班长借检查作业和背课文之机向同学勒索财物并逼迫吃屎喝尿;重庆渝中区一名初中学生遭十多名同学围殴40分钟后死亡……这些中小学校的校园暴力事件,深深刺痛了人们的神经,一时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为何近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神圣的校园貌似成了腥风血雨的"江湖"。虽然事情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原因却不完全在他们那里。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社会都负有一定责任,其中学校负有重要责任。中小学校是教育未成年学生的重要场所,而班主任作为学校最基层、最具体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影响深刻且巨大,也是最了解班级学生的各种状况的教师,对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那么,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哪些措施防校园暴力事件呢?

1.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同时,处理问题往往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和冲动性。因此,对待同学矛盾容易走极端。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班主任可以通过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知法、守法、尊法、用法,懂得违法的后果,知道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应该通过合法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绕开家长和老师,采取暴力解决。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班级法制教育。

1.1定期开展召一次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法制教育班会形式是多样的,或者是教师普及一些和学生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的影片;或者是让学生编演一些自己喜欢的校园剧,让学生在编演和笑声中学到法律。在教育中,班主任特别要帮助学生分析暴力解决问题的危害性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

1.2针对初中生接触互联网较频繁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工具渗透法制教育,把互联网作为宣传法制安全教育的新阵地。例如,建立班级QQ群,假期及时法制安全信息和校园暴力事件处置情况等;建立班主任个人微博和博客,及时更新法制安全信息,及时点评一些案件,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让学生充分认识校园暴力对他人和自己的巨大危害性。

1.3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邀请校警或专业法律人士来作法律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等,让学生对法律的体会更加深刻。

2.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要避免校园暴力,班主任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比如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以下几方面:要谨慎交友,避免结交有不良习气的朋友,更不要因为哥们义气加入犯罪团伙;上学时不要带太多零花钱,平时不炫耀、不露富、不轻易说出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平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遇到小矛盾小磨擦,不要太冲动或者意气用事,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可互相拉帮结派;大多数学生遇到勒索就会乖乖给钱,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找来了解情况时,也不敢出面作证,这种软弱的态度无疑助长了施暴者的,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如遇校园暴力,学生该学会机智自救,要沉着冷静,拖延时间,切勿与对方碰硬。同时,被施暴后,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或老师,并及时报案,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宽容谦让的良好品质

一个班级之所以会出现暴力事件,和班级的团结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该多关心班级的团结问题,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让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学生团结了自然就不会出现矛盾,班级就和谐了。

另外,现在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为严重,往往不懂得去宽容谦让,尊重别人。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宽容谦让教育。例如利用身边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这样,我们就会减少无谓的摩擦,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也要善于运用宽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个别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使其最终改正错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

4.对"问题学生"积极沟通,加强人文关怀和家校共同教育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往往都是"问题学生",他们可能在平时就存在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成绩较差,或父母离异,或迷恋上网,或性格缺陷,或交友不慎等。我们不难推想,如果对这类学生失去信心而放任自流,那么,他们除了给自身的前途带来问题,同时还可能给班级、给他人、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

在健康的班级里,问题学生是孤独的,他们的思想感情得不到理解与共鸣,他们的心理往往是焦虑烦躁的,尽管有时他们看起来相当平静。所以,对"问题学生",班主任必须积极沟通和加强对其人文关怀。首先,跟这类学生沟通,一定了解他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内心需要,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思考问题,让他觉得班主任真的是为他好,觉得班主任真的跟其他老师不一样,这样学生才会领情的。其次,与这些学生沟通还要把握好契机和采取恰当的方式。最后,对其实施教育,当然还需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班主任可先与家长沟通达成一致后,再采取相应措施协同教育,效果也更好。

5.多方收集信息,在暴力事件未发生时积极预防

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篇8

关键词:校园暴力;预防;德育;校园安全

中图分类号:G621;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12-02

所谓校园暴力,就是对校园师生身心造成重大伤害的暴力行为。生活中,它离我们似乎比较远,但是只要在媒体上出现,便又离我们很近。它严重影响了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给学生身心健康及校园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文章对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进行相关研究。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校园暴力逐渐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残忍化等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校园暴力有如下的表现形式。一是校园内的隐性微小暴力,比如经常对同学吐唾沫、辱骂同学、用手拍打、用脚踢等。二是“突发身体伤害”暴力事件。施暴学生大多为“问题学生”和“辍学流失学生”,有时表现为团伙施暴。三是校园周边环境不安全,存在“不良青少年在学校附近殴打学生”的社会暴力事件。

(1)教育责任:学校需要认真反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课堂上渗透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学生感恩社会、团结友爱、热爱集体,以及与人为善、帮助同学、注意安全。但是,单调空泛的说教效果不太理想。平时,教师们忙于钻研课堂教学改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忙于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检查,而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够,未能有效促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2)家庭责任:家庭教育问题突出。多数施暴者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孩子内心的道德意识、控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非常差。家庭教育的问题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家庭结构缺陷,单亲家庭或是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与家长缺乏沟通,导致心理不够健康。二是家庭缺乏和睦,孩子冷漠、压抑、孤独,容易冲动。有关研究显示,不被重视的孩子和经常遭到虐待的孩子,在成人之前实施暴力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同龄孩子。三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式,特别是父母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的教育模式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各种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部分孩子不愿诉说内心的委屈,默默忍受,长此以往,形成心理上的偏执和性格上的孤僻,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同时也有可能变为施暴者。

二、预防校园暴力的相关策略

(1)学校的责任在于预防,主要措施是“教育、管理和关爱”。预防校园暴力,学校是主阵地,重点要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管理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的课间管理,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管理。同时,要重点做好问题学生和弱势学生的关爱工作,消除校园暴力的主体和对象。1)重点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法制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法律知识进课堂,通过开展“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校园普法剧”“模拟法庭”等法制主题教育活动来打好基础;第二层是严肃校规校纪,在创新有效的激励机制之上,开展智慧的惩戒教育,让学生从小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内化为纪律意识;第三层是引入司法部门开展现身说法的教育,让穿着警服的司法人员进校园给学生讲实例,让学生体会到违法行为不可触碰,对法律产生敬畏感。2)关爱问题学生和弱势学生,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期。预防校园暴力,最重要的是抓好施暴者的教育、受暴者的爱护工作。一是学校建立问题学生信息库,设立班级、中层干部、校级领导三级关爱体系,时常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关爱、扶助,并重点教育他们“做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引导他们感受被欺负同学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乐于帮助同学,正确认识友谊的含义,做一个阳光健康、受人喜欢和尊敬的学生。要经常开展主题班队会和专题体验教育活动,并安排一些服务类工作让他们去做,时间久了,他们便会成为同学们眼中可爱的人。二是对校园发生的欺凌事件要及时记录,并通过布置学生写心情日记的方式和每天早晨班干部向教师汇报班里动态等做法,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3)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特殊的家长,会带出特殊的孩子。在家长学校,通常只是用集体讲授的形式进行说理式教育,效果不佳。每个班都有一些比较另类的家长,其语言和行为方式可能有时比较极端,教育也不得法。因此,教师可利用QQ群或微信圈,以文字、图片、视频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教育引领。一方面,通过表扬优秀家长,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将存在的教育问题客观地指出来,提醒家长修正自己的教育态度。还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在信息群开展“拼爹”之类的专题讨论活动,并在班级里开展拼家长有多关注孩子、拼家长多有才气、拼家长多么支持老师的工作等活动。这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引导家长交流情感,传递民主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快捷方式也可让家长及时将心中的情绪宣泄出来,及时化解矛盾,优化亲子关系,形成正能量。

(2)家长的责任在于“呵护”,主要措施是“表率、引导与沟通”。1)用温暖的家庭环境呵护孩子。一是杜绝家庭暴力,因为家庭暴力影响着孩子的暴力意识;二是单亲家庭的家长一定要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日常情绪和在校表现;三是父母切忌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要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四是家长要审视并矫正自己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用和谐友爱、宽容大度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孩子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力。2)用榜样与沟通的力量呵护孩子。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做好表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所以,父母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在家里要重视教育方法的终身学习,要多读书,通过言传身教自觉做孩子成长的表率。其次,要多与孩子和老师沟通,掌握孩子的动态。要引导孩子学习如何理性地解决问题,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必须寻求同学、老师、父母的帮助。同时,还要教育孩子不去欺负其他同学,要用爱心与人交往,这也是对自己孩子的一种保护。3)家长要严格控制孩子对网络的使用。要随时掌握孩子的网络使用状态,引导孩子文明上网,严防学生效仿虚拟网络中的一些暴力行为,严防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进入孩子的视线,并教会孩子辨析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3)政府的责任在于“保护”,主要措施是“法治保障、实施关爱”。1)优化学校警务工作站职能,保护好校园安全。一是政府要积极保障校园安全,重视“一键报警”设施是否畅通。学校是弱势群体,是人员密集场所,每所学校都必须有畅通的“一键报警”设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二是加大对闯入校园实施暴力行为者的惩治力度,凡进入校园殴打师生者,均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视情节轻重处理,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三是完善立法,加强对施暴者的惩戒。通过修法、释法或制定“校园安全法”,形成一种威慑力。2)建立社会关爱体系。家庭教育若出现问题,仅靠学校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政府来进行解决。可设立“家庭教育爱心基金会”,启动“家庭教育提升计划”;还可由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作为实施主体,学校进行配合,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针对“特殊家庭”“问题学生”的关爱活动。通过“阳光你我他”普查活动,广泛关注各学校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积极寻求多种方式化解他们心中的矛盾,确保学生都能遇事冷静,做一个团结友善、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三、结束语

有效地控制校园暴力,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对部分学校的调查和相关部门的走访,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特点和危害,有针对性地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认为学校的责任在于预防,主要措施是“教育、管理和关爱”;家长的责任在于“呵护”,主要措施是“表率、引导与沟通”;政府的责任在于“保护”,主要措施是“法治保障、实施关爱”。

参考文献:

[1]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7(03).

[2]吴桂翎,辛涛.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特殊教育,2009(06).

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篇9

关键词:校园暴力;根源;防治

中图分类号:G717?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89-02

当前,随着中等职业学校门槛的降低,一些“问题学生”涌进校园。他们思想混乱,有着严重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引发出诸多校园问题。其中,校园暴力已越来越突出,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学校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与特点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校园暴力已不是某所学校的“专利”,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打独斗,也有群殴群闹;暴力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校内发展到了校外;暴力的手段触目惊心,从拳打脚踢演变为刀棒相向。更为严重的是,暴力的目的性越来越强,策划越来越周密。有这样一个案例:两学生发生口角之争,事后,甲邀约“铁哥们儿”周密策划后对乙实施殴打,并要求其买烟买酒“赔礼道歉”。之后,乙没有“赔礼”,甲和“铁哥们儿”又再次对其殴打,直至东窗事发。校园暴力具有反复性,相似诱因引发的打架斗殴反复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许多校园斗殴事件都只因口角相争等小事引起,并且屡治不止。但是,校园斗殴又没有明显的周期,两次斗殴间隔有时较长,有时又较短,甚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二、校园暴力的根源与诱因

1.根源。学生的暴力倾向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而是家庭、学校、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问题家庭易造就问题学生,许多有暴力倾向的中专生来自问题家庭。从小在打打闹闹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丝毫没有安全感,他们往往采用极端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和反抗。在与同学的争吵中,他们第一次用拳头表达了对家庭的反抗,并认定这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方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部分中学教师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偏爱好学生,而对“学困生”较冷漠。在多次教育无果的情况下,他们的教育方式变得简单粗暴,这强化了一些“学困生”的反抗意识。在学习上不能体验成功,做个“大哥大”、“大姐大”也颇有“成功感”。在家庭、学校得不到较多关爱的学生,往往会寻求“避难所”,网吧、录像厅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他们沉浸于虚幻的世界中,暴力、色情影视内容充盈着脑海,反复强化着“拳头解决一切”和“帮派”理论。

2.诱因。经调查,引发学生斗殴事件的诱因主要有:①口角相争。因鸡毛蒜皮小事发生口角,最后发展为大打出手,这种斗殴事件占很大比例。②恋爱纠纷。中专生谈恋爱基本处于无知状态,因此,常常因“失恋”、“三角恋”等发生斗殴事件。③酒——催化剂。许多斗殴事件发生在学生喝酒之后,这说明酒起到了催化作用。从医学角度解释,血液中乙醇的浓度达0.04%,人会变得力气异常大,狂暴无礼。④别人挑唆。有的学生本来不敢打人,但受到别人挑唆,如“你不是男人”、“去打他我替你撑腰”之后,便把拳头打了出去。⑤学生。由引发的斗殴事件也经常有发生。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与治理

校园暴力危害性大,易引发安全事故,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同时,校园暴力破坏育人环境,给广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斗殴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

1.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在学生发生打架斗殴前,思想动态是有较大波动的。若我们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就能将许多斗殴事件扼杀于萌芽状态。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从细节抓起,教会学生礼貌待人,学会与人沟通。重视学生间的小矛盾、小摩擦,及时解决口角之争等看似很小的事情,因为这类小事极易引发斗殴事件。

2.加强学生法制教育。青少年在花季年龄容易染上江湖习气和暴力崇拜,但大多数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并不认为他们对同学实施暴力是犯罪,甚至将这种行为作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一种能力。因而,对施行暴力或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施以心理上的矫治的同时,还必需加强法制教育。怎样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呢?一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采取法制讲座、法制竞赛、法制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与利用校内外、社会上的法制教育资源,落实法制教育。二要优化法制课程,提高教育实效。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法律》课,但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为了考试而学,无任何实效。因此,优化现行教材,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才能出实效。三要注重家长素质的提高,实现共同育人。学校有必要在家长中开展普法教育。可通过发放普法资料,开设家长法制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家长通过学法,提高了法制意识,增加了法律知识,又可促进学生学法,从而实现家校联动,共同育人。

3.整治校园小团伙。校园小团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正常现象。一般价值取向一致的人更容易靠近,从而结成小团伙。他们有的由同班学生结成,有的跨班集结。如果小团伙集结是为了学习、生活上相互照应,这是好事。如果单是为了吃喝玩乐,那就是坏事了,并且存在许多隐患。经调查发现,后者打架斗殴发生率相当高。因此,这个群体应当重点整治。整治校园小团伙,应以引导为主,整治结合。我们要随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分析他们的价值取向。好的方面充分肯定,坏的行为及时纠正,逐渐地将他们引导到正当的团结、互助轨道上来。如果一味地强行拆散,往往适得其反。班内要重视小团伙,也要用好这个小团伙。可以安排他们帮助集体,做好人好事,并随时给予强化。整治要有针对性,不能每个小团伙成员都拿来整治,而应重点整治“领头人”,正所谓“打蛇打七寸”。整治要掌握时机和火候,做到“有理、有据、有节”。

4.注重本质也需注重现象。调查学生打架斗殴事件会发现,一些斗殴事件属于“连环斗”,即相互斗殴的学生在事情处理后不久,又再次发生斗殴。在问及事件挑起者时,他往往会说:“处理不公平,我不服”。这给我们警示:斗殴事件的处理一定要除根,不能留有后遗症。我们常以事件的本质作出处理,这无可厚非。但许多学生认为不公平,因为他们追溯事件的根源比我们更深远。有一案例,甲因出手打乙受处分后不久,又再次出手打乙。原因很简单,因为乙以前打过他,并且没有受到处分。

处理这类事件确实很棘手,但我们真的需要“翻石出蚂蚁”。有时,我们要注重本质,也需要注重现象。不帮助学生分析透现象,学生就无法理解本质。对于特殊的学生群体,有时,我们也需要“旧账新算”,但需把握算的尺度。

校园暴力的防治,没有药到病除的良方。怎样有效防治,还需我们更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校园暴力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需要我们教育者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爱护学生,毕竟,真正的教育是爱心教育。

参考文献:

[1]岳珍.青少年心理医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小学生防暴力安全教育篇10

1.从个人方面

我觉得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阻止身边的安全隐患。时时刻刻都不遗忘安全,最大限度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安全前提下做好工作,为他人做好榜样,教导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督促阻止他人的不安全行为。

2.从学校方面

我认为首先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而且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内容要丰富多彩。创建安全的校园应内化为教职员工的管理、教育信念与积极的实际行动。任何一种教育,如果其内容单调无味,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安全教育也不例外。在深刻领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讲安全法规的同时将安全的经验、教训和鲜活的事故案例溶入其中。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现身说法,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例,对学生的教育感染力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我认为学校应以安全教育为突破点,通过设置安全教育与预防暴力课程,将校内安全、校外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避险等内容纳入其中,注重避险技能提高的适应性训练。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问题和冲突的解决方式,学校安全需要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学生是学校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也通常是最早感知诸如校园欺辱与暴力事件等安全隐患的群体。依靠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尽早获知隐患信息,避免事故的发生,防止危险事态的扩大。

3.从家庭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