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十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十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7:4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篇1

2009年4月,本刊记者就“四不做”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7-0011-04

记者:俞教授您好。首先,想请教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的问题。您认为,“无人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教师到校长、从各级教育研究机构到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应如何解决“无人做”的问题?

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从教育部1999年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至今,仅有短短的十年时间,难免会存在一些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无人做”就是其中之一。

“无人做”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四点。第一,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尚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意见》明确指出:“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也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下,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俗话说得好,“学生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确实,“人”字两撇,身体一撇,心理一撇,缺了哪一撇都不行。在“德育为先”思想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很好的抓手,但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是德育工作不能替代的。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首先在政策方面,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比较宏观,缺乏相配套的制度保证,比如编制、职称、人员、课时、大纲等方面尚缺乏可操作的硬性规定。其次在学校方面,《纲要》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但到底由谁主要做,谁主要负责?如果责任不明,责任分散,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再次在教师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初期,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凭着一种良心和热情在做,他们有较高的积极性并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但不能以教师的良心和热情来替代保障机制。总的来说,目前的状况是,政策要求软性的多,硬性的少;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人多,负责的少;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多,专职的少。

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专业准备。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储备太少,专业技术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大学学习的心理学知识比较散乱,不成系统,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熟悉,教学中可能出现讲授心理学概念和学科知识的倾向。

第四,缺乏一支健全完善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我认为,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的根源。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职责不够明确,教师通常既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在政教处任职,有的还兼任班主任,或者承担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面对着多重角色的心理教师,学生会降低对这些教师的信任和认同。同时,身兼多职的心理教师固有的角色冲突,不仅使他们难以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而且也不利于解决和疏导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被分化、架空,徒有虚名。

当然,这些情况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会出现的问题。要建立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解决“无人做”还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学校领导要端正认识,要从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感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有趣、有用、有效的。其次政府要加强制度保障,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督导,甚至法律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再次要建立教师培养机制,逐步培养出一支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依靠高校进行专业培养,而不是培训,现在的培训机构很多,但短期培训治标不治本。我建议可以在高校教育硕士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现在已经有部分师范院校开始这样的尝试了。

记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愿做”的问题。您认为,教师“不愿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能使教师从“不愿做”到“主动做”?您预计这个转变过程将需要多长时间?

俞国良:我们知道“愿意”与“不愿意”牵涉到的是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层面,教师之所以“不愿做”,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学校领导不力。学校领导没有从落实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支持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支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

第二,关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解决,如编制、职称、评聘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存和职业发展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从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工作成果难以得到认定,学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奖罚制度。这一系列的缺失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学习与成长中所占分量难以量化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学校、社会受应试教育的指挥,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偏见,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或者至少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中考或高考所涉及的科目,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被边缘化。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不愿做”转变为“主动做”,需要从教师的外部和内部来创造条件,其中尤以外部条件的创造最为重要。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首先,需出台政策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编制和评聘的机制,并以此为突破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必须要有一套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考核和评估的合理制度及奖惩措施,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能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再次,需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做出明确规定,比如城市学校要求师生比达到1:1000,有条件的可以1:800,农村学校可以1:1500。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领导要从落实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规划中。学校领导要在全体教师中加强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使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师德”的要求和体现,以此来提升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从教师层面来说,积极乐观的职业心态非常重要。一个人不可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和主宰自己的心态。如果教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幸福的期待时,他就会把这种心态投射到工作和生活中,他的工作和生活就会轻松美好。所以,教师应该致力于使自己工作、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初期,各方面条件难免有不完善的情况,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自己充满信心,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自己的职业发展。

当然,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这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好几年的时间,如果外部条件创造得不好,这个过程还会延长。但过程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

记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会做”的问题。您认为教师“不会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什么机制能保障教师从“不会做”转变为“会做”?

俞国良:教师“不会做”的首要原因是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方法技能有限,教师在“摸着石头过河”。当然,教师“不会做”和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有关系。在高校,心理学课程多为公共课,教师仅靠这点知识储备显然不够,因此必须依托高校建立系统的培养机制,培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方法、思维方式和服务实践的意识。此外,教师“不会做”也与国内一些决策者对心理学缺乏了解和重视有关。在美国,心理学非常受到重视和普及,美国的1200余所大学中,心理学系就有1600余个,学士学位点的数量在美国高校各专业中排名第一,博士点的数量排名第二。国内高校要广泛地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还需要决策者给予心理学足够的重视。

要保障教师从“不会做”转变为“会做”,需要培养一支能发挥专业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来从事该工作,或者对选拔出的一批非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从专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第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机制,可在高校的教育硕士中设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从系统的培养开始。第二,对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解决现阶段师资缺乏的问题。第三,教育部应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上岗资格认证做出规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持证上岗。

记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真做”的原因有哪些?您理解,什么叫做“真做”?“真做”需要哪些条件作保障?“真做”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专业能力?

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真做”源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错误认识。第一,错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混淆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以为开展了德育教育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三,错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测量,有些学校或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测量。第四,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目前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搞活动、装门面,应付检查的现象。

“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使大多数学生学会心理调解方法,使全体学生的心理潜力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幸福指数得到提升,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匹配,个体和谐统一。“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对该工作要认识到位、定位清楚、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兴趣,要愿意做,能从工作中感到快乐,收获阳光。“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校领导有“以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规划和重要日程中,在学校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有效开展的条件,我归纳为五点,可称为“五子登科”。第一,“房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比如咨询室、活动室、家具、电脑等;第二,“票子”,即经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经费的投入,包括硬件、软件的配备、教师的报酬、活动的经费、培训的经费等等;第三,“位子”,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其职位编制,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全校开展心理活动时,需要一定的权利才能协调好各方的参与和配合,比如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安排为德育校长助理,要给其位;第四,“儿子”,此指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后顾之忧,如解决职称、评聘、报酬等方面的问题;第五,“车子”,指教师要参加“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培训和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真做”,离不开校长、教师、各级教育行政及科研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实在在地开展下去。

“真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自身心理素质。专业能力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能力,具备诊断和判别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类别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方法的能力,有对重大生活事件或危机事件进行干预的能力。道德素质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心理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师德。自身心理素质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亲和力、自我展示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记者:从您个人的角度看,在目前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谁在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校长、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着什么角色,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

俞国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开始是一批有良心的责任者在做,现在主要由少数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大多数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做,主要包括心理学工作者、德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等。就实施效果而言,还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更加准确、顺利地开展工作,班主任、校长、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及教育行政干部则更多是起辅助和监管作用。一般来说,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施的主渠道,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专家、教育行政干部、家庭和社会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因此,在这项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核心,班主任是主体,校长是领导者,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是指导者,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是评估者。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对“谁”来做?做的效果如何评估?

俞国良:毫无疑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未成年人、学生在做。具体地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其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学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仅针对个别学生;其积极的,也是更重要的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目前我国有部分省市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也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方案,比如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等。这些省市的评估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其评估标准也是很好的探索。我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看学生自身某些心理指标有无变化,如学生的人格特征、情绪、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是否有良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家长反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获得,也可参考思想品德课的一些考评方法;二是看心理健康教育资料是否丰富、恰当,教师教育方法是否有用、有效、多样化,教师可对自己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三是看是否合理使用教育资源,是否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可采用纵向跟踪式评估,比如每年年初为学校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然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每年再测一两次并存档,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直到学生毕业。此外,还可以采用成长记录、情景测验、观察法、道德评价等几种方式。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今天,基层广大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希望,在《意见》和《纲要》之后,出台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文件,以提供科学、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您认为,这样的文件在《意见》和《纲要》的基础上应该补充哪些刚性内容?

俞国良:1999年的《意见》和2002年的《纲要》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其颁布在当时和现在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内容比较宏观,不便于基层具体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为了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现在需要教育部制定一系列中观层面的、有明确内容规定的、责权清晰的、易于操作的文件。

为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尚有很多内容需要加以明确规定,如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编制、评聘、资格认证问题,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但目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确立课程地位,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德育课程体系,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评估等做出统一规定。通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这一抓手,来带动该工作其他方面的突破,实现良性发展。

记者:《纲要》指出要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和课程化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一门课程,那么其教学大纲应包括哪些方面?您认为,目前流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是否包括了教学大纲应包含的内容?

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主要是指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的概念和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不恰当地按照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来规定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学生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背书、做作业,有的甚至还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考试,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指学校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课程与学科不同,比如数学在中小学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而中小学的社会实践课,是课程,却不是学科。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关键是要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教学,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一门课程,其教学大纲应包括五部分的内容:一是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二是教学目标,包括教学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三是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同年级需做出不同的规定;四是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课时计划与分配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五是教学评价与考核,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

目前全国各省、市、区县、学校都在编制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品种五花八门。这些读本代表了编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但缺乏对《纲要》的解读,而且有的读本受利益驱动,由非专业人员编写,没有通过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质量很难保证,还有的读本存在抄袭现象。当然,这些读本的出现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萌芽阶段是具有积极意义和探索作用的,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其进行规范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部应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推行规范教材,缓解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混乱的状况。

记者:最后,请俞教授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寄语。

俞国良: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撑起一片守望幸福的蓝天,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一项温暖人心的事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篇2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双向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14-02

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和新思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倡导人本性和民主性,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教育理念和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致的,也为教师适应和实施新课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两者在教育实践中是可以融合和互动的。因此,探讨和实践高中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高中新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统一部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课程体系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有心理健康的内容,方案也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的一定的空间,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课程体系是可以实现的。我市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实施方案,占两个学分,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了《乌鲁木齐普通高中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乌鲁木齐普通高中新课程心理健康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在高一年级开设设心理健康课程,在高二和高三年级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和讲座。

2.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高中新课程的课程实施办法,应将高中心理健康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模块课程。

必修课程应包含六个教学模块,即学习辅导、自我探索辅导、情绪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异往辅导、生涯规划辅导,这部分内容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相吻合。

选修模块包含六个教学模块,即青春期性教育、安全自护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网络的合理利用和预防网瘾教育、健康卫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是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存发展而设计,是对必修课程的有益扩展和补充。

3.以校为本,确定具体目标,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课程体系的整体要求为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规范、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学校应结合整体目标要求,立足学校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确立适合不同地域和不同学生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方法,并制定适合本校的实施计划。

课程实施中有计划、有行动、有实效,强化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在活动、感悟和体验中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构建双向互动机制,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

在实施高中新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要认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积极探索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管理机制

地方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从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出发,构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层级管理、稳步实施、督导结合、整体联动的有效机制,推动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推动新课程教育观念的形成。

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培训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全方位的参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是重要的“点”,只有增强各点的辐射作用才能形成联动网络。在学校领导培训、中层领导的各类培训中应加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和方法的培训,在学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班主任培训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全方位培训机制的建立,对提高教师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机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新思路,新课程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新探索,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带动下科学发展。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发展和实施、如何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好作用等问题需要探究。因此,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机制。我市已经构建了科技规划课题、教育规划课题、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科研体系,形成了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科研机制,尤其是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带动了各学科教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的积极性。

4.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是高中新课程提出的具体目标,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风气等都能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我市开展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心理游园会、校园心理剧展演等活动有效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构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环境,实现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的实施靠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转换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这必然会使教师压力增大,影响其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个人要重视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对学生造成师源性伤害。

同时,课程改革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助于新课改目标的实现。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能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合作与尊重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动态下相互依托,互相提升,二者互动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稿件编号:0906270001)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10.

[3]蔡建家.新课程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5)

[4]王潇南.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的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5,(8)

[5]刘岸英.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冲突的理性分析与调适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6]潘涌.论课程新理念与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教育学刊,2003,(4).

[7]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8]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篇3

一、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意义

学生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课教育是不一样的,与其说它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不如称其为一种科学的、重要的教育观念,它的阵地不止包括学校,还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灵魂和思想,在此基础上拥有一个强大的体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意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而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和社会群体共同的义务,让小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中收获一份启发,逐步培养起健康意识,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做到有内涵、有思想,在此基础上再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利用学科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由于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教育人员不足,所以,我们需要在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各个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思想,实现学科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结合。

三、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和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拥有自由活动的空间,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获得素质的提升。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为“我想这样做这件事”的交流活动,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看一看谁的主见好,这样一来,可以锻炼学生表明观念、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开展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班队活动这个主阵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利用班级主题活动以及少先队活动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3?15消费日时,组织学生开展“诚信从我做起”主题活动,从商业案例引申到小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五、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篇4

关键词:和谐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建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研究

一些省市的学校都开展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适合学生需要的心理学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等。[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联系实际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途径与课程设计等问题;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

1.2开展和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学术交流与研讨

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引进心理学或相关系科毕业生。二是对拟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另外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与研讨,一些省市都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组织。1994年4月,由全国23个单位发起,在湖南岳阳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的联络组织——全国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首次实现了国内各地区的联合。[2]

以上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主要是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教育法规,教育目标,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师对伍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这些问题主要是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规范问题

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于五个方面:1)办学没有制订有关经费政策,如各级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缺乏相应的办公经费。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只有原则上的意见,未有政策性规定和很好的落实。3)教育部门未有设立相应的“心理教育”教师职称系列,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4)如何合理客观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均没有政策规定,没有教学工作量就没有奖金,也影响评职称。5)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领导和教师重视的地区学校就开展的好,否则就开展得差。开不开展心理键康教育,开展到什么程度,班主任不懂或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负什么责任等等这些问题,均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规范不完善体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许多问题尚未界定和规范。例如: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1]2)教师水平规范,教师水平包括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1]3)教育同步性问题没有规范好,学生心理教育如何与社会、家庭教育同步。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的衔接和教育方法问题

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和小学,甚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复,教育程度相近,教育形式雷同的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是以说教、灌输的方法,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心理学的知识来讲授,并举行考试,没有把它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校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只通过课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更没有注重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没有同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估的问题

心理健康除了要有专职的教师和心理辅导员外,更要全校上下,从领导,行政人员,其它各学科的教师都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知识,全校形成心理健康的氛围。但从目前来看,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外,其它领导、教师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其它各学科的教师,只专注本学科的教学,没有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国家、学校只重视智育方面的评估,比如追求升学率和成绩,却没有落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教育效果差。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虽然国家现在号召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的评优,教师工作的评比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成绩来评定;二,国家虽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却没有明文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小学)的编制和提高他们的待遇;三,人民大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认为教育对象应是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综合以上原因,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实效性差,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以上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点措施建议

3.1落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费用纳入学校的教育经费计划,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1]2)中小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纳入学校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心理教师的人员编制问题。[1]3)要开设心理专业职称系列,切实解决心理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的归口问题。[1]4)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课余课后的工作,因此,要考虑工作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将心理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切实解决咨询人员的工作量和奖金待遇问题。[1]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开展,不能可有可无,不能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总之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程度,领导,老师在这项工作中应负的相关责任都要有相关的政策规定。

3.2要逐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规范

要逐步完善的教育规范问题有: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构成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只有把这些问题规范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及其工作评估才能有效地把握,才能做到科学性和规范性。2)要规范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问题和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前者关系到能否具备教师资格问题,后者关系到教师是否具备教育能力问题,这两方面规范好才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1]3)要规范好教育同步性的问题。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3.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要进行有效地衔接

学校应该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制定各个阶段教育的目标、内容,避免重复教育,也避免前一阶段的目标,内容制定不好,影响后一阶段的教育。总之,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要像其它的文化课一样进行有效衔接。

3.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应避免简单的说教,而应采取多种形式,比如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用来传授心理学知识,并无考试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上,不能通过简单地说教灌输,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而设计,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这里笔者着重介绍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体验性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内容而设计某些教学活动形式和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感受,从而使学生获得身心收益。”[1]“体验感受”活动如设计得好,往往能起到讲授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讲授教学很难培养,若设计跨越河岸,跳过山坎障碍等野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实践体验,锻炼意志,教学效果将会更好。[1]另外还有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

3.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应多种多样,增强实效性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大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途径缺乏多样化和实效性。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教育途径以及如何增强它的实效性:1)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能形同虚设,而应真正起到咨询的效果,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同学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前去咨询,因此,咨询不能单采取面对面的咨询形式,而应采取多种形式,如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设团体性咨询和各种心理辅导活动。2)网络辅导。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但网络都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学生都表示网站一般都是以学生单方面学习为主,而没有老师的参与,这样很难吸引他们去学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学习效果差。因此,笔者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与,实现师生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教育效果。比如应设有网络心理教育qq,网络心理信箱。心理教育的教师在网上跟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另外,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采取文字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优美的音乐,游戏竟猜等吸引学生。3开展课外的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的实践活动,要注重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长征”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参观养老院,孤儿院,博物馆,开展野外训练等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讲座。目前学校一般是请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开展讲座,讲授关于升学就业,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笔者建议除了聘请专家,教师开展讲座外,还可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聘请“正面人物”,比如像张海迪;也可以聘请“反面人物”,但已改过错误的人,通过他们讲述他们自身的经历,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最接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易受到感染,触动最深,体会最深。5)校园广播。一般学校的校园广播是在学生中午、晚上放学时播放,校园广播的听众是全校师生,因此影响力也较大。校园广播除了播放一些时事新闻,轻松的音乐外,在校园广播中也应该穿插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时间段地播放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甚至对学生来信提出的困惑给予解答,这就需有校园广播站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来指导、监督。6)校园环境。目前大部分学校环境建设只重视“硬件”措施,如教学楼建设,图书馆建设等,忽略了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设“校园心理墙报”,加强校园的绿化建设,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环境是一门隐性的教育课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7)各课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文化课的老师应该有“心育”的理念,在授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就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锻炼意志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许多教育途径等着我们去探索,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比如,学校应建立家长访问日,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应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场所、资金等。电视台应有意识地播放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节目、影片等。

3.6要加强对学校的领导,行政人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目前除了有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的老师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是针对政策法规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因此他们中有部分人不懂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甚至本身的心理素质不高,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通过培训而获得证书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作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门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3.7要大力加强作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

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可以检验教育的效果,督促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评估效果好的学校,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评估效果差的学校,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注:除非有特别的说明,本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做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陈家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3]樊富珉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4]宋元林,陈春萍等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篇5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我国许多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水平、控制局面的能力,更应具备人际关系的敏感性等,但目前我国心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低,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从数量上讲,小学生与教师的比例还远远未能达到要求的水平,从质量上讲,预退休教师或其它副科教师兼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况较多,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

2.教学工作量不明确工作积极性低

除了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教师还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活动、接待个体心理咨询等工作,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并未将这些工作计入心理教师的总课时,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的要求,绝大多数学校也未兑现,所以,致使很多心理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目标模糊,活动主题不明确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来,一直都没有全国统一的心理健康教材,很多地区都是自行组织部分教师编写的地方性心理或生理健康教材,内容五花八门,水平各异。部分学校在实施活动课的过程中,存在目标过大、过于笼统的缺陷,导致教师教学信心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层次性,应该具有一套高水准的材,在此教材基础上各学校可根据不同班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解析,提升教学效果

针对目前国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统一的问题,笔者认为教育部门应首先组织相关专家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依据教材内容,有序的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更好的开展小学心理教学课程。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如下改善:

1.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升师资水平

笔者认为,只有心理健康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学生。因此,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是更好开展此门课程的关键所在。从教育部门来说,应尽早规划心理教育与辅导专业,以期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应定期组织心理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另外,也可定期邀请专家与学校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教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能力。同时,也要把心理教师的各项工作予以量化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以提高心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2.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创设情境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学科活动、班级活动有所不同,它不只是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从而有益于其身心健康。明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主题有助于更好的激发学生“健心”的智慧,如通过组织“关爱小动物行动”,可以使小学生们体会到抚育小动物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从而体会到父母抚养子女的艰辛,并对父母产生由衷的感恩之情。另外,由于小学生年龄阶段不同,身心发展状况及相应的心理困惑也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年龄阶段等制定适合的教学内容与主题,以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3.打造“三位一体”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即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网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家长以及社会的多方面配合,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其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活动的开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助,社区等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活动顺利展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篇6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研究,并通过团队活动、校园专栏、校园广播、校刊、校报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常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区共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近百名,60%以上的城市学校设有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室,49所中小学正在进行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内容的自治区级课题研究,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切实推进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2005年,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专家讨论,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全面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各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制定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经常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层层深入

我区将每年4月的第二周定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周,每年10月确定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教育厅每年统一部署活动主题,并派专家到各地指导。2005年心理健康教育周期间,教育厅召开了全区暑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班,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提高了管理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2006年,针对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了以关心帮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健康生活、快乐学习为主的活动,学校建立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成立了“亲情互助小组”,营造了普遍关心帮助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氛围。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区分批确定了41所中小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示范学校,这些学校不但要做好本校的工作,同时要指导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工作,促进了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实施以研促教措施

为强化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研究力量,2005年我区增设了心理健康教研员岗位,并抽调在全区最有影响的教师担任教研员,负责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研究工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全区中小学的实际,制定了宁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两个重心: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围绕这一重心,开展了下列活动:

(一)利用当地报刊和电视台,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在老百姓关注度很高的中考和高考前,我们协助《宁夏日报》《新消息报》《银川晚报》等报刊开辟中、高考专栏,与宁夏教育电视台合作录制中、高考心理辅导节目,为考生和家长提供考前心理辅导,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在各类校长、教师培训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校长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帮助校长和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同时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2006年我们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作为全员参与的继续教育内容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和考核中也将心理健康知识作为一个重要模块;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项目培训,如“义教工程项目”校长培训,“百所标准化回民中小学建设工程项目”校长、学校中层管理者、教师培训,“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项目”,“中国移动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儿基会CFp校长培训项目”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研讨,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层面和校长层面得到了更广泛的认识和接受。

(三)以班主任工作为抓手,在中小学推广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我们以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为核心内容,以《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方法》为教材,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2008年,我们启动了“班主任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专题活动,活动为期三年。此专题活动的目的旨在帮助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深入学生的内心,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指导,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我们通过聘请专家讲座、确立实验学校、开展班主任论坛、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设计的优秀主题班会评选、实验学校经验交流、推广等方法,让更多的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水平。

(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现有的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每年开展一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聘请国内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授课。每年推出两节研讨课,组织教师观摩、研讨。2006年开始,每年的10月份(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月)召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组织全区高中学校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共同探讨、学习交流。目前我区的专业心理教师基本都集中在高中学校,初中和小学几乎没有专业教师。为探索出一种实用、可行的非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培训的模式,2009年2月开始,由自治区教研室牵头,组织了一个由一线专业教师组成的培训小组,以银川市兴庆区和西夏区作为试点开展初中和小学段非专业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采取集体备课、课前说课、授课结束后集体评课的方式,本学期已进行了六次,培训得到了受训教师的认可和好评。我们还将不断改进培训方法,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并争取尽快在全区范围内开展。

四、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

2005年,根据宁夏中小学生的实际,制定了《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经宁夏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后,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开始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科书《成长教育》,每年级分上、下两册,共18册。2006年暑期,组织了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法的培训,并拟发了《关于地方课程教科书的使用指导意见》,2006年秋季开学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始使用《成长教育》教科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两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2006年4月,成立了宁夏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评选、送课下乡等活动,进一步调动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五、我区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行政领导和学校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识不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发展不均衡。农村和城市学校在观念、重视程度、师资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距。银川市学校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市、县(区)。许多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篇7

一、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回顾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说起步较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这十多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自发尝试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省杭州、宁波等市的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就自觉地开展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发现,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起反作用。而当教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时,不少心理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激发了部分教师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自学,请专家做讲座和参加学术交流会的方式丰富心理学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摸索心理辅导的规律。该阶段的特点是没有上级领导部门的行政干预,教师凭热情学习和工作,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不强。

(二)经验累积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省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市(县、区)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到20世纪90年代末,杭州市普及了中学心理辅导站,开通了“西泠青春热线”;宁波江东区普及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阳市启动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计划”。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浙江省初步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开始的由兼职教师负责转向由专家、专门工作者负责,现又形成了专家指导下的以校长、德育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为骨干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和单位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全面推广阶段

199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后,浙江省开始全面推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以及学术团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2000年8月,浙江省教科院组织本省专家编写出版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纲要(试用本)》,并举办了由200多名教师参加的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

2001年2月7日,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学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于2001年8月底成立了以厅领导直接负责,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地、市、县也相应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此,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便有步骤地从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向各级各类学校推广,计划在2005年底所有初级中学都建立“心理辅导室”,各市(县、区)建立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工作覆盖面达100%。2002年4月17日,浙江省教育厅又颁发了《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试行)》,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面的问题

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几乎没有研究。哲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缺少哲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获得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比较模糊,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概念需要更确切的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五育(尤其与德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澄清。

2.应用研究存在不足。

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会议交流文章看,应用研究中“方法中心”现象比较突出,即运用心理测量法的调查研究比较多。具体问题有:重复性调查多,有新意的研究不多;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干预研究多,对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少;采用心理因素取向的研究比较多,采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立体取向研究少;运用国外量表多,自编量表少;横向研究多,跟踪研究少;实证研究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少;取样范围小,跨地区协作研究缺乏;对弱势群体如民工子女、残障学生、贫困地区学生等的研究少;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研究很少。

(二)实践方面的问题

1.市(县、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杭州、富阳、舟山普陀区等地建立了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但有的市(县、区)进展缓缦,不少学校处于应付层面,一些学校尚未开展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原有的工作基础、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工作兴趣和热情等。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要有满腔热情的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针对人格和生活心理问题展开的,相对忽视学习和生涯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包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习潜能,培养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所以,忽视学习和生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片面的。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

虽然许多学校已采取了诸如上课、讲座、学科渗透、热线电话、咨询信箱、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地方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被其他教育活动随意取代,“心理辅导室”有牌无人等现象。有的活动过于形式化,如大面积建心理档案、搞心理测量;有的活动过于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此外,市场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莠不齐,有些是匆匆组织“”编写而成的。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

4.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调查表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测率为10.60%,中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16%,小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97%。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开展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杭州市已开展这项工作,如开通教师心理热线等,但其他地方尚未启动。

5.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在职培训是目前提高心理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有的地方(如杭州、富阳等)培训比较系统,教师的素质比较好。但大多数地方只进行讲座式或观摩式的培训,个别学校甚至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编余”教师用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管理方面的问题

1.行政立法欠缺,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虽然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明确规定了各市(县、区)教育部门在教委的统一部署下于2001年8月前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组织、有领导地稳步发展。(注:方展画.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势与任务[J].浙江教育科学,2001,(3).)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比较具体的行政立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不少地方的组织管理工作或不到位,或处于虚设状态。

2.人事制度不到位,教师职称无法解决。

从2001年起,浙江省教育管理部门开始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着手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问题,但具体的人事制度还没有出台。目前中小学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个编制,意味着这类教师还没有合法的地位。

3.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中小学的其他教育活动都有比较完备的评估机制,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还不成熟。因此,这项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大家认可的评估方法。这一问题不解决,即使人事制度到位,也无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一是方向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科学道路,以学校心理学为理论和方法的依据,从本省各级各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客观情况出发,努力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德育化、学科化、医学化、形式化等不良倾向。

二是发展问题。尽管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但作为一项科学工作,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在没有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搞假大空。掌握好发展规模和速度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稳健发展的必要措施。

三是行政立法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必须有相应的法规作保障。有了行政立法,就有了设岗、考核、奖惩的依据,工作就有了合法的地位,一切相应的措施就能名正言顺地得以落实。

四是机制问题。要建立培训和监督机制,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分地区、分层次接受系统的培训,明确省市县区各级培训的任务,并通过监督、评估,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提高教育水平;引进竞争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建设对科研与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在教育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二)具体目标

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到2010年为止,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努力实现以下八个具体目标。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问题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科学基础、对象、任务、目的、方法、内容、原则、途径、师资培训、效果评价等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需要同行的协同努力,浙江省应积极参与,力争在该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2.加强应用研究,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

由于大量的研究流于方法中心,为矫枉过正,必须强调“问题中心”,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开展科研工作。至于应用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引导,如对创新性研究、长时期的研究加大投资等。

3.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从心里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参与模式、家长—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合作模式、班级心育模式、学科渗透模式以及心理辅导活动课为载体的心育模式都有其行之有效的一面。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应该考虑学生的特征、教师的特征、教育内容、学校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如游戏模式适合小学生,但不一定适合高中生;活动课模式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注:蒋建民,等.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站工作现状调查报告[J].浙江教育科学,2001,(5).);小组练习适合提高交往技巧,但班级讲座可能是性教育的最佳方式;有的乡镇妇联与村委会合作组织家长学校,与家长的一些经济利益挂钩,效果很好,但城市学校这样做比较困难。这些差异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多元化道路。

4.建立“以班主任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资源,建立以班主任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5.培养一批“研究—实践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从浙江省近年的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实践者主要是中小学教师,两者合作时,实践者对研究者的依赖性比较强,而研究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做过多的指导,以致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以编书或写调查论文的形式结题,课题结束了,研究工作甚至心理健康教育也就终止了。所以,发展一批“研究—实践型”教师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由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持建设,各市(县、区)网站由相应的指导机构建设,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网站,各级网站相互联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网站内容可以根据年级、性别、问题等分类,并使用个人密码,保证不同年龄的人进入合适的网站。

7.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管理制度。

浙江省已有专家在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和评价问题,(注: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2,(4).)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形式如个别和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价也需要研究。只有确立了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质量管理制度才能建立起来。

8.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有三类:民工子女、贫困地区学生和残障学生,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和自身条件必然会对其心理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浙江省有49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的特殊性会使学生心理发展有别于汉族学生。因此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建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浙江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对策

(一)行政立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法可依

根据浙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政法规,使心理健康教育合法化,同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事编制问题,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整合各方面力量,系统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在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起引导作用的力量有: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教委教研室、学术团体。目前这些力量之间的合作不多,没有形成合力,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感到“山头太多”,无所适从。对此,有关部门可组织分级培训,如省级培训(高级培训)、地区级培训(中级培训)和县(区)级培训(初级培训)。要确定培训教师的资格,制订培训大纲和考核方法。同时,结合培训工作可以组织科研活动,共同研究具有浙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模式。

(三)加强宣传和普及活动,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误解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其次是帮助少数人治疗心理疾病。但有人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治疗心理疾病,结果使人敬而远之。此外,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种特殊途径,其功能是“感化”或“教化”那些常规教育无能为力的“差生”。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老师给学生提供解决各种心理困惑的标准答案,这使学生对老师期望过高。要消除这些误解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四)以点带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繁荣

杭州、富阳、舟山普陀区等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富阳在农村开展的区域性推广经验值得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借鉴。落后地区要主动邀请发达地区的教师去传授知识经验,或到发达地区观摩学习;管理部门可以有组织地安排学习交流和观摩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系统有步骤地向落后地区推进。

(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和方向,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浙江省只有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等有心理健康教育类专业或方向,浙江省自学考试办公室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科和和本科专业,但培养的人远远满足不了中小学的需求。从长远看,高等院校设置这类专业或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和正规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各地区的师范院校能在今后3至5年内开始招收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或方向的学生,则到2010年就会有一批良好专业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篇8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自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从2007年开始全国有六所师范高校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其中心理专业师范生所占比例很高。教育部还在2012年12月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纲要提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颁布,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二)一些学校根据现状开始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也根据自己学校的现状,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服务热线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开始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下功夫,并配备专职或者是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各个地区也通过编制教师培训用书、制定中小学教师专职或者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等方式重视师资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育系统混乱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一门专业的学科,它有自身的科学原理。但是现在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职责分工模糊、组织管理混乱、课时没有固定保障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兼职教师,一些完全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总而言之,无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及教育体系是制约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之一。

二、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原则进行详细解读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但是普遍学生中总是有个别情况出现,例如,那些已经出现心理障碍、情绪困扰和行为偏差的学生,虽然说面向全体的预防性和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但是“面向全体,关注个别”的行动策略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比较容易开展的,但是那些特殊的学生就需要特殊教育,如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矫治措施,促使其走出谷底,主动去转换角度看待问题和面对各种危机,将其自身的适应能力进行适度提高,帮助其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开始新的学生生活。

(二)辨析、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就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时间不算长,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教育体系和成熟的教育理念,所以社会各界人士需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同时要明确一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定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内心需要,如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帮助其对自身的学习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宣泄情绪和自我调控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耐挫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等,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内容要不断进行创新,同时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完善与创新,将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进行全面的提高,促进学习的健康成长。

(三)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对象

现阶段,我国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自身自主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练就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对那些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帮助。同时非常有必要坚持“全方位推进、重点突出、分类指导和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各个地区的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全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其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篇9

一、建章立制,注重机制建设,发挥导向作用

1.建立了“政府主导、政策先行”的导向机制。一是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从20*年开始,区政府、区文明委分别把“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兼职教师”列为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和文明创建目标。二是建立并落实了保障机制。区教育局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转发了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评估标准以及心理辅导机构建设等三个专门文件,制发了加强*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了经费投入、师资培训、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2.建立了“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组织机构。区教育局党委、党委党校把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作为干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普教科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督导、检查和评定;教师工作科制定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把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教师进修学校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计划;教科室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研究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团队建设;学校和教师则从操作的层面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相应的政策、法规变成具体的教育行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教师的言行和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

3.落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制度。近年来,区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落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从20*年开始,建立了“资金跟着项目走”的以奖代拨的评价激励机制,凡是科研工作或专项评比中取得突出成效的学校均有奖励。20*年,将军路中学承担的市级重点课题《城郊中学生心理障碍及其辅导策略研究》科研成果获得了省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奖励4万元;这次我区获得*市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称号的3所学校,获得了3至5万元的奖励。

二、分类培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效能

根据市教育局“所有的校长和全体教师人人都要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我区制定了教师教育“十一五”规划,于20*年启动了教师心理健康全员培训计划,按照分类要求,分级培训,分层推进的工作思路,对学校领导者团队、专业骨干团队和专任教师团队进行了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学校领导者团队建设。目标是让学校领导者熟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目前,168名校级干部已有112名接受了培训,效果很好。我区5所市级心理健康合格学校都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吴家山四小方贵琴校长、吴家山三中王彩娥书记都是市级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亲自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做个别辅导。20*年,34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调研论文中有13篇是涉及师生心理健康工作的。

2.专业骨干团队建设。目标是让骨干教师准确把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掌握教师心理、学生心理维护的专业技能,能对本校教师、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或问题趋向进行分析,能做个案辅导和分析,同时在全区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方面起到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目前,我区共有8名教师参加了市级骨干培训,8名教师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101人参加了区级兼职教师培训。

3.专任教师团队建设。目标是让所有专任教师了解师生心理健康维护的一般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自觉维护自己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开展了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通识培训和班主任培训,计划在五年内分十期完成所有教职工的培训,目前已经培训了5期,约1000名教师参加了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20*年,涌现出了市教育名师1名,市优秀校长1名,市优秀书记3名,市功勋班主任1名,市“十佳”班主任1名,市“百优”班主任3名。

三、整合资源,加强课程建设,促进规范发展

1.注重联合视导,确保课程计划到位。区教育局每年初将市、区两级目标分解到各个学校,将“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兼职教师”作为年终绩效管理考核目标。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和第二天统一下校检查,以查阅资料、师生访谈和实地考查的方式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必查内容,在检查中我们发现教材循环使用后,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够,普教科与新华书店联系,区财政统一付款,及时为学校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

2.建立教研机制,确保课程实施到位。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备课组,每两年调整一次备课组成员,第一届13名成员,第二届20名成员,主要是由区教科室、市级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和在市级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中获奖的教师组成。中心备课组活动主要以同伴互助为主,主要围绕师生心理健康维护和课程实施开展研讨,力求做到研究与培训相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教授与学习相组合。中心备课组坚持每月一次研讨活动,每年举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承担了市级研讨活动3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篇10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不论教师使用什么方法,都要做到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也要热爱学生、理解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学生现在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一、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了广大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意识。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还是广大中小学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都积极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教师在时间过程中也可以看到,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不清,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认识模糊、观念落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的。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且很不稳定。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不能简单地将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混为一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要偏重心理咨询。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2.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科特点不突出。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由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导主任或者校长来担任的,由于不是专业人员,难免会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行为习惯教育。

实效性不明显。对于特殊的学生,心理教育还需要在课外利用心理咨询和诊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或团体?o导。

指导性不强。心理健康教育牵涉面广、理论性强,一般老师难以抓住要害,实效不明显。

缺乏持续性。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并非一蹴即就的事,要全面了解被辅导的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再制定辅导方案,然后在班主任、各科老师、家长的配合下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二、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既然发现了问题,教师就应该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顺利进行,而且容易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出问题的对策,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教师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家长密切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促进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对家长进行包括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品质。同时,还应该指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选择积极的、正确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自己的孩子充分的欣赏,鼓励并信任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口头表达的课程,需要教师的言传和身教,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的同时,为他们创建一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他们参与到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自身素质决定了他的教学行为。教师只有关心学生,并且按照科学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才能做到正真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真正促进每个学生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