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文旅总结十篇乡镇文旅总结十篇

乡镇文旅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8:33

乡镇文旅总结篇1

游为工作目标,结合我镇实际,围绕旅游启动年这一思路,主要干了以下工作:

2、认真组织5月19日举办的生态旅游年启动仪式暨山东摄影家创作基地揭牌仪式。此仪式被淄博市旅游局指定为中国旅游日宣传活动淄博分会场,参加仪式人员有省、区摄影协会领导、市区有关领导、市区有关旅行社、有机农业公司等共计700余人。

3、请专业人员设计生态旅游广告牌。目前广告版面设计初稿已经通关有关领导验收,正在积极勘测安装地点。

4、由淄博市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剧(作词)丁恩昌作词,北京海政歌舞团一级作曲家孙绰作曲的《***镇之歌》现已基本完稿,正在传唱阶段。

5、精心准备,认真组织于8月1日迎接了由省、市旅游局组成的专家团对我镇省级旅游强乡镇评审工作。此称号有望近期下发文件。

6、9月15日与农口配合参加了区旅游局在济南组织的***区旅游推介会

7、投资3万余元,在镇域主要景点及路口设立旅游指示牌,极大方便外来游客自驾游。

8、9月11日在西沙井组织了***镇首届桂花节暨西沙井旅游特色村揭牌仪式,此活动极大带动了西沙井规划交易,据不完全统计,一月之内完成桂花交易60余万元,极大带动农民种植积极性。

我们将依托旅游建设年这一政策,按照一个中心、两项坚持、三个步骤这一思路,具体干好以下工作:

一个中心即以打造旅游强乡镇为目标。

两项坚持即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宣传到位。具体为:

1、摸清我镇现有旅游资源,完善旅游相关规划,组织力量对我镇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摸底清查,以建设生态旅游镇为目标,秉承三山两峪一泉这一主线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带的总体发展思路,聘请权威专家修编我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起总规、控规和详规为一体的旅游规划体系并严格实施,为稳步快速实施生态旅游镇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2、积极与宣传部门合作,做好我镇旅游宣传工作。通过多层次的宣传手段,将我镇旅游产业的优势、特色、活动、成效全面宣传出去,达到了树我形象,扬我美誉的良好效果。①平面媒体宣传。重点借助大众日报旅游专刊、印象***杂志、***通讯等平面媒体进行宣传。②网络、电视媒体宣传。建好用好镇政务网站生态旅游板块,链接国内主要旅游网站,以及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官网、颜山摄影论坛等网络媒体。③其他形式。组团参加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旅游推介会,与知名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旅游旺季到公交车站、主要路口分撒宣传彩页等。通过高密度的宣传,让游客了解、向往和热爱***镇旅游,切实使我镇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个步骤为南部提升,中部开发,北部启动

南部提升主要包括:

1、组织开门红--**草莓采摘节活动,协助合作社成立散客接待中心,统一管理,统一接待,依次采摘,杜绝拉客、宰客现象发生,高起点运作,以图做大产业。

2、按照创意升级农业,浪漫打造山庄的理念,组织***蓝莓、得茂实***走蓝色精品线路,深入探讨如何将农庄做好、做精、做出特色、做出品质。一定战略,解决产业发展方向问题;二找灵魂,解决吸引力问题;三做产品,解决玩什么的问题;四破商业,解决卖什么的问题;五看营销,解决如何卖的问题。

3.打造一条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观光路。

中部开发主要包括:

1、启动***镇淄河源生态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2、引进资金开发***镇农产品交易超市。

3、加强组织管理和服务,完善旅游基础,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一是通过加强管理,对镇域内接待能力较强的饭店做好旅游指定地点工作,并与饭店签好协议,做好卫生、防疫、物价等对口检查工作,做好监督工作;二是通过吸引外资,在镇域内建设几处基础完善、功能齐全,接待能力较高的会所、会馆。

乡镇文旅总结篇2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营造乡镇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把抓乡镇企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要手段,一以贯之,常抓不懈。作为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扶松县农业和畜牧业局在不折不扣的抓好落实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通过强化调度,创建电子档案等多种方式建立与企业的长效联系机制,适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县委、县政府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先后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两个意见,并提请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使乡镇企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同时,每年建议县政府对重点乡镇企业都要落实副县级以上领导和部门包保责任制,鼓励有能力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派驻企业挂职锻炼,协调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帮扶工作做得好的部门和个人予以奖励,助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健全和完善各级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加强和充实队伍建设,争取县财政的支持,将乡镇企业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资金保障。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制定了关于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从2009年开始,每年县财政都要拿出专项,对评选出的优秀乡镇企业,对纳税超过200万元的大户和出口创汇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对获得专利、获得省级和部级品牌的企业给予奖励。几年来,县财政已经累计为乡镇企业发展拿出奖励资金1360万元,有效调动了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另外,县纪检和监察部门牵头,对乡镇企业实行“宁静工作日”制度,对乡镇企业上项目在立项、环评、土地等手续的办理开辟绿色通道,营造了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借助政策、依靠科技,不断提升乡镇企业发展水平

为解决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方面,借助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机遇,协调相关部门,在对上申报和争取项目上,向乡镇企业倾斜,帮助企业提升发展质量。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整合各方面资源,通过各种节会活动对有合作意向的乡镇企业进行重点推介,采取内引外联、产权从组等手段,集中力量拓展乡镇企业发展的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针对自主创业,2007年协调制定了《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对各类不同人群创业就业作出了详细规定。同时在减免税、资金扶持、创业环境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激发创业积极性。《规定》出台当年就有2160户农民投入了自主创业的行列。目前,自主创业人员超过了万人,平均年递增36%以上。

坚持科学引导,结合阳光培训工程,在省局的支持下,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乡镇企业劳动者职业技能,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使乡镇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几年以来,抚松县累计投入研发资金2690万元,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目前,一批专利产品相继问世,专利成果已被应用到实践当中。抚松华益保健品公司生产的乌拉草保健系列产品全部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专用产品;吉林松宝公司的红松宝胶丸——松子油提纯技术的应用,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部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品;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公司人参皂甙单体工艺,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抚松县露水河天祥土特产有限公司,获得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称号。乡镇企业自行研发的科技成果中有25个获得省级优秀新产品称号,创省级名牌产品28个,部级名牌6个,同时获得126项专利技术。

3.立足资源、抢抓机遇,着力打造具有长白山特色的乡镇企业

优势的生态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加之长白山机场的通航,历史性地改变了抚松的区位条件,吸引了修正药业、农夫山泉、未来趋势、南京同仁堂等一大批战略投资者纷纷落户抚松,有力拉动和提升了抚松乡镇企业的发展。

3.1立足特色资源,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做大做强旅游、人参、矿泉水三大生态支柱产业相结合依托旅游资源,借助全力推进长白山国际度假区,广泽国际度假区、仁义砬子景区旅游开发项目等契机,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长白山特色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结合新农村建设,协调财政、住建、旅游等部门,整合资源,在有条件的镇村开发采摘园,农家旅馆。立足人参资源,结合药食同源试点,协调具备条件的乡镇企业申报药食同源试点企业,在改变人参粗放经营的基础上,严把人参生产质量关,推进和扩大标准化种植,大力开发人参保健品、食品和化妆品等,全面提升长白山人参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同时结合人参文化,积极研究探索人参采参习俗等体验式旅游项目。以优质矿泉水集中区为基地,借助未来趋势集团投资3.5亿元,农夫山泉投资7.86亿元的矿泉水及饮料生产项目,开发可参观工厂的工业旅游。同时结合特色基地采摘园建设,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集约开发野生鲜果原汁、蓝莓、核桃饮料等,推进矿泉水产业纵深发展,带动包装产业发展。

3.2用好存量资源,把发展乡镇企业与改造升级医药、木材加工两大规模优势产业相结合依托现有乡镇企业,建立抚松现代中药科技产业中心,全面推行中药种植、加工、流通产业标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快修正药业厄贝沙坦生产线、北京首投长白山国际药用植物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医药产业化建设。木材加工产业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建设林木循环加工园区,打造以金隆木业、华枫木业、金秋木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实木复合地板加工基地。

4.项目带动、顺势而为,全力打造长白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长白山作为全国十大名山,吉林省的旅游名片,特别是由万达等六家集团,巨资4.2亿元联合打造的长白山国际度假区项目的建设和部分项目的投入运营,长白山大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长白山西坡旅游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与万达项目相配套而带来的机遇,使抚松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势在必行。

4.1筑牢基础,抚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升起截至2012年末,全县现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87个,其中:规模示范点38个,规模以上示范点23个。分布在全县60%以上的乡镇区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仅规模示范点就可同时接待旅客38万人。全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总人数1.8万人,其中:农民为1.3万人,占从业总人数的75.7%。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103.6万人次,占总旅游人数的79.8%;年总收入7.1亿元,占总旅游收入的77.9%。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获得收入3678元,农户受益率达40.6%。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乡镇文旅总结篇3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决定的精神,积极发展旅游村镇,保护和利用村镇特色景观资源,推进新农村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发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有利于保护村镇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特色产业等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交流,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此项工作重在以旅游为突破口,带动新农村建设。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重点支持和引导这些地方发展旅游经济,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全国的镇*经济规范化发展提供样板。

发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应坚持保护优先,规划优先;充分挖掘利用原有资源,不搞大拆大建;突出农村特色,实现城乡差别化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保护农民合法开发权和收益权;节地节水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管理,重服务,建设安心、安逸、安全的村镇旅游环境。

二、总体工作安排

为推进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健康发展,指导和规范其规划建设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将研究制定《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标准》。该标准颁布后,将根据标准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镇*进行考核。

为稳妥推进,试点先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决定先建立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示范,并制订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导则》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考核办法》。示范工作进行一段时期后,将总结经验,完善并颁布《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标准》及考核办法。

三、示范的申报和考核

(一)申报条件

根据当地村镇特色景观和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择优申报、重在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优先组织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参加申报。有关具体条件,请参照《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导则》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考核办法》。

(二)申报和考核程序

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评定工作分为省级推荐和全国综合考核两个阶段。

各地接到本通知后,要加强部门沟通和协调,共同组织做好本地区的初评工作。推荐工作要严格执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导则》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考核办法》的规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明纪律作风,确保规范运作。初评结果要以网络或其它形式进行公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初选结果的基础上推荐不超过10个条件较好的镇*参加全国综合考核。

全国综合考核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和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共同组织专家组负责。专家组提出评审结果后将予以公示,必要时还将组织实地抽查。经全国综合考核符合要求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予以确认。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由县级建设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申报,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向省级建设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推荐,初选合格后,由两部门联合推荐参加全国综合考核。

乡镇文旅总结篇4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旅游产业;产业链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90-02

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建国初期,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实施了城乡分治的发展模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为有效化解这一矛盾,中共十六大正式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自此,加快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时展的主题之一。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近年来,重庆不断探索,先后实施了公租房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地票交易、“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等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但鉴于城市化水平较低、乡村产业化程度不高、城乡分割的历史积淀与惯性较强等现状,如何挖掘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一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一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江津自古自然、人文景观丰富,近年来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此,本文以江津区为例,就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联性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实质就是纠正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关系,将城市和农村纳入统一整体,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中统一谋划,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发展。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统一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主要包括:统一城乡用地规划、统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统一城乡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即在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下,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配置,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即突破传统体制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切实给予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即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不断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同时,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支出体制,切实将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财政统一支出范围。

(二)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联性

江津区地处渝川黔金三角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富集,全区共有各类文物603处,各类风景名胜古迹52处,12大景区400多个景点。

全区农业人口约占65%,主要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农业情境化与体验化的特性,加之旅游开发要根植于本土资源的要求,决定了旅游产业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规划为先导,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按“三重叠加”的规划要求,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全区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及重要景点的控制性详规、旅游小镇的控制性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以此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确定以旅游小镇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并完善与之配套的土地、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等政策;三是以农业生产要素的融入为导向,确立旅游产业链;四是加强旅游环线规划,确立大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二是以产业为依托,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互动。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因此,在打造旅游产业链的过程中,坚持以本土资源为基础,通过农业生产要素的融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从而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凸显本土资源的独特吸引力,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以此实现以下目的:一是加强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资源的整合,通过农业资源情景性和体验性的特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二是通过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加快其规模化和市场化进程,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附加值;三是通过确立开发特色农业资源的产业链,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三是以管理为保障,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平台。在推进旅游产业与农业特色资源融合的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从真正意义上消除农民进城的制度。以此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旅游小镇规模扩大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承接农民转户进城,实现其在享受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权利;二是通过特色农业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经营,进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三是通过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帮助农民就业,提高其收入水平。

四是以增收为目标,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表现。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资源的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其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培训等方式,实现了部分农民在旅游产业链中就业,提高了其收入水平;二是通过特色农业资源的规模化经营,不但实现种植大户的增收,而且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增加了其收入;三是由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机会,从而提高了特色农产品变现的机会,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四是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帮助农民享受了土地的增值收益,而且通过外出务工,增加额外收入;五是通过对区域旅游综合开发的专项财政补助,增加了农民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经费,从而在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其增收。等等。

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可以有机融入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各个环节,成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二、旅游产业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结合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联性,下面,就江津区旅游产业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一)规划缺位,制约城乡资源整合

近年来,为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江津区先后编制完成了《江津区旅游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江津区旅游营销规划方案》等4个规划方案和四面山旅游、爱情天梯、水口寺高尔夫球场、头道河场镇改造等4个专题规划,对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全区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的控制性详规,导致旅游定位模糊,区域功能布局不清,延缓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旅游小镇的规划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和规划缺位,导致旅游小镇配套设施不完善,发展滞后,难以承担农民转移和农业生产要素变现的重任;三是前期规划的着力点是观光旅游产品,不仅造成同质产品聚集过密,低层次开发、简单模仿现象严重;而且导致旅游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农村特色资源难以市场化和规模化;四是前期规划仅重视个别景点,忽略了对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不仅降低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弱化了旅游产业的区域带动效应。

(二)产品单一,阻碍城乡要素互动

近年来,在“大旅游江津”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江津区紧紧围绕“大招商、大投入、大营销”的发展思路,真抓实干,实现了全区旅游经济的较快发展。2010年全区旅游接待量达到391.2万人次,同比增长42.4%;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03亿元,同比增长43.3%。旅游业已成为全区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但与此同时,投入产出比低,区域带动效应弱等问题依然突出,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产品单一。目前仍主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业生产要素参与率不高,延缓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目前景区内星级饭店、休闲娱乐康体等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提供高参与性、高体验性的旅游和娱乐服务,导致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旅游收入不高;三是农业产品与旅游产品的融合不够。目前的产品开发方式单一,特色农产品参与度不高,难以为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四是配套设施落后和扶持政策过少,导致农户参与度不高,造成旅游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脱节,阻碍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

(三)管理滞后,延缓统筹城乡进程

近年来,江津区不断创新旅游管理模式,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引入农户和特色农业资源融入旅游产业链条,在实现部分农民增收的同时,不断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但由于规划缺位和产业推进乏力,旅游产业在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方面的工作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旅游小镇的推进力度不足,导致以小镇为平台,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并完善其保障体系的工作收效甚微;二是由于旅游产品单一,特色农产品参与度不高,不仅难以满足农民就业需求,而且造成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受阻;三是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影响了服务品质提升和服务人员素质提高;四是由于旅游开发线路仅停留于个别景点,不仅造成与周边区县旅游产品开发的同质性,而且导致区域联动效应无从发挥,最终滞缓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结论及对策性建议

基于对江津旅游产业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由于规划缺位、产品单一及管理滞后等原因,造成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不显著。因此,就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对统筹城乡发展作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完善旅游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一是充分借鉴目前较为成熟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段编制法,完成《江津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江津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重要节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实现空间布局的优化;二是在旅游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突现“旅游活动”的社会关联性、“旅游生产”的经济关联性、“旅游目的地”的差异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等基本要素,从而保证旅游规划即能彰显和推广旅游目的地的个性,又能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达到旅游产业赢利的目的;三是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以规划的方式对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二)打造旅游小镇,承接城乡发展。

一是按照旅游小镇的要求,加快推进四面山镇、中山古镇、塘河古镇、石蟆古镇、白沙镇及李市镇的建设步伐,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具有辐射周边,统筹城乡的重要支撑点;二是根据本土资源特点和旅游景区定位,将中山、塘河、石蟆及白沙打造成为古镇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小镇,将四面山打造成为山水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小镇,将李市打造成为乡土休闲与生态体验为主题的旅游小镇,通过产业复合经济效应促进农民人居环境的改善、收入的提高和社会保障的完善;三是在加快旅游小镇场镇规模扩大的同时,积极扶持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链的中后端环节(加工、仓储、批发等)与旅游产业的综合服务环节(商业、交通、住宿等)的结合,实现三次产业的互动格局;四是从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方面对旅游小镇实施高标准管理,使其真正成为统筹城乡的支撑点。

丰富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一是优化旅游产业的选择,确保其不仅要与本土资源存在一定产业链交叉,而且具有一定情趣性、体验性和文化性;二是从设计、生产等环节入手,坚持市场化导向,走品牌化路线,在推进产品研发的同时,加快产品生产的规模化进程;三是积极开发长寿江津和富硒品牌,充分利用现有长寿老人122人,重庆市唯一的和全国幅员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百岁老人分布最均衡的“中国长寿之乡”这个品牌。解读长寿秘诀,与环境和食品中富硒元素息息相关。江津区90%土壤硒含量达到中硒和偏高硒水平,高硒土壤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富硒优势和长寿之乡条件,开发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富硒花椒、富硒畜禽、富硒水产等富硒产品。培育富硒骨干龙头企业、富硒农产品特色品牌,延伸富硒产业链条,以资源优势助推旅游产业;四是依托文化和生态两大资源优势,在着力培育旅游精品的同时,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和生态产业链。如在文化产业链方面,以“名帅圣乡,古镇人生”为主题,挖掘以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抗战文化、教育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以婚俗文化、爱情文化、庄园文化、楹联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生态产业链方面,以“四面山水,丹霞瀑乡”为主题,以“爱情天梯”为焦点,重点推进四面山国家旅游景区建设,有序推进清溪沟、黑石山―滚子坪、骆崃山以及大圆洞的生态旅游资源;四是整合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渝川黔“金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的区域旅游联动机制,提升旅游资源价值和品牌。

参考文献:

[1]范省伟.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漆明亮.城乡统筹发展与重庆旅游布局[J].重庆社会科学.2007,9

[3]谢金峰.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8,10

[4]任保平,梁炜.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态势、模式和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08,10

乡镇文旅总结篇5

一、城镇布局

经过“5.12”地震灾后重建和近几年市政基础建设的不断投入,我县城镇体系建设稳步、高效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布局趋于合理,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城市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具有较高水平,城市风貌独具特色,各项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按照县地域空间结构、城镇化进程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灾后重建的大好机遇,在进行区划与建制调整的前提下,将县域城镇体系层级结构规划分为四级,即:

一级中心城镇:镇

县城(镇)——和旅游服务基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增强其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商贸、绿色食品工业、房地产及旅游服务为主导产业。

二级中心城镇:镇

镇——是县域经济副中心,部级风景区旅游服务基地,以旅游服务及商贸为主导产业,同时也是作为我县重点旅游集镇进行打造。镇于2014年纳入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示范镇,2018年由省住建厅纳入全省“特色小城镇”建设之中。

三级乡镇:镇、镇

两河集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会议”会址所在地。县域北部的片区经济、交通、文化及旅游服务中心,主导产业为红色旅游服务基地、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

镇——森林公园、石碉、喇嘛寺以及红军长征会师的见证点——桥。县域东部的片区经济、交通、文化及旅游服务中心,以发展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及旅游服务业为主。

四级乡镇:全县其余乡。

上述各乡在发展嘉绒藏族风情旅游、红色文化体验旅游、特色农业品生产与粗加工等方面都具有可开发潜力。此次城镇体系规划建设将明确以县城为中心,镇、镇、镇为辅助,以G350和S210线为城镇发展轴线,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加快其他二、三、四级乡镇城镇化进程。

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镇市政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道路交通

为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我县于2015年实施了旅游集镇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该根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批复实施,投资概算9800万元,主要包括市政道路总长约3300余米及两侧人行道;完善雨污管道4054米;“三线入地”(电力、通信和有线电视等)埋设总长约为25千米。

(二)、给水设施

2017年实施了镇供水设施项目

,计划总投资3500万元,建成日供水5000吨自来水厂一座。该水厂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市政消防设施用水、广场绿化用水等。

(三)、污水设施

2019年实施了县镇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607万元,建成日处理3000吨污水处理厂一座,为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积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为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目前正在实施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工程,总投资1658.45万元,计划敷设污水管道5.7km。

(四)、垃圾处理设施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景区旅游业复苏,镇生活垃圾日益增多。在此情况下,目前在乡村新建一座日处理60吨生活垃圾综合处置场,计划总投资3151万元,以解决景区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五)、其它配套设施

为解决游客停车难问题,同时提高景区游客疏密度控制能力,给游客提供一个便捷舒适的游览环境,2017年修建镇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提高和完善服务接待能力,打造集停车、餐饮、集散、商卖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中心。镇旅游集散中心项目位于镇,建设内容包括室内2层框架结构停车场建筑面积7715.81平方米,设置停车位219个;露天广场4240.59平方米;游客中心1822.08平方米,采用框架结构;256m毛石混凝土护堤;车辆导向标志及引导标牌;226.4米挡土墙及其它附属工程。项目总投资为3850万元。

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情况

(一)城镇外观风貌整治

为提升城镇建筑外观风貌整体效果,拟实施镇景区改造提升项目,计划总投资4900万元。拟对城镇金锋村、长坪村、沙坝村国省干线沿线建筑外观进行提升改造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

(二)停车场

目前拟实施城市停车场项目,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拟建停车位284个。

(三)其他市政设施建设

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成立了创建5a景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规划创建项目共20个,计划总投资45352万元。

四、市政设施运营、维护管理情况

乡镇文旅总结篇6

关键词:长寿之乡、旅游总体规划、夏邑县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中国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健康、养生、长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单纯的的养生度假游已难以满足人们高品质综合性的旅游需求,因此,“长寿之乡”旅游总体开发应运而生。

中国长寿之乡是中国老年学学会评选认定的称号。中国有49个长寿之乡,河南有5个,夏邑县是河南最早的“长寿之乡”,也是河南最早重视“长寿”旅游资源的县域,其旅游总体开发为全省长寿之乡的总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项目介绍

1.1区位条件

夏邑县位于豫东边陲,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东部和南部与永城为邻,西部和西北部与虞城县接壤,西南部与安徽亳州市交界,东北部与安徽芒砀山缘连。西距商丘市55公里、省会郑州270公里,东距苏北重镇徐州120公里,南距皖北药都安徽亳州60公里,东北接安徽梨乡砀山县城28公里。

1.2规划范围

规划区夏邑县位于河南省商丘市东部,县域总面积1484.7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总人口118.1万。

1.3旅游资源类型与等级

结合《夏邑县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县志及其它相关资料,对全县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系统整理、概况。依据国家行业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旅游资源分类分级规范,夏邑县旅游资源初步调查结果涉及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7大类,15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共116个资源单体。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优良级资源有4个,分别为:夏邑长寿文化节、夏邑城湖、孔子还乡祠、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2规划思路

2.1规划理念

(1)全局视野,市场导向

准确把握华北、华东特别是豫东地区旅游发展态势、科学合理定位夏邑县在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主动融入豫东区域旅游圈、商丘市一小时经济圈、沿黄旅游带等。

(2)整合资源,产业联动

整合夏邑县“长寿之乡”旅游产品与县域内天龙湖、孔子还乡祠等景区旅游资源,紧抓主打产品,适当引导旅游客流的合理分流,推动县域内旅游产业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夏邑县旅游六大基本要素,充分依托、吸纳、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深度挖掘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经济联系,调动相关行业部门共同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旅游业联动作用,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产业群。

(3)创意先导,精品塑造

以创新性思维,集中力量凝练区域旅游发展的内核以引领“长寿之乡”品牌发展,使之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的有力驱动。

精品战略是针对市场的战略,夏邑县“长寿之乡”的旅游总体开发应通过对旅游市场发展的研究,找准旅游短期热点、预测旅游长盛领域,以相应制定符合区域旅游发展的深度战略。同时采用多种营销手段,着重在主要市场上确立产品品牌和增强市场知名度、美誉度,通过市场行为完善旅游产品的精品化。

2.2规划目标

通过旅游开发,使夏邑县“平原寿乡”与“北方长寿乐园”形象深入人心;国内知名养生、长寿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地位得到确立;全县旅游产业成为全面促进和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发达,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作用凸现。

2.2规划定位

以“长寿之乡”品牌为依托,以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打造集观光、养生、休闲、度假、体验、康体、旅游地产等于一体的河南长寿养生的“第一高地”。

3规划设计

3.1空间布局

3.2功能分区

根据夏邑县的城镇空间结构、空间布局、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县域的交通道路状况,将夏邑县分为三个功能区:长寿荟萃综合区、长寿文化观光区、长寿体验区。

3.2.1长寿荟萃综合区

范围为夏邑县城及S324省道所环绕的空间区域。完善本区的各项旅游服务功能,包括接待系统,集散系统、形象系统及游览系统,全方位提升夏邑县旅游服务与接待设施的档次,着力提升服务接待能力,形成夏邑县公共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域。

3.2.2长寿文化观光区

范围为“李集镇―刘店集―太平镇―孔庄乡―北镇―胡桥―郭店―桑固”环绕而成的环状区域。本区主要开发以大圣寺、孔子还乡祠、吴家寺遗址、商汤祷雨台为载体的长寿文化观光旅游;以太平百果园、孔庄乡万亩果园为载体的长寿休闲度假旅游。

3.2.3长寿产业体验区

范围为“车站镇―火店乡―会亭镇”所在的半环状区域。本区打造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美食之旅,特色商品购物之旅;将火店乡的“宫灯”与“中国结”的展示规模化、形象精品化、出售多样化,形成特色旅游商品;注重会亭镇打火机基地的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并出售中高端打火机,最终形成以“食用菌”、“宫灯”、“中国结”及打火机为依托的夏邑县特色旅游产业体验区。

3.3旅游产品与项目设计

3.3.1延寿圣祖

乡镇文旅总结篇7

一、基本情况

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龙宫,位于贵州省西部,距离省会贵阳1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龙宫风景区与享誉中外的黄果树风景区毗邻,共同构筑了贵州黄金旅游线路。名瀑名洞,风景资源互为补充,相映生辉,形成了黄、龙旅游板块在贵州旅游的龙头地位,是贵州众多景区中开发时间最早,游客最多、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旅游景区。龙宫是全世界天然辐射剂量率最低的地方,到龙宫旅游,能有效地避开大量的辐射,长久居住对人体有奇特的疗效功能;在龙宫呼吸富含大量负氧离子的空气,倘佯在覆盖率高达90%的森林中,宜人心脾;龙宫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夏季极少超过30℃,加之昼夜温差大,白天尽管烈日高照,傍晚依然凉爽宜人。在龙宫,可以不需要空调,可以不需要防晒霜,可以不用戴口罩,是游客洗肺养生的好地方,是中国大西南的后花园,是全国人民的避暑胜地。龙宫镇风景名胜区有着“五最”、“一绝”等禀赋极高的风景资源,“吞石为洞,吐石为花,神宫赖水造;聚水成渊,覆水成瀑,胜景依石生”,是龙宫景观的真实写照。以水旱溶洞最多、最为集中和天然辐射剂量率最低获两项世界记录,还有着多种神奇秀丽的喀斯特景观。

龙宫镇位于西秀区西南面,距市区27公里,总面积93.8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137个村民组,总户数5197户,人口23544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1.2%,镇党委下设31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23个,机关支部5个,学校支部3个,党员567名(其中农村党员433名)。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总耕地面积17083亩(其中:田10190亩,地6893亩),森林覆盖率达40%。23个行政村中,省级一类贫困村19个,三类贫困村1个,属省级二类贫困乡镇。龙宫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坐落与龙宫镇中部,核心景区涉及龙宫镇马头、桃子、陷塘、龙潭、响陇五个村寨。长期以来,得益于景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使得龙宫镇辖区各村交通、供水、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周边村寨也有过去单纯农业生产逐步走上新型生态农业和旅游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之路,尤其是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提出的“依托景区、服务景区、发展农村、致富农民”的发展方针的指引下,龙宫镇景区周边村寨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努力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能力,使龙宫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极大的进步,龙宫风景区发展及服务能力得到相应提升,实现了景区与乡镇协调发展,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二、发展方式和主要成果

近年来,龙宫镇围绕龙宫风景名胜区良好的知名度、稳定的游客来源,黄果树――龙宫――格凸河旅游板块的发展潜力,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展创建“和谐景区”活动,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上实现两手抓、双丰收。龙宫镇结合龙宫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地处镇辖区内及镇区距离贵阳、安顺等城市较近等优势,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做好如下几点:

1.找准定位、理清思路,定好向、走好路加大发展力度,实现全镇经济发展多样化、规模化

龙宫镇境内拥有贵州西线旅游线上重点景区――龙宫,毗邻安顺市西秀区主城区,青黄高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007县道临近或穿过镇区,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龙宫镇发展的重点,依托景区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成为龙宫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2006年以来,龙宫镇通过在全镇18个行政村实施“整村推进”新阶段扶贫项目,在景区周边村寨及城郊村寨实施新农村建设,使得景区周边村寨及城郊村寨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进一步打牢。为此从2007年起,龙宫镇先后启动乡村旅游发展试点项目,在地处景区核心区内的龙潭、桃子、马头、陷塘等村寨实施农家乐示范户试点建设项目,至今已发展成规模农家乐示范户30余家,初步形成良好的景区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依托景区发展摄影产业、特色种植产业等新型乡村旅游配套产业,使游客到景区旅游之余得以休闲、娱乐。

2.挖掘潜力、夯实基础,找资源、想办法打好发展基础,确保全镇各项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龙宫镇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便利的交通条件的同时,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在镇区内居住着汉、苗、布依等多种少数民族,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既在蔡官片区拥有明代屯军遗留下来的屯堡文化,又拥有原生态的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龙宫镇挖掘潜力、夯实基础,大力发掘民族民间文化,利用屯堡文化大力发展地戏脸谱雕刻、地戏民间艺术表演等产业,建立地戏脸谱雕刻产业协会、地戏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等群众经济实体,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格局,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加乡村旅游内容,促进全镇乡村旅游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3.整合资源、促进发展,分层次、分区域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品质

龙宫镇地理形态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形态,辖区跨度大,产业发展层次分明,镇区分为蔡官、马头、炭窑三大片区,形成三大产业分布发展的形态。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实施乡村旅游发展为主线的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蔡官片区区位优势明显,距离安顺城区较近,交通便利,通过建立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经果林种植基地及生猪养殖基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城郊蔬菜种植等新型农业和无污染乡镇企业,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改善经济发展模式,有单一农业向农业与工业相结合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利用该片区距离安顺城区较近,拥有屯堡文化基础、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为此大力发展城郊少数民族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实施满寨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园项目,依托利用苗族特色饮食、建筑、服饰、文艺表演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炭窑片区交通、水源等自然条件制约较大,积极依托饲料资源丰富、环境无污染等优势资源,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引导支持村民养殖无公害肉鸡及生猪等家畜,饲养牛、马等达牲畜等,并通过“江龙旅游公路”的过境、进一步融入黄果树――龙宫――格凸河贵州西部旅游板块,发展旅游过境服务产业和生态农业,沿路开展乡村旅游产业,吸引公路过境的旅游者驻足休闲、娱乐、消费,成为龙宫镇发展新的支撑点。

马头片区结合地处龙宫风景区周边实际,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大力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和农业生态观光产业。2007年以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利用国家少数民族发展基金、国家开发扶贫项目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中央、省、市、区建设资金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先后投入近100万元对满寨少数民族旅游村寨、龙潭、陷塘、马头景区周边村寨进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开办农家乐,让广大景区游客和城区休闲者在村寨参观新农村、品尝农家饭、享受农家乐。充分展示新农村的新风貌、新农家的新风采、新农民的新素质。

2007年龙宫镇启动实施“龙宫农业生态观光科技示范园”项目,该项目重点围绕景区周边村寨(桃子、马头等村)规划近3000亩新型农业产业示范区,重点推广种植新品种的经果林、发展林下养鸡等养殖产业,重点突出无公害、天然、有机,提供给广大游客休闲、度假的良好去处,提供农业生产体验游、农村生活体会游、农家饮食品尝游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在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的同时大力生态农业观光产业,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品质,提升龙宫风景名胜区旅游配套服务能力。

4.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抓整合、促和谐处理各类关系,实现全镇跨越式发展

乡镇文旅总结篇8

关键词: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实践

一、基本概况

王家坪镇位于永定区东南边陲,东邻桃源县牛车河乡,南接沅陵县七甲坪镇,西抵本区沅古坪镇,北靠慈利县金岩、洞溪乡,版图面积167.2平方公里,辖19个村(居)16188人,居住有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89.3%。境内自然景观优美、土家文化历史悠久,人文汇萃,是历史上享誉湘北的“九都文化之乡”,先后2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8项部级荣誉。荣获“湖南省旅游名镇”“湖南省生态镇”“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湖南省美丽乡镇”等30余项省级荣誉。

二、发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景点开发单一

一直以来,我镇大力加强土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土家吊脚楼保护一直不敢松懈,建立了10个古村落土家吊脚楼核心保护区,取得了巨大成效,成为我镇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因而我镇在旅游景点开发上,一直力推土家吊脚楼这一龙头品牌,因而造成景点开发定位不科学,内容雷同,难以迎合不同需求的游客。

(二)交通滞后,亟待提质升级入镇公路

王家坪镇距市区57公里,公路翻山越岭,路面坑洼狭窄,坡陡弯急,经常造成车辆拥堵,导致游客望却止步。交通滞后,已成为王家坪镇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亟需解决张桃公路三岔隧道至王家坪镇路段公路的提质升级,改善旅游交通条件。

(三)资金匮乏,亟需解决旅游配套资金

近年来,我镇积极需求建设资金,完成了集镇“对联一条街”建设,每一个店铺都挂有木刻的对联;完成了集镇民族剧院改造和农技站穿衣戴帽工程,但集镇街道其他建筑穿衣戴帽提质升级资金、相关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土家吊脚楼修复开发资金等严重不足,造成土家文化特色不能充分展现,难以彰显旅游价值。亟需上级部门给予财政和项目资金支持,打造具有土家特色的文化一条街,完善全镇水、路、电、网等整体硬件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园路、休息设施、景区指示牌等旅游服务设施。

(四)基础设施滞后,亟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王家坪镇目前无停车场、无农贸市场,集镇水、路、电、网等整体硬件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游道、休息点、指示牌等旅游服务设施严重滞后。如罗峰山万亩映山红景区公路仅供单车行驶,旅游旺季车辆拥堵严重,旅游安全性难以保障。亟需有关部门重视完善,在公路整修、道路硬化、水利设施建设、电网改造上给予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逐步相关旅游配套设施,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持续发展。

(五)人才短缺,亟需强化统筹规划指导

目前,王家坪镇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正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原有的粗放式、自发性的管理经营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更不利于长久可持续发展,继续专业人才加强指导开发。王家坪镇旅游管理人才缺乏,旅游开发管理多是通过考察学习逐步推进,力度小、见效慢,虽制定了镇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缺乏统筹规划及专家的专业指导,影响力和成效不明显,亟需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与指导。

三、发展旅游需要采取的对策

(一)科学谋划定位,厘清发展思路。一是高标准定位。王家坪镇党委政府按照“张家界的山水,王家坪的民俗”和“张家界自然风光之外的文化瑰宝”定位为全镇的发展方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紧抓生态环境保护不放松,着眼推动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打造文化重镇、产业强镇、生态美镇、旅游名镇的“四镇”发展目标。二是科学制定规划。聘请吉首大学专家团队及本土学者共同编制了《王家坪镇土家吊脚楼保护发展总体规划》,启动了“民俗风情旅游名镇”规划编制,制定完善了《王家坪旅游管理总体规划》《王家坪镇“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王家坪争创文明景区奖励条例》《王家坪旅游安全管理条例》等12项旅游发展规章制度,并积极开展争创文明景区,争做文明村民的评选活动,大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三是市场化运作。2015年10月,为进一步抓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工作,王家坪镇党委政府组织注册了张家界王家坪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200万元,由镇文化站站长担任公司法人,进一步夯实了旅游开发的组织保障,王家坪镇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逐步走了上市场化渠道。

(二)强化资源保护,推动特色发展。王家坪镇最大、最具亮点特色的土家文化就是土家吊脚楼,为保护好这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遗产,王家坪镇党委政府制定了《王家坪镇土家吊脚楼保护管理办法》《王家坪镇土家文化保护与发展考核办法》等5个保护土家吊脚楼的规章制度,建立了13个土家吊脚楼核心保护区,在核心保护区严格控制修建钢混砖房,禁止拆楼房建砖房。签定了镇、村、组、户四级保护责任状,对核心保护区的2198栋土家吊脚楼登记造册,挂牌保护,借助国家危房改造机遇,先后投入3000万元对1288栋吊脚楼进行修缮加固、粉檐垛脊、扳爪翘角,提升民俗旅游价值,使其转为旅游经济优势。同时,采取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相结合的措施,对土家吊脚楼、风雨桥等传统土家建筑物进行修缮补充,新建土家吊脚楼8栋,修复、新建风雨桥5座、传统水碾坊12处、木榨油坊13处、筒车28个。土家吊脚楼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珍贵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王家坪镇一张“金名片”。

(三)挖掘民间文化,彰显民俗魅力。成立了土家文化保护与发展领导小组,以镇文化站牵头,联合民间文化艺人、退休干部、教师成立民间文化艺术挖掘小组,在对传统土家歌谣、舞蹈、节庆习俗、农耕文化开展积极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土家民俗文化,不断发掘具有土家特色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舞等文化资源。整理出版了《王家坪密码》《王家坪民俗系列丛书》《王家坪印象画册》等80余本书籍,并积极进行申遗工作,其中《糊仓》节目成功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保护传承土家民间文化艺术,编制了《王家坪镇土家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总体规划》,每年聘请民间老艺人,在镇中心学校开展“土家文化进学校,民间艺人上讲台”活动,培养民间文化艺术班接人。自2011年以来,已培训中小学生3000人次,部分学生现已成为优秀土家民间艺术传承人。

(四)抓好平台建设,提升旅游名气。一是抓好民俗文化活动平台。以文化站、民族剧院和两所学校“一站一院两校”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加大旅游宣传推介。5年来,先后举办了“罗峰山・湘西北山歌擂台赛”“中隧杯篮球赛”等几十场大型旅游宣传活动,被央视宣传报道8次,湖南卫视、经视、都市频道报道30余次,王家坪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2016年1月24日,举办了“王家坪镇湘西北首届农民春节文艺晚会”,获得了强烈反响,省、市、区各级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二是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平台。将取得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先进事迹编成土家民歌进行传唱,举办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活动,并将获得的多项国家、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的荣誉刻入巨石立于交通要道,作为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象征和促使人民开拓创新、不断超越的鞭策。三是抓好媒体宣传推介平台。积极邀请央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等知名一流媒体采风报道,邀请专家学者调研考察,举办学术研讨会、采风活动。同时,加强自我宣传推介,在打鼓台、张桃公路沿线等交通路口设置旅游导向牌,在人民广场举办王家坪镇自然风光暨民俗文化摄影展,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并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主流媒体移动互联平台,用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王家坪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推出了《诗意王家坪》《醉美王家坪》《罗峰山上映山红》等60余部宣传推介短片,进一步提升了王家坪知名度、影响力。

(五)优化产业发展,增添发展活力。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剁辣椒、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打好“资源牌”。成立了张家界首个辣椒专业合作社,吸纳60多个专业种植户,基本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七星椒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4000亩左右,创建了砂子垭、湖田垭、蔡家坪等千亩七星椒种植基地,年产值约2000万元。剁辣椒加工企业、手工作坊发展到14家,其中龚康、马头山、灵洁3家企业年产值突破500万元。大力推进“523”行动计划,新建罗峰山黑山猪生态放养、将军洞大鲵生态养殖等20多个养殖场。马头溪部级大鲵自然繁殖核心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新增大鲵3050尾。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更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增添了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其不仅要对生态文化进行相应的传承,还要对其自身的品牌进行相应的建立,并且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进一步促进我国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玲.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乡镇文旅总结篇9

我县盯牢“名县美城”“全域大花园”的整治方向,坚持“三个并重”(拆建并重、建管并重、里外并重)与“三个注重”(注重小城镇建设与城市转型共同发展、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彰显各镇特色),全方位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获得2016年市考核第一名、2017年省、市优秀县,石梁镇评为省级样板镇,平桥镇、和合小镇被评为市级样板镇,2018年省、市优秀县,街头镇、南屏乡评为省级样板镇,三合镇、三州乡、龙溪乡被评为市级样板镇,今年我县17个整治点全部通过考核验收,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圆满收官。两年来,县整治办对经验做法做了总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要念好“三字诀”。

一是植根文化,念好“文”字诀。各地立足实际,坚持“一乡一规划、一乡一特色”,结合全城旅游示范区创建,突出山水、深挖文化,结合产业发展,明确整治目标定位。着力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规划与乡镇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融合”,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发展思想,全面改善小城镇环境,联动推进周边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型,促进城镇面貌、品质、功能实现新的提升,让广大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如:街头镇围绕“全域美丽、全域景区、全域旅游”,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南屏乡打造民国风情历史古街;三州乡打造特色“茶韵小镇”;石梁镇探索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态合一”,打造云端上的世界旅居小镇;和合小镇凝铸“和合圣地养心天堂”,和合人间文化园、和合博物馆、和合圣碑公园、和合文化研究基地等彰显和合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天台县石梁镇依托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浙东“云端花园”》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天台实践——一雷峰乡为例》得到副省长彭佳学的批示肯定。

二是深挖旅游,念好“美”字诀。我县紧紧围绕“名县美城”和“全域旅游”两条主线,以小城镇整治为契机,立足本地实际,依托天台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以及“和合文化”和“唐诗文化”,以文化为魂、以景观为体、以业态为本,“大整治、大开发”,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真正做到“用文化营销山水、用产业实现繁荣”,如和合街国庆期间迎来26.5万游客、白鹤袜业城成为网红产业城、坦头建成“汽车用品小微园”、石梁镇云端小镇全球招商签约6.08亿,目前全县的乡村旅游如火如荼,18年前三季度全县乡村旅游已接待游客493.86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87亿元,游客购物收入3.95亿元。真正做到百姓增收,推动城镇、农村共同发展。

三是创新机制,念好“新”字诀。我县以环境卫生整治“创建制”为抓手,多种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小城镇整治工作。环境卫生整治“创建制”:通过创建卫生乡镇,全方位改善小城镇环境卫生。目前,平桥镇、石梁镇、雷峰乡成功创建部级卫生乡镇,申报创建部级卫生乡镇6个;省级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在全县范围开展“路(街)长制”:积极探索“路(街)长制”对镇区环境卫生长效机制进行深化和补充,分三步走:第一,实地踏勘整治范围内道路状况,根据“一路一策”方案,全面摸排各巷各路,不留一处“死角”,第二,召开环境卫生整治动员会,将“路(街)长制”分配到人,责任到人,第三,健全督查机制,出台考核细则,制定节点打分机制,三步走对整治范围卫生保洁制度进行长效化。开展环境整治每周督查机制:针对我县去年验收的8个整治点开展环境整治每周督查机制,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以整改单的形式及时反馈给各乡镇(街道),并由县整治办每季度进行一次排名,整治办也将及时备案,便于下次督查是否整改到位,确保工作落到是实处。督查结果按照月度督查权重,换算计入年度各个乡镇(街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年度考核总分。党建行动助力整治:我县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活“红色细胞”,注入“红色力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党员勇当披荆斩棘“开路者”,组建党员先锋队,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下,群众纷纷上阵,自觉地加入到整治的大军中,有效地推动了整治进程。我县建立“一街一路一支部”和“一巷一弄一党员”机制,把责任落实到支部到人,落实到每位“街长”、“路长”、“巷长”身上,全面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立曝光督查小组,通过“街长”支部微信群,设立曝光台,健全即时监督、@街长快速反应、随时处置、警示约谈的常态化机制。组建志愿者队伍宣传小城镇整治,巡回在街道、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和企业单位,讲授乡风民风,传播道德新风。高校力量推动整治:我县充分依托高校资源,借用高校创意,与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浙江工业大学合作,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10所高校启动的浙江省第四届大学生“乡村规划与创意设计”大赛,从四个方面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再创佳绩。一是挖掘乡土特色,点亮文化;二是收集本地民意,体现风情;三是发挥科研智慧,突出创意;四是蓝图变为美景,取得实效。

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名县美城”的重要抓手。我县将紧紧围绕“抓巩固、促提升、出成效”为主线,深入推进六大专项行动,坚持问题导向,拉高标杆,对标整治,全面推进“回头看”工作。

乡镇文旅总结篇10

栾川古称鸾州,位于洛阳西南部,豫西伏牛山腹地,因远古时期有形似凤凰的鸾鸟在此栖息而得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4%,境内有伊河、小河、明白河、河4条较大的河流,分属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伏牛山、熊耳山、遏遇岭等自西向东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大沟川,全县49%的面积海拔在1000米以上,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立足县情,因地制宜,三个坚持做规划

据栾川县旅游局的负责人介绍,栾川是一个旅游强县,域内旅游景点众多。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栾川,与旅游业同步发展,自去年以来,栾川县坚持城乡全域规划,高标准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并对全县213个行政村进行了整体规划,进一步理清了功能定位,明确了建设方向。按照省、市要求,创建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达标村130个,还定下任务,剩余的73个村要在2015年全部达到达标村标准。同时,他们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制定了中长期目标,目前已经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点25个,使栾川县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

为了构建覆盖全领域、各行业紧密衔接的规划体系,栾川县坚持了全景规划。他们立足“生态立县”,围绕“全景栾川”建设,修订完善了《栾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详细规划,通过实施“旅游景区+风情小镇+特色农庄”发展模式,实施了以赤土店镇油菜花观赏园、石庙镇观星薰衣草观赏园、三川镇大红川林果采摘园、庙子镇庄子村玫瑰庄园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度假主题区,目前已经建成生态休闲观赏园25个。

再一方面就是坚持建筑立面控制。在保障广大群众住房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乡村民居建设。庙子镇庄子村、卡房村、嵩坪村,推广“新中式”建筑为民居风格、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色彩模式、统一组织施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非常好的示范带动效应;狮子庙镇朱家村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调,对农户房屋进行统一改造,通过镇财政奖补,农户自筹方法,大干100天,改造房屋129座,同时进行了基础设施配套、产业配套,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农村面貌的大改善。编制了《南环路控制性详细规划暨城市设计》、《洛栾高速栾川段沿线旅游村庄建筑整治设计方案》,指导规划沿线村庄及旅游村庄的规划建设,将其纳入城乡规划统一管理,为科学控制单体建筑立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凝聚共识,统筹兼顾,三大抓手造氛围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营造氛围是做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举措。为此,栾川县在营造思想氛围方面,健全了“政府主导、农民理事、工农共建、城乡联动、政策激励”五大机制,有效破解了“用地、资金、产权、管理、就业”等五大瓶颈。去年县四大班子成员、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江苏、浙江等地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在营造工作氛围方面,县、乡两级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政府推动、乡村组织实施、相关部门配合、干部群众参与的“四级联抓、上下齐动”的工作网络;在营造舆论氛围方面,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在县电视台开设栏目,在农户中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清洁之星”等评选活动,通过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保洁意识、文明意识。

环境整治抓基本。净化、绿化、硬化是栾川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任务,为此,他们大力开展了以垃圾污水治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目前基本形成了“户分捡、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采取污水生态湿地分散处理与县城镇区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2%;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基本实现了自然村组组通、联户通;积极开展了通道绿化、村庄绿化,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2.4%,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

功能完善抓示范。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栾川县首批筛选确定了50个行政村,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着力完善了学校、卫生室、休闲文化广场、商场超市、饮水、亮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有效地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融合发展抓提升。为了达到实现优化环境、服务旅游、致富群众的目的,栾川依靠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的基础,持续推动农村环境改善与旅游融合发展,注重内涵和品位的提升,先后建成了龙峪湾玫瑰风情小镇、油葵庄园、薰衣草庄园、油菜花庄园、高山茶庄园等特色农业生态园区25个,呈现出了“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良好效果。

以民为本,示范带动,三大亮点树样板

打造精品点。过多枯燥的数字也许会让人觉得乏味,但对于栾川县的百姓来说,每一个数字,都是看得见的实惠。自2006年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市、县、乡(镇)累计投入15.3亿元,完善通组通户道路硬化3017公里,修建护村护路护堰坝工程45.5万立方米,建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4个,标准化农村社区服务点112个,安装路灯2780盏,建成垃圾填埋场260处,建垃圾池3960座,安装分类垃圾箱5000余个,全县保洁员达1870名,建立无动力湿地污水处理厂9个,建设标准化污水处理厂5个,建设沼气池1万余个,改建农村旱厕1万余个,新建饮水工程215处,受益人口12万余人,建成文化娱乐健身场所248个,安装健身器材1800余套件。这些设施的先后完善,为农民造就了极为便利的生活条件。同时,栾川县为此还连续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最美小城”等桂冠,相继有11个乡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验收。目前全县14个乡镇全部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其中13个乡镇通过部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部级生态乡镇比例达到93%,栾川县也成功创建为全省首个部级生态县。

硬件设施的完善,也有力地带动了以发展旅游为依托的农民致富。重渡沟村通过房屋提升改造、庭院周边美化、亮化、绿化等措施,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助农、以旅游促农、以旅游惠农”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目前该村农家宾馆数量已达328家,占全村376户的87%,拥有高中低档床位1.2万张,每个家庭宾馆年均可接待客人2000余人次,经营户人均年收入达2.13万元,由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如今,像重渡沟这样的乡村旅游精品点在栾川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庙子镇的庄子村、城关镇的大南沟村、陶湾镇的西沟村、三川镇的大红村、狮子庙镇的朱家村等。

这些村的房子没有拆建,但是风格翻新了,有的是徽派风格,有的是豫西民居风格,有的是满族风情风格,房子一律白墙黛瓦彩门窗,廊檐立柱显温馨。农民的责任田数量没有增减,但效益翻番了。庙子镇的庄子村、卡房村将本村的900多亩土地流转后,全部种植了玫瑰、月季、薰衣草等,花开时节芳香扑鼻,同时也为种植户带来了数量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的庄子村,已成为城乡居民向往的生态文化庄园。应运而生的还有“竹林人家”、“追梦山庄”等雅号的农家乐,生意平日不淡、假日火爆。

通过城乡基础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田野公园化,既让农民享受了城市的生活品质,又让市民感受到了乡村的田园气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村民收入快速增长,外出务工的回流返乡,昔日冷清的村庄又热闹起来。特别是到了周末或节假日,组团游、自驾游等更是来来往往应接不暇,甚至还一度出现过一床难求的情况。

建设示范带。为营造绿、亮、美、洁、净、畅的出行环境,栾川县对境内沿高速、国道、省道、县道的60个村庄率先进行了整治,把洛栾高速栾川段、洛栾快速通道合峪到庙子段、洛栾高速樊营下站口到陶湾段、洛栾高速樊营下站口经赤土店到狮子庙段、洛栾高速重渡沟下站口到重渡沟村段等5条国、省道打造成精品旅游线路,把石庙镇到杨树坪村段、三川镇大红村段、小红村段、叫河镇到黎明村段等多条乡、村道路打造成精品乡村线路。如此一来,不仅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也赢得了客人的称赞,同时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抓河道整治。栾川县按照洛阳市农工委的统一安排,通过近年的不断努力,对境内伊河、河、小河、明白河等4条河流及各支流进行了综合治理,形成了如今河畅、水清、绿树绕岸、碧波荡漾的新景观。

公路两旁花草如茵,山清水秀,赏心悦目;村民住房干净整洁,农家宾馆雕梁画栋,置身于此不仅让人心旷神怡。

项目推进,产业发展,三篇文章惠民生

美丽乡村,水清天蓝环境靓是要件,产业发展、物阜民丰是根本。栾川县在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还强力推进产业发展。

为持续做好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这“三篇文章”,栾川县近年来不断壮大苗木花卉、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基地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全县15个乡镇(管委会)213个行政村已流转土地12.56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16.48万亩的76%,受益群众达2.3万户,发展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的产业化基地达25个,全县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涉农企业336家,培育发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龙头企业数目居全市第一。

栾川县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农房集中改造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农户保护景区和利用旅游资源,全面改造房屋,美化旅游环境。同时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3年游客接待量6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7亿元,与之相关的农业、林业、交通、文化及三产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服务业的协调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