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学前教育十篇小学生学前教育十篇

小学生学前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8:47

小学生学前教育篇1

[论文关键词]师范教育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生源质量

一、师范学校招生录取情况调查

1.师范学校录取人数明显减少。笔者对一所具有九十多年历史的师范学校近几年的招生录取情况进行了调查,该校2000年9月开始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师资。1998年计划招生400人,实际录取456人;1999年计划招生400人,实际录取452人;2000年计划招生160人,实际录取222人;2001年计划招生230人,实际录取230人;2002年计划招生260人,实际录取236人;2003年计划招生385人,实际录取309人;2004年计划招生300人,实际录取149人。调查结果表明,1998年和1999年,学校属于三年制中师,实际录取人数都超出计划招生人数,多出部分为高额赞助生,说明当时的师范学校还有较强的吸引力。从2000年开始,学校升格为五年制师专。2000年和2001年,师专的计划招生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与中师相比都减少了一半左右。虽然实际录取人数还是不少于计划招生人数,但是师范学校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从2002年开始,学校的实际录取人数低于计划招生人数,也就是从这一年起,生源中不再有高额赞助生;到2004年,学校的实际录取人数还不到计划招生人数的一半,远远不能完成计划招生指标。总之,学校升格为师专以后,学校的录取人数较中师明显减少,生源匮乏趋势明显。

2.师范学校录取分数线显著下降。1998年以来该师范学校的录取分数与重点高中(县一中)、普通高中(县二中)录取分数线的调查结果如下:1998年的录取分数线,师范学校为634分,重点高中为640分,普通高中为621分;1999年的录取分数线,师范学校为510分,重点高中为631分,普通高中为478分;2000年的录取分数线,师范学校为293分,重点高中为451分,普通高中为416分;2001年的录取分数线,师范学校为202分,重点高中为446分,普通高中为401分;2002年的录取分数线,师范学校为265分,重点高中为480分,普通高中为443分;2003年的录取分数线,师范学校为278分,重点高中为440分,普通高中为405分;2004年的录取分数线,师范学校为280分,重点高中为480分,普通高中为430分。调查结果表明,1998年、1999年师范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介于县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和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之间,说明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是相当不错的。2000年、2001年,师范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明显下降,低于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100分以上,低于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甚至达244分,差距之大,令人震惊,说明师范学校由中专升格为大专后,虽然学历层次提高了,生源质量却大幅度降低。2002年后,师范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略有回升,但与重点高中相比,还有200分左右的差距,生源质量差的现实并未改变。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师范学校生源的质量呈现降低趋势,尤其是2000年由三年制中专升格为五年制专科后,生源质量整体水平下降明显。

综上所述,师范学校近几年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报考的人数逐年减少,录取分数线明显降低,总体上存在生源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源质量危机。

二、师范学校生源质量危机的根源

1.传统观念的影响。古今中外,理论上人们多认为教师职业是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然而现实却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小学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始终处于下层。新中国成立前,人们称教师为“教书匠”,社会上流传的“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反映的同样是教师职业的“低贱”。当前,教师地位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当小学教师低人一等,不可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因此,教师职业对人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2.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一个职业在社会中地位的高低是由声望、权力、收入等因素决定的。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历来很低,而且当教师也没有任何特权,收入不高。由于本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小学教师的声望不如中学教师,中学教师又不如大学教师。《中国青年报》在2000年教师节前一天公布了一项有关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8个职业中,中小学教师的地位排在第12位,属中低下水平。如今的小学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超负荷工作,报酬又太低,并且劳动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一方面,由于现在教师工资实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证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多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便无法按需分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人的培养具有时间长、见效慢的特点,在一些地方领导的眼里,基础教育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不能体现其政绩,因而不重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造成教育的贫穷和教师待遇的低下。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财政紧张,教师在涨工资时,有的是打折兑现,有的甚至根本不兑现,更严重的是许多地区还存在拖欠小学教师工资的现象。

3.师范院校招生及就业政策的改变。早期师范以免收学杂费、膳食等费用为原则,作为吸引优秀生源报考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明确了各级师范生“一律享受人民助学金”制度。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师范招生最热的时期,其招生政策也有三大优势:一是国家包分配;二是免收学费和发给生活补助;三是户口农转非。这对广大农村考生和家长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师范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很高,学生综合素质较强。进入21世纪,随着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费标准逐步放开,师范院校也陆续开始收取学费;与此同时,师范生毕业后不再统一包分配,而是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上岗;近两年,有的地区即便有教师岗位也不安排竞聘,而是让毕业生代课,只给微薄的代课费,毕业生成了廉价的劳动力,更多的毕业生则找不到就业岗位,只能干一些临时工作,这使得本来就贫困的农村师范生家庭雪上加霜,也导致农村考生选择师范的热情锐减。这是导致师范生源质量危机的直接原因。

4.受高等院校扩招的影响。1999年前后,我国高等院校兴起了一股合并和扩招的热潮。自从高校扩招以来,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很多考生主动放弃已经录取了专科院校,转而进入复读班准备参加来年的高考,向着自己梦想中的本科院校和名校发起新的冲击。重点中学借高校扩招的势头大量增加招生人数,许多中考生为了争取上重点高中宁愿交纳一笔可观的赞助费;普通高中也由于高校扩招而使其升学率也大大提高,开始吸引许多初中毕业生的视线。师范专科学校则门庭冷落,无法与高中的吸引力相抗衡,最终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生源危机。

5.师范学校本身的原因。中师升格为师专以后,虽然学生的学历层次提高了,但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具体表现为:首先,学校的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简单,在办学能力、管理模式、设备条件等方面都与高等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的专业化和学术性水平还有待提高。其次,学制过长,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初中毕业生的年龄偏小,价值观尚未成熟,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职业理想也会处于变化之中。最后,学校缺乏举办高等教育的文化氛围。过去各省每个地、市都有2~3所中等师范学校,大多数坐落于偏僻的县城,学校升格后,周围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显得有些落后,对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也大大降低。

三、确保师范学校生源质量的建议

1.明确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性,使全社会对小学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感。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以说,教师教育是培养师资的工作母机,全社会都要确立在教育事业中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因此,国家要重视小学教师质量的提高,就应在舆论上大力宣传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不断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为师范生献身农村小学教育事业提供保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关键。然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状况落后,教师的待遇非常低,无论是工资水平还是生活条件都无法与城市教师相提并论。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致力于缩小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收入差距,甚至创造条件使农村教师得到比城市教师更优厚的待遇,以吸引高素质的师范生到农村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任教。各地方政府要及时清理整顿诸如拖欠工资、摊派严重等问题,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同时,要妥善解决好教师的住房、就医、保险、养老等福利待遇。通过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扭转人们心目中存在的对小学教师的偏见,使教师远离清贫、寒酸,让富足、高雅与老师相伴。国家还应该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为小学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生学前教育篇2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教育学校家长

阅读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教育现状既有鼓舞人心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那么如何让小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技能和方法?如何让小学生的阅读不陷入功利性目的的阅读中?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家长在内所必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小学生阅读情况的现状分析

根据2010年4月的第七次国民阅读的最新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小学生图书阅读率最高,阅读兴趣浓厚

在第七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为79.0%(2008年为81.4%),明显高于成年人。其中0~8周岁的阅读率为69.8%(2008年为72.3%),9~13周岁的阅读率为89.4%(2008年为93.5%)。在2007年6月,《出版商务周报》联合五所高校对五城市的少儿阅读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7~12岁的的少儿阅读情况最佳。

由此可见,我国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阅读率远远高于18~70周岁的国民图书阅读率,其中小学生的图书阅读率最高,这无疑给儿童阅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鼓舞。调查数据充分说明,当前我国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较为浓厚,每年的图书阅读量可观。小学生在暂时没有升学压力,学业负担较轻的情况下,对图书的阅读保持了较大的兴致。可是,虽然近几年的分析数据显示小学生的图书阅读率最高,但是总体却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必须引起关注。只有保持住小学生现有的阅读积极性,强化其乐于阅读的倾向,小学生的阅读教育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二)小学生图书阅读偏好中,作文精选是首要选择

最新的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9~13周岁的人群中,“作文精选”、“童话寓言”、“卡通童话”和“幽默故事”是最受欢迎的几类课外书。26.9%的人表示最喜欢读的书是“作文精选”;17.1%的人表示最喜欢读的书是“童话寓言”;15.1%的人表示最喜欢读的书是“卡通童话”;而喜欢“幽默故事”的人数占到13.8%。此外,表示喜欢其他各类课外书的人数所占的比例都不高(均不超过7%)。

“作文精选”之所以会成为小学生阅读的首选,原因在于阅读优秀作文能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小学生的阅读行为越来越被赋予了教育投资、社会投资和未来投资等多重意义,其中夹杂了太多家长功利性的成分。而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应是多方面的,包括科普百科、经典名著、校园小说以及古诗绘画本等,而阅读这些读物对其成长更有益。

(三)小学生阅读仍以纸质书籍为主,但是网络的冲击不容忽视

目前,小学生阅读的媒介主要还是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途径大致有家庭购买收藏、图书馆借阅、学生周末或假期在书店阅读、网络阅读等等。而网络阅读率逐年大幅上升,且呈现出低年龄的趋势。网络对小学生的渗透日趋凸显。小学生上网的主要任务是玩网络游戏(包括偷菜、杀人等)、网上聊天等,而真正从事网上阅读的人数寥寥无几。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独立能力较差,是非判断能力薄弱,网络的消极方面对他们的侵蚀轻而易举。所以如何把握小学生上网的限度、控制网络的不良影响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时刻警惕的事情。

二、影响小学生阅读教育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学校

当前,学校课堂仍然是小学生阅读教育进行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师承担了最主要的责任。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即老师在上面讲得口舌冒火,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老师读得发困,学生听得厌倦。课堂教学方法不当,效率低下,评价标准单一,过分追求整齐划一,严重忽视个体差异性。

那么如何使老师的阅读教学轻松化,学生的阅读过程快乐化?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某些学校采取的阅读教学方法值得借鉴。这些学校将阅读教学程序化,一年级、二年级…依此类推,随着年级的递增,阅读程序及难度也随之增加。比如,在一年级时,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认读拼音。先由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然后学生找出不熟悉或不认识的词语;随后老师给生词注拼音,学生认读;最后学生在解决了生词问题之后,再自己阅读文章。而到了二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生词。学生须独立完成生词注拼音,给生字组词,并开始尝试着造简单的句子。到了三年级,学生的词汇量已经提升到了一定水平,这个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复杂句子以及简单篇章的训练。按照完成目标1―强化―休息―完成目标2―强化―休息的程序进行阅读教学,在每一轮的阅读都会有新的任务,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按照这个步骤进行自我阅读,有了好的方法加之好的习惯,阅读效率自然随之提高。

(二)家庭

父母对孩子的阅读具有榜样和引导作用。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儿童的课外阅读支持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年龄越大,家长只支持与学习有关的阅读。这无疑是我国应试教育问题凸显的一个侧面,由于升学、备考的压力,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范围在日趋狭窄。笔者分析有以下相关因素:

1.父母的学历

一般情形,父母学历水平越高,文化程度相应较高,对学生的阅读支持率就高,学生阅读教育的情况也较好。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父母能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比较科学得当,对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也会合理适切些。而学历水平较低的父母,自身阅读兴趣不浓厚,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力不从心,在选择儿童读物时盲目性较大。

2.父母的职业

通常情况下,从事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文化氛围较高职业的父母,对书籍报刊杂志的敏感度较高,工作之余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些细节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觉性。相对而言,从事经商、建筑维修、营销等职业的父母,平时工作中与书本打交道的时间少,没有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这样也就不利于家庭浓厚阅读氛围的形成。

3.家庭藏书量

家庭藏书量与父母的阅读兴趣相关。不管学历层次的高低、职业与书籍的联系紧密程度,阅读兴趣高的父母,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尽量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有些父母正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年轻时代读书太少,就力图在孩子身上弥补这种缺憾,购买图书的数量和频率都较大。据调查,新华书店仍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购书来源。家庭拥有大量的图书,潜意识中就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便利,增强学生对图书的热衷度。

三、关于小学生阅读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课堂教学:分阶段、分层次,注重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分阶段。将小学阅读教学分为两个连续进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针对1~3年级的低年级学生,重点是提高学生识字量,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识字教学是这个阶段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教师要结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综合有效的识字教学,直观性、趣味性、有效性应是主要特征。第二个阶段是针对4~6年级的高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前三年的阅读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量,拥有较为浓厚的阅读兴趣,为更高层次的阅读打下了基础。这个阶段重点是适当加大阅读材料的难度和深度,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的理解力和感知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分层次。同一班级、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的阅读水平是不尽相同的,学校可以通过相应的测试,得出学生的基础阅读分值,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阅读分值进行课外读物的推荐。教师还应分门别类地进行推荐,文学、小说、科幻、科普、诗歌、经典、童话、幽默…,尽量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学生的阅读领域。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感性阶段,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增加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的想象力。

(二)课外阅读:课内化,加强反馈和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小学的课外阅读往往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明显,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了解到我国某地区一小学一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学情况: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阅读记录本,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每天必须保证30分钟的课外阅读,并由家长在阅读笔记本上签字,注明阅读的内容,次日检查。可是多数家长忙于工作、挣钱,无暇顾及这项家庭作业,往往草草签字了事,不过问学生是否真正阅读了。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记录本也就形同虚设。

改善这种状况须改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学生每天在家进行的30分钟课外阅读,除了家长签字之外,还应详细记录具体的阅读内容以及阅读过程中家长和学生之间进行了哪些交流,提出哪些问题等等,这样既督促家长真正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来,又通过提问题加深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教师坚持每日小检查,每月大检查,定期开展阅读评比活动,评价时强调学生阅读过程的关注,并根据学生的进步程度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有了明确的目标、有力的监督加之行之有效的评价,小学生的阅读教育定会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孙忠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9)

[2]王文静,周晶晶.杜霞.香港儿童青少年阅读研究与推广[J].教育科学,2010(2)

小学生学前教育篇3

关键词:聋哑学生衔接教育工作聋儿康复教育

“铁树开花,哑巴说话。”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培训,聋哑学生终于学会了说话,走出无声世界回归社会主流,同正常学龄儿童一样进入普通小学就读。这标志着学生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是聋哑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为了让聋哑学生在这一转折中顺利适应,就要做好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育与普小教育的衔接教育工作。衔接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早期康复教育成果的巩固与发展,关系到聋儿回归社会主流的成效。聋哑学生从语训康复机构到普通学校就读,适应难度很大,入学后,陌生的环境,听力的差别,使聋哑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感到负担过重,茫然不知所措。这样就会挫伤聋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不愿意去学校。这就需要聋儿家长和康复教师充分了解聋儿康复机构和普通小学之间的差异,通过合适的衔接教育,帮助聋哑学生做好入学准备。通过近二十年的聋儿康复教育工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培养聋哑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

美国教育家布里格斯说:“每个孩子将来成功失败维系于自信心。”自信意味着成功,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才干,并对其有着充分的、恰当的估计和认识。聋哑孩子要有自信,才能与人沟通,才能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追求自己的生活,而这正是他们最缺乏的。但对两三岁的聋哑孩子来说,他们还不太清楚自己生理上的缺陷,对自身残疾也没有什么概念,无忧无虑,天真烂漫。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知道了自己听力有缺陷,语言清晰度与正常人存在差异,自己与主流社会交流也存在障碍,就会产生自卑情绪。特别是进入普通小学后,看到同学异样的眼光,会更敏感、更自卑。这就需要家长或老师在生活、学习中,引导聋哑孩子勇敢正视自己的听力残疾,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一,应以赏识和肯定的态度对待聋哑孩子。信任是培养自信和乐观的基础,父母应理解聋哑孩子,不能指责甚至贬低聋哑孩子,少用批评和否定的语言,以肯定的口吻对聋儿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说清楚话”、“你说话的声音真好听”等一些赏识性语言。在孩子失败时,父母不要指责,而应在充分肯定孩子成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放手让孩子大胆地说话交流,多创造一些孩子易成功的情景教学,使聋哑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乐观地面对社会。

第二,不当着别人的面批评聋哑孩子。在任何情况下,即使聋哑孩子说出的话再不清楚、再不响亮,家长也不要让孩子当众出丑,特别是不能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说话说得不好。这样会导致聋哑孩子以后在别人面前不敢开口说话,害怕自己说出的话会引来别人的嘲笑和家长的指责。如果聋哑孩子在他人面前丢尽了面子,他的自信心就会丧失殆尽。

第三,对聋哑孩子的期望要恰如其分。“用有声语言与人交流,早日回归主流社会”这是每位聋哑孩子家长的愿望,但并不是每个聋哑孩子都能如父母所愿。聋哑孩子的父母要清楚孩子的听力损失程度,是轻度耳聋,还是极重度耳聋,针对孩子的自身特点进行康复训练,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要切合实际。这样,才不至于既累苦了孩子,又伤透了父母的心,才不会挫伤聋哑孩子的自信心。

第四,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心。如果自信心和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那么,知识就是获得能力的源泉之一。在做好听力语言康复之余,应在平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启发引导孩子看书,使他们从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有助于能力的发展,从而建立并增强自信心。

第五,在公共场所,培养聋哑孩子勇敢面对自身残疾。很多家长不敢面对孩子的听力障碍,逃避孩子聋哑这个现状。在大街上、在超市、在公园等公共场所当有人询问孩子的耳朵上戴着什么的时候,有些家长很厌烦,甚至拉起孩子匆匆逃开。还有一些家长总怕丢人,任何场合都不敢让孩子出声,更不让孩子用手比划,时间一长,孩子一点自信也没有了,也很自卑。俄国作家高尔基说:“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所以对于聋哑孩子,面对别人的询问,家长要勇敢乐观地接受,不回避、不逃避,大大方方地微笑回答,让孩子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以此培养聋哑孩子自信乐观的性格,以此来培养聋哑孩子勇于面对现实的坚韧品质。

二、与普通学校老师沟通,让师生了解聋哑儿童。

聋哑学生进入普通小学后,普通小学的老师就是他们的主导老师。当聋哑孩子与听觉健全儿童混班就读时,普通班级老师在心理和行为上是否接纳聋哑孩子,是否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了解教导聋哑儿童的具体方法,将直接影响聋哑孩子早期康复教育与学龄教育衔接的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聋哑孩子回归社会主流是否成功。为了做好早期康复教育与学龄教育的衔接,为聋儿提供便利的学习环境,使聋哑孩子在回归社会主流的教育方式下获益,聋儿家长应对普通学校老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沟通工作。

1.让普通班老师了解聋哑孩子的听力损失情况、发音特点、语言能力、计算能力、智力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聋哑孩子说话的情况。

2.让普通班老师了解聋哑孩子有时依赖视觉学习,老师讲课应避免背向聋儿。其他学生发言时,尽量让聋儿看到他的脸部。聋哑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安排应方便其听讲,并能看到说话者的表情。

3.为聋哑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语言环境,鼓励他们多做口头发言,多说完整的句子。让他们愿意用口语与别人沟通,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学习动力。

4.教育学生有爱心,以积极的态度接纳聋哑学生,不歧视他们。学会与聋哑学生沟通,和聋哑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调动学生关爱聋儿,帮助聋儿,与聋儿友好相处,使聋儿更好地适应班集体。

三、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

聋哑学生早期康复教育阶段,为了加强个别化教育,小组活动和个别训练较多,为了日后适应小学教学,在康复教育末期,应增加集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康复训练时,逐渐减少游戏的成分,掌握汉语拼音发音要领,增加口头表达训练、认识汉字、书写阿拉伯数字、10以内的加减运算等内容,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四、纠正聋哑学生的发音口型,加快语速。

在聋哑学生康复训练早期,为了方便他们看清舌位摆放和口型,康复老师口型比较夸张,说话速度也慢。为了让聋哑孩子以后更好地适应普通小学,更好地适应与健全儿童语言交流,在训练聋儿发音时,口型、舌位摆放要趋于正常,说话速度也要接近正常人。

五、培养聋哑儿童上课意识,在上课时能保持安静。

聋哑学生在语言康复训练时,一般年龄在3~7岁,采用随即教学较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是7~20分钟,而小学一节课时间为40分钟,所以很多聋哑学生进入小学后,难以保证每节课都注意力集中,容易开小差,坐不住。要想让聋哑学生有上课意识,能安静地坐住,不乱跑,就应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坚持力入手。首先,可选择聋哑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观察他们能坚持多长时间;其次,再选择手工、看书或聋哑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活动,观察他们能坚持多长时间,并要求他们需要坚持多长时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就给予表扬鼓励。如果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坚持住,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

六、培养聋哑学生的任务意识,让他们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

聋哑学生进入普通小学后,常常出现记不住老师布置作业的现象。这是因为,聋哑学生在康复训练中心,一般是一对一训练,也就是一位老师对一位学生。进入小学后,是一位老师对几十位学生,老师在课堂上,是面对全班同学讲课,而聋哑学生往往觉得老师不是给他讲的。另外,因为聋哑学生任务意识不强,语言理解能力较弱。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布置小任务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比如:“请你先到教室把书放到桌子上,再把玩具箱里的足球拿过来。”又如:“今晚的作业是和家长进行听力训练,发音训练、言语矫治和听觉描述,明天早上你要告诉老师做了听觉描述哪几种类型。”聋哑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自然要养成仔细听、认真记的习惯。时间长了,他们自然就会积极听,主动听。

七、培养聋哑学生噪音环境下语言识别能力。

噪音环境下语言识别的训练,应根据聋哑孩子的听力补偿水平进行系统的噪音环境听取训练。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噪音环境聆听训练,不要求孩子在超市或者在游乐场等噪音过大的地方练习,特别是对于开始噪音聆听训练不久或助听设备补偿不很理想的孩子。大多数听障儿童即使佩戴了助听设备,但当噪音过大时往往还借助视觉的帮助。

训练方法如下:

1.先跟孩子自然地进行对话交流。

2.选择音乐磁带播放,同时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让自己讲话的声音略高于背景音乐声【信噪比+5dB】;之后可提高音乐声,基本与讲话声音量相当【信噪比0dB】;如果孩子完成较好,就可以将音乐声进一步放大【信噪比-5dB】。

3.除音量调节外,还可以变化背景声内容以提高难度。比如将音乐换为几个人或一个人讲话的声音。

八、带领聋儿参观小学,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小学生学前教育篇4

关键词:中小学;师生;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34-01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全球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期,而这一成果的取得无不归根于教育事业。纵观全球教育,我国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而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较之差距之大,可谓不言而喻。

一、当前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所面对的形势

1.我区处于甘肃落后地区,近年来,政治、教育、经济等诸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但就教育这项国家大计来说,还存着的很多的不足和问题。就教育技术装备而言,尽管我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完全达标,敬业精神足够饱满,但要在信息化教育上与发达地区接轨还存在很多的差距。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个整体活动,单兵作战是不会取得辉煌成果的,而现状是软件方面我们的多数教师在自身信息化方面知识欠缺,技能贫乏。仅仅是在一学期内,生搬硬套的简单利用多媒体课件上几节公开课而已,不能很好的体现多媒体的完美功能,当然也有在多媒体应用方面做的非常好的,但那实属凤毛麟角,对信息化教育起不到实质作用;同时我们的学生除了熟悉电视,录音机等几个常见的媒体工具之外,对于信息化高度集中的电脑设备还不能灵活使用,特别是农村学校,甚至于部分学生在现实中还从未与之谋面,何谈使用,哪有信息素养,怎能信息化。

2.谈及师生信息素养,就离不开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工具多媒体设备,城区学校每校至少还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一间计算机教室,这些设备不间断的使用,每个学生在一周时间内也就有1―2次接触学习机会。而在农村有这个配备的学校实在太少,除了部分初级中学和九年制学校,以及中心小学外,其他小学基本都没有这些设备。要实现信息化就要有信息平台,而我们最大的信息平台互联网还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有的农村学校地处偏僻山村有线网无法实现,就连无线网也因信号不强而不能实现。综上,我区师生的信息素养还非常的欠缺,给实现校园信息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阻力。而这一切结果的造成,都是因为我们经济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改善信息化服务平台。要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必须集思广益、多管齐下,又好又快、全面、可持续的推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工作,具体过程应该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

二、如何加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素养

1.提高认识,理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可一蹴而就,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理学认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任何领域中取得的成果都离不开思想上的主动性,对于任意一项工作的开展,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不能理解其重要性,要取得理想的成果是不可能的。召开师生专题会议,宣传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利用班会、思想教育课讲解等途径让学生逐渐理解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2.以政策方针为指导,为提升素养把握理论基础。组织教师全面学习教育方针,及时详细的了解国内外教育界发展动态及信息化进程,用理论武装大脑,用以指导自身业务发展提高方向,并在日常教学中展开对学生的疏导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信息较全面的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等相关规定,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来服务自己,将信息变成帮助学习、生活的得力助手。

3.加大投资力度,整合教育资源。近年来,国家对于西部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逐年增多,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结合实情分配资金购置设备;利用全区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机会,撤销合并部分生源断节学校,最大力度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可将此类学校的信息技术相关设备集中安装使用,为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提供部分硬件支持。另外,加大引援力度,争取社会团体的援助投资或捐赠,充分发挥利用社会各阶层力量,为我区信息化教育提供硬件支持。在此基础上,合理调配专业教师,力求全区所有学校保证足够的人力支持,部分农村学校如在短时间无法足额配备教师,可利用联校走教的形式保证师资,确保信息化教育落到实处。

4.突出培养重点,全面辐射带动。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我们要将重点放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上,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取得最终的效果。根据各学龄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的不同,合理设置信息技术教学课时,狠抓教学质量,可在学生中建立一对一帮扶小组,力求培养取得最大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现在我区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一片空白。尽管近些年我区利用假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班,加强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要实现全面提升,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学校内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能有效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耳濡目染,从而起到辐射带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小学生学前教育篇5

大家好!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安全事故频发,安全又再次成为我们要提出的重要问题。现在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就是说几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今天我们利用升旗的时间围绕“安全”这个主题,提醒同学们注意几方面的安全问题。

一、注意交通安全:

现在的交通发展比较快,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非常多,我们更有必要提醒我们的同学们在上放学途要中注意交通安全,也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醒爸爸妈妈注意交通安全。我们提倡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不在马路上踢球;不在马路中间行走,要走马路两旁人行道;过马路不得翻越栏杆和隔离墩,要走人行横道线,还要注意来往车辆;在十字路口,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不足年岁不骑车上街、骑车不带人、不在公路上骑飞车、不扒车、不拦截撞打车辆;乘车时不向窗外招手探头、乘车须抓紧扶手、车上拥挤时注意锐利物品、车停稳后再下车。

二、注意活动安全:

在周六周日期间活动要注意安全。特别是父母不在的时候,活动要远离建筑工地、道路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比如现在旧道路都在挖掘铺设管道,我们要小心;不到坑、池、塘、沟、河流、施工重地等不安全的地方玩耍;不玩火,不燃放烟花爆竹,防止意外伤害。不进入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未成年人禁止活动的场所。如果出门一定要告知父母长辈知道,告诉他们你和谁在什么地方玩,要注意时间,不要很晚到家,以免父母担心。

三、注意饮食安全:

同学们购买袋装食品要看清楚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及地址,不购买“三无”食品;不在校门外和街头流动摊点购买零食,防止误食不卫生食品、过期变质食品,造成食物中毒。

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学们受到意外伤害,很多是没有想到潜在的危险、没有自我保护意识造成的。我们只要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就能有效地避免和预防意外伤害。假期间我们要注意不跟随陌生人外出游玩,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让陌生人随便出入家门。1999年1月,福建省某市接连发生了4起未成年人在放学途中遭人绑架的事件,其中的两起造成了小学生被歹徒杀害……一个你从未见过的陌生人说出你父母的姓名,并说你的父母在某处,进而提出要带你到某处见你的父母,这时你千万不要随意跟这个陌生人走。

五、注意家庭安全

同学们还应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煤气灶、卫生浴具等,学习安全用电、用火知识,并养成“人走电断”等好习惯,切勿麻痹大意,各类电器及设备发生故障时切勿擅动。同学们还要注意防盗用水安全,如果出门要检查水电煤气的开关,并锁好家门。

小学生学前教育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对接;必要性;策略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教育内容之一,尽管处于不同的学段,但是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幼儿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存在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接的必要性,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对接策略。

一、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对接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接的必要性是由两者特殊的关系所决定的,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的初始教育,小学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延续,它们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承继性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承继性,这种承继性不仅仅是学段的承接性,而且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知识的承继性。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在知识上具有承继性,小学教育建立在幼儿园教育基础上;其次,能力的承继性。学前教育中,幼儿形成的能力将对小学教育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离开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难以较好的实现;第三,综合素养的承继性。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形成的素养是综合性的,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也有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承继性使的两者的对接显得非常必要。

2、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

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的初始教育,小学教育在幼儿终身教育体系中也属于基础性教育。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使得两者的对接显得非常必要,也体现出重要的意义。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对接,将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包括教学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等,从而夯实幼儿教育的基础,为幼儿一生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呵护幼儿健康成长。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对接的策略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对接是全面的,既包括教师的对接,也包括教育活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对接。

1、教师对接,强化衔接意识

教师是实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对接,首先需要实现教师的对接。幼儿园教师要意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小学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仅注重幼儿教育研究,还要注重小学低段教育研究,从而基于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优化学前教育;小学低段教师要加强与学前教育教师的互动,充分了解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幼儿综合素养发展情况,从而准确把握幼儿认知水平,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实施有效的幼小衔接。

2、活动对接,消除幼小隔阂

教育活动化是学前教育和小学课程教育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能够根据课程活动化的需要,积极推动学前教育活动和小学教育活动对接。活动对接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首先,学习活动对接。学前教育教师和小学低段教师要加强活动研究,通过互相观摩的方式,了解彼此教育活动的内容、开展的方式等,从而提高活动对接意识和能力;其次,实践活动对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都开展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学前教育教师和小学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活动互动,或开展观摩活动,为幼儿和小学生创造共同参与活动的机会,从而消除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隔阂,提高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3、习惯对接,实现能力承继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实效性都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支持,好的习惯能够使幼儿受益终身。因此,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接要注重习惯方面的对接,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程学习活动,都要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对接要充分尊重幼儿和小学生认知特点,不能采用简单的说教,而是要有机渗透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帮助幼儿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问、团结协作等习惯,从而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

4、学法对接,提高适应能力

学习方法是提高幼儿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做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学法对接,学情教育教师要注重幼儿学法指导,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引导幼儿学会自主建构,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小学教师要基于幼儿学法掌握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课堂学习方法、作业方法等,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三、学前和小学对接教育的注意事项

1.注意学前和小学对接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知识的衔接要有整体性,顺序性,而非每个阶段都是分开的,诸如语文学科,幼小衔接涉及到诸多因素:教师、教材、教法等,这些要素涉及到其他各个小的细节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保证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形成体系,保障彼此之间的连续性,促进幼小教育之间的舒畅对接。

2.注意多方面沟通合作,拓宽研究视角

目前的研究多事围绕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幼小衔接涉及到的领域很多,需要社会、地方教育等部门共同予以重视,他们都是幼小衔接中的利益相关者,对幼小教育衔接起到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多部门同时努力,才能更好的完善幼小教育,拓宽教育思考维度,寻找共同育人的最佳路径。

3.注重儿童发展主体

小学生学前教育篇7

摘要本文根据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以及与本校及周边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交流,对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学体育教学及学生身心发育现状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根据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综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着重分析了当前小学体育教学重点,希望可以对基层体育教师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教学现状教学重点

通过与本校及周边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交流不难发现,就小学体育教学重点,大部分体育教师虽有一定的想法,但却都不够全面,下面本人就结合本校及周边小学的实际情况就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重点做以下深入的分析。

一、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学体育教学及学生身心发育现状

(一)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不符合当前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

根据对本校及周边地区小学教师的走访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体育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年来未有大的变化,而过去几十年学校体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大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了应对升学考试,而这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且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小学生对体育教学兴趣不足

上节提到过很大一部分学校多年来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一成不变,而传统体育教学多以填压式教学为主,不容易被学生很好的理解并吸收,且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生大多生在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生活中习惯家长把所有事情代劳,而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运动强度,这些平时没有在生活中得到过锻炼的孩子在最初接触体育教学时难免会怕苦、怕累,继而想要逃避。

(三)小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众所周知,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学校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学年限与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大多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熟悉的教学流程,而这些教学模式或流程则是适用于应试教育的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吸收率低,且容易在这种被动的状态下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这显然与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不符。

(四)小学生整体体质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小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不仅没有随之有相应的提高,反而呈逐年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生将越来越多的课余时间用于玩电子游戏,导致参加户外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2.大部分望子成龙的家长在孩子的课余时间自作主张的替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剥夺了孩子本就不多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家长们也越来越注重孩子的饮食,同时又因大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饮食观念,认为孩子有营养的东西吃的越多越好,容易使孩子摄入热量过高或引导孩子厌食,长期下去,极易导致孩子出现肥胖或营养不良的极端状况出现。

二、根据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要求明确小学体育教学重点

(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体育项目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确保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以及今后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重要要求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应将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作为其教学重点之一。

(二)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小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

前面提到过,当前我国小学生整体体质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且素质教育明确要求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其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实现提高学生整体体质水平的目的,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只有选择符合当前学生身心发育现状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才能更好的使其这一作用得到发挥,从根本上使小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得以提高。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明确了小学体育教学的方向,要想使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得以提高,那么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十分必要的,而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体育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当前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及兴趣爱好。2.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其年龄及身心发育特点的阶段性教学目标,使整体体育教学目标的可实现性大大提高。

(四)重视小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取得良好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第一节提到过,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素质教育也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及时正确引导,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开发,为其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欣元,董理峰,张倩,顾正东.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2]常会丽.河南省部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师资现状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小学生学前教育篇8

关键词:创新角度;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家长和学生更加关注的是文化课程的学习成绩,在体育锻炼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使得我国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低。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状态成为许多教学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展开探讨,希望能改善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薄弱的问题。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已经做出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其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

1.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小学教学中,许多学校对体育教学都不是十分得重视,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课程的教学之中,更加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学。通常情况下,小学教学中每周有两节体育课程教学,占据着整个教学时间非常少的一部分,而且这两节课还经常被语文、数学等课程教学占用,使得小学生身体素质锻炼严重缺乏,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

2.小学体育教学方式过于呆板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通常都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理论教学过多,使得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有效地调动起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得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教学,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率。

3.小学体育教学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着小学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创新角度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分析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影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对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小学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改变目前的教学状态。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素质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师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参与者,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差,专业能力不高,将会对教学的质量产生影响,他们在教学中也很难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做出创新。因此,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当不断加强教师的培养、学习工作,同时选取一些优秀的体育教师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首先,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环境中教学的需要。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教学方式做出改变,大胆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作出创新,从而找到最适合小学生体育学习的教学模式。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活跃教学氛围,需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了解学生的实时想法,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也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创新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

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通常都是由教师进行演示教学,而教师对当前一些先进的教学工具则很少使用,这也是小学体育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应当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用图片、视频等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体育动作的训练,这样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从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4.创新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

过于呆板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降低教学的有效性。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采用更为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游戏教学法,让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设置的教育游戏要既能完成本次体育课程的教学,又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以更加健康的身体来完成文化课程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应当对小学体育教学引起足够高的重视,并在教学上做出科学有效的创新,让小学体育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袁秀丽.创新角度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完善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8).

[2]于晓亮,王海燕.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5(31).

[3]张恒博.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24).

小学生学前教育篇9

关键字: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

学前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由于幼儿时期是形成性格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学前教育同小学教育的区别

当前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经常会将二者混为一谈。但事实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属于不同的教育阶段,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上都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1.教学内容上的区别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本为主的,包含了数学、语文、德育等课程。而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幼儿教育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内容,通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游戏为主,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加强幼儿思维训练,从而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同小学教学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学前教育除了要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还需要照料幼儿的生活,而小学教育则属于义务教育的阶段。

2.教学模式上的区别

尽管已经提倡素质教育,而且新课程的改革的实施也有很长的时间。但是当前小学教育一般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每个学科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各科教学一般都是通过教师上课、课堂练习、课下作业、各种考查考试来完成的[2]。而幼儿教育则是在游戏中锻炼幼儿的思维和能力,教学模式主要是游戏的方式,通过设置有趣多样的游戏增加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边游戏边学习,在游戏中增加学习的知识,强调的是要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观念落后

在现在的学前教育中,很多家长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混淆了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再加上普遍的望子成龙心态,很多家长都希望学前教育能够早些开展文字拼音与加减乘除等知识,并且将这些内容作为评价一个幼儿园是否优秀的标准,这种观念为学前教育的树立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除此之外很多幼儿教师也会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都坚持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一观念,因此就会将学前教育等同于小学教育,过早的开展拼音和加减乘除等课程。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也会将教师的考核标准进行更改,更加侧重于教师进行文字拼音和加减乘数教学的状况。

2.学前教育认知度不足

目前,幼儿园基本教师都具备专业的教学资格,即使民办园,也具有专业教学资格的老师。但有部分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不足,把学前教育当成“看孩子”场所,事实却不然,学前教育中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孩子们更加聪明,系统、有计划的开发大脑,而不是简单的按部就班教学。此外学前教育中一些幼师学校毕业的学生虽然具有专业的教学素质,但是缺少幼儿教学的经验,无法将先进的学前教育观念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教学的专业水平也亟待提升[3]。

3.学前教育方式陈旧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大都是三至六周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浓烈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会刨根究底的问个清楚。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前教师都是按照幼儿读物的安排进行讲述,采用的仍是陈旧的教育方式,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幼儿学习的兴趣,影响幼儿的思维锻炼和身心发展。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妨碍幼儿的生理发育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身体各种机能迅速发育的时期,尤其是高级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的发育,常会使他们不停顿地活动,又在活动中得到发展[4]。但是由于学前教育的小学化,游戏被听说读写等内容所取代,孩子就会长时间的被限制在狭小的教室里,每天几小时静坐,这样的后果就是将会使某些部分的神经细胞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严重制约幼儿身体各机能的正常发育。

2.妨碍幼儿的心理健康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智力发展主要是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尚不具备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他们思维的形式主要靠表象,而非抽象的词或概念,这就决定了他们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广泛地与人、与物进行直接的接触,才能在动态活动中获得大量的直接感受,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智力的发展[5]。但是由于学前教育的小学化,普遍的教育模式就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布置作业、幼儿完成作业,幼儿就完全的处于被支配的状态下。长期以往既影响了幼儿获取感受的效果,又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3.妨碍幼儿的个性成长

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将会严重的妨碍幼儿天性的解放和个性的成长。对于幼儿来说,活泼好动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性,因此学前教育就应该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知识获得成长。但是学前教育的小学化,使得幼儿整天只能忙于完成教师提出的知识积累与训练任务,没有充足的游戏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占据了幼儿锻炼思维解放天性的时间。让幼儿过早的处于学习的课堂环境中,单一的认为老实听话就是优秀的表现,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严重妨碍了自身的个性成长。

四、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当前,我国的前学前教育还处在不断改革之中,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共同努力,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学前环境。首先就是要规范幼儿园的教学行为,重视对幼儿园办园资质的审评,对已有幼儿园要加强督导,指导幼儿园规范教学内容和形式。其次是要加强学前教育认知度,只有更好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最后还需要科学设置幼儿活动,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要始终坚持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还要在幼儿园的大班开始有计划有目的的增加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全方面为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郑益乐.我国学前教育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探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7)

[2]刘爱霞浅谈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J].现代教育2012

[3]徐丽玮浅析学前教育中的问题和小学化的危害[J].中国校外教育2012

小学生学前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问题策略

1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观念落后,课堂气氛沉闷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沿用旧的教学观念是限制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旧的教学观念强调教师在授课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将学生放在被动学习和理解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位置,教师单向完成课堂教学活动,这种相对陈旧的教学观念抑制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保证小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参与意愿,体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小学生相对童心较重,爱玩爱闹,课堂注意力相对不集中,教师采取传统的管束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保证课堂秩序,但往往会使学生噤若寒蝉,不敢表达自己的体育活动意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体育学习索然无味。

1.2教学过程欠缺有效的师生沟通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师生有效沟通这一前提条件之下的,离开了课堂上的交流沟通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则很难保证。当前部分小学体育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够紧密,不能对课堂内容进行放松自由的沟通交流。在体育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备课安排进行示范,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就算完成了教学活动。在这种条件之下,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并向教师提出一定的体育学习问题,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同时,教师在缺乏与学生沟通的情况下,将很难了解学生对于所授体育知识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后续的教学活动。

1.3教师综合素质水平较低

区别于其他文化科目课程的教学,小学体育教学在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素质方面的作用极为重要,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强调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倡健康教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所授体育内容的教学关键,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心理与人格的教育培养。当前,许多体育教师重视课堂上体育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体育训练与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根据走访调查得知,许多小学体育教师是由体育院校学生担任的,重视技能的练习是这些教师在接受专业训练时形成的习惯,而在教育心理学应用、学生行为激励、兴趣爱好开发等环节则相对薄弱,这都是教师综合素质水平较低的体现。

1.4体育设施建设与投入不足

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必要的体育设施支持,而当前教育行业对体育教学的忽视导致了部分小学校园内的体育硬件投入不足,极大的制约了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当前,小学体育多被认为是“副科”,在一些学校管理者的眼中就是带着小学生跑跑跳跳、玩玩闹闹的简单内容,往往不愿在体育器材置办与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过多,尤其当前城市里寸土寸金,校园内的场地空间有限,在部分空地的规划使用过程中,学校更倾向于建设与文化教学相关的功能性建筑,而不愿意应用在体育活动场地与器械的建设使用方面。这些现实问题都是学校在体育设施建设与投入方面不足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与策略探析

2.1合理选择教学手段

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选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相对较低,活泼好动,好奇心很强,体育教师应该在研究分析当前学生整体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安好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例如体育游戏、简单的体育竞赛等,这些教学手段都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参与意愿,课堂教学活动也能在欢快愉悦的氛围内进行,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体育活动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校园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同时也拉进了师生距离,创造了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一举多得。

2.2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小学体育教师应在深入理解新课标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性要求,合理安排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既要保证学生对于体育技能与锻炼方法的掌握,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性格品质的塑造。多维度传授体育技能与体育精神,摆脱以往示范-练习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体育名人的励志故事,或者播放一些经典比赛或者体育电影,通过这些内容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体育对与学习与生活的意义,激发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在现实走访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在教师组织观看足球或者篮球比赛视频后,对这些活动产生了兴趣,课余时间不再是守着电脑、电视,而是拿起了足球、篮球走向了操场和其他学生一起运动,这都是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获得的积极成果,值得学习借鉴。

2.3规范体育教学流程

规范化的体育教学流程安排是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流程层面,小学教师应规范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环节,使授课活动在尊重体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有效展开,尊重学生合理的自主意愿,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规范的学习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探索与进取精神,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4充分利用体育设施资源

为了保证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遵循更为科学的教学流程展开教学活动。在体育设施资源利用层面,教师课程设计环节,就应考虑校园内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在教学场地与器材的使用层面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提高校内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体育教学不断改革创新的背景之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全面学习和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学习最前沿的体育知识与技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手段,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的体育教学,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全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蕾.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