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十篇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十篇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8:57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4)11-0035-03

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海市青浦区自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以来,始终把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重要工作,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确保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大学生村官队伍基本状况分析

自2006年以来上海市青浦区共选聘大学生村官(包括市选聘和区选聘大学生村官)250名,分别到全区11个街镇担任村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目前仍在职的125名,离职的125名。全区选聘大学生村官队伍中共有党员172名,现在职的95名。在职村官中担任团干部职务的共60名。全区历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中男性为106名,女性为144名。

2006年以来,区大学生村官共离职125名,其中考取公务员36人,参公人员2人,事业人员41人,集体人员16人,自主择业20人,其他10人(派遣2人、社工7人、区级公司1人)。

离职人员中,区选聘大学生村官共离职83人。其中有5人通过公开选拔和提拔分别担任镇办公室副主任、镇文明办主任助理、镇社会党委委员、镇团委书记和区级公司总经理助理。市选聘大学生村官共离职42人,其中考取公务员(含参公)26人(内招6人)、事业人员10人、自主择业6人。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依然薄弱,村官队伍缺口较大。自2006年以来,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为解决青浦区农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等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得到了基层党组织的普遍欢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的广泛认可。但从村居干部队伍现状来看,形势依然严峻。目前,青浦区899名村居党组织班子成员中,50岁以上的占35.3%,444名村居党政正职中,45岁以下的仅占38.2%。随着相当一部分村居干部面临退休,到明后年的村居党组织和村居委员会换届时,需要大量的村居后备干部补充进入村居“两委”班子。今后的农村干部队伍的缺口依然会比较大。

(二)大学生村官流动性大,与农村需求不匹配。青浦区区一级选聘大学生村官都为本区户籍,而市一级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来自五湖四海。综合来看,市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流动性要大于区选聘大学生村官。通过座谈调查,村干部总体对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是欢迎的,但是也有一些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有些负面的看法,尤其体现在非本地户籍的市选聘大学生村官上,由于语言不通、对当地情况不了解以及天然的群众基础优势缺失等,使一些村干部产生了一种习惯性思维,认为这些大学生是来过渡的,因此,也不再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致使这些大学生在基层得不到锻炼,也造成了一些想留在农村干事的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受挫,选择了离开,同时村里也没有解决“接班人”的问题。

(三)发展渠道较多,但村官创业意愿较为薄弱。根据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对于市、区选聘大学生村官来说共有五大出路:创业、考录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留村任职、继续深造、自主择业。从青浦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渠道来看,离职中考取公务员36人,参公人员2人,事业人员41人,集体人员16人,自主择业20人,其他10人(派遣2人、社工7人、区级公司1人)。流出体制外的20人,不到离职人员的六分之一,其他均留在体制内,成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集体人员等,创业人员为零。因此,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也将成为青浦区今后几年工作的重心之一。

(四)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较难。全国已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名,目前在岗21.2万名,有8.2万名担任村“两委”干部,占38.7%,5000多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海共选聘963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截至2012年10月,在442名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中,进入村“两委”班子的122人,占28%,其中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41人;目前青浦区在村“两委”换届中共有18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2006年区选聘17人,2008年区选聘1人,其中村居正职1人),仅占在职大学生村官的14.4%。由于青浦区村党组织换届采用的是公推直选、村委会换届采用的是海选,要推动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五)选拔任用通道还须明确,编制问题依然是个难题。大学生村官文件中提到,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每个街镇至少有一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或一名科级干部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优秀大学生村官可通过规定程序选为镇团委、街道团工委书记或副书记,镇、街道妇联主席或副主席,镇、街道总工会副主席,任满一个聘期、考核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可通过竞争性选拔担任镇、街道科级干部,其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提拔为镇、街道科级正职干部;符合镇领导班子换届提名人选条件的,可按程序推荐作为换届提名人选。目前,青浦区仅有3名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达到正科级,其中有事业编制的仅1名,另两名为集体人员,由于受编制的制约,要实现这一目标,区级层面操作存在着较大的难度,现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求凡进必考,而单独针对大学生村官采取竞争性选拔考试势必会引起社会的不公平。

三、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选聘力度,壮实新农村储备干部队伍。去年,青浦区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研中发现,青浦区农村干部队伍中存在着青黄不接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班长工程”建设,着力解决青浦区村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这一问题。今年4月,区委组织部联合区委宣传部等11个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目标规划、工作措施、发展方向和组织保障等。结合实际,青浦区在开展市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同时,又重新启动了区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预计将合计招聘市、区两级大学生村官84名。通过努力,至2015年使全区191个建制村(含涉农居)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区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主要采取街镇定向推荐和公开选拔考试各50%的比例进行,街镇定向推荐的目的是将具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吸纳进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

(二)加强培养关爱,确保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青浦区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有“年纪轻、女性多、理论水平高、文科专业多、干事创业热情高”的特点,因此在工作中,区委组织部要求各基层单位在村官的培养方案设计上要按照以下五个特点,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一要按照村官年轻的特点,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支部和街镇团方面的工作;二要把握村官中女村官多的特点,和妇联、卫生、计生、文体等部门的农村条线工作做好衔接;三要利用村官理论水平高的特点,多组织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如普法、宣讲等;四要根据村官各自专业不同,安排能发挥他们自身专业优势的具体工作;五要对于有创业设想的大学生村官,在项目论证、技术指导、信息服务、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帮助。

在具体培养工作上,按照“量体裁衣”的培养思路,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实施轮训计划。每年举办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全面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2012年,还探索开展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新增了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通过培训,让大学生村官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识,对今后的发展有个正确的规划。二是实施帮教计划。对新任村官明确一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村干部进行一对一帮带,每名大学生村官至少有一名街镇领导干部和一名村“两委”班子成员联系帮带,使村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联系人和带教老师每年至少与大学生村官开展两次谈心谈话活动,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心理变化,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三是实施岗位锻炼计划。安排村官到政府职能部门短期实践、分管村条线工作、兼任村团组织书记等多种方式,加强岗位锻炼和培养。安排村官列席村“两委”会议,参与研究村“两委”工作,不断熟悉村务工作。四是实施调研计划。为大学生村官设计调研课题,让村官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村情概况,学习群众语言,了解熟悉村民生活,为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三)搭建展示舞台,让大学生村官亮出风采。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由于刚从学校毕业,要用大学的管理方式引导大学生村官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尤其要注重以建立社会组织等方式搭建平台,通过活动的开展,锻炼他们的能力、增长他们的才干、展现他们的风采。为此,区委组织部牵头组建了大学生村官“新青社”信息员队伍、“青青”舞蹈队和“快乐园”创业联盟三支队伍,以及和团区委一起组建了大学生村官团工委。同时,探索各支队伍为解决村官工作中的不同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大学生村官团工委体现了组织管理的功能,“新青社”体现了自我宣传的功能,“青青”舞蹈队体现了展示才艺的功能,“快乐园”创业联盟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了环境基础,并通过工作职能下放,让大学生村官参与自身建设,如由“新青社”负责村官工作相关的培训和调研,让创业联盟负责挂职锻炼、创业培训和建创业基地等工作,让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真正沉下去,更好地为大学生村官自己服务。其中“青青”舞蹈队表演的“秧苗青青”舞蹈节目先后在去年上海市大学生村官工作会议和今年区春节团拜会上汇报演出,新青社的多篇文章在《东方城乡报》上发表。各街镇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练塘镇成立的大学生村官宣讲团,被团市委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学习型组织”;白鹤镇成立了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利用QQ群、微博等现代网络媒介,搭建了大学生村官沟通交流平台等。事实证明,通过大学生村官社会组织的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这些方面进行探索,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

(四)冲破发展瓶颈,力求大学生村官人人出彩。要帮助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村官形成“只要想干事、人人都能放光彩”的理念,在政策、机制等方面入手,打通限制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瓶颈,使大学生村官在基层脱颖而出,通过选树不同大学生村官的典型,充分调动他们的干事创业热情,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一是积极扶持创业。通过党委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扶持、市场运作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鼓励和扶持大学生村官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等组织和实体。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继续探索“快乐园”创业联盟为平台、创业培训为抓手的“启发式”创业计划。政策支持上继续探索与银行的合作,通过推出金融贷款产品、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等,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效果佳”的科技创业项目。

二是鼓励留村任职。引导和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参加村居组织换届选举。探索大学生村官交流制度,通过交流回原籍村任职为大学生村官进村“两委”班子创造条件;同时,在近五年内的2014年、2017年的村居党组织换届和2015年的村居委会换届中,明确大学生村官进入“两委”班子的具体要求;根据青浦区女村官多的特点,鼓励女村官担任专职妇女委员;对于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探索采取任命为村居副书记的方式,让他们尽快成长;对任满两个聘期未担任村“两委”干部的优秀大学生村官,鼓励和支持其继续留村任职。

三是完善招考制度。在区和街镇公开招聘中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逐步提高面向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比例。除市选聘村官可参加公务员定向招录外,任满一个聘期、考核称职以上的市和区选聘大学生村官均可参加面向大学生村官的区和街镇事业单位定向招录。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篇2

摘要: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特征具有先进性、志愿性、基层性、公共性等内在规定性,其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环境又面临着合法性的质疑、功利性的困扰、边缘化的尴尬、难预期的“下一站”等困境。消解这种困境,需要辨证施治,处理好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管理事务与社会服务、模式化与差别化、上级考核与群众考评、流得动与留得下等六个关系,减少选择的功利性、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出路的不确定性,增强其身份的合法性、考评的科学性、成长的多样性。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消解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1-0082-04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这项工作,江苏等地从1995年开始探索,2008年4月,中组部等四部委出台《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提出利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到2010年初,全国共有1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共有20万名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2010年4月,中组部印发《关于下达2010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的通知》,明确2008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由10万名增至20万名,计划2010年全国新选聘3.6万名。同年5月,中组部印发《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要求引导聘用期满大学生“村官”通过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五条出路”有序流动,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困境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中央着眼于农村的改革深化,为农村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也是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后续力量,培养造就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领导干部的“源头工程”,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而开辟的一条重要通道,在价值取向上具有明显的基层导向。从国家制定大学生“村官”战略的初衷看,应该具有如下内在规定性:

先进性。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中央把政治条件放在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讲,要求比公务员还要高。中组部文件规定,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对象,“原则上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非中共党员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也可以选聘”。据统计,在江苏省2008、2009年分别选聘的1670、5100名大学生“村官”中,中共党员的比例分别为81.9%、76.1%。

志愿性。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多次强调大学生“村官”的志愿者性质。2008年5月,他在给大学生“村官”的回信中指出:“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带有一定的志愿者的性质”[1]。2010年初,又再次强调指出:“应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要弘扬志愿者精神,做好吃苦奉献的思想准备。要认真学习党的农村政策,尽快熟悉农村情况,从农民最欢迎的具体事情做起,运用所学知识和专长为农民服务”[2]。

基层性。中组部文件规定,大学生“村官”系非公务员身份,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其工作岗位在村里,乡镇以上不得截留。这表明其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具有明显的基层属性,应扎根黄土地,融入老百姓,把服务“三农”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

公共性。大学生“村官”岗位是由国家出面选聘,由公共财政负担的专项事业岗位,由国家集中向社会购买。委派到各个行政村去工作,身份也因此必然带有社会公共性质,是国家公共服务向下延伸的标志,和传统“村官”相比,更应具有社会公共性与使命感。[3]

尽管从制度设计上具有以上几个方面的特点,即希望能够弘扬志愿精神,始终保持先进性,扎根农村基层,尽力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但从目前看,由于相关制度设计还不够成熟,再加上社会转型时期的浮躁心理和中国基层农村所固有的复杂性与落后成份,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面临着身份困境。

合法性的质疑。大学生“村官”违法之说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一般而言,大学生“村官”不具村民身份,在任职形式上属于空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或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第十二条规定,年满18周岁的村民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大学生“村官”的做法与此明显相悖。

功利性的困扰。虽然大学生“村官”大都具有党员身份,也被要求弘扬志愿精神,但毕竟面临着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作为一种逆向就业追求,需要经历中国基层复杂的政治生态考验。在经过了理想与现实的比较、城市与农村的对照,看到自己在城市就业的朋友、同学高收入、高消费之后,部分大学生“村官”可能会陷入迷惘。

边缘化的尴尬。既不是正式的官,也没有正式的村民身份,非官非民,处在体制边缘。这种身份,导致部分大学生在进行村务管理时,感到底气不足,名不正言不顺。还有的大学生被乡镇截留或长期借调,做一些非常繁杂的事务工作,只是偶尔到村里去,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村官,还是乡镇的临时工作人员,形成另一种身份迷惘和尴尬。

难预期的“下一站”。大学生“村官”具有一定的任期,合同期一般是两至三年,期满后面临着新的选择。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一项新的制度设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移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因此,相关政策供给具有相对滞后性,政策出台后也面临着选择和竞争,这就造成了具有阶段性和任期的大学生“村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难以确定自己的“下一站”在哪里。

二、消解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的建议

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的形成,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制度不成熟等现实原因。其身份困境的消解,既需要党委政府的制度再设计,也需要社会和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共同努力。当前,尤其需要着重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减少大学生“村官”选择的功利性、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出路的不确定性,增强其身份的合法性、考评的科学性、成长的多样性。

(一)在宏观政策上,处理好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的关系,减少大学生“村官”选择的功利性。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在工资待遇、办公环境、生活条件、创业扶持、成长成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了明显的激励效应。但由于工作由中央统一部署并负责待遇,一般由省市选聘,工作关系由县一级管理,具体工作任务由乡镇一级指派,工作岗位又在村里,存在着明显的多层管理主体。部分地方在宣传时过于强调优惠政策,使一些大学生产生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有的地方不能完整地领会上级意图,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选聘、轻培养的现象,管理不严、约束不够,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考评体系,致使部分大学生岗位成了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一处避风港,弱化了政策的预期效果,给大学生“村官”整体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注重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约束和竞争机制,既要以人性化的关怀,搞好日常服务,又要严格管理,让大学生接受艰苦环境的考验,在一线成长成才。一是激励政策明晰化。哪些大学生“村官”能够享受优惠政策,政策能够优惠到什么程度,享受优惠政策需要履行什么样的程序等有关政策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防止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二是约束机制具体化。细化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建立工作行为规范,形成并倡导大学生“村官”精神,增强县市组织部门与大学生“村官”签订合同的约束力。对抱有投机心理者要加强教育,对不能正常开展工作者要加强引导,建立正常的淘汰和退出机制。三是竞争机制常态化。要建立贯穿大学生“村官”的入口、成长和出口的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识别真金。敢于压担子、交任务、给舞台,把大学生“村官”岗位打造成一个干事创业的平台,敬业奉献的擂台。实行严格的考评制度,将考核结果与享受优惠政策紧密挂钩,最大限度地避免投机现象和搭便车行为发生。

(二)在外部力量上,处理好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的关系,减少大学生“村官”对政府的依赖性。从目前看,大学生到村任职,推动主体是党委政府,推动力量是党委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市场机制相对缺位。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现况看,尚不完全具备接纳大学生就业的软硬件支撑,因此,国家在大学生“村官”战略实施的前期阶段,确有必要采取行政推动的办法。而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基本具备了接纳大学生就业的条件,可以加强引导,减少政府的干预,通过市场运作、双向选择的方式配置大学生“村官”资源,形成由市场因素主导的自主流动机制。第一,管理重心下移,着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事实上,近年来,在江苏省苏州、无锡等地,地区性自主选聘已比较普遍,一些行政村也已经开始自主选聘村官,取得了明显效果。在今后一段时间,欠发达地区仍然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在发达地区,则可以加强农村承接大学生的载体建设,通过村两委聘任、村办企业招聘、吸引大学生建立社会服务组织等多种方式,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党委政府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和管理。第二,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与治理中的整合作用。针对其非官非民的尴尬,有学者建议赋予大学生“村官”以准公务员的身份,给予正式的编制和名份,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讲,我们国家的管理层级本来就过多,目前正在酝酿减少层级,实行省管县,如果将大学生“村官”纳入正式的编制来管理,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将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层级延伸到村一级,一方面会导致行政管理系统更加肿胀,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抛弃了村民自治原则,绝不可行。事实上,大学生“村官”,看似相对边缘化的一个角色,实质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是连结党委政府和群众的纽带,城市和乡村的纽带,高校和农村的纽带,群众与群众的纽带,能够将农村发展的多种发展要素连结起来,在农村发展与治理中发挥整合作用。从更深层次讲,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不同于党委政府系统的干部和村民,具有相对中立性,不是国家权力向农村的一个实质性的延伸,而是在国家与农村之间嵌入的一个纽带,是参与农村治理的第三种力量。

(三)在职责定位上,处理好管理村务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增强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合法性。中组部文件规定,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在村里,乡镇以上不得截留,这就明确了其基层农村一线工作属性。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开始一般担任村书记或主任助理,这表明在大学生刚开始到村任职的时间段,特别是担任助理职务期间,最主要职责是搞好服务:为村两委班子科学决策搞好服务,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搞好服务。第一,要把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服务是大学生进入农村、融入农民的前提,不给农民服务,就无法进行管理。作为国家选聘到农村工作的一种身份,具有自上而下的合法性,但缺少自下而上的合法性基础,强化为农村服务的理念并付诸于行动是取得后一种合法性的关键。第二,适当区分大学生“村官”和传统村干部各自的主要领域。由于大学生“村官”大都具有党员身份,应当鼓励他们参与村级党组织选举,优化农村党员队伍,推动农村基层党建,但不宜进入村委会,参与农村选举的主战场在村级党组织。将发展空间定位为党务领域,引导其尽量避开村委会选举,以党员的身份积极参与村级党组织选举,是增强身份合法性,避免大学生“村官”制度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违背的最现实、最有效途径。第三,实行公推公选,让大学生“村官”催化农村干部队伍转型升级。大学生“村官”要积极参与面向全体党员村民的直选、海选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在业绩去争取群众的选票,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形成新老村官之间的公开良性竞争。近年来,江苏、北京、山西等地,都在探索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级党组织书记,在普通村干部中形成了明显的鲶鱼效应。其操作模式一般是结合村两委换届,在一定的区域,或县区或乡镇,公开选拔村级党组织书记,具有党员身份的大学生“村官”参选,这样一来,一个区域能够有几名优秀的党员大学生“村官”,就可以对整个地区的村支部书记产生一定的压力和激励,成为整个农村干部队伍转型升级的重要催化剂。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在后农业税时代,即使大学生“村官”担任了村级党组织的书记,其主要职能依然是搞好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总之,要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职责的重新定位,淡化“官本位”思想,强化“民本位”意识,促使其克服功利心态和浮躁心理,扑下身子,沉在基层,不虚度光阴,浪费青春,切实做一些于己、于民、于国家都有利的事情。

(四)在考核评价上,处理好上级考核与群众考评的关系,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大学生要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既要接受乡镇和村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完成镇村领导交给的事务,又要考虑群众的需求,对群众负责,搞好群众需要的服务。要处理好为村干部服务和为村民服务的关系,开始作为助理角色,既要协助书记、主任做好日常工作,摆平心态,从小事做起,又要着眼于宏观全局,以群众的需要为基础,为农民做实事、干好事。大学生“村官”具有明显的基层导向,在考核上也应指向基层,干的怎样,如何评定考核等次,起决定作用的,应该不是县级组织部门或乡镇党委政府,而是基层广大的村干部、党员、农民群众。考评应坚持省市指导、县级部署监督、乡镇组织实施,重点看工作实绩,看当地村干部、党员和村民的评价。确立考核的基层和群众导向,也是避免乡镇凭借手中的管理考核权而截留或借调大学生“村官”的一条有效途径。

(五)在培养方式上,坚持处理好模式化与差别化的关系,增强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多样性。作为一项制度,要具有统一性、趋同性,以便于统一管理,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但是,由于专业、能力与特长各不相同,各地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培养目标也是多元化的,因此,要采取差别化的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地引导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比如,要鼓励创业,但并非所有的大学生“村官”都适合创业,实际上单就创业的含义来讲,就包括创办企业、创建实业、创立事业等不同的层面,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村情和各人的不同特长来确立,不能一味地要求大学生“村官”都去创办企业。同时,在引导创业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和公益导向结合起来。近年来,江苏坚持从省情出发,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差别化培养,使呈现出亲民服务型、带民创业型、村务管理型等多元化成长的态势,为畅通中组部提出的五条出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之,要让大学生“村官”不千军万马去挤公务员这一座独木桥,畅通五条出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任职期间对其进行差别化培养。差别化培养是多元化成长的基础,多元化成长是差别化培养的结果。

(六)在合同期满后,处理好流得动与留得下的关系,减少出路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村官”既要流得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行各业的接班人,又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让一部分人能够留得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实持续的推动力量。在流得动问题上,要处理好一元趋向与多元导向的关系,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含义。2009年1月李源潮在江苏视察时指出,“要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完善保障机制,完善择优的竞争机制,使整个大学生‘村官’的队伍充满生机活力,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国家各项事业输送来自工农一线的后备人才。我们国家各个方面尤其是党政系统、农村工作系统、科技服务系统都需要来自工农一线的后备人才。这是一个平台,是为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战略储备”。事实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既包括党和政府事业的接班人,也包括农村事业的接班人,还包括企业等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仅仅理解为公务员,理解为党政干部。第一,要细化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等相关政策。在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时,要竞争择优、好中选优,在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方面设置一定的门槛,处理好考试与考察、笔试与面试、成绩与业绩的关系,加大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所占的比重,强化大学生“村官”的实干导向,让大学生“村官”普遍认识到,公务员不完全是考出来的,而主要是干出来的、比出来的。第二,要重点建立“扎根”机制。在关注流得动问题的同时,当前更多的是需要把着眼点放在留得下上。农村,既是大学生“村官”见习、实习、成长的课堂,更是施展才能、克服贫困落后的主战场。因此,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重点在于建立扎根生长机制,研究空降的大学生“村官”如何着陆,如何融入,如何扎根。要加强落后地区农村的软硬件建设,为大学生“村官”继续留在农村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进行或者即将进行两委换届,有关部门要抓住时机,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优秀党员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村级党组织选举。第三,可探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横向流动。由于在选聘时一般不限户籍,目前很多大学生“村官”是在异地工作,任职期满后毕竟要考虑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等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双向选择,引导大学生“村官”向原籍流动,或者向社区、发达地区农村流动,实现村官系统内的横向流动与内循环,避免流入到农村和基层的人才又很快地流失。

参考文献:

[1]李源潮同志给大学生“村官”的回信[eB/oL].中青网,2008-5-7.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篇3

启动100个基层组织结对共建工程,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支持。全区各联建单位召开联合组织生活196次,联建项目57个。同时,积极优化城乡人才资源配置,制订100名优秀后备干部进村锻炼计划和100名优秀“村官”引进计划。目前,全区21个产业点、产业项目、产业协会的党组织负责人进入所在村或社区党组织班子。

(北碚区委组织部)

丰都县:促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

咨询服务。实行首问责任制、告知承诺制、预约服务制,对需要设立专业合作社的申请人提供登记咨询服务。登记注册。提供申请、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执行“零收费”规定。对专业合作社免收登记费、工本费。截至目前,全县成立专业合作社233户、成员11704人,入社农民11548人、党员426人,出资额达19918万元,经营范围涉及多个行业。

(丰都县委组织部)

彭水县:干部进村入户抓帮扶

实行县级领导联系5户、县级部门和乡镇领导联系3户、县级部门和乡镇干部联系2户、村和社区干部联系1户贫困户的办法,确保每户有1个以上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实用农业科学技术,为贫困户联系落实1个以上稳定的致富项目,转移1个劳动力,解决1个以上的实际困难。截至目前,各级干部已帮扶走访144417户,群众反映问题5700余件、办理反馈5600余件,受理党员群众咨询9000余人次。

(彭水县委组织部王芸)

沙坪坝区委组织部:“三学三写”强能力

勤学业务,常写报告。学习业务知识,开展调研,撰写专题调研报告近50篇,增强业务研学能力。广学知识,多写笔记。让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多写读书笔记,增强综合素质。比学榜样,撰写心得。组织学习优秀党员、优秀组工干部王英、祈爱群等先进事迹和山东、四川等地区组织工作先进经验,撰写学习心得体会300余篇,增强创新能力。

(沙坪坝区委组织部)

双桥区:提升村(居)后备干部素质

注重培训。采取集中办班、开展讲座、外出考察等形式,提高后备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帮带。将政治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现任村(居)干部与后备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培养,镇(街)党(工)委明确一名党政班子成员与村(居)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后备干部挂钩帮带。注重见习。选用部分村(居)后备干部参与一些重点工作和突击工作。

(双桥区委组织部刘玲)

潼南县:铺设大学生“村官”成长快车道

建锻炼平台。坚持“给位置”和“压担子”,安排大学生“村官”任村支书助理、村主任助理,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党员和群众公认的,担任村支“两委”负责人。建交流平台。通过建大学生“村官”QQ群和潼南党建网大学生“村官”论坛,搭建交流平台。建创业平台。出台《大学生“村官”创业办法(试行)》,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促使他们成长为创业富农带头人。

(潼南县委组织部)

渝北区:“三进三同”全覆盖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篇4

一、河北省大学生村官队伍现状

本次调研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政府机关及大学生村官,共发放给政府机关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问卷回收率93%,问卷有效率为95%。发放村官本人的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12份,有效问卷306份,问卷回收率为89%,问卷有效率为98%。

(一)应聘的动机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应聘村官的动机为迫于就业压力的是主流。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想为农村做贡献”;37%的被调查者是“迫于就业压力”;有的是“作为过渡,先解决就业”,有的是“积累经验便于以后找工作”;30%的被调查者选择“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优先”。

几年来,就业问题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现吸引了很多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对一些想考研、考公务员的农村毕业生来说,选择做“村官”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按河北省村官保障制度来看,任职2年以上,他们可以享受到考研加分和公务员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我们可以看出,找工作太难、就业压力太大已经成为应聘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原因。

(二)工作岗位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内容主要是日杂、勤务、处理文字工作以及协助村干部处理日常事务。被调查者中,“协助村干部处理村委会的日常事务”和“处理各类文件,拟写报告、总结及汇报材料等文字材料”共266人,占87%;“普及科普农业知识”的共36人,只占11%。在对农村实地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农村干部文化水平比较低,大部分农村户籍人口通过考学等渠道提高学历后离开本地,而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正好弥补空缺。大学生村官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基础、活跃的思维,所以来到农村基层就往往担负起处理文件、撰写文字材料及日杂等工作。但真正从事普及科普农业知识、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传播的却占少数。

二、大学生村官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

目前,河北省村官任职后,不仅高校没有设置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开设的专业,各级党校、相关部门也很少组织大规模的工作培训、指导。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要满足这个标准,不论是高校,还是政府机构都是有一方责任的。

(二)村官的管理、保障体制存在问题

首先,在认定村官身份上缺乏统一标准。现在,大学生村干部是政府公选出来的“干部”,但不能纳入国家公务员体系;与本地选出来的村干部相比,他们又有着质的区别。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吸引大学生到村任职,但这些都只是可能性的短期的政策,没有明确的长期政策。

其次,村官对自身待遇满意度不高。大学生村官虽然和乡镇干部做一样的工作,但没有编制,待遇也不同,有的地方也没有养老以外的保险。据调查,在邢台、张家口、衡水等地区任职的村官,工作三年以上,工资还在每月1500元以下。在对于自己工资待遇满意度的调查上,有14人持“非常满意”的态度,占5%;174人持“满意、一般”的态度,占57%;而持“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人数比例分别占到10%和28%。

再次,村官服务期满后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虽然目前对于期满后考研或考公务员的村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对于有意继续任职的大学生来说,保障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在住房,落户,配偶、子女的安置等问题上。调查显示,因待遇保障和发展空间而无法安心工作的村官占被调查者的65%。

(三)当地村干部、村民思想保守

对于大学生到村任职,仍有一定数量的村民乃至村干部思想比较保守。村民受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服老不服青。农村干部对于大学生的到来一方面积极欢迎,另一方面又担心被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取而代之,从而产生戒备思想,不让其接触核心村务。通过调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中的受欢迎程度上看,124人选择“受欢迎”,占到40%;而164人选择“一般”,占54%;同时有16人选择“不欢迎”,占6%的比例。

(四)工作条件有待改善

在工作条件方面,大部分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比较落后,网络通讯不发达,基层村委会也没有能力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很好的工作待遇。因此村官住宿条件不是太好,部分村官所在工作地区比较偏远,交通出行、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都受到了限制。

(五)大学生村官本身发展的不足

1、缺乏农村工作的必备知识、实用技术

从对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的调查中看到,农学、畜牧、种植、农村经济管理以及适合农村需要的专业知识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少,具有农学背景的大学生村官只占21%。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只学习了某一专业知识,技术方面懂得很少。担任村官后,他们所掌握知识、技术的单一性与农村工作的多样性二者产生明显差距,故不能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

2、缺乏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

由大学生村官户籍性质的调查中看出,有将近一半的村官工作在陌生的乡村。首先,不熟悉当地方言,特别是跟村民沟通产生了障碍,难以融入到当地人文风俗当中,大学生村官就像外地人一样受到排斥。其次,大部分农村的人际关系复杂,有较多的利益纠葛,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本身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特别是在农村的工作经历。虽然满腔热血,但处理具体问题时,缺乏招数,事倍功半,有时甚至是好心办了坏事。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篇5

1、土地资源西部地区按农业人口平均,人均耕地只有1.49亩。这一结果与农户问卷的结果完全吻合。汇总农户问卷,西部地区农户承包土地户均8.4亩,人均1.8亩;其中户均耕地6.96亩,人均耕地1.5亩。

问卷显示出西部农村耕地面积迅速递减的趋势。2000—2002年,12省人均耕地分别为1.67亩、1.55亩、1.49亩。人均耕地减幅分别为7.2%、3.9%.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除了退耕还林、还草等因素以外,西部大开发建设用地是重要的原因。调查结果告诉我们,西部人均耕地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人均耕地已经低于0.8亩的警戒线。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农业机械装备西部农村实际拥有农业机械呈现增长趋势,12省平均,2000—2002年村均农业机械分别是70.4、73.3、83.4台,年增长速分别为4.1%、13.8%.拥有农业机械的主体是农民,村集体拥有的农业机械越来越少,除了发电、抗旱等具有公共性质的大型机械设备以外,其它机械主要由农民购置和拥有。

典型调查表明,在一些地方,村集体经济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导致农户追求机械配置的小而全,农业机械出现了过剩的情况,目前机械设备大部分闲置。这一结果警示我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预防单位面积机械投入过剩的趋势,在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的地区尤应警惕。

3、农业水利西北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莫过于水。在西北地区进行典型调查,许多地区年均降雨量大多在300毫米左右,有的地方不超过5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在1000毫米。因此,干旱是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问卷显示,2002年,在村均实际耕地2352.6亩的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228.8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52.2%.西部农业受制于水的局面短期内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令人遗憾的是,西部农民自组织的程度差。典型调查和问卷都证明,原依附于村民委员会的“村经济联合社”之类的经济组织已经解体,具有股份合作或劳动合作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也极少生成。397个样本中只有11个村成立了农民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占样本总数的2.7%.4、村庄组织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作为村庄的政治资源,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问卷显示,西部12省(区、市)样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健全,村党支部一般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3—5人构成,党支部成员村均4.9人,其中与村民委员会交叉任职1.8人。村民委员会一般由主任、副主任各1人以及3—5个委员组成,村委干部村均5.8人。其中1.8人由村党支部的成员兼任。两项合计,平均每村约9名“村官”。村民小组平均每村8.03个,小组干部10.2人。加总起来,平均每村有村、组干部18.5人。若按照村均1580人计算,村民与村组干部的比例为85:1.显然,“村官”比例过大,这是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5、农民希望建立合作经济组织调查表明,农民有比较强烈地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的愿望

二、村庄经济

1、村办企业西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2000—2002年,包括家庭作坊式的企业计算在内,西部12省村均办企业由8.5户增加到10.3户,村均从业人员由64.7人增加到76人,平均每企业仅7人左右。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农户私人企业。集体办企业村均只有0.7户,从业人员29.6人。应该说明的是,村办企业从业人员中的相当多数都是兼业农民。

2、村庄农业产值、村集体收益、债权和债务村集体收入和支付能力弱小,债务比较严重,是西部农村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西部农村村均年末拥有资金总量94万元,但可支配资金只有11.4万元。村均债权17.5万元,其中本村农民应收款10.6万元,占60.6%;集体债务村平均24万元,其中欠银行18.3万元,占76.3%,欠农户集资款和高息存款4.5万元,占18.8%.村集体债权主要表现为农户应收款,无非是农业税费和其它负担;村集体的债务,主要是拖欠银行的贷款。现实农村“集体—农户—银行”之间形成了一个“新三角债”。

3、农民流动和土地抛荒2002年,西部地区平均每村向省内、外流动人口合计248.3人,占村平均总人口的15.7%、村平均劳动力的32.1%.但近三年农民向省内、外流动基本上维持在同一水平上,呈现出一种相对静止、稳定的状态。从分省情况看,2002年村均向省内外流动人口,广西最多603.6人,四川次之322人,新疆最少75人。

农村人口流动,直接产生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需求。但是,土地收益率逐渐降低,加上流转对象和程序上的制约因素,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受访农户对“你村有无抛荒的土地”的回答,比较直观地显示了西部农村土地抛荒现状及其原因。

三、社区发展

截止到2002年6月底,西部12省(区、市)通公路的自然村达到79.1%,通清洁卫生水的自然村达到71.8%,通电的农户比重达到98.0%,通广播电视的农户比重达到82.8%,通电话的农户23.9%.可以认为,这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自建国50多年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农村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迈进奠定了基础。

学校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指标。西部农村学校村均1.16所,教师14.9人,学生273.6人,卫生所1.5所。与东部和中部两村或多村合一校的布局相比较,显得过于分散。西部农村基本一村一校,有的一村两校,学生生员不足。

农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到2002年6月底止,西部农村户均住房3.92间。住草房的农户逐年减少,村平均由2000年的9.2户减少到2002年的7.7户。

四、农户收入

西部农民收入的调查是从村集体和农户两个层面进行的,因此形成了两套数据。2000—2002年,西部地区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99元、1551元、1663元(预计),2001年增长幅度3.5%、2002年预计增长幅度7.2%.这一组数据还说明,近两年来,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主要是打工和当地的劳务收入)收入是西部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2001、2002年分别占人均纯收入的69.2%、87.3%.西部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与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极大关系。退耕还林还草,长江、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的农户退耕1亩耕地,可以分别获得粮食(原粮)150公斤、100公斤,以及补助现金20元和50元种苗费,尤其是牧区,牧民退耕还林面积较大而有收入的规模效益。退耕补贴已经成为牧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作者2002年4月在青海一牧民家调查,该牧民2001年退耕还草24亩,按200斤原粮和20元补贴计算可以获得2800余元的纯收入(50元的种苗费未计算在内),占家庭纯收入的10%左右。

2001年,以农户为单元计算,西部农村户均纯收入8847.2元,人均纯收入1917.1.其中:经营耕地的收入户均2367.1元,人均512.9元,占26.8%;经营“四荒”地、家庭养殖、其它副业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0.5%、9.6%、12.5%、29%、4.4%;其它收入占15.8%.

五、基层经济、政治民主

1、村民自治及其对农民的影响西部农村比较普遍地贯彻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民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所了解”、“比较熟悉”和“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达到了58.8%.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广泛贯彻和实施,给农村经济、政治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有46.4%的农民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贯彻实施,使农民有权利选举自己的代言人”,“使农民的合法权益更有保障”,“使农民的生活与村委会联系更加紧密”。还有52.3%的农民认为村民自治后没有带来影响和变化,原因在于:一些村庄的选举流于形式,伤害了农民的民主权利;一些地方的选举实际上被乡(镇)控制,“村官”还不能够真正对选民负责;一些村庄仍然是“书记说了算”,农民对选举村委会主任的“兴趣不大”。

2、农户的经济地位对政治民主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在封建家族势力和地方黑、恶势力受到极大打击和遏制的现代社会里,农户的财产权利和经济能力,在事实上决定着村民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没有一定的财产和经济实力做基础,在乡村社区就不会有地位,那些相对贫困农民的“一票”往往显得软弱无力;相反,“财大者气粗”,他们往往在社区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但问卷显示,乡村最有权势的是“在乡村工作的干部”和“有能人在外边的人”,两项合计占60%,其次才是“有钱人”,占29.6%;认为“大姓望族”决定其在社区地位的人只有5.7%.考察受访农户本人在村庄的地位,有53.8%的农户认为自己“有一定地位”,43.2%的受访农户认为自己在村庄“没有地位”,自认的主要原因是“太穷”和“读书太少”合计占74.3%.这说明西部农村正在由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变。

3、村民的选举权从形式上看,村民委员会的干部全部由选举产生,过去依靠乡镇任命村庄干部的时代结束了。但是,真正让农民满意——“候选人由村民提名,实行差额选举,过程公正”——的选举还未超过半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选举过程不公正”,“做手脚”、“人为干涉”比较普遍,比例达到26.3%.有61.0%的村民参与选举是“因为选出的干部对我们很重要”。不参加村庄的选举或者“因为有补贴”才参加选举的只有很小的比例。特别要提醒的是,有33.4%的农民因为某些选举不合法而拒绝参加,对于“走形式”、“候选人不经我们推选”、“上面早定好了”、“参不参加都一样”等类型的选举,村民表示了反感。这些非法的选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4、影响村庄选举的多重因素与民选官相伴而生的是“拉选票”现象的出现。有意思的是,有6.7%的农民“越拉选票、越不选他(她)”,表现出村民政治成熟和对选举的认真,因为“村官”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考察村庄选举的过程,分别有57.8%、75.3%的农民经过慎重考虑填写选票和自己亲自投票。但是,村庄选举受家族势力影响还占一定的比例,分别有5.7%的农民按“家族统一的意见”选举“村官”,有16.8%的农民是按“全家统一的意见”选举。在这里,选民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同时,村庄选举中也存在随大流的现象,“人家选谁我选谁”的竟有11.6%.

5、村民的决策参与权问卷显示,有54.1%的受访农户表示被“经常邀请”或者“偶尔邀请”参加村庄的重大问题决策讨论,有23%的受访农户表示“从来不邀请”。需要指出的是,仍有14.8%的受访农户表示虽然被邀请“参加会议,但只是举举手”,对于这种走过场而又浪费时间的做法,有5.4%的受访农户表示“邀请也不参加”。

6、村民的知情权村务和财务公开是农民最关心问题,也是落实农民知情权和监督干部的重要途径。受访农户所在村庄农民的知情权。从中可以发现,村庄的“政务”、“财务”公开与国家的要求相去甚远,有“只公开财务而不公开村务”的,有“公开财务但并不经常”的,“有问题的不公开、无问题才公开”的,甚至“村务、财务从不公开”的等,都有相当的比例。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政策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解读

1政策回顾

大学生村官,是近两年比较关注的词汇,并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和思考。但是,这个政策从部分地区试行到具体在全国推行,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阶段,大学生村官政策在中国的实施,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招聘10万名至2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必要性分析

有人认为,村官必须熟悉农村工作,对农民的疾苦有相当多的了解,对农村的发展,有足够的构思,能够被村民所信赖。而大学生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选拔大学生当村官并不可取。

表面上来看,这样的观点似乎合情合理,但却失之偏颇。固然,大学生有诸如不熟悉农村工作之类的不足,但是从农村现实的需要来看,选拔大学生当村官将是必然的趋势。

首先,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转移向城市,留在农村的青壮年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农村基层组织职能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等原因,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急需新鲜血液来补充。就中国的基本情况来看,全国广大农村村干部中,年龄老龄化严重,村内主要领导人年龄超过40岁的比例超过了50%,有正式大专院校教育背景的更是少之又少,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都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部分地区也采取过一些措施,比如开展了“双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民共富能力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干部”两推一选”、选派大学生当村官等一系列活动,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只有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可以比较圆满地解决村干部来源匮乏的难题。

其次,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拓展选人用人渠道的需要。长期以来,村级组织都是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重要阵地,有很多干部就是从村干部的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村官由于年纪轻、文化层次高,悟性好、接受能力比较强,经过农村工作艰苦环境、复杂矛盾的磨练,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成长为适应发展需要的现代农村干部,可以说是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由于出色的表现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农村情况的熟悉,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主要是乡镇一级)在补充人员的时候,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些大学生村官。而从较早实行这一政策的江苏省的大学生村官中,几乎一半人进入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储备干部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

再次,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是解决社会就业矛盾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两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70%左右,这就意味着每年还有近60万毕业生未能在当年就业。与此同时,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各类建设人才,到处抛出橄榄枝却无人问津。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拔大学生村官不但可以缓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可以树立大学生就业的新观念,逐渐把大学生就业的眼光引向广阔的农村舞台,为解决当前的社会就业矛盾开辟一条新路。

二、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几点思考

1“大学生村官”应为理性下的选择。

在当前严酷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村官似乎已成为学生的现实选择。这种选择也许是出于充满激情的冲动,但更多的只是权宜之计,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相对优厚的待遇和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有限的职位成为“香饽饽”,各种专业的毕业生争相参与到竞争中去。然而,在真正投身农村之后,很多大学生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他们普遍认为农村工作中人际关系太复杂,在工作中提出的建议不能被接受,觉得自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同时,农村文化水平的相对匮乏使他们颇感精神上的孤独。他们中很多人,在释放完激情后,带着所期望的优待政策重新踏上城市的旅途,寻找真正想要的生活。

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们的迷茫,最主要的是价值判断上的问题。他们当中众多人的选择,并不是出自内心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如果在最初选择时能理性一些,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价值需求,而不是随波逐流、迫名图利,或许能够避免不适和迷茫,对社会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而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选择上,外界人士和部门也同样存在着一些曲解,有些人片面的认为找到了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新平台。那么实际情况果真像他们认为的那样吗,我们看一组数据,据统计,全国共有行政村约68万个,而近五年(2005年至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总计为2500万左右,即使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配备,也只能解决其中的2.7%,可谓杯水车薪。

因此,大学村官,不管是个人还是招聘主体地方政府部门,都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使大学生村官真正能发挥出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大学生村官遭遇身份之惑。

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与现实层面都遇到了困难。首先,在法律层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到农村当村官的大学生不是本村村民,在村委会选举中不能担任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基于法律规定的这一限制,一般来说,这些大学生村官只在农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支部副书记,而村委会“主任助理”一职则引起许多人质疑,因为村委会组织法没有这一职位的规定。根据依法自治原则,“主任助理”名不正言不顺。其次,在现实层面,村民往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在多数村民看来,大学生村官是“飞鸽牌”干部,“上任”时间较短,而且大多两三年就可能离开,给予他们实权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

因此,大学生服务农村多是以“助理”相待却并没有实权,每天的工作也就集中在为领导打打字、写写报告,教领导使用电脑,帮办公室整理整理文件、档案这样一些琐碎之事上,这样其实并没有在实质上推进农村建设的进程。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使大学生真正能长期投身于农村建设中去,不仅要使村村有大学生,而且更要使村村有参与本村政治组织建设的大学生。

3“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决策之困。

首先,缺乏对政策适用性的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慎重对待,并灵活制定相应的政策。个别地方政府把它当作一种政绩工程,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实施,把大学生村官当摆设,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而且由于承诺不能落实受到质疑。其次,决策方案不健全。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来是让大学生做村官,但是有一些地方,大学生挂职还没有结束,领导却将其调到别的岗位。另外,一些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期满后的安置问题,制定出的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比如,一些地方规定选择“村官”的大学生可以转入公务员体制。但该规定本身就与最新的公务员法相冲突。

三、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献言

第一,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权利保障制度。要保证大学生村官职位的稳定,确保他们在挂职期间职位不会出现变更。通过继续完善转移支付体制,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规范转移支付的程序,同时也需要完善各级政府按比例承担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的有关政策,提高大学生的物质待遇,政府也要制定优惠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完善的选拔体制,耍有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选拔标准,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又要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选拔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严肃、严格的程序,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加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公民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和结果,加强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另外,各级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让大学生们停留在配角和附属地位,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篇7

本报告中的大学生“村官”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报告依据的基本材料有三方面来源:2005年以来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大学生“村官”计划所做的多次典型调查及之后的追踪研究;2006年以来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行动所做的典型调查;2008年对全国9个省市区大学生“村官”所做的面上调查。此外,在撰写时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材料、研究报告及媒体报道,征求了部分现任大学生“村官”及基层大学生“村官”管理人员的意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

1.自发探索阶段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2.全面试验阶段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实践情况

在农村青年的进城热潮中,一批批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1.村民眼里的大学生“村官”

在调查中,90%以上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都抱有较高的期望;超过半数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表示赞成,对大学生的作用给予肯定。大家反映,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播了新知识,带来了新思想。大学生有学识、有见地,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法学专业的年巍,现任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沙峪村村主任助理。他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村民和村集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村民们的法律意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英语专业的张庆玲,在渤海镇苇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她看到从事民俗旅游的村民们在接待外宾时因不懂英语错失了很多商机,就办起了培训班。如今,许多村民已能用简单的英语与外宾进行交流了。

二是推广了新技术,带来了新方法。农业技术和发展思路是大学生“村官”的优势领域。200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的付永现被平顶山市委组织部选派到枣庄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到村里后,他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村里传授养殖技术,并主动到农信社协调贷款500万元,建起了无公害养殖园区。目前已经有97家农户入驻园区,生猪存栏4000多头,一年可实现纯利润2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300元。在渤海镇三渡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的郭靖,则运用自己掌握的网络知识,将村里的采摘园、民俗旅游接待户的接待项目、能力、特色菜等信息,到北京市农委的新农村商网上,拓宽了客源,带来了效益。

三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学生“村官”的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给农村工作注入了活力。陈增炜刚到浙江省梁弄镇甘宣村时,办公室里的电脑和打印机上满是灰尘。他捡起这些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动用的东西,起草、修改、打印各类材料、协议,大大提高了村委会的办公效率,让村干部们很是惊喜。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的王胜千,20****年起担任浙江省安吉县荷花塘村村支部委员。到村里后,他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播放科教视频,把农作物生产技术、农民创业经验等以更便捷的方式传授给村民,改变了以往主要通过专家面授、村民交流的技术传播方式,受到村民们的称赞。

2.大学生“村官”看自己

“农村的舞台真的很大!”在调查中,近95%的大学生“村官”发出这样的感叹。许多人在调查问卷中表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一是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管理系的黄腾宇,2005年7月起到北京市平谷区马坊塔寺村担任村主任助理。近三年来,他多次运用掌握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知识,为本村养殖户分析市场信息,预测价格走向,帮助村民增加收入近50万元。毕业于宁波大学文学院的龚纪炳担任浙江省梁弄镇横坎头村村主任助理后,把自己在村里樱桃园拍的照片放到网上,进行产品推销,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采摘。20****年,全村平均每亩樱桃收入由上一年的3000元增长到4000元。龚纪炳感慨,做个网页,发几张照片,原本再简单不过的事,没想到在农村可以变得这样有意义。

二是经受了农村磨练,提高了自身素质。大学生“村官”年巍告诉调查者,3年的“村官”工作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磨练,不仅能发挥自己所长,也让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了各方面能力。他说:“农村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几年的‘村官’经历,让我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知道应该从何处着手,怎么游刃有余地处理。”

三是积累了实践经验,找到了事业舞台。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介同彬任淇县原庄村党支部副书记。2002年他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承包了村里濒临倒闭的养猪场,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和自己努力下,2004年养猪场出栏生猪达到1万头,同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回收生猪。现在,原庄村养猪专业户已达到74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今年“两会”,介同彬作为乡亲们选出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新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在调查中,农村地区的干部群众普遍表示,欢迎更多的大学生来农村工作,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对于有关“最理想大学生‘村官’”的问卷,大家表示了很高的热情,意见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理想、有抱负、热爱农村、愿意把农村发展真正当成事业去做;二是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三是有现代思想观念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法律和农业科学知识,能发挥特长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感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数据显示,20****年毕业的495万大学生中,有144万当年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解决户口、考公务员优先录取、考研加分等等。20****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57%的毕业生认为,担任“村官”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占到24%。最近的一份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3年届满后的工作趋向,39%的大学生“村官”想考公务员,5%想考研。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与村民密切联系,是他们发挥优势、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的分别占3.73%、6%、5.22%、3.73%、3.73、1.5%、0.7%、2.23%,合计占26.84%,超过了关注收入的21.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村官”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4.管理上的“科学”问题

选聘10万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各地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情况来看,政策的设计至关重要。如何真正发挥政策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使这一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实现中央的战略意图,需要深入进行研究,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结论

13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设计,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大学生“村官”“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2.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练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篇8

一、正确认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第一是充实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需要。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什么?有些人认为是充足的资金。我认为最缺的是好的理念,最缺的是优秀的新农村建设人才。选拔一批有理想、有知识、有潜能的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对于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增添农村发展内生活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是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提升的需要。近年来,各地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村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影响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生“村官”年纪轻、观念新、有知识、有闯劲,将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生机和活力,有效改善村级班子结构,提高村级班子整体素质,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工作上水平。第三是我市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需要。我市今年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建设富裕乡村,美丽乡村,满意乡村,文明乡村,和谐乡村“五位一体”的中国幸福乡村目标,这就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目前,全市现有1672名村两委干部中,35周岁以下的仅占15.4%,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也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问题。全市现有村党支部书记312人,其中35周岁以下的仅占13%。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多年的知识型人才,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高涨、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特点。因此,把大学生选聘到农村任职,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市村两委班子的知识年龄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建设中国幸福乡村提供人才保障。

(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培养和锻炼青年后备干部的需要。去年5月份,中组部部长李源朝同志在给大学生“村官”的回信中:“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当前,从干部队伍结构来看,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突出,一方面,大力提倡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另一方面由于受体制、编制、思想观念、用人观念、择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公务员队伍年龄偏高的状况十分突出,同时,年轻干部中许多干部属于“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又到机关门,历练经历较少。从社会现实来看,社会上又有大批高校毕业生在家待岗,学未所用,得不到实践锻炼,施展不了才华,这种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同样摆在我们面前。从农村实际来看,历史实践证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在农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先期培养和选拔公务员的重要途径。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同志和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同志,当年就是下放知青,当过村官。同志于*年至*年期间,是*省*市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党支部书记;同志在1974年至*年期间是安徽省凤阳市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知青,*年至*年任安徽省凤阳市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们都经历了农村的艰苦锻炼。虽然,几十年前的知青下放与今天的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时代不同、任务也不同,但是,就青年人在农村经受艰苦锻炼这一点来看是完全一样的。正是出于以上认识,中央把选聘大学生“村官”作为培养和锻炼后备干部的科学决策,并进行长远规划,意义十分重大。

(三)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需要。目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建设农村、服务农村、奉献农村事业的人才匮乏,大量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为增加收入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集中或分散转移,建设新农村确实需要大量有知识、有理想、善创新、乐奉献的有志青年去充实;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毕业生由于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不愿到农村一线去工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就业十分困难,“就业成为了目前第一大民生”。据统计,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2007年增加85万人,就业率*年只有73%,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而针对社会就业紧张的局面,有组织、有计划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既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解决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可为农村输送大批人才,解决村级组织后继乏人问题。总理在6月8日考察西安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时,也“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要尽量创造条件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使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

二、大学生“村官”要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能力素质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教诲年轻人:要立志干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我觉得孙中山先生这句话对当代青年包括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理想追求,仍然很有启迪意义。你们自愿选择到农村工作,就是立志要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干出一番事业。

(一)要“学以致用”。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将理论和实际结合,推动工作开展。一是努力学习农村基层工作所需的新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政策,作为一名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政策,并积极向群众宣传这些政策。特别是去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的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二是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农村基层是所大学校,实践是个大课堂。农村和社区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最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我们现在的一些优秀基层干部,本身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做群众思想工作得心应手,与群众能够沟通得起来,说的话群众听得进去,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大家过去虽然在学校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更多知识还是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大家要虚心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三是在总结中提高。不会总结就不会提高,善于总结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既然是实践,就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工作中也难免会有失误和挫折。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如我市贺村镇湖前村大学生“村官”戴建就能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学习,不仅学习农村工作方法,更学习农村种植养殖技术,先后掌握了家禽养殖、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并利用自已学到的技术创办5000羽的规模养鸡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二)要“干有所成”。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扎扎实实推进工作实践。大家到农村基层工作,都有大展身手、创造一流业绩的迫切心情和愿望。要把愿望变成现实,关键是要立足本职,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一是认真履行好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岗位职责,从所担任职务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坚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做到干一件、成一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做出一番实实在在的业绩。二是服从安排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任职村的应急性、临时性工作,在参与全面工作、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成长。三是发挥特长,用心做出与众不同的成绩。要适应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立足任职村实际,用心思考,抓住产业特点、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积极推广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党员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

(三)要“悟有所得”。到企业工作、到城市工作,对于大家来说,机会很多,但到农村任职,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是一笔财富,是人生的无价之宝,因此大家要倍加珍惜。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大家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农村锻炼过程中感悟提高。一要“悟心”,心态要平实。你们从繁华的大城市,一下子来到了社会的最基层,很可能与过去心中勾划的理想不一致,难免心态不平衡。但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现实。你们一定要尊重现实,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创造人生。有哲人曾经说过:只有在泥泞的道路上走过,才能留下坚实的脚印。你们有的到村工作已经两年多了,有的才几个月,不管工作时间长短或工作能力强弱,希望大家放下学生架子,沉下身子,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做好当前工作,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二要“悟志”,志向要高远。“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要放飞梦想。你们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不能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思想和行为不能庸俗化。眼界要宽,境界要高。要把自己的理想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在为人民、为社会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干出一番事业。三要“悟德”,品德要高尚。万事皆以修身为本。我们讲干部标准,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们说,有德有才是人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最危险。所以,在工作中,你们特别要注意在加强品德休养上下功夫。要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行为的侵蚀,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经受住考验,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工作

我市从20*年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工作来,各级各部门都非常重视,出台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办法》,建立了联系帮扶、学习调研、教育培训、管理考核等制度,同时也搭建了大学生“村官”例会、大学生qq群、大学生“村官”法律服务团等大学生交流提高的平台,有效促进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施。同时也要看到,要真正实现把大学生“村官”培养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培养成熟悉农村基层情况、与农民群众感情深厚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目标,还有大量工作需要下功夫去做。各级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政治上要更加关心。前段时间,有大学生“村官”说自己“两不像”,不象乡镇干部也不象村干部,变成游离于乡镇和村的“空中人”。虽然话说的比较夸张,但也表达了大学生“村官”的诉求,我觉得无可厚非,作为一新生事物,有待于探索。部分乡镇的做法我觉得就非常好,像上余镇成立大学生“村官”团支部,清湖镇的大学生村官例会交流制度,淤头镇的帮带联系制度等等,就是一种成功的探索。我们鼓励各乡镇(街道)多做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有益探索,在政治上更加关心大学生“村官”。要重视大学生“村官”政治素质的提高,培养他们对农民的感情,使他们养成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他们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要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锻造大学生的良好人格。按照有所作为、有效作为的要求,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帮助。要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性格特点、个人特长和本地实际,善于压担子,敢于放开手,让他们大胆工作,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干的空间和平台,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迅速成长,对各方面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要放手大胆使用。要在成长空间上给予关心,对大学生“村官”,不仅要给予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加分优惠政策,也要让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信任的大学生“村官”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并推荐为乡镇(街道)后备干部,条件成熟的,推荐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人选。

二是管理上要更加严格。就是要爱在深处,严在明处,这是保证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很重要的条件。对大学生“村官”不能一派了之,要投入足够的精力抓好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当前,部分地方推出大学生“村官”上挂锻炼制度,在大学生到村工作一两年后,将其上挂乡镇(街道),开展一定期限的挂职锻炼,这个做法我们非常鼓励。但我们不支持一分配就留在乡镇(街道)工作,还没熟悉下面的情况就长期留在乡镇(街道)帮忙,这个对于大学生“村官”成长是没有帮助。要加强日常管理,结合实际制定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确定工作目标,让他们有事可干、有章可循、有责可究。要完善考核办法,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年度考核。要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岗位培训和跟踪培养制度。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范围,认真抓好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经常性培训。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篇9

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开展农民“村官”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民“村官”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乡村开展农民“村官”职业教育,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实现这个目标,既要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把一部分农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又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现代农村新社区。然而广大农民能否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关键是“村官”,重点是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2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发达地区农村“村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一些党支部成员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些党支部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把党建工作当作软任务,经常忙于农业生产,组织活动开展很不正常,人为地削弱了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特别是部分党支部成员年龄偏大,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不高,党员中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党员不多。

2.2一些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有的村干部政治素质不过硬,文化素质偏低,存在“头年干一干,两年看一看,三年等着换”的消极思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村干部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思路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村干部瞻前顾后,怕得罪人,担心村级换届时丢了选票,因而工作力度不够:有的村干部凭借在地方势力,长期把守,,甚至横行霸道,有欺压百姓等现象。

2.3少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不够协调。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党政不分,热衷于个人说了算,大事小事一手抓;有的村委会主任片面强调村民自治,不认真执行党支部的决定,使相关工作不能很好开展;有的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够协调,工作思路不统一,党总支的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发挥,村委会的工作难以开展。

2.4村“两委”成员缺额情况不容忽视。究其原因,有的村委会选举缺额后,因受补选法定时间的制约而搁置;有的村干部嫌待遇低,认为没有千头,当选不久就自动离岗回家或干了一段时间就外出打工;有的村因受地理条件和人才因素的常4约,一时难以物色到合适的人选,工作没人干。

3 导致不发达地区农民“村官”和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贫困地区农民“村官”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是:

3.1内部原因。大多数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偏僻落后地区的农民“村官”和农民,自我发展意识较差,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相当一部分农民“村官”思想政治意识淡漠,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只看眼前利益,认为学习技术会耽误生产,接受职业教育还得花钱,搞生产还可以挣点钱,投入主要集中在短期能见效的生产要素上,如化肥、农药等在工作中一些“村官”不懂政策,领导能力不强,缺乏决策能力和创新性,年龄偏大的农民,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既想致富,又怕担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要、靠”思想。同时,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即使想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也没有基础,严重阻碍了农村科技素质的提高。

3.2外部原因。1)生活居住条件差导致对外联系受限、信息不畅。

不少农村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造成其商品交换、信息互通等出现盲目性、封闭性。2)职业教育与农民脱钩。在农村,基础教育只把升学看作是办学的唯一目的,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使教育的功能局限在升学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3)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一方面很多地方对农民职业教育及培训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培训内容不能把握农村和农民的脉搏,不适应农民发展需要,导致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的尴尬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增加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难度。4)文化事业与农民关系不够“密切”当前,一些不发达地区基层农村文化生活依然单调、匮乏,各种文艺活动很少。乡村文化活动一无场所、二无图书,不少农民一年到头看不到一份报纸,不少地方的群众几年很难接受一次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4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需要充分认识加强以农民“村官”为龙头,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产业意识和经营能力如何,不仅影响农民自身的利益,而且影响着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需要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加强农民“村官”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是要统筹城乡资源,通过学校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人才工作基础薄弱;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较差,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人才流失导致的结构性问题更趋严重,农民“村官”职业教育欠缺,很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区别篇10

前有陕西大二村官白一彤,后有两三千名大学生报考广州增城村官,再有各地不少大学生的自发行动,村官,为何史无前例地成了高校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

从2008年开始,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乡村任职,至今,全国大学生村官已有13万人。最新消息透露,广东省今年将招聘1600名大学生村官,加上这1600人,广东省大学生村官将达到2649人。

为什么大学生村官能“忽如一夜春风采,千树万树梨花开”?官方分析,村“两委”干部正在老化是个严峻的事实,新农村建设遭遇人才“瓶颈”;从民间来看,农村本地生源大学毕业生正遭遇就业“瓶颈”,一者有需,一者有求,大学生入村任“官”是完美的结合,

然而,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的渐渐走红,是否意味着当代大学生已开始放下身份,扎根基层?“村官”这个职位,是否只是他们绕个弯走上仕连的“跳板”?

用知识与青春碰撞乡村

一群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撒到了广东惠阳乡村的角落里,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变董――

2006年,新圩镇新丰村的户籍管理结束“厚本”时代,进入信息化管理:

2007年,永湖镇麻溪村的材料告别手写,全部实现了打印归档;

2008年,惠阳经济开发区莲塘面村农民不再听天由命,在远程教育中学会了科学种植;

这一系列的变化,源于一群人――大学生“村官”。2006年,惠州市惠阳区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共有80名村官任职于67个乡村,村级组织结束了没有大学生的历史,一股知识与青春的活力开始进入乡村。

找来女儿智斗野蛮父亲

田湘妮,土生土长的惠阳人,带着一副眼镜,皮肤晒得黝黑,说话脆生生的。2007年,她从广州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毕业,学的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思考的是宏观的“三农”问题。毕业后,她放弃了两个留在广州工作的机会,跑到离惠阳城区30多公里的永湖镇麻溪村,当起村党支部副书记。

2007年11月22日,田湘妮上班的第一天,村委会墙边那台尘封的电脑立马被激活,材料告别手写,实现了打印归档。“但我不想被大家当成只会写材料的‘秀才’”,村里要开通一条1.1公里的村道,田湘妮跑去和大家一起顶着烈日清扫。没有因为她是大学生,或是女孩子而享受什么“特权”。

村里一户比较野蛮的村民,把房子盖在路中间,拦住邻居家的去路,两家为此闹得不可开交,田湘妮作为村干部,不能不管。然而跑了十几趟,那个村民态度依然恶劣,死活不肯让步。精明的田湘妮发现对方有个女儿,和自己年龄相仿,就决定从他女儿入手。

“你爸在村里名声不好,横行霸道,这样做全村人会孤立你们的,你这个做女儿的脸上也不光彩,好好劝劝你爸吧……”这一招奏了奇效,那户人家不久后就自己拆了房子。

2008年,村委举行换届选举,这是头等大事,但有些村民却无动于衷,不愿参与投票。田湘妮简直把自己在大学期间搞活动的神经全调动起来了,她一头扎进去忙了两个多月,东奔西跑充当村里宣传的“大喇叭”,粘贴宣传标语、口号,还要打印各式选票、清点花名册,把通知书发到每个村民家里,又抱着票箱挨家挨户去收票……村民们看到她干得这么辛苦,感动了,纷纷过来投票。

后来,田湘妮被镇里委派为唯一的女性包村组长,负责整个村的大小事务,现在她又被抽调到镇政府帮忙,常常城镇乡村两头跑。

依靠行动堵住“镀金”之议

“我们不是村民选的,怎么能叫村宫呢?大学生村官根本不是官。”作为惠阳区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之一的陈嘉龙,职务是新圩镇新丰村党委副书记,但他很清楚自己的角色,“要先做村民,再做村官。”

陈嘉龙2005年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本来在深圳找到了一份安稳的教书工作,不过他嫌太安稳了,听说老家惠阳正在招募大学生村官,便不顾家人反对跑回来报考。

“又是一个来镀金的。”刚进村时,村民和一些村干部都这样议论陈嘉龙。“坐在角落里,两个星期没人理我。”很快,陈嘉龙留意到,村委会的干部无论写材料还是打申请,全是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用纸写,而旁边就摆着一台尘封的电脑。

陈嘉龙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开始包揽村委会所有的文书工作,把干部们手写的钢笔字统统变成了印刷体,鼠标一点,材料就可以通过网络递交给上级了。

村民们常常发生纠纷,村委会好不容易达成和解后,第二天又有耍赖的村民不认账,继续闹。陈嘉龙想到了一个高招――制定了一份《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只要纠纷后达成和解,双方和村委会就一起签署协议书。再反口耍赖,处理起来就有凭有据了。

僵局一打开,陈嘉龙发现自己可以做得更多,从此,他停不下来了:村里的安全生产检查、全国的污染源普查…渐渐地,他和村民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村民开始把他当能干事的“官”,“大学生,有文化,就是不一样。”悦耳的评价开始在村里流传。村干部说,现在我们都舍不得他走。

体验农村那个人情社会

从大学生到“村官”,这一角色的转换,需要付出很多。田湘妮说,刚上任时,遇上村民之间闹矛盾,村委派她去调解,她一到场,村民们“扑哧”一声就笑了:“找个黄毛丫头就来敷衍我们,太不给面子了。”村民心里不爽,她讲的话自然也没人听。

令大学生村官们困惑的还有,读了一肚子书却搞不懂农村的人情世故。陈嘉龙上任没多久,村民发生争吵,见村治保主任不在,他就独自前往处理。一开始他运用民法知识试图调解,可是双方反而越争越厉害。陈嘉龙选择了报警,但民警的到来更加激化双方的对立情绪。村支书曾远强闻讯赶来,只说了一句话:“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给我个面子吧,不要吵了。”纠纷便平息了。

陈嘉龙想不明白。后来,村干部帮他解惑,农村是人情社会,做农村工作要讲人情,不是完全依靠法律法规就能管好的。

大学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村官”工作中很难具体用上。“但这正是一笔财富。”田湘妮说,“农村有的恰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有别于城市。两年多来,我看到了社会的不同人性,体会到贫困社会的冷暖人情。虽然整天面对的多是一些琐事、纠纷,但我已经学会独当一面去解决问题。”

当了三年“村官”的陈嘉龙,现在干得更加得心应手。他已经是村里的“多面手”;档案管理、招商引资、征地拆迁、处理纠纷等,都有他的份。去年,他跟村干部去东莞等地招商,一口气就拉回了两个投资项目。他说,新丰村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村民认同我

了,我给村里带来变化了,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下乡并非村官仕途“跳板”

轰轰烈烈的大学生村官工程,也让很多人担心:大学生当“村官”,只是走过场,留不住人。的确,由于村官没有任何编制,合同期一满,他们就得重新考虑出路。

从惠阳区大学生村官的就业协议书上,可看出组织部门想“留住人”的用心良苦。协议规定:大学生村官实行聘用制,服务6年。在这6年中,用人单位支持、鼓励大学生考公务员,服务满4年可参加区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给予适当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在待遇方面,每月工资由区财政专项供给,生活补贴由所在镇负责发放,工资1600元,补贴600元,加起来每月有2200元左右。

与此同时,对大学生村官实行“严进宽出”的原则――在保证大学生服务期间福利待遇时,不限制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即大学生在6年间如果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可以另谋高就。

对大部分村官来说,任期满后的道路无非三条:留在基层继续发展、考公务员或考研、重新找工作。前不久的广东省公务员考试,惠阳区的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参加了。

面对“你会一直留下来当‘村官’吗?”的问题,大学生村官们坦言:不敢保证。“服务期间我绝不会当逃兵,但必须考虑出路。”田湘妮说,考公务员只是为了解决身份问题,她报考的还是永湖镇的办事员,同样可以回麻溪村服务。陈嘉龙说,当村官不一定就得非呆在一个村不动,还有更大的舞台可以发挥作用,他想趁年轻时多走些路,而这,并不是拿村官当跳板。

自发下乡之路能走多远?

“我们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湛江三合村的大学生村官言及前途,兴奋而热切。尽管履新不久,他们却已经憧憬,“等这里一切上轨道后,我们就要去下一个村子……让整个中国农村发展有个参考模式”。

相比大学生们的乐观,三合村村委会主任陈兴旺显得更加谨慎。他介绍,大学生下乡以来,对村子的影响明显。三合村是个“空巢化”严重的村子,“老人带孩子衍生了许多教育问题,这群年轻人下来后,很好地改善了这种情况”。此外,大学生也为村里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带来了很多高校教授的有益意见……

但陈兴旺觉得,村子发展最大的瓶颈是缺乏资金,大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三合村收入主要依靠鱼塘承包和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捐赠,“十分不稳定”。目前,全村年收入仅4万余元,“大学生的计划再好,没有资金支持也不可能落实”。他反复说,多宣传一下三合村,希望“政府能拨资金援助这里的新农村建设”。评论:

确保大学生村官“出路”畅通

光 明

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5日至8日,2006年到村任职的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即可登录北京市人事考试网,报考北京市公务员。类似的新闻,媒体多有报道,据粗略统计,近期就有广东、重庆、湖南等省市相继出台了与大学生村官相关的制度措施,这些措施或为他们考研提供加分优惠,或为他们落户大城市提供便利,或为他们向更高一级部门“流动”提供畅通渠道。

各地密集出台上述举措,其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着力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营造更良好、更宽松的社会环境,确保他们的“出路”畅通,让他们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它也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用人单位从基层一线培养人才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大有可为。

根据中央有关部署,各地5年内将选聘10万名应届大学生到村任职。这是为了“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这样的战略部署,社会效应显著,可谓一举四得:一是为国家培养了战略性后备人才;二是让应届大学生在相对艰苦的基层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有利于其成长成才:三是会给农村基层带来新鲜血液,产生“鲶鱼效应”,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基层治理水平;四是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贯彻好中央的这一战略部署,除了要做好“选拔”工作,让应届毕业生“下得去”,更需完善“运行”机制,让他们能“流得动”,感觉到“前途有盼头”。无需刻意回避的是,目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虽然推进顺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进一步妥善解决的难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身份问题和“出路”问题:在我国的政府架构中,村本来就不是一级政府,大学生村官虽然被称为“官”,但却是徒有其名,并非真正体制内意义上的“官”。农村信息相对闭塞,这对那些经过农村锻炼,增长了才干,丰富了阅历之后,想进一步深造的村官而言,也是一项极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