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十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十篇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9:52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篇1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模式,即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且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2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2.1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缺乏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机感,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够。其对循环经济的模式知之甚少,对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技术创新更少。利益化的趋势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只考虑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下的新技术对企业带来的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企业的循环技术创新遇到障碍,长远看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中小企业难以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优势,循环技术创新能力弱

规模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和规模小,无法建立本企业独立的研发中心,多依赖外部技术,所以在经济技术创新上难以与大企业相比。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现成的循环技术,致使长期处于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能耗高、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

2.3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的瓶颈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长期坚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分布不合理,约有2/3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其余部分也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条件差,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特长、科研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难在中小企业扎根。

2.4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改造所需资金,不能及时引进先进循环技术和工艺来改造落后工艺。循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或者创断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供给不及时,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造成项目的失败和机会的丧失。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素较多,如:因规模小自身资信不足,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中小企业惜贷。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中小企业也很难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资金缺乏。

3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

3.1提升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循环技术,从而转向循环经济。联盟内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这将促使联盟内的企业加强循环技术创新意识,进而对循环技术有更多的投人。同时,也将会在技术创新联盟所在的区域产生影响,迫使更多的周边企业重视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3.2建立集中地循环经济利用项目

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谁污染谁治理”这样的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并不可行。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倒是“谁污染谁付费”。在这中间我们的政府可能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引导排放相同污染物的企业相对集中建设;二是引导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实践证明这种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排污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使相关中小企业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巾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集中治理应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有效途径。

3.3通过合作联盟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和人才瓶颈

中小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策略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人才技术共享,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学习方式。通过联盟建立专家网络和循环技术专家队伍,促进循环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待和保障。另外,中小企业从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上积极引进和培养循环经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保护和尊重人才,使其在职业安全、稳定和社会保障方面,对企业有充分信任,企业要创造条件、建立好的激励机制,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立联盟有利于降低单个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研发费用。通过建立联盟,企业转向循环技术合作和相互依赖,降低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风险,从而降低研发费用和成本,一定程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3.4选择适合的循环技术的新路径

在循环技术尚未完善开发的情形下,中小企业靠灵活运营,与消费者保持紧密联系取得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大企业的挤压下,由于创断资金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地位不稳固。因此,选择恰当的循坏技术创断策略以整合创新优势是决定中小企业向循环技术转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技术创新时,可以不在意技术领先地位的建立,技术创新主要考虑在产品满足绿色消费理念,资源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创新策略上可采取模仿创新和技术跟随策略。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经营绿色环保

一、循环经济对企业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协调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在本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扶植下,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其长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生产与管理,不仅为国家宏观循环经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循环经济的艰难探索,经过一定时期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在政策管理、企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低,发展循环经济也凸现出很多问题。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践,依然集中在大循环和中循环(部级、省级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这两个层面上,对消循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独立研究很少。另外,很多企业经营者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上知之甚少。认识的不足导致坚持经济利益导向的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这对更广泛的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制约。还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外发展情况的研究;经济政策法规的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的研发。目前,中国企业对这些理论和技术的研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应当着力进行研究。

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企业行为的转变将有力的促进经济循环的实现。企业是实行循环经济的主体,无论是经济的大循环,还是经济的中循环,都是建立在经济的小循环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层次循环及理论与实践是我国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企业层次循环经济的建设特别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仅从循环经济微观的角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二、什么是循环经济?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经济活动和物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顺畅地并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这就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在循环经济中,企业将其经济效益目标同生态效益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在生产全过程中加强对污染的控制,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以实现废弃物更为有效为目标。企业对其产品也不仅从经济效益而且从环保角度出发,进行生产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将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解决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又无法提高环境效益这一难题,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行为,是企业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生存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

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从生态设计——绿色制造——生态包装——绿色运输的全过程考虑,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并在企业本身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污染零排放,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环境监管。

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生态设计,要求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出低能耗、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再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

选用产品原材料时禁止使用某些危害或风险极大的污染物质,寻找相应的无害替代物,选用清洁能源和环保型原料,或是改变产品的生产原料,从源头直接降低污染的潜在机会。另外还要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尽量使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减少进入循环的物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配合生态设计,生产低能耗、低消耗、低(或无)污染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水、余能和原料的再循环利用、开发、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在产品包装阶段,实行生态包装,包装材料减量化,并充分回收利用,减少包装废物填埋与焚烧的数量。

在产品运输阶段,利用现代第三方物流业进行运输,倡导绿色物流。

第二,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

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包括三个阶段,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废物产品回收阶段。

将循环经济理念延伸到生产过程之外,在产品销售阶段,提倡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开拓网络经营模式,减少销售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及回收阶段,通过提供产品保养维护、产品主要部件升级、产品零部件功能梯级使用等服务,一方面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达到物质的减量化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废旧产品的回收,实现产品的功能梯级利用。同时,这一战略的实施还提高了服务质量,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实践证明,实施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战略,加强企业服务终端的功能,将成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增长点。

第三,产业链拓展战略。

产业链拓展战略是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而提出的,这些中间物虽然不能利用于原有的生产系统,但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拓展产业链主要是在于考虑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多产品联系系统,改变原有的单一生产路线的做法,充分利用生产路线中的中间产物,利用其为原料开发新型生产工艺,生产新的产品,构建共生系统,在为企业解决废弃物的同时,获得新的经济效益。

第四,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

在充分考虑了减量化和再循环原则之后,再利用原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后一项重要原则。因此提出了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这里所说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主要强调生产的最终废弃物在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综合利用。

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在有很多种,在微观(企业)层次上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废弃物用于企业的绿化建设,例如说可以将废水用于浇灌企业的绿地,部分废弃物可用作肥料,再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改变了企业的环境面貌。

二是将废弃物用于农业畜牧业建设,尤其在一些食品行业,其废弃物有些是很好的饲料,有些具有很好的肥力,可以用于养殖业或是种植业。

三是通过废弃物交换或买卖,将废弃物转手给有需要的企业,既解决废弃物的治理排放问题,又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第五,企业加强循环经济实践战略。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设施、设备等“硬件”的建设,还包括在企业文化等方面“软件”的实践。企业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通过员工集中培训和其他方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其环保理念,规范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的行为,促进其在节约能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和相关企业的信息交流以及发展生态经济方面的合作。企业的循环经济实践可以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展开,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有重点、分阶段的进行。

第六,企业加大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生态建设和环保建设等方面的奖励和惩罚力度。

在政策层面上,用更具实效的经济奖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觉自愿的发展循环经济。与此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使企业不论在成本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会自觉自愿的选择在环保方面进行投入。

第七,推广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采用试点的方式进行推广是上佳的选择,我国应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使更多地区、更多行业的企业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康庄大道。另外,我国企业的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主要是进行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具体表现为很多地方建设了或者将原来的工业区改造成生态工业区,很多生态园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这项实践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广。

第八,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的前沿学科理论和工程技术的战略。

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应当加大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汲取其失败的经验教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并展示我们的成果,彼此联合、实现共赢。

四、结论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篇3

关键词: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意义自我调适持续经营能力持续盈利能力绿色贸易壁垒

abstract:enterprisesnotonlytakepartinsocio?economicactivities,butalsodamagethequalityoftheenvironment,socompanieshavetobearthenecessary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shouldbetransferredexternalinternalizing,butshouldadoptthecirculareconomicproduction.inthispaper,thedevelopmentofcirculareconomyarestrategicinitiativesofself?adjustmentforenterprises,toadapttoenvironmentalchanges,aresustainedviabilityofthestrategicselection,sustainedprofitabilityandenhancetheirowncompetitivestrategicinitiatives,itisastrategicchoiceacrossthegreentradebarriers,andsoonforenterprisedevelopmentreference.

keywords:developmentcirculareconomystrategicsignificanceself?adjustmentsustainedviabilitysustainedprofitabilitythegreentradebarriers

企业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环境质量的损害者,因此企业除承担起经济角色外还必须负担必要的环境责任。企业的环境责任不应仅仅是将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更应该构筑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加深的结果。然而,企业并未普遍、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循环经济至今还没有成为企业行为的自觉选择。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要由被迫走向自觉,有赖于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的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企业是环境的产物。现代企业是人类社会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结果,而这些变化也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所谓适者生存,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责任。按照传统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企业几乎只有经济责任,而且主要是为产权所有者谋取利益。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只有同时承担起这三方面责任的企业,才算得上是优秀企业。

不同产业虽然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差别很大,但毫无例外都要承担环境责任。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都从末端治理逐渐向天人循环范式转变。现在的环保工作,已经从一般性管理工作,变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决策的一部分。

我国采取“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措施,实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损失赔偿制度。企业在强大的环保约束面前,大都采取末端治理方式处理三废问题,虽然取得一定的环保效果,但也产生以下问题:一是环境监管部门监督成本过高;二是环保设施初始投资大,治理成本高;三是治理技术难度大,“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治本措施。

2.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经营能力的战略选择

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又是污染物的直接排放者。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和加深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威胁着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树立循环经济观念,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缓解上述矛盾,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三个基本层次;一是企业内部循环。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延长产业链条,减少物料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价值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藕合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三是企业与社会之间循环。通过建立废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这三个层次的典型代表分别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和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三个层次的物质循环,可以达到既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凸显成本领先优势,使企业在取得巨大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同时,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3.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战略举措

企业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被视为生产函数,企业必须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材料和能源是企业投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而且取决于投入要素的价格。随着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资源价格不断攀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受制于资源投入产出率。

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也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

近几年,南方多个省市拉闸限电,石油、铜等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进口大幅度增长,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拉动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我国自03年起经历了粮食、煤炭等的涨价,使企业产品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盈利空间日益缩小。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不得不增加其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若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模式,就会逐渐失去持续盈利能力并逐渐丧失自身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在强大的资源约束面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非仅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并非仅有成本支出而无利润贡献。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选择

随着世界环保运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在“禽流感”疫情发生之后,人们选择产品的标准正由传统的“物美价廉”向“环保、无污染、无公害”方面转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还在资源、环境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设置了目前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以节能为主要目的能效标准、标识已成为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对我国出口产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我国每年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被禁止。这些情形表明,自觉实践循环经济,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已成为我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张新芝、刘凯.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

[2]崔铁宁、刘双喜.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趋势[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

[3]汪怀建、周跃龙、黄锦.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

[4]孙彦泉.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农业[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2,4(1)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联盟

1 引言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模式,即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且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2 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2.1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缺乏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机感,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够。其对循环经济的模式知之甚少,对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技术创新更少。利益化的趋势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只考虑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下的新技术对企业带来的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企业的循环技术创新遇到障碍,长远看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中小企业难以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优势,循环技术创新能力弱

规模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和规模小,无法建立本企业独立的研发中心,多依赖外部技术,所以在经济技术创新上难以与大企业相比。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现成的循环技术,致使长期处于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能耗高、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

2.3 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的瓶颈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长期坚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分布不合理,约有2/3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其余部分也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条件差,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特长、科研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难在中小企业扎根。

2.4 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改造所需资金,不能及时引进先进循环技术和工艺来改造落后工艺。循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或者创断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供给不及时,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造成项目的失败和机会的丧失。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素较多,如:因规模小自身资信不足,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中小企业惜贷。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中小企业也很难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资金缺乏。

3 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

3.1 提升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循环技术,从而转向循环经济。联盟内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这将促使联盟内的企业加强循环技术创新意识,进而对循环技术有更多的投人。同时,也将会在技术创新联盟所在的区域产生影响,迫使更多的周边企业重视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3.2 建立集中地循环经济利用项目

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谁污染谁治理”这样的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并不可行。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倒是“谁污染谁付费”。在这中间我们的政府可能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引导排放相同污染物的企业相对集中建设;二是引导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实践证明这种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排污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使相关中小企业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巾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集中治理应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有效途径。

3.3 通过合作联盟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和人才瓶颈

中小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策略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人才技术共享,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学习方式。通过联盟建立专家网络和循环技术专家队伍,促进循环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待和保障。另外,中小企业从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上积极引进和培养循环经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保护和尊重人才,使其在职业安全、稳定和社会保障方面,对企业有充分信任,企业要创造条件、建立好的激励机制,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立联盟有利于降低单个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研发费用。通过建立联盟,企业转向循环技术合作和相互依赖,降低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风险,从而降低研发费用和成本,一定程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3.4 选择适合的循环技术的新路径

在循环技术尚未完善开发的情形下,中小企业靠灵活运营,与消费者保持紧密联系取得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大企业的挤压下,由于创断资金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地位不稳固。因此,选择恰当的循坏技术创断策略以整合创新优势是决定中小企业向循环技术转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技术创新时,可以不在意技术领先地位的建立,技术创新主要考虑在产品满足绿色消费理念,资源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创新策略上可采取模仿创新和技术跟随策略。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综合利用

1循环经济的产生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不得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

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在生产中,生产者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对消费群体而言,应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对消费而言,应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

(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生产、生活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三大循环体系:

(1)企业内循环体系。构建企业内生产物流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前企业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视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充分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以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美国著名的杜邦化学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把企业作为试验循环经济的实验室,把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运用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之中,通过放弃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和原料,采用高产率、低副产品、低废物排放的技术,以及回收利用副产品和废弃物的新工艺,仅5年时间就使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70%。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尽管“零排放”对企业来说是困难的,但那是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目标。

(2)企业间循环体系。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就是企业内循环成本较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所倡导的工业生态系统,要求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3)社会循环体系。构建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体现。企业把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后,由于产品存在着消费生命周期,如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消费生命周期为8~10年,计算机为3~5年等,这就意味着目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尤其是那些一次性用品,如包装盒、饮料罐、食品袋、电池等,用毕即丢,每时每刻都在污染环境。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因此较早地重视并建立了废弃物分类回收的社会网络体系,使日本包装废弃物回收率高达88.9%,废旧家电的回收率达到50%以上。

4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4.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从经济角度看,废物利用也取得了成功,目前废物利用年产值400亿欧元,就业人数达24万人;废物处理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就业发展动力。日本2000年召开了第一届“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多项环保法规,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在环保技术和产业上迈上了新台阶。

4.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1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辽宁、贵阳等省市开始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5.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5.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

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2000年我国科技竞争力仅列世界第28位,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5.3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还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5.4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物资源化,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消费资源减量化的难度很大,造成企业资源再利用的社会环节不健全,提高了“循环”的财务成本。比如垃圾分类设施在一些大城市早已出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随意乱扔垃圾,人为地增加了资源回收的环节和资源再生企业的生产成本。

6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6.1制定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四川省一些大型企业在生产中已经引入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但规模小、层次低、影响面窄。因此,应当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根据四川省的建设纲要,按照地域和产业特点,在全省建立若干个循环经济圈:在长江流域建设以能源、煤、建材粉灰的综合利用为核心企业的循环经济圈;在重庆、宜宾等沿江城市建设以化工、冶金、建材和城市污水处理等为核心企业的循环经济圈;以峨嵋山、黄龙、九寨沟为核心,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循环经济圈;依托成都的科技优势,以成都为核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循环经济圈。

6.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加强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把引导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优先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废物利用问题专门立法,予以法制化和规范化。

6.3强化政策导向

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强化排污收费,通过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环保、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资源调剂的信息平台,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6.4加强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

充分依托本省的一批部级研究、设计单位和高校的技术力量,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开展攻关,解决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矿山尾渣、化工生产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互补技术,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予以必要的扶持。

参考文献

1孟赤兵.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消费绿色GDp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单位GDp的能耗、物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如果继续沿用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我国的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迫在眉睫的任务,关系着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和整体国力提升等重大问题。但解决这一影响中国全局性、根本性矛盾,并非易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也触及到管理制度、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权利和利益等经济体系。因此,面对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强约束,从战略高度认识和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战略义和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反馈式流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具有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主要特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效率、再利用和再循环为特征,以高效利用资源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制度体系和运行模式,它把资源融入到了一个包含了生态资源、环境因素及社会、技术、制度、政策共有的经济大循环之中,将自然力体系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市场经济运行和变化。

通过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以尽量减少资源消耗量,提高经济的社会经济效益,降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危害程度,这也就加强了经济安全,减低了我国经济发展对外的依存度,从而也就相应的避免和减少了国际经济贸易摩擦的损伤。

二、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思考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是一次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全面性的变革,是自然力利用方式的改革,也是一次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是一次技术创新革命,也是一次制度调整、发展战略优化、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的转变,因此,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指导思想和制度、政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那么如何来推进循环经济战略呢?

1.从指导思想上用以“经济持续增长为中心”替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增长是周期性的循环变化的,但经济增长并不是无止境的,它是以社会需求增长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没有资源的永续利用,就不可能保持持续增长,需求的减少,经济增长也就失去动力。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持续性的,经济仅仅增长而没有发展、社会没有进步甚至出现倒退,那不是国家和政府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1979年我国提出并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将党和政府的关切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经过27年多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目前新的历史时期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需要,追求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不能都适应我国新时代要求,将以经济持续增长为中心替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大势所趋,是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经济持续增长为中心,才能克服过去经济增长中的短期行为、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的弊端,才能使中国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国有与民营经济之间等等从发展战略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实现转移。

2.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建立起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满足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评价的需要,包括重点行业的能耗指标、资源生产率指标、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指标、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指标等。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增长速度与结构状况。但这种GDp核算未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其中包括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这两个方面,而这些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推进循环经济必须实现大的转变,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政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源利用的大量破坏,因此,国家统计局要以绿色GDp为核心,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评估体系,就是要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将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给人类的损伤核减,从而,真正的核算出实际的增长效益。

3.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政府是推动和引领循环经济模式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没有政府的直接领导单凭市场机制是难以得到健康顺利发展的。中国27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完成的,在转轨经济时期,国家和政府的引领作用仍然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如何衡量政府的业绩,是推动循环经济的关键,过去27年,提升国家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是国家和政府的主要任务,因此衡量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就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如GDp增长速度、外资引进规模、出口创汇能力、投资增长率、城市化水平等等,一切均与经济增长相关联,这种考核评估体系实际上就是政府和干部的工作中心都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经济发展的模式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因此,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提高、科技知识、公共服务建设、工作效率和应急体系建设等等作为政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并纳入对干部的考核,以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取得效果。

4.建立推进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应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首先要推进循环经济,就必须提高产业技术标准,提高生产率,降低和减少资源能源、原料和原材料的消耗,杜绝高能耗的产业、产品的生产,因此,全面实现产业和产品市场准入的新标准,对原有的产品进行一次全面地技术标准测评,对于不符合消耗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其次,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科技攻关,形成环境保护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工业生产的源头上解决污染物的来源问题,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当然推进循环经济的目的是能够以最低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用,这就要求较高的科技产品来替代原有的产品,因此产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国家要在节约能源、资源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才能使循环经济健康而迅速发展。

5.改革和完善我国资源产权制度

我国实行的资源国家所有制,保证了在资源开发利用以及资源转化为资产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以国家为主导来完成的,应当说这种产权制度是合理的。然而,国家所有的代表主体不明晰,从而就造成了对资源占有、使用上的巨大矛盾,有关部门在权利和利益上相互争夺,在责任上又互相推辞,如油田、煤田开发争夺开发权、在资源的保护上又互相推让,致使大量的煤矿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循环经济难以为继;国有企业作为国有代表对资源进行开发,但国有企业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是一个代表局部利益的实体。假如他是国家代表,那么,该国有企业的利润就应当由全民来分配,而不是仅仅在该企业内部进行分配。我们认为,资源的产权制度还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就是要严格区分国家所有与全民所有以及政府之间的区别,国有并不是全民所有,政府是国家和全民代表,决不仅仅是国有的代表,我国目前将政府、国家、国有和全民相混淆,从而,导致了在资源国家所有中的产权关系混乱,不仅给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持续发展的环境遭到破坏。

6.建立完备的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更需要建立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形成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方面国家要对推进循环经济的科研投入,另一方面对推进循环经济引起企业的效益减少进行补偿。循环经济是一次产品使用、产业升级、生产改进生活方式改变的全方位的革命,需要建立完备的经济政策支撑体系。这主要包括:建立政府奖励政策,如资源回收、工艺创新等奖励政策,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政府可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来促使市场鼓励再循环利用,通过绿色购买行为,以此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综合运用产业、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应当研究制定对使用循环再生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循环再生资源;价格主管部门要积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形成有利于节水、节电的价格体系。环保部门可以通过提高排污标准和制定消费环节的废弃物收费标准,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生产环节的废弃成本排污成本和消费环节的废弃成本,初步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7.更新观念,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从北美、北欧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兴起的。这些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不但占有着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前景产生了指向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式全球头号经济强国,它占有了世界上最充足的资金储备和最先进的经济模式,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经济发展也面临了严峻的能源短缺与生态破坏问题,这两个问题对美国的近期发展前景产生了直接的限制和阻碍作用,甚至对美国的长远发展规划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在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并且进行积极的推广与应用,经过这些努力,美国经济发展的阻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二、中小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阻力

(一)创新意识的缺乏。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对生态和资源的危机感,。在中小企业中,普遍缺大对循环经济的模式的了解,更加缺乏对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技术的创新。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的眼中往往只能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下的新技术对企业带来的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企业的循环技术创新遇到障碍,长远看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才的缺乏。

家族式管理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主要管理方式,往往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分布不合理,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其余部分也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条件差,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特长、科研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难在中小企业扎根。

(三)资金的不足。

循环技术改造所需资金非常缺乏,导致中小企业无法适时通过引进先进循环技术和工艺来改造落后工艺。循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或者创断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供给不及时,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造成项目的失败和机会的丧失。

三、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的方式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因此,我们更应该对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学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这个实际情况,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循环经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路径为:

(一)清洁生产的实施。

清洁生产的实施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方式,在企业清洁生产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各个环节,降低资源使用量,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产品尽量采用标准设计,即使在使用周期结束之后,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不必整机报废。避免过分包装,简化产品包装,实现包装的再利用。对新建企业,一定要严把清洁生产关,不能再搞传统经济模式的重复建设。

(二)“绿色”技术的发展。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绿色技术体系的建立,在企业总体的开发和经营战略中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绿色技术体系包括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以及使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型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人、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三)生态园区的建立。

企业建立生态园区要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在生态园区内,通过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能够成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四)环境会计的实行。

环境会计制度的实行,能够实现定量测定、分析和公布环保投资和由此获得的经济效益。环境保全费用是由企业的环境保全活动产生的,如防止公害费用、资源循环费用、生产销售的产品的再循环回收、再商品化以及适当处理费用、管理费用、研究费用等。同时,环保投资也会取得效果,如生产领域、物流领域以及管理部门领域节约费用等。我国企业应该制订环境会计,增加环保投资,并利用其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益。

(五)环境报告制度的推行。

我国企业应该推行环境报告制度,通过制定环境报告书将企业的环境管理状况,如企业环境基本方针、iSo认证取得、环境活动推进计划及其活动效果,还有企业的环境监督、教育、会计等信息,向消费者进行公开,以便消费者监督。这样,一方面督促了企业的环保行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的”绿色即形象。

(六)环境效率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环境效率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结合产业特点,对自己的环境效率指标进行开发,在达成指标的过程中实行环境管理或对策,从而利用环境效率指标来进行自我评价、情况公开和比较。

四、结语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是企业,这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小企业占企业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称为我国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技术创新的联盟。

参考文献:

[1]王俊英.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诚信机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篇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导致资源现状难以为继,环境容量大大压缩,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基础逐渐削弱,成为经济增长追求高质量、高效益难以逾越的瓶颈。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在谋求更快发展速度和更高发展质量的过程中,致力于探索一种遵循生态运行规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等基础因素更加紧张,发展循环经济的优越性、科学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循环经济则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大提高资源生产率。那么,在生产经营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的煤炭能源生产企业,就必然成为政府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技术、实现经济增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赢的首要领域,同时这也是煤炭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争取更大效益的必然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在将经济活动纳入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还要遵循生态规律,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也称为生态经济。具体就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人们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它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流程,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收益,即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它为资源型生产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特别是煤炭生产企业。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煤炭企业将逐步摈弃传统的以生产、销售煤炭等基本产品为主的运营模式,将注意力转移至不断改进提高煤炭开采技术,加大回采率,以此来扩大产业范围、拉长煤炭产业链条,进而寻求新的、更具支撑力的收入增长点。在此,笔者以所供职的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说明,近年来,该公司为主动适应煤炭工业集中化、产业主体相关多元化和安全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煤炭产业的比较优势,以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为突破口,以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为发展方向,努力拉长产业链,大力培育发展电解铝、煤气化等其他以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并大胆运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利用附属产品煤矸石粉煤灰等,延伸发展新型建材生产、矿井水综合利用、余热综合利用及煤化工等项目,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传统资源型生产企业依靠自主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与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煤炭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据比较高的比例。根据我国能源条件和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专家预测,在可预见时期内,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将仍然保持对煤炭能源的高度依赖性,因此煤炭生产企业也将延续发展的“黄金期”。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煤炭生产企业传统的高度开采、高度排放、低度利用的“两高一低”生产模式,对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所需的后备储藏资源和环境容量造成严重威胁:一是煤炭企业开采强度大,生产能力强,造成煤炭资源后备储量十分有限;二是生产方式粗放,回采率较低,造成煤炭资源损失巨大、浪费严重;三是生产废弃物排放强度高,矿区治理不到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环;四是产品综合利用率较低,伴生矿产资源浪费情况严重。

实践中造成循环经济适用效果并没有达到期望高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受传统主业影响,资金、技术投入不足,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由于主导产业是煤炭,生产所需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客观造成了企业对新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虽然拉长了产品产业链条,但往往没有充分发挥新设备、新工艺的生产功效,不能真正成为企业成长新的、有效的、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多数煤炭企业片面追求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对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到,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模式,不能用循环经济的系统观点来彻底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长期问题、根本问题。

2.2培育扶持发展资金不足。循环经济项目前期投资大、市场开拓周期长、效益回报见效慢,煤炭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能力主动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和开辟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虽然近年来煤炭市场回暖,经营状况较20世纪末有所好转,但由于以前年度煤炭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改善职工生活条件等方面欠帐很多,加之在安全设施更新、防护措施加固等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其总体经济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因此,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来发展循环经济是远远不够的。

2.3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但相关的法律法规仅有笼统性的原则约束,并没有明晰、针对性强的条文要求,加之地方政府在社会宣传动员方面机制不活、力度不够,企业等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另外,政府在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上没有出台有效的奖励政策和调控制度,企业在落实过程中普遍感觉“执行无标准、心里不踏实”,以至于循环经济模式推行举步维艰。

2.4企业自身思想认识不足。近年来,煤炭企业响应国家推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号召,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方面有了一定作为,但企业本身更侧重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不够关心,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和迫切要求并没有深入研究和认识,最终不会主动探求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发展方式。大多煤炭企业也仅仅是引入了循环经济理念,但停留在口头上,并未作出实质性的工作和制定相关推进措施。

三、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应对措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促使煤炭行业逐步走上速度与效益并重、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其中,作为宏观调控政策制定者、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者、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者和社会公共资源捍卫者的政府,理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作为经济效益推动者和循环经济实践者的煤炭企业,则起着关键的作用。

3.1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充分发挥引导支持作用

3.1.1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体系给予积极扶持,包括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财税政策等。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促使煤炭企业引入先进技术及生产设备,并为煤炭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在政策上给予奖励扶助,在税收和金融方面给予优惠等,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煤炭企业自愿、主动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3.1.2政府要通过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管来规范煤炭企业的行为。政府监督是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外部手段,健全的法制建设则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保障。政府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资源管理和安全监察,严格制定并切实执行煤炭资源在开采、生产、废弃物排放和回收利用等环节的相关标准,运用行政处罚、财政补贴、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促使煤炭企业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物循环再使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煤炭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所产生的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消耗。另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刻不容缓,通过制定法规、执法营造一个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2煤炭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充分发挥主体攻坚作用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的要求,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走深度开采、高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一是积极创新企业文化,牢固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煤炭行业领导干部转变思维模式,改变工作作风,加强业务学习,形成创新性企业文化,同时也需要煤炭行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全体员工中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这是循环经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人力资源和社会氛围基础。

二是合理设计产业集中度,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中小企业数目众多,大多小煤炭企业生产设施简陋,生产能力低下,煤炭资源浪费严重。必须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合理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使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集约化经营;通过更新煤炭开采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并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通过改进煤炭生产和使用方式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实现污染物微排放或零排放。

三是扎实推进煤炭科技创新,构建煤炭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技术支持,技术创新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的永恒动力。要通过大力引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断地进行煤炭的绿色开采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积极构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无害化为核心的煤炭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篇9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步成为人类社会前进最为强大的动力。在为人类创造大量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人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现已成为人类面对的共同困难。如今,如何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世界各国政府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型发展模式。其中,循环经济就是目前国际上解决这一矛盾的发展模式之一。市场和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在现实中市场存在着诸如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的现象,这为政府介入经济活动提供了可能。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其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投入力度变化所产生的导向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还能够协调区域间、人口与资源、环境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建设的启动和推广,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收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仅仅靠民间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是很难发展继续下去。因此,政府的财政政策是比较好的手段。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与税收,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促进节能减排,加大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使之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国内关于循环经济与财政政策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根据发达国家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经验表明,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应至少占GDp的2%-3%才能对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下表1可见我国近5年用于环保的投入比例情况(数据来源于2005年-2009年国家统计年鉴)。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也加大了对循环经济支出的投入,且每年用于保护环境及支持环保企业发展的资金逐年加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国内专家学者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1)钱易、叶太平等主要介绍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提出促进循环经济在我国推广的财政政策措施。(2)陶勇、程瑜、张丽红等分析我国现行有关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3)齐海鹏、李正旺、陈国友等以发展中国家为例,提出完善财政政策尤其是税收体系具体方法,同时说明了循环经济对财政政策内容、结构的反馈影响。

3发展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财政支出和税收是财政政策的两种方式。根据庇古原理,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者补贴的形式,一方面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制约传统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市场主体的成本内部化,从正反两个方面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的状态。

(1)确定变量。分析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影响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做深入的分析,相应的度量指标也应很广泛。但由于我国循环经济起步较晚,在2003年后才进入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推进的阶段,相关可度量的指标值少,指标对应的统计数据尚不够完备,这就为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和经推算所得数据整理,本文确定了“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和资源税收额四个变量。之所以选择“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作为评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被解释变量原因有二:①“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即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所取得的产值,揭示了企业废弃物利用的程度。“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是循环经济实践中重要的数量指标,以其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将会从废弃物重复利用的角度反映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实际情况。②“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是在数据的获取上最为直接、最为真实的指标之一。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是确实反映国家财政资金流向的重要指标之一。资源税是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以它作为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方式有利用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和税收作为财政政策统计指标,则为了验证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指标代表了民间资本和国家资金对循环经济的双向推动,反映了这两方面作用下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

(2)建立模型。以“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Y)为被解释变量,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X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X2)、资源税收额(X3)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循环经济财政政策模型。基本模型是:Y=C+β1X1+β2X2+β3X3β是各变量的回归系数,表示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和资源税收额对“三废”综合利用的影响。当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时,意味着该解释变量对“三废”综合利用有正效应,即有助于激励“三废”综合利用,也就是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时,意味着该解释变量对“三废”综合利用有负效应,即在增大各解释变量的投入量时,“三废”综合利用反而会减少,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回归系数不显著时,则无法判定该解释变量对“三废”综合利用的影响效果。

(3)原始数据的搜集。结合本模型中变量所用数据,查阅200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经过推测调整,得到下表2各项数据表。

(4)oLS回归及结果分析。运用eviews相应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oLS分析,解算结果如下表3。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X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X2)、资源税收额(X3)的t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同时,对拟合情况,我们可以由下图1可见。该图中,可以形象的看到,该回归结果的图形,效果比较良好,拟合程度比较高。所以,就“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Y)而言,可以由以上三个解释变量解释。

分析该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资源税收均是“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的决定因素之一,且均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成正相关关系。如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的偏回归系数为3.07,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图1情况下,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每增加1%,则“三废”综合利用就增加3.07%。

(2)比较分析各个解释变量的影响,发现财政支出与资源税收的对“三废”综合利用的激励影响更加明显。而财政支出与税收恰恰是国家财政政策的两个主要手段,因此,就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财政政策作用环境保护,产生的效果更加显著。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便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而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在曲折变化中不断的发展以寻求更稳定的发展道路,近些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与自然环境的失衡问题是困扰着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在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严重的影响了社会整体并稳定的发展,因此为了调节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中的问题,以确保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最大化的实现,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维持环境稳定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因此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口号成为了当展的主流之一。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为了能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以及正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政策实施,就必须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综述

近些年来,虽然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生活质量却得到了下降,追其原因就是由于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致使空气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从而使得发展受到了制约,而这种区情况由来已久,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不断的进行调整。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所以为了能稳定环境以及发展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瞬间得到了国际社会之间的关注,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了各国发展的核心以及关键,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在保证生态环境稳定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概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背景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环境下,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整个社会科技及工业发展的前提,但是由于过快的发展速度引发了一系列的潜在问题,而为了避免这些潜在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的出现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所谓的循环经济是为了使得资源高效利用化以及循环为核心,从而促进自然界资源的重复利用,促进价值的再增长过程。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提出以来便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而事实证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使用价值十分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加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循环经济的基础,而循环经济是为了能更好的发展社会的关键,而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得到更好的后备力量。从另一方面来说,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虽然可持续发展一直被公认为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如果跟不上去就会严重的影响国家在国际中的影响力,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综合国力,进而让使得国家处于弱势,因此发展依旧是不可规避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能避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后续实施效率不高,就必须进行循环经济的辅助,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循环经济是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能达到理想目的的重要支撑。

三、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现状

虽然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对于人类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发展的稳定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认知存在误差、重视方向不对、实施策略效率不高的问题使得当前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政策实施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认知问题

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口号倡导时间已经相对较长久,所以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知还是相对来说比较正确的,但是对于循环经济的认知可能就会存在些许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曲解循环经济的核心价值,只注重于经济点的发展问题,从而使得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初衷被违背,进而导致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率不高。

(二)重视问题

虽然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报以相当高的关注度以及重视度,但是由于职责的制度上的一种缺陷,或者可以说是由于社会各结构在这两个政策的实施上的职责不明确,使得重视结果出现了问题,这也就导致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实施效率不仅会降低,也违背了概念提出的初衷。

(三)实施策略问题

实施策略的问题其实从某种上来说应该是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因为企业是需要不断的发展,扩大自身品牌在市场上的号召力以及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而这一切成为现实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企业本身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短视的企业会钻制度的漏洞,进而提升企业的资本,而这也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四、改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现状

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政策高效的实施,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改善其在投入使用后所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加强社会的认知

正确的认知是保证相理念被恰当、高效的执行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解决由于认知误差所造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问题,就必须加强社会全体对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的相关理论的了解,树立一个正确、清晰的观念,进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社会的重视度

为了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就必须加强社会的重视度,从而以社会的力量督促企业的政策实施效果以及实施质量,从而在企业实施相关政策时出现的问题能被及时的解决,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因该明确社会各群体的相关职责,进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率。

(三)高效的实施策略

为了能更效的获得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实施的高效性,就必须采取科学、恰当、合理以及高效的实施策略,而这不仅需要使社会各个机构能明确自己在这两个政策实施过程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样也要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使得不法人士无法钻制度的漏洞,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的情况。

五、展望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

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家的污染排放量大幅度的下降,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能源的二次浪费,而随着改善当前政策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将会为人类社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十分优良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