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十篇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十篇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9:53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篇1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核心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2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能源都已经成为人们争夺的焦点,而且很多能源产生的废物污染环境,不利于国家的环境发展,中国目前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难题,正在努力建设核电企业,但是核能的发展对安全有特殊的要求,一旦管理不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在核电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应当将核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目前企业文化是很广泛传播的一个词汇,但是对于其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很多专家有自己的着重点,但是都表现出了企业文化的不同重点。有的专家认为,在一个企业当中,高层管理者们经过商讨而认可的统一的价值理念,这一理念能够经过实践的检验,逐渐成为企业当中的一种文化,就是企业文化。还有的专家认为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综合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将一个企业的整体的价值观,以及一个内在自然形成的文化环境等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描述,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企业文化。

实际上专家的定义在展现企业文化的不同侧重点,当一个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的过程当中,随着时间员工们逐渐形成的一种组织文化,具体的可以从员工和领导者的行为方式中探寻,而概括的也可以认为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的代表,在企业当中上到领导者下到基层员工都能够认可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水平,这种文化引导企业当中的工作人t自律、自强。

二、现状

(一)核安全文化

核电企业在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核安全文化,并将其当作自身的核心文化,实际上核电企业的管理方面也是与核安全息息相关的,因此应当重视核安全文化的落实。

核安全文化本身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重点,因此有很多专家都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对于核电企业来说,应当对核安全文化内涵进行基本的研究,在掌握其重点和细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工作内容,将核安全文化真正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

在一个核电企业的组织体系当中,核安全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不可忽略,企业的管理者对核安全文化首先要认识清楚,深刻理解其重要性,并在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让企业的基层员工理解核安全文化,并在工作中真正落实这一思想,按照核安全文化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规范化操作,约束自身的不规范行为。

(二)核电企业构建核安全文化的现状

目前很多的核电企业已经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有的企业开始让专业的讲师在企业内部演讲,让员工接受专业的培训,理解核安全文化的基础上,也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的要求,很多员工都感受到受益匪浅,对核安全文化理解更加深刻。还有一些企业积极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对于国内外优秀的基于核安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对于一些优点进行吸收,一些缺点尽早避免,结合自身的工作状态对自身的企业文化进行改进。

当然目前我国很多的核电企业建设企业文化仍在发展阶段,我国的核电项目投资量都比较大,而且工期也比较长,在核安全文化的基础上建设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核电企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需要尽早解决。

三、基于核安全文化为核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法

(一)思想上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的事故,后果是灾难性的,人们痛定思痛,积极调查本次事故的真实源头,发现一些企业在建设和发展核电项目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安全生产和管理,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致命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来,核安全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核电企业来说是必须贯彻和落实的。

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对国内外成功的核电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真正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要积极吸收和学习,企业在学习这些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企业文化,不能对成功经验照搬不误,应当立足于自身发展的环境,合理地建设带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组织机构

为了能够真正将企业文化建设起来,而不流于形式,应当在企业文化构建的目标的基础上,在企业当中建立有关组织机构,或者是部门管理,通过这种专项的管理能够让企业文化一步步落实在员工的工作过程中,并让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加有效,当发现基于核安全文化为核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调整。

为了能够保证组织机构工作的有效性,一方面可以在市场上聘请专业的咨询团队,对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阶段性的测评,并帮助企业制定更加合理的建设方式,对于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基于自身的咨询经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在内部设立自己的文化建设部门,设立办公室,聘请专业的人才,让员工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三)分阶段进行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时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应当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按照企业发展的情况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比如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在短期的工作当中,企业应当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让员工理解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在实践工作当中,员工们积极参加,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自己也收获相关的核电安全的知识。

在中期,主要完善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基础,首先在企业的内部,应当已建立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员工对于企业的奖惩制度都非常明确,能够适应并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规范性工作,并将企业文化渐渐融入到员工的工作当中,让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加强。长期的目标就是打造企业的品牌,利用媒体来拓宽自身的知名度,并真正建设起带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然后介绍了目前在我国核电企业构建以核安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现状,最后介绍了基于核安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董宇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国移动LX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案例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

[2]刘晓明,李晓飞.基于“价值思维”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建设[J].冶金企业文化,2013(01):38-39.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篇2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理念,目标,安全管理机制

正文:

安全生产是彰显一个国家的民生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是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行为的强制要求,也是企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更是维护和保证企业生产者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近年来,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安全保障的投入上逐步增加,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但在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术培训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大多数企业并未形成适合本企业的安全文化。本文以工程施工企业为研究背景,探讨如何培育企业独属的安全文化。

一、企业安全文化基本概念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和物资财富的总称,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企业安全文化是为企业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提供安全生产的保证。

它明确地表述了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体制问题;既关系到单位,又关系到个人。安全文化隶属于意识范畴,其本质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体中的种种安全素质和对安全的态度、方法的总和。“强调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突出安全价值观念的核心地位”,这是安全文化的本质。安全文化在现行的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的科学管理方法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体现人的生命需求和安全价值取向,利用文化渗透及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树立人们安全观念,规范人们的安全行为,在“安全第一”的文化氛围中,建立新安全文化机制,实现安全目标。

二、我国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不足

我国安全文化建设模式(eeSCS)将安全文化建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无序阶段-自由自发式;第二阶段:被动依赖阶段-应付被迫式;第三阶段:独立主动阶段-自律表现式;第四阶段:安全文化阶段-能动互助式。

国内业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大多没有达到“安全文化阶段-能动互助式”阶段,甚至第三阶段都没有达到,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仍停留在的二阶段,依赖国家的法律法规,依赖企业员工的自觉性,依赖企业现有的制度、机制能有效地运行。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把安全管理理念当作一种口号。企业领导层在安全给管理中口号提得多、目标定的多,但执行少,甚至没有执行,制度制定的多,落实的少,安全管理制度和方案更多地是停留在纸上,以应付上级和管理机构的的检查为主,而不是主管第、主动地进行安全控制和安全文化建设。

2、把安全管理目标理解为数字。安全管理目标是企业安全管理的行动指向,具体化为数字是应该的,但国内企业把安全管理目标的数字理解为最终需要实现的目的,实际上,目标数字仅代表安全管理达到的一种水平,安全管理需要不断地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不断地调整提高,特别是涉及到人的人身安全的安全目标,更不能以数字作为最终需要实现的管理目的。

3、把安全管理机制理解为制度。安全管理机制是一套完善的制度、流程和管理考核点等构成的邮寄系统,包括人、机构、体系等诸多因素,国内企业更多地愿意编制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而缺乏建立为保证这些制度落实的有效办法,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组织系统,这就导致制度仅仅是制度,没有这些制度生根发芽的土壤,这些制度也就没有生命力。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构想

(一)认真研究企业管理内容,提炼企业独有的“安全核心理念”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企业历史、企业生存环境、企业业务方向与要求、企业管理团队与员工团队等,没有那家企业与其他企业完全相同,企业所需要的具有生命力的“安全核心理念”需要与自身的经营历史和发展要求相吻合,方能彰显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和凝聚力。企业在提炼自己的安全核心理念时需要力求充分体现企业自身的历史和发展目标,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与企业的整体文化建设向融合。

美国的美国柏克德公司(Bechtel)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建筑公司,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该公司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安全管理,“安全”被视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借鉴其安全理念的表述方式来提炼属于自己的安全核心理念:所有的伤害和职业病都是可以预防并避免;增强安全意识,消除不安全行为和因素;任何人都对自己、他人或管辖范围的安全负责;不能容忍任何偏离安全制度和规范的行为。

国内企业在提炼自己的“安全核心理念”时往往趋向于把安全作为独立的管理内容,而脱离企业的整体管理,要知道,安全管理是存在于企业的每项具体业务中的,需要在具体业务中贯彻和实施安全理念,实现安全管理目标,脱离具体业务的安全理念只能是一些口号,无实施的基础和实现的可能。

(二)从实际出发,确定可实现的安全管理目标

安全管理目标是对安全文化理念的具体化,是与安全文化理念一脉相承的。企业所确定的安全管理目标应能充分体现企业的“安全核心理念”所阐述的精神,如柏克德公司安全目标是“零工时损失和职业病,零环境损坏、零事故”。就很好地将它的“安全核心理念”具体化到可执行的安全目标上了。

当然,安全管理目标的确定更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在满足遵守国家法律、地方规定和行业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与企业的实际结合,保证其实现的可能性,如企业以往的安全管理历史,企业所经营业务存在安全隐患大小,企业业务中发生不安全事故的风险系数、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等等。

安全管理目标不应是单一、一程不变的,它应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且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方针甚至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国家法律的变化)进行实时的调整。企业整体的安全管理目标需要分解到具体的业务,再落实到每一个企业员工,并通过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法规、规定、安全技术手段等的培训和安全监管机制的运行保障的其实施,通过监督、考核、奖惩等手段予以强化。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40-04

一、顶岗实习中校企文化的对接

(一)学习企业文化。顶岗实习就是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他们要深入学习和消化企业文化。每个企业因经济形式、经营方式、组织规模、行业背景、历史渊源等不同,其各自的文化积淀也会有所不同,但它们在某一方面总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优秀的、独特的、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元素。如雅戈尔理念:“装点人生、服务社会”;杉杉的绿色意识与品牌文化;通用电气的三大传统: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希尔顿的“微笑服务、宾至如归”;海尔企业文化的灵魂:创新;红豆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创新、奉献、卓越等。作为“准员工”的实习学生,不仅要学习企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更需要学习企业的制度文化。对企业的重要规章制度,不仅要熟记于心,而且要全面理解、领会、消化、吸收。通过教育培训、知识竞赛等形式学习企业文化,改变对企业文化茫然无知的状态,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的前提。[1]

(二)认同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就是对企业文化特别是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确信无疑、高度认可。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把所有员工凝聚到一起的精神纽带。价值观通常运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不同的企业其价值观不尽相同。如海尔公司的“真诚到永远”;宜家的“创新,人性化”;iBm公司的“最佳服务精神”;中石化的“人本、责任、诚信”等。不同的企业价值观的表达不同,但意义相同,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促进企业的成功发展。顶岗实习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也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学习企业文化不是目的,要通过学习产生认同感,特别是一些著名的成功企业,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虽然不能复制,但受人推崇。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就是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认同企业文化,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的关键。[2]

(三)践行企业文化。践行企业文化,就是身体力行,按照一个员工的标准,处处遵从企业文化。由于学校文化具有一定的弹性、柔性特征,不会产生“致命性”的后果,所以容易被人们接受。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的制度文化具有刚性,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践行企业文化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如在学校上课迟到、完不成作业,最多就是被教师批评教育;在公司上班迟到、完不成工作任务,轻则扣发奖金,重则被勒令辞退。在学校作业写错了可以重写,在公司操作失误了,就会出废品次品蒙受经济损失,甚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危及生命。所以,企业文化特别是制度文化,不是装饰品和摆设,是必须不折不扣贯彻执行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合格的员工必须守纪律、讲规矩,规范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技术规程及安全规程,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践行企业文化,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环节。

(四)融合企业文化。校企文化融合比较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校企双方在自愿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开发区、服务大杭州”的办学定位,在校企合作新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建立了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的校企共同体,为社会输送了近15000名毕业生。该校秉承“教室就是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楼就是学生创业园”的办学理念,与省内外著名企业和跨国公司,成功创建了高职学生创业园、达利女装学院、友嘉机电学院等办学实体。学校二级学院直接以企业名字命名,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且是校企合作质的飞跃;不光是简单的利益联结,还是两种管理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更是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实现两种文化的“联姻”。校企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对接的高级阶段,也是校企文化对接的最终目的和归宿。[3]

二、顶岗实习中管理平台的构建

(一)构建制度平台。构建制度平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面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既然不能改变就必须学会适应;二是职业院校要根据顶岗实习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一整套学校规章制度。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分院,依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了《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细则》《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手册(教师)》《顶岗实习手册(学生)》等一系列管理文件,通过9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构建通讯平台。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具有量大、面广、分散、时间长等特点,而且实习单位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无形中扩大了管理半径,增加了管理难度。为有效掌控学生顶岗实习局面,必须建立畅通的通讯联络平台。在数字多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多数职业院校都建立了包括手机、家庭电话、QQ群、微信群、电子邮箱等在内的通讯联络平台。对于已经建立的通讯联络平台,学校要指派专人管理,遇有较为重要的问题,必须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汇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三)构建指导平台。顶岗实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必须强化校企双方的协同指导,构建“双线对接、双轮驱动”的指导平台。企业应安排兼职指导教师,实行“师徒结对”、“一对一”、“一对多”的专业技术及操作指导,并逐步探索建立起现代学徒制度;学校也要摒弃“放羊式”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确定专职指导教师跟班指导、分片指导、全程指导或定期巡回指导。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定期研究解决指导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为保障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要精心选配专业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一般以7―10人为宜,最多不超过15人。

(四)构建服务平台。学生暂时离开学校顶岗实习,但学校不能“撒手不管”。学生是教育消费者,而学校始终是教育服务者,理应为学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首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解决好顶岗实习中“吃喝拉撒”的问题。学校要让学生在企业既能学到知识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又能生活充实愉悦、身体健康;其次,要十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灵沟通。由于顶岗实习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部分学生由于工作压力大可能产生情绪波动,甚至形成一定的思想障碍,需要班主任、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及时关注学生情绪变化,适时开展心理抚慰和心理辅导工作,引导学生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最后,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服务。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和图书馆等部门也应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图书情报资料方面的服务。

三、顶岗实习中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

(一)制定考核标准。顶岗实习只是学生学习场所和方式的改变,仍是学生学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顶岗实习达到预期效果,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由于顶岗实习的岗位操作要求(标准)一般企业都有明文规定,学生只要认真执行即可,无需学校去重新制定。因此,这里所说的考核标准主要是指与学生学业有关的一些考核要求,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毕业设计评分标准、实习报告或实结的要求等。按照职业院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未通过者,将会延期毕业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才能毕业。

(二)建立考核体系。过去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虽然也有一些考核评价指标,但多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往往以实习单位综合鉴定来代替,难以达到量化的要求。因此,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能力本位的要求,建立包括学生基本表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在内的完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4]表1以物流管理专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例。

(三)改革考核方式方法。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考核方式方法也需要适时改革创新,改变由实习单位一纸鉴定或指导教师一番评语定终身的习惯做法。笔者结合多年的管理实践认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应坚持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终结性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操行考核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单项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考核评价,这样可能更加真实可信。

(四)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对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要特别重视考核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运用考核结果结合学生一贯表现开展“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评选活动。评选优秀毕业生旨在为用人单位推荐优秀人才,从而更好地发挥激励和鞭策作用,也是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评选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除了能发挥激励和鞭策作用外,将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汇编成册,也丰富了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文献资料,可为开展相关项目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顶岗实习中安全责任的落实

实习安全是困扰顶岗实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一方面责任难以厘清,再就是涉及到医疗费、经济补偿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企业不愿意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校企双方都应加强顶岗实习的安全管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学生人身安全。

(一)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世界万物,生命宝贵。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职业院校应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顶岗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培训,向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安全操作及安全防护技能,学习安全法律法规,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能力。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多年来坚持每学期开学第一天上安全教育课,尽管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但对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护技能,还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确保了校园安全和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安全责任制。应通过建立顶岗实习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并将责任制内容层层分解落实,直到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车间、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学生;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层层抓落实、一级抓一级,不留安全死角、杜绝安全隐患。同时,要探索建立企业、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安全联动机制。实践证明,建立顶岗实习安全管理责任制,是保证顶岗实习安全顺利进行的又一有效措施。

(三)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顶岗实习协议书是明确顶岗实习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事项的重要法律文书。顶岗实习协议书应将安全事项列为十分重要的条款。协议书应由企业、学校、家长和学生四方协商一致后签订。协议书一经签订,便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同时,还应要求顶岗实习学生签订顶岗实习承诺书,就顶岗实习安全、遵纪、守法等内容作出庄严承诺。承诺书虽然是由学生单方面作出的,但对约束学生的行为仍可发挥一定作用。

(四)参加安全保险。由学校出资或校企双方共同出资,为顶岗实习学生办理工伤保险及意外伤害保险,可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即可依法启动理赔程序,减少企业、学校、学生家庭各方在医疗费等方面的负担和矛盾纠纷。织牢织密顶岗实习安全防护网可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高效、有序、稳步进行,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毋庸讳言,顶岗实习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而通过顶岗实习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则是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相应的管理平台构建,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及安全责任落实,均是保证顶岗实习顺利运行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和创新顶岗实习管理模式,通过顶岗实习的有效实施,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圆满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殿安.校企融合文化育人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4).

[2]饶珍.浅谈高职学生对企业认同感的培养[J].广东化工,2014(21).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篇4

关键词:竞争力;旅游企业;安徽省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分布广,在区位上承东启西。可是安徽旅游事业发展态势问题颇多,正如副省长文海英所概括的“两个不相适应”[1]:一是旅游发展的成绩与安徽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二是旅游发展的态势与兄弟省、市竞相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从旅游企业入手,分析安徽省旅游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及其竞争力的表现,并以此为基础,试图找寻问题的症结,找出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目前,在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李正中、韩智勇(2001)介绍了企业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和发展[2];邹宏霞(2004)认为,知识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把握和企业文化的架构才是企业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谭丽林(2005)结合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当前旅游企业的竞争环境,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策略[4];邱慧(2006)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向内挖掘企业潜力两方面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梁赫(2006)则认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6];高航(2008)认为,企业除了追求经济,还应该在“社会责任”(csr)上保持自己的竞争力[7]。在以安徽省旅游企业为案例的研究中,评价上多以“小、散、弱、差”为主,如汪德根、刘昌雪(2002)通过对安徽省的旅游涉外饭店市场竞争力的研究,发现安徽省旅游涉外饭店竞争不足和过度竞争同时存在的现状[8];闻飞(2005)等人通过省域旅游企业综合实力的对比,得出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位于第三集团的位置[9]。

一、企业竞争力 

谈起企业竞争力,目前国内多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praharadandhamel)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的竞争战略理论等来对企业进行竞争力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10]。一项竞争力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以下三种特性:(1)客户有用性,即对客户有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价值观最大化;(2)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或超越,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3)延展性。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过程。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

(一)安徽省旅游企业现状

旅行社和旅游饭店是衡量旅游企业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以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为例,安徽省旅游事业近20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如表1所示,近年来安徽省旅行社数量大幅增加,旅游饭店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较快,而且在星级标

准上呈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截至2008年9月,安徽省共拥有星级饭店431家:五星5家、四星63家、三星156家、二星194家、一星13家。其中四五星高级饭店的比例仅为15.8%,呈现出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饭店结构。

目前,安徽省大部分旅游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可能因素主要是旅游相关产业的进入壁垒低、行业限制小和技术含量不高。由中国国情所决定企业竞争力制度因素较为重要(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等),而安徽省现代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组织尚未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上市公司只有一家(黄山旅游集团),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更不要说企业的品牌效应。产业投资主体又以国有资本为主,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困难。在安徽旅游发展中,旅游企业的牵动作用和招徕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如果仅仅单方面从数量上及时间段上看安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无疑进步明显。但是如果从微观上、从区域上看,问题又突显出来。根据闻飞等人通过指标计算得出:“安徽旅游企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第25位,居第三集团中列,不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旅游企业中排名落后,而且在中部地区排名中也偏后(中部8省中名列第7位)”[9]。很直观的反映了在整个国家区域中,安徽省旅游企业所处的竞争劣势位置,揭示了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表明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是相对薄弱的。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差距,把比较区域缩小,把安徽放入联系更为紧密的长三角旅游圈(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再来对比安徽旅游企业的竞争实力。如表2和表3所示,通过分析各省市星级饭店的数量、平均客房出租率、旅行社数量以及全国百强旅行社数量等指标,可以看出长三角旅游圈内各省市旅游企业发展并不均衡。浙江省的星级饭店数量最多,平均客房出租率最高;而江苏省国际国内旅行社数量最多;上海市拥有的五星级饭店数量和全国百强社数量最多,而安徽不仅星级饭店数量比江浙沪三省市少,2004年全国百强社排名两省也没有一家旅行社入围(双百强评选包括营业收入、毛利润、入境旅游外联人天、接待人天、实缴税金、外汇结汇等六项主要经营指标考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安徽省旅行社在经营上以及安徽旅游业整体大环境上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安徽省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与经营水平在大长三角旅游圈内处于竞争劣势状态,直接影响到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发展。

三、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内部培育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即依照核心竞争力和公司战略的要求来对资源进行配置,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建立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自身品牌

安徽省目前还没有创立出一个品牌饭店,更不要说品牌饭店集团;国际旅行社已经数年未能进入全国百强;旅游景区也只有黄山勉强称得上走向世界,但仍然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的热点、东亚与东南亚的温点、欧美的冷点”。品牌是最典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众所周知,旅游是一项体验型的活动,旅游企业输出的是旅游服务,其服务对象多是那些注重体验、注重精神享受的客户。因此,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就必须提供具有品质的服务。

2.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缺少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的关键[8]。国内外实践都证明,创造了企业80%价值的是只占职工总数20%的核心人才,即中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安徽省旅游企业在相当程度地上存在着“孔雀东南飞”的问题。“中专生最好、大专生勉强、本科生靠不住、研究生用不上”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多数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人才的缺乏必然导致管理的落后、观念的陈旧,也必然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安徽省旅游企业应主动培养有志于旅游事业的中高级人才,让他们尽快成为管理层的主力军。

3.企业文化

旅游企业是以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这里所指的企业文化包括管理方式、营销战略等。它深深地渗透在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是其他企业无法学习和模仿应用到自身企业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旅游企业创造出信誉、名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给旅游企业注入生命活力。因此,企业文化成了促进旅游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长久化的根基。

(二)外部获得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速度相对较慢,并且还要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等条件限制。相比之下,通过外部获得企业所需的竞争力要素,则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即可完成。

1.旅游企业重组

旅游企业重组后可更为有效地整合外部资源,通过剥离一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相关不大的资产,集中有限资本构建更强大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使旅游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获得1+1>2的经济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企业在重组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竞争力要素,而不是短期的财务利益,财务利益固然不可忽视,但竞争力要素对旅游企业重组后的长远发展则更有意义。目前,由于受2008年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等多因素的影响,安徽省部分中小旅行社业绩下滑已是公开的秘密,从另一方面看,经过市场的洗礼后,旅行社重组洗牌的时机已到。

2.旅游企业集团化

在安徽目前已有的三大旅游集团: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旅游集团和九华山旅游集团。这其中,仅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在全国21家旅游类上市公司中仅位居中等,其余两大集团竞争力则更为有限。集团化经营可以对旅游企业实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以规模求效益,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积极意义在于:(1)集团化经营将交易成本内在化,能获得高的规模经济效益;(2)有助于实现专业化经营,从而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形成优势互补,优化产业结构;(3)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旅游集团在体制改革集团组建过程中,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大量闲散资金;(4)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旅游产品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建立旅游企业的新形象,有利于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3.旅游企业战略联盟

市场除了竞争以外,还有合作。企业为了生存,要靠竞争来合作,通过合作来竞争。通过与相关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互补资源,加快旅游企业对服务、技术和有形资源等各种竞争力要素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如旅游社的销售网络是饭店企业难以比拟的,营销能力薄弱的饭店企业与之联盟,不仅获得营销渠道,还可以共享市场,因而形成了比原有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复合核心竞争力,并将给旅游企业带来可观的回报。在安徽省政府推进“两山一湖”联动开发的形势下,黄山旅游股份公司和九华山旅游集团就应开展合作,在联合促销、联动开发旅游线路上相互配合,实现“双赢”[9]。

参考文献:

[1]文海英.努力推进安徽旅游业奋力崛起[n].安徽日报,2005-06-28.

[2]李正中,韩智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及内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7):54-56.

[3]邹宏霞.对增强我国旅游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4,(6):70-71.

[4]谭丽林.论旅游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j].学术论坛,2005,(11):84-87.

[5]邱慧.浅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3):121-123.

[6]梁赫.论旅游服务质量是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以浙江旅游为例[j].集团经济研究,2006,(7):57-59.

[7]高航.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竞争力[j].理论界,2008,(1):53-54.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篇5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软实力的集中体现。2006年,针对地铁建设任务紧、安全压力大、资源业务新的特点,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将“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高度使命感、责任感积极应对挑战”的要求,精炼成“铁魂”精神,并在2007年的集团第一次党代会上予以明确,为建设有地铁特色文化树起了一面旗帜,并始终把握了这个方向。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员工内心认可的工作价值和标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铁魂”是对深圳地铁人“铁的意志、铁人品格、铁的纪律、铁军行动”的个性与风格的真实描写,继承了“铁人”和“铁军”拼搏、奉献和团结的精神,激励地铁人奋勇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把深圳地铁建设好、维护好、运营好,不断推进深圳地铁事业的持续发展。2011年10月,“铁魂”文化理论专业研究成果《铁魂文化的塑造与践行》获得“第二十届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从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大局、建设“四位一体”现代公司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建设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形成了一系列先进的价值理念和一大批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深圳地铁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体系,为加快公司从单纯建设、运营向物业管理、物业开发、投融资的转变、实现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地铁)作为专业从事深圳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的企业,深入贯彻落实深圳市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针对自身安全生产责任大、点多面广战线长、人员年轻学历高等实际情况,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以“铁魂”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优秀的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文化在深圳地铁落地生根。深圳地铁以学习贯彻《企业文化手册》为抓手,深入开展“建设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狠抓宣传贯彻、实践融合、制度建设等关键环节,推动统一的价值观、发展目标、品牌战略和管理标准融入各项工作,为运行管理好既有的地铁线路、服务乘客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十二五”,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将基本建成“四位一体”现代公司,初步建成国内一流企业。这一系列目标任务对我们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规划》随之应运而生,为我们加快建设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提供了重要指南。深圳地铁将严格按照《规划》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进企业文化精品工程、落地工程和评价工程,为加快从单纯建设、运营向物业管理、物业开发、投融资的转变、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服务保障和坚强支撑。

努力夯实“铁魂”文化体系建设

地铁集团以创建以“铁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精品为抓手,全面推行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基本价值理念,进一步巩固全体员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观纽带,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深入开展以“铁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主题宣传活动。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组织创作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精品,通过举办全员的企业文化培训训练营、制作宣传展板、制作企业文化海报、在自己的内刊增设专栏、开设网站专栏等有效形式,加大传播力度,大力宣贯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基本价值理念、科学发展战略和员工行为规范,多角度展现深圳地铁建设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确保深圳地铁安全稳定运行、服务和支撑工程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提出“铁魂”理念的第一年,地铁集团就编印22期近17万份《深圳地铁报》,制作墙报18期,电子媒体快讯50条,组织员工在集团春晚上自编自演身边发生的“铁魂”故事,广泛宣传地铁人在工作表现出的工作激情和取得的工作业绩,向员工诠释“铁魂”精神核心内涵;在《深圳地铁报》开辟专栏,开展了为期半年的“铁魂”理念讨论活动,鼓励基层员工畅谈自己对“铁魂”精神的理解;在09年的登山活动中,还发起了以“铁魂”为核心的“妙语征集”活动,收到员工建议800多条。我们还在运营分公司组织了以“提高生产效能”为目标的“准军事化管理”活动,不仅使运营单位呈现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讲纪律、讲执行、讲绩效、讲责任的新面貌,也在工作实践中丰富了“铁魂”体系。

大力加强以“铁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以《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为读本,以员工在安全生产、管理创新、业务拓展等中心工作中践行基本价值理念的鲜活事迹为教材,以新员工和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培训对象,全面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工作,3年来全公司共组织了120多期,6000多人参加了企业文化培训训练营。切实用统一的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智慧和力量,促进全体员工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道同行,推动深圳地铁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党组决策部署的全面落实。

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活动。以“铁魂在我心中”、“行有道,爱无疆”、“同心同力,同道同行”为主题,结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重点工作,广泛开展征文、演讲比赛、登山、义工服务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体现基本价值理念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使企业文化直观化、具体化,切实增强优秀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积极推进以“铁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深入实施统一的“铁魂”品牌战略,对所辖分子公司、各条线路的办公、生产、生活等各种场所,严格执行“铁魂”品牌标识推广应用规定,以规范、合理、有效的形式将统一的基本价值理念等体现在文化环境建设中,引导员工以此为准绳自觉规范言行。

促进“铁魂”文化体系的落地生根

以推进企业文化落地为核心,深圳地铁把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把基本价值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制度和行为,在全体员工中建立起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纽带和行为规范,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在激励创新、促进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切实践行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以“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分享成果”为深圳地铁的核心价值观,坚决落实公司党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定,全面提升执行力水平;以责任为基,全力确保特地铁建设和运营安全稳定运行,积极提供设备检修和运营维护培训服务,积极筹划运维业务人才的战略储备,全力支撑“四位一体”现代公司建设;以创新为要,积极融入“投融资平台”体系构建,大力推进以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机构扁平化、职责矩阵化、区域集控化为核心的管理创新,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以奉献为荣,积极支援兄弟单位中的同行企业,主动提供检修、培训等专业技术服务,坚决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以“铁魂”为主题的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严格实施统一的企业行为。按照统一的管理规范和行为准则,推进基本价值理念融入各项工作,确保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落地生根。例如,坚持“对安全尽一分责任,就是对生命的十分尊重”的安全理念,注重安全生产。深化安全警示教育,增强全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各项规定,确保“三不发生”,实现建设运营安全、员工平安、企业稳定。坚持融入经营管理。加大人、财、物核心资源整合和集中调控力度,积极推进深圳轨道交通网“大运行”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同融资平台的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效益。

坚持融入队伍建设。将“揽有用之才,育可塑之才,用敬业之才,建铁人之军”的人才理念融入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考核等各环节,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员工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坚持融入廉政建设。弘扬“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退休”的廉洁理念,构建“三化三有”的惩防体系,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全体员工的廉洁从业意识,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廉洁氛围。

加快完善统一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将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制定、执行、清理和整合的全过程,及时新编、修订管理规程规范,使各项规章制度体现和符合基本价值理念的本质要求,确保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落实在各个岗位、具体到各项业务、细化为各种行为。加强激励体系建设。把恪守基本价值理念作为干部选拔、人才招聘和评选先进等激励机制的重要标准,发挥薪酬体系的价值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广大员工投身深圳地铁发展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切实增强“廉洁地铁,服务地铁”责任感和使命感。

推进“铁魂”文化体系的评价工程

深圳地铁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考核,进一步引导、规范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完善、臻于至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业绩考核。以基本价值理念认知认同率、员工行为准则执行覆盖率等量化指标为基础,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纳入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把考核结果作选树先进典型的重要依据,切实促进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动态评估。按照标准,加强和改进过程管理,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及时总结评选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案例,选树践行基本价值理念的先进典型,适时交流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发挥先进集体、人物和事迹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价值观管理水平。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篇6

随着我国石油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石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石油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坚持不懈地把石油文化、石油精神融入到石油企业的思想建设之中是当前石油企业的一个重要使命,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做好以下事情来培育优秀的石油企业文化。

一、构建石油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全体员工,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逐渐成为影响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石油企业广大员工不是企业的附属物,而是企业的主导者。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把着眼点放在人上。强调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通过自觉的企业文化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理念,将人置于管理要素的核心地位,丰富企业发展的人本观,使企业精神与个人意志和谐共进,进而实现企业内部人的和谐。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最终必然体现在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上。要给员工很好的福利待遇,为员工提供社会宿舍、交通补贴等,给员工以安全感,并经常组织员工进行集体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使员工尽情地在愉快的氛围中相互交流、沟通,体现公司乃至员工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当前,许多石油企业员工工作的条件还比较艰苦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关心员工的生产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有一种自发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事业放在战略的高度,不断探索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创建方式。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没有领导的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难以落到实处;没有领导的参与,企业文化就缺少号召力和凝聚力。石油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应从政治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对企业的社会形象、长远发展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战略高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从目前来看,由于受到传统考核模式的影响,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没有一个好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法,构建企业文化将显得极为空洞。运用360度考核方法和量表法,科学地对员工进行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考核测评。将业绩考核和态度能力考核结果有机统一起来,将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形成一套较为完整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石油企业绩效考核涉及的管理层级多、岗位庞杂、员工数量大,难度相对其他企业来说更大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将绩效考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把工作做细、做扎实,从而加强企业管理效能。

四、激发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广大石油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他们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教育意义,企业文化建设就好比“空中楼阁”,失去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搭建好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平台,从规章制度的设立到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广泛听取员工的呼声,同时为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资金和物资保证。

五、立足于本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富有特色和鲜明个性的石油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里都存在着文化现象,每个企业在发展中所面对的营销环境存在差别,同时由于企业的使命,发展历程也不尽相同,依此要求所有企业采取同一个标准来建立企业文化是极不合适的,每个企业的文化建设都应该有其独特之处。

作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石油工业还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为我国提供丰富石油资源的同时,还要为和谐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对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油田公司而言,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其重要的使命。对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石油企业,可能要更多考虑如何利用其独特地理位置,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在现实中,石油企业文化缺乏个性、无法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等问题非常普遍,还大大削弱了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应有的作用。建设优秀的石油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目标、经营策略、自身发展阶段、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抓住不同时代特点的同时,充分重视地域文化对文化特质的影响,深入研究地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

同时,企业文化建设要鼓励创新,要在企业内部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鼓励思变、创新为荣、不怕失败与挫折的活跃而和谐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员工会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愿意为企业的发展竭尽全力。石油企业都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变精神和竞争意识,敢于创造和引进新方法。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篇7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紧紧围绕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心,构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构建发展愿景、明确企业使命、导入发展战略、提炼理念体系和指导生产经营管理的总枢纽,集中反映企业的理想追求和目标追求。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提升,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落脚在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的目标上。从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看,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要实现由大变强的目标,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尖端的权威技术产品不行,没有一大批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不行,没有一大批高科技领域的技术新人才不行,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也不行。企业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要从文化引领层面上理解“四个不行”、吃透“四个不行”、融化“四个不行”,结合企业愿景定位、使命定位、战略定位,丰富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核心价值体系、做实核心价值体系。其次,要以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三项工作为重点,构建、充实和提升发展经营理念系统,使企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要求、更加符合社会进步要求、更加符合人民的精神崇高要求。再次,要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点和要求,构建、充实和提升行为理念,以人为本,管理科学,突出养成。

(二)加强安全环保文化建设,塑造本质安全人、打造本质安全岗,构建本质安全企业,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安全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生命线,没有安全就失去一切。我们要接受大连pX事件和云南陆良铬渣非法倾倒事件的教训,像上海华谊集团、平煤神马集团、贵州开磷集团那样塑造本质安全人、打造本质安全岗,构建本质安全企业,大力倡导“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别人不受伤害”的安全道德;发展循环经济,塑造绿色化工。

(三)大力加强责任文化建设,积极推进自律管理,塑造责任感强、行为高尚的现代石油和化学工业形象。责任关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作为国际社会对现代企业的一项自律性管理制度,已经纳入国际化标准体系。200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在中国推广责任关怀计划。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连续四次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召开责任关怀促进大会,得到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立了推进责任关怀委员会,组织制定了责任关怀行业标准,农药、氮肥、纯碱、氯碱等专业协会,江苏、山东等地方协会,天津、上海、江苏、宁波等地的化工园区,在本行业、本地区积极推进责任关怀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已有一百多家企业加入试点,责任关怀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责任关怀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我们要把责任关怀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构成加以重视和对待,以国际化标准体系为依据,以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人文观为基础,以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的履诺为借鉴,结合我们已经取得的经验,提炼责任关怀理念,推进责任关怀实施,塑造高尚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

(四)大力加强品牌文化建设,以质量兴业、以品牌报国,努力把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产能大国变为品牌大国。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总产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不是品牌大国。在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领域是跟进者而不是引领者,尖端技术封锁和高端产品壁垒始终困扰着我们。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倾力打造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的国际品牌。我们要在抓好知名品牌培育、促进产品质量整体提升的同时,向高端领域突破,像烟台万华集团、山东东岳集团那样,技术创新,自主开发,突破封锁,打破垄断,抢占制高点,打造民族品牌。

文化的极致是品牌,品牌的极致是文化。品牌不仅是企业实力的象征,同时也是民族荣誉的象征。爱国是品牌文化的核心。范旭东、侯德榜、吴蕴初等化学工业先驱,赢得第一枚国际制碱金牌,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产能大国变为品牌大国,就是企业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最高体现。打造国际品牌,是一项挑战多学科多领域的浩大工程,但是首先要有品牌文化的引领与支撑。大力加强品牌文化建设,以质量兴业、以品牌强企、以品牌报国,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篇8

关键词:南梁;本质安全;安全管理模式;契约化管理

安全作为煤矿生产永恒的主题,既是煤炭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制约煤炭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问题。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将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本质安全管理模式能够从根源上降低事故发生率,杜绝事故发生,是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本文试图从煤矿本质安全的内涵入手,重点分析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独具特色的“八个统一”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

一、南梁矿业“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

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是由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陕西榆林煤炭出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道旅行社、宁波富兴电力燃料有限公司和陕西省煤炭运销集团等5家股东组建的股份制企业。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企业安全生产,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建设实践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南梁矿业在借鉴并引进澳大利亚煤炭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经过科学设计,形成了一套经“本土化”改造后的独具南梁特色的“八个统一”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

(一)南梁“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含义

南梁矿业的“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契约化模式中甲乙双方同心协力,为“大南梁”的发展,相互合作,紧密配合;第二层含义是指该模式由两条螺旋线构成(见图1):一条是管理整合线,包括“统一文化”、“统一组织”、“统一招工”、“统一考核”等内容,以整合促融合,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另一条是业务链接线,包括“统一调度”、“统一供应”、“统一培训”、“统一服务”等内容,以链接求循环,实现企业做精做细的目标。两条螺旋线相互缠绕、交织,互为补充,成为内在、统一的整体。两条螺旋线共同构成南梁契约化管理的核心和精髓。

此外,类似于生物学Dna分子结构的“螺旋”契约化模式,寓意传承南梁的文化基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南梁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二)南梁“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内容

如上文所述,南梁矿业“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包括两条螺旋线,分别是管理整合线和业务链接线。

1.管理整合线。管理整合线包括统一文化、组织、招工、考核四个方面的内容,以整合促融合,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1)统一文化。南梁矿业历经13载风雨,形成了自身独特的“321”企业文化模式,逐步建立了“大南梁”的人文理念。“统一文化”理念的提出,充分发挥了文化的凝聚功能,促使契约关系中的各合作方由简单肤浅的“利合”向水融的“人合”、“文合”、“心合”转变。

(2)统一组织。南梁矿业基于组织变革的思想,对传统契约化模式中合作双方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进行改革,缩短了企业指挥链条,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达到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柔性、创造性的目的。同时,统一组织使得“令出一门”,有效避免了“多头领导”造成的管理混乱,大大提高了指挥、领导效率。

(3)统一招工。该模式的创新和应用,不但减轻了南梁矿业用人负担,而且为煤矿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工人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扩充了委托理论,对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统一考核。南梁矿业的统一考核以生产绩效为基础,对员工的业绩和行为进行双向考核。通过客观考核和主观考核的相互结合,通过特征考核、行为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相互印证,通过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的相互补充,南梁矿业实现了企业的考核目标,挖掘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促进员工、企业和社会的分享利益和共同成长这一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

2.业务链接线。业务链接线包括统一调度、供应、培训、服务四个方面的内容,在业务层面达到统一,实现企业做精做细的目标。

(1)统一调度。契约化模式下,南梁矿业承担监督、考核职责,对调度流程进行优化,采取统一指挥调度模式,将原属于民安公司的调度中心收回,设立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坚持“把好口子、看好巷子、控好关子、盯好数子、用好板子”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方针,实现“无盲区”调度。

(2)统一供应。近年来,南梁矿业出资新建3个材料库,最大限度保证企业生产物资的充实适时供应。公司一方面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了供应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通过分散供应链实现了供应风险的降低。统一供应不仅提高了企业生产力,而且优化了企业生产关系。

(3)统一培训。南梁矿业在对员工培训的过程中秉承“大培训”理念,将公司和各承包单位视作一个整体,对一线新员工进行统一岗前培训,对老工人开展统一复训,对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在岗培训,并由公司负责组织实施并统一考核、发证,成功构建了“大培训格局”。“大培训”的开展,提高了员工的整体士气和工作能力,促进了先进设备的高效利用,营造了更为融洽的企业文化,全面推动了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

(4)统一服务。南梁矿业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部门职责、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工作规程等一系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长效性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制度,给员工提供标准化的统一服务。此外,在职工公寓开设了娱乐活动室,并配备了相应的活动器材,面向全矿职工和家属开放,极大地丰富了员工们的业余生活。

二、本质安全与南梁“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

本质安全管理是全新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体现了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主动性。南梁“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试图通过消除、控制和约束可能引起煤矿生产系统不安全的诸多因素,建立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树立煤矿行业标杆形象。

(一)基于4m的本质安全理论

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由采煤系统、通风系统等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动态复杂系统,需要人(man)、机器设备(machine)、环境(medium)和管理(management)的良好配合。其中人是主体,机器设备是工具和方法,环境是煤矿生产的条件和对象,三者在管理系统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下共同作用。根据事故致因理论,煤矿事故的发生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机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管理缺陷是造成事故发生的最深层次原因。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旨在通过追求人、机器设备、环境和管理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3]。

(二)南梁“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分析

南梁的“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主要从人、机器设备、环境和管理的本质安全化四个方面反映出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

1.人的本质安全。人是人一机一环境一管理系统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煤矿事故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受其生理、心理、安全教育、安全技术状况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4]。南梁“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旨在通过统一文化提升员工自主安全意识,有效约束员工不安全行为;通过统一服务改善员工生理和心理状况,保障员工身心健康;通过统一招工、统一培训、统一考核杜绝员工侥幸心理,提升员工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水平。最终达到减少、杜绝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目的,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

2.机器设备本质安全化。在煤矿生产系统中,机器设备的本质安全化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础和条件,机器设备的本质安全程度可以有效提升煤矿生产系统的本质安全。机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主要受到机器设备的投入、管理与控制的影响。南梁“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通过统一供应最大限度整合供应链资源,提升供应效率,优化生产关系;通过统一调度实时管控机器设备安全运转状况,使系统中的机器设备能够适应员工生理和心理特性,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实现“无盲区”调度。实现生产过程、生产条件本质安全化的目的。

3.环境本质安全化。环境作为管理活动的载体,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器设备不安全状态产生的土壤。系统环境既包括井下生产环境和作业环境这样的硬环境,也包括无形的软环境。南梁“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通过统一调度为员工提供符合安全规程和标准的井下生产环境和作业环境,帮助消除员工的不安全感和后顾之忧,有效遏制员工不安全行为,降低事故发生率;通过标准化的统一服务保障员工合理权益,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证员工身心健康,工作愉快;通过统一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塑造员工安全意识,进而影响员工安全行为。追求环境和整个系统的最佳安全匹配,实现环境本质安全化。

4.管理本质安全化。事故致因理论表明,管理缺陷和失误是煤矿安全事故的最深层次原因,可能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机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的本质安全主要涉及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设置等方面的内容。南梁“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通过统一文化实施软硬结合的协调管理,充分发挥文化凝聚功能,实现人、机、环境的最佳匹配;通过统一服务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通过统一组织改革传统契约化模式中契约双方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提高管理效率;通过统一招工、统一考核、统一培训等方式设置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的人员。形成从根本上杜绝事故发生的管理方法,实现管理的本质安全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南梁“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施有着明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本质安全。其精髓是通过本质安全管理模式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

三、南梁“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运行效果

打造本质安全型煤矿是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不断追求的境界。南梁矿业以“八个统一”契约化模式为基础,形成“螺旋”模式。南梁矿业作为契约甲方,将矿井建设、原煤生产、后勤服务、产品运销等均以契约的形式委托专业公司(承包商)承担。公司通过市场机制,对外招标承包,严格按照合同进行考核,充分利用和吸纳社会资源为南梁服务,最大限度地整合市场优势资源,取得最佳服务质量,实现业务流转的专业化、社会化和机构设置的简单化、扁平化、精干化。与此同时,南梁矿业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契约化管理的影响力,将协作单位和公司全体员工的发展充分整合到公司自身的发展之中。

南梁“螺旋”契约化管理模式的运行不仅优化了公司安全管理工作,大幅度提高了公司安全管理水平,而且带动了公司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公司整体素质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了一条“契约化运行、精干化组织、专业化支撑、信息化管控”的安全、科学、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卢山冰,张龙艳,陈昌明,等.南梁矿业“螺旋”契约化模式总结报告.陕西南梁矿业有限公司内部资料,2012.

[2]吴金刚,于红.基于4m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J].煤矿安全,2010,(4):151-154.

[3]吴同性.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篇9

摘要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带领着核电事业蓬勃发展,其安全问题成为广泛关注的重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也越发凸显。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核电企业的发展,是核电企业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核安全文化的分析,提出几点开展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培养卓越

我国的核电建设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核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立可以促进核电企业的发展,提高核安全的监管效率,促进核工业领域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立。

一、核安全文化的概述

1991年,国际安全咨询组出版了《安全文化》一书,对核安全文化作出了如下定义: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核安全文化对国际上一些重大核安全事故进行深刻反思,从而提出的一套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并得到不断完善。

核安全文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个人的响应,见图1。根据在安全上的不同责任和义务,可给出核安全文化的具体内容,即核安全文化建设取决于政策、管理以及每个人本身的承诺和能力。

二、核安全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认知差距导致核安全文化日益冲突严峻

政府、核电行业和公众三者对核安全的认识程度不同,导致在面对新一轮核电建设复苏时,表现出较明显的态度行为差异和文化冲突。部分民众对政府和核电行业的数据和事实持观望和怀疑态度,对新的核电项目实施,以及核安全文化的传播形成一定阻碍。

(二)融媒时代凸显传媒的放大作用

公众沟通和传播现处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融的时期。自媒体的交互式、碎片式和快捷式对信息传递的冲击很大。没有核专业知识的群众都可以根据只言片语的理解,盲目自己的言论。假信息和错误信息通过自媒体迅速,并便捷地层层发酵,自媒体与官方媒体的数据差异也会影响到公众的准确判断,导致民众产生排斥心理。

(三)我国核安全文化水平总体不平衡

目前,我国核安全文化水平良荞不齐,核安全文化要力求对核电、核设备、核燃料循环和核技术利用领域的全体持证单位和全体骨干人员的全面覆盖,对各级监管机构的监督人员全面覆盖,力求杜绝“违规操作”和“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四)核安全文化的稀释

大量外部劳务工人员参与到核电企业的建设中,因为不同岗位的要求不同,人员文化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安全素质、安全意识不同,从而稀释了电厂的核安全文化氛围。

(五)核安全文化建设滞后于电厂发展

电厂管理层主要侧重于生产目标和企业发展,虽然注重安全管理,但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敬畏意识等。电厂的快速发展却没有带动核安全文化的建设。

(六)核安全文化建设表面化

核电企业虽制定了一些列的核安全文化推进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对员工行为以及认识落实到位,核安全文化意识既没有加强员工的认识,也没有改变员工的行为。

三、培育卓越核安全文化的措施

(一)加强公众宣传、信息公开,完善事故预警机制

核行业作为一个开放性的领域,任何一次核事故都将影响世界核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核事业的信心。开展核与辐射安全公共宣传,提高公众对核能利用的认识,引导公众以一种理性、科学的目光看待核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最终实现公众对核电发展从了解到认知,再到信任、支持的观念转变。

日本福岛核事故暴露了公众对核辐射知识的极度缺乏和对核安全事故的极度敏感,因此,应对公众普及核电科普知识,并及时公开与“核”有关的各类信息,以消除疑虑;涉核单位要完善事故预警机制,制定详细全面的应急预案,以便于在发生突发事故时,能够及时疏散群众,从而将损害降至最低;加强演习活动,确保发生事故时,群众能够安全逃脱。

(二)完善核与辐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核安全法》己被列入全国人大和国家安全立法规划。核工业企业必须满足相关安全规定,并且从业人员要取得操作许可证,并保障核工业生产的环境,做到凡事有法可依。

(三)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进一步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增强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各级环保部门辐射监管人员,要严格审批流程,熟练操作各类仪器,建立健全辐射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建议成立进行专项辐射风险评估的专家委员会,解决各类专业问题;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具有极高技术水平的放射源监管正规化、专业化队伍。

(四)要建立大的核安全文化观

从福岛核事故后因信息通报受阻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看出,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种大的核安全文化观,核电运营企业、政府监管机构及核电协作单位都应同步开展核安全文化建设,整合法规制度、教育培训、宣传报道、应急管理与监管体制等手段和措施,让核安全文化建设走出企业,走向民间。以核安全文化引领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核安全监督,推广全新的核安全管理方案

在我国核工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完善核工业生产全过程的监督大纲。按照核工业发展标准,明确核辐射影响处理方案,实施对其全面监督,从而确保核工业企业的运行质量。针对核电厂产品的堆形、技术标准和产品特点,完善核安全监管方法。做到加大监管力度、降低风险、减少企业运行负担。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引起了全世界对核安全的高度重视,每一次核事故的发生都是对核安全管理技术的考验,每一次惨痛的教训都能促进核安全的管理技术提高。核安全文化的建立可谓是极其重要的,卓越的核安全文化是要求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文明程度远远高于基本法律法规要求和制度程序要求,这时,才真正完成从知道到做到的蜕变。

参考文献:

[1]王蕾.以核安全文化为引领,开创核安全监管新局面[J].中国辐射卫生,2016.01.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篇10

[关键词]亲情文化;建设;践行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必然是没有未来的企业,企业文化的价值需要通过管理实践来体现和放大。营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和“三严三实”要求,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以企业文化为先导,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通过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工作方法,培育亲情文化、提升企业影响、展示窗口风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推进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方法、机制等,围绕辽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保障。集团打造的亲情特色企业文化形成了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的“地区道路资源一体化,城乡客运公汽化”的发展战略,确立的“亲情服务百姓、文明遍布城乡”的服务理念,激发了广大职工敬业奉献的主人翁责任感,把交通运输事业引人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深刻认识亲情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加快发展凸显了文化价值的作用,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必然是没有未来的企业。集团确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建设一个更安全、更便捷、更和谐的现代化交运系统的企业愿景;制定了“地区道路资源一体化,城乡客运公汽化”的长远战略规划和巩固创城成果进一步提升安全服务管理水平,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快捷”乘车条件的短期发展目标,有效地保证了安全运营、严细管理,进一步地擦亮客运服务窗口,提升了营口的城市形象。

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用文化管理企业。为使企业文化落地,集团开展“突出三项规范,强化现场管理”活动,建立健全工作标准,通过开展培训与考核确保责任落实与追究。为加快软环境建设,设立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采取明查暗访、定期和不定期等多种形式强化软环境建设工作,并与绩效考评和现场管理紧密结合。通过开展“五零”、星级服务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完善的汽车驾驶员安全操作规程等安全、服务方面管理的规章制度,运用完备的制度文化,体现企业文化的根本思想。

强化企业文化的效力,首先要坚持以德兴企,强化三项教育,在树立企业共同价值观上下功夫;其次要坚持选准目标,把握三项重点,在弘扬企业精神上下功夫;再次要坚持抓好三个环节,在促进企业发展上下功夫,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聘请国内知名的企业管理专业咨询单位,结合企业实际,科学诊断;科学调整和制定职能机构、工作流程;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四大中心、核心管理职能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扁平式管理合理的组织结构;加强了管理沟通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所有公交车上印有“亲情公交车,文明大家庭”、“热情营口,亲情客运”标语;在客运站候车大厅悬挂横幅、张贴特色标语;在走廊、办公室悬挂企业文化标识;在客运车辆和员工统一服装上喷绘公司标识;在《营口客运企业文化手册》上印制企业组织机构图、文化标志、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歌曲;在企业显要位置升挂国旗、公司旗和企业文化旗,充分营造浓厚的企业亲情文化氛围。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组织的各个方面,有序、有为、有情的管理方式,擦亮了客运服务窗口。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在严峻的市场竞争包围圈中,用勇气和智慧闯开了一条新路。

二、亲情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企业动荡发展的历程中,集团领导班子及全体职工思想统一、达成共识,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获新生,要科学地管理企业,使客运服务为社会最大多数用户满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激发出企业员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做大做强企业,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企业文化,我们要运用文化的力量和手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核心价值观。

(一)企业十分注重学习型组织和团队建设,从不同层面和业务角度演绎企业文化,以思想内涵和文化外延为基础打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因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思维、观念和环境的统一。集团党委坚持以文化人,在会议室张贴管理组织机构图,中心位置放置国旗和企业桌旗;各部门办公室悬挂门牌,张贴岗位职责;阅览室、活动室等设施齐全规范;职工食堂悬挂卫生制度,张贴就餐礼仪,生熟炊具、食品分放标明,卫生达标;企业规划整齐,绿化、美化环境;设置了多个宣传橱窗、企务公开栏、板报及企业平面图;员工统一服装,挂牌上岗,举止文明,爱岗敬业;珍爱自然,公交车采用CnG双燃料绿色上街,创建绿色和谐企业,形成一个文明与文化厚重的内部环境。明确服务就是客运生命线的企业核心理念,实施企业全员绩效考核管理、公交“星级服务管理”、客运站“五零服务管理”工作,并形成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集团步入了以“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二)为弘扬企业文化,实现客运行业的服务创新和行风创新,集团提出了“亲情公交,流动家庭”的服务理念,用亲情理念打造客运企业的服务型窗口

为发挥开放城市功能,给市民出行提供方便,实施了“有路就有公交车”,“线路怎么走,市民说了算”的经营发展战略。在精神文明创建中,把企业的特色文化提炼为企业品牌意识和品牌效应,创建了“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服务品牌。结合创建特色企业文化,确立“客运无小事”为员工的工作标准。确立了“市民的需求就是客运人永远的追求”的服务标准,努力为乘客提供更满意、更优质的服务。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奉乘客为“上帝”,树立了“乘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把乘客视为客运人的衣食父母。企业员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员工间相处和睦融洽。

客运公交的车间在道路上,公交人的作业是在车轮上。车行万里路,出行保平安,体现客运行业的高危性。集团十分重视建设安全文化,把安全工作作为决定企业效益的第一要务来抓。企业投资300余万元实施GpS监控系统和车载录像等科技手段,强化营运车辆动态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管理精细。为百姓提供温馨、祥和的乘车条件。

(三)通过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培训,营造了全员积极学习企业文化、深刻理解、主动认同、自觉融入的良好氛围

结合新形势新任务,集团举办了“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暨庆七一党的知识、安全知识竞赛”。公汽公司、客运站分别举办了“三项规范”和岗位练兵比武竞赛活动。职工聆听了全市道德模范巡回报告演讲。开展道德讲堂、“红诗营口”、“红诗客运”活动。机关全体党员下基层服务,巩固创城成果,保障安全驾驶、文明服务,担当宣传员、安全员、信息员、服务员,一对一帮扶重点驾驶员,提高驾驶技术,提高文明服务水平。员工风貌良好、心态积极,并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企业荣誉感。

企业还为每名职工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安全便利的工作环境。通过开展各种文艺汇演、球类比赛、长跑等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营造健康快乐、祥和活泼的内部环境。

(四)集团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性长效性建设,形成立体宣传网络,不断宣传推进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价值需要通过管理实践来体现和放大。集团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机构,设定宣传部为职能部门,配有专职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贯彻企业文化精神,以企业文化为根本指导思想。在全体职工中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擦亮创城客运窗口,争创全国文明单位”系列活动;在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开展“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服务百姓创先争优”系列活动,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