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保教育制度十篇环保教育制度十篇

环保教育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23

环保教育制度篇1

关键词:环境教育制度构建湖泊保护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353-03

对于享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来说,湖泊保护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湖泊状况和科学的湖泊管理体制,不仅是提升生活环境水平的需要,更是推动湖北经济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然而,湖北省湖泊保护工作既有着一般湖泊保护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更是具备了自身独特的省情区情。因此,我们做好湖北省的湖泊保护工作所需要考量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建设相对完善的保护机制也远非一夕之功。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环境教育制度作为湖泊保护制度的根基,其顺利构建与生效会对突破湖泊保护瓶颈,推动湖泊保护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目前湖北省湖泊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地区古称“云梦泽”,在解放初期更是号称“千湖之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湖泊的利用和改造力度也逐渐加大,这对湖泊的数量和质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湖泊数量上看,根据湖北省水利厅的《湖北省水资源质量通报》显示,截止到2009年1月,全省现有百亩以上湖泊仅为574个,比上世纪五十年代减少56.9%,其中5000亩以上的湖泊仅剩100余个,比上世纪五十年代减少2/3。从湖泊水质上看,《湖北省环境质量状况(2010年)》表明,湖泊水质总体不容乐观:11个省控湖泊的15个水域中,水质为Ⅱ类的占20.0%;水质为iii类的占26.7%;水质为Ⅳ类的占26.7%;Ⅴ类的占13.3%;劣Ⅴ类的占13.3%。水质符合功能区划标准的水域仅占40.0%。总体上来说,目前湖北省湖泊水质恶化,水生态环境破坏,湖泊保护情况着实不容乐观。

我们必须承认严酷的现状背后存在着多种原因:立法者、管理者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取舍矛盾;行政管理体制不明晰,形成了“九龙治水”的混乱管理局面;湖泊保护治理综合协调机制未得到有效建立,难以从整体管理的层面达成一个目标管理的优先次序等等。但是在笔者看来,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看似复杂的局面,其实根本上主要是与环境教育制度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即,环境教育制度的缺失这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恰恰是形成上述各种原因合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1.立法、执法和司法欠缺科学性。法律目的得以实现离不开科学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工作,然而从湖北省的湖泊保护立法来看,立法上欠缺的专业人才和立法技术,更欠缺对于现实的了解和发现问题的渠道和方法;司法、执法上来看,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加之污染问题、水事问题的复杂性,当前的执法司法体制无法满足湖泊保护事业对于专业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的需要。从本源中来看,正是因为系统环境教育的缺失,湖泊保护法律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只能依靠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科学知识去判断。总体上说环境教育机制的缺失严重的限制了立法的水平和执法、司法的效果。

2.环境管理理念落后,使得管理体制的科学构建得不到保障。从湖泊保护的角度来看,作为内在动因的科学理念和价值观,在湖泊保护立法、执法、司法的环节中都是欠缺的。立法时立法者在保护经济和保护环境两方间举棋不定,在立法条文中不得不顾及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保全实施效果,更要考量公众反映以保全社会效果,这往往导致立法条文的价值混乱,使得法律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从执法和司法上看,由于其人员编制设置和资金来源都与政府密不可分,所以司法机关行为往往有着强烈的行政色彩,加之执法者本身即为政府工作人员,所以执法、司法人员对湖泊环境保护总是采取选择性忽视,而转向的积极追求其经济价值,可以说这种忽视和取舍正是湖泊保护工作长期不尽如人意的症结所在。

3.公众环境素质较低,为湖泊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造成不利影响。对湖泊进行保护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湖泊的经济属性以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挥湖泊的环境属性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社会公众的利益都是其最终指向。而且从湖泊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状况来看,湖泊保护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会由公众参与的情况所决定。但现今实际情况却是公民环境素质的低下,无论是理解环境政策、落实保护措施还是监督环境状况,现今民众的环境素质状况都是无法适应湖泊保护工作需要的,可以说环境教育最基础和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在于提升公民的环境素质上的。

二、环境教育制度构建对于目前困境的解决作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是被现实所迫切需要的,更是突破当前湖泊保护工作困境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有必要自此引入环境教育的概念。希望可以通过对于环境教育理论和环境教育制度的探索,去思考未来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希望可以以此作为当前湖北湖泊保护事业所处困境的起点。

所谓环境教育就是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情操和行为,使人们养成面对环境问题进行明智决策和采取负责行动的素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境观和生态观,形成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自觉性。而环境教育机构则是指立足于通过向受众普及环境知识,宣传环境政策以提升公众环境素质和促进环境政策的落实来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职能部门。狭义的环境教育机构是指专门立足于教育职能的机构,而广义的环境教育机构还包括为环境教育提供基础资料,制定并促进环境政策贯彻落实的职能部门。现实中,环境教育机构大致可以分为教育科研机构和行政职能部门。教育科研机构比如高校的环境科学研究机构,环境法律研究机构,环境知识普及团体,而行政职能部门包括,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与环境保护事业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中涉及的环境法律、环境政策制定与修改的分工部门。

环境教育对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环境保护人才的培养,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以及整个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现实中的环境保护事业进展的不尽如人意,除了常见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心态所致以外,这更是与社会公众环境素质偏低、合格的立法和司法人才缺失所分不开的,而在此方面,环境教育机制的作用便突显现出来了。

环境教育制度在湖北省湖泊保护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环境教育制度有助于实现绿色立法、执法、司法。环境教育制度可以通过直接提升法律职业者的素质,直接提高立法、执法、司法的水平。丰富的环境教育内涵,使得立法拥有了更立体科学的环境立法知识技术,在立法时做到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使得执法者得以掌握更科学合理的执法手段,拥有宏大的视野和远见,做到有效执法和科学执法;更是使得司法者充分领会环境司法的公益特性,推动环境司法的绿色化。

2、构建环境教育制度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通过湖泊保护工作的开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更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环保理念,而环境教育制度的建立正是为这一要求服务的。环境教育制度的建立,可以扭转过去重经济轻环境的错误理念,有助于推动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湖泊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经济价值,更是在于实现其深厚的环境意义。

3、构建环境教育制度是提升公民环境素质的重要方式。公民环境素质的提高是环境教育制度构建的最终目的和最终落脚点,更是湖泊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所在。现今社会公众环境素质之所以无法满足湖泊保护工作的需要,主要原因就在于环境教育制度的缺失。而环境教育制度建立之后,可以通过提升公民的环境素质,明确公民的环境监督责任和公民的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使得湖泊保护工作的制度得以更加完善、目的得以更加清晰、效果得以更加良好。

三、环境教育制度的科学内容

现实中往往对于环境教育与“自然教育”“知识普及”等相近概念有着混乱的使用,然后环境教育作为一项专门的制度有着自己独特的含义和内容:

1.从时间维看,包括基础教育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和职后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主要是开展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和环境意识的培养。职前教育阶段又分为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环境教育。对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应增加一门环境必修课,至少要作为指定选修课,尤其是师范院校。如果环境教育不落实,当今的大学生不了解环境,今后难免会好心办坏事。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也是时代的要求。职后教育阶段可根据工作岗位分为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的环境教育。决策者处于各个部门的重要位置,其环境意识直接影响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他们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最深远。因此,环境教育的对象应在普遍涉及的基础上,突出强化对政府决策管理者的教育。这对于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从空间维看,包括家庭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家庭是人成长和生活的重要空间。对儿童来说,家庭环境教育对其日后环境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对成人来说,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环境道德水平也是相互影响的。社会环境教育就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对于不同层次、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对农民的环境教育急待加强。我国有8亿农民,农村环境形势日趋严重,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造成对土壤的污染;森林的乱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增强农民对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责任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从知识维看,包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环境基础知识教育是面向中、小学生和大众的。环境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面向从事环境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而进行的职业性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环境教育机制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环境教育机制的构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环境教育内涵,建立立体的教育体系。环境教育不仅包括提升公众的环境素质,更包括对于立法司法执法等与湖泊保护工作直接相关的人员的环境素质教育。后者更是具有见效快、专业性强的特点,从而能够迅速起到缓解湖泊保护管理混乱、成效不高等尴尬状况。从构建环境教育机制的过程来看,完善环境教育理念,要秉承以下几个理念:第一,教育模式科学立体。环境教育的模式要做到科学合理,立体有效其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研究所等教育机构,社区、政府机关的宣传机构、组织机构更应当是环境教育的应然主体。第二,教育体制切实可行。新制度的构建应当尊重当前现有情况,环境教育制度更是应当把目前的教育和行政制度现状作为建立制度的前提所在。只有充分的结合现实,环境教育制度才能真正的将自身的功能落到实处。

2、创新环境教育手段,贯彻环境教育全民化。环境教育由于内容的特殊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其手段必然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学校式的教育,而更应当结合社会性的手段,通过创新教育思维,以社会化的宣传手段来提高受众的环境素质。由于立法工作成效如何是环境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对象更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公众,对湖泊保护法律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实行深入全面的环境教育,使之具备高精尖的专业化知识,更是环境教育机制的应有之义。

3、推进环境教育立法。为了使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不单单停留在理论层面,对环境教育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更是当前我们所应当重视的问题之一。只有做到“有法可依”,以行政法规或者法律的形式确定环境教育的主体、对象、机制等各个方面,环境教育制度才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各级政府更应当在行政法规中明晰自己的环境教育职能和任务分配情况,充分发挥现有的法治功用,落实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工作。从立法实践来看,地方立法已经了相关的法律实践,如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已经填补了环境教育专门立法的空白。

4、高度重视大学生环境教育工作。在我国推行全民教育的今天,大学生作为重要的国家后备人才,其环境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环境工作的成果如何。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高等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内容,都应当适当注重“环境保护”这一内容的体现。高等学校的职业技术行为教育,都应当依照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惯例进行培养和训练。有些高等学校试开了《生态伦理》,《环境道德》等选修课程,这都是些有益的尝试。

总之,环境教育制度对于改善现今湖泊立法状况,提升执法、司法效率,提高公民环境素质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当前湖泊保护工作陷入困境之中,可以说与环境教育制度的缺失是直接相关的,因此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既是突破目前困境的有效方式,更是环境问题解决的最终归途。

参考文献:

[1]王学雷、吴建农等,《湖北省湖泊保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民长江,2009(19):11

[2]范天森等,《大学生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5期。

[3]郭霞,《谈环境教育》,北方环境,2011年3月。

[4]湖北省2010年水资源公报http:///xwfbh/gssxwfbh/fbh/201103/t879137.htm,2012.5.21登入

环保教育制度篇2

【关键词】环境教育中学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91-02

环境教育指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受教育者知晓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积极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学科。

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设了环境教育的课程。一些发展中国家略晚,大多在20世纪70年代末普遍的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

我国的环境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通过多种形式起步,几十年来已取得显著成绩。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和2003年教育部进一步出台的《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将有助于全国环境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

一中小学环境教育在向纵深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认识问题

我国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多数人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多数人在环境教育的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观念意识淡薄的情况。此外,环境教育性质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为目标,不与升学、就业等直接挂钩,从而导致学校、教师和家长,对环境教育重视不足。学校在课时分配、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安排不足,导致环境教育只在名义上存在,很难得到落实。

2.师资问题

环境教育师资的缺乏,是制约中小学环境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作为一门边缘科学,环境科学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而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与环境科学有关的专业非常稀少,使得中小学环境教育中所需的专职教师严重缺乏。虽然目前各地普遍对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但收效甚微。多数培训缺乏统一的模式和教学计划,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机制,导致环境教育的师资不足、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3.教材问题

1989年国家环保局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座谈会”,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作用和任务,倡导编写适合师生使用的环境教育读物。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此意见编写了高中选修课教材《环境保护儿童》,该书第一次以跨学科的方式向全国中学推广环境教育。

截至目前,多数学校没有独立的环境教育教材,环境教育的内容大多夹杂在一些相关学科中,这种教学形式,一般是利用现有的相关学科教材来进行授课,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专业性的环境教育教材。因此难免出现教学内容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有机完整的环境概念,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形成预期的环境素质。

4.制度化问题

长期以来,环境教育因无全国统一的教育教学大纲、中长期规划、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因此造成各地区环境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缺乏规范化、制度化。此外,目前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事业,领导体制不明确,组织结构不完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督导、教学质量的评估,缺乏对环境教育的明确要求和操作性强的相关规定。学校也缺乏对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

5.其他制约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环境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很难有立足之地。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学校在课时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偏重于应试学科,挤占环境教育的课时和时间,甚至不开设相关课程,使得环境教育形同虚设。

此外,我国的环境教育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即国家环保投入中的一部分,以及教育投入中的一部分。由于现阶段中学环境教育还没有纳入国家教育的计划渠道,因而没有正常的经费资助,从而影响了中学环境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策略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做好制度保障

良好的环境意识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决定并影响着环境教育的成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首先应该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师资培训、激励制度、督导制度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向家长和学生充分宣传环境教育的意义,从而使环境教育的意识得以提升。

法制是规范个人和集体社会道德行为的有力保障,通过法制,可以自上而下建立起统一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体制,从而增强环境教育的推广力度、社会重视程度。法制的完善和保障,还将为环境教育赢得财政、督导等支持,使得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等相关环节真正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注重兴趣,培养意识,创新教育形式

通过环境教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对环境负责的生态世界观,培育具有环境伦理道德的时代公民,因此,环境教育不仅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自主性的调动,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兴趣、意识、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在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应该避免知识灌输、应试教育的倾向,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环境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各个阶段的学情特点,在搞好课堂活动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座谈讲座等方式,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实际生活中。

3.面向社会,深挖资源,做好课程资源开发

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注重体验和时间,而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与协助。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家公园和野生生物保护区的国家,在其国家公园体系中,还有国家纪念物、国家历史公园等内容,这些都为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此外,工厂、企事业单位、社区、商铺等社会各界,都是可以充分发掘的课程资源,面向社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环境教育充分发挥其现实意义。同时,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还应注重与当今热点环境问题、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环境教育做到实际化、乡土化,从而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晓川.美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

[2]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环境教育,2003(2)

[3]王冬桦.教育环境与环境教育——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热点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6)

[4]钟启泉、崔允淳.为了中华民族的福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环保教育制度篇3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文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法律、政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而,要求我县环境宣教工作在理念、体制、机制、制度的不断创新,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宣教工作的新局面,体现环境宣教事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特征,确保先进的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渗透到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事业中。

2002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公众参与”的目标,明确了宣传、教育、广电、新闻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团体的环境宣教职责;2004年,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思》提出“全面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一个以党政部门为主体,社会团体为依托,民间社团为补充,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环境宣教新局面正在形成。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这些要求,规范和引导全县环境宣传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根据盐市环委[2005]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实现我县“两个率先”和建设生态县的战略目标,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为核心,以宣传、教育、广电、新闻、文化等部门和各社会团体广泛参与为重点,以建设高素质的环境宣教专业队伍为保障,创新环境宣教的工作机制,拓展环境宣教的工作内容,全面普及先进环境文化,形成环境宣传教育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工作社会化的新格局。

2、基本任务

(1)大力开展生态警示教育。通过坚持不懈的警示教育,使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公民增强生态环境忧患意识,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来调整自身的环境行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大力开展环境法制教育。结合全民普法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使广大公民了解自身的环保权利、责任和义务,自觉与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作斗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3)大力开展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将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列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形成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社会道德规范。

(4)大力开展“环保四进”活动。通过大规模开展环保“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村镇”的活动,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理念渗透到全县各企业;把先进的环保科普知识、法律法规普及到社区和乡村;通过绿色学校的创建,将环境教育纳入到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全力促进全社会良好环境行为的形成,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将环境保护纳入县党校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与培训;加强对企业干部职工的环境保护岗位培训,全面实施环保操作人员上岗培训。

(6)紧密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开展环境宣传。充分发挥舆论的先导作用和监督功能,借助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宣传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成效,弘扬环保实践中的先进典型,揭露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3、建设目标

到2010年,使我县环境宣教的运行机制、人员素质、能力建设与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环保事业的持续创新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文化需要相适应。

——环境宣教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环境宣传教育从这环保中心工作服务,逐步向社会各个层面拓展,向推动经济社会活动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现代社会生态文明方向深化,做到为现阶段实际工作服务与未来发展服务相结合,环境知识普及与环境理论深化、环境文艺繁荣相结合。

——建立环境宣教网络体系。通过建立高层次的环境宣教协调机构,将环境宣传教育列入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渗透到各类学校、社会团体的日常工作,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综合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环境宣传教育新格局。

——健全环境宣教运行机制。建立党委、政府部门的环境宣教目标责任制度,环保部门与有关部门的环境宣教协商会办制度,环保部门与新闻单位的环境新闻通报制度,环保部门与社会团体的环境信息交流制度等。

——建立全民教育机制。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党校必设课程,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代表普遍受到轮训。实现全社会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各类学校在校生普遍受到系统的环境教育;企业的环保操作工全部通过环保技术培训或深造,持证上岗;环境宣教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有明显提高;社会公众普遍了解环境保护基本常识,并在实践中运用。

——积极培育环境宣教中介机构和民间社团。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和发展环境宣传教育的中介机构和民间社团,鼓励企业、团体、个人从事环境宣传教育文化活动,使之成为从事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

——在巩固环保宣教机构规范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县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专业机构。通过深化环境宣传教育机构改革,提高宣教队伍素质,积极推动环境宣教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宣教装备与手段的现代化,以适应所承担的各项宣教任务。

二、环境宣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1、建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环境宣教管理体制

(1)成立各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指导委员会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见》(苏发[2003]7号)对宣传、教育、广电、新闻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团体的明确,成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委会”)。“指委会”由分管县长任主任,宣传、教育、环保、文化、新闻、科技、出版、广电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等社会团体负责人为成员。各成员单位配设联络员一名。“指委会”办公室设在环保局,环保局的宣教科承担“指委会”日常工作。

“指委会”的主要职责为:审议批准环境宣传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并督促、检查成员单位及其归口管辖事业单位落实环境宣传教育重点工作任务;审议重大环境宣传教育决策、计划、活动;指导各有关单位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2)健全环境宣传教育专业机构

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承担环境宣传教育职能的行政机构宣教科;成立县环保宣教中心,承担环境宣传教育事务性工作。

县环保部门宣教科的主要职责:

负责拟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规划、计划,并负责实施;承担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协调宣传、新闻单位对环境重大新闻进行指导和管理,参与涉及环境保护全局性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评论的审核;牵头组织开展新闻采访宣传活动,定期召集新闻会;组织“6·5”世界环境日等环境纪念日和各种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协调党校和各类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归口管理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创先评先”工作;归口管理环境保护的社会培训事务;指导和协调中介机构、民间团体围绕环保重点工作开展一系列环境宣传教育活动。

县环保宣教中心的主要职责:

根据年度计划,积极完成各项环境宣传、教育培训等任务;织和承担纪念“6·5”世界环境日等社会宣传活动;承担环境文化、文艺活动;负责环保网页的维护;负责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资料库建设管理。

(3)建设环境宣传教育专业队伍

环保部门的宣教科配置环境宣传教育专职人员2名,环保宣教中心配置专职人员1名。宣教人员的基本条件:政治素质好,热爱环保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正派;掌握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熟悉环境宣教业务和专业技能,掌握环境宣教工作的规律,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受教育程度应达大专以上,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2、配置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环境宣教装备

(1)设备现代化。宣教人员实现办公自动化,人手拥有一台电脑,宣传科影视设备实现数字化,配备一部摄像机、一套电脑图像制作系统、一台数码照相机。

(2)宣教数字化和网络化。配置相应的文字、图像网上传输设备和接驳设施,与省宣教中心“江苏数字宣教”互联,传输信息、资料。

(3)资料库建设。资料库建设达到“两化”标准,文字资料收集、储存、查询实现电子化;影视资料收集、整理、存档实现系统化。

3、实施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环境宣教工程

(1)环境保护培训工程。分别组织开展党政领导、企业法人、在职职工、学校教师、乡镇街道干部、乡村干部开展生态知识、绿色社区建设、绿色学校创建以及环保治理设施操作人员上岗和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等一系列培训工作。

(2)环境日主题宣传工程。围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环境主题日,联合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开展大规模集中宣传教育活动。

(3)绿色社区建设工程。到2008年,全县1/4建制社区建成“绿色社区”;到2010年,1/2建制社区建成“绿色社区”。

(4)绿色学校创建工程。到2010年,全县所有学校要达到市级“绿色学校”标准,1/3学校要建成省级“绿色学校”。

(5)文艺宣传工程。每年,组织3场环保文艺演出。

(6)公益广告建设工程。每年,开展为期1个月的环保公益宣传广告片或广播公益广告展播活动。

4、建立多元化的环境宣教投入机制

(1)加大政府投入

环境宣传教育的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仪器设备购置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业务工作经费以定额补助和定项补助相结合的方法予以保障。2005年,实施环境宣教现代化方案,现配置硬件装备约需15万元;环境宣教业务工作经费不低于30万,以后每年有所递增。

(2)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设立县环境宣教发展资金。其来源有:一是有关项目补助;二是国内热心于环境保护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及个人的赞助和捐赠;三是国(境)外有关组织和友好人士的捐赠;四是其它合法资金。县环境宣教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环境宣教重点工程和活动的开展,奖励对环保宣教事业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资助有利于环境宣教的社会公益事业等。

(3)建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机制

通过与有经济实力的相关单位联办各类环境宣教活动等,吸纳系统外资金。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宣教活动的同时,不断提高环境宣教机构的活力。

环保教育制度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优化环境文化软实力

一、保定高校教育发展状况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保定作为古老的文化名城,紧跟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制定了保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保定高等院校众多,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抓住机遇,促进改革,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保定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还很艰巨,办学活力、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待于全面落实;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保定高校教育环境分析

(一)保定高校教育环境状况可以从外部教育环境和内部教育环境两大因素来分析。

从广义上来说,高校外部教育环境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由于保定各高校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大同小异,所以,本文所分析的外部教育环境,是指高校周边的环境因素。高校内部环境由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三个方面构成,高校内部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入、最广泛。

(二)保定高校教育环境的存在问题

1外部教育环境问题。近年来,保定市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但是,外部环境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学校周边文化氛围较乱。一些高校附近开设有非法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通宵达旦地吸引大学生前去活动。有的网吧存有大量低级庸俗的录像片,有的游戏厅内玩的是充满暴力、甚至色情的电脑游戏,有的歌舞厅进出人员比较复杂,容易造成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等等。这种较为低俗的文化与古老的文化名城不相协调,会严重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对学校的教育造成极大的干扰。二是学校周边社会治安较乱。在一些高校门口,汽车乱停乱放较为严重,校门口附近的十字路行人与车辆通过比较混乱。高校附近城中村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混乱,学生租房现象也比较严重。高校附近开有小旅店较多,住宿便宜,学生结伴开房。这些混乱的社会外部环境与和谐校园建设不相适宜。三是学校周边食品卫生较乱。许多高校附近有很多条件卫生不达标的小饭店,特别是销售方便食品流动摊位颇多,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

2内部教育环境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必然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如学校空间发展的问题,包括教师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问题,还有文化环境的构建问题,这是各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就当前高等学校育人环境的改善和营造而言,还存在物质环境的改善投入不足、制度环境的建设要求不高、文化环境的营造重视不够的问题。

(三)主要对策

1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整治高校教育外部环境。要站在保定高校教育发展状况,分析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要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监督,落实有关政策和措施,积极协调各方力量,齐抓共管。

2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需要出发,符合人的健康发展,努力建设良好的学校内部教育环境。我们说高校内部环境是由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三者有机构成的一个完整结构,因此,在高校育人环境的建设中应将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处理,绝对不可顾此失彼。一要加大校园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校园环境,为教师创建合理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同时,也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高校要完善教师职业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待遇,建立公正严明的考核制度,做到环境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同时,高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二要加强制度环境建设,从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行政效能,促进高校快速、健康发展。三要切实创新校园文化,创设具有高校特色的文化环境,提升高校自身文化软实力。学校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必须负有各种不同的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着眼于校内全体人员,要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气氛。

三、保定高校教育环境的差异及改善措施

(一)保定高校教育环境的差异及成因

保定各高校教育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校内部教育环境的差异。上面我们已经提到,高校教育内部环境由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构成,其实也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校园地理位置、建筑(校舍、场馆)、园林绿化(花木、雕塑)等自然人文环境;“软环境”指意识形态,包括校训、校徽、校史、报刊、网络、主题活动、规章制度和文化娱乐等等舆论氛围、学术氛围和生活氛围。由于各高校表现出来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有自身的特性,所存在的方式又多种多样,因而,各高校教育内部环境就会有差异。

一是“硬环境”的差异。由于各高校在地理位置、建筑、办学规模、校园建设的投入力度不一样,表现在“硬环境”方面,包括教师教育环境、学生教育环境会存在差异。

二是“软环境”的差异。由于各高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不一样,表现在“软环境”方面的,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体制和特色文化等一系列观念形态会存在差异。

(二)改善措施

1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解决高校教育环境差异问题,应从加强校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入手,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包括优美的景观环境、浓厚的学术环境、民主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校园建设要体现人性化、生态化、数字化、和谐化。

2加强校风、教风与学风建设。要充分挖掘各高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思路与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开展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宣传先进事迹与先进人物,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规范大学生行为,严格管理,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创新求是的良好学风。

要遵守教育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规范管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四、优化高校教育环境,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

(一)优化高校教育环境有利于提升保定文化品位和文化建设,扩大保定文化影响力。保定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悠久灿烂的文化和红色革命历史。其民俗风情独特、民间艺术众多,历史文物数量和种类均列河北省首位。但在众多的文化资源中,还是许多是有待开发的。

(二)优化高校教育环境有利于加强和谐文化教育,提升保定核心竞争力,促进保定文明城市的建设。保定总人口1000多万,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而且保定高等院校众多,每年为保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为保定文化的发展、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环保教育制度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实施

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传授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谋得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也纳入了其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环境教育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一定阶级、社会群体进行思想观念塑造、政治观点树立、道德规范养成并使之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包含对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以及法制观的教育。

2、环境意识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

环境教育的起点在于唤起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提高人类环境意识,这就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思想意识的巨大作用,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提高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必经之路。

(二)环境教育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不断增强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人的思维的矛盾凸显,这些都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情况、产生了新问题。实践告诉我们,自改革开放以来,环境教育始终贯穿于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因为,环境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内容,要解决不断解决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就必须多渠道发挥改革、创新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紧紧围绕环境教育,切实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合历史的、客观的必要。

(三)环境教育内在性质要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并实施

1、环境教育具有普及性

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我们知道,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即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我们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此同时环境也不断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必须与世界和谐发展。因此,环境教育具有普及性。

2、环境教育具有公益性

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了解人与环境互动的关系,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的观点、行为符合一定社会的要求。从这两者的目的来看,都是为了使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的实践活动才会有良好的环境予以支持,实践活动才会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环境教育就是要人类获得最大化的、良性的公共利益。

3、环境教育具有强制性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超出了环境本身所能够提供的尺度,然而,人类的环境教育意识却相对滞后,自从出现了一次又一次人类所无法预料的灾难之后,人类的环境教育才不断被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在绝大部分的国家里,把保护环境(环境教育)作为法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做出相应违反法律的行为,那么将受到法律的自裁。因此,环境教育的强制性已经慢慢被人类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社会成员的观点、行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与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环境教育性质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实施在社会实践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内容

(一)世界观教育方面的环境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对世界本质、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生存价值等一系列观点的总和。这里的“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环境的本质是物质的,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也是环境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人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是以环境的存在为前提,同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起反作用,因此,人类在认识环境、改造环境时应遵循环境的一般规律。

(二)当前高校环境教育基本环境国情以及形势与政策

1、高校环境教育中的基本环境国情

我国是拥有着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沉重的人口负担,人均资源不足。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着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

2、环境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及形势与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阶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的战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的和谐共存。这要求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治理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观念创新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国民形成良好环境道德、养成环境友好型行为的先导,而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重要途径。

(三)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面的环境教育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明确工作和生活方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振奋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对大学进行的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即: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对人生价值观的评价以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主要标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就是要激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勤奋劳动。环境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问题之一,作为当代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了解更多的环境问题知识与信息,应自觉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环保的价值观,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社会环保活动实践,勤俭节约,为环保事业奉献与奋斗,将环保事业纳入到人生价值实现的一部分。

(四)环境教育法制观教育与道德观教育

1、环境法制观教育

法制观就是人们对法制的观点和态度。其核心是对依法办事的态度,法制观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识或称为法制观念。

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法制观教育,帮助其形成明确的环境法制意识,引导大学生不仅知道环境保护法,遵守环境保护法,还能将以环境保护法进行环境社会实践,强调环境保护法对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环境破坏行为的约束作用最终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2、环境保护道德观教育

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道德与法律规范一起,作为社会的主要规范,要使人们掌握道德规范并实践,就应对其进行道德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观教育,目的是使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并进而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对环境保护产生作用。

环境道德,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教育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基础内容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基础内容体系包含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以及法制观、道德观方面的内容。世界观方面环境教育基础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环境观教育,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政治观方面的环境教育则立足国情教育与党政政策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确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资源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当前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党和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政府的基本国情;人生观方面的环境教育侧重对大学生环境意识与自身人生价值与实现的结合,从个人的角度树立环保意识并成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容之一,更好的奉献于社会;法制观与道德观方面的环境教育从道德约束和国家的法律控制这一对社会最低最高规范作用于环境教育之中,目的则是真正使大学生“知法”、“守法”,也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大学生内在素质之一。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环境教育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形成思想政治方面的环境意识,从而为其他学科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奠定思想政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环境教育因素与学科内容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能与现实相联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因素的基础内容体系,提高环境教育的学科教育有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完善并不断丰富相关教育实施资源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实施的环境教育应有独立的教学课堂与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更好效果,要做到优化课堂教学,完善并不断丰富相关教育实施资源。首先,教师对环境教育的内容十分了解,在制作课件与教案时,应不断改善与丰富相关教育实施资源,如图片、数据、视频以及案例等,做到与时俱进,让课堂更具时效性与深度。其次,合理布局课堂时间,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资源丰富,直观性强。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的落脚点还是应该在树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堂组织形式可多样化,可多让学生的讨论与分析,启发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实践,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只限于讲授知识,更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参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注重丰富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外化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环境教育的主题融入其中必不可少,如开展环保意识实践调研活动,科学发展观宣讲活动、环境保护辩论赛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纠正错误环保思维,丰富环保实践知识最终使其在社会实践之中保护环境、带动他人。

(四)加强研究,丰富相关教师资源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当前对于环境教育方面研究也越来越多,因此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所属范围内的环境教育加强研究,丰富教学内容,对新型环境问题需要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教学更具专业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即使评估改进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环境教育的辐射范围与深度。此外,高校还可组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工作研究组,加大师资力量,对该范围进行更多研究与培训,也可引进具有相关知识与研究能力的教师,丰富相关教师资源。

四、结语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为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使人类从根本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付诸实践,最终形成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是人类树立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我国的高校环境教育,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接班者,应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树立起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以及法律与道德观的环境意识,当然,环境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实践,希望通过本文,能为相关研究者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马桂新主编.环境教育学(第二版)[X].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3]祝怀新主编.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G].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7.

[4]祝怀新著.环境教育论[X].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9.

[5]冯刚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6]刘建伟,郭桂平.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

[7]李静.关于完善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若干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8]梁礼明,陈云嫩.论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2008,(4).

[9]邹淑珍.高等院校加强环境教育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4).

环保教育制度篇6

 

关健词:环境教育 现状 对策

1、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环保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和环保基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以提高在职干部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一为目的的专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

1.1成人环境教育现状。目前,我国环保队伍的总体水平与事业要求尚有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环保系统内的近7万名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5%,中专占11.7%,其他占36.6%,而环保专业毕业的不超过5%,许多同志毕业后,从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老化需更新。

1.2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专业环境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2003年统计,全国己有近200所各类高校开办了环境保护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己基本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专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人才供需不尽对口等问题。

1.3基础环境教育现状。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由环保事业的地位和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的,环保问题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需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抓好下一代的环境教育意义深远。一是通过对青少年及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社区和全社会,二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时要避免下一代出现同样的环境问题,需要对下一代灌输环保知识,树立环境观念。三是环境教育本身就是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的良好品德。但我国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在认识上由于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环境行为为主与升学和就业无法直接挂钩,往往被学校、教师家长忽视。加外在教材上基础环境教育基本依靠有关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环保理念和预期的环境素质。同时中小学之间环境教育衔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1.4社会环境教育现状。社会环境教育面广而且内容丰富,重点应是两方面:一是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包括各级领导,他们是决策者,在环境保护中起至关重要作用,只有他们牢固树立和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有正确韵政绩观,从而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抓好重点污染企业领导的环境教育。企业领导的环境法制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污染物的排放,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制和环境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自觉防治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开展环境保护20多年来,环境教育也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任务的繁重,缺乏有力的支持与保证,目前,环境教一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归如以下几点:环境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管理制度,许多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机构、没有资金、没有专门人员从事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理一论和方法研究严重滞后,没有系统的教材,而参照欧美的参与式教学,日本的体验式和中国的探究式让环境教育者无所适从;环境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东西部差异,城市与农村差异、发达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差异,而在西部、在农村、在贫困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巫需理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现行环境教育不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从事环境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要求较高,而现状是此类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

2、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强化基础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

针对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分别分析各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克服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基础的培训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编写适合中、小学特点的教材,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应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意识教育。高等院校要逐步调整学历结构及专业结构,使之完善合理,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结合专业特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以及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环境教育作为绿色大学的基本内涵之一。

2.2加快课程建设。研究调整和完善环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达到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能达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体现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规律。

研究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和渗透新形势下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实现生态可承受的工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办法等。

2.3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决策层是第一训导顺序己成为国内外的共识,要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的领导干部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开设环境课或讲座,提高决策层对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各级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环境目标责任制中。一是做好组织保障。由领导亲自挂帅、安排专职或职人员成立环境教育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二是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在安排经费时,要将环境教育纳入预算,给予优先考虑。厂矿企业、医院等单位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中,也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对职工进行环境教育。

环保教育制度篇7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

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网络可管可控,使我们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要想让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优越,顺利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联动机制、管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一、积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往各高校之间针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协作非常少,高校和驻校选培办之间的沟通协作也不是很多。当前,新媒体环境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负责国防生教育管理的领导机构之间、各个培养国防生的高校之间、各个驻校选培办之间、高校和驻校选培办之间提高沟通协作,形成更好的联动机制。首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国家教育部应专门选配人员,成立专门负责开展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对全国各大培养国防生的高校和所有驻校选培办进行宏观指导。其次,各大高校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该小组由高校牵头,但必须吸收选培办的有关人员到该小组中。主要负责本校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负责本校各个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同时还负责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确保教育者自身的素质跟得上。该小组还要负责收集教育者和国防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方式方法。

二、积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控机制

各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严格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并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要想给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绿色、文明、安全、有序的新媒体环境,必须对新媒体环境进行管控。首先,要完善制度法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教育部应联合有关部门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颁发相关的政策法规,各大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让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法所依,有章可循。其次,要针对国防生使用新媒体施行实名登记制度,每个国防生使用校园网时,必须登录自己的账号才可以使用校园网,并且对国防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记录,还要对国防生使用的新媒体情况进行备份,比如QQ、人人、微信的账号和用户名等。再次,要注重技术管控。及时对各种防控软件进行完善,将其变成一个可以阻挡不良信息、有害病毒的重要屏障。最后,要完善舆情应急预案。应对与国防生有关的舆情进行严密监控,对可能发生的舆情失管失控事件进行充分预想,并制定舆情事件应急预案,对国防生中发生突发的舆情事件做好防范和应对工作。

三、积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有坚实的技术保障和经费保障。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会应用到非常多的新媒体技术,比如网站维护技术,防火墙、过滤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字认证等新媒体技术。这些新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净化国防生所接触的新媒体环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好地效果。高校必须要在社会上引进相关人才,自身也要加大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力度,为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引进新技术、也要引进新设备,这意味着开展好这项活动也必须要有经费保障。总政治部2009年11月印发的《中国人民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第五十三条规定:“各级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须的经费保障,政治工作单位标准经费主要用于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补助经费必须专款专用。”无论是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教育部,还是各大高校和其驻校选培办,都应该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立专项经费,并且确保专款专用。

四、积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

2008年7月8日,刘延东在、教育部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创新课堂教育方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考试考评方式。”新媒体环境使得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也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对教育主体进行评价。评价高校和选培办针对新媒体环境规律制定的教育计划及制度是否合理、在选人用人上是否公正科学。同时还要评价教育者政治立场是否坚定,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是否能胜任本职要求等等。其次,要对教育过程进行评价。对党和军队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制定情况、教育方式方法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第三,要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跟踪对比国防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对国防生利用新媒体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用新媒体的行为习惯、防间保密意识进行评价。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可以准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0(11):483.

环保教育制度篇8

关键词:环境宣传;工作法治;新起点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事业自身的发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环境宣传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职责、机构队伍、能力建设和经费投入还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制约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发展。

一、开展环境宣传工作的意义

提倡如何形成一种良好的保护环境的风气。环境宣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向性作用,环境报道宣传针对目前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环境保护法律宣传,不断让公众了解法律关于环境污染的具体规定内容,从而以法律为基本准则来调整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规范的范畴中,不断发挥出环境管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二是监督性作用,环境宣传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对那些保护环境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团体及个人进行表彰,另一方面对那些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团体与个人行为进行揭露,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教育性作用,环境宣传作为保护环境、传递环境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是对有关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法律政策以及如何有效动员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等内容进行宣传,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渗透到公民的思想中,不断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关于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化建设

1、推进环境文化建设,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环境文化宣传教育是开展面向社会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宣教部门应找准环保工作与文化建设的结合点与着力点,不断提高环境文化传播能力,提升社会宣传效果;加大环境文化创作力度,力争推出一批反映环保工作、倡导生态文明的优秀影视作品、图书,努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公众的环境素质;推动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开展互动性、体验式环境教育,为环境文化传播创造条件;加强设计、策划,编制、发放弘扬环境文化、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生态文明的环境文化宣传资料(品),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养。

2、要规范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职责

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职责定位,决定着机构设置性质、人员管理模式、经费投入渠道、设备配置标准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职责规范化是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化建设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组织有关专家认真研究国家和地方、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发展的情况,调整、完善和合理设置各级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职责,使之更科学、更准确、更合理,解决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究竟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要规范环境宣传教育机构建设

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对提高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效率和效益、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应当依照“因事设岗”的原则,根据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任务和职责的需要,确定各级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机构的性质、名称、布局、级别和规模,改变目前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设置上的混乱状况,解决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究竟应当由什么样的机构来做的问题。使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任务和机构相适应。

4、早策划,在环保重点工作宣传中提前介入

重视策划宣传是适应当前环保形势发展的需要,要探索改变旧的、缺乏活力的传统式环境新闻宣传模式,使环境新闻宣传工作更具特色与实效,在实际工作中,把生态创建、主要污染物减排、环保专项行动等专项工作纳入环境新闻宣传的工作重点,收集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加大环保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当前环保中心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开展重大环保活动时,制定新闻宣传工作方案,及时报道环保工作的新情况、新举措、新经验,推动环保中心工作的开展。

5、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保机制,构建“大环保”

环境宣教部门应创新宣传活动方式和手段,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深入开展世界环境日、“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巾帼环境友好使者行动”等环保品牌宣传活动,策划开展公众易于接受、乐于参加、“接地气”的宣教活动,推进环境宣教“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清新”品牌。同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保机制,努力改变环保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协调我各级宣传、文明办、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支持并参与环保,用好用足优质社会宣传资源;培育壮大环保社会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队伍,积极搭建政府与公众座谈、对话的平台,联合环保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共同开展环保公益行动;立体化构建环保公众参与平台,畅通公众参与渠道,保障公众的环保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形成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大环保”新格局。

6、推进环境教育立法工作,实现环境教育法制化

环境教育法制化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与公众的环境意识形成较大的落差,开展环境教育立法,由政府主导、强制性地对全民开展环境教育,正是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同时环境教育法制化是当前环境宣教工作的实际需要。环境教育工作“难做”,几乎是所有环境宣教工作者的心声。依靠公关、协调和感情投入来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是常态,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决于单位“一把手”的环保觉悟和对环境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环境教育工作存在不规范、不协调、不系统、不持续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有一个刚性的法律制度来约束、来保障。作为环保部确定的环境教育立法试点份之一,当前,在积极配合环保部做好环境教育立法调研工作的同时,环保部门应加快环境教育法制化进程,争取将环境教育立法列入人大的立法计划,尽快出台符合我情、具备地方特色的环境教育条例。

7、提高环境舆论引导工作水平,强化环保监督能力

互联网、手机微传播等新兴科技正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与匿名性,给社会公众提供话语权,已经成为集信息、观点、民意为一体的舆论平台,在不同利益群体的有意推动、运作下极易形成负面舆论潮,淹没正面宣传的声音。环保部门应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准确官方权威信息,挤压谣言传播空间,同时为公众与环保部门的互动沟通提供平台;加强环境舆情监测预警,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建立相应的实时舆情监测机制和全环保部门舆情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驾驭新兴媒体的能力,增强互联网管理、运用和舆论引导能力,掌握在网络宣传中的主动权,积极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有效回应舆论热点,营造有利于推进环保事业发展。

三、环境宣传工作法制化得新起点

1、法制概况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更需牢记对建设法治国家的执着追求。我国目前已经把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上来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目标。实行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来之不易。但现实中存在的置法律于不顾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种种现象,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只是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铸造了坚固基石,距离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努力攻克法治国家建设的道道难关,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早日由目标变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伟大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以此为新的起点,迎接新挑战,追求新跨越,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行动。

2、要建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协调指导制度

在环境保护系统外部,建立由宣传、教育、科技、工、青、妇和新闻单位等部门组成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协调指导机构;在环境保护系统内部,建立由环境保护各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协调指导机构。研究制定这两个机构的职责和工作制度,规定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协调指导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程序和经费。真正从组织上、制度上和经费上形成社会各界以及环境保护系统内部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局面,确保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继续在新形势下为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结束语

总之,加大环境宣传的投入,配齐必要的宣传工具,让文化水平高,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强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环境宣传人员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增强敏锐性和观察力,以适应环保形势的需要;要认真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科技知识要建设成为一支贯彻环保方针政策坚决、配合环保工作有力,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当好环保工作的排头兵。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面向社会环保宣传工作的意见[Z],2014.

环保教育制度篇9

1、学校一贯重视环保工作,由校长亲任组长,各部门具体分工负责,做到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

2、利用晨会、班会课、黑板报、宣传窗渠道,向全校师生宣传“绿色学校”的内涵,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和创建工作的意义,要求全体师生参与各项有益的环保活动。

3、学校把教师参与环境教育的情况作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参考条件。

4、注重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备好环境教育的有关资料,课堂要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

二、规范有序,开展环境教育

1、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环境教育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xx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我们开展环境教育的努力方向。

(2)各项环境教育活动有章可循。学校对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分解,并制定了各活动的相关评估方案,把这些活动落实到班级管理中去。

2、渗透环境教育,丰富校园生活。

(1)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2)班主任有计划有目的地上好环保主题班会课。

(3)每个学期进行环保主题班会课的观摩评比活动。

(4)每个班级每学期刊出1至2期环保知识的黑板报。

(5)每个班级负责刊出一期环保周刊,并分发给其他班级阅读。

(6)每学期开展一次拟撰并设计制作绿化标语警示牌比赛。

(7)每学期进行2至3期的环保宣传图片展。

(8)鼓励学生制作环境教育网页。

(9)每学期进行一次环境征文比赛。

(10)每学期举行一次环保知识竞赛。

3、注重学生参与,引导自我管理

环境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面比较广,为了更好地实现环境教育的成效,我校发动学生参与学校环境教育的管理。以执勤学生为核心,各班级班干部积极配合,成立相应的管理小组。如、教室卫生管理组、卫生责任区及绿化带评分组、垃圾分类回收管理组等。学校还设立各种环保小组,如环保兴趣小组、环保宣传小组、环保气象小组、环保小卫士等,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如护绿活动及清除“牛皮癣”活动。通过以上活动,使环保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查找不足,及时整改

我校在环境教育中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深入开展环境教育,还有许多工作要不断完善。如在硬件方面,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学校操场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我们的整改措施是:

环保教育制度篇10

近年来新教师的职业适应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多方面,幼儿园环境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可目前国内有关幼儿园环境影响新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的研究甚少。本文首先对幼儿园环境与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关系进行梳理;然后当前在新教师职业适应上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组织氛围、幼儿园规章制度、教师文化、园长领导风格、幼儿园支持系统五个方面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对该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教师职业适应幼儿园环境

随着《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以及“国十条”的颁布,学前教育迎来春天,幼儿园的数目不断增加,有大批的新教师进入幼儿园。幼儿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最终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因此新教师职业适应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幼儿园环境是影响新教师职业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幼儿园环境——新教师职业适应的现实土壤

《辞海》中对“环境”解释是: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在此将幼儿园环境定义为幼儿园内部环境中对新教师职业适应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具体包括幼儿园物质条件、园长的领导方式、教师文化、幼儿园规章制度和幼儿园的入职支持系统。

本研究的新教师职业适应是指刚进入教师队伍的幼儿园新教师,在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指导下,与教育环境进行互动和调整,以在职业心理、职业技能、职业关系和幼儿园环境等方面达到和谐的过程。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的改革时期,幼儿园的改制使得幼儿园办园性质多样化,社会上既有政府办的公立幼儿园,也存在大量的私立幼儿园,这些都使幼儿教师所在的幼儿园环境非常复杂,有别于性质统一的义务教育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而教师任职幼儿园的真实情境则是教师职业适应的现实土壤。作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场所,幼儿园环境内的各种组织因素会对新教师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可能会加快或延长新教师的职业适应期。

因此,要想帮助新教师尽可能快的适应工作,我们必须结合具体工作环境,切实了解幼儿园环境中哪些因素对新教师的职业适应有所影响,它们又是如何影响幼儿教师职业适应的,怎样才能使幼儿园环境在促进新教师职业适应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优化新教师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为新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从而使她们尽快的适应职业生活以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二、当前在新教师职业适应上幼儿园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文化方面

幼儿园环境作为新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其中教师文化对新教师职业适应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当前幼儿园教师文化总体良好,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人主义文化和派别主义文化盛行;教师合作形式化;教师之间存在着不良的竞争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入职支持体系

教师刚入职这一阶段属于一个极其脆弱、敏感的时期,她们虽然接受了系统的职前教育,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相当缺乏,面对着真实的教学生活,往往会手足无措,而且幼儿园工作强度比较大,工作自相对缺失。

1.情感支持缺失。新教师由学生到教师的过渡常常伴随着大量的压力,面临“现实的冲突”,常常会感到不自信,缺乏安全感,进而影响其对职业生活的适应。然而目前幼儿园主要侧重于新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新教师情感上的支持帮助,没有发挥出对新教师职业适应的最大化效果。

2.入职教育内容及方式存在不足。目前教师入职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新教师在入职教育过程中并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发展,以至于教师对其心怀不满,并且需求不高。

3.师徒帮带制度不健全,存在形式化,强制性,盲目性以及缺乏评价监督系统。

4.入职支持保障机制欠缺,幼儿园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和评估机制,致使很多入职支持措施流于形式,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这样很难确保为新教师发展提供支持的质量。

(三)物质条件

1.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不完善。

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包括幼儿园为教师提供的工作环境、教学设施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硬件设施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新教师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也是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基本条件。

2.幼儿园工资及福利待遇偏低。

(四)领导方式

园长的领导方式不同,其所管理的幼儿园物质条件、教师文化、新教师入职支持体系及幼儿园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必然会有所区别。当前我国幼儿园领导方式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园长的领导素质有所欠缺;领导方式成专制型。

(五)规章制度

1.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或缺失。

2.规章制度实施过程存在低权威性和呆板化。

3.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

三、在幼儿园环境视野下对解决新教师职业适应问题提出的建议

研究表明幼儿园环境状况仍然对新教师职业适应具有较高的预见性,同时,幼儿园环境存在的问题也定然会影响到新教师的职业适应程度。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幼儿园新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使幼儿园新教师能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得到持续的专业发展,必须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建设和优化。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宏观层面

1.加大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

只有当幼儿园的硬件环境、待遇达到合理水平,新教师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幼儿园硬件设施及经济收入才不会成为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制约因素,新教师不适应或流失现象才能得到较大改善。这一点,在今年颁布“国十条”中的“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中已有所体现。同时还要保证政府对学前教育投资的均衡性与公平性。

2.建立健全新教师入职支持政策保障机制。

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大多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的支持、政策及法律的保障。而保障机制的缺乏是当前我国幼儿园新教师入职支持系统的一个显著缺陷,要保证新教师顺利的适应职业,使新教师入职教育有效、广泛的开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新教师入职支持体系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来确保支持体系的实施。

3.健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

首先要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其次根据国情和各地情况,尽快出台幼儿教师编制标准,合理增加幼儿教师编制。第三,健全幼儿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聘任制度、职务制度建设,保障幼儿教师职称评聘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保证幼儿教师的发展权。

(二)微观层面

1.建立和谐的幼儿园氛围。幼儿园要为新教师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信任、合作的氛围。新教师在这样的幼儿园环境里工作、学习,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造性和积极性,还能加快其适应进程。

(1)充分发挥园长的领导作用。首先,倡导民主式的领导方式。其次,幼儿园领导要为新教师创设一种敢想、敢做、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宽松的心理氛围,正确对待新教师在入职工作中的失误,要帮助教师形成自信和开放的心态,要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从而为新教师的职业适应营造开放民主的幼儿园环境。另外,入职初期教师最需要支持、理解、安慰和辅导,幼儿园园长作为新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如果能够多关注新教师,经常鼓励新教师,并为其工作和生活提供多方面支持,会使新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加快新教师对工作的适应过程。

(2)创建共享合作与相互支持的教师文化。幼儿园应倡导同伴互助的教师文化理念,鼓励教师打破个人主义的藩篱,形成共享合作与相互支持的教师文化。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合作理念,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其次,使教师意识到合作是一种双赢互惠的行为。再次,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合作形式,鼓励教师参加教师专业团体与组织,开展研讨与交流等活动创建和谐的教师文化,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

(3)创建具有良性竞争机制的教师文化。教育离不开竞争,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要在“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良性竞争机制。

2.建立健全的入职支持体系。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入职教育,完善师徒制,随时为教师提供情感的支持缓解她们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为其适应工作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3.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规章制度。

首先,完善幼儿园规章制度体系要健全幼儿园各种规章制度,使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而且这些规章制度要具体明确,并且要文本化,以提高权威性,同时也有利于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

其次,加强制度实施过程管理。要确保制度执行过程的人性化管理。幼儿园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必须仔细斟酌具体内容,切实做到合情合理;制度执行过程一旦发现不合理处,要尽快通过规范的程序对制度内容予以调整,从而确保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其次,确保制度执行的坚决性与公平性。

第三,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在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幼儿园应根据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确立评价目标,设计适宜的评价方案,为教师指出努力的方向和可行性计划。第二,要注意发挥评价对象的主体作用。第三,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第四,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最后,增大工作自,降低工作强度。在幼儿园管理中,要尊重幼儿教师,实行“人本管理”,充分给予新教师专业自。迪特·舒尔茨博士指出:“教育自由是教师的职业本质所在……为了使教师能够承担起教育责任,就要求教师是一个受到教育培训的和具有行动自由的人,他能够把教育责任与自己作为公民在社会行为准则中的责任联系起来。”

幼儿园环境与幼儿园新教师的职业适应密切相关。要想提高我国幼儿园新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使幼儿园新教师能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得到持续的专业发展,必须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建设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陈金菊.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幼儿园环境因素之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张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11)

[3]骆丽娟.影响新教师职业适应的幼儿园环境因素分析[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郑绍红.幼儿园教师园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5]张志宏.上海市幼儿园新教师入职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