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十篇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十篇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45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篇1

,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理念抓”三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科学统筹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新农村是当前各级政府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要坚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

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管理农业,就是要引进工业组织形式发展农村龙头企业,移植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把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及农业产品消费服务联为一体,把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标准化理念、品牌理念等现代工业管理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

一要借鉴工业“项目带动”理念,推动农村主导产业不断升级。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从单纯的原料生产到终极产品上市。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一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突出发展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借力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技术、人才、资金、项目,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群,推进农村工业化。突出做好项目的规划、包装、设计,把项目作为引资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三是完善产业链条,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龙头企业与种养业紧密结合起来,捆绑发展,加强与农户的连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使企业和农户达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分配机制。

各地拟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区、市)扶持农产品加工的专项补助资金,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农业开发资金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和引导,帮助其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素质。

二要借鉴工业“市场营销”理念,多途径开拓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组建农业专业协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要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项目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要完善农产品信息供求渠道,发展壮大购销组织,加快建设以龙头企业连锁直销为主要形式的营销网络,依托龙头企业,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领域。大力扶持一批出口型加工企业发展,扩大农业的外向度,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要借鉴工业“减员增效”理念,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立足现有基础,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区,依托园区工业发展,扩大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重视对龙头企业职工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农业经营环境,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政策。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搞好服务,帮助农业经营大户排忧解难,促进其成长发育,尽快发展成为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

四要借鉴工业“规模化生产”理念,着力把龙头企业培育成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主体。逐步将政府直接参与组织农产品基地建设,转变为在政府扶持引导下,由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实施。政府在按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搞好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承包、租赁、入股以及与农户联营等形式,因势利导实行土地流转,建立企业自己的生产基地。有关职能部门帮助企业争取涉农项目,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将公益性农业项目交给民营企业实施的有效途径。

坚持以城镇的理念经营农村

如果说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是为过剩农产品找市场、为剩余劳动力找出路,那么用城镇理念经营农村,就是为了解决农民对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更高需求的问题,同时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载体和平台。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没有城镇体系的完善,农民奔小康、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让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改变农村人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首先,突出科学规划。要本着规划超前、布局统一的原则,以重点建制镇为主体,坚持重点集中、突出特色、强化功能、促进发展、聚集人口为目标,通过对城镇综合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保障公共产品供给,为农民提供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农民可以“住得好”。第二,突出城镇产业发展。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集聚统筹发展,结合农产品加工小区建设,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刺激人口向城镇和工业向园区集中。第三,突

出抓好村庄的综合整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和项目,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林业生态、沼气能源等基础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品牌的理念经营农产品

质量是农产品立足市场的根本,品牌是农产品通向市场的“身份证”。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农增收,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农民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学会打造品牌。在发展农业上,要像经营项目、经营企业一样,注重强化质量意识,通过建立一批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企业,在生产

和流通领域全面建立起质量标准、质量检验、质量认证等标准体系,以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同时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绿色产品申报,发展品牌农业、精品农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农产品品牌。

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大力推行标准化工程。要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指导员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搞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基地扩建。要加大对农资生产经营和农村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探索建立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和质量保障赔偿机制。实行农药、兽药专营和添加剂规范使用制度,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试点。要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标准和生产规范,通过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使农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突出抓好养殖业的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种优良化、防疫制度化、饲料安全化。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农业越来越无法满足经济转型的要求,它在经济贡献、生态影响上和绿色现代农业的标准还有较大的距离。在创建两型社会的历史机遇下,农业的发展也需要转型,需要以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的发展。以此为切入点,从这一转型的必要性、支撑条件和实现途径提出了看法,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和领域有所帮助。

关键词:绿色经济;现代农业;转型

所谓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经济的转型、经济质量的提升,并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创建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机遇下,我们需要利用绿色经济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1.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农业弱势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农民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相对简单,农民增收难度大,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些都决定了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据统计,很多省市的农业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正在逐年下降,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越来越大,如果解决好农业发展的问题将有利于提升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升农民收入。

2.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20世纪后半世纪以来,农药的广泛使用,对产量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导致了对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污染。资源环境的约束较为明显,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而且随着工业污染和农业自身污染的加重,资源制约的影响将更加明显。而绿色农业是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绿色经济理念倡导理性行为,建立生态合理、效益良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将会促进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其对绿色产品和健康产品的关注越来越大,随着“瘦肉精”等事件的影响,健康和绿色的现代农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另外,全国农业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也在加剧,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影响了农业的效益,要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绿色现代农业是必然的趋势。

二、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

1.资源和地域条件是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硬件支撑条件。发展绿色现代农业要有相应的空气湿度、水土资源等。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区域有自己的特色且互补性较强,各个区域在发展的时候需要掌握区位条件、地域特点、生态环境等,让农业生产者可以在生产中进行扬长避短,确定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超过环境承载力,达到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

2.绿色生产力是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条件。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绿色农业生产力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人力素质、技术情况。绿色现代农业生产力是一种综合生产能力,它需要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需要它们进行有机结合。绿色现代农业需要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素质的现代农业生产者,并需要配备相应的现代设备,以做好生产力这一动力支撑条件,达到提升效益的目的。

3.政府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支持是现代绿色农业的发展保障。我国农业的发展受限于资源、人力、环境等的制约,其发展一直不能实现现代化的普及,而现代农业则是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论和方法经营的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相关技术和设备的投入,需要资金支持。要达到农业和市场需求的匹配,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有必要的政府支持和金融支持。

三、以绿色经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

1.培育优势产品,加强区域布局,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建设。发展绿色现代农业需要因势利导,根据各地的不同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进行着重发展各地的一些优势农产品,培育当地的新型农产品产业,促进区域农业的发展。例如,在一些东部地区,可以积极发展外向型的农业,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科技水平,促进绿色农产品得以顺利出口,避开绿色壁垒的影响;对于一些中部地区可以优化其粮食的品种和品质,建立大型商品粮、饲料粮的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在西部则可以重点扶持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在推动农产品特色化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农业的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加强加工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在重点生产基地、市场、企业等建立监测点,降低农药的残留等,保证农产品品质。

2.以现代工业带动绿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绿色现代农业需要依靠科技实现生产质量的提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高产出、高回报。在绿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继续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转变,农业生产也要实现由“低端”转向“高端”变化,要积极探求合适的方法占领农业产业链条的高附加值的内容。在这种过程中,工业要带动农业的发展,运用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的收入。各地要培育一些龙头加工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采用“期货+订单”的采购模式,围绕农业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提升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在工业带动农业过程中,政府要重点培养一些有规模、有技术、辐射能力强的企业,引导企业和合作社、农户的对接,并让这些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园区建设,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在全国均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3.加强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技水平,促进农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相关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绿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广需要相应的人力支撑。首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主动承担起责任,将农业技术人员组织调动起来,分期分批进行前沿和实用性强的理论及技术培训,推广以这些技术骨干带动农业整体技术提升的模式,让农业技术人员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选择一些在当地推广意义大且效益高的项目,做出典型,进行试点观摩,让群众真正能够愿意使用新的技术。其次,在农户的技术培养上,要根据不同地区特色,结合与合作社、农村活动中心等的合作,由专业的技术队伍进行进驻培训,并对目前市场需求、产品要求、设备标准等进行疑难解答,为农业生产的有效性进行必要的技术支持,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根据“送进来、派出去”的模式提供场所让农户可以主动过来接受培训。对于技术人员和农户的教育培训需要在原有的技术培训体系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应用,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模式让农户了解到绿色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法律和政策等。

4.提供财政支持,完善小额贷款,为绿色现代农业提供金融支持。国家要结合各地的特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出台相应的支持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等,在税收、财政投入等方面加强对绿色现代农业的支持。通过这些财政手段,政府要积极引导农业的产业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对在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经营、绿色产品销售等组织和个人给予重点的财政扶持,对于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要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各级政府可以从信贷政策入手,制定一些专项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人及组织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优先贷款等方式加以支持,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完善小额贷款组织的建立,引导其资金投向从事绿色现代农业的组织和农户中。

5.完善法律环境,引导绿色消费,提升社会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国家要根据已有的环境和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绿色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定,以此为准绳,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完善相应的配套细则,各地政府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地方性的法规和条例,树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政府也要积极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通过提高资源税,加强对环境破坏的惩罚等约束盲目推动经济增长的行为,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的意识。各级政府也要充分认识推动绿色现代农业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工作力度,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产业开发和资源利用的关系。另外,政府和企业也要积极引导社会的消费观,并加强自身“绿色+特色”的发展,建立有特色、有品牌的地区产品,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刘云波,陈继慧.绿色食品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8):192.

[2]黄秉杰,刘东斌.绿色农业――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希望[J].农村经济,2002,(4):1-2.

[3]廖森泰.绿色经济理念指导广东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9,(3):52-55.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篇3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协调路径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进而为现代农业构建一个绿色农业新蓝图。

1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1.1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在我国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实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先进农业生产机械的有效利用,使农业生产具备更高的效率,转变过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提供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想使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就必须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在现代化理念基础上大力开展机械化操作,从而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使农业经济得以全面建成并且良好发展。

1.2推动农业综合能力发展

要想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获取更高的农业生产能力,对现代化的农机技术进行大力推广,进而做好农业各种先进技术的传播工作,帮助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充分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了解其规律,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进而使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此外,还需对各种新型的农业技术进行不断拓展以及应用,使过去传统的农业面貌得以改善,进而提高农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帮助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1.3构建绿色农业新蓝图

只有不断转变农业理念,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对绿色农业需求量明显提升,因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对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广泛推广,将自身农业发展观念进行不断转变,从而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农业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农业理念,打造一个完善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未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协调路径

2.1融合发展理念

在未来,农业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便是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基础之上所建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应当与农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契合,紧密结合农机技术推广的理念,充分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以现代农业技术作为实际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对农民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为其讲授各种全新的农业理念,对其分析当前农业发展趋势,进而制定一个完善的农业生产计划。结合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将农业市场化信息进行紧密结合,对新型农机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使生产力得以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使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使农业生产的经济发展格局得以不断改善,进而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2.2拓展农业服务领域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宣传并且推广农机技术,不断扩充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内容,对其技术引领方法、技术引领途径进行不断拓展,进而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具备更为广阔的覆盖面[2]。与此同时,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还需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以及管理优势,与相关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合作,进而改善传统推广模式。此外,还需做好农业发展理念的利用工作,对各种有效的发展信息进行不断提炼,在推广时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促进农机与地方农艺结合,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2.3构建新型推广体系

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农机推广体系,对“互联网+”这一发展理念进行充分利用,通过网络传播农机技术,在网上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培养现代化农业机械以及信息化农业技术人才,扩展农机技术推广渠道,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篇4

关键词:创新;现代农业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关注焦点锁定为“发展现代农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敢于求异,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进行新的尝试;它是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不是简单模仿和再造;在创新过程中,因为不可能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完全把握事物变化的方向和趋势,这就使得创新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以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统领全局,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道路,重点突破,逐步推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规范观念,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用现代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把工业经济在长期发展内中形成的适应社会生产、符合市场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组织形式,导入和应用到农业领域,大力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第一,借鉴工业组织化程度高的理念,推进农业企业化、产业化进程。长期以来,我国分散的自我封闭式的小生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农户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分工协作,生产经营经常处于盲目状态;农户势单力薄,市场渗透力弱,竞争力差,在交易谈判过程中处在弱者的地位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目的的实现。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通过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企业化、产业化进程。

第二,借鉴工业效益至上的理念,强化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改造。农业生产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追求其最大效益,要实现最大效益,首先就是要降低其生产成本。如何减低其生产成本?根本途径就是推进农业的集约经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第三,借鉴工业注重科技创新的理念,加速农业科技进步。要加快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机构的改革,建立面向生产实际、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催生大批农业科研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要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提高农民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大批农民向科技能人、商人、经纪人、企业家转化,培养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四,借鉴工业注重资源配置市场化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既要力求做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也必须解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乡差别大的问题。只有在农村和农业中大力推进市场化,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和城市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真正做到城乡和谐发展。

二、创新政策体制,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又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晴雨表”,迫切需要得到支持与保护。在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问题上,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输血”式的农业政策,给农业生产以各种补贴和优惠贷款,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给予大量的投入,以弥补农业资本积累的不足,提高农业生产率。而我国建国以来,长期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形式,实行“以农补工”的发展战略,农业得到的是弱化的支持,甚至是负保护,从而扩大了农业的弱质性,降低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需要借鉴发达国家保护和支持本国农业的做法,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体系。具体做法是实现“以农补工”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放弃现行的保护价收购制度,采取以“绿箱政策”

主的支持与保护。科学制定好并切实执行好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实施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与此同时,要加大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健全重要农产品的储备调节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三、创新发展道路,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了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伊利集团、蒙牛乳业、双汇集团、鲁花集团等。这些企业以国内外市场为依托,以现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和营销技术体系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大生产,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应通过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扶持,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龙头企业,并不断发展新的龙头企业,使它们在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大力扶持依托园区建设。全国各地相继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农业园区,这些园区大都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而且发展势头很好。大力扶持依托园区建设,促进农工晌企业集聚发展的规模农业发展。各地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资源优势,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建立更多的农业园区,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探索创新农业发展的形式(如种羊大户型、股份合作型、产加销一体化型等),创新农工商企业集聚机制。通过农业园区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是创新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优质麦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棉花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这些基地建设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应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要形成大宗农产品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新技术农产品基地等多层次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农产品生产带的合理空间布局;各地要按照农业部的整体规划,从本区域实际出发,制定本区域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篇5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由此也展开了全面化的农村教育现代化探索。高考制度的恢复为农村青年提供的平等竞争权利,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农村形成了浓厚的向学风气。考上大学,将户口从农村迁到城市,成为国家干部身份,就成为当时农村学生的主要追求。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精神生活与价值取向受到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广大农民缺乏主体意识,就范于丧失自我个性的社会本位角色,于是围绕单一的升学目标,跳出农门、改变农业人口身份———“离农”的泛学历主义教育便成为农村教育唯一的价值取向,它强调“知识本位”,将学生个体生命异化为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工具人,使之不能和谐融入农村生产建设与社会现实之中。这种教育价值观缺乏对农村教育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思考,妨碍了农村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耗费了大量农村资源后,只为城市输送少数精英而已,而“使大量接受完基础教育的农家子弟基本上处于边缘人的状态”[1]。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年代。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双包”制度,明确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党对于农村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同时,农村开始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民面向市场,确立农户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传统农耕文明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农业转变,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城乡个体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商贸服务业的广泛兴起以及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力管理制度改革,促使农民就业观念发生改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使农村三个产业同步发展,此时由于中国社会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消解旧体制、旧观念,市场改革的平等化效益能够比较明显地体现,社会结构和利益开始出现分化,但还没有造成严重的贫富差别,以农民为主的体力劳动者首先参与市场经济并从中获利,伴随着农民收入的大幅度上升,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脑体倒挂”现象[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农村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教育知识本位与教育市场本位并举的两极分化,过去知识可以摆脱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现在金钱也可以拥有一切,农民迅速致富的念头甚至远比获得高学历和社会地位的观念强烈得多,在农村甚至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趋于成熟,同时伴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渐兴起,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与文化水平低的人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上拉开了很大差距,新的社会结构相对定型,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社会阶层的分化造成了一个包括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失业和半失业人群等构成的庞大的弱势阶层和底层社会。此时中国社会改革已经上升到“转型阶段”,“转型是由上层发起,以明确的创造市场经济为目的,通过决定性的立法行动实现”[4]。在实现国家主义的发展目标与追求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教育走上了以教育规模、数量的急剧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国家政策把市场关系强行引入到公共教育领域,教育体制改革被搁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教育产业化”倾向,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加大了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差距。在教育产业化理念指导下,所有的一切都要用投入和产出比例来衡量,高昂的学费让大量农村贫困的家庭感到大山一样的沉重,同时,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不能找到工作。在这样的难题面前导致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

自改革开放至2005年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农村教育的运行,由于无法摆脱对城市行政命令的高度依附,陷入“一时依附于政治、一时依附于经济,今天是政治的奴仆,明天是经济的婢女,忽而政治化,忽而商品化,忽而又产业化”的浪潮中,农村教育只为了模仿城市,只是具有一种对城市的服务性与从属性。教育规律所要求的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人的发展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模糊和忽视了。这种城市本位价值取向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忽略了农村教育自身的现实处境与需求,这种畸形的藕合关系及其低下的运转效率,已使农村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战略的牺牲品。如何重塑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有效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平衡,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20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城乡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把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在教育价值观问题上必须突破个人与社会、农村与城市所构成的二维认识平面的局限,不断修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平衡,实现“农本主义”、“城本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价值的整合,通过教育进而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农民人格范式的现代化,以使我国由人口大国逐渐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这标志着农村教育价值观主体意识的增强,它将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不断走向独立与成熟。

改革开放至2005年,中国农村教育价值观经历了知识本位、经济本位、政治本位几个发展阶段,而每一种教育价值观念都试图以城市为摹本对农村教育进行本质把握,其结果是使农村教育离农村现实社会生活越来越远。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全面进步,笔者认为,当前农村教育应该实现“农本主义”、“城本主义”、“人本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有机整合,以尽量小的代价获得效益的最大化,异质价值取向相互规范、相互制约,在不同的价值维度之间保持着适度的张力。透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价值观念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影响新的“三位一体”农村教育价值观念建构的现实基础、关键所在、具体实效与战略全局的基本因素,由此为当前现代化农村教育观念的建构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p#分页标题#e#

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决定了教育观念变革的内容与作用,它是新的农村教育价值观念建构的现实基础。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价值观念的历史变迁,几乎每一次变革都与农村社会现代化历程息息相关。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对农村教育价值观的变革既提供要求又提供条件,这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因此,要建构新的农村教育价值观必须实现农村经济、政治与教育的整合,创建新教育观存在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政治结构的现代化转化、没有现代经济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事情”[5]。因此,要实现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农村社会发展实践,必须结合农村经济、政治发展实际,根据农村教育和社会的需求进行恰当的教育价值选择,其根本点在于解放与发展农村生产力。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创建以科学发展、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生活规范;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努力创建以平等、民主、法制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政治生活规范,创建新教育价值观存在的社会条件。另外,应该看到,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决定了农村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也是在实践中克服各种矛盾动态发展的,因而应该努力推进农村社会改革实践中矛盾的解决,进而不断推进农村教育价值观念的不断发展。

农民主体需要与认识能力影响教育价值观念变革的实际水平,它是新的农村教育价值观念建构的关键所在。人的观念变革是人的主观世界的变化,只有通过认识主体积极活动才会实现,而认识主体的活动状况则是以他的整体素质,即活动所需要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为依据的,反过来观念的变革又会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中国农民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严重地制约了自身的主体性思维和创造,使得占我国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因主体性的缺失至今仍游离于现代性之外。要重塑农村教育价值观念,必须深入搞好农村的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学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教育改革之路;另一方面应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不断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在此基础上切实抓好农村环境整治,秩序规范等项工作,全力推进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通过实现农民内在素质的有机整合,建构能力本位的现代化农民人格范式,使农民自主地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使农民成为农村真正的主人,成为农村教育的真正主人。

农村教育价值观念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观念系统,本身内部存在着特殊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是农村已有的旧教育观念与新教育观念的关系,因此要处理好破旧与立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既破旧又继承,既立新又不断创新。正确认识当代农村农民价值观念变迁的新特点,把握和处理好新农村社会主导价值理念与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不断缓解现代价值体系与农村传统文化习俗之间的内在冲突,不仅要关注农村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又要适应并超越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教育新观念内部的各种关系,主要是个别形成的教育新观念与教育观念体系之间、自发形成与自觉形成的教育新观念之间、教育新观念稳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个别形成的教育新观念是教育观念体系形成的量的积累,要重视对新形成的教育新观念的鉴别与扶持,同时要把个别教育观念与教育观念系统联系起来,紧紧围绕并确立“教育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这个最核心的教育价值观,观照“三位一体”的农村教育价值观念整体系统的形成;在教育观念结构中,自发的观念属于社会心理的较低层次,但是它具有易于流行的特点,自觉的教育观念属于较高层次,但受理论工作与水平的制约难以流行迅速而广泛。因此,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农村教育实践,在理论高度上分析提炼新的农村教育观念,使之清晰与系统化,用以指导农村教育实践。另外,在农村新教育观念形成中,要不断强化新教育观念,使之日益适应复杂的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这样才能不断克服农民旧有教育观念的侵袭,尽力避免农村教育观念变革中的曲折与反复。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篇6

 

关键词:  宁夏  移民吊庄   后续发展   工业化

 

abstract:  the poor problem has been a big problem of china.ningxia as a region that economy fall behind, was always obstru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the poor problem.for resolving the poor problem, the government of  ningxia created a kind of solving the poor way mold _immigrate" diaozhuang".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is turned out that this way is right and successful.so how to keep it on the development, is a problem that we must consider.this text aims at this problem, pointing out in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should use the industrialization to develop the economy of immigrate" diaozhuang".

 

key words: ningxia  immigrate-diaozhuang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移民工程是一项世界性课题,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移民工程在走过一段曲折之路后,结果都不太理想。但中国的移民工程,虽然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在宁夏,移民工程有政府组织引导,市场调节,自发流动等多种形式,在西部各省区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实行移民“吊庄”,是宁夏区政府解决南部山区贫困问题的一项新创举,利用移民“吊庄”的方式解决南部山区贫困问题,是宁夏区政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国家“三西”扶贫思想方针:“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寻出路”,结合宁夏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而独创的。宁夏移民吊庄,就是在既没有水路可走,又无旱路可行的情况下而另谋的出路。它是把南部山区贫困地方的群众采取政府适度干预、群众完全自愿的形式,有规模地搬迁到平原川区经济、社会和自然等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通过农业开发、工业和商贸发展解决群众的贫困问题。

 

一、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基本情况

  1983年初,宁夏区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在宁夏北部川区永宁、平罗、中宁、中卫四县有条件的荒地上实行吊庄移民。同年3月,首先批准南部山区的泾原县和隆德县分别在川区经济条件较好的永宁县芦草洼和平罗县潮湖建立移民吊庄基地,即目前所建成的芦草洼移民吊庄区和隆湖经济开发区。5月,宁夏区政府又决定固原县(现在的原州区)在银南地区的中宁中卫县交界处的大战场建立移民基地。7月,开始正式勘察设计,与此同时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1986年2月,在总结前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区政府又批准西吉县在中卫县南山台子,彭阳县在中宁县长山头,海原县在陶乐县月湖,盐池县在灵武县狼皮子梁,分别建立移民吊庄区。1990年又批准西吉县在青铜峡玉泉营建立移民吊庄区,海原县在贺兰县南梁农场建立移民吊庄区。1994年,区政府在总结前面移民吊庄成功的经验基础上,有提出在土地资源丰富的红寺堡、兴仁堡等地开发扬黄新灌区13.33万公顷,用于解决100万西海固群众的贫困问题。截止1995年,经过批准建立的县外集中连片吊庄有11处,县外插户吊庄有3处,山区县内吊庄6处,总共有移民吊庄20处。

     1996年,在东西合作对口帮贫的有力推动下,通过江苏、福建两省的帮助,建立了华西村、闽宁村吊庄移民点,福建的石狮市对口帮扶在同心县城关乡又建立了县内的扶贫移民吊庄点“石狮镇”。

     到1998年,通过各种形式建立的移民吊庄区共迁移人口28.3万人,迁移人口的脱贫率达到94%,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脱贫目的。

二、红寺堡开发区的发展综述

(一)目前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红寺堡开发区是宁夏移民吊庄的一个典范,也是宁夏区内一个较大的移民开发区,它是自治区政府贯彻落实“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解决南部山区贫困问题而建设的一个主要的开发区,计划开发土地面积70万亩,搬迁移民20万人,行政区域面积为1774.5平方公里。2002年,开发区辖7乡1镇81个行政村,总人口14.2万人,其中回族人口8.1万人,占总人口的57%,城镇人口1.3万人,占总人口的9.2%。截止2002年,红寺堡开发区国内生产值达1.6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40.39万元,农业总产值5413.4万元,畜牧业总产值70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4.1元,搬迁2年以上的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搬迁3年以上的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300多元。

   通过几年的开发与建设,红寺堡开发区的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截止2003年,生态建设累计投入资金约2200万元,植树造林1.48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多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由开发前的40%提高到70%,林木覆盖率增加到8.6%,开发区现有工业企业和个体生产经营单位213家。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累计建设面积36.76万平方米。

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作为宁夏一个典型的移民吊庄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其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选择用移民“吊庄”这种方式解决南部山区的贫困问题,无可非议,是一项正确的决策。从目前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出开发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良好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团结稳定,移民吊庄区经济正以强有力的发展势态逐步前进。

    我们再来看一下红寺堡开发区在开发建设当中,所确立的发展思路:

(二)红寺堡开发区发展战略的分析思考

    1.红寺堡开发区的发展战略

   红寺堡开发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走的是扶贫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相结合的道路。总体发展战略框架,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其发展的一个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来抓。整体格局是,生态建设用地与粮食、经济作物用地作为形成9:1的比例格局,压缩粮食作物面积,调高优质牧草、中草药及其他节水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使之从4:1调整到1:1的生态格局。

  自治区提出开发区的具体发展思路是: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生态建设的系统化,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和农村社会的城镇化。发展思路的前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是2001年到2005年,主要解决移民温饱问题为主要的工作任务,其所要完成的目标是农民纯收入达到2200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18%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第二阶段从2005年到2010年,主要任务是致富奔小康。

    为此,红寺堡目前的发展主线是沿着“林草起步、畜牧跟进、桑蚕快上、药材突破、加工带动”的道路前进,重点培育六大主导产业,即林产业、畜产业、桑产业、药产业和薯产业。

2.对开发区发展战略的分析思考

     从以上的发展战略思路可以看出,开发区的开发与建设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不论是近期还是长远的发展都是把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作为发展目标与任务。开发区在起步发展阶段坚持以农业发展为主,符合其实际情况,有利于其今后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农业发展强大的基础之上,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后盾来发展其他行业,但是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就农论农,不能把发展的眼光只停留在农的圈子里,要吸收和借鉴工业化的先进理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人当农民、农民贫困、农村落后、农业发展缓慢的局面。所以要实现开发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认为在开发区的后续发展当中,应该树立工业化的理念。实现移民吊庄区的农业产业化,用工业化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因此,本文建议:在宁夏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中要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来实现移民吊庄区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化的动力机制作用,使移民吊庄区的经济发展能够立足长远。

三、工业化的理念

(一)工业化概念的分析

    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但从总体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狭窄的定义,即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另一类概念较为宽泛,即工业化是指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者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者变革)的过程。它的基本特征有:

1.工业化的本质特征是要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化过程,是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变革,同时它又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多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

2.它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包含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包含了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3.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

在宽泛的工业化概念中,不仅包括了工业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了“工业化的农业”的发展。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还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一般情况,这种变化表现为落后的农业部门的改造和先进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本文所说的工业化就是对落后农业部门的改造,即用工业化理念改变落后农业生产部门。

因此,在本文,对工业化可以这样理解,工业化是指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为代表的先进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扩张、富集、推动、演进、渗透并最终改造传统农业等落后生产方式的过程。在移民吊庄区的经济发展中,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其经济,就是在发展吊庄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导入和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指导移民吊庄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村城镇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移民吊庄区的脱贫致富目标。

   对本文工业化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

    1.这里所说的工业化是一个过程,一种发展经济的理念,它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又具有先进性和指导性等一系列特点。实现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阵风的搞形式主义。因此,在移民吊庄的后续发展当中,要结合当地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地理以及农业发展的状况与水平,运用工业化的先进理念来推进农业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2.这里所说的工业化,其本质是农业的工业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与红寺堡移民开发区所确定的长远发展战略两者之间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工业化作为一种先进的发展理念,把它引入到移民开发区农业的发展战略当中,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推进移民吊庄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移民吊庄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再造一个新的贫困区。

(二)先进的工业化理念

  在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中,要注意以下先进的工业化理念,有选择地把一些理念与移民吊庄区实际结合起来,加以利用:

   1.现代市场经济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发展思路应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具有局域优势的主导产业,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在当前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发展要突破传统观念上的小农意识和自给自足的生产观念,要树立科学的、现代的生产耕作理念,农业生产在解决了个人生存的同时,主要是使农业增效,给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

   2.规模经济理念

   在现代工业企业中,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规模下或一定的规模区间,企业生产最有效率,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益,即企业因按一定的生产规模组织生产可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可以看出,现代化的大生产是以专业化的分工为基础的,同时又讲求社会的协作,打造产业链,强调群体化的生存和发展模式,通过战略联盟的手段追求整个行业的发展利润。现代工业这一先进的经营理念,值得我们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当中借鉴和吸纳。

   3.科技创新的理念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经济全球化的当代,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地区经济竞争的重要标志,移民吊庄区目前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各方面还不完善,仍然需要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的成果来推进和完善社会各方面的事业。

   4.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经济的发展与竞争,无论是哪个行业,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引进与竞争。在以发展农业为主的移民吊庄区,目前龙头企业少、项目短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更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利用。要特别注意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能把握农业发展趋势、掌握现代科技经营管理技术的农业实用型人才,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市场经济头脑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三)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是宁夏移民吊庄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移民吊庄区的发展从起步到目前的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是就农论农,思维模式始终停留在“农”字怪圈里,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转变思路,把先进的工业化理念积极引入到农业农村发展当中。   

1.只有积极发挥工业化动力机制,才能更好的促进移民吊庄区全面发展

   移民吊庄区在过去发展当中,工业化的发展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真正的介入到农业发展当中,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开发区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的作用。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农业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动力不足,农业产业化缺乏实质性的物质支撑。这都是由于工业化发展缓慢造成的。另外,工业化在改造传统落后农业方面力度不够大,农业发展当中出现的在机械化耕作、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等方面的问题,都是由于工业化发展不足造成的。因此,只有积极发挥工业化的动力机制,不断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不断提高移民吊庄区的城镇化水平,才能促进移民吊庄区社会全面、稳定的向前发展。

   2.工业化是解决移民吊庄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它是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之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大工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结果,必须对农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创造一种更加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战略选择的突破口对农业进行产业化开发。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看,是机器生产向各个部门渗透的过程。机器大工业是社会化生产力的物质标志。在对农业进行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把工业化的理念逐渐渗透、扩展到农业发展过程当中,对传统农业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红寺堡开发区地理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的服务功能目前仍然不到位,要想使该移民区能够实现其发展目标,让移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用先进的工业化理念指导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推行农业产业化开发机制。培养和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前景良好的龙头企业。从1999年起,已经开始有一些企业加入到红寺堡的发展队伍当中,例如,2001年5月宁港药谷在北京与我区正式签定了参与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宁夏)中药材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宁港药谷公司在3到5年内投资2.5亿元港币,在灵武和红寺堡灌区种植和围栏种植道地中药材以及进行中药材的深加工。

   像这种大企业参与移民开发区经济发展,将有力地促进移民开发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且还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技术创新成果在开发区的扩散与影响,同时还能够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将有效地配置移民开发区的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协作,对促成和培养优势主导产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工业化是解决移民吊庄区“三农”问题的主导因素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发展,工业在不断的升级换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对经济,尤其是对农业、农村经济的贡献比任何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力度都要大。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发展,使得工业化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工业化也就成为了解决我国长期遗留下的“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工业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它还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农业产业化,单从生产工具角度讲,是机器生产向农业、农村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可见,工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解决移民吊庄区“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仍然是在农业、农村的后续发展中逐渐的实现工业化。移民吊庄区的农民收入不高,农村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大都仍然以手工和人力为主,因此在后续发展中,要逐步的全面提高农村机械水平,把以手工为主的小农业逐步转化为机械化的现代生产模式的大农业。而这一过程的实施,只有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工业化是与农业演变关系最为密切的发展过程,他指出,工业化的过程即是“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法国的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也认为“二十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

   新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工业文明、城市文明逐渐代替农业文明的时期,工业化动力机制作用在现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大大推动了新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的产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步伐,而且还反映出了工业化内涵的再分化、再工业化,以及产业链的延伸。总之,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动力。在发展移民吊庄地区经济过程中,要树立工业化的理念,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小康社会。单纯的发展农业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富强,对于某一个地区来说,同样如此,只有充分利用工业化的动力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移民吊庄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如何用工业化理念推进移民吊庄区的后续发展

   宁夏移民吊庄区在后续发展中,要紧密结合工业化理念,在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中,充分借鉴和利用一些先进的工业化生产、经营的理念,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指导思想,推进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更新认识

  从各级领导干部到人民群众,都要解放思想,抛弃过去那种小农意识,树立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意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使我国的农业农村既面临着一定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大的环境下考虑,要抓住机遇,同时又要满怀信心的迎接挑战。工作在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也要努力学习和掌握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自觉应用它解决在实际当中遇到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移民吊庄区的经济发展中,把科技创新与推广实用的科学技术落实到各个生产环节,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产品与新的生产方式的有效结合。另外,还可以考虑在移民吊庄区进一步改革和深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在移民吊庄区的各大农村,尤其是特别偏僻和落后的地方,要加大科技意识的宣传力度,更重要的是要把先进的技术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少农民的耕作成本,增加收入。农业科技的推广,从整体上能够提升移民吊庄区的发展实力,有利于这些地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尤其要把一些特别先进的科技渗透到本地区重点培育的六大主导产业当中,即林产业、草产业、畜产业、桑产业和薯产业,依靠科技,把这六大产业争取做大做强,以此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用组织化理念培育农业市场经济主体

   用组织化理念培育农业市场经济主体就组织化理念培育农业市场经济主体组织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与经营当中,要借鉴先进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生产、组织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的理念,使农业的生产逐步走上现代化、正规化的道路。重点培育一些企业型的农业市场主体,以培养龙头企业为主。在红寺堡开发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地自然、社会条件,选准和培育几大优势主导产业,如沙生中药材种植加工业,桑蚕产业和草地畜牧业。这些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给红寺堡移民区的整个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根据红寺堡的资源优势与特点,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有:

   1.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药加工与销售产业

  红寺堡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在境内分布着一些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材,主要有干草、黄芪、苦豆子和柴胡等。经过有关专家和科学实验研究发现,这些沙生中药材适应性强,产量高,有效成分符合药典要求,具有在红寺堡种植的潜在优势。红寺堡开发区是宁夏百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重点项目实施区域,从2002年到2007年5年内,计划种植以干草、黄芪等为主的沙生中药材5万亩。红寺堡可以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培育龙头企业。

    2.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绿色清真食品产业

   红寺堡地区移民致富离不开养殖业的发展。在当地发展养殖业,具有很多的优势。就饲草料而言,玉米是发展畜牧业很好的饲料,2000年灌区玉米总产量为111.4万公斤;本地每年大约有216万公斤以上的农作物秸杆,经过简单的加工后,这些农作物秸杆也可以作为很好的家蓄饲料。另外再加上本地区的空气环境基本无污染,在市场上完全可以创立清真绿色无污染食品品牌。

   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把吊庄区移民的生产与市场紧密的连接起来,使农民的生产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产品能够销的出去。还有,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科技的形式形成完善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机制和龙头企业。

(四)积极实施人才战略

1.有目的性地引进本地人才

可以考虑与区内各大中专院校签定委培协议,专门培养一批专业能力高、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例如与宁夏大学、西北二民院、宁夏医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实力较雄厚的大中专院校签定协议,专门培养一些专业对口的专业人才,把他们直接派到移民吊庄区各个行业中,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他们在移民吊庄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他们的才能与能力。其实,这也是一种“双赢”的举措,一方面为这些经济落后的移民区引进了人才,增加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解决了当前大中专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进外地人才

要拓宽视野,转变思维,树立“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新观念,积极引进和吸纳区外一些大中专院校的专业人才和一些知名的学者及专家、技术人员等,应用市场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好他们的职称评估、工资、住房等实际生活问题,使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各展所长,努力工作。

3.就地培养各种科技人才

利用当地的学校、团体培训机构、领导干部强化班等各种资源,采取就地培训的形式,提高各条战线上人员以及农业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尤其要对工作在基层的各级农村干部和农业劳动者进行有关科技与文化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总之,要把全方位培养人才作为今后移民吊庄区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来抓,有目的、有计划、有途径、多层次地实行人才战略,适应移民吊庄区经济发展的不断需求。

(五)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宽销售渠道,继续推行农业产业化战略

首先,应用先进的工业化技术成果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对本地区的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争取在移民吊庄区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建立相应的加工基地。

   其次,利用先进的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改变传统观念上的重生产轻流通的意识,积极学习工业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市场以及分析、开拓和占领市场,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加工。

   第三,用现代的高新技术成果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强工业化的动力机制作用,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机械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推进产业与市场集聚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和规划,搞好农副产品的加工与销售,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全面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农业的增长模式由单一的数量型增长转变为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增长模式。

   实行移民吊庄是宁南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战略性举措,它对整个宁夏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目前,移民吊庄区的经济发展比较稳定,成绩喜人,但是在它的后续发展过程中,在继续推行和实施目前所定的战略目标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和利用先进的现代工业化理念,用工业化的先进理念发展移民吊庄区的经济,使移民吊庄区的农业发展由传统的落后生产转变为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加快小康目标的实现,实现移民吊庄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 邓炎辉,张万寿,《2002-2003宁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宁夏人民出版社

2. 米文宝,《宁夏西海固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10

3. 毕世杰,《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

4. 刘志强,《优化红寺堡移民开发区经济结构的思考》,《宁夏经济》,2002.4

    5. 姚建国,《红寺堡发展思路如何走》,    《宁夏日报》,2001.8.28

 6. 黄 伟,《用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发展》, 《闽北日报》

    7. 周志忠,《宁夏成功将山区群众脱贫的最大移民吊庄区整体移交》,  人民网

    8.《走马红寺堡》,宁夏日报综合新闻网,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篇7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制约性因素;建设对策

现代化农业理念的提出是国家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通过现代化途径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水平、经营方式等进行改良,是实现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法。但是受到农民知识水平、各地农业发展态势不均衡等问题的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一、现代化农业概述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在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支撑下完成。与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相比,现代化农业以现代化发展理念为核心,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使用更多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农业经济的管理方法。简单来说,现代化农业更加重视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发展,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经营理念,以此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占据更加领先的水平。

概括而言,在农业由传统形式向现代化形式转变的过程中,从农业的基本理念到生产经验等一系列从内到外的环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传统农业中,农民所使用的农业生产器械比较简单,农业生产的后期处理方式较为单一,与其它领域发生的交集较少。但是现代化农业所涉及的含义更加广泛,从种子的培育、私聊的生产再到各种农林畜牧业的种植和养殖,以及后期的产品销售、推广、运输。现代化农业形成了连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的经济链条。

同时,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化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在进行培育种植与生产的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科技化因素,因此,现代化农业也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各项资源的过渡使用对现在发展造成了较大发展的压力,因此,现代化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在于综合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对农耕技术进行适当的改良,在种植过程中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实现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最突出的差异表现为现代化农业更具有市场性眼光,在发展中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因此现代化农业除了通过生产获得盈利之外,还在充分分析当前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之上通过扩展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文化欣赏等形式扩展现代化农业的盈利途径,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因此概括来说,现代化农业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通过利用科技含量更高的生产器械,尊重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规律的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经济。

二、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点制约性因素。

其一,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由于幅员辽阔,各个省市地区之间的农业发展政策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导致农业的发展一指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比如我国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农业的发展占据着较大的优势。但是在部分西北地区,农业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水旱、病虫灾害比较严重,导致当地的农业收入不高,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进行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困难。

其二,虽然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导致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4hm2,这个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用耕地面积将会进一步减少,这也是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三,现代化农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器,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现代化发展理念,拥有农业产品市场化的战略眼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素质能力普遍偏低。而且农业种植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青年人选择在城市中寻求发展机会,导致农村的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多以传统的农耕经验为指导,农民中只有5%曾进行专业的农业技能培训。这个数量仅为发达国家的1%左右,因此,专业人才的稀缺成为了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现代化农业的实现与发展是我国进入发达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各项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建议,希望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探讨,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首先,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政府部门在农业经济下现代化转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主导性角色。因此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转化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为了提高农民对待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部门一定要坚持贯彻落实土地公有化制度,尊重农民进行合理土地承包使用的权利,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的合法权益。

其次,想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就离不开专业人才与技术的有力支撑。因此国家一定要联合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不断提升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民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在未来阶段内实现“农民”的职业化发展。为此政府部门可以组织专业的农业人员对农民的生产活动进行帮扶,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帮扶小组也可以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农业知识培训,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现代化农业理念,提升对现代化农业理念和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农民的市场化眼光。对于农村人才和劳动力严重流失的现象,国家应该给出更多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为回到农村发展的青年劳动力提供经济补贴等条件。

再次,现代化机械的使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农业器械的大规模施使用可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因此农业器械的推广应该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选择适当的农业生产器械。

最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加快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建设。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及时的了解市场发展的机制以及市场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农业决策,保证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利益。

结语:

综上所述,文中对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可见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仍旧充满坎坷,但是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及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之下,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将会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周攀,王辉,孙大为等.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2012年“农业科技促进年”部分活动[J].辽宁农业科学,2013(06).

[2]李周阳.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意义及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3(08).

3]沙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补贴制度创新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10).

[4]湖南省乡镇企业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3(03).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篇8

[关键词]农民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决定因素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中必经的阶段,“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其主要任务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这些任务的实现,离不开农村的主体――广大农民作用的发挥。农民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经济知识、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关键在于农民现代化的实现。

一、农民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中一直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党中央立足新的发展实践,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其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为新农村建设描绘了未来的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农民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且关键是要实现农民现代化。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增长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的国家”。中国农业现代化包括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的任何一项都离不开现代化的农民,都必须依靠现代化的农民来建设。因此,农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农民现代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在农村,人力资源相当丰富,但素质低下,人力资本含量不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的农民,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提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

农民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其根本就是塑造人的事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重视农民,尊重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农民现代化,意味着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的形成,可以增强其责任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好农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摈弃短期行为,不搞掠夺式经营,把农业生产的增长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农民现代化是新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农民是农村各项建设的主体,因此,农民自身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新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程度。精神文明建设能为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没有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就没有依靠;而后者离开了前者,就毫无目的和意义了。实现农民现代化,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自觉创新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树立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进而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二、当前农民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繁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每年还以递增的速度增长,但是农业总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较低,这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下的劳动成果形成巨大反差。

1.文化水平低下。由于农村基础薄弱、学龄儿童增长快、教育投入不足、农村经济落后和现代教育意识不强等原因,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多,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也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主要因素。

2.农业劳动技能低,科技意识差。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农业技术知识的内容很少,再加上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年限少,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与技能低,耕种、施肥、田间管理大多是靠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经验,以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人种畜耕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产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还有相当部分农民,未摆脱封建意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尤其没有意识到科技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不能主动地吸取现代科技的营养,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据统计,我国目前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技人员仅66人,每467公顷耕地仅有1名专业技术人才,每738名农业劳动力仅有一名专业技术人才。

3.思想观念狭隘落后。广大农村地区地处偏远内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中小学普及率很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落后,自然经济在广大农村地区还较大范围的存在,加之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经济状况、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陈旧,保守求稳、靠天吃饭的思想、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市场意识、竞争观念淡薄。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意识。大多数农民的经济活动局限在家庭血缘关系网内,市场经济观念仍然非常淡漠,小农本位、老守田园的乡土观很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4.经营管理素质较差。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尤其是老少边地区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淡薄,不懂得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接受与反馈市场信息的能力差,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生产经营中的盲目性大,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实现农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还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引导和教育农民,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实现,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离不开生产方式由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先进的生产方式,即实现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物质动力。它影响和制约着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土地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很低,技术水平低,“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的就业比重仍然高达70%”,农民市场竞争力低,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难以提高。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首先要通过加强教育和教化,大力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应用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实现农民生产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农民由生产者变为经营者;创新农业生产的组织体系,改变传统的小农分散经营方式,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服务于农民的各类市场机制,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新型信息意识,树立驾驭市场的信心和勇气。

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离不开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是几千年文化、传统习惯、风俗等传承演变的结果,具有顽强的继承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基础上的。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农民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命”的宿命观和消极无为,安贫乐道、听天由命的劣性心态。这种生活观念,僵化了农民的思想,遮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缺乏向贫困挑战,与命运抗争,改变自己贫穷生活的意识、勇气、行为;封建迷信盛行,社会治安混乱,先进的农村政策被落后的文化所笼罩而发生扭曲,一些消极、愚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仍然大量存在着;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科学观念难以被人们接受。只有通过对农民进行教育性开发、迁移性开发,除了让广大农民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逐渐由从事简单劳动转变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专长的有用人才外,还可以采取改变农民生活环境,改变农民身份的办法,即加快农村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使过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能够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变农民为市民,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从而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和愚昧观念,提高其自身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的高要求。

实现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管理”离不开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没有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千百年来形成的农民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妨碍农民告别贫困、迈向文明、实现现代化的巨大精神障碍。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满足市场需要,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形成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为重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的规划布局,构建一个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补利衔接的社会化的终生教育体系。在改造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独立意识、进取意识,增强民主意识,树立法治纪律观念,追求自主与自强。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篇9

关键词:农业化去农业化化再农业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农业发展历程,则从总体上经历了“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过程。

一、农业历史发展过程

(一)古代传统农业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耕作方式有了转变,铁锹、爬犁这种工具开始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这些“先进”的农业工具催生了农业的第一次革命,使“原始农业”走向了“传统农业”发展的道路,土地产量相比原来有了“质”的飞跃,在漫长的3000年时间内,农业经济发展缓步前行。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二)近代工业化农业

科技的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和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于20世纪初期),以机械化和电动化为主要标志,不仅促进工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这一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到二战时期,近100年历史。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农业的发展策略是逐步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农业工业化的积极方面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但负面影响是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造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三)现代生态化农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生态农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改善传统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生态化,就是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尊重生态自然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从技术特征来看,常规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技术特点一般包括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等。当今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还要注重上述技术特点外,要更加关注到现代技术的新特征:生物化、信息化、安全化、环保化、循环化、标准化等特点。

二、农业发展辩证过程

(一)基本发展过程的辩证启示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世界范围的农业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即传统农业是简单的农业化,对原始社会的农业进行了扬弃,使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代表的农业从原始生产方式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方式,即第一产业――农业。而近代农业,则是以工业化的理念和手段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升级,其积极方面是使粮食产量突飞猛进,不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同时还能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和工业原料。但由于过分依赖科学技术,而对传统的“天人合一”农耕理念进行了扬弃,提出了“向自然进军”理性的狂妄,并尽情地享受着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一次次。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类的每次征服,都将得到自然对人类加倍的惩罚。于是近代工业化农业走向了历史的尽头,建立在生物、信息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现代农业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以生态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的现代扬弃。

(二)再农业化对农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跃升

现代农业从本质上对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进行了辩证的扬弃,并实现农业本质的跃升。生态农业的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特点:(1)综合性。即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多样性。即针对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3)高效性。即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4)持续性。即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现代生态农业在借鉴传统农业优秀思想理念有:(1)天人合一理念;(2)精耕细作思想;(3)有机农业思想;(4)农业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了近代农业的科学思想和工业化手段。但现代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只注重粮食产量的提高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为:(1)粮食产量高和质量好相统一;(2)种植业与林、牧业协调发展,共同发达;(3)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4)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与劳动者的直接参与相结合。

总之,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农业发展历程,则从总体上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即“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过程。其中,工业化阶段是去农业化,即对传统农业的异化,而再农业化,则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扬弃,同时也对工业化(去农业化)进行了扬弃,即继承了传统农业的积极理念和近代农业的正确思想,真正意义地实现天地人现代生态理念的统一。

作者简介]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篇10

   在农业标准化实施背景下,现代农业虽然取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农产品残留的农药和化肥,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又如,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土壤生产能力大大降低,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2]。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人们研发出了很多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即替代农业,并慢慢取代了现代农业。替代农业主要是指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倡生产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现阶段,我国代替农业主要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及天然农业等。代替农业标准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替代农业生产理念有了超前性的突破,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理念。2)代替农业是一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生产模式。3)代替农业不仅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和自发性,同时具有小规模生产发展的局限性。

   2可持续农业发展

   虽然在农业标准化实施下,农业产业结构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是农业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内外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并实施了很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使得农业发展模式开始向着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可持续农业主要是在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及管理前提下,对农业生产技术及体制发展方向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以满足当代人们和后代人们的需求。这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其生产技术上、经济投入上均可被人们所接受。实践研究表明,我国农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提出新的农业发展观念,扩展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并提出高标准的农业发展体系,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体现。因此,必须做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标准化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引导方法,将农业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2)农业标准化利用固化形式,将农产品生产或者销售服务中的新知识及新技术有效的展现出来。3),农业标准化利用进化形式,将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引入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4)农业标准化利用其具有的校正作用,并与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修正,有效减少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负面效应。5)农业标准化利用择优和简化方法,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6)农业标准化利用其自身具有的扩散性功能,使得农业发展新知识及新技术得到广泛性的推广和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