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化时代特征十篇信息化时代特征十篇

信息化时代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1:19

信息化时代特征篇1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普及应用,图书馆的功能正在发生着极其明显的变化,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在向更高的层次转变。图书馆已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更多地表现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并存互补:传统的文献资源逐步电子化,文献信息载体日趋多元化、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更趋个性化、网络化,传统的图书馆正在逐步走向数字化,这正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1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特征

1.1在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图书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图书馆就将走向末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将长期并存、优势互补,这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特征之一。因此,在信息时代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并存互补的时代。

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以传统图书馆为依托的,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依靠它们加以管理和发展的。因为,数字图书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让人们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体,而是一个虚拟的信息空间,一切信息将以数字的形式在网络上高速传递为人们共享、交流。

而传统图书馆历经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纸质文献,其所具有的保存价值、传承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其它载体永远都无可比拟的。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纸质文献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不会消失。当然,传统图书馆逐步电子化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数字图书馆以其所具有的存储量大、传播速度快以及检索快捷等优势在飞速发展。因此,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载体的多元化也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显著特征:文献信息载体将呈现出印刷型文献、电子出版物、虚拟馆藏并存互补的局面。由此必将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又一次大的变革,图书馆将由收藏文献、为读者提供文献利用服务转变为收藏有效信息、为用户的检索需求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及多媒体通讯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为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和文献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个性化也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更为普遍,以前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界存在着图书馆学偏重于文化,情报学偏重于技术现象;甚或普遍认为图书馆学更偏重于文献单元的加工及收藏,而情报学则更偏重于信息单元的加工、分析及筛选。但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交流更为广泛的前提下,图书、情报的一体化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大图书馆学的理念将彻底打破图书馆学的机构化特征,使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实现,计算机终端的普及和网络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使得图书馆的服务也更趋网络化和个性化。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快速便捷的网络化服务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图书馆应通过电子信息终端将图书信息服务送到每个读者需要的地方,网络化将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

随着信息服务网络化的开展,个性化服务也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必然趋势。图书馆将通过建立读者信息数据库,跟踪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分析、研究读者研究或学习的知识方向,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单边式的、被动索取交流方式为主动地向读者提供、推介需求信息。

2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图书馆所具备的特征,决定了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将趋于数字化。

2.1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及馆藏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图书馆购置的非纸质文献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各类性的数据库和其它电子资源在图书馆馆藏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数字化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数字化资源在购置、使用和存储等方面都有异于传统的文献资源,这是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应当加以注意的问题。由于数字化资源逐年上涨的高昂购置费、数字产品之间内容上的重复交叉、数字产品价格上的不规范以及数字资源使用方法的不同,决定了它的购置必须要做充分的读者调查,而传统的文献购置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数字化资源的选购。基于此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工作机制和规范。

2.2同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一样,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建设原则。

2.2.1数字资源的建设必须与符合本馆的馆藏建设原则,因为数字资源只是全馆馆藏建设的一部分;其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购置上应尽可能地收集那些信息含量高而又不需要投入相对较高昂的其它软硬件设备的数字化资源,以便以较少的经费获得最好实际效用;第三,在建设数字化资源时要兼顾数字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和馆藏资源的互补性。数字化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时,应该在资源的多样性上多加考虑,以便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当然,我们在充分考虑数字资源多样化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数字资源与馆藏资源的互补性。在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时,应注意与本馆其它馆藏资源的互补,统筹兼顾传统出版物与电子及网络出版物的采集,达到通过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使图书馆已有信息资源体系更加完善、实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的目的。

广义上的互补性原则还应包括馆际之间在资源共建共享上协作与互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是通过网络对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使不同文献信息收藏机构收藏的资源形成一个网络联合体,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优势,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数字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虽然我们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还处在探索的阶段,但是随着我国数字化产品的日趋成熟以及在产品价格、使用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日趋完善、规范,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将真正实现馆际间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郭盛扬.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之思考.数字图书馆论坛,2005(9)

[2]罗绍伟.数字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数字化图书馆与人力资源建设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信息化时代特征篇2

关键词: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发展趋势

通信指信息的传递,通信包括实物信息的传递及电子信息的传递。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的传递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通信行业成为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现代经济社会中,信息成为经济的主要劳动对象,而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通信技术。因此,信息通信行业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信息通信技术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中,信息通信是现代经济社会产生的一般条件,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研究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与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促进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

1.1信息通信行业的需求特征

首先,人们的信息通信行业需求朝娱乐和商务方向发展。信息通信属于社会生活中比较基础的,低层次需求,而娱乐和商务在社会生活中是层次较高的需求。传统的娱乐性信息通信需求主要包括影视、音乐及游戏中的语音业务。商业性的信息通信需求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信息化解决方案、移动办公、远程教育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础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求,信息通信行业朝着娱乐化和商务化方向发展;其次,信息通信行业的价值逐渐开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信息通信行业积极重视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改进并完善信息传播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移动通信代替了固定电话,网络语言服务发展迅速,信息通信行业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满足人们的娱乐和商务需求上。

1.2信息通信行业的市场特征

首先,信息通信行业市场出现了赢者通吃的特征。在信息通信网络下,通信需求方规模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反馈机制使信息通信领域往往只存在一个赢家。需求方规模经济在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赢者通吃的现象。同时,搜索引擎市场也存在着赢者通吃的现象。赢者通吃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市场的新特征;其次,信息通信市场存在着合作共赢的特征。在当今平面化的世界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无论信息通信行业多强大都需要众多合作伙伴,因此合作供应是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信息通信市场中,电信价值链合作发展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在电信价值链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合作中心逐渐向客户需求转移。另外,信息通信市场合作共赢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

1.3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

首先,信息通信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行业竞争相互介入。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跨行业的盈利模式,电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通信产业的价值链变得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况下,为取得竞争优势,电信行业必然会在市场开发及企业运营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其次,现代信息通信业的微笑曲线受到信息通信行业的高度重视。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初期,电信企业主要追求市场扩大。而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通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技术能力成为通信行业的主要竞争力。电子通信行业的增值环节呈微笑曲线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通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

2.1网络化发展趋势

首先,信息通信网络的ip朝融合化方向发展。随着ip的广泛运用,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合一成为信息通信行业的重要构想。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的发展,三网合一的构想开始逐步实施。网络无处不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愿望,为ip融合化发展能够促进网络融合;其次,信息通信产业的价值链朝网络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通信的发展,价值网络逐步生成,并且竞争不断加剧。价值网络的发展需要遵循互联互通原则、网络外部性原则、非线性增长原则等基本原则。

2.2行业经营发展趋势

首先,合作共赢成为信息通信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下,信息通信行业各方力量连横聚合,产业链条合纵贯通,本地化响应加速,共同促进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增强了信息通信行业的竞争力;其次,混合型盈利模式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心趋势。很多信息通信企业结合传统盈利模式和新型盈利模式,积极创新混合型信息通信盈利模式,以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2.3市场趋势

首先,信息通信市场朝着竞争和垄断交替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通信市场的竞争和垄断被强化,竞争日益激烈,进而催生了行业垄断。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通信市场朝竞争、垄断交替的方向发展;其次,信息通信市场还朝着增值业务方向发展,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小结: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通信行业不仅是社会经济重要的信息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通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新的需求特征、市场特征、发展特征。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新特征要求信息通信行业朝着网络化、行业经营发展、市场等趋势发展。研究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不仅能够促进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信息化时代特征篇3

艺术中的符号化形式语言具有独创性、不可复制性和象征性的形式风格。符号化艺术形式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背离了我们传统认知里的对艺术的定义,它没有构图和比例的要求,它不需要艺术形象让人赏心悦目,不是一味地追求美感,同时也没有遵循传统绘画技巧和审美法则,他们更在意的是如何突破以往的审美法则从而达到,使艺术作品在大众心理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总体来说,符号化美术形式语言的特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独创性

独创性也可以被称作原创、初创等。独创性艺术是艺术家本人独立创作的,非模仿的,是一种带有暂新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是艺术家们独立构思的产物。独创性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精神是一切艺术创作发展的关键前提,符号化形式语言之所以具有独创性就是因为它能够不断追求新的材料、形式和风格,从而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二)不可复制性

不可复制性只艺术家的个人特色与风格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的作品与设计可以被复印被模仿,现代印刷与网络信息可以将这些被复制的图像信息无限的复制传播,这是新媒介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但我们所讨论的是艺术家个人风格的不可复制性,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是是唯一的、神圣的,它们不可以像商品一样被无限的复制。当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形成固定的艺术风格之后,它具有的原创性,使得这种艺术风格成为了创造它的艺术家的个人标签与符号,这时模仿与抄袭是无任何意义的。

(三)强烈的易识别性

符号化艺术语言的带有强烈的易识别的特点。他们带有强烈的、与众不同的个人特色,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简洁有力,让这些艺术作品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轻而易举的抓住观者的注意力,这样的艺术作品形象很容易被人记住。

(四)象征性

艺术作品中符号化艺术形式语言大多带有一定的象征与隐喻,抛开艺术作品外在形象给人的直观感受,艺术家也喜欢为它们赋予一定的内涵。它们可能是艺术家内心世界感情的客观化体现,可能是艺术家个人经历的提炼与写照,也可能反映了社会中某种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和艺术家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批判。这些象征与隐喻使艺术作品不仅仅具有艺术的装饰性,象征与隐喻使这些艺术作品除了观赏性以外,在艺术作品的内涵上更具魅力,更加值得品味?c推敲,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符号化美术形式语言的形成原因

(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它所处的时代的孵化品,毋庸置疑、符号化美术形式语言也是时展的产物。当今社会是网络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广泛普及,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容易、便利,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我们获得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网络带来的是一个信息、文字、图像泛滥化的时代。这样的信息化时代同时催生了符号化美术形式。

图像泛滥的时代人们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获得任何种类的信息,当然人们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艺术的消息,欣赏到许多的“艺术品”。互联网与印刷的等新媒介带来的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和难度,这使得信息可以迅速的被大量复制并快速传播,当人们的严重充斥这相同的信息时,我们是渴望得到新鲜感的。再被过量的信息冲击的环境中,我们接收到的有关艺术的信息也是泛滥的,这时当一种暂新的艺术形象出现时,它与众不同的特征有效的将它与其他的形象区分开来,瞬间抓住我们的眼球。即使我们关注到有些信息,但由于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太过于庞大,部分信息也极有可能被我们遗忘,艺术作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然而如果艺术作品本身的特色很容易识别、容易被人记住,那么这件艺术品便不会轻易被人忘记了,所以艺术强烈的易识别性是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特点之一。独创性、不可复制性、强烈的易识别性以及象征性是符号化美术形式语言最重要的几个特点。时代的发展要求艺术作品追求独特性,而符号化美术形式因其特征容易被人记识,所以,它成为众多艺术类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种类。

(二)崇尚个性化

信息化时代特征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中学图书馆;管理策略;探讨

前言: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学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逐渐显示出其滞后性与陈旧性,信息化程度严重不足,基本上延续着传统的管理方法,即是管理员――借书证――学生这样的模式,导致图书馆的使用性能被削弱,封闭了教师与学生获取文献信息的途径,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1.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的特征

1.1文化特征

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是藏书以供师生借阅,因此文化特征是其基本特征,中学图书馆亦是如此。从小的方面而言,中学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基础功能室之一,在现代信息网络尚未普及的边远地区,图书馆的文化特征更加突出,肩负着向学校师生提供全面的文献资料的责任,体现了高度学术性与专业性。从大的方面而言,中学图书馆作为广义的图书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晶,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圣地,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高度结合的程度,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即便是发达的信息网络也无法代替。

1.2数字特征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图书馆的传统的管理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知识的传播被纸本文献与管理规则所限制,信息化管理方法的发展便成了必然。目前,在信息时代中,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呈现出了明显的数字特征,多媒体管理与磁盘管理取代了书架与标号,网上浏览取代了借书证的形式。随着信息容量井喷式的发展速度,中学图书馆管理的动态化、信息化的等数字特征将更加明显。

2.信息时代中学图书馆管理的现状分析

2.1信息资源的监管力度欠缺

网络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可中学图书馆管理的隐患。在信息时代当中,中学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是基于管理平台而实现的,鉴于网络信道的公用性与开放性,导致病毒攻击、黑客入侵、垃圾邮件等负面问题层出不穷,对中学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制约其发展的空间与可行性。中学图书馆与各层次的图书馆一样,其使用范围都是相对固定的,知识产权的问题不容忽视,而在信息时代当中,部分用户的产权保护意识低下,通过学校的服务器,盗取数据库的资源,损害了学校与资源作者的共同利益。

2.2数据库设置重复

当前,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我国大部分的中学图书管即便是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设计规划与科学的开发方法,中学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普遍都存在着标准难以统一,数据库设置重复的弊端,文献的检索只限于校内的图书馆,在馆外文献检索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各大中学之间的图书馆数据库建设通常都是各行其道,互不联系,联网共享性非常差,数据库设置的重复,导致大量的物力、人力被浪费,禁锢了中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2.3管理模式陈旧

图书馆现代化信息管理在我国起步的时间较晚,信息水平尚浅,这也是大部分衍生问题的根源所在。目前,部分中学图书馆依旧停留在于手工管理的模式,“一对一”的管理形式难以实现真正的“精兵简政”理念,造成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偏低。另外,由于中学图书馆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其内所藏之书的年代相对较长,多为纸质图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纸质图书的市场被电子出版物一再压缩并侵占,部分中学图书馆由于资金的不足或者是管理阶层的不重视,设备较为落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脱轨,导致中学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程度长期难以得到质的提升。

3.信息时代加强中学图书馆管理的策略

3.1各校网络资源的共享

中学图书馆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其根本目的救赎促进馆际间的文献与数据交流,为了实现各校网络资源的共享,需要对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这也是提高中学图书馆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当前,大部分中学图书馆都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在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数字化特色馆藏与网上信息导航等信息手段都得到了理想的应用。在此前提下,各大中学图书馆应当注重网络资源的共享,将本校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平台与外校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对接,以实现资源共享,将中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作用进行最大化。

3.2完善管理机制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保障中学图书馆实现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大中学图书馆都要就自身的管理观念加以转变,拓展与其余学校的协作广度,加深合作的深度,以满足信息社会的协调性与整体性的要求。完善管理机制,关键在于各大中学图书馆对本馆内的文献资源加以整合,合理规划,统筹配置,体现出整体优势,将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体系加以多层次化与多功能化,避免出现数据库重复设置的问题,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检索与共享方面实现高度的统一性与开放性。

3.3加大技术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的不足,中学图书馆的设备便无法更新,技术环节提升更是无从谈起,鉴于此,必须要加大技术资金投入,促进中学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进步。相关的政府部门要通过经济手段于行政数段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对中学图书馆的技术资金投入力度,帮助学校改善硬件设备条件,建设学校内部的通讯网络,促使馆内业务和读者服务两方面的工作向全面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基于经济基础与技术基础的中学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才具有更高的可行性。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学图书馆管理向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方向转变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中学图书馆应当从网络资源的共享、管理机制、技术资金等方面着手,促进信息时代中学图书馆管理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景娟.论信息时代中学图书馆管理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4:213.

[2]胡耀丽.对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管理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4,69:35-37.

信息化时代特征篇5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三、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信息化时代特征篇6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三、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信息化时代特征篇7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三、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信息化时代特征篇8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由于字数限制等因素,其阅读方式除具有新媒体的浅阅读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碎片性,笔者称为瞥阅读。瞥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短时间大略看看。①笔者认为,在微博语境下,瞥阅读就是人们借助微博从其符号中快速获取某种信息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微博瞥阅读方式的产生不仅与微博自身的特征有关,而且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追求内容简短化的阅读心理以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等因素有关。

微博的特征

跟其他新媒体相比,微博具有以下的特征:碎片性、即时性、多媒体融合性等特征。

1.碎片性

所谓碎片性,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常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微博的碎片性,首先体现在字数上。微博信息受140字限制,常常是“三言两语”。其次是微博内容的碎片性。每条微博的内容之间大多数没有内在的联系。再次是微博信息和阅读的碎片性。现在,大部分人在工作和生活的碎片性时空里通过手机阅读和微博信息。

2.即时性

微博强化了即时传播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和手机客户端业务的普及,微博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wap、QQ等即时聊天工具随时随地和阅读信息。

3.多媒体融合性

微博的内容由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构成,相互之间可以切换,具有多媒体融合性。

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解读

微博瞥阅读的产生有两大原因,一是技术因素,即微博自身特征和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二是社会因素,即阅读心理的改变和社会、时空的碎片性。技术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微博独特的阅读方式——瞥阅读。

1.瞥阅读方式产生的技术因素

(1)微博自身特征。如上所述,微博具有碎片性、多媒体融合性等特征。微博简短的文字和碎片性的内容,使人们瞥一眼就能看完。同时,微博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浅显性,人们也无需太长时间去阅读。

(2)手机移动终端的因素。由于手机容量有限性和输入字符不方便性,手机只适合像微博那样的简短内容,这就决定了微博阅读内容的简短性。同时由于手机移动终端具有弥合性、便携性和即时性,使微博用户利用碎片性的时空瞥一眼微博信息成为可能。

2.瞥阅读产生的社会因素

(1)心理因素。经济学家泰勒·考恩说过:“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②因此,现代人在多种工作和生活压力下,更喜欢阅读内容简短而又具视觉冲击的信息。微博的简短文字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正好满足了人们追求速度和娱乐休闲的阅读心理。

(2)社会的碎片性。微博的瞥阅读适应了当前社会碎片性的需求。研究认为,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便处于一个以社会的“碎片性”为基本特征,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漫长转型期。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体性被瓦解,被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性分割。③随着草根和精英等阶层的出现,我国社会也出现了碎片性的特征。碎片性的社会不同阶层都想借助微博表达自己的声音,他们仅仅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需要多少文字,使瞥阅读成为可能。

(3)时空的碎片性。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时空出现碎片性的特征。由于时空的碎片性,微博用户没有完整的时间去阅读需要考虑语法、逻辑的长篇大作,他们更愿意利用碎片性的时空瞥阅读,即快速阅读那些内容简洁,具有视觉冲击性的信息。

微博瞥阅读的特征

微博自身特征、阅读心理的变化以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决定了在微博语境下,瞥阅读方式具有其他新媒体所没有的阅读特征,即快速性和碎片性。

1.快速性

微博内容由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构成。微博简短浅显的文字、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使人们只要瞥一眼就能阅读完其信息,这就决定了微博瞥阅读的快速性。

2.碎片性

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除了快速性外,还有碎片性的特征。如分析上面微博的碎片性特征那样,微博的瞥阅读碎片性体现在阅读微博的文字、图像、时空的碎片性上。

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优缺点和影响

由于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具有快速性和碎片性等特征,瞥阅读具有不同于其他新媒体阅读的优缺点和影响。

1.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优缺点

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优点在于其快速性,能够在短时间阅读大量的微博信息,适合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急欲了解新闻的需求。它满足了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竞争激烈下人们追求快速、新奇、浅显和娱乐休闲的阅读心态。但微博瞥阅读获取的信息存在不完整性、碎片性、浅显性等不足,其海量的具有娱乐化表征的信息往往会“分散受众注意力、为受众提供消遣、减少受众的理性思考”。④它不适合思维逻辑的训练和较深的学术知识学习。同时,由于微博文字的简短和零碎,人们很难获得像传统深阅读那样的阅读审美情趣。

2.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影响

首先,增加了人们阅读微博的兴趣。微博简短的文字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加上可以利用碎片化时空阅读的便捷性,调动了人们阅读的积极性,促进了微博信息的即时传播。

其次,促进了微博叙述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对大多数人来说,微博瞥阅读的内容大多是生活的日常琐事,不需要考虑语法和逻辑,所以微博叙述流于表面、较为肤浅,呈现出娱乐化的特征,甚至出现“口水化”、“涂鸦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要想人们瞥一眼就能迅速了解乃至记住其内容,就要求微博的叙事语言精练、重点突出。同时要注意修辞的多样化,使其内容活泼生动,通俗易懂。为了吸引眼球,博主们创造很多新的修辞方式。

结语

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方式产生的原因在于微博自身的特征,人们追求快速的阅读心理,手机等移动终端普及以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对阅读方式新的要求。瞥阅读的特点在于快速性、碎片性、浅显性。它增加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微博信息的即时传播,同时,它对微博叙事方式的变革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刷馆,2012年版,第996页

②【美】尼古拉斯·卡尔著,刘纯毅译:《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③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年第5期

信息化时代特征篇9

近年来,省局、市局相继推出了大集中核心征管软件、180平台、税收稽查软件、数据管理平台软件等等,税收信息化支撑税收征管的作用日益显现。在税收管理工作中,通过各税收软件可在第一时间掌控单位收入进度、户源管理、税源管理、发票管理、执法考核、异常数据等相关信息,为有的放矢加强税收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但,由于自身对软件各模块功能理解不透、操作不熟等原因,软件的功用还没有得到系统地发掘,造成部分软件资源的闲置,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进一步对软件操作有了较为深入系统地了解,为下一步在单位实施以税收信息化为引领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树立了信心。

结合基层工作实践,下面就如何加强基层税收信息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要更新税收信息化管理理念。正如孔庆俊局长所讲,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就是管理的信息化。对新形势下的税收工作来讲,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管理手段的革新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也就没有管理的现代化。无论税收征管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执法岗位的监督,还是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以及从源头和机制上预防与惩治腐败,都离不开税收信息化手段的支持。这就需要税务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税收信息化管理高度重视,坚持税收信息化管理引领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全新观念,充分利用高科技尤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税收管理提供现代化手段,同时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上有所创新,使之与现代化手段相适应,实现人机的最佳结合,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以较高的税收管理水平促进税收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切实发挥出信息技术对税收的管理、支撑、服务、效率的作用。税收信息化软件不仅是税收管理的现代化工具,同时又是税收管理的进一步拓展。对于基层税收管理者来讲,要依托税收信息化最新成果,实现过程管理与软件应用的深入融合;对于基层税收管理员来讲,实现岗位业务与软件操作比对的有效衔接。

信息化时代特征篇10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采编;素质

中图分类号G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3-0029-02

随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传媒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其及时性强、互动性强、冲击力大、内容容量更丰富等众多优势,迅速成为传媒行业的佼佼者,极大地改变了传媒的发展格局,给传统媒体巨大的冲击,传媒领域正式进入了网络时代的新传媒时代。基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基于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广大新闻采编人员唯有不断加强学习,快速掌握新传媒的特征和规律,才能真正驾驭新的平台为我所用,成为网络时代的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本文从网络时代的传媒本身的特征谈起,就新闻采编人员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探析。

1充分了解并掌握新媒体的特点与属性

在掌握网络时代媒体平台的基本特点与属性,是分析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唯有掌握了网络时代的传媒体特征,才能根据现实的需要针对性地找到提高网络时代新闻采编人员素质的“钥匙”,才能从本质上找到自身亟须修补的短板和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网络时代的传媒平台与传统的媒体传播平台的不同,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及时性更强。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由于受到设备、交通工具、通讯手段、传播方式等限制,很多时候必须亲临现场才能采集到新闻,不能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把信息传播出来,实际上新闻变成了“旧闻”。网络时代借助于互联网技术,通过微博、贴吧等工具,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将信息传播出来,时效性更强。因此,网络时代的新闻采编人员要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

二是互动性更强。传统媒体只是单向传播,不具备双向交流的特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闻采编与传播的呆板。网络媒体时代的传媒机构,都将传统媒介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紧密结合,线上线下密切互动,让新闻变得更加生动,更有生命力。所以,新闻采编人员在网络时代要注重与受众的沟通交流,通过互动,去发现新闻,提取信息,升华新闻的主题和内涵,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让新闻更“接地气”。

三是信息大爆炸,信息来源多元化。广播和电视媒介受到时间限制,纸质传媒受到版面容量限制,只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摘取部分新闻信息进行报道,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过既不充分也不深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进步,不能满足社会受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网络时代的传媒平台采用虚拟技术,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实现了新闻信息采编与传播的全新革命。信息大爆炸是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新闻采编人员要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从信息中筛选有价值、富有生命力、能够正确引导舆论的素材信息进行加工编辑,从而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四是言论更自由,新闻更开放。传统媒体在很多时候受到信息源的干扰和阻挠,不能全面地展示事件的全貌,或者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事件的真正根源。除此之外,还要受到体制内各级管理机构的审查和审核,新闻几乎都是经过过滤的产物,并不是原生态的事实本身。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更加注重听取和吸收“网友”的声音,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找到新闻的价值,在观点的争辩与讨论中找寻事实的本源。

2善于辨别、分析、整理、整合各种信息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多元化,微博、贴吧、社交群等都是重要信息传播工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娱乐、教育、汽车、房产等社会各方面的新闻信息。信息的者只要具备基本的网络工具操作能力,不管其身份、地位、学历、目的、动机等,都可以信息,发表观点与评论,这就造成了信息的鱼目混杂。

新闻采编人员要善于分析这些信息,发现那些信息是有价值的,那些是没有营养的;那些是真实的,那些是虚假的;那些是表面的,那些是本质的……要运用分析、综合、对比、求证等各种方法检验信息的真伪,保持足够的清醒,独立思考,明辨真伪,编辑整合,传播真实、客观、全面、有价值的新闻。

3广泛拓展社交网络渠道,扩大信息来源

网络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信息与信息接收的主体交融。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只不过,新闻采编人员是职业的信息传播者,身份上赋予了职业特征而已。爆出猛料的微博博主、透漏内幕的贴吧吧主、转发新闻的社交群主……这些人都是广义上的新闻采编人,他们知道或者采集了信息,进行了编辑和,完成了信息传播的全过程。所以,受众由单纯的信息接收,变成信息接收与的角色融合,促进了新闻来源的多样化,促进了新闻信息的更快、更真实、更完整的传播。

基于网络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这一特征,新闻采编人员为了获取更广泛的信息,就要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扩大信息来源,为新闻的采编提供稳定的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其一,某一领域的专职采编人员可以重点关注该领域的行业专家的微博、博客、QQ空间等动态,以此来提升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度;其二,善于参加论坛、QQ群、贴吧等组织的各类网友互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三,维护网络社交圈,通过线上互动,线下交流,增进感情,培养信任,让信息来源更可靠;其四,与同行建立广泛的联络,通过信息共享,资料共用等方式,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来源渠道。

4遵纪守法,坚守道德底线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传播的面积更广,短时间集聚的影响力更大,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传播上更应该认真、谨慎、客观、理性、全面、准确。作为一名记者都必须严格地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恪守新闻行业自律,遵守职业道德。网络时代虽然很多信息传播平台是虚拟的,但它对受众,对社会的影响是现实的。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表达情感时,必须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和框架内适合的正确的信息。

记者在新闻信息前,一定要全面的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遵循新闻信息的一般流程,慎重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刻考虑到网络的迅速传播可能会造成的社会影响,这样才能保证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充分、高效、有价值的利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促进事件的积极发展,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也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权衡利弊,取长补短,严格审核,强化监管才能促进网络时代媒体平台的健康长久发展。

综上所述,新闻采编人员要具备应势而变的水平和能力,分析掌握网络时代传媒的特点与属性,充分发挥和利用新传媒的优势,在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采编水平,扩大社交网络,扩大新闻信息来源,通过信息、观点的交流与探讨,以独特的观察新闻视角、崭新的论点观点,让新闻更务实、更接地气、更丰富。网络时代的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知识丰富,了解受众,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