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环保的概念十篇智慧环保的概念十篇

智慧环保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3:08

智慧环保的概念篇1

【关键字】智慧水务市级水管单位建议

自从美国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之后,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大力推进,我国开始着力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党的十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的中国,其中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日程,而水治理又是环境保护项目的中心环节,因此“智慧水务”与“美丽中国”密不可分。市级水管理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智慧水务”总体的发展战略不断需求适应自身业务管理水平发展,提升工作效率的管理系统,为实现水利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智慧水务”的概念

智慧水务的概念提出主要是指借助水智能系统形成的水务管理模式,在常规的水管理模式上融入信息化管理机制系统,对于水务管理中涉及到的自来水、污水和中水等各种水的处理进行数据一体化管理,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用水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智慧水务”理念的指导下,水务集团内部管理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水务集团内部采取数据采集、传输等传感设备在线检测水务系统的运行状况,并且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设施,形成了“水务物联网”。水务集团通过数字化管理将大量的水务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和整合,并且通过网络及时的将信息传递给水务公司,通过各种智能化系统对水系统进行检测,遇到问题能够及时的反馈,对于问题的处理解决都能达到实效性。

二、“智慧水务”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并重视,对于概念的实施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水务集团也跟随时代的发展开展“智慧水务”,这一概念的应用和发展在国内外已经初见成效。例如在美国为了解决葡萄用水高峰期无法满足维持生态环境用水量的问题,iBm公司在加利福利亚的索诺玛地区安装了一套“智慧水务”系统,有效的提高了该地区用水效率。日本公司也利用“智慧水务”系统对污水处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区域内的用水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在国外利用“智慧水务”系统所带来的成效。相应了在我国“智慧水务”的建设也纷纷都到响应,例如广东省深圳市的水务局就建立了信息化的数据中心,该中心通过对其他区域内的水务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并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建立了大数据库,加强了水务的智能化管理。这种信息化管理方式主要用于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污水收集和处理的监测等,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促进了用水效率,实现了水务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开展。

虽然我国在“智慧水务”概念的引领下,对其的建设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呈现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实际水管理单位。而这些问题目前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一些城市在设备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利用率不高;其实就是各区域、城市之间的信息没有形成共享,为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带来不便;再次,我国开展“智慧水务”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最后就是对于设备的后期维护和保养不到位,“智慧水务”开展中的管理人员缺失。

三、完善市级水管理单位“智慧水务”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普及“智慧水务”相关知识

“智慧水务”的大力开展需要一定的群众基础的支持,因此市级水管理单位首先就要大力宣传“智慧水务”相关知识,尤其是针对下属营销公司和服务站等一些基础单位进行相关知识和概念的普及,让他们意识到这一概念发展和运用对今后水务方面的管理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其次就是建立一个由上至下的综合管理体制“市水务局-区县水务局-基层水务服务站”。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将责任明确的划分,实行专人专抓负责制、定期定查水务信息制,充分利用智慧水务中的智能水务系统,构建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管辖范围内的物联网设施

建设智慧水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国内的物联网,而物联网建设中的相关设施包含有水质监测设备、水位监测设备、各级闸门的远程启闭装置等。通过这些设备建o的物联网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水务集团在管理中出现的信息匮乏等问题,同时还能够改善野外工作中因为环境因素而导致设备工作状态不稳定的现象,提供的远程操作技术能够及时提供有关信息,为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性措施和方案。

(三)加强日常管理软件及各项相关业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市级水管理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开发适应自身发展的管理系统,该系统中应该包含的内容有水质监测、远程控制、水位监测、防洪应急调度方案模拟、漏损管理等有关的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系统各板块的操作更好的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以及市级水管理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

(四)公众参与,服务融合

“智慧水务”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大众,因此无论是建设如何的信息平台和系统都要以公众的利益为主,建立有关的公众数据平台和服务平台,发掘公众与水务信息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实践活动中达到公众和水管理部门共赢的局面。

总结:“智慧水务”是创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响应了我党十会议内容,同时也是未来水务发展趋势。在建设和完善我国“智慧水务”有关管理系统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同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把握发展“智慧水务”的良好契机。在建设和完善有关管理系统中充分实现水务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提升市级水管理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智欣,徐嘉祺.智慧水务的思考[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09)

智慧环保的概念篇2

智慧城市是什么

智慧城市由英文‘Smartcity’翻译而来。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2010年,iBm提出智慧城市(smartcity)的概念,认为智慧地球应以智慧城市为区域基础逐渐发展而来。随后,智慧城市的概念传入中国。

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童腾飞看来,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传入到中国后,地方政府及企业都结合了中国特色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与诠释。因此,中国所提出的智慧城市与iBm提出的‘Smartcity’并不能简单的等同,而可以认为是一个相对更为复杂与庞大的概念。网络上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很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概念是:“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教授的观点,智慧城市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即“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龚承亮认为,数字城市是信息化的一个初级阶段,其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系统服务,也让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较为高级的阶段,但其建设需要按部就班的来,而之前十余年的数字城市的建设可以认为在信息基础设施、消费理念、政府管理能力等方面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解读智慧城市,李德仁教授的公式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智慧城市来说,其涵盖的范围更广,仅仅数字城市与物联网、云计算的技术加在一起,不能等同于其整体概念。智慧城市包含了更多城市生态环境、市民生活、产业生产等方面内容,注重的是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管理的更加便利与市民生活的便捷与幸福。

童腾飞认为,虽然不同人、不同角度看待智慧城市会有不同的定义,但其所叙述的本质是相同的,即“从技术层面,智慧城市建设是技术系统的智能化响应与判断,是信息化城市的一个较高层次的发展;从社会意义来讲,其目的是为了让城市主体运行更加高效、方便,让市民生活更加幸福。”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什么

智慧城市的建设之所以这么热,与我国众多区域面临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紧缺与人口众多的管理问题、智慧城市建设可带动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以及相关企业的利益诉求有密切关系。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完整的规划、合理的引导与很多标准的制定,并不是提出概念投入资金建设就能做成。2000年左右,“数字城市”的概念开始在中国热炒,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宣布投入资金打造数字城市。不到十年时间,随着电信运营商与政府合作的“无线城市”概念的推出,很多地方政府又开始宣布打造无线城市,此时数字城市的建设在很多城市有何成果仍不得而知。面对“智慧城市”概念的汹涌来袭,地方政府与企业都需要理性思考,避免盲目过热建设可能带来的投资与产品浪费。

童腾飞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以服务城市管理与市民生活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在建设时有相应标准的细分,有合理运营模式,同时还应有一个产业与企业对接的平台来合理促进智慧城市相关企业。“顶层设计是首要的问题,政府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对相应的产业、企业进行合理引导,才能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盲目投资与浪费问题。物联网传感器、接入手段及电子信息的标准化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国家层面与北京市都在与产业联盟进行协商,以期逐步推进标准化的制定。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只能依托城市管理需要与百姓需求程度来对不同标准的制定排先后次序。对于智慧城市的投资是一个无从估算的大数目,而且其建设将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有合理的运营模式,从政府管理与企业投入利益平衡的角度,通过政府与企业、民众的供需对接来促进企业投资,而不应该仅靠政府资金来推动建设。”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经理于跃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其推进会有很长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结合各地不同的特色有相应的差异。但是政府与企业共同协商的顶层设计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在于跃看来,顶层设计需要有四个标准,即“高、新、远、全”。“高”即意味着政府需要站在高处,通盘考虑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新”即顶层设计不能脱离开新技术与新形势,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考虑与开展;“远”即顶层设计的规划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考虑,要知道五年、十年之后需要什么标准与成果;“全”即顶层设计需要对整体产业、城市建设与管理、市民生活等各方面全面思考。在顶层设计逐渐完善之后,政府应与企业共同协商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工程中资金、技术业务等的落实模式。与此同时,于跃还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政府的事,社会公众也可以受益。“比如家庭中的电器控制。如果进行传统布线,不仅浪费材料,施工麻烦,而且价格贵,是资源与民众财富的双重浪费;如果进行无线化管理,不仅布置轻松,节省空间和资源,而且还更加经济。但是如果民众不了解无线控制家电的概念,相应的建设就无从谈起了。”

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当前建设的首要重点,这成为政府与企业层面的共识。龚承亮认为,标准是顶层设计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标准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技术、工程设计、管理的成熟度息息相关,在实践中会通过试点项目来总结出标准,指导后续的工程建设工作。政府当前还应注重对产业链的打造与概念的推广。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而公司投资进行建设、政府花钱购买业务的模式在龚承亮看来是一种多赢的局面——公司进行长线投入,逐步回收利润;政府不必一次投资过大,可以相对快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而市民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实际的益处。以此模式为基础,逐渐实现不同专业的分工,并进行产业链的打造,将有效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应用还需要进行推广,管理者、建设者与使用者都应该有相应的认知,知道其未来成效与益处。民众的消费与生活意识提升上去,可以更好促进政府与企业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情”龚承亮说道。

北京的标杆作用

无论是数字城市、无线城市还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依托于北京良好的经济态势与完善的政策引导,北京市目前所取得的成果都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龚承亮认为,北京市应该利用这些优势,为其他省市树立一个“榜样”的作用。同时,其他省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不应该是某一地方的“缩减版”,而应该根据地区实际的经济情况与地方特色进行合理发展。

北京十余年来的数字城市建设已有相应的成果,北京市政府管理工作与市民生活的便利程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诸如政府管理所用的“电子政府”系统,住房公积金系统、社保卡系统,市区内的电子社区,以及“首都之窗”门户和公共服务平台,都是使政府与市民得到实惠的应用。

在网络与无线城市建设方面,北京城区已经实现六大区域的免费wifi接入,无线上网非常容易。预计2012年年底,全市范围内将实现20m宽带全覆盖,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超过100万户,新增光纤宽带接入家庭80万户,10m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渗透率超过25%。

由于数字城市与无线城市相对完善的建设,北京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有非常良好的基础。北京市政府层面非常注重对产业的引导与政策的制定。为了实现“智慧北京”规划目标,政府出台的《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了8大行动计划,包括了城市智能运行、市民数字生活、企业网络运营和政府整合服务4项智慧应用行动计划以及信息基础设施提升、智慧共用平台建设、产业与应用对接、创新发展环境4项智慧支撑行动计划。北京市计划通过实施8大行动计划,组织市内各级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共同推进应用、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智慧提升,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跃升。一些相应的建设标准、管理条例、相关法律与评估标准也正在商讨、制定之中。北京市关于智慧城市已有很多实际应用,如药品监管,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采集与可视化数据监控,轨道交通安全视频监控平台,地区动态停车信息等等。

智慧环保的概念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示范校;智慧校园;物联网;云计算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职教育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春天。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员,社会需要大批的技术人才,中职教育发展正当时。

我国中职校园的发展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自然离不开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校园、数字校园、到当下提出的新理念:“智慧校园”(SmartCampus)。特别是在示范校建设发展的阶段,引入“智慧校园”新理念,体现了示范校的示范性,创新性和前瞻性。以下对中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做些分享,希望对其示范校发展有所帮助。

一.智慧校园概念

2008年11月,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智慧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1]。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在“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2]。“智慧校园”建设包括了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师生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3]。“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升华和提升,在一卡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由电脑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化,由网络有线信息化向无线智能化转变。

“智慧校园”建设从前期的理念提出到现实建设也经历了几年的沉淀。走在前列的高校,中职校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校示范校建设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人力、物力、财力、地域环境等因素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此来提高中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地位。

二.智慧校园特征

iBm提出的智慧系统特征是3i:即能够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instrumented),更全面的互联互通(interconnected),更深入的智能化(intelligent)。[4]对“智慧校园”特征,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黄荣怀等[5]认为,智慧校园(SmartCampus)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环境全面感知;(2)网络无缝互通;(3)海量数据支撑;(4)开放学习环境;(5)师生个。结合以上观点,联系自身中职院校的特点,智慧校园特征总结如下。

(一)网络高速互通。之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建立在有线宽带基础的网络基础上,智慧校园建设更进一步的扩大覆盖范围,让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延展,充分发挥无线网络的优势,结合移动智能终端,实现有线和无线的双重覆盖,构建高速无缝覆盖的网络空间。让师生置身于高速互通的网络中,完成无纸化办公,提高教育学习办公的效率。构建好这张网络,智慧校园才有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二)信息终端感知。对环境的反馈与判断,离不开传感器对环境的感知,如何体现出智慧性,对环境感知的识别,不简单的是收集和采样,还要对感知程度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可通过此功能,完善员工考勤,信息传递等与教学服务相关的管理。

(三)大数据平台云构建。在信息化社会的当下,数据的巨大性不可估量。因此基于海量数据存储处理的云平台构建势在必行。

(四)个,开放学习。有高速网络为背景,大数据做支撑,信息感知终端为反馈,提供给广大师生开放的学习环境,提升课堂内外的互动性,让学习处在开放的平台中,学习无处不在。

三.根据特征,量体裁衣

根据智慧校园自身特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需要在智慧校园特征中各个突破,做出特色,达到示范校建设的效果。

(一)智能化网络构建。目前,本校具有先进的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1000m校园网络。加之校企合作移动的CmCC-eDU,实现校园网络无缝覆盖。为高效率的信息化办公提供了前提条件。智慧校园建设更多的是对其网络升级改造,确保网络高速互通,稳定安全。

(二)加强物联感知终端建设。智慧校园的以物物相连为依托,产生物物感知决策效应。通过物联网技术把校园基础设施(教学楼供电,供水,基建建设,教学仪器设备等)与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一卡通,后勤保障等)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物联感知反馈系统。通过各种物联传感技术(气体侦测,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指纹扫描,人脸识别,激光扫描,远程通信控制监控等)与传统的校园管理,数字校园对接,实现人性化智能化的管理。

(三)云计算平台搭建。云计算,构建大数据平台,为全校师生服务,提供更多海量信息。这是数据存储处理的核心,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与兄弟院校共建,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本校也可以依托于中央电大,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丰富的数字资源,为广大师生构建云数据平台,提供优质服务。

(四)发展特色差异化教学服务理念。中职学生在学习自律性上与高校学生存在差距。因此,智慧校园平台中,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与集中管理要有所区别。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应该是全方位、多时段的互动式开放教学方式。此年龄阶段学生具有充分的好奇心,应该发挥这一特点,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个环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智慧校园能够提供更多师生互动平台和方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智慧校园建设更多的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智慧学习,为教师提供智慧教学的一个良好平台。是加强员工,师生,学生家长,学校各个部门沟通合作的桥梁。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值得做的民心工程,需要各方面支持,同时也是一个耗时的长久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改进,摸索出适合自身学校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永民(2010).解读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J].中国信息界,(10):23-29.

[2]郭惠丽,李倩倩,张蕾(2011).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移动服务构建[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9):68-71.

[3]严大虎,陈明选(2011).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6):123-125

智慧环保的概念篇4

随着信息交换、智能传感器、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智慧”概念的兴起,提高旅游行业竞争力、改善旅游产业结构的重点措施是旅游信息化。“智慧地球”的概念是2008年末iBm公司提起的,从此衍生“智慧城市”这个观点,全球开始关注并在各个城市兴起。例如:iBm的智慧地球;无锡、太原、重庆等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北京、厦门、温州等33个智慧旅游城市试点。作为推动智能化城市的创新概念和摸索途径,“智慧城市”把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融合进“数字城市”中,以达到量的积累、质的飞跃,并结合自动识别、物联网、智能手段等方法打造科学持续、实现人与城市的完美融合。国内众多风景区开展智慧景区建设,各有各的方法,造成智慧景区概念与建设内容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智慧旅游的发展。在智慧景区加强标准化建设,总结智慧景区的属性、特性,并规范建设发展的内容,有效的提升服务和管理质量。

一、智慧旅游背景及其标准化现状

我国最早提出“智慧旅游”理念的是江苏省镇江市,随之发展“智慧旅游”项目。在2011年,镇江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建立“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之后,许多省市都提出发展智慧旅游的战略,智慧旅游理念渐渐家喻户晓。截至2013年底,已有北京、厦门、温州等33个城市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以更好的推进智慧旅游在各地的发展。积极发展智慧旅游是响应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措施,是调整旅游行业的结构,适应新形势下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智慧旅游标准体系是在智慧旅游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也可以说是一种由智慧旅游标准组成的系统。智慧旅游标准体系涵盖信息化类标准和旅游类标准。信息技术是智慧旅游的重要环节,包含的标准由GB/t28448-2012《信息系统安全测评规范》、YD/t2437-2012《物联w总体框架与技术要求》等。在旅游专业领域方面,国家旅游局对标准化的发展和研究都非常重视并有一定的成果,在各地都相继出台了有关旅游信息化的一系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例如GB/t26354-2010《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LB/t021-2013《旅游企业信息化服务指南》、DB46/t207-2011《旅游信息采集管理规范》等,这些标准都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指引。尽管如此,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度相对滞后,智慧旅游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进程缓慢,专业性的标准并不多而且运作的模式不够合理化和完善。系统基础化的标准体系建设的缺失、信息交换的滞后、运营管理模式的混乱使发展智慧旅游面临重重障碍,综上所述,建立智慧旅游标准体系是发展智慧旅游不可欠缺的必要环节。

二、智慧旅游标准体系

健全战略性旅游标准体系,合理规划标准化体系布局,有效的提升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行业水平。在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主要是依据各地的管理方针和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执行。所以,两者需要相互配合,并从行政手段和商业形式互为补充。

在2009年出台的《旅游业标准体系表》从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编制,然后根据基础标准、设施标准、服务标准、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5个方面来架起结构,产业结构系统化特点十分突出。而最近出台的国标系列《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中,规范了服务业建立标准体系是从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构成,是组织服务业工作,实现服务业标准化,评价服务良好程度的重要资料。可根据遵这个规则,在通用基础标准的条件下,根据智慧旅游的特征和共性,从保障标准和提供标准这几个具体的领域构建智慧旅游的标准体系。

三、浅谈智慧旅游标准化建设的策略

建造智慧旅游标准化是依托不同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体制、结构、重点领域方面的特点开展标准化工作。

首先应注重国内外智慧旅游标准化建立的运营研究。参考和对比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从而找到发展适合的智慧旅游标准化的现实路径。通过对国外发展深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关注和开拓更具领域特色的智慧旅游产业。

其次是全方位的深入调研并探讨标准制定的必要方向。智慧旅游标准化的建设离不开市场的需求,应时时刻刻关注发展的动向和现状,提出标准制定的方向以及发掘新的建设性领域,带动智慧产业的内需。与此同时,建设智慧旅游还需要借鉴运营和管理的标准,并结合信息技术的标准体系构建更全面、更丰富的标准体系。

智慧环保的概念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 人力资源开发 资源优化配置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该理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政府的积极回应。之后,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和新思维。“全球智慧城市之父”倪会民准确完整全面的定义:各城市依据具体要求、条件和目标等情况,选择使用人类现有思想、科技、模式等所有最优资源,实现城市(含农业)的智慧化,例如安全方便舒适和三化。其准确的英文是SmartCity。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与建设重点

世界银行曾经公布数据:一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发展速度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十二五规划”进行过程中,“调结构、转方式”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认清现状,遵循合理的建设原则,抓住建设重点,才能建设适应时展的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美国“智慧地球”的观点的核心含义是:地球若能更智慧一点,人类就会可以活的更长一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最终希望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化。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不断成熟,智慧城市建设的焦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政府建设上,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从关注公司主导模式到重视市民主导模式、从关注市场价值到重视人文价值,从关注行政部门的经济效益到重视自由民主的政府建设。可见随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加深,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市民的重视程度越发凸显,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也必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时刻遵循的原则。智慧城市是顺应当代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伴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的更替和技能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希望通过知识和技术的运用,以“智慧”引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打造生态环境友好,政府行政高效,市民生活幸福的城市。当今时代,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和人才,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涵盖环境、文化、交通、政府建设等等内容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将知识和人才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

2.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建设过程,其内容涵盖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设之前首先得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明确城市的发展重点,符合城市的发展个性。中国各个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纷纷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文件以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虽然不同的城市各有其特点,但是遵循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原则下,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应该包括:环境建设、知识应用、大数据的运用、智慧交通的构建、城市管理的合理化等方面。

2.1环境的建设。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时代适宜市民居住的理想城市,应该具有秀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国历来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故而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将注意城市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之间的保持和谐的发展程度,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建设重点。其次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希望最大程度的实现城市居民睦邻友好,安居乐业,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应该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最后,网络环境是智慧城市管理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市的信息共享,因为网络环境的建设在智慧城市的工程中十分重要。只有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和谐健康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建设才能持久健康,保持合适的步伐。

2.2大数据的运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设计城市的方方面面。为给不同方面的人提供准确的智能决策和和丰富多彩的智慧服务,就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维克多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如果在进行测算的时候,数据足够的大,那么数据的精度将不再那么重要。而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成为可能。人们不再是仅能通过纸张和人脑进行数据记录和统计的时代了。电脑,互联网的发展给大量数据的储存和计划成为可能。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有效合理的云数据中心是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云数据中心,记录城市内方方面面的数据并进行测算,并对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发生的需要决策的事情以最快速度测算,通过大数据提高信息的精确度,也减少了少量特殊极端的样本对总体检测带来的影响。在倡导信息的智慧城市也给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硬件条件。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应该是其中重要的项目。

2.3知识的应用。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信息和知识就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推动力量。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知识和信息的支撑。不论是环境的建设、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的构建都需要发挥知识的作用。环境的建设需要环保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云数据中心需要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知识的结合,智慧交通也需要交通知识卫星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具有丰富知识的社会科学管理者和高科技技术人员的配合,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知识的有效应用。

二、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

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建设的高级形态,是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城市寻找转型方向,人民寻找生活方式突破口时出现的新概念。智慧城市首先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社会,使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益处,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城市环境系统为人类的生活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条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努力促进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信息时代,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环境,防止重蹈工业社会的覆辙。另外一方面,智慧城市的提出也使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净化变得更为迫切,不论是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网的构建都需要网络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支持,人力资源作为主要建设者,在净化网络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高科技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针对性的开发技术性人力资源、培养人力资源的技术素养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将人员技能的开发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点,有利于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传统的人力资源一般是以劳动者个体为基本点的,注重的是人才的全能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导致人才的浪费和积压,带来培训资源的浪费。

3.人力资源开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任何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仅通过环境的建设,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带来城市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人对技术技能的内化和吸收才能发挥知识技术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人来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来发展,如果不能将科技知识转化为人力资源,那么通过信息化和互联网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知识空谈。智慧城市的建设,使政府部门对智慧基础设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空前加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否发挥应有的效果,关键在于产业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提高人民对智能系统的接受程度,使人民通过智能系统与组织之间建立长久可信的联系,以促进组织决策更为精准的回应居民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组织的决策被曲解,或者人民利益没有很好的表达,将带来人和组织关系的恶性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关注智慧城市中人与组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22卷.

[2]王辉,吴越,章建强,裘加林,温晓岳等.《智慧城市》.[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72页.

[3]allwinkleS,Cruickshankp.CreatingSmarterCities:anoverview[J].JournalofUrbantechnology.2011,18(2):1一16.

[4]Viktormayer-Schonberger.《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m].浙江人民出版社.

[5]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43页.

智慧环保的概念篇6

智慧城市面对的不确定性

为什么要关注不确定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成功激发了智慧城市的构想,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却频频出现难以落地的问题,重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工具都有其适用的边界,信息技术是利用历史的数据与经验的算法来解决未来的问题,它只能适应确定性环境,无法适应不确定性环境。确定性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边界,智慧城市恰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顶层设计必须识别不确定性才能使智慧城市顺利落地。

两种类型的政府业务

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信息技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可行性与政府的业务类型密切相关,政府业务可分为两类:一是以规范化操作为中心的基层服务型业务,主要面对确定性问题;二是以政府决策与管理为中心的政府高层业务,主要处理不确定性问题。

两类业务面对问题的确定性程度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别将会极大地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顶层设计需要选择更有效的业务领域。

信息技术对基层业务的积极贡献

政府基层业务是信息技术最容易发挥作用的领域,发改委、网信办等十部委联合提出“一号、一窗、一网”的要求,面对的正是信息技术最能够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之处。信息技术能否发挥作用依赖于业务规范化程度,政府基层服务的规范性支持了信息化应用取得高效益。

信息技术对高层决策作用不大

政府的重要决策是由领导人制定的,决策本身需要创新思维,决策需要解决的是仅靠数据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数据中能够计算出未来的策略不需要高层决策,只有缺乏数据、没有先例、需要创新的重要场合才需要高层决策。决策者不仅要制定政策还需要承担责任,创新与责任都是计算机系统无法做到的。

城市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智慧城市的产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产业发展不是本地区政府所能控制的,产业是跨地区竞争的,技术是不断更新的。发展态势不仅受到本地区策略的影响还受到外地市场竞争的影响,不确定性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智慧城市对产业发展做精确设计是不可能的,政府能做的主要是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如交通与通信、城市更宜居、提高人才吸引力等。

智慧城市需要面Σ蝗范ㄐ

虽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增加很多重要手段,但是信息技术还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其能力与局限均来自信息技术的机理,信息技术只能解决确定性问题,因此顶层设计必须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问题的分析入手,扬长避短地选择合适的领域与合适的项目,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水平。

运行管理中心与城市大脑

自组织发展的城市没有集中的大脑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抬高了人们对智慧城市的期望,许多人相信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建立城市大脑,使政府的决策走上科学化的道路。建立城市大脑出发点虽然好却不现实,城市的出现有几千年,并不存在什么城市大脑,城市是按自组织模式发展起来的,城市的智慧是分布式存在的,这种智慧模式不是顶层设计可模仿的。

信息技术只能构建智能系统

计算机虽然被称为电脑,但与人脑思维模式有很大不同。人脑可以有两种思维模式,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成为创造性的主要来源。然而电脑只有逻辑思维一种模式,电脑不能创造概念,只能按照逻辑方法处理数据,却不会将数据提升为信息更不会创新(即使人工智能也做不到),信息技术可以建设智能系统,却无法真正模拟人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也设计不出超越逻辑的城市大脑。

大数据技术解决不了创新问题

大数据技术提升了人们认识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信息技术处理问题能力依然存在着先天的局限性,只能应对可预测的变化,该变化规律已经存在于历史数据之中。不确定性意味着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而信息技术无法应对不可预测性,大数据也无法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大数据没有创新能力。

人脑是可以创新的,人脑不仅能理解包含在数据之中的信息,还能理解非数字化的信息,人脑能够从对人性的理解中悟出潜在的需求进行创新并能承担决策风险,这是大数据技术做不到的。

人脑能在数据不完备时决策而电脑不能

靠完整的政府数据和运行管理中心的计算能力就能够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只是一种幻想,实际上政府的数据永远是不可能收集齐全的,很多重要的数据并没有进行采集,很多信息因无法数字化而无法采集,已采集的数据还存在质量问题。政府官员之所以可以在数据不完备环境下决策,是因为人还可以接受其它渠道的信息,包括非数字化的信息,电脑没有这种能力,因而不会在数据不完备时决策。

认识政府数据不完备的现实

历史数据并不能支持创新决策

数据收集永远滞后于实际,不论多及时收集的数据都是历史数据,数据所表达的是过去,而不是现在更不是未来。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历史数据并不总是能预测未来,在发展是连续性的环境下预测未来有可能,但是在发展不连续的环境下,未来是不确定的,数据不能预示未来,分析历史数据并不能对未来提出有用的策略建议,历史数据没有支持创新决策的能力。

不是所有数据都能收集齐全的

政府数据收集并非唾手可得,政府的数据经由各部门收集,集中起来并不容易,数据的更新维护是通过部门系统完成的,数据可以集中,但更新维护渠道却难以集中,很多分析想要的数据政府并没有收集,政府虽然可以发放统计调查表,但数据收集之路艰苦漫长且费用很高,期待政府有足够的数据可支持每项决策分析是不现实的。

一些重要信息是无法数字化的

政府决策分析缺乏数据是普遍现象,不仅是数据未集中上来或是可以调查数据却没有去做,更大的困难是很多重要信息无法数字化,例如国内外形势、重大事件、社会文化、公众士气等,信息不能数字化则无法进入计算机,计算机数据分析系统无法考虑数据之外的信息,这就制约了计算机系统的政策建议能力。

数据的规模受到投资的制约

大稻莘治瞿芄辉谌范ㄐ晕侍獾拇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能用的大数据资源是十分稀缺的。大数据主要来自现成业务的副产品,专门为获取信息而设计大数据收集渠道成本太高而难以执行,即使是常规数据也不是随时就能采集的。数据资源的丰富是靠政府投资堆出来的,政府投资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数据完备是不可能的,决策分析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工作建议

工作重点不是改进高层决策

政府数据不完备与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数据推理思维的局限性,使运行管理中心只适合改进规范性的业务,而不适合优化政府决策,政府决策工作还是要由政府领导层完成。城市运行中心需要依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多数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并不属于政府部门,远离政府保密数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且有助于适应未来政务工作开放的新趋势。

面向政府的基层服务主战场

信息技术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是政府的基层服务业务。规范化的基层业务操作很适合计算机应用却始终未得到足够重视,电子政务一直期望在高层服务上有所作为却未能如愿,如今政府已经认识到基层服务才是政府精细化管理的主战场。因此,将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工作重点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将大有作为。

建设政府部门工作的激励平台

很多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量汇聚部门业务数据向领导层提供,使得领导层了解部门工作细节并能够直接指挥,但上级干预业务细节会降低部门领导的责任心,部门能自行处理的问题也向领导层请示,反而增加了领导的负担。运行管理中心应成为部门工作的激励、汇报、检查系统,让部门发挥作用,使其工作汇报可互相查阅参考并向公众开放,激励各部门努力工作。

创造数据共享新渠道

政府内部的数据资源大都由政府数据资源中心来管理,其业务的重点是建立政府数据资源目录与数据交换平台,服务对象是政府内部,信息共享主要内容也是政府各部门的数据源,而很少考虑外部资源的利用。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业务应当与资源中心不同,重点是提高政府数据利用效率,要更多以外部数据利用为主,积极引进外部数据并推动政府数据开放。运行管理中心可重点推动可视化数据的共享,可视化数据能绕过隐私与保密的障碍易于获取。利用可视化共享平台,政府部门可视化工作汇报可以向公众开放,可以采购企业的可视化数据产品向政府提供,可视化数据共享平台可成为城市数据与信息共享的新渠道。

智能系统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能与智慧是两个层次的概念

聪明是具体的智慧,智慧是长远聪明。聪明指一时一事的高效率,智慧指对长远目标的高效益。智能是具体的自动化应用,智能与聪明是同一层次的概念。而智慧是大量智能应用涌现的新状态,因此智慧是比智能高一个层次的概念。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能用智能层次的思维去构想智慧城市,而要用自组织涌现的新层次去理解智慧城市。

人们只能建设确定性的智能系统

迄今为止的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都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它们建立在数据与程序的基础之上,只能解决确定性问题,对于未知的不可预测的问题无能为力,它们是针对具体环境的自动化工具,可称为智能系统。信息工程理论是设计智能系统的工具,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智能系统创新的繁荣,信息工程学可设计具体智能系统却无法设计智能化繁荣。

国内外智慧城市概念有何不同

国内智慧城市概念要比国外的概念更宽泛,很多人会把自己对智慧的想象注入智慧城市,想象着智慧城市能解决一切问题,而不深探信息技术的局限性,导致很多智慧城市方案大而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浪费的主要原因。

国外的智慧城市目标要小得多也具体得多,因而容易成功,iBm公司的智慧地球主张按领域实现智能化,如水务管理、电力管理、交通管理、医疗管理等,而没有像国内这样动辄做全市范围的大规划,目前的知识与技术并不足以胜任全市规模的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是智能系统繁荣涌现的新生态

从历史视角看,智慧城市应当是一个方向而不是静态的成果,人类今天掌握的技术只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瞬间,今天最得意的技术明天就会过时,城市的智慧化是没有尽头的,没有任何城市能说自己已经是智慧化了,任何静止的概念都是在违背智慧城市的理念。

智慧环保的概念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方向;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218-1

智慧城市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借助互联网、数字网络,以整合、系统的方式,它涉及到城市楼宇的智能化、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企业管理、智能服务等领域来管理城市的综合运行,使城市管理更加的系统化、安全化。智慧城市是将城市中具有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集为一体,使城市各个功能得以相互协调的实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保障,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智慧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民生核心等关注焦点为核心,通过对城市信息数据的实时收集、筛选、存储,构建智能化的城市,犹如智能化的it城市,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的互联,交换共享、协同的关联的应用,为城市的治理与运营提供高效、灵活、稳定的工具。为人们提供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更绿色的生活服务质量。智慧城市对城市的管理更具备智能化、数字化,对人们生活与处理城市的突发事件更快速、可靠。

智慧城市是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城市的管理功能有效的融合,通过对城市的人文地理、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等进行网格化、数字化、智慧化管理,为城市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灵活的管理创新服务模式。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服务化的更高阶段,更加注重“互联互动”的场景特征。智慧城市概念不是“夸大说”也不是“空投兵”,而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上的一次“整合式”的高度概括的创新理论。在当今社会的“四流”中使用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就显得极其重要,更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急迫表现。

对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应注重以下战略重点:

建设具有城市重大发展战屡的平台,它结合城市发展空间、发展前景、发展战屡和功能得定位,科学的谋划、合理布局、功能健全、作用互补、发展协调的平台。智慧城市规划应当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符合地区的综合发展。

1城市发展特色

把城市特色化建设作为目标。智慧城市是以知识经济为中心、以智能服务为辅的城市,是经济城市竞争的生长点。城市特色通常包括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理念。集约、生态、低碳、包容的可持续发展,是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城市管理工作要按照经济环保、城市智慧和民生幸福的要求,围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维护正常的城市秩序、保持良好的市容景观和环境卫生、促进资源节约和集约使用等重要领域,创造性发挥职能作用,重点在完善机制、细化措施、抓好落实上下功夫,推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公共服务,增强就业、医疗、安居、文化等系统开发与建设,做好有病可医、有才可施、有房可居的协调发展。

2与当地的知识经济体系相适应

适应经济政策的创新调整,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企业政策与人才政策的有效整合,智慧城市的建设与人才的知识储量是不可拆分。智慧城市将当地的知识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有效的交互,为信息化企业提高利润点,政策维护创新企业利益,保障知识人才,维护知识产权。

3完善政府公共服务

政府公共服务是以人为本,政府要明确与改革公共服务的重点,将视野转移。确定建设城市智能化的步骤,完善政府服务的不足,创造以知识、以市民为本的综合政府。

维护市民的权益,建设市民维权的呼叫服务中心,拓展服务方式、服务范围,实现智能化、多元化等多种服务方式,并将其相互整合。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权益维护平台、医疗保障服务平台、社会经济协调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4加强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是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呈现的社会形态。因此,要明确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改进的重点。城市的不同,其自身的需求也就不同,通信技术设施的改善以及环保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政策,都是建设智慧城市所重要考虑的问题。

5城市智能服务环境

5.1公共服务的智慧化

提高公共医疗、居民居住、城市文化、就业等服务建设规划。提升城市的管理规范化,智能化。

5.2面向城乡的智慧化建设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涉及农业咨询、政策咨询、农保服务等面向乡村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协助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收集、传递、分析、等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支持、远程教育、农产品销售、医疗保障、社会地位等信息服务。

5.3面向企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提升企业网站的服务意识,加强企业服务平台的功能完善与管理。

5.4安居服务的智慧化

居民安居是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完善安居服务,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服务。充分考虑个人需求、经济状况,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

5.5城市交通的智慧化

建设“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检测、交通流量的跟踪优化等技术,完善安全、城市管理、公路等信息分布信息网络。实施公路交通疏通,确保居民安全出行。

智慧环保的概念篇8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黔东南州;智慧旅游;开发

一、大数据时代与智慧旅游概述

(一)大数据时代概念

大数据也叫做巨量数据,具有四个特征,一是数量巨大,起始计量单位基本为p、e、Z。二是类型众多,包含网络音频、视频、日志、图片等等信息。三是时效性高,能最快速度对数据进行处理。四是数据价值密度偏低,虽然有海量信息,但是要利用机器算法尽快过滤数据价值。所以因大数据有如上特点,近些年来已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

智慧旅游通常被人们叫做智能旅游,是人们利用互联网和携带便捷的上网设备如手机、ipad等,来主动感知旅游资源、经济、活动等信息并将信息出去,让他人能及时看到这些信息,以便自己能合理安排工作和旅游计划,达到对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

(三)大数据时代对智慧旅游的影响

大数据对智慧旅游的感官要求有更高的要求,所谓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旅游就是希望利用大数据能与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结合,全方位体现旅游的产业价值、发展状况和专业水平。以黔东南州为例,在旅游业全面推动智慧旅游的应用,大数据能够为黔东南州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准备,及时地掌握旅客的消费动向,完善黔东南州旅游服务资源的配置。

二、黔东南州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贵州黔西历史文化底蕴浓厚,风景秀美,历史遗迹众多,除了象祠、水西古城等已被开发的景点,还有其他资源有待开发。随着黔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相关部门狠抓旅游供给侧改革,着力增加“魅力花都”对游客的吸引力,全面实施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旅游系统工程,建设智慧旅游云平台,全力打造智慧旅游示范都市和智慧旅游景区等。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以大项目为载体,将旅游企业作为平台,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筹建旅游项目,促使黔西旅游线路成为贵州智慧旅游的精品。

三、黔东南州智慧旅游发展建议

黔东南州智慧旅游的开发要积极整合资源,根据游客种类的不同构建社会数据统合资源平台。智慧旅游的本质就是对传统旅游产业进行结构化调整,同时引导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服务。多层次的旅游服务产业形成的个性化服务将会使游客获取到的快乐成本增长。这样能够使黔东南州在旅游产业上获取到更为广阔的市场。大数据引导企业参与到旅游项目开发中。根据大数据提供的信息搭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保证对黔东南州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整合,突出环境保护的重点。总结起来可以做到几点:

(一)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公共信息平台

目前,贵州省建设的旅游信息平台,虽然规模较大,但是却因为缺乏有效管理和设置,平台信息显得杂乱无章,相互之间联系甚少,诸如黔东南州、东西州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地,甚至对其景点的交通信息介绍都不同。所以建议以贵州省为中心,建立一个旅游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黔东南州在经营好自有的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将链接挂在总网上,保证信息价值,使游客利用有效信息出行顺利。

(二)为智慧旅游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应充分得到政策上的支持,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以市场环境为导向制定政策,必要时可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然后再考虑环境的培育,比如可在交通便利的凯里市作为集中地,为游客提供集资源共享、创新技术、商品汇聚、成果展览于一身的资源整合平台。既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场所,也能最大程度对外展示黔东南州的旅游“大数据”。最后政府应大力培养旅游管理、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等方面的人才,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能为黔东南州的智慧旅游奠定人才基础。

(三)在散客时代,打造全民智慧旅游

顺应散客时代的市场需求,分阶段完成黔东南州的智慧旅游设计。首先是信息收集阶段,争取在这一两年时间内,逐步完善公共旅游信息平台的建设,鼓励当地的大部分企业建立自己的服务平台,并链接到官网,保证黔东南州旅游信息平台可以综合体现智慧旅游的导航、解惑、导购等功能。然后通过对游客进行的问卷调查,了解其需求,为各旅游企业设计推出手机旅游产品信息app,但在根据市场调查建设平台时,要做好对游客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特别是游客的身份证号、姓名、电话等个人隐私信息,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这也是大数据环境下智慧旅游的重点关注内容。做好上述工作后,就可以进入全民共享阶段,加快智慧旅游顺利进入千家万户的脚步,通过与各大宽带运营商合作,推出信息共享平台,让每位用户可以享受智慧旅游。

结语

黔东南州大力开展智慧旅游开发,充分的借鉴大数据的功能,积极开展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在注重旅游产业总体增长质量的同时强化自身的竞争实力,这对于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抢占战略机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旅游开发注重基础产业调整,将大数据与旅游进行有机融合。这样能够使黔东南州地区享受旅游资源信息共享,自会旅游将会使黔东南州掌握先进的旅游发展模式,采用全新的方式进行旅游产品的销售,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体验式服务。

参考文献:

[1]爨露露.大数据时代下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16(04)

[2]李虹.大数据时代西南民族地区智慧旅游路径探析――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05)

[3]刘鹏.电子移动网络与大数据时代下“智慧旅游”发展浅析[J].现代交际,2015(10):31-32.

[4]郑鑫,张晓洁,李海生.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崇左市智慧旅游发展策略分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3(3)

智慧环保的概念篇9

为了扩大赛事的传播,传媒公司也不遗余力,为索契打造了一个多终端数字告示同步宣传平台。冬奥会期间全程播放现场赛况,其他相关商业广告也同时出现在终端屏上。该联网宣传平台的设立,不仅可以让无法前往赛场观看比赛的市民哪怕在户外也能通过大屏幕直击现场,在帮助运动员、志愿者及观众等顺利抵达索契的环节中还充当了路标的作用。

而等到冬奥会结束,这些大大小小的播放终端或用来播放视频广告,或作为智能终端,继续为市民服务。事实上,不惟大型赛事,越来越多的数字告示系统在城市各个领域或职能中扮演起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在交通、公安、医疗、教育、物流、景区、社区等智慧城市的各个应用领域中,数字告示已经不限于广告等信息,而是作为大尺寸的智能终端,开始在智慧城市体系中展现能量。

数字告示与“高大上”的智慧城市扯得上关系吗?

有人大概会质疑:数字告示与“高大上”的智慧城市扯得上关系吗?

诚然,在种种对智慧城市的描述中,无不氤氲着高端气息,但抽丝剥茧,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无非基于如下愿景:通过构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于城市,支撑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并服务市民生活,使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美好。

如此,从服务民生的角度来看,数字告示与智慧城市非但扯得上关系,而且“交情”从智慧城市刚刚孕育之初就已经建立起了。例如地铁站设置的具有自动查询、充值和地图功能的一体机;医院内集预约、查询、叫号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系统;银行的智能查询、缴费、打印终端;图书馆的读者自助式服务终端;购物中心设置的查询和导购系统……都可以接入智慧城市体系中。显然,诸如此类的数字告示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从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而言,这些确实只能算细枝末叶的部分,但也正是这些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保证了智慧城市体系的完善,让智慧城市更“接地气”,也是检验智慧城市达标与否的重要指标。

智慧城市“落地”有多难?

基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愿景,智慧城市绝不仅指城市管理、运营的智慧化,最终还需要体现在公共及社会服务能力上,就这一点,目前的情况还不容乐观。

“‘按一个键叫来出租车’在无锡已经实现”。――新华网2013年12月30日在其新闻《智慧城市概念落地试点城市“智慧”蜕变》中对无锡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点赞”。

智慧环保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图书馆全新模式智慧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12-02

前言:“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是由智能图书馆逐渐演变而成的,在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之前,国外就有很多图书馆在使用智能图书馆的概念。智能图书馆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独具特色,科学整合人、图书资源、空间之间的关联,全面满足读者需求,提升服务水平,进而推动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智慧图书馆的积极意义

智慧图书馆为传统图书馆注射的全新的活力,丰富了服务手段,也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智慧图书馆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持手段,在智能惠民、服务管理以及环境友好等方面着眼,实现传统图书馆的合理转型和科学持续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全新理念,有助于建设更加广阔的信息共享空间,以及充满魅力的公共文化环境。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智慧图书馆更加灵活、高效、便捷、绿色环保,更加的数字惠民、以及深入的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图书馆的全面转型:首先,由数量向内涵质量方向的转型;其次,由硬件的投入向提升读者素质、深化管理模式、以及引入科技技术等方面的转型;再次,由分散独立的图书馆向协调规范的科学发展方向转型;最后,由过于浪费资源成本向安全保障和节约资源方面转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正是上述四点内容,进而实现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二、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特征

1.资源丰富

智慧图书馆主要包含两种存在形式,传统纸质资源和现代数字化资源。纸质资源有书籍、杂志、报纸、刊物等等,而数字资源有电子书籍、电子资料以及多媒体资料等等。两种形式组成的书籍,极大程度的丰富了智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智慧图书馆中,读者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进行网上在线阅读所需信息,例如知网、万方、龙源期刊网以及维普网,都包含大量且种类丰富的书籍资料。在增加传统书籍的基础上,网络资源的采用更加扩充了图书馆的知识储备。

2.读者互动

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是,智慧图书馆更加具有人性化,服务质量更高,能够做到读者之间的互相沟通,通过运用馆内通讯技术,读者可以沟通心得,互换意见;也可以在论坛或者留言板上在线交流,对图书馆的想法意见,或者图书所读心得体会,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此外,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实现对书籍的查找,以避免浪费时间;通过网上订阅可以购买自己所需的图书。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

3.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智慧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智慧图书馆没有闭馆时间,提供了无限延伸的服务,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读书阅读。在未来高科技技术的支持下,智慧图书馆进行虚拟图书馆模式建设,全天开放,就类似笔记本电脑一样,读者能够实现任意时间地点的阅读。而智慧图书馆的网络化,在丰富图书资源的同时,也给予读者更加充足、更加自由的选择。

4.阅读方式多样化

智慧图书馆在书籍阅读的方式也迈出了巨大进步,实现阅读形态的多样化。读者在阅读图书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阅读,阅读模式选择上更加丰富,有形图书和有声图书的全新新颖阅读模式,实现了用眼看书向用耳听书模式的转变。同时,智慧图书馆引进全新的多媒体技术,读者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进行图书阅读,使知识更加生动形象。

5.资源整合

智慧图书馆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能够最大化的节省书籍查找时间。传统的模式中,读者要想查找一本书,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并且不一定能够找到具体书籍,浪费了非常多的不必要时间。在智慧图书馆中,通过在线查找功能,能够直接搜索出图书所在位置,极大的提高了效率,更加方便读者阅读书籍。此外,智慧图书馆科学将所有图书馆网络连接起来,建立一体化平台服务,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

三、建设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措施

1.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

建设智慧图书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例如在购买各项设备或者物联网系统时,由于图书馆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源,因此花费巨大。而在软件设施的建设上,同样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系统的组建,此外在后期的维护费也相当巨大。由此看出资金对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程度。

2.提高智慧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智慧图书馆建设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引用,最重要的是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升优质服务。因此,智慧图书馆必须尊重每一位读者,平等对待,解决所有读者所需。智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加强科研水平的学习,能够为读者主动提供服务。此外,在科学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图书馆,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注重对自我知识体系的完善,关注知识动态信息,吸取新的知识,全面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3.加强宣传推广

智慧图书馆只有拥用了大量的读者,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完善,提升使用效率。图书馆有必要转变传统被动的服务理念,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等多种多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度。特别注重手机图书馆和图书馆网站方面的建设,尽可能的扩大读者范围和服务领域,进而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感知和体验。

4.注重对读者隐私信息的安全保护

智慧图书馆的建馆基础是网络信息共享,大量的用户、资源、设备以及资源互相连接,数量巨大的用户信息和数据信息难免会受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影响。因此,智慧图书馆必须做好用户信息的保障工作,避免资源信息遭到窃取和外漏,这也是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

总结:综上所述,智慧图书馆作为全新的理念,尚在研究和发展初始阶段。智慧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所有信息资源的共享,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提供全新的服务模式,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读者的阅读质量。智能图书馆的研究工作利国利民,为我国图书馆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巧婷.智慧图书馆框架构建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4(09):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