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防治的优点十篇生物防治的优点十篇

生物防治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3:20

生物防治的优点篇1

[关键词]东亚飞蝗综合防治技术浅谈

[中图分类号]S4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9-0081-01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推广,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采用不同技术相结合控制东亚飞蝗的方法。

1生物防治同化学防治结合降低蝗虫虫口密度

通过多年防蝗经验的总结,同代东亚飞蝗的发生往往是高密度区与低密度区相伴;同时由于东亚飞蝗的群聚性,在大面积的发生区内,尤其是农田夹荒地、撂荒地只集中在散乱分布的点、片为害。不同代的东亚飞蝗发生情况有时差异很大,例如本代东亚飞蝗发生面积大、密度高,由于采取大力的防治措施,使本代残蝗数量少,下代蝗虫发生密度和面积就明显降低。这就要求对不同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控制东亚飞蝗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化学防治作为东亚飞蝗大发生时的主要防治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东亚飞蝗虫口密度和数量,而试验和实践表明生物防治只适用于东亚飞蝗发生密度较低、数量较少的发生区。针对东亚飞蝗的发生特点结合以上两种防治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可采取生物防治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降低蝗虫虫口密度。当东亚飞蝗发生密度高、面积大时,采取化学防治方法,以期达到迅速灭杀东亚飞蝗、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的目的;当东亚飞蝗发生密度较低、面积较小时,采取生物防治方法;当东亚飞蝗总体发生程度高,但局部片区发生密度低时,采取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的方法;当东亚飞蝗总体发生程度不高,但局部发生密度较高时,采取化学防治定点清除,大面积生物防治控制虫口数量的方法。两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在保证有效控制东亚飞蝗虫口数量、减少农业损失的同时,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残留、污染等负面影响,保证农业生产的长期安全。

2飞机防治同地面防治结合保证无漏防降低防治成本

飞机防治东亚飞蝗具有:速度快、工效高、防效好、用药少、污染小等特点,但其受气象条件及环境影响较大,致使因飞行条件限制,某些蝗虫发生区无法进行飞机防治,预定飞防区内某些边角漏防,并且小面积发生区,大面积零散发生区不适宜采取飞机防治。而地面防治具有机动性强、组织简便、防治工作受环境影响小等优势。

在多年的东亚飞蝗防治工作中,飞机防治同地面防治相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在东亚飞蝗发生面积大、密度高的地区采取飞机防治,以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加快防治速度,同时组织地面专业队对飞机防治难以达到的边角、漏防区域进行补防,保证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在东亚飞蝗发生分散、密度较低的区域,采用专业队和农民联合进行地面防治,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前提下,防止了资源浪费,同时也节约了防治费用。

3生态控蝗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结合实现对蝗虫的可持续控制

生态控蝗作为可持续控制蝗灾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降低生态控制区内蝗虫密度,保护控制区内的天敌,丰富其种类,增加其数量,还可隔离蝗区,防止蝗虫扩散为害。而且生态控蝗还可与产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减轻蝗害、提高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但在当前东亚飞蝗发生情况和现实条件下,生态控制必须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结合才能达到标本兼治和中长期持续控制蝗灾的目标。

生物防治的优点篇2

【关键词】设施栽植;瓜果蔬菜;虫害防治处理

【中图分类号】F306.3【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100-01

一、设施瓜果蔬菜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一般情况下,设施种植栽培的瓜果蔬菜最容易发生及危害的害虫有20余种,其中蔬菜类容易发生的小型害虫有:烟粉虱、红蜘蛛、蚜虫等;地下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韭蛆、蝼蛄等。这些害虫均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繁殖非常快且发生的世代很多。

春季及冬季害虫会在保护的设施内继续繁殖与生长发育,这样会导致发生期的提早和世代的增多,很多害虫会在保护的设施内发生周年害虫的危害。

(二)害虫的寄生作物多。

害虫大多数为杂食性的害虫,寄生的农作物非常广泛且具有极高的适应能力。例如红蛛蛛、烟粉虱等都是可以危害到绝大部分的瓜果蔬菜。

(三)防治的难度高且部分害虫具有一定的抗药性。

由于各种害虫的混合生长,而导致在防治时期内的药物使用上增加了难度。而且现在在农作物的生产上过多的依赖化学药品,这种用药的频繁及药量的增加都会使害虫的抗药性明显提高,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二、制订害虫治理防治措施的依据

首先,制订害虫治理防治措施必须建立在以优化农作物的生态环境着手,要以农作物做为一个整体的核心,在安全的前提下制订高效、优质的生产目标。以此为前提再对所产生的害虫的危害性进行研究,实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害虫防治处理措施。

这种防治需要的是加强生物防治处理,首先优先考虑使用生物源的农药,然后再以毒性低、效率高、残留少、没有公害的农药作为一种辅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量降低农药的使用。从整体上建立一个具有立体的无公害防治措施。

三、立体的无公害防治措施的方法与使用

(一)针对设施种植栽培的地面防治措施。

(1)选用优质的农作物品种的种子。在选用农作物的种子时,应该选用优质的品种,需要农作物的种子具有较强的生长及适应能力。

(2)采用科学的设施种植栽培法。采用高垄的全膜进行覆盖种植,并且进行合理的科学施肥,这样做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改善农作物的生产生长环境,保证农作物在透光好、通风强的环境下生长,进行合理地密植种植;及时对农作物进行枝叶的疏理、及时去除病叶、坏叶、老叶等,经常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清理,采用科学的手段,损坏害虫的生活环境。

(3)科学合理的用药:①必须严禁使用毒性高、残留高的化学农药。应该大力推广使用生物源类的农药,例如辣椒碱、苦参碱等与一些效率高但是毒性低、没有公害的农药一起结合使用。②对药物的实施方法同样需要改进。由于雾喷法会增加设施内部的湿度,给害虫的生长带来良好的发育环境,所以要尽量采用粉尘法或烟雾法来进行施药。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对一些使用雾喷法不易杀害的害虫起到良好的效果,还能降低人们的劳动量,减少劳动强度。

(4)充分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对农作物的自然保护。

(二)针对设施种植栽培的空间防治措施。

(1)充分利用科学的手段来防治害虫:可以恰当地使用挡阳网、塑料大棚、防虫网等具有科学性的设施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有效地阻断害虫的传播途径。

(2)充分利用害虫的各种趋势性进行防治害虫的管理。例如利用蓝板可有效的诱杀棕榈蓟马;对蚜虫、烟粉虱等可使用在每个标准的大棚内设立长25cm宽5cm左右的黄板,可以达到防治这些害虫的目的。

(三)针对设施种植栽培的地下防治措施。

(1)面对一些地下的害虫或在地下生产发育的幼虫,可以采取水淹、太阳热能等方法进行杀灭。例如利用在夏季农闲的时间段内,灌入适量的水后再将棚室密闭七天以上,这时的棚内温度最高可达到60℃左右,而大多数害虫都会在这样的条件下被杀灭。

(2)对农作物的生产环境进行及时的翻耕也可以达到杀灭多种类的地下害虫的效果。

(3)使用草木灰进行地下害虫的防治。将草木灰适量放于瓜果蔬菜的根部或周围即可。这种方法对防治韭菜、葱蒜等地下害虫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设施种植栽培的瓜果蔬菜虫害防治的方法有很多,但都是必须建立在对农作物无伤害,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进行害虫的有效治理。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的优点篇3

关键词大实蝇;防治技术;创新;应用效果;湖北宜都

中图分类号S436.6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3-0179-02

宜都市处于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2014年柑橘种植面积2.11万hm2,年产量62.4万t,是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实蝇传入,2008年广元蛆柑事件暴发后,大实蝇急剧蔓延,危害加重。2010年宜都市发生面积达到3456.28hm2,危害造成的落果率平均35.63%,严重橘园达85%以上,基本绝收,部分地区农民开始放弃柑橘,改种其他作物,宜都市柑橘产业面临巨大威胁。

自2005年开始,在长江大学农学院的协助下,宜都市开展了大实蝇发生及为害规律的观测、大实蝇防治药剂的筛选、试验、示范、总体防治方案的优化研究。通过上述研究、试验、示范工作,大实蝇防治方案得到优化,按照优化后的方案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大幅提高,通过2011年全市范围的统一联防示范,效果达到90%以上,验证了防治方案的实用效果,为控制大实蝇的蔓延和为害提供了技术手段。宜都市人民政府从2011―2013年组织了全市统一联防,效果优异,基本控制了大实蝇为害。

1大实蝇观测研究及方案优化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宜都市按照传统的“摘(摘未熟先黄果)、捡(捡落地虫果)、改(统一高接改种,中断食物,继而中断世育)、诱(产卵期利用趋化性诱杀)、杀(羽化前地面撒毒土等杀蛹和羽化成虫)”等防治措施,进行了多年的防治,但是由于对大实蝇发生、为害规律摸不清,防治重点措施不明确,效果一直不理想,未能有效控制大实蝇蔓延为害。为此,宜都市在长江大学农学院的配合下,自2005年组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1开展大实蝇发生规律研究

对大实蝇全生育期各虫态的发生时期、活动规律、产卵特性、为害特性进行了多年系统观测研究,填补了许多空白,特别是成虫羽化时间、回园及产卵时间进行了观测,设置田间羽化观测池和田间成虫观测点,并进行室内饲养研究、室外释放及雷达跟踪观测,摸清了大实蝇发生、为害规律,为防治方案的优化奠定了基础[1-2]。

1.2进行各种防治措施的效果田间对比试验

针对地面封杀、挂钵诱杀、点喷诱杀、蛆果处理的效果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测定了防治效果,在试验的基础上,确定大实蝇防治关键措施为点喷诱杀和蛆果处理2项,淘汰了地面封杀和挂钵诱杀。

1.3调整大实蝇成虫诱杀时间及诱杀次数

通过系统观测,发现宜都市大实蝇成虫回园始盛期为6月初,通过不同时期诱杀试验,证明成虫回园期施药诱杀效果显著高于羽化期,在国内首次将成虫诱杀时间从羽化期调整至成虫回园期,并根据宜都市的情况确定海拔200m以下地区第1次点喷时间为6月8日左右,200m以上地区为6月13日前后。点喷药剂次数为4~5次,间隔期为7d。实践证明,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1.4优化施药方式

将诱杀施药方式进行改进,确定了“点喷”施药方式。即橘园点喷150~225株/hm2,每株点喷0.5~1.0m2,提高了施药工效,便于专班统一防治[3-4]。

1.5改进大实蝇诱剂配方,筛选了配套杀虫剂

筛选定型的大实蝇食物诱剂(桔丰)及配套杀虫剂丁硫克百威组合,叶面点喷后表现出见效快、防效高、使用方便的特点,2007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9月获得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0710053497.3)。2009年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2008年湖北省全省示范推广,2009年纳入湖北省农业主推技术。

1.6确定成虫诱杀由专班统一施药,确保防治效果

由专班人员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方法进行施药,确保防治效果,并对施药树进行标记,便于检查施药质量[5-6]。

2宜都市的联防情况

2011―2014年,宜都市政府组织对全市大实蝇发生区进行了联防,效果极为理想,通过4年的防治,全市大实蝇发生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区为害率降低到0.31%以下,有效保护了柑橘产业。具体措施如下。

2.1联防范围

涉及全市10个乡镇(办)96个村570个组。2011―2014年联防面积分别为2561.09、3456.28、3794.89、3608.60hm2。

2.2技术措施

2.2.1诱杀成虫。成虫返园期,各地分别按照市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的时间,组织专班人员开展第1次喷药(2011―2014年均在6月8日前后),之后每7d喷第2次,共喷4次。施药方法:用桔丰牌大实蝇食物诱剂1瓶(1000mL)+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mL对水6~8kg,点喷于已挂果柑桔树高1.5~1.8m的叶背面,喷150~225个点/hm2,每点喷0.5m2即可,每瓶诱剂可点喷2666.68~3333.35m2橘园,靠山林边的田块要多布点。喷药后不到24h下大雨的及时补喷。

2.2.2捡拾销毁虫果。9月中旬至11月下旬,组织发动柑农2~3d进行1次摘除未熟先黄的虫果,每天捡拾落地果,集中后按规范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建废弃果处理池或装入塑料袋扎口闷杀。

3防治效果调查

为了准确地调查大实蝇防治效果,客观公正地调查及评价防治方案的科学性,2011年、2014年宜都市人民政府请长江大学农学院作为独立第三方对全市大实蝇防治效果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涉及宜都市10乡镇20个村40个橘园,调查范围覆盖了柑橘大实蝇在宜都市的主要发生区域。调查对象田由农业局先期确定,但本调查组在实地调查时认同抽查橘园的代表性。田间调查严格按单对角线5点取样方式进行,每园取样10株柑橘树700个以上橘果,并且仅调查本地区最易受害的早熟温州蜜柑果实。当一橘园调查结束时,记录调查果数和蛆果数,统计柑橘大实蝇危害率。

调查结果表明,2011年各乡镇大实蝇平均为害率(产卵果比例)在0~0.91%之间,远低于2010年发生区35.63%的为害率;2014年调查,10个乡镇(处)有7个乡镇平均为害率低于0.1%,2个乡镇为0.1%~0.2%,1个乡镇为0.89%,全市平均为害率低于0.1%。

4参考文献

[1]赵强,罗其宏,胥道桂,等.大实蝇食物诱剂研制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2008,37(2):23-24.

[2]兰杰,李传仁,成宝荣,等.大实蝇食物诱剂对柑桔大实蝇的诱杀能力测试[J].中国南方果树,2009,38(3):51.

[3]曹诗红,朱祚亮,蔡世凤,等.宜都市柑桔大实蝇绿色防控模式[J].湖北植保,2014(4):30-32.

[4]朱祚亮,曹诗红,高玉华,等.柑桔大实蝇食物诱剂防治防治效果[J].湖北植保,2011(2):25-26.

生物防治的优点篇4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4-0005-03

1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

什么是绿色防控:绿色防控是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技术性概念,它是综合考虑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等措施的综合防控技术,其目的是在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同时,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严重的病虫草害形势需要实行绿色防控:我国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常见农作物有害生物有1000多种,其中可造成严重危害的近100种(其中有53种属全球100种最具危害性的有害生物)。全国每年病虫害年发生面积超过60亿hm2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机械化、秸秆还田、免耕栽培、保护地栽培等)变化等引起病虫发生频次、种类、程度等变化,病虫草害总体加重,并已成为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药的使用现状要求实行绿色防控: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仍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据统计,全国每年有100多万t农药制剂被喷洒到田间,单位面积化学农药平均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2.5~5倍,但我国农药利用率低,总体平均只有30%左右,比国外低10%~20%。使用化学农药,在控制病虫、挽回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3R”等问题。在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肥、水、土、气、药、毒(如小麦赤霉病等引起的毒素等)”等诸多因素中,农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因子,每年都有因农药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因此,迫切需要推广绿色防控措施,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实施绿色防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也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正在朝着市场化、互联网化、全球化、环保化、工业化、民本化等方向发展。同时,社会需求、社会关注等目标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国家需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追求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市民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求吃得健康,而农民则追求更高的种植效益,这些变化都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适应上述变化,则必须实行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

总之,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的有效途径,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同时确保“四个安全”的关键手段,是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2绿色防控的技术概述

2.1常见绿色防控技术目前我国主推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检疫防控、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技术措施。

检疫防控是由专门机构根据国家法令,按严格的程序和方法所采取的各种检疫及其他措施,主要是控制危险性病虫草害的输入、传出和传播,也包括严格封锁和就地消灭新发现或新传入的检疫性病、虫、草等有害生物。

农业防控主要是利用栽培管理技术,在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杂草繁衍的条件,或者直接杀死病虫草害,减少基数,从而避免病虫草害的发生或减轻为害。农业防控包括利用抗性良种、中耕划锄、清洁田园、肥水管理等健身栽培措施,也包括轮作、间作套种、覆盖(地膜、秸秆等)、生态调控等措施。农业防控绝大多数为预防性的措施,常和生产过程结合紧密,安全性好、效果持久,但同时也常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强,某些措施(如中耕划锄等)费工费时,效果来得慢、病虫大发生时不能应急等缺点。农业措施的两面性决定我们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栽培抗性品种是防控病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抗性和品质、产量等常常不能具佳,且每个品种的抗性谱有限、抗性基因也有突变或被克服的可能,因此需因地制宜选择使用。

理化防控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物学习性,利用简单工具或光、温、水、电、波等各种物理因素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如利用温度的高温闷棚、温烫浸种等,利用光的晒种、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银膜避蚜等,利用物理阻隔的果实套袋、防虫网等,利用放射能照射导致害虫不育的辅照杀虫等,也包括最原始的徒手捕杀或清除和使用简单工具诱杀、设障碍等,此外,还包括利用害虫趋性的性诱剂诱杀、食饵诱杀等(也有人将性诱剂诱杀等归为生物防治、将食饵诱杀归为化学防治)。理化防控突出的优点是安全性高,但某些措施成本较高或费工时,或者效率相对较低、防控不彻底。

生物防控主要是利用自然界生物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主要包括利用微生物、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等有益生物和生物农药等防治有害生物。微生物防治主要是应用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等)、细菌(如芽孢杆菌等)、病毒(如核多角体病毒等)、放线菌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的活体或代谢产物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如常见的以菌治菌、以菌治虫等;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是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寄生在害虫各虫态的体内或体表,以害虫的体液或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捕食性天敌防治主要是利用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如青蛙、鸟类、黄鼬、蛇等)或捕食性节肢动物(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螨类等)捕食害虫的害虫或鼠类;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如信息素、生长素等)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这类制剂具有杀菌、或杀虫、或除草等农药作用,但均是来自天然、而非化学合成的物质或生命体,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有人将转基因生物亦归为生物农药)。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等安全,不杀伤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留和污染,不易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和形成抗性,控制作用时间长。但生物防治一般效果来得慢,且受气候等条件影响很大。

化学防控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绿色防控强调尽可能使用非化学防控措施,但并未排除使用化学农药,强调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环保的农药。要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必须对病虫草害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测报,做到对症下药、合理混用,同时要注意施药方法,选择最佳的施用时间、剂量、器械与方式,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和最多使用次数等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统防统治。

2.2绿色防控应坚持的原则绿色防控应坚持“安全性、可操作性、农药替代性、经济有效性、可持续控害”等原则,要优先选择非化学防治措施,且技术流程简单、先进实用、投入与产出协调,要保证所采用的技术措施不会导致农残超标、水源等环境污染、人畜禽鱼鸟蚕等非靶标生物不中毒等,并能很好地保持生态调控能力,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2.3绿色防控的发展进程绿色防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其中初级阶段是有限的绿色防控,主要是针对作物的某一种或少数几种病虫害所采取的局部性或阶段性的绿色防控措施;中级阶段是全程绿色防控,主要是针对一种作物生长全过程所采取的系统性绿色防控措施;而高级阶段是区域性绿色防控,主要是针对某个特定生态区域各种作物上所采取的协同性和系统性的绿色防控措施。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优质农产品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优质不能优价)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受市场左右,一项技术、一个产品能否推开,最终由市场决定,而盈利水平常决定社会及资本的参与热情。目前,病虫绿色防控在全社会的认知度不高,绿色防控的品牌知名度还较低,利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产品与未利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产品相比未形成相应的价格优势,优质不能优价,盈利水平不高,致使生产者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内生动力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的意愿不强。

3.2实用性强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不多,相关技术储备不足一方面,目前适用性强、操作简单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不多,一些绿色防控技术本身存在缺陷或操作程序复杂、使用难度大,导致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单一,集成度不高、系统性不强,很难在生产实际中很好地应用。另一方面,目前的绿色防控多集中在“示范区”,而多数示范区又表现为堆砌各种“绿色防控”技术,出现“绿色防控是个筐,什么技术都往里面装”的现象,未能很好地进行有机组装配套。

3.3农民参与积极性仍不高,应用规模不大目前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大部分还是以农业部门为主体的示范展示,普遍表现为规模较小、投入不足、投入渠道较为单一,加之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谱窄、速效性远不如化学农药,使用成本过高、或技术较为复杂,优质不能优价,产投比低,导致绿色防控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再加上农民已有的防控措施和防控习惯难以改变,他们或不愿接受新的防控方式,或不愿承担使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导致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主体积极性不高。同时,经济效益不好,又制约着绿色防控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4几点建议

4.1通过市场优质优价,引导生产者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政府应利用消费者对绿色、无公害等优质农产品的追求,加大对病虫绿色防控的宣传,提高绿色防控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广大消费者了解、选择绿色防控产品。企业应落实政府的有关要求,在政府的支持、引导、扶持下,实行市场运作,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把绿色防控与市场有效地对接起来,在落实病虫绿色防控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利润目标,实现合理盈利,进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4.2通过“政产学研推”结合,加大研发投入针对当前适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不多、技g集成水平不高的问题,应切实加强“政产学研推”结合,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鼓励自主创新,集中力量围绕农业生态调控技术、生物农药、物理控害技术、理化诱控技术和绿色环保农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已有绿色防控技术应进行优化集成与规范化推广,尽快形成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建立单一作物或区域性病虫的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或标准,以供生产推广应用。

生物防治的优点篇5

论文摘要介绍了森林病虫害的概念,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方式进行对比,说明选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优点,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生物防治的优点篇6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生物防治的优点篇7

一、突出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一是在平原农区实施高标准农田林网绿化工程,提高农田防护功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使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落实和兑现补偿政策,加大造林地管理、管护投入,建立健全管护队伍,调整结构和开发特色产业,解决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三是认真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视集体林的管护,通过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进一步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林资源。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开发新产业,妥善安置富余职工,维护林区稳定。四是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巩固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好各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五是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湿地保护、恢复等措施,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六是实施村庄绿化和坡塬丘陵困难地区林业富民工程,积极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二、加快建设高效林业产业,实现兴林富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一定要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把发展林业和林农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加大对现有森林旅游景观的整合,形成森林旅游文化特色,不断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增加经济收入,逐步发展壮大森林旅游业。二是实施种苗工程,发展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对已建成的现有苗圃,积极引导,通过机制创新和改革,使其成为面向市场、规范有序、集约经营、富有活力的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基地,带动种苗生产、销售产业发展,建设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种苗花卉市场,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三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管理及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创名优绿色品牌产品,提高商品附加值。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综合利用率,增加林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减轻生态建设压力。五是培育林业后续产业开发,重视引导农民开展林药、林草、林特等林下高效复合经营,发展森林野生食品采集业,使森林发挥最大效能。

三、建设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首先,要不断完善和建立资源管理法规体系,通过立法、完善法规,做到以法治林。其次,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建设,完善林政稽查队伍和木材检查站的规范执法,改善护林队伍办公条件。同时建立林地林权、森林资源、退耕还林档案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源监测,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决策水平。第三,要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严格“三总量”控制。第四,积极开展林政执法检查和林区综合治理工作,强化管理措施,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的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第五,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第六,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综合协调运用营林、生物、基因、人工、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着力促进森防工作由重防治向重预防战略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由以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提高森林尤其是人工林自身抗御林业有害生物功能,提高预防和消灭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重点完善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建设。

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林业科技“十二五”和中长期规划》,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林业发展实际的科技体制,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队伍,切实做好林业建设与发展的科技支撑工作。加快培育和引进优质、速生、抗逆性强的林木新品种,优先解决生态建设、天然林保育、防沙尘、森林灾害防治、商品林培育、木材高效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更好地为林业建设服务。要重点抓好林木良种、困难地段造林技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退耕还林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建成一批一定规模的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稳定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基层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林业技术监督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林业国家标准化行业标准,为林业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和质量保障。要加强行业人才规划和林业教育资源的管理,积极引导支持林业技术人员进行自学考试和函授、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远程教育,继续为林业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同时,要强化行业培训,推进林业行业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五、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生物防治的优点篇8

关键词:优雅岐脉跳小蜂;防治橡胶盔蚧

中图分类号:S47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533012

云南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橡胶基地,橡胶已成为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到橡胶盔蚧的危害,橡胶产业受到严重威胁,面临严峻考验。2004年以前,云南省橡胶盔蚧呈多点零星发生,受害面积还不大。2004年该虫在西双版纳突然暴发,受害胶林面积超过4万hm2,当年全州因橡胶盔蚧危害减产干胶9000~10000t,经济损失约1.5亿元。继西双版纳2004年暴发危害之后,德宏地区2009年出现橡胶盔蚧危害的报道。盈江农场最先在岸坎7队发生橡胶盔蚧的危害,后又在平原片区蔓延泛滥。平原片区是盈江农场橡胶的主产区,橡胶盔蚧的危害使干胶产量遭受重大损失,部分胶树不得不停割。

1橡胶盔蚧种属习性及危害状

橡胶盔蚧属半翅目蚧科副盔蚧属。又名乌黑副盔蚧,该虫分布于世界上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各省,寄主植物多达100余种。橡胶盔蚧体型微小,习蔽,繁殖速度快,主要以若虫为害橡胶新抽的嫩稍和叶片,吸食嫩稍和叶片中的液汁。橡胶受害后,叶片变黄、脱落,枝条萎缩、干枯直至死亡。此外,该虫还产生大量的分泌物,引发煤污病,使橡胶枝叶被一层黑色的物质所覆盖,阻碍橡胶树的光合作用,影响橡胶树生长,甚至引起橡胶树整株和连片死亡,危害极大。受害中幼林胶树生长迟缓,推迟投产开割时间,已投产开割的橡胶树受害后产量大幅下降,甚至被迫完全停割,损失严重。

2试验时间与地点

时间是2014年10月―2015年6月。地点是盈江县盈江农场平原一队粪箕山。

3材料和方法

3.1试验材料

试管、玻璃瓶、塑料瓶、尼龙绳、放大镜、试验区竹梯、优雅岐脉跳小蜂成蜂(或蜂蛹)。

3.2试验方法

根据省热作所的研究成果,在橡胶盔蚧的各类天敌中,以优雅岐脉跳小蜂为优。受云南省热作所委托,于2014年10月开始在盈江农场平原一队进行优雅岐脉跳小蜂防治橡胶盔蚧试验示范工作。具体试验方法是:在已发生橡胶盔蚧为害的成龄橡胶树林地中间地带,按东西南北方位各选择1个共4个试验点,每个试验点均搭竹架,竹架围绕橡胶树搭建,要求人站在竹架上能方便地观察到橡胶树的中上层枝条,以便固定枝条,清点虫口。在4个试验点中,3个作放蜂处理,每株树上绑缚1瓶优雅岐脉跳小蜂成蜂(雌蜂:雄蜂≈3:1),留下1个试验点作对照不做任何处理。于5周后统计各试验点枝条上被寄生的蚧虫数量,计算防治效果。

4结果和成效

释放优雅岐脉跳小蜂5周后,3个试验点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24%、83.71%和83.81%,平均防效为82.25%。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又开始了优雅岐脉跳小蜂防治橡胶盔蚧的田间示范工作,选择橡胶盔蚧危害较为严重的平原片区20hm2胶林做示范区,在2014年10月―2015年6月底,先后2次在示范林地释放优雅岐脉跳小蜂约1万头。方法是:将优雅岐脉跳小蜂成蜂或蜂蛹(需放在释放器内)装在养虫瓶中,然后将养虫瓶绑缚在橡胶盔蚧为害重的成龄橡胶树主干上,打开瓶口,任成蜂跳出,主动去搜寻橡胶盔蚧寄生。

盈江农场与科研单位合作,依靠科研单位雄厚的科技实力,开展优雅岐脉跳小蜂田间防治橡胶盔蚧试验示范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从示范的结果看,基本控制了橡胶盔蚧的蔓延,大大减轻了橡胶盔蚧的危害。

这说明在盈江农场利用优雅岐脉跳小蜂防治橡胶盔蚧是可行的,是有发展前景的,找到了一条既能防治橡胶盔蚧又不污染间种茶园的路子;通过优雅岐脉跳小蜂防治橡胶盔蚧试验示范工作,减少了橡胶胶盔蚧害虫的危害程度,提高了防治技术水平,也增强了干部职工的科技意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解决了农场橡胶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生物防治的优点篇9

关键词:花生;病虫害;优良品种;种植技术;产量和质量

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533121

引言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再加上种植经验总结,花生产量和质量逐年增加。这对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花生种植能为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不能忽视的是,花生在生长期间容易受病虫害侵扰,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本文结合花生种植基本情况,就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提出相应对策,希望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启示。

1新时期花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花生种植过程中,由于受到品种、土壤、水分、种植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导致病虫害发生,其类型多种多样,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1.1类型

花生病虫害的类型多种多样,目前已发现的有100多种。病虫害的发生,不仅降低产量,还影响花生质量。花生常见的病害为根腐病、叶斑病、茎腐病、青枯病、烂果病、花生锈病等,花生虫害主要有金龟子、食叶虫等。

1.2成因

导致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主要有气候条件、周围农作物的影响、土壤条件、人为因素等。例如,雨量过重,干旱,温度过高,周围农作物病害对花生的侵扰,或者在病虫害初期,种植人员未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都会引起病x害的发生。

2新时期花生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病虫害防治是花生种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种植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其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确保花生更好生长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能为花生的生长创造条件。通常来说,如果花生的生长期间发生病虫害,往往会使叶子的颜色变黄,难以正常成长。而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能为花生有效生长创造便利。

2.2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

通常来说,病虫害的发生,会使花生的产量下降50%~70%。而通过采取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将产量稳定在原产量的80%~95%。并且还可以杀死田间的病虫害,为花生的播种、生长、采收创造条件。不仅能保证花生的产量,还能提高花生种植的质量。

3新时期花生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为弥补实际工作的不足,提高花生病虫害防治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防治措施。

3.1培育优良品种

培养优良品种不仅能激发人们种植花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花生抵抗病虫害能力,使其更为有效发挥作用。要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花生品种,为花生种植创造条件。要注重高产优质品种应用,以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为目标,利用多种杂交技术,有效培养优良品种。

3.2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

常用物理防治和药物防治2种方法,还可以引入生物防治方法,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链,寻找虫害天敌,提高防治效果。要重视花生保护工作,避免新虫害进入。物理防治中可以对灯光诱捕方法进行优化,设置多个灯源,从而有效吸引虫类,再进行集中捕杀。药物防治方法应用时,需要考虑食品安全,不得使用违禁药物,并规范用药,合理安排药物使用时间,提高规范化水平。

3.3提高花生种植技术水平

注重现代化农业机具的应用,提高种植技术水平,确保产量和质量,有效防治病虫害侵扰。现代农具能将种植、施肥、田间管理技术等融为一体,对防治病虫害,提高花生种植产量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种植人员应该加强学习,有效掌握现代种植技术,遵循技术规范流程和操作要求,把握每个要点。并落实植保技术,实现花生种植的科学管理,提高种植技术水平。

3.4建立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以提高花生质量和安全标准为目标,建立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从而更好约束和规范花生种植活动,确保花生种植安全。采用花生种植保护技术,构建区域性的技术规程,扩大病虫害防控面积,防治病虫害侵扰。建立规范、有效的防范机制,降低病虫害带来的危害,确保花生产量和质量。

4结束语

整个花生种植期间,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本文介绍了病虫害防治措施,能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指导。此外,还要加强花生种植全过程管理,善于总结经验,提前采取措施防治病害。进而为花生的生长创造便利,促进花生产量和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方秋瑾.花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86-187.

生物防治的优点篇10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植物检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江苏泗阳

中图分类号S435.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4-0140-0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1991年全省首先发现于泗阳县的黄圩乡,后由于多种原因,全县多个乡镇陆续发生。经过加强检疫、品种更新、种子处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措施,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现针对其防控工作进行总结思考。

1发生过程

泗阳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历史可分为5个发展期。最早发生于1991年,是全省发生最早的县,当年发生一个点,面积不足667m2,发生地点位于洪泽湖边的黄圩乡(现属裴圩镇),由远距离调种种子带菌引起,菌源来自浙江。后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发生乡村逐年增多,由于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防治措施,扩展速度与范围受到一定控制,到1997年发生面积达83hm2,发生地点全部在黄圩乡周边。

1998年开始北面紧邻沭阳的爱园镇开始发生,并逐年向周边扩展。爱园镇与黄圩乡一南一北相距70km,中间隔着废黄河高地,水系没有联系,中部乡镇也未发病。爱园镇菌源与黄圩应当没有关系,菌源来自其他途径。1998年起黄圩老病区经多年治理已经绝迹。

2004年起,泗阳县的水稻细条病进入第3个发展期,发生乡镇扩展到6个,发生面积由66.67hm2左右扩展到333.33hm2左右,菌源来自省内金湖、盱眙等苏中地区,以及省外海南等地。2004年实施杂交稻良种补贴,部分品种在海南加代繁殖,良补品种Ⅱ优084、粤优938种植区均有发生。

2008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进入一个新的扩展期,由6个乡镇发展到全县所有乡镇(16个),发生面积突破666.67hm2。主要原因是前几年农技推广体系改制,种子市场混乱,防治不力,当地菌源积累较多,感病品种面积扩大,加之2008年6―7月连续阴雨,大风较多,天气条件特别有利于发生发展。经过2年强力防控,面积控制到不足33.33hm2。

2013年、2014年,发生面积再次上升,达到近333.33hm2,主要发生在运南的高渡、卢集、城厢、李口,运北的三庄、张家圩、穿城、史集、南刘集等乡镇。原因有2个:一是运北主要是通过徽ii优6号种子带菌,二是受3次台风影响。经过种子处理、生防与化防相结合等措施,2015年发生面积压缩到86.67hm2左右。

2发生特点

2.1品种之间发病差异明显

杂交籼稻发病最多最重,特别是徽ii优系列和ii优0293,近几年杂交粳稻发病有所上升,其中九优418、甬优2650发生程度接近杂交籼稻,常规粳稻偶见,如泗稻12、南粳9108、连粳7号都曾见发生,但病斑明显小且很少连接,植株间扩展速度慢[1]。

2.2人为传播是主要因素

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不规范引种调种引起。近距离传播主要是露水未干时到发病田作业引起,很多田块发病轨迹与人在田中行走的轨迹相吻合。

2.3田间病情分布不均匀

一般从地头一个点先发病,然后片状或线状扩展,很少有全田发病均匀一致的。抗病品种发展较慢,症状较轻,产量损失小。感病品种发展很快,症状较重,产量损失大。

2.4发生时期与水稻生育期密切相关

一般从7月中旬始见发病,8月初进入发病高峰,8月上中旬为显症高峰,抽穗扬花期病情发展缓慢,9月上中旬又有一个发病高峰,后一发病高峰主要危害上部2张叶片。

2.5台风、暴雨是大发生的最有利条件

例如2008年和2014年是泗阳县的2个重发年,当年品种布局和发生时期均与前后年份接近,主要原因就是在病害发生的7月底至9月中旬,2008年影响泗阳县的台风有“北冕”等4个,2014年有“夏浪”等3个,每次台风过后,田间病株率、病叶率、严重度都有一个迅速上升过程。

3防控措施

2008年以来,结合泗阳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具体情况,在省植保站、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的领导、专家指导下,陆续实施了农业部“华东地区水稻细菌病害防控技术规程”“华东地区水稻细菌病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苏北优质稻细菌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江苏省自主创新“解淀粉酶芽孢杆菌LX-11生物杀菌剂创制与推广应用”等项目,通过一系列综合防控技术的实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2]。

3.1加强植物检疫

每年对县内所有种子经营单位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技术培训,对县外调种都实行先申领“调运植物检疫要求书”,种子调入后检查“产地检疫证”和“调运检疫证”,严防外来菌源。

3.2品种更新

对老病区,结合宿迁市水稻“三改一增”工作,全面实行“籼改粳”,对新病区,淘汰上一年主要感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

3.3种子处理

对所有杂交品种都实行种子处理,分别选用强氯精浸种、噻唑锌浸种或拌种。

3.4化学防治

在科学监测的前提下,在发病初期及时选用三氯异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噻唑锌等药剂进行防治,一般要求连续用药2次,间隔10d左右[3]。

3.5生物防治

2012年开始,我们参与了省农科院“解淀粉酶芽孢杆菌LX-11生物杀菌剂创制与推广应用”项目,该制剂现已通过登记,商品名为“叶斑宁”,经过4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实践证明,合理使用生物制剂叶斑宁防治,完全可以达到与化学药剂同样的效果,用药时间为发病始期,间隔7~10d第2次用药,用药量为7.5L/hm2,用药方法为对水600kg/hm2均匀喷雾,防效可达80%。

4几点思考

(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作为一种检疫性病害,远距离传播主要靠人为,近几年泗阳县发生的新病区菌源都明显表现为种子带菌,品种多数来自于安徽省,调入种子的产地检疫、调运检疫手续齐全,作为县级植检机构,不可能对所有种子进行复检。所以,加强对制种基地的产地检疫就显得十分重要。

(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泗阳县只是局部发生,多数农民、农资经销商甚至农业技术人员对病害识别与防治知识不足,田间人为传播明显,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田块间传播,部分农民在发现别的农户水稻发病后,出于好奇,近前观看、接触病株,然后直接进入自家田块作业,因此多数田块首先是田头发生;二是田块内传播,部分农户发现零星发病后都急着用药,但却不能遵循“先外后内”“先轻后重”的用药顺序,造成人为传播,形成田间病害发生与农户田间作业轨迹相吻合的现象,因此对农民进行知识培训与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

(3)目前,无论是化学药剂还是生物药剂,防治时间对防效的影响都是最大的,错过防治时期,所有农药都不能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因此,科学监测、正确指导是取得良好防效的保障。

(4)由于县级植保植检站技术力量普遍不足,县域内面上普查工作量极大,在第一时间发现病害发生存在难度。因此,2015年省站实行的技术协作显得十分有效,协作单位信息共享,对发病始期的确定作用明显,药剂防效显著提高[4]。

5参考文献

[1]曾建敏,林文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及其抗性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03(2):257-263.

[2]贺,黄大辉,岑贞陆,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抗性育种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