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分析十篇大学生村官分析十篇

大学生村官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11

大学生村官分析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流失原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D5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375-01

一、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

为了解农村大学生“村官”的真实生存状态,分析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原因,笔者对湖南省岳阳市河市镇和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两地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尽管两地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存在差异,但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面临许多相似的困境和难题,这是造成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重要原因。

1.工作环境艰难

许多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地方都是条件艰苦,民情复杂的农村,工作环境十分艰难。一是存在语言障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会被分配到陌生的农村工作,但农村老百姓基本上是用本地方言交流,不懂方言就无法开展工作,所以很多大学生“村官”就只能留在乡镇政府部门做些简单的文员工作,很少下村与干部群众交流;二是村情民意复杂。中国农村治理自古以来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形成鲜明对比,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不了解当地村情民意,很难依靠自身学到的民主法治办法处理群众矛盾,解决裙子困难。三是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大学生“村官”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解决问题的权力,因此很难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再加上许多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既便是简单的矛盾调解,如没有老村干的帮忙,大学生“村官”也只能“袖手旁观”。

2.工作待遇较差

大学生“村官”不是国家公务员,因此,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都比较差。一是政治前途渺茫。虽说国家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但他们并不是公务员,只是被聘任到农村的特殊人才,工作期满还是要靠自身努力解决出路问题。即使有面向他们的各种优待招考,但那也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二是经济待遇低。大学生“村官”没有公务员一样的经济待遇,工资低,例如河市镇的村官工资只有1200元每月,经济条件较好的三垛镇也只有1900元每月,这与在城市工作的大学生相比显得十份寒碜。正是较差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使得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工作动力,最后不得不因为生存问题而离开。

3.生活条件清苦

农村的生活条件清苦也是迫使许多年轻大学生“村官”早早离开的重要原因。对外来尤其是外省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情感独孤。比如不能常回家和家人团聚,尤其是地处偏远乡镇的农村,出门一趟十分不便,加上路途遥远,对收入不高的村官而言负担过重。另外,农村缺乏娱乐设施,让大学生“村官”的生活极度乏味,而农村年轻人又少,村官们很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交流,尤其对处在谈婚论嫁年龄的年轻男女而言,村官工作不稳定,工作待遇较差,使他们很难找到男女朋友,因此情感婚姻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4.自身素质不高

大学生“村官”是基层工作的新生力量,首先他们自身要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同时还要一心为民,吃苦耐劳,有较高品德,热爱基层。而现实是很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并不是出于对基层的热爱和奉献农村理想的追求,而是出于找工作的无奈和追求安逸的生活,因为大学生“村官”相比公务员而言要求较低,容易考,工作也比较清闲和安逸,成为许多人缓解就业压力的跳板。再加上学多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综合素质不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最后也不得不离开。

二、破解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对策

要解决两地农村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问题,破解基层人才不足的困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政策,改进措施。

1.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大学生“村官”要真正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必须尽快提高他们适应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态。一方面要改进岗前培训方式。很多地方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都是和公务员一起在地方党校进行的,缺乏实践锻炼,培训时间短,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改善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环境,首先解决好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其次是完善生活娱乐设施,包括与提供与外界交流的信息网络,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最后是帮助解决其情感归属问题。例如,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应注重男女比例平衡,组织各种相亲联谊活动,使其情感得到归属。

2.提高工作待遇

主要是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政治待遇方面,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保障和奖励机制,对任期满三年以上,表现较好的村官可以转为行政或事业编制,在公务员等招聘考试中,对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岗位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在政治上有前途。经济待遇方面,首先是提高工资水平,可参照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提供各种工作生活补贴;其次,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对表现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奖励,并建立浮动工资制度,适当上调大学生“村官”工资和补贴;最后是要加大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支持力度,提高创业资金资助比例和额度,并为其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和资源,开展各种创业培训,助力大学生“村官”发展。

3.完善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村官分析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人民比较关切的社会问题,这两个社会问题就成为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政策背景:

(一)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正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农村发展问题之所以日益凸显,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造成中国城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农村人才和精英的严重流失,被认为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二)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2012年年末登记失业人数917万。而2013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历史新高的699多万人。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其社会问题中比较凸显的一个,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执行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执行现状

1.大学生村官计划日趋扩大

《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

2.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情况因地而异

(1)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不同

北京:月薪2000至3000元,由政府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外地生源的“村官”只要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就可以办理北京户口;3年合同期满后,可以续签合同,也可以另行自主择业;报考公务员、研究生优先录取等。

重庆:每月至少有1000元工资;年度考核等次为称职以上的将给予3000元的奖励;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将获2万元奖励;公务员选拔时将获优先资格。

河南:到国家和省定贫困县的贫困乡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两年扶贫工作期间,给予每人每月研究生800元、本科生600元、专科生500元的生活补贴。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调控力度比较的,但是这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峻。

(2)政策目标与效果的偏差

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大学生就业难也要解决,但两者的联系与对接是否能够解决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彼此的问题,目前缺乏必要的考量。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选人、管理、退出一系列环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计划的政策目标与现实执行的结果存在相当程度的偏差。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与村官如何接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能人尽其才。到农村的大学生中专业对口的并不多,大多数到村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知识没有太多联系;其二,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农村政策还不够了解,在处理村民纠纷等问题上能力不够强,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农村缺乏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

2.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惑

整个社会尚未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干部,更不是公务员,很多大学生村官自身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主要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后续政策跟不上造成的。

3.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身份认同、工资待遇、管理机制、激励政策等等的缺失与不完善。当然其中也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和村官计划的政策诱惑,优惠政策的本意是为了留住大学生,但实际上,这与留得住的愿望是相悖的,致使许多大学生把做村官当作跳板,以实现曲线就业。

4.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问题

首先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力度不够,缺乏规范性操作。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在培训和激励上有待加强。其次是退出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村官有着尴尬的身份问题,如果没有恰当的政策引导和保障,必然会让大学生失去在农村工作的热情。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计划涉及到两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的发展。它们在两方面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首先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在现实中,这一政策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制定和执行计划困难;其次是这些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

2.大学生村官行为的短期性

大学生村官在推动阶段获得了极大的政府承诺,如解决户口、优先录取公务员等。所有这些,在给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当村官行为的短期性更加明显。让大学生当村官还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仅是一项权宜性安排,缺乏长远制度性规划。

3.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

一项公共政策执行应当具备诸如执行经费、信息资源、权威资源、政策保障多方面的资源的支持。从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的现状来看,其执行经费和政策保障显然是不足的。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作用对象的多层次性也增加了该项政策实施的复杂性。

4.大学生村官计划缺乏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情况与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功与否直接相关。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地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条件不成熟;二是基层农村的确需要人才,却缺少安置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物质保障,因此也就缺乏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相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三、公共政策视角下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路径选择

(一)适当调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

农村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仅靠这项计划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应该更加具体详细,应综合前阶段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更确切、详细的政策目标,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

(二)政策上为大学生村官进行准确的身份定位

大学生村官计划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事务中的身份困惑长期存在,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也很难到位。因此制定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势在必行。个别地方已经开始试点,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合法的选民资格,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村支书的竞争,并在待遇和工作条件上予以保证,以确保大学生村官模式实施的实效。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后续管理

1.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去做村官是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优惠政策所吸引,如在公务员考试中加分等政策。政府和社会要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形成大学生争相下乡、努力到基层的局面。

2.完善相关体制

实施大学生村官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想要长期实施,一定要有长效机制。完善体制、机制等制度建设,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让大学生村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分析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流失 原因 对策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目前,此计划正在以“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形式在全国逐步推开。但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中途流失现象严重,有些省份流失率达70%以上。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关乎新农村建设大批骨干力量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大事,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的因素及建立长效机制,对于落实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尤为重要。

大学生“村官”中途流失因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官本位”思想导向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一个做“村官”的大学生,一般不甘于只做一村之官,而要做一镇之官、一县之官、一市之官,只要可能就会一直为之努力。因此,当“村官”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跳板与资本。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村官”的提拔,但是一心想当大官的“村官”,决不会在基层待得太久。“官本位”的导向作用是其不能扎根基层的根源。

初始阶段把关不严造成人员选择不准。初期阶段人员选择极为重要。在“村官”选拔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选择了满脑子做官思想的学生;二、选择了对农村毫无了解的学生;三、选择了专业相差甚远的学生;四、选择了缺乏务实精神的学生;五、选择了把农村当作暂时去处的学生;六、忽略了热爱农村工作的学生。人员就像火种,人员选择不准,中途流失是一定的。

因政府准备不足与重视不够造成信用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他们更注重现实、利益与自我实现。各级政府对其新农村就业的心理状态估计不足,对大学生“村官”成长关怀不足,导致部分“村官”流失。这决不是作好宣传就能解决的问题。比如保障体系不健全,大学生有后顾之忧、前期重视而后期对大学生“村官”培养关怀不够等等。各级部门的用心不足必将使大学生对政府的信用产生疑虑。在加之本身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清,中途流失在所难免。

大学生择业初始阶段岗位不稳定。当今时代,大学生择业呈现多元化特征,岗位流动性很强。北京市曾对96家用人单位做过调查,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的跳槽率达到70%。因此,选择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大学生“村官”中途流失的现象是由众多因素叠加而造成的,当今社会青年选择变动不居和“跳槽”风潮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把大学生“村官”流失全部归因于体制、政策和农村环境艰苦。

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初始阶段就业前途忧虑。由于特殊的国情,我们不能直接照搬发达国家的农村发展模式,一切都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因此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政策心存疑虑。调查显示,有23%的大学生对参加新农村建设感到前途渺茫,66%的大学生认为有无前途关键看国家政策,有的甚至顾虑会成为政策的牺牲品。有如此疑虑,造成其决心不足,尤其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造成大学生“村官”流失。

城市现代化对精英人才的吸引效应。人才流动有着自身的规律。在市场机制背景下,从乡村到城市是符合人才流动规律的,这就是城市现代化对精英人才的吸引效应。同时还伴随着一种心理效应,即为了标榜自己是精英而不甘扎根于乡土之中。大学生“村官”中途流失在某种意义上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较量,是一种对人才的争夺。很显然,在短时间内乡村不会取得优势。

工业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与新农村人才需求不符。高校人才培养的特征是适应大工业背景的。中国的城乡差距还很严重,因此,当一个为高新技术和大工业管理培养的大学生在面对比较落后、乡情复杂和问题棘手的农村基层时,一定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因不适应而中途流失。

农村环境整体情况较差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中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老、少、边、穷地区依然存在。与城市相比,农村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此外,在农村就业还存在婚姻、住房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让很多习惯了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大学生无法适应,面对环境艰苦的农村工作环境难免出现流失现象。

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对策研究

选好大学生“村官”。要侧重选拔与农村工作相关的专业,如农业或其他专业的大学生,选拔熟悉“三农”或有农村生活体验的学生,避免其因不适应而无法胜任工作;必须选派立志服务农村的毕业生,坚决避免选入把“村官”作为跳板的学生;尝试选拔有农村体验的城市生源“村官”,因其没有“跳出农门”的期盼且对农村生活有新鲜感,从而有利于吸引其在农村选择创业。当然,对城市生源的“村官”要进行综合考察。另外,可尝试选拔异地生源与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官”。

政府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制定政策,针对不同特点的大学生“村官”制定不同的培养方针。行政型“村官”要给予有重点、有计划、全方位的培养;经济型“村官”要为他们搭建更多有效的创业平台;技术型“村官”要安排在能发挥技能的重要岗位。要把提高“村官”待遇作为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为了给大学生“村官”改善生活条件,更是为使大学生能扎根农村,安心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搭建有效创业平台。大学生“村官”担当着“领路人”的角色,政府必须为他们搭建各种施展才华的创业平台。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搞好创业培训,相关部门要帮助其科学谋划、多方协调,可以帮助大学生设立创业基金并提供税费减免,降低审批门槛和提供项目论证与信息服务、帮助解决难题等综合扶持。搭建有效创业平台定会成为吸引大学生在新农村就业的重要渠道。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的大力宣传为大学生“村官”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使他们为成为新农村建设领路人而感到无比自豪;要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给予典型报道,尤其是要对其贡献和先进事迹给予积极鼓励;要在物质、精神、创业、前途等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对他们初期的不适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对他们初期的成功给予充分的重视,但避免给其过多的压力。

完善管理体系。要完善“镇村共同负担”的保障体系,为大学生“村官”解决后顾之忧;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以严格制度促进稳定;要使大学生“村官”的优势与特长得到最大发挥,给他们安置最适合的岗位;要进行多领域锻炼与尝试,在三年合同期满后可以考虑延长合同,但要有相关优惠政策;要始终贯穿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政治教育,使其成为有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路人。

全面启动大学生新农村就业计划。逐步形成从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到大学生“村民计划”;从“一村一名大学生”发展到“一村多名大学生”;从政府主导模式发展到市场主导模式;从搭建就业平台发展到创业平台;从单一平台到“平台超市”等新的探索。当以大学生“村官”为核心的多种就业平台发挥作用时,大学生进入新农村就业的条件开始走向成熟。

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引发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期性与艰巨性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特征是由中国农村的具体现状决定的:一、中国的农村最古老,其传统惯性作用是强大的;二、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偏低;三、农村基础条件还比较差,还需要长足发展;四、农村的建设资金还不充足,还需要根本性的拓展;五、人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存在疑虑;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体制、模式还需要探索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使命可能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

大学生村官分析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政策现状措施

近几年来本着为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人才资源闲置与农村基层组织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针对这项政策,各地政府也相继采取行动吸收大学生村官入驻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宝鸡市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2008年招聘的618名村官上升到2012年招聘的1500名村官,其大学生村官的人数在不断上升。随着大学生村官参加服务基层的人数的不断增多,也相继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及实地走访等形式对村官们的生活、思想以及工作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详细的数据结果分析。

一、宝鸡市大学生村官调查综述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宝鸡实行至今已有5年,其间聘期已满的也有三四届。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现状怎样?届满期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需要解决的政策是什么?为了解这些情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电子邮件问卷的形式,选取了宝鸡市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如下数据。

1、大学生村官的文化水平

所调查的60名大学生村官中,78.4%的被调查者是大学本科,16.7%的被调查者是大学专科,同时还有很小部分比例的研究生。因此可以得出,宝鸡市大学生村官的文化水平的程度相比其他地区还是相对较高的,同时高学历的大学生村官的比例仍会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从事村官的目的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60名宝鸡市大学生村官中,有41.7%的大学生村官是迫于工作压力选择村官,30%的大学生是为以后考公务员做准备,为自己将来参加公务员录取减少阻力,还有23.3%的人是为了服务农村,只有很少一部分比例是听从父母意见参与大学生村官的任职。

3、工作环境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60名大学生村官中,20%的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条件极差,同时他们对目前的工作待遇和工资待遇较不满意,28.3%的村官对当前的工作待遇和工资待遇反应一般,51.7%的人对当前的工资待遇是极其不满意。

4、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情况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对当地情况的不了解,约有30%的村官感觉在从事工作后压力较大;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大约有40%的村官对当前所从事的村官工作兴趣缺乏;另有不到5%的村官由于与当地村干部不和谐导致工作很难开展。同时40%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反应冷淡,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大学生村官能够得到村民的欢迎。

5、任期结束后的发展方向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75%的大学生村官的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定在了回城市找工作和考公务员,13.3%的村官选择继续担任村干部,10%的村官选择在当地找工作,不到1%的村官选择在当地自主创业,还有大约10%的人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处于迷茫状态。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模糊

据调查的资料显示,很大部分比例的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定位很模糊,对从事大学生村官这个职位所应该担当的责任模糊。同时,有些村干部不接纳大学生村官,不让其参与村里的重大事情决策,大学生村官所担任的职务都是一些虚职,使得大学生村官处在极其尴尬的境地,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在村任职时时有被调离所任村,在乡镇办公室从事一些与其任职不相关的工作的现象,造成了很大的人才资源浪费。

2、大学生村官在职培训较少

针对大学生村官,政府在实行选聘、任用、考核、激励、保障等政策的同时很多地区都忽视了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对于初出大学校门的村官们来说,这无疑是给他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即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偶尔对农民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应对其他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

3、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较低

虽然国家给予了大学生村官政策较多的政策支持,但是面对如今的物价飞涨,大学生村官的工资较低给生活上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农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与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政府的相关物质保障政策的实施也没有完全落实,使得大学生村官承受生活压力相对较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村官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考核机制,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近三年左右的时间里没有参加过一次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同时,村里干部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因为没有很好地放权,所以其工作层层受阻,因此针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也就不是很客观和理性的,缺少一定的公平和公正。

5、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大学生村官,地方政府在进行选拔之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政策方面还是开展农村工作,都因地方政府给予大学生村官的重视力度不够,使得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总会受到很大阻力。财政资金支持不够、政策不够完善等,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措施

1、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自身定位

大学生村官分析篇5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提出的背景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要的增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随着现在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力度在不断加大,一些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其中农村各方面高素质人才的缺失成为影响农村进一步建设的最大瓶颈。高素质人才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农村干部年龄偏大、知识落后、观念保守、整体素质低,农村本身有知识的人才外流严重,而外部的优秀人才又不愿选择到农村基层工作。基于此,急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到基层去投身农村建设。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自1999年国家做出大学扩招决定后,在校大学生数量呈现上涨的趋势,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出现了下降势头。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而2015年人数则达到了749万,如此庞大的待就业人口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选聘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去任职,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项公共政策能否顺利执行并实现政策制定目标,除了受到各种相关制度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取决于政策本身。政策方案自身的质量与政策执行的最终效果是有很大相关性的。基于此,分析政策自身存在的问题的意义在于更加科学地推进政策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政策缺乏明晰性。所谓政策的明晰性,简而言之,就是指任何一项确定政策的内容必须是明确清晰的。政策的内容明确、清晰是政策执行主体得以准确、高效地执行该政策的前提,也是能实现政策目标的保障。如果政策内容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政策执行起来就可能会因为执行者的不同认知而产生偏差。在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方面,中央至今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说明。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多数村官表示日常的工作中只承担文印等简单琐碎的工作,并没有特定的工作内容。由此可见,由于政策不够明晰,很容易造成村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2.政策的稳定性差。所谓政策的稳定性是指公共政策一经制定出来,就要保持一段时间内的相对稳定性,不能频繁变化、朝令夕改。政策从制定到实施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只有政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才能够保证政策的制定者、目标群体以及执行者之间能够建立起持久的稳定和忠诚,才能使得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村官是合同制,合同期一般为三年,三年以后村官又会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另外,很多地区在村官选聘时所承诺的考研优先录取,公务员考试加分等优惠政策难以兑现,使得人们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稳定性产生了怀疑。

(二)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项制定出来的政策都是需要特定的执行者去推行的,一项政策能否实现最初的政策目标并产生好的执行效果,除了需要政策本身科学、具体、稳定外,执行主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主体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执行主体综合素质较低。执行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政策的执行效果。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而前文也提到目前的村干部普遍存在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这一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内容认知上存在缺陷,执行政策的随意性很强。由于缺少对于政策正确认知和领会的正规渠道,加之现有村干部知识结构老化,缺乏专业的科学知识,导致了对于政策内容理解上的偏差。没有正确的理解势必会造成执行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如前文所述,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本身存在明晰度不够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具体的政策内容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这样就会导致政策执行者行为的随意性。

2.执行上存在机械性、象征性。所谓机械性执行是指,各级地方政府并没有根据中央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总的政策,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细化的执行政策,仅仅是对于中央政策的简单照搬。但是中央的政策是针对全国而言的总的原则性的政策方针,并不完全适用于某个地方的具体情况,需要各级地方做出因地制宜的调整。

所谓象征性执行是指,政策的执行者从思想观念上并不重视大学生村官政策。通过调研发现,很多政策执行者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质精神,只是认为这是一项短期的政策,缺少稳定性。大学生村官任期只有三年,对三年以后情况并不了解,所以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这一项政策。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并没有参与实质性的工作,所从事的只是文案记录、档案整理等简单的事务性的工作。

综上所述,由于政策执行者对于政策内容在认知上存在缺陷,导致了政策的异化执行。也就直接影响到了政策执行的效果,脱离了原有的政策目标。

(三)目标群体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村官面临身份困境,工作受限制。大学生村官政策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不一致,使得大学生村官既非“官”,也非“民”,这样的身份困境使得村官在执行工作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限制。按照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应该是“村党支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可见这只是一个特设岗位,而并非是真正的农村基层官员。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不属于村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可以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根据这一规定,大学生村官不可以通过选举成为村干部,这样模糊的角色身份定位限制了大学生村官以正式村干部的身份参与实质性的村务管理。这也就和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了,极大影响了政策执行效果。

2.大学毕业生考取村官动机差异性大。根据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考取村官只是迫于就业压力之下的无奈选择,他们看重的是担任村官任职期满后再就业的政策优惠,只是把村官作为自身再就业的权宜之计。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村官愿意真正扎根农村,为新农村的建设做贡献。当大学生只把村官作为自己就业“跳板”的时候,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便很难保证。这就会导致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与政策初衷相违背,使政策结果偏离政策目标。

3.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开展工作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村官所学的专业与农村的工作不对口。根据调查发现,农村现在所需要的人才是农学方面的人才,但是在现有的村官中管理学、经济学出身的人占大多数,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村官有农学背景。农村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学生村官的才能也无从施展,村官的供需矛盾突出。专业不对口导致大学生村官很难在岗位上真正地有所作为,其所做工作也只能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二是大学生村官缺少农村生产生活经验,对农村基层的情况了解不够,很难融入农村社会,开展工作自然也就成为了难题。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内容和配套措施

1.提高政策合法性。将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制定、实施、管理等过程规范化、法律化是提升政策稳定性、明晰性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村官政策的执行有法可依,有效地减少执行主体的主观随意性,避免执行主体的执行偏差,切实地保证政策的执行效果。这其中更应该着力解决的是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合法化。前文有提到由于大学生村官非“官”非“民”的尴尬身份,严重地制约了村官开展工作,也就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提出的主要解决途径是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给予大学生村官参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的权利,保障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合法性。并且,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权利义务、待遇福利等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可以解决目前大多数村官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参与到实质性的村务管理中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村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2.健全选聘任用机制。在解决了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性的同时,还应该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这一政策的顺利推进。这其中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是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任用机制。针对目前在职的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的动机差异大、专业不对口、难以融入农村等问题,在进行村官选聘的入口阶段就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避免。在大学生村官选聘这一环节,除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之外,应该着重考察以下几点:

一是考察考取村官的动机,在上文的论述中可知,多数的大学生村官把这一工作当作是自己再就业的跳板,若多数的村官抱有的是这样的动机,则会直接影响到对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完成工作的质量。因此应着重选拔一些真正愿意服务农村、真正愿意投身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充当村官。

二是要优先选拔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大学生村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供需矛盾,选拔的村官与农村真正的需求相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村官只能做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的现状。农村建设真正需要的农学、医学、法学等专业的人才非常缺乏,因此在选拔的过程中,各地应当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拔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村官能切实地发挥所学,学以致用。

三是要优先选拔本地村官。前文提到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同等情况下优先选拔本地人,本地人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能够更好地融入农村开展工作。

(二)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综合素质和政策认同感

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综合素质和政策认同感,应着重从以下几点展开。一是建立农村干部日常培训的机制。培训的内容首先应该包括对于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国家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通过建立一个正规的渠道让村干部更加全面具体地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村干部的政治敏锐性,还有利于村干部真正地领会政策实质,可以减少对于政策的曲解,提高政策认同感。其次,培训的内容还应该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干部对于政策的解读能力。二是要让村干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落实情况。

(三)提高政策目标群体的综合素质和政策认同感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标群体就是大学生村官,而目标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对政策的认同感对于政策执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应该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目标群体的综合素质。应从以下两方面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理论的学习。在校期间,大学生除了应该学好自身的专业知识外,同时也应该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努力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能够成为“复合型人才”。二是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会、社团、班级的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沟通协调及应变能力。

大学生村官分析篇6

关键词基本情况工作状态生活状态所在农村环境发展规划

近几年,“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中央加强“三农”工作、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战略举措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该项政策和“大学生村官”群体在不同类型农村产生的舆论基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息息相关。我们小组利用假期期间走访了江苏省徐州市、海门市农村,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访谈和电子抽样调查,结合相关知识,调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基本情况,最后尝试利用相关知识提出打破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居民的沟通困境,消除人际隔膜,重新营造良性的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调查目的

了解本校学生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以及当地村官、村民在实际生活中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南京审计学院在校大学生及江苏省徐州市、海门市周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电子问卷及当地村官访问。发放问卷是在网上大学生村官的多个QQ群进行单线联系调查,并定期收回的形式。共进行电子调查问卷60份,收回60份,回收率达100%

四、调查时间

2014年7月27日~2014年8月19日

五、调查内容

大学生当村官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自己及家长对于大学生当村官有什么看法;大学生当村官存在什么问题。

六、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为何选择当村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且村官待遇好,可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而选择当村官的占58.1%;想到基层锻炼自己,充实自己的占27.3%;因为其他原因而选择当村官的占14.6%。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当村官主要是因为就业压力大,以及村官的待遇优厚。部分大学生是真心想要去锻炼自己。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是本着为农民服务的想法去当村官的。由此看来,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当村官是严酷就业环境下的现实选择。这种选择很可能不是大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而是权宜之计,是退而求其次无奈的选择。

(二)大学生及家长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

对于“大学生村官”现象,议论颇多,其中有担忧,也有误解,负面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设立“大学生村官”会加重农民负担。二是当“大学生村官”不是什么好出路。三是“大学生村官”是“一群没有出息的人,找不到工作就到村里混饭吃”。四是指定大学生当“村官”的做法不合法。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当村官是件不错的事情,他们认为大学生观念比较开放先进,创新意识比较强,而且知识水平和素质比较高,应该可以很好地带动农村和基层的发展。同时,大学生自己也可以积累宝贵的经验。如果发展的好,以后继续留任,还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而大学生自己对于这件事的看法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村官很辛苦,没有什么前途,并不愿意去做村官;也有很多学生有意愿选择村官。他们认为,当村官,首先,避免了毕业后直接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先当三年的村官,一来可以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更多的准备去应对就业压力。二来,若是三年后可以留任,直接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一举两得。

(三)大学生当村官存在的问题

(1)很多大学生三心二意,不做实事,并没有认真地担负起的责任。我们在对一些报考村官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大学生他们最直接的动机就是考任村官有相对诱人的工资待遇,相对安稳的工作岗位。有的大学生刚被考录为村官,就急着托关系,找门子,要求直接进入条件较好的乡镇机关工作,根本不想去农村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接受艰苦条件的磨练,经受农村工作得历练,显然心理准备不足。很多人认为,考任村官无非就是先找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获取一个考任公务员加分的难得机会,将其作为将来跳出农村的有效踏板,合同期满后,再通过考取公务员,重新回到城里工作。

(2)一些大学生“村官”存在双向不适应。一些大学生“村官”不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农村也不适应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方式。大多数“村官”刚刚走出校门,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即使是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大学生,由于一直忙于学业,对农村的事情也知之不多,了解甚少。光有书本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心高能低,眼高手低,用理论指导实践不会用,不管用,又不愿付苦、不肯屈身向广大群众学习,致使工作无起色,与大学生能力素质不相符。大学生村官的应有价值没有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有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不高,却摆谱派头十足,没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就把尾巴翘到天上,不知天高地厚;有的大学生村官对村情不十分了解,就乱发议论,品头论足,甚至拉帮结派,人为制造矛盾,影响班子团结。群众戏说,现在大学生村官不是来“炼金”,而是来“镀金”的,与咱群众心离得远,指望不上,高攀不起。

七、调查体会

现在,大学生村官热仍然在持续着。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村干部尽快成长,消除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大学生村官应向以下两方面发展:

第一,有为,就是让大学生村官有事干,有作为,必须把他们放到工作第一线,交任务、压担子,应适时给他们下一些硬任务,安排些头疼事,让他们在实践的磨练中不断增长才干,使他们在办实事的过程中受到锻炼,经受考验,树立威望;

第二,有权,就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生村干部的意见,让他们说了算,很多大学生村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常会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新的思路,这时,镇村两级干部应积极对待、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只要是看准了,认为可行,就要积极放权,积极支持,积极配合,为之创造有利条件,放手让他们去干。

大学生村官分析篇7

>>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的编制对大学生村官角色认知冲突的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认知与择业的浅析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在大学生成长中的运用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及健康行为管理的调查与分析虚拟与现实:大学生电子阅读情感倾向的认知差异浅析大学生村官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困惑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试论大学生创新力的自我培养试论高校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对策试论大学生村官能力培养的路径大学生“村官”自我角色定位研究试论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自我调适大学生村官政策:愿景与现实自我认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及对择业的影响分析女大学生社会支持、元认知策略和自我效能的关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自我认知教育论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3,(06).

[2]曹大友,孙博.大学生“村官”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2).

[3]王丽欣,朱哲.对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反思[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5).

[4]张星星,南国良,刘剑莉.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分析——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个案分析[a].中国农村建筑与环境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

[5]周晓琳.村官的感悟[J].新湘评论,2012,(21).

大学生村官分析篇8

【摘要】目前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情况的研究多集中于现状及政治学层面的理论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区分绩效优秀与一般大学生村官的胜任特征模型更是一项空缺。本文的调查范围为北京部分区县、江苏四市的大学生村官,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李克特量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探索性主成分因子分析、t检验等方法,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结构和内容效度。最终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积极动机、意志品质和岗位角色认同三个维度的七个要素,且不同性别、任职村类型、任期的被试对在胜任特征的维度表现有所不同。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胜任特征行为事件访谈因子分析

1文献回溯

1.1大学生“村官”现状与研究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为广大农村的改革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蓬勃生机,但由于大学生专业知识局限性,缺少实践经验,特别是农村实践和农业知识,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取得较大成果。更有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把当“村官”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跳板,为以后当公务员等寻条捷径。怀着这样动机的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难以全心全意,国家希望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的初衷在实践中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如何制定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村官”素质模型便是意义重大。

现有研究基本是从宏观层面上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的发散性思考、对实践情况的初步调查,而对于大学生村官本身素质要求,大学生村官能否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的生力军的内因条件和发挥作用的效应鲜有研究,胜任力模型是区分绩效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与一般者的有力模型。虽然胜任力模型是一项较为成熟、研究成果较多、涉及岗位、角色广泛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研究,但是对于基层、政府等非营利性机构工作人员的胜任力研究比较缺乏,大学生村官也是胜任力模型空缺的一项研究内容。

1.2胜任特征模型

胜任特征研究和实践起源于美国,以mcClelland1为代表,美国管理协会定义胜任力为能够区分绩效优秀与一般者的知识,动机,特质,自我意向,社会角色以及与工作有关的技能(Hayes,1979)。构建胜任特征模型的一般方法有行为事件访谈法、职能分析法、情景法、绩效法等,其中行为事件访谈法较常用,这种方法通过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技术,要求被访谈者列出他们在工作中发生的成功事件和不成功事件,访谈者通过分析访谈记录,了解各种胜任特征在报告中出现的频次,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要素指标发生频次及相关程度统计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两组的差异特征,然后根据显著性差异特征,建立绩效优秀者胜任特征模型。

2模型建立

2.1模型初步建立

为了了解实际的大学生村官表现优秀者和一般者,本研究运用本结构化的访谈形式,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对于被访大学生村官进行关键行为事件访谈。在江苏、北京两地分别选取大学生村官,其中优秀组为10人,访谈资料全部有效,普通组10人,有效访谈资料8份。为保证在样本抽取关键环节的严密准确性,优秀组以“是否在任期获得县级及以上政府公开表彰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荣誉称号”为基本判断标准。通过质化资料处理,依据频数确定的初步的大学生村官胜任特征的初步模型有以下10个要素:主动学习精神、岗位认同度、积极寻求外部支持、耐挫折性、吃苦耐劳、成败是非评价以百姓为中心、自信敢为、尽心尽力、改变农村的目标明确。

2.2模型的构念效度验证

本文采取验证“构念效度”的方法,即编制相关胜任力特质量表作为评价工具,以回收的问卷结果检验提取的胜任特征要素是否能区分优秀和一般组的大学生村官。

问卷的调查对象是曾经担任过和现在正在担任村官的毕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的地域分布在北京市平谷区、顺义区、通州区、丰台区等9个主要区县,以及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州市、淮安市、宿迁市四个2007年江苏省选首批大学生村官所在地。其中北京地区优秀组33人,一般组23人,江苏地区优秀组18人,一般组28人,共计发放问卷102份,严格控制问卷有效程度,确定回收有效问卷96份,其中优秀组问卷48份,一般组48份,有效回收率为94.1%。

3数据处理与分析

3.1数据处理工具

采用excel、SpSS13.0forwindows作为数据存储、整理和分析的工具。

3.2结果分析

3.2.1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前,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本调查数据的Kmo值为0.746,因而可以进行困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的最大正交旋转(Varimax)根据特征根大于l的原则抽取3个公因子,根据项目负荷大于0.40的原则选择项目,共保留个10项。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因子负荷矩阵图可知,3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57.279%,一般认为,只要方差解释率达55%即可接受结果。因此本文的三因子是比较理想的结构。其中,因子一命名为,包括自信敢为、以民为主、尽心尽力、积极寻求外部支持,方差解释量为23.535%,因子一反映以老百姓利益至上、是非成败由百姓评价的价值观,以及对自身能力和想法的信心,尽最大努力做能为百姓谋福祉的事情,因此命名为“积极动机”;因子二包括改变农村目标明确、耐挫折性、吃苦耐劳,方差解释量为18.540%,因子二反映一心在农村有所作为,不怕农村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的不如意,经受工作、生活上的打击、挫折也能一如既往坚持工作方向,因此命名为“意志品质”;因子三包括岗位认同、反功利性导向、主动学习精神,方差解释量为15.204%,因子三反映对大学生村官本身价值、岗位角色的自我认同,对这一岗位的职责和定位有清晰认识,能够知道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优势和可用资源,即自身科学文化思想境界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能够利用一切求知途径补充自身知识技能,坚定为百姓造福信念,不急功近利,不只注重短期出结果的工作,因此命名为“岗位角色端正”。

3.2.2问卷信度和效度的分析

衡量一个问卷的优劣主要是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来评价,本次调查问卷的信度用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α)来检验,效度的主要指标为问卷的结构效度.即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1)信度分析

问卷的总体系数为0.850,一般认为问卷的信度大于0.70以上为可接受(Devellis,1991;Gay,1992),因而本次调查问卷是可信的。

2)效度分析

本文的效度分析主要有探索性因子分析和t检验,其中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的三个因子解释了全部方差变异的57.279%,这一结果反映本次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由表知,根据t检验的结果判断,p值小于0.05的认为是拒绝“两组平均数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假设,即认为优秀组和一般组在这一要素上有显著差异,也即认为该要素特征可以显著区分优秀组和一般组。因此,由t检验结果知,所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优秀组与一般组在吃苦耐劳、岗位认同、主动学习精神、以民为主、自信敢为、尽心尽力和耐挫折性七个特征上有显著差异,从两组数据的均值看出,优秀组大学生村官比之一般组大学生村官在这些方面的得分都较高。而在改变农村目标明确、反功利性导向、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三个特征上无显著差异,在最终建模时考虑舍去。

4结论

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构效度和t检验的内容效度分析可得,最终采用的大学生村官胜任特征模型分为三个维度:积极动机,包括自信敢为、以民为主、尽心尽力;意志品质,包括耐挫折性、吃苦耐劳;岗位角色端正,包括岗位认同、主动学习精神。研究不足之处,由于大学生村官群体的特殊性,分布较为分散,且绩效优秀者的数量较少,限制了样本的数量。且北京和江苏地区在全国来讲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对于其他经济情况发展相差较大的地区,胜任特征模型的普遍适用性有待作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

[2]SpencerL.m&SpencerS.m,Compelenceatwork:modelsforSuperperformence,Johnviley&Sans.inc,1993221-226.

[3]陈忠,:《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李包庚,黄斌,魏娜:《”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青年研究》,2007年第9期.

大学生村官分析篇9

关键词村官计划考核考察程序公开选拔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27-02

一、大学生村官的提出及发展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面向全社会经过过严格的考核考察程序,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出任村干部(一般情况下,根据是否是党员的条件,充实到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干部群体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自从在海南省局部试点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争取在三至五年内达到一村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2008年12月,在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迫切需要一大批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稳定的农村基层干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学生村官慢慢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全国目前至少有20万大学生村官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成了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和先进文化的代表,一方面在学习、吸收农村地方性知识的过程中,完善、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发挥自身的知识文化优势,结合农村的实际,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和许多可喜的变化。随着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他们越来越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成为新农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重要生力军。

虽然公众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充满了溢美之词,但此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难免有一些问题出现。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村官选聘的人数,屡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海南省持续七年之久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江苏省海安县提出了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问题等。然而,作为这一政策的主要实施对象——大学生村官则需要我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他们,探讨他们的心路历程,了解他们在农村基层实践的酸甜苦辣。自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消息屡见于报端。譬如,毕业于

其他学者对大学生村官也做了相关的研究。李伟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对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建设提出对策。他认为大学生村官社区归属感弱、自我认同度低、社会认同度偏低、价值满足程度偏低。张丹以以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点切入大学生村官。她认为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对于走进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需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农村比较艰苦的环境中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付红霞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有相应素质的农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对于新农村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她认为大学生村官素质的提高前提条件是政府良好的体制环境,村官的能力发挥奠定基础;其次,村官需要有强烈的道德操守。耿相魁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大学生村官还是新兴的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他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权利与义务。李文腾和陆文聪通过个例分析与数据对比,阐述大学生村官这一社会实践方式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强调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对于非政府的环保是一重要补充。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韩新宝认为,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内容与活力,但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的障碍因素不容忽视。解决障碍因素,首先需要大学生村官更新就也观念,有长期服务农村的意识;第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锻炼适应基层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最后,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张丽将研究的基点放在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取向择业心理及社会认同领域,她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村官及部分准村官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征,大学生村官作为特殊的群体,完全有义务责任明确目标,端正自身动机,让其基层工作经验,成为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对于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认同度,她认为,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的社会角色尚未被社会所完全理解和接纳即呈现“迟发展效应”。赵新彦通过对北京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成功实施的探析,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高校毕业生在自身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到热爱农村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奉献力量做好准备;第二,高校毕业生要调整自身知识能力结构以在农村建设中有用武之地;第三,高校毕业生“要留得住”,这应该靠事业与待遇留人。丁艳霞和刘娥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是有必要的。首先,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其次,这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第三,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第四,这是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的需要。他们还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结合农村当地情况优化选拔机制与后期管理工作衔接起来。

编辑

参考文献:

[1]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法制与社会.2008(10).

大学生村官分析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胜任素质模型;素质提升对策

2014年12月22日,再次强调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表明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以及选拔关系到农村未来的命运,大学生村官是国家在基层落实农村政策的有力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引入,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人才匮乏的瓶颈问题,同时对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人才”的供给侧,为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希望。

一、胜任素质模型的概念及发展

(一)胜任素质的概念

自麦克利兰教授提出胜任素质这一概念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定义胜任素质的概念,但他们所提出的胜任素质概念都有一定的共同点:动态的,与某一任务相关的,以绩效目标为参照对象、包含个人潜在的特征,如:知识、技能、自我认知和意识、个人特质和动机等。本文将胜任素质界定为,个人所拥有的能够区别于低绩效的知识信息,技能、价值观、自我认知和内在的驱动力等个人条件和特质。

(二)胜任素质模型的类型

1.冰山模型。1993年,Spencer夫妇认为,运用冰山模型可以将这些胜任素质要素分为两个层次,知识和技能属于表层的、易见的胜任素质要素,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则属于核心的、隐避的胜任素质要素。显现在表层的胜任素质要素易于发现和开发,而核心的胜任素质要素则较难测评和开发。

2.洋葱模型。洋葱模型是由Boyatzis提出,他将胜任素质从内至外进行排序以区分每个胜任素质要素的培养难易程度和评价程度,依次包括最核心层面的动机和特质,中间层面的自我形象、态度和价值观,而知识和技能是处在最表层的东西。

二、大学生村官职位分析

从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助理工作,主要职责是配合做好村务工作中的经济发展工作,负责村民的培训接待工作,承办上级政府下派事宜,做好国家政策的宣传和推进,协助完成民政、计生、治安、社保、文体等日常工作;参与文字起草、档案管理、宣传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市、县、乡三级党委的组织部门及村支部、村委会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村官的能力、特长等,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工作分工。从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应用到的知识信息极为广范,除此之外大学生村官还需在村民面前起到树立模范先锋的作用,勇于创新,并在德、勤、廉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三、大学生村官胜任因子的提取

(一)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提取胜任因子

本文以“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为检索关键词,得到72篇相近的文章,并选择其中有关胜任素质内容的文章进行研读,最终确定为32篇,在提取文章中所有胜任因子并将相近胜任特征进行合并的情况下,按照胜任因子出现的频次由多到少的次序进行了汇总,如表1所示。

(二)关键行为事件访谈中的胜任因子提取

本文选择了35个大学生村官,要求他们对自己过去半年岗位上感到有成就感的关键事件进行叙述.对他们的回忆进行描述时提到的部分关键词是文献中和胜任特征词典中没有的,因此,我们按照语言习惯和相似性对这些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和概括,共得到37个胜任特征,表2所示。

(三)对胜任因子进行项目分类

结合胜任素质词典及前人的归类方法,本文对已经提取的胜任特征进行初步的归类,归类情况如表3所示。

四、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及检验

(一)初步构建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模型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两个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最终得到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模型,模型由5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基本知识、综合能力、品质和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个人特质。基本知识包括农村农业知识,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素养及政治立场,个人特质包括外向型人格,品质和心理素质包括个人品质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力素质包括管理能力、业务能力以及岗位综合能力,共9个胜任因子。

(二)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胜任因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