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学一体化十篇体育教学一体化十篇

体育教学一体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8:22

体育教学一体化篇1

1.观念陈旧,缺乏改革的激励机制

在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通常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认为只要上课能做一些基本动作,跑一跑,跳一跳,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很少有人深入地思考一些深化教学,更好发挥其作用的问题。老师们主观上是这种认识,客观上学校也鲜有鼓励体育教师改进教学的制度措施和奖励机制,造成干好、干不好都一样,没有奖惩措施,造成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

2.现行教材不利于教师组织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设计理念上,充分突出了职业性的特点,体现了行业、企业的需求。但由于学科性影响时间之长,影响的程度之深,导致目前高职教材在内容取舍上,形式编排上,还存在着本科教学的影子,致使理论内容较多、较深,动手训练、实训内容较少,职业化的特点不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的限制等因素,照顾了理论内容就没有了实训实践,兼顾了实训环节就无法讲透理论内容。这样的限制和困难更多地体现于教学中,导致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连贯地贯彻下去。

3.现有师资结构制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现在,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多数由传统师范类教师组成,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也鲜有职业教育经验。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双师”培训工作,但培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正在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仍然没有走出教师本位模式的束缚,使得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深入开展下去,从而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体育教育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1.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高职体育课程教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要面向职业岗位设置课程,做好课程设计计划。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一项内容,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培养目标。

2.搞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把课堂搬到工地、车间、工作现场,让学生在更真实或更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课程理论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实训室或实习车间是最好的课堂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发挥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指导功能,从政策、资金、人员、制度等方面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提供保障。其次,学校要与企业建立良性的联动、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培训毕业生及顶岗实习生,企业为学校派出兼职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及机会、见习课堂等便利条件,在互利互惠的同时学校要把握让企业先赢的前提,做好校企的深度融合。如此才能做到不论是在学校的课堂,还是企业的车间,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深入开展下去。

3.整合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一体化篇2

一、实施体育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和中央七号文件的颁布与实施,给创新高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4年前,我校对高中体育课改、竞技比赛、阳光体育活动等相关体育人才培养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发现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客观上,存在普、专师资分离,教、训方式单一,管、评制度形式化等问题;主观上,学校、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教学的认识不足。而且伴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运动体校、体育传统校、普通学校以及三者融合的运行形式),在教学上导致体育教学均偏重于高水平竞技人才,不够重视教育过程培养的系统性,误解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本意,忽视了全体学生的整体体育发展、学生体育特长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的协调发展。因此,无论是从总的教育指导方针,还是从学校学生发展来说。实施体育教育教学“一体化”都显得尤为必要。

二、体育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2007年以来,我校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根据高中学校、教师、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突出两操一课堂教学一课外活动一专业训练和选材一过程一升学两个系统的课程化、一体化建设,并对高中阶段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初步架构,已初显成效。教师研究能力有了提高,实验阶段近30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学生逐步奠定了体质和特长基础,运动技能有所突破,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逐年提升,合格率保持在85%以上;比赛获奖层次逐步提高,全国冠军、省一等奖达25人次;体育高考上线人数稳步增长,始终保持在50%录取率。

1 依托多种课程进行整体架构

将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与体育高考要求的内容进行整体架构,分层推进。以各种课程为依托,并在实践中对两操-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专业训练进行整体设计,分布实施:将体育高考考试四项素质(100米、800米、立定三级跳、实心球)渗透到两操辅课程之中,借以提升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将学生擅长技能(篮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排球等)分列为基础性课程,依照学生兴趣选项分班教学:俱乐部以选修课形式提供拓展性课程给学生选择,计入学分;体育高考生、专业队开设“4+1”专业性课程。

2 突出体育人才发展的思路

根据高中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特点、条件和校情,对进口-培养-出口进行系统链接,对学习和训练主体、内容、手段进行分层、变革,优化选拔过程,强调过程培养的效果,为体育特长生成功提供保障。并实现理论、实践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

3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一体化篇3

[关键词]“和平”教育英美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125-01

全球一体化教育是个全新的概念。它起源于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往往被定义成一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知识增长,提高人们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之间交往技能的一个全新教育理念。全球化教育也是一种探讨给社会环境带来变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这种新形式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热爱环境、热爱和平的合格公民。当前全球一体化教育的核心,即“和平”教育。所谓“和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因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不安定因素的时代。如朝鲜半岛军事对峙;美国和韩国在中国黄海的“军演”;伊拉克仍处于内乱之中;俄罗斯车臣的连环爆炸。“人炸”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种种副作用: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以及温室效应等,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一桩桩的校园枪击惨案,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经济犯罪,使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工作者们以及有良知的人们不得不正视这一切。如何提高人们的“和平”意识,构建“和平”理念,教育青少年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恐怖主义;爱护环境,对其进行“和平”教育,已经成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亟需认真面对的问题。

“和平”教育,这种理念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西方国家和日本业已提出。作为全球一体化教育的一部分,它主要强调了教师或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反对战争,反对恐怖主义,爱好和平,保护环境,以建设文明社会,做合格公民为己任的教育理念,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选取能够突出“和平”思想主题的文本,加大文本背景知识“和平”思想的灌输,以期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和平”意识,增加学生对建设和平世界的一种责任感。除此之外,还应在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劳动,在其中体验“和平”理念的重大意义。

英美文学课是反映英美文化与社会的窗口,也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重点课程和必修课之一。在英美文学课堂上,如何进行“和平”教育尚未有更多的学术探讨。在当前充斥着很多暴力因素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要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结合文本探讨相关和平话题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英美文学教师,应该考虑把“和平”教育的理念导入到英美文学的课堂上,应在实践中尝试一下。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英美文学课堂“和平”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英美文学文本和作家的背景介绍及分析,让学生从中获得其不同历史阶段英美文化与社会知识,并使学生通过该种课程培养其热爱人类、热爱社会的情商。按照这种“和平”教育的宗旨,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选取带有明确“和平”主旨的文本

英美文学内容选材上,应选譬如海明威的《别了,武器》、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有关战争暴力的题材。在这些文本的讲解和分析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战争主题,灌输给学生一种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思想。重点揭示战争的血腥,人们对战争的反映以及作者的反战态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重要。

二、采用生动直观的文本“和平”教育手段

在英美文学课选材确定之后,教师应该设计如何把“和平”教育理念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室和相关课件结合文本作直观的演示和分析是最好的办法,如讲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教师可搜集一些二战的资料片和伤亡统计数字,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使学生对这场人类的浩劫有生动直观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恐怖和破坏性,理解和平的真正涵义。又如讲解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如环境污染造成的灾难的相关课件,加强学生对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认识。

三、课后“和平”教育活动的设计

“和平”教育是针对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一种素质教育。因而除课堂教育之外,还要结合课外实践活动来加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和平”教育的课后活动也是至关重要。首先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学校应把保护环境,实现低碳经济和讲究低碳生活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的“和平”教育的内容来抓。它需要教师和院系管理部门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节水、节电环保活动;并定时、定点组织学生参加清理“白色垃圾”,回收废电池和喂鸟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布置课后有关“和平”教育问卷的调查,掌握学生对当前“和平”教育的看法,布置相关“和平”教育的论文,畅谈个人对“和平”教育理念和对文本的和平主题的理解。论文题目应由教师布置,一些反映环保、反战和反恐有密切关联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分析。以此来考查学生对“和平”教育内容的掌握。如布置奥康纳的《好人难寻》这部作品让学生们来阅读,让其探讨其暴力、凶杀的主题,从而引出当前反恐的话题,能够让学生写出关于和平主题的有见解的论文。

综上所述,全球一体化“和平”教育与英美文学从文化角度上来说密切相关。在英美文学课堂角度导入“和平”理念,能够从英美文学文本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保护环境的情操,从而使英美文学教学具有时代感。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一体化篇4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

一、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及构成

追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高等函授教育,通过邮寄教材、通信和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卫星广播电视教育,打破了传统函授教育的单一格局。第三阶段代为20世纪末出现的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具有双向交互性特征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我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也顺应了信息时代的技术变革和开放教育的大势所趋,开展基于网络的远程开放教育,并于2012年7月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可以看出,我国远程教育每一次的发展进步,都与现代传播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教学资源形式的现代化与多样化紧密相连,教学资源建设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资源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它同时具有支持远程教学、促进远程教学的双重功能,也是远程教育质量的保障和基石。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广义上应涵盖网络环境、计算机设施、包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在内的各类教学媒体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学习支持服务等诸方面;狭义上教学资源主要指教学材料,当前,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材料具有多媒体特征,按照资源的承载媒介不同可划分为文字教材、视听教材、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等。本文主要讨论狭义层面上的教学资源建设。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内涵与特点

杨孝堂认为,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是指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专业教学规律,充分合理地确定各种媒体资源的建设使用方案,使各种媒体资源在使用时相互配合,发挥不同媒体的各自优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不同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及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等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应用远程教学平台等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数字化、交互式教学,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中央电大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具体方案

中央电大自1999年起开展“远程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探索新的远程教育模式,其教学资源建设就采用了以印刷出版物(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电子出版物(课程教学音像带、CD光盘)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电大在线教学平台)为辅助教学媒体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模式。

中央电大在建设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制定了课程资源建设工作规程,使教学资源建设有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其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设计思想、文字教材编写方案、视听教材编制方案、Cai课件和网络课程编制方案、教学过程建议与媒体使用说明等。其中,总体设计思想是指设计者在分析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对教学设计的要求,遵循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一般原则,提出课程在媒体选择与配合、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等方面的总体思想。文字教材编写方案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依据,具体提出文字教材编写内容的要求,拟定文字教材的编写纲目,并编写出样章。文字教材主要包括:主教材、实验教材、导学教材及学习参考等,类型分为合一型和分立型。视听教材的编写方案以文字教材的编写主干即各个知识点为依据,提出课程音像教材的内容要求,拟定音像教材讲授的具体内容,并依据拟定的内容合理地选择视听教材的表现手段。视听教材主要包括:音频教材(如录音教材、mp3等)、视频教材(如数字磁带、VCD、DVD、CD-Rom等),类型分为讲授型和案例、专题型。Cai课件和网络课程编制方案提出Cai课件、网络课程编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承载的内容、学习者的使用条件以及开发工具等。教学过程建议与媒体使用说明旨在说明各种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各种媒体教学资源完成课程的教学过程。基于上述教育资源一体化设计方案,中央电大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四、中央电大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实践经验

1.课程组是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和品质保证

按照中央电大教学资源建设要求,课程组应该由学科专家、远程教育或教育技术专家、经验丰富的教学人员、教材编辑人员和技术人员构成,组内分工包括课程组组长、主编、主讲、主持教师、教学设计人员、编辑制作人员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课程组严格按照既定的多媒体教育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和流程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和共同协作完成。

课程组的工作直接决定着该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学科专家负责对课程内容进行把关,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远程教育或教育技术专家负责设计出符合课程内容和学习特点的学习活动和资源呈现方式,使课程目标更好地得以实现,使课程的教学设计符合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教材编辑和技术人员要了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课程教学要求,了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较高的制作和编辑水平,并参与一体化方案的研讨,能根据多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方案,配合课程组组长、主编、主讲制定多媒体教学资源编制计划,完成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编辑、录制和出版工作。

2.开好“三会”是保证教育资源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三会”不可缺少:(1)大纲研讨会,便于确定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容,为教材的编撰打好基础。(2)一体化设计方案研讨会,便于确定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等各媒体教材的配置情况,统筹各媒体之间的相互关联。(3)教材审定会,主要由编辑对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如教材的体例层次、语言文字要求、专业名词的统一规范、版权问题、量和单位的统一以及插图等。课程组及有关部门只有认真开好“三会”,不流于形式和过场,才能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3.精心制作是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成品的保障

按照教育资源建设的流程,正式交稿(包括Cai课件)后,便开始进入制作过程,主要指编辑、出版过程,由制作部门(主要指出版社)根据一体化设计方案的要求,对确定进入出版流程的文字及视听教材、Cai课件进行精心的编辑加工和设计。要想制作精品课程教材,制作部门需要组织专门的项目团队,由策划编辑进行统一协调,每个环节的人员均要分工明确。

(徐东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副编审)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现代远程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2]孙福万.远程教育百词辨析[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体育教学一体化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索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往往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内容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

一、一体化教学的背景

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速率,这种反差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还需要全方位地深入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完善实施一体化教学,快速培养技能人才。

二、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就是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三、构建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评估标准和激励机制;然后是培养“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推进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1.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要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座谈会、研讨会等。使每位教师认识到职教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活力。改革怎么改?一体化教学是方向。通过研讨,教师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理念,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层面,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通过就业形式教育,企业信息反馈,历届毕业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而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2.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是指那些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应采取理论教师到企业工作,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要优化师资配置,将部分专业课理论教师充实到实习教学中去,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让教师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同时也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

3.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大纲的校本教材。

一体化课程建设,就是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把我们为一体化教学准备的师资、教材、教学场地诸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去实现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按工种按等级分别制订课程设计方案。其中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周期、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材选用、师资配置、教学场地配置、训练课题、教学提示、教学资料积累等内容。这样的课程方案的实施,才能有效地贯彻一体化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控制教学质量目标,达到一体化教学的预期效果。一体化教材对一体化教学的推行十分重要,在没有现成范本的情况下,开发一体化教材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过去,职教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一体化教学没有现成的可以借鉴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定位,编写适合职业教育教学的教材,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材模式。

4.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

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开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学校非常重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制度,并通过学生、教师及其他有关途径,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

5.重视一体化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教育应以人为本,良好的德育教育更要贯穿于实习教学的全过程。德育教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要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专业水平。

四、一体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实现教学设备、教材不断更新。作为一体化教师应站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了解本专业发展动向、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并将其及时充实到教学设备及教材中。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教师要自我加压,关注科技动态;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

2.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创新。一体化教学应及时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媒体的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边听、边看、边想、边做的一体化、个性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的感觉,对教育产生一个崭新的认识,从而对学习萌发出浓厚的兴趣,激发出更强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应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途径。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必须给学生提供以充足的实习材料、时间和岗位。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途径,不仅能有效解决材料消耗问题,而且使我们的教学能与企业紧密结合,紧跟企业发展步伐,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避免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实的同一相融,不能变成在同一空间,在同一时间进行的两块教学,这会导致理论和实践的两张皮现象,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并应及时讲授,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也可以课后总结,或是课前的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总之,一体化教学实施中要注意学科特点。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应用于专业课和技能课的教学,并不是所有学科都能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对一些对学生技能形成相关性不大的专业理论要大胆舍弃,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数。语文、数学、英语作为基础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尽力体现直观性原则、够用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的前提下,切实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教师岗位培训教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体育教学一体化篇6

【关键词】教学练;一体化教学;任职教育;教学模式

1、引言

为了适应军队院校转型建设,任职教育已成为我军院校教育的主体,这是在办学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的一次广泛而深刻的调整。任职教育涉及的专业特别强调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探索新的方法。

2、一体化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2.1、任职教育再研究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是指军官(士官)在完成学历教育基础上,为适应岗位或晋升需求而进行的以解决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任职教育着重突出岗位任职能力的提高,注重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任职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岗位任职的需要,任职需求的变化牵引着任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就目前而言,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当前部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军队转型建设驶进快车道,任职教育成为部队人员适应发展、提高自身水平的必经之路。但有的院校对此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与管理方法等仍在沿用学历教育的做法,培养方式与部队实际脱节,使得学员回到学校后感觉与原先学历教育区别不大,对学习也无所谓,学校没有严格统一认证,使任职教育走了过场。

(2)缺少能真正胜任的教员。很多教员对其他学科专业很少涉足,对本学科专业外的东西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没到部队代过职,不了解装备维护实际。这使得教员在任职教育中方法手段单一,往往进行的是纯理论式的知识灌输,教学效果自然收效甚微。

(3)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以往的学历教育课堂往往是定义、原理、特点、举例、结论式的系统知识传授[2]。但由于培养层次和专业限制,这种思路根本不能适应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任职教育,而且教学往往受设备、场地、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教学带着很浓的校园色彩,岗位特色突出不明显,很难使学员有贴近实际岗位的体验。

2.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因此,在任职教育教学施训中,教学内容应当全部紧密联系部队一线实际,课程设置均与专业所对应岗位需要的业务技能有关,要使学员在受训中解决装(设)备维护疑难问题的能力,从而快速适应并融入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中。

所谓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练作为整个教学训练的三个环节,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整体谋划,坚持教法、学法、练法一体化设计,通过整体优化,促进课程内部各单元和各环节之间的紧密衔接和相互促进,从而构建一个内容科学规范,教法、学法、练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军校任职教育“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理论实用为原则,以职业标准要求为培养目标,以新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学员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将学生安排到装备现场上课,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法中综合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电子教室等技术,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操作,精讲多练、讲做结合、实现“教学练”一体化教学。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设置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确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融教、学、做一体化,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的目的。

2.3、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采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许多优越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通过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教学与部队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任职教育重视对学员的任职技能培养,但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多给学员创造动手机会,让学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有利于他们练就必需的工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缩小了教学内容与任职岗位要求的距离,有利于学员成长进步。

3、一体化教学应用研究

任职教育中的教学练一体化教学,不是单纯概念上的变更,更是教学方法、理念的创新。它模糊了课堂与实习的界限,重新定位了教员与学员的关系,突破了教室与实习场地的隔阂,融教、学、练为一体,让学员在教中想,在学中做,在做中练,从而提高与部队装备发展相适应的维护技能。具体来说,一体化教学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3.1、研讨式教学练

研讨式教学练,是指运用教与学互动方式,采用教员指导、学员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让学员在参与研究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在练习中启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习惯,达到在实践中全面培养学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员经过预先设计与组织,将培训对象任职岗位面临或关心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将问题分出层次,启发学员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过问题设计、资料提供、思路启发、结论总结和步骤操作等环节,将“讲堂”、“学堂”和“实习场”融为一体,不仅培养学员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层次,更能在解决问题后的实际操作中培养创造能力和反应水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维护技能的掌握。

3.2、案例式教学练

案例式教学练,是指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结合部队工作实际中的常遇问题或将培训内容中与实际联系的知识经过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经过独立研究、相互讨论、分析决断、实践检验等环节,提高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练最大的特点是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员不仅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引导学员思考讨论研究归纳,更重要的是能从部队来的学员实际工作中发掘大量感性材料,充实教学效果。由于采用的案例紧贴学员部队实际,充满着矛盾和挑战,学员在设定的现实案例中能从工作实际出发,尽可能地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无形中缩短了培训与实践的距离。案例式教学练直观生动,贴近部队实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能够集思广益,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课堂上进行实际验证,因而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3.3、演示性教学练

教员在课堂上经常展示部队的实物装备,但仅有的展示还不能给学员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要将系统功用、组成、基本原理在实装展示中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维护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运用演示性教学练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演示性教学练中,教员结合实装直观讲解该机件的组成和原理,并通过一些示范性的实验或操作讲解该设备的使用维护方法,让学员在获得感性知识验证的同时掌握实践技能。这样,学员不仅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部队实际联系起来形成正确且深刻的概念,更能在演示验证中深入理解,加强记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3.4、专题式教学

任职教育有一个特点是经常培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员,这就需要教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框架,设计相应的培训专题和内容。专题的选择要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必须紧紧围绕任职岗位需求的热点、难点和重点,突出新理论、新技术的指导作用[2]。在专题中,教员通过实际操作将新技术新理念引入教学和工作实际中,开拓学员思维。当然,任职教育的受训者都来自部队工作一线,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需要在课前进行调查分析,摸清学员的真实需求,使最有知情权和发言权的一线学员真正掌握新理论新知识,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采用了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员经过一体化受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每周一课和课程结束时两周的教学方式,讲授课程中与装备维护有关的案例,并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点融入实践操作中,使学员在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维护技能还有了较大的提高。其次,学员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改革以往教员演示后学员模仿的模式,为学员创造一个能发挥自身特长的环境,变被动为主动。学员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装备和工具,结合网络、多媒体等资源,逐步探索、观察和操作,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保障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还促进了教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员指导实习整个进程,需要对装备维护有全面的了解,这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装备维护的法规作约束,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4、相关对策与思考

鉴于新形势下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及时更新装(设)备,加大经费投入。一体化教学场所的规模和装(设)备配套数应根据学员人数、教学任务和教学性质来确定,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综合发展来不断更新装(设)备。为了满足新形势下装备维护技能的发展和科学维修模式的转变,必须提供足够多的装(设)备,以满足学员进行自主创新和技能提高。同时相应的材料耗损也会增加,随之而来的经费更加紧张,工作人员负担加重,管理难度加大,教学效果就会迟滞。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装(设)备购置经费、维修经费、消耗材料费和人员劳务费等。

(2)科学高效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训练的创新直接决定着人才培训的质量,军队院校作为部队人才培训的基地,必须贯彻任职教育的有关思想理念,以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任职需要为重点。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要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功能,利用好校园网平台,将学员学习需求、材料耗损和开放时间公布,实现网上预约。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任职教育的岗位指向性和实践性,对教员队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锻造与任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员队伍[5]。教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深的业务素质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院校要充实教员力量,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代职机会;教员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和技能水平,并且积极探索科学高效有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5、结束语

适应新世纪新阶段使命要求,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任职教育中必将起到强大作用。在今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还要积极开展适应全装备的教学练一体化训练模式,并根据任职教育层次的不同,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操作规范,以提高受训人员基本维护技能为契机,加强不同层次人员使用操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充分使用实装、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清波.加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测量学实践教学质量[J].海洋测绘,2005,25(1):74-76

[2]吕占广,郝朝辉.军队任职教育中一体化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78

[3]王文广,吕红旗,赵建元.新形势下加强战争经济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第九次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143

[4]张军,刘培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革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6):33,85

[5]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5-18.

体育教学一体化篇7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一体化教学;内涵;实施;前景

1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理论与实践教学不同步,实训内容与理论脱节,实训时需将有关理论知识重新复习;理论难度大,实用性差;原理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多于工作过程的体验; 学生多数在验证结论,缺乏解决问题的培养;片面执行任务,没有经过完整的过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较少等等。造成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企业的用存在着很大困惑,这真的给职业院校敲响了警钟,职业院校的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由师生双方共同围绕企业可寻的某一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边教、边学、边做并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属于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一般情况下,一体化课程标准中,只安排相应学习领域,不再安排专业基础课程,相关内容根据一体化课程实施的需要分解融入到具体的一体化课程中,体现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

(1)一体化课程的概念

一体化教学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任务工作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关键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工具认识及使用、材料的处理。关键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指:获取与处理信息的方法、工作与学习的方法。社会能力指:交流与合作能力、组织与完成任务能力、独立性与责任心。

典型工作任务:指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一般有10—20个,一体化课程中将具体工作领域视为10—20个学习领域,根据工种级别的学习目标设置相应的具体学习领域,如机床切削加工中级工专业设置了5个具体学习领域有:零件的钳加工、零件的普通车床加工、数控车床操作与零件加工装配、产品质量与控制。每个工作领域又包括具体工作任务(学习任务);如零件的普通车床加工该工作领域包括:Ca6140车床的基本操作、车削轴、车削轴套、车削顶尖。要完成每个具体工作任务必须通过相应的工作过程(学习活动):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如车削轴的工作过程:任务书的认知——工、量、夹、刃具的准备——轴的粗加工——轴的精加工——轴的检测和工件展示。

(2)一体化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学科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序化结构为:先学习“高深”的理论,后实践“浅显”的技能,最后在企业中认知职业。一体化课程强调技能人才认知规律:从职业认知到理论知识学习的规律。序化结构为:生手阶段工作任务—熟手阶段工作任务—能手阶段工作任务—高手阶段工作任务。具体区别如下:

1)一体化课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而设计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

2)一体化课程按照生手—熟手—能手—高手的逻辑顺序排列学习任务,学科课程按照学科知识难易和操作技能复杂程度的逻辑安排科目。

3)一体化课程强调与工作世界、就业环境的对接,学科课程强调与知识世界、抽象概念的对接。

4)一体化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实现学习,学科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实现学习。

(3)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1)把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与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

3)通过学、做、练等方式完成学生理论、技能、职业素质的培训

4)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

3如何组织实施一体化教学

(1)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

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是一体化教学实施的条件和支撑。师资队伍建设需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企业工作能力和一体化课程开发与组织能力。学材是指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工作页、作业指导、工具书及企业技术资料;学材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学习环境建设需体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特征,融工作与学习一体;学习环境应将教学实训区、学习讨论区、资料查询区、工具存放区、成果展示区有机地结合起来。

(2)一体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设计方案

1)工作情况描述:可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感

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以后应实现的最终行为,它是预期的教学效果。

3)学习内容: 由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确定

4)教学条件: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要求进行准备

5)教学组织方式: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要求进行设计与组织

6)教学流程与活动: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角度进行策划

7) 评价内容与标准: 对应学习任务的目标来设置评价内容与方式,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的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最终评价

8)教学活动策划表:详细地反映教学目的、内容与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法、过程

4一体化教学的前景

通过一体化教学将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理论和实习脱节的问题,使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打开职业教育良好新局面:

学生好(hǎo)学、学生好(hào)学,

教师好(hǎo)教、教师好(hào)教,

企业好(hǎo)用、企业好(hào)用。

最终解决职业院校的发展瓶颈: 就业率低+招生难,使职业教育成良性发展趋势 。我相信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将会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大批量的高技能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张利芳.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践讲座.广东省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2012.7.

体育教学一体化篇8

1.讲授法。

使学生了解电能的产生、输送和分配、用电操作的安全规范、触电伤害、防止触电技术措施、触电急救、电气火灾扑救等内容。

2.观摩法。

组织学生观看电工安全教学录像,观看用电违规案例和用电规范,以及触电急救视频知识。

3.操作法。

学生主要来做触电急救,胸外心脏挤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在为期一周的安全教育结束时进行安全知识理论考试和触电急救操作考试。纵观传统教学课堂,即使课程安排丰富、内容详尽,学生也会在讲授基本安全知识时晕晕欲睡,观看教学录像是心不在焉,操作时三分热度;即使考试合格,一段时间后学生也会记忆模糊,印象不深刻,安全意识淡化。这种“填鸭灌输式”的教育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提高不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一体化教学方式

一体化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的工程任务为载体,由一体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主提高的一种可持续性学习方式。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即是一个多变的实训场,它能让学生有种身处职业环境中的感觉,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此,我结合课程性质将一体化教学的六部曲做了改动,对电工安全教育进行了改革实践,主要过程如下:

1.学生情况调查

由于学生第一次参加维修电工实训,笔者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层度。如:给出一些常见的电气实物图片,让学生答出器件的名称和作用;问是否从事过相关电气实际操作,如何做的等。在了解了学生对本专业认识情况后将学生分组,分组原则采取互帮互助的方式,组员搭配是一名有少许经验的学生带两名没有经验的学生。这样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2.明确学习任务

在此,我将电工安全教育分成了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电工安全知识、观看电工安全教学录像和触电急救。教师告诉学生本周为电工安全教学周,让大家搜集并学习用电安全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要求学生能够在有人发生触电事故时立即对触电者进行急救。

3.学习任务推进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电气火灾和触电伤亡的典型事故案例分发到每个组,引导学生通过案列分析事故的原因。例如,某厂设备上电机烧坏,值班电工到工段切断电源、拆除电线、运走抢修,电机修好运回泵房,维修组组长安放电机。当他正要蹲下作业时,一道弧光将他击倒。经过详细地分析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提出“切断电源应当悬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的警示牌”“拆除电线应做好绝缘”“应当由拆卸电机的值班电工进行安装”等。经过一个个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们已经潜移默化地说出了多条用电安全条款,甚至有些同学开始找书翻看用电安全条例或利用网络资源开始查电工安全规范。此时,教师趁着学生找答案的劲头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并整理分析,最终分析的结果可作为手抄报的材料。然后,安排学生观看电工安全教学录像片等,加深对安全用电的认识,充分认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组织学生开展用电安全手抄报的制作,组织各组学生相互参观和评判,选出制作最好的,安全知识最全面的手抄报。最后,让学生们思考“如果发生了人身触电事故,我们该怎么做”。学生们通过查阅急救材料和观看触电急救视频资料,开始自己主动在心肺复苏模拟系统上操作,边练习边相互纠正动作。教师在旁边倾听学生们的讨论,并时时纠正学生们的观点。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们技术愈加熟练,本着学生爱玩的天性,鼓励学生编辑安全用电小短剧。学生们积极响应,在他们编辑的剧本中将安全用电贯穿其中,“拉、切、跳、拽、垫”和触电急救演绎的淋漓尽致。

4.学习任务成果展示

体育教学一体化篇9

一、俱乐部式教学在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中的优势

1.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俱乐部式教学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中的应用采用主要的形式为教师从旁集中性的辅导,学生在体育运动场上分散进行练习,体育课不单单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也将体育竞赛纳入到体育课中,作为体育课的延伸,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在体育锻炼中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俱乐部式教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重的是教学的新颖,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有重大意义,促进学生更加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对教学有积极作用。俱乐部式教学主要以学生的体育活动为中心,教师不断推进教学任务,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自主地进行学习锻炼,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具有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优势

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能够展开多样化的教学,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基础技术和基本的战术,在课余时间进行比赛,学生自发组织训练,加强健身培训,丰富了体育社团活动。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激发运动健身的兴趣,锻炼运动中的组织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问题,因此,俱乐部式教学能够为高校的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3.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俱乐部式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运动技术以及相关的理论水准,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和组织上的创新。教学效果的优劣程度一般都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只有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俱乐部式的教学中提高思想素质,创新教学观念,不断增强专业文化知识,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二、俱乐部式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问题

1.高校体育仍旧保留传统体育教学的特色

现在大多数采用俱乐部式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没有改变什么体育项目,遵循传统的基本体育项目,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做到项目创新,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被动的学习只会导致学生对于体育活动降低积极性,在教学模式上也没有做到创新。由于课程内容的贫瘠,教师的教学成效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俱乐部式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无法发挥出其作用。此外,由于教学的时间不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少,课余时间没有充分的利用。

2.高校实施俱乐部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场地设施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拥有量都不高,根据2004年的教育部普查,我国高校的人均器材数量都与国家的标准有所差距,对室内的体育场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需要的场地数量十分缺乏,打击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由于娱乐性较强的一些体育活动需要的场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网球场、乒乓球场等,没有场地就无法开展体育活动,所以现在高校面临的问题就是随着招生数量的递增,活动场地设施无法跟进,导致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三、俱乐部式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应对措施

1.正确认识俱乐部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理念

高校体育在教学形式上做到了与时俱进,但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过于传统,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更新体育教学的理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创新已然走上了正轨,但是并没有受到相关体育教学主管部门的重视。只有得到了领导的重视,才可以最快地推进俱乐部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有效实施,为教学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获得更多的支持,使得场地资金问题能够及时投入,保证今后的体育活动开展能够有充足的场地进行。

2.有效宣传增加经费

体育教学一体化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在涉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提出了学校体育的工作方向,特别明确“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在中央的重大综合性文件中能如此明确具体地对学校体育提出要求,应该属于首次。这充分说明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也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国家对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工作的殷切希望。有了目标,有了任务,现在就看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如何围绕这一目标去行动。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对策分析,旨在为高校的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教学目标指向单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在课上教师不停地讲解、示范、纠错,教学目标即传授动作技能,完成教学任务,只要学生会了就行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方法、个性心理发展等“隐性”素质的培养。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只会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善于创新也不敢创新的知识型人才。这种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禁锢了学生创性和他新能力的发挥,显然不符合现形势下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2.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时数都在减少。本科院校原来开设3年的体育课现在只开设2年;高职院校原来开设2年体育课,现在改为只开设1年,教学时数严重不足。由于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安排又多而不精,其结果是顾此失彼,学生疲于应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哪来的自主学习空间,更谈不上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于上了几年的体育课却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没有在体育上形成一技之长,甚至还知道应该如何去锻炼身体,终身体育意识地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3.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现行教学模式下的体育课教学,基本上是以班为单位,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要求的教学管理形式。过分强调学生在教学中服从安排、听从指挥的纪律性;过分要求在教学中的集体行动。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形式,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紧张有余生动不足。不仅扼杀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也使学生对学校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另外,课外锻炼本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但是目前不少学校还没有将其纳入体育课程体育系中来,课外锻炼一般由学工部、学生会体育部负责组织,只有参加校外竞赛的代表队才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这种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4.评价体系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基本上都是采用平时成绩+课堂考核成绩。虽然之间的比例近几年有所调整,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身体状况、运动基础的差异,而是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显然对那些由于身体等各方面原因,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构建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改变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效果的,需要通过多方长时间的努力。首先,尽快改变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弱势地位,一些学校的管理者重专业实训实验室建设,轻学校体育场馆建设;重视运动竞赛,不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体育学科被边缘化。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还常常受到不公正对待,同工不同酬,体育课时要打折计算。这些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其次,建立体育课教学质量评定标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目前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有了教学质量评定标准,唯独体育课在教学质量评定时,意见不统一,只有建立体育课教学质量评定标准,才能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2.优化组织形式。课内教学与课外锻炼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两个途径。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需调整教育教学的时空,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教学内容与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相衔接,使高校的“教”和社会的“需”形成互动,采用“体育课与课外锻炼一体化教学模式”。

2.1实行分班、分层、分组教学。从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入手,打破单班课堂教学模式,把单一教师上课变为多位教师上课。根据学校师资状况及教师专业特点,分成多个小组,学生按专业或相近专业在同一时间同时上课,这样就可以把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实行分项分层教学。

2.2有效设置课外锻炼方式。把体育教师按专业进行归口,组织指导课外俱乐部、训练队,每位体育教师都有带队任务,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训练场地、训练时间的统筹安排选择恰当的课外锻炼方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有机衔接。

2.3丰富课外竞赛模式。协助校学工部、学生会体育部,经常性地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只要有比赛就有输赢,就有排名,就容易上瘾,这是健康的上瘾,而且也是体育锻炼兴趣与运动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尊重对手,平和面对输赢,对学生健全人格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参加课外锻炼、体育竞赛的表现记入平时成绩,结合学生课内体育教学的考核成绩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判,成为最终体育课成绩。同时,学校还应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与各种评先评优挂勾,将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三、结论

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符合高校体育的特点,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它是解决体育课与课外锻炼脱节的最佳方法之一;是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在问题的决定[S].2003:11-12.